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范文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研究综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

第1篇:家庭教育研究综述范文

一、国外研究

国外对教育救助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的反贫困作用、维护教育公平、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功能和教育救助政策内容与制度措施方面。在强调反贫困的重要意义上,联合国2003年在《千年发展公约》中指出,发展中国家要摆脱贫困,采取的重要政策就是要投资于健康和教育,这些投入不是有碍而是有助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反过来有助于人类发展。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指出,通过对社会与经济地位都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提供教育机会,既可以让其增加知识,也可以增加其向更上一阶层流动的机会,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2002)

许多学者还认为,贫困救助制度和政策对于维护维护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公平理论中,美国科尔曼和瑞典胡森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科尔曼认为,“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经历了这样的演变过程:由没有均等目标到创办面向全国适龄学生的义务教育,到为所有儿童提供同样的教育机会,最后发展到追求教育结果的均等。(科尔蔓(James.Coleman).《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2000)美国伦理学家罗尔斯也从社会正义论的立场出发,认为“教育机会均等是做不到的,我们只能向结果均等的目标努力。”为了平等的对待所有人,提高真正的平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的注意到那些天赋较低和出身不高的社会人群,要向平等的方向补偿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倾斜。学者李永生和高洪源认为美国解决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是一项寻求推进社会公平的国家政策设计,并对美国长时期的国家政策实践体现的对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的追求的脉络进行了梳理::1.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机会均等的追求;2.对弱势群体享有的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追求;3.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效果平等的追求以及由此而行成的对弱势群体的教育进行补偿。(李永生、高洪源,《基础教育参考》,2007年3月)

还有学者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去分析教育救助行为,认为教育救助作为一项社会投资,可以通过对受助者知识能力的训练,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提高生活技能,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水平。

在提出相关措施,改进教育救助水平方面,国外学者米奇利(Midegley・J,1995)提出了社会发展的观点,社会发展的观点用于协助弱势群体及其子女的教育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他认为社会救助的方式应更强调整体性与动态的过程;社会救助的策略应更注重那些被救助对象的参与,并重视他们的潜能发展;社会救助的策略将趋于多元化。(孙莹.贫困的传递与遏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1―22.)

在介绍国外教育救助制度方面,国内学者冯英、聂文倩编著的《外国的社会救助》一书概要性的介绍了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社会救助制度,涉及教育专项救助的部分进行了简要罗列;姚建平在其著作《中美社会救助制度比较》中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美国教育救助的内容、特点和影响;王英杰在《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义务教育》一书中介绍了日本和泰国在教育救助方面的援助方式,以及落实教育机会均等政策的具体做法。

二、国内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随着城市贫困问题的突出,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成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研究角度来看,社会救助制度分为住房救助、医疗救助以及教育救助,学术界关于教育救助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实证研究为主,根据城市贫困家庭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与需求提出政策建议。孙莹,周晓春在其著作《我国城市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救助问题研究》[1]一文中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得出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状况明显比普通家庭差的结果,提出在观念上建立人力资本和社会投资的理念,在行动上策划和发展有效的职业训练方案;陈静在《浅析城市贫困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2]一文中通过对贫困子女教育现状分析,提出资源配置及政策制定上的相关建议等;湖南省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对该省10个市和6个县的265户城乡贫困家庭的教育负担情况进行调查,得出贫困家庭急需教育援助的结论。[3]尹海洁等在对哈尔滨市256户贫困家庭的调查发现,子女的教育费是城市贫困家庭最主要的经济负担。[4]龚立新对江西省南昌市的部分低保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被调查的家庭中很少有独立承担子女教育费用的,总体上看南昌市低保户家庭在子女教育费用的支付方面,主要依靠学校减免。[5]山东省教育厅调查组的针对山东省的城市低保家庭子女上学难情况的调研报告指出,虽然城市困难包括低保家庭的教育救助,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教育救助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主要在于救助政策比较笼统,缺乏具体实施措施和规范化管理。[6]

第二,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解读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情况。张长伟在《高校贫困生的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中以贫困家庭子女的高校贫困生部分为特定研究对象,对贫困生的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估。韩芳、陈洪磊合著的《北京城市贫困家庭生活状况及社会支持网络研究》在教育方面做了贫困家庭需求现状分析,提出一系列社会支持对策及建议。

第三,分析教育对于反贫困的作用,从教育救助的实际意义出发,提出相应措施或政策。关信平提出城市教育扶贫是加强和扩大反贫困行动的主要措施。[7]杨立雄指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存在强调生存、忽视发展的问题,建议实施发展性救助。[8]有学者认为制度优化是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效果的途径,其中包括设立针对某些贫困家庭特殊需要的附加保障如教育救助。[9]李迎生在研究救助内容的更新上提出拓宽开发性扶贫的思路,将教育(文化)救助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10]洪大用在谈到完善社会救助的重点时指出,要使社会救助更有针对性,即适当区分基本生活救助和其他专项救助,需要基本生活救助的人群不一定全部需要专项救助,应当将教育等专项救助的范围扩大,把那些收入稍微高于贫困线的人也纳入专项救助的范围,以促进救助资源的效用最大化。[11]

参考文献:

[1]孙莹,周晓春.我国城市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救助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3.

[2]陈静.浅析城市贫困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J].学术探讨,2009,11.

[3]唐启贤.贫困家庭急需教育援助――对城乡贫困家庭教育负担情况调查[J].调研世界,2002,10.

[4]医疗与教育.城市贫困家庭最沉重的经济负担――来自哈尔滨市256户贫困家庭的调查[J].中国民政,2003,11.

[5]龚立新.南昌市部分低保家庭经济状况调查分析[J].价格月刊,2007.

[6]山东省教育厅调查组.城市低保家庭上学难情况的调研报告[J].当代教育科学,2007,7.

[7]关信平.现阶段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及反贫困政策[J].江苏社会科学,2003,2.

[8]杨立雄.中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回顾、问题及政策选择[J].中国人口科学,2004,3.

[9]金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效果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0,1.

第2篇:家庭教育研究综述范文

一、研究课题

一个华德福幼儿的家庭生活

二、研究概述

华德福教育被誉为世界四大教育理念之一。事实上,自 2002 年起,华德福教育开始被国人在杂志期刊上介绍,近些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华德福教育,其在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作为一种非主流的教育模式,其也愈来愈受到教育界特别是学前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国内很多关于华德福教育的探讨应运而生。

幼儿在园学习效果的维持必须依赖于有效的家庭环境,家园合作一直是幼儿园工作的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华德福幼儿园,这一点尤其突出。比起主流学校,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对幼儿的家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学校对其家长有很多建议,比如不能给孩子看电视、玩电脑,不能穿有卡通形象的衣物等等,这与我国主流思想下的家庭教育现状背道而驰。目前国内关于华德福教育的研究和文章并不多,关注华德福家庭的几乎没有。然而,对于华德福幼儿家庭生活的探讨不论是对于入读华德福的家庭还是非华德福家庭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旨在通过叙事研究描述一个主流社会的家庭在入华德福后产生的一系列碰撞、冲突的过程。家庭生活具体是怎样进行的?是否与华德福理念一致?为什么一致或不一致?即,通过对比华德福理念下家庭生活的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来探讨华德福教育理念。在细枝末节的家庭琐事中呈现幼儿及其家长遇到的问题及解决过程,并对此进行探讨,试图对其他接受主流学校教育的幼儿家长提供一些思考和参考。

本文把家庭生活基本上分为外在有形部分和内在无形部分两类,共十四项。通过连续多日的观察及访谈,从外在有形部分来讲,该幼儿的饮食以有机食品为主;幼儿承担固定的家务;玩耍的范围从客厅到自己的卧室;家居简洁素雅;光线明亮;穿衣以纯色无卡通为主;玩具以塑料的乐高玩具为主;有少量卡通玩具和电动玩具,会用电脑打游戏、画画;书籍有百余本,从绘本到百科全书;客厅有电视机但并不看;一般晚上八点半睡觉,睡前自己洗漱,家长讲故事;短期旅游主要是在家附近的公园及周边,也有跨省跨国游,家长多选择环境优美的地方,并会邀请幼儿同伴同往。

可以看到,该家庭在玩耍空间、颜色、光线、睡觉四个维度非常符合华理念,而前三个维度其实并不是与华德福有关,是家长自由选择的结果,但得到了华德福理念的支持;在衣服、食物方面有较高的认同度;在书籍、电子产品方面不太明朗或者持有自己的看法;在爱的氛围营造上父母做的较好,但是父亲有时候会不耐烦;在原则、规则上妈妈一般比较坚持、有耐心,爸爸有时候会妥协;在节奏上,该家庭基本上能保证规律的作息时间,节假日外出有时难以保证。总之,该家庭某些做法符合华德福理念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受接触华德福影响而认同,而是之前就有了,不符合华德福的做法的原因一是受外界影响较大;二是对某部分理念不是很清晰;三是保留有自己的不同看法。当然,家长不一定要认同华德福的理念,但是在认同基础上的家园合作对幼儿来说无疑是最好的。这就需要家长们在了解的基础上慎重选择。

很多家长并不了解华德福, 建议主流教育的家长们在做决定之前,先去模仿着做一些事情,观察幼儿的变化,这比起盲目的接受或排斥都是更为实际、有用。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问题的提出

家庭是幼儿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地方。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福禄贝尔曾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也深刻地挑明了母亲延伸至家长、抚养着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 brenner)创建的生态系统理论 (Bioecological Thoory) 也论证了家庭系统是儿童早期学习的最接近的系统,也指出建立良好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在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时期1起着不了估量的作用,孩子的许多基本能力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研究早已表明,4岁时幼儿智力的发展已经达到其成人的 50%。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被作为一种学科来研究,也只是近年来的事情。

时至今日,无论是父母,还是教育界专家,都无法轻视家庭教育对幼儿乃至孩子一生成长的重要性。本人在求学过程中接触到不少孩子及其家长,常常惊诧的发现孩子的某些行为和问题与其父母存在一致性,并对于父母的担忧,孩子的不快乐感到无奈,其实很多问题并不难解决。这让我常常陷入深思,到底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是需要的?如果这些父母能像那些个父母那样多好啊。。。

学术界从探讨学校教育模式扩大到分析家庭教育来探索和研究教育,家庭教育甚至于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尤其是在孩子的幼儿阶段。有研究表明,孩子出生后的前六年,其智商已达到其成人后的 90%左右。而在幼儿阶段,家庭不可替代。《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着作为广大的读者所认可,成为畅销书籍。家庭对孩子成长影响的相关性研究越来越多,如家庭教养方式但目前绝大多数研究都是从家庭的某一方面研究对孩子某一方面的影响,如父母气质类型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人的行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不仅与其父母的气质类型有关,还与其父母与幼儿相处的方方面面有关。从这点来讲,把幼儿置入一个整体的家庭环境来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家庭生活值得分析。但是,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是好的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我遇到华德福。我有了更多的体会。

四、选题意义

在社会化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频发的拷问下,探究华德福的家庭生活理念有其积极的意义。

五、研究方法

叙事研究:什么是叙事研究?叙事,叙:记叙,事:事情、故事,简单来讲叙事就是讲事情、讲故事。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方式,关注人们生活中的事情、事件,体现出对人们生活世界和人类内心的体验的关注。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对人们的生活世界进行描述,并根据一定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对事件、事件中人们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叙事研究最早应用于文学作品中,由于其摒弃了纯思辨的科学化研究方式,并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关注到社会弱势群体获得了广泛的采用。20世纪50年代已从社会学中独立出来。20世纪80年代,教育叙事研究最初在西方教育研究领域内兴起,90年代末引起了我国教育者的关注。

选取缘由:本研究旨在了解一个普通家庭在孩子入读华德福之后经历的一系列观念及行为方式的碰撞、转变过程。华德福教育是一种非主流的教育,选择入读华德福的家庭必将经历一些特别、或者另类的东西,为什么选择华德福?在实践华德福理念过程中遭遇哪些碰撞、困惑?怎么解决的?这些疑惑都不能以纯思辨的客观推论得出而是必须回到该家庭的主观经验中去获得,去理解他们选择以及实践华德福理念的过程。而过程中的碰撞、纠结到最终的解决的过程都是本文意欲获取的。对于事件的理解则涉及到叙述者所处的场域、叙说事件有关的人、过去所发生的相关事件的起因、开端、结束、影响等。而叙事研究就是这样一种可以达成本文目标的方法。

获取资料的方式:陈向明(2001)非常强调质的研究的主体间性的理解角度,即研究角度是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理解后者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因此,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取向,重视研究者与每一位研究对象的互动,研究者主要讲述的是自己参与了的故事,既是现场参与又要客观地描述发生的事件,并对其行为进行分析、解释。本文以观察记录、描述为主,辅助以访谈、文献资料的方式来获取资料。

研究者的角色定位 :研究者是现场文本的一部分,参与了部分故事,但是研究者又要抽离出研究者的角色,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并对其进行快速地编码、整理。既要参与,又不能过多参与,影响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情况。在相对自然的状态下观察家庭生活里的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这就要求研究者以参与现场的身份去客观地还原记录并分析、解释各行为。

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Fontana Frey(1994)在关于质的研究的伦理问题时指出不论发生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首先考虑到被研究者,然后才是我们自己的研究,最后才是我们自己:被研究者第一,研究第二,研究者第三。尊重和保护被研究者是该研究得以进行的基本要求。为了确保研究参与者的权利,以下提出本研究的相关伦理议题和处理方法。

六、总结与建议

分别对该家庭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分析,总结其符合和不符合华德福理念的部分以及不符合的原因,并给出建议。另外,就华德福与非华德福家庭的不同做以简单探讨。本部分文字呈现的内在思路是华德福理念的应然状态该家庭在此方面的实际操作状态归因分析建议。

七、论文提纲

1 绪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及其文献综述

1.3.1 华德福学校及其文献综述

1.3.2 家庭生活及其文献综述

2 研究方法及过程

2.1 研究方法

2.1.1 方法介绍

2.1.2 研究对象

2.2 研究过程

3 故事文本及文本汇总

3.1 该幼儿家庭一日生活扫描及文本汇总

3.1.1 该幼儿家庭一日生活扫描

3.1.2 该幼儿家庭一日生活事例文本汇总

3.2 该幼儿家庭生活关键事例扫描及文本汇总

3.2.1 该幼儿家庭生活关键事例扫描

3.2.2 该幼儿家庭生活关键事例文本汇总

4 分析、总结及建议

4.1 分析

4.1.1 该家庭的一日常规分析

4.1.2 该家庭的家庭生活分析

4.2 总结与建议

4.2.1 家庭生活分类各项总结与建议

5 反思

5.1 对研究对象的反思

5.2 对研究方法的反思

5.3 对研究过程的反思

5.4 对研究结果的反思

第3篇:家庭教育研究综述范文

这次组织的新教师培训,对我们都非常有意义,因为我们工作过了就能有切身的体会。短短的三天培训非常短暂宝贵,内容涉及很多:有新时期师德行为规范培训,教科研、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专题讲座,还有安吉县有效课堂规范年综述及学生心理辅导与家庭教育的讲座。

新的历史阶段,新的形式对我们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只有具备全面的素质,才能培养出适应2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通过新时期师德行为规范培训,我懂得了比“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更重要的,还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价值和意义的深刻认识和坚定信念,这是21世纪教师素质的最重要的方面。教师必须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社会和历史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自觉维护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廉洁从教、精心育人、团结协作、勇于创新。

关于教科研的讲座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教师教书是一方面但是科研也很重要,我们要学做一名研究型教师。对于我们新教师来说可能参与一个大的课题比较难,但是科研意识却不能忘记,它应该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因为这种实践加理论的科学方法可以加快我们的成长速度。例如,我们的教后感。把每次的成功之处和不足、困惑记录下来。可以方便我们从中找到不足,总结经验。当然,不足要通过教育专著或者向专家、老教师请教解决。

通过培训我也对班主任和少先队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班主任工作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是联系所有任课教师的纽带。汤校长给我们组织的分小组设计班级班徽、班歌、班名的活动,更是让我们从实践中了解到了一个班级团结凝聚的力量是无穷的。

第4篇:家庭教育研究综述范文

一、故事的来源

“明星”源于我国古代的传说中,据说是华山仙女的名字。《太平广记》中就有仙女明星“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之说。后来,明星也用来专指金星。因为金星是较亮的星星之一,所以人们就以“明星”来比喻成绩卓绝、才华出众的人。随着电影、电视这些大众传媒的普及,现在人们所说的“明星”常常指有名的或者技艺超群的影视表演者。

笔者在此所引用事例的主人公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北京大姐,有自己的工作。因为一个偶然的“热心”电话,凭借着自己做家常菜的手艺,她经常出现在电视台的美食节目中,成为大家在街上一眼就认出的“明星”。当然,“此”明星非一部分青少年盲目追求的“彼”明星。该事例的主人公被戏称为“明星”,是因为她的厨艺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可,她的事例和成就给人以鼓舞和温暖。大家觉得这是一个成功的范例,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关于教育的定义,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参考相关的文献评述,有从历史角度对“教育”的分析,有从语言学角度对教育的分析,更有教育哲学家对教育标准的论述以及教课书式的权威性定义。[1]综合这些观点,笔者认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指向人的发展。本文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层面来阐释“主妇变明星”这一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事例对笔者的启发。

二、教育能做什么

老北京四合院热闹的生活气息,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象。她的记忆里,除了父母,还有四合院里小伙伴的欢笑和金爷、八婶的生活智慧。主人公现在的生活状态和对自己从小钟爱做饭的回忆,使笔者不禁思索,教育能做什么?

(一)教育要注重家庭生活积淀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1. 中国的“家教传统”和“生活教育”。在传统中国社会,家庭是物质生产、人口生产、教育、娱乐及防卫于一体的社会基本单位,在社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家庭的地位如此重要,以及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极端缺乏的客观限制,家庭教育受到普遍的关注。家庭为承担其社会职能,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产生了种种垂训家人后代立身处世之言,如家训、家诫、家书、家规等,便形成了独特的、蔚为大观的家训文化。有学者认为,家训起自西周,定体于颜之推,宋、明、清三代最为繁盛。[2]在《颜氏家训・序致》中,开宗明文地阐述了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悔谕”。[3]在我国家训史上,以著家书而闻名,他一生写了几百封具有家训性质的家书。这些家书虽然思想零散,但勤俭持家、节约资源、以邻为善、家庭和睦的思想贯穿其中。[4]有学者把其思想归结为“八字家规”:早、扫、考、宝;书、蔬、鱼、猪。这些事物也是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早上起来洒扫院落,要孝敬长辈,常忆苦思甜,要以邻为宝,善待亲戚邻居;要每天读书,勤于劳作,房前挖塘养鱼,屋后种植蔬菜,剩饭残叶养猪。

到了近代,陶行知先生把我国古代家庭生活的传统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由此形成了以“生活即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论。教育源自生活,生活中的智慧启迪着教育,决定教育的意义。生活也因教育而改变,相信有史以来,送孩子接受教育的父母都希望孩子以后的生活会更美好。每个人都和生活的世界紧密相连,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场景,生活中的价值冲突和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才能进入教育者的视野,教育者才有可能去发掘其教育价值。

只是教育发展到今天,人们似乎太渴望教育能一朝即改变不太理想的生活状态。学校教育里出现片面追求学生考试成绩、忽视学生丰富生活经验的情况。同时,一些家长随波逐流,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忘了自己作为家长“养育”的职责,给孩子请家教代替。有相关研究表明,父母是否为孩子请过家教对子女的学业成就没有显著影响,而父母对子女学业目标的期望、辅导子女学习的程度等因素对子女的学业成就有显著影响。[5]笔者认为,父母应该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毕竟家庭是每个人亲情的摇篮。家庭对孩子影响更多的是思想、姿态、作风、行为等,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态度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培养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自然、亲密的家庭关系,不仅能滋养孩子的心灵,还能对孩子学业成就有正向影响。父母需协助学校优化对孩子的教育,不能放弃家庭生活教育这一宝藏。

重视生活积淀的教育意义,这也许才是教育者该做的。

2. 国外对家庭“社会资本”的关注。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式的国家,人们对自然比较亲切,重视生活的纯朴经验,并用各种形式记录下来,寓言、诗歌、戏剧等,有记录的多为经验总结。而国外在重视家庭教育的同时,积极探索具有说服力的理论。

自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 Bourdieu)将经济活动中“社会资本”概念引入社会学的研究领域,这一概念就引起了社会学家的广泛关注。目前,这一概念虽然没有权威性的统一定义,但许多学者基本上都认同哈佛大学教授普南特的定义。他认为社会资本是“能够通过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的信任、规范和网络”。[6]其中,信任、规范和网络系统成为构成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詹姆斯・科尔曼有意识地把社会资本的概念引入家庭的社会功能的分析中。科尔曼在一项研究中指出,双亲家庭的父母如果有亲密和融洽的关系,可以给子女提供一致的支持和奖赏,这就为子女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和氛围。[7]

故事中的北京大姐没有特别说明父母对她的影响,而是对邻里的印象深刻。父母不在家的时候,院子里的长辈成了她的临时父母,从这些长辈忙碌的身影中她可以体会到关爱和温暖。回到家的父母,看到年龄很小的她在厨房里任意挥洒,也没有责怪。从这些小的细节中,笔者能感受到大杂院里温暖的气息。这些应该就是影响主人公的“社会资本”。

3. 生活和家庭中蕴藏着无限的财富。根据有关学者在教育学部所做的报告,笔者了解到:目前国外有学者根据相关理论,把家庭拥有的社会资本具体化,用数据分析其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从而为给学校和政府提供切实可行的教育政策提供依据。我国有学者受此理论的启发,有人采用综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家庭社会资本对诸如学生学业成就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这些研究虽然刚刚起步,不过对我国生活教育传统的深入和发展提供了不错的思考方法和思路,让我们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运用生活和家庭中蕴藏的财富。

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对这些浓郁的生活气息似乎有点遗忘,可是父母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那份依恋是无法改变的,关键是父母能否意识到自己对子女的影响,能否主动做些什么。

(二)学校教育要整合家庭教育的力量

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借鉴国外的较多,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在具体实施时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各种问题。目前教育面临的问题之一是:素质教育实施这么多年来仍然看不到理想的效果。同时,我国存在这样的现实: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除了农村大量的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足够的关爱,在那些身处经济发达地区的父母当中,也不乏忽视对孩子家庭教育之人,家庭教育在这些家庭中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把家庭缺席的教育责任推给学校,学校教育能承担得了么?

教育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协调,哪一方的教育效果都会打折扣的。不管时代怎么变迁,中国的家教传统是无法丢弃的,家庭教育影响无法消除。同时,透过西方学者的理论可以发现,社会资本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现实中出现很多父母经济条件和受教育程度都不错,只可惜他们忽视了孩子对亲密和信任的需求,结果出现不愿看到的结果。

所以,在既定的经济条件下,学校教育虽然暂时不能大刀阔斧地改变已有的考试制度,但是如果能充分挖掘到学生的生活经验,由此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那么教育的效果会因此有很大的改观。我国始于世纪之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课程内容要加强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由此,学校教育有足够的理由和支撑珍视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对其合理利用。当然,这需要家庭的配合,因为学生的生活是完整的生活,不是家校分离的生活。学校如果在已有硬件设施的基础之上,设法加强学校同家长的联系,协调双方的教育理念,合理利用教育资源,这样出现的教育结果也许会更完美,至少不会出现“5+2=0”的现象,学生在学校和家里学到的美好生活方式可以互相印证和巩固,而不是相互抵消。

三、教育能等待多久

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后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五十多岁的那位北京大姐,她今天看似偶然得到大家认可的成就,是她五十多年来生活经验的积淀。如果没有成为明星,她的生活依然幸福快乐,只是她的厨艺贡献给了她的家庭、亲人和周围的朋友,而现在是更多的市民在分享她的智慧。在此套用嘉宾主持的总结:成功是幸福生活的副产品。只是,我们的教育会等待这么晚的成就么?

教育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成效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有道理的。教育的责任也不能清楚划分哪些是学校的,哪些是家长的,哪些是社会的。由此,教育现在能做的是:学校和家庭密切合作,在适应现实的同时,不放弃梦想、努力前行,使我们周围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运用。

注释:

[1]叶菁,王健.关于教育定义的文献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5,(6).

[2]谢扬举.家训与中华民族人文精神[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12.

[3]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M].北京:中华书局,1993.

[4]朱明勋.论的家训思想[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Vol.8,No.6.

[5]蒋国河,闫广芬.城乡家庭资本与子女的学业成就[J].教育科学,2006,Vol.22,No.4.

第5篇:家庭教育研究综述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广东农村家庭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2009年广东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8.3%,比1980年的降低了20个百分点[4]。这表明人们的收入除了用于必须的日常支出外,还有较多份额用于其他方面的支出和投资。珠三角地区金融业发达,投资渠道多元。广东居民的投资对象从简单银行储蓄扩大到基金、股票、债券等,投资领域也扩展到房地产、教育和医疗保险等领域。自1994年广东省政府提出“科教兴粤”战略以来,广东的教育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1.1农村家庭教育支出总额增速减缓

广东省农村家庭教育支出总额的绝对数量虽有提高,但相对数量不高,且增长速度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表1和图1)。在1995-2009年期间广东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额均维持在每年300元左右,2009年的支出额为296.7元,远远低于同期发达省市人均教育支出额800元左右的水平,甚至还未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广东省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的增长速度偏低,其支出形成的投资力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

1.2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从图2中可以看出,广东省农村居民自2000年以来的教育文化等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2004以来下降更为迅速,至2009年教育等支出占比仅为5.9%,大致回落到1991年的相对水平。从整体上看,广东比江苏、浙江等发达省市的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都要低。2000-2009年江苏、浙江农村的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年均值分别为12.9%、l1.5%,同期广东的这一指标值仅为8.8%。显然,在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原本不高的广东农村教育支出占比反而下降,这一现象应当引起警惕,因为它将影响广东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转型。2文献综述及其评论

2.1教育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致力于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解析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目前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在内生经济增长框架内,通过刻画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以深入剖析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关于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则集中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表现出的差异性,如刘晔等利用1996-2006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中国中东西不同地区的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差异性,而郭庆旺等通过构建包含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两阶段人力资本积累模型,揭示不同公共教育政策对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促进作用。城市偏向的教育经费投入政策是城乡教育水平、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决定因素p,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隋。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学者们选取的样本、研究方法及研究区域存在差异,但都得出相似的结论,即教育支出形成的教育投资与经济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教育发展滞后将对经济发展构成瓶颈制约。因此,各地需要加大教育投资,注重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2.2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

在认可教育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学者们广泛关注的重点自然就落在居民家庭教育投资总量的增加上,而家庭教育投资支出与收入密切相关。多数学者从居民收入或消费结构视角分析研究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的关系。杨明等n基于广东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实证分析表明,居民对教育的需求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相应增长,即家庭人均收入越高,家庭教育支出也越大。而罗楚亮等p从教育收益率的角度分析,提出教育收益率随着收入等级的提高而下降,教育支出更有利于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由此可见,学者对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的相关关系的研究结果不一,有待理论研究的进一步论证。

2.3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研究

关于教育投资比例的研究则聚焦于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增加上。当前研究多从居民教育支出的增长率远高于收入增长率、政府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收费的快速增长等视角给出了教育支出占比增加的解析。如杨汝岱等口认为高等教育改革造成家庭教育支出大幅上升,也改变了家庭对于未来教育支出的预期,导致居民消费的各个组成部分中,食品、衣着等基本消费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而教育支出比例逐年上升。任兆璋等运用动态消费模型对广州市1993-2000年城镇居民教育消费支出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预测2001-2010年广州市城镇居民的娱乐文化教育支出比例均在12%以上,且呈递增趋势。显然,按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趋势预测的教育支出占比的增长趋势与现实严重不符,亦难以解析当前教育投资支出占比出现下降的趋势。

总之,学者们对于教育投资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投资支出的增加原因及其趋势判断、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教育支出的差异性、以及区域间支出差异的实证分析等领域,而近年来少有学者关注农村居民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问题。事实上,以往的研究中,无论是政策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重心都放在家庭教育投资绝对量的增加上,而很少有文献提及教育支出的占比下降问题,其深层原因更是难以得到关注。尽管有些研究涉及到农村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政府教育支出的关系问题,但从时间上看还需进一步跟进,应分析最近几年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为此,笔者拟对1980---2009年广东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的相关变量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并纳入通货膨胀和居民的居住支出等因素,解析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占比下降成因,以此对近年来广东农村家庭教育支出额减少及政府教育支出等公共政策作更深入的反省。

3农村居民教育支出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学者们主要关注到的因素有:政府教育支出、家庭收入、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教育需求等,而较少关注到通货膨胀、家庭居住支出的挤占以及地区文化环境等因素。而由于地区文化环境等因素难以计量,笔者主要分析家庭人均纯收入、通货膨胀、家庭居住支出和政府教育支出对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

3.1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对教育支出的影响

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是人均纯收入的函数。随着广东省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提高,虽然物价指数也在增长,但名义收入增长带来的收入效应明显,家庭消费支出受收入效应的影响也相应提高;同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居民消费结构得到优化,居住、医疗、教育等支出呈现增长态势。然而,家庭支出的各个方面并不同步增长,有快有慢。2004-2008年广东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增长率达9.6%,2009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06.9元,实际增长了10.7%t。而同期教育支出增长却十分缓慢,因而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出现下降现象。从农村的恩格尔系数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用于家庭必需消费支出的比例还比较大。农村居民在收入的绝对数量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教育消费支出对家庭的必需消费支出有较大挤占影响,另外教育消费支出具有一定的刚性,因而虽然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正相关,但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具有累退性质,即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家庭总消费支出额越高,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却越低。

3.2通货膨胀对教育支出的影响

家庭教育投资建立在家庭教育支出上,而教育支出是居民消费支出的一部分。通货膨胀影响居民的消费倾向,居民对经济增长态势的判断影响其消费支出结构,并且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加速通货膨胀。为避免通货膨胀时的货币贬值,居民很容易受通货膨胀预期影响而加大当期的消费支出。在既定收入的前提下,通货膨胀上升,教育成本也随之上升,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大,教育支出产生的收益要在较长时间内才能见效,是未来收益的贴现值。因此,在一定的时段内,教育支出的比例会随着通货膨胀的上升而减小。相反,在通货紧缩时,居民储蓄倾向上升、平均消费倾向下降,选择减少即期消费。由于教育支出的远期收益大,且教育支出发展方向趋于多元化,家庭在通货紧缩时一般会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教育支出占比也相应上升。

3.3家庭居住支出对教育支出的挤占

随着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和经济发展,尤其是自2004年以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异常繁荣,房价上涨过快,致使居民的居住支出上升较快。2006年新农村建设战略实施,在政府的诱导下,农民将大部分收入投资于住房。这改变了农民的消费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居民的教育支出。广东农村居民居住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上升较快。广东农村居民人均住房消费支出占比在2008年达到20%,即使2009年的居住消费支出比2008年的下降了约1.9%,居住支出占比仍达l8.8%,比2000年的14.3%提高了将近5个百分点,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有限的情形下,如果住房支出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收入增速,住房支出势必挤占居民的其他支出,尤其挤占具有长期投资性质的教育支出。2000--2009年广东农村家庭居住支出与教育支出分别占总支出的比例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41。

3.4政府教育支出对居民教育支出的双向影响

从全社会来看,教育投资收益具有正外部性。为促进教育的发展,提高全民素质,政府推出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如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全免、对教育乱收费现象进行大力整治等,推动农村教育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还直接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支出,从总量上提高教育的支出水平。政府教育支出极大地减轻了家庭的教育支出负担,对家庭教育支出产生明显的收入效应。这是因为政府教育支出有效降低了家庭相关支出成本,相当于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而居民会把增加收入的一部分用作教育支出,因而家庭教育支出增加。然而,从总体上看,近年来政府教育支出的快速增长对家庭教育支出产生的收入效应可能弱于替代效应。由于政府教育投资存在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管理不到位等现象n,政府教育支出增长的替代效应明显,对家庭教育支出的收入效应弱化,加上通货膨胀和房价上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居民将更多的收入投资于其他领域,以致家庭教育支出占比伴随政府教育支出的增加而下降。

4广东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的计量分析

广东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受到人均纯收入、政府教育支出、家庭居住支出、通货膨胀和广东人讲实际的文化等因素影响。

4.1家庭教育消费支出模型

已有的实证研究表明,居民的教育支出和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家庭教育支出额随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而提高,且教育支出额的增长速度随收入水平的增加而递减,即收入水平越高,教育支出额的增长幅度越小”1。笔者以广东农村居民家庭相关数据做计量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量时,教育支出额反而随收入的提高而下降。以农村家庭教育支出水平为因变量(.,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自变量(神进行分析(其中0),有二次函数模型(1)通过检验。y=O.171.827~10|x2—8O(1)t(11.4)(-8.1)(一3.5)其中.表示家庭教育支出,X表示家庭人均纯收入。统计量通过显著性检验,且方程拟合优度达到93.3%。对模型(1)两边求倒数,得教育支出水平对收入水平的边际倾向,dy/dx=.3.7×10一x+O.17,令dy/dx=0,得x=4679.8,也就是说家庭人均纯收入约等于4680元时,广东省农村居民家庭教育支出水平达到最高。x<4680元时,dy/dx>O,家庭教育支出水平随收入的提高而提高;相反,当收入超过4680元时,dy/dx<O,家庭教育支出水平随着收入提高而下降。这是因为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水平时,可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其他方面的支出,如增加旅游支出等。广东农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在2005年已经达到4690元,此时的教育支出达到最大值;2005年以后居住支出、医疗保健支出等都有大幅度的提高,教育支出有所减少。由d2y/dx:<O可知,居民教育支出额的增长速度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递减。农村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高于高收入家庭,教育投资的支出弹性有差异,这与广东省农村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教育支出现状相吻合。

4.2模型修正

模型(1)主要考虑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对教育支出的影响,忽略了政府教育支出对家庭教育支出的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政府教育支出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但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特别是2000年以后政府教育支出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7年的同比增速甚至达到47%t43。政府的教育支出可能影响家庭的教育支出。引入政府教育支出变量,对模型(1)进行修正,得到模型(2):y=O.122x,一0.657一37.58(2)t(17.39)(一10.83)(-2.56)其中,,表示家庭教育支出,噩表示家庭人均纯收入,X2表示人均政府教育支出,f检验均通过,方程拟合度达96%,模型有较强的解释力。从方程(2)的系数可以看出,系数为正,即政府投资支出不变时,家庭教育支出随人均纯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家庭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家庭教育支出将增加12%。同理,系数为负,即家庭人均纯收入不变时,家庭教育支出随政府支出的增加而减少,政府教育支出每增加1个单位,家庭教育支出将减少66%左右。2000年以前,由于家庭人均纯收入不高,但增长较快,此时政府教育支出能极大地减轻家庭的教育负担,政府教育支出对家庭教育支出产生的收入效应突出。2000年以后,政府教育支出增长很快,由于政府教育支出结构和体制不够完善,其对家庭教育支出的替代效应明显,收入效应相对不显著,加之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因而家庭教育支出增长较慢,且家庭教育支出占比下降。

4.3教育支出占总支出比例的计量模型

广东省农村家庭教育支出不仅总量增长缓慢,而且教育消费支出占比在近年来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大多学者采用最为成熟的AIDS模型研究居民消费行为,该模型是1980年由Deaton和Muellbauer引入价格因素创建的理想需求系统模型n,其线性形式为:wf=+In(y/p)+:),1np.,,其中V,6代表某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p是价格指数,Y是总的消费支出,是某消费品价格。由于教育消费支出的价格不易量化,故不考虑价格因素,而以Working—Leser模型分析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问题n“。多数学者用此模型描述商品的消费份额关于总消费支出对数的函数关系,即线性恩格尔曲线函数。Working(1943)t”和Leser(1941)t的经验研究表明:商品支出份额和总消费支出对数之间的线性函数形式对许多经济和时间区间数据都拟合得比较好,实证文献将Working.Leser模型设定为如下形式,即w:a+lny,其中W表示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Y表示农村家庭总消费支出。现将这一模型改进,得到半对数线性模型:w=3.0261ny-O.009~5.272(3)t(11.8)(一7.7)(-4.1)其中,W表示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y表示农村家庭教育支出,c表示政府人均教育支出,模型拟合度为89.5%,检验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6<0.001。模型(3)中家庭教育支出对数lny的系数表明,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与家庭教育支出额呈正相关关系。显而易见,家庭教育支出增多,其在总支出所占比例就增大:家庭教育支出减少,其在总支出中所占比例就随之下降。结合模型(1)和(2)的分析,近年来广东省农村家庭教育支出总量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这即是说,广东农村家庭的教育支出额减少,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也就下降。模型(3)中政府人均教育支出的c系数显示,政府教育支出与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呈负相关关系。这与模型(2)的分析结论一致。近年来政府教育支出对家庭教育支出的替代效应明显,这是当前政府教育支出体制和家庭消费支出结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居住支出对教育支出的挤占已在前面作描述性统计分析。由于CPI的数据变化频繁,如采用年度数据计量,将带来极大的误差,因此,笔者不对通货膨胀影响广东农村居民教育支出进行计量分析。另外,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还受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家庭教育投资的机会成本、社会文化环境(尤其是广东人讲实际、求实惠)等,由于难以定量研究这些变量的影响,因此,得出的研究结论只能是众多归因的部分解释。

5研究结论及其政策含义

笔者展开的探索性研究得出:当广东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提高到4680元后,教育支出增长缓慢且教育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下降;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随通货膨胀的上升而下降,且受通胀预期的影响;农村家庭居住支出增长迅速,对家庭教育支出产生挤出效应;近年来,政府教育支出对家庭教育支出的替代效应明显,收入效应相对弱化。广东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现状堪忧。为了顺利推进广东文化强省战略,促进广东经济结构的转型优化,早日实现广东新农村与和谐广东的建设目标,广东必须千方百计加大农村家庭的教育支出。

5.1妥善引导农民的消费观念,优化农村家庭的消费支出结构

社会各界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引导农民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兼顾消费支出的短期与长期效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尽快完善教科文卫消费的配套设施,引导农民加强教育文化支出的意愿;合理诱导农民的住房消费观念,让农民知晓住房不是奢侈品,避免住房建设中的攀比现象;在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以考虑推出农村地区的保障性住房,并进一步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愿意分配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教育支出。

5.2切实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适当控制通货膨胀的上升速度

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完善农业产业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切实改善农民工的生活待遇;出台优惠政策以鼓励农民创业,继续加大政府对欠发达农村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u;政府应多管齐下,应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击投机,控制通货膨胀的速度,提高农村居民的真实收入,延缓家庭教育支出随收入增加而下降的拐点出现。

5.3完善政府的教育支出机制,发挥政府教育支出的乘数效应

政府需加大对农村教科文卫领域的投入力度,进一步优化政府教育支出的决策机制;改善政府的教育支出结构,政府的教育支出应向农村尤其是偏远的贫困地区倾斜,提高教育质量,应提供最有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将重点投在改善师资水平和办学硬件设施上,显现政府教育支出的收入效应。

第6篇:家庭教育研究综述范文

关键词:思想;制度;实践

从古至今,我国的幼儿教育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幼儿教育在我国古代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近代以来,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人们开始注重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受西方各方面元素的影响,近代中国的学前教育在思想、制度以及实践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中国近代的幼儿教育与西方学前教育的区别

由于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中国近代的学前教育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大。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对家庭责任、尊老爱幼等的教育,而西方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提倡教育要符合幼儿的天性,儿童教育进程相对我国来说是比较缓慢的,并且提倡对儿童的教育要符合法律的相关规定。此外,西方学前教育较中国近代的幼儿教育来说更加强调模仿与教育,对教师的标准也有明确的要求,这样的教育并不只是单边教育,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当然,西方学前教育与中国近代的幼儿教育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但是,中国近代的幼儿教育是以家庭教育为主,且家庭教育的方法单一,而西方的学前教育对家庭教育以外的因素也较为重视。

二、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以及其受西方元素的影响

1.思想上的变化

学前教育产生的一个原因就是西方元素对我国的影响,我国近代许多人的思想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在之后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中,也对家庭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传统的家庭教育受封建观念的影响较大,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大都会将自己的思想强行灌输给幼儿,而没有注意幼儿的天性。但是,受西方元素的影响,我国的学前教育也开始注重对幼儿的天性进行培养,而不是单单由父母主导幼儿的教育。其次,我国的学前教育也开始效仿西方,通过模仿教育的方法来进行幼儿教育。最后,我国的传统教育仅仅是对受教育者有要求,而对于教育者几乎没有要求,整个教育为单边教育。但是,受到西方双边教育的影响,我国近代的学前教育也开始注重对教育者的要求,逐渐向双边教育发展。

2.制度方面的变化

虽然我国近代的学前教育有非常丰富的传统教育资源作为其发展基础,但是,西方元素的传入对我国近代的学前教育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各类学前教育机构在短期内被动地创办起来,但是这却为我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确立奠定了非常有利的基础。我国逐渐开始模仿西方的制度进行学前教育制度的建设,湖北幼稚园的建立就是我国近代模仿西方学前教育制度建设我国学前教育制度的表现之一。作为近代中国建立的第一所公立幼稚园,在当时园长特地拟定了《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对入学幼儿的年龄、受教育科目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之后,在1904年9月,其又改名为武昌初等小学堂附设幼稚园,各方面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这是我国近代学前教育工作起步的重要标志。

此外,我国于1904年颁布了《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初步创立了以蒙养院为主体的学前教育体制,之后的发展中也注重对其体制的完善工作,到1922年,我国颁布了新学制,确立了《壬子癸丑学制》。总之,我国近代的学前教育受西方元素的影响,在制度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学前教育体制在不断完善。

3.实践方面的变化

我国近代的学前教育受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较大,较为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有的甚至只注重道德伦理的教育,而没有意识到培养幼儿的实际动手能力。但是,西方的学前教育就注意到了幼儿的实践能力,并且在具体的学前教育中付诸实践。在西方教育制度的影响下,我国近代的学前教育在幼儿各方面知识、语言的培养上付诸行动,并且也注重通过模仿教育来加强幼儿的动手能力。

本文分析了中国近代的幼儿教育与西方学前教育的区别,从制度、时间以及思想等方面研究了西方元素对我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影响。西方元素对我国近代的学前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我国近代的学前教育从体制上、实践上以及思想上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基础差,且与西方国情存在很大的差异,将西方元素直接引进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对我国近代学前教育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第7篇:家庭教育研究综述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2-4岁儿童;涂鸦世界

一、不解涂鸦的世界赵

忠心认为,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由于涂鸦(罗恩菲尔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把涂鸦期界定为2-4岁)主要存在于家庭这个特定的场所中,所以家长对待涂鸦的一言一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儿童的涂鸦世界。在现实的家庭生活中,当儿童第一次拿起笔开始涂鸦的时候,大多家长持娱乐的心态看待自己孩子的涂鸦作品,并认为其无意义。有些家长担心涂鸦的笔戳了眼睛,脏了小手。甚至有些责备批评孩子的涂鸦弄脏了雪白的墙面和干净的衣服。庆幸的是,有些家长认识到涂鸦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于是,这些家长大致的做法是:加强儿童的美术辅导与练习。可想而知,以上做法的结果是令人遗憾的:家长对待儿童涂鸦时所做的不解言行,某种程度上牵制了孩子往前发展的进程。

二、理解涂鸦的世界

鲍里索娃等人将儿童绘画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简单形状(圆形、线条、方形)阶段,3-4岁儿童的画具有这样的特点;(2)复杂形状阶段(将各种图形组合中组合成一个比较复杂的形状,比如房子、树等),4-5岁儿童画具有这样的特点。根据此划分及早期儿童涂鸦的特点,2-4岁儿童经历了以游戏为主的点、线涂鸦(早期涂鸦),有控制的平面涂鸦(中期涂鸦)和表征的立体涂鸦(后期涂鸦)这三个涂鸦世界。儿童的第一涂鸦大多呈现出:以点为基,顺点画线,线中有点。点的建立,点出了涂鸦世界的原点,即代表了涂鸦的主体(儿童本人)及点中的涂鸦世界。所以说,最早的涂鸦世界就是点。点的世界不断地涂鸦,出现了线的世界。在线的世界里,更多地描绘了主体在涂鸦中的动态路径,以游戏的方式存在。动态路径的重复及偶然的改变,衍生出曲线的轨迹,开启了简单形状(圆形、方形)的平面涂鸦世界。儿童在平面的涂鸦世界里能够有控制的涂鸦,改变涂鸦方向,建立起二维坐标,是对线的平面延伸,演绎了二维视觉印象。而涂鸦的后期,儿童能够组合图形,命名所画的涂鸦,明确涂鸦世界的主题,呈现了立体的涂鸦世界。综上所述,每个时期的涂鸦世界都继承了先前涂鸦时期典型的元素,诠释了儿童在不同时期的成长变化。

三、走进涂鸦的世界

不同时期的涂鸦世界是对涂鸦疆土的不断扩张,是对主体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不断展现。这也对家长的教育与引导不断地提出了挑战。那么,家庭教育如何走进儿童的涂鸦世界中呢?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提倡解放儿童身心,注重幼儿本位、本能、环境及自身体验的教育理论,其儿童美术教育观以家庭为本位,关注儿童现实生活。因此,笔者认为:家长应给2-4岁儿童营造一个宽松的家庭氛围,平时多关注他们的现实生活,尤其是现实中的涂鸦活动。

1.建关系,多沟通

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应该花费一定的时间来陪伴自己的孩子,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有耐心,要认真对待,不能敷衍了事。这样才能与其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为家长走进涂鸦世界打下良好的基础。

2.赋角色,定原点

家长进入儿童涂鸦世界之前,应赋予自己一个角色。最好的角色就是同伴。因为同伴关系在认知方面不存在差异性,所以家长以同伴的身份进入,就不会误解儿童的涂鸦行为。扮演同伴角色,就是要求家长摒弃自己现有的认知与态度,以接受与欣赏的心态走进儿童的涂鸦世界。在确定好角色之后,应该定好涂鸦世界中的原点。具体的定位应根据涂鸦作品的具体情况来定。

3.探轨迹,赏童趣

从涂鸦的原点出发,探寻涂鸦的轨迹,从而欣赏轨迹中的童趣。点、面世界的涂鸦是兴趣使然。因此,涂鸦的轨迹是一种游戏式的,凭兴趣画点、线。点、线的的痕迹清晰,反映了儿童涂鸦时的开心指数。这种开心的痕迹在中、后期的涂鸦作品中依然存在。在平面的涂鸦世界里,儿童的涂鸦轨迹能够改变涂鸦的方向,从一维的世界进入到二维的世界,交替表达了儿童的两种心理感受。第二维的涂鸦轨迹则是对儿童控制欲的表达,是长大的一种表现,突破了原有的涂鸦风格。但是在立体的世界里,由于儿童对涂鸦作品有明确的主题,所以在涂鸦的世界里,他们能够画出生命,罗列事物的顺序,表达了内心的想法,表征了对事物的印象。

4.多倾听,善总结

儿童在涂鸦时自言自语,或是对涂鸦作品进行解释的时候,家长在旁边应耐心地倾听,并观察他们说话时的语态和神情,并实时地把有效信息输入大脑,对其进行整理加工。然后,参照所加工的信息,可以对之前涂鸦世界的理解进行比对,也可为再次进入涂鸦世界进行再感受与理解提供更全面的参数。比对或再感受之后,应善于总结,以便下次更好地理解涂鸦的世界,以及涂鸦的主体——儿童。

四、丰富涂鸦的世界

涂鸦世界的构绘是基于儿童对现实的认知。在某种意义上,认知的程度承载了涂鸦的丰富与否。因此,家庭教育应该丰富儿童的现实生活。首先,在给儿童讲童话故事时,尽可能地让儿童接触色彩鲜艳的图画。其次,经常组织户外亲子活动,有助于儿童再认识周围的世界与人,不断深化对外部世界的印象与理解。最后,多用鼓励与欣赏的方式,引导儿童动手动嘴动脑,增强其涂鸦时的协调能力。

五、结语

儿童在不同时期构绘的涂鸦世界,见证了儿童从游戏到表征的成长历程。早期的涂鸦世界在点、线中蕴含着游戏的乐趣,而中、后期的涂鸦世界表征了外部的视觉印象,富有童趣。结合一线美术教学实践以及对学前儿童绘画研究,笔者从纵向方面对如何走进涂鸦世界进行了一定的阐释。然而涂鸦世界的意义与否,最终还是取决于家长们对待儿童的陪伴与关心是否用心。

参考文献:

[1]曹高峰.基于学前儿童实施家庭美术教育的分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2]李彬彬.学龄前儿童家庭自发绘画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5.

[3]李甦,李文馥,杨玉芬.儿童绘画与与语言关系的发展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3):205-208.

[4]罗恩菲尔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王德育译,长沙:湖南美术,1993.

第8篇:家庭教育研究综述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影响

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这里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接受教育,每天都在感受着对新生事物的认知。每一个人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又时常在教育别人,影响着别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家庭都更加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事业,学校教育担负着学生从基础教育到高级教育的漫长过程,成为每个国家的人才培养,社会进步的关键性教育。但是,学校教育又不是万能的,需要家庭的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父母所从事的应该是最基础最根本的教育,要想使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就需要家长深入研究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做到循循善诱、身先示范、以身作则,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心理健康,成绩优异,身体强健的有用的人。

从《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中,我聆听到了一位慈父娓娓道来的育儿故事,找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教育孩子的方法。父母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影响人物,家庭教育是系统教育的基础阶段,依次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在进入人生系统学习的开始就有健康的心理,对今后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如何当好初级教育阶段学生的良师益友,首先作为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对孩子平时生活中的不当行为及时予以指正。与孩子平等的沟通交流,配合老师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具有高尚的品格。家长不仅是孩子最初的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孩子的监护者,更是孩子思想品德、行为动作的引领者,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还应是智慧潜能的开发者。在学校、社会、家庭三者之间还应起到协调作用。作为优秀的父母,必须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光有一颗爱孩子的心还不够,过度的爱会成为溺爱,反而会害了孩子,有些家长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就会取得全面的收获。

(1)家长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遭到孩子提出的各类问题让你解答,不论是浅显的还是深奥的,如果家长对此不是深入了解,就不能给出正确合理解答,几次问题之后会在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印象,影响父母在孩子心中的高大形象,经常回答不上孩子的提问,不能给出正确的解答,孩子就不会有问题也不问父母了,给孩子造成心理障碍。

(2)家长是学生的楷模,一言一行都将会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哪怕是细小之处都应注意,如:衣着整洁,言谈举止,讲究卫生,遵守时间等方面,否则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

(3)家长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不要过分溺爱,对孩子所犯的错误要及时指出并马上改正。过分溺爱害孩子、害家庭、害自己的事例不胜枚举。中国古时候,有一个从小被母亲溺爱娇惯的少年,临刑前要求再喝一口母亲的奶,他妈妈解开衣襟喂他,这少年一口把母亲的咬下。无独有偶,著名的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偷窃的少年犯被当场捉住,犯缚了双手,被牵到刽子手那里。疼爱孩子的母亲跟在后面,捶胸恸哭。儿子回转身来,说要对她说句心里话。母亲走近去,想不到却被儿子一口把耳朵咬了下来。那少年犯说:“假如我初次犯偷了同学的写字板拿去给你的时候,你打了我,那我何至于胆子越来越大,被牵去处死呢!”孩子需要家长的帮助和保护。他们遇到了委屈会找家长诉说,遇到了虐待和威胁会找家长求助,遇到困难会找家长帮助,如果家长不是耐心倾听,热情关怀,合理解决,也势必会给学生造成心理障碍。

(4)每个家长在培养孩子时,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没等孩子出生时就有了自己的愿望和规划。希望自己家里能出个“音乐家、美术家、舞蹈家、书法家、科学家”等,除了在校学习的课程以外,每天的放学后的时间、周六、周日的休息时间都给孩子安排得满满的,孩子没有一点儿自己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出现厌学、悲观、对社会和现实不满等,轻者成绩适得其反,重者会造成心理障碍、轻生等情况。所以,家长不仅要让孩子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还应创造条件让有特长的学生得到发挥,注重孩子的特点,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如配合班主任老师在班级举行演讲比赛、舞蹈表演、墙板设计、书法展示等活动。在锻炼、培育学生特长的同时,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也是减少师生间心理障碍的方法。

(5)家长要经常和老师保持联系,沟通才能对学生的自然情况了解、沟通,便于根据学生各自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和关怀,如:有的学生父母离异,双发相互推诿,生活上得不到家庭照顾,学习上得不到关心,必须的学习费用无着落;有的学生喜欢网络游戏,甚至着了迷不想学习;有的学生性格非常内向,不想和别人沟通。当然,家长与老师的经常联系,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教育学生使其将来成为有用之人。绝不应发现孩子的毛病听之任之,不和老师沟通、不采取措施;也不能简单粗暴对孩子加以训斥、打骂,这样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还会给学生造成抵触情绪,心理产生障碍,增加了今后的教育难度。

第9篇:家庭教育研究综述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亲子;体育旅游;路径

《穹顶之下》,柴静将雾霾问题推向了,给都市生活的人们敲响了警钟,我们不断思索身处其中的自己和家人是否能够在这场灾难中侥幸逃脱,或是立即行动,维护自身健康权利。自《爸爸去哪儿》节目播出后,亲子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时尚浪潮,既健康又环保,其较高的亲子互动性迎合了当今家庭教育的理念。因此以其为背景,并从家庭教育视角下对亲子体育旅游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

1家庭教育的内涵及要求

1.1家庭教育的内涵宗秋荣和骆风分别从狭义和广义上对家庭教育进行定义。狭义上的家庭教育指的是父辈对子辈的教育,即单向的,而广义的家庭教育强调的是父辈与子辈间进行的双向成长,其中不仅是成员间的,还包括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1][2]。家庭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其教育更加强调社会性和互动性,即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孩子的社会化成长,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综合文化、心理、语言、环境等因素对孩子施加影响[3]。1.2家庭教育的功能家庭教育由原先的单向教育延伸为双向教育,突出家庭成员间的互相教育和学习,其功能已经不是简单的文化学习,其中还包括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化的进步[4]。弗洛姆在分析家庭教育功能的时候,分别从母亲和父亲不同角色进行阐述,认为母爱教育是给予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从情感出发,培养孩子的爱心;而父爱教育是引导孩子学会如何面对未来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5]。家庭教育的功能包括对孩子的文化教育,重点体现在促进其身心全面的发展和社会化。1.3家庭教育的新要求当今家长不仅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竞争意识,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还要学会分辨善恶,抵御诱惑的能力[6]。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人才要求的提高,直接影响家庭教育,对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品德兼一、身心健康、高社会化的人才。

2亲子体育旅游产生的背景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亲子间的情感交流属于社交需求,即满足物质需求层次之上,对精神需求的追求。亲子体育旅游作为小康社会的产物,不仅能够产生经济效应,而且通过亲子互动的方式,互相了解,并得到彼此间的理解与关爱。

2.1社会经济需求

2.1.1提高国民体质健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国家是由每个家庭组成,家庭的安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体育作为协调社会关系的重要条件,在社会安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和孩子通过体育旅游的形式,外出观看体育比赛、参加亲子体育活动,寻访体育文化景点等,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同时,还能够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在体育旅游过程中,父母与孩子能够提高劳动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合理的竞争环境中,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和道德品质,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2.1.2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指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有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上海市儿童体育消费支出2000元以上不足1%,其中实物型体育消费支出占90.26%,参与型体育消费占36.98%,观赏型体育系消费只有10.93%[7],由此可以推算出我国的亲子体育旅游消费在家庭消费比例中所占比例很少。亲子体育旅游属于体育旅游范畴,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年亲子体育旅游发展迅速,深受广大父母的欢迎。亲子体育旅游的发展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住宿,还能够进一步拉动对体育服装、体育器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亲子体育旅游的发展能够促进体育产业的进一步优化。

2.2家庭情感需求

2.2.1父母关注知识的培养,忽略孩子的内心需求

学习成绩的高低是父母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在知识型人才的社会中,在升学的巨大压力下,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牺牲所有的外出活动时间,陪着孩子奔波于各种辅导班之中。孩子们没有自己的独立价值,内心的想法与爱好被遏制,产生的情绪得不到疏导,不仅更加疏远与父母间的关系,甚者容易导致孩子心理疾病的产生。而孩子的全面发展是包括身体、心理、智力、道德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将关注点局限于学习,对其他不良行为视而不见,容易造成教育上的不平衡,其中表现有道德的缺失和心理疾病的产生,容易使孩子们误以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的都不重要。

2.2.2亲子互动少,情感沟通不足

“好的亲子关系,就是好的家庭教育”,而沟通是搭建亲子关系的重要桥梁,良好的沟通能够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调整和改进家庭教育,而较少的亲子活动与互动,大大减少了亲子间的有效沟通。父母们在生活成本日益增加的背景下,不得不奔波于生计,加上“女主内,男主外”传统思想的影响下,父亲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之又少,亲子间最多的互动活动就是学习,他们很少在闲暇时间里,单独和孩子聊天,谈爱好,谈理想,这极大的影响了亲子间的沟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忽略对孩子的情感教育,他们很少对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甚至在孩子情绪波动时进行严厉管教,使孩子的情感得不到宣泄,造成家庭成员间的感情冷漠的现象。

3亲子体育旅游的特点及功能

亲子体育旅游是指父母与孩子暂时离开居住地,外出观看体育比赛、参与体育活动以及寻访体育文化景点的旅游活动,强调亲子共同参与性。目前市场上亲子体育旅游活动包括观赏体育比赛、滑雪、亲子骑行、沙漠探险、亲子垂钓、真人CS、亲子健身跑等观赏类和参与类的体育旅游活动。

3.1亲子体育旅游的特点

3.1.1体验性

体验性强调参与者的中心地位,其突出了父母与孩子在活动中的实际感受,融合了体育旅游的新奇、刺激、独特等特点,更加强调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从参与者的客观感受出发,融合其心理,体验不同的生活乐趣[8]。比如家庭单车比赛,需要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共同合作,才能在游戏中获胜,既锻炼身体,又充满乐趣,增强亲子间的情感交流。

3.1.2互动性

互动包括参与者与组织者,参与者与参与者之间。参与者与组织者之间的互动:体育旅游摒弃了传统旅游的单向行程安排,强调成员间的融入感,参与者积极主动的加入体育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制定,融合自己的感受,增加与组织者之间的互动性。参与者与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即父母、孩子、伙伴间的互动,通过语言和动作传达信息,增强彼此的了解,提高亲子间的感情交流。亲子体育旅游一般是以团队出行的方式出现,旅游途中包括观赏比赛,参与体育活动等内容,孩子与孩子,孩子与父母间互相沟通与交流,分享旅行中的快乐,在比赛中互相合作与竞争,促进了成员间的情感交流。

3.1.3独特性

亲子体育旅游的参与形式具有多样性,人们可以通过自助、半自助、参与旅行社或者体育俱乐部等方式进行活动,其中旅游线路、时间、住宿、交通等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他们可以参与机构组织,或者体验“背包客”的散客组织,根据家庭爱好选择路线或活动,强调体育旅游的新奇、刺激、冒险等特色。如3月、4月份的新安江畔油菜花之旅,并在途中穿插漂流,拜访陶行知等活动,融合自然与人文景观,多样的活动形式适合各种家庭。

3.1.4休闲性

亲子体育旅游是父母和孩子在空暇时间里的活动,它不像竞技体育,具有强烈的对抗性、竞争性和严格的规则,父母和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和方案,以游乐的心态参与活动。一般家庭出游的时间选在父母和孩子共同空闲的时间,行程安排较宽松,没有紧凑感,主要是为了达到身心放松、休闲的目的。

3.1.5健身性

健身性是体育旅游的本质特征,是通过运动的方式进行的。经济快速增长的今天,人们生活成本提高,生活压力增加,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造成人们对身体锻炼的忽视。孩子在强调知识性社会中,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学习上。国民身体素质的逐年下降,老年疾病的年轻化,引起了人们对健康关注。亲子体育旅游通过亲子间体育旅游的方式,通过观赏、参与一些亲子运动游戏,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而且还能够释放压力,调节情绪,达到身心愉悦的功效。

3.2亲子体育旅游的功能

3.2.1消除亲子隔阂

学习成绩是家庭矛盾的导火索,父母关注孩子的成绩,容易忽略孩子的内心需求和情绪变化,孩子压抑自己内心想法,埋头于厚重的练习题与辅导书之中。父母们在外顶着工作上的压力,在家还要操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担心他们的未来,双方的压力巨大。亲子体育旅游让父母与孩子在欣赏自然风光,参与体育活动中放松身心,缓解压力,体育作为参与感极强的活动,亲子间通过参与体育旅游,在单独的相处中,父母能够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尊重孩子的想法,能够以更加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子女。在活动中,父母与孩子培养了共同的兴趣爱好,增加与孩子的交流,并发现彼此身上的闪光点,能够促进父母与孩子间的感情迅速升温,促进双方的情感交流,消除亲子间的隔阂,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在体育旅游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家庭的交流,父母间能够彼此学习对方成功的教育方法,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孩子间的互相玩耍,能够让其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温暖。

3.2.2塑造孩子的人格

亲子体育旅游是一次家庭间的亲密旅游,以体育的方式贯穿于整个旅游过程中。父母与孩子不仅能够亲密接触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开阔视野,而且能够通过一系列的亲子体育活动,激励孩子勇敢拼搏的进取精神,增加亲子间的沟通能力和促进双方的进一步了解。孩子在体育旅游的过程中,观察和发现大自然的美丽,培养孩子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增强环保意识。在体育游戏中,通过与父母和小组成员的合作与竞争,提高孩子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在面对困难中,能够增强自信,正面迎接挑战,提高孩子心理健康水平。亲子体育旅游还能够培养孩子的组织能力和领导力,让孩子积极参与体育旅游的计划之中,根据自己的喜好,计划体育旅游的目的地、线路、项目,其中还包括旅行前行李的准备。父母对孩子的安排给出一些建议,使孩子进一步完善旅游计划。由以往的被动接受到现在的主动设计与参与,孩子不仅能够享受到自己劳动果实的快乐,还能够在组织安排中完善自己的想法,锻炼决策能力。

3.2.3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

亲子体育旅游是一个多向互动的活动,孩子通过与父母和小伙伴的多向互动,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智商。在亲子体育旅游中,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释放自己,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学会如何更好的与人交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对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技巧上起到促进作用。

4家庭教育视角下亲子体育旅游发展的路径

4.1政府加强对市场的管理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社会主导作用,建立国家权威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其中包括建立亲子体育旅游服务指导站,培训相关人才。目前我国的亲子体育旅游市场较为混乱,相关亲子体育设施数量少,发展落后,其中包括路线设计的不合理。利益驱动下的相关企业,只是将原有成人路线稍加改造,作为亲子体育旅游的路线投入市场,没有充分考虑孩子的生理特点。政府设立的亲子体育旅游服务指导站能够很好地解决市场上混乱的现象,并且能够从专业的家庭教育视角下进行器材设计、路线安排,使亲子体育旅游充分的发挥其家庭教育的作用,而非单纯意义上的体育旅游。对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政府需要加强对相关部门的管控,监督其提供更加全面、可靠的信息。亲子体育旅游作为互动性较高的活动,随着《爸爸去哪儿》的火热上映,在全国形成了热潮。但是市场的不规范造成了亲子体育旅游产品的差异性,其中信息不对称和滞后性,造成了亲子参与感不强,满意度不高,对家庭教育的效果不明显,严重阻碍了亲子体育旅游的发展。

4.2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协作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长久,二者之间要相互沟通,确保教育方向的一致性。在家庭教育面临诸多困难的阶段,学校要承担起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过渡的领导作用。学校老师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父母的职业和人际关系,定期举办亲子体育旅游。在活动策划中,学校应该积极主动将生活知识、生存技能融入活动中,弥补家庭教育存在的一些缺陷。通过此类活动,不仅能够培养父母和孩子间的默契,还能够增加与父母的沟通机会,传递新的教育思想,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为孩子提供更加轻松快乐的家庭环境。

4.3提供更加全面的社区服务

社区是居民的大家庭,为其提供了最基本的设施与服务,并且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为居民提供教育服务。社区干部、妇联主任和社区教育工作者也要承担起走访各个家庭,了解家庭教育的情况。通过定期举办亲子体育旅游的活动,对每组家庭进行教育辅导,特别是相对比较困难的家庭,请专家或者优秀家庭共同参与活动,分享成功经验,将咨询和辅导融入于体育旅游中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优化小区整体的家庭素质。

4.4规范旅行社和相关企业市场行为

亲子体育旅游的发展主要靠市场的运作,而旅行社和相关企业是其市场开发的主力军,所以在开发体育旅游产业的同时,应该加强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多方面掌握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知识。在线路设计上,充分考虑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更多地融入亲子参与性较强的体育活动,在设施器材的选择上,要选择孩子喜爱,并且能够使用的器材。旅行社和相关企业在开展亲子体育旅游的时候,注意强调家庭教育的目的性,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父母关注与参与,同时带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其进一步的优化。完善体育设施,提供安全保障。亲子体育旅游主要针对的是父母与孩子,但是体育设施的成人化设计,并不适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要求,加上其无人管理,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导致亲子们在游玩中出现安全隐患。所以,企业应针对性的置放适合亲子锻炼的器材,并定期对其进行清理和维修,为父母与孩子们提供安全的环境。

4.5加强人才基础建设

目前,我国体育旅游市场上多为非专业人才,其中有55%旅行社认为首要问题是体育旅游导游的缺乏,有35%的认为缺乏体育旅游高级管理人才[10]。亲子体育旅游的参与人群具有独特性,企业在市场开发的同时还需培养相关创新型人才,如技术开发者——旅游线路的制定,项目经理——旅游主题的确定等。

作者:胡敏 李延超 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宗秋荣“.中国家庭教育发展论坛”综述[J].教育研究,2004(8):92~94.

[2]骆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家庭教育研究进展述评[M].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51~55.

[3]倪颖.弗洛姆理想家庭教育理念及其当代启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3):102.

[4]陆鹏飞.上海儿童体育消费现状的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

[5]代俐.我国青少年体育旅行新风尚解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4(1):119.

[6]孙辉.欧美体育户外体育教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2):162.

[7]宁钟.创新管理:获取持续竞争[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35~37.

[8]丁燕华,刘志民,宋洋.金融危机及世博会背景下上海市体育旅游发展的可行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11):32.

[9]毕斗斗,谭华.体验经济背景下的体育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J].体育学刊,2009(7):47.

[10]万怀玉,朴勇慧,刘政军.论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132.

[11]代明.黄河三角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开发路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