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学基础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这个专业成为了各大高校就业的热门学科,会计的专业队伍也在迅速壮大,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怎样培养出优质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二、《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与众多的会计学教师的交流,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在进行《中级财务会计》的学习之前,学生们主要学习的是《基础会计》,通过《基础会计》的学习,主要建立了会计的基本框架,就像是平时玩游戏,《基础会计》的学习就是了解游戏规则,《中级财务会计》主要就是游戏技能的提高。而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的过程中,发现游戏规则掌握不扎实,主要表现在用到某一账户时,不知道它的账户性质,到底是借增贷减还是借减贷增,需要反映的时间较长,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2.缺少一条线。《中级财务会计》对于会计的初学者来说,知识点非常的琐碎,多且杂,不利于学习和记忆,很多学生反映,学过《中级财务会计》以后,合上课本脑子里就是一团浆,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没有连成一条线,“坐井观天”这个成语很形象地描述了学生的状态,在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学习的时候,学习效果很好,但站在整个会计流程上去学习时就找不到方向,就像井底的青蛙,看头上的这片天时很清楚,但无法了解井外的天空。
3.与实际脱轨。通过毕业生的信息反馈发现,总是有学生通过四年的专业知识学习以后,还是无法胜任会计工作。例如,在实际中工作中,原始凭证无法顺利地转化为记账凭证。
4.学习态度的差异。现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两级分化,一部分同学对会计方面的证书有很高的热情,有的大一的新生,刚刚接触到《基础会计》就开始了会计的考证生涯;而有的学生,对会计完全不入门,上课的时候就如听天书。这些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中级财务会计》教学问题对策
针对以上总结得出的结论,现在提出以下对策,以期解决《中级财务会计》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会计专业人才。
1.强化练习。针对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的问题,只能采取强化练习。比如,在课堂上的随堂练习,不仅仅是检查学生课堂知识掌握情况,还有助于学生应试水平的提高,通过练习,可以了解具体知识点的出题方式。对于教师来说,就需要我们根据记忆遗忘规律,经常性的提问复习,帮助学生加强知识的掌握。
2.点到表。这里的“点”就是知识点,“表”就是会计上的财务报表。其实《中级财务会计》这门课程就是把报表里的每一个科目都分开单独讲解,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是从“点”到不了“表”。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利用会计“T”型账户,通过图形直观地把每一个会计科目与会计报表中对应的项目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大局观”。如下图所示,这是《中级财务会计》中存货这章的“T”型账户结转图,图中结合了“存货”“生产成本”等知识点,一直到《成本会计》中完工成本的结转,这些都是知识点的学习,在图中会计科目结转至“主营业务成本”,这时,就到了点到表的关键,“主营业务成本”与利润表中“营业成本”项目相关联。通过点到表的讲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梳理,便于学习和记忆。
(一)课程目标《会计学》是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各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其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探索和研究会计学的一些专门问题,使学生对会计学问题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有鉴于此,课程的目标定位决不能仅限于讲授基础知识点,还应该既注重理论探讨,又强调实践运用;既讲授西方现存的理论体系,又探讨最新的学科前沿。只有设定这样的课程目标,才能真正定位于课程建设的国际化。同时,还应该立足中国独特制度环境与企业经营特点,讲授中国现行的财务制度与会计方法,这是我国高校专业课程可以最终走向国际化的精髓所在,但也绝不是美国的《会计学》课堂在中国的重演。笔者认为《会计学》课程应该力求达到以下三个层次的目标:(1)向学生讲授会计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即“三基”。这是课程必须要实现的基本目标。(2)在充分考虑“三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成国际化的全局“会计观”。即让学生能从全球经济、企业运行等大环境出发,以国际视野看待会计系统在其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为实现这种价值,会计系统应当采取的变化与变革、会计人员应当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尤其是,中国会计系统应该采取的变化与变革。(3)通过研讨相关学术文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自我学习的能力,以及能够根据经济环境的具体情景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为了有效达到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目标,全英文课程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绝不仅限于讲授基础知识点。因此,我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实现了模块化设计,将该门课程的内容设计为不同等级的四大模块。不同模块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教学内容上较好地吻合和实践了课程定位和目标,以保障达到国际化课程的水平。具体而言,《会计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四大模块:
(1)基础模块。由于《会计学》全英文课程主要针对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各专业,教学对象的专业基础通常参差不齐,因此,《会计学》课程先从基础模块开始让学生领略会计学,以中国上市公司完整的年度报告为范例,从“社会为什么需要会计”这个根本问题入手,进而讨论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对会计的影响、会计学科的主要分支、会计工作以及会计职业等主题,从开始就给学生一个总括的会计观;接下来再讲授最基本的会计技术———复式簿记原理,其内容包括会计要素和会计恒等式、账户的设置、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及其运用,通过会计循环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复式簿记原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更加复杂的经济业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初步运用复式簿记原理。
(2)要素模块。本模块主要以财务报告的六大要素为主线,分别研讨如何具体确认、计量、记录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具体分析财务报告的编制原理与方法。这也是继基础模块之后的一个巩固性模块,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原理背后的基本理论。当然,在研讨的过程中,既结合会计学科的新发展、新动向,又结合实践中会计准则、内部控制、会计职业道德等内容的演进与发展,穿插了大量国内外的企业实际案例。
(3)报表模块。财务报告是会计系统的最终产品。在财务报告编报的基础上,本课程还从报表使用者角度,阐述如何理解财务报表信息以及报表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这是一个提高性模块,强调学生在学习前面两个模块的基础上,分析大量国内外案例,熟练运用其所掌握的基础知识。
(4)综合案例分析模块。本课程以最后的一个大型综合案例作为最后的综合测试环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组织各个小组讨论和交叉点评。这是课程设置的最后一个综合运用与提高性模块,也是保障本课程教学目标和理念实践的一个重要措施。四大模块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较好地吻合和实践了课程定位与目标。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国际化
据相关调查发现,我国高校目前仍有超过一半的研究生认为其专业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知识偏重、前沿性知识比重过少。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主讲为主仍是主导的教学方式,研讨式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方式还没有被广泛采纳。为了有效地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我校在硕士研究生《会计学》课程的建设中,从教学方法上尝试了某些改革。
(一)强调“学生为主导”的模块化教学由于《会计学》课程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与运用,因此,我校率先构筑全方位立体化全英文教学过程,着手开展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教学改革。将教学过程按教学环节划分为四大模块,相互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较好地实践了本课程的教学理念。从基础模块到巩固性模块,再到提升性模块,最后是专门的案例分析模块,始终坚持学生是课堂的主导者,老师是倾听者,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根本转变,而且也适应来自不同专业、基础各异的学生一起学习。通过这种模块的设计保证了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既有理论探讨,又有实践运用;既有西方现存的理论体系,又结合了我国现行的财务制度与会计方法。
(二)强调基于“情境导入”的案例教学会计学科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学科,而且也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案例教学因此而成为一种深受青睐的教学方式。《会计学》课程的全英教学过程始终强调基于“情境导入”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可以设身处地地站在决策者的角度来考虑其所面临的决策问题。以四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来看,案例分析的比重逐步加大,而且绝大部分案例是基于中国情景的实际案例。通过“情景导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处于一个开放的、现实的经济环境。特别是最后的综合案例分析模块,学生通过个人准备、小组讨论、分组陈述和提问,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探索某个决策问题的解决思路,拓展自己的管理知识与技能。实践证明,这种强调案例教学的方式非常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三)强调“互动式”的科研教学化机制为了改变当前很多研究生所反映的专业课程前沿性不足,而基础性有余,在《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强调任课老师将科研教学化,并采用互动方式来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阅读最前沿的学术文献,以学术研讨的方式就某个学术专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了解最新的学术前沿,使教学与科研、教师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四)强调基于“中国国情”的国际化教学《会计学》课程的全英文教学并不只限于语言的英文交流与沟通,更重要的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国际视野,同时立足中国国情。在教学过程中,我校侧重中西方实践发展的分析和比较,力求通过这些学习打破物理课堂的约束,让学生对国际和中国会计实践有一定的了解,真正做到课堂的国际化,而不是语言的国际化。强调立足本土,引导学生以国际视野分析中国独特的问题,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最终走向国际化的必经之路。
三、教学平台建设的国际化
显然,在继续推进课程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科研与论文等国际化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各种机制与技术来推进教学平台建设的国际化,从而为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提供支撑,最终增强全英文教学的《会计学》课程的吸引力,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真正国际化。为此,我校已经或者正在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建设一个国际化的教学平台,从而有效地支撑《会计学》课程全英文教学的专业课程建设。当然,其他更多的积极有效的措施还在不断的摸索之中。
关键词:奥苏贝尔学习理论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会计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他致力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言语材料学习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他认为,人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地进行内部的认知操作活动形成或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反对联结主义的机械学习,强调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奥苏贝尔首先明确地区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之间的关系,并明确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通过同化将当前的知识与原来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使知识结构不断发展的过程。奥苏贝尔强调学习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同化过程,用同化来解释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同化的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进而被同化到已有认知结构中来,即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过程。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奥苏贝尔认为,要促进新知识的学习,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观念,因而学习内容的安排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要尽可能先传授具有最大包摄性、概括性和最具有说服力的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对学习内容加以组织和综合;二是要注意渐进性,即要使用最有效的方法安排学习内容的顺序,构成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
根据“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强调了讲授教学法的作用,并提出了“逐级分化”和“整合协调”的教学原则及“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逐级分化”原则,是指从学习者的角度强调应该先学习包摄性最广、概括水平最高、最一般的观念,然后逐渐学习概括水平较低、较具体的知识,对它加以分化。这种顺序是与人类认知结构中知识的组织和储存方式相吻合的。与之相适应,学科教学应先呈现该学科最抽象、概括、包摄程度较高的观念,然后逐渐分化,呈现其细节和特例,环环相扣。整合协调原则是指当学生所学知识越来越多,认知结构不断分化时,当分化到一定程度,可能产生重叠和冲突,对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的要素进行梳理、重组,从而使知识最简约、紧凑。根据奥苏贝尔的教学原则,教材内容的安排方式最好是:每门学科的各个单元应按包摄性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这样前面的单元可以与后面的单元构成上位对下位的关系,也就可以为后面知识的学习提供理想的固定点。每个单元内的知识点之间也最好是按逐渐分化的方式编排,使学生能通过最简单的下位学习来理解新知识,使知识结构不断分化、丰富。
二、基于奥苏贝尔理论的教学设计
奥苏贝尔的教学思路比较符合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财会专业的《会计学原理》课程,主要介绍会计的本质及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即属于此类。现行《会计学原理》类教材的编排,在有意或无意中即遵循了奥苏贝尔的“逐级分化”及“整合协调”原则。开篇即介绍会计的含义及职能:会计是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方法,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会计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这是有关会计的包摄性最广、概括水平最高、最一般的观念。在此基础上,整个会计学的基础知识逐渐分化、展开: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核算和监督什么呢(即会计的对象):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能够以货币计量的各项活动事项(经济业务);会计核算又有哪些基本前提,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这些也是概括性水平较高的上位知识。接下来进一步分化,介绍会计要素和会计平衡公式。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是构成会计内容的主要因素;会计平衡公式反映了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也是企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是现代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会计要素和平衡公式已经开始涉及到了会计学的一些较为具体的下位知识,经济业务引起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开始成为会计核算关注的重点内容。如何核算呢?接着介绍会计核算所使用的工具或手段,即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设置。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一步分类核算的项目名称,上位知识点就是六大会计要素,账户是科目的具体运用。有了工具,接下来介绍工具的使用方法,即记账方法(复式记账法、借贷记账法)的含义、内容及记账公式(会计分录)等,这是会计学较为具体的下位知识。企、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核算,是对借贷记账法的应用,是更具体的下位知识。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业务,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记账凭证更是书写会计分录的载体;账簿记录是对凭证内容的进一步综合和系统化。财务会计报告在账簿记录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是整个会计核算工作的最终成果,是最具综合性的会计核算资料。整个会计学基础的知识即是按照这种“逐级分化”的原则逐渐展开的,前面的单元与后面的单元构成上位对下位的关系,后面知识点的学习均可在前面单元的学习中找到较理想的固定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发现并较好的利用这种规律,将大大提高我们教学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协调,使学生对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要素进行梳理、重组,从而形成有关会计学原理的更加清晰、稳定、整合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赵丽霞等.基础会计[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高职院校 基础会计 教学效果
《基础会计》在高职院校中,是会计专业的一门技术性、应用性较强的基础课程,也是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这门课程理论抽象、实践性强、核算复杂,但却是学生进入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如果不能很好的掌握和应用这门课程的知识点,则会使以后的会计学科的学习举步维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这种挑战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则显得更加具有现实意义。高职教育强调培养实用型人才,将“能用”、“会用”作为其教育的效果检验和目的。因此,如何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了高职院校会计学科老师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从事会计教学几年来,我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就面临就业,因此学习目的都比较明确,通常以谋得一份好工作为最终目标。由于对会计职业的光鲜形象充满憧憬,大部分学生在刚接触这门课程的时候抱有极大的兴趣,纷纷表示希望学有所得,能够以此跨入会计学科的门槛。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会计很枯燥、很难学,虽然在学习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由于效率低下,依然无法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那么问题究竟存在哪里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突破口:
一、加强心理建设,树立良好信心
由于近年来本科院校大肆扩招,很多人认为只有一本、二本才是大学,而高职院校被误认为是只有差生才会就读的学校。这样的错误社会舆论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心,甚至产生自暴自弃、自我放逐的悲观心理。而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基本开设于新生一年级,对于刚刚接触会计学科的新生来说,这是一片崭新的知识领域。大一新生在进入高职以前的中学时代,只学习过语、数、外等基础学科,且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面对这样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的学科,难免产生自我怀疑和畏难心理。常常有学生在第一堂课就提出疑问:“我中学时数学成绩不好,会计能学好吗?”或者还没搞清楚会计是怎么回事,就先打了退堂鼓。
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灌输知识,还应该起到积极的模范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专业技能与个人素养并重。在会计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感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只有喜欢这个老师,才会喜欢他所教授的这门课程。只有师生间情感发生共鸣,教学互动,教学效果和课堂收益才能达到最优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摒弃居高临下的“命令式”教学,充分进行情感调控,让会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充满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和希望,体现民主与平等的教学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同时,教师要从多方面去关心学生,与学生角色互换,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去体验学生的学习感受,理解学生的学习难处,以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此外,教师还应该多鼓励、勤夸奖,擅于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全面、积极的认识自己,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与信念。这样,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更容易沟通,学生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以此达到增强学生信心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创设职业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关键词:成本会计;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条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68-02
《成本会计》是一门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有重要的作用,单纯的从会计角度来看的话,成本会计的存在为管理会计提供对内报表和财务会计编制报表提供了基础的数据,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加强对《成本会计》课程的建设,对于实现会计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成本会计》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入手,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两个方面,谈谈《成本会计》课程建设的思路,以期对《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课程的性质和现状发展
1.《成本会计》课程的形成和发展。在我国《成本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步较晚。以1993年我国会计制度改革和会计准则的出台为标志,《成本会计》从《工业企业会计》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各类高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相关专业的主干和必修课程,具有较强的技能性和社会应用性。成本会计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也日趋丰富和完善,由单一的成本计算发展成为含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及成本分析考核在内的完备的会计学分支。
2.《成本会计》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成本会计》是一门实务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其课程内容大致含绪论、成本费用综述、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产品成本的计算、成本报表、成本分析等部分。
二、教学内容建设
《成本会计》是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于培养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在《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建设上,充分考虑了独立学院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了“必要、充分和可能”的课程设置原则。“必要”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安排应兼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专业技能的要求,以必要为限。“充分”是指专业实践课的安排,必须充分满足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需要,突出实践性教学。“可能”是指教学内容、课时安排以及教学方法必须切实可行,充分考虑独立学院生源状况,不搞花架子。教学改革有创意、有措施、有方法,操作性强、效果明显。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重视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课前认识实践、课堂仿真模拟教学、课后实际操作”三维一体的实践教学法的实施上。“课前认识实践”是指在教师讲授每一章节新课之前,首先组织学生参观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过程,从而给学生一种亲临其境的感性认识,以利于他们接受和理解本章节的相关知识。如:《成本会计》的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这一章,在讲授“分批法”前如果先组织学生观摩一下订单式服装厂产品加工流程,那么讲起课来就会得心应手,学生也容易接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仿真模拟教学”要求老师在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讲明、讲透的基础上,利用会计工具进行仿真模拟教学。在教学中突出两个要点:一是要重视原始凭证的设计与填制;二是要重视明细核算。如《成本会计》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制造费用的归集的核算可以用“制造费用明细账”来进行;制造费用分配的核算:第一,分配的对象是“制造费用明细账”的合计数;第二,设计与填制“制造费用分配表”;第三,根据“制造费用分配表”填制会计凭证(代替会计分录);第四,根据会计凭证填制“制造费用明细账”。“课后实际操作”是指在学生学完本章节或课程后,到校内实验室进行单项或综合模拟实训,目的是让学生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系统专业知识,处理实际业务,强化职业能力;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操作,让学生进入一种工作状态,体现职业化的感觉。
三、教学条件建设
为确保“课前认识实践、课堂仿真模拟教学、课后实际操作”教学的顺利进行,我们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成本会计》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同时,根据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对实践教学的基地、实验室、教材、案例等方面进行了多方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具体做法是:
1.实践教学计划的制订。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实践教学计划。传统经济管理中的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计划中的最大缺陷就是忽视实践教学安排,或虚设实践学分。在新方案中,建议《成本会计》课程学分(学时)安排中除有理论教学学分外,还应有实践教学学分。②《成本会计》课程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在《成本会计》课程学期教学进度计划中,有关章节的教学除理论教学学时,还明确安排实践教学学时。实践教学学时,还须明确实践教学内容及知识点。实践项目一:材料费用的归集与分配,知识点:材料发出的计价;材料费用的分配方法。实践项目二:工资费用的归集与分配,知识点:工资总额的构成;工资的原始记录或其他依据;工资的计算;工资费用的归集:工资结算表、工资结算汇总表;工资费用的分配方法。实践项目三:辅助生产成本的归集与分配,知识点:“辅助生产成本”账户的设置;辅助生产费用的账务处理;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实践项目四: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知识点:制造费用的概念和特点;制造费用归集时主要账务处理;制造费用明细帐的设置;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实践项目五:产品成本计算,知识点: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分配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三种成本计算基本方法的主要特点;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三种成本计算基本方法的成本计算程序。实践项目六:成本报表和成本分析,知识点:成本报表概念、作用和编制要求;成本报表编制的方法;成本报表的分析方法。
2.加强教材建设,完善实践教学教材体系。“课前认识实践、课堂仿真模拟教学、课后实际操作”的正常进行都必须以系统、科学、实用的教材体系为前提,否则实践教学则无从谈起。为此我们从2008年起在加强《成本会计》教材建设的同时,加大了实训案例和实训教程的开发力度,现已形成了我院理论教程与实训教程相结合,观摩案例、教学案例、单元实训教程和综合模拟教程相衔接的会计实训教材体系。
3.加强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服务会计综观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境包括课室、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是组织实践教学的场所,是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几年来我们在原有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基础上,本着“科学、实用、仿真”的原则,投资数万元进行了调整和完善,现已建成一个基础会计模拟实验室、一个会计综合实验室和一个ERP实验室,我们在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加大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先后与几家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签定了长期实习、实训协议,从而为会计总体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作好了物质保证。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计;教学;情景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 2015 13-0080-03
[作者简介] 陈小鹏 1976― ,男,江西新余人,硕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化;张波 1970― ,女,吉林敦化人,硕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成本管理会计,本文通讯作者,联系方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花江校区 管理系11207办公室。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一技之长的职业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欢迎。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越来越重视在教学过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重视实验教学的建立和完善,以职业导向驱动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实现“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更好地具备服务地方、服务产业能力,办社会满意的教育”[1]。
“基础会计学”作为经济学和管理学门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是此学生步入专业门槛、从事专业工作和研究的公共课程。在实际教学中,针对没有企业经营管理经历,刚刚入门学习会计基础课程的学生来说,一般都难以理解会计中的专业术语、概念和基本方法。
会计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需要动手操作来掌握其技能,从功能而言,会计专业实验教学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基本途径。[2]高校在培养方案中,通常借助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来达到技能培养目标。但随着外部环境的变迁,会计专业实习生存在大量不能找到实习单位的“失习”者,这要求会计专业社会实习教学转为校园“内部化”[2]。
基于上述背景,笔者就“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旨在通过情景式教学法,模拟现实工作的基本环节,营造必要的工作环境,将实践教学内部化,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二、情景式教学法的内涵及其与独立学院教学的结合
一 情景式教学法的内涵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 Treicher 发现:人们一般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记住听到内容的20%,记住看到内容的30%,记住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记住所说内容的70%,亲身经历可以记住知识的80%,教授他人可以记住知识的90%。在此基础上,教育工作者渐渐探索情景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情景式教学法又称为情境式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物、图片、视频、声音等手段创设形象生动的具体场景,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以增强他们的感性体验,从而使他们理解抽象知识或掌握复杂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3]这种方法实施的过程如下:
基于情景式教学法的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准备好与教学相关的场景,这些场景包括如教学器具、相关知识点的背景素材、案例、图片、视频等,也可以在教学前联系好实地场所,带领学生体验实地场所的情景、操作实际工作的设备,以直观地理解和感悟场景,形成必要的知识镜像。通过教师对知识启发、引申和归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找到答案,理解知识点,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辨的良好习惯。
二 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独立学院学生往往是我国高考独木桥上的“战败者”。经过我们的观察总结,独立学院学生在传统考试和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兴趣持久性弱、学习自律性较差、独立学习习惯不好等问题,但天生我材必有用,他们在传统课堂学习之外表现出兴趣多样性、性格外向化、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强、乐于动手操作、具有一定的文艺特长等优点。
三 情景式教学法与独立学院教学的结合
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对独立学院的学生,如果以传统教师主讲的方法进行教学,课堂效果不理想。采用情景式教学法,通过各种“情景”的方式,将课堂教学目标对应的知识点在课堂前部分展现,将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参与为主,教师由“讲授”的角色变为“教练”的角色,带领学生体验和感受实际工作等场景,以“动手练”来体会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通过设置场景、各种角色扮演、实物展示、案例研讨、虚拟工作目标驱动等具有情景式教学法特点的教学设计,能有效地改善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性,激发和提高他们对课堂的兴趣,能较好地完成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标。
四 情景式教学法在独立学院应用的评价
对学生采用无记名方式问卷调查,结合独立学院教学评估系统的结果分析表明,运用情景式教学法后,学生对课堂设计的满意度、学习的自觉性、过程的积极性指标上,均比非情景式教学法对照组的评价高。
情景式教学法在“基础会计学”课程考核采用非闭卷技能操作过程和结果评价,运用项目组编写的情景式教学实训教材,针对建账、记账、审核、报表编制、装订凭证的等业务单元逐项考核,结果表明,学生对原理掌握程度、操作规范性、过程参与度方面表现较突出。
三、在“基础会计学”课程中运用情景式教学法的过程
一 教师“双备”,按教学目标设置情景
情景式教学法脱离不了情景,要求教师教学前结合情景式教学法,对“备学生”和“备课”的“双备”要求做好情景设置。此类情景包括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场所、人物、事件、器具等。教师要提前准备好适合的教学场地、案例、故事、PPT素材、教学器具、人物、角色等。针对“基础会计学”教学,教师所展现的情景要能和学生生活经历相关,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二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启发学生思考
教师通过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经历、社会新闻事件、案例、道具、人物角色设计等,在课堂前部分进行背景的铺垫,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以“基础会计学”课程的“记账方法”定义和分类为例,通过设置情景,引发学生思考和探讨,目的是归纳出记账方法的概念,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交易和事项”“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的含义和差别。具体过程如下:
1.情景设置一。课前联系某学生由其准备家庭某月份日常开支记录情况,或由学生准备其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开支记录。
步骤一 教师请学生介绍其家庭或其个人某月一定时期收支的记账情况,展示记账用的实物及具体内容。假设,学生甲提出其个人9月1日―9月10日的收支记录为:收到父母给的学费5000元,生活费2000元,学费5000全部交给了学校,饭卡充值了500元,买东西花费了400元,截至9月10日,学生甲的银行卡里有1000元,手中有现金100元。
步骤二 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甲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学生甲所采用的这种方法有哪些元素?这个方法有什么特点?
步骤三 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得出记账方法的概念,即运用一定的记账符号与规则,对经济业务进行记录的方式。
2.情景设置二。教师请学生都拿出手机,现场上网下载一个记账手机APP,要求学生就“步骤一”中的日常开支在手机上进行记录。
步骤四 教师提出问题:使用时兴的网络记账手机APP和学生甲个人所采用的记账方法,二者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出:二者都是一种记账方法,只是采用的介质和工具不同。
步骤五 教师进一步总结:上述记账方法仅设置了部分账户,反映了该学生收到款项和开支款项的交易,该方法是单式记账法,即通过设置部分账户,记录交易涉及的资金变化的一个方面。
3.情景设置三。在学生甲前述的基础上,假设9月10日,学生甲从银行ATM上取款200元,准备9月11日交班费。
步骤六 教师提出问题:对学生甲9月10日从银行取款的这笔业务,需要记账吗?引导学生讨论该业务的性质,并归纳得出“交易”“事项”的概念和区别:“交易”与“事项”都是“经济业务”,但“交易”是指发生在两个不同会计主体之间的价值转移,如购买产品、销售产品等。“事项”范围更广泛,“事项”不仅指发生在不同的会计主体之间,像“交易”,也发生在一个会计主体内部各部门之间,如企业的生产车间到仓库领用原材料等。“事项”包括了“交易”,“交易”只是会计主体的一种外部“事项”。
步骤七 教师提问:会计记账的对象是会计主体的“交易”,还是“事项”?引导学生进行探讨“交易”和“事项”是否该记账。教师总结:如果仅记录“交易”不记录“事项”,则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信息不完整,所以会计应该记账的业务是会计主体的“交易”和“事项”。
步骤八 教师归纳:针对学生甲9月10日从银行取款的事项,需要记账。继续提问:如通过前述的记账方法,应该如何记账呢?教师引导学生在纸面或手机APP上进行操作,并当场展示其操作结果供学生讨论。
步骤九 教师在前述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复式记账法”的做法,引导学生对“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做比较。教师最后总结:复式记账法是对一笔“交易”或“事项”涉及资金变化的两个方面进行记录,不仅对外的“交易”需要记录,对内的“事项”也需要记录,而且可以根据记录检验其正确性。
4.情景设置四。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由纸质记账凭证记录的会计分录和账簿记录,同时,在多媒体设备上演示。教师介绍:今后会计的工作都是采用“复式记账法”,通过记账凭证、会计账簿来记录“经济业务”,这是会计记账的主要“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会计核算逐步实现会计信息化。
三 教师归纳知识点
教师在完成上述步骤后,对课堂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阐述“记账方法”“交易”“事项”“单式记账法”“复式记账法”的概念,并比较“交易”和“事项”的差别,归纳会计记账工作需要记录“交易”和“事项”的要求,对比“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得出二者的优缺点。
四、应用情景式教学法需注意的问题
一 情景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要与教学内容相符合
情景式教学法只是一种教学方法,在运用它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舍本逐末”,为了方法而偏离教学目标。需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情景营造要与学生的认知相符,并能直观、形象地展示,以激发其参与积极性;情景选择需要和课程知识点的形成有密切关系,以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知识的递进关系,得到学生的充分参与和理解。
二 情景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带着“真情”去营造场景
要实现情景式教学法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需要教师带着“真情”对待课堂。教师在课外要做大量的素材收集和准备,细心留意身边的素材,有针对性地探寻企事业单位在会计工作中的实际做法。掌握学生最关心的热点话题,了解学生的兴趣,结合知识点精心运用素材、场地,将热点、兴趣等融入到情景中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
三 改善教学条件以适应情景式教学法的需要
在“基础会计学”课程中应用情景式教学法,首先需要将大班教学分散成小班制,方便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其次,为展示会计工作需要的场景和实物资料,需要有多媒体教学设施。第三,为便于学生校内操作,可运用模拟工作场景开展教学,这需要有全套会计工作业务所需的实物资料、器具和财务教学软件做配套。最后,为更加贴近真实工作情景,可以穿插着将一些教学场所安排在大学生创业基地等校内公司进行,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企业的会计工作场所。
四 运用情景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定位为“教练”
情景式教学法要求教师从“讲授”转向“教练”的角色,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企事业单位在会计工作上的具体做法,还需要结合知识点营造情景,掌握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技能,掌控课程整体进度与知识衔接的关系,是兼作“导演”和“演员”于一体的“教练”。教师的“教练”角色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但又不能失去指导作用,以保证教学的整体质量。
五 要兼顾课堂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平衡
在传统以教师讲授方式为主的授课模式下,教师面对的对象是一个整体班级,教学的效率较高。但在情景式教学方法下,教师预设的情景为各种理论和因素提供了共处的空间,学生的差异性导致了情景分析的不确定性。[2]这需要教师在情景预设之前,较充分的掌握课程知识点的外延,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广泛的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对学生分析的差异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教师能根据课堂的反馈信息,把握课堂的进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兼顾公平性。
参考文献:
[1] 黄达人.我所理解的本科应用型转型[EB/OL]. 2014-04-28 ..
[2] 帅先富.会计专业全真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J].财会月刊,2010 3 :111-112.
成本会计学课程实践性、技术性较强,对学生的要求是掌握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其中成本核算是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基础,计算出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是成本核算的最终目标。
利用项目导向将成本核算一般过程进行任务分解,核算内容化整为零,就形成了若干个知识点,而后各具体环节有机组合,形成多种不同的基本方法。
教材应选择知名高校的教材及教学辅导书,使学生能从理论框架上有清晰的理解;课程定位方面,专业核心课的地位,以便让学生能有更充裕的时间去掌握专业知识;课程重视程度上,积极地为本门课程配备相应的资源,不仅进行理论授课,还要安排上机或手工操作的实验,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科技竞赛以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更好地检验理论知识的应用;师资配备层面,要保证教学梯队的层次性与合理性,适当安排企业中的兼职教师为学生传授成本核算与管理的真实经验。
2.成本会计学课程反馈信息分析
成本会计学课程在大学第四学期开设,2008级和2009级平均每届学生300人左右。为了检验本门课程的授课效果及学生反映情况,笔者设计了问卷,利用课余时间对两个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人份,收回284人份,回收率88.75%,回收问卷全部有效,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成本会计学课程问卷调查统计(n=284)
从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效果调查统计结果可知:大多数学生对本门课程较为重视,学习效果较好,能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部分学生还能根据课程内容的延伸,积极去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课外竞赛,有一定的成绩;少数学生学习效果令人堪忧。
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职业素养。教授本门课程存在一定难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关键,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训需要搭配好才能相得益彰。
3.由教学效果折射的课程设计存在问题及分析
3.1成本会计学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教学内容组织系统性差。教师对整体成本会计学学内容把握不够精准,重局部轻整体,重点不明确,内容组织不合理。许多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印象是大量的计算,易形成条块分割,比如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与品种法,很多同学会误以为是两种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而不知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手段不够先进。受客观条件所限,很多高校成本会计学学课程教学手段多局限于课堂传授或制作较为简单的多媒体课件,效果不甚理想。
实践教学的缺乏影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发展。虽然也有对应的实验,但校内实验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的成本核算相去甚远。一直在学校的环境中按老师的思路去处理业务,对于将来工作中的实务操作缺少实质性的帮助。
3.2原因分析
学生学习成本会计学课程动力不足。成本会计学本身内容相对于其他课程有些枯燥,许多学生潜意识里不太愿意去长期记忆与之相关的专业内容,这与原本的教学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学生对于很多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通过期末考试,所以考试过后关于成本会计学知识的记忆所剩无几。
教学改革力度不够。所谓“名师出高徒,高徒出名师”,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许多高校教师缺乏整体课程建设的思路,而且,授课教师需要集百家之长为己用,缺少外出交流学习和校外实践的机会,也对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形成一定的障碍。
高校配套设施不完善。大部分高校首先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这些主干课程作为会计学专业的重点建设课程,成本会计学学虽也是专业必修课,但重要性次之,这样导致成本会计学学课程各方面的资源配置可能受限。
4.完善课程设计进而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建议
4.1重视实践环节
校外企业何时便于让学生去实习时间视自身情况而定,生产旺季往往是专注于经营,无暇顾及其他,而淡季又不能反映生产经营的全貌;在校生有固定的课时安排,如何与校外实习时间搭配合理是需要在每一开课学期初始就与合作企业协调好的问题。
4.2教学方法改革
利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程内容,基本方法侧重于将各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核算得准确,辅助方法中核算与管理并重,而成本控制则重在控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解释清楚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采用倒推思维模式进行思考,在本门课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成本还原,对各种核算及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和联系。
4.3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网络课程建设也是不能被忽略的环节。在现有的成本会计学学课程网站上,有相关的教案、课件、实验资料等,但往往一年之中只登陆几次去调整课程内容,应做到随时更新。
关键词:工作过程;会计;教学模块
一、会计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从会计教学的体系设置来看,大部分高校会计核心专业课都采用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税法与纳税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报表分析-审计、行业会计比较,同时配合相关实作课程的训练,本着知识从无到有、由易至难的学习规律,这样的教学设置是合理的。但是由于知识点较多又具有一定的专业难度,学生容易学完后面忘了前面,尚且不谈科目之间的混淆,同一科目前后知识点都很难融会贯通起来,实际应用难以入手。事实上,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好的途径是实际岗位的实习,但介于会计工作的核心性和保密性,很少有工作单位能让实习生接触实际的账务处理,因此,实践性操作更大程度还是由校内完成。对于技术性专业而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操能力是并重的,先理论后实操也是固有模式,但两者之间的时间差距使得所学知识和工作过程难以一一对应起来,知识逻辑难以转化为技术逻辑,结果为学懂了知识,但不会灵活的应用。追溯根源,其实是知识的传授中忽略了工作程序,注重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却忽视了工作过程知识的重要性,所以难以实现与社会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基于工作视角下会计教学模块的构建
要改变会计教学普遍存在的上述问题,就要打破惯有的会计教学模式,从工作的视角审视知识的实用度,以实际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拆分为工作环节,将知识固有的章节结构、科目结构拆分,将工作环节和需要支撑的知识一一对应,形成系统模块,模块的教学是引导学生参与工作的每个环节,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都能得得到相应的工作能力和知识积累,等到所有模块学完,工作过程也就完整的结束。这样学习直接在工作过程中学习知识并进行操作,即收获应具备的理论知识也熟悉了工作的流程,最重要的是将知识与工作过程紧密结合,具备了实际的工作能力。以会计学原理为例,基于会计的实际工作视角,构建7个教学模块。模块一:会计报表初探和基本知识模块,引导学生初探报表,仅限认识,了解最终目标并掌握必备基础知识,掌握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四大基本假设、两个会计基础、信息质量原则,分析构成报表的六大会计要素及相关的会计科目及账户。模块二:建账模块,引导学生注意会计的书写规范要求,掌握各类账簿的作用和启用以及建账的方法。模块三:审核原始凭证模块,引导学生掌握原始凭证的分类及内容,填写各种单据,建立在会填的基础上学习如何进行审核。模块四:填制记账凭证模块,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原始凭证所体现的经济业务信息,掌握复制记账原理以及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并能够对筹资、采购、生产、销售、利润的形成及分配中的基本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掌握记账凭证的填制要求和方法。模块五:登记账簿模块,引导学生掌握日记账、总账、明细账的登记方法,并掌握三种对账方法和三种错账更正方法,学会结账。模块六:财产清查模块,引导学生掌握各类财产的清查方法,对财产清查结果进行处理。模块七:报表编制模块,引导学生掌握各报表的功能并进行编制。教学要求以真实的原始凭证为引导,利用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进行操作,学生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能对应学到该模块涉及的理论知识,同时获得实际操作该工作环节的能力。七个模块学完,能够完整的掌握整个会计实际工作过程,具备基本的账务处理能力,七个模块对应知识点联系起来,也就是会计学原理要掌握的完整理论知识。在教学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第二轮实作,再给学生一套原始凭证,让学生按工作流程进行账务处理,巩固知识、提升操作的熟悉程度,并能够举一反三、总结规律。在教学中,基于工作视角构建教学模块效果是明显的,这种设计的目的是将理论知识和工作过程有效结合起来,学生学到每个工作环节所需的知识,马上在该环节实践使用,知识的实用性大幅度提高,知识与工作流程最大可能的对应,并较快的将知识逻辑转化为技术逻辑。同时在此过程中,学会独立处理问题,形成细致、耐心、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事实上,基于工作视角构建教学模块也可以多门课程融合构建,例如财务会计与纳税会计,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这样还可以避免科目间知识点的重合,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存在的难点
相比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视角构建会计教学模块需要教师大量的前期工作,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至关重要,对知识的高度熟悉、对工作过程的熟练掌控,才能将知识合理拆分并与工作环节完美结合。教师对学生的工作情境的引导、教学进度的掌控,理论与实践相交替的节奏把握也是影响效果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黄明卿,曹世凤.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教学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
关键词: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互联网+;复合型
现阶段,互联网深受广大用户喜爱,互联网科技知识不断地进行普及,使用户了解互联网并且实际操作,进而扩大了互联网的使用领域。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教育发展,为了打破这一局限性,寻找出一种合适的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是根本目的。通过在互联网+下,来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让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随着科技不断改革与发展,传统的会计基础课程教学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不仅能够满足接受教育者对于知识的需求,还能提升职业教育对自身的要求。
一、互联网+教育的作用
现如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不断进行快速发展,“互联网+教育”,即互联网科技和教育行业互相结合所形成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1]。互联网具有时效快、传播方便的优点,在教育行业中,对受教育者的学习与生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打破了受教育者对于书本知识的局限性,开阔视野;还能激发受教育者对知识渴望程度,满足对知识的个性化需求。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互联网+教育”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还能够锻炼出学生在实际操作问题时的实践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相对吃力、困难,容易导致学生对于学习会计基础课程产生一种厌学的不良情绪,这些情况都是会计基础课程本身的灵活性、技术性、实践性所导致的。
二、传统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基本现状
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是一门需要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学科。而传统的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化,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忽略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于数学理论知识概念的讲述,教学形式呆板,所反映出来的效果就是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缺乏积极性,教师也很难展开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活动。
三、传统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传统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结构的单一化
会计基础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无论是通过教师传授理论知识还是学生自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全面掌握基础知识。教师在准备教学课程方案中,多采用阐述会计基本理论,口述企业案例。由此看出,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结构单一。这种方式方法已经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弊端,从而开始影响会计基础课程教学道路的发展。比如,处理账务程序的思维是非常灵活的,而只依靠死记硬背的方法无法应对相对较为复杂的程序。教师注重让学生套用教材上的定义与技巧,遇到多变的企业案例,学生的思维会受到局限,无法开动脑力和展开想象力,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实践能力。
2、传统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思维的差异性
每个人的学习能力不同,进而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所掌握的会计基础知识就会有所不同,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思维的差异性。因为每个学生思维特点不同,所以在学生面对同一个问题时,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对于一些比较隐藏的知识点也很难以挖掘出来,不利于掌握会计基础知识。
四、传统会计基础教学课程改进措施
1、教学结构多元化
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内容相对复杂,只凭借教师的口述、肢体语言以及学生自身的想象力是很难让学生完全的理解与掌握理论知识的。而现如今,互联网科技发达,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技术,将死板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灵活的展现出来[2]。
2、注重会计基础实践
整合书本知识,妥当安排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课程比例,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添设实践训练环节,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管理能力;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加强校内与校外的双重训练,将会计基础知识运用在实际操作中去,也能够让学生提高对会计学基础的认识;校内注重建设实践基地,添加实践所必备的设施,保障设备功能齐全[3];邀请会计领域的专业学者向学生传授知识或是指导教师的教学方法,重点抓稳会计基础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目标;选取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技能训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标准,不断巩固、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4]。
3、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
国家将会计资格证取消,表明会计人才应该注重技术与管理上的培养。学校可根据在互联网+下,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更新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更新授课方式;根据社会实际需求,修改原有不具有逻辑性的内容,使学生巧妙地掌握最基本的借贷记账法。
4、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身的意识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习惯。不管是在上课的过程中,还是在业余时间里,都应该鼓励与提倡学生提出问题。只有存在问题、提出问题,才能寻找方法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提高自身职业素养,打造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主动积极的带动学生去探寻问题的所在,并且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少走弯路。
五、结语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教育发展,通过互联网+来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让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互联网+教育”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还能够锻炼出学生在实际操作问题时的实践能力。本文从传统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所存在的结构单一化,影响会计基础课程教学道路的发展、思维差异性,不利于掌握会计学知识的问题中,探讨出了会计基础教学课程中教学结构多元化、注重会计基础实践、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的更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的改进措施。在互联网时代,努力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赖金明.浅议“互联网+”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影响及分析[J].财会学习,2017(8):119-119.
[2].汪洁.浅析提高中职《会计基础》教学效果的途径[J].科技资讯,2017,15(10):182-182.
[3].李欢,季丽娟,郭静娟.浅谈移动互联网下基础会计课程的移动学习[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8):26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