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视新闻报道范文

电视新闻报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视新闻报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视新闻报道

第1篇:电视新闻报道范文

面对新媒体的迅速崛起,电视这一大众传媒将受到更加强烈的冲击。国内与国外传媒间争观众强信息的必然趋势也迫使新闻节目进行改革。要想使电视新闻节目有较高的收视率,就不能不挖掘电视新闻报道的潜力以增强电视节目的可视性。

一、报道内容

1.最求立体化,增强新闻的渗透力。任何事物都是复杂多面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更是错综复杂。立体化的报道要求对一个事物作全面的、全方位的考察,既分析它自身的方方面面,又剖析它与周围事物的关联。如电视新闻《河水污染导致大片农田绝收》中,记者先是介绍水污染的情况,进而采访吴连成等四位农民和受污染最严重的村长,把污染的真实情况展现在屏幕上。接下来采访市环保局的负责人,请专家分析污染的根源。然后又将镜头对准污染水源的农药厂,用现场纪实的手段再现责任者的推卸辩解。报道是立体化的,多侧面的,既真实客观又全面。

2.添加背景报道,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在当今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电视观众不仅需要对新的事物的了解,并需要对新事物产生的原因的分析。新闻节目中的背景报道恰好能够起到补充说明、释疑解惑。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背景材料用得充分得当,有助于深化主题。在报道1999年12月30日祖国这一重大新闻事件时,中央电视台较好的运用了背景材料,在直播过程中播报了《的由来》、为什么实施一国来两制等背景报道,丰富拓展了主题,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3.加大现场报道篇幅,增强新闻的感染力。现场报道是近几年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一种最具感染力的报道形式。这一报道形式要求电视记者在电视现场对新闻事件作直接描述和评论,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媒体声画同步、即时传播的优势。现场报道不仅能增加亲切感、临场感、参与感,而且提高了新闻的实效。

4.添加深度报道,增强新闻的冲击力。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是凭借声画形象对重大的新闻事件,对有影响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作有背景介绍、有分析解释、归纳预测等深层次的报道;要追寻事物的本源,开凿事物的内涵,揭示事物的本质,与消息新闻相比,深度报道由于篇幅增加,有较充分时间,可以也必须对新闻事件作横向或纵向的开拓。在我国,电视深度报道出现在报纸之后。随着影响较大的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的播出,特别是《观察与思考》《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等固定栏目的开辟,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社会效果有目共睹。

二、报道角度

新闻报道视角要体现平民化。所谓“平民化”就是要以平民的视角选取题材,以平民的审美趣味观察生活、取舍镜头,并用平民化的表现方式进行报道。只有以平民视角才可能捕捉到那些观众感兴趣的问题,才能告之观众最需要及最详尽的生活信息,从而达到使观众收视兴趣与节目内容的契合。制作节目“平民化”的关键就是要改变过去单方面向观众进行灌输的传播方式,电视节目在制作之前、制作过程中的播放效果这三个方面,都要以电视受众是否能够接受和喜爱为基本出发点。

三、报道方式

要拉紧电视新闻与受众的距离,新闻的播报形式也很重要。不少电视台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尝试。

1.播报改播讲拉近与受众交流的距离。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日趋激烈,广大受众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现在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已在探索现代人追求的语言节奏,将严肃的新闻播报形式改成亲切的新闻播讲形式,“说新闻”这种形式已被广泛运用在早间、晚间新闻节目中。

第2篇:电视新闻报道范文

关键词 电视画面叙事 电视新闻写作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当今,电视新闻写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必须了解其写作的基本特点。对电视新闻写作基本特点的了解,必须首先从了解电视新闻传播的基本符号体系人手。索绪尔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致认为,没有符号的帮助,我们就不能用明确的、固定的方式把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区别开来。”这样。电视新闻符号无疑就有了两个具有逻辑关联的层面:一则是它的能指,二则是它的所指。如何有效地把握不同的传播载体类型,并通过这些不同的类型将我们需要表达的理念、意念和概念准确地传送到受众那里,从而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接受,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电视新闻之所以与报纸、广播这样的传媒有相当的不同,主要在于它是用活动的画面,或者说是用流动的图像在表达思想与情感。报纸虽有图像,但它是静止的。缺乏“活力”的;广播虽有声音,但它却没有图像优势。所以说活动的画面是电视新闻最骄傲,最有特色的优势。不仅如此,还由于电视新闻中的活动的画面,始终给人一种现场感,并且给人提供一种选择性和多义性的提示,所以,它所传播的新闻事实,总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典型性新闻报道中最能凸显出这一优势。几年前,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报道了“南京冠生园事件”,在消费者中引起相当大的震动和愤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这个新闻事件单纯用报纸的传播特点来报道,其震撼力度不会有这样的强烈。为什么同一新闻事件,用报媒和电视来报道就产生不同的效果?原因就在于,电视新闻所表现的内容虽然与报纸新闻一样,都是对特定时空中现实存在的再现,但前者给受众看到的是活动逼真的画面,因而它带给受众的是一种真实的现状,或者说是一种正在发生和进行着的生活的真实。不是说报纸就不能让受众感受到这种真实,关键在于,活动的画面,具有报纸所无法具有的现场感和视觉冲击力。即使是报道中所拍的画面是几个月以前的“新闻事件”,比如,南京冠生园食品厂偷偷地把一年前的月饼馅又拿出来制作“新月饼”的画面,就给人以一种很强的现场冲击力,而这种现场感受在报媒和广播的同类报道时是不容易在受众的感觉中产生的。这是因为,电视新闻活动画面的播出,是与受众的收看同步进行的,同时也说明。受众对电视新闻的接受与理解是准确的和到位的。由于这一特性非常关键,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写作在把握时态时,必须始终踏着进行时的步伐,必须使播出的新闻画面与观众的收看同步,即始终要强调时效性,千方百计“缩短”典型新闻的时空距离与观众收看时的心理距离。

但是,这样理解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考虑到画面叙事的多义性特征。实践证明,只满足于用画面来叙事是有缺陷的。仍然以“南京冠生园事件”为例。我们可以了解到,画面的游移、模糊,即多义性是怎样通过文字和语言的介入而变得清晰和准确的――第一组镜头:1,画面:南京冠生园食品厂光线昏暗的车间,一扇黑漆漆的门打开了,几个身穿白大褂的工人正在从里面搬出一箱箱的东西来……2,(记者画外音):这里是南京冠生园食品厂一个隐秘的冻库,工人们正打开冻库大门从里边搬出一箱箱的月饼馅,准备制作今年即将上市的新月饼。

很显然,画面是活动的,现场感很强。工人们正在紧张的工作。如果没有电视屏幕上打出的文字和记者的语言解说,观众是不会知道那搬出的一箱箱东西是月饼馅。即使知道是月饼馅,也断不会知道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秘密。如果记者的语言和屏幕上的文字将这一活动的画面解释为食品厂的工人们在加班加点、辛苦地为即将到来的中秋节献上他们对市民的一片心意,观众是不会想到有什么不对的。这就说明,单纯的画面,其含义是多义性的,没有语言和文字的介入是不清晰的和不确定的。再看第二组画面:

1,(画面,镜头特写):搬出的一箱箱月饼馅上面,有星星点点的白色团块……2,(记者画外音):这一团团、一簇簇的白色斑点是什么呢?原来是月饼馅上长出的霉斑……

再看第三组画面:1,(画面,一年前同一车间画面回放)工人们正紧张地将一箱箱月饼馅装入冻库。2,(记者画外音):这是一年前中秋节后我们拍摄的镜头。当时所有没有销出去的月饼,它们的馅又被食品厂重新装箱放回了冻库……经记者暗访,食品厂的工人说,这已不算什么新闻,食品厂多年来都是这样做的,每年卖不完的月饼,都把馅弄下来重新放入冻库,第二年再用……

正是在写作的参与之下,通过文字和语言的介入,才将新闻画面中的叙事的缺陷――即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克服和“挽救”,最终使观众对这个新闻事件所提供的信息有了全面、准确和清晰的解。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选择性的问题。即,电视画面必须要由制作者预先处理。比如,何以要选择食品厂隐秘的冻库车间,这样的场景来拍摄。而不是选择工厂庄严洁净的大门。绿树成荫。鲜花绽放的厂区花园来拍,这里除了有传播者的主体选择意识在发挥作用外,最根本的就是这种选择性更接近新闻事件的真实。选择性把握得好,不仅有利于克服多义性,或者说为克服多义性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更贴近生活的真实,更逼近新闻事实的本质,发现并提取内中所含纳的新闻价值,更有利于向观众准确、清晰地传达新闻的理念和意图。

与此同时,声音系统在整个电视符号体系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声音系统所传达的理念、意图和情感也是其他的符号系统所不能够替代的。正是由于这种特性,因而决定了电视中的声音与新闻写作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众所周知,音乐是很难得在电视新闻中出现的,特别是根据画面来进行配音配乐的那种情况;当然,新闻现场客观真实出现的音乐声不属此例。其实,这种客观真实的音乐声,只能算是同期声和现场音响。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电影和电视剧中的背景音乐完全是两回事。同期声和现场音响的作用是显然的。具体说来有这么两大作用:其一是可以将新闻的叙事积极推动,其二是可以使现场感更加渲染和突出。在电视新闻节目当中,必要时也可以采用画外配音,这种配音如果运用得好,能与播音员的口播一道,有助于新闻事实的叙述和增加新闻叙事的感染力。电视新闻写作的重要作用也正体现在这里。大量实践证明,假如离开了电视新闻写作,不仅播音员的口播语言会陷入无源之水的境地,而且,再动人的现场音响,同期声,特别是碰外配音,都将使其意义得到衰减,甚至显得单薄和苍白。

在电视新闻中。播音语言是凭借文字稿的基础而施展其魅力的。有种意见认为,电视新闻中的写作和广播一样,是

为听而写的。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细加分析,还是有些问题,因为。电视新闻的写作不仅是为听而写,而且还体现其为视而写的个性特征,恰恰是这一个性特征,才使它与广播新闻写作有了“质”的区别。在电视新闻中,由于播音语言承担着相当重要而特殊的功能作用,因此,新闻的五大要素几乎都必须通过它而为受众所了解,而光靠声音系统是无法承担和完成这个重任的。尤其是在电视播出的大量的短讯当中,它完全承担了对所有新闻内容的诠释工作;而在深度报道,以及专题报道当中,播音语言的功能作用更不容小觑。因为,所谓“深度”,必须通过播音语言才能够得到体现,光有同期声,画外配音,以及音响和音乐等等,是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总而言之,作为电视新闻中最具有活力和最具有份量的因素,播音语言与画面语言是何等重要的角色。

下面的两个典型性新闻例子,足以说明播音语言和画面语言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第一例取自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温岭个体户:50岁后像国家干部一样领工资》:连日来,浙江省温岭市太平工商所组织18名干部,兵分4路,深入到市区个体工商户较集中的主要街道和专业市场,宣传政府的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到8月15日下午,已有1000多名个体户自愿办理养老保险登记手续。8月15日,在太平街道东门路综合市场经营服装的蔡慧霞笑着告诉我们:“再过5年,我就50岁了,那时也可像国家干部一样每月领养老工资了。”

在这条电视新闻中,新闻五大要素中的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几乎都是通过播音语言来交待清楚的。如果光看活动的画面,是无法交待清楚这诸多的新闻要素的;而播音语言又完全是依照文字稿来完成其播报内容的。第二例是电视专题新闻报道:《黄金重成投资亮点》。在这则电视专题新闻报道里面,大部分的新闻传播内容都是由播音语言在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专题报道中的活动画面与播音语言相较,只不过是在起着新闻背景和现场感的交待作用。

第3篇:电视新闻报道范文

大数据是“互联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媒体而言,大数据的核心意义在于在海量信息的分析与选择中提高媒体的选择与鉴别能力,使报道更客观、多样、具有层次性。不过,在日常新闻报道中,我们常常也会遇到数据很多,用哪些,怎么用的困惑。数据大量运用,报道容易陷入“声话两张皮”的矛盾,不运用数据,有不少报道就缺少强有力的说服力。所以很好掌握大数据在新闻报道中的使用,特别对数据相对集中的经济报道十分实用,能够提升经济报道对于经济现象“数据展现和解读能力”,还能让报道更加鲜活。

目前,大数据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主要形式是图表,主要作用是通过将文本型、数字型的信息进行形象化和可视化处理,使得新闻数据能更为直观而形象地体现出来,如何运用自如?我们从《浙江新闻联播》最近的一组报道开始说起。4月23日开始,《浙江新闻联播》推出系列报道《“字”述“浙”五年》,报道由“字”说浙江+群众话变化+大数据看浙江+专家点评四部分组成,其中“大数据看浙江”板块,用充分、详实的数据和事实对专家观点作出佐证,通过对数据的梳理和数字化表达,强化节目的荧屏观感和播出效果。在开篇《融》字报道中,五组各行业代表运用网络自拍形式谈感受,全篇用到20多组数据,通过数据上的对比,来展现浙江这五年在城乡融合方面取得的成效。为了保证节目的可看性,记者以网络大数据思维,寻找到了例如“选择民宿的游客量”、“城乡均等化感受”等非常规的经济数据,以这些百姓身边的数据来说话,让观众更能理解,让节目更耐看。同时,现代的虚拟技术和大数据的梳理进行结合,让观众保持报道的新鲜感,将每一句报道数字化,每一个数字拟人化,成了这些列报道最大亮点。又如在《云》字中,讲述浙江数字经济发展的成就,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在手机上写字,他觉得在云时代,浙江的企业会插上数据的翅膀,飞向智能化的彼岸;《绿》中,通过13组数据前后对比,显示这五年浙江在践行两山理论,经济绿色发展有实效。可以说,巧用电视三维技术和多媒体互动,让大数据的处理更加生动,提高了可看性。该组报道在“中国蓝新闻”客户端的点击量平均在万次。

大小屏互动 实现“融媒体”式制播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新闻报道正从传统接受模式转变为融合线上线下交互体验模式,新闻传播方式也从单一模式转变为互动接受模式,其中用好大小屏结合的“融媒体”,让观众更好融入报道,让报道按照观众喜欢的思路展开,正是当下传统新闻媒体转型的一大方向。

最近浙江卫视推出《喜迎党代会·我要上“联播”》系列报道,用百姓视角,聚焦五年变迁的获得感。报道将梳理一批典型人物、典型故事,以人物口述体的形态,晒晒幸福“小日子”,内容涵盖美丽乡村、创业创新、一带一路等。与传统的主题报道不同,《我要上“联播”》在节目制作、录制、播出多阶段,充分利用融媒体概念,在前期的选题对接汇中,编辑团队集思广益向各县市区兄弟台征集选题,并一起策划拍摄。从报道角度上看,采取了第一人称视角表达;从拍摄手法上看,普通人变身成“记者”,用自拍杆代替了专业摄像机。报道中展现的是记者编辑独到的议题设置能力、精雕细刻的加工处理能力和多渠道传播的平台释放能力。以第一期节目为例,主题是大家晒晒家乡美,主人公有来自富阳的滑翔训练者、衢州的骑行爱好者以及宁波市奉化区三十六弯村的大学生村官。在报道中,记者特别注意对细节的挖掘,比如诸暨市草塔镇上下文村“村嫂”晒晒自己的鞋子很干净以及墙上的“民谣”,幸福桥真幸福,父老乡亲乐陶陶等,生动有趣,具有说服力。这组系列报道创新融媒体传播形态,突出互动感,频道联动各地市电视台、新蓝网、中国蓝新闻手机客户端等,广泛征集选题,扩充报道素材,同时实现新闻报道的一次采集,多端,形成多层次,多方位、多终端的立体式传播格局,扩大报道影响力。首篇报道在4月20日《浙江新闻联播》的头条播出,并在“中国蓝新闻”客户端重点推广,获得了1.9万次的点击量。有网友留言说,百姓走上荧屏,表达真情实感,节目好看又走心。平凡见真情,微小现伟大。

“新奇特”表现 提高印象分

与广播、报纸相比,电视新闻的最大特点就是画面,画面也是电视新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则新闻的画面是否精美、制作是否精良,往往也能对新闻报道的鲜活度和可看性起到决定性作用。当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在报道的表现形式上有了不断创新技术支持。例如虚拟技术、机器人等黑科技运用,让报道呈现出原来无法达到的效果。

以《浙江新闻联播》中每年的重头戏全国两会报道为例,以往的时政报道力求四平八稳,在电视画面和省级媒体定位的制约下,报道中往往会用到大量会议内容,报道可看性大打折扣。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浙江新闻联播》利用不少互联网领域的新技术,在印象分上首先就大大提升。《e眼看两会》是近几年,在两会报道中的一档融媒体栏目,今年更是推出了2.0版本。在录制阶段,运用虚拟演播室进行包装,首次将智能机器人引入演播室,强化节目的荧屏观感和播出效果。作为全省唯一的机器人代表,与浙江卫视主播何敏一起主持《e看两会》栏目,全程实现人机互动、实景虚拟切换,趣味十足。互联网人声技术、电视三维技术、多媒体互动等新技术的综合运用,合力为观众带来更为惊艳、生动、丰富的两会新闻。在采编阶段,《e眼看两会》打破原来两会新闻的条条框框,收录手机端直播,融媒体报道,数字图文相报道等形式多样的报道题材,通过虚拟演播室的串联,呈现不一样的两会新闻。巧用出镜画面的“新奇特”,让新闻画面更有张力,报道更具可看性。在浙江卫视推出的《G20畅想——硅谷观察》系列报道中,记者在硅谷寻求创业创新的氛围,如何选择出镜地点,成为能否直观展现硅谷的一大难题。硅谷地域大,企业分散,标志性建筑集中地少。在《硅谷观察》开篇,记者选择苹果总部和英特尔总部展现硅谷创新氛围。作为硅谷一老一少两家最知名的互联网公司,相距80多公里,用常规拍摄手法中很难一起体现。拍摄中,记者巧用运动画面和光影效果,自然的将两家公司的雕塑和门牌进行转接。与此同时,在出镜画面的空白处,利用树木阴影,地砖外形等自然条件,通过电脑虚拟技术的后期合成,将记者出镜语言可视化,数据图表化。最终,摄制组达到了拍摄两个地点,却足够展现整个硅谷创业创新氛围的效果。这次尝试以后,类似的记者出镜方式,多次出现在《浙江新闻联播》的报道中,展现过滨江区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如火如荼等场景,为节目增色不少。

第4篇:电视新闻报道范文

关键词:电视新闻报道;后期画面编辑;编辑策略

电视新闻报道相对于传统报纸新闻报道、广播新闻报道而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电视新闻报道是以画面与声音为主要传播符号的一种新闻传播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敏感性,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结合激发受众关注度。因此,要想保证电视新闻质量,后期画面编辑工作的有效开展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对电视新闻报道的后期画面编辑工作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一、电视新闻报道后期画面编辑工作的重要性

电视新闻报道是以声音与画面为主要传播符号,以电视为新闻信息传播载体,对近期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存在重要影响的社会事件、新闻信息进行的报道。相对于传统报纸新闻报道、广播新闻报道而言,电视新闻报道的具体体现,需经过更多程序操作进行编制,如新闻摄像、镜头采编、记者采访与拍摄、后期编辑、现场后期配音、解说词编写等。其中,后期编辑作为电视新闻采编的重要环节,其工作主旨在于对前期采编的新闻声音与画面进行科学处理,在保证新闻本质特性的同时,提升新闻价值。而后期画面编辑作为电视新闻后期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重点在于对杂乱无章的新闻画面镜头进行剪辑、编辑、处理,从而使画面更为清晰、流畅、突出重点,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艺术性、说服力。在当今媒体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迎来了更高的挑战,电视新闻质量的提升成为电视新闻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电视新闻后期画面编辑作为提升电视新闻质量与效果的重要途径,其电视新闻后期画面编辑水平、技巧的强化至关重要,是促进电视新闻节目精细化、高质量、丰富性发展的关键举措。例如,相对于低清晰度的新闻报道画面而言,人们更倾向于高清、超清的画面质量。与此同时,在有效的播报时间内,配设清晰、流程的画面,更能提升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感染力。此外,画面以其所具有的图像、色彩等元素增强了新闻画面的艺术性,通过与声音、播音员之间的协调处理,增强了电视新闻报道的质量,提升了受众关注度。由此可见,电视新闻报道后期画面编辑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电视新闻报道的后期画面编辑策略

(一)注重电视新闻画面编辑的逻辑性

电视新闻报道画面的逻辑性是保证电视新闻质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画面组合上,需保证人物情感、事件发展情节以及事件与事件过渡下各画面之间条理清晰、衔接流畅,从而使受众对新闻事件具有更明确的认知与理解。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基本素养与严谨的工作态度。例如,就地方台《新闻联播》中的会议报道而言,新闻记者需具备捕捉典型的技能;摄像工作人员要具有基本的摄像能力(取准取全,推、拉、摇、移稳定等),也要具有捕捉精彩画面的能力;后期画面编辑需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与一定的逻辑能力,从而避免画面由第一排突然出现在最后一排,使人感到秩序混乱等问题的产生。又如,在做电视新闻人物报道时,电视新闻文稿塑造的是一个管理能力出色、技术干练、工作认真严谨的典型形象。但是其配设的画面则是该“典型人物”一个人在现场“一会看设备,一会操作设备”的情境,使得播音与画面不统一,从而降低了电视新闻的质量。对此,在进行电视新闻画面编辑时,需保证新闻画面与播音之前的协调与统一,通过反复校正保证播音员画面、文字顺序、播音顺序三者之间的统一。同时,在电视新闻后期画面编辑中也应保证画面顺序与新闻事件发生先后顺序的协调与统一,注重时间、地点、人物要素的合理配置,保证镜头衔接的准确性、连贯性,增强新闻画面的感染力。例如,在针对航空航天等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编辑工作人员在明确认知并掌握受众心理与信息接受习惯的基础上,用推拉镜头依据“由浅至深”“由部分到整体”“由远及近”的方法表现画面,使画面与受众思维规律达到统一。

(二)注重画面情节与细节的体现,实现电视新闻主体的深化

电视新闻节目的一个优势在于通过具有新闻价值的画面进行新闻信息主题内容的具体体现,从而提升电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时效性。这就需要电视新闻节目应用新闻画面进行新闻内容直观体现的同时,实现新闻内涵的有效渗透,实现对受众心理的有效把控,从而增强电视新闻报道的深度。这就需要利用细节镜头进行新闻信息的展示,加大受众的理解与认知,使受众从情感、思维上真正接受新闻事实。例如,在《新闻调查》的《农民连续自杀事件调查》报道中,有一个固定画面“写有‘实施退耕还林建设秀美山村’语句的农村土房外墙”,随着新闻调查的不断深入,会发现农民连续自杀事件与“实施退耕还林建设秀美山村”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即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中由于实行方法的不合理导致自杀事件屡屡发生。可见,固定画面的运用点明了新闻事件的起因。与此同时,在对新闻事件人物采访画面的编辑中,并未直接引入人物采访画面,而是利用摇镜头对其生活环境进行真实的展现,为受众呈现出一个“家徒四壁”的房屋,揭示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而这一细节画面的运用,进一步为农民连续自杀事件的起因提供了佐证,即“交不起560元钱的罚款”。由此可见,对画面情境与细节的有效处理和运用,有利于提升新闻事件的真实性、感染力,使新闻报道内容得到深化,引发受众思考。

(三)注重画面节奏的掌控以及后期画面编辑工作的创新

由于电视新闻报道具有时间限制,因此在进行电视新闻报道的后期画面编辑工作时,应注重画面节奏的有效掌控。例如,在对《新闻联播》的后期画面进行编辑时,由于该节目是一档综合性较强的新闻报道节目,其涵盖内容相对较广,时间在三十分钟左右,对此应依据新闻信息的新闻价值,进行画面编辑,保证新闻画面与新闻解说相契合的同时,突出新闻重点,提升新闻说服力。与此同时,在对不同的新闻进行衔接时,也应掌控好画面转换节奏,使新闻节目在整体上张弛有度、内容连贯、层次分明。

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媒体多元化发展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后期采编工作人员应注重电视新闻报道后期画面编辑的与时俱进,以创新思维为指导,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提升新闻报道后期画面编辑的整体质量与效率,从而为新闻报道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例如,地方电视新闻节目在对同一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为避免内容同质化问题的产生,可通过画面、字幕、镜头以及配乐的创新,在各元素的科学组合下,形成具有独特性的新闻画面结构,提升新闻画面的艺术性,吸引受众关注,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

三、结语

第5篇:电视新闻报道范文

【关键词】电视媒体新闻记者视频连线报道生动性

一、电视新闻记者视频连线报道生动性提升的作用

1.增强新闻影响力。目前电视新闻记者视频连线报道的方式,已经在各个电视台开始尝试和应用。例如在针对突发事件报道的过程中,新闻信息从采编到最终呈现是需要过程的,这就对新闻信息的传递及时性产生了影响。为在新媒体环境下抢占先机,电视新闻报道通过记者视频连线的方式开拓了一个新渠道。记者视频连线的方式,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将最新的信息及时呈现,直播新闻发生地现场的情况,受众群体则可以在视频连线中了解最及时的新闻信息,增强了新闻的影响力,也使得电视新闻报道方式发生转变。2.展开新闻更多细节。电视新闻作为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其自身凭借新闻信息的权威性、真实性,而成为当前部分忠实用户的主要选择。但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信息的传播速率加快,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为此,电视新闻记者视频连线报道的方式,能够将更多细节具体展现。如遇到暴雨天气,视频连线的报道方式,可以第一时间将各个路段的降水量和积水情况进行报道,展现出更多的细节,如水深、车辆通过情况、被困人数等,这些都可以借助视频连线完成进一步的报道,使得观众了解更具体、更真实的新闻信息。3.拓展新闻报道深度。电视新闻报道,深度是关键。通过电视新闻记者视频连线报道的方式,电视节目主持人和现场报道记者之间对于整个新闻事件的分析,能够解答观众对于新闻的各类疑问,使得电视观众对新闻报道的理解更全面、更系统、更有深度。可以说,对于电视新闻报道,互动式的新闻报道必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视频连线的过程、报道内容呈现的过程和主持人与现场记者的交流过程,都是拓展新闻报道深度的主要方式,层层递进的方式,显然使得报道内容更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可。

二、电视新闻记者视频连线报道生动性提升策略

第6篇:电视新闻报道范文

企业电视新闻的宣传报道工作是推动生产经营管理的助推器,起着指导工作、沟通情况、提供信息、反映舆论,以及为职工群众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因此,企业电视台应该选择那些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报道策划,把新闻触角伸向企业改革管理的深层次。报道策划不仅体现在新闻栏目的设置上,也可以体现在整档新闻节目和单个新闻中,通过报道策划来提高企业电视新闻的品位。新闻报道策划在企业电视新闻中的应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体现在新闻栏目的定位、宗旨、宣传上。企业新闻栏目必须围绕企业中心工作来宣传企业、服务职工、促进发展,这是新闻栏目的宗旨,同时又是企业党委的新闻宣传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强有力的阵地,因而必须要讲政治、讲舆论导向,这是栏目定位;在此基础上还必须要关注职工精神需要,以平民化视角的新闻来丰富栏目,这是栏目收视率的需要,这些必须是栏目制作之前要策划考虑的,并且要精心付诸实施。要按照已经确定的报道题材进行宣传。报道题材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闻选题,是指报道对象的确定。衡量报道题材的难题是新闻价值。过去,我们习惯于只以宣传的角度理解新闻报道,上级指定什么,我们就报道什么,报道题材主要是从等、靠、要的方式获取,没有从新闻价值的角度去把握题材。近几年来,各级媒体认识到新闻题材选择的重要性。因为在题材选择阶段,就决定了新闻最重要的素质――新闻价值。确定新闻报道题材的过程实际上是记者筛选事物,发现新闻事物,确定报道对象的过程。找到一条好的新闻报道题材,那么这条新闻就成功了一半。

二是要体现在组合式新闻报道的信息量、效果和力度上。任何企业在改革发展历程中肯定有它的成功点和职工的兴奋点,企业电视台要抓住这些事件进行一整档的新闻报道策划,形成立体的、多角度的报道,以展示企业形象,提升栏目的品牌和电视台的地位,使受众对新闻报道留下很深的印象。

例如扬子石化公司进行的65万吨乙烯改造工程是中石化的一个重点工程。扬子石化电视台紧跟重点,按一档新闻节目进行策划,从成功的动态消息报道,到新闻背景再到人物专访、新闻述评、新闻人物等进行详细策划,对人员进行了分工,落实了采访对象,并在制作上也进行相应策划。因为策划早、准备足,在改造成功之前,扬子石化电视台就已完成了新闻背景、人物专访、新闻人物的制作,这样,在改造成功的第二天,该台就推出了一档乙烯改造工程的新闻,不仅信息量大、报道效果好,同时也有力度,得到了广大职工的好评。可见思路新颖、见解深刻的报道主题是新闻报道得以成功的基础。

三是要体现在新闻的选材角度和表现手法上。企业电视新闻的企业性特别强,长期工作生活在企业的职工厌倦泛泛的流水新闻,对有些新闻报道提前策划就显得很有必要。如:确定新闻线索、选取报道角度,是否进行现场报道、人物采访等表现手法,必须在新闻采录之前确定下来(也可以在采访中再进行修改)。有了这样的报道策划,在采访拍摄过程中就可以全面详细地撷取所需新闻素材,为后期新闻制作提供方便,也可以使新闻的视角更好,表现更活,效果更令人满意。

如获得“中国石化电视新闻”一等奖的新闻《扬巴工程隆重开工》,就是策划的结果。这条新闻的表现方式大体如下:声音组成――现场记者报道+施工同期声+解说;画面组成――记者现场出镜+舞狮画面+现场开会画面+计算机模拟的装置效果画面+奠基画面+打桩机施工画面。之所以能有这么多的素材来支撑这些表现手法,就是因为扬子石化电视台提前做了报道策划,仅摄像机就准备了三台,现场报道和现场采访也按计划进行,使这条工程开工新闻更活、更新、更好看。

四是要抓热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新闻报道的贴近性。所谓热点,是指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群众所关注和议论的焦点问题。这些问题对一般群众来讲,往往知之不深或不甚了解,因而议论纷纷。对这些观众欲知而未知的热点问题加以报道,不仅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增强电视新闻的可视性,而且也符合新闻规律。因此,我们在选题时,对这些热点问题要格外关注。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就要深入群众之中,充分体察群众意愿,把握群众脉搏,多用群众熟悉的语言,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群众关心的事情。也许有的人会说,我去拍一个会议,要什么“三贴近”?此言谬矣。去拍新闻之前要想:这个会议主题是什么?有可能拍成什么样?以前此类会议有些什么内容?会议中要认真听、认真记、认真研究材料,看能不能另辟蹊径,看能不能从中找到群众关心的话题。

五是要适度关注社会新闻报道,这样有助于企业职工群众正确认识社会和保持思想稳定。企业是社会的一个“细胞”,企业的一切,都与社会紧密联系着,受着社会的影响和制约。如社会治安、物价、物业管理、精神文明建设等,无不影响着职工思想的稳定和生活的安定。企业职工在关注本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的同时,也关注国家大事、社会新闻,还需要看到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深度报道。同时作为消费者,他们还需要了解新生事物及本企业以外的报道内容。因此,企业电视台要顺应时代潮流,办好自办栏目,把具有社会新闻性、生活服务性、休闲娱乐性的内容搬到荧屏上来,以满足企业观众的要求。

总之,新闻报道策划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加强新闻报道的策划,可以在新闻报道中更好地实现新闻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企业电视台规模再小,也具有电视的属性,而企业电视新闻报道面无论多窄,报道内容无论多么单调,只要我们认真策划,发挥群体智慧,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大胆创新,抓住闪光的细节,就可以不断做出好的新闻作品来,也一样能将企业电视新闻做活做好。

第7篇:电视新闻报道范文

关键词: 电视新闻记者; 现场报道; 现场采访; 随机应变

中图分类号: G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2-0178-01

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在新闻现场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形式。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记者直接“出镜头”,当面向观众叙述所见所闻,这就打破了电视新闻初创时期的现场画面加画外音解说的电影纪录片式的报道格局,开创了电视新闻自己独特的播报方式,也对电视记者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现场报道在电视新闻中的特点

现场报道中,记者的解说、表情、神态、动作都有传递信息内容的作用,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同时传播,最能表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感,最能把观众带入身临其境的现实环境之中;其次,现场报道以其解说与事件的同步和立体感使电视新闻真正步入声画合一,水融的境界。观众通过屏幕就能感受新闻现场气氛,缩短现场与观众间的距离,增强了真实、可信的传播效果。因此,现场报道凭借时效性快、现场感强、信息量大的电视报道优势和传播特点,毋庸置疑地成为最具电视特色,广受观众欢迎的新闻报道形式。

二、现场报道在电视新闻中的结构作用

1.划分段落的作用

如在新闻节目中,多个出镜记者在几个不同的新闻现场,分别负责不同的报道段落,构成一个有机的现场新闻整体。

2.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前段内容作总结,或引起对下一段内容的特别关注,保持新闻的连贯性。

3.跳进跳出新闻现场的作用

当节目需要离开具体新闻现场,进入大的新闻背景时,或者需要对具有普遍性的事实进行归纳时,可以通过记者现场报道实现切转,让观众在获得强烈新闻现场感的同时,也进一步了解新闻的深刻内涵。

三、现场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新闻现场报道还处于探索阶段,电视屏幕上的现场口头报道主要是预知性的,突发事件比较少,而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口头报道应多用于正在发生的事件,因为这些事件往往最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在突际工作中,有些现场报道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形式单一

有些记者本身并不了解新闻报道的真正含义,只是出于形式的需要,为了出镜而出镜,为了现场而现场,套用万金油的语言,做一开头介绍,然后就从画面中消失了,这完全不能起到捕捉新闻“点”,连接事件的脉络,引导观众看,带领观众调查的效果。其实现场报道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有介绍,访谈,评述,现场解说等等,只有充分利用这些手段,服务于报道内容,才能揭开笼罩在新闻事件本身与观众之间的隔膜,让新闻事件中的真人,真事,真情通过记者的活动与观众面对面。

2.内容肤浅

在有些节目中,做现场报道的记者完全没有考虑到,在某一具体的事件中,观众到底想知道什么,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说话才能更加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只是泛泛带大家走一圈。观众看到的东西还是镜头里明摆着的。作为出镜记者报道一定要重在挖掘现场,否则你的活动就只是让观众看到了你,而没有完成“你让观众看到什么,你告诉观众什么”这一根本任务。

比如,记者的话不是现场的同期声,不是一次完成的口头报道而是后期配音,很多镜头明显看出是后来补拍的。还有现场该问的没有问出来而在制作时加问话等等,这些都破坏了现场报道的现场感。

四、做好现场报道新闻的方法

现场报道作为一种迅速快捷的广播电视报道方式,它最大的优势是以独家视角迅速直观地传播新闻。那么,它的特点决定了作现场报道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报道方案、一些独到的报道手法和视角。

1.做好报道前的策划

现场报道的题材一旦确定,策划就是关系到能否完成报道的关键。因此,要运用独家的视角迅速做一套策划方案,其中,涉及新闻报道的导向、新闻发生的条件、新闻的背景、主题的构思、角度的选择、场景的运用、采访对象的选择、目击者的联络、采访提纲的拟订、细节的抓拍、现场气氛的把握、新闻的传播方式等等,如果时间上允许,都要做到细致的策划,这样可以避免在现场报道过程中少走弯路。

2.进入现场后的应变

现场报道一般都是正在发生的新闻,处在不断变化的动态中。报道前的策划只能是预测常规的情节和细节,而且大多数现场报道可能没有充足的时间准备策划,加上随时变化的情节和细节也难以预测。因此,记者要紧盯新闻事件变动的脉搏,以良好的应变能力使报道的节奏紧跟新闻事件变化的节奏,让受众通过现场报道最全面、最迅速、最真实地了解新闻的全过程。例如:《从后排到前排 15米走了15年》,整条消息只有1分钟左右,但记者以敏锐的眼光,抓住了现场的瞬间变化:“在后排的观察员席位上,中国人已经坐了十年,从最后几排到第一排,不超过15米,中国人足足走了15年。”记者能够迅速抓住现场最能表达中国入世艰难之路的细节,体现出其快速的应变以及独家的思路。

3.现场报道必须抓住兴奋点

记者要抓现场中的兴奋点,就是在取景、状物、写人上,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生动传神,谋篇布局,工整而精巧,使新闻始终处在兴奋点上,吸引受众看下去。像河北人民广播电台获得2000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的广播连续报道《霸州“”枪杀案庭审现场报道》,就是不断给听众传播兴奋点的成功之作。记者准确地把握了听众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抓住了庭审过程中的实质性问题,对法庭内外做了长时间、全景式的报道,激起了听众的注意力,把听众牢牢吸引在收音机旁,使新闻报道全过程都处在兴奋点上,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4.采访提问一针见血

第8篇:电视新闻报道范文

一、引 言

电视新闻的迅猛发展使现场报道成为电视新闻报道中一种常见并且非常重要的报道形式,出镜记者则是现场报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这其中女性出镜记者又体现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中曾对现场报道作出了如下定义:“现场报道是指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独立完成的新闻报道”[1]。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必须在新闻事件现场,二是记者独立完成。无论是消息类、杂志类,还是直播类的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这些现场独立报道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与出镜记者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密切相关。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优秀的现场出镜记者会成为各个电视媒体的标志性人物,也成为各家媒体所争抢的对象,甚至人们会因为关注一个优秀的电视出镜记者继而会特别关注他或是她所报道的事件。这种例子在重大自然灾害、公共安全事件、重大比赛和战争报道的各类事件中不胜枚举,在抗击“非典”的一线,在余震不断的灾区现场,在台风登陆的沿海前线,有新闻的地方都能看到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身影。因此,观众也对这些深入一线报道的新闻记者,像张泉灵、李小萌、柴静、杨春、闾丘露薇这些名字耳熟能详。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孙玉胜曾经不无感慨的说过:“在重大新闻事件中,是否有记者在现场是衡量一个媒体实力和权威性的重要标志”[2]。有实力的电视媒体在突发或重要新闻事件发生时,必定在第一时间派出记者进行现场报道。在现场快速掌握有效信息,并在最短时间内发回报道,不仅考验着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同时也体现出其所代表的电视媒体的实力和权威性。在这种“最新,最快,最全”的新闻报道“大战”中,其竞争之惨烈不亚于一场战斗,但这恰恰也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所在。“战争让女人走开”,但这句话显然不适用于今天的新闻“战场”,在现场新闻报道的工作中,越来越多的“铿锵玫瑰”已然完美绽放。根据《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2014》提供的数据,目前全国新闻从业者中女性数量已经超过男性,占比高达51.5%。因此,别具一格的现场报道,女性视角下的话语表达,感性细腻的情感流露,对新闻现场细节的捕捉,都令她们的现场报道充满独特的性格,带给观众与众不同的新闻感受。

二、女性视角在新闻现场报道中的特色

(一)女性特有的新闻敏感性

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观众获取新闻的渠道广泛而便捷,传统媒体中的常规新闻选题如果以惯常角度切入,容易流于平庸,很难有新意吸引受众关注。要赋予新闻报道竞争力,细节和深度都不可或缺。女性的细腻敏感特质,使女记者更具有捕捉新闻的观察力和更强的新闻感受力,能在新闻事件现场众多的事实中,发现一些看起来平常其实并不寻常的现象或细节,找到新闻的独特切入角度,赋予新闻更多的新意。第十届全国运动会时,柔道女子78公斤级决赛现场,当其他媒体记者都在关注决赛场上的孙福明时,南京电视台出镜记者却敏锐地发现这样一个细节,原本坐在场边指挥的教练刘永福,把座位让给了一个女教练,自己走到了赛场旁边。立即意识到他可能会有什么举动,果断提示摄像将镜头从场上的孙福明摇到了教练刘永福,果然刘永福连喊孙福明的名字并用手示意其倒下,而原本在场上威风八面的孙福明在听到教练的示意后,很快便毫无反抗地倒地输掉了这场比赛。整个过程被完整地记录下来,从而将体育界的黑幕摆在了世人面前,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女性对新闻的敏感造就了这条在中国体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好报道。

(二)女性对细节的捕捉运用能力

细节决定成败,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尤其需要抓细节,恰当的细节运用可以增强新闻现场报道的感染力,突出报道主题。2014年8月,持续的强降雨造成南京城多处地区积水严重,笔者来到其中一处居民小区采访,在一栋居民楼前,严重的积水已经影响到了整栋楼居民的出行,甚至有的老人几天没法下楼活动。在进行现场报道时,笔者注意到不远处的积水中漂浮着一根木棍,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表现积水深度的参照物,借助这个参照物,积淹水的情况非常直观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尽管是一条比较常规的新闻报道,但是作为出镜记者利用木棍做水深参照物的这一细节,成为了现场报道的亮点。

(三)女性视角的话语表达――生动、感性、贴近

电视新闻的语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画面,二是声音,这其中包含配音、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以及现场同期声。现场的语言总是最生动、最鲜活的,女性在新闻现场往往最容易受到现场气氛、情绪的感染,语言的表达往往更形象、生动、具体,也更为感性。2013年中央电视台的《探潮亚马孙》中,主持人张泉灵面对潮水的威力时打了一个比方:“亚马孙潮呈现出巨大的破坏力,当它席卷堤岸时,甚至可以卷走成片的竹子,我们知道竹子的根部盘根错节,要拉走整片的根部这是一种多么惊人的力量”,泉灵用我们所熟悉的竹子做对比,观众就更容易理解亚马孙潮的威力。

(四)人文关怀中透出女性的温度

新闻现场报道中人是主体,报道者、被采访者、新闻事件中的人物都是新闻报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女性出镜记者,性别赋予了她一种天然的优势,相比男性,在一些软性话题的新闻现场,她们更关注事件中个体的命运,更容易体会到新闻人物和受众的心理,特别是对弱势群体或者需要保护的特殊群体的报道时,会更加注重从拍摄画面及报道角度和内容上保护被访者的隐私。在新闻现场,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什么人都可能遇到,给赤身的疯女人披上衣服,安抚悲痛欲绝的受伤民工妻子,也许只是一个握手,一个拥抱就会让我们的新闻报道更有温度。例如:闾丘露薇在对马航失联客机事件的报道中,马航飞机事件中的中国家属一抵达吉隆坡,就受到媒体们的追堵,这让很多家属反感。但闾丘露薇考虑到在整个事件中,最重要的是人,和飞机一起失踪的人,这些生活在等待和煎熬中的人,他们作为家属的感受。因此,她们团队一直保持对家属的关注,并对一个马来西亚乘客的家属作了专访,请这名父亲讲述他在飞机上的儿子的人生,儿子的爱好,儿子的生活,儿子的心愿,使电视观众看完这些有关生命的故事,不由自主地想要去关心他们的命运,能够快点听到他们的消息。通过报道,让人们会对一群陌生人的遭遇保持关注,并通过这种关注,让事件的当事方做得更多,做得更好,给予家属以最大的慰籍。

(五)非语言符号更容易为女性所运用

非语言符号主要指表情语言、服饰语言、体态语言三个方面,它传递给大众的信息是用语言或文字所不能代替的,也是对有声语言的有益补充。女性比男性更易于微笑,眼神的互动与交流已经成为女性出镜记者非语言符号中使用最广泛的手段。无论是现场观察,或者是对着镜头报道事件,出镜记者的眼神都包含着丰富的信息,甚至有时候面对被采访者,眼神的交流还可以起到引导采访进程,安抚被采访者紧张情绪的作用。央视《新闻调查》的著名主持人柴静曾不止一次地报道过矛盾尖锐的社会问题,但她在每次面对镜头时,都声音柔和,神情淡定,貌似波澜不惊,但背后却蕴藏着一股巨大的能量。例如:在一次环保事故的报道中,柴静笑着问“你可以面对我们的镜头保证,海正目前的排污指标是基本合格的”。虽然她的眼神是温和的,但是她问出的问题,却让违法违规的受访者冷汗频出。有人曾作过统计,在124次采访中,柴静曾116次笑着问出了2320个尖锐的问题。这种冷静、客观、平衡的女性报道风格,不仅能够让当事方对问题的处理和想法在镜头前得到充分的展示,而且还会给观众带来一种特殊的心理震憾。

女性出镜记者在服饰语言的运用上明显比男性出镜记者有更多机会和条件,她们往往会根据新闻事件的主题和要求选择相应的着装,恰当的服饰选择会为现场报道锦上添花。比如:笔者曾在遇难同胞纪念馆做现场报道,当时考虑选择的就是深色外套,再在胸前配饰一朵小白花,更能表达一种庄严肃穆的情绪。而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做现场报道,内容轻松的,选择穿着当地少数民族的服装,则可以拉近和当地人的距离,使出镜记者的亲和力倍增。

第9篇:电视新闻报道范文

关键词:突发事件; 立体报道; 电视媒体

1 突发事件简述

    突发事件是指在人们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比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时间等。这些时间能对社会产生强烈的影响,并且要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突发事件的特点具有负面性、不确定性和危害性,并且能够迅速成为社会的热点引发公众的高度关注,所以突发事件的报道常常是新闻报道的重点。

    突发事件具体可划分为“灾害性突发事件”和“社会性突发事件”两大类。灾害性突发事件是指自然界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比如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等;社会性突发事件是多与各种社会矛盾有关或属人为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比如矿难,空难,校园砍杀案件等等。这些事件产生的影响都是直接的,它使人的生命和财产受到损失,破坏自然的生态环境,扰乱社会秩序,更能破坏公共安全。突发性事件能严重威胁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甚至能改变社会体系的核心价值观,进而引发社会恐慌,严重破坏或者冲击社会的稳定。因此,面对突发事件,媒体作为影响大众的舆论工具,必须予以积极应对,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2 电视媒体立体报道突围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电视新闻报道的不断发展,使得新闻的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都发生了极大地变化。那么面对网络媒体更有报道突发事件先机的优势,如今电视媒体也对报道方式进行创新,采用立体报道的方式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也创新了报道策略。

2.1 电视直播“硬”新闻与“软”新闻相结合

    突发事件的电视直播带给观众的是视觉上最直接的效果,观众能够直接关注突发事件的前因后果。“硬”新闻是指把基本的、客观的事实告诉观众,比如,突发事件的类型(地震、台风、泥石流等),事件的强度(10 级台风、7.5 级地震等),事件持续时间,电视直播报道扮演着信息传递者的角色。“软”新闻主要是指关于人的新闻,包括对当地领导如何调配各种资源、组织抢险救灾的采访,对劫后余生的幸存者的采访,对现场处置突发事件的专业救援人员的采访,甚至对现场周围的群众的采访。此时,电视直播便是故事的讲述者。这样将软硬新闻直播相结合,不仅给以观众真实感,还能让观众参与突发事件的互动。

2.2 电视与网络相结合

    由于网络报道具有抢时效、挖深度和求互动的特点,电视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便可以与网络媒体的报道相结合。在电视报道直播间可以开设电话连线平台,那么在网络上抢先看到新闻的观众便可以拨通电视报道的电话平台,与电视媒体进行联络,同时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这样,对于电视新闻报道来说,可以拓宽信息的来源渠道。另外,电视新闻报道还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同步直播,又创新了新闻事件的报道形式。

2.3 立体报道选用“良卒”

     “良卒”,是指从事突发事件立体报道的一线编辑记者。由于突发事件的特性(紧急性和实效性),必须要有一支政治理论丰富、专业素质较高的队伍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一线记者的现场报道至关重要,能决定整个事件报道成败;与此同时,后方编辑对报道稿件的把握能力也至关重要。现场报道记者必须要始终保持头脑冷静,要有敏捷的思维,也要有较强应变能力和掌控现场大局的能力,要对本次报道的总体走势心中有数,始终让自己的个体报道紧扣大主题,并主动发现新的报道线索,为整个报道增加感染力。后期编辑更应该保持思路清晰、反应迅速,创造性地作好节目的总体编排。

2.4 开创观众互动平台

    立体报道突发事件不仅以传播者的意愿为出发点,还要考虑到观众的精神需求和选择。电视媒体可以开通短信互动平台或者电话互动平台,让观众把自认为有价值、对他人有利的信息传播给别人,或者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突发事件的见解。这样网络媒体的信息就形成了、反馈、再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这种交互性的信息传播方式更能满足现代人的自我意识。

2.5 突发现场记者出镜

    在当今的突发新闻事件报道中,记者出镜是一种常用的报道形式。这种形式的运用,不仅能够增强报道的现场感和真实感,还能是观众感受到亲切感。记者是新闻事实的当事者和新闻故事的主要叙述者,而出镜记者是记者与主持人的结合体,他能够采、编、播,可谓集全能与一身。出镜记者拥有敏锐的洞察力,是为了更好的采集有用的信息;拥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熟练的编辑技巧,是为了能够把事件的信息更好的组合到一起,编织成有价值的新闻内容;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为了能够在事件的突发现场准确无误的讲述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样,记者到达突发事件现场之后后,通过对突发事件的深入了解,便可以迅速把各种信组合起来,形成有价值的新闻;同时通过记者的讲述,和镜头前或电视机前的观众做面对面的交流,使人们了解事件的真实性,把观众带到现场中,让观众能够感同身受。

    近几年来,大部分的电视新闻节目把幕后的信息解说改为记者的现场报道解说。他们用生动及富有个性化的话语把现场中的自己的感受讲述出来,使观众更真实的感受到现场的气氛。突发事件现场报道记者出镜不仅能够更准确地表达现场的客观性和真实感,还能够安抚现场观众人员紧张的情绪。从观众的角度来说,他们是很愿意接受这种新闻报道形式的。比如新疆的重大雪灾,中央电视台选派精兵强将对其进行了跟踪报道,便是采取事件现场记者出镜、现场采访的报道方式,通过他们的生动的出镜语言、到位的采访,加上直播的真实的画面、讲述了一个个真实的风雪营救的故事。

3 结论

    突发事件具有复杂性和起伏性,各个媒体对此必须要有清晰正确的认识,然后充分发挥其社会守望功能和舆论监督作用。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有多种方式,也不能只为了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要注重“以人文本”,不能一味追求事件本身的重大性、趣味性,要对人的生命、尊严、隐私、名誉和心理等体现出尊重和关怀。为了使突发事件更具有新闻性,要有各种因素的全面结合,比如现场报道的记者、电视报道直播及新闻的真实画面,这样才能使突发事件更真实。

参考文献

[1] 姚广宜.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媒体应对.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1(1).

[2] 贺治平. 以立体报道提升新闻关注度. 辽宁电视台——记者摇篮,2008(6).

[3] 刘怡. 电视直播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主导作用.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5).

[4] 刘伯贤. 改进突发事件报道的几点思考.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