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舞台艺术基础知识范文

舞台艺术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舞台艺术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舞台艺术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

能乐作为日本的国粹,是日本传统艺术的典型代表。能乐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通过假面等舞台艺术形式对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进行表现,从而提升艺术的感染力。能乐舞台作为能乐的表演场所,是不可思议的“小宇宙”,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核心性存在即为日本传统审美理念的代表——“幽玄”。 “幽玄”属于日本古典文学论的审美理念,是日本中世文学理念的核心,佛典和汉籍将“幽玄”解释为深奥之意,而在艺术理论中“幽玄”则被视为飘渺的难以捕捉之美。在能乐的舞台艺术中,“幽玄”吸收了众多刚健质朴的审美元素,同时将坚硬刚强之美幻化为柔和优雅之美。“幽玄”与能乐舞台艺术的完美结合使得日本能乐无论是在剧本创作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从能乐舞台的构造来看,“幽玄”之美主要体现在能乐舞台的布景、采光以及道具的使用等方面。

第一,能乐舞台布景方面所体现的“幽玄”之美。

在能乐舞台的布景方面,最能体现能乐“幽玄”之美的莫过于“桥挂”(能乐舞台的布景)前面的三棵小松树。此三棵松树间距相等,由中心正台向边侧高度依次降低,除具有演员参照物的作用之外,还能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远近感之差,能够让人幻想出高度参差不齐、树木种类繁多的森林以及人们从森林穿过向神灵祈福的场景。布景方面的“幽玄”作用值得肯定,首先“幽玄”布景突破了传统戏剧中频繁更换布景的繁琐,使能乐摆脱了地点以及时间的限制,保持了能乐演出的连续性。同时,“幽玄”布景还使能乐完成场面的大角度转换,做到了“不大不小一块地可家可国可天下,就这几人也父也子也君臣”的完美境地,给观众创造出无限遐想的空间,将能乐表演的自由性推向了另一个高点。然而,在另一方面,“幽玄”布景也给能乐舞台发展带来一定障碍。由于省略的布景内容过多,要想真正理解并读懂能乐,观众除了要理解舞台布景所省略的内容之外,还必须要理解省略内容所代表的具体含义,因而观众要具有一定的能乐基础知识和欣赏能力,这一点带来了能乐与日本年轻人的隔阂,如何摆脱这一困境,使能乐进入到年轻人群之中是能乐舞台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二,能乐舞台采光方面所体现的“幽玄”之美。

黑夜的黑能够使人产生无限遐想,白天与黑夜交叉带来的幽暗更能够使人浮想联翩。从整体上看,能乐舞台在采光方面紧紧抓住这一点,通过黑与明相结合的幽暗催生“幽玄”之美,从而给观众创造出无限遐想的空间。在采光方面,能乐舞台最显著的特征即为不在舞台顶部设置照明灯之类的照明工具,而是通过人工采光等手段,使自然界的光线从侧面进入舞台进行照明,从而给观众呈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暗——明——暗”的基调颜色变化情况。幽暗的产生给“幽玄”之美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观众进入能乐堂,在光线的综合作用下,能乐舞台的其他布景都若隐若现,根据观众欣赏角度的不同,可以转换为各种存在,这使观众犹如置身于另外一个世界,从而展开无限遐想的空间。在这里,人能够和神灵进行交流,能够为部落以及族人今后的丰收和幸福安康祈祷。这一舞台布景艺术较好体现了世阿弥对能乐理论的阐述“秘则是花,公开则不为花”(世阿弥《风姿花传》第六《花修篇》)。幽暗所产生的美是日本人追求的传统美学理念之一,日本著名作家谷崎润一郎在《阴翳礼赞》中对幽暗之美大加礼赞,表达了自己对幽暗之美的完全膜拜,这也正是能乐舞台艺术登峰造极给日本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所在。

第三,能乐舞台道具方面所体现的“幽玄”之美。

能乐舞台的道具简约而不简单,同样体现着“幽玄”之美。“幽玄”之美主要表现在:(一)桥挂。桥挂是能乐演员进入能乐舞台进行演出的通道。桥挂是能乐舞台的重要道具之一。在能乐世界中,桥挂作为一种媒介,将人的世界和神的世界这两个不相通的世界联系在一起,演员从桥上走过,即代表从人的世界进入到神的世界,开始和神灵进行交流,使人能够体会到另外一个世界的情况,同时也能使观众深刻体会到“幽玄”之美的含义。(二)“钟”。“钟”的道具在能乐《道成寺》中出现。该“钟”用布做成,内悬挂一铜镜,能乐演员按照能乐发展需要在“钟”内换装,正是这口“钟”在能乐舞台上的一起一落,为观众缔造了“幽玄”之美的空间,它代表着能乐演员身份以及演员所处世界的转变,同时也暗含着观众所观赏世界的不同。(三)“船”。“船”的道具在能乐《江口》以及《俊宽》之中出现。该“船”只是用竹竿捆绑的框架,观众在观赏能乐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发挥,既可以将其想象为豪华的船只,也可以将其想象为一叶扁舟。在“船”上发生的情况根据观众自身的定位也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想象。用竹竿做成的简单“船”同样给了观众一个无限遐想的幽玄空间。

参考文献:

山崎有一郎、葛西圣司.能•狂言なんでも賳栂鋄M],东京:桧书店,2003 .

第2篇:舞台艺术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儿童剧;舞台设计;学前教育;美术教学;融合

一、儿童剧舞台设计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融合的意义

儿童剧一直深受学龄前儿童的喜爱,但是,由于地域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儿童剧没有在我国大部分城市普及开来,让广大儿童不能接触到优秀的儿童剧剧目,得不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和教育。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入手构建新型学前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性和创造力,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儿童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形式,它是由舞台布景、道具、服装、音响效果、灯光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为了让孩子直观的感受出场景的变化和剧情氛围,舞台布景和道具就成了儿童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两项又与绘画和手工技能水平的高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关于绘画和手工技能的美术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将儿童剧舞台设计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进行融合,一是通过儿童剧展演这种形式,学生将学到的美术理论和手工技能在实践中进行综合运用。二是儿童剧展演还为学前美术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实践平台,这也是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所欠缺的环节。三是把儿童剧艺术形式引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之中,也会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和拓展美术教学形式,这也是高校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二、儿童剧舞台设计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融合的途径

要将儿童剧舞台设计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完美融合,需要将构成儿童剧舞台设计的要素纳入到美术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和实践,达到让学生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并能熟练地组织、开展实践活动的目的。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种途径:

(一)通过开设多门绘画基础课,强化学生的美术知识和常识

据调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美术或绘画等方面是零基础状态。所以,在学习舞台设计和道具制作之前,对美术和绘画基础进行一个全面的培训显得尤为必要。因此,我们开设了素描和色彩两门专业基础课,全面培养学生在造型和色彩方面的动手实践能力,让他们了解素描和色彩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这对后面学习儿童剧舞台设计和道具做了充分准备。在素描课程中我们着重训练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透视关系、比例关系等进行形体的塑造,保证学生有扎实的素描基础和功底,能够应对一切造型问题。另外,色彩是舞台美术设计中的重要元素,所以,我们在色彩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色彩性格的掌握和理解,让学生学会利用不同的色彩表现不同的场景、气氛、人物的性格、感情、心理等,学生在学会将色彩与人物的完美结合并用以塑造人物的性格,也就可以把人物的情感、性格、心理通过色彩直观的呈现给观众。再有,在色彩的基础训练中,我们让学生使用大片单一色彩或者使用非常丰富的色彩产生光影美感,营造更强烈的舞台美术效果,这也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学会利用色彩来增强儿童剧的艺术美感。通过开设这些绘画基础课程,强化了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常识,为后面进行道具的制作和舞台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手工技能

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强化学生的手工技能,我们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开设了道具制作和手工制作等课程,专门针对学生的手工技能进行训练和培养。首先,激发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舞台设计和创作。我们设定了不同的儿童剧题材,让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利用多种材料来表现同一个题材,或通过一种材料创作出不同主题的造型和作品,拓展丰富学生的思维。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进行道具造型,训练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和设计独具特色的舞台布景和道具造型,展现学生在设计方面的独特性和创造力,这既是训练学生的基本功,又是对学生创作思路的引导。其次,我们还专门针对儿童剧表演开设了一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创作表演儿童剧、布偶剧等大型舞台表演作品。当然,在学生创作表演之前的舞台设计及道具都是需要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完成的,这是他们进行舞台表演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根据自己的剧目情节安排场景和设计舞台、服装、制作道具,在这个过程中,也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手工技能,学会从儿童剧的整体情感来创作舞台布景和道具,从而更好的表现儿童剧目。

(三)开设多种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技能的掌握与否,是在实践中检验出来的。因此,我们开展了跟儿童剧有关的丰富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进行不断地尝试和探索,展现他们对于舞台布景和道具制作的独特理解和设计。在美术教学之后,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实践活动平台。在课堂内,我们安排了小组作品展评、班级间作品比拼、阶段性学习成果展示等活动形式,让学生讲解自己作品的创意和创作过程,现场感受不同创作思路的作品,拓展创作思维。在课程外,我们以各种重要节日为契机,组织阶段性的手工作品展览,让学生针对同一主题创作不同的手工作品,一是检验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成果,二是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外,我们还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市区各类型的儿童剧演出和参与儿童剧的舞台设计和道具制作,学生们在众多的实践活动中展示了自己的绘画和手工水平,并且积累了处理紧急情况和活动组织的熟练程度和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另外,在学生作品展示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课题组非常重视对學生的指导和评价。教师的适时指导对学生的创作思路能起引导的作用,另外,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肯定和评价,也是对学生的认可和鼓励,会让他们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完成作品的创作。我们也是通过这些活动来全面促进学生在儿童剧舞台设计方面的实践能力。

(四)通过技能汇报展演,验收学生的学习成果

学生对儿童剧舞台设计和驾驭能力是要通过多次大型演出才能锻炼出来的。所以,我们以每年六一儿童节为契机,组织儿童剧公演,让学生根据公演的主题设计、制作每一幕大型的舞台布景和道具,反复地排练,验证道具对剧情塑造的效果,不断的针对现场效果进行修改和调整。这让学生有机会真正体验如何处理大型儿童剧舞台设计中的布景、道具与灯光、人物服装、化妆、音响效果等的关系,只有经过这样的实践与体验,才能让学生真正地领会舞台设计在儿童剧表演中的重要性,获得真切、直观的实践经验。另外,我们每年组织技能汇报展演,通过每一次儿童剧展演,学生将自己的最高水平都展现了出来,而所有师生观看展演的现场反响也是我们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有效途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在汇报演出中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

将儿童剧舞台设计与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进行融合研究,突破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界限,是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充实,带给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自主权,也将会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更好的适应学前教育工作环境,也是学前教育专业持续、长期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者:陈跃琴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徜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3篇:舞台艺术基础知识范文

艺术实践主要目的是通过舞者在舞台上的表现来判断舞者的舞蹈技能水平和舞台表现力。经典的舞蹈作品需要经过不断磨练,它是通过舞者对每个动作的不断揣摩而演变出来的。有许多舞蹈作品,正是经过了无数次的艺术实践,才被一直流传开来,使得舞蹈在实践过程中被人们所接受。艺术实践是锻造舞蹈精品的熔炉,一部舞蹈作品需要经过舞者在不同的环境和背景不断地进行实践演唱,才能够成为艺术的精品。艺术实践具有丰富、灵活的方式,其中舞蹈的艺术实践主要有专业舞蹈比赛、大型文艺演出、社区与校园文化演出、体育舞蹈等方式。专业舞蹈比赛是指以舞蹈为基础来引导学生舞蹈艺术技能和实践进行良性循环的方式。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专业比赛,能够学会诠释作品、刻画人物、熟悉舞台方位等。大型文艺演出是以歌曲为主、以舞蹈为辅的多元化的舞台艺术实践渠道,它对舞蹈演员的身体条件和素质要求有所降低,这种舞蹈以配角出现的实践形式,给舞蹈实践带来了新的空间。社区与校园文化演出是指高校舞蹈专业与社会、文化宫、部队、学校等单位相互合作来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进而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舞蹈技能和道德情操。体育舞蹈实践能够使得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的知识技能,也为其塑造形体和掌控节奏提高了锻炼渠道。体育舞蹈实践能够使得学生更加灵活地掌握舞蹈动作的力度和对舞蹈节奏的有效控制,为学生又增加了一个实际锻炼的机会,为舞蹈教学多元化发展注入一股新活力。

二、高校舞蹈教学中艺术实践的现状

当今,许多高校舞蹈教学不断进行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培养应用型舞蹈人才,更加注重教学实践环节,突出培养舞蹈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舞蹈教学积极探索艺术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将艺术实践纳入常规课程教学,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并以学分的形式来开展艺术实践,进而改变了不确定实践内容和目的、随意执行实践过程、无法保证实践时间等局面,使得舞蹈教学质量稳步攀升。

(一)开设艺术实践必修课

目前,许多高校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将艺术实践安排成为一门课程,它成为了一个综合性舞台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来增加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能力。舞蹈教学中通过节目排练、表演等多种舞台、社会活动,让学生有机会站在舞台上的展现自我;通过艺术实践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以后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另外,高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讲座、报告会、舞蹈演出等,以观摩的形式来开拓视野。同时,高校还要求学生必须参加校内外实践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区等的文化演出活动,全方位、多角度锻炼自身,为其舞蹈艺术实践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给学生增加了更多机会,并缓解了学校实践渠道过窄的问题,使得学生对舞台有了初步了解,为大众化的学生提供了展示平台,对舞蹈艺术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舞蹈比赛。高校还设定了“艺术实践活动周”,制定了详细的计划,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实和锻炼。

(二)规范艺术实践考核制度

艺术实践是高校舞蹈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成绩的直接体现,是锻炼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高校舞蹈教学将艺术实践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并为了让学生积极投入于艺术实践之中,各个高校舞蹈专业为学生创造了艺术实践的条件,积极开展校内与校外的“双向实践”,鼓励学生全面发展舞蹈艺术,不断为学生创设“必实践、可实践”良性循环的环境,寻求不同市场艺术实践对高校舞蹈教学的影响何云摘要:艺术实践是高校舞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实践促进和提高了高校舞蹈教学的发展和创作水平。本文首先对艺术实践和高校舞蹈教学中艺术实践课程的现状进行了概述,进而针对艺术实践对高校舞蹈教学的积极影响进行了分析,期待能够引起相关各界对高校舞蹈教学中艺术实践活动的研究和关注。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艺术实践;影响艺术教育对舞蹈人才的不同需求,培养多元化的舞蹈人才。高校还设定了艺术实践专门的学分,为学生建立了艺术实践个人档案,将他们参加的各类实践活动记录在案,并以此为依据统计出相应的学分,规定其学分至少达到70%才予以毕业。

(三)拥有良好的实践设备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舞蹈教学工作师资力量都较好,教师具有较高的水平,并外聘了一些有经验的舞蹈学者为学生进行授课,使得学生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同时,高校逐渐提升教学的硬件设施,建设功能完善的舞蹈练功厅、舞蹈排练厅、服装室等设施,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好的地方和条件来通过艺术实践积极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牢固掌握舞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争取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三、艺术实践对高校舞蹈教学的积极影响

实践教学是高校舞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部分,实践教学方式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通过实践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应用艺术技能的能力,将教与学真正结合在一起。同时,实践性教学为高校舞蹈教育中的教学科研提供创作机会和演出平台,使高校舞蹈教学在创作中磨练碰撞,使师生们的创作思路、创作手法和创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逐渐形成了较为活跃的舞蹈创作力量。

(一)艺术实践是高校舞蹈教育多元化的体现

从高校舞蹈专业的自身艺术特点出发,以突出理论研究为前提,要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思想。高校舞蹈教学的教育理念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中有着自己的发展方向,高校舞蹈教学在强调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更要重视艺术实践的环节,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舞蹈艺术实践》的教学大纲指出,它通过舞台实践来锻炼和展现舞蹈课程中所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在舞台实践表演过程中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艺术表演的创作、编排及表演技能等,同时使得学生能够熟悉和了解文艺演出的各个环节,它将课堂教学与表演实践融为一体,并不断提升学生实际演出的水平。因此,舞蹈艺术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要考虑到发挥艺术教育功能。

(二)艺术实践为高校舞蹈教学提供新的理念

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学模式是由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组成的。二者相互渗透,缺一不可,只有在二者结合紧密的情况下,舞蹈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和社会价值。舞蹈是通过肢体语言和韵律来表现其艺术特性的,大部分人认为舞蹈仅是一种动作表演,而忽视了其人文科学性,应对其理论进行梳理和架构。从实践中探究舞蹈的艺术特征,不仅能够让学生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又能够使得教师发现和解决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得舞蹈艺术更有生命力和启发力,并提供了新的理念。实践证明,注重艺术实践的方法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有利于使学生迅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如数字化舞蹈的应用,充分运用影视等多媒体手段能够让学生觉得舞蹈理论课不再枯燥、呆板,课程知识和技能更容易被理解,教学与欣赏也能够及时进行转换等。我们的教学内容要紧跟社会需求和发展,不断提升教学层次,不断开拓新的教学内容。

(三)艺术实践培养了编导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

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其大脑将会分解和重新构建客观材料,并会将其融入于原有的知识之中。人们在分解时会通过大脑对客观材料进行分析,筛选所收集到的初级信息,掌握事物本质。之后,人们会对事物的本质进行记忆,并依据个人爱好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内容和发表其独特见解,进而打破了现有的旧思想、超越前人。因此,舞蹈创造过程中,要不断提升思维创新能力、改变陈旧观念。高等教学的专业课程教学要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得学生能够积极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舞蹈编导专业面对机遇和挑战,其另辟舞蹈题材的新领域,摒弃原有的学究式的舞蹈艺术程式,直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将自己的想象灌注于作品中,保持其个性的力量和性格。因此,我国舞蹈事业发展要求高校舞蹈教育积极努力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表演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艺术实践能够使学生在舞蹈表演方面积累丰富的方法和经验,努力发掘自身潜力,艺术实践也对教师在舞蹈创作中求新求变,教学相长,培养师生文化感悟和潜质才华,提高创新思维和技术技能实际应用能力。

(四)强化艺术实践是高校舞蹈教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4篇:舞台艺术基础知识范文

中专戏曲表演艺术人才作为戏曲教育,培养出优秀的表演人才是首要任务。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从戏曲发展的方向来看,戏曲表演人才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练功、教戏的传统培养模式上。而应尝试着将戏曲艺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融为一体,开设与戏曲表演艺术相关的理论课程,让学生们对所学专业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培养出既能实践又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复合型艺术人才,是当前戏曲教育的义务和责任,也是戏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趋势。

学校更可培养专业教师成为教授理论课程的教师,提高教师们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教学水平。在培养出优秀的、文武兼备的青年师资的同时也节约了教学成本。

戏曲表演是一种在表现基础上再体验的舞台艺术。从戏曲基本理论上说,就是“写意”艺术观的具体化。它分别体现在“行当化”“程式化”“虚拟化”等方面,戏曲表演艺术的每一条规律都有机的结合在学生学习的每个动作上并在任何一出戏中得到展现。这些表演规律,既是戏曲艺术观的具体化,又是实践(技巧与形象)的抽象化。戏曲表演理论的学习,就是要将这些抽象化的形象思维进一步概括并转化成具体的文字阐述讲授给学生。概括、系统地研究戏曲艺术的规律,并阐明戏曲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

在戏曲剧目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会接触到戏曲表演艺术、表演形式的特征,也就是所谓的虚拟表演和程式表演。但是,对于刚开始学戏的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戏曲表演理论课,根据学生们所学剧目,可以很好地将他们在平日课程中不清楚、不理解的地方得到解答和再认识。在剧目课堂上,让学生们把一出戏的规格学到位,做到“知其然”,在理论课上要让学生感悟戏曲表演的规律,不可死学死背,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是对戏曲表演更全面的学习。

如在《秋江》剧目课的教学上,形体与唱腔的配合,演员之间的合作是首要的教学内容,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练习,再加上老师在剧目课堂上的“抠戏”(对动作要领的指导),完成教学任务是不成问题的。可要使学生们的动作与感觉更到位、唱腔与情感更吻合,也就是所谓的更“有戏”,那就要向学生们说明每一个动作的目的和含义,即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此刻人物的心理活动。可往往由于时间或其它原因,让主教老师把表演动作来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和解释,是有一定的困难的,这是因为老师们对于表演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各有不同,一般的老师更习惯于具象指导和示范,给学生展示一招一式应当怎样或不应当怎样的确是轻而易举,可要让他说出其中的道理,可能就会有一些语言表达上或是逻辑思维上的误差了。

川剧老师周海波在教授《秋江》的时候,就会向学生们提出一些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船,大的,小的?船行驶在大河里还是小河里?是顺流还是逆流?过险滩时怎么走?诸如此类的问题有些老师可能会忽略,而在表演理论课上,则会举一反三地为学生们进行更深一步的解释和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剧情和人物。

有了对戏曲表演形式的理论了解,在与戏曲表演实践进行同步学习中,会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戏曲表演舞台实践的领悟能力。著名京剧名家高盛麟先生说过:“读书要讲、种地要耪、演戏要想”说的是戏曲演员演戏要开动脑筋,研究理解剧情戏理,戏才能演得真实动人。戏曲表演理论课根据学生们所学剧目,对剧本、人物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对戏和戏中人物的理解和对角色以及行当诸方面的认知。“演人不演行”是一句老话,说的是:戏曲角色有行当之分,行当只为演员创造角色提供一个类型基础。一个演员成功扮演的角色,除遵循相应行当的表演程式(表演规律)外,更重要的是表现所饰角色的思想行为和性格特征。戏曲表演理论学习对各行当的特点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讲解,避免戏曲表演学生们过于“程式化”的表演、把戏“演死”的弊病。对于体验角色、创造角色也会所认识,为学生们升入大学深造或是进入剧团创编新戏和塑造角色时奠定基础。

戏曲表演理论的教学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作为一个戏曲出身的学生,具备相当的艺术欣赏水平也是必须的,对于戏曲表演中的高与低、粗与精、雅与俗、美与丑,能敏锐的地感受到,并能从理性的角度得出准确评价,从而使自己的表演水平与鉴赏水平不断提高。戏曲表演理论课让学生们大量欣赏优秀作品,在欣赏过程中让学生们对作品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带着疑问来学习戏曲知识和艺术规律,完成对表演以及理论的再提高。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说:“看戏不但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还可以锻炼我们的眼睛、耳朵、思想,久而久之,便会有辨别精美粗恶的能力,这是每个演员必须注意的事”。所以艺诀说“不看不知道,一看开了窍”。以此来看,一名优秀演员的成长,与广泛的观摩是分不开的。

开设戏曲表演理论课,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优秀的戏曲人才,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提高学校升学率,拓展中专毕业生选择专业,选择学校以及就业的方向,为高等院校和用人单位培养、输送合格的后备人才,是当前中等专业戏曲教育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黄克保.戏曲表演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

[2]陈幼韩.戏曲表演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第5篇:舞台艺术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 特长生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99-01

在音乐特长生培养中,怎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专长,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呢?下面,本文就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一、设计和开发适合特长生的音乐教材

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系统的音乐教育体系,让学生掌握系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在任何基础课程中,都会有较为系统的知识与技能体系,所以,对于音乐特长生来说,必须设计和开发适合特长生的系统音乐教材,这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基本需求,也是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必然条件。但是从目前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材来看,音乐知识与技能对于特长生来说稍嫌浅薄,不利于深层次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不断为学生提供新的知识,才能给予学生新的刺激,促使学生努力追求和探索。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好奇心是驱使学生努力探究与学习的最佳动力,因此,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需求自主编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声乐》、《乐理》、《视唱》等教材,作为国家统编艺术类教材的补充,适当提高音乐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充分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通过歌唱及基本乐理知识的讲授与训练,提高学生基本功和歌唱技巧,培养学生独立视唱的技能,深入挖掘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巩固学生的基本功和基本能力。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音乐的重要性,巩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为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奠定基础。

二、根据学生实际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

任何教学都要有科学合理的计划,音乐特长生的培养也不例外,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这在特长生培养中,不但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而且是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教学和训练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学期教学计划、每月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具体化等,都是保障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方法。学期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避免教学进度的盲目性,有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因此,教师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应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分别制定月计划和周计划,保证学生在相应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布置月作业与周作业,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设置作业的难度,如果曲目的篇幅较长,需要学生用一两个月的时间完成,那么可以将其作为月作业;如果篇幅较短,能够在一两周内完成,那么可以将其作为周作业。另外,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在适当补充一些和弦、音阶、琶音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共同完成,不但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三、每一节课前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新课标教学背景下,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再充当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是要认识到自身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引导者、参与者、指导者的作用。实际上,音乐特长生培养过程,不但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是师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在上钢琴课之前,教师要弹好每一首即将教授给学生的曲目,把握扎实的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准确的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在上声乐课之前,教师要练好歌唱功底,科学合理的运用各种歌唱技能;在上舞蹈课之前,教师要熟练掌握各种类型的民族舞,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此外,乐理、视唱练习、欣赏等课程都是一样的,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便于从容回答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更好的指导。

四、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交流活动

不管是声乐、舞蹈还是乐器表演都是舞台艺术,离不开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培养效果的最好方式,也是进一步提高学生舞台技能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音乐交流活动。一般情况下,特长生每周或每月的作业都是由教师进行检查,同学之间的交流活动并不多,导致学生的思路狭窄,思维不开阔,缺乏相应的创新性。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平台,让学生经常参与实践锻炼,如: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鼓励学生自主编排节目,充分发挥每一位成员的特色和特长,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总之,培养音乐特长生的过程应该是平衡的、和谐的过程,教师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有效的培养方案,提高特长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第6篇:舞台艺术基础知识范文

论文摘要: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代国际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普遍趋向,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势必期待教师能力的提高。这其中教师自我努力的环节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以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为案例,阐述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合唱指挥教师的能力构成及自我培育途径。

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成为高等教育的热点话题,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任何教师都迫切需要对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进行反思。目前我国的教师专业化运动已经逐渐从片面追求教师群体的专业地位转到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人角色实践,从关注教师的认知能力和技术化教学转向对教师极富人文气息的文化层面的整体关怀,从机械地要求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整体接受转到鼓励教师进行个人反思,从短期的、集中的学习培训转向教师持续、终身、多样化和多途径的学习与发展。作为高校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及舞台艺术实践经验,直接关系到合唱指挥课程教学质量,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的合唱指挥师资及人才,也将关系到我国合唱指挥事业的泉性发展。随着国内外合唱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合唱艺术以其高雅、专业的艺术形式受到人们及社会的关注和喜爱。由于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层面广,知识结构较为复杂,指挥技能技巧专业性强,因此,迫切需要对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对教学能力与职业发展的自我提高进行深思。正是基于这种背景,笔者本文主要探讨自我在反思过程中积累的观点,以期与同行们交流。

一、教学能力反思是教师自我培养与发展的必要途径

教师专业能力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国际潮流的出现、对教育活动复杂性的认识发展及对教育价值功能的重新评估而产生的一个专门性术语。同时,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内涵一般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发展等。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在专业化过程中,既有一般普通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也有自身合唱指挥专业学科教育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从教的专业能力和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

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专业教师的自我能力反思成了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反思指的是教师立足于自我之外考察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对自己已有的观念和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笔者认为国内学者张建伟对教师反思的认识较为客观全面:“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重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合唱指挥”是高校音乐教育学科中一门重要教学课程,也是一门融理论、技能、创作、审美、实践于一体,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课程。由于合唱指挥学科是集理论、创作、表演于一身的综合艺术,这就要求合唱指挥专业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自身专业结构,在专业方面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因此,高校合唱指挥教师的专业能力反思过程是在当前教育专业化背景下,实现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构成及提高的方法、途径

高校合唱指挥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技能,研究发现音乐合唱指挥艺术学科中教育教学的新规律、新特点,使自身专业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不仅要有娴熟的教学技能,还要重视教学方法及科研能力的提升,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勤于在研究中解决问题,坚持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之路。此外,合唱指挥学科也是一门表演艺术,因此还要讲究舞台表演及艺术实践。本文中笔者就高校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所应该具有的专业能力,具体探讨在教学、科研和表演方面教师如何进行自我培养和发展。

1、教学能力的发展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内容

在高等教育职能体系中,培养人才是其最基本的职能,因此,教学能力的发展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内容。合唱指挥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合唱指挥方面的人才,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合唱学”与“指挥法”方面的知识,二者既是有机结合的整体又是同属音乐范畴的不同分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进行合唱与指挥技巧的学习,另一方面则要从演唱者与指挥者的角度分析和研究各种合唱作品的音乐形象、音乐内涵、创作背景、曲式结构、风格特点及处理要求,把合唱与指挥的技巧训练和教学技能训练融为一体,从而体现教学的实用性及专业性。

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既是指挥角色,更是高校教师身份。高校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育观、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教育观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是教师根据学科的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中遵循高校学生成长的特殊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指导自己教学工作的教育思想。在合唱指挥课程教学中所需的专业学科知识既包括了教师所教学科知识,也包括教学技能知识,是精湛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理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的有机统一。合唱指挥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结构是提升教学能力的基石,充分认识合唱指挥专业的学科特点是增强教学能力的保障,而运用科学的学法,丰富教学内容及形式,推进教学专业化,则将进一步展现合唱指挥教师的教学能力。

只有在教学内容及形式上,突破常规的合唱教学模式,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合唱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教学规范,并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指导学生参与具有教学实践性质的课堂教学活动;始终贯彻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把教学重点放在具体作品的训练和指挥技巧的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结合学生个性特点的不同,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潜在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合唱指挥人才。

2、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发挥教育功能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于高校合唱指挥教师而言,既是指挥,但却区别于一般合唱团的指挥。高校合唱指挥教师无疑是承担培养音乐教育合唱指挥专业师资的主体力量。在长期的教学、排练实践中,绝大部分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已经认识到教学与研究相辅相成,特别是对于高校教师,这两者更是不可或缺。但仍有部分教师认为,艺术教育研究只要在艺术学科领域里进行就可以了;合唱指挥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学科,讲究个性,无须太多的理论和规则;只要把专业理论和技能教授好,就是好老师;把衡量标准侧重在教师现有的专业技能以及是否有耐心、有讲解能力等方面。这种种片面性现象抑制了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教学创新、科研出新的主观愿望。

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增强科研意识,重视科研能力培养迫在眉睫。近年来,“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已被人们所认同,因此要求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目前,人们几乎把高校教师和研究者当成教师专业化的同义词,而是否具有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又成为区分一个教师是否专业的根本标志。不少合唱指挥教师在教学上、在排练中很有办法及经验,无论他们的口才或者教学的智慧都出类拔萃,所培养的学生也有出色的表现。但如果不注重进行研究并提炼成成果,丰富的实践经验未能上升到理论层次,当然也就不便于推广他们的经验。不可否认,合唱艺术教育和其他教育相比较,其有特殊性。所以,无论是在教学组织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允许存在相对的自由度和个性化。但是,恰恰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共性和个性相统一本身就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是最基本的教育理论和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称职的合唱指挥教师首先应是音乐教育工作者,而不是单纯的专业音乐工作者,这就必须强调教育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强调教育教学方法和科研方法的探索。根据自身实际与研究能力,自主选择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教学中的诸多具体问题应被统整到课题研究中进行系统研究。教师在课题方案的拟定到实施的过程中,既是一位学习者,又是一位研究者,需要分析、审视个人的教学观念和技巧知识、教学方式的运用情况,这对教师是一个重新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可以不断地发展个人的教学思想和反思教学的能力,促进研究者在实验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从而将实践经验提升为有价值的理论认识。笔者认为,合唱指挥的教学和实践,必须超越经验阶段,必须与其他的艺术和科学一样,以一种科学的理论知识作指导,而不是纯粹凭借经验和模仿。正如王次绍先生所说:“一门学科或一种艺术门类的建设与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或形态学层次,只有把它上升到理论和观念的高度才能使其发生质变,并推动其发展。音乐艺术,从实践的意义上看,它充满着经验和技能;但音乐历史的发展,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理论的创新和观念的变革。

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说:“如果教学要得到重大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而教师教学研究应注重科学方法的运用。这种方式是一种“系统的,持续的,有计划的和自我批判的探究”,而不是零碎的或偶然的思考。因此,作为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在从事教学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科学精神,并遵守一定的科学研究规范。研究意味着探求新的知识,其本质是追求现实和真理。只要我们能深刻地反思问题、提出问题,就点燃了我们研究问题连串反映的第一个火花,而研究活动就是由此开始的。

3、舞台表演的能力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专业发展的艺术展现

合唱指挥学科的特殊性,使合唱指挥教师与其他艺术学科的教师不同。虽然声乐、钢琴、舞蹈等专业课也是讲究舞台实践,但只有合唱指挥专业是最体现师生集体创造的特性。以广东省高校为例,在省教育厅及团省委主办下,几乎每年都会组织全省高校合唱比赛,如“广东省百歌颂中华歌咏比赛”、“广东省南粤杯大学生合唱大赛”、“广东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合唱比赛”等,全省性大型合唱赛事得到了各高校积极参与,促进了各校校园合唱艺术交流,也为高校合唱指挥学科建设及专业展现提供平台,更是很好地检验了各校合唱指挥教师及音乐学科学生的专业水准。此外,各类国家级、国际级合唱比赛、合唱演出也倍受关注。在舞台表演中,合唱指挥教师要带领学生或全体队员,相互配合,共同演绎,把课堂授课的知识及排练的成果通过舞台表演充分地展现在评委和观众面前,接受检验和考查。

因此,合唱指挥教师要讲究舞台形象气质,要大方、得体,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当合唱指挥教师走上舞台时,同时也是一位演员,要通过自身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沉着、稳重而得体的动态,稳定、感染和调动演唱和伴奏者,努力通过演出让演出前的所有工作成果能够得到充分展现。在舞台上,合唱指挥教师除了要有良好的舞台表演风范外,更要展现准确、协调、得体的肢体语言。指挥动作是无词的语言、无声的表演,表达了指挥对作品的阐释和对合唱队员的演唱要求。因此,在表演过程中指挥动作应当做到科学化、美观、灵动、有感染力。具体说,指挥在指挥任何一部作品时,其拍子图式不可能是一成不变,而必须结合作品的情感内容变化,在图式及指挥动作上相应变化。此外,在舞台上的所有表现,都要服从于音乐内容表达、细节刻画需要和整体调动的需要。指挥教师的指挥动作要讲究省、准、美原则,要与音乐进行和发展保持一致,任何表现自我、哗众取宠的动作和行为都是不适宜的。舞台表演的能力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专业发展的艺术展现,是体现指挥的综合素质和审美价值取向的一部分,是指挥内在素质的外延。

第7篇:舞台艺术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钢琴教学 音乐知识 作品欣赏

在教学现状上,“非师范性”现象在高师钢琴教学中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虽然也承认一般钢琴专业训练与师范钢琴专业训练有所区别,但在教学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倾向一般钢琴专业训练,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没有把知识、技能技巧的学习和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起来,贯穿在学习过程中,而且,在时间安排上将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分开,学生在大部分学习时间里很少主动意识到自己的未来角色及其与现在学习的关系,从而模糊了培养中等学校音乐师资的总体目标,后果是所培养的师资质量下降和人才的流失。因此,在高师音乐教育总体改革的形势下,钢琴教学改革也必须跟上。为此我们结合在教学中的实际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为喜爱钢琴音乐的学生提供一点思路和参考。

一、首先认真进行各种基本练习

学习弹琴不止是学习弹奏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理解音乐,表现音乐,需学会在钢琴上通过自己的弹奏来表达一定的情景,感情以及思想。要做到这些具体说来就是要让钢琴发出圆润、饱满、结实的声音,要能弹出连、断、挑等不同性质的音。高师学生多为成年人,通常认为成年人的手臂僵硬,不管用什么弹奏方法,弹出来的声音听起来总有些僵硬,缺乏美感,因此,只要能弹出声音就行了。我认为虽然高师生年龄确实偏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在钢琴学习上没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和希望,正因为成年人的手臂比较僵硬,更应当学会放松,这可以减少其因年龄偏大而带来学琴上的不便。学会放松是“重量弹奏法”的关键,要掌握这种正确的弹奏方法,首先要学会手臂、手腕和身体的放松,弹奏时动作要协调,避免一切多余的动作。要充分发挥生理上的自然重量,节约用力,在放松的前提下,进行积极的手指训练。对年龄偏大的学员来讲,不要对学琴缺乏信心,良好的“重量弹奏法”将会帮助你走上钢琴演奏之路。它的音色应该丰满而富于弹性的,可参考下面方法进行练习:先从断奏入手。掌握断奏的关键是手臂自然垂落与手指支撑的相互结合。

二、加强学生了解钢琴的表现力

欣赏钢琴音乐作品,首先是听的问题。音乐作品是靠演唱、演奏进行传播的。传播手段都有一个“演”字,所以音乐是表演的艺术、表现的艺术。谈到表演、表现,我们就应该了解什么是表演?其实,钢琴的表演和其他舞台艺术一样,都是一种艺术创作。而这种艺术创作是靠情感和乐器来进行艺术生产的。也可以说,它是靠技术和表现力来进行艺术创作的。解决了技术之后,就必须具备优秀的表现力。艺术产品是精神产品,产品的优劣就要看表现力(艺术的再创造)如何了。有了优秀的表现力,在表演过程中才能有激情洋溢的创作热情与理智,以及自我控制结合起来,才能在演奏中做到真与美的交融。许多从事艺术的人都知道,艺术审美的第一位就是感觉,艺术生产的第一位也是感觉。钢琴演奏表现力的第一位,我认为还是对音乐的感觉。 因此,具备优秀表现力的人,一定有非常好的乐感。 音乐艺术是感情的艺术,这种艺术也靠情感升华。钢琴就是通过旋律来表现人世间的喜、怒、哀、乐。 音乐是一切艺术中最抒情的。既然音乐是表现情感,创造情感的艺术,那么作为演奏主体的人,有了浓烈的情感,才能和演奏的客体钢琴合成一体,进行生动的演绎,艺术的再创作。除此之外,人对艺术的情感和对作品的情感都能引发持续的、高昂的竞技状态。欣赏者只有通过理性的认识、理智的分析,从更广阔的视野,在更高层次上去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才能使感受到钢琴表现力的魅力。

钢琴作为一种乐器,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它时而雄浑,时而柔美的音色,即可表现小溪流水潺潺,也可表现波涛汹涌。它蕴涵着无限的戏剧表现力,无论是花前月下,情意绵绵,还是慷慨激昂,威武雄壮,它都可以以自己不断变换的音色来体现。

三、循序渐进地欣赏钢琴音乐作品

欣赏著名钢琴曲应该不仅是觉得旋律优美,还要听出特别之处。欣赏著名钢琴曲应该也像欣赏诗歌一样要讲究方法,做到循序渐进地欣赏。

我们在欣赏钢琴音乐作品时,可从一些小的作品开始。如中国作品《牧童短笛》、《北风吹》。外国作品《土耳其进行曲》、《快乐的农夫》、《四小天鹅》等。这些小曲子音乐主体突出、形象鲜明、旋律性强,使人们极容易产生兴趣。然后再去欣赏一些较大的钢琴作品。如:贝多芬的奏鸣曲、肖邦即兴幻想曲、叙事曲、协奏曲,中国作品黄河协奏等等。我们欣赏作品时,要善于捕捉音乐的主题、副题;横向、纵向的旋律和声;敢于想象音乐的意境,并去感受、体会、听辩不同作品的风格特点,感悟音乐不同音响的内涵。欣赏钢琴音乐作品是知识与想象的积累,是审美的提高。音乐是积聚灵感,催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8篇:舞台艺术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 普通高校 舞蹈编导 创新发展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各高校都把完善学科体系、突出专业特色作为发展的重点。在这样的背景下,舞蹈编导也逐渐成为一个热门专业,其不再局限于舞蹈专业院校,而是在全国各大普通高校、文艺机构、舞蹈从业者中广泛发展开来。随着舞蹈编导专业在普通高校的迅速扩张,一系列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一、?普通高校舞蹈编导专业发展现状

1、学生专业基础薄弱,创造力有待提高。由于舞蹈编导专业在普通高校的相继开设,更多的学生得以步入舞蹈艺术创作的殿堂。而普通高校的生源多来自普高生,他们的专业学习时间短、基础较差,与专业院校的生源相比,差距较为明显。[1] 进入学校后,舞蹈基础薄弱的劣势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大阻力。一方面,他们需要加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提升理论修养;另一方面,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解决舞蹈基础训练问题,而这些都是需要在进行编创学习前具备的。

舞蹈编导专业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感知、发现、创造、呈现的过程,编创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不断打_思维、创新观念,对从业人员创造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长期以来,我国艺术教育过多地注重技术技能的提升,忽略学生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即使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学生也往往只会简单地重复和模仿,当在编创过程中要求认识自己身体、创编造型和动作时,他们很难摆脱习惯性舞姿和动作的束缚,普遍缺乏自有的个性和特点。不习惯动脑、不善于发现、对自身身体和能力不够了解,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力的提升。

2、 教学方式生搬硬套,师生缺少互动性对话。艺术创作是一种个性特征鲜明的思维活动,创作方法丰富多样,而创作过程往往是非常艰难和复杂的。近年来,随着舞蹈编导教学研究的深入,许多专业院校总结出了一系列教学方法,编撰了相应的技法教材,很多普通高校如获至宝、争相模仿,有的甚至是一成不变地照搬,而这样做的结果就造成了对“权威”的简单重复,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化教学。殊不知,舞蹈编导的教学过程同样也是一种创造,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只会给编导专业学生带来创作上的趋同,很难有自身特点的呈现。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舞蹈编导课堂普遍侧重于技术技法的传授和学习,形成固定模式的教学,严重制约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在进行编创时,只会简单地遵循老师教的方法,创作出来的作品明显带有老师的风格和印记,缺乏自身个性,出现大面积雷同现象。这种建立在单纯技法模仿上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老师和学生之间缺少必要的创作互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师生的教与学很难做到相互促进,进而影响了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被束缚,即使掌握了一定的编舞技能,也往往脱离了创作实际,一旦步入社会便容易暴露出明显的不足。

3、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师资建设需要加强。根据近些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各方面的反馈,多数普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也慢慢做出了调整,但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比如:有些高校的课程设置过于繁杂,开设了大量的边缘学科课程,这样既不能突出本专业特色,也不符合培养高级专业舞蹈人才的要求;有些高校课程设置过于专业细致,学生获取全面知识的渠道不宽,同时也与当今社会对具有全面综合素质能力人才的要求相悖。另外,结合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学分制度,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让我们的编导专业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取得相应的学分,又能够完成既定的培养目标、适合社会的现实需求,是各普通高校都要仔细考量的。[2]

在舞蹈编导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基础理论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相关舞蹈基础理论知识,用来更好地指导艺术实践;基本功训练课程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软开度、身体控制力、协调性等;素材课程主要让学生掌握各种风格的舞蹈素材,增强舞蹈感受力与表现力;编导理论与技法课程则是帮助学生打开创造性思维、提升想象力与创造力。每门课程看似独立,但其内在应该是相互紧密联系的,如何合理地安排各门课程,科学有效地实施,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目前,各高校都在进行专业课程的改革,努力尝试让课程设置更加合理,但专业课程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对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活动不仅要有合理的课程设置、完美的教学计划,还需要有优秀的专业教师来具体实施。是否拥有优秀的师资,是考量专业教学活动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指标。师资力量雄厚,往往可以以巧补拙,弥补教学方案的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教学目标无法完美体现。目前,在大多数普通高校的舞蹈编导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较少,同时能够胜任舞蹈编导创作与教学,具有丰富创作经验和高级职称的教师也不多。总体而言,普通高校在舞蹈编导专业的师资建设环节相对薄弱。[3]

二、普通高校舞蹈编导专业发展策略

1、树立正确指导思想,更新舞蹈教育观念。“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4]舞蹈教育的健康发展,取决于舞蹈教育思想的正确树立。树立正确的舞蹈教育思想,需要从实际出发,确立完善的舞蹈编导人才培养方案,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设置与实行兼顾,积极探寻教学观念的转变与教育方法的改革。舞蹈编导专业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舞蹈创作人才的需要,促进了舞蹈艺术创作的繁荣。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多的从实际出发,本着负责任的态度,不图快、不急功近利,稳步推进专业建设,为社会培养出基础能力扎实、综合素养高、创新意识强的舞蹈编导人才。

“舞蹈编导有别于舞蹈演员与舞蹈教师,更加强调创造性,这种创造性体现在编舞、导演、编剧各阶段。”[5] 因此,高校的舞蹈编导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简单的模仿和重复,需要在提升学生认知能力、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上下功夫。舞蹈编导专业教师要寻求教育理念和教学精神上的更新和开阔,努力做到教学模式的多元化,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个性化和差异化教学,从舞蹈艺术的理念和灵魂入手,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敏感度和舞蹈创作水平。只有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才能达到更高层次的舞蹈编导教学,培养出的学生才能符合时代要求,适应社会需要。

2、创新舞蹈编导课程结构。普通高校舞蹈编导人才培养要大胆在课程结构方面进行新的尝试,探求更为合理和有实效性的课程设置模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上,我们可以分阶段重点突出课程设置的不同,深入加强课程之间的关联与渗透。

第一阶段:大学学习的前两年。一二年级是专业基础学习,如基训课、素材课、身韵课、现代舞课以及相关舞蹈理论等。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自身各方面舞蹈基础性问题,包括舞蹈肢体协调性、舞蹈感觉提升、舞蹈基础知识积累、舞蹈理论扩展等等,为后面两年的学习打下扎实深厚的专业基础。同时,在这一阶段最为重要的是要增加一些创造性课程的学习,比如:环境即兴、影像舞蹈、艺术创意等。通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思维,提升想象力,从而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释放他们的艺术天性。

第二阶段:大学学习的第三年。学生通过前两年的专业学习,对自身的舞蹈基础有了相对清晰的理解和认识。这一阶段需要充分利用各种优势资源,以全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核心和出发点,除了加强课堂教学外,还要结合舞台创作表演实践,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例如,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各级演出,组织举办相关舞蹈原创作品比赛等。在课程的选择上,加大剧目排练课、舞台艺术实践课、舞蹈创编课的学时,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艺术实践时间。

第三阶段:大学学习的最后一年。W生通过前三年的学习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舞蹈综合素养,在舞蹈技术技能、舞蹈理论知识,还有舞蹈编导创作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对所学专业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师在这个阶段需要鼓励学生将个人心得与艺术实践结合起来,展现大学四年的学习成果,如召开舞蹈学术研讨会、舞蹈训练展示课、开办舞蹈专场晚会、个人原创作品汇报、参与大型社会艺术实践等等。针对舞蹈编导专业注重实践能力的特性,在对学生进行毕业考核时,也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可让学生选择提交毕业论文或是个人原创作品。

总之,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应尽量做到:针对性强、灵活多变、因材施教、突出阶段性培养重点以及注重专业实践特性等。

三、加强师资力量创新建设

教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师资水平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由于培养高学历舞蹈艺术实践人才的政策起步较晚,所以普通高校舞蹈编导专业普遍存在教育人才短缺、结构不合理的情况,特别亟需舞蹈理论修养高,编导教学经验丰富、创作能力与表演能力强的教师。因此,普通高校舞蹈编导专业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师资队伍的创新建设。

第一、要努力克服一切不利因素,积极改善条件,引进高职称、高学历舞蹈专业人才。要充分考虑舞蹈编导专业的特性,侧重舞蹈艺术创作能力强,舞台表演经验丰富的创造性人才引进。

第二、加强对已有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技能的提升,大力鼓励和支持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高学位层次。

第三、建立起一整套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着力培养教学骨干,加快现有人才培养的步伐,分阶段、分批次让他们进入到国内外一流的舞蹈专业院校学习和访问,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保证专业教学质量。

第四、可以聘请国际、国内的权威专家和学者作为特聘教授,开设学术讲座,举办学术论坛,带来最新的学术前沿信息,为专业发展指明方向。

四、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教育界一直在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审视我们的舞蹈编导教学问题,抄袭和模仿的现象似乎越趋严重。因此,“我们的舞蹈教育不能再把开发学生潜能置之一旁了,而要把它作为己任。”[6] 如何从“模仿教学”向“创意性教学” 转换,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在注重舞蹈审美和舞蹈创意教学的当今,我们更需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

第一,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需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着手。在入校时,大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普遍较浅,在专业发展和课程设置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疑问。所以在教学初期,学校和教师就需要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性,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确立正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同时引导学生逐渐树立创新意识,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第二,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加强学生舞蹈基础训练和理论学习,让学生具备更好探索舞蹈创新领域的潜能。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创新过程是非常艰辛和复杂的,需要创造者对自身有全面的认识和足够的信心,自主创新能力的获得也应该是一个慢慢推进的过程,所以较好的舞蹈技能,掌握丰富的舞蹈理论知识,将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从而为自主创新提供良好动力源泉。

第三,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加强师生互动性对话,让学生逐渐成为编导课堂教学的中心。编导课堂教学是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我们应该调整固有的教学模式,积极探寻多种有效方法,促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互动性对话指的是:在编导课堂,学生可以针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安排以及教学过程,在具体实践后提出自己的感受和建议,教师对学生作出回应,及时帮助学生解答疑问以及调整相关教学方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通过让学生自己不断探索,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模式,来促进教学相长,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将得以实现。

第四,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扩大学生知识面,懂得从相关艺术门类汲取创新营养。现今,很多创新都是基于多种学科门类交叉渗透基础上的。作为一名舞蹈编导,应当在文学、戏剧、影视、音乐、绘画等相关艺术门类广泛涉猎,为自己的舞蹈创作提供富饶的艺术土壤,同时不断寻求舞蹈创作的创意点,做到触类旁通、相互借鉴。

综上所述,为了我国文化市场的繁荣,为了舞蹈艺术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切实抓好普通高校的舞蹈编导专业建设,同时结合这一时期舞蹈创作发展的新态势,积极、有效地调整专业发展创新模式。舞蹈编导专业的创新发展涵盖方方面面:树立正确教育思想、不断更新理念是源头;创新舞蹈编导专业课程结构是工作重点;加强舞蹈编导师资力量创新建设是关键;而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特创意理念、完整创造能力、符合时展要求的创新人才,才是我们工作的核心。总之,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是不会停止的,因为创新是永无止境的。虽然现今普通高校舞蹈编导专业建设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等待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我相信,在全体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舞蹈编导专业未来的发展之路,一定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张舒.舞蹈编导教育新问题――普通高中生学习舞蹈编导的状况分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0(01)

[2]李锐.普通高等院校舞蹈编导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D]. 山东大学 2011

[3]刘妙芝.试论地方高校舞蹈编导人才的培养走向[D]. 青岛大学 2011

[4]张念宏主编. 教育百科辞典[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

第9篇:舞台艺术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民间舞教学规格风格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几千年优秀灿烂的文明史,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各民族民间舞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进程中,世代生息演进,流传至今,其风情醇厚、绚丽多彩的民间舞蹈生动而鲜明地表达了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审美心理、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构成了我国传统艺术丰富的内容之一,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舞蹈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

一、民间舞教学目的和意义

在中国舞蹈教育和艺术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中,民间舞始终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入舞蹈课堂教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训练课,也是培养民族舞蹈或舞剧演员、舞蹈编导、舞蹈教育、舞蹈理论研究工作者的专业必修课程。民间舞这门课程所担任的教学任务及目的是:通过系统规范化的教学内容,配合相适应的、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民间舞基础知识、技术运用方法、基本能力(形态技能、心智技能)等诸多方面得到培养开发和训练,以适应掌握各种民间舞所特有的节奏、动律和风格,提升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为学生在舞台艺术实践和将来从事民族舞蹈教学科研创作等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民间舞的课堂教学,是以中国各民族独具风格特点、生活气息浓郁、个性特点突出、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训练价值的教材为教学内容,解决学生在其他专业课程不能解决的技术技能问题。同时,通过民间舞这门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熟悉和掌握民族民间舞的基本技能、美学思想和舞蹈历史文化知识,其教学目的和训练意义是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

二、民间舞教学特点

民间舞的课程教学特点,体现在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代表性的民间舞教材为教学内容,而其教材是经过无数艺人和民间舞专家、舞蹈教育工作者几十年来的悉心研究、精心磨砺、不断加工、提炼升华、在实践探索中逐步规范而形成的,非常丰富而具有代表性,有较强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使之变成课堂教学培养训练学生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有很大的训练价值意义。在民间舞教学中,以具有训练形体技能和心智技能两方面价值和作用的内容,着重解决学生的身体松弛和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气质性以及控制力、力度、弹性、速度、节奏感、乐感、技术技巧性和表现力等。学生通过长期实践与研究学习,不但学到和提高了表演技能和心智技能,还体会感知和掌握了解了不同民族民间舞的风格韵律和民俗风情,包括对其民族审美思想、审美追求、审美心理、审美表达和审美情趣等基础文化知识的积累。这容易激发学生尊重和热爱民族舞蹈文化艺术的热情与追求,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培养,有利于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我们深知,教学的过程不单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又是育人的过程。实践证明,在舞蹈专业学科对培养优秀的舞蹈艺术人才的教育中,中国民间舞是一门必不可少的专业必修课,其意义是深远而巨大的。

民间舞与其他舞种的区别在于,无论是形式、风格、动态都有着其固定或特有的地域风格,这是中国民间舞区别于其他舞种所固有的一种舞蹈形式。另外,舞蹈以非文字语言的肢体为特征,它对内心情感的表达,要通过身体的形态、动作的表现得以实现。那么,在民间舞教学中,经过严格的训练与学习,不但让学生充分掌握民间舞的动律特点和节奏的要求,还要学会把握民间舞的风格及表演技能。如今,我们的民间舞课堂教学的教材与教学内容,不是简单纯粹地把流传在民间的自然形态民间舞搬进课堂教学,而是经过反复深入研究,找出其规律特点,不断进行提炼、加工、升华、规范而形成系统的教材,并以此作为训练学生和舞蹈演员的有效手段,其针对性、目的性是很明确的。不同地域的民间舞,其舞蹈的形式、风格、动态有其共性,也有个性,而民间舞蹈内在特有的规定性,形成了民间舞蹈自身特有的风格特点和形态样式。例如: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概括为“稳重浪”,其舞蹈的“艮劲儿、美劲儿、泼辣劲儿”,以动作急出慢落、有动有静、有张有弛,音乐曲调以唢呐和小钹器乐吹奏出迷人的节奏变化,把舞蹈烘托得更动人,为其舞蹈的“艮劲儿、美劲儿、泼辣劲儿”增添声色。从动感和风格上,艺术地概括出东北秧歌的韵律感和审美特征。由此来分析,在民间舞的教学中,规格的要求(动和静、力度大小、位置、高低、过程、线路、方向等的规范)、风格的把握,是学习民间舞方式方法中的着眼点,也是民间舞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环节。

三、民间舞的规格与风格分析

在民间舞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和要求,在既严格又生动活跃的气氛中展开互动学习,以致达到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完成教学目的?显然,分析研究民间舞动作规格与风格的关系,这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学生如何能更好地准确把握不同民族民间舞的动作规格与表演风格。从理论上分析:规格是风格的基础,风格是呈现的结果。民间舞的规格与风格是水融、紧紧相扣,离开规格(动和静等的规范)、风格(格调、气质、情感、韵律、节奏等),就难以完整地表现;而规格的统一,确定动的流程、线路、力度、高度、方向等,又是完美的动律体现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朝鲜舞中膝盖柔韧的运动伸展、身体的呼吸移动、手的自然松垂、抽丝般的舞韵“雕塑感”;维吾尔族民间舞的优美挺拔、步伐稳健,“上身洒得开、脚下不离散”,以及山东鼓子秧歌舞中的“稳、抻、沉”等,成为表现细腻情感和内在精神气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