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械类实习小结范文

机械类实习小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械类实习小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械类实习小结

第1篇:机械类实习小结范文

摘 要: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技工院校机械、机电以及相关冶金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机械大类课程体系中处于承前启后的核心地位,也是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因此,本文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紧扣技校生的培养目标,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手段开展教学。

关键词 :机械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教学实践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砝码”。因此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制造业的基础与创新建设,我国的制造业在进入新世纪以后也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但传统的机械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随着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大,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的教学要求、内容和教学模式、方法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作为技工院校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成为学院机械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突破口”。为使此次课改落到实处,学院组织一批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与行业、企业一线专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要求、模式等方面入手,根据机械制造类企业的工作实际,设计和确定典型的工作项目,按照“学以致用”的原则,将相关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恰当安排到各个项目中,力图通过这些项目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体系的确立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极限配合与尺寸检测、检测零件的表面粗糙度、检测零件的几何误差以及常用零件的检测等。其所承担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机械类高级技能人才必须具备的公差与检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学习专业课以及生产实习打好基础,同时也为学生进行技术设计和创新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到该课程细分到机械各专业的教学要求并不相同,只有在充分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要求与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二、当前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技校生基础薄弱

由于该课程处于整个机械类课程体系的核心地位,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初步的生产实践知识,能读懂简单图样,并了解图样的标注方法,但由于技校生的基础素质薄弱,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加之厌学情绪较重,给教师开展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教学模式僵化

本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表格多、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求学生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熟记要点。但许多教师仍然采用满堂灌输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3.实训教学不足

由于检测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在教学时最好先进行认识性实习,再学习检测知识,最后在生产或实习工厂进行现场检测技能练习。但在许多技工院校受到课时少及实训场地、相关设备缺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只能在教室课堂上完成相关的学习。

三、技工院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实践

1.加强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由于该课程是联系其他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纽带,因此教师在识图与制图、工艺设计、编程、加工与制造等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按照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的原则进行组织,这样既能保证各教学项目之间技能和知识的有效衔接,又考虑了教学方面的可操作性,从而节约了教学成本,提高了教学效率。

2.改进教学模式

为使本课程的教学更能适应当前技校生的现实学情状况,笔者决定采用模块+任务的教学模式。首先将教学内容确定为四个模块,即极限配合与尺寸检测、检测零件的表面粗糙度、检测零件的几何误差、常用零件的检测。同时在这四个模块中分别设置不同的任务。每个任务中均设有能力目标,这样就能以任务驱动教学,做到理论学习有载体,技能训练有实体,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学习成就感。

3.加强实训教学

教师要充分发挥本课程技能课的优势,利用技能训练中所获得的感性知识来促进本课程的学习,同时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专业课和技能课中去,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学院就充分利用学校的地缘优势,与新钢公司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四、小结

第2篇:机械类实习小结范文

摘?要:本文从当今时代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出发,深入分析了技工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方向,阐述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对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在论述一体化教师内涵和对技工院校教师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体化教师培养的内容、模式和方法。

关键词 :一体化教师 内涵 培养 模式 方法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凸显。要保持经济在高速轨道上运行,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构建绿色信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绿色信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需要综合职业能力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技工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为此,2009年技工院校开展了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一体化教学改革包含了一体化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学习环境建设、一体化的教学管理、一体化的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其中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决定着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成败。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内容、途径和方法,取决于教师的来源和专业的具体情况。

一、一体化教师的内涵

2013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了《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标准(试行)》,标准中指出一体化教师是指按照《一体化课程规范》,进行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并组织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并把一体化教师分为三级,一级为最高,每一级都规定了任职的基本条件、典型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

从一体化教师的任职条件、典型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来看,一体化教师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在本职业领域内要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生产工艺流程、组织管理方式、企业文化,能熟练操作设备设施,具备职业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技术精湛,能输出一流的产品和服务,是本职业领域的技术能手。

第二,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生成长规律,熟练掌握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能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方案并实施教育教学,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学方面的高手。

第三,要熟练掌握“一体化课程规范”,是一体化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行家里手。

二、技工院校教师现状分析

我国的技工教育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1949—1957年为快速发展期,1958—1976年为遭受波折期,1976—1985年为整顿恢复期,1985—2003年为改革发展期,2004至今为现代技工教育形成期。从全国部分技工院校调研分析来看,经过遭受波折期的学校,教师来源于企业的较多,在整顿恢复期建立和复办的学校,新进高校毕业生、企业引进的教师均衡,改革发展期建立的学校,教师中新进高校毕业生占的比例较高,2004年以后,老牌技校有部分教师是从全国技能竞赛中培养和引进的。

三、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内容

根据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教师的现状分析,按照一体化教师的任职条件、典型工作任务和能力的要求,一体化教师培养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素质

(1)应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富有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较高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应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有熟练的教育教学技巧和方法,熟悉现代教育技术,了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掌握一体化教学方法。

(3)应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执行力强,有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

(4)应在教育过程中充满爱心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职业素质

一体化教师必须具备教师的职业素质和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质。一体化教师职业素质是指教师在从事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对一体化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 一体化教师职业素质的基本构成包括: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作风、职业文化和职业荣誉等。

3.知识素质

数控技术、模具制造等机械类专业,是集机械、电子、自动控制、新材料、新技术等现代科技于一体的专业。因此,机械类专业一体化教师必须具备多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具有丰富的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才能构建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一体化课程,并顺利地完成一体化课程的实施。

4.技能素质

一体化教师的技能包括通用技能、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通用技能是指一体化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一体化课程开发和实施技能。专业基本技能是指专业技能的基础,以及相关专业的技能。专业技能是专业工种的核心技能。如数控技术专业(数控车方向),钳工操作技能、普通车床操作技能等是专业基本技能,数控车床操作技能、编程技能等是专业技能。机械类专业一体化教师要具备专业基本技能熟手、通用技术能手、专业技能高手的技能素质。

5.能力素质

一体化教师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通用能力、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通用能力是指一体化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教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交能力等。关键能力是指一体化教师的实践与技术服务能力、职业指导能力等。核心能力是指一体化教师的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创设职业场景的能力、掌控模拟职业场景的能力等。

四、一体化教师的培养模式和方法

1.培养模式

从技工院校师资来源分析来看,可以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因此,根据不同的师资类型,一体化教师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企业引进和技能竞赛中培养的教师教育教学培养模式。企业引进和技能竞赛中培养的教师,通过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等科目的学习,院校环境、管理模式、工作氛围的适应和工作方式的转变,提高职业素质。通过利用专项培训大幅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方法,使其高新、实用的高技能应用于教学实践,发挥特长,达到提高基本素质的目的。通过学历提升和各种能力的培养,提高其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达到一体化教师要求。

(2)新进高校毕业生教师生产实训能力培养模式。新进高校毕业生采取通过与校内、校外大型企业合作,选择与专业一致的学习方向,采用企业实践、与企业共同研究开发项目等方式,在技能素质和工作经验上大幅提升。并能将新知识广泛应用于教学,取得显著效果,达到一体化教师要求。

(3)校内原有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综合培养模式。校内教师通过专项培训和学历提升,提升知识素质。通过在企业和实训车间进行师徒式学习和顶岗学习,提升专业技能素质。通过创新能力培养,教育教学思维和方法更新,提升能力素质,达到一体化教师要求。

2.培养方法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笔者学院机械类专业2012年以来,进行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改革。起初教学改革的阻力相当大,其原因有两个,一是教学主体由教师转变到学生,二是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教师不适应。因此,就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笔者学院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和理论学习相结合方式进行的。先后分批派教师到一体化教改试点院校参观学习,请专家到校作专题讲座。通过学习,教师逐步转变观念,激发了教师向一体化教师转变的内在动力。

(2)建章立制、强化激励。普通教师培养成一体化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学习、刻苦训练、提升技能。如何转化教师被动的培养为主动需求,就需要建立激励机制,优化一体化教师的成长环境。每位教师都有经济回报的需求、成长发展的渴求和得到重用的希望,因此,在政策和管理制度的建立方面要向一体化教师倾斜,突出一体化教师的地位。笔者学院为了鼓励一体化教师的积极性,每学期对一体化教师进行评奖,提高一体化教师课酬,在岗位竞聘、职称评聘、学历提升、外出培训和各种评优评先上给予政策倾斜,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轮岗培养、定岗提高。机械类专业一体化教师的轮岗培养,一方面可以提高机械类教师应具有多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知识素养和技能素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轮岗培养了解新教师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确定一体化教师的培养方向。定岗提高是通过长期的培养和锻炼,把教师培养成技术能手、教育教学高手。同时通过这两个阶段的培养,达到机械类专业一体化教师“一专多能”的要求。

(4)以老带新、优势互补。开展一体化教学的班级,一体化课程的教学一般有2位教师授课,可采用以老带新、理论和技能优势互补的组合。一者,以传、帮、带的优势快速培养年轻教师,二者,2位教师在理论和技能方面互为师徒,以学徒的形式跟着学习,达到优势互补效果。

(5)集中培训、分类辅导。一体化教师的一体化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的培养,可采用集中培训、分类辅导方式进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思想和理念、一体化课程的开发技术路径、课程标准制定、学习任务的开发、教学设计、教学文件的编写等,可采用集中培训方式进行。企业实践、专业技术能力提升、各种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应用等,可采用分类辅导方式进行。

(6)内培外引、多管齐下。一体化教师培养“立足内培、积极引进”,在加强内部培养的同时,积极从行业企业中引进实践能力强、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学第一线,提高教室队伍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实践技能的应用能力。同时多管齐下,聘请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并担任一体化教师的导师,这些专业人员将最新的技术成果带到学校,对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和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都能起到较大的作用。

(7)施加压力、激发动力。在一体化教师的培养过程中,要敢于和善于向他们施加工作压力,有压力才能激发动力,这一点对年轻教师来说尤其重要。让年轻教师在新专业开发、实训室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开发及实施等工作中勇挑重担,在工作中锻炼,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促进青年教师的爱心升华、品德升华、志向升华、责任升华、思想升华和事业升华,提升年轻教师的职业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从而促进向一体化教师的转变。

(8)以赛促培、提升素质。积极鼓励和支持一体化教师培养对象参加或辅导各类技能竞赛,通过竞赛促使教师大胆探索、苦练内功,从而提升技能素质。通过技能竞赛可以提高教师的质量意识、6S管理意识和职业素质,更能大幅度地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9)企业实践、提高技能。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是提高教师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学习新知识、新工艺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学校可以制定政策积极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参加企业实践。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用“半工半教、半教半学”的模式,教师轮流下厂顶岗进行企业实践。也可以通过带学生下厂生产性综合训练或顶岗实习参加企业实践。通过企业实践,使教师熟悉生产的工艺过程、操作方法、质量控制、生产管理,并在生产环节中积累丰富生动的教学案例,促使专业理论教师向一体化教师转变。

(10)校企合作、项目驱动。在一体化教师的培养过程中,要挖掘校企合作的潜力,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校内,可采用与企业项目合作模式接受外协加工典型项目作为教学课题,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学生分组进行生产教学,教师和学生参与从产品设计、生产准备、生产组织与实施、成品检验等全过程。通过项目的实施,全面完成专业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由“单一”的教学模式向“一体化”教学模式过渡。校外,利用学校在校外建立的实习基地,以教师顶岗实践、指导学生生产训练和参与企业生产项目技术协作等形式,促进一体化教师的培养。

五、小结

总之,一体化教师的培养要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工学一体化教学的要求。笔者学院制造工程系通过近几年的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培养途径和方法,经培养,所有专业教师都能独立地开展一体化教学,相继培养出省优秀教师3人、省教研活动先进个人2人、省技术能手3人、市拔尖人才1人、市首席教师1人、市优秀教师2人、市技术能手4人,获得专利2项,多人次获得国家、省级教科研成果,在培养一体化教师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7.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第3篇:机械类实习小结范文

金工实习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在本科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对于机械类及部分工学非机械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金工实习,学生不但可以了解金属加工工艺的全过程,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提高实践能力,而且可以加深对劳动过程及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培养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金工实习工种较多、涉及知识面广、周期较长,同时也是低年级本科生的第一次重要实践环节,从某种程度上讲,金工实习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传统金工实习教学安排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图1中,传统的金工实习按照单一工种、独立实习的模式安排课程内容。将实习内容按车、铣、刨、磨等工种进行划分,并依次安排教学。各工种的训练均以完成某一个相同的机械零件的加工为目标。各工种训练之间没有任务上的联系,学生对于实习内容很难形成整体概念,不利于工程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上采用的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由实习教师首先示范,随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按部就班地动手操作。在反复练习中,学生可以掌握一些基本型面加工以及与加工相关的安装、测量等操作知识。但由于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教师的动作,缺乏理性的思考,容易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局面。这样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加上由于受到现实实习条件的限制,一个师傅往往要带十几个徒弟,无法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致使部分学生在实习结束后无法完成规定的作品,严重影响了金工实习课程的实施效果。在课程评价上,教师缺乏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倾向于用最后的成品来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评价。这是一种终结性评价,忽视了比结果更为重要的“过程”,即学生在整个实习中的动手、动脑,全情参与的制作过程。很多情况下,学生虽然能够制作出某个产品,但是其制作过程难免有疏漏,甚至可能会有不符合规范的操作行为。或有些学生知道实习结束也未能完成实习任务,但并不能否认该生在实习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学到了知识。因此,终结性评价主观性过强,其评价结果不能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整体实习情况。科技兴国,人才是关键,这是社会的共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需要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金工实习作为机械类本科生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在大学实践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程质量,迫切需要对传统的金工实习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含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针对把知识与任务剥离开来的传统教学法的弊端提出的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根据设定的阶段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目标,完成学习和训练的过程。在完成“子任务”和“终极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独立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任务驱动教学法包括五个步骤:第一,教师提示工作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二,学生尝试完成工作任务;第三,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提出问题;第四,学生查阅并理解和记住理论知识;第五,回归工作任务,把所获得的知识与任务联系起来,看看在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后,能否把工作任务完成得更好。这一步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有利于促进知识与工作任务的整合。[1]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金工实习中的应用

(一)任务的设计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环节是任务的设计。为了培养学生完整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将能集多种工种训练为一体的典型的工件或产品作为终极任务,这使得整个实习过程就如同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学生易于形成清晰的任务概念。结合金工实习教学大纲,按照教学目标将终极任务按工艺流程划分为若干个子任务,则最终的产品成了一个由任务群构成的集合体。每一步都围绕子任务展开教学,目标清晰。这些子任务循序渐进、相互关联,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某项技能。在已完成的子任务的基础上才能进入下一个子任务。随着最后一项子任务的完成,最终的产品也就完成了。如图2所示,整个实习始终以任务为线索,教师按任务进行教学,学生为完成任务边学边练。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一个具体的子任务之中,学生在尝试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经过独立思考、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教师的及时指导后,自己解决问题。这期间,不仅操作技能得到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也得到提升。

工业产品的整个工艺流程大致包括零部件加工、检验、装配、调试等过程。一个简单的产品制作可能是某一个或某几个工艺的组合。按照产品的工艺流程划分为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子任务。以传动轴为例,其制作过程主要包括车、铣、磨三道工序,故可分为三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都包含加工和检验。这三种工序的划分及操作过程与传统金工实习教学的工序划分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尽相同。传统的金工实习教学的工序是工种之下的工序,全部在某台机床或某个工种下完成。而任务驱动教学法下的工序是任务之下的工序,学生在短期内或更长的时间由一个工序流转到一个工种中去完成另一个工序。

(二)实施过程

教师以任务书的形式给学生布置实习任务,任务书中详细介绍了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及完成任务的环节、方法。任务书由产品图纸、任务划分的树形结构图、测量方法、各种工具和设备的使用说明、安全操作注意事项等内容组成。任务书的发放为学生自学提供了一个资料库,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学生以5-6为一个小组,通过观察思考或小组内部讨论的方式分析产品图纸,绘制工艺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制作工艺流程规范地填写工艺卡,并根据具体的子任务选择合适的工、量器具。教师按工艺/工序的顺序逐步示范操作之后,由学生自行操作。教师在现场进行实时评价,一旦发现问题,就及时予以纠正。学生只有在上一步子任务完成之后,才开始下一个子任务,直至最后的产品完成。

产品完成之后,学生结合任务书对任务的完成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完成任务所运用的理论知识以及学会的操作技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在每一个子任务完成之后进行,终结性评价在整个实习结束之后进行。通过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有效地把握每一个步骤学生的学习成效,了解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便于及时地调整和改进教学。对于学生而言,通过这种形成性评价,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朝着正确的目标努力。同时,教师的肯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激励,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形成进步的动力。学习的主动性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每次形成性评价的内容均包括工作态度和实习效果两大方面。终结性评价在对形成性评价进行加权平均的基础上,综合实习报告的成绩,给出学生此次实习的最终评定等级。

(三)教学管理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下,教师的任务是管理和指导。金工实习的教师实行分工合作,一名教师负责全程的任务指导,各个工种均有指导教师负责,跟传统模式不同之处在于教师按照任务书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检查和评价。为保证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有效实施,实习工厂设备实行半开放式管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任务完成进度不同,故对子任务的完成时间不作统一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需要申请使用设备。教师则根据任务的流转引导,整体协调设备的使用。

第4篇:机械类实习小结范文

关键词:工程训练;CAD/CAM;教学实践;平台工程

教育改革强调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并强调通过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工程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专业的基本理论,通过本专业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等工程设计方法的训练,获得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和开发设计的初步能力[2,3].目前,井冈山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正在以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契机,加快培养适应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吉安市“主攻项目,决战两区”建设需要的大批应用型人才,促进学校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形成高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努力探索并构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CAD/CAM教学实践平台作为井冈山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工程训练平台的重要子平台,主要服务于机械类专业学生,并兼顾电子、医疗器械工程等专业学生,通过整合现有CAD/CAM相关课程源和设备构建而成.通过平台下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让学生体验“构思-设计-实施-运作”工程教育中强调的四个环节,使学生掌握CAD/CAM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CAD/CAM系统及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初步具备CAD/CAM开发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工程素质,以满足现代生产对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迫切要求.

1构建CAD/CAM教学实践平台的必要性

CAD/CAM技术是计算机、机械、材料等多学科知识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的产物,是先进制造技术的载体.随着现代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该课程体系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1.1形势发展的需要

我国上世纪90年代在企业和高校兴起了工程领域“甩图板”热潮,使用计算机绘图软件完成工程图纸的绘制和打印输出成为技术人员基本要求[4].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CAD/CAM软件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机械行业中,在现代企业中,设计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完成,复杂零件制造采用相应数控设备.尤其随着数控技术的发展,设计与制造工作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现代制造企业希望毕业生具备良好的CAD/CAM能力.而传统的教学将CAD/CAM课程独立于工程训练平台外,并存在教学案例与实践脱节较大的问题.因此需要整合目前相关教学资源,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1.2促进基础课程学习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大学一年级开设机械制图课程,而计算机绘图或机械CAD课程开设的时间偏晚,并且存在课时少的现象,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然而学生在接下来的机械设计和机械原理等课程中都需要大量用到该项知识和技能.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会使用三维CAD软件来辅助教学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但从教学效果来讲,让学生能自己动手绘制简单的三维图形,通过简单操作可以观察投影关系、相交相贯线等特征应该会更好.CAD/CAM教学实践平台的建立,能制定灵活的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适应个人专业特点的学习计划,从而让学生实现学有所教,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在学习基础知识同时也提升了能力.为拓宽课程知识覆盖面、适应CAD/CAM技术的发展以及机械类本科专业合并、调整的需要,近年来,在课程教学中增加了“曲线曲面造型理论”、“CAD中的数值分析方法”、“机构运动仿真”、“数控加工技术”、“CAD/CAM系统”等内容,丰富和发展了CAD/CAM教学内涵.

1.3促进专业课程学习

高年级的专业课程是学生面向毕业后工程工作的基础,CAD/CAM平台下的课程体系可以让学生体验工程实践的过程,并培养兴趣让其自主学习相关知识.以井冈山大学材料成型专业为例,在模具设计教学中关于冲压模、塑料模的设计很多图纸停留在二维阶段,不够直观,学生难理解,而采用UG、Pro/Engineer等三维软件可以进行模具型腔、分模和模架的设计,并可以实现分模动画、浇铸仿真和热流分析.同样在数控加工教学中,数控车床大多使用手动编程可以实现加工,但数控铣床在加工复杂型腔和曲面零件时难以使用手动编程实现,所以需要掌握一些CAM软件来实现.平台下的CAD/CAM综合实训能让学生体验“设计工艺制造”的全过程,实现了与企业技能基础教育的接轨,做到了毕业生与企业的“零对接”[5].

2CAD/CAM教学实践平台构建方法

以井冈山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工程训练平台为例,其下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工程训练、电气工程训练、CAD/CAM教学实践三个子平台.这三个子平台均承担着基础性训练、综合性训练和相应的拓展功能.其中CAD/CAM教学实践平台框架如图1所示.CAD/CAM教学实践平台主要特色在于提供了专业的实训平台,CAD/CAM平台实训课程体系是集基础实训、CAD/CAM综合性实训、设计性实训和研究性实训为一体(如图2所示),主要服务于机械类专业学生.培养利用常见CAD/CAM软件进行机械零件设计、模具设计和自动编程的能力,也兼顾电子、医疗器械工程等开设了机械制图等课程专业学生的教学和实训.通过整合现有教学课程和资源,将传统课程与现代方法结合,使CAD/CAM课程教学实践贯穿融合到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真正让学刘朝晖,肖寿仁:基于工程教育改革的CAD/CAM教学实践平台构建与探索生学会相应CAD/CAM工具应用在各阶段的学习中.

3CAD/CAM教学实践平台的特点

根据多年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不同的高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周边环境,构建适合于自己专业的CAD/CAM教学实践平台,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井冈山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根据构建CAD/CAM训练平台教学特征,综合运用基于问题的探索发现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示范设计教学法以及互动讨论教学法.按照“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集中教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指导思想,突破过去单纯的师徒式的技能传授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或以团队形式自主完成训练任务,激发大胆探索的兴趣和自主创新的潜能.在教学和综合训练过程中结合真实产品进行,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教师根据产品实物对训练内容作示范性讲解,并提供相关资料条件,指导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的产品设计和加工仿真等训练内容,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通过互动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训练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训练,并针对典型问题进行讨论,组织学生一起对教学和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得出最佳选择[6-8].在实践教学中,安排课内上机实验和大型综合实训环节.课内上机实验与理论教学适时交叉进行,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CAD/CAM技能.例如:在视图与投影关系教学时,用CAD软件建立机械零件的三维模型,并通过软件的视图变换,演示各视图之间的关系,并指导学生实现简单操作,让其明白了视图关系及相关机械制图标准.另外还可以探讨我国采用第一角法与欧美采用的第三角法的区别.这种教学过程能活跃实验教学气氛,培养学生兴趣,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获得更好教学效果.综合实训为结合材料成型专业特点开设的“材料成型CAD/CAM综合实训”教学环节,以加强对CAD/CAM技术在材料成形中的具体应用的认识.针对某一成形零件(锻造、冲压或塑料件),利用CAD/CAM/CAE系统进行产品实体建模、成形工艺分析、模具设计、模具工作零件的数控加工或快速原型制造,学生参加完成从产品造型、模具设计、模具数控加工(或快速原型制造)的全过程,得到成形数字化制造的系统训练,培养学生的现代成形设计能力、工程素质和创新意识.建立多元的考核方法,考核过程按照“重视过程体验、兼顾平时表现,强调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思维”的指导思想.考核方法以平时成绩与考核成绩相结合,操作考核和理论考核相结合,基本技能和综合创新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内容由当日训练综合记分、试题库测试、实习小结、实验报告、创新思维报告、小论文等组成,其中各项成绩所占比例,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期通过自行开发的课程成绩管理系统设定比例,最后统计成绩[8].

4结语

(1)CAD/CAM教学实践平台的构建可以作为高校工程训练的子平台.承担着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绘图技能、先进制造技术及CAD/CAM能力.(2)CAD/CAM教学实践平台采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和学院新苗培育计划,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3)CAD/CAM教学实践平台能促进学生自我学习,促进老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4)学校可每年定期在CAD/CAM教学实践平台下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机器人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三维CAD/CAM技能大赛,对优秀选手进行表彰,并选拔优秀选手参加省级和全国性的相关比赛.

作者:刘朝晖 肖寿仁 单位:井冈山大学

参考文献:

[1]吴启迪.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J].高等教育,2008,(2):1-4.

[2]李正,林凤.从工程教育的本质看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2007,(2):19-25.

[3]邹卫放.工程训练中心在工程教育中的基础平台作第2期用探析[J].教育.教学,2009,(2):196-197.

[4]张凯.我国工程设计CAD发展现状调查及“甩图板”对策研究[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1997,(2):11-20.

[5]肖寿仁,邓晓春,谢世坤,周太平.校企合作: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工程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1,19(3):69-75.

[6]卿兆波.基于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CAD/CAM课程设计改革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3):45-47.

第5篇:机械类实习小结范文

关键词:装配钳工 项目式教学 技能考核 教学课题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

技工院校钳工课是以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岗位适应能力、职业素养为目的,探索适合技工教育实情的专业教学体系,以期为技工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将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能促进技工教育教W质量的不断提高,真正发挥技工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作用。

一、当前技工院校钳工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技工院校的装配钳工教学,毫无例外地采用锉配项目来对装配钳工进行技能方面的考核,而随着机械加工水平的不断提高,锉配技能对当今大多数企业来说其实用性却越来越少,且锉配技能又需要较长的教学时间才能达到考核要求,那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果以缩短锉配项目教学时间来适应企业需要的课题进行教学,而在考核时又选取锉配项目进行考核,学员难以达到考核要求。反之,如果按照考核要求进行锉配项目教学,缩短以适应企业需要的课题来进行教学,那就达不到企业需要。这样,在装配钳工教学的课题选定和技能的考核内容上存在矛盾,达不到“企业需要什么就教学什么,教学什么就考核什么”的要求,也不能全面真实反映装配钳工教学的技术水平。基于上述原因,可以在装配钳工的教学和考核方面采用项目教学方式解决上述问题,以下就应用项目教学方式在装配钳工教学的课题训练方面和技能考核进行实践探索。

二、提高技工院校装配钳工课教学效果的策略

1.完善基础知识目标

机械专业基础知识目标在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必须加入基本技能方面的实践教学内容,如机械制图测绘、金属材料试验、绘图、材料力学、机械制造工艺等,并能将知识延伸、扩展,让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机械专业技能,为后续掌握机械制造、机械设计、机械维护等专业技能奠定基础。

在完善教学内容时,应结合机械生产企业实际情况,同时加入简单创新项目,并将新材料、新工艺等融入到实验教学中来,改变实验对象陈旧不变的现状,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例如,通过机械测量实验,在让学生学会测量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职业素养;材料试验主要验证机械材料的加工、使用性能,并对不同材料进行对比试验,让学生学会选用、鉴别材料的技能。同时在完善材料实验项目时,应将新材料、新工艺等内容融入到项目教学中来,也就是实验内容应该跟随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连,并能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拓展,为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项目式教学在装配钳工教学中的运用

本着为了适应企业需要,同时又为便于教学展开的原则,选用减速机、卧式离心泵、摆针式减速机的拆装、机床检测、实用锉配、液压传动基础等作为装配钳工教学课题的内容,并将课题分为四个教学项目:拆装项目、液压传动项目、检测项目、实用锉配项目。

3.各项目教学的内容

根据装配钳工的工作性质,以及生产技术发展对装配钳工的要求,装配钳工项目教学的内容主要以拆装项目和液压传动项目为主,检测项目教学的内容则以检测机床为主,实用锉配项目的实用性体现在其内容是依据装配钳工工作中所要求的锉配技术而定,如键的锉削、孔的修整等。下面以拆装项目和液压传动项目为例介绍装配钳工项目教学内容。

(1)拆装项目的教学内容。拆装模块按下面四个部分进行。

①第一部分是进入装配训练前相关应知部分的讲述,为机械设备的拆装项目训练做好理论准备。

讲述传动机构的拆卸方法及拆卸前的准备工作;注意拆卸过程中的安全事项;识别各零部件的名称、作用、工作原理;传动机构通用的故障检查和修复方法。

②第二部分是进行机械设备机构的拆卸训练,让学员经过训练掌握零部件的拆卸方法和拆卸顺序,及机构的故障检查与修复方法,重要是通过让学员训练能熟记并编写拆卸工艺过程,使学员既掌握拆卸所需的技能,又养成良好工作习惯,该部分训练内容如下。

拆卸顺序和零件、部件的拆卸方法;注意拆卸过程中的要求和工量具使用要求;机构的故障检查与修复方法;编写拆卸工艺过程。

③第三部分是机械设备机构的装配训练注意事项的讲述,让学生对装配整个过程有个初步认识,讲述内容如下:

讲述装配前的准备工作和安全注意事项;讲述装配方法和装配要求,以及装配过程的注意事项。

④第四部分是机械设备机构装配单元知识内容的训练,该部分的训练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会看图装配零部件的技能、掌握如何熟悉机械设备机构组成及工作原理的方法,培养并增强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也能大大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水平,为今后成为学习型的技术工人打下基础。该部分的内容如下。

编写装配工艺和装配过程;编写装配单元系统图;画出传动原理图;计算出有关参数,如减速机各齿轮旋转的传动比;绘制装配图。

(2)液压传动项目的教学内容。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不断创新,液压传动新技术作为自动化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企业得到广泛的使用,该模块的内容是目前新型企业工人需要掌握的技能内容,通过该模块的训练来让学生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掌握液压传动基本技术和电力拖动基本技术,为今后成为新型企业技术工人打下基础。

液压传动模块按照以下三个部分进行:

①第一部分是液压元件符号、结构、工作原理、功能及其应用实习操作训练。具体内容有:

液压泵和液压马达,液压缸及摆动缸,液压缸的结构,方向控制阀,压力控制阀,流量控制阀,液压辅件。

②第二部分是液压元件的维护及保养实习操作训练。

③第三部分是电力拖动基本实习操作训练。具体内容有四方面。

识读电气控制线路图的原则、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启动、正反转控制线路的构成、工作原理及安装、调试。具体包括:点动正转控制线路;接触器自锁正转控制线路;接触器正反转控制线路;接触器正反转控制线路一般故障判断及排除;电动机的短路、过载、欠压(或零压)、失压保护。

④第四部分是方向、压力及速度控制回路工作原理。具体内容有:

方向控制回路:阀控方向控制回路。泵控方向控制回路。

压力控制回路:调压回路;减压回路;增压回路;保压回路;卸荷回路;平衡回路;制动回路。

速度控制回路:调速回路;增速回路;减速回路;同步回路。

缓冲回路、顺序动作回路、锁紧回路、油源回路。

4.考核重点要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相一致

实际动手课堂是培养装配钳工技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当时、当地的情况以及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阅历水平,为学生创设生动逼真的和学生工作贴近的装配钳工实际动手情境,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装配钳工实际动手兴趣,产生想做的欲望,达到会做的目的。

装配钳工实际动手和模拟训练是有区别的,装配钳工实际动手考核评价必须紧扣培养目标,重点应放在对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技能考核、评价上。实践技能训练要尽量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接轨,考核重点要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相一致,如使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实操题库中的项目为学生实训内容,并严格按题库工件技术要求M行作品的检测、点评、总结,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学生在企业实训基地的实践应以企业考核评价为主,实习指导教师或车间管理人员除了要指导学生实践外,还要认真对学生进行考勤、工作总结、考核评价,学校应与企业协同制定相关考核评价标准,如机械制造专业学生的实训,企业要认真记录学生的工作完成情况、工作态度、设备的维护保养、场地的清洁情况、工作纪律、团队协作、专业技能水平等方面情况,并进行合理的评价,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三、小结

装配钳工是直接从事各种机器设备装配、修理工作的一种社会职业,所做的是要求很高的精密性、修配性的机械或手工加工工作,并根据问题的特征灵活地采用最方便、最可靠、最低消耗、最合理的装配手段,去实现工作目标。从一般加工到特殊工艺,从普通技术装配到高精检测调校,其工作内容跨度大,技术随意性强。因此,对装配钳工的素质要求较高。机械行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劳动力,而是高素质的劳动者,职业院校正肩负着这一人才培养的重任,因此,必须加强校企合作,跟随技术的进步不断完善和调整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万文.汽车焊接夹具的结构设计研究[J].大科技,2016(5).

[2]石美玉.汽车制造工艺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4.

[3]丁柏群,王晓娟.汽车制造工艺及装备[M].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2014.

[4]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

第6篇:机械类实习小结范文

文/陈农娣

摘?要:机械制图作为技工教育机械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发挥想象力,形成一定的绘图和制图能力。本文作者针对机械制图课程的特点,指出机械制图课堂上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并通过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机械制图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探索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机械制图课中的改革,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以及创新能力。

关键词 :一体化?教学模式?机械制图?应用

随着我国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机械制造业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因此需要大量的机械制造人才投入到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中。职业技校是培养机械制造人才的主要场所,因此职业技校的责任更为重大,需要不断培养出合格的对工业制造业有用的人才。其中机械制图是职业技校中最为普通的基础科目之一,旨在培养对于机械制图的绘制和阅读能力,能在以后的实践工作中发挥出应有的职业能力和素养。考虑到机械制图的教学内容比较复杂,需要学生能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实际的工程实践相结合。但是传统的机械制图课教学中缺少对于立体几何的学习,学生会由于缺乏足够的空间思维能力而致使对机械制图的实践性把握不够。另外,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通过机械模型进行板书教学,教学课堂气氛单调导致学生对于机械制图的兴趣不高,也就很难有主动学习的兴趣。因此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引进会打破传统的机械制图理念的桎梏,真正调动起学生对于学习机械制图课的积极性。笔者通过分析机械制图中一体化的重要性,进而对一体化在机械制图课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索。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机械制图课应用的必要性

我国工业生产的发展,使得对于机械制图专业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机械制图人才的地方就显得尤其重要。机械制图作为职业学校的基础必修课,既有自身的知识框架结构,又关系到其他很多课程的学习进展,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具有很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机械制图的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理念,因此在机械制图的实践教学中未建立起完善的导向型的教学体系,学生对于实践的掌握远远不够。加之机械制图是对实践要求较高的学习科目,其知识的抽象性与复杂性导致学生很难短时间内有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因而也会导致机械制图教学目标难以完成。但是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引进真正可以将社会实践同理论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形成对于机械制图的整体情感体验,不断完善好职业能力整体培养体系。通过制定不同特色的课程教学规划可以帮助整体把握机械制图的教学,在分阶段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促进整体目标的不断实现。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机械制图中应用的具体措施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原则立足于社会实践,主要的目标是通过现代教学的各种手段来培养学生形成应有的机械制图方面的实践能力与工作能力。实现这一目标的教学措施如下:

1.教学内容创新化

在机械制图的一体化应用过程中一定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顺应时代的潮流,这时候“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应运而生。在课堂的理论讲解过程中,双师型教师会根据实践需要进行重点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及特别强调好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对整体的机械制图知识有整体把握。同时在具体社会实践操作过中,教师还会结合课堂教授的知识进行操作示范,让学生密切理论联系实际。可见师资力量是否强大决定了学生是否可以掌握好机械制图方面的能力。

2.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教师通过传统的挂图、黑板等工具进行乏味的课堂讲解,但是由于机械制图本身的抽象性特点决定了普通的二维平面授课法不能满足学生对于机械制图理念的学习需求。相对于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更多地融合了现代的多媒体技术、三视图(如下页图所示)相关内容,并且加入了让CAD中的三维立体技术实现了二维图形与三维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现代技术的结合使得图形的设计更为立体和直观,有利于学生形成更为具象的空间想象力。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小组的独立学习探究,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内通过绘制各种不同的机械制图进行分组的比较,最终实现各小组间的讨论交流。与此同时,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注意在具体学习的过程中要及时指导具体绘图细节,把握好课堂的整体教学气氛。最后通过几个小组间的讨论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得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结论,让学生形成自己独有的实践体验。

3.教学资源特色化

一体化理念被引用到机械制图课程当中,应该使其应用更加符合机械制图的特色,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明确企业对于学生在机械制图方面的要求是什么,以便在教学环节中有针对性教学。另外,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历届优秀毕业生回校与学生交流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经验,具体分析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机械制图问题及所要注意的事项。学校要深入不同的企业进行教学方案的探究改编,结合以不同岗位、不同需求为出发点,最终使机械制图能够适用行业的生产需求,最终编写出带有学校特色的教学计划方案教材。

4.教学场地实践化

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好机械制图的本领,就一定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机械制图加工实习的场地,让学生可以有真正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通过实践会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及时发现自己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教师会针对操作中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学校还应该利用好众多的企业资源,积极与各个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企业也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身实践的机会。

三、在机械制图课堂上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1.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一体化教学模式便是实现了教学方式由被动为主动的转变,颠覆了原有的灌注法教学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的具体情况下应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这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让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得到必要的指导,最终让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实践中得到相应的成就感。

2.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

传统的教学模式多采用灌注法,一般多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导,让学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难以发挥好在课堂学习当中的主体性作用。但是在如今的新课改形势下,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已然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一体化模式在机械制图中的应用则很好地弥补了不足,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机械制图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一体化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方便师生之间在课堂教学中密切交流合作,使得机械制图的课堂教学效率大为提高。另一方面,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紧密结合,因为课堂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教学,通过结合机械制图的实践案例,为课堂理论教学提供必要的素材。

3.加强学生机械制图的意识

在机械制图课堂教学中,一体化模式的推广引进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机械制图的概念和意识。通过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利用分组讨论图样的尺寸并且认真完成工作表的填写。学生通过自主地探索机械制图的基本理念,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小组之间通过团队的相互协作以及交流可以实现小组的预期目标。学生在具体的实践学习中会无形地锻炼自己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在不断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较为清晰的机械制图思维。在相互合作探究的活动中,学生既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还会共同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而不断探索发现,最终得到满意的结果。这样团队意识和理念很好地得以体现,进而会更加促进学生对机械制图一体化模式的认识和了解。

四、小结

综上所述,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弥补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模式的不足,进而实现社会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使得机械制图的教学工作更具有导向性和实践性。在职业院校中,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一体化模式的运用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来加深对于机械制图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同时,一体化教学模式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教师应该发挥好领导作用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获得深刻的教学实践体验和感受。

总而言之,在机械制图课上引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加深对于社会实践的探究学习,在发挥想象力的前提下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发挥好自己的优势,促进我国的机械制造业进入全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王丽.浅谈一体化教学在机械制图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2014(14).

[2]蒋益英.立体化教学模式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2014(27).

[3]陈小红.整合《机械制图》与《CAD》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探索[C].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下册).2013(7).

[4]张秀芬.多媒体教学在机械制图课上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4).

第7篇:机械类实习小结范文

关键词:三视图;投影;教学设计

由于三视图的形成及其投影规律这一课题的教学内容是制图课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重点教学内容,该课题掌握情况的好坏对学生后续学习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时笔者针对教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充足准备、精心设计,结合实习教学中的案例,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课题内容,为课程的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了解学生,制定目标

现在教学倡导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因此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学习习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做好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该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并结合实际制定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悉三个投影面名称及投影体系的组成,理解三视图的形成过程,会运用三视图的投影规律绘制物体的三视图。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熟练使用绘图工具,巩固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掌握三视图画法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积极获取逻辑思维,分析判断的方法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的社会能力。思想目标: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独立完善的思考能力,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竞争意识,奠定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二、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合理的情境假设引出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直观教具,合理设计学习过程。通过任务驱动,鼓励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动手绘制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并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和实物的分析,明确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相互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本节课共分为五个环节: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认定目标,明确任务;讲授新课,实施目标;练习反馈,巩固知识;课堂小结,课后作业。1.师生问候,组织教学教师和学生互致问候,清点学生人数,以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将班级学生按8人一组进行分组,每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组内成员的活动。2.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复习旧课主要是承前启后,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首先以提问的形式和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包括投影的形成和概念、投影法分类以及正投影的基本性质等。新知识的学习要有好的开始,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用新颖、独特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屏幕和实物,展示三组结构不同的物体,给出正投影方向,它们的视图形状是一样的。因此引出新问题:如何完整的表达一个物体的结构形状?这时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投影就能表达物体不同方位的形状。由此导入今天的课题:三视图的形成及其投影规律。从身边的实例出发,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容易接受,很快进入新知识的学习。3.制定目标,明确要点进入新课后,教师给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并指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目标明确。三视图的形成及其投影规律这一课题,在整个教材中处于核心地位。特别是三视图的形成、三视图的展开以及三视图的画法,对学生正确判断物体的方位关系和正确绘制物体的三视图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将本课题的重点定为:三视图的形成和绘制,难点定为三视图的展开。4.讲授新课,实施目标本次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是三投影面体系的构成,二是三视图的形成和绘制步骤,三是物体的方位与三视图的投影规律。在三投影面体系的构成讲解中,教师先让学生从三个垂直的方向绘制锉配件相互垂直的另外两个方向的视图,然后引出三投影面体系,利用动画和实体模型进行讲解,充分展示三投影面体系的三个要素:投影平面、投影轴、坐标原点,最后让学生动手,自己用硬纸板制作三投影面体系。对于第二个教学目标三视图的形成和绘制步骤中,首先给学生提出问题:在自制的三投影面体系中绘制锉配件的三视图。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得出三视图的形成: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三维立体结构,显然绘制不符合要求,如何将三个视图放置在一个平面内?教师充分利用flas演示,讲解三投影面的展开过程及三个视图的放置位置。启发引导学生拓展思考:物体的前面随之展开,与主视图的位置近了还是远了?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加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第三个学习目标物体的方位与三视图的投影规律讲解中,教师借助于实物模型,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物体的六个方位关系(上下、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并得出三视图的投影规律:主俯视图长对正,主左视图高平齐,俯左视图宽相等。5.练习反馈,巩固知识教师要针对本课题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题,如选择、填空、作图等,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练习,主要是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新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内容。每个小组下发一个模型,任务完成后,每组选代表对本组成果进行讲解展示,选出优胜小组给予表扬,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小组竞赛的方式,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6.知识小结,课后作业以“在这两节上我学到了什么”为主题让学生先进行总结,然后教师做补充,就重点内容对学生做强调要求。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使知识条理化,加深印象,便于学生的理解记忆。知识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启迪智慧的效果。对学生的表现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每节课后有针对性地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因为学习的过程不仅是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形成技能技巧的过程,而通过做作业进行反复练习,则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本条件。

三、教学反思

第8篇:机械类实习小结范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160-02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内企业面临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对于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直接面向企业生产一线,毕业后如何适应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如何更好地融人到企业中需要我们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在人才培养方面如何从企业的需求、利益和方式等方面进行思考,与地方区域知名骨干企业开展深人的校企合作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校为四川省教育厅公布的首批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川教函〔2015〕567号)。

一、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共同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形式,改变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能力相割裂、教学场所与实际生产相分离的局面。我校扎实推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元主体,双线并行,双师共育”的3D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整合校企资源,发挥职业教育集团优势,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二、现代学徒制工作过程

合作企业直接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中录用“学徒”或“学徒生”,先用二分之一的时间W习必要的文化和专业理论知识;再用二分之一的时间让他们在实际生产服务一线岗位上,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接受训练和开展工作;在规定年限内掌握一定技术技能并学完相应课程,同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高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出师成为一定等级的技术工人。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从2015年秋季开始,以2015级机电3班29人进行校内现代学徒制试点,与眉山志和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企业合作,建立“校中厂”,开设了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志和机电班。以2014级机电班23人进行校外现代学徒制试点,与四川富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设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富生电器班。实施过程中结合学员的岗位实际,分析其岗位知识要求、岗位操作技能,同时结合学员的专业基础情况,共同制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校企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明确了双方的职责和义务。

三、构建校企二元合作机制,建立基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施流程

学校与行业高端企业合作,以学校为一元,开发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中心的课程,以高端企业一线优秀员工成长路径为依据,设定基础目标和教学内容,引进企业考评标准和岗位规范,着重解决基础性、普遍性的教学内容。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课程计划,把专业课程划分为四个学习领域,即:绘图与识图、零件加工制造、产品开发、设备维修及维护。

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年以学校学习为主,企业为学校派出技术能手和一线管理者担任兼职教师,提供见习、简单任务的岗位实习等,学生在企业的学习时间约为15%。第二年进入现代学徒制学习,进入企业岗位学习时间占到了教学时间的50%以上。第三年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学校负责统一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负责过程管理和成绩考核,企业负责日常管理和岗位安排。学生按照企业要求完成每日工作流程,学习情况由校企共同制订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校企深度合作与教师联合传授,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当前国内环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路径。

四、探索多元考核办法

目前,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综合考评中,校内书面考试占整个考核的比重已经从过去的50%―60%下降到了15%左右,校内的技能考核与仿真操作考核约占20%左右,其余的部分全部放在企业完成,约占65%。在企业的考核由四部分组成:(1)学生每周一次的《学生学习评价记录手册》的记载,按照企业岗位规范和工作标准由学生分项自评加师傅的评价,一个领域完成后学生完成学习小结,师傅给予等级评定;(2)《师傅评价记录手册》,其内容和评价方法与教师相同,区别是学校教师对师傅的指导情况有一个评价等级,二者结合认定学生的学习情况;(3)企业主管对学生的点评,特别突出的学生有附加分,没有达到合格等级的学生会被单列出来,重新学习本领域。

五、探索课程置换方案,以合同方式为实施现代学徒制提供法定要件

课程置换,就是在现代学徒制实习岗位中用到的课程置换掉常规教学中对应的课程。在15级志和机电班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通过探索对《机械制造技术》、《数控编程与操作》、《机电设备原理与构造》等课程进行置换,加大课程考核的灵活性与自主性,将学生在岗位训练中的成绩作为该课程成绩。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要求,学校与企业以合同方式达成双方合作的最重要约定,形成最重要的法定要件。

对于企业而言,课程教学协议书要明确的内容:(1)学生是以学生的身份进入企业学习的,企业提供的岗位是其学习地点;(2)学生的监护责任在学校和家长,学校要派专人负责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组织管理与职业指导,学生的安全或者工作失误带来的经济损失,由学校负责;(3)企业为学生提供师傅带领学生学习,是受学校委托,按照学校的要求提供相应教学条件,不是招收学徒工;(4)企业付给学生工作津贴,不是工资,学生与企业之间不是聘用关系。

对于学校而言,课程教学协议书要明确的内容:(1)企业要为至少一个建制班的学生提供充足的工作岗位并尽量安排在一个地点;(2)企业有责任与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派出优秀员工担任校内的教学任务;(3)企业应按不超过五名学生安排一名师傅,对于工作达不到要求师傅要及时更换;(4)企业应给予学生的工作津贴和考核奖励。

六、结论

综上所述,我院采用现代学徒制的班级,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运作,现代学徒制实现了企业、院校和员工的“三赢”:企业在员工提升素质的同时提升了综合竞争力,赢得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院校在职业教育竞争中得以开疆拓土,更好地实现服务社会的功能;员工在学习中提升技能、提升学历,实现自我增值。由于我国的现代学徒制才刚刚起步,]有完备的支持现代学徒制相关政策与法律体系,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尚未形成有机的衔接,试点现代学徒制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此情况下,还需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状况,对现代学徒制作进一步地深入探索,以构建与地方产业结构相适应的现代学徒制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与企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卫东.“现代学徒制”在高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探索[J].科技展望,2016,(2).

[2]方一鸣.高职院校学徒制改革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10).

[3]刘艳春,刘春,王洪斌.美国和加拿大学徒制比较及对我国工学结合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

[4]冯芳.国外校企合作新形式――“现代学徒制”、“新学徒制”述评[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5]李建军,盛洁波.现代学徒制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趋势[J].当代教育论坛,2004,(10).

[6]徐芳.浅析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制”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5).

第9篇:机械类实习小结范文

关键词: 《电工技术》课程改革 项目教学 仿真课件

一直以来,《电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都是机电系教学改革的一部分。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方案提出的“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建专业课程标准,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中心,开发以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改目标,我们对《电工技术》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全面探索。

一、教学理念

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我们实行课程教学的工学结合,即把课程的学习过程当做工作过程进行,通过设计工作任务(学习任务),组织工作任务的完成及质量的检查,实现接近实际工作效果的课程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课程教学的主要工作是设计工作任务,创设工作情境,开展有效的工作质量监控。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不再以知识的系统性进行设计,而是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技能知识组织教学内容。就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来讲,传统的教学内容是从电气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低压电器的组成、原理入手,先了解硬件,进而学习控制系统,然后进行应用设计的学习。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内容,则强调一切知识能力要为完成工作任务而服务,即工作任务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工作任务以外的知识则通过知识扩展去学习。学习的重点是为完成工作任务而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

如项目中的学习情境“电动机星―三角启动的继电器控制”,完成这一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是时间继电器触点线圈和通电延时,需要前期的预备知识是三相异步电动机的Y―降压起动工作原理。有了这些知识,学生就可以完成一个基本的Y―降压起动控制系统设计。学生给出设计方案,小组讨论和教师点评,然后小组成员针对工作计划实施操作,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完成实施准备工作,并对学生的实施操作进行全方位的监控,确保实施过程的用电安全并关注学生团队合作、成本节约等意识。对于一名高级技能型实用人才而言,停留在此阶段是不行的,因此要进行知识的扩展和知识技能的总结。各小组可采用不同的方案,通过总结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学生可通过多种方法完成这一系统的设计任务,从而获得到一次综合性的小型控制系统应用设计的锻炼。

三、教学方式及方法

1.采用项目教学

教学方式由传统的教师讲授变为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所揭示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阶段法组织教学,教、学、做同步进行。教师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组织项目小组、布置项目任务、解答学生疑问、监控任务完成等环节。组织项目小组: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沟通能力,课程进行之初,首先要进行学习团队的组织,将班级全体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同时选出班组长。布置项目任务:教师向学生交代项目的学习目标,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等等,并向学生说明完成任务需要准备的知识。解答学生疑问:这是教学过程的主要活动部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围绕完成工作任务需要制订工作计划,然后通过自主搜集材料、学习研究、设计制作等过程完成工作任务。教师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导师,即通过引导、答疑解决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困难,包括学习的疑惑,设备的使用疑惑,等等。监控任务完成:在整个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教师要作为一个监工,始终处于清醒的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便引导项目有计划有目的的顺利完成。

2.仿真课件的教学应用

首先,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有了长足进步,在很多课程教学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利用仿真课件,可以清楚明了地表达出电器元件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让学生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同时能实现拆装、维修的虚拟化,减少实训实习成本。其次,仿真教学环节引入《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环节中,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培养机械类等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拓展《电工技术》课程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适应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教学环境

创设企业岗位工作环境,进行人才规格的零距离培养,这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本次课改从教学场所的选择、工作任务的下达、工作任务的执行到工作质量的检查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1.教学场所

教学活动的完成不再主要在教室,而是主要在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这样的目的主要是提示、暗示学生:你所进入的学习场所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场所,在这一场所里所要做的工作是什么。本课程的主要校内实训场所有中级电工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仿真实验室。

2.教学活动的过程

首先告诉学生本堂课的主要要解决的问题和要达到的目标,布置任务,并进行安全教育。教师讲解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布置学生为完成本任务应获取的相关资讯。学生4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师指导下查阅相关资料,收集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与信息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会与小组成员、教师的沟通与交流。接下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每个学员的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确定一个实施性的方案。教师讲解成功案例,分析问题案例。针对实施方案,教师指导学员制订控制电路实现的工作计划,包括:硬件接线,小组成员的分工,等等。小组成员按照工作计划进行操作。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完成准备工作,并对学生的操作进行全方位的监控,确保实施过程的用电安全,并关注学生团队合作、成本节约等意识。学生对照上述阶段进行自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最后教师对任务完成的情况点评,并对知识点和基本操作点进行小结。

五、存在的问题

1.考核问题

在考核方式上,项目教学法注重过程和反思。传统的考核方法是一张试卷定成绩,强调了评价的甄别、选拔、鉴定能力,忽视了教育、改进、反馈与激励的功能。在项目电工技术教学中,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通过项目实现的,注重技能,有些内容试卷考不了。但没有恰当的评价也是不行的,因为没有必要的检测手段就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高职学院教学的任务和学生的特点,考核可分为5个环节:学生自评和互评、老师点评、对照反思、集体交流、修改任务。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发展,而且能提高教学成效。

2.设备问题

工科专业课程的项目教学,要学生完成的是一件一件的工作任务。这些工作任务,大部分与一定的设备有关,没有可以操作的设备对象,学生学习过程的“做”就无从谈起;没有“做”,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影响工作的兴趣。因此,保证设备的数量和完好程度是开展好项目教学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有了设备,需要管好、用好,需要一定的管理制度,需要采取一些激励政策护航,特别是在采用仿真课件教学之后,学院应该鼓励教师加强仿真课件的开发或引进。

总之,教学的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以新颖的角度展开实践教学,充分挖掘各方的潜力,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提高和完善实践水平,为培养合格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秦曾煌.电工技术(第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