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劳动教育的心得范文

劳动教育的心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教育的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劳动教育的心得

第1篇:劳动教育的心得范文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 劳动教育 人事管理 互动研究

1前言

当前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面临着这样的形势:一是人口和劳动力流动日益频繁,跨地区业务办理需求愈发迫切。取消农村劳动力进城和跨地区就业的限制,完善参保人员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的政策措施,探索解决人员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问题的有效办法。二是社会各界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

2.1形势分析

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要与这些要求相适应,为跨地区的人员流动、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社会保险待遇享受及跨地区的管理服务提供技术支持;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了解劳动保障的各项政策和办事程序,为他们提供方便的网上直接办理各项劳动保障事务的服务;通过网络架起劳动保障部门与广大劳动者之间联系的桥梁,及时地了解社情民意,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主动应对安全的挑战,在化建设中同步实现安全。在此形势下,加强信息化建设与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的互动研究是必要的。

2.2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工作需要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要求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保障化建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民服务”这一理念。三是安全变得愈发重要。劳动保障系统管理着数以万亿计的资金和数以亿计的人员,牵涉到每一个劳动者和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出不得半点问题。同时,随着公共服务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系统的用户范围将急剧扩大,通过互联网的访问和传递将逐步增多,系统面临的风险逐步增大。

2.3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保障化建设必须适应劳动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

需要将系统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劳动保障各项业务;将系统的覆盖人群从城镇参保人员和就业职工扩展到进城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村参保人员等,部分地区的覆盖人群还要从从业人员逐步扩展到全体城镇居民,甚至全体城乡居民;通过系统整合,实现各项劳动保障业务之间、劳动保障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业务之间的协同办理,为建立劳动保障工作长效机制提供技术支撑。社会经济和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对劳动保障化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也为劳动保障化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成为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两个问题的化也关乎国计民生。

3对策分析

3.1建立健全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保障制度及运行机制

逐步实现就业比较充分,分配格局比较合理,劳动关系基本和谐稳定,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管理服务规范高效的发展目标。劳动保障化建设要适应劳动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努力满足事业发展中的新要求。这就迫切需要将系统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劳动保障各项业务;将系统的覆盖人群从城镇参保人员和就业职工扩展到进城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村参保人员等,部分地区的覆盖人群还要从从业人员逐步扩展到全体城镇居民,甚至全体城乡居民;通过系统整合,实现各项劳动保障业务之间、劳动保障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业务之间的协同办理,为建立劳动保障工作长效机制提供技术支撑。

3.2技术与劳动保障业务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劳动保障化水平

通过形成财政投入为主体的经费保证机制、实施三项重点行动计划、理顺化工作机制、健全劳动保障化标准和规范体系、建立和完善化规章制度、加强化队伍建设、加强对化建设的宣传等措施,重点完成金保工程一期建设,开展金保工程二期建设,强化数据中心建设,实现全网整合,突出公共服务功能,切实提高各项劳动保障业务化水平。社保的网络是面向多种不同应用的网络,需要无故障,无中断地运行;社保的网络要能够面向未来,能够应对未来的应用的增加,有很强的扩容能力;社保数据的长期保存需要建设稳定的数据中心,还要抵御病毒和黑客,并建立灾难备份的机制等。随着劳动保障系统建设的日趋完善以及基础数据的积累,宏观决策问题显得更加重要。

3.3利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等技术支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宏观决策

通过统计分析和查询手段实现预警功能。劳动保障工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势必要求劳动保障化建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民服务”这一理念。通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了解劳动保障的各项政策和办事程序,为他们提供方便的网上直接办理各项劳动保障事务的服务,通过网络架起劳动保障部门与广大劳动者之间联系的桥梁,及时地了解社情民意,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参考文献:

[1]毛丛群,赵新龙.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权利体系探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1.

[2]陈焱光.农民基本权利保障与新农村建设[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01.

[3]曹绪红.发展权视角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J].农业经济.2009,12.

[4]姜璐.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浅析[J].商品与质量.2012年S5期

作者简介:

第2篇:劳动教育的心得范文

【关键词】校外劳动与技术教育;新思路;微课程

以动手实践为主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以其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特点,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目前,许多学校及校外教育机构,由于受师资、场地、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劳技教育无法正常开展,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笔者结合校外教育具有自愿性、灵活性、民主性、体验性、以学习者为中心等特点,本着“手脑合用,学做合一,发展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教学理念,努力在校外劳技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媒介等方面进行创新与改革,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学员和家长的认可。

一、课程资源“新”,充分激发学习兴趣

(一)在实践中总结开发劳动技术教育新课程资源的途径

1.注意总结经验,从学生喜爱感兴趣的知识内容、技能项目、活动材料和活动方式中,加以遴选、充实、扩展。活动中心劳技课程也要“与时俱进”,在保留优秀传统的同时引进时尚元素,这样才能让劳技课成为学生的最爱。

2.为学习活动提供可自主操作的学具及材料。在准备材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材料丰富性。二是安全性。三是价廉物美。

3.开辟和建设劳技学习活动的场地。

(二)创建了教案・学案一体化的《校外劳动与技术教育微课程资源包》

当前,校外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普遍存在没有规范的教材、缺乏可借鉴经验等现象。校外劳技教学活动,存在较大随意性和盲目性。西夏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发的《校外劳动与技术教育微课程资源包》既不同于学校教科书,又不同于社会教辅资料,它是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方法、摸索规律、总结特点、创新路子,开发出的校外劳动与技术教育微课程教材・学材。

1.《校外劳动与技术教育微课程资源包》是基于“微”概念的学习方式而界定。“微”概念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和研究由来已久,美国斯坦福大学在1963年就推出的一种新型的师资训练方法――微型教学(Microteaching),又译小型教学、微格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就体现出“班级人数少、上课时间短和教学内容短小”的特征。基于“微”概念的青少年学习方式是针对常规正式学习“大板块、多容量、集体性和程序性”的特征,结合校外教育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试图建立的一种非正式的“小版块、少容量、个性化和灵动性”的学习方式。其内涵体现为:化微型、易参与、扬个性、求灵动。

2.本学期主要创建了《我的布娃娃》系列缝纫课程、《诱人的蛋糕――不织布手作艺术》系列手作课程、《巧手纸艺》等富有童趣的劳技与教育微课程资源。这些微课程突出了以下特点:(1)学习内容的模块化。整个劳技学习内容被分解成许多小的学习模块,这些学习模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同时又是相互独立的“知识块”。 教师选择适合于开展“微”学习内容,设计课程框架,分解课程单元,编写微型课程模块,形成即能相互联系,又能单独开展学习的“微”概念学习内容。(2)以图代文,以图为主,图文并茂。教材中图示操作技术过程,图旁说明文字简练易懂,学生可以通过自笔者探究,小组合作交流,体验制作的过程。(3)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内容大都是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需要的技术,学生愿意学,家长也认可。(4)所选课程内容具有一定趣味性和较高审美性,能够唤起青少年对技术学习的需要。(5)教案・学案一体化。教师制作“微教案”,有利于把握重点,精讲精练,学生使用“微学案”,有利于巩固技术要点,使劳技能力得到递进式发展。

二、教学形式“新”,提升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能力

校外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堂和学校教育班级授课制有所区别,它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年龄的学生,教学组织形式以复式教学为主。在同一节劳技课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了解劳动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就需要在劳技课堂的教学形式上有所创新,提升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做,做中思,从而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

(一)讲解示范,突出“精”

教师在劳动技术课堂教学中讲授知识及操作方法语言要精确,演示要规范,求做到动作准确、协调、熟练、优美,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操作标准有一个准确、深刻的印象,示范时可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动作的难易不同,分别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整体示范法:将全套动作按顺序作规范、熟练、完整地示范。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操作技能的全过程,以及各局部动作之间的衔接。

2.分解示范法:对较为复杂的操作,由于信息量较大,应把复杂的整体连续动作合理地分解为若干局部动作,然后逐一示范。

3.区分示范法:在操作技术中,有些操作十分相似,为了甄别,需要进行区别示范。在区别示范教学中突出差异部分的示范。是采用边讲解边示范,还是先讲解后示范或先示范后讲解,这些需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二)教学形式“活”,体现多层次性

1.教材编排形式“活”体现多层次性。教师选择适合于开展“微”学习内容,设计课程框架,分解课程单元,编写微型课程模块,并以活页微课的形式出现,形成即能相互联系,又能单独开展学习的“微”概念学习内容。不同年龄和不同学习进度的学生使用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喜好自主选择“知识块”,并搭配出最适合自己的“微教材”,从而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成功的目的。

2.课时组织灵活。以“劳技微课程”为基础,可将劳动操作技能训练形成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多层次序列。这个序列既适用于同龄学生有层次地系统学习,又适用于不同年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教师可以灵活组织教学课时,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结构,在同一单元的教学中灵活搭配出适合学生能力教学内容并设置教学课时,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

3.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因学生认知水平、个性特点、年龄差异等因素,要根据不同类型或是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找准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因人定标,因材施教,灵活处理。如年龄较小的学生参与制作课时,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动手操作宜同步进行,即教师指导一步,学生动手制作一步;对于具备一定动手能力的学生,可先由教师整体介绍制作方法,再由学生动手制作。还可根据内容的繁简和学生的能力采用“扶”“放”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通过激发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玩中观察、比较与改进,达到劳技制作人人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的。

三、教学媒介“新”,使课堂内外有机联系

“教学媒介”(teaching medium,一译教学媒体)一词,最初仅仅是指美国60年代出现的教学机器。现在,它泛指“任何用来传播知识的通讯手段”,在此,笔者结合校外教育的特点,提出一种适合校外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全新“教学媒介”--校外劳技教育电子微课程及网络共享平台。

教师将整个劳技学习内容分解成许多小的学习模块(如劳技操作中最详细的步骤图、制作要点、小技巧等)制作成电子微课程,并将这些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平台与学习者共享。学生可以借助电子课程(无条件的可提供纸质)将课内还没有完全消化的内容在课后进一步理解掌握。学生回到家后可利用电子平台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遇到问题也可通过邮箱和QQ等形式与老师、同学交流,把没有解决的问题深化在课外,为下节课的正常学习打下基础。也可以与他人进行协作和交流,主动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使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更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只有把适应校外教育特点的新理念融进课堂教学,才能让劳技课因新内容、新方法、新形式而变得精彩,真正起到以劳辅德、以劳增智、以劳益美、以劳健体、以劳促创新的作用。劳技教育也一定能成为孩子们终身受益的一种学习内容。

参考文献:

[1]高洪.《现代校外教育论》.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2]李可夫、王爽.《微型课程的概念界定》.《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5期.

[3]汤芹.《善用多媒体课件,让劳技课堂充满活力》.《综合实践――劳动技术教育》,2009年第06期.

第3篇:劳动教育的心得范文

【关键词】劳动技术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这是教育战线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教育是培养人的精神,发展人的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工程。要把过去那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转变为素质教育和创新培养上来。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把劳动技术教育纳入这一系统工程,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创新世纪人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劳技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就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具备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获得长效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

劳动技能素质是人的素质中最基本的重要素质,它包括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是区别人和动物的根本标志,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基础。人类通过劳动获得生存创造文明,推动社会发展。所以劳动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主题,提高人类功能、技能素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必须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劳动和技能的教育、教会学生干许多事,培养勤劳节俭的精神,使他们爱劳动、会劳动,提高他们 的生存动手能力,是一种学以致用的教育活动,也是终身受益的活动。

2 劳动技术教育是素质、创新教育的基本路径

同志明确指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些思想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它是素质创新教育的基本路径。

首先,劳动技术教育能以劳积善,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实践证明,人们许多优秀品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培养青少年学生热爱人民,珍惜劳动果实,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作风。劳动能锻炼青少年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青少年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有利于形成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劳动能培养青少年自立、自理、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创新、进取的精神。

其次,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和创新教育的提高,主要通过劳动技术教育来实现。劳动技术教育是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自主就业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做好思想上、知识上、技能上的必要准备,是学以致用的一种教育活动。

第三,劳动技术教育能以劳促智,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科学素质。在劳动中,青少年双手的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充分挖掘大脑的潜力,有效调节脑功能,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劳动能为青少年智能发展提供更为广阔,充实的知识基础,促使知识向智能、创新转化。激发青少年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青少年观察分析、判断、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劳动是创造快乐人生的起点,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是我们生活于世界的最为神圣的活动,有助于青少年学生的心灵美。故学会劳动,是中学生学会生活,形成健康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也是搞好创新教育的基础和条件。

3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是提升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

在劳技课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汲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只有提供给学生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使他们建立起信心,并产生浓厚兴趣,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真正得到体现和发展。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也不仅仅是把微笑带进课堂,而重要的是尊重、理解和宽容学生,让学生发挥个性,展现自我,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例如在上《水仙雕刻》这一课时,事先一个月左右,我先雕刻一些比较别致、优美的水仙造型:如一些小动物,象凤凰、孔雀、大象等。上课一开始,首先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先欣赏这些优美的造型,作为教师,这时你可以不说任何的话,就尽情让学生欣赏。学生欣赏完毕,他们自会向老师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老师,孔雀的头是怎么雕出来的。”、“老师,大象的腿怎么这么像呀,是怎样雕出来的?”……学生敢于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内心有了探究学习的欲望。这是作为老师把雕刻的基本方法、要点教给他们,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水仙球,想象设计一个造型,而不是全班固定一个模式。在学生的想象设计中,教师要注意鼓励每个学生自信,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展示个性,敢于追求成功。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学得主动、生动,自然会品尝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自然会有信心再去追求十次百次的成功,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也会随之得到培养和提高。试想:缝纫课上,同学们穿着自己设计的服装走在T形舞台展示自己优美的体态;木工课上,一件件作品正在进行着“慈善义拍”;工艺课上,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搬到了教室进行展出;技术课上,同学们正在对自己的设计品“慷慨陈词”…这样的劳技课应该是学生最愿意上的吧。劳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培养学生“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使他们成为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动手”、“设计”、“劳动”等劳技课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与“问题情景”、“探究设计”、“自主实践”、“及时评价”等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结合起来。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学生自觉探索、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因此,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加强教师点拨下学生主体性的实践过程性,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取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使他们人人都感到动手“做这个我行,我能,我是成功者”在我们提倡“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时候,就意味着要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也即把学习的自由还给了学生。从而证明:古今中外许多先哲早说过“心灵手巧”、“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青少年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尖上”等等。有一位美国科学家是这样说的“我听到了就忘了,我看到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生动形象说明了动手的重要价值。手脑并用可以使人脑两半球的功能协调发展,要实现脑结构的优化等方面起积极作用,有利于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的结合,有利于扩展视野,培养整体思维的能力。这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习惯的综合学习,通过动手动脑的操作,获得亲身体验,有所感悟,才能内化,从而提升认识,并激活潜在的创新意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把每件事情都手把手地教学生,或者要他按照教师的规定来按部就班,我们的学生怎么可能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发现、发展的机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何从培养?

4 走创新教育之路,注重劳动技术教育与实践,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应试教育忽略了对人的生存能力和创新意识及技能的培养,形成了一代人一代人在“独木桥”上拥挤竞争,结果多数学生挤落“独木桥”下,泪洒“独木桥”边。美国心学理家罗杰斯指出“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要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创造源于实践。问题的提出需要实践,问题的探索解决需要实践,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需要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能力的土壤,技术实践活动是劳技课的生命。劳动知识与劳动方法的讲授不能脱离实践。劳动方法的掌握及技能、能力的提高,则更离不开实践。学生通过对展示的实物、观察、分析,形成观察能力,教师要在学生观察活动中做必要的启发,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操作实践的渴望。教师口授几次不能掌握的方法,学生往往经实际操作训练很快就掌握了。而技能与技术情感的形成,就是在战胜了实践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经受了失败和考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后才逐渐形成的。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每一个人放开手脚,施展才华(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而应试教育羁绊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走素质、创新教育之路,是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首先,实施劳动技术教育,造就和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农业技术、有现代化农业创新意识的新型农民是时代的呼唤。如何使科技之水,通过教育之渠,灌入农业之田,是中学生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第4篇:劳动教育的心得范文

教师是一个充满激情的职业(Fried, 1995)。高校教师工作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情绪劳动,例如课堂教学,科研指导等,它们对高校教师的自我成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Hargreaves, 2005)。适当的情绪劳动会增加学生的身心健康、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业成就,提升教学和教育效果,同时也会减少高校教师自身的职业倦怠,提高职业满意度(孔冬梅, 2009)。而不适当的情绪劳动则会达到反效果。因此,对高校教师情绪劳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心理契约则是一种非正式的、未写成文字的心理性契约,是高校教师对聘用双方在聘用关系中相互付出与回报的主观心理约定(陈虎强, 付国秋, 周秋蓉, 2010)。心理契约的履行可以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投入程度、工作满意程度和工作效率,而破坏则会损害高校教师的组织承诺和工作满意度(张积家,郑炯亮, 2005)。由于心理契约履行所具有的激励效果,会使得高校教师有较大的热情从事教学与教育活动,因此,其可能会使得教师的进行更适当的情绪劳动,从而增强教师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但是,心理契约对教师的情绪劳动工作如何产生影响,目前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心理契约影响情绪劳动的机制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情绪劳动的管理策略,希望为此问题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思路。

1.高校教师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一般被定义为一个雇员对其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义务的一系列信念,这些信念建立在对承诺的主观理解的基础上,但并不一定被组织或者其人所意识到[1]。对于与高校教师而言,其心理契约又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高校教师心理契约是指高校教师感知到的关于自身应该对高校组织付出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张淑丽(201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校教师心理契约中教师对学校的责任义务包含2个因子:其一作为高校框架基本构成教师所须担负的责任义务,称为 “现实责任”,包括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能够承担适当额外工作(如加班)、 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有责任感;其二是高校长远发展教师所须承担的责任义务,包括不断完善教学科研能力、注意知识结构升级、关心学校发展、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等。林丽华(2005)通过调查问卷发现,教师对高校的心理契约包含三个维度:关系型责任、发展型责任、交易型责任。刘牧(2006)实证发现,高校高水平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对学校的心理契约划分为个人收入、公平公正及价值认同感,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机会三个层次。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高校教师的心理契约结构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维度:交易维度,关系维度和发展维度。

2. 高校教师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指的是“通过对自己情感的管理来建立一?N公众可见的表情和和身体展示,从而获得报酬的一种劳动方式”(Hochschild, 1983)。Hochschild(1992)认为包含老师在内的六类工作最需要用到情绪劳动。根据Hochschild的研究,情绪劳动具有三个特征:首先,它发生在工作人员与工作对象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这种相互过程包括面对面或声音对声音的交流;其次,通过情绪的表达,工作人员影响着他人的态度、情绪和行为;最后,工作人员的情绪表达须遵循一定的规则,这种规则通常是隐藏在各职业规则或规范里。Wingograde在他的研究中也指出,作为情绪劳动者的教师在学校工作过程中,需要遵从以下情绪法则:首先,在对待学生方面,教师要充满爱心和耐心,要爱自己的学生。同时,教师要会包容自己和学生所犯的错误,富有幽默感。其次,在工作方面,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对学科知识有热情,在工作中保持冷静并避免消极情绪的流露。

由于情绪劳动主要是员工或教师按照组织的要求对自己的情绪加以控制和表达的过程,情绪劳动策略作为此过程中的手段,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Grandey (2000)把Gross的情绪调节策略引入到情绪劳动范畴中,提出了表层行为和深层行为两种策略的作用机制。表层行为仅改变外在的情绪表现,而内心感受不变;深层行为则需要个体努力改变自身的感受,以便使得内部感受与外在表现相一致。具体到老师职业,刘迎春、 徐长江(2013)从热/冷系统、资源与强度模式和过程模式三种理论模式出发,探讨了教师情绪调节的内在机制,并运用Gross的情绪调节模型分析了教师情绪调节的具体策略。Zhang & Zhu((2008)分析了中国高校教师的情绪劳动与工作倦怠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发现中国高校教师更多地运用深度行为来进行情绪劳动,而高校教师的表面行为对工作倦怠和工作满意度有负向作用,深度加工和真实表现对两者都有正向作用。姬兴华(2009)研究了教师情绪劳动与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发现主动深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组织承诺;主动深度行为与理想承诺、被动深度行为与投入承诺的关系比较复杂。Gosserand & Diefendorff (2005)运用一个包含教师在内的各行各业的样本,发现情绪调节策略随着动机的不同而存在不同。Truta(2014)基于一个包含所有层次教师的样本,研究了动机对情绪劳动的影响,发现内在动机只与深度行为有关,而外在动机与任何情绪劳动策略无关。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为高校教师的情绪劳动策略基本上可以分为表层行为和深层行为两种方式。

3.高校教师心理契约对于情绪劳动的影响模型

在解释高校教师心理契约对于情绪劳动的影响机制时,本研究引入资源保存模型作为理论基础。Brotheridge et al(2002)首先把Hobfoll的资源保存模型引入到情绪劳动研究中,强调资源的耗费和补充,认为知觉到表达规则的员工进行情绪劳动,无论是表层行为和深层行为都需要付出心理上的努力、耗费资源,如果这些资源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补充(补充源于外在的物质奖励、社会支持或内部的资源,如自尊、自信等),个体就会感到威胁,持续的能量损失将导致工作倦怠。因此,员工倾向于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心理资源的多寡来进行情绪劳动。而心理契约作为一个员工与组织之间的承诺,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可以增加员工的心理资源。因此,心理契约可以作为一个心理资源的来源对情绪劳动发挥作用。

本研究把高校教师的心理契约结构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维度:交易维度,关系维度和发展维度。情绪劳动的策略可以分为两种:表层行为和深层行为。 每种行为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不同(张辉华,2006)。也就是说,这两者所需要的心理资源存在不同。一般来说,由于表层行为仅改变外在的情绪表现,而内心感受不变,因此,它需要的心理资源较少;而深层行为则需要个体努力改变自身的感受,以便使得内部感受与外在表现相一致,因此,其需要的心理资源较多。根据资源保存理论,人们了解不同情绪调节策略所需要的资源,并根据自己所保有的资源来采取合适的行动,保持平衡,避免资源的耗竭。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一个心理契约影响情绪劳动策略的模型,见图1。

3.1交易维度对于情绪劳动策略的影响

交易维度指的是高校教师与学校之间具体的和短期的经济利益的交互关系,如薪水、福利和良好的工作条件等。一般来说,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如果主要表现为这个维度,那么教师更看重是经济上的收获,而不是看重从教师这个职业中获得成就感。那么,相对来说,他们就会避免对工作有过于大量的投入,只要达到基本的工作要求以便获得符合标准的薪水、福利和良好的工作条件就可以了。因此,他们缺乏足够的心理资源来保证他们完成深层行为。根据资源保持理论,他们主要采取表层行为来进行情绪调节,以便符合学校的要求。我们认为:

交易属性越强,高校教师的表层行为采用越多;交易属性越强,高校教师的深层行为采用越少。

3.2关系维度对于情绪劳动策略的影响

关系维度,指的是高校教师和学校建立广泛、长期的交互关系,如保障工作的长期性和维护学校形象等。一般来说,高校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如果主要表现为这个维度,高校教师有从长期上维护与学校关系的要求,而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收获。因此,他们更倾向于融入到学校的大环境中,努力维持自己的良好形象,希望获得领导和同事的肯定和尊重。根据资源保持理论,他们有足够的心理资源来进行深层行为、因此,我们认为:

关系属性越强,高校教师的表层行为采用越少;关系属性越强,高校教师的深层行为采用越多。

3.3交易维度对于情绪劳动策略的影响

发展维度,指高校教师以更好地适应长期的职业发展和维护高校的长远利益相联系为目的的心理期待。一般来说,高校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如果主要表现为这个维度,教师倾向于把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和高校的长远利益联系起来,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可以鼓励老师们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把学校当做自己人生的重要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有部分高校教师把自身的职业当做一种使命,不管外在条件如何变化,他们对于事业的热情绝不会降低。根据资源保持理论,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师有高度的热情去情绪劳动工作,其情绪劳动策略也更多地是采用深层行为,因此,我??认为:

发展属性越强,高校教师的表层行为采用越少;发展属性越强,高校教师的深层行为采用越多。

3.4心理契约不同维度对情绪劳动影响的相对强度

同时,我们认为三个维度所激发的心理资源的强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交易维度所激发的强度低于关系属性,关系属性低于发展属性。这是因为,三者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意义是不同的。交易属性所带来的只是经济上的满足,关系属性带来的是社会需求上的满足,而发展属性则属于自我实现的满足。其动力是不同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的满足所带来的满足感是经济上的满足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我们认为:

发展属性、关系属性和经济属性对于高校教师深层行为的影响依次递减;发展属性、关系属性和经济属性对于高校教师表层行为的影响依次递增。

4.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教师情绪劳动管理策略

基于以上的讨论,我们认为要提高高校教师情绪劳动的质量,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4.1构建合理的高校教师心理契约

在人员招聘、培训与选拔上采取一定的方式,构建高校教师与学校之间合理的心理契约。其内容表现为:弱化经济维度,提升关系维度和发展维度。在人员招聘、培训与选拔阶段,跟教师进行坦诚的交流,使教师能够建立合理的预期,从而构建合理的心理契约。还可以通过建立共同愿景来解决(赵欢君,2005)。共同愿景是人们心中一股深受感召的力量。通过“共同愿景”,学校心理契约的构建就有了能量与着力点,“共同愿景”能够使得心理契约构建遭遇阻力时,沿着正确的路径前进。通过尽最大努力扩展心理契约的关系维度和发展维度,来帮助教师采用基于深层行为的情绪调节策略,更好地做好教人育人工作。

4.2保证心理契约的履行

在构建起适当的心理契约后,最重要的是维护心理契约的动态平衡。因此,学校需要在制度上构建起公平合理的管理体系。特别是在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以及与组织文化上的体系建设,尽量做到公正合理,可以有力地保证心理契约的履行,进而保证教师能够精神愉悦地进行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通过维护心理契约的稳定性,来帮助教师能够在稳定预期的情况下,无后顾之忧地进行工作,从而具有更多的心理资源进行深度行为,而不是表层行为,提高情绪劳动的质量。

第5篇:劳动教育的心得范文

我抬头看看窗玻璃,灰蒙蒙的,有点灰尘了,我找来一块抹布,洗干净后认真地擦起了窗玻璃,经过我的反复擦洗,窗玻璃终于擦干净了。看了看吃饭桌子,中午吃的饭碗还没洗呢,我到厨房中挽起了袖子,三下五除二,把碗、筷都洗干净了,把洗干净的碗筷找一块干净的抹布擦了一遍,把水擦干了,放进了消毒柜,按了一下按钮,开始消毒。

经过我辛苦的劳动,家里终于干干净了。“洒扫应对”意为洒水扫地,酬答宾客,本是儒家教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所谓“洒扫”,是指要从生活的劳动教育入手,以养成清洁整齐的习惯。“应对”则是在待人接物方面的礼节教育,积极引导、鼓励我们自主学习和养成生活中的礼仪和劳动习惯。

今天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洒扫应对”活动心得体会

最近,学校开展了一个叫“洒扫应对”主题的队会,开完了这个队会,我才明白了“洒扫应对”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洒扫”的意思是扫地。“应对”的意思是礼貌待人。“洒扫应对”就是好好地做清洁,并且还要礼貌待人。

呀,对了,光知道有什么用呢?我要用实际行动来做,那就是——星期六帮爸爸妈妈做家务!

今天正好是星期六,妈妈去邕江散步了。哈哈!我的展示时间到!等妈妈出去的时候,我吃了几个小蛋糕填满了肚子,写完作业,就开始做家务了。

我先拿着扫把从客厅扫到楼上,我东扫扫,西扫扫,才刚扫完,我早就满头大汗了。我刚刚想罢休,可又转念一想:不行,我要给妈妈一个大大的惊喜!过了一会儿,我休息好了,便开始了拖地。我拿着拖把,拖拖这,拖拖那,过了好久,我终于把地托完啦!看,地板亮得可以映出人的影子来,水上飘啊!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虽然非常非常累,但是,我还是十分开心!

妈妈回来了,看见家里十分干净,嘴巴张成了“O”形,同时又表扬了我,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第6篇:劳动教育的心得范文

素质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实施德、智、体、美、劳素质全面发展教育的简称。在幼儿园里实施素质教育既是(纲要)的要求,也是针对当前独生子女教育的必要手段。幼儿园各科教育是互相渗透,彼此交错的,把幼儿力所能及的劳动渗透到各科教学和日常生活游戏中是非常必要的。劳动和学习不能分割,劳动就是学习,学习就是劳动。幼儿劳动既是一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又是儿童探索世界、满足其好奇心的活动。严格地说:幼儿的劳动是一种必要的学习活动,它的主要作用不在于劳动结果,而在于通过劳动使身心得到发展。

一、劳动可以养成幼儿热爱劳动的好习惯。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已经具备了从事简单劳动的能力,并且兴趣很浓,随着年龄增长劳动范围更广。在幼儿园里教师正确引导,他们就会争着、抢着参加劳动,虽然他们并不明确劳动的最终目的,但教师要抓住他们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放手让他们去做事,在实践活动牵去引导,以促进孩子获得劳动成果,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把孩子对劳动的兴趣转移到劳动结果上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劳动可以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学会一定的操作技能,促使身体协调发展。幼儿在常识课中要认识生产工具(镐、铲、镰、锄等)授完课就可以带孩子们到院里进行锄草、刨坑、种树、下种、养花等种养植实践。劳动也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活动,在劳动中,幼儿对各种各样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材料特别感兴趣,反复的触摸和操作,自然就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当然幼儿进行一些有益劳动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还要注意安全,毖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为了加强儿童的感性认识,在劳动之前,还应进行简单的操作练习,如工具怎么样使用等。

三、劳动可以启发幼儿智力、磨炼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劳动看似非常简单,然而对于幼儿来说,却必须多示范,或手把手地教他们,让他们多实践、多练习。幼儿的自我服务性劳动比重极大,如洗手帕、洗衣服、整理床铺、打扫活动室等。因此,经常参加劳动的孩子自立能力强,探索欲望高,有毅力、能吃苦耐劳。这是一个将来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劳动可以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要培养幼儿的责任感,首先要让他学会自理,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良好习惯。如在认识蔬菜后带领孩子们帮助阿姨淘洗蔬菜,并告诉他们如果洗不干净,吃了就会肚子疼。在教师的正确讲解、引导下,孩子们都能认真淘洗蔬菜。其次是对集体的责任感。如打扫活动室,就告诉他们如果擦不净桌子、椅子,孩子们的衣服就会弄脏,穿上就很难看,所以孩子们都能认认真真打扫。

五、劳动可以加强幼儿思想品德教育。幼儿精神品格的培养、灵魂的塑造、做人的真谛的启蒙,决非教材、上课、活动就能见效,而劳动中却能体现的淋漓尽致.并且能得以升华。劳动中对于比较累、脏、重的活,孩子们是否积极去做或者推给别人自己拣轻松的。对于表现好的孩子,我们要予以表扬夸奖,让孩子体验做得好的自豪和荣誉。劳动要创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和气氛,表现出友好、谦让、善良、和蔼、文明礼貌和团结。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是人们辛苦劳动得来的果实,要热爱劳动,乐于帮助别人,要做心地善良、心审时时有他人的人。

六、 手把手地教幼儿做事。我们要让幼儿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就要手把手地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只要求幼儿做而不告诉他们怎样做,常常是无效的。成人应耐心细致地给幼儿讲解、示范,积极引导幼儿去做,使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了解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从而有始有终地完成劳动任务。引导幼儿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不在于幼儿干活的轻重多少,而在于幼儿的参与过程。幼儿干的虽然是一些在成人眼里微不足道的简单的服务性劳动,但对幼儿来说却意义重大。幼儿在简单劳动的过程中,不仅可掌握一些简单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还可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及独立的生活能力。因此,无论是幼儿园教师还是幼儿家长都应重视利用简单的劳动,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七、方法有趣促幼儿做事。我们要发扬推广李秀英“以劳动作为奖励”的好方法,使更多的幼儿园教师特别是幼儿家长能在教育幼儿劳动时使用此方法。严禁用劳动来惩罚幼儿,要防止把幼儿当作劳动力使用的错误做法。幼儿参加简单的劳动与成人参加劳动的过程,就是一种娱乐,一种游戏的过程。因此,无论是幼儿园教师还是幼儿家长都要以游戏的方式,促进幼儿劳动,这样,才能使劳动成为幼儿的快乐体验,才能活跃劳动时的气氛,使劳动进行得又快又好,才能使幼儿在劳动中动手又动脑,发挥主动和积极性,才能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和协作精神。

八、鼓励为主激幼儿做事。我们要使幼儿的劳动永远保持他的连续性和经常性,就要在幼儿的劳动中予以表扬和鼓励。对幼儿的表扬和鼓励是一种正面的强化。幼儿十分希望自己的劳动能得到成人的承认和肯定,成人的鼓励和表扬,往往会使幼儿更加积极热情地投入劳动实践中去,从而学会新的劳动技能。成人要注意不时地保护好幼儿的劳动热情,激发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幼儿的能力有限’做事往往不能尽善尽美,有时甚至还会好心办坏事。对此'无论是幼儿园教师还是幼儿家长不能不闻不问,更不能斥责,而应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在今后的劳动中不断给予提醒、督促、检查,使其不断有成功感,从而热爱劳动。

第7篇:劳动教育的心得范文

摘要:由于现代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多,独生子女问题才成为社会的普遍性问题。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生活环境和地位的特殊,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心理偏异”的情况,这些年来,独生子女的教育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消除这些障碍, 使独生子女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我在不断教育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独生子女 心理健康教育 分析 对策

近几年,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生活过于优越,以及父母的过分溺爱,相当一部分孩子在性格的塑造上走进了误区。加之又受—些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以及一些媒体不健康的宣传,很多孩子在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障碍,如畏难、孤僻、嫉妒、自赏、自私等等,严重危害了同学们的身心健康。由于家长过分宠爱孩子,导致孩子自私、孤独、协调能力差。如一位独生子女出身,就读于某名牌大学的出身品学兼优的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因为在一次晚会上唱歌跑了调,引起同学的哄笑,便觉得无地自容而自杀。可见,一些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1、父母和祖辈的溺爱娇宠,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从不知为别人着想。

2、对“独苗苗”百般袒护,长者不愿约束孩子,孩子在家庭这个最早加入的社会结构中,未能养成尊重长辈、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而是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

3、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为伴,幼时缺少与小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既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精神,又缺少竞争性,所以社会适应能力差,可能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

4、在家里,父母代劳独生子女的许多本应自理的事情,使其易于形成依赖性,自主精神和自立能力都差,也缺少劳动自觉性。

5、物质条件好,孩子所要有求必应,忽视应有的思想教育,容易养成大手大脚、不爱惜财物的不良习惯。

独生子女产生“心理偏异”的现象也是复杂、多面的。该如何消除这些障碍呢? 在不断教育实践中,通过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我认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自信心教育

独生子女因心理较脆弱,经过一次挫折和困难就被吓怕了,再也站不起来了,经受不起打击,由此可能走向堕落。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多安慰、多鼓励、多谈心,帮助其分析失败的原因:肯定其能力,并对其身上的闪光点和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适时表扬,使其体悟到老师没有歧视他,放弃他,从而重新鼓起自信的风帆。

教师教育中要信任、理解尊重学生。对学生评价时要多鼓励、少批评多说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教育中绝不能挖苦、讽刺他们,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他们,让这些孩子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二、教孩子学会宽容

做人应当有一点“雅量”,即容人之德。要力争做到“待人宽,责己严”,不要动辄就指责和怪罪别人。我们应当认识到:谁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况且,过错的原因未必就是动机不端正,它常和水平高低、能力强弱、方法是否得当等有关。再说,你认为别人错了,未必就是别人错了,也许是你自己的认识有偏颇呢!即使别人犯了原则性的错误,而心平气和地开导和豁达大度的宽容,往往却能使别人自责反省并改正错误,这也是生活中的常事。经常这样推心置腹地与孩子交谈,便可逐步地开导他们,使他们慢慢学会宽容。

1、树立榜样。孩子的宽容之心最主要的来源是父母。也就是说父母的榜样会给孩子一个努力的目标,让他沿着这个榜样的方向塑造自己,更多地得到欣赏和夸奖,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孩子接触父母的机会很多,会从父母那里学习到待人接物的方法。因此,父母宽容、大度、遇事不斤斤计较,与邻里、同事之间融洽相处的态度就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通过长期的影响,孩子也会变得宽容、好善、乐与人处。

2、会理解他人。首先,要让孩子知道,人人都有缺点,有缺点和不足乃是人性的必然,和同伴相处,没有必要要求全责备,只要不是损人利己的品质方面的,应给他人一次宽容和理解。当然,宽容不是盲从,这一点是必须向孩子讲清楚的,让孩子知道宽容是明辨是非之后对同伴的退让。

宽容能使人性情和蔼,能使心灵有回旋的余地,能使人消除许多无谓的矛盾,化干戈为玉帛,就让孩子们拥有这种美德吧!

三、树立热爱劳动的意识的教育

尔基曾说: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双手创造出来的。其实我们生来就是一群劳动者,是劳动让我们创造出了这个七彩世界。

1、要认清对孩子进行家务劳动教育的必要性,端正他们对劳动的态度。不论是经济优厚或经济困难的家庭,不管有无保姆,都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即从小让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养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依赖别人劳动的良好习惯。但目前不少家庭非常忽视对儿女的家务劳动教育,对孩子过于溺爱,因而轻视家务劳动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是必须引起重视的。父母应适时对子女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提高他们对劳动的认识,端正他们对劳动的态度。

2、有意识地安排子女进行家务劳动,使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如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和为集体的劳动。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家务劳动是“生活的小百科全书”,对于儿女的智力增长,体质增强、品德健全都有积极意义。再次在家务劳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道德品质。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需要从学会做家务劳动开始,从家务劳动中培养他们爱劳动的品质。如在布置劳动任务时,不仅满足于体力,还要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巧干和创新精神。打扫房间时,不仅要求清洁整齐,而且要求他动脑美化房间。又如,给儿童分配劳动任务时,除一些相对稳定的劳动外,还增加些临时性的劳动,可以增加对劳动的适应性和兴趣的多样性,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总之,通过家务劳动的锻炼,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四、集体感教育

独生子女因唯我独尊惯了,难免会因自私或缺乏集体观念,而与大家不能和睦相处,慢慢地被排除于集体之外,至使性格变得孤癖;这时要多方动员,大家齐行动,做通同学们的工作,让他们伸出温暖的手,把他拉回到集体中,重新感悟集体的温暖,逐渐培养对集体的热爱,树立起集体观念。春游,运动会,或是一些活动等,都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绝好机会。为了集体的荣誉,同学们能自发的组织起来,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一切都以大局为重。如运动会上接力赛跑,不要老师叫,同学们能自己根据个人的实际状况、各自的实力水平安排好谁跑第一棒,谁跑最后一棒。他们其实懂得怎样安排、怎样合作才能发挥最高的水平、达到最佳状态,取得最好成绩的。

同时,从另一方面,教育学生善于从他人的角度看自己,从自己的角度感受他人。这样一来才有可能让每一个人都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奉献给集体或集体中的成员,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就教育了自己——尝到帮助别人后的快乐,才有学会如何理解人、尊敬人、善于为他人的幸福和快乐献出自己的力量,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

五、鼓励孩子间的交流与合作

过分宠爱呵护的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这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更不利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孩子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习惯于被别人关心,不太会为别人着想,习惯于别人顺从他,不懂得退让。当走向社会后,他不再是众人关注的中心了,别人不顺从他了,他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如果不能正确调整自己,会很难融入一个集体。这时孩子会有很深的挫折感,严重的会出现心理问题。因此,鼓励孩子间的交流与合作非常重要。合作不仅是一种交流、交往和学习方式,更扩展为一种生活方式,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同学们在一起学习,在一起交流,在一起玩耍,你帮我拿个东西,我借你一只铅笔、你帮我弄懂一道题目,我和你一起玩游戏。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接触、如果引导得好的话,就能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使同学们沉浸在愉快的互助、合作、交流的氛围中。

鼓励孩子间的群体活动,努力创造各种条件为孩子建立群体活动环境,如春游,运动会等一些活动,都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绝好机会。各种各样的群体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帮助孩子学会用他人的眼光看问题,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鼓励、引导他们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他们学会如何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逐渐建立友情,培养合作能力。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利用节日游园、郊游踏青、参观游览、走亲访友、演出比赛等机会,有意识地安排孩子与集体频繁接触,增进孩子对集体活动的认识与了解,提高孩子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六、开阔胸怀教育

第8篇:劳动教育的心得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allenyangsz”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校长实践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校长实践培训心得体会

作者:磐安县窈川乡中心小学陈杰

一个校长的知识储备、能力素养直接反映到学校能到达的境界。因此在工作中必须重视学习,阅读教育管理专著提高理论修为,学习优秀学校的管理经验,增强实践能力。尤其像我这样的新手,在理论与实践能力都欠缺的情况下,更加应该使劲学习,无疑这次培训是一场及时雨。平时,忙于事务性工作,时间被碎片化,很难有固定的时间,安静地学习。我渴望先进理论的指导,渴望先进思想的启迪,渴望新知识、新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开拓视野,渴望自己带领下的学校生态和谐,特色鲜明;教师乐业奉献,各展其能;学生勤学个性,阳光成长;家长与社会鼎力支持,积极参与共建。所有这些需要校长履职能力的提升,培训班的开设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

这次培训,通过浦江县语文教研员、金华市名师唐光超老师系统介绍浦江经验,全面展现了浦江县十年大阅读、大书写的所思、所想、所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非常值得借鉴。接下来几所名校的走访更是让我收获颇丰。几十年不倒的堂头经验,魅力大课间,品牌德育让人叹为观止;童话特色浦阳第一小学,让学生存在于童话般的童年里;教学设备先进、师资建设有法的龙峰国际学校,大阅读、大书写开展得有声有色;教学质量一流的仙华外国语学校、浦江中学,校长魅力十足,学校管理各有千秋;高雅有趣的浦江县实验小学,课题引领精细化管理。所有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引发我深入思考。

一、凝聚学校精气神,咬定青山不放松

一所农村初中成为全国的样板,堂头经验几十载不倒,靠的是童校长敢为人先的胆魄。童校长带领全体教师咬定目标,想方设法,披荆斩棘,执着前行。因此有了全国第一的大课间活动:全体师生跑操,精神饱满,动作划一,队伍整齐,步伐一致。学生们跟随121的律动,只听见操场上回荡着“达、达、达”铿锵有力的脚步声。紧接着是2分钟的跳绳,学生们专注而投入,毫不懈怠。随即,各班精彩纷呈的班级特色活动将大课间推向:有练武术的,有骑单车的,有打篮球的,有舞龙的,有跳竹竿舞的,有击腰鼓的,有“划”龙舟的等等各有各的特色。活动过程中有注重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有注重训练学生的平衡能力,还有注重磨练学生意志和忍耐力。形式多样,目的明确。每个环节节奏紧凑,秩序井然。更有了初三应届毕业学生体育中考成绩平均分十连冠的佳绩与运动会中的优异成绩。

二、课题引领,实施精细化管理

浦江实验小学的成功在于走课题引领的精细化管理之路。课题研究中,有了理论的引领学校前行有了方向与力量,边实践边做课题使课题内容有了丰富的素材。因此省一等奖的课题成果在他们那里成了探囊取物,难得的是斩获了国家科研基金。教育现代化是我们目前教育教学奋斗的目标,现代先进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逐步提高是我们所追求的,几十年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必将打破。在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的过程,参与课题研究是学习与提升最好的途径。通过课题研究,可以凸显学校的特色,解决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

三、以生为本,彰显特色教育

仙华外国语学校的“育人12个一”,浦阳一小的童话特色,殊路同归,以不同的方式尊重学生,依托学校资源,形成学校特色。学校特色发展必须张扬个性,展现全面,应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能离开学生的发展来谈所谓的学校特色,不能离开课程和教学来谈所谓的特色。特色成就学校,文化铸就品牌。学校的文化特色是一所学校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学校的灵魂。有了这个核心的引领,就能凝聚全体师生的力量,向着更高的目标不断前行。

四、发自心底的善良,甘于清苦的坚守

第9篇:劳动教育的心得范文

关键词 课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有一则报道,说一位学者到大学去讲学,与学生交流座谈,一位90后小女生说:“教授,我不明白为什么不能嫁给黄世仁,如果黄世仁生活在现在,有钱有权,生活优越,可能还是个外表潇洒的帅哥,即便年龄大点也无关紧要。”

笔者是初中政治教师,在班上,一位小男生就给其他同学吹牛,说他家有几套房子,几部车,还有几个营业门面,他妈妈讲这些今后都是他的,骄傲之情溢于言表。据了解,这样的学生已不是个别。在学校,更多注重的是学生的分数,分数考得好就是优秀生、好学生,分数低就是差生,用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

多年的应试教育,忽视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缺乏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拜星追星,不知疲倦,在笔者教的七年级思想品德教科书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喜欢他?结果班上95%以上的学生答歌星、影星(其中绝大部分是韩星日星)。为什么喜欢?大多数回答:漂亮、帅、歌唱得好等。至于回答英雄人物,奉献社会的名人,在中国历史上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几乎没有。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学校教育的缺陷。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老师们也被迫无奈地跟着形势走,唯分数是论,限制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发挥,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不够,,高智商低情商,不知法守法,不讲规矩,唯我独尊,自私、言行不一,使基础教育成畸形发展趋势。一是使得基础教育成了只为少数人服务的教育;二是忽视了除知识传授之外的其它教育内容,如德育、美育、体育及生产劳动教育;三是应试教育强调对知识的片面追求,造成了对学生能力与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在根本上违背了人才培养的规律。

(2)社会生活中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输入音像图书等商品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传播了他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中国的青少年,走在时代的前沿,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价值观念容易发生改变,由商品经济所带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西方消极思想不断地渗透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认知中。

(3)家庭教育的偏差。现在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身子女,在家是“小皇帝”、“小公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过分的溺爱已成为中国家庭教育中最普遍的一种教育方式,亲人们更多关注他们的学习,关注考试分数,缺乏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这样的家庭教育使得相当部分的学生不顾家庭的生活条件,盲目攀比,追求享乐。因此,在教育中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刻不容缓。

首先,在义务教育阶段,需明确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其次,要顺应时代的变化,结合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等问题为切入点,坚持以人为本,采取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方式,改变传统知识教育的简单灌输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通过引导学生在多种选择中整理出核心价值观,在与学生的平等互动中,要尊重学生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正确对待自身不足,虚心加以学习改进。

最后,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与自我引导。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学会解决生活中各种问题的方法。

笔者认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环节都不可偏废。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要做到两个角度的思考,一是要把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二是要把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联系起来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