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土木工程就业状况范文

土木工程就业状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木工程就业状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土木工程就业状况

第1篇:土木工程就业状况范文

关键词:工程教育;必然趋势;专业认证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02-01

一、工程教育下的培养规格

1、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毕业生成为既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 识,又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掌握工程力学、水力学、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工程规划与选型、土木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和工程造价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原理与方法,掌握工程监理、项目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掌握高等数学和本专业所必须的工程数学、普通物理的基本理论,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其他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

4、掌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工程地质与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和适用条件,工程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画法几何基本原理,工程结构构件的力学性能和计算原理,一般基础的设计原理,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的一般过程。了解项目策划、管理及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5、掌握土木工程项目的勘测、规划、选线或选型、构造的基本知识;掌握土木工程结构的设计方法、CAD和其他软件应用技术;掌握土木工程基础的设计方法,了解地基处理的基本方法;掌握土木工程现代施工技术、工程检测与试验的基本方法;了解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的基本原理及一般设计方法;了解本专业的有关法规、规范与规程;了解本专业发展动态.

6、具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土木工程勘测和设计的基本能力;具有解决施工技术问题和进行施工组织、工程项目管理的初步能力;具有进行工程监测、检测的初步能力;具有一般土木工程项目规划或策划的初步能力;具有专业必须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

7、具有查阅文献或其他资料、获得信息、拓展知识领域、继续学习并提高业务水平的基本能力。

8、具有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初步能力。

9、具有应用语言、文字、图形等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基本能力。

二、工程教育下的培养措施

1、根据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制定与本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相适应的教学计划,课程涉及土木工程领域中的建筑工程、道路桥梁工程两个方向;课内总学时为2174。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提高,同时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师,保证课程开设的质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发挥校内外实习基地的作用,鼓励学生到企业参与实践,获取实际工程知识。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4、强化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实行导师制,通过组织各种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科研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实验室开放体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5、组织各种文体活动,丰富大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三、工程教育下的培养能力

1、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工程测绘、工程绘图能力。

2、具有工程结构设计能力,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能力、试验检测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3、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初步能力。

4、具有较强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

5、具有用英文编写标书文件、参与国际招投标、参与国外施工技术与现场管理并能与外方交流的能力。

6、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和养护身体的知识与方法,身心健康,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四、结束语

我们在工程教育下人才培养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土木工程专业的优势和特色,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自治区同类专业中已处于领先水平,在全国土木工程专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生源充足,就业状况良好,历届毕业生在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内蒙古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赢得了较高的声望,办学的社会声誉不断提升。尽管目前在专业建设中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尚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如何紧跟时展,培养合格土木工程人才,完善专业建设是仍需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志源.《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第2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 包世华.《结构力学人才》(上、下册)(第2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3] 过静君.《工程教育》(第2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第2篇:土木工程就业状况范文

是否当下的就业率就能代表一个专业的发展前景,是否考生和家长想当然认为的高就业率专业就一定好就业……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为了让考生和家长更清晰地了解近几年各个专业的就业形势,指导考生与家长理性客观地了解专业,选择专业,本刊特推出“专业就业数据分析”相关内容。其中数据来源为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公布2009-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其规模分布情况。

在本次就业数据分析中,将围绕“关注度最高的十大热门专业”“就业率最高的20个专业”“就业率最低的20个专业”“毕业人数前20个专业”“小众专业”“同一门类中就业率高的专业”“同一门类中就业率低的专业”等七个主题,通过数据统计、专业点评的形式来分析,为考生选择专业提供思考。

所谓“热门专业”,即受考生和家长关注度高、考生报考热情高的专业。本文选取新浪高考频道“专业关注榜”、网易高考频道“专业人气榜”与麦可思就业排行榜中统计到的最受关注前二十个专业中重合率最高的十个专业,分别为:金融学、税务、英语、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临床医学、工商管理、会计学与物流管理。

从专业统计中可以看出,随着社会发展,“热门专业”的指向也发生着变化。“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选择专业观念与我国大力发展工业有关,而如今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国家大力发展基建,“经营”“土木建筑”等专业又成为了考生专业选择的“座上客”。本文即对备受考生和家长青睐的十大热门专业近三年就业趋势进行分析。总体分析:热门,并不一定热就业

本次选取的受关注度高的十个专业分别属于经济学、文学、工学、医学与管理学门类,尤其是工学、管理学所占比重最大,分别有三个专业榜上有名。可以看出,在了解专业过程中,考生与家长倾向于工学和管理门类。

工学门类下最受关注的三个专业中,车辆工程2009~2011年三年平均就业率达到90%,是十个专业中最领先的一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均以88.33%的就业率居于榜眼的位置。可见,这三个专业当下的就业情况还比较理想,这与汽车、电气、建筑等行业蓬勃发展相对应。相比而言,管理学门类下的物流管理专业近三年平均就业率为86.67%,工商管理、会计学专业平均就业率为83.33%并不算太高。这告诉我们:“热门专业”不一定就拥有较高的就业率。

再分析一下这十个专业,细心的读者应该会发现,有六个专业(金融学、税务、英语、工商管理、会计、物流管理)在高考录取时是文理兼收的。一般而言。文理兼收的专业更有利于不同科类学生互相借鉴、互相碰撞,并能锻炼学生另一种思维角度和补充另一方面的能力。比如会计学,该专业既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数字分析能力,又需要细致、严谨的态度。

通过图1,我们可以看出十个专业2010、2011年的就业率均高于2009年的就业率,这是一个值得考生与家长欣慰的现象。针对前几年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中央明确提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部署,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在这一政策下,大学生就业虽仍存在难度,但已经向良好的态势发展。考生与家长只要能够认真分析自身特长,研究各类专业后作出选择,就不用过于担心以后的就业问题。

图2中,显示的各类专业近三年的平均就业率普遍较高,但在这些热门专业中也有一个特例――临床医学。它虽然备受各方关注,但它的就业率仅能勉强称得上“还行”。其原因是,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需求的增加,医学类的就业情况一直是被看好的,医药行业也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考生与家长就理所应当地认为,只要是医学门类的专业都好就业。但临床医学专业的平均就业率还不到80%,也就是“热门专业”的冷就业。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据临床医学在校学子分析,随着人们对卫生、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高校都开设了该专业,庞大的毕业生只有四年或五年的学习和实习经验,较难以满足医院对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并拥有较多经验的医生的需求。这就导致一方面医院缺人,另一方面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难对口就业的现状。

图3的各专业近三年毕业人数都是稳定有增,没有出现人数下滑的趋势,可以说这几个专业在近几年一直处于稳步发展的状态,结合它们近三年不断上升的就业率来看,这些专业仍然存在市场需求量。需要提醒考生和家长注意的是,需求量也因专业而异,比如车辆工程专业,三年的就业率呈上升趋势,而且毕业人数从2009年的8000人增加到2011年的20000人,这说明该专业的社会需求量较大。而英语、物流管理等专业三年毕业人数未发生变化,而近两年就业率持平,说明这两个专业目前就业比较平衡。

第3篇:土木工程就业状况范文

关键词:工程管理;课程体系;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072-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加,尤其是大型项目和复杂项目的增加,对于工程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工程管理的工作内容和方法也更加丰富,应运而生的工程管理专业也在不断地完善和进步。如何提升工程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让更多的工程管理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这样的背景,从课程设置的角度讨论工程管理专业核心竞争力。

一、工程及工程管理的定义

1.工程的定义。“工程”一词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最初是指军事目的的各项活动,后来广泛用于建筑、机械等领域。从狭义的角度而言,工程是基于特定的目标,运用科学技术和资源,有组织的进行造物或改变事物的集成性活动。

2.工程管理的定义及内涵。工程管理是指基于特定的目标,在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对工程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工程管理是工程科学和管理科学有机结合的整体,工程科学作为载体,又离不开管理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工程管理区别于其他行业或产业的管理,它是基于特定的产业环境下,工程管理人员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期达到项目目标的工作。

二、工程管理的发展历史

我们国家的工程管理始于建筑工程的生产管理,主要指施工管理,对于管理的方法理论和阶段都比较狭义,主要针对工程项目的建设阶段。工程管理专业是在原有相关专业的基础上整合形成的,于1998年正式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的雏形包括1998年以前的建筑管理工程、基本建设管理工程、管理工程(建筑管理工程方向)、房地产经营管理、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

随着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到目前为止,已经有400多所高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面对众多高校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青睐及工程管理人才的增多的现状,如何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三、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由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美国学者哈默尔(G.Hamel)提出的,最初讨论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人才,国家或者参与竞争的个体)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本文认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该专业相对于其他院校同一专业在招生、就业、研究等方面具有的其他院校不具备或难以模仿的技术和能力优势。

影响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教学条件、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组织管理和学生素质等。本文主要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探讨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教学条件能够在硬件上保证专业的教学质量。工程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验,因此教学的硬件条件是否优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师资队伍是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师资队伍作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主要完成者,对于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言而喻。专业的竞争力从专业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得以体现,而这些活动的完成过程离不开教师队伍。

学生是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各个院校的生源不同,学生的素质不同,如何根据学生的素质,因材施教,做到以学生为本,是专业核心竞争力不可忽视的因素。

课程设置是综合考虑上述方面之后的一个影响因素,在考虑各校的教学条件、生源情况、师资队伍之后,才能做出正确的课程设置。具体来说,即在设置过程中,是侧重工程技术还是经济管理;是针对建筑工程还是水利交通工程;是注重科学研究还是注重实践技巧。只有对上述问题准确把握,才能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突出特色,形成优势,最终形成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将从课程设置的视角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进行研究分析。

四、工程管理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目前,各大专业院校开设的工程管理专业缺乏特色,缺乏竞争力,并呈现出趋同的现象,没能将原有的优势和技术加以应用,盲目的进行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通过上述回顾和分析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的设置是综合了多个专业的整体,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只是对原有专业课程的简单相加,而应该是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样才能有利于工程管理专业的丰富和发展。

1.课程设置日益趋同,缺乏优势及特色。各院校跟风严重,没有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科进行整合发展,使工程管理专业日益趋同的现象严重。各个大学没有自己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竞争压力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并且不利于我国对于各类工程项目的管理。

2.理论课与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与实践存在一定的脱节。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比如测量学、房屋建筑学、工程估价等课程都应该设置相应课时的实验及实践,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很好的将学习与工作衔接起来。目前,仍有很多院校忽视了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的教学,使学生仍停留在理论知识上,缺乏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存在弱化经济管理课程现象。工程管理专业目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专业定位模糊。因为工程管理是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多学科综合的一个交叉学科专业,如果定位不准确,就会使教学非常庞杂,没有内涵的提升。一些具有工科背景的院校,轻视经济、管理及法律方面的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偏重工科课程,对于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比如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项目融资等课程均未开设。这样不仅弱化了工程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及优势,又限制了学生的就业面,使就业局限于施工管理,对于建设项目前期的一些工作知之甚少。

4.课程设置与学生素质不匹配。未结合本校的学生和师资状况,定位工程管理专业。学校应针对招收的学生基础及文理学生来进一步明确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向,做到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本。

五、增强工程管理专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整合学科优势,突出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核心竞争力主要决定于优势与特色,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如此。学校在设置工程管理专业时要结合本校的师资、学生及学科背景的特点。比如一些工科院校,可以侧重工程的技术管理;一些财经院校可以突出财经的优势,在经济管理的课程上进行突出。这样就容易形成专业优势。

2.注重实践教学,衔接好理论与实践。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比如在测量学中增加实地测量的学时数;在工程估价教学过程中,增加软件算量、套价的教学;在项目管理等课程中,可以安排学生到施工单位实习参观,安排学生到事务所、房地产开发单位进行成本管理方面的实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体现出工程管理专业自身的特点和特色。

3.尊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及法律有机结合。强化工程管理的交叉学科特点,将工程管理专业与土木工程、工程监理进行区分,强调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专业优势。工程管理专业不是土木工程,也不是结构设计或者建筑设计,它是一个多学科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因此要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及法律知识以工程项目为载体进行有机结合,不能简单相加,也不能离开工程这个载体。

4.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发展,强调工程管理的全生命期管理。各大院校专业的设置很大程度上是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就业状况也会影响学科专业的设置与发展,因此开设工程管理专业要适应现代社会大项目、复杂项目日益增多的趋势,提升工程管理的内涵。不仅仅是施工管理,其他管理方面也要强调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注重工程项目的建设期、运营期和拆除清理期。在此基础上,也能拓宽学生的就业口径,毕业生才能够在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从事管理工作。

六、结论

工程管理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为工程管理提供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是问题的关键。各大专院校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开设工程管理专业,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为社会的发展,为学术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戚安邦.项目管理[M].科学出版社,2010.

[2]郑淑琴,杨昭宇.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核心竞争力培育[J].现代营销,2011.

[3]李素宏,陈立文.工程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研究,2011.

[4]张海燕.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

[5]祝亚辉,佘渝娟,黄志玉.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9).

[6]吴耀兴,王泽林.地方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特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24).

[7]汪文雄,杨钢桥.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特色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6,(03).

第4篇:土木工程就业状况范文

关键词:职业指导;职业信息;互联网络;信息采集;信息应用

中图分类号:G3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1)15-0081-02

由于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同时伴随着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结构不合理、严重的产能过剩、高等教育改革、职业指导不足等问题,国内就业状况受到严重的冲击。如何在这种大背景下缓解就业压力呢?笔者认为应当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尤其是全球通讯和互联网络的作用,重视职业信息采集与应用,尤其是通过官方的力量,推动全国联动、统一的职业信息交互平台,提高职业信息的利用效率。

一、职业信息和职业信息的作用

职业信息是对与职业有关的所有信息的统称,完整的职业信息包括执业资源信息、职业新闻信息、职业政策信息、职业测评信息等。根据职业指导对象的不同,我们可以把职业信息分成下岗失业人员职业信息、新成长劳动力市场职业信息、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职业信息、在职人员执业信息等几大板块。

伴随着现代新的技术革新尤其是全球通讯和互联网络的发展,职业信息对职业指导的基础性作用表现得尤其重要。职业指导过程中,向求职者、劳动者提供相应的职业信息,与各方面交换职业信息,帮助职业指导对象制定决策等,都决定着职业指导人员需要对各种职业信息进行采集与处理。

职业信息采集与应用为个人和企业、社会以及人的职业生涯搭建起了一座桥梁。通过职业指导的方式,影响个人、促进工作。对个人的影响方面,提供相应的信息,帮助个人了解社会对不同职业角色的具体要求,培养职业角色意识了解企业文化、价值、经验和规范,确定职业理想,增强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个人的社会化,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通过这些信息和职业指导从业人员的引导,有利于个人做出明智的职业选择,有利于身心健康和个人性的发展。

二、职业信息采集与应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由于职业指导工作所涉及的范围广、人员多、性质差异大、相关的行政主管部门也非常多,这就导致了职业信息的收集很难做到全面、联动,信息的收集与应用很难实现社会的互动和共享,一些职业信息宣传不足、信息量提供不足、职业信息要求不明确、相应的职业指导也就比较滞后、针对性比较差,效果自然就不理想。这些问题使得职业指导效率低、就业选择综合成本增加、摩擦性失业人口增加,久而久之,长期的职业信息不对称和职业指导服务不到位将进一步恶化收入分配不合理、社会公平问题、职业精神危机等社会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通过建立职业信息网络,尽可能提高每条职业信息的利用率。职业信息采集与应用包括采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信息的整理与分析、信息的几个方面进行,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开展职业指导。以下细分为这几类:(1)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系统:这是职业指导最重要的信息支持系统。目前,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劳动部门已建立了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除了为供需双方选择、匹配发挥了很大作用外,在帮助求职者了解市场供求状况,合理择业,选择培训方向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未建网的地区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规划与支持下,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早日建网。(2)毕业生信息系统:在一些大城市的有关教育机构,已分别建立了本地大、中、专学校毕业生信息系统或学籍管理系统。要形成职业信息网络。教育部门一要尽快扩大大、中、专学校毕业生信息联网的范围,使尽可能多的毕业生信息进入网内,尽快实现毕业生信息网络同本地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的联网。(3)政策信息网络:目前政府或立法机构的政策信息大多通过新闻媒体,需分别采集;有些政府职能部门的政策信息,利用计算机处理手段,已形成政策软件或制成光盘,便于流通。对政策信息网络,有条件实行计算机联网的,可积极创造条件联网,不具备联网条件的,用拷贝、传真等方式也可。从整体上看,现已基本具备职业信息网络形成的技术条件。接下来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组建和完善职业信息网络上来。

其次,调整思路,整合资源,建立全国联动、统一的职业信息交互平台,提高职业信息的利用效率,加强职业指导必不可少。新形势下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职业信息需求数量和质量的急剧增长,原先由企业兼顾或靠极少数职业信息业务机构组织信息供求交往的状况,逐渐演变为专门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储存、传递等活动的特殊行业,于是职业指导工作中的信息应用领域便应运而生继而发展壮大,从而职业信息便起着支撑起整个职业指导体系的良性循环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民间的职业信息相关行业很难整合下岗失业人员职业信息、新成长劳动力市场职业信息、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职业信息、在职人员执业信息等几大板块,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系统、毕业生信息系统、政策信息网络很难在职业指导相关行业之间自由就换、运用信息。所以,由劳动保障等相关行政部门积极推动全国统一、联动的职业信息采集、应用网络是非常必要的。

最后,特别提出的是高校就业统计方面应该改变现有的由学校负责大学生就业状况统计的局面,利用现代互联网络在全社会形成由用人单位提供职工名单、劳动行政部门和税务行政部门共同实时监控的劳动者信息网络,作为职业信息平台的一部分。高校既是毕业生就业统计的承担者,又是就业率压力下的受益者,这种矛盾的角色严重扭曲了就业统计、职业信息的采集途径,扭曲了社会价值,最近出现的“被就业”现象正是这种负面效应的体现。按照现行的《劳动合同法》的要求,用人单位应该建立职工名册,及时进行人事登记,同时结合个人所得税的收缴相关规定,真实、完善的在岗人员登记记录的法定强制建立的项目,我们应该发挥广泛的社会力量对这些情况进行监督,尤其是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监督,这也是劳动者知情权的体现。通过全社会登记的在职状况信息的分类、筛选,这将更加真实体现各高校毕业生的去向和毕业生收入状况分析,而且,这些情况都将长期真实更新,这也会为各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安排等提供信息和理论的支持。

三、结语

职业信息的采集和应用是职业指导的基础,全国统一、健全的职业信息网络是社会保障、职业指导成熟程度的体现。对职业指导从业人员来说,职业信息的采集与应用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了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纵深突破程度。努力争取在法治思想的指导下更好、更系统、更科学地处理纷繁复杂的职业信息,尊重社会价值,从实际出发,把握大局观、整体观。综上所述,怎样建立完善有效的职业信息应用网络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课题,这将促进爱岗敬业、社会公平正义等社会价值的形成,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第5版)[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2] 罗瑾琏,张虹.职业指导体系构建研究[J].人才开发,2007,(5).

[3] 王琦,许艳丽.大学生职业指导校内体系建构问题的研究[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2).

第5篇:土木工程就业状况范文

关键词:测绘应用性人才;课程体制;工程意识;实践教学体系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mapping applications, personnel training, curriculum readjustment, engineering awareness and ability, perfect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nd teaching funding input to make a few comments, hoping to train outstanding the mapping applications talents to provide some experience.Keywords: mapping applications personnel; course system; engineering consciousness;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对测绘专业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不断提高测绘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其适应测绘市场需求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发展与学科进步,要着力解决目前测绘应用性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培养机制,提高人才质量。

2 测绘应用性人才

应用性人才,是按照人作用于社会各领域的形态、性质对人才类型的甄别,是相对于学术型人才而言的。具有研究、发现客观规律的能力,把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领域的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创新知识的人才,是学术型人才;具有利用客观规律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科学原理和发明创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于社会各领域实践活动的人才,是应用性人才[1]。应用性人才与学术型人才之间,是平行并列的两大人才类型,不存在层次的差异。而测绘应用性人,就是能够掌握用测绘专业理论知识和测绘专业操作技能,解决工程实际测绘问题,能够进行测绘项目管理,方案设计,技能教育培训等一系列工作的应用性人才。

测绘应用性人才应具备的一定的素质,要有较强的反应能力,必须能够敏锐的观察发现测绘中出现的问题,想到初步的解决方案,避免问题的进一步扩大;要具备一定的领导才能,不仅能在其技术领域内有一技之长,还要能够组织协调一个甚至几个测绘团队的工作;要有敬业乐群的精神,对测绘工作的意愿是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具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恒心,尤其是遇到困难挫折时能不屈不挠的决心。

3 测绘应用性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及目标定位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在课程内容整体设置上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不考虑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因人设课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程结构上重技术、轻管理,没有注重学生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使得测绘学生适应新环境和新要求的能力薄弱;国家经济科技发展迅速与测绘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反应相对迟缓的矛盾仍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大量面向市场经济建设战场的技术应用性测绘人才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目前专业框架、格局相对单一的矛盾[2]。

总体而言,社会和市场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正从过去的技术型向技术与管理型并重转变。重视和加强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性培养的研究,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4测绘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改革 测绘学科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空间对象的定位、描述和表达,动态变化与监测,并将所获得的各种空间信息进行加工、存储与处理,使之综合应用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中所形成的一门学科。随着空间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学科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为了适应这场革命,高等学校测绘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进行调整,培养理念必须发生变革。 4.1 课程设置的调整 现代测绘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空间信息,而以空间信息理论为核心的测绘学科,与地理、矿产、环境、土木、土地管理等相关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现代测绘技术,往往是融合了多种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边缘交叉学科和综合系统,只有将各类知识融汇贯通,构成有机的整体,才能适应现代测绘科技的不断发展要求。但传统的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性过强,学科领域相对单一,知识结构面狭窄,缺乏相邻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结构面对现代市场和社会的要求显得捉襟见肘。要培养应用性测绘专业人才,就应当根据我们目前的国情,既要考虑测绘知识的系统性,又要兼顾学科的综合发展趋势,还应考虑不同行业、领域的特殊要求,具体应设置的主要课程如下:基础及公共课: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政治、外语、文献检索、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包括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大地测量学基础、测量平差基础、卫星定位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等。专业课: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地籍测量管理、地下工程测量学,海洋测量学,变形监测等。相关专业课:包括土木工程概论、采煤概论、地质概论等。

4.2 工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相比较于精英化高等教育或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性人才培养途径具有自身的特点:应用性人才的知识结构是以市场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应该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的知识,而对学科体系的整体研究和前沿性领域的关注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应用性人才的能力体系也应以实际生产的需要为主要目标,要以工程为背景,在能力培养中突出对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弱化科研开发能力等高端能力要求;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加强调与生产实际的结合,重视生产实习教学环节,将此作为学生学习掌握和熟练运用有关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在毕业设计等环节,应用性测绘人才则要强调与工程实践地结合,在内容上偏向于注重方案设计等内容,更甚者可以用综合实践代替,强调在实践中融合知识,提高技能。应用性测绘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工程意识地培养,建立科学的发展观,能够妥善处理工程实践的各种问题,善于发现,善于分析,善于解决工程问题,在工程活动中能够协调各种工程关系和人员组织及顺序关系。要注重培养测绘应用性人才的创新精神、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望、增加创新理念、提高创新能力,以便更好地与其他专业相结合,即在学习中进行创造,在创造中继续学习,培养富有创新意识的测绘应用性人才[3]。 4.3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测绘工程专业较为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测绘实践能力日益受到市场和社会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的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要改变这种传统教育模式,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包含多个方面。首先,受制于实验学时的限制,很多实验不能保证学生都能够有充分的时间亲自动手参与实验,甚至于很多实验都流行于表面,学生走马观花。因此,要增加实验学时的课时量,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参与实验,掌握必要的技能和技巧。对于实验课时无法增加的情况,可以通过开放实验室的形式,让学生灵活的利用课余时间,自主的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既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要注重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再次,考虑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状况,实践环节应尽量与测绘及相关单位的生产实际相接合,需要建立多层次、多方面、多领域的实习实践教学基地,使实践环节面向实际的生产应用,实战的演练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测绘实践能力和水平。因此要与生产单位共同努力,在保证安全和不延误生产的前提下,尽可能安排同学到实际生产单位进行生产实践[4]。

4.4 教学经费的投入

测绘专业是一项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面向的应用范围也非常的广泛,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实践学习,仪器设备也多种多样,且更新较快,没有实践的学习,就无法提高教育培养质量,因此,需要投入较多的仪器设备和构建较多的实验平台,加大对教学经费的投入,解决教学经费匮乏这一目前测绘高等教育存在的通病。

5 结语

探索测绘应用性人才的合理培养模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测绘专业教育者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和探索,不断适应社会和市场对测绘人才的要求,为我国的测绘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新洲 对21世纪测绘教育的初步思考[J] 测绘通报,1999。

[2]张晓川,等 面向21世纪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 交通高教研究,2000。

第6篇:土木工程就业状况范文

关键词:城乡规划;三年级设计课程;“职研教融合”;改革研究;河南理工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25104

1 引言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2011年4月印发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将城乡规划学从原建筑学一级学科中拆分出来,标志着城乡规划学被正式提升为新的一级学科[1]。虽然城乡规划专业属于工科门类,但是涉及的知识体系众多,专业课程涉及工学(建筑学、风景园林、交通运输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统计学、地理类、应用数学)、艺术学(设计学、美术学),以及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管理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门类[2]。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综合了上述学科门类的相关知识,但是目前《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于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组织没有提出明确的规定,因此不同学校针对自己的办学特色进行了学科定位和课程设置。

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多为五年制办学,不少学校都是以三年级作为专业的过渡期,从之前的建筑学知识的学习转向城乡规划专业的学习,因此研究三年级的规划设计课程是很有必要的。为了提高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的办学质量,进一步做好城乡规划专业的本科教学工作,确定城乡规划专业的办学特色,需要进行设计类课程的改革。当前社会对城乡规划专业的要求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城乡规划专业乃至整个行业都处在大转型时期,未来的规划方法和方式会和现有的规划体系有很大变革,从粗放式的追求量的规划转向精细化的强调质的规划,教育体系要灵活变革来适应未来的发展要求。

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已毕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职研教融合”的角度出发来探索一般工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三年级设计课程的改革研究,其中“职”指的是学生就职,“研”指的是学生考研,“教”指的是本科课程教学。

2 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办学现状

2.1 办学简介

河南理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成立于2005年,学制为5年,毕业发工学学士学位证。当时所在学院为土木学院,2008年并入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2013年更名为城乡规划专业。该专业的前身是测绘学院建立于1993年的城镇规划专科专业。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城市规划管理、区域规划等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接受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设计等基本训练,掌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成立于2005年,设置有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本科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发理学学士学位证。该专业的前身是建立于1993年的城镇规划专科专业。2001年秋季开始面向全国招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学制四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承担自然资源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规划、村镇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教学工作,致力于培养具备坚实的地理科学基础和开阔的城市与区域经济视野,较强的空间分析和综合信息处理能力,从事资源环境评价、城乡规划管理,以及村镇旅游规划设计等领域的管理与技术复合型人才。

从上述介绍来看,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前身都是建立于1993年的城镇规划专科专业,目前这两大专业分别属于不同的学院,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尽管两个专业在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上有一部分重合,但是城乡规划专业不等同于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专业,在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中避免出现雷同的现象,而设计类课程就是两大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区别。根据笔者对于我国城乡规划专业通过评估的42所院校的调研,城乡规划专业所在学院有众多模式,其中建筑与城规学院模式所占比重最大,这说明了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两大专业齐头并进发展势头强劲,建筑学院模式紧跟其后,也说明了城乡规划专业对于建筑学的基础依托。

2.2 学生就职状况

2.2.1 已毕业学生就职总体状况

笔者对已毕业的130名学生进行了统计,除了12人信息不明之外,发现就业状况总体良好(06级学生没有信息反馈,11级学生由于刚毕业信息还不完善)(表1)。其中转行人数12人,占到统计人数的9.2%,从事规划以及建筑行业的人数共计106人,所在的挝恢饕集中在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规划管理局以及景观设计院等。从学生就职的状况可以为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的培养目标提供借鉴。

2.2.2 已毕业学生从事的项目类型

笔者对已毕业但仍然从事规划行业的85名学生接触的物质空间类的规划项目类型进行了汇总,具体内容详见表2。

根据已毕业学生从事的项目类型,可以为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体系提供一定的依据。

2.2.3 已毕业学生对于培养能力的建议

在设计能力方面首先应该掌握各个功能区的做法,如居住区、商业中心、站前区、滨水区、CBD、仓储区、物流园区、交通枢纽等,多参观,多思考。其次设计前应仔细研究地块所在城市或地区的基础资料,了解其文化内涵,提炼其城市特色,融入设计中,让作品主题更鲜明,更有灵魂。再次应熟悉相关规范,关注规划前沿,与时俱进。最近国家新出的政策要多了解,如开放式社区、花园城市、美丽乡村、大数据获取及处理等。

在表达能力方面平时多加强手绘的练习,练习空间尺度和建筑尺度的把握,提升方案能力。并且要精通各种软件,包括CAD、PS、SU、GIS、AI、INDESIGN、COREDRAW、OFFIC办公软件等,并且要掌握与外界和甲方的沟通和斡旋技巧。

2.3 学生考研状况

2.3.1 考研录取率分析

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7年来考研录取率呈现波动状态,在2014年达到低谷,2016年达到高峰,总体考研率为17.5%,具体内容见表3。

2.3.2 快题题目分析

快题设计是规划设计的一种快速表达形式,是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规划设计从文字的要求到图形的表达。无论是研究生入学考试还是工作选拔测试,都可能采用规划快题设计的形式。研究生初试考快题的高校有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广州大学、湖南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天津大学、深圳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清华大学、西建大、南京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16所高校。研究生复试考快题的高校有西北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广州大学等11所高校。

快题设计测试中一般多考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此类快题在考试测试中更容易操作。具体类型包括: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心区规划设计(商业中心规划设计、文化娱乐中心规划设计、行政中心规划设计)、滨水区规划设计、旧城改造规划设计、旅游区规划设计(一般会有山地)、公园景观(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步行街规划设计(一般是历史街道)、大学校园规划、中学校园规划、产业园区规划、办公园区规划、物流园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近5年来部分高校(上述16所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快题题目类型详见表4。

3 三年级规划设计课程改革研究

城市规划专业在学科设置上升为一级学科后,城市规划专业涵盖的范围更宽更广,不同院校背景的城市规划专业也在日渐摸索中形成了各自的专业特色[3]。不论城乡规划专业如何发展,其核心是不变的,即以城乡物质空间为核心。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是以土建类学科为背景,以设计类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同时强调对多种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具有豫西北地域特色的教学与科研方向。

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在前三学期和建筑学专业实行建筑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到二年级下学期进行专业的选择(建筑学专业和城乡规划专业)。因此城乡规划专业五年的设计类课程为从大一的建筑设计基础、到大二的建筑设计、大三和大四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以及大五的毕业设计。城乡规划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城市规划设计系列课程作为城乡规划专业最重要的核心课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4]。三年级是城乡规划专业系统的由建筑类知识向城乡规划类知识的转换,因此这个阶段学生在思想上、方法上、认知上会有很大的不同,笔者从已毕业学生的就职状况和考研状况综合考虑,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研究[5~8]。

3.1 教学内容改革

三年级城市规划与设计课程以物质规划和形态规划为主,同时强调相关知识体系的结合。在教学内容上和二年级下学期的最后一个建筑设计相衔接,从单体建筑设计过渡到群体建筑设计,再过渡到对整体空间环境的综合设计。以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和城市设计为主,每个学期两个设计,每个课程设计56学时,具体内容见表5。

3.2 培养能力改革

城市规划与设计课程不能仅仅只是训练学生的绘图水平,应从多方面进行能力的提升,笔者认为,三年级的规划设计课程可以从设计能力、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综合能力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具体内容详见表7。

3.3 教学过程改革

3.3.1 O计课流程安排

设计课程要特别重视过程控制,上课纪律应当加强,防止学生最终只交一套图纸的情况发生。严格把控每一个过程环节,一草和二草按照时间交图或汇报,并注重点评。设计课中的集中授课与点评时间应均匀分布在设计过程的每个阶段。并且要注重设计课和实际的结合,要强调实地调研的重要性。具体可以细分为1+1+2+2+1模式,即第一周的开题、调研阶段,第二周的汇报、点评阶段,第三、四周的一草、点评阶段,第五、六周的二草、点评阶段,第七周的三草、点评阶段,并且一定要有为期一周的课程设计周,在这一周里学生可以专心的表现最终成果。

上学期:开题――实地调研――资料搜集――规划先例分析(以快题的形式,注重手绘能力的提高)――资料搜集――方案生成(师生互动)――一草(交一草草图)――二草(交二草草图)――三草(生生互动)――出图、制作手工模型――评图、评模型――展览――制作图集、刻录光盘――归档。

下学期:开题――实地调研――资料搜集――规划先例汇报(以ppt汇报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资料搜集――方案生成(师生互动)――一草(师生互动)――二草(交二草草图)――三草(生生互动)――出图、制作机器模型――评图、评模型――展览――制作图集、刻录光盘――归档。

3.3.2 设计课过程监控

为了严格把控学生上设计课的纪律,端正学习态度,应做好平时阶段的考勤工作,平时成绩结合学生上设计课的出勤率以及迟到情况分别对待,并努力控制好上课的学习效率。

为了强化学生课程设计的过程性,避免最终熬夜突击画图交图的状况,每个设计过程中间要求交草图,草图要求进行简单的排版,要有设计思路分析、手绘草图、设计说明、总平面设计等内容。并且严格要求调研报告、调研汇报、成果汇报、模型制作等的成果质量[9~10]。

课程设计结束要求上交正式的设计图纸,正图要求严格按照任务书要求来完成,要有认真的排版、分析图、总平面图、效果图、意向图等。

3.3.3 设计师进课堂

考虑到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特点,设计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进一些设计院的工作模式,例如设计师教学、设计师答疑、设计师评审等环节。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三年级课程建议邀请有丰富经验的规划设计师或规划局工作人员参与其中,建议邀请至课堂的规划设计师或规划局工作人员针对规划行业发展行情、规划设计方法、规划评审过程、规划局工作职责等做专门讲座。

4 结语

作为一般工科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在专业定位、办学特色、设计课程的资源获取等方面不能一味地模仿和学习“老八校”类的城乡规划专业。应从行业需求的角度考虑确定适合非“建筑老八校”类城乡规划专业的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丰富设计课类型,重视建筑与规划设计方法的指导,加强对外交流。并积极探索学院和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院和兄弟院校合作办学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徐煜辉,孙国春.重庆大学城乡规划学科教学体系创新与改革探索[J].规划师,2012,28(9):11~16.

[2]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李 婧,王 冷.基于城市空间设计思维的案例教学实践[J].华中建筑,2016(4):176~180.

[4]梁振然.产教融合背景下城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5):93~96.

[5]王浩钰.城乡规划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5(6).

[6]申洁,王丽娜,邵 俊.城乡规划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2016(6).

[7]杨梅焕,陈秋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法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2(2).

[8]李 洋,崔 俏,刘叶城.乡规划专业快速设计课程改革研究[J].江西建材,2016(24).

[9]唐 乐.城乡规划专业快速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

[10]韩秀茹,燕 华.城乡规划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青海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景观规划与设计》课程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