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四大直辖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数据 大学生 思想 教育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大学作为科研和教育的主要阵地,新形势下,各种数据的统计综合更加快捷。教育工作者如何分析大数据形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并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是当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更全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是精确的,而是混杂的 ;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相关关系 ;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数据化”的。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挑战
1.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行为可能侵犯学生隐私
大数据分析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看到学生的方方面面,而这些多多少少都会侵犯到学生的隐私权。虽然我们在收集数据之前,可能依照当下隐私保护法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告诉学生,我们收集了哪些数据,作何用途,并且在收集数据之前征得学生个人的同意。但是大数据的价值更多源于它的二次利用,在大数据时代,很多数据在收集的时候并无意作其他用途,而最终却产生了很多创新性的用途。所以我们无法提前告知学生尚未想到的用途而学生也无法统一这种尚是未知的用途,在这个过程中便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2.大数据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可能不可靠
大数据的时代背景,可能让我们越来越依赖大数据,但是大数据可能没有那么可靠。数据的质量可能很差,数据分析的结果可能不是客观的;数据分析可能存在错误或者具有误导性;或者数据达不到量化的目的。比如说用标准化测验来检验大学生的思想表现和评定其对大学老师或者学校的奖惩是不合理的。测验能否全面检验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否能反映出师资队伍所需要的品质?这些都无法回答,但是数据分析却看不出这些问题的存在。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二、大数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1.形成全方位的思想行为预警机制
“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大数据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数学算法来分析海量数据,最终预测出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在技术层面上建立行为预警机制是可行的,将微博、社交网络、搜索引擎中获得的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挖掘和分析,可以了解某些大学生在某一特定时期的思想和行为动态。例如,许多大学生在遇到恋情告吹、就业不顺、学业受挫、人际矛盾等情况时,会通过人人网、微博、QQ状态、微信群、朋友圈等途径宣泄情绪、表达感想、寻求帮助。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后,就可以预测哪些学生的思想和情绪波动较大需要加强关注、哪些需要朋辈互助、哪些需要老师的沟通和引导、哪些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哪些需要特别关注以免出现突发事件等,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2.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云课堂”
目前,课堂讲授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一位老师面对一大群学生,教育的形式以“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授为主,学生对传授的内容无法自主选择,缺乏接受教育的主动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网络在线教育和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堂(MOOC)横空出世,使教育领域中的大数据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如同已有的一些专业学习的在线教育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一所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政教育“云课堂”,可以使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时,自由地选择受教育的地点和时间。与传统的课堂授课相比,这种思政教育“云课堂”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主体意识大大增强,而老师也能和学生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的教育。“云课堂”在开展教育的同时,也可以对受教育者的关注热点、思想动态、学习效果进行数据分析,从而改进教育方式和内容。
3.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精准的个性化服务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复杂。怎样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怎样满足每个毕业生个性化的需要、怎样实现学校和市场两方面供需的有效匹配,是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普遍遇到的难题。各高校都有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大多也都开设了相应的就业指导课程,有的高校在各院系还设有专职或兼职的老师负责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是以常规意义上的就业形势分析和指导讲座、企事业单位就业宣讲会、就业经验分享会等为主,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开展得很少或者效果不够理想。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求职意向、专业测评、个性分析、岗位匹配、薪酬对比等服务,产生每个毕业生的个人数据信息,再将社会上分散、海量、复杂的就业需求信息与每个学生的个人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匹配对应,帮助每个学生认清和解答“哪个城市适合我发展”“这个行业未来五年的发展空间如何”“我目前的水平和能力能够胜任哪方面的工作”“我还需要具备哪方面的能力和知识才能胜任心仪岗位的需要”等困惑和问题,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入精准的个性化服务新时代。
事实上;这样的结论即使再演绎一些更不让人愉快的推论,在今天的资本市场平台上也已经很难激起波澜。某种意义上说,其新闻价值的边际效用是比较低了。一者,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近年来是有目共睹,漫漫能途使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其实已经低于公司的实际价值,在市场价格的类似“流动性陷阱”的平滑线上,再负面的消息也很难激活它的起伏;二者,官方的公开数字与上市公司价值的市场表现也相去甚远。近年来,除了政策面影响较大的上市公司之绩效有所下滑外,大部分上市公司的销售指标和赢利报表似乎并不太难看。
那么,这项调查和研究结果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呢?其“杀伤力”应不在于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而是触痛了上市公司的“软肋”――企业竞争力问题。
在国内对企业竞争力研究比较权威的学者金碚先生,也恰恰是这份报告的主要参与人。他提出,所谓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消费者)提品或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
逻辑地推演:1000多家上市公司多是行业中的标兵或优等生,质地是优良的,上市前至少三年保持业绩递增,内在竞争力本身就强,再通过资本市场的筹融资机制,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应当是持续递增的;而且一旦上市,就是公众公司,现代公司治理机制要求其市场运营是透明化的,要接受广大投资者的监督,并持续性地让广大投资者分享企业成长的成果。
但结果是:10多年资本市场的发展,由于当初制度设计的缺陷和对资本市场功能理解上的种种误区,不断增加的上市公司体制机制似乎实现了转换,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广大投资者利益的损失为此买了大单;上市公司更多地成为大股东的提款机、一些庄家恶意圈钱的工具,资本市场并没有有效发挥其对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的正向激励机制,同时,上市公司的企业竞争力提升有限。根本原因就是企业竞争力所定义的前提――一个竞争性资本市场的缺失。在上市公司的各种委托关系中出现了大量的恶意寻租和道德风险果,融资规模扩大了,企业竞争力却降低了。
公司上市既可以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强化剂,也可能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消失剂。中国的企业上市实际上成为一种融资特权,当企业获得这个特权后,由于很快可融到更多的资金,上市公司掌握大量的资金,融资成了收入。这又成为一种负向激励。上市公司不是将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努力放在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上,上市公司高管层强化的不是企业管理水平、特别是高管人员的管理和知识运营等核心能力,而是将公司目标定位于企业的总量扩张、关系运营和不断筹资的“亢奋”中,一味玩的是资本游戏而不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企业内在机制的塑造和管理的高要求。结果,公司上市反而损害了企业竞争力。
要解决问题,中国的上市公司制度和股票市场制度须下大决心进行改革。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创造上市公司整个运营进程的充分竞争,营造资本市场要素配置的竞争性市场。首先,是把好入口关。要切实严格净化入口处的寻租行为,将上市公司的道德风险减到最小。国务院刚刚批转证监会、国资委等六部门拟定的《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要求各地方和有关部门全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一个实在的措施。
更重要的在于,目前正在推进并逐步成功的股权分置改革,通过合理的对价,将根本消除同股不同权的信息不对称、竞争不充分的体制弊端。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一致
所谓和谐社会,实质上是指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层面的全面和谐。其中,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发展的根本前提。一个人只有首先具有了健康的心理、心态,有一个平衡、平和的精神世界,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有可能实现与他人的和谐相处,才有可能很好地融合到社会当中,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这一意义上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与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主题是一致的。康德曾说:“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长,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体的地位和价值,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和谐发展,在大学生中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得到协调的发展,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二、构建和谐社会理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和谐社会理念,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新理念、新认识,就是“以人为本”。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以人为本”体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育人为本”,坚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努力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和谐统一。善于将教育的社会要求转变为个体的自我要求,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就是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让人能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过去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主要是立足于思想政治工作者,着眼点是管理学生,视野在手段、在方法,缺乏理念和思路上的创新。从“以人为本”这一新理念,新认识出发,有助于满足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以及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和谐社会这个更高的层次上。
2.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
从一般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但是,思想问题的产生是有其主客观因素的,是与他们自身的生存发展密切相联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就很难有说服力。现在,我国的改革在广度上已经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的具体利益,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导致了许多新问题的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在继续做好以改革促发展的同时,认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化解各种矛盾,确保社会稳定和谐。当代大学生作为思维极其敏锐且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年群体,在这个深刻变化的形势中,承受的家庭、学业、心理、就业等各个方面的压力都比过去增加了,极易出现不和谐的情况。因此,“和谐社会”提出的时代背景为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依据。
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研究发现,心理问题与物质进步没有同步关系,甚至是负相关。由于各种原因,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增多,而健康的心理,是和谐社会赖以存在的心理基础,同样,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是个体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只有处于和谐愉悦的心理状态下,才乐于接受教育,而有些大学生的违纪行为就是由于心理障碍不和谐所造成的,心理问题不能简单的施以大道理,而是需要进行耐心的心理教育加以解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却往往容易被忽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脱离教育者当时的心理状态,其教育效果自然不可能好。近年来,面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学生的就业压力、学习压力和经济压力普遍加大,因此引发了心理问题的增多,萌发了不满、焦虑、怨恨情绪。这些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缓解、消除,就会影响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学校要建立学生心理和谐教育机制,采取积极措施,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组织,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为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作出贡献。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机制建设
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贯彻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除了在认识上提高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机制,确保这种理念落到实处。
第一,建立和谐的目标体系。长期以来,我们的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共性――社会的道德规范和阶级的行为准则,而忽视了对个人价值及幸福的追求。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脱离了社会现实和思想实际。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倡导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共同促进的社会。我们必须结合学生即将步入社会的实际,使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并与社会整体发展达成统一,从而造就出具有自主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准社会成员。我们的教育不仅要给学生第一次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一种全面和谐发展的认识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后一种功能在当今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正如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的权威性报告《学会生存》中所指出的:“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第二,建立和谐的教学机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客观存在的认知规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点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建设,保证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其内容应当吐故纳新,弘扬和倡导符合现代和谐社会精神的价值观;二是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否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行单向的灌输方式,无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用一种固定的教条教育学生。这种简单、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治标不治本,无法达到教化的目的,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思想和道德观念。三是提高教师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要有深厚的理论素养,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第三,要构建和谐的服务体系。从人的发展出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解决学生问题为根本出发点,满足学生对生活、知识不断增长的需求,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目前,就业问题是大学生面对的最大难题之一,就业关系到每一位学子,被数百万的家庭所牵挂。为此,要将大学生就业教育纳入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中,从改变就业观念和提高就业率的出发点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服务,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制,拓展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另外,对大学生中的贫困生、心理障碍生也需要给予更多关怀与帮助。首先,要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机制,进一步拓展资助形式,发展资助育人功能。其次,学校要建立学生心理和谐教育机制,通过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知识宣讲等形式,承担起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知识、培养心理健康,增进心理能力的义务,培养学生学会与自己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实现学生个体真善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周红蕾.和谐社会理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2).
[2]王克.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和谐”德育[J] . 思想教育研究2005,(8).
[3]李耀臻.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大学德育环境建设[J] .中国高教研究,2005,(11).
[4]邱伟光.围绕和谐目标创新学校德育[J] .思想理论教育2005,(6).
关键词 大学生 数学 思维 品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面对新的经济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浪潮,中国要继续走在世界发展的前列,就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素质全面、思维缜密的一流人才。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将是祖国的希望,在校期间通过数学这门理性思考科学的锤炼与锻造,可以强化大学生的数学思维,继而提高思维品质与思维水平,为未来有更长远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 数学本质与数学思维
在一些大学生眼中,数学仿佛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提到它便倍感痛苦与煎熬。其实,数学不是恶魔,它是一种颇有诱惑力的另类的艺术,希尔伯特等数学家甚至把它定义为一种游戏。人们之所以认为数学枯燥、乏味、艰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认识到数学的本质特性以及没有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所造成的。概括而论,数学的本质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远远超过其它领域的高度的抽象。尽管数学具有抽象性和现实性两重属性,但数学的抽象性更为凸显。它其实就是一种对模式的研究,或者一种模式化的过程,即抽象化的过程。也就是说,数学是将具体的问题普遍化、抽象化为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一般的仅仅停留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不能称之为数学。由于数学的概念是抽象的,数学的方法,以及结论往往表现出来的也是抽象的,因此,难倒了仅有简单的感性思维以及形象思维的众多大学生。数学的第二个特征表现在它的严密的推理性。从已知推导出未知,这个过程需要理论的演绎以及耐心细致的缜密推论。而数学答案的唯一正确性和排他性又对人们思考的质量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数学的第三个特征是探寻问题的一般性结论,亦即建立起一般性模式。这就使得数学成为一种普遍的科学语言与工具,其解决的问题便具有了广泛的共性以及适应性。这也就自然增加了数学本身的难度,提高了人们对数学的期待性。由于数学具有上述高度的抽象性等特征,因此,数学就有了提高思维品质的价值与作用。
所谓数学思维,即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和原料的思维活动过程,数学思维是以最鲜明的形式反映一般的科学理论思维的方式。数学的核心是思维,数学思维有自身的逻辑进路。从生理过程看,数学思维是人脑对外部信息或内部信息整合加工的过程。现实世界中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以及由此而发展出来的各种数学对象,构成了数学思维的对象,即外部信息。而内部信息则主要指人脑中的认知结构,其中主要的是数学的认知结构组块。流畅的数学思维要牵涉到主要负责逻辑思维的左脑,以及主要负责非逻辑思维大脑的右脑。从某种意义上讲,左脑思维是一种“收敛思维”,而右脑思维是一种“发散思维”。也就是说数学思维既有左脑思维,又有右脑思维。他提醒我们,数学思维需要左右脑配合,要避免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中,往往只重视数学的抽象、符号化、逻辑推理等左脑的思维活动。数学思维能力的高低体现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统计思维以及推理能力四个方面。要通过让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来发展抽象思维;通过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来发展形象思维,建立起思维科学的突破口;通过经历统计过程,培养学生以随机观点理解客观世界;而发展推理能力,主要是发展学生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
2 思维品质与数学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思维不同维度上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其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是人们思维中表现出来的思维品质的概括。而大学生数学思维品质也是在两极性之间运动变化,表现为大学生的数学能力之间的差异。从一般意义上分析,数学思维品质主要表征在思维的逻辑性与抽象性、透彻性与发散性、灵活性与创造性、批判性以及想象力等四个方面。在提高数学思维品质的过程中,要避免思维的狭隘性、肤浅性、呆板性与盲从性。
第一,数学思维的逻辑性与抽象性。数学的思维是严密的,它往往从一组平凡的公理出发,按照一定的程序依次展开,丝丝入扣地推论出一系列的前后有序的定理链条。数学思维反映出思维的条理性与秩序化。通过数学的训练,可以强化人的逻辑性,从而,培养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开展工作的作风与习惯,并进一步培养人的理性思维能力。抽象思维是指抽取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由于数学所反映的不只是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的量性特征,而是一类事物或现象在量的方面的共同性质,因此,培养数学抽象的关键是超越问题的现实情境,达到去情景化、去个人化和去时间化,进而过渡到抽象的数学模式。
第二,数学思维的透彻性与发散性。数学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这就要求数学必须能够从复杂的事物对象中准确洞察并把握住其本质,掌握材料间的逻辑关系与结构,形成恰当的推理和作出正确的推断与猜想。形成正确结论,找出正确答案,克服一知半解以及思维的表面性。事实上,思维透彻性反映了一个人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刻和难度。对问题的思考能够从多角度、多方面展开,其解决的办法也是多样的,进而形成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并扩大结果的适用范围。与数学思维的发散性相对应的是思维的狭窄性,这种思维常常处于封闭状态,只有一条思路,跳不出束缚,甚至片面僵化。
第三,数学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数学思维的基点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固定程式或模式,必须避免先入为主的想法,打破某种倾向,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根据研究对象,有主见地评价事物,合理使用及时调整思维过程与方法,恰当并灵活地运用相关的概念、定理、法则、公式,具有逢山开道遇河搭桥的气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探索,提出新见解和采用新方法、新途径、新思路的过程,是一个再造与创造的过程。它也是人类智力活动的高级表现,是思维的高级形态。数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推动事物的前进。
第四,数学思维的批判性以及想象力。数学思维是要求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必须具有独立意识,提出个人见解,发表不同看法,客观评价事物,决不人云亦云,或投其所好,这是数学的品质,也是数学的内在要求。数学思维批判性的要求就需要消除个人思维的盲从性以及服从性,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的约束,敢于挑战权威与所谓的唯一正确答案。不轻易相信结论,对问题给予自己的回答。数学也是一场聪明的游戏,它应该不拘泥现有的思维方法与途径,善于独辟蹊径,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善于走捷径,超越常规,依据一定的事实材料, 运用格式塔学派所认为的新的结构、新的完形以对未知对象进行一种形象化的思维,构成理想化的模型路。
3 数学思维品质的形成与培养
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有自己的路径与过程的。它首先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自己独立探索和发现,从而获取知识的自主探索过程。它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主要途径。自主探索要求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数学思维品质也可以在合作交流中形成。合作交流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和认知能力。学会选择有用信息以及直观思考也是形成数学思维的重要条件。它要求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是数学思维的重要条件。由于图形语言是文字语言过渡到符号语言的桥梁。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路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就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数学最根本的概念和原理是根植于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因此,培养数学思维品质,首先需要把握数学思维的要素。其一,从问题出发,凸显问题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出发点以及归宿点。没有问题就不会导致数学的思维。正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大量问题促使数学去发现、去研究,从而推动数学的发展。与此同时,数学思维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得以提高和形成。所以,数学思维开始于问题的提出,并且贯穿于问题解决的始终。其二,思维的提炼与概括。一般而论,数学所研究的对象并不是具体的客观事物,而是从众多客观事物中抽象出的事物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所以,没有提炼与概括,就没有了数学在科学中的一席之地,更没有了所谓的数学思维。正是数学思维具有高度的提炼与概括性,从而使数学具有迁移的功效,从而进一步使数学得以广泛推广与应用。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应成为我们的朋友,愿更多的大学生早日走出数学的困扰与迷雾,培育出优秀的数学思维品质,为国家和民族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奠宙.情真意切话数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特点 问题 思考
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和快速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出现融合和交叉,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和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各行业的研究和发展都离不开互联网、云服务等新技术。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受大时代潮流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研究视角也开始向网络发展。
一、大数据的概念
大数据是IT领域的一个专业名词,并非传统结构和意义的数据,它指的是生活中的事物与主体人和电子设备之间相互影响和联系,这些个体之间形成大量的数据。自从“大数据”这一概念提出后,这个单纯的名词最终演变成了信息的挖掘、搜集、分析和处理方式,肯尼思・库克耶和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这本书中指出,生活里人们之间的行为信息会在互联网中产生数据流,大数据就是对这些数据做出系统性的搜集和分析,通过分析,对人们在特定时间段里的生活习惯甚至思想行为倾向做出科学判断,进而将这些准确信息提供给那些需要的组织机构,以促使机构决策向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1]。
二、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短时间内,各行各业的巨大变革和发展已经离不开大数据,也可以如此界定――大数据早就成了如今这个时代的一大标志,在提高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大数据比科学技术的作用更加重大,大数据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影响人们方法论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大数据时代中,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既面临机遇,也存在不少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大数据时代下,也要重新审视和更加重视自己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以期更好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点
前卫思想、国际形势严峻、新潮观点相互交锋、舆论冲撞最激烈的地方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如今的高校,手机、电脑、平板、移动终端等高端互联网技术已经普及,大学生获取新闻、言论、吐露心情等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大量的网络信息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和行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在环境和对象上面临越来越复杂、多变的特点。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形势面临严峻的挑战
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地球村”的形成,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互联网的普及,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亟待解决,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围更为广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方式是多样的,比如文献法、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等,在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往往受到很多因素限制,如研究者的水平和条件,调查环境和被调查者的情况等各方面的问题,研究的质量在各种限制条件下会受到影响。在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选样研究后进行定向性分析,是研究者通常选用的研究方法。如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定性研究,样本选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不断受到质疑。众所周知,调查数据获得空间有限,在有限的数据中得到的调查结论固然也会存在有限性。但是,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调查对象的限制可以被突破,研究空间也不断扩大,不但是某个学校的学生,甚至是全部的大学生都能够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内容方面也出现全面、深入的趋势。因此,通过数据分析所得的结论相较于以前更加科学、准确。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构成更为混杂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收集数据和信息更加便利,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很容易便可获得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信息,随之而来,面临获取的大量数据信息,筛选、鉴别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很多时候,信息庞大且杂乱,对数据进行分类的难度加大,在研究过程中,很多无关紧要的信息必然会被采集者收入数据库,从而对研究的准确性造成一定影响[2]。
从技术上看,收集到的信息一旦进入数据库,如果与研究无关,除了靠人工技术刻意取消外没有其他销毁方式,但是就研究的整体性和客观性来说,想要使数据更加完整,这些无关信息也具有一定的存在意义。因此,教育者不应该过分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仅仅追求精确性,而是要正确对待和承认研究中的杂乱数据,允许这些信息存在,并从联系和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处理,找到与大学生思想、教育之间的联系,通过对信息的规律进行研究,探讨它们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的作用,从而找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呈现数据化
对大学生日常思想行为信息的获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步。但是,信息的收集会受到人为、空间或是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效果不一定好,因为信息收集的渠道太单一,问卷调查、讨论、访谈等都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因而,信息的时效性也存在问题。在大数据时代,隐形数据代替显性数据,面对面交流时存在的隔阂和距离感也随之消失,大数据技术调查到的数据除了生活、学习、娱乐,还包括内心情感、人际关系、思想意识等的深层信息,在这些前提下,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变得更加具体和简单,目标也更加明确。
四、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外来文化的分析及利用不全面
高校一直以来作为文化研究的前沿阵地,其对文化的研究首屈一指,但这些成就仅针对具有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经验者而言。对于刚踏入大学校门或未毕业者来说,对各类文化、数据的理性分析有所欠缺,深挖其中的利弊能力不全,甚至存在断章取义现象,因而,在对外来文化的使用上也因个体有所偏差,进而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层面。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化能力有待提高
高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搜集能力成正比例关系。在教育环境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情况下,教育者只有不断提高信息采集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才能紧跟时代步伐,运用大数据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但是,从如今的现实状况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低水平信息化程度,导致教育形式单一,使得教育创新和突破的难度加大。所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转变思想观念,提升信息化水平,从而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三)大学生思想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存在滞后性
虽然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大数据为其提供的工具和技术,但是问卷式调查、通过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或是人工行为添加等传统的调查方法仍然是高校教育者最常用的,甚至在对大数据投入应用的高校中,研究者仍然还会采用传统方式对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处理,尤其是某些校园内出现的突况,大数据全局性、动态性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育者无法及时、准确地制定和执行应对措施。
(四)跨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融合研究亟待深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化较强的大工程,需要多门科学技术相互联系、互动,心理、统计、传播、计算机、通信等多个学科都参与其中,为其提供理论、技术上的支持。此外,多领域、多学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工作中也很重要,因此,交叉研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深远。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者仍然从统计学、心理学、理论课等基础层次上研究,而且,面临时代的挑战和变化,很多人的信心和动力也存在严重缺乏现象[3]。
五、大数据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一)强化数据意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化能力
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挑战,引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断提高重视意识。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对大数据的概念做到全面了解,对大数据的原理和技巧做到熟练掌握和运用,并进行进一步探索,试图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的影响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力量;第二,现在的时代大环境,网络非常重要,大数据与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契合点,基于这一点,通过对现存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制定出相应的措施;第三,教育者要日益增强数据意识,将大数据的实用性、对维度和广泛性应用于实践,开发信息检索、筛选技术,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其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二)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提高大数据条件下的信息分析实效性
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是大数据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问题。要想信息发挥出最大优势,需要提高实效性、提高信息实效性的关键是采集时找准着力点。因此,不但需要教育者利用网络掌握和分析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还要大量积累大学生的个别数据信息,通过量变实现质变,从个体状况出发开展私人订制形式的教育活动,采取由个别到一般的转化方式,使得制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案更加科学、可信。
(三)创新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传统的研究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面对如今如火如荼的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如何将传统与现代有效地结合是当务之急,对定向、定量研究目标的实现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如今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4]。首先,当前数据化时代,媒体、企业及相关部门都掌握大量的数据,高校要积极加强与他们的合作,借助这一优势,挖掘一些自己需要的信息应用于当前的工作,为制定教育策略提供依据;其次,高校之间也要加强合作,实现数据共享,为大数据平台的建立做好准备,努力使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实现长效性目标,也加强了彼此在技术上联系和交流,最终实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发展;最后,组建课题小组,实现多学科、宽领域之间的交叉研究,使各学科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相互合作下,共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科学性、高效化方向发展。
(四)提升各级应对大数据时代信息的准确性
在当今时代获取信息尤其便利的时候,各类信息突如泉涌,扑面而来,正面有利信息当属好事,但负面信息也不在少数,而且其更替速度实为迅猛。作为大数据时代下的教育者来说,如果没有能准确辨别信息的真伪能力,没有经过理性思维判断数据的好坏能力,一味地接收而无法有利地吸收转化,那么所出现的情况可想而知是非常糟糕的。因此,必须要建立各级各部门应对大数据时代信息的筛选甄别机制,严格控制信息的以及数据的传输,防止国外不利舆论的冲击,衡量利弊,做出准确地判断。
通过以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者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能力,才能适应当前的大数据背景,实现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结合。此外,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会对旧事物产生影响,但是绝不能单纯地对旧事物加以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克服消极方面使其为我所用。大数据已经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只有适应并且努力迎合,才能降低风险,提高效率,发挥正能量。
【参考文献】
[1]王国军,刘爽.大数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理论观察,2014(01):143-144.
(东北石油大学 党委宣传部,黑龙江 大庆 163318)
摘 要: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已经显现出适应性差、对接不够等诸多问题,所以如何创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是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东北石油大学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实际做法为例,对当前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31-02
基金项目:本文是黑龙江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研究》(GJB1214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文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规划课题研究项目《新媒体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14G07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党的十报告为全面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早在2004年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教育规律和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都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是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我们要对此做充分的研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以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一、对新媒体的认识
关于新媒体,现在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谈到新,自然是与传统媒体相比较而言的。对于新媒体的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给予这样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当下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新媒体有网络、手机短信、QQ、微信、手机报、移动电视、数字电视、数字广播、数字杂志、桌面视窗等。所有这些常见的新媒体中,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娱乐和学习影响最大的当属网络、QQ、微信、手机短信、手机报等。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异
1.传播速度。由于传统媒体受传播媒介如报刊、杂志、广播等传播载体的束缚,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通常慢于新媒体的传播速度。
2.媒体人。传统媒体主办方明确,通常有明确的媒体人,媒体人数量有限,可控;新媒体的媒体人数量庞大,大到了任何人只要他想做都有可能成为媒体人,所以难以控制。
3.传播内容。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容易掌控,通常正面的声音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新媒体因为媒体人的良莠不齐,传播内容也是良莠不齐,既有正面的主流的声音,也有反面、非主流的内容;有红色的、无色的,同时更有非红色的内容。
4.互动性。在传统媒体环境下,个体往往只是接受者;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身份界限不清,或者是模糊,通过网络、手机等数字设备,个体在参与过程中既可能是接受者也可能是传播者。
5.影响面。传统媒体受传播速度、传播方式的影响,通常影响面比较小;当今由于网络、手机等几乎覆盖各个角落,数字设备十分普及,所以新媒体的影响面非常广泛,一个普通人的牢骚就可能演变成影响面极大的社会事件。
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对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非常大,既有积极一面的也有消极一面。
1.消极方面。由于新媒体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学生接受的信息完全超出了教育工作者控制范围,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正面的、负面的,健康的、不健康的,真实的、虚拟的。正面的、健康的、真实的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人格、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2.积极方面。新媒体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大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接触到世界各地的信息,接触到各个领域的信息。丰富多彩的内容信息,形式灵活多样的传播方式,从多方面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对当代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吸引力。新媒体的出现,大大强化了当代大学生们的自我教育的主动性。新媒体的出现,将教育领域中延续了很久的权威“灌输”模式改变成了大学生们的自主、自由的学习和提升模式。当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声、形、色等传播方式,且有各种层次和不同深度的学习内容、宣传报道和文章信息等学习资料使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不尽相同的大学生们能够方便、快捷地自主作词选择,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提高他们的知识储量,拓宽他们的视野。新媒体方便快捷的传播方式不仅调动了当代大学生们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还有养成了他们积极独立思考能力及严谨的思维习惯,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实效性。
四、创新教育手段,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积极应对。以东北石油大学为例,近年来,该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强化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去得了积极的效果。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阵地建设。当今,互联网和手机毋容置疑地早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们学习、娱乐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和手机在改变着世界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在这种情况之下,教育者如何能够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和手机这两个重要载体,有效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是摆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课题。东北石油大学学生工作队伍在学校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努力适应当前新媒体环境下进一步开展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势,通过开办铁人精神教育网站、红枫阵地、网上党团校、东油微信公众平台等一批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播正能量的网站、平台,广泛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激发当代大学生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忱,为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贡献正能量。不断在新媒体上挖掘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和实际需要的教育内容,例如,大学生就业、扶贫资助、法律问题、热点问题探讨等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素材。如2014年我校计算机学院一名学生不幸患上白血病,最初学生自发地在微信朋友圈中倡议募捐,后经学校相关部门组织并在新媒体上,短短几天就在全校产生很大反响,不仅使患病学生得到了及时救助,同时更在全体大学生中开展了一次团结友爱互助的良好教育。
2.培养一支有效利用新媒体的思政工作队伍。几年来,为了适应新媒体条件的要求,我校努力提高辅导员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和素质,通过学习培训,如今学生辅导员都开设有自己的博客,通过博客、QQ、微信等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和大学生进行互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一批善于利用新媒体的学生辅导员更是成为红极一时的、深受学生喜爱的网友。有时虽然不和学生见面,但是,通过QQ,微信、博客,他们既能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问题、心理需求、关注的热点,同时,也适时地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不仅仅使学生受益,辅导员也感受到了新媒体带来的工作便利。
3.建设一支善于监管新媒体的监督员队伍。新媒体是个新生事物,它的发展还处在萌芽阶段,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利影响。新媒体环境下,各种宣传报道、文章资料等信息铺天盖地,大学们在接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海量的信息的同时,对有些信息的真伪还不能辨别,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还不能看清其真实本质。加之当前对新媒体还缺少相应的规范和法律约束,网络上的一些不法行为、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言论也会对大学生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在发挥新媒体的优点和长处的同时也要对网络行为进行规制,净化网络环境,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所以,辅导员队伍又是“新媒体监督员”队伍,在工作中、工作之余都要经常浏览、光顾学生经常点击的网站、公众微信平台,适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4.不断提高教育者和大学生们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和知识模式,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和生活经历逐渐建立起来的获取媒介信息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是对繁杂的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表达、思辨性应变的能力,是创造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也是一种针对所有公民的学习能力[1]。因此,不断提高师生的媒介素养是发挥新媒介作用的关键。
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主要的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深远,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熟悉新媒体,掌握其规律,才能利用新媒开展工作,才能使新媒体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关键词:和谐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375-02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爱弱势群体,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和谐社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构建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部分,只有不断得到全面发展,才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而素质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明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情况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继续做好以改革促进发展的同时,认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确保社会的稳定和谐。当代大学生在这个深刻变化的形势中,承受的各方面的压力比过去都增加了,极易出现发展不和谐的情况,更加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
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在这三对和谐关系中,人自身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因此我们必须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思想政治功教育要功能多样性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存在着较多不适应的地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要功能多样性,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多地强调它的政治功能、教育功能。强调政治功能、教育功能没有错,必须长期坚持。但是,这并不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只发挥好政治功能就够了。要想做好思想政治的作用就必须发挥思想政治的多种功能。要发挥思想政治的沟通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整合功能、凝聚功能等,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古板的在那里教育大学生,而应该让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思维等能力实实在在地得到提高,让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大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这样大学生就不会对思想政治产生厌恶、逆反心理。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成为沟通桥梁
以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的关系是失衡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处于强势地位,他们以政府和政党的代表的身份出现,他们以导师和领导的身份出现来宣扬理论,方针,政策,采用的手段也是强制性的,大学生只有接受的选择,没有不接受的选择,久而久之大学生就逐渐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产生敬畏和厌恶的双重情绪,这极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影响和思想政治活动的双方的关系和谐。
(三)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知识、尊重学生、尊重创造,满足他们的需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改变原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身份定位,从管理者身份变成服务者的身份,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正确引导其发展和社会共性需求的共同发展,以每个大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根据其不同特点,让其获得平等、和谐、自主、全面的发展。
三、和谐社会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和谐社会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部分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潮水般涌入国门的各种文化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正在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由此导致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较之以前有很大的不同。
2.部分大学生个人品质低下,缺乏诚信
他们做不到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履约践诺,他们普遍对人不信任,对任何人都心存提防,总是通过说假话、好听话和别人交往,他们觉得当今社会不能太诚实,太诚实的人在社会上会吃亏,他们相信别人在骗自己,自己也就不能以诚相待别人,以会撒谎为聪明,以善于隐藏为成熟。大学生是知识文化层次高的群体,他们的言行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言行缺乏诚信,直接导致这个社会诚信度的降低,一个缺乏互信的社会是个令人惋惜悲哀的社会,是一个没有希望的社会,更谈不上和谐的社会了。
论文摘要:高校应建立就业指导工作的长效机制,注意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建立多元化就业指导体系,重视创业精神的传承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和学校活动的所有环节,贯穿到大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解决鱿业问题夯实基础。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随着些年来我国高校的连续扩招,就业难、难就业缨问题逐渐上升为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面对澎业困难,寻求解决就业问题的突破口,引领毕虫生增强个人就业竞争力,更新就业观念,顺利习业,成为各高校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就业指与工作是高校就业服务的重要形式,对毕业生浪义重大。
1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右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荃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长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完全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应是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中心的全方皮的就业指导,即与学生的个性相结合,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
2建立高校多元化就业指导体系
多元化就业指导形成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的运行模式,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
全程化指导,从大学一年级开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等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帮助学生充分认知自我,准确进行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价值观,及早培养职业素质,并了解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及时提供有效的市场需求信息,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奠定坚实基础。
全员化指导,即高校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中,在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过程中,都能为学生就业指导提供有效的帮助,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就业指导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要设法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以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引领学生的未来职业体验,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
专业化指导,即就业指导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操作性非常强,极具研究性的学科。其科学化的要求,一方面是指要有科学的学科建设,另一方面是指要有专业化的专家队伍。要以课程设置的形式将职业生涯指导纳人日常教学,通过课堂授课和实践活动,实现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信息化指导,即要将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化,构建校内、校外两块信息化平台。应建立省市之间和高校之间的就业信息联网,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实现信息共享、政策、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五位一体,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同时,通过校内信息化平台,保证就业信息能够及时传递到学生中,并能及时反馈。
3丰富、规范、完善就业指导策略
传统的就业指导局限于就业服务,侧重就业政策、面试技巧等,强调就业观的重要性,属于被动的感知,很难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远离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应建立职业生涯咨询室,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咨询服务。职业生涯咨询是学生心理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解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实际问题。
常规的就业指导内容局限在政策性的指导,缺乏深人的人力资源开发和职业生涯规划,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发展”教育理念,也不可能实施科学的就业指导。因此,我们应该在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专门的课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与策略。
4改进就业指导策略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调集精兵强将,充实就业指导队伍,要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把就业指导课列人必修课或必选课,积极开发就业创业指导教材,促进就业指导指导学科建设,促进就业指导教师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就业指导是一项涉及教育、管理、心理等多种学科的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要实现对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指导,必须加大专职教师培养力度,构建“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目前,大多数就业指导只针对毕业生,对非毕业生以及就业之外的环节缺乏指导与帮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针对不同年级明确目标,突出重点,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对于大一新生,应着重就业形势的认知及职业生涯的认识和规划,对于大二、大三学生,应着重基本技能的培养,让他们对涉及就业方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和技能。同时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接触社会。对于毕业生,侧重就业形势、政策、方针的宜传和择业技巧的指导,做好就业前的心理调适,从容面对挑战。
学生只有对自我进行科学的测评、客观的评价,才能冷静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确立正确的职业定位和发展目标。因此,建立科学的测评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测评体系,教育和帮助学生实事求是地找出自己的优势,并正视自己的不足。
无论是就业还是继续深造.同样都还有一个职业生涯再规划的问题。比如就业,到单位后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要有很清晰的规划,对未来充满理想。而继续深造的学生漫终还是要就业的,同样需要做出新的职业生涯规划来,以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5信息化促进多元化指导体系的建立
信息化指导体系,即指建立就业指导信息化网络平台,搭建学生和用人单位间的桥梁,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为此,我们可以借鉴香港联校就业信息系统JIJIS的模式,构建高校毕业生信息服务互联体系,实现信息共享、政策、网上招聘、远程面试和指导咨询五位一体。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0-221-02
生命是关系人类自身发展的永恒话题,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使得部分大学生面对压力或遭受挫折的时候,动辄选择轻生或伤害他人的行为,这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中指出: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那么,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对大学生生命教育所起到的作用如何呢,以及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如何开展生命教育呢,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缺乏生命教育氛围
目前我国各级学校的生命教育活动严重缺失。虽然有些高校开设一些生命教育课程,但就整体来说,生命教育在高校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展。在课程方面,生命教育不是单独的课程,生命教育内容渗透在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体育、美学等课程中。生命教育活动也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大学生获取生命教育知识的途径主要依靠大众媒体,高校生命教育活动对大学生的影响力极为有限。在实际工作方面,近年来高校加强了辅导员对学生的监督和督促,但大学生出现问题的情况却越来越多。学生工作繁琐,限于专业或时间,单靠辅导员做些心理辅导或大学生心理咨询无法有效解决问题。在学生团体方面,学生自发组织的一些“关爱生命健康”(如组织远离艾滋宣传、远离吸毒、捐款、公益活动等)社团等,影响范围有限。事实上,高校没有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阵地,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加大生命教育力度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生命教育缺乏时效性
不可否认,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作用在逐渐削弱。理论教学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课往往以严肃、呆板的面目出现,以说教为主,基本上形成知识传授与灌输的过程,缺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所以形成理论上大家都知道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珍惜生命、身心健康等,但事实上缺乏生命的感受和体验,难以形成情感内化的过程。课堂上的实践教学往往以故事、案例为主,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谈论和思考,这种思考更多地是一种思维活动,而不是实践活动。这种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懂得是非与如何选择,但缺少真情实感的体验,效果会大打折扣。在课外实践教学方面,高校有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践基地,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等,但很少有生命教育专项实践活动,生命教育的内容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体系。可以说,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活动还缺乏常规化、系统化。另外,生命教育的滞后性,也将影响到教育的时效性。当前的生命教育往往在忽视生命的极端暴力事件发生后提出,是事后防御,而不是事前预防。这种做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生命教育缺乏专业师资
教师是生命教育的具体实施者,生命教育的效果如何与教师有很大关系。生命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目前高校生命教育主要由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或心理教师承担,其余教师的参与度不高,缺乏相应的专业师资。第一,教师受到当前教育理念的影响,对生命教育认识不足,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生命的启迪与关注,压抑了学生的生命活力。可能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漠视。第二,缺乏专业师资,教师积极性不高。现行的教师评价机制为科研成果至上。科研成果关系到教师的生存与发展。为完成科研任务获得科研奖励或评定职称甚至仅仅是保住饭碗,教师大多将时间花费在理论研究上。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变化及心理健康状况,更没有动力积极推动生命实践活动。
(四)生命教育缺乏社会支持力量
目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任务主要由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育作用又大部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生命教育仅依靠高校是不够的。众所周知,人所接受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当前,大学生缺乏生命意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包括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在接受专访时尖锐地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学生的自杀行为除个人的心理因素以及个人的特殊经历外,必然和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有关。”所以,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唤起社会成员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作用,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空间和生活环境,从根本上帮助大学生调整身心、走出精神困境。离开了家庭、社会的配合,学校生命教育的成果很难巩固。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
高校生命教育实施的途径,可以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主,辅之以相关学科(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生物教育、体育教育等),通过理论教学引导、社会实践活动体验,针对专业特点开展生命教育。同时,要做好社会力量的相互配合,政府指导、社会配合、家庭重视,形成全方位网络化的生命教育体系。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理念
蒙台梭利说过: “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教育的核心是人, 人生价值和理想实现的前提是生命的存在,离开生命一切无从谈起。 所以学生个体的生命活动是教育的基础,也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着眼于学生个体生命活动, 这样才能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生命教育是建立在对生命个体尊重和关爱基础之上的教育,指向人的主体生命的终极关怀,体现了一种为了人、关注人、尊重人、理解人的思想情怀,强调对人生命的尊重,对人价值生命意义的追寻, 符合人性要求,它是一种人本教育。用生命教育的理念“以人为本”来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走近大学生的个体生命世界,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命观,使他们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培养真正的人、身心健康的人,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满活力。这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将生命教育落到实处
理论教学方面,应发挥课堂的引导作用。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以理论灌输为主、教学方式达不到灵活、多样。对于一些大道理,学生们会有说教之感,另外有可能觉得不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学以致用。所以,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一味地讲述,不考虑学生接受与否,会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方法上尽量多样化,采用现实问题追溯、案例呈现、情景剧表演、讨论辩论、生命教育读书交流会等多种教学方法。材料的选取要具有代表性和现实性,能触动大学生的心灵。从这些材料中引导大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指导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使他们在相同或相似情境下正确看待问题、处理问题,避免以极端方式解决问题害人害己。
在实践教学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自己的直观去感受,真正使教育感动生命、震撼心灵。形式可以包括:第一是模拟。如模拟地震、失火现场、战场等,通过亲身体验,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强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第二是参观。学生参观产房、婴儿室、手术室、太平间、法院、监狱等地,使学生了解生与死,体验生命的喜悦和恐惧,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参观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理解高尚情操。参观戒毒所、预防艾滋病的展览,树立知法守法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等。第三是组织活动,使大学生学会助人、感恩。如募捐、义卖、义务献血、扶贫支教、环保宣传等。让大学生认识到他们对这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在实际助人过程中学会关爱与付出,体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生活的艰辛与生命的顽强,从而更加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第四是参加劳动。如勤工俭学、义务劳动等,培养学生劳动观念提高其生存技能,树立自立、自强、自尊理念、消除不劳而获和依赖他人心理,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现代型劳动者。第五是学习自救和处理突发事件的知识,于实际操作中理解生命的重要性。
(三)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生命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开展生命教育,离不开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第一,就教师个人素质来说,生命教育的教师应有坚实的专业知识,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教学及研究。教师个人积极向上有爱心,能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影响带动学生。教师能主动并善于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与学生分享生命的体验,使学生感到生命的可贵。由颇具人格魅力的师资队伍来教育和感染大学生,让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体验和创造幸福。第二,教师能认同生命教育的理念。生命教育教师不但在知识上育人,而且应该是生命力量的传播者、示范者。第三,高校可鼓励教师进修生命教育课程或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能结合自己的学科优势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育人能力。还可鼓励教师参加学习、报考“生命教育导师”,培养师资力量,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条件。第四,生命教育在我国还是个新的领域,适应生命教育发展的需要,借鉴国外经验或开创新的方式方法开展生命教育,需要发挥高校和教师的创新精神,勇于开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四)增强生命教育合力,形成生命教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