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等职业教育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政府和地方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大大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制度与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在校人数及招生规模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形成了以《职教法》为核心、地方配套法规为支撑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2004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等成为了规范和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纲领和行动指南。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做出了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深化教学改革等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共同编制的《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2005~2010年)》指出重点加强一批中等职业学校,使其在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学校管理等方面起示范作用,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骨干力量。2008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从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教育教材、实习等方面提出了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成为了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提出要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学质量,加强职业教育保障体系的建设。2011年的《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关注中等职业教育》显示,近年来先后出台了促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把中等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制度与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1999年提出了《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1999年工作要点》,以此为契机,教育部每年都会提出当年的工作要点,把中等职业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0年工作要点》提出要切实把中等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强基础能力和制度建设,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等。《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3年工作要点》中更是指出要加大力度巩固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此外,教育部研究制订了《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改革中等职业教育办学、人才培养、教学、评价模式,重点推进符合职教特点的教学环境、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等创新。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方面,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精神,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教学改革方面,颁布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完善专业管理,制订专业设置标准,开发教学指导方案,促进专业建设规范化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大大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这些政策相继提出,可以看出国家对中等职业人才教育的重视,在相关政策的促进及各个部门的重视下,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大力的发展。通过对2001~2012年的我国中等职业学校①招生人数及在校生数的整理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扩招情况及发展趋势。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从2001年的397.63万人持续增加,2009年的招生人数达到868.5万人,增加了2倍多。2001年的在校生数为1164.23万人,到2010年达到最高,达到了2238.5万人,增加了将近一倍。在政府各部门相关政策的促进下,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促进。但是从2010年起招生规模出现下降趋势,2012年的招生规模降至与2006年规模接近,在校人数也有所下降。
三今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职业教育; 行为导向法; 有效率的现代化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133-001
随着企业全球化的竞争和合作,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层次的提高,企业对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行为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是,不断地去适应职业领域内新的要求,即发展有效率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其重要性已经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一、现实问题的提出
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方面:一是专业系统性太强,缺乏对职业实践的具体指导意义;二是学科教学内容重复且落后,难以适应科技发展与职业提升的要求;三是过于强调概念,忽视经验性知识而偏重纯理论知识,特别是有些中等职业学校,因为专业设置的问题,还沿用高职甚至于大学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及学校管理方面:沿用普高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学方法落后。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确定“以行为为导向”的教学法在职业学校教育改革中的基础地位,是提高教学成效,发展有效率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很好途径。
二、来自德国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德国在职业教育前期面临和我国同样的问题,后来他们确立了“以行为为导向”的教学法改革方案,运用一些确定的结构元素制定新的教学框架计划,以具体的职业任务和职业工作为目标指导;以教育目标规范化、内容和时间分阶段的教学单元取代专业系统结构。这种教学单元是以职业标准等级和行为过程为导向的,其框架教学计划分为基础部分和专业部分,重在发展学生的行为能力。在每个单元中,可以综合劳动过程的知识和技能,也包括那些与行为领域没有直接联系的系统知识和专业化内容,使专业体系和行为体系并存,课程教学呈现多样化。具体的学习过程在教学法上由“目标描述”和“内容描述”构成,“目标描述”描述学生在该学习领域要达到的目标,即职业行为能力要素,而“内容介绍”则详细规定框架计划内的教学内容。
三、课程设置的比较
比较以行为导向法设置课程与传统以学科体系来设置课程,同样的专业,课程设置却有很大差别,主要表现在:
1.课程编排及主体特征的不同
以行为导向法设置课程,是一种行动体系课程的内容编排,它是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由于每一行动顺序都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行动过程序列,而且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序列,因此,这一行动体系课程对每一门学科可能是不完整的,但对每一个职业行为来说却是完整的,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突出了职业教育的技能性,且其目标明确,任务清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按学科体系设置课程,尽管这一体系考虑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认知的心理顺序,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情况,但课程内容却是根据结构庞大而逻辑严密的学科顺序编排的。不仅专业学习的宏观内容的编排采取了各门分科课程平行展开的方式,而且各分科课程本身,即微观的内容编排也是按学科结构平行展开的。这样,对学生来说,学到的知识体系虽然是完整的,但对所要从事的职业行为来说,却是不完整的。这就导致我们很多职校生毕业到企业岗位后,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职业行为能力却较差,企业不得不重新进行上岗培训,使职业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而就目前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其学习的积极性来说,其学习效果也是可以想见的。
2.培养目标的不同
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显然应该定位于技术工人,应该针对一项具体的工作,学生学完课程,就能直接在岗位上操作。而我们目前课程设置总是想着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夯实学生的基础,为学生多渠道就业创造条件,使学生成为多面手。但实际却可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失去方向,不知到底该干什么,甚至使学生什么也没学精,什么也没学专,反而什么也干不好。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普遍采用在校两年,第三年进企业顶岗实习的方法。由此,在两年在校的有限时间里,培养目标应该更具有针对性。
四、行为导向法的优势
从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行为导向法的优势在于:
1.它较好地解决了为什么而学的问题
行为导向法明确提出了学是为了用的基本策略。以此为出发点,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就不可能是系统的(相对于学科知识来说是不系统的,但相对于所要完成的具体工作来说又是系统的),也不可能是单科为主的知识,而一定是综合学科的知识(因为要完成一项具体工作所需要的是多个学科的知识)。
2.它较好地解决了从哪里学的问题
行为导向法明确提出了在做中学的基本策略。以此为出发点,学习领域的主要内容源于企业的生产领域,学习领域的总合基本涵盖生产领域的全部内容。学生在做中学,然后在学中做,先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就是实践――理论――实践)
3.它较好地解决了怎样学的问题
教学应当以行为为导向,主要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这一教学法以职业行为为导向,以学生活动为主,可以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由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行为变为学生的主动探索行为,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逐步养成所需的职业能力。在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化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过去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持者。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张熙.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览[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关键词:黄冈市;中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7-088-03
教育均衡发展是人们相对于目前现实存在的教育需求与供给不均衡而提出的教育发展的美好理想。职业教育均衡是指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格、规模、结构和效益满足人力资源和个人发展的需求,并在两个需求之间保持平衡的状态。这里主要对湖北省黄冈市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使黄冈市的各种职业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以促进黄冈市中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一、黄冈市职业教育的现状及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近几年来,黄冈市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行业配套、专业结构合理、学科门类齐全,并与其他教育相沟通的办学格局,构建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结构合理、自主发展的职业教育新体系。全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44所,有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3所,省级示范学校3所,省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8所;有国家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21个,现已形成以计算机、电工电子、机械、数控、模具、汽车维修、营销、幼师、护理等专业为支柱的“名专业”。校园面积3187亩,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实验设备价值1.5亿元。2009年黄冈中职招生4.73万人,在校生12.4万人,年招生和在校生人数居湖北省之首。
黄冈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接受职业教育的更多机会,为社会经济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然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由于教育意识和观念局限,社会大众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不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比例失调
黄冈是一个欠发达地区,素有崇文重教的传统,但社会上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重学历、轻技能的情况普遍存在。以培养劳动者技能为目的的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受到轻视,加上宣传引导力度不够,读普高、上重点、考名校为众多家长、莘莘学子的努力方向和主要目标。在黄冈农村,由于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许多家长在其子女读完初中后,要么不惜重金让孩子去读普通高中,要么让孩子走上社会打工、务农、经商,真正支持孩子读职业中学的家长较少,造成职业学校招生难,职业教育发展壮大难。黄冈师院一个研究小组在对农村初中学生的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关于孩子初中毕业后家长最大的愿望,92%的家长选填的是升学。2007年3月该小组对黄冈市蕲春县两所乡镇普通中学的251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回答上学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时,68.4%的学生表示是为了升学;而在回答“你是否愿意上职业高中”问题时,选择愿意的为37人,仅占被调查人数的14.7%,直接表明自己感觉上职业高中不光彩的18人,选填“其他”项的有108人,显然,在这108人中间仍然还会有一些人是因为观念的原因影响了他们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和态度。事实上,有些家长送孩子到职业学校上学,也不是为了学一技之长就业,仍然只是为了对口升学。
按合理的比例结构,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的生源比例应为1:1或接近这个比例。但黄冈市目前的状况却远远达不到这个比例。在黄冈市,普通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黄冈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还远远不够,各类职业学校在教育体系中没有取得足够的份额。黄冈目前的教育模式,是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主,高中阶段的教育只是作为高等教育的预备教育。职业教育无论从规模、数量、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不能与普通教育相比。黄冈的职业教育目前在黄冈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从属的地位,只是黄冈普通教育的一个补充。
(二)职业教育资源投入跟不上规模扩张的要求,办学条件差
随着黄冈市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要求有相应的资源投入作为保证,相比其他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材料损耗大,对实习实训要求高,人均教育费用一般要比普通教育高很多,这样就要求国家、地方有更大的经费投入强度,否则,学生技能的培养就成为空谈。经费投入不足成为制约黄冈发展的关键因素,黄冈市职业教育尤其如此。现在教育投入首先要保证九年义务教育,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而配套措施跟不上,造成农村育经费缺口扩大,有些县市职业教育经费几乎没有,改善学校条件、更新教学设施困难重重。200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平均为3122.7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3个地区,其中安徽、湖北低于2000元,湖北最低,仅为1583.57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多一点,只有上海的17.8%。黄冈又是湖北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长期低于湖北平均水平。目前,黄冈市各职业学校实训实习仪器不能满足教学所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特别是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同时,为了应付竞争,扩大招生,职业学较学费标准不升反降,又削弱了学校本身的“造血”功能,因此,黄冈市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得不到提升。
(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低,教学质量不高
师资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具体表现在:教师队伍不稳定,职业学校生源、待遇难以保证,影响到师资队伍的稳定性;近几年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有些县市普职招生比例接近1:1,但职业学校的教师编制并没有随之增加。教师结构不合理。目前,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录用、选拔完全沿用普通教育政策,职业学校师资大多数是学校走向学校,缺乏企业经历,学校急需的人才引不进来,一些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工作的人不能流动,导致专业师资不足,质量不高,“双师型”教师缺乏。有些学校新开一个专业,学生招来了,教师却迟迟不能到位。
实践环节教学不突出。突出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大特点,加强实践性教学是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但由于设备、师资和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影响,造成职业学校教学“书本上种田,黑板上开拖拉机”的现象,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实践技能,职业教育也由此丧失魅力。
职业学校办学形式单一。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教育;重长学制,轻短学制。教学内容、方法陈旧。专业设置滞后于经济发展需要,一些职业学校不能
及时调整办学方向,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二、解决黄冈市职业教育不均衡问题的对策
(一)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界老前辈、蒋梦麟等都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职业教育是人人必须接受的教育,职教不仅是让人学会一项技能,还要培养健康的体魄,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高职业道德。一个社会要实现良好发展,职教、普教都很重要,而从某种程度上说职教更显后劲。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重要转型期,劳动力主要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怎样将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再引导他们致富,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三大理由:第一,职业教育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第二,职业教育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第三,职业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总理指出:“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由此可见,发展职业教育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很有潜力。黄冈市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巨大潜力,树立“职业教育就是全民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就是推动全民创业”的大教育观念,站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切实增强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湖北省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职业教育发展。一要坚决克服重普教、轻职教的传统观念,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二要坚定发展职业教育的信心,抢抓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利时机;三要面向社会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提高社会、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加大对《职业教育法》、《湖北省实施办法》的宣传力度,创新宣传形式,营造良好氛围,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争取社会各界对职教的支持,扩大职业教育的影响。
(二)加快资源整合,稳步推进职教园区建设
黄冈市职业教育资源分散,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参差不齐,布局不合理,学校数量过多、规模太小,成本过高、效率太低,体制不顺、多头管理,重复建设,资源浪费。黄冈职教这一现状,引起了黄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2009年3月,黄冈市委、市政府召开常委会一致通过了整合市区职教资源,建设黄冈职教园区的决议。黄冈职教园区建设已纳入湖北省、教育部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实验区职业教育“319工程”项目,这为黄冈职教园区建设和职教改革先行先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按照---黄冈市政府加强中职学校资源整合的要求,市教育系统必须紧紧抓住难得的契机,全力做好黄冈市中等职业学校(集团)建设工作,制定《黄冈职教园区建设实施方案》、《黄冈市职教园区建设总体规划》,目前黄冈职教园区和黄冈市中等职业学校(集团)前期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从县市区来讲,重点是要办好县级职教中心(理工中专)。要进一步整合县域内中职学校和培训机构的资源,统筹县域内与职业教育相关的项目和资金。要坚持中高职并举,着力构建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城镇职业培训和农村化技术教育机构为基础,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地方“大职教”,为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三)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落实黄冈市“十二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建设项目,扎实做好国家和省实训基地建设工程。争取1―2所学校争创国家级示范学校,力争2―3所学校创建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2个专业实训基地列入省级以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重视和支持,争取财政投入,争取政策扶持,争取社会资本,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和实习实训条件,提升职教整体实力。
各职业院校要围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不断加强实习训练场所的建设,强化技能训练,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要建成数量较多的省级以上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采取建设项目引导方式,向现代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类专业倾斜。
(四)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素质,改变教师素质偏低,实践能力不强的局面。要大力开展职业教育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黄冈市职业学校教师培训,要由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共同规划,市教育局牵头组织实施。要充分发挥黄冈师范学院、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鄂东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学校的示范作用,利用其资源优势,建立开放性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要以“双师型”教师培训为重点,兼顾学历提高培训、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培训、课程开发和实践能力培训,完成专业课教师全员轮训。重视和加强技能型紧缺人才类专业教师培养,培养一批重点专业领域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力争全市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学历达标率要达到95%,其中研究生学历达到5%以上,“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到85%以上。
2.要以课程改革为关键,突出技能为核心,校企结合为保障,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切实解决好职业学校教什么、学什么,以及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实践技能培养,改变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状况;努力改变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等与经济科技发展结合不紧的现状。增强专业的适用性,开发和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及教材,使教学内容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根据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实际需要,优化教学过程,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学生终生发展为目标,加强文化基础和素质教育;从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出发,对文化课、专业课和职业道德等课程重新构建。
3.以技能大赛和抽考为抓手,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广“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与“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校中有厂、厂中有校、培训带生产,生产促培训”的办学模式,形成“产、学、研三结合,学、练、做一条龙”的教学与实训模式;将课堂延伸到市场,送教到企业、到社区。
(五)继续加强重点学校、重点专业建设,打造黄冈职教品牌
黄冈市要继续加强重点学校、重点专业建设,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职业教育品牌。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按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打造一批具有黄冈特色,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品牌。各县市各职业院校要积极争取进入全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计划”,结合学校实际,重点培植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加大品牌专业建设,力争2―3个专业进入省级品牌专业行列,3―5个专业成为省级重点专业,努力打造黄冈职教“名校、名专业、名校长”的“三名”品牌。
参考文献:
[1]杨凯,袁小朋.发展职业教育引导教育分流[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5).
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十几年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十几年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中等教育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还很不理想,存在诸如资金不足、教学设备差等困难,不能有力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其中师资力量不足是诸原因中十分明显的原因。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有多种来源,但高等师范学校是主要的,约占50%。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大计,师范教育为基础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服务,当然包括而且更应重视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教师。但过去我国的师范教育既未满足现实需要,又未放眼将来发展,基本没有改变原来为普通中学教育服务的目标、内容及方式,不能很好地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教师,加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又没有发展起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师资问题就成为突出问题。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选用和结构状况,不仅已经严重影响其发展,同时也给人形成了职业教育的教师没有专业特点,不需要专门的培养,或者可被普通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的教师所代替,或者可被传统的能工巧匠和手艺人所代替的感觉。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我国西北、西南和华北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包括中等技术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职业中学的现状直接问卷调查和座谈访问,系统了解这些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困难、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加强这些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改革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性,提出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初步设想和建议。
二、职业中学基本情况的调查统计和分析
数值 项目 职业高中 普通高中 职普在 职高生% 职校数
省区 校数 在校生数 校数 在校生数 校生比
数值 项目 其中职初 职校在 职校专 职中师 职中教 教工学
省区 校生数 业教师 生之比 职工数 生之比
四川 3 18903 1064 1:17.8 1675 1:11.3
表2 四省区职业中学教职工状况
省区 陕西 青海
项目 数目 占总数% 数目 占总数%
领导、管理人员 34314.8 18 14.5
样本 526
省区 四川内蒙古
数值 教职工总数2882教职工总数3609
项目 数目 占总数% 数目 占总数%
领导、管理人员 33211.559316.4
一般职工 80327.963917.7
样本 58 104
表3 四省区职业中学教师学历、知识技术类型和来源状况
省区 陕西 青海
项目 数值 数目 占总数%数目 占总数%
大学 21416.5 8 10.3
大专 46335.7 30 38.5
学历 中技 9 0.7 12 15.4
不详 23117.8 00
理论型 72355.7 42 53.9
来源于师范院校7145556 71.8
样本 52 6
省区 四川内蒙古
项目 数值 数目 占总数%数目 占总数%
大学 60034.3 57924.4
大专 64336.8 106544.8
学历 中技 101 5.80 0
理论型 96656.421.3389.7
教师 技艺型 27115.5 95 4.0
样本 58 104
表4 四省区职业中学领导、管理人员的学历和来源
5 27.8管 中技 6 1.7 00理 不详
60 17.5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实践;研究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开展的教学活动的一切方法的总和。研究中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的目的就是要构建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的中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体系。
一、深入思考,树立现代职业教育观
1.职业教育是终身性教育
职业教育要传授职业知识和技能.是将普通教育与专门教育联系在一起,并为继续教育奠定基础的教育过程。职教与普教、高教、成教等相互衔接、沟通、补充,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其教育目标由单纯针对职业岗位,扩大到整个职业生涯,其性质也由终结教育变为终身教育。
2.职业教育是开放性教育
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是当今世界的一种教育潮流。开放、灵活、发达的职教体系,是学习化社会得以建立的基本条件。职业教育是包括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在内的大职业教育,也是包括学校、企业和社区教育在内的开放性教育。
3.职业教育是普及性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人、培养人,而不是淘汰人、选择人。教育的价值在于能否为各种不同潜能的人提供平等的,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才能的机会和途径。人才的类型是多样化的,其发展也是个性化的,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根据社会、市场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做到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分析教学方法特点,改变教学方法现状
1.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理论研究的滞后性
作为职业教育核心领域的教学方法,其理论研究长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应该看到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是带有根本性的一项工作,没有教学方法的相应变革,职业教育的改革就成为空中楼阁。改革与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职业教育改革的落脚点,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尤其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迅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日益更新的形势下,大力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显得特别重要。
2.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实践应用的变异性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始终没有摆脱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和普通教育教学方法的模式,没有真正形成具有职业教育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中专长期沿用高校的教学方法,体现以知识为本位,教学内容深奥苦涩,强调知识的传授与灌输,要求“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忽视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特色,偏离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一直沿用普通中学的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与掌握,以能考出好成绩为最终目标,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3.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实践应用的传统性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存在更严重的问题是没有完全破除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病。传统教学方法只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没有看到人是主体,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对学生的发展,只强调社会制约的一面,抹煞相对独立的一面;强调外因的一面,忽视内因的一面,把学生的发展看作是教育注入的结果。“填鸭式、满堂灌”常而易见,教师总以多讲而尽到一位教师的责任,一本教材从头讲到底,忽视了师生的双边交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
4.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紧迫性
改革职教的教学方法,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必需,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如何使教学方法的改革能跟上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并引领职业教育改革继续不断深化,已是一件十分紧迫的任务。首先是理论研究的需要,教学方法是职业教育教学理论链条中的关键一环。其次是实践应用的呼唤,目前沿用高教普教和传统教育的方法模式很普遍,渴望发现和应用有职业教育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其三是比较中的差距,从与其它教育和与世界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相比较来看,高教、普教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比较领先。其四是社会的要求,社会经济要求职业教育的高质量、高效益,要求职业教育能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适用型学生。
5.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中职的培养目标已不是“中等技术和管理人员”,而是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应是使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教学不单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主要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组织教学;教师由“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型;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课内外专业教室、教学工厂、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教育技术”转变。要改变“重教法,轻学法”、‘重演绎,轻归纳”、“重讲授,轻操作”、“重描述,轻直观”、“重知识,轻实践”、“重单一技能,轻综合能力”等倾向,体现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由理论性、封闭性、单一性向实践性、开放性、系统性模式转变。
三、重视对中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1.运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等教学方法,培养专门性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技术等一线工作的初中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紧紧围绕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目的,以实践技能教学为主线,采用课题、模块的方式组织实施教学,重视理论的学习、运用和指导作用,突出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有效的教学方法。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在实训中心(或专业教室)进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教学任务。实训中心以先进的生产设备,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这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做法,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实训中心营造的职业氛围,更有利于达到学生能力与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
教学、实践、服务一体化教学方法,使教学更贴近实际、贴近生产、贴近市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实现以产促教、以教兴产。如在进行“数控技术”教学时,充分利用数控实验室、数控实训中心等的先进设备,合理组织教学,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在数控实训中,增加学生的锻炼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实训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为走向工作岗位增强了适应能力。
2.运用仿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法,提高职业教育的实效性
模拟(仿真)教学法,是由教师围绕某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直观、真实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模拟企业生产现场,仿真企业实际运行过程,通过实施周密的过程控制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特别适用于生产现场难以安排实习任务的生产过程,改用现代化的仿真设备进行教学与操作训练。
现场教学法是在生产现场直接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习现场或工厂车间,学练做相结合,缩短了理论课堂教学与实际生产应用的距离,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特种装备等课程,可以先仿真、模拟再进行实操训练。
情景教学法是将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在仿真提炼、愉悦宽松的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既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运用问题探究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次序进行。提出问题,通过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去学习、思考讨沦、训练,寻求得到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这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开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学校可在“法律”课程中,通过教师讲案例、学生议案例、把课堂模拟为法庭等教学环节,如让学生当法官、律师或案例当事人等方法,从典型案例引出教学内容,通过透彻分析、发散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判断,得出案例的分析结论,并引伸到相关的教学内容上,以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4.以目标教学法、行为导向法等教学法为牵引,全面提升学生方法能力
目标教学法对人的认识目标按逻辑思维发展水平的高低顺序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六个层次,教师依据教学要求制定出教学目标并分层次地进行教学,形成一种对教学实践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教学方法。它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达标教育为核心,以教学评估为动力,以反馈矫正为手段。这种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对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行为导向法,是指以一定的教学目标为前提,为完成达到教学目标,而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其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会获得信息、学会计划、学会决策、学会独立完成任务、学会自我分析判断检查完成任务的质量、学会评估这六个步骤,来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论文摘要:教学理念转变是教学创新的前提、在学生的美术素质培养方面,我整理了一些摸索出的经验,我初浅的总结为 “四力、一心”的教育培养方法: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自信心。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美教”、“音教”的美育理念,认为艺术美不仅可以使受教育者获得精神愉悦,而且可以快乐地学习知识,提高道德修养。中等职业教育中的美术教学更应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通过有效的教育,开阔学生的文化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陶冶高尚的情操、健全人格、发展个性,促使其全面发展,使他们在最终走上社会岗位的时候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做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并由此得出结论、规律,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这是因为学生在这个感知过程中,还有一定的无疑性、情绪性,知觉的选择性还较差,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应该从下面几点出发,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整体观察,认识三维空间。绘画是在平面的图纸上表现物体的三维空间,初学绘画的人对物体的高度、宽度比较敏感,对物体的深度却不太在意,在他们头脑中没有体积观念,因此指导学生立体观察,通过对物体全方位的观察、分析,加之对透视学的学习实践,学生就会逐步克服平时养成的平面意识,认识三维空间,形成体积观念。
2.理论联系实际,认识表现规律。在观察物体时,必须把感觉与理论结合贯穿起来,才能抓住规律。例如学生在学习素描时只会背"三大面、五调子"是不够的,必须指导他们在实际中去发现,去寻找这个规律,才能体会出理论的实际意义。
3.对比观察,协调画面。在绘画中,从观察认识到画面表现处处都存在着对比,如长短对比,角度对比,方圆对比,冷暖、色相、明度对比等,因此认识物体的多种对比关系,在作画时重视指导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整体观察画面的能力,提高学生作画水平。
二、培养学生课堂的独立思维
有许多老师可能会觉得:美术课是要让学生多多模仿某个作品或者写实,做出几幅自己的画,课堂教学可以顺利进行就可以了。其实,高质量的美术课程并非如此,培养学生独立的创造性的思维也是本课的十分重要的部分。目前我国新课程标准为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给学生一些自己选择的权利;给学生一个自由想像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自己去找答案的问题。事实上,学生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
1.在写生课中培养学生课堂的独立思维
美术课程中,要让学生创造独立的艺术作品并不容易。因为,他们完成的个人作品大部分是临摹其他人的,学生会在课程中习惯模仿他人的思维模式。因此,当给出新的课题让学生独立自我创作时,学生会有“画不出来”和“太难”的先入为主的感觉,所以还是打算照抄课本。这种情况是十分常见的,原因之一就是课堂上老师让学生长期模仿,缺乏想象力的训练,所以,如果学生离开书本,离开学校,离开老师将会成为一个墨守成规人。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同学们自己去想办法表现,然后把每个人的作品一一摆出来让大家评价优点和问题所在,用启发式和类比式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个学生的脑筋动起来,而且有利于塑造每个人不同的风格,避免千人一面。鼓励学生用多种手法表现事物,表现内心的情感。在写生中引导学生自己创作,用减法方式,减去不入画的部分;用加法方式补充构图,使意境更完美充实;用夸张变形手法,加强艺术感染力。这样就产生了非常好的独立创造的效果,全班几十人的个人作品,丰富多彩,富有个性。
2.鼓励学生自己的创造性的思维。
创造是十分需要独立的勇气的,也需要课堂教师的气氛烘托。在学生的课题作品创造活动中,有不少学生担心自己的作品太过特殊,让同学们起哄,也担心老师的不认可。因此,在课堂上提倡学生要有创造意识的同时,就要求老师多多赞扬不墨守成规的学生,尤其在评判作业时,要多多优评有独到之处的作品。并非最干净的作业就是最好的作业,成功的作业。在学习变体美术字时,在进行了一些知识铺垫后,我用“电、歪、球”等字做引子,叫学生自己创造变体美术字然后上黑板演示,其他同学评议。大家本来还有些不好意思,我叫了几位胆子较大的学生上台,给予积极评价然后指出不足让其他同学发表看法上台修改。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同学们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其中不乏杰出之作。通过这次教学,非常好的拓宽了同学们的思路,让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锻炼。
三、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美术教育尤其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
新形势下中职美术教学学习的目的,是通过美术的学习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通过学习个体即学生本人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来体验美术活动和乐趣。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出现的情况却十分尴尬。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兴趣浓厚的学生,那是没法说,但对于不爱好者来说,强迫他学习自然达不到效果,培养其学习兴趣成了教学的关键。
四、改进评分标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美术教育和其它学科不同,它张扬的是个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美术教育应该是最不强调一律性的教育,美术课程是最不追求标准答案的课程。而是学生在学习中的状态是否主动积极,是否有情感体验,是否有思维、创新。基于这种思想同时为了进一步培养和鼓励学生的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评分标准上加以改进,用纵向比较法而不是横向比较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即不是看谁画得最好,而是看谁在每幅作品上跟前幅相比进步更大。以学期初的第一幅作业为基础分60分,后面每一幅若进步加相应分数,有滥竽充数的倒退现象减相应分数,满分100分。让每个同学自己和自己比,避免了传统的横向比较不考虑天赋差异而带来的不公平性。同时我把学生的每一幅作品都贴在教室墙上,每人一列,从第一张到最后一张考试作业,让学生纵向看到自己的成长,树立信心;横向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树立目标。在每个学期初就告诉学生要在期末公开办教学汇报展,作为无形中的鞭策,激励学生都争取每幅作品做到最好,尽可能高质量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结语
总之,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传统认为的艺术技法的教育,而且是一个开发智慧的复杂系统工程。艺术不仅能表达感情,使人的创造性冲动得以最大施展,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让所有的学生能学习的更好,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努力奋斗。以上提出的几点只是我从教以来的一点粗浅的认识,还望各位业界前辈批评指导。
参考文献: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截至2011年共有中等职业教育高专院校1109所,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占中职教育的半壁江山。中等职业教育在优化中职教育结构体系、促进中职教育大众化、培养高技能人才等方面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中等职业教育按照社会需求设置专业的理念其专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逐步从“条件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就业率连年攀升,为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做出了贡献。中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办学条件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己有改善,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初步形成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其办学体制逐步形成了公办与民办院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院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持不够。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保证机制不健全,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投入低于普通中职教育,而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则高于普通中职教育。在经费投人、人才录用、干部聘任、职称晋级等方面,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歧视比较普遍。其次,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我国高技能型人才缺乏的现实是毋庸置疑的,但无论媒体如何宣传,对大多数家长和学生而言,中等职业教育是低层次的中职教育,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也把它作为专升本的跳板。加上社会用人方面的高学历追求,使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受到严重影响。另外,中等职业教育院校举办中等职业教育的理念不新。一些中等职业教育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落实不到位,“中专延长”和“本科压缩”的影子挥之不去,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存在的是,中等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行业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适合中等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缺少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训基地,其实践教学大打折扣。
二、国外中职教育管理模式的启示
西方发达国家中职教育发展历史悠久,在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英国中等职业教育院校管理特征主要是学校自主独立、突出人才创新、注重学科建设、加强评估和政策引导。美国中职教育拥有完备的管理体制,其主要特征是政府充分发挥引导和调接、监督作用,学校拥有办学自,中职教育形式多样,市场完善,鼓励竞争。澳大利亚的中职教育管理模式主要特点是管理科学、职责明确、决策民主,充分发挥学术权的主导作用,注重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德国的中职教育管理模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监管。日本的主要特色是突出私立院校的发展,以市场机制为主导,政府发挥宏观引导和政策导向作用。我国香港则博采众家之长,通过行政与咨询两个系统的密切配合与协调,尤其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在中职教育管理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政府实行“积极不干预”政策,使高校具有独立自主的办学权,政府通过法规和行政权力对大学进行监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
三、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院校教育管理发展的思考
(一)规范教学质量,建立和健全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中等职业教育院校应把提中职教育学质量放到重点位置来抓,中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声誉不好,重要原因就是教学质量管理比较薄弱。因此,在改善学校内部管理的基础上,在教学管理中从备课、授课、常规教学、教学质量、教学评价等方面应制定出既符合实际需要又有可操作性的岗位责任制,要加大这方面的科研工作,进行切合实际的改革与创新,从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的规范性,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二)办学要多元化,要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多元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办学主体多元化,二是经费筹措多元化,三是办学模式多元化,四是服务功能多元化,以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多元化等方面。因此,中等职业教育院校要紧跟国际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创造性地进行创新与改革,打破条条框框,进行优化与重组,从适应社会需求和促进自身发展的角度,正视现实,立足其位,高瞻远瞩,明确定位。
(三)创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教学管理中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就业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各高校的毕业生走上社会后,大都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中等职业教育院校毕业生更是如此。针于此,在人才培养中就要树立起正确的发展理念,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给学生创造和提供良好的实训基地,培养他们的专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中等职业教育院校要构建创新型教学模式,提中职教育学管理水平,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既具有技术创新又懂得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四)在专业设置上不宜过多过细,中等职业教育院校专业设置既要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应当把两者科学、合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课程结构中适宜实行“宽基础,活模块”的模式展开教学,使得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社会适应性。同时,在专业设置上还应当有很好的覆盖面,即要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不能把专业与职业岗位等同起来,应当从社会需要、办学效益和便于组织教学等方面作出充分的考量,以学校有限的专业去覆盖社会上较多的职业岗位,使学生的就业不至于走独木桥,也就拓展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毕业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与社会适应性。
中等职业教育院校选择好专、兼职教师,引进“双师型”教师和专业技术人才,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让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发生广泛联系,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办学吸引力,是未来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同时,中等职业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及外延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中等职业教育院校要开放办学,促进与全国乃至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摘 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初衷是为各地区输送“技术型、专业型、复合型”的人才,推动当地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同时也解决了普遍存在的就业问题。但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却与预期目标背道而驰,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对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简要概述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一些改革和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问题;改革与发展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自1980年被提出之后,其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各地方、各地区都建立了层次不一样的职业类学校,构建了全国范围内的庞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在这个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大量技术型、专业型人才,直接推动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得到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然而,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某些棘手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它们的存留。例如:中等职业类学校不顾不从实际教学出发,而是使用广泛而夸张的招生宣传方式将初中毕业生“忽悠”到自己学校去,生源质量不高;中等职业的教学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的技术能力较差,难以真正适应市场的需求;职业教育设施不齐全,资金投入力度较小,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技术能力方面薄弱等。
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法
上述问题的大量存在,必须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重视,充分吸取国外以及国内某些地区的先进做法,根据当地的实际状况,采取各项综合措施对中等职业教育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确保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确立目标。
作为教育管理机构和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就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对职业教育不理解而产生的错误观念和偏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国际上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是提高综合素质,而职业技能的发展方向是高级化、智力化,实质是将现代知识与技能高度一体化。[1]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朝着素质教育的目标,根据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在适应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呈现出以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化、综合化教育趋势,共同培养宽基础、多技能的全面发展技能人才。
(二)学校建设的现代化和社区化
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化建设是学校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础。现代化概念首先表现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这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滞后的主要原因,当然还表现在教育手段、教育设施的现代化。由于历史原因,现有中等职业学校的主体是企业、行业办的学校,它的教育的辐射面是以条条为基础的。而社区化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新概念,有着独特的社会经济涵义,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入,行业行政职能的减弱,及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要建立以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的层次结构比较合理的社区职业教育网络,构成既依托当地行业协会来办学,又覆盖全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教育中占领一定市场份额,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
(三)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推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技能”是“谋职就业之本,安身立命之基,才略智能之长,个性发展之根”,而“技能型”人才包括三个方面的技能:心智技能、操作技能和生存技能。其中“操作技能”是彰显于外的岗位业务动作技能,是一种“硬本领”,是评价一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关键指标。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以“实践性教学”为支撑的。
1.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基础,深化教学改革
这主要包括:一是在课程设置上要符合实际。即符合岗位实际、符合学生实际。二是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要符合实际。提倡编写校本教材。三是课堂教学理论要联系实际。多开展案例教学、案例练习、业务见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四是考核方法要符合实际。以检测学生能力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学业成绩作出科学评价。在教学理念上要做到“三个零距离”: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零距离”结合,教学内容与职业需要“零距离”贴近,实践教学与岗位要求“零距离”接轨。
2.以增强基础能力建设为核心,努力提高实训效果
基础能力建设是技能形成的重要途径,具体包括:一是抓紧实训师资的培养、培训和配备。二是配强实训设备,强化设备管理和实训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实训设备的使用效率。三是以设备操作实训为重点、建章立制、加强指导,提高实训效果,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四是大胆探索“计算机仿真模拟实训教学”,力争在近期内取得新突破。
3.以增强学生岗位能力为重点,努力实现校企“双赢”
校企合作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主要有:一是争取政府、行业主管的支持,形成政府主导、政府行为。政府出政策、行业作指导、校企抓落实。二是紧紧围绕岗位技能需要,实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并将实习与就业紧密联系起来,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三是努力实现校企“双赢”。包括资源共享、人才培养、人才使用、科技开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推进职教体系一体化建设,形成培养各层次技能人才的职教网络
职教体系一体化建设是当前企业对企业人才高层次学历的要求,也是中等职业类学校前进的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各类教育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如实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使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高等教育等相互结合,协调发展。
第二,职教管理体制从宏观趋于一体。随着改革的深化,中专、技校、职高各类职校培养目标的趋同,各职校的行政主管关系将逐步淡化,主要由宏观的教育管理部门及办学业务指导部门管理,二者职能区分明确的话,不仅不矛盾,而且能更好地发挥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
总之,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的发展以及行业的发展服务,为人民的就业服务。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抓住新时期的改革这一契机,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式,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晶,满明.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风.2010(15)
[2]高月宁.市场经济条件下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2)
关键词:改革;重视;职业教育
由于社会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开始受到重视,国家鼓励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加强中等职业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教育相关的各级部门开展了中等职业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拓展转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理念,虽然培训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但仍没有达到预期理想的目标。因此,本文联系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现状,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提出几点建议和意见,希望对中等职业教师以后的培训起到良好的作用。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
中等职业教育具有普通教育的特征,但却不同于普通教育;普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继续升学深造,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专项专业技能教育。
1.教育技能专业性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方针主要依学生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进一步表明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不同。主要不同在于中等职业教育技能专业教育,直接面向社会就业。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主要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紧密地跟随市场专业需求办学,时刻需要运用到新的技术和新的方法,这样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技术运用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针对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2.职业教育中专业的多样性和新鲜性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涵盖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甚至是第三产业中的每一个行业,涉及的行业范围很广,各个专业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紧密性和差别性,即各种各样的专业;社会日新月异地发展,专业更新速度更快,因此,需要中等职业教师不断地去学习适应不同专业不同的要求,以满足实际教学要求。
二、中等职业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历来中等职业教育不被重视,一直以来中等职业教师师资力量不容乐观,教师整体人员数量及素质有待去提高。很多中等职业学校老师专业技能性不强,理论知识偏差,缺乏对新专业的学习和认知,不能及时地掌握社会最新需求专业,教育技术能力偏弱。有的教师学历达不到所教授专业的要求,教学水平低下,所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素质迫在眉睫。因此,对于中职教育发展中教育能力的培养要长期规划好,有效地结合中等职业教育的现
状,指定有效的培训方法和内容。
2.中等职业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缺少规范标准
在我国仍旧没有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标准,目前的教育技术能力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根据实际教育情况去探索,实际培训过程中还是面临着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方法不恰当、培训模式不成熟、具体的概念模糊不清、培训定位不清,对中职教师最终的考核和标准缺乏认可依据。培训的安排不科学、不正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没有固定的培训机构按照培训标准统一去
培训,培训内容前后无法衔接,不规范,不具体,缺少对职业教育有丰富经验和具有较高学历的教师。(2)培训内容不合理。目前进行中等职业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简单地传授计算机的操作,主要学习Windows如何操作,Office办公软件等其他操作单纯的基础使用技能,不去深入地学习计算机的理论基础。②计算机简单操作不去学习,单一注重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③计算机操作和理论都去学习,但实际中不会有效地去结合。主要原因是培训教师缺少教学实践经验所致。
三、对中等职业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建议
1.通过调查研究,结合实际制订中等职业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按照地区,结合当地中职教育现状及专业科学制订标准,标准制订要发挥出中职教育的特征,更新教育观念,以中职教育办学方针为指导,树立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分层次、分阶段地去实施新标准,实施过程中逐步修订和改善新标准。
2.聘请中职教育高级授课教师,加强培训工作的统筹安排,以实际应用为主要目标
实际培训中聘请教育技术专家、教授作为培训教师,这类高级教师在教学经验、教育技术教学方面非常熟悉和精通,培训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培训质量。经过调查研究对各地区的中职教育培训统筹安排规划,培训分阶段、分层次阶梯式进行,校内外相结合利用优势教育资源。培训中要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密切结合中职教育课程教材需要,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并且应用到教学中去。
中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培训中积攒经验,努力提高培训质量,使中职教师整体教学素质得到提高。教师要总结经验教训,为中职教育更好的明天提供中坚主导力量。
参考文献:
[1]邓霁岚,周端云.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