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成果推荐意见范文

科研成果推荐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成果推荐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研成果推荐意见

第1篇:科研成果推荐意见范文

目前,在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方面,许多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采用定量分析的评价方法制定政策。具体程序包括:确定评价指标,对不同级别的论文、著作、项目标定不同的权重分值,建立评价体系;将科研成果按规定折合分值,多项成果分值累加,得出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量并以此为依据给予奖励。在论文成果评价方面,通常分为普通期刊论、论文集论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ISSHP(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会议索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论文、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论文、《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总览》期刊论文、本校认定的权威学术期刊、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I(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检索论文等几个等级。著作一般分为学术著作、学术译著(中译外)、学术译著(外译中)、词典工具书等级别。权威学术期刊由本校专家依据本校具体情况研究确定,一般从大家公认的学术价值较高、影响力较大的期刊中产生。著作成果的分值标准依据著作级别、获奖级别来确定。在科研项目方面,纵向项目依照项目来源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校级等几个级别,级别不同,每万元科研项目经费折合的科研工作量的标准不同。国家级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一般项目,省部级项目包括中央、国务院各部门批准立项项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的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横向项目单独分类,依据项目经费的数额折合工作量。相关政策的优点在于政策的实施可以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评价方法简单明确、易于操作、相对客观。从相关政策条例实施的情况来看,效果明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提高了学校的科研水平。从激励的角度分析,对达到预期目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论文成果质量鉴定不严格

在定量评价的成果评价制度中,依据的刊物级别,分为普通期刊论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CSSCI或CSCD期刊论文、几大国际检索论文(SCI、SSCI、EI)等几个等级,这种分级评价方法有其合理性,如分级清楚、标准统一、论文容易归类、管理,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科研成果水平等级,但并非所有核心期刊论文都能体现其内在水平。原因有二:其一,核心期刊的测定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引文法是根据期刊所载论文被引次数的多少评价论文质量,引文法测定的核心期刊虽然能够反映该学科的内容和水平,但文献被引频次要有一个时间跨度才能反映出来,即当前核心期刊的学术价值并不一定完全准确代表当前所价值。此外,论文是否被引用不仅与论文质量有关,也与该论文选题是否为当前研究热点、学科发展趋势及该领域研究人员数量息息相关。一般情况下,应用性的学术期刊被引用的频率低于理论性期刊。其二,受利益驱使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部分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质量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有些期刊主办单位为了经济利益收取高额的版面费或碍于人情关系,从而降低了所刊发论文的质量标准。这些论文看似发表在级别较高的刊物上,实则是花钱买来的,或是依靠人情关系刊发的,论文质量并不高。因此学术期刊级别不能完全体现论文质量。

(二)图书类成果质量鉴定不科学

图书著作形式可分为专著、编著、编等几类,其中专著的独创性最高,产生的是原创作品,其学术价值最高;编的独创性最低,产生的是演绎作品。科研人员都希望自己出版的图书认定为著作,如今图书出版社大多为企业化管理,重视经济效益,对所出版书籍,只要没有违法行为,没有版权纠纷,能够提供足够的出版资金,可在图书著作形式认定方面、学术价值等方面放松要求,因此部分图书成果分类界定标准不统一。对高校科研管理者而言,只要是公开出版物,若非相关专业的权威人士,对出版物的学术水平高低难以界定。

(三)研究报告类研究成果要求不规范

一些立项项目以研究报告作为结题成果形式,而用来结题的研究报告的应用价值只是一些单位出具的证明作为报告实际价值依据。由项目负责人本人找单位出具相应证明比较容易,并不具有说服力,一个项目批复的资金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最终的结项成果如不严格鉴定实则是对资金的巨大浪费。

(四)科研项目级别界定不规范

一些纵向项目级别界定明确,也得到多数高校的认可,但一些随机立项项目,学(协)会类项目、各类项目子课题、自筹经费项目、各类横向项目,项目来源规范性不强,真实学术水平有待严格甄别。通常立项项目级别依据项目来源单位级别来确定,如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即为省部级项目,这类项目属于常规项目,每年固定时间统一申报,有一定规律性。一些随机申报项目,项目来源单位级别界定不明确,申报时间无规律,因此项目级别界定缺乏规范性。如一些学(协)会类项目,各高校对学(协)会项目来源级别认定不统一。在子课题级别的认定方面,各高校也标准不一,认定标准严格的高校要求在获批的总课题立项书中明示该子课题的名称及子课题的负责人,才能认定该子课题成立,相应级别按低于总课题一个级别确定。认定标准宽松一些的高校则只需总课题负责人出具该子课题立项证明即对该子课题予以认可。

三、完善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制度的方法与途径

(一)制定科学、客观、公正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

科学、客观、公正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是产生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基础,没有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一个人的公平感来自于对自己劳动贡献与报酬比与别人的劳动贡献与报酬比的比较和评价”。如果人们对评价过程或评价结果感到不公平就会采取降低效率、降低积极性及降低努力程度的方式回应,这会对整个高校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政策制定者在制定科研成果评价政策时要以推动学校科研水平为出发点,真正立足于提升学校学术水平,制定科学、公正、客观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高校各级领导往往既是科研带头人又是行政管理者,既是科研管理制度制定者又是受益者,在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制定过程中难免会向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倾斜,特别是在我国官本位意识严重的环境中,权威期刊的认定经常由领导的意见决定。即使采用由学校各学院、系、部教师推荐的方式,推荐主体也经常从自身利益出发选出自己容易发表又相对学术性不是明显较弱的核心刊物。这种方式确定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难言权威性、公正性,往往成为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不利于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应该认识到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对学校发展,对科研人员科研的重要意义,要真正站在有利于促进学校学术、科研发展的角度,公开、公正、公平地研究确定科研成果评价标准。

(二)注重评价体系的长效性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要出高水平的科技论文和科研成果,需要教师沉下心来,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和积累,去除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因此,在制定科研成果评价政策时要改变重短期目标轻长期目标,重数量轻质量,重立项轻管理,重结果轻积累、重科研经费轻项目级别的科研管理观念和舆论导向,鼓励“慢工出细活”,减少急功近利、“短平快”。并通过调整或改革科研考核、科研奖励、职称评定等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师出高水平科研成果,营造学术气氛。

(三)注重科研成果评价方法多样性与合理性

1.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价值的体现受多种因素影响,在评价过程中单纯地依靠定量评价或定性评价都不能完全客观、准确地对成果本身作出评定,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准确地反映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定量评价是将科研成果依据刊物级别、被引用次数等标准折合成分值,再根据分值确定科研成果的价值。定性评价最常用的是同行评议法,其中包括实行公开评议与匿名评议。在科研成果评价中,如果单纯采用同行评议的定性评议方法,受成果价值的潜在性、模糊性,评议专家知识结构、学术视野、学术偏好、人情关系等因素的干扰,容易导致评价标准的自由度过大,给主评人人为地拔高或贬低某一成果带来方便,而导致评价失去科学性。同时,科研成果评价是一种主观评价,如果只通过成果发表的刊物级别、是否是专著,还是编著等简单划分来确定成果的价值,也不够科学。因此采用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解价值的指标并量化,设定可比的分项指标量、详细的定量标准,消除或削弱评价中的主观因素的干扰,使同行评议能在更规范、更清晰的条件下运作,可以尽量减少评估误差,促使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更科学、客观、准确。2.同类相比原则。科研成果价值的多样性决定了对特殊的知识内容、价值、功能,用同一标准判断很难确认其特殊价值,因此,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必须分类进行。可按学科内容、形式、研究方向分类,对同类科研成果采用相同的标准进行评价,这样才会相对公平,分类越细,可比性就越强,标准越易确定,评价结果越准确、公正。3.排除偏见,容许异议。在评价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因主评人的学术道德、学派、与被评人之间的恩怨而导致的偏见,可能造成对成果价值的放大、缩小、虚夸、否定,也是科研管理机构在组织评审专家时必须关注的问题。由于评价的复杂性、主观性、主评人所处环境及心理因素的干扰,为避免偏差,应允许在一定时间内对评价结果提出异议,当出现异议时要重视异议,这样有利于增强评价的准确性、科学性,克服评价的主观偏向性。

(四)抓好项目申报评审工作

第2篇:科研成果推荐意见范文

第一章 教师科研工作条例

为实现“创名牌学校、当一流教师”的目标,促进我校争创科研示范校、教师争当科研教师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科研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教师要做到:

一、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具有事业心和奉献意识,讲究职业道德,不断培养、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二、要具有教育科研意识,积极参加教育科研理论学习,做到不缺席、不迟到、有记录、有收效。要努力掌握和运用教育科研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积极探索教育科研的途径和方法。

三、每学期初要有切实的个人科研计划。要避免计划流于形式,平时工作中要注意课题的阶段性、实施的科学性、方法的艺术性,不断完善和调整计划、改进工作。

四、要善于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积极撰写论文和经验材料。积极主动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研讨会、学术会议和论文评选活动。积极订阅科研刊物。每学年都要争取在市级以上刊物或研讨会上或经验文章。

五、要积极申报和主动承担国家级、省、市级科研课题,能够参与学校和其他老师的协作课题研究。并通过各种形式提高科研素质,努力向学者型教师转变。

第二章 教育科研管理条例

一、树立“科研兴校”意识,健全科研组织、形成科研网络。学校成立科研领导小组,建立科研室,做到组织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规划落实、课题落实。要与教育科研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与有关部门和学校建立科研信息网络,保证科研信息渠道畅通,创造浓厚的科研和学术氛围,真正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龙头校。

二、明确科研指导思想,制定科研规划,把教育科研工作列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结合学校实际,搞好教育科研规划,确定教育科研工作重点,明确一个时期的重要研究课题。

三、学校每学年研究课题不少于两项,做到每个学科都有实验项目、每位老师都有研究课题,并有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保证科研规划的实施和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四、要做到教育科研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学校科研工作规划、计划、方案、总结等资料完备,各种规章制度健全。

五、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各级科研会议及科研活动,并在会议上交流学术论文或工作经验。校内每学期要召开一次科研理论研讨会、论文交流会、成果汇报会。总结经验、表彰优秀成果和先进个人。

六、会同有关部门,培养教育科研骨干队伍。在校内要广泛开展教育科研普及活动,开展科研理论讲座,搜集科研信息资料,为教师创造科研条件,向“示范性学校、科研型校长、学者型老师”的目标迈进。

第三章 教育科研课题立项与申报制度

遵循“科学性、整体性、可行性和创新性”原则,确立课题研究项目并组成相应课题组。课题组负责人将所选定的课题向学校教科室或有关科研规划部门申报,然后报教育局教科室审批备案。课题申请人应规范、如实填写有关材料,报所在学校审批;申请人所在学校按照要求严格审查,签署“是否同意立项”意见;确认同意立项的课题,在规定日期内将校级课题申请书报市教育局教科室备案。市级以上课题,必须在校级课题的基础上申报。

教育科研课题申报的基本程序是:

1、确定选题

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要以本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突出应用研究,大力提倡校本研究,着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校发展内涵。具体课题项目的确定,可以来源于公布的教育科研课题指南,也可自行思考设计,但是都应该确保切合本校和研究者的实际,列入研究的问题要具体明确,切口不宜过大,同时要注意立意新颖,有时代特点,特别是要具备实际研究的价值和开展研究的可行性。

2、撰写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1)课题名称。

(2)课题界定和理论依据。

(3)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4)研究的主要内容。

(5)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6)理论假说和研究目标。

(7)完成本课题的主客观条件分析。

(8)过程设计。

(9)预期成果及形式。

3、填写教育科研课题研究项目申请书

学校要组织有关人员对课题申请书进行审核并签署意见,确定是否确认为校级立项课题。对市级及其以上课题,所在学校应首先审核并加盖公章,并将课题申请书(包括子课题研究方案)连同开题报告按期交市教育局教科室,市教育局教科室组织人员对课题申请书进行审核并签署意见。

4、课题主持人资格

市级以上课题主持人必须是该项目研究的实际执行者,同时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具有3年以上教龄,专业知识扎实;具备指导开展课题研究的组织能力和学术水平;申请人在课题申报同一期限内一般只能申报一个课题。以往承担市教育科研课题未结题者,不得担当新课题的负责人。多人合作完成的研究项目,所有参加人员必须完成其中的一个或一个以上子课题的研究,或负责其中的部分研究任务。

第四章 教育科研过程管理制度

根据科学规范的管理常规,具体课题的研究进程应注意积累整理以下六方面材料:

1、计划性资料。包括总体实验设想、设计实验方案及研究性实施计划。

2、基础性资料。实验对象的基础情况,如学生家庭住址、家庭成员、父母职业、文化程度,实验班学生的基础状况,个人兴趣、爱好、性格,实验教师的自然情况,学历、教龄、教学水平等。

3、过程性资料。主要是指实验课教案,典型实验课实录,课后分析研究记录,课外活动设计、实施及学生活动情况,教师实验研究的观察记录、随笔,以及社会、家庭、学校、学生的反映等。

4、专题性资料。包括专题讲座、专题报告、专题研讨等研究资料。

5、效果性资料。包括个案变化及群体变化的资料。

6、总结性资料。包括学期、学年或专题的研究总结、论文、报告。

实验资料在形成、积累、归档时,应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注意材料的完整性、系统性;注意档案的科学性、适用性。

学校课题开展研究中期,课题组应填写《教育科研课题中期评估表》,由学校教科室会同市教育局相关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对有关课题进行中期评估。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须由课题负责人提出书面申请,经所在学校审批,报市教育局教科室备案:

1、变更课题负责人;

2、改变课题名称;

3、改变成果形式;

4、对研究内容作重大调整;

5、变更课题管理单位;

6、课题完成时间延期一年以上或多次延期;

7、因故终止或撤销课题。

对未经批准,擅自进行上述变更的课题,将不予结题。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由课题负责人所在学校或者市教育局教科室宣布撤销课题(市级以上研究课题的撤销,由相关学校或者市教育局教科室提出意见,报请批准立项的部门宣布撤销课题):

1、研究成果有严重政治问题;

2、剽窃他人成果,弄虚作假;

3、与批准的课题设计严重不符,且学术质量、实践价值较低劣;

4、获准延期,但到期仍不能完成;

5、违反课题研究规则的其它情况。

6、被撤销课题的课题负责人原则上两年内不得申请新课题。

为提高课题研究(实验)的效益,市级以上的重点课题和校级综合性的重点课题,一般应设立领导组织、指导组织、课题工作组织。

课题领导组织。一般有行政领导参与,主要负责对重点课题把关确立;提供完成课题所需时间及必要条件;代管课题经费及提供足够经费保障;培训实验人员,解决实验进程中重大问题,组织成果鉴定、宣传推广成果。

课题指导组织。一般由学术造诣较深,业务能力较强,有一定科研经验的教学专业人员组成。主要负责理论咨询,跟踪指导,在实践过程中掌握实验方向和进展情况,定期不定期地召开研究会、交流会、总结会、座谈会,组织有关沙龙。

课题工作组织。一般由热心该课题研究、有一定经验的教师及行政人员组成,主要任务是执行实验方案,具体实施研究和观察、记录、整理研究资料,撰写实验报告。

市级及市级以上课题,所有过程性材料统一交学校教科室归档管理,同时由市教育局教科室负责督促检查、帮助指导,过程材料由研究人员管理,但在学期末要连同总结或阶段性的论文交学校教科室。

课题组在组织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应在所属单位领导的支持下,切实履行以下基本职责:

1、负责课题的设计并组建课题组,进行开题论证、制定计划及实施方案、组织研讨、申请鉴定等。

2、掌握课题进度,调控进展速度。

3、结合本课题开展学术活动(如论证研讨,考察等)。

4、制定本组人员业务培训计划,并负责指导考核。

5、安排本课题经费使用计划和检查落实执行情况。

6、组织学习有关的法规制度,并遵守一切与研究有关的法规制度。

7、组织成果鉴定及技术资料归档工作。

第五章 课题结题鉴定制度

1、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鉴定和评价,是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学校申报的各级立项课题,必须规范结题。

2、课题组在按计划完成研究任务后,应及时做好材料的汇总、分析和整理工作,认真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主件)。并认真选编好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科研论文集、教案集、专著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制作的软件、音像制品等(附件)。

3、课题组必须在正式结题前十五天向相应教科所提出课题结题书面申请,并提供课题研究的成果主件、附件材料5—7份。

4、课题鉴定一般采用专家评议方式,包括现场评议或书面评议。鉴定组专家由课题组与相关教科所共同商定,一般由具有中学高级职称的教科专家或行政管理人员5—7人组成。鉴定组专家将按照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通过现场考察、听取汇报、审阅机关结题材料等方法,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全面评议和鉴定,形成鉴定组集体意见,由组长填写《成果鉴定书》并由专家组成员签字。

第六章 监督检查制度

1、学校教科室要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避免“两端管理”(即年初写计划,年终写总结)行为。

2、学校教科室应经常检查、了解课题研究情况,检测研究效果,提供信息资料,指导研究方法;建立定期报告制度,要求课题负责人定期作出口头或阶段的研究报告;强调课题组的自身建设,抓好计划的实施和反馈调节完善,抓好研究材料的积累和管理。

3、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因特殊原因需要更换课题负责人或延长研究期限的,学校教科室应书面报告市教科所,经同意后方有效。

4、对立项后无实际进展的课题,经过帮助、督促后仍未能按计划进行研究者,将中止其课题项目。

第七章 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办法

为推动我校科研工作的发展,调动和鼓励全校教职工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育技能和科研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一、评奖原则及范围

1、优秀科研成果奖评选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奖励前两年的优秀科研成果。

2、我校教学公开出版的专著、公开发表的论文或经验材料,均可参加评选。

二、教育科研成果的鉴定与评价

课题研究工作按计划完成后,课题组应填写《课题成果鉴定申表》,接受所在学校组织的成果初步鉴定或结题验收。课题组提供的鉴定材料,应包括研究成果主件、必要的附件、研究工作报告及课题申请书复印件。鉴定内容主要包括论文、研究报告、研究计划及研究过程中所积累的问卷、成果统计分析、调查报告、阶段研讨材料,以及其他相关资料等全部档案资料和必要的现场鉴定材料。

科研成果的鉴定评价,应切实执行以下评估标准:

1、先进性。成果反映的教育思想端正,符合党的教育方针;选题方向和研究内容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研究结论具有突破性;研究水平在地区同类研究中具有相对的先进性。

2、科学性。能科学、准确地选择和运用教育科研方法及教育统计测量手段;立论符合教育科学原理;研究过程坚持科学态度,尊重客观事实,研究结论真实可靠。成果形式符合教育科研基本规范;成果表达论点明确,资料翔实,依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清晰

3、价值。能逼近或揭示某一方面的规律,在学术上有新的突破;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对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实用有效的教改方法和技术措施。

课题的正式鉴定验收,一般由批准立项的部门或者受权管理的部门组织。鉴定一般采取通讯或会议两种方式。每个课题的鉴定专家一般为5~7人,并设一名组长。专家由鉴定部门指派,也可以由课题组聘请,但须经鉴定部门批准。课题组成员不能担任本课题的鉴定专家。

采取会议鉴定方式的,有关报请鉴定的材料应在会前一个月提交给鉴定组。鉴定组在认真分析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照课题申请书预期达到的目标,实事求是地对研究成果提出客观、公正、全面的鉴定意见,确定是否通过鉴定,并由鉴定组代表填写鉴定书。

课题鉴定一般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课题组向批准立项的部门或者受权管理的部门提出申请,并填写《教育科研课题成果鉴定申请表》,接受所在学校组织的成果初步鉴定或结题验收。

2.准备好鉴定的必要文件(一式5—7份);

3.聘请鉴定专家或接受批准立项的部门(受权管理的部门)指派的鉴定专家,并将文件送交专家手中;

4.专家鉴定后送市教科室。

以会议方式鉴定者,由专家共同确认并由组长签署意见;通讯方式鉴定者,各专家将鉴定寄交组长,组长根据多数人的看法签署意见后再报市教育局教科室。

结题验收要在专家鉴定的基础上,经市教育局教科室确认,发放《教育科研课题结题证书》。

每一个课题研究规划期结束后,市教育局教科室对结题的成果进行评选,择优推荐报刊发表,报送有关部门作为决策参考,或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所有课题研究都要重视成果的推广工作,可以通过推介会、公开课、专题报告、论文宣读等形式充分展示研究成果。市教育局将定期筛选对全市教育教学有指导价值的成果进行推广,并根据《中小学教育研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对其中的优秀成果予以奖励。

三、奖励等级及条件

1、基本条件

(1)申请奖励人员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圆满完成任务,成绩突出。

(2)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对教研教改和教育教学工作有较大价值。

2、奖励标准:分别按国家、省、市、区级获得的不同等次进行奖励。

(参照学校奖惩制度进行奖励)

第八章 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1、教育科研档案资料管理是教育科研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教育科研档案资料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又是教育科研管理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

2、学校教科室要配备兼职资料员,加强教育科研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利用,发挥科研档案的作用。

3、教育科研档案主要包括:课题档案、管理档案、综合档案和成果档案等四大类。

(1)课题档案:包括《课题审定书》;课题研究方案及论证材料;课题研究计划及情报资料;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有关主要原始记录、实验过程记录及数据处理材料等;研究工作总结及研究成果报告。

(2)管理档案:包括年度计划和总结;工作职责;有关制度;课题研究机构建设资料;教科研方法学习、教育理论学习的文件材料;各种考核记载。

(3)成果档案:包括成果鉴定评价、验收及成果奖励的有关材料;成果推广阶段所形成的文件材料;实验课教案集;科研论文集及获奖证书;学校教科研刊物。

(4)综合档案:包括相关科研文件、通知;教育科研专项会议文件材料;教育科研的交往活动、外事活动的记录材料等。

为使我校教育科研工作规范化、科学化,需将教师的科研成果档案化管理,特制定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一、凡我校教师在市级以上刊物或学术交流会上公开发表的论文、公开出版的专著等,均属存档范围之列。有关教师应及时将论文获奖证(复印件)、校本和专著封面、目录(复印件),上报学校存档,并建立个人档案。

二、凡在校内科研研讨会、论文交流会大会交流的论文或经验材料,均属存档范围,并由科研室通知本人。有条件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推荐发表。

三、凡上级有关部门索稿,在未公开使用之前,不能与已发表的同论,可在校内研讨会或交流会上发表后存档。

四、科研档案管理应分门别类,做到系统、规范,并使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完善。

五、科研档案作为科研兴校的创校史料永久保存,有条件时,将利用科研档案做校内科研成果展,以推动我校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第九章 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使用条例

为了促进我校教育科研工作更好地开展,加强对科研工作的管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拟定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使用条例。

一、学校科研经费,用于学校科研工作所需的;

1、课题组的印刷费

2、学校订购的资料费

3、学术差旅费

4、教师科研成果奖励(按奖励条例规定执行)

二、凡未经学校批准,擅自支出的,学校在经济上不承担责任。

三、经费资助制度

1、科研经费是为了满足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基本要求而设置的一种经常性支出的费用。

第3篇:科研成果推荐意见范文

关键词: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268-03

服务行业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赋予高校的崭新职能,也是高校与社会共同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解决地方经济建设与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棘手问题发挥了得天独厚的作用,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萍乡市地处江西省西部,东南与本省宜春、吉安接壤,西北与湖南株洲、浏阳相邻。萍乡因煤立市,因煤兴市,但是,经过百多年地下大规模开采,萍乡市的煤炭资源已进入枯竭期。2008年,萍乡市被国家列为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面对当前科技创新主导地区竞争的大势,如何在本地科研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发挥好科技第一生产力的支撑作用,引领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成为摆在萍乡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校科技服务萍乡经济的机制

当前,在萍乡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三螺旋交互作用模式解释,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力,但这种力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以结合电磁场模型加以解释(如下页图1所示)。政府、高校和企业是三个独立的磁场,他们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力,表明场强(能量)的大小,从力学的角度分析,三者会产生一个合力,形成这个磁场的最终运行轨迹,即螺旋式地上升。也就是说,萍乡市经济发展的最终动力主要来自于政府、高校和企业三者之间的作用与相互影响,随着三股螺旋力量的加强,促进了区域经济、产业机构、科研水平以及经济增长等各方面的提升。与此同时,三者之间两两作用也会产生相应的机制,共同作用下也会产生内部机制与外部机制,这些机制或者是联系的方法、措施正是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萍乡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趋势。在政府与高校之间建立鼓励机制,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奖励等文件;企业与高校之间建立合作机制,通过人才资源、信息、技术等转让,切实提高企业的活力;政府与企业之间建立管理机制,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对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在内部通过建立合作平台、产学研合作模式,将三者紧密练习,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在外部,高校与企业更要加强联系,拓宽合作渠道。

二、政府与高校的鼓励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正确的方针、政策的指导下,高等学校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关系日趋紧密,其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也不断增强。近年来,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萍乡市颁布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萍乡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科技创新,推进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工作意见》、《关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奖励、保障机制,如制定了激励企校“联姻”的政策措施,对企业与院校合作建立的技术研发机构、科技“孵化器”、产业化基地、教学实习基地等给予2万元~5万元奖励;市级财政每年设立1 000万元科技专项资金,建立科技项目信息库,引进各类转型急需的高端人才;对企业与院校合作开展的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项目,在市本级科技项目立项中优先予以考虑,并优先推荐申报省级、国家级项目。目前,我市财政从科技三项费中安排了100万元科技大开放工作经费,重点扶持与合作院校共建的科研平台建设,从人才专项资金中安排了50万元专门引进高层次人才,从追加经费中安排了60万元用于开展科技对接活动。同时,各县区政府也大幅度增加了对合作项目的投入,例如,除土地、房屋等扶持不算,萍乡经济开发区仅投入“武汉理工大学萍乡发展研究院”等7家入园科技机构的装修费用就达500万元。

三、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机制

萍乡城市转型的关键在于产业转型,而产业转型的关键在于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在产业结构上,萍乡市一些支柱产业主要依靠与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创新园、研究实验基地等合作平台的搭建,一方面解决地方企业发展中的各类技术难点,另一方面,在加快企业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升高校自身的科研水平与实力,实现高校科研成果的实际转化利用率。比如与南京大学、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天津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大学、湖南科学大学、湖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10家国内知名院校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协议。工业陶瓷与电瓷主要合作院校有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山东工陶院、哈工大等,水泥及混凝土外加剂主要合作单位有中材集团、武汉理工大学等,钢铁冶金主要合作院校有东北大学、中南大学,机电及汽车制造主要合作院校有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企业与高校共建的科技研发平台有龙发实业与武汉理工共建的萍乡工业陶瓷研发和检测中心;强联电瓷与湖南大学共建的电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永特合金材料有限公司依托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中南大学、南昌大学材料学院建立的特种合金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安源区与华中农大合作共建的“华中农大国家家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分中心”等。

四、内部与外部联系机制

1.内部合作机制,高校拥有科技人力资源与科研技术成果的优势,他们面临的是如何将这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实际商品,产生经济价值,而许多企业单位缺乏的正是技术革新,因此,在萍乡市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市党政领导自始至终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听取工作汇报,组织各种交流会,将高校与企业撮合在一起。比如“萍乡(北京)资源城市转型专家座谈会”、“萍乡市―武汉理工大学产业技术对接洽谈会”、与南京大学的对接交流活动等,通过搭建合作的机会与平台,以政府的名义出面,有效地解决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知识产权问题、科技转让等实际问题。近两年来,萍乡市累计突破15项产业关键技术瓶颈,研发新产品68 个,取得国内领先以上科技成果38项,申请专利受理313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35项。如江西强联电瓷制造有限公司,依托与中材高新、湖南大学合作共建的电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进国内权威电瓷专家,成功开发出了550KV棒型支柱瓷绝缘子系列新产品,实现了在特高压、超高压电瓷产品制造方面的突破。目前,萍乡市校(院)重大合作项目达80余项,合作领域覆盖了萍乡所有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形成了新能源和环保节能、清洁汽车和先进制造、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文化创意七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不仅使高校成果得到了有效转化,高校获得了相应的经济回报,而且促进了本地企业科研投入的快速增长,使自主创新和技术承接转化能力有了较大增强。同时,产学研合作项目每年为萍乡创造40亿元以上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合作双方的双赢。

2.在外部联系方面,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单向联系毕竟有限,加之市场的竞争意识,也使得萍乡市本地企业很难与外省高校联系,萍乡市始终坚持“政府搭台、企校唱戏”的原则,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为地方经济发展出谋划策。一是积极联系高端创新人才,从2008年起,聘请了简水生、彭苏萍院士、欧阳世翕、姚燕、余明清、马军、严新平、周科朝、涂赣峰、赵家玉十位知名专家教授担任市政府科技顾问,建立了高层次智囊库。科技顾问成为政府科技决策和重大问题科学决策的咨询对象,同时,这些高层次人才也为我市引进项目、引进人才、引进技术起到了很好的桥梁和纽带作用。2009年,针对这些高端专家,市委、市政府在北京召开“萍乡资源城市转型专家座谈会”,专门听取他们对萍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转型的意见,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还引进博士以上高尖人才与转型急需技术人才2 000余人,通过这批高层次人才带成果项目来萍创新创业,为城市转型构建了广泛的引智渠道。二是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科技交流洽谈活动,如2007年与中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工陶院)开展了工业陶瓷、电瓷产业对接交流活动,2009年与武汉理工大学、南京大学先后举办了产业技术对接交流活动,2010年6月与湖南大学开展的陶瓷、电瓷和环保产业对接交流会等。三是建立“萍乡市技术需求项目库”,做好企校之间的信息“二传手”,将技术需求信息传递给有关院校、将院校专家意见反馈给有关企业、邀请专家来萍对企业进行考察、筛选院校科技成果推介给企业或投资者、带领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家或投资人赴有关院校洽谈等一系列工作,增进了企校双方的了解和互信,使企校双方从中寻找到了合作契机。四是架好连接企业与院校的合作“桥梁”,几年来,组织签约院校专家来萍考察调研达50余次,组织30余批次100余家企业赴有关院校进行了学习考察和洽谈。同时,整合市内科技资源,成立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通过中介机构的市场化运作,在企业与院校之间架起联系和沟通的桥梁。五是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院校“联姻”。如促成我市萍钢公司与东北大学、武冠集团与中国建材院等有关企校间建立了长期稳固企校合作关系。

五、建议与对策

1.加强高校科技人力资源的培养和管理,高校的科技活动人员包括大量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和高校教师队伍两部分,由于随着高校扩招,高校的科技人力资源在数量上有着绝对的优势,因此关键是要将科技人员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这就需要从人力资源的培养和管理两方面来进行。

2.转变观念,提高对社会服务的认识。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只有转变观念才有新的行动。端正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必须首先创新高等教育发展理念,树立开放的、具备市场与服务意识的发展理念,高校要树立开放意识、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3.拓展沟通渠道,实现互动,才能根本上解决高校发展与地方社会经济严重脱节的弊端,发挥高校对当地经济建设的巨大促进作用。通过建立高校知识联盟、建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搭建科技公共平台等措施实现双方的互动。

4.提高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要以市场为导向,增强高校科研成果有效供给。高校要建立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的科研运行管理机制,改革现行职称评聘制,建立有效的人才竞争和激励机制,应加大对科研成果转化有贡献人员的奖励力度,充分调动科研人员投身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高校要大力加强与企业合作与交流,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原则,建立双边、多边技术协作机制,通过相互兼职、培训等方式,提高企业对科研成果的现实需求。

5.要建立健全学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业战略合作的机制,增强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学院的公关意识、开放意识,建立健全与省、市、县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企业长期、稳定和有效的沟通互动机制,真正做到“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多方面、多渠道获取办学优质资源。

6.要建立健全官产学研一体化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加大高校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发展高科技产业中的结合力度,重点选择一批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产业化,带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参考文献:

[1] 陈锦函.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理念与践行初探――基于文山学院的视角[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11).

[2] 刘琴.湖南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7.

[3] 申晓佳.部属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探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4] 徐楠.高校科学技术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

[5] 任羽宇.对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思考[D].西安:西北大学,2008.

第4篇:科研成果推荐意见范文

紧紧围绕xx区委、区政府“高位提升·惠及全民”的总体战略,认真执行区教育局《关于深入推进我区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积极强化“办有质量的教育”工作措施,牢固树立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理论联系实际,服务行政决策,服务学校发展,服务教师提升,为推进鄞州教育现代化而尽责尽力。

二、总体目标

围绕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主题,立足xx区教科室自身的教育科学研究、德育指导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指导、青少年科技教育辅导等四大领域,不断完善规范长效的工作机制,扩大培养专业务实的骨干队伍,持续创新科学有效的研究载体,面向基层,面向教师,聚焦课堂改革,聚焦课程改革,切实履行“研究、指导、引领、服务、管理”职责,立体优化四大领域的“鄞州特色”,不断提升鄞州教育的新品质。

三、主要工作

根据《xx市xx区教育局关于深入推进我区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xx教〔XX〕xx号)要求和XX年8月全区教育系统干部读书会等会议上相关领导的讲话精神,明确xx区教科室的主要工作:

1、突出科研的全员性和引领性。面向教学实践,立足全员参与,建立人人写总结、组组有论文、校校出课题的科研机制。在全体教师特别是5年以下教龄的教师中,推行教学反思日记的撰写,每年评选表彰一批好的教学反思日记。抓好面上普及,实施好高层次课题研究,促进科研整体水平提升。(摘自教育局文件第13条)

2、推进科技特色建设。推进校园科普活动,开展科技示范校(园)评选,办好区青少年科技节,组织参加市级以上科技竞赛,提升校园科技水平。(摘自教育局文件第28条)

3、重视人文特色建设。建设一批市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加强心理辅导教师配置,创建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摘自教育局文件第29条)

4.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教学改革。教科室的重点工作是从教育科研的视角,围绕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导学案问题、小组建设问题、课堂流程问题、教学评价问题等,进行深入研究指导;在浙江省全面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从教育科研的视角,围绕校本课程的顶层设计、课程群建构、课程开发、教材编写、课程开设、课程评价等,进行深入研究指导。(摘自局长和分管局长的相关讲话)

5.将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到重要高度。在“树德立人”重要教育思想指引下,根据省委书记夏宝龙同志在全省转变育人模式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精神,教科室要加强德育工作的研究和指导力度,并有专人配合教育局全面深入地推进全区中小学的德育工作。(摘自局长和分管局长的相关讲话)

四、具体工作

1、乐于全域服务。抱着“既服务于民,又不扰民”的诚心,大力欢迎各协作区、各校的领导和教师前来区教科室,或邀请区教科室人员前去各协作组和学校,就学校或教师需求的教育科研问题、课程改革问题、课堂改革问题、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学校特色建设问题、科技教育问题、德育工作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家庭教育问题、校园法律问题等,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咨询、指导、服务。教科室成员平时要加强自身学习、进修、研究,增强引领能力和指导作用。

2、勤于分层培训。通过自主组织和合作组织,充分拓展主题性或专题性培训、普及型或提高型培训、会议型或竞赛型培训、项目式或任务式培训、沙龙式或师徒式培训、学分式或证书式培训、工作室或工作坊培训等方式,分层分类培养并扩大和提高教育科研、心理辅导、科技教育、德育辅导等方面的师资力量。

3、精于教科主业。

(1)明确重点任务:及时征集、推荐、组织并实施好立足教学、立足学生为主的区级、市级、省级乃至全国规划课题项目,争取广立项、多立项,并扩大以课堂改革、课程改革为专题的课题立项比重,争取高结题率、高获奖率,并继续以绝对优势领跑全大市各县市区;及时征集和推荐各级关于德育、心育、体育、艺术等专项课题或小课题的研究成果,争取全覆盖,广获奖,使教育科研的“鄞州现象”更具影响力;主动大力推广区规划课题成果一等奖、市规划课题成果二等奖及以上获奖级别的课题成果,并正式选编出版《xx区xx教育科研成果集粹》,使之成为科研成果和科研方法复制迁移、借鉴嫁接、示范引领的有效载体,同时使之成为xx区人民政府的国家级教育课题结题成果之一。

(2)落实重点环节:经常性巡查和面对面指导处于正常研究周期内的全国、省、市立项的规划课题的实施情况,重点加强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论证,特别关注过程研究与成果提炼,切实把好课题的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实效性四大关,以期继续广泛地产生有一定质量的、具有区域引领作用的、有一定水准的研究成果;继续抽机巡查和指导处于正常研究周期内的区级立项的规划课题的实施情况;对不能完成各级规划课题的单位和负责人,予以更强制的警戒力度。

(3)拓展相关业务:不定期组织举办或推荐选送各级各类优秀论文、教学反思的评比,并视情作出具体指导。认真组织征集、评审、规划、指导、结题、评比新一轮市、区两级德育专项个人课题,积极参加一年一度的“长三角”征文活动、xx市中小学“德育热点大家谈”征文比赛、xx市中小学主题班会评选活动、xx市“甬江杯”学前教育主题征文活动。

第5篇:科研成果推荐意见范文

1、教育或教育管理机构编制的推荐表。

这种类型的表格,由于是官方统一印制的,所以结构都是固定、统一的,但国家机关与各个院校自制的表格又有一定差别。我国现行的国家最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部编制的推荐表,其基本结构包括题目、正文和附文三大部分。它的题目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高等院校的普遍要求,题目就叫《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封面的题目下方分设毕业生、系别及专业、用人单位和学校名称四栏,在下面就是制表单位和印发单位,最后是年月日。具体形式如下(见附表1),在题目的背面,还有一个简单协议,由学校、用人单位和择业学生共做当事人,须各自履行自己的义务。

正文部分包括本人简历、家庭主要成员、在校主要成绩情况、在校期间奖惩情况、学生自荐书和毕业生情况及意见六个部分。正文部分共三面多一点,第一面包括四个栏目,结构形式如下(见附表2),第二、三面都是“学生自荐书”,第四面上部分才是“毕业生情况及意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专业、学历等基本内容,以及应聘意见(指是否遵守协议)、照片等。

附文包括系部学校意见、用人单位情况及意见以及通讯地址,联系人、联系电话、邮政编码等。

各个大中专院校自制的推荐表与国家统一编制的表格在结构上大同小异,略有差别。其总体结构也包括题目、正文和附文三个部分。题目部分也是直接命题,如《×××学校(学院)毕业生就业推荐表》或《×××学校(大学)××年毕业生就业推荐表》,题目下面一般设姓名、班级、专业、填表日期四个栏目。

正文部分含学生基本情况、本人简历、家庭主要成员及学生自荐书四个部分。

附文包括系班意见、学校意见和用人单位意见以及联系人、联系电话和邮政编码等内容,有的还附有简单说明。

这种自制的推荐表与国家教育部的表格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协议部分和本人基本情况的结构位置的区别。

2、学生自己编写的自荐材料的基本结构。总的说来,自己编写的自荐材料,其基本结构是灵活多样的,但其中仍有基本的规律存在。一般说来,这种类型的自荐材料包括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正文、附文和附件。

(1)标题。标题在封面上占有显著的位置,起着主导的作用,它和直接表明材料内容和材料所属情况的文字一起构成统一的封面格式。如(见附表3),有的并不要主题式的标题,而是直接标题,格式略有变化,只要清晰美观,也是可以的。如(见附表4)。

(2)导语。它是自荐材料正文之前的导引部分。

(3)正文。正文包括毕业生基本情况、学业成绩与知识结构、科研成果、社会工作与实践活动、获奖情况、自荐信等项目。既可用表格形式来反映,也可用叙述形式来表现。一般自荐信可以使用叙述方式,其他项目用表格形式罗列。如

第6篇:科研成果推荐意见范文

第一条为了加强*省省筹资金资助回国留学人员科研项目管理,进一步管好用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对象为:国家留学基金委、*省留学人员管理委员会选派的高级访问学者、普通访问学者以及通过其他渠道出国进修、国际合作、攻读学位等留学连续一年及一年以上并有留学院校、科研院所、我国驻外使领馆出具的正式证明者。

第三条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国家和省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具有国际前沿学术水平的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开发前景广阔,具有产业化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研究项目;服务于农业、医疗卫生等社会发展事业的超前课题。

第二章申请条件

第四条留学人员科研经费的申请人必须符合第二条规定,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申请者是项目的实际主持人。

(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者,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推荐。

第五条申请项目符合第三条规定。

第六条下列人员不得作为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但可作为项目组成人员参加研究:

(一)现在国外学习未回国的留学人员;

(二)准备再次出国留学半年以上的留学人员;

(三)以前省筹资金资助的科研项目尚未结题者;

(四)以前省筹资金资助的科研项目虽已结题,但未做出突出成绩的;

(五)年龄超过55周岁者。

对确因课题需要,本人身体健康的博士生导师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级技术职称者,年龄可适当放宽。

第三章申请和审批程序

第七条留学人员科研经费的申请,每年一次,时间为4月1日至5月31日。

第八条申请留学人员科研经费的人员,到*省留学人员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省留学生办)申领《资助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申请表》、《资助回国留学人员项目推荐书》,认真填写后报本单位学术组织。

申请表(推荐书)必须由项目组成人员(推荐者)亲自签名,不得冒签或代签。

第九条单位学术组织应对申报资助项目的科学意义、研究特色和创新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进行全面审查签署意见,并经单位审核盖章后报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经贸委等归口主管部门。

归口主管部门应组织同行专家对申报资助项目材料进行初审后,提出预选方案报省留学生办。

第十条省留学生办对申报资助的项目进行核实、汇总后,对需资助经费较大的项目,组织有关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论证、评审;对需资助的一般项目,组织有关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最后综合各方意见,拟出预选项目,经省财政厅审核同意后,报省留学人员管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

第十一条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期限一般不超过三年。

第四章经费管理和使用

第十二条留学人员科研经费由省留学生办、省财政厅负责监督,有关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共同负责管理,项目负责人具体使用。

第十三条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经省留学人员管理委员会批准后,省财政厅直接将科研经费下达到有关主管部门。有关主管部门应尽快将经费转拨项目单位,并保证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

第十四条项目负责人应在所批科研经费额度内认真制定经费使用计划,本着节俭、实用的原则,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科研工作。

第十五条留学人员科研经费只能用于购置科研所需专用设备、配件、试剂、资料、调研费用等项开支,不得用于购置交通、通讯工具、音响、录摄设备及用于出国和参加国外举行的学术活动。

如发现所拨科研经费使用不当,将追回已拨科研费用,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六条各项目单位要严格按照科研经费批准用途,合理安排使用。年终将所有项目(包括结题和未结题)的经费决算报归口主管部门及省留学生办,各主管部门将所属单位决算审核、汇总后,按规定时间向省财政厅报送年度决算报表。

第五章项目管理和实施

第十七条对资助数额较大的项目,项目负责人接到省筹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批准通知后,需根据批准通知规定的年限和资助经费签订《*省省筹资金资助回国留学人员科研项目合同书》。经所在单位、主管部门审核盖章后,按规定的时间报省留学生办,逾期不报,视为自动放弃。省留学生办上报省留学人员管理委员会批准办理撤销手续,科研经费退回省财政厅,重新安排新的科研项目。

第十八条科研经费到位后,项目单位应及时组织实施。

涉及到预定目标、研究内容有较大变动的,以及需延期实施或中止实施等情况,项目负责人需提出报告,经所在单位审核并签署意见后,报归口主管部门及省留学生办审批。

第十九条项目单位必须保证项目资助期内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主要成员的稳定。

如项目负责人工作调动,项目负责人可在原所在单位继续完成项目研究;或由原所在单位更换合适的项目负责人(留学人员)。

第二十条研究项目不能按计划执行的,所在单位和归口主管部门可建议予以中止、撤销,并报省留学人员管理委员会批准后办理中止手续,经费(余额)退回。

第二十一条项目单位每年须对本单位的留学人员科研经费项目的执行与管理情况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并填写《*省省筹资金资助回国留学人员科研项目年度进展报告》,于次年1月15日前报归口部门和省留学生办。

第二十二条省留学生办根据工作需要,每年安排一定时间,对资助项目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检查。

第六章项目结题与验收

第二十三条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的结题与验收由主管部门负责。

第二十四条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一经完成,均应对其进行结题验收。

项目负责人应做出结题总结报告;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应认真审查全套技术资料,签署结题意见。并聘请有关专家组成结题验收组。

结题验收组对该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全面验收,并写出结论。验收结论应科学、严密、实事求是

资助经费较大的项目,应在省留学生办参与下进行结题验收。

第二十五条聘请的结题验收组成员应具有相当学术水平、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及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二十六条凡已结题的项目资料及取得的科研成果全部资料应立卷x/刁档,并报IJ王口管理部门和省留学生办。

第七章成果归属和推广应用

第二十七条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成果归国家所有,项目单位有权使用和有偿转让转化,并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成果奖励和专利。资助项目的有关论文、专著、成果评议鉴定资料等,均应标注“*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字样。

第7篇:科研成果推荐意见范文

1.学科发展水平不一,科研管理环境错综复杂

行业特色型高校由于起步时间、发展历程和资金投入等原因,科研水平差距较大。行业特色型高校中传统优势学科和专业因发展早投入大,取得了较多的科研成果,而有些学院因为起步晚、发展相对薄弱或教学任务量重,投入到科研的精力和时间相对较少,其项目、论文、成果转化等科研成果无法与传统优势学院相提并论。校级及二级学院之间科研情况差别较大,科研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2.科研管理队伍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专职管理人员,队伍稳定性差

目前,行业特色型高校及二级学院科研管理队伍数量普遍不够,尤其是专职科研管理人员。有些学校的科研管理人员由教师兼职担任,由于其本身担负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因此放在科研管理工作上的精力就有限;有些学院专职科研管理人员还兼任重点实验室秘书、学科秘书、研究生秘书等,兼职多、负担重。另外,科研管理人员的生存环境和晋升空间堪忧,评优、福利、激励等方面没有政策性倾向。随着各高校对科研的重视,二级学院的科研任务量越来越重,而对科研管理人员的培养和重用明显不足,从而影响了科研管理队伍的稳定性,不利于科研工作的管理和发展。

(2)管理观念陈旧

目前大部分行业特色型高校仍然采用行政管理的方式来进行科研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是通过建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不同等级的职权关系,运用行政、经济等手段,运用管理者的职权影响力而实现的[1]。高校中科研管理观念陈旧,普遍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缺乏人本和服务观念。例如,在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年度检查、结项等环节中,科研管理人员只是起到传话的作用,对科研团队及教师的科研状况和进展情况不甚了解,无法主动、有效地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服务,影响了整个科研管理水平。

(3)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科研管理工作人员是高校科研管理活动的主体和核心,通过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可以把学校、学院、科研团队以及每位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密切联系起来。目前,很多科研管理人员缺乏管理能力,执行能力和决策能力不强,无法对科研管理工作进行很好的规划统筹,对内组织协调和对外交流沟通的能力相对较弱,加上自身工作的倦怠情绪[2],使得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不高、效率低下。

3.科研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不到位

在纵向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中,项目的申报、年度检查、结题验收等环节存在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例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过程中,很多高校管理部门及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不了解国家基金委政策,对申报指南不熟悉,导致在形式审查和人员限项等问题上不能起到把关作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些二级学院科研主管领导和科研秘书不能熟悉掌握学院老师的科研活动进展,“重申报、轻实施”的现象严重。在项目结题验收阶段,由于缺乏规范的验收制度,很多老师不通过学院自行联系组织结题会,导致学院不了解项目结题情况,验收材料没有存档。在横向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中,一些科研管理人员与企业联系较少,无法组织教师与企业进行项目对接。对项目的研究进度缺乏有效的检查手段,对项目能否按照合同有效执行、能否按时结题缺乏监管和惩罚措施。科研经费管理同样存在问题。一是科研经费管理观念存在误区。部分高校科研管理机构和科研主管院长对有关财务制度的认识不足,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介入不够,将经费管理全部交给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又缺乏科研管理部门的配合与指导,常常导致科研经费使用制度执行困难。二是学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不健全。不同级别层次的纵向项目和横向课题,由于其经费来源不同,管理办法也应有所区别。但实际科研经费的支出比例较难控制,预算与实际支出差距较大,缺乏有效的经费管理办法。三是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当前,很多高校的科研管理监督意识不强,一般只在会计审核阶段对科研经费进行监管,缺乏一套完整的经费审核监督机制,审核尺度较为宽松,使得科研经费管理混乱[3]。

4.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学研绩效机制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因此高校更加注重纵向科研的申报及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各高校获得国家资助的重头戏,主要偏重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从而导致行业特色型高校及学院忽视了许多有市场潜力的实用型科技项目的研究,与企业、行业联系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这与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特色和优势背道而驰。另一方面,科研管理中缺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和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的绩效奖励机制,许多高校只注重“学”和“研”,对教学工作量和项目申报、、专利申请等科技工作有绩效奖励,而成果转化和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关联不大,使研发人员对技术转让和形成产品的工作积极性不高[4],从而忽视了“产”对于高校学术地位的影响力,因此,应逐步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绩效奖励机制。

5.科研成果评价和奖励机制的导向问题

许多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仍以定量评价为主,主要包括高水平论文、著作、科技奖、专利和科研项目等。而聘期考核、职称评审和科研奖励也多以此为评定条件,直接关系到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岗位津贴和奖金。过度量化考核导致了学术功利与浮躁,一些教师为了完成考核指标,发表的论文数量多但质量差、引用率低;完成的项目多但专利少、成果转化率低,能出产品的少之又少。出现学术研究重数量轻质量、追求短期效应等不良现象[5]。

二、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思路和对策

1.科研管理工作者应加强服务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1)创新科研管理理念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及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者,根本来说是为高校的科研工作提供服务的,因此首先要加强服务理念,要将服务意识贯穿于整个科研管理工作中。同时,要明确科研为教学服务、为技能与素质教育服务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这三大任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应及时将相关信息和通知传递给学院每位科研人员,协助科研人员完成诸如项目申报、成果登记等工作,这就需要科研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还要建立完备的服务体系,才能主动有效地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充分发挥教师的内在潜力,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在日常的科研管理工作中,科研管理人员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廉洁自律,对各种内部消息、文件以及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严守保密原则,对各种科研档案进行有序管理。

(2)熟悉各级科技政策

科研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科研管理人员要了解国家及地方的科技政策,熟悉所在高校的科研规章制度和管理文件,掌握各种科技工作的办理流程,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相关政策、制度及办事流程的解释和说明。同时科研管理人员要随时了解国内外的科研动态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树立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思想和观念[6]。

(3)具有较强的专业学科知识

高校科技管理部门应该掌握全校科研状况,对项目申报、成果登记、报奖等有全局性考虑。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应熟悉自身所在学院科研人员的基本情况和研究方向,及时了解已完成和正承担的科研项目及研究进展情况,便于加强项目过程管理,了解本院各研究团队在其学科领域现有的发展水平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并能够和科研人员就本院各方面情况进行较深层次的沟通,有效的处理和解决科研工作中出现的问题[7]。

(4)加强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

科研管理人员全面负责高校及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间紧、任务重。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拥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很多科研工作需要科研管理者多方联络,发挥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集中各学院、各研究团队的力量,发挥综合优势,协作攻关,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8]。

2.健全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制度

(1)创新科研项目过程管理体制

针对项目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创新科研项目过程管理体制,促进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化运作和良性循环,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首先,要改变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减轻科研人员的负担,简化办事程序。科技处及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应明确各自职责,建立一支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执行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科研管理队伍。高校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提高科研管理人员办事效率。其次,在项目过程管理中科研管理人员应加强监管和审查力度,完善监督机制。再次,完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对于掌握项目的过程管理至关重要,对项目的申请书、中期检查报告、年度进展报告、阶段小结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变更申请等材料应做好存档工作。科研管理人员应积极投入到项目的申报、检查和验收工作中,掌握科研人员的项目进展情况。

(2)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行业特色型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及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首先,引导科研人员树立正确的科研经费管理观念,高校科技处和财务处应加强科研经费的规范化管理和培训,改变少数科研人员经费私人化的错误思想,使科研人员了解如何正确使用科研经费。其次,针对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课题,对其科研经费制定不同的经费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不同性质科研经费的使用细则。对纵向项目的经费预算进行细化,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减少预算与实际支出的差距。对于横向项目的资金管理坚持效益原则,对于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以及技术转让等项目采用不同的经费分配比例,资金使用可以适当“宽松”。再次,完善科研经费监管机制。高校必须建立健全的科研审计机制,使科研、财务和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全过程配合协作,共同监督[8]。

3.完善成果转化和成果评价机制,提高产学研协作

第8篇:科研成果推荐意见范文

一、报名时间

1.网上报名时间为2015年12月20日-12月30日,河北省统一网上报名,届时请考生登录 hebeea.edu.cn/,根据网上的提示和要求填写本人信息,要求填报的信息准确无误并与“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报考博士研究生登记表(见附件)”中的信息一致。报名期间考生可修改本人信息;未在规定时间进行网上报名的考生,报名无效。

2.考生在网上报名的同时,请于2015年12月31日前向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提供以下材料(点击附件下载),外地考生应确保在12月31日前通过EMS寄达(邮编:050024,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南二环东路20号 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收件人:研招办,电话:0311-80786777):

⑴填写好的“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报考博士研究生登记表”,登记表中的“单位意见”一栏务必由考生人事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填写明确意见,并加盖公章;应届硕士毕业生由培养院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填写意见。

⑵两位与所报考学科专业相近的副高级以上职称专家的推荐信。

⑶硕士学位课程学习成绩单、论文评议书。

⑷最后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研究生管理部门证明)及身份证复印件。

⑸同等学力考生须另外提交以下相关证明材料:

①进修过所报考专业硕士研究生主干课程的成绩单;

②近三年在省级以上刊物独立(或第一作者)发表所报考专业学术论文(至少2篇),或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省部级前2名,前5名)的奖励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⑹报名费:160元。

二、信息确认及领取准考证时间

考生携带本人身份证、最后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复印件(应届生带学生证原件及复印件),于2016年3月10日(上午8:30-11:00,下午2:30-5:00)到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照像、确认信息、领取准考证。

三、初试时间:2016年3月12日-13日

四、复试时间:2016年3月14日

我校关于研究生的招生信息及通知、通告均在网上,考生须及时登录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网站(yjsy.hebtu.edu.cn)查询有关信息。

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2015年12月11日

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报考博士研究生登记表.doc

第9篇:科研成果推荐意见范文

芬兰林业管理的启示

1满足林主需求

芬兰通过TAPIO机构使得国家的各项林业政策、法律法规、科技成果等能够很容易地落在实处,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能够深入到林户,给予具体而细致的指导。这样就可以使得政策、法规不至于悬于空中,落实不到基层,也使得科学研究成果不至于束之高阁。而我国各地现有的森林资源管理部门和科技服务部门在对集体林区的森林资源管理上往往是相互独立的,森林资源管理部门负责森林资源数据调查、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林地林木权属管理和利用等;科技服务部门主要是通过上级部门下达的项目指南和评审而获得项目资金的支持,这些项目在申报立项和具体实施过程中,大多是从科技服务人员的意愿、兴趣出发,未能充分利用当地的森林资源基础数据,重复调查林地和设置实验样地的情况比较普遍,这样,科技服务项目对生产单位和林农的指导作用有限。

2建立林主组织

芬兰约有114个林业管理协会,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区域林主联盟和林主中央联盟。这些民间组织机构承担私有林80%以上的资源管理中的各种建议和服务,确保了林主利益在国家、地区和当地各个层次上得到保护。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以来,广大林农成为林地的经营主体和林业科技成果的主要实施者。我国在林农合作组织方面开展了一些实践,主要有三种基本形式:股份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6-7]。林农合作组织在参与生态维护、区域林业决策、山区林区扶贫和公共产品供给等多功能的管理地位将逐渐显现[8]。但是,在数量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普遍存在发展能力普遍不强、经营规模较小、松散型合作较多、机构设置流于形式、内部运作不规范、辐射范围较窄等问题[9]。

3科研服务生产

芬兰林业科研课题是针对林业生产实践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立项。科研人员对生产实践和社会需求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十分关注,常常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同企业和林场主座谈,了解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计划和目标,寻求经费支持,争取早日立项。林主则根据生产需要提出问题,直接向科研单位提出研究要求,科研单位应邀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转化应用到生产领域,研究成果显著的,可以向全国推广。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缩短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提高了林业生产工作的科技含量。而我国由于现存体制、政策导向等原因,“重科研、轻推广,重论文、轻实效”的传统观念还没有根本改变,科研选题多来自科研人员的想法,导致研究项目和获得的技术成果理论性强,与林业生产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进而影响到林业科技持续发展、林地生产力的有效提高和林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

加强我国集体林区森林资源管理的建议

1强化森林管理和科技服务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

我国应在集体林区,加强各地森林资源管理部门和科技服务部门的密切合作关系,实现森林资源基础数据、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的共享。在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时,森林资源部门应充分听取科技服务部门和林地经营者的意见,应用适合当地的树种、植被配置、培育技术和利用方式,增强森林经营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科技服务部门在申报科技项目和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前,要基于森林资源部门的林地土壤、水分、植被等基础数据,尽量满足林农对树种选择、林地管理、科学利用、价值评估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升当地优势森林资源生产潜力,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和林农的增收致富能力。

2鼓励民间建立林农合作组织

各级林业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集体林区的合作组织建设,重点是政策引导、建立规范、提供样板。在政策引导上,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从财政、税收、科技等方面给予支持,消除内外环境制约因素,兼顾林业企业、林农大户和小农户利益,为促进民间林农合作组织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在建立规范上,通过总结分析国内外林业合作组织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集体林区林地分散、林相多样、营林技术欠缺等现实情况,从合作组织的机构形式、章程内容、正常运转、纠纷处置等方面制定法规、部门规章和实施办法,同时鼓励民间林农合作组织也要在运行过程中,积极联合重组,增强抵御经营林业风险的能力,探索和建立完整的运作规章制度。在提供样板上,将比较成熟、运行规范、效益明显的林业合作组织树立为样板,认真总结和广泛宣传这些合作组织的宝贵经验,特别是在经营理念、发展目标、市场开拓、利益分配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做法。通过召开现场会、报纸、电视、广播、光盘、书籍等形式,向各地的林业合作组织进行推荐,提升各个合作组织的管理水平,发挥其在林农增收致富能力上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