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经营管理逻辑范文

企业经营管理逻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经营管理逻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经营管理逻辑

第1篇:企业经营管理逻辑范文

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广泛应用,企业的营销管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么网络经济时代,互联网对企业的营销管理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和挑战?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的营销管理发生了哪些根本变革?我国企业应如何应对新时代营销管理的变革?本文就上述进行深入探讨。

一、互联网对企业营销管理的影响和挑战

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是一种以TCP/IP网络协议连接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和各个机构的计算机网络与计算机的数据通信网,是世界上唯一面向全世界的大众公用网。互联网向企业营销领域中的全方位渗透,创造了全新的营销模式和独特的企业竞争优势。

(一)创造全新的营销模式

1.营销环境 Internet将营销导向信息经济的环境,网络上的空间距离使得各方相隔的“时差”几乎不存在。Internet的开放性和公众参与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网络用户,上网人数与电子营销额同步激增。

2.营销界面 企业可以利用Internet制作介绍自身形象的主页、多媒体的虚拟产品清单、电子订单或在线客户支持系统,使Internet成为市场营销的新途径。

3.营销决策 决策及响应速度更多、更快且以企业Internet连接Internet构成的信息系统综合环境,将各种决策条件和资源有效集成,为网络营销的决策提供了支持。

4.产品 在Internet进行市场营销的产品可以是任何产品或任何服务项目。

5.价格 通过Internet进行营销时,可以把价格调整到更有竞争力的位置上。

6.分销 网上销售采用直接模式,实现零库存、无分销商的高效运作;电子营销将营销活动倾向于买方市场,众多客户通过Internet来寻找、提出实现自己的购买需求。

7.促销 各种广告、公关都可以在Internet上实现,而且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如实现动态广告、双向沟通等。

(二)重塑企业竞争优势

1.降低交易成本 互联网营销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促销成本和采购成本。据国际数据公司的调查,因特网上的广告活动,能使销售额增加十倍,费用却是传统广告的十分之一。通用电气公司采用网络采购系统后,人工成本降低了20%,原材料成本降低了20%。

2.减少企业库存 通过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生产商可以准确地依据销售商的需求进行生产,使库存保持在适当的容量,并提高库存管理水平。

3.缩短生产周期 企业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快速市场调查,了解最新市场需求;利用信息的传播速度,及时了解产品的市场反馈,了解竞争对手的信息,实现对产品策略的及时调整。

4.创造市场机会 借助互联网络的开放性和全球性,使企业营销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从而增加大量经营机会。

5.提供满意服务 利用互联网企业可以将产品介绍、技术支持和订货情况等信息都放到网上,顾客可以随时随地选择信息,并使企业随时为顾客提供高效满意的服务。

二、互联网环境下企业营销管理的深刻变革

(一)营销对象变革

变传统的大众规模化营销为现代个性化集中营销。建立在市场细分基础上的传统营销,无论怎样细分,仍然是以一定规模的细分市场用户群为服务对象,过度的细分需求在传统的规模生产和销售条件下无法满足。而在网络营销条件下,营销服务对象可以是每一个个体消费者,实现了服务对象的极限化。互联网的个性化服务体现在可以实现服务时空、服务方式及服务内容等全方位的个性化。通过互联网企业可以在任意时间为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角落的顾客提供没有交易距离的服务;互联网使得市场的广度扩大,用户可以有更多选择余地,且企业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为个体消费者提供独具特色的服务;利用互联网技术,企业可以设计出客户喜爱的新闻项目、题材栏目。为更好地培养网络客户,营销人员必须创建个性化的销售信息,根据每个顾客的喜好、购买习惯,设计和运用有针对性的说服技巧。

(二)营销基础变革

变以4P为基础的传统营销为以4C为基础的现代整合营销。传统的营销主要是由美国营销学家麦卡锡(E.McCanhy)的4P策略,即企业通过对产品、定价、渠道和促销这4个交易变量的调节来适应市场的需要及变化。美国著名营销学家科特勒(P.Kotler)指出,4P营销“代表卖方的观点,4P是卖方用以影响买方的营销工具。”

1990年美国营销学家劳特伯恩 (R.Lauterborn)提出,“买方市场”条件下的营销应当从买方的观点或立场出发,将营销交易的要素从 4P转向4C:从卖方的产品(Product)转向买方的需要和欲望(Customer needs and wants);从卖方的定价(Pricing)转向买方的成本(Cost to customer);从卖方的渠道或网点(Plylacing)转向买方的便利 (Convenience);从卖方的促销(Promotion)转向买卖双方间的沟通(Communication)。以买方(顾客)为出发点的4C策略,将顾客整合到整个营销过程中,将网络环境下的营销策略建立在了新的基础之上。通过互联网营销,有助于最大范围和最快地捕捉和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降低顾客成本,给顾客带来各种便利,与顾客实现有效沟通。

(三)营销方式变革

变传统的间接营销为现代的直复营销。在传统营销中,企业的产品往往要经过多层中间商传递,市场反映和顾客的反馈信息周期长。而网络营销是典型的直复营销,直复营销中的“直”(其实是“直接”,Direct的缩写)是指不通过中间分级渠道而直接通过媒体连接企业和消费者,利用网络进行销售,顾客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向企业订单付款;直复营销中的“复”(其实是“回复”,Response的缩写)是指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交互,顾客对这种营销努力有一个明确的回复(是买还是不买),企业可统计到这种明确回复的数据,由此对以往的营销努力作出评价。直复营销最大的特性是对营销效果的可测试性、可度量性、可评价性和可控性。利用互联网营销的这一特性,可以大大改进营销决策的效率和营销执行的效用。

(四)营销组织变革

变传统的实体营销组织为的虚拟营销组织。传统的实体化的营销组织的基本特点是:(1)功能化,实体组织具有完成业务活动所需的全部功能。(2)内部化,实体组织依靠自身的功能、资源完成组织的活动。(3)集中化和规模化。实体组织将各种所需的功能、资源集中在一起使用,在地理范围和空间上具有连续性。

而信息,的营销组织具有虚拟性。虚拟营销组织具有不同于实体组织的根本特征:(1)专长化,只保留自己的核心专长及相应的功能,使组织规模小型化、分子化;(2)合作化,虚拟营销组织不再具有完整的功能和资源,而必须利用外部的市场资源和别的能在功能及资源上形成互补关系的虚拟企业进行合作;(3)离散化,虚拟营销的资源、功能呈离散状态分散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彼此之间通过高效的信息网络连接在一起。总之,虚拟营销组织突破了企业的有限界限,便于企业实现外部资源和优势的有效整合,发挥企业核心能力,是网络时代企业组织模式的典型形态。

(五)沟通模式变革

变传统的单向分离式传播为现代双向互动多媒体式传播。传统的营销手段只能提供单向的信息输送,消费者常处于被动的地位,且信息传播模式是分离的,电视主要传播视频信息,电台传播音频信息,而报纸、杂志等传播的是文字信息。在网络环境下,实现了信息的双向交流和传播,企业可以借助网络的互动功能在短时间内与世界各地的用户进行交流,使用户对商品和企业的服务有更多的发言权,并对用户的要求和建议马上作出积极的回应。同时,互联网络被设计成可以传输多种媒体的信息,如文字、声音、图像等,使得营销传播方式更加丰富多彩,增强了传播效果。

三、我国企业迎接网络经济时代营销管理变革的对策建议

(一)把握网络经济机遇,尽快形成网络竞争优势

互联网蕴藏着无限商机,互联网营销将成为 21世纪企业营销的主导方式。已有愈来愈多的企业认识到国际互联网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将之视为未来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美国《财富》杂志统计的全球前500家企业几乎都已在网上开展了营销业务。原英特尔CEO葛洛夫曾声称:5年之内所有企业必须上网,否则必然倒闭。网络营销消除了企业规模大中小之间的差别,使各个企业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为此我国企业应把握机遇,制定企业网络化经营战略,尽快形成网络竞争优势。

(二)建立企业的信息优势,加快构筑企业网络营销平台

信息优势是企业在网络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立足之本。有关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建有网站的企业仅有15000家。国家经贸委对 300家国家重点企业的调查也显示,这些企业的信息技术和设备投资仅占总资产的0.3%,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0%的水平。加强信息化建设我国企业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建立企业的网络站点和网页。 (2)建立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对企业内部产、供、销以及生产、经营、管理等主要环节实施全面的机管理。(3)建立企业的内联网和外联网。内联网是连通企业内部各组织、各成员之间联系的计算机网络;外联网是企业对外设立的一个营销运作的虚拟平台,企业可据此进行宣传品牌、企业形象、服务,沟通与外界的商贸联系,开展商务业务等活动。(4)建立合理的企业信息管理模式。包括对企业域名的树立和宣传,提高企业对有关基础数据的管理水平及对信息的管理和水平。

(三)将企业的信息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制定合理的竞争战略

取得网络竞争优势,首先要将企业的信息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其次要制定合理的竞争战略,包括建立崭新的市场理念,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尽可能好的信用、尽可能优秀的服务开展网络营销;定制产品,提供个性化的顾客服务;开展互动式营销;遵循网络礼仪,实施软营销,即混淆广告、公关、产品目录和销售的界限,提供大量信息代替说服;利用网络虚拟特征,降低营销成本等。

(四)利用互联网的方便、快捷、低成本等优势,提高企业营销决策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

互联网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库,蕴藏着取之不尽的各种信息。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要更加重视决策的快捷性和性。企业要善于利用互联网资源这一信息宝库,及时收集企业营销决策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为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快速丰富的基础资料和信息。同时,网络经济时代越来越要求企业对顾客需求的即时满足,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向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灵活性倾斜。因此,企业要通过网络信息化管理,使科学决策得以快速响应与实施,为企业赢得竞争的主动权。

(五)建设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

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对企业营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现代营销人才具备现代化的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和较高的语言交流能力、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并掌握新的人际关系技能,能通过对话与顾客实现良好的沟通;了解市场决策对企业组织的,能控制和避免可能出现的。因此,在重视人才引进的同时,企业要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和不间断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增进员工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适应现代网络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1] 刘光峰,魏仁坚.网络营销——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 黄敏学.网络营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 姚立新.电子商务透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4] 陈祝平.4C营销创新与互联网[EB/OL].http:// www.yestock.com.

第2篇:企业经营管理逻辑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协同作用,网络经济

中图分类号:TP393.07 文献标识码:A

一、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

进入网络时代,人们正由稳定的商品供应垄断者主宰的经济转变为临时的商品供应垄断者主宰的经济,大批量制造和大批量销售正在让位于大批量定制。以网络化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将极大地改变传统的企业经营方式,摆脱常规的交易模式和市场局限。因特网可以使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SCM)急剧降低成本,将客户关系管理(CRM)提高到超乎想象的新水平,进入企业原来因为地理条件而被排斥在外的市场,创造新的收入渠道,并最终重新界定它们所经营的业务的本质。

二、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

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是企业如何整合利用其各级供应商的业务流程、技术和能力以加强其竞争优势。网络经济中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来自于整合的价值链: 价值链是从“原料开采- 各级制造商- 批发商- 零售商- 最终用户”的链式价值附加传递过程, 并且它进而连接原料和产品的再利用过程而实现完整的循环。供应链管理就是试图连接这一价值链中的所有组织, 协同作业(指计划- 产品开发设计- 采购- 制造加工-合成装配- 运输- 仓储- 分销- 客户支持等一系列价值活动的协作) 形成一个“虚拟企业组织” (Virtual Business) 的网络业务模式。在供应链模式中, 产品生产是由客户拉动的, 而不是未形成供应链之前时制造厂商的推式业务模式。供应链管理的在网络经济下的价值链实质是网络竞争环境中企业与重要供应商的协作关系。

三、通过供应链管理挖掘供应链协同网络的潜能

协同(Collaboration)是指多家企业为了实施关键的业务流程而进行同步化作业,并共同承担责任、确保质量和履行各自的义务。协同是提高效率、改善关系、增强盈利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网络经济下,通过重新调整协同,从而实现实时的快速响应,找到一种方法以将多个作业环节合并成统一的无缝作业(Seamless Operation)――这种作业拥有出类拔萃的处理能力、执行能力和协同能力,并且没有繁琐而多余的业务流程。整个供应链中的任何一个成员都能够了解的原料特性(例如,工程原料的抗张强度、浓度、粘性),而不仅仅只是毗邻的两个成员之间。他们也能够根据供需变化制定相应的计划和调整。通过交易网络中所有成员的协作,就能够实现从原料到产成品整个流程的可视性――包括从原料的获取到产品的完成这一过程中的所有信息数据。这种全新的信息获知能力使交易伙伴避免很多繁琐而多余的作业,并实现规划系统的完全集成化,同时也大量地缩减了销货成本。

五、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首先是时间与速度。越来越多的公司认识到时间与速度是影响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次是质量与资产生产率。供应链管理涉及许多环节,需要环环紧扣,并确保每一个环节的质量。任何一个环节,比如运输服务质量的好坏,就将直接影响到供应商备货的数量、分销商仓储的数量,进而最终影响到用户对产品质量、时效性以及价格等方面的评价。第三是组织精简。供应链成员的类型及数量是引发供应链管理复杂性的直接原因。在当前的供应链发展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考虑减少物流供应商的数量,并且这种趋势非常明显与迅速。

作者单位:潍坊学院

参考文献:

第3篇:企业经营管理逻辑范文

【关键词】危机管理 网络时代、 舆情应对 传播

当今社会,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第四、第五媒体,赋予媒体以更加强大的力量,以更迅猛的速度,如惊涛拍岸般地冲击着世界的每个角落,击荡着人们的心灵。在这样一个伟大的网络时代,媒体在反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世界。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现代企业所面临的媒体环境已经发生剧烈的变化,在各类企业危机事件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一起作为危机事件信息的采集者、者乃至追踪者,但有些时候,网络却成为了企业危机的放大器、滋生地,网络媒体较之传统媒体表现出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交互共享性强等优势,在企业危机事件处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频繁爆发的网络舆论危机正成为现代企业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网络媒体的传播特征

互联网络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的产物,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其信息传播表现出以下特征:

1、全球化

互联网上无国界。网络传播系统是一个高开放性的、全球化的系统,这是网络传播不同于传统传播系统的第一大特点。不管是多大的网站,不管是哪台服务器,不管何时何地,只要你的信息公诸互联网,你的信息就向全球开放了。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整个世界已成为一个信息交流系统的整体,人际信息交流的“地球村”状态变成了现实。网络的普及为世界各个角落的机构和个人获取信息、输出信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2、海量化

海量是指网络传播的信息容量几乎无限。就传统媒体而言,报纸因为版面有限,广播、电视限于频道、频率资源和时间,不得不对信息进行取舍。而互联网采用了比传统信息处理方式更为先进的数字记录、传输和处理方式,将所有的声音、文字、图像等都转化成了数字形式,经过高密度存储,且可以将不同媒体形式的信息资源分散地存储在与网络互联的数以亿计的电脑终端,每日吞吐无限信息量。这样的容量,在传统媒体是不可想象的。也正因为网络的海量,使得每一位受众都有可能成为传播者。

3、即时性

在网络媒体上,我们往往看不到头版头条新闻在哪儿,新闻内容总在不断滚动更新,借助鼠标、数码摄录设备和手机等现代化影像处理和通讯工具,网络新闻者可以进行事件现场直播,在网络上图文并茂地以第一时间、第一速度报道出来,特别是对突发事件,网络传播的时间更短暂,更迅速。网络这种即时性的特点,缩短了信息传播的周期,拉近了受众与信息传播者或某一事件的“距离”。

4、互动性

网络传播与印刷传播、电讯传播的最大区别之处在于双向交互性,即互动性。有人甚至因此把这个新的传播纪元称为互动传播纪元。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这是质的飞跃,具有革命性,网络新媒体对旧媒体的影响,在本质上讲,就是以网络的互动性对长期习惯于单向灌输的传统媒体的深刻改造。在网络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传者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不仅可以意义互换,而且受传者可以成为传播者,传播者也可以是受传者。时代给受众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和民主的舆论环境,它颠覆了传统模式下只有正统新闻媒介才具有的社会监督权。新媒体将“信息平台”和“意见市场”融为一体,掀起了“全民监督”的风气,它颠覆了传统信息的生产权,让受众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把这种观点向大众进行传播,这种开放互动的沟通方式更容易引起共鸣。

5、乏理性

包容、开放的网络平台,也决定了网络信息的可信度、真实性、权威性比传统媒体逊色。由于全媒体工具的普及以及技术的兼容性,手机、DV、录音笔等都可以成为记录载体,公众可以通过微博、博客、即时聊天工具、视频、论坛、手机短信等自己获得的信息。网络环境中由于“把关人”职能的弱化和缺失,虚拟自由的泛滥,加之公众不可能都是集体理性的,一旦流言滋生,在互联网传播特点的推波助澜下,将对企业和社会造成消极影响。

二、企业危机的特征及网络困境

1、企业危机

从字面上讲,企业危机就是企业面临的危险与机遇。其涵义是由于某种突发事件的出现和爆发而打破企业原有的平衡状态,超出了企业常态的管理范围,要求企业采取特殊措施加以应对的紧急状态。其主要特性如下:

(1)突发性。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企业危机是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发生的,在爆发之前毫无征兆可言,通常是从一些细小而不为人所注意的事件迅速演变而来的。由于企业危机事件演变迅速以及周围环境的复杂多变,导致事件变化的影响因素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从而加大了危机突然发生的概率。

(2)紧迫性。对企业来说,危机一旦爆发,其破坏性的能量就会被迅速释放,并呈快速蔓延之势,如果不能及时控制,事态就会急剧恶化,使企业遭受更大损失。危机爆发之后,要求管理者在没有经验性知识可供指导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地利用当前的有限资源来应对危机事件,以降低危机对企业所造成的损害,因此具有时间的紧迫性。这正是对决策者最严峻的考验。

(3)聚集性。进入信息时代后,危机的信息传播比危机本身发展要快得多。媒体对危机来说,就是火借风势。信息传播时效的高速化、范围的全球化,使企业危机情境迅速公开化,成为公众聚焦的中心,成为各种媒体热炒的素材。同时作为危机的利益相关者,他们不仅仅关注危机本身的发展,更关注企业对危机的处理态度和所采取的行动,而社会公众的有关危机的信息来源于各种形式的媒体,媒体对危机报道的内容和对危机报道的态度影响着公众对危机的看法和态度,有些企业在危机爆发后,由于不善于与媒介沟通,导致危机不断升级。

(4)破坏性。危机的产生会导致企业脱离正常轨道而陷入危机的非均衡状态。由于危机常具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特点,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危机,都必然给企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混乱和恐慌,而且由于决策的时间以及信息有限,往往会导致决策失误,从而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而且危机往往具有连带效应,引发一系列的冲击,从而使事态扩大。对于企业来说,危机不仅会破坏正常的经营秩序,更严重的是会破坏企业赖以持续发展的基础,威胁企业未来的发展。

2、企业危机的“放大器”

随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传播力量不断提升,其影响力日益强大,基于新媒体鲜明的信息传播特点,它对企业危机的发生推波助澜,给危机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危机管理面临前有未有的挑战。

(1)网络可能滋生企业危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人们维权意识的觉醒,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传播方式给企业埋下了一个又一个“危机炸弹”。“三鹿奶粉事件”、“冠生园陈陷事件”等现代企业危机的发生几乎都是起于网络的青萍之末。特别是在其它正常渠道受到堵塞之际,网络就大大增加了滋生企业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2)网络的冷漠使企业错过了处理危机的最佳时机。防患于未然,是企业危机管理的关键所在。危机信息管理完善程度决定着危机预警的效率高低。目前,由于对新媒体重视不够,很多企业没有成立专门组织,建立专门的监测和预警系统,派专人关注网络上涉及企业或有可能引发危机的言论,因此当危机出现苗头时,不能及时预警,不能在危机萌芽阶段就把问题解决掉。

(3)网络可能激化企业危机。企业危机会通过网络、手机等迅速传递给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在地域上更是没有界限,越来越多的危机事件爆发随即扩散到全国乃至全球。另外,其反复传播的特性,扩大了企业危机的影响范围,加速企业危机规模的扩大。同时,企业危机的爆发本来就具有紧急性,而网络的信息传播速度往往使企业危机信息一夜之间尽人皆知,特别是著名企业或影响重大的危机事件,往往在企业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极速爆发扩散,让企业在危机应对中措手不及。特别是网络的匿名性往往使得建设性的意见掩盖在破坏性的意见之中,从而使企业危机在不负责任和不可控制的传播过程中迅速升级演变,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沉重损失。

三、网络环境下企业危机的舆情应对

在网络环境下的企业危机管理过程中,企业应该充分认识网络传播特点,积极面对企业危机管理的挑战,从危机的潜在期、突发期、蔓延期、解决期等不同阶段调整危机管理策略。

1、网络舆论危机的潜在期策略

在市场竞争中,危机总是与企业如影相随,危机也并非只是突如其来的冲撞与剧烈的变化,企业最大的危机是看不到危机,体会不到各种压力的存在。看得到的现实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种缓慢变化中还没有察觉的潜伏危机。美国后现代管理之父汤姆・彼得斯在《冷水中逃生》一书中通过青蛙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做出的迅速反应实验,对此进行了生动的注解。一个企业的经营环境,一般是处在缓慢的变化中,剧变式的冲击毕竟是少数。而在这样缓慢的变化中,很容易失去活力,不能感受到这样的变化,就如同慢慢升温的冷水中的青蛙,是终会被“冷水”烫死。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企业必须察觉微妙的变化,管理者必须知道自己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危机应对素质,可以说,培育和强化企业的非条件反射是企业危机管理必修的第一课。

2、网络舆论危机在突发期的策略

危机出现时,企业能否在第一时间反应是极为关键的。第一时间是指人们对突发事件,认识还处于空白时期,由于危机的突发性和难以预料性,即便身临现场的人也难以立刻理解危机是怎样爆发的,甚至除了惊愕或恐慌之外,得不出任何结论。如果企业在第一时间作出正确的反应不但能为企业争取宝贵的时间,而且也能遏制危机的进一步扩散。因此,危机当头,不论是企业决策层还是员工,都要以组织的利益为先,按照自己的职责,第一时间应对。即便自己只是下级,只是分公司的员工,也应该认识到,危机在你所属区域发生的,自己一定要比上级更了解情况,应对措施也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员工应该有充分的自信,上级一定会乐意看到一个危机已经顺利平复,处理工作已经完成的报告。

3、网络舆论危机在蔓延期的策略

许多企业管理者在应对危机时,因为公关不力,使得本不大的问题四处扩散,以至于最后深陷危机之中,难以自拔。面对这种局面,企业第一要做的就是诚恳和坦白地面对公众。进一步开放信息,增加透明度。特别是面对公众的质疑时,一定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犹抱琵琶半遮面或者沉默寡言,要知道,任何遮掩都会阻止危机的顺利解决,都会对企业的美誉度造成很大的伤害。危机发生时,如果企业采取新闻的形式,从事件发生开始就新闻,公开向公众说明、解释情况,不仅可以缓解公众的紧张情绪,取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而且还可以树立起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4、网络舆论危机在解决期的策略

许多企业管理者可能认为,在危机处理期和后遗症期,危机风暴已经过去。但是,如果企业危机未能彻底处理好危机各类因子,会使企业危机的残余因素发酵,使危机进入新一轮酝酿期。因此,即使企业成功地处理了危机,也是有必要进行反思的,把好的地方罗列出来,若以后有类似事件发生可以借鉴,把不够完善的地方加以推敲,即使是很小的细节。总之不管这次应对处理效果如何,企业都必需对舆论危机进行反思,只有有效的反思才能总结经验,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结语

企业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与媒体的沟通往往居于整个工作的核心地位。铺天盖地的网络是传播的途径,同时也是控制的关键。对于企业来说,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挥舞得好,可以变危险为机遇,挥舞得糟糕,则会使事件陷入危机的泥淖。当前,如何利用好这把双刃剑已成为了现代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

参考文献

①程洁、张健:《网络传播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

②傅开强、张战胜,《全球化时代舆论危机现象探析》[J].《军事记者》,2010

③赖明忠,《论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危机公关管理》[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58-60

④屈云波 主编:《中外危机公关案例启示录》

⑤严三九:《论重大事件中领导者面对媒体的策略》

第4篇:企业经营管理逻辑范文

关键词:手工模拟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一、引言

管理类专业具有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理论抽象的特点,实践类课型是专业教学的重要手段与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的发展发向。目前,实践类课程在高校受到高度重视,尤其在管理类专业中,各种实践课程,如:认知实习、实验、实训、模拟等得到普遍开展,但培养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二点,第一,由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抽象性与非显性,这类实践课程并未真正营造出近似于真实的企业经营环境与经营状况,学生难以从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解决问题,因此,其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大打折扣。第二,这类课程设计往往强调解决企业经营管理的某一方面的问题,割裂了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整体性,学生在实践课程中,不能也不需要运用系统的理论知识去处理复杂的实际问题,这样,导致了学生认识上出现偏差,其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并符合管理类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和研究平台,这是拥有管理类专业的院校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1]。

企业模拟经营管理实训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实践教学方式,是基于ERP的沙盘模拟课程。沙盘模拟课程在国外被称为simulation课程,是通过仿真真实的企业经营管理环境而进行的一种实践课程,具有实战性、直观性、竞争性、团队合作性、娱乐性等特点,在国内也被称为“沙盘模拟”、“模拟经营管理”、“商业模拟”等。Simulation课程可以分为物理沙盘(board―based simulation)和软件模拟类沙盘(software simulation“电子沙盘”)两大类。无论是物理沙盘,还是电子沙盘,都是利用计算机控制平台来设置各种参数,从而模拟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学生根据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软件自动计算这些决策所带来的结果,并对结果自动进行分析,以财务报表与财务指标的形式反映出来。通过这样反复的操作与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决策能力。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在开展“沙盘模拟”实践课程教学,这方面的研究很多。但对于如何在手工操作下,非计算机模拟的全仿真企业模拟经营管理实训问题,这方面的专门研究还非常少。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基于手工方式下的企业模拟经营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手工模拟),对其设计思想、实施方法等进行研究。

二、沙盘模拟方式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现有沙盘模拟课程是通过计算机软件设置企业市场需求、财务状况、生产能力、技术能力、营销状况等。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并决策,软件自动计算这些决策所带来的结果,并对结果自动进行分析,并以财务报表与财务指标的形式反映出来。软件模拟方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效果,但软件模拟也存在着重大缺陷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计算机完成过程分析与结果计算,学生未实质参与企业经营全程。由于计算机软件按照一定的计算模型,对企业经营参数进行设置,对决策的过程进行计算与分析,对结果最终确认并以各种报表与指标的形式反映,学生实际上并未参与到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仅仅是作决策,换句话讲,计算机完成了应该由学生完成的工作。这样一来,学生就没有系统的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也不清楚企业管理各职能的内在联系,对经营结果产生内在原因并不知晓,因此,学生往往随心所欲的作出决策,而这种决策基本上是盲目的,实训变成游戏,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

(二)企业模拟经营环境简单,缺乏应用训练价值。企业模拟经营实训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关键在于高度仿真企业经营环境,使学生能在类似于真实的情况中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与决策。这样,才能通过“实战”训练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与素质进行综合培养。而现有计算机软件模拟过于简化的处理了企业的客观环境,简单的几个指标未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学生在这种非企业经营环境的环境中,根本没有真正去分析与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的实践也就自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样的模拟实践也就缺乏相应的应用训练价值了。

(三)实训规则与程序固化,限制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由于计算机模拟技术的限制,采用计算机模拟企业经营的前提,就是对相应规则进行固化并简化处理。在这种一成不变并简化处理的规则下,学生只能机械地按照计算机的规定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按照规定程序处理实际问题,实际上成为计算机的一部分,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知道,在企业实际经营工作中,经营环境复杂多变,新的问题与矛盾层出不穷,恰恰需要创造性的解决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因为规则与程序的固化,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模拟实训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手工模拟设计思想

基于以上分析,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基于手工方式的企业模拟经营管理实践教学模式。以实际企业为平台,根据企业某一时期真实的经营状况,在对其财务、生产、人力资源、组织、技术与质量状况、行业竞争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经营管理决策,并对决策的结果进行手工计算,以预测财务报表与财务指标的形式来反映决策结果。

这种模式是以“真实企业+模拟决策+手工计算”的方式来进行实践教学。“真实企业”就是通过公开的企业的经营资料,如某上市公司年度经营报告、财务报表、资本结构等资料,对企业的产品市场需求量、财务状况、生产能力、技术现状、销售情况、人力资源、投资项目等进行分析与梳理,提炼出综合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各种指标。“模拟决策”就是对市场开拓、销售、厂房交易、设备交易、产品技术投资、产品加工、原材料采购、筹资、运营、设备折旧、投资、人员招聘等企业经营与管理活动进行分项决策,最终形成综合性的决策。决策按照相应规则进行,经营规则依据现行的国家法律法规来制定,尽量避免人为任意限定。“手工计算”就是根据各经营管理活动的内在联系与经营规则,利用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知识对各项决策结果进行手工计算,并形成各种综合指标体系的统计表。以此来表明决策结果,其决策结果又成为下次决策的基础与依据。

图一 基于手工方式的企业模拟经营管理实践模式

基于手工方式的企业模拟经营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仿真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并对其经营与管理活动进行模拟决策,利用手工计算方式对决策结果进行计算。这种模式进行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从战略的高度,全面的审视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通过手工记录与计算每一个过程,如,制作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弄清资金流、实物流、产权流、信息流的来龙去脉,深刻理解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内在逻辑联系,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与应用能力。由于这种实践教学方式具有极强的体验性、互动性、竞争性、实战性、综合性、有效性等特点,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思维。

四、手工模拟实施方案

(一)企业经营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手工方式的企业模拟经营管理实践教学方法能顺利、有效开展的关键,就是构建全面反映企业整体经营管理状况的指标体系。由各种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要能准确、全面的反映企业某一时期的经济管理现状,这是进行手工模拟实践教学的前提与基础。指标体系应能综合反映企业内部、外部的实际状况,应该能通过一定的计算程序或确定方法加以明确。各指标与各类模拟决策内在逻辑关系应该明确,并能通过计算确定。例如,企业决策是增加某产品产量,根据决策与结果的内在联系,我们知道“商品库存”指标或“产品销售量”指标必然增加,而且增加量是可以计算或加以确定的。指标与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也应明确。例如,“销售量”与“产品价格”两个指标增加,那么“应收帐款”或“现金”就必然增加,其增加量是可以计算或确定的。

构建企业经营管理的指标体系应该从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考查,分为企业外部环境指标与内部环境指标两大类,外部环境指标反映的是企业经营的市场环境状况与政策环境状况,一般来讲可以设计这样一些指标:市场产品需求量、市场竞争程度、行业发展程度、国家扶持力度、税负水平等。有些指标可以直接计算,例如“税负水平”就可以根据国家现行税收政策与法规来计算,有些指标需要综合评定来确定,例如“国家扶持力度”。企业内部环境指标主要由:财务指标、生产指标、销售指标、人力指标、管理指标等类别。无论是外部指标,还是内部指标,可以是总量指标,也可以是相对指标。总之,应综合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结果与状态,形成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

(二)手工模拟的实施程序

为了使手工模拟实践教学顺利的开展,必须预先确定程序,按步骤进行实践。手工模拟可分为:选定企业、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形成指标、数据分析、模拟决策、结果计算、数据反馈几个阶段。

选定企业即选取某实际企业作为解剖对象,可以考虑选取信息公开,透明度高,行业内典型的企业,如某上市公司。这个阶段应该由指导教师来完成。收集资料即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收集企业某时期的经营管理活动的资料,应包括:年度财务报表、股本结构、人员构成、生产能力、经营战略、行业评估、市场需求等内外部全部资料,资料收集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最为核心的资料就是财务报表。分析资料与形成指标即根据收集的资料对应已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并计算确定各指标值,量化表达企业整个经营状况。这个工作应该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评价并指导修改。数据分析与模拟决策即根据指标对企业盈利能力、债务水平、行业地位等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方案进行决策,这个过程应该由学生以团队方式来独立完成。结果计算与反馈即根据决策计算各指标值,把已更新的指标作为下次模拟经营的起点。教师应对决策及结果进行分析点评,帮助学生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五、结论

企业模拟经营管理实训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的发展发向。本文通过分析,指出了基于软件的沙盘模拟方法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了一种“真实企业+模拟决策+手工计算”的手工模拟的企业模拟经营实践教学方法,即以原型的企业为平台,根据企业某一时期真实的经营状况,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经营管理决策,并对决策的结果进行手工计算,以预测财务报表与财务指标的形式来反映决策结果的实践教学方法。经过长期实践,这种方法实用、灵活、简便,能系统的培养学生经营管理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成等.基于ERP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3):136

[2]陈朝晖.ERP沙盘模拟对抗教学方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

第5篇:企业经营管理逻辑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01

一、企业管理和外部环境的关系特征

企业管理指的是管理者利用现有资源,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益,从而控制、协调、指挥、组织和计划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项管理活动。企业外部环境指的是企业得以发展与生存的外部空间,具体任何环境和一般环境是企业经营效益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1]。其中,具体任务环境指的是涉及一个具体企业,且会直接影响这一企业经营管理情况的各项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管理部门、资源供应者、顾客、竞争对手等等。而一般环境指的是会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周围环境因素,一般环境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因而不会涉及特定的组织和企业。企业管理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基本关系,具有下述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第一,企业管理对外部环境具有能动性。对于各个企业而言,外部环境的改变属于客观条件改变的一种,通常以企业自身的意志为基础,且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具有主动性。第二,间接性。所有的企业均处于特定的外部生存环境之中,外部环境的改变会对企业经营管理状况产生直接的影响,既可能为企业产品提供出路,也会对各个企业生产所投入的各种要素产生不利或是有利的影响等。第三,动态性。企业外部环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且会时刻产生变化,并会逐步发生发展和变化[2]。

二、企业管理和外部环境关系形式

(一)交互作用。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企业外部环境对于企业经济效益和日常管理会产生较为复杂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人们较为关注其独立作业,因而并未完全深入地了解企业管理和外部环境之间所产生的交互作业,以及由此所导致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加强企业管理和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作业,有助于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对负交互作用的产生和影响形成抑制作用,强化正交互作用,对各类风险进行准确识别,抓住企业发展机遇[3]。

(二)独立作用。一个企业经营管理效率高低的主要评价指标是企业的利润率,为了更加方便有效地进行分析,本文仅仅粗略地对企业管理与其外部环境对经济效益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同时,将企业外部环境与其管理措施视为一个相互结合的整体,消除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外部环境与企业管理作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两个影响因素,就是其独立作用的具体体现[4]。

三、外部环境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和策略

(一)外部环境的动荡复杂性。企业外部环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无法准确地把握和分析,因此,如果企业过于保守、因循守旧,则无法适应现阶段时刻变化的外部经济环境,进而导致企业经营管理工作长期重复老方法、老路线,无法实现突破创新。各个企业应做到兼收并蓄、正视现实,提高自身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以此为其经营管理工作提供指导,并不断开发新的经营管理途径。同时,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应以其长远发展目标为基础,从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为出发点和着眼点,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企业管理系统属于多个部门、多个层次相互组合的逻辑系统,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在合理的时机进行企业管理系统优化升级,有助于内部沟通协调机制的畅通。

(二)复杂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企业外部环境相对较为温和且变化较为复杂,尽管外部因素的变化不具有突然性,但由于竞争对手较多,相关的其他因素也会对企业形成明显的制约。通常情况下,应从下述几个角度出发对企业管理策略进行分析:首先,选择扩张型发展模式,将复杂的外部环境转化为较为简单的情况,从而避免与公共管理部门之间发生的摩擦。其次,通过高效灵活的计划体制,转变僵化的计划方式,保证企业计划方式满足客观经济规律。最后,必要情况下可重建企业组织结构。在企业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突破常规高度集权型管理制度,实现权利的分散是必经之路,通过分权型或是一般集权型的管理模式,对权力进行适度下方,能够更好地调动员工的参与积极性,保证各个部门的利、权、责之间结合更加紧密,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更加完善有效。

(三)简单且动荡的外部环境。在应对这种外部环境时,企业管理者应明确自身的管理思路和方法:第一,制定和实施多变且灵活的竞争措施,尽量做到出奇制胜。第二,对客户和市场需求进行全面调查分析,保证产品符合时展需要。第三,准确及时地调整市场公共关系,提高企业客户的情感认同,增强自身的品牌信誉度,树立健康的市场形象,提高产品生产质量,增强自身的社会效益。第四,加强企业员工敬业精神的培养,最大限度发挥员工的自身潜能,并将其运用到营销一线之中,充分开发新的、有效的营销方法。第五,提高自身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在市场各个区域开展营销活动,构建完整系统的营销网络,并采取有效的营销措施,对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手段进行适当调整。

(四)简单且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这一外部环境不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但也不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因而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较为稳定。这种外部环境会对企业管理活动产生两种基本影响:一方面,企业管理会较少受到冲击,因而能够更好地积蓄力量,并选择时机爆发,培养自身优势,强化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且不需要在应付外部环境变化方面注入过多的经理。另一方面,外部环境的未来发展趋势、基本现状和历史变化情况等也更加易于把握与认识,因而企业可以信息网络技术和管理手段的更新为基础,做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弓志刚,原梅生.电子商务环境下流通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第二届中国中部产业经济论坛论文集,2011,1(1):1-3.

[2]张先治.控制环境与管理控制系统[J].会计论坛,2003,4(2):57-58.

第6篇:企业经营管理逻辑范文

(一)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指运用统计方法及与分析对象有关的知识,从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上进行的研究活动。它是继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之后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是在前几个阶段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推理,从而达到对研究对象更为深刻的认识。在统计分析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它使人们能够透过普通的现象、透过平时视而不见的普通数据,看到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实践。

(二)煤矿运输企业

煤矿运输企业是煤矿企业的一个特殊生产部门,而其中汽车运输是一种重要的运输方式,它具有活动面广、机动灵活、适应性强、运送速度快和直达运输等特点。煤矿运输企业统计分析是对煤矿企业汽车运输科学管理和实行行业管理的重要工具。它是对煤矿企业运输生产全过程的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研究,并以统计分析结果来综合反映运输生产的产量、质量、速度、规模、效率、效益等经济现象的面貌。

煤矿运输企业统计分析以数据分析的方式,向人们揭示了煤矿运输行业的特征,揭示了煤矿运输行业状况的变化规律。把属于数学领域的统计分析运用于煤矿运输企业,不仅仅可以作为煤矿运输企业的工具之一,还可以成为煤矿运输企业管理层检查员工的任务执行情况以及企业内部运输计划的实施情况的有效手段,并且为煤矿运输企业制定下一步计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如果能有效地运用统计分析手段,煤矿运输企业的内部管理无疑将会受益,煤矿运输企业未来的发展也会因此多一份保障。

二 统计分析在煤矿运输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一)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分析

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分析一般有统计分组和结构分析,而结构分析和统计分组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方法。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分析研究的需要,将统计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志区分为不同性质或不同数量的若干个组成部分。结构分析法则是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计算各组成部分所占比重,进而分析某一总体现象的内部结构特征、总体性质、总体内部结构依时间推移而表现出的变化规律性的统计方法。

(二)企业产值收入统计分析

产值收入统计中采用对比分析法中的动态对比,动态对比又被称为“纵向对比”,是不同时间的同一指标数据的对比,它反映企业生产经营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上的变化。动态对比的内容主要有企业实际数与企业前期数据、历史最好时期数据、企业发生重大变化时期数据的对比。

通过产值收入动态对比,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同一数据、同一项目在不同的时间段之内的变化,它告诉我们煤矿运输企业运营过程当中,生产数量和经营方式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些变化。由此可以找出有利于企业未来的潜力因素和影响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从而能够针对不利因素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动态的相对数据一般包括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无论哪一个企业,论及企业产值收入统计分析,重中之重无非是这两项,掌握好这两项,企业就可以合理统筹安排活动,提高劳动效率,增加企业效益。

(三)货运周转量统计分析

在货运周转量统计分析中采用对比分析法中的静态对比法,相对于动态对比而言,静态对比也叫“横向对比”,它是同―时间、不同指标数值的对比。通过实际数与计划数进行对比,可以检查计划完成程度,寻找完成情况不理想的原因,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这是保证计划顺利完成的有力手段。通过数字对比,能够反映出计划数和实际数的增减变化量和变化趋势。

把统计分析中的货运周转量对比分析运用于煤矿运输企业,直接促进企业的运行过程,试想一下:同一时间内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情况清楚明了地呈现在你的面前,计划生产的产品数量和实际生产的产品数量简洁地摆放在你的眼前,这种情况下,企业运行状况如果不够理想,其原因也是一目了然的,知道了原因,采取措施就变得很简单。

三 统计分析在煤矿运输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正确评价活动成果,总结成功经验

统计分析虽然不直接生产物质资料,但是当这一方法运用于煤矿运输企业中,尤其是运用于其经营管理中,就会发挥很大作用,对企业的运营和发展非常重要。统计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正确地评价每一次商业运营活动的效果,不仅总结成功的经验,也总结失败的教训,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要搞好统计分析,正确地评价统计对象,熟悉和掌握有关统计分析方法是很有必要的,统计分析方法从根本上说有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两大类,这两类方法是总结企业运作经验的有效途径。定性分析方法是运用经济学原理,通过调查、经验、逻辑判断等对经济现象的性质、影响因素和变动趋势进行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方法是运用数学的方法、统计的方法对企业经济现象的数量表现,包括企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结构比例等进行分析的方法。

(二)找出薄弱环节,提出有力措施

深入的分析不是为了证明企业的领导者多么地英明,而是为了找出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这是把统计分析运用于煤矿运输企业经营管理的更重要的作用,从某种侧面来说,也许这才是统计分析对于煤矿运输企业经营管理的真正意义和真正职能。

随着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入和科学的运作,统计分析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将一些枯燥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汇总、统计、罗列上报,而是更深入地进行分析并且广泛地应用。如今的统计分析不仅仅做到了统计信息资源的共同享有,建立起了信息资源的共同享用平台,同时也对这些普通人觉得非常枯燥的数据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力图研究、挖掘数据背后所揭示的规律,所暴露的问题,以及更重要的方面:所反映出的关系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科学预测未来前景

企业经营的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企业经营者都希望通过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体系,实现精细化管理。笔者所一再申明的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企业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就是实现这一目的和经营者希望的有效方法,通过对煤矿运输企业运行状况进行统计分析,查找煤矿运输企业运行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准确地找出原因,再集思广益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是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办法。

根据不同的业务、不同类别采取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可以科学地预测煤矿运输企业未来的前景。通过专业化的统计队伍,灵活应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有效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企业运行将更加科学规范,企业的未来将一片光明。

第7篇:企业经营管理逻辑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文化组织机制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工作逐渐成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代表性体现之一,良好的企业文化,组织机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管理体系是否科学、完整和顺畅的运行。

2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

2.1东西方企业文化影响企业决策制定。不同的价值观、信仰、认知等都很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管理方法。企业管理中的决策制定也是如此,来自不同文化的商人采用不同的方法制定决策。西方企业管理中的决策制定基本都是由经验丰富的权威人士掌控,避免能力有限的人的任意决策。而在很多东方国家,企业的决策常常是领导和群众智慧的结晶,他们会认为这样更为可靠和实用。

2.2东西方企业文化存在不同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西方国家大多数企业,都是以结果为导向,他们看重的是基本的利益。这是因为他们注重理性思维和严格的概念。虽然东方国家的企业也重视推理和理性分析,但是他们更强调“三思而后行”。他们有很多综合条件要考虑,也存在着不少非理性的方面。他们注重感性,通过内省获得直接经验。因此,在企业做决策时,西方企业会把所有的参数考虑在内,然后进行客观的评估和分析,看是否能达到他们的目标。但是东方企业首先考虑的是他们是否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他们这两种理性是不一样的。

2.3东西方企业文化的怀疑和批判主义。西方人有怀疑、批判和创造的精神,他们这种精神来自于古希腊的怀疑主义。他们坚信权威来自于真正的理性主义,但是理性主义不是出自于权威,最佳的学习方法就是不断地怀疑。这种精神鼓励他们提出疑问,创造出新的理论。而东方人更强调包容和开放政策,他们尊重历史上优秀的文化和传统,相信真理。他们更倾向于借鉴历史经验,因而他们的决策通常不会承担风险。相反,西方企业的决策总是追求革新和改变来争取更大的成功,即使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3建立合理的组织、机制对企业经营管理至关重要

组织即指具有共同目标的人群的集合,它是在企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被市场拉动、被企业推动而自然形成的。组织又可以分为群体和团队,有效的组织可将散漫的群体打造成无坚不摧的团队,与企业共荣誉、共风雨。

3.1改造组织形态、强化组织运转

第一、设置合理的组织层级。合理的组织层级要求领导者首先要根据组织目标,确定组织框架及每个单位应完成的目标,以及每个单位必须要协同完成的目标,构建管理的闭合回路;其次要确定部门与系统的关系,做出清晰的定位管理,根据岗位设立工作标准,明确权责;最后合理授权解决效率问题,权力下移,利率才能提高,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就是领导者不断交权的过程。

第二、建立学习型组织。社会在进步,人类在发展,企业也要不断学习,创建学习型组织,才能跟上社会的进步。不断的学习与教育,内部可以从观念上培养员工不愿而愿的观念,外部培训可以让员工由不能而变为能,改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是立足长远的大计。

3.2建立良性的激励约束机制

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创新,需要创新来为企业注入生机和新鲜的活力。在管理机制、管理理念等方面不断地创新,才能得以健康的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在企业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地位。

第一、激励的原则。共赢的原则,共同创造,然后分享;分层激励的原则,高、中、基层,层次不同激励不同。分岗位激励的原则,能量化的尽量量化。舆情引导当先的原则,造势。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激励的模式。经营激励,分享经营成果,切身感受。股权激励,留住能人,激励能人,让大家有归属感。精神激励,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第三、绩效考核。要明确考核的目的:激励员工,提高绩效,发现人才,不要因为考核而考核,更不要因为考核而对立,每次考核都是激励。考核要信息健全,责任对位,完善基础管理,树立绩效文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层层推倒到具体人,要人归位,事归位,责任归位。管理没有定式,有效的、实用的,就是最好的。

3.3精细化管理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精细化管理的内涵是:精确定位、合理分工、细化责任、量化考核。精确定位就是指对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的职责都要定位准确,对每个系统的各个环节都要规范清晰、有机衔接;合理分工是指细分工作职责和办事程序,从而建立制衡有序、管理有责、高效运行的内部管理系统;细化目标是指通过对各业务部门的责任细化,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量化考核是指将各部门的经营目标量值化,经济责任具体化,考核时做到定量准确,考核及时,奖惩兑现。通过精细化管理,严格细化质量标准,建立“纵到底、横到边,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的岗位和操作标准,能够使各项精细化的管理渗透到每一个管理环节的“缝隙”,使得不同岗位的员工按照各自标准操作,减少了工作盲目性和随意性,避免了盲目和随意造成的诸多安全隐患。

第8篇:企业经营管理逻辑范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管理;适当性管理;一致性管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4-0053-04

一、引言

20世纪以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诞生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使得脑力劳动在整个劳动构成中的比例日益提高,这也标志着传统企业管理对员工以外部控制方式为主的管理手段受到挑战,管理重点必须转移到进行“自我控制”轨道上来。另外,科学管理自身在理论构建方面存在的缺陷,也促成了企业文化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实践。如,科学管理把分析和行动的原则混为一谈,误解了人力资源的特质;科学管理区分计划和执行,违背了许多工作自身的逻辑;科学管理自身存在局限性和滞后性等。企业文化管理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的行为科学,它提出了完整的与科学管理不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框架,强调“以人为本”,提倡用“以人为中心”替代“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模式,重视对机构成员的内在激励。并且,企业文化现在已经渗透到企业的各个角落,作用在企业日常事务的方方面面,其外延与内涵都远大于以制度管理为核心内容的科学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的上述特点有效弥补了科学管理的不足,也揭示了企业文化管理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企业文化管理就是企业为提升自身价值,立足企业经营管理总体目标,根据企业文化的内在规律和特点,系统、主动地对企业文化实施管理的过程。因此,加强企业文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文化管理的内涵与特点

(一)企业文化管理的内涵

企业文化决定企业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行动规范和最终经营成果。企业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即企业所信奉的(Belief)、企业所主张的(Expression)和企业所践行的(Deed)。其中,“企业所信奉的”指企业的基本假设,表达了企业对关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所有事物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为全体企业成员所分享,并深埋在每个成员思想意识的深处。基本假设反映了企业文化的本质内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根本,也是企业文化其他两个层次最重要的思想根源和现实基础(下文统称为企业基本假设体系)。“企业所主张的”指企业管理者或机构成员所公开主张的价值观与信念体系,是企业关于基本假设的公开主张,包括书面声明、正式文件、文化手册、标语口号等各类形式。“企业所主张的”来源于企业的基本假设,并丰富、充实和完善了基本假设(下文统称为企业价值体系)。“企业所践行的”指企业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企业文化,表示企业和机构成员实际的所作所为,“企业所践行的”既是企业基本假设与公开主张的体现,也是基本假设和公开主张在机构内部传播与分享的根本保障和基本方式(下文统称为企业执行体系)。上述层次划分称之为“企业文化的三位一体模型”(BED模型)。

根据上述对企业文化本质和层次的认识,我们认为,企业文化管理就是企业为提升自身价值,立足企业经营管理总体目标,根据企业文化的内在规律和特点,系统、主动地对企业文化实施管理的过程。

(二)企业文化管理的特征

1 企业文化管理的对象是整个企业。因此,其内容必然涉及企业经营管理各个层面,包括企业战略规划、运营控制、支持保障、队伍建设、决策程序、营销组织等各个方面。

2 企业文化管理以提升企业价值为根本目标。其根本目的是改善企业整体的业绩表现和核心竞争力。

3 企业文化管理需要全员参与。企业每个成员既是实施企业文化管理的主体,也是企业文化管理作用的对象。因此,企业文化管理并非由企业管理层和特定部门主导的个别行为,而是一个由企业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密切互动的复杂过程。

4 企业文化管理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企业文化管理并非企业特定阶段的工作任务,而是贯穿企业发展始终和经营管理全过程的客观存在。

企业文化管理的特征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文化建设形成鲜明对比。后者以提高企业的文化表现力为目标,通过使企业文化体系更加系统、完善和规范,使各种表现形式的企业文化更加生动并富有感染力,从而使企业文化在机构成员间得到更好的认同和分享等。因此,两者在目标、对象、手段及作用等各方面均存在根本区别。

二、企业文化管理的方法

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围绕企业基本假设的管理行为,包括基本假设的适当性管理和一致性管理两个方面。

(一)基本假设的适当性管理

1 基本假设适当性管理的客观需要。基本假设是在机构成员在共同的学习和成长经历中形成的,代表了创建者、早期的团队成员、新加入的核心人员的个人假设、价值观和理念。基本假设属于经过团队检验的观念,适应了企业当时的内外部环境和时代特点。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变化,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都在发生深刻变换,曾经适应的基本假设可能已经变得不再适应,甚至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障碍。这就对基本假设进行适当性评估和优化提出了客观要求。

2 基本假设适当性管理的理论基础。在基本假设的适当性管理上,约翰,P.科特和詹姆斯,L赫斯科特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通过大量的实证案例,提出了关于企业文化的三个理论(理论Ⅰ、理论Ⅱ、理论Ⅲ),为企业文化适当性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根据理论Ⅰ,在强力型的企业文化中,公司领导层具有一系列基本一致的共同价值观和经营方法,并且新成员也很快接受这些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为企业提供了必要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有助于企业经营业绩的增长。强力型的企业文化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可以解释短期经营业绩的优异,但是对长期经营业绩的促进作用却是微弱的,没有研究表明强力型的企业文化与企业长期经营业绩存在明显的正向关系。面对强力型企业文化的弱点,在理论Ⅱ(策略合理型企业文化)的研究中发现,没有适用于所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当企业文化适应于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经营环境时,这种文化便是有效的。企业文化的适应性越强,企业的经营业绩越好;反之,适应性越小,企业经营业绩越差。

在理论Ⅱ关于企业文化与市场环境(广义)适应性关系研究的基础上,理论Ⅲ(灵活适应型企业文化)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只有那些能够使企业适应市场经营环境变化,并在这一适应过程中领先于其他企业的企业文化才会促进企业长期经营业绩的提高。市场环境适应度越高,越有利于提升企业长期经营业绩。

3 对基本假设进行适当性管理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第一,准确地判断内外部经营环境。全面准确地分析与把握内外部经营环境及其变化趋势,是对基本假设进行适当性管理的基础。因此,作为企业的各级管理者要时刻关注内外部经营环境的最新变化,包括宏观经济环境、金融形势、同业竞争及内部物质资源条件、人力资源结构及层次变化等各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全面研究判断这些变化可能对本企业经营管理产生的影响。第二,对基本假设进行梳理和评估。在对内外经营环境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对涉及外部适应与内部整合两个层面的基本假设进行系统梳理,并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情况对基本假设的适当性进行评估。第三,对基本假设的适当性进行优化。根据对内外部经营环境和基本假设进行对照评估的结果,对不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基本假设进行调整和优化。

(二)基本假设的一致性管理

适当性管理是针对基本假设的内涵的管理,是对意识思维进行管理的范畴,而一致性管理则是针对基本假设的实践管理,是执行落实的范畴。

1 基本假设一致性管理的客观需要。第一,由于价值体系与执行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主观过程,因此,两者从内涵上与基本假设高度一致只是理想情况,存在差异才是常态。而这种差异的存在将对基本假设的传播和分享起负面作用。这就对基本假设实施逻辑一致性管理提出了客观需要。第二,由于企业内部不同成员在经历、学历、年龄、地位、家庭、富裕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个人需求的差异化和多元化,从而在组织内部形成复杂多样的心理动机,并造成个体行为方式与组织期待的差异。通过对基本假设在企业内部个体层面实施一致性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组织个体在心理动机和行为方式方面的差异,从而实现组织目标,这是对基本假设进行一致性管理的现实意义。

2 基本假设一致性管理的理论基础。马斯洛关于需求的动机理论及麦格雷戈关于X理论和Y理论的研究成果,为企业基本假设的一致性管理确立了理论基础。第一,马斯洛是当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被誉为“人本心理学之父”。在其划时代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求划分为五类,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需求层次动力学。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是:由于个体在经历、性格、年龄、家庭、地位、文化层次等方面的差异,组织内部必然存在多元化、差异化的需求,具体表现为不同个体在需求层次、动机强弱、满足方式、满足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这是组织成员基本假设复杂性的主要根源,在客观上会造成组织内部存在复杂多样的动机和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第二,X理论与Y理论是西方最有影响力的管理思想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在《企业的人性面》一书中提出的两种互相对立的人性假设。该理论一经提出便引起学术界和管理界的高度关注,一方面作为组织管理学的经典理论应用于教科书中,另一方面在实践领域引发了长期而热烈的争论。麦格雷戈的研究指出,“每个管理决策和管理行动的背后,都有一种人性与人的假设”。它所总结的关于X理论和Y理论的一系列基本假设向我们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显然,在实践领域,X理论和Y理论并不绝对对立,两者都有各自发挥作用的空间和领域。

这些成果说明了在组织内部对基本假设实施一致性管理的必要性。基本假设的一致性管理重视组织内部在个体需求、动机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客观性,重视员工个体基本假设的复杂性,通过价值主张、制度规范、礼仪仪式引导等方式,强化员工对企业基本假设的分享认同,从而最大限度地统一组织成员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在达成组织目标的同时,满足组织成员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需要,最终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协同发展。

3 基本假设一致性管理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第一,内容梳理。对企业基本假设、价值体系与执行体系的具体内容进行梳理,并且以书面形式形成完整、系统的假设体系、价值体系和执行体系。第二,逻辑一致性管理。逻辑一致性管理是针对三个层次具体内容一致程度的管理。该环节需要对企业基本假设、价值体系和执行体系的具体内容进行逐项对照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其逻辑相符程度,如果存在偏离则需要逐项进行纠正。第三,实践一致性管理。实践一致性管理是针对企业成员对基本假设和价值体系的认可和践行程度的管理。该环节工作需要借助问卷调查、管理层与员工访谈、经营成果分析、内外部合作机构评价等多种方式和手段进行综合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三、加强企业文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对企业文化管理进行科学定位

知识经济、充分竞争、员工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变化,已导致现代企业内外部经营管理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为应对竞争压力,企业需要建立全员参与的经营管理机制;为改善员工激励,企业需要为员工提供存在的意义、工作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途径;为强化内部风险控制,企业需要能够为员工提供全面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信念。这正是企业文化的基本功能,也是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任务。

(二)加强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内在规律的把握

企业基本假设作为伴随企业成长的客观存在,反映了企业对事物的基本看法,并决定企业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行动规范和最终经营成果。从企业基本假设出发,进一步将企业文化分为“所信奉的”、“所主张的”和“所践行的”三个层次,从而确立人在企业文化形成和运行过程中的主体和核心地位。这有助于澄清实践层面对企业文化本质和层次的模糊认识,强化人们对企业文化形成机制、作用机理、传承机制等内在规律的理解和把握。

(三)正确处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关系

经验管理、科学管理与文化管理分别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三种不同方式。以经验为主要管理手段,即称为经验管理;以制度管理为主要手段,即称为科学管理;而以企业文化管理为主要手段,即称为文化管理。关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与文化管理,许多观点认为,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这一观点契合了企业管理发展的时间窗口和时代背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并不符合企业管理的内在逻辑。

1 经验管理将长期稳定存在。经验管理在工业化大生产的初期是企业的主要管理模式。虽然科学管理弥补了经验管理的不足,大幅提升了企业生产率,并使企业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但经验管理从未彻底离开过企业管理领域。对任何企业而言,经验管理作为基本的管理手段都将长期而稳定地发挥作用。

2 科学管理,在可以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领域,以及所有以机器设备为主要管理对象的领域是科学而高效的。但是由于人的个体差异以及远异于机器设备的生理特征,决定了科学管理在以人为主要管理对象的领域有时是低效的。同时,制度管理具有有限性和滞后性,前者指制度永远无法涵盖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层面,后者指制度管理总要落后于经营管理的具体实践。这同样决定了科学管理并不能解决企业管理的所有问题。

第9篇:企业经营管理逻辑范文

大数据时代企业经营管理策略

1“大数据”的定义

对于大数据的定义是指在当前的多元化的环境下,从一系列完备的数据组中进行数据的搜查与收集,并需要保证数据真实可靠。例如,关于企业的相关交易数据的搜集,不是来源于传统的企业常态数据组,而是来源于当前快速发展和动态更新的网络平台,例如,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网络和顾客往来记录等等。

2大数据时代下的企业管理模式研究

2.1以数据为指导进行管理决策

基于当前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企业的宏观的运营管理和微观的业务工作都需要以真实的数据作为参考,指导企业的运作和发展。由于当前真实数据对企业的运营和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企业要学会运用真实数据来提高自身效率,要做到如下几点:首先,对企业自身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管理,通过搜集和整理,形成完善、系统的企业数据库,以此来指导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相关决策;其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推进,企业在建立了完善的内部信息数据库系统后,企业要进一步建立和互联网间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网络平台对数据库进行动态更新和完善,提升数据整合工作的效率,从动态更新的数据库中挖掘出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信息,进行数据的分析,做出最优决策;最后,企业需要加强对自身数据库的建设,加大对数据的搜集、整理和更新,因为这与企业自身的利益切身相关,对企业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工作业务的效率,而且对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选择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2.2注重培养高素质数据人员

知识在时代的发展进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知识的进步才能推动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才是知识的重要载体,企业要想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要加大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发掘人才、吸纳人才、培养人才,注重企业内部人才队伍的建设。同样,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企业要注重对数据人才的培养,在企业数据库不断完善的基础上,需要数据人才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建立数据和企业决策之间的联系。因此,企业需要高素质高效率的数据人才,不仅要具备相关业务能力,还要有对数字的敏感性,要能对数字进行解读和分析,指导企业的经营决策。对高素质数据人才的需求要求企业注重对数据人才的培养,对企业内部人员进行数据管理的培训,对企业数据管理分析人员进行考核,建立奖评机制,对数据人才管理和培训进行创新。

2.3科学建设企业网络

为了企业数据系统化的管理和储存,企业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全面、合理的企业内部网络,通过网络平台加强对数据的储存和实时更新,实现企业数据的连续化和一体化,为企业对数据的管理和分析提供更大的方便。同时,企业需要在科学的理论的指导下,对企业下属机构以及往来客户的信息和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类管理,增强辨别性,提高工作效率。企业网络的建设要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数据的搜集和更新,同时注重对企业信息和数据的管理创新,通过创新提高企业数据服务能力,从而加强对数据的管理和分析能力,针对突况也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和决策。

3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

3.1大数据为企业变革带来机遇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传统企业的资产形式发生了变革,换言之,大数据时代为企业的资产形式变革提供了契机。企业传统的数据管理方式主要是对资本、负债和利润的计算,缺乏十分有效的数据管理方法。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成了企业一种有价值的新的资产,这就为企业数据管理方式的转变带来了新的机遇。现在的大数据时代下,信息是宝贵的资源,数据是有价值的资产,企业数据库代表了企业的一种竞争力,那么数据的作用将不再是简单的作为企业发展所参考的数据,而是对企业现在的管理运营和未来的发展策略的选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能让我们根据市场的需求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随着现在管理数据的方式的创新和进步,数据信息能转变成有价值的资产,不仅指导着企业当下的发展,对企业未来目标的制定和战略的选择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3.2大数据下企业的决策的变革

大数据的变革影响着企业的决策,从前企业的发展和管理需要依靠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整合所有资源的条件下进行逻辑的分析和整理,进一步推算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并且为解决企业经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宝贵的建议。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掌握数据的先进性,凭借对数据信息的管理实现企业的发展和内涵提升。在数据信息化的平台上进行量化的全面分析,进而实现优化的管理和大数据的处理。

3.3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大数据的信息管理方式和运作方式都属于管理资源的一种,通过大数据的时代背景实现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能够更加优化企业的内部结构,也实现对企业资源的充分应用,避免浪费人力、物力牺牲在无谓之处。同时,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由于网络环境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消极负面数据和冗杂的信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需要掌握更加高效率的数据分析标准,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工作奠定了非常良好的基础。

4结论

在最新的大数据背景之下,企业的发展外在环境都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具有多种规模。大数据的时代之下,把很多企业带到了最薪的信息化社会改革的过程中。因此企业只有在最新环境的发展中,考虑自身的情况,利用环境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让企业成为市场发展中的王者。参考文献:

[1]陈诗琪.浅析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就业挑战及应对策略.中国商论,201 5,Z1:193-195.

[2]凌捷.大数据时代高新技术企业管理战略转型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5,05:14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