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音乐教学实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价值所在
首先,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进而为其审美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一切音乐艺术其本质都是听觉的艺术,而对于广大小学生而言,其对于音乐的听觉感知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享受、欣赏过程中反复磨练而逐渐生成的。因此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视唱练耳课程、音乐技能的训练、音乐欣赏以及其他类型音乐活动的开展,实现对于学生听觉感知能力的开发与培养,能够使其在认知美、欣赏美、生成美的过程中学会以“美”的角度欣赏和学习音乐,并在歌曲视唱学习中把握音高、音强、速度与节奏当中所寄予的情感。
其次,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音乐本身是一门想象的艺术,歌曲的诞生是由创造者个人灵感激发的作用下产生的,所以学生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极易随着个人情绪的波动对于歌曲当中的情境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进而使其对于音乐情感的表达和演绎更加生动,更加具有立体感。也正由于这种联想与想象的存在,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在无形之中得以开发,赋予了歌曲更加生动的演绎、更加精彩的诠释。
再次,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有益于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广大小学生而言,认识美、发现美的过程意味着神经系统被优美的旋律所刺激。随着音乐中情绪的起伏波动,自己的身心也将变得更加愉悦、精神更加振奋,所有的烦恼也会烟消云散。
二、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现路径
1.激发学习兴趣
当前小学音乐教育中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其中运用较多的包括情感体验法、提问发、故事引入法、图文欣赏等。其中,情感体验法主要是教师在进行歌唱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音乐播放的方式引入授课,让学生欣赏音乐、感知音乐,并与教师进行简短的交流,就歌曲中思想情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问法指的是教师根据歌词的内容设置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某一段歌词当中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为什么会使用这样的修辞方法,这样的用法会给歌曲带来什么样的感觉等。故事法主要针对民歌以及一些少数民族歌曲,引入当今具有流行风格的爱国歌曲激发学生对于此种情怀歌曲的学习兴趣。比如笔者在教学生演唱《嘎达梅林》时,会占用一定的课堂时间告诉学生这首歌的创作背景以及歌曲当中所蕴含的英雄事迹和意义。利用图文欣赏来展开歌曲教学时,笔者会利用多媒体或者其他教学辅助设备,采取图片或图文相结合的方式,表达歌曲的情感基调以及环境氛围,使学生在学习时身临其境。上述教学方法无疑将充分激发学生对于歌曲学习的兴趣,也会促使学生在视觉与听相结合的审美氛围中,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
2.巩固新歌
在巩固学习的过程中使用如下的方法,可以实现学生对所学歌曲的巩固。如笔者在进行示范演唱的过程中,经常刻意回避一些音符,通过让学生对比原唱找出区别所在,实现对学生听力的训练;再如将歌曲演唱与乐理知识相结合,同一首歌曲,利用不同的速度和力度来进行演唱,实现巩固歌曲记忆的同时对乐理知识的同步掌握与复习;进行分组联系,让小组合作完成演唱,并由教师将不同小组的表演统一录制,再由全班同学集体点评欣赏,利用比赛竞争的刺激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对于歌曲的记忆;由教师编排简单的舞步,让学生边唱边跳,实现身体律动和歌曲演唱的统一,或者利用各种打击类乐器,配合歌曲进行伴奏,加强学生对于旋律的记忆。此种方法的合理运用,将有助于学生对于所学歌曲的掌握,而唯有从记忆上加深对歌曲的认知与理解,才能帮助学生学会从本质上感受歌曲意境的美感,从而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
三、结论
音乐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善于表达和抒感的艺术形式,因此如何通过歌曲感知音乐的情感元素,体验歌曲意境中的美感,是当前音乐教育的重点和核心。音乐本身所独具的魅力,再配合小学生本身天真烂漫、生动灵性的心理特征,将在教育过程中发挥重大的作用。而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音乐歌曲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的融入和提升,就要采取有效方法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并在不断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及时巩固以往的知识,让自身的审美能力始终保持先进性和能动性。
参考文献: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课改面临的困境
1.师资是课改的瓶颈。就武汉市新洲区农村学校的音乐师资情况来看,大致呈现这样的分布态势:①专业音乐教师,但少之又少;②有音乐基础,热爱音乐的非专业音乐教师;③兼课教师,就是除上主课外还搭配上音乐课,松闲时就上一上音乐课,每当有考试压力时就改上主课;④音乐教师不愿上音乐课而要求改上文化课,因为文化课受学校、家长的重视;⑤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由此看来,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奇缺、整体水平低、专业不对口。这样的教师队伍怎么能适应音乐课改的要求?因此,在课改中偏离以音乐为本的音乐课屡屡常见,出现知识性错误的教师比比皆是。
2.领导管理理念陈旧。很多学校的领导长期习惯于所谓的“规范化管理”,凡事按部就班,遇事参照惯例,使得追求个性张扬的教师和喜爱标新立异的学生没有发展空间,校园丧失了应有的生气与活力。同时,这种“淡化过程,强调结果”的管理模式导致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考试要有高分,让学生为考试疲于应付,创新精神和创造激情丧失怠尽。
3.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普遍感到优质课程资源不足,不少学校连最起码的音乐教室、教学用的琴以及一些常用乐器都没有,更不用说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信息资源方面,农村学校普遍缺乏可借鉴的校本课程资源。
4.教育评价不能适应课改要求。传统教育评价过分关注分数,致使一切教学方式与手段都围绕考试和分数展开。由于音乐学科非升学考试科目,直接导致音乐课不受重视,所以音乐教师在考评中分数不会很高,学校分配的福利、奖金很低,评职、评优往往只能靠边站。另外,很多学校把参加艺术活动的获奖情况作为教师的教学成绩是不合理的。理由有三:一是学校的艺术活动是课外活动小组组成,不能代表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二是艺术活动成员只是学校中的极少部分,不是面向全体;三是有些艺术节目并非个人完成,还可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或请外校知名教师排练的。所以说学校应根据学科特点,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二、走出农村音乐课改困境的对策
1.丰富活动,营造环境。前不久,武汉市新洲区在全区中小学校中开展了一次红歌传唱活动,旨在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通过对全区20%的农村学校、所有班级、30%的班进行了现场抽查,结果发现:校校有音乐、班班有歌声、人人开口唱。这样的氛围在农村学校是难能可贵的,说明领导重视起来了,音乐教师发挥了特长,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了。
另外,我们还可以经常性地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例如,利用课间十分钟,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欣赏一些音乐,从而获得听觉审美体验,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农村经济条件差,我们可以组织“不花钱”的合唱队,组织“花少钱”的笛子队、口琴队等。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音乐氛围,为音乐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这种通过“第二课堂”来“拯救第一课堂”的做法对农村学校的音乐课改很有实效。
2.务实培训,长效管理。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培训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学能力和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一是实施综合内容的培训,这是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音乐教师的培训内容应适应素质教育和学科课程改革的发展,要贴近音乐学科的专业特点,既要有扎实的音乐专业技能训练,也要有如何分析教材、如何组织高质量的教学、如何评价教学与学生发展等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二是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这是提高音乐培训效率的重要途径。要改变培训者讲,受训者听的“一言堂”单向传递方式,采用教和学双方互动与对话的生动培训方式。在观摩课中、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在教师提出问题和困惑时进行培训,是最受教师欢迎,最有意义的培训方式。
在对教师进行有效培训的同时,不妨对学校校长进行艺术修养的熏陶,因为“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个好学校”。校长越是积极支持,课改的力度就越大;校长是整个学校的船长,在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该是最先的反应者和发动者。在各级各类的干训中,不妨安排一些音乐鉴赏、艺术素养等方面的内容,来提高他们对艺术的认识和审美素质,从而有效推进音乐课改。
培训不能少,培训后的跟踪与督导管理更重要。在农村学校中,“培了不用,用了未培”,也就是参加了培训后回去不教音乐或是不按培训要求去教,未参加培训的人却担任音乐课的现象很严重。针对这种现象,应设立课程跟踪督导小组和艺术指导小组,分别对各校进行长期的督导和现场指导。
3.城乡联动,共同发展。一方面利用城镇优势资源,采用长期、定期地“送教下乡”、“结对帮护”模式,建立城镇音乐教师到农村支教、扶贫制度。如组织“特级教师讲学团”、城镇骨干教师支教队,利用现场示范或送音乐课远程教育课件下乡等方式,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到农村。另一方面还可以开展城乡学生手拉手活动,就是让农村学校的学生到城市学校参加训练和演出,很多学生在这里学会了演奏乐器,提高了音乐理论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城里的学生也带着自己的舞蹈和音乐走进农村学校,一方面锻炼了城镇的学生,丰富了他们的表演经验,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协调合作能力,也让农村的学生感受到同龄人的多才多艺,提高了他们对音乐的认识和学习兴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从而找到自信。
日常的教学,并不是每一堂课都能用上多媒体。对于偏远地区,特别是农村小学,通常是一支粉笔,一本书进课堂,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只能用“对话”这种最原始的方式来帮孩子构建他们内心美的天地。
广义上,“对话”的含义为“两个或更多的人用语言交谈。”在课堂上,教师用“语言”和儿童时刻在进行“对话”。然而,在著名物理学家、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的戴维·伯姆看来,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他在《论对话》中提出:对话是个多层面的过程,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谈话和交流,它旨在探索对话中人们的思维作用方式。戴维·伯姆提倡的“对话”,从字面上讲并不意味着只是在两个人之间进行,它可以在许多人之间进行,也可以是在一个人内心深处进行的自我对话。“就意味着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
一、说“画”——看到的说出来
通常,教完一首诗,要求孩子为这首诗画一幅画,诗画同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诗配画是一种很巧的方法,从画中可以读出孩子对故事的理解,但孩子的绘画水平毕竟有限,涂鸦之余,很想给孩子另一种美的体验。于是,说“画”的念头应运而生。说“画”是指当你读完这首诗时,说一说你会画些什么来表现这首诗呢?以宋代诗人雷震的《村晚》(四年级)教学片段为例: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实录:
背景:整首诗意思学完了。
师:如果你是画家,你会怎么画《村晚图》呢?
生:我会画一座宁静的村庄,远方有连绵起伏的山,近处有树,有桥,还有牧童骑在牛背上。
生:不,我会在牧童的家门口画上牧童的母亲,正凝视着前方,等待牧童的归来。
生:老师,我还想在《村晚图》上画一群小鱼儿,用小鱼儿快活地游,表现牧童很高兴。
(响起了掌声。)
生:刚才大家说的,使我想起了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因此,我在夕阳旁添上一群小小的鸟。
(太好了!)
从这段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话”的痕迹。教师仅仅提问:如果你是画家,准备怎样画与诗歌相配的图画。然而,正是这一提问,使擅长形象思维的孩子们活跃起来,毕竟,“说画”比“画画”更容易些,儿童一边说一边想着画面。同时,其他孩子聆听,互相启发,思维彼此撞击,会产生更多的灵感。其他孩子在听的过程中,常常借助语句,在脑海中勾勒出他们心中的图画,给孩子更多美的体验。
二、猜“乐”——听到的说出来
再看一则教学实录片段:(《如梦令》六年级学生)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的词一直以“凄凄惨惨戚戚”著称,怎么理解李清照早期作品的欢快、清新、自然呢?教室里的插座已经坏了,音乐指望不上,老师的语言已经描绘得够多了,怎么把握这首词的情感呢?我突然想起前几日看的一则教学案例。我们没有音乐,就想象吧!
师:“同学们,如果让我们为这首词配乐,你们说该配什么音乐呢?舒缓?激荡?低沉?活泼?”
“活泼!”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因为整首词表现李清照轻松的心情。”
师点点头:“如果选择乐器,你会选择什么乐器?”
“二胡!”一生很快地回答。
“不行!二胡表现的是悲伤的心情。”另一名学生马上反对。
沉默片刻,一名同学轻轻地说:“还是我们的民族乐器好吧?毕竟是宋词嘛。”
“琵琶!”“古筝!”孩子们忍不住叫起来。
很妙的互相启发,我们就在想象的音乐中“配乐朗读”吧。
一遍遍的诵读,一个个沉浸在自己的乐曲中,每个学生都很投入,因为,音乐在他们心中。
关键词:文化传承;音乐教学;策略研究;民族音乐
一、民族音乐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诗书礼乐,笔墨丹青,无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风韵。而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音乐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独特的功能。基于音乐的这种属性,了解民族音乐文化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音乐性质有这样一段陈述:“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音乐本身就是文化和艺术的结晶,是一种文化产品,是对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因此,音乐教育因基于文化的传承与表达,成为文化滋养丰富心灵的渠道。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音乐自产生以来,就深植于文化中,换言之,它也是文化的一种。音乐与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音乐源于文化又高于文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不仅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生活浓缩的结晶,它既能印证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痕迹,还可引导人类走向辉煌的明天。因此,只有在音乐教学活动策略中充分考虑到文化传承这一要素,才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二、音乐教学活动中文化传承出现的问题
在现今教学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文化传承仍面临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
(一)受“西方音乐中心论”的影响,教师缺乏文化传承意识
西方历来重视音乐家的培养及音乐理论的完善,欧洲音乐界发明的记谱法和作曲程式得到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受此影响,现今教师以教授西洋乐器、大小调为主,而较少关注民族音乐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地运用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来教授歌曲,导致音乐课程既缺少西方音乐语境,又欠缺民族音乐知识,陷入进退维谷的教学困境。”甚至有些教师不认可民族音乐,认为民族音乐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落后于时代大潮。文化传承意识的缺失,导致教师在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忽略了民族音乐之美,更忽略了对学生爱国情操的培养,导致学生的音乐视野狭隘,音乐审美单一,民族音乐知识匮乏。长此以往,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就会淡化,民族自豪感就会减弱。因此,教师应增强文化传承意识,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传承民族文化、培养素质人才的桥梁作用。
(二)受社会文化氛围影响,学生对传统音乐兴趣寡然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社会日新月异,时代飞速前进,光怪陆离、旋律动感的流行音乐充斥着孩子们的耳膜。相比之下,传统音乐则距今久远,高于生活,且旋律多轻柔、缓慢,因而不符合青春期孩子活泼好动、渴望刺激的审美理念。孩子们对传统音乐学习兴趣寡然,学习传统音乐的意愿较差,他们普遍更喜欢哼唱节奏轻快、旋律动感的摇滚音乐、朋克音乐。而且传统音乐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像东北二人转、越剧、豫剧、黄梅戏、陕甘秦腔、昆曲等,囿于方言差异和地域阻隔,孩子们对家乡民歌、地方戏曲还有所了解,而对于其他地区的传统音乐则一无所知。因此,对基于文化传承激活音乐活动策略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
三、提升音乐教育文化内涵的策略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上述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文化传承观念,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意识;深入挖掘课程资源,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吸取民族音乐元素的养料,打通学生兴趣通道;丰富民族音乐体验,积累民族音乐感受。使学生爱上民族传统音乐,了解民族音乐知识,感受民族音乐魅力,从而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具体做法如下:
(一)引导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构筑民族音乐的体验通道
根据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教师应深入挖掘课程资源,结合具体音乐教材,设计师生互动环节或课堂赏析环节,分析作品时要将作品中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作品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而成的,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本身和作品的内涵。
中学音乐教材中有非常丰富的民族音乐素材,其基本范畴有三:凝结古代人民智慧的古代音乐元素,如《飞天仙子》;反映革命先烈的顽强斗志和不屈精神的近现代民族音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等;展现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的地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如《嘎达梅林》等。
1.古代音乐文化
《飞天仙子》(人音版16册第六单元)是古代音乐文化中最为典型的案例,它由敦煌壁画中“飞天神女”的形象而来,代表了古代人民高超的音乐智慧和艺术水准。
例一:对《飞天仙子》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
为了让学生感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教授《飞天仙子》时,并不局限于音乐知识和舞蹈知识的讲解,而是采用情景体验教学法,先播放“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敦煌壁画图片,让学生感受壁画中衣袂飘飘,清丽出尘的“神女”形象,同时播放《飞天仙子》音乐,带领学生聆听乐曲,并引导学生辨认其中的各种演奏乐器,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乐器的清丽音色和醉人魅力。
一堂课下来,发现学生完全被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魅力深深地感染了,虽然他们对古代音乐文化知之甚少,但显示出浓厚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让学生了解敦煌莫高窟精妙绝伦的艺术成就,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
2.近现代民族音乐文化
在教材中,近现代民族音乐作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颂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战斗豪情及中华民族的顽强斗志和不屈精神。“近现代民族音乐能帮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热爱。”
例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中学生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如何在演唱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让他们体会到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豪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因此,笔者搜集了大量聂耳和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时的素材,再现了那段炮火纷飞的风云往事。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近现代中国由屈辱到崛起的艰苦历程,更培养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热爱和对革命先烈们的感激之情。
3.地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与地理环境、人文风俗密不可分,五十六个民族,百花荟萃,五十六种音乐,精彩纷呈。”学生通过学习地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可以了解祖国各地的风情及各少数民族的智慧,从而加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产生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例三:对《嘎达梅林》(人音版15册第四单元)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
在教授地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时,笔者选取了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它歌颂了嘎达梅林带领牧民们反抗亲王达尔罕和东北军阀的英勇事迹。考虑到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的差异,在教授时,笔者着重讲解旋律、节奏、调式等音乐知识。《嘎达梅林》的旋律采用蒙古民歌中的五声羽调式做基础,采用上下句单乐段结构,上句旋律起伏宽广,情绪激昂,下句旋律低沉,飘远悠扬,歌曲节奏稳健有力,旋律庄严肃穆。歌词运用比兴手法,既表现出对嘎达梅林的崇敬,又突出他英勇顽强的伟岸形象。一堂课下来,笔者发现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调式调性并不感兴趣,反而对少数民族的英雄传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经过教学反思后,笔者认识到在今后的少数民族音乐教学中,应以介绍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为引子,进而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
(二)多形式感知民族音乐的文化意蕴,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考虑到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有距离感,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借助具有民族元素的流行音乐,拉近学生与民族音乐的距离,让他们产生探索民族音乐的愿望,从而打通学生欣赏民族音乐的兴趣通道。
例四:《欢乐歌》(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实录
老师:江南丝竹多由二胡、扬琴、琵琶、笛子、箫等乐器组成,是流行于江苏、浙江一带的器乐曲。大家对江南丝竹还有什么了解呢?
学生:旋律轻快、声音清越,一堆人吹拉弹唱。
老师:是的。看来大家都欣赏过《欢乐歌》,那同学们喜欢听《欢乐歌》吗?
学生:不喜欢。婚丧嫁娶才吹的。
老师:江南丝竹的确常在婚丧嫁娶等场合演出。但它的风格优雅华丽,旋律典雅流畅。管弦丝竹等乐器在现代歌曲中也有所运用,大家都知道歌手后弦吗?
学生:知道。
老师:让我们来欣赏后弦的歌曲《桥段》,仔细听,看看里面都运用了什么民族乐器。
这段教学实录中,在导入课程时,笔者选择了融合民族曲风与流行元素于一体的《桥段》做引子,激发了学生学习民族歌曲的兴趣,为《欢乐歌》的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许多家喻户晓的流行音乐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族元素,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符号、意象,如凤凰传奇的《最炫民族风》《荷塘月色》等,歌词典雅,意境优美,旋律轻快,易于上口;玖月奇迹的《中国范儿》《中国味道》等,歌唱祖国,歌唱人民,融动感十足的曲风与炽热的爱国热情为一体,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再如,周杰伦的许多歌曲,《东风破》《青花瓷》《发如雪》等化用古典诗词,蕴含传统风韵。正是通过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三)丰富民族音乐教育的路径,培养学生民族音乐的欣赏力
“音乐精髓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有丰富学生的民族音乐体验,才能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获得淋漓尽致的音乐感受。”若教师一味地讲解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对民族音乐毫无切身体会,自然无法理解民族音乐,更体会不到民族音乐的无穷魅力。教师在丰富学生民族音乐体验时,应以情感体验为教学导引,以民族音乐为内容主线,以民俗文化为学习拓展。
1.以情感体验为导学导引
在课堂教学模式中,让学生多演、多练、多唱,以情感体验为导学导引,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艺术的迷人魅力,直接感受民间音乐的独特风貌。
例五:对《船工号子》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
号子是长江水路运输史上的文化瑰宝,是船工们与险滩恶水搏斗时用热血和汗水凝注而成的生命之歌,曲调高亢激越,历史传承悠久。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先带领学生大声朗读号子,诵读的时候注意声调起伏、抑扬顿挫。然后,带领学生演唱《船工号子》,“乘风破浪奔大海哪,齐心协力把船扳罗。涛声不断歌不断,回声荡漾白云间罗。高峡风光看不尽哪,轻舟飞过万重山哟。”通过朗读和演唱体验,让学生直接感受《船工号子》那刚劲有力的情感和船工们辛酸凄苦的命运。
2.以民族(民间)音乐为内容主线
“音乐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血脉。在教学过程中,民歌应贴近教学实践,贴近每一个孩子,让学生从小产生对家乡、对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因此,在引导学生体验民间艺术时,必须以民族音乐为内容主线,艺术实践围绕民族音乐开展。教师可带领学生演唱民间小调,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花儿与少年》等。除教材上选编的民歌外,笔者还结合杭州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民俗文化传统,在教研员杨老师的带领下,开发区校本课程《杭州滩簧调》,教学生学说杭州话,学唱杭州滩簧,让学生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中,养成爱国爱家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反思
(一)教师应提高自身音乐素养
新课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教师的努力,民族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也离不开教师的辛劳,教师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作用。教师能否正确地理解民族音乐教学课程,热情饱满地投入文化传统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决定了音乐教学活动的成败。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音乐文化素养,既要具备相关民族音乐知识,又要掌握民族乐器的演奏技能;既要流畅准确地演奏民族歌曲,又要拥有广阔的民族音乐视野。
(二)对各地音乐文化兼容并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以兼容并包、为我所用的心态学习异国文化,对传统音乐文化在继承、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升华、扬弃。民族音乐固然博大精深,西方音乐也有可取之处。在学习民族音乐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优秀音乐文化,多元并包,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应将“文化传承”融入教学设计中,以弘扬我国民族文化为主,吸收外国文化为辅,吐故纳新,在充满活力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把文化传承下去。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实现音乐文化的传承教育,更要实现音乐传承的育人价值,在音乐教育中实现学生情操与品格的培养,以音乐教育为手段,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为国家储人才,为天下铸栋梁。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合,同时又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
参考文献:
[1]樊祖荫,谢嘉幸.中国(大陆)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A].中国音乐,2008(04).
[2]李欢.中小学音乐教材与高师中国音乐史课程的对接[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樊祖荫.音乐与人:中国现当代音乐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切实保障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日前,市教育两委下发通知,要求全市大中小学、幼儿园2020年春季延期开学,同时暂停全市校外培训机构线下培训活动。延期开学后,如何保证“停课不停学,学习不延期” 1月29日,市教育两委专题研究出台了中小学“停课不停学,学习不延期”工作方案,明确不迟于2月10日开通网上学习平台,提供丰富多样、可供选择、覆盖各区的优质网上教学资源,全力保障教师们在网上教、孩子们在网上学。
一、提供多种类型学习资源供学生选择使用
1.依托“xx市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基于“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提供与国家课程配套的人教版数字教材和微课程学习资源,覆盖小学一年级至普通高中三年级12个年级的主要学科。
基于“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根据春季学期第一周的学习内容排列知识体系,推出小学至普通高中各年级(不含初高中毕业年级)每门学科不少于一周的课程目录菜单和课堂教学实录。教师根据教学实际,精心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布置学习任务,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开展答疑辅导。
2.基于“个性化学习服务系统”,提供体育、美术、音乐、舞蹈、棋类、摄影、机器人、创客等资源,教师指导学生在家开展丰富多彩的素质拓展活动、综合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并通过网络空间进行研究成果与才艺展示。
3.通过“xx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撰写读书笔记,上传到网络空间进行展示交流。
4.利用“开放学堂”学习平台,提供涵盖科学、写作、书法、历史、文学等多个方面的“空中课堂”、“博学乐园”等网络学习视频课程资源,作为校内课程的补充,供学生自主学习。
5.与科大讯飞集团战略合作,在延期开学期间,科大讯飞提供初、高中全学科完善的题库,依托智学网题库,学生可使用原有账号或科大讯飞提供给各区的公共账号登录,按知识点或者进度选择题目进行学习。
二、指导初、高中毕业年级学生考前复习
针对初高中毕业年级学生的学习需要,市教育两委组织教研部门和各学科名师集中录制一批初、高中毕业年级学生复习专题指导课程,通过xx有线电视向全市播放,指导初中、高中毕业年级学生进行考前复习。
根据安排,初三录制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7门课、高三录制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9门课,每门课由2名高级以上职称的优秀教师主讲,每位教师录制2课时(90分钟)。
各区、各学校组织教师通过电话、微信和网络等方式,及时解答学生备考复习中的疑难问题。
三、开学延期但教研不延期
市、区教研部门利用“xx市基础教育网络教研平台”,积极组织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指导各学科教师及时了解教研动态,把握教学内容。教师利用网络教研平台进行协同备课,自主研修。
四、保障在线学习不“掉线”
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更多的是以日常交流语言为主,带有很强的情境性,而小学的孩子注意稳定性较差,这就要求我们依据小学生英语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总目标以及本教材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实际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主动探究,从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培养,注重讲授过程中的趣味性和文化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开发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习策略,培养创新能力。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如何依据新课改的精神,遵循《英语课程标准》,针对部分儿童外语口语交际能力薄弱的现状,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找到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方法,成为提高小学生英语水平及交际性语言的重要一步。
二、教材分析
这是清华大学编写的小学英语教材3A Unit2 Lesson8的内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并配有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插图,有利于学生在比较接近于实际的情景中进行听说训练,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在课堂上营造生活中的情景,使课堂生活化,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探究新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体验到学的快乐。
三、教学对象的说明
学生已学习英语口语,对一些简单的英语游戏活动等学习形式已经熟悉,学习兴趣较浓,积极性较高,通过出示实物,贴近学生生活,为了避免机械枯燥的学习,事先我让学生带好实物 book, ruler, banana ……水果,还有学生现成的文具,上课了,我先出示幻灯,让学生逐一读出单词,然后再用 I have___ 的句型,让学生举起所说的实物,最后进行听音乐传实物的游戏,音乐停时,实物再谁手中,谁就要说出实物名称。这样,学生兴趣盎然,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教学实录
Step1. Warm up
1、学生用歌声来介绍自己,互相问候,建立氛围。
2、利用玩具娃娃 Joy ,师生互相问候,激起兴趣,导入新课。
Step2. Presentation
1、出示水果篮里的水果,复习已学过的单词。
2、用色彩鲜艳的图片,掌握已学过的单词,并激起其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为下一步学习做了铺垫。
3、游戏 :What is missing?
4、因为本课没有新词,利用实物图片,及时巩固句式:
This is my…… I have a ……
Step3. Practice
通过句型练习,运用所学单词。
本环节中设计一系列的游戏,如到黑板上画一画,涂一涂等游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学生多种感官,化枯燥的单词教学为轻松愉快地学习,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Step4. Consolidation
1、让学生用新学的句子,指着自已的五官和同桌练习。
2、用所学单词和句型说一说自己带来的水果。
3、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分组学习配加动作,会的同学帮助不会的同学了解汉意。学生们边听录音边模仿,两人一组,到全班同学的面前展示并介绍自己,把新学的单词揉合于句型中,进行语言交流,使整个教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用,体验成功。
Step5. Homework
学生回家找一找所学的单词所有水果、文具的单词,自己读一读,并教家长也读一读。
五、教学反思
《英语新课程标准》改变了过去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的培养,要求重视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遵循“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和“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和参与”的新课程理念,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努力倡导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语言能力,而且能调控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本节课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将学、唱、跳、猜、表演融入课堂,师生融为了一体,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整体语境设置。在语境中呈现,在语境中学习,在语境中运用。使学生真正做到了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1、“教师讲”转变为“学生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其自主性、主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学生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责任和乐趣,因此教师要把至少2/3 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做中思考、合作、探究、发现。
2、“学生静听”转变为“亲自动手”,开发学生大脑潜能。
培养理性思维,就要注重儿童的活动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更要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一画,涂一涂、听音乐等方式来促进大脑的开发。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感官都参与进来,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其发生影响,教师采用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手段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动手实际进行操作,进一步开发学生大脑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
3、“循规蹈矩”转变为“自由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新课程强调要打破束缚儿童的合理化思维,倡导多角度,自由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从打破束缚儿童手脚与思维的“规矩”入手,不要牵着学生走,要敢于把问题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创造性思维的出现需要一个自由、想象、和谐融洽的外在环境,它是一种不受压抑与限制的思维,在求知中学会新知,时刻保持学习的新鲜感。
4、“个体劳动”转变为“合作协力”,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创新不仅仅是一种发现、发明,而且还有赖于合作。学生从与别人合作中受到启发,及时修正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和思维水平。“与高尚的人交往你也会变得高尚”同样是这个道理。
>>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诵读教学 浅析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节奏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诵读的重要性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诵读的重要性浅析 高中语文课堂的诵读教学初探 初探高中语文课堂的诵读教学 语文课堂诵读教学的现状和对策 “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法宝 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诵读 语文课堂的诵读教学探讨 浅析语文课堂上的提问技巧 浅析中学语文课堂上的阅读 语文课堂上的情感教育浅析 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魅力 语文课堂上的诗歌教学 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艺术 语文课堂上的朗读教学 试论语文课堂上的兴趣教学 教学细节,语文课堂上闪亮的珍珠 语文课堂上的多媒体教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浅析语文课堂上的诵读教学 浅析语文课堂上的诵读教学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诵读教学是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诵读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诵读是培养学生精读能力的有效方法,诵读有助于语言积累。诵读不仅可以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和技能训练。诵读课作为一种课型,在操作时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重视诵读指导和诵读训练,二是教师要创新诵读设计。【关键词】诵读课堂精彩诵读教学是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张颂在《朗读学》中指出:汉字有四声之别,因此就有声调之抑扬,非朗读不足以体会到文章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汉语重声韵之连绵,因此词语便有双声、叠韵、全重叠、交错重叠等组合形式,非朗读不足以表达其音韵之美。汉语讲究节奏与对称及声韵调的组配,由此而产生特有的节律之美,非朗读不足以感受到其朗朗上口、悦耳动人的魅力。可见,语文教学离不开诵读。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能化为自己的东西。”诵读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在诵读中,学生能够体会到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诵读是培养学生精读能力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可以在反复的诵读之中让学生体会和品味。诵读有助于语言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诵读不仅可以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和技能训练。
那么,诵读课作为一种课型,应如何操作呢?
一是教师要重视诵读指导和诵读训练。教师自己要有较高的朗读水平和技能,在此基础之上,加强对学生诵读的训练。具体做法如:
1.正音听读,读得文通字顺。对于初中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读时能读得通顺,做到如朱熹先生说的: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其熟读的目的就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能读准字音,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掌握。
2.模仿练读,读出韵味。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只是诵读的第一步。我们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这些情感孕于无声的语言中,要通过朗读将其外化,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调,再据此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让学生在诵读时达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会义、神会情的多重效果,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领悟情感。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注意听录音,小声跟读,再模仿诵读,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首先,注意重音。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显得响亮,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得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其次,注意语调。语调指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或为某种表达效果,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第三,注意节奏。诵读中的节奏须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
3.想象品读,渐入意境。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比如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巴尔扎克曾说过一句有意味的话:“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
4.分类赛读,激发兴趣。单一呆板的活动往往使人产生厌恶甚至抵制的情绪,指导诵读如采用多种诵读方式,可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在愉快诵读中,加深对文句的印象,加快背诵的速度。诵读方式有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学生领读、齐读、分组读、自由朗读、配乐朗读等。
二是教师要创新诵读设计。设计诵读课型,应以训练朗读为要素。其中心视点应放在“教学思路”上。要有明晰的、科学的教学思路,要创新诵读课的教学设计。
如余映潮老师介绍了朗读教学设计的多种思路:
①教读—教给学生朗读方法;②析读—通过“朗读”对课文进行文意、文理分析;③品读—就是赏析式地读,是朗读教学中的一种“美读”的方式;④研读—就是要研究、体会为什么要这样朗读;⑤辨读—在辨析之中朗读,主要用于文言文字词教学;⑥评读—对课文进行评点,边评点边朗读;⑦说读—说说读读,读读说说,边说边读,边读边说;⑧写读—朗读中学写,写中有朗读;⑨听读—重点突出配乐诵读;⑩背读—怎样指导学生读好、背好;
这些诵读课型的教学方法,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添加了新鲜的营养和血液,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丰满,更加精彩。请看余映潮老师《律师二首》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关键词】远程教育资源;农村小学;管理;应用
远程教育工程为农村中小学教育事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探讨应用农村远程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的一次新的革命,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丰富和发展,探讨教学模式的目的是使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尽快适应远程教育的大环境,又好又快地应用信息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要做到继承发展而不要与过去绝裂,要做到效益领先而不要追求花架子,只有建立在符合资源实际、学校实际、教师实际、学生实际、学科实际之上的教学模式,才有生命力。
1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提高应用率
远程教育设备的应用率决定于教师的使用掌握情况,但事实上很多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缺乏正确认识,部分教师习惯于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上课,对运用信息化手段搞教学不习惯、嫌麻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转变教师观念,加强设备应用培训,提高应用率成了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加大对教师的远程教育设备使用的培训力度,让每位教师懂用、肯用、乐用。比如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市组织的业务培训后,由业务骨干教师对全校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是Windows系统、Office办公系统、Internet技术、卫星接收系统、资源下载刻录及课堂教学实践等,使大部分教师达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初级水平,提高了教师信息化素质和技能。教师在学习当中认识到新设备与新技术对现代教育教学的辅助作用是无可估量的,掌握了这些技术,能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设备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提高效率。如:查阅教学资料、实行网上备课、与专家名师互动交流、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等。
2 创建教育资源库,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从2005年开始,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资源、教学模式发展至今,获得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其中,硬件条件差,成为了制约农村远程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因此,创建教育资源库,优质资源共享是我们实现资源整合的关键。为了使远程教育工作在各村小中落到实处,中心小学的资源接收管理员认真做好资源的接收、下载和登记工作,把有价值的同步课堂实录、专家报告、教育影片、课件等优质资源进行保存、刻录,并整理分类,填写收录资源登记表,做好保管工作。为了使各小学教育均衡发展,发挥中心校辐射作用,真正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学校可以把接收的资源登记册复印一份给各村小参考,或公布在学校网站上,让教师清楚地了解学校有哪些优质资源可供自己上课和学习时应用,增加了资源使用的实效性。管理员做好光盘的借还登记工作,确保光盘正常完整使用。
3 合理配置资源,注重实效
3.1 远程教育与校本培训有机结合
实施了远程教育工程,能有效地缓解了教育资源匮乏、校本培训方式单一的问题。例如学校教导处以科组为单位,利用光盘播放室组织教师观看学术报告、教学实录、教材分析等光盘,从中了解新的教育教学信息,学习到新的教学理念,掌握了新的教学要领,深化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研究性学习内涵的认识,得益非浅。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室对教师进行培训,要求教师上网学习先进教学理论,了解最新教育动态,拓展视野,实行网上备课、交流、研讨、反思、总结。
3.2 远程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运用
为了使远程教育发挥其主要功能,学校应该积极开展远程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大胆实践。教师们从资源服务器上下载资源,运用影像和声像处理软件,制作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和教学课件,争取师生花费最少必要时间,取得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比如以往的综合、科学课,教师都是照本宣科,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枯燥乏味。现在教师利用课堂同步光盘进行教学,或者运用从网络上收集的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书本内容的理解,体验学习的快乐。在音乐、美术课上,教师通过播放光盘,让学生在视频资料中学习,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艺术的熏陶,改变以前学生跟老师唱、画的教学方式。学校开展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公开课”研究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运用自己从网络中收集的图片、音乐制作教学课件进行教学,新的课型、新的教学手段让听课教师耳目一新,培养了教师的创新精神,既达到了交流的目的,又提高了业务水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3.3 远程教育与德育工作并举应用
德育教育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信息技术为德育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改变了以往向学生单向灌输,注重条文,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无味等弊端。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比教师的说教更为深刻,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与水平。如利用网络资源,下载有益学生身心健康,具有教育意义的影视片,并刻录光盘使用。如从资源服务器上下载安全教育系列片,并组织学生观看,让学生在观看中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救能力。从网络上下载一些纪实德育教育节目,刻录成光盘,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在影像播放中深受感悟,心灵得到较好的洗礼。同时,还下载一些红色革命影片,时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学校德育教育形式必须与时俱进,由传统上封闭的、限制性的德育,转变为以人为本、开放的、创新的发展性德育教育。
3.4 优化学校管理工作
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活力,从而带动农村教育面貌的深刻变化。极大有效开发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服务是我们的追求。农村远程教育设备不仅仅可以服务于课堂教学,还可以服务于学校的管理工作。现在学校可以运用电子表格制作学生成绩统计表、财务信息表、教师基本信息表等,运用电子邮件加快与各村小、上级部门的信息传递,并实现学校的档案工作从“纸介归档”向“微机归档”转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远程教育的实施正逐渐改变着农村教育现状,如何把远程教育这教育手段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发挥其内容丰富的优势,为农村教育服务,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尚需努力的。我们相信,在远程教育丰富优势资源的推动下,农村小学的各项工作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钱昆明.关于网络远程教育的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1.
[2]王兴富.远程教育的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1.
关键词: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现状与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245-03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应运而生。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学会利用此平台来改进教学。然而调查显示,教师对其利用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探究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现状及改进,对提高教学效率至关重要。
一、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概念及作用
1.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概念。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包括初中语文网络教学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狭义的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为初中语文网络教学提供全面服务的软件系统的总称。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在初中语文教学系统上,从对教学过程的全面支持,到教学的组织管理,再到与网络教学资源库及其管理系统的整合,集成初中语文网络教学需要的子系统,最终构建成完整的初中语文网络教学环境。
2.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①对学生的作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使语文教学超越了教师、教材和课堂的三合体,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了丰富,个性亮点得到了张扬。首先,提高兴趣,增强记忆。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要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打破时空限制,使学生多感官领略情境美。例如,《明天不封阳台》中有关鸽子的描写:“它是因为太普通而被主人遗弃的家鸽呢,还是因为负伤又有了‘身孕’才不得不中途耽搁下来的野鸽?”这是作者的猜测。为了便于学生有更深的体会,就可利用清华同方知好乐网。该网站汇集了优秀的新课程教学资源,如教学动画定制、资源推送、课题申报等,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利用教学动画定制呈现一个放大的鸽子动画镜头,让学生从鸽子的外形细致观察,激发兴趣,感受文中鸽子的处境,增强记忆,理解保护动物的主题。其次,激发主体意识,提高自主能动性。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打破了被动学习的形式。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学习内容,上网查询相关资料,提升自主学习能力。“K12教育网”就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K12网站”目前有中小学各学科试题数十万道,并且还在不断更新。在此基础上,“K12网站”开发了网上试题库、网上组卷系统、网上考试中心,学生在这里可进行随堂练习、单元测试、中期及年终测评。教师可将作业布置在“K12网站”上,学生可在网上做作业。系统本身提供电子阅卷功能,不用下载到本地,在网上便可实现在线阅卷及提供解题思路。同时,系统自动将学生平时在“K12网站”练习及考试的资料记录到该学生在“K12网站”的数据库中。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总结学习体会,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最后,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了学生的实践经验。例如,在对课文《春望》进行拓展时,教师可以利用中学语文教育论坛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爱国行为呢?学生可以利用中学语文教育论坛中学生园地版块设立爱国专题区,进行讨论、交流。网络论坛形式使同学们乐于参与,帮助同学们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式,培养创新精神,提高了学习能力。②对教师的作用。首先,提升创新语文教育观念。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使教师转变为创造力的激发者。例如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好研网,包括学科教研、课程改革、教育科研、职教科研、教师培训、专题专栏、友情链接等,内容丰富,对教师提升创新语文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它不仅为语文教学提供了网络支撑环境,还延伸至广袤的网络空间,为教师研修、利用、交流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使教师全面提高了信息素养。再次,提升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能力。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可以根据学情设计教学活动,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打造高效率的课堂。例如“永飞语文博客网”是致力于语文教学的精品博客,它包括广告栏、我的分类(教案、试卷、课件、音频、视频、论文、图书、素材等)、精彩文章欣赏浏览导航、最新文章、最新评论、最新留言、友情链接各大语文教育网站、格言栏等,主页富有浓厚的江南文化底蕴,让人陶醉其中,尽情吮吸语文知识的雨露。教师可以在这里搜寻到备课资源,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元素。最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经验交流,共同提高。例如,“特级教师家园网”诚邀全国特级教师建设网络家园,打造语文专业共同体,链接特级语文教师的博客:新课程杂志社――我你他、铜川互动空间――无边界、一个大写的人――于漪、情境教育诗篇――李吉林等,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现状及其原因
1.利用现状。语文教师对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水平虽不断增强,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①利用不足性。首先,教师对很多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不甚了解,例如,他们不知道利用“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三槐居教育网、好研网,以及一些很好的论坛博客等。其次,很多教师上课一般不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即使使用,也只是位于“呈现文字”的层面。最后,一些教师认为,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是“搞形式、走过场、作秀”,费时又费力。②利用依赖性。有些教师片面追求“现代感”,将课件做得时髦花哨,似姑娘脸上抹了一层又一层的胭脂,教师似一名放映员,机械地翻阅一张张幻灯片。如果一节课讲不完,最后就会草草了事。③利用随意性。很多教师简单地将网络资源随意照搬到语文课程中,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低智能化的课件在实施过程中一定程度上的忽视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语文课堂失去了语文韵味。
2.原因。①利用不足性原因。首先,意识不足。一些教师具有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热情,但是缺乏训练,不知道怎样利用网络资源,因此,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遗憾地被搁置一边。其次,专业知识有限。教师没有结合学校的实际,加强教育技术知识学习,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来真正享受,缺乏语文专业知识和信息素养。最后,专业技能薄弱。相当比例的教师不会上网操作,更不用提灵活运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专业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②利用依赖性原因。首先,意识依赖。有些教师遵循守旧,网络课件一旦形成固定的模式,便很难改变,完全不考虑今后学情的变化。其次,专业技能薄弱。教师对于教学内容把握不准,信息技术运用技能薄弱。③利用随意性原因。首先,意识随意。教师认为语文成绩不是教出来的,认真教不认真教和学生的语文成绩关联不大,缺乏对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准确定位。其次,无暇顾及。大多数教师工作繁重,每日用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组织学生活动等工作时间过长。最后,耗费精力,较难组织教学,阻碍了课堂师生情感的交流。
三、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利用改进措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若想长久“清如许”,那就必须要有“活水来”。语文教师对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科学利用,将为我们的教学注入新鲜的活水,使语文教学更加生机盎然。基于以上对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利用问题的分析,就此提出利用的改进措施,给教师提出以下几点希冀。
1.树立正确的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利用意识。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因此,教师要有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语文教学的意识,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避免利用的不足性、依赖性、随意性,真正做到为己所用,最后整合提高自己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春》时,一位教师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搜寻有关名家对《背影》、《春》评价的背景性知识,如叶圣陶《文章例话》:“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也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必须用才用”。这些通过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查阅的资料,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扩大了师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师生的眼界。
2.增强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养。特级教师陈颖曾说:“仅仅拥有知识的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教师用知识奠定课堂教学的“底气”,用智慧凝聚课堂教学的“灵气”,用底气和灵气铸就课堂教学的“大气”。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上说:“任何地方的人都能上到有优秀的教师教授的最好的课程”,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需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现代信息技术等基本知识,才能使教学按预定的目标计划进行,争取优质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要提高综合素养。教师必须以语言为起点,提升语文素养。当语文教师的语言一旦充满文学的味道就能化解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焦灼心理,让学生尽情感受唐风余韵,流水淙淙的美丽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看网络专家讲座视频、发动教师开教师论坛博客讨论教学,写教育随笔等,提升自己的素养。
3.增强专业技能,提高对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水平。首先,硬件先行。学校应该为每个办公室、班级配备电脑,购置电子图书馆,完善校园局域网,为教师充分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便利条件。其次,拓展培训渠道。学校可以利用双休日,请计算机专业人员对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和现代信息技术水平考核,教会教师常用的软件操作方法,为教师提供相互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分享的机会。最后,多元利用网络。教师可以开辟小型在线课堂、个人博客、班级主页,利用网上题库设立网上错题集等,增强师生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四、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端午日》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我将呈现《端午日》的教学实录,以说明教师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
《端午日》(沈从文)
1.导入。
导语: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视频:屈原的传说)提问:大家知道这是说的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吗?
明确:端午节。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明确:吃粽子、挂钟馗像、悬艾草、喝雄黄酒、吃咸鸭蛋……(展示图片)
导语: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沈从文先生的《端午日》,去领略一下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魅力。
2.作者介绍。
3.课文学习。
提问:下面我们一起听配乐朗诵,听听沈从文先生是怎样描写端午日的。在听的过程中思考:文中写了湘西端午日的哪些风俗习惯。
明确: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捉鸭子。
提问:最让人激动万分的算是赛龙舟了,从图片中大家能够看出一条龙船上有很多人吗?同学们知道他们有怎样的分工吗?这些选手各有什么特征呢?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龙船人图片)
明确:(1)桨手。动作描写:持、划(桨手图片)。(2)带头人。外貌描写: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动作描写:坐、拿、挥动、指挥(带头人图片)。(3)锣手鼓手。动作描写:敲打、调理(锣手鼓手图片)。
提问:这部分赛龙舟的场面非常精彩,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队伍有何奖励?(用书中原文回答)
明确: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
提问: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奖品?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明确:不是。从“不拘缠挂到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看出来。
提问:从“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光靠一个人是行不通的,只有通力合作才能获得胜利。(即团结就是力量)
提问:赛龙舟的选手是团结的,全茶峒人一起过端午是团结的,中华民族也是团结的,你们能举出一些中华民族团结的例子吗?
明确:(1)2008年汶川地震;(2)2008北京奥运会;(3)2010年上海世博会;(4)2012年伦敦奥运会。(幻灯片呈现一些示例)
探讨:2005年11月24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有国人惊呼:“韩国人抢走了我们的端午节!”“我们的端午节‘危在旦夕’!”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端午节?怎样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4.教师总结。
5.作业布置(播放曲《爱我中华》)。
6.教学反思。
第一,导语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搜索教学资源,以《屈原传说》视频切入,一方面循序渐进地调动了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契合文章所学内容,引出端午节以及端午节的风俗,并配以图片展示,营造出一种节日的氛围,便于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体会。
第二,第三部分课文学习,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搜索音频,配乐朗诵,标准并饱含情感的朗读配以轻音乐,很容易使学生烦躁的心情平静下来,跟着旋律走进文本,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学会一定的朗读技巧。
第三,在讲解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的动作描写时,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给每一个场面配上一幅对应的场景图,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想象的空间,真正了解桨手、带头人、锣鼓手的娴熟动作,体会赛龙舟的激烈气氛。
第四,在自我探究部分,通过整合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中多位优秀教师的教案,结合学情,步步激励学生从文本中归纳“团结就是力量”的主题,并通过网络平台搜寻“中华民族团结”实例进行探讨,加深学生对课文“言外之意”的探究,真正体会团结就是力量,热爱传统文化节日,提高语文素养。
第五,俗话说“趁热打铁”,在拓展部分,学生已有深刻的体会,但难免情绪紧张高昂,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搜索播放网络音频――《爱我中华》,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主旨,还可以调节气氛,陶冶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操,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科学利用,让教师得到了专业成长。教师把最富于时代感的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与语言文字精选整合,发挥出语文教学的最佳优势。希望我们广大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使我们初中语文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赵英.浅谈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国―东盟博览,2011,(26):10.
[2]陈文荣.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J].考试周刊,2009,(5):9.
[3]叶圣陶.文章例话[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25.
[4]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23.
[5]黄维路.教师要有“底气”、“灵气”和“大气”[J].教育教学周刊,2011,(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