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命的思考范文

生命的思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命的思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命的思考

第1篇:生命的思考范文

看了《天鹅湖》的芭蕾舞蹈之后,我更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生命的意义。

那优美的舞资,轻盈的每个动作,都向我们展示王子与公主的哀怨情愁。旋律扣人心弦,总在慢慢地激荡每个人的心田。一切一切的外在烦恼,忧愁随之抛开,心灵暂时得到了宁静,只有那对翩翩起舞的公主王子占据了我的心田。这,是否就是我失去的东西?这,是否就是我一直都在寻找的东西?身体也有语言,而他们,是这样来展示自己的生命,展示生命的热情,生命的力量!我们不应只看到公主与王子的悲哀,伤感。舞蹈的真谛不仅仅于此,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舞蹈与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而音乐,给人的感悟更深。

旋转!旋转!旋转!转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命。有太多东西,是值得思考的。有时候,形体的语言往往不能表达出她的内涵所在。无言的舞动,用四肢诉说一切,生命,就更能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第2篇:生命的思考范文

人初生的无知,少年的纯真,青年的朝气,中年的稳重,老年的愤世嫉俗都表现在生命的过程中。生命是母亲的慈爱,父亲的严厉,爱人的柔情,朋友的关切,是一切感情的集合体。长河衬落日,青松立峭壁,万里平沙落秋雁,三月阳春和白雪,宝刀快马,金貂美酒都是生命画卷中的一部分。只不过,有些人的生命画是素描,有些人的是水墨画,有些人的则是水粉画,还有一些人的是油画……也许生命就是如此多彩。

走在生命的长廊上,有的人把自己当作游客,四处观光;有的人把自己当作路人,埋头前进;有的人把自己当作上宾,只是欣赏一侧的景致,假装很有兴趣;而有一部分人则把自己当作主人,精心设计人生中的景物。人不同,心不同,看到的景致也不同,对于生命的理解自然就有所差异。

开花容易,结果难,同样,我们获得生命轻松,并不代表生命过程也熠熠闪光。冬去春至,树上开满了艳丽的花朵,放眼望去姹紫嫣红,令人心旷神怡;但在万花竞相开放的背后却隐藏着凋零,送夏迎秋,一棵树上只挂了不多的果实。静心思索,优胜劣汰让人心惊。开花的不一定都结果,结的果不一定都是甜的。生命又何尝不是如此?活着的不一定都是成功的,成功的也不一定都是有价值的。开花、结果是自然规律,但如果没有蜜蜂采花粉,一切都是徒然;活着的人如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生命的价值也不能得以实现。

然而,一切的结果都源于生命自身的成长。石缝中可以创造生命,小草破岩而出;峭壁上能够屹立奇迹,青松挺拔而立;逆境同样可以造就英才。其实,生命就像是岸边的岩石,原本有棱有角的它们在经历了海浪无数次的拍打侵蚀之后变得平滑,光亮。当我们惊叹海之壮阔、天之高远、路之漫长时,我们便能洞察一切了。

有时我们需要把自己当成自己去激发生命的火花,有时我们则要把自己当作别人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生命。但不论从哪个角度思考,我们都会面向遥远的地平线测度生命的行程。

海子说:“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那我要说:“生命除了奋斗别无所求!”

点评

第3篇:生命的思考范文

一、让枯燥的讲解变成富有情趣的文学创作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学生有自主学习的需求,让学生自觉能动地学习,有个性地学习,创造性学习,就必须摆脱“教师主宰课堂”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学生有了学习的选择权,课堂的走向、情境的发展操纵在学生手中,课堂上就出现“满堂彩”。

在进行九(上)现代诗歌《夜》的教学时,我注意到学生的眼神有点散漫冷淡,甚至有点困倦的情绪。我立刻意识到原先设定的教学环节有了纰漏,显得枯燥呆板,便果断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一改老师的讲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因为这首诗歌内容浅显,我要求他们先自由朗读说说夜的特点,接着就让学生改写诗歌。下面是改写诗歌的一个精彩片断,足以印证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使学习甚至是文学写作变得不再是枯燥、艰辛的事。

师:现在我们请同学来说说你笔下的夜。

生1(杭天):人儿不知不觉走进梦的城堡,热闹的校园失去喧嚣,一切都沉寂了,只有那温柔的风儿,不时拂过娇嫩的脸庞,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看着大地美美的睡了。

生2(李林):夜,来临了。同学们都静静的睡了,喧闹的校园也慢慢的沉寂了,宿舍外一片宁静,仿佛连树儿也唱起了催眠曲。

……

掌声雷动,在轻松的氛围中,枯燥的诗歌解析变为富有想象力的诗歌创作,使诗歌教学变得富有情趣,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而且乐此不疲。有一个平时表现一般的学生在每天一记中写到:“虽然我不喜欢作文,但这节诗歌作文课我非常喜欢,因为它让我感觉到学习是轻松愉快的 。我不仅学会了欣赏、创作诗歌,而且还让我第一次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作品,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我喜欢这样的课堂。”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欢乐。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世界,在活动中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多么有益啊!

教师的教学激情会点燃学生的展示激情。在学习郭沫若的现代剧《雷电颂》时,为了调动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积极性,达到教学中以读促理解的目标。我在上课伊始安排了三个同学分节有感情朗读课文。其中李天威声音最好听,读得不但正确,而且声情并茂,李新宇最有激情,声音高亢嘹亮,潘浩读得有几处错误,但也感情充沛。他们示范朗读结束时,博得同学们的热烈掌声,我看到学生的脸上个个都洋溢着笑容,甚至眼睛放光,很显然他们的情绪被感染了。我看时机已到,便趁势就把时间交给了学生,而且用鼓动性语言布置任务,每位同学都选择自己认为有表现力或最有内容可分析的节次段落练习感情朗读,一会儿我们来比赛一下,看看哪些同学读得好,说得好。接下来的课堂气氛空前高涨,教室里充溢着朗朗读书声,就连平时散漫、说话懒洋洋的同学表现得都很积极,且读得很好。此时,我由衷的感觉到做一名语文教师真好!课后有学生在读写笔记上写到,从来没见过他们这么认真过!!看到这儿我真的很感动也很庆幸自己选择了一个较恰当的教学方式。

二、让呆板的课堂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

心理学里讲人都有需要,最浅层次的是生存需要、物质需要,高层次的有自我满足的精神需要,现在的学生物质需要很容易就能满足,所以他们会有更强烈的精神需要,有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学生的合理需求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这些需要的满足,离不开一定的教育环境和教师适当的引导方法。教师要根据特定的教学情境,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予以肯定,以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促使他们不断地追求和自我完善。 转贴于 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课堂展示中,学生展示背诵课文的环节不得不让人赞叹。为了让语文背诵不再让人胆战心惊,望而生畏,他们大胆地设计了一个小情境:孟子收了风流才子唐伯虎等四位学生,“老师”要“学生”背诵他的这篇作品,四个徒弟各持一把扇子,神情悠然,面向同学翩翩走来,很有韵味的念诵着“老师”的得意之作。坐着的同学被他们那款款深情感染了,也不自主的站起来与他们一起背诵。此情此景感触颇深。在课堂上老师把内容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先理解,然后再将知识教给同学;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思考接受,然后质疑,互相提问讲解,完成学习任务。有同龄人的引领还怕学生不想学吗?他们会不由自主的接受学习,更甚至是主动学习。学习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枯燥的事,而成了一种游戏,一种有意义的活动。主持背诵的这组同学还担当了老师的角色,检查其他同学背诵,并且能及时做出中肯且具有鼓励性的评价,这些事情比老师做会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土壤,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催生学生健康成长的阳光雨露。只有根本的转变,才会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才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那堂课中,我以诚挚的态度与爱心,用与学生平等相处的心态,洞察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体验,使学生觉得师生是朋友、伙伴,以此来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把预设真正变成学生的精彩生成

我喜欢动态的课堂,因为它里面会出现很多惊喜。当学生心灵开放,思维多向,行为活跃,课堂定会因不可预测因素的出现而波澜起伏。也许,偶然的因素会使教师措手不及,造成教学秩序的暂时失控,但是,我们不能回避,也不应回避。相反,若能巧妙地处理不可预测的因素,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定能掀起学生认知冲突的,激发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思维。课堂,也会因此而更加生动活泼,充满学习的乐趣。

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讲到分析小说主旨的时候,大多学生都概括出来本文是讽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这时赵孝法突然提问:这篇小说是讽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可是为什么于勒发财后还要回来报答菲利普一家,为什么变成穷光蛋后不回来“赖”菲利普一家呢?

我当时既惊又喜,在备课时我想到了这个问题,但是还没找到抛出它的时间,可是赵孝法却提出来了,这不就是生成吗,太好了!随即向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于勒被打发到南美洲前后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也很茫然,还没有从问题中回过神来,但还是很快展开了思考与讨论。答案随即出现:开始时所有人都对于勒嗤之以鼻,他是没脸回去了,因为他大大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部分财产,是“败家子”;可是随后就有学生反驳,于勒发财后写信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可以看出于勒还是有良心的,顾及亲情的;在写第二封信时其实于勒已经破产了,那是和家人的“诀别书”。可是于勒说的很委婉,而且破产后也没有再来牵累菲利普一家,说明于勒是有羞耻心的,是有一颗善良心的人。

到此时,我顺水推舟:照这么说于勒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坏蛋”、“无赖”,从他身上我们能概括“于勒”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呢?

这节课,围绕预设目标而“生成”,使学生懂得了对小说中的人物做多元理解。这就是顺势的“生成”,使课堂教学出现亮点,出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文本出发,以文本为依据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意外的“生成”是符合“语文”意义的。课后,老师评价这节课内容挖得较深且准确,处理得很灵活。

……

第4篇:生命的思考范文

思考之一:教育应始于人文、充满人文

教育以人为对象,本来应始于人文、充满人文,但当把其视为一种“技术”或“工具”的时候,人文性就缺失了。教育基本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完成其个体的社会化,但功利主义、技术理性的滥觞使其本质演变为一种工具关系。工业化“流水线”式的教育实践,“工厂式”的“产品”加工,重视对人的塑造与规训。反思今天的人文性,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人文性流失或异化,教育品质严重畸变,尤其在应试教育的过度推崇、高度竞争的升学压力下,教育已经沦为机械性的知识训练或操练,学生沦为考试的机器,被看成知识的接纳者和承载者,学生的地位、情感、体验、精神、生命等悄然退隐或消逝。这种唯理性教育模式,重知识轻发展,重训练轻培养,过分倚重知识的工具价值与经济价值,而对人的精神成长等内在价值维度的关注明显缺失。知识的功利主义理解与运用空前高扬,知识本身成为目的,它主宰了教师与学生。本应是关注人的教育却成为了教育实践和人存在的异化力量,在一定的目的和手段下组织起来加以某种规范的活动,人被规约于预设的牢笼,成为规训化的人。一个客观事实是,当下单一化的知识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已悖离了教育本身,教育实践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实践,教育也不再是寻常意义上的教育。在教育中注入了太多“非教育”或“反教育”的因子,教育不再是育人与成人的实践活动,更无法完成“照料人心魄”的伟大使命。在工具理性的导向下,教育实践陷入一种知识简单化、非人化、操作性的尴尬局面,教育教学不仅成为师生掌握、教授、传承知识的工具,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失去了其人文性,成为一种应付考试或寻找职业的工具性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品质和命运,尤其是影响了人的发展的品质与命运”。

教育并不只是训练学生能够谋得职业,或者从事知识上的追求,而是引导人们充分去体悟人生的意义。教育的意义不该只是事实的获得,不该只是在知性上接触大量未经验证的概念,不该只是为了做好求职准备的人提供技术支持。人的一生必有其目的与意义,那么这个目的必然是要教会我们不断地去趋近这个意义。在此意义上,教育应始于人文、充满人文,就是旨在回归教育的本性,使学生回归自然性状态下的人的生活,回归教育对人性的关怀,对生命的提升与对教育学意蕴的追求。将人生的意义置于教育实践的首位,建构人的意义关系,引导学生去体验世界,理解生活,实现人性的回归与完满,即一种“缪斯本性”的生成:让歌者歌、让思者思、让行者行。

思考之二:教育应是生命的

学者叶澜说过,教育要创造人的精神生命。海德格尔也曾经说过:生存是一件思的事情。可以说,人有怎样的生命意识,直接决定着他在现实的生存经验中是怎样确认自己的存在的。生命意识是人作为生命存在的自我意识,其内涵应有尊重、热爱、珍惜生命之义。只有具有生命意识的人才能珍惜生命,才能尊重其他生命的价值,才能发现生命之美。生命本应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而在现实中,教育的指令性与功利性所带来的灌输与束缚,让学生的生命情感被俨然漠视,在教育视野中出现的是对生命本真的巨大漠视、扭曲与异化,现代教育迷失的恰恰是对生命的关怀。知识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应然图景构成了一个实然悖论。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幼儿“小学化”“成人化”的痕迹过早地前移,使本属于他们的生命世界少了一分恬然的快乐与自然体验,不仅在教育中的生命价值实现的品质不高,而且生活的幸福度也大大打折。

在教育异化下,教育过程中伴随着的是诸多不和谐的异音,它不仅破坏了生命的完整性和严肃性,而且与诗意的教育相去甚远,从根本上有悖于教育的旨趣。教育实践的技术化、程序化运作把教育领域简约化为一种简单的过程,其造成的必然是限制了生命活力,缺失了生命精神。在此境遇中的学生必然被扭曲与异化,学生完整的生命世界必然被肢解与遮蔽,知、情、意、行等也必然被“知识”的逻辑所代替,如此等等。这必然导致学生精神缺席、人格失真、生命失落、心灵空场、尊严缺席。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在此沉重的教育中学生看不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学习对于他们而言成为与心灵隔离的苦役。

教育是诗性的事业,更是一个生命的存在。教育中的生命应是有灵魂的、有情感的,其真实的“场”应是人格与人格的相遇,灵魂与灵魂的对话与交流及人对人的理解成为可能,并让生命情感引人振奋、达观、向上、充满朝气,把人引向与周围世界的自由交流,成为人生动力与光明之源。

思考之三:教育应是道德的

道德性体现在促进儿童的发展,让儿童享受现在的快乐及美好的未来。要从儿童的现在出发,重视儿童的现实生活和活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尊重儿童的需要、兴趣,对儿童发展负责,把儿童的现在与未来辩证地统一起来。重视教育对儿童发展与规范之间的相互作用。柏拉图就曾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一个将已存在于学生身上的潜能吸引出来的过程。古希腊圣贤的教育思想,即教育要致力于人的成长与改进人的生活质量。国内知名教育学者金生v先生也认为,“教育是一种道德性的实践,教育和教学都是道德事业,不仅具有道德的目的,而且必须以道德的方式进行”。这种道德的方式在学者康丽颖看来就是,“它表现为实践者对教育生活本身的关注,对人自身的关注。它不是从理性的、主体的、知识的路径寻求对教育世界的控制和主宰,而是在一种民主的、包容的、对话的、参与的理路中探寻实践者在教育世界中的相遇和相知,以及他们的生存价值和生存意义”。

第5篇:生命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学生 生命教育 珍惜生命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091-02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和含义

关于生命教育这一命题,自从古希腊时代以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及后来的教育哲学家们,已经从哲学领域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他们认为生命教育应该以生命为基础,追求生命价值与意义。“人生哲学”、“生命哲学”、“价值哲学”、“伦理学”、“道德教育”、“生死教育”、“终极关怀”等,就是他们提出的哲学概念,也是他们对生命的思考。先哲们认为,从哲学角度去诠释的话,生命教育应该是一种新的价值关怀与提醒。现代意义上的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首次提出的,此后生命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又引起了广泛地关注并得到了迅速地发展。从生命教育近几十年的实践过程来看,它首先是从人们要求控制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的这一残酷现实开始的,是作为预防未成年人自杀的权宜之计被提出的。但是笔者认为生命不仅包括自然生命还包括精神生命。所以生命教育除了关注人的自然生命之外,还应该注重提升人的精神生命。因此,生命教育应该是教人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并且在这个基础之上又注重提升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生命教育从积极层面上讲是希望他们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并在这个基础之上将自己、他人和自然界融合在一起,和谐发展。从消极层面上讲则是使他们不自残和自杀。在这个意义上,生命教育的含义可理解为:狭义上是指针对生命本体的教育。教育他们认识自然生命的构造、学习生存的基本方式和方法,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广义上是指针对精神层面的教育。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的美好,形成积极向上的生命观,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来实现生命的意义。通过生命教育,既让学生对自然生命的基本构造和功能有一定了解,又要让学生掌握一些自救的基本方式和方法,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最终实现他们人格的全方面发展和生命价值体现。

二、生命教育的目的

生命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辅导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尊重生命。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辅导学生如何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增加挫折承受力,它是一种情绪教育,教导学生学习面对生命中的无常。生命教育目的在于辅导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进而达到实现自我的目的;增进学生之间人际沟通的技巧,加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鼓励学生多接触大自然,体验多元的生命形态;帮助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提升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生命的智能,深化价值反省及整合知情意行。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希望透过学校教育内涵的补充,让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欣赏自己、关怀别人。①生命教育的目的可以归纳为通过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学会尊重自己,尊重生命,加强人际沟通技巧,进而能珍惜自己的生命、欣赏自己并能关怀他人。

三、对学生加强生命教育的内容

基于对生命教育含义的理解,从生命教育的目的出发,从当今学生成长的特殊环境考虑,笔者认为,我国当代学生生命教育应该强调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1.生存意识教育。生存意识教育,实际上也就是珍惜生命教育,这是生命教育的第一个层次。因为只有生命个体的存在,才能谈得上发展和质量的同题。人的生命首先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离开个体生命的自为存在,一切都会失去真实的承担者和前提。②生命作为个体存在,是人的其他价值创造、实现和评估的先决条件。离开生命个体存在和延续的过程来实现生命价值无疑是荒谬的。日本学者池田大作指出:“生命是尊严的,就是说它没有任何等价物,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它。”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失去了便不可复得。所以对于每个人来说,维持生命存在是不可剥夺的权利。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对他人价值的承认。因此,要引导学生充分肯定并尊重人的生命,任何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行为,都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的践踏和亵渎。倡导生命价值的存在及其重要意义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内在依据。

2.生命历程教育。人生要经历各种磨难、痛苦、失意和挫折,也要面对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生命中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关键是看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命,用什么样的方式走完自己的生命旅程。现实生活当中,经常会听到个别学生抱怨:“累”,“没意思”,消极懈怠,得过且过;还有一些学生沉溺于物质享受当中不能自拔,追求享乐,不思进取;有的学生意志薄弱,理想模糊,在前进的道路上稍遇挫折就自暴自弃。对于这样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生道路上的顺畅与坎坷,正视生命进程当中的机遇与挑战,科学认识生命历程的丰富多彩,正确对待挫折失意和成功辉煌。要学会面对鲜花和荣誉,更要学会面对怀疑和冷落;要教育学生学会坚强,学会抗争,积极发现生活的真谛;要让他们坚信,困难总是暂时的,矛盾总是会找到解决方法的,使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走好生命历程中的每一步。

3.生命价值教育。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是价值生命的载体,价值生命是自然生命的灵魂,舍弃二者之中的任何一个生命都是不完整的。”生命价值是人类生命历程的升华,生命价值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不会自发显现的,它要靠人们个体自觉的、有意识地去追求创造。生命价值的大小、实现程度也在于个体的主观努力程度。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给学生们带来的困惑,以及各种评价标准以及新旧观念之间的冲击,使很多学生感到茫然或无所适从。现实的生活状况和学生脑海里的传统价值观形成极大的反差,以致很多学生不懂得珍惜生命,反而为了一些没有意义的“自尊”进而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发现自我的生命价值,让他们思考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存在的意义。生命价值的教育首先在于生命存在本身的价值的教育。个体人首先只有作为一个具体的生命存在才能够谈得上他的价值。每一个人的生命是独一无二的,本身就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为此,我们不但要关注自己的生命,还要呵护自己的生命,保证较高的生存质量。其次我们要通过全方位的生命价值教育来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来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通过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和贡献来实现自己人生的幸福追求。

4.生命承担教育。责任意识教育是生命承担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责任意识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责任主体的形成。生命教育要让青少年认识到生命不仅是属于自己的,同时还属于家人和社会。因此,人应当自觉地从自我生命走向普遍性的生命,由自我的感觉进而体会他人的感受,培养起对他人、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意识。树立起了责任意识,学生就会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同时自觉地履行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

四、加强学生生命教育的做法

1.倡导生命化德育,发挥其引领作用。生命化德育就是把道德融于学生生命当中,并以每个学生的人生幸福为价值取向,使他们明白道德不是束缚人的,而是实现人的幸福的。因此,生命化德育应当在学生生命教育中发挥其引领作用。学校的生命教育应该和德育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通过增设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性,学会正确地对待生存和死亡、痛苦和磨难,学会珍爱一切生命,提升生命价值。

2.在其他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目前,对生命教育课开设微乎其微,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生命教育可以通过其他相关的学科进行渗透,尤其是思想教育理论课,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教师应该强调和引申一下,要突出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在现有课程设计和师资条件下,生命教育还可以通过整合其他课程进行推动,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理课教育等。此外,学校还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生命教育资源,把生命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当中,以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

3.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可以结合校园安全、学生自我保护进行生命教育;结合爱心、友善、关爱进行生命教育;结合生理、心理、青春期进行生命教育;可以结合异性之间的交往进行两性教育;可以结合健康养生、远离进行生命教育;可以结合环保、生态进行生命教育。也可以按节日安排主题性的生命教育活动,比如4月份可以安排“祭祖”活动,5月份配合母亲节安排“生孕体验”活动,9月份配合“重阳节”、“中秋节”开展慰问孤寡老人、给远方的亲人写信等活动。

4.教师注重言传身教,发挥其示范作用。生命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不仅通过语言,更重要的是通过行为举止表现出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影响人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在生命教育中,每一位老师,不仅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学生认识到“生命是至高无尚”的,培养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爱情怀,提高学生“珍惜生命”的意识。同时,教师更要在反思自己职业行为的基础上,努力成为生活充实、积极向上的典范。因为,一位具有人格魅力的优秀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启示作用是无形和巨大的。只有教师自身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才会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和师生的交往当中,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学生,教会学生懂得珍惜生命。

5.学校、家庭和社会联起手来,共同进行学生的生命教育。学校作为学生生活、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不应该只是学校唱“独角戏”,生命教育还是一项涉及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系统性的工程,因此应特别注重把学校、家庭和社会结合起来,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家庭对孩子潜移默化的教育也非常的重要,家长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对孩子形成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全人格非常重要。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成长的过渡期。生活、成长的社会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通过多方面的齐抓共管,共同关心这一特殊群体,全社会都有责任做出应有的努力。应建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只有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的教育,做到教育全员化,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工作介入黑龙江省中小学生命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514130]

参考文献:

1.杨东平.学问中国[A].中国进入教育世纪[C].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2.高清海,胡海波,贺来.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走向未来的当代哲学精神[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3.崔婷婷.从5.12大地震思考对医学生生命教育[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8)

第6篇:生命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生命教育 四个方面

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规的教育制度中应该提供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建立,也就是提供对生命存在的意义与目的探索的教育,以启发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更积极帮助人创造与实现自己与生命存在的价值”。[1]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唤醒学生生命之意识,引导学生欣赏生命之美好,探求生命之意义,建构生命之信仰,全面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

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最基本和最重的一门课程,它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学科在素质教育方面的特殊优势主要在于: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特征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都蕴涵着生命意识,几乎每一堂语文课都可以渗透生命教育思想,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与灵魂就是“以人为本”,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有效地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开展生命教育,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不断完善,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积极拓展可能路径。

1.在文本教学中提升生命教育之意识

教材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最重要内容。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无论是人教版、苏教版,还是其他地方性实验教材,一般都是以文本阅读为主要内容的。作为人类文化和经验的传承,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具备大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素材。中学语文教师应努力把握好这种现实条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这些承载着人类生命智慧的文学经典浸润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感经验之中,成为其精神世界的重要构成。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直接阐释生命和呼唤珍爱生命的文章,给人以生命的启迪。如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以悲壮的故事生动地展示出人性的伟大和坚强,告诉人们应当热爱生命,努力使生活更有价值。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由盛开的紫藤萝花所呈现出的勃勃生机,引发人生悲欢离合之思考,慨叹生命长河之永无止境,感悟生的美好。张晓风的《敬畏生命》,则由眼前树木飘送种子的景象,赞扬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告诫人们面对生活要勇于奋斗和开拓。此外,诸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与地坛》、《人生的境界》、《石缝间的生命》、《我为何而生》、《我的呼吁》等文章,都表达着一种人生追求,引导着我们探求生命的意义。中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表达亲情和友情的文章,其中洋溢着生命的关怀,也是非常好的生命教育素材。如《背影》、《与妻书》、《陈情表》、《祭十二郎文》、《项脊轩志》等。另外,还有一些倡导人与动物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文章,如《猫》、《珍珠鸟》、《石钟山记》、《小石潭记》、《大自然警号长鸣》等,同样也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很好素材。总之,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极为丰富,蕴藏着无限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适时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的生命意识,使学生学会敬畏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历练,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在写作训练中渗透生命教育之因素

语文教学除了在文本教学中提升生命教育的意识之外,还可以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写作教学的真谛是让学生将写作视为生活中表白内心、与人沟通的需要……作文需要有生命意识,需要字里行间跳跃着生命的活力”。[2]余秋雨也说过:“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和沟通的训练。”因此,我们要走出传统写作教学片面注重技法指导的误区,把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摆在重要位置,构建“生命式”的写作教学。

在“生命式”的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自由地抒写生活,倾诉生命情感,表达生命意志,释放生命张力。事实上,这也是写作教学成功之关键。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选取最能触动学生心弦的话题,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人生经历,通过引入生命问题题材,促使学生思考生命问题,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还可以开展以“生命”为主题的研究性写作。如在学了《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为何而生》等课文以后,可以指导学生就家长、老师、同学的生命观进行调查,利用多种途径获得资料,撰写调研报告。此外,观察日记作为作文训练常用的手段,也是进行生命意识渗透的有效途径。教师应进行开放性教学,多让学生亲近生活、亲近自然,把观察感受诉诸文字,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生命的伟大、可贵与可敬。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生命的倾听。写作教学少不了要批阅学生的作品,在习作批阅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从章法技巧的角度去给文章寻找优缺点,或干脆一个分数一个“阅”字了事。既然作文是学生的生命倾诉,这种倾诉必定包含着学生的生命经历与生命体验,学生渴望有人认知倾听并产生回应。因此,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十分注意习作评语的生命回应,要把写作训练当成和学生展开生命交流的桥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具温情、最有渗透力的途径。

3.在课外阅读中捕捉生命教育之契机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补充。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既是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的需要,又是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丰富的课外阅读,不但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且能够源源不断地充实其生命,增添生命的厚度。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与前人坐而论道,和今人切磋砥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不仅仅是一种意义的认知,更是一种生命的体验与人生意义的探究过程。

中外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了许多经典名篇,其中蕴含着无限丰富的生命话题和人生哲理,这是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的很好素材。学生通过阅读这一类作品,可以与史上的伟人、名人、哲人进行生命对话,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真谛。读鲁迅的散文集《朝华夕拾》可以让我们懂得生命之美好,这些散文是充满温情的鲁迅先生从一个孩童的视线出发,隐去其惯常的愤怒和绝望而诉求于自己人生体验的成长追忆,这些美好的记忆正是鲁迅先生在“绝望现实”中还能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根源。读余秋雨的散文自然会感受到浓浓的民族忧患意识,在作者理性的批判和浸透着悲凉色彩的厚重文笔中,学生的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撼,对现代文明作深层次的思考。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以看到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身上所体现的顽强坚韧的意志和自我献身的精神,这些完美的精神操守永远是一代又一代有为青年向善向美的风向标。读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可以感受到正直勇敢、真诚纯洁的优秀品质是激励人们永远向上的生活原动力,而友谊、人性和人道则永远是沟通人类灵魂的桥梁。这些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经典名作不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开启学生的思想,浸润学生的生命之魂。因此,阅读训练不仅仅是进行机械的语言训练,同时也是一种心灵的陶冶。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从别人的失败中悟出教训,从他人的成功中汲取经验,让生命穿越懵懂无知和狭隘自私,沐浴阳光雨露和关爱仁慈,进一步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其人格品位,引导其探寻生命的意义。

4.在实践活动中拓展生命教育之渠道

人的生命的发展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活动,生命自由的伸展在自由活动中才能充分实现。教育学家皮亚杰的“活动教学法”指出,活动是学习最基本的途径。杜威甚至把活动的重要性提高到“做中学”的高度,指出所有的学习必须在“做”中进行。陶行知当年提出“六大解放”,也是要给学生活动的权利和成长的空间。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积极关注触发学生生命感动的活动,强化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内在的独特体验,这对学生的生命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设计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如可以让学生定期出主题与生命有关的手抄报、黑板报、墙报。积极开展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班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快乐,感悟失败,收获书本之外的人生经验。如组织开展“诗歌中的人生”讨论会、“让生命与诗歌同行”朗诵会等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讲述诗人生平、赏析诗歌内容,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还可以组织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生命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如可以就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态度,比如大学生为救一个老农不幸死亡到底值不值、生命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等进行辩论和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此外,可以适当组织春游等集体活动,让学生感受集体的力量,感悟自然生命的神奇,使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走出来,给生活注入活力,使生命得以飞扬。总之,中学语文教学是中学教学中开发学生生命潜能、展现学生主体活力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促进学生身心的充分发展离不开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活动,语文教学必须具备更大的自由空间,让学生的生命力得以更为充分的发挥。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中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思想,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其中的人文内涵,在心灵的花园里绽放真善美的花朵,让他们的生命诗意地栖居。

参考文献:

第7篇:生命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成长需要 教学内涵 生命异化 生命体育

一、研究目的

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体育课堂教学,过于重视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传授,导致学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被遮蔽。为此,需要了解和把握作为教育基础上的生命的特征,深刻反思当前体育课堂教学,以促进师生生命的健康发展。在促进人生命成长的价值取向指导下,当前的学校体育教学要加强对学生“成长需要”的关注与研究,唤醒、满足并提升学生成长的需要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可以实践的一条道路。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些国家开始明确提出生命教育和敬畏生命的道德教育,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1968年开始第一个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的思想。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感到教育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从生命的视觉来研究课堂教学,叶谰教授1997年在《教育研究》上发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文章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教学观。“生命课堂”是2003年王鉴在《教育理论与实践》发表的《课堂重建: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中正式提出。上海2004年开始制定并出台《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在已有的有关“生命课堂”的研究中,人们大都只关注了学生的生命,往往忽略了课堂中的生命是由师生构成的生命共同体,很少对课堂生命异化现象及原因进行深刻分析的研究,很少对建构生命课堂提出具体可行策略的探讨。在新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应看到压抑学生的个性和缺乏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仍然普遍存在,究其原因就是忽视教育的生命基础。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的舞台,它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师生的生命质量,明晰生命课堂的含义,审视当前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生命异化现象,提出构建生命体育课堂的策略,为体育教学提供借鉴。

二、体育课堂中生命异化的现状

1.生命意义的遮蔽。近代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知识失去了其本真意义,知识成为教育的唯一目的。教育忽视对人心灵的关怀和呵护,在现实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为了更好地获得运动技术,运动技能而存在,教师为了使运动技术、运动技能更好地被学生掌握而存在,只有当学生获得大量运动技术、技能的时候,师生的价值才得以充分体现,体育课堂教学没有去挖掘知识本身所蕴涵的生命智慧,也遗忘了知识对人及生命本身的价值。

2.生命情感的漠视。生命情感即个体对自我生命的肯定、珍爱,对生命意义欣悦,以及对他者生命及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关怀。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命历程和情感体验。因而生命情感的化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同时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应该为培养师生丰富的生命情感奠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标准化都与师生的生命体验和感受无缘,因而使课堂教学中的情感陶冶完全缺席。

3.精神世界的荒芜。课堂作为师生现实生活的时空,理应让他们能在其中充分展露生命情态,展现生命活力。“知识本位”的课堂生活被简单地等同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活动,完全忽视了课堂上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师生重要的生命历程。体育教学以训练为目的,人的理智认识被分割,其他方面被忽视。一方面,众多与生命体验无关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训练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和疑难:另一方面,以人的理性宣称的科学反而桎梏了大多数人的理性。这两种脱离的结果终将导致师生生命创造美好生活能力的丧失和内在精神生活的枯萎。

三、现行体育课堂生命异化的成因

1.价值取向偏差。教育的价值取向偏向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人的价值和地位经常被忽视,人的生命被遮蔽和遗忘。体育课堂教学追求的是传授尽可能多的间接经验,顾不上对情感的关怀,教育本身的意蕴也随之消失。体育课堂教学中生命隐退,透出的只会是疲倦、乏味、无奈,造成的是对生命的压抑和对生命活力的压制。

2.传统霸权学科的影响。在师生眼里,传统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课程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而像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只能在此俯首称臣。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广大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这种强压之下,学生只得收敛起他们的童真,远离嬉闹和欢笑,整天淹没在题海训练之中。

3.传统教学观的桎梏。传统教学观以哲学认识论为基础,视教学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容易造成单一的主体观、片面的教学目标、教学与生活的断裂等,应运而生的将是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重要任务的“知识课堂”。

四、生命体育课堂的价值

“生命体育课堂”是指在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以及课堂教学过程的运作都应体现出对生命的关怀,关照生命的完整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关照师生生命的完整性,包括健康状况,生活状况以及可能的发展趋势,以便调动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每一个都获得整体生命的充分、和谐、完美的发展: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培养个性,把差异看成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形成和完善独特个性的内在资源:善待生命的自主性,不只是把自主性依为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把课堂还给师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涌动教学灵感,让师生在自我不断超越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力量与意义。

1学生成长的价值

(1)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真正实现。生命体育课堂强调学生是有个性的“人”,而不是装载的“容器”,强调课堂是学生的生活空间,每一节课都是学生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课堂中。

(2)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生命体育课堂尊重人的生命,将有助于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精神,增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3)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价值观。生命体育课堂中,学生被作为有着鲜活生命力的个体进入课堂,有自己的真实情感和判断能力,在和谐民主的气氛中,通过师生平等的情感交流,把学生的内心感受全部引发,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2教师发展的价值  (1)回归教师主体性。生命体育课堂关注师生生命,把教师从权威的教育制度中解放出来,能够使教师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在教学中进行独立创造。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师成为研究者必须有一个宽松的环境,生命课堂关怀教 师生命,教师将站在自己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工作,从而热爱自己的工作,主动的改进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3教育革新的价值

(1)调动师生积极性,激发参与意识。生命体育课堂从生命的特性出发,强调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师生是课程的实施者和参与者,是课程的实际解读者,生命课堂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消除师生对课改的抵制,激发参与意识。

(2)内化革新要求,保障课改推进。生命课堂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课堂模式,它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他们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课程价值观的转变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堂价值观,即课堂是一个以人的生命发展为归依的场所,它尊重生命,提升生命,蕴藏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这种价值观正是生命课堂的价值取向。因此,构建生命体育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有利于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五、构建生命体育课堂的策略

1整合多元的课堂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根据:依据学生现有的水平制定共同的目标和个人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仅有认识方面的,还要有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目标的体现,教师要依据自身的条件确立能够达到的教学目标。

2感悟体育教学内容的人文意蕴。在以往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完整的生命活动被简化为枯燥的认知活动,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显得死气沉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课堂教学应改变过于是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具体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做到加强体育教学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加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开动态生成的体育教学过程。

第8篇:生命的思考范文

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侵袭,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也出现了部分下滑:扶老人被讹诈、面对违法犯罪沉默围观、广州小悦悦事件、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等。人们渴望好人好事、见义勇为的涌现,社会渴望正能量的激发和增强。所以,但凡有挺身而出、见义勇为类似事迹,大小媒体蜂拥而至,不吝笔墨:“托举哥”、“接住哥”、勇救溺水者等事件可以瞬间塞满各种版面。它们表达和肯定的仿佛只在一点――道德上无私,精神上勇敢。又由于部分学校对生命教育的理解不完整、非理性,在学校也不加分析地跟风并大势宣传、倡导,这就极容易误导青少年,从而可能埋下悲剧的种子。如一人溺水多人身亡、高楼坠人徒手硬接致悲剧扩大,中学生赤手空拳、挺身而出与武装到牙齿的歹徒搏斗,末成年学生冲在成年人前面救灾抢险,等等。实际上,这些都突显了我们在生命教育中存在的盲点和片面。

一、什么是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自己的生命、理解自己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地生存、健康地生活与独立地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其前提是:首先要尊重自己生命的健康存在。这一点对于青少年又特别重要。

生命诚可贵,那生命究竟是什么呢?当一朵花儿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时,它生命中最精彩的一刻到来了;当花儿凋谢时,它的生命便结束了,人的生命是美丽的,是精彩的,是脆弱的,是坎坷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无法替代的,人生最宝贵的就是生命。有了生命,我们才能健康地成长,有了生命,我们才能快乐幸福地生活。

生命是公平的,它只给每一个人拥有一次生命,让我们都明白生命只有一次,要好好关爱,还让我们明白了关爱生命的重要一点就是要首先关注安全。

二、正确、科学地理解生命教育

要正确、科学地理解生命教育就要与专业人士多交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直面生命、担当生命、理解生命。

刚刚发生在我校周边的一件事,引起国内外各大媒体的强烈反应,这也正好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作为我们进行青少年生命教育的一个典型案例来客观分析和反思。

2014年5月18日中午,在我国著名的文明城镇――中山市小榄镇潮南路一栋房子的2楼,一名幼童不慎直接从二楼掉了下来,路过的李显文先生顺着小孩掉下来的惯性往下一接,稳稳地将幼童抱在怀里,万幸的是双方均无受伤。而李显文也因此被称为“接住哥”。

小榄的“接住哥”、与他并肩救人的小榄胡先生、还有两位热心的小榄女士,他们都是普通小榄人,做的也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然而,他们都是英雄――危急关头奋不顾身,见义勇为,拯救了幼儿的生命,举起了滑落的道德。他们是最平常的人,却拥有伟大和美丽的担当。这些事,寻常但不平凡,令人心生温暖。这些小榄人身上都闪耀着最美的人格魅力,折射出最真的人性光辉。

但是,幼童从楼上掉下来,救助者徒手接人这是否科学合理?中山市公安消防支队小榄中队中队长李杰飞告诉记者,徒手接从楼上掉下来的幼童不可取。如果硬接的话,严重会造成救助者的手臂和脊椎断裂,甚至还会危及生命。这次不幸之中万幸是:(1)小孩特别瘦小;(2)楼层特别低;(3)接住哥是中年人,也就是壮年,身体最棒的年纪。各种幸运汇聚,所以才有惊无险。试想一下:即便还是这个小孩,如果是从十楼、八楼跌落,大小俱亡的概率极大。

李杰飞告诉记者,幼童将要坠楼,市民正确的科学解救方法应该是立刻报警,然后疏散楼下群众,如果情况紧急,可以在地下垫些柔软物品,找一张棉被,每人拉住一个角去接,以免造成面积更大的次生伤害和更多悲剧。

三、完整、科学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教育工作者更要完整、科学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要具有高屋建瓴的引导能力。

通过以上案例中救援专业人士的分析和解答,我们应该得到两种启示:一是如果平时没有接受完整的生命教育的学习和科学处理危机意识的培养,那么在类似的危机关头就极可能迫于世俗道德的压力铤而走险、鲁莽施救,所谓“好心办错事”,最终使悲剧的规模扩大。二是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更要完整、科学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要具有高屋建瓴的引导能力。因为每一个教育者自身首先是一个生命个体,与受教育的学生无异。所不同的是教育者应该是一个具有主动的理性自觉精神的先行者,可以在一个相对高远的立足点上引领学生对生命意义进行多维度的理性思考,以积极主动的态度直面生命、担当生命。 具体地说要着重进行以下的引领和教育:

(一)教育孩子懂得生命来之不易要珍惜

父母养你不容易,大家都在关爱着你,对你寄予希望。你突然离开,包括你所有的亲人和那些喜欢你的人怎么受得了。你想让那些喜欢你、关心你、爱护你的人痛苦吗?再说,你还没有体验美好的丰富多彩的人生,没有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没有报效国家、服务社会,怎么能选择轻易离去呢?并要反复强调,不重视自己的生命是愚蠢的行为。

(二)教育孩子什么是英雄,怎样做英雄

要讲清楚英雄是智勇双全,是正义的化身,他为祖国,为人民,为正义事业,能克服许多人不能克服的困难。我们的教育中要突出强调这一点:做事不自量力,鲁莽,轻易送死不是英雄行为。我们不回避牺牲这个话题,但决不赞成轻易丧失生命。无谓的牺牲是人生的失败,是家庭和社会的悲剧。

(三)教育孩子遇到情况要实事求是,做事量力而行,学会保护自己

家长要教育孩子,遇到危险要立刻告诉家长,因为家长有经验,有能力处理复杂问题。同时提前告诉孩子一些自我防护的方法。比如,要明确告诉你的孩子,遇到火灾、歹徒行凶等要立即报警,由专业救火队、警察来处理。在16岁之前你不能下水救人,即使你有水性,但你没有力量,没有能力完成救人的任务,而容易送命。你可以用报警、呼救并寻找漂浮物救助落水者的方法。这种观点并不是在教育贪生怕死的一代人,现实中的很多悲剧告诉我们,年轻人往往不会珍惜生命,而对于年轻人的早逝,长辈是有责任的。日常教育孩子学会保护自己,无疑是我们做家长、老师的重要责任。

(四)培养孩子自卫的技能和教给他自我保护的方法

在我们的教育中,要注意及时培养孩子的一些自卫的技能和自我防护的方法。一是注意日常在提高孩子体质上和身体素质上下工夫,让孩子具有随机应变自我保护的能力。二是教育孩子谨慎做人,低调“守弱”,不事张扬,这样可以避祸免灾。三是财产是身外之物不必贪恋,但在别人危害到你的生命时,要果断出手抗击正当防卫。四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面临打不赢的局面要快速撤退,远离危险。这些方法,很实用,亦经过了实践的检验。

四、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的视界,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并遵循生命昭示的规律所进行的教育。生命教育应该是在生命活动中、通过生命活动和为了生命而进行的教育。学校在开展生命教育的时候应从三个方面加以把握和升华:

(一)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

生命活动就是实践活动,首先要保证自己生命存在,没有生命,就没有实践活动,正是有了人的生命,才赋予实践活动以生气、以活力、以创造;反之,没有人的生命,就没有活生生的实践活动。因此,在生命教育中,应当关注首先包括自身的每一个生命体。

(二)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

人是自我教育的对象。所谓自我,就是一个富有生气的生命体;所谓自我教育,就是自己教育自己,亦即用自己的生命活动来塑造、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在这里,生命活动是一种教育手段。当然,这一手段除自我生命活动外,还应当包括他人(如教师、学生等)的生命活动。就是说,在教育活动中,师生间、生生间、自我间的生命相互沟通、交互影响,要组成为一部大型的生命交响乐。

(三)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

第9篇:生命的思考范文

课堂,作为学校实施教育的主阵地,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它应有的轨迹。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如何从生命层次上重新审视课堂、关注课改、问寻课堂的生命价值,重建真实、平等、灵动的课堂,已成为一线教师迫在眉睫的责任!作为200名新市民子女的英语教师,只有关注课改、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才能让课堂更多地放射出生命的光彩,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一、还原真实,别让掌声掩盖了叹息

“知识课堂”往往习惯将学生鲜活的生命,仅仅肢解为某种特殊认识活动。忽略了学生在步入课堂的时候,不仅带来了认识,也带来了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价值信念等。这些都需要在课堂上得到满足,然而,学生在如此重要的生命历程中,竟没有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的参与,具体表现为:随堂课的“填鸭式”教学、公开课的“表演化”程序……这样的课堂,造成了教学内容的教条化、教学结构的模式化、教学手段的单一化、教学方式的静态化、教学成果的不真实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随堂课或公开课中所学习的内容、程序、时间,甚至是回答,大多都是事先被计划、安排好的。一堂课过后,我们听到了阵阵掌声,却往往忽略了孩子们的叹息声。热闹过后,铃声过后,到底我们留给了孩子什么?

反之,新课改下的“生命课堂”则不然。评判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再看课堂气氛有多活跃,游戏有多好玩,掌声有多热烈。而是从细节入手,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还存在哪些困难与疑问?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生命价值与点滴进步。关注课堂中回答问题学生的人次,是否做到人人参与。笔者认为,“生命课堂”理应关注学生的生命。让每一个个体都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让其热爱生活,学会生成并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唯有让迷失的教育回归原点,回归本质,还原真实,才是新课改的真正目的!

二、力求平等,别让学生远离了课堂

“生命课堂”里,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价值,每一个生命都是唯一、独特的。因此在教学中,不必存在中心与边缘的预设,也不可能用某种生命的活动去取代另一种生命的活动。课堂中,我们不能用教师的生命经历代替学生的生命经历,即便都是学生,生命经历也是千差万别的,但生命之间却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补偿、相得益彰。因此,“生命课堂”首先要做的就是重构师生关系。而重构师生关系的一个基本环节就是将“知识课堂”中师生间的单项沟通转化成为双向的或敞开式交流,从而建构师生间平等、自由、民主、互动的和谐关系。力求平等,除了师生间的平等,还需要做到生生间的平等。英语课堂是学生与教师进行对话的重要场所,在日常的英语课堂中,不少学生却经常不在课堂,即“不在场”。英语课堂中的“不在场”,不能理解为简单的开小差,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漠视与阻隔。

笔者认为,为了让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都“在场”,教师应让课堂呈现敞开而非封闭的状态。有时候,教师不必讲得太多,有时,过强的预设性会增强学生的抵触情绪。“教师更多时候扮演先行者的角色——给学生指出一条路,这条路上既有熟悉的树木,更有陌生的景色,学生经由此路,能够理解并进入活着的、流动的文本中去。”同时,要让课堂里的每一位学生有事可做:或读课文、或发言、或思考。总之,“生命课堂”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当教师俯下身来,从学生实际出发,英语课堂褪去了浮华的外表,简单而朴实地接近学生的心灵,学生怎会“不在场”?

三、启迪智慧,别让学生迷失了自我

“知识课堂”往往会呈现这样的景象:教师站在讲台上声嘶力竭,台下学生昏昏欲睡。因为整天忙着“讲解”,导致整个校园充斥着教师的“课堂激情”,教学效果却一般。这种现象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更是数不胜数,满堂灌的英语教学模式,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使英语的课堂教学变得机械、乏味,不适合语言学习的规律,严重影响着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限制了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发展。

课堂给了师生最美丽的邂逅,在相遇的世界里,教师只有真正把学生当作完整的、鲜活的生命来看待,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自主意识,相信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力,才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在“生命课堂”里,学生有充分的话语权,他们可以坚持自己的立场与态度,可以不同意教师的观点并与之探讨。在这种关系中,没有虚假,没有不平等,没有与众不同,只有灵动的思维与无限的创造。唯有在如此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双方才能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从而呈现出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智慧、充满思考、动态生成的“生命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