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与会计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资产评估 会计计价 会计准则 评估标准
资产评估与会计是现代经济赖以正常运行的基础业,两个行业在资产业务中因专业分工而产生内在的联系,又因工作性质、专业知识和执业标准差异而有区别。本文试图从我国资产评估业的产生历史背景入手,更深层
次地认识资产评估学,以更好地利用会计信息为资产评估业服务,提升资产评估业的服务质量。
一、我国资产评估业的发展与管理历史
我国资产评估业的发展史,也是资产评估业管理体制的演变历史。资产评估业发展20多年来,管理的手段、方法多种多样,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各有差异,但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
1、《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颁布标志着资产评估业产生
该办法明确规定了全国资产评估管理的政府职能部门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同时还规定了将审批评估机构纳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职权范围内,规定了被评估资产的管理范围、评估的程序和方法及法律责任等。由于国有资产在全社会资产中占有绝对优势,国务院第91号令的颁布为发展统一的评估行业奠定了基础,保证了资产评估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2、中国资产评估协会成立标志资产评估管理由政府管理向行业自律管理过渡
资产评估的行业特点决定了行业自律管理是其不可或缺的一种管理方式。根植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资产评估业虽然在发展伊始得到政府的扶持和干预,但行业自律管理作为其发展方向应该得到逐步实现。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就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它既受政府的管理和监督,又协助政府贯彻执行有关资产评估的法规政策。作为独立的社团组织,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具有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特点,使资产评估管理工作覆盖整个行业。
之所以说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的成立标着中国资产评估业管理由政府管理向自律管理过渡,是因为从其发展轨迹来看,首先独立的资产评估协会与资产评估行政管理部门并存(1993年);然后资产评估协会与评估行政管理部门合二为一(1994年);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再次成为一个真正的行业自律组织。从理论上说,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从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的职能角度分析,尽管其从构架上具有了行业自律管理的特征,但在中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完成的条件下,其并没有真正具备行业自律管理的本质特征。通过资产评估行业协会实现行业自律管理,不仅需要形式上的变化,更需要实质内容的变化。
3、实行注册资产评估师制度标志由重视机构管理、项目管理转向注重资产评估人员管理
资产评估考试制度的建立,一是有利于促进资产评估人员的执业准入控制,规范资产评估行业管理,为资产评估机构和人员摆脱政府部门干预,独立、客观、公正地执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有利于提高资产评估人员的素质和执业水平,从而促进中国资产评估业的发展。三是强化了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尤其是从1998年6 月1日开始实行的注册资产评估师签字制度使评估师的责权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规范了评估师的行为。四是有利于与国际惯例接轨,通过与其他国家对评估师资格的对等管理来加强与国际评估市场的联系。1999年10月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在北京举行年会,2000年7 月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赴美国参加世界评估师大会等等,进一步加强了中外评估师之间的联系。
4、《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使资产评估业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操作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估操作规程和操作标准,各个评估机构自行拟定评估操作方法和规程,对于同一类资产,各个评估机构的评估程序、规则各不相同。但是经过若干年的积累,资产评估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评估操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制定《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有利于提高评估业务水平,规范业务操作,也为以后制定行业统一评估准则奠定了基础。
5、《中国评估准则》标志我国资产评估管理体制的创新
从1998年起,财政部开始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资产评估法》。1999年下半年,国务院开始对资产评估行业进行清理整顿,将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和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合并到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实行“一个协会,一套班子,三种资格并存,三个行业统一管理”。
6、《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标志中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初步形成
财政部2001年颁布了第一个《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2004年又颁布了《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和《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的初步形成。2007年11月28日,财政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了新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对于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才形成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有人认为“中国资产评估准则严重滞后”,也有人将资产评估行业中存在问题归结于资产评估准则的不完善。本文认为,对于资产评估准则作用的认识取决于资产评估准则的定位。
综上所述,从资产评估产生的原因或服务手段来看,资产评估实质就是资产价值计量或价值判断的过程,而资产价值计量或价值判断本身就是会计核算的前提和基础,在资产评估实践中,资产评估工作也与会计工作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资产评估学与会计学的内在联系
从资产评估学科与会计学科的发展史来看,资产评估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边缘学科,而会计学科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由于人们管理生产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因此会计学科发展远远早于资产评估学科。资产评估学科与会计学科的归属问题一直是资产评估理论研究焦点与难题,目前主要有两个学派。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资产评估学属于经济学科体系,因为它是市场经济中产权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另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资产评估是会计学、审计学和财务管理学科的延伸学科,应归属管理学科。本文比较赞同资产评估与会计同属管理学的观点,主要原因是两者存在着以下内在关系。
1、资产评估与会计核算的对象都是经济主体的资产
从国家颁布的相关法规中可以看出,我国资产评估对象的分类简单采取会计准则的资产分类设计,整体资产评估结果也是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呈报方式。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会计准则对于资产分类在总分类账户层次上主要考虑资产工程技术特点,把全部资产划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等几大类。这样划分对于资产评估中专业技术分工和搜集整理信息资料是基本适用的,因而总分类账户可以作为资产评估分类依据。二是资产评估产生的背景使得资产评估对象按会计要素分类成为必然。由于我国资产评估初期是在创办中外合资企业中建立起来的,当时由于持续的物价上涨,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远远低于其市场价值,以历史成本计价的会计体系不能反映资产现时价值,为维护国家权益就必须通过资产评估方法对中方资产价值按评估值进行调整,资产评估的结果是会计科目分别陈述。
2、会计数据和会计计价方法成为资产评估的主要依据
资产评估是对某一资产在某个时点的现实价值进行合理判断、评估,评估的主要信息来源于会计资料和财务数据。对资产重置成本、各种贬值因素、资产预期收益和风险的测算都离不开会计数据的支持,没有会计计价形成的会计资料,资产评估就会变成无源之水,因此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资产评估的准确性。另外,资产评估中还大量运用会计计价方法。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于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该采取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应当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而资产评估方法中也包括现行市价法、收益现值法和重置成本法。由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发达,对于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测还存在条件限制,目前国内资产评估主要还是采取重置成本法,因此国内大部分资产评估都以会计数据为基础性数据。
3、资产评估结论可以作为会计核算计价的重要依据
我国《资产评估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国有资产占有单位在资产拍卖、转让、企业兼并、出售、联营、股份制经营,与国外公司、企业和其他组织或个人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企业清算时应当进行资产评估。”资产评估结论可能是增值也可能是减值。根据《税法》和《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企业应当按照资产评估确认的价值调整企业账面价值,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也可以参考资产评估结果。另外,在企业联营、兼并和重组等产权变动中,资产评估结果都可能是企业产权变动后重新建账、调账的主要依据。
4、资产评估理论、准则体系与会计理论、准则体系存在相互借鉴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投资、转让、捐赠、企业改制等涉及到企业产权变动的情况下资产会计计价,企业可以根据资产评估结果调账或建账”。这使得资产评估与会计之间关系更加紧密。另外,我国资产评估的许多理论与方法,如折旧理论、成本理论、价值理论和货币时间价值理论等,都借鉴了会计理论。另外,会计准则中承认的某种条件下的资产评估结果,可以作为会计账务处理的依据;在资产评估准则中,也有许多会计的原始数据及计价标准可以作为资产评估的基础。
5、二者职业监管都是各级财政部门,执业机构和人员以行业协会管理为主
两者主要从业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事务所)与人员(注册会计师和注册评估师)都以提供中介服务为主,都要遵循客观、公平、公正的执业原则,以独立第三者身份从事工作,对职业道德的要求都提升到最高层次,且要对自己的专业工作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三、资产评估学与会计学差异分析
分析资产评估学科与会计学科的发展史,本文认为两者存在着理论差异、目标与职能差异、假设前提条件差异、计价方法差异、计价结果差异、法规与标准差异等。
1、两者基本理论的差异
会计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平衡公式,反映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和权益在静态状态下的平衡关系,主要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和编制财务报告等主要核算方法为理论依据。而资产评估是融会计、统计、工程技术、法律、审计、市场调查及相关专业技术知识等于一体的适用现代市场经济管理需要的边缘学科,其特点主要体现在现实性、市场性、预测性、公允性和咨询性。从学科理论来看,会计学科是一门学科理论比较成熟和系统管理学科,它的法规体系比较健全完整。而资产评估学科理论在许多领域还存在较大分歧,一些概念不清、法律空缺、准则不全、理论与实际认知差异较大,导致资产评估结论往往存在一定可操作区间,这也是国际评估准则不像国际会计准则那样被普遍遵循和应用的原因。
2、两者目标与职能差异分析
从目标来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认为:“会计的目标是为企业投资人、债权人、政府部门与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他们决策所需要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从而为企业管理服务。”会计工作主要以会计理论和会计核算技术为基础,运用会计准则,通过实时、准确计量、记录、核算和报告对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完整公允的报告。而资产评估作为一种专业人员对特定时点及约束条件下资产价值的估计和判断的社会中介服务,主要为委托方提供合理的资产价值咨询意见。资产评估的目标是为资产产权变动和交易服务,主要以经济分析理论和专项资产价值识别技术为理论基础,运用资产评估准则对标的物进行价值判断。因此,评估、咨询是资产评估的基本职能;而会计主要是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方式,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与监督单位财务收支情况、生产经营情况以及财务成果情况的一种社会活动,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与监督。
3、两者前提条件的差异分析
会计核算的前提(或假设)基础是单位应当遵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原则,这四项前提基础是互为一体、缺一不可,其基本核算方法也是唯一的。但资产评估适用的前提基础包括利益变动主体假设、资产持续经营假设、有效市场存在假设等,其假设组合具有多样性特点,在不同假设前提条件下所选用的评估方法得出的评估结果具有差异性特点。会计的各项假设是会计计价的充分必要条件,而资产评估的各项假设是资产评估充分条件,并非必要条件。由于会计与资产评估所适用前提条件的差异,会计所引用的资产评估结论存在着限定性,一般比较适合引用持续经营前提条件下的资产评估结果。
4、两者方法上的差异分析
在会计计价中就资产论资产,目的是使货币能够客观地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量。而资产评估计价是就资产论权益,资产评估价值反映资产的效用,并以此作为取得收入或确定组织、实体中权益的依据。两者目标的不同,导致了两者方法上的差异。会计计价方法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报告,它们相互配合应用,构成一个完整的会计方法体系;会计计价方法主要以历史成本计价,以实际发生的业务事实为依据,采取上述方法如实记载。而资产评估方法主要有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采取不同评估方法反映不同计价方式。因此不难看出,会计计价反映的是过去发生的业务,而资产评估是以现在已经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客观事实为依据,加上评估人员的职业判断及推理而计算出结果。会计计价依据具有唯一性,而资产评估依据具有推理性和判断性。
5、两者结果的差异分析
会计计价强调的是资产原始历史成本,并且只要符合客观性原则,在查证相同数据之后基本会得出相同的计量结果和结论。资产评估强调的是特定资产评估时点的市场价值,对同一资产由于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采取不同方法进行评估会产生不同的评估结果。
6、两者依据的差异分析
会计对资产确认和计价的依据是《会计准则》和相关具体核算办法,这种依据比较全面科学,只有少数业务采取方法具有可选择性。资产评估依据的是《资产评估准则》和相关资产评估法规,对于资产评估方法选择方面评估机构具有可选择权,受国家相关政策影响比较大,这些都给资产评估带来很大影响,其理论依据和法规较少。
四、结论
本文以资产评估学的发展历史作为研究资产评估与会计关系的基础,其目的是帮助资产评估学在未来的市场经济服务中找到其发展方向。资产评估学作为一门新型边缘学科,它融管理学、经济学和工程学等多学科为一体。资产评估学的发展历史较短,理论基础薄弱,法规体系不健全,但市场前景广阔;同时,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绝大多数人员是从会计人员转变过来,对会计学科比较精通。因此,比较研究资产评估学与会计学的关系,有助于帮助资产评估从业人员提高对资产评估学科的认识,更好地提升他们的执业质量和水平,有益于我国资产评估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正如吴水澎教授所言,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将推动会计学及财务信息建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包括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的一大特点即体现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会计实务中的具体应用,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计量做出了基本的计量标准规范,但是对于通过何种途径确认资产的公允价值却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本文拟对资产评估学与会计学中公允价值理论的相关性进行探讨,以分析通过资产评估途径对公允价值进行确认的可行性。
一、资产评估价值类型定义与会计公允价值概念的相关性
资产评估学中关于价值类型的分类,以评估时所依据的市场条件、被评估资产的使用状态,以及资产评估使用范围分为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根据国际资产评估标准,资产评估概念定义为:“资产在评估基准日时的交换价值。资产的交换是在一个适当的市场上的公开的交易,在自愿的购买者和出售者之间进行的,而且买卖双方都是精明、谨慎、没有人强迫的。”《国际评估准则》指出,“市场价值是指自愿买方和自愿卖方在各自理性行事且未受任何强迫压制的情况下,对在评估基准日进行正常公平交易中某项资产应当进行交易的价值估计数额。”中评协价值类型评估准则项目负责人姜楠教授认为,“资产评估中的市场价值是指资产在评估基准日公开市场上最佳使用或最有可能使用条件下,资产可能实现的交换价值的估计值。”
在2006年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会计计量属性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其中对公允价值概念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指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债务所使用的金额。”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购买会计中的公允价值》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指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而不是在强迫或清算拍卖交易中,交换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所使用的金额。”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在其《手册》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指没有受到强制的、熟悉情况的自愿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商定的对价的金额。”
通过以上对两个概念的阐述,可以看到资产评估学中市场价值定义和会计学中公允价值揭示的价值内涵具有相似性,都明确了价值的前提为交易的自主性、非胁迫性,交易的公平性、透明性,交易双方对特定交易对象的知晓程度的一致性,体现了资产评估对资产价值的估算与会计学对资产会计计量价值确定的相近性。
二、资产评估目的与经济业务会计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性
资产评估实务中,资产评估行为所对应的经济行为主要包括资产转让、企业兼并、企业出售、债务重组、股份改制等,资产评估行为为特定的经济行为出具公允的价值参考依据,而会计活动要对企业的经济行为做出相应的记录,根据新的会计准则,不同的资产、不同的经济行为要求以公允价值计量,其正与资产评估的评估目的相吻合。
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具体包括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易、资产减值、债务重组、企业合并等18项具体会计准则,而其中涉及公允价值计量同时与资产评估目的直接相关的,包括长期股权投资中以非现金资产取得长期股权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符合商业性质的经济行为、债务重组中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等。在国际资产评估领域中,早就有一类资产评估业务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资产评估,其特为会计期末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提供参考依据。虽然会计准则中没有明确使用资产评估师的结果作为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依据,但专业而独立的资产评估师出具的价值意见无疑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比如投资性房地产关于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处理、资产减值关于期末资产减值的测算、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以及公用型企业来说公允价值的计量采用评估结果更具有公信力。
资产评估目的与会计资产价值计量与处理都同企业经济行为密不可分,两者之间也有极强的相关关系,资产评估可以为会计计量提供专业的价值参考依据,会计信息采用评估结果可以更好地体现资产的价值。
三、资产评估评估方法与会计公允价值确认方法的相关性
资产评估基本方法包括资产基础法、收益法、市场法,《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中对三种方法的概念进行了清晰的阐述,“收益法,是指通过将被评估企业预期收益资本化或折现以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评估思路;市场法,是指将评估对象与参考企业、在市场上已有交易案例的企业、股东权益、证券等权益性资产进行比较以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评估思路;资产基础法,是指在合理评估企业各项资产价值和负债的基础上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评估思路。”
资产评估基本方法与新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是一致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应用指南中有关购买方对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充分体现了评估方法与会计方法的一致性,如有活跃市场的投资性资产以活跃市场价格确定公允价值、长期应收款项以适当利率折现后确定公允价值、产成品以其估计售价减去估计销售费用、相关税费等确定公允价值,这正是资产评估三种方法在会计公允价值计量中的应用。
通过资产评估基本方法与会计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简要比较,可见资产评估方法已经初步在会计计量中得到了应用,而对于资产期末公允价值的计量同样可以借鉴资产评估方法,为财务报告使用者确信结果(信息)的合理性提供支持。
四、资产评估准则为会计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了保障
新会计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以对资产的价值进行确认计量,公允价值英文表述为“fair value”,如果从人文角度考虑其含义,公允价值有公正、公平之含义,资产的价值如果以公允价值计量,那应该体现公正的价值表述,结果为公众所认同,尤其现在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成熟与完善,上市公司的资产计量如果以公允价值进行确认,那如何保证其结果为广大股东所认可就成为会计计量中的难点。
而资产评估行业作为提供价值估值建议的专业服务行业,从其建立初始至今始终保持独立的、专业的、客观的行业执业标准,并将这一标准贯穿于执业过程中,体现于评估规范和评估结果中。
在资产评估报告序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评估机构)接受××××委托,根据国家有关资产评估的规定,本着客观、独立、公正、科学的原则,按照公认的资产评估方法,对为××××(评估目的)而涉及的全部资产和负债进行了评估工作。本所评估人员按照必要的评估程序对委托评估的资产和负债实施了实地查勘、市场调查与询证,对委估评估对象在××××年××月××日所表现的市场价值做出了公允反映。”
《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指出,“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资产评估业务,应当对评估结论的合理性承担责任”,“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在评估报告中提供必要信息,使评估报告使用者能够合理理解评估结论”。《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中指出,“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资产评估业务,应当独立进行分析、估算并形成专业意见,不受委托方或相关当事方的影响,不得以预先设定的价值作为评估结论”,“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在评估报告中提供必要信息,使评估报告使用者能够合理理解评估结论。注册资产评估师不得出具含有虚假、不实、有偏见或具有误导性的分析或结论的评估报告”。《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中指出,“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应当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勤勉尽责,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不得出现对评估结论具有重要影响的实质性疏漏和错误,不得以预先设定的价值作为评估结论”,“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应当获取充分信息,并进行审慎分析,确信信息来源是可靠和适当的”,“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在评估报告中披露必要信息,使评估报告使用者能够合理理解评估结论”。
资产评估结果的公正性保证了资产评估工作能够为会计公允价值计量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并确保评估结果为会计报告使用者所理解与认同,更好地体现资产的价值,更好地配合会计公允价值计量工作。
综上所述,资产评估与会计关于公允价值有较强的相关性,资产评估结果可以作为会计公允价值计量的参考依据,但为了能够更好地为会计计量工作服务,资产评估行业仍然需要保持和加强以下工作:
1.严格执行资产评估操作规范,保持工作的独立性,确保结果的合理性、公正性;
2.继续加强资产评估理论研究,完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指导资产评估工作。
资产评估行业从业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进一步提高执业的专业水平,为更好的服务于会计计量工作,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2]姜楠.资产评估.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刘萍,等.“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讲解.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课程设计 管理会计 非会计专业 会计学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03-0117-03
一、序言
目前,我国相当多高校将会计学课程作为核心基础课向经济管理类学生开设,反映了这样一种共识:理解财务会计概念是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必要准备。这门课程的主要功能一是为会计专业的学生以后学习更高级会计课程做准备,二是为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基本的会计工具。
国内关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研究论文数量庞大。从已有文献看,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满意度较低,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比较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面临的挑战既来自学生专业与职业目标的多样性,又来自于学生对会计课程的负面印象――学生通常认为会计课程就是摆弄数字。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认为会计学与未来的职业生涯不相关,因此对这门课程不是很重视。会计教育界意识到改变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观念很重要,因为观念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效果,而且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因此,会计教师呼吁认真审视会计教育,抛弃偏重机械记忆的教学模式,向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开发学生决策能力的方向转变。
这个挑战促使会计教师采取一系列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这些方法与建议包括:改变学生对会计学科的观念,改变会计学教材的主题顺序,采用主动学习法,重视批判性思考,模拟企业的运作方式,使用大众媒体的资源,摒弃或减少有关借贷方的机械记忆。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都促使会计学的教育向更理想的方向发展。但是,如果将上述创新方法围绕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目标,整合会计原理,也就是重新开发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对会计学的教学效果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当
对会计专业学生而言,会计学是专业基础课,教学目标是为学生以后学习更高级会计课程做准备。因此,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明确会计的含义、职能、目标;理解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和借贷记账法之间的关系;掌握会计核算方法的关系及其具体应用;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并进行简单的财务分析。总之,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会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成为会计信息和数据的生成者。而对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会计学的主要目的是如何使用会计信息,而不是从事会计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如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一样,学习的目的是使用计算机,而不是编程。
概括来说,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学习如何做会计(How to do accounting),而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学习如何用会计(How to use accounting )。具体来说,会计专业的学生生成会计信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使用会计信息。二者之间的关系如同软件的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使用软件的用户不必懂得编程知识,重点是如何使用软件。由于目标定位的错误,非会计学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第二个错误随之而来。
(二)选用教材没有体现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差异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会计与非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存在很大差异。很多高校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教学目标定位不当,其直接表现是会计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没有实质区别。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选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目前很多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选用的教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会计专业学生用的《会计学原理》或《基础会计》。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类教材的弊端是侧重讲述会计要素的具体核算,缺乏对相关经济环境背景、企业经济业务运作信息、各种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经济内涵与实质的阐述,体现更多的是会计技术层面的会计核算方法,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管理高度。这类教材体系偏离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目标,不适合非会计专业学生使用会计信息的学习要求,影响了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的积极性。选用的另一种教材是标明适合非会计专业学生用的《会计学》。这类教材尝试调整教材结构,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材的框架结构与内容,与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没有本质差别。
(三)教学内容没有体现专业要求
首先,课程内容不完整,没有体现专业需求。在课程安排上大多数高校的会计专业都设置会计学、管理会计两门课程,会计学的内容只限于财务会计,不包括管理会计。目前,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沿用了会计专业会计学的体系,基本不包括管理会计的内容。管理会计包含的内容如计划、预算、预测、成本管理、业绩评价、内部控制等,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更相关,更能体现非会计专业学生使用会计信息的教学目标。但在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中,没有包含上述与经济管理类学生专业需求密切相关的内容。
其次,教学内容没有突出重点。课程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学目标,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侧重于以借贷记账法为核心的会计核算流程。即经济业务发生后,首先要根据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然后登记账簿,最后编制财务报表。基于现有的教材体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沿用了会计专业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主要强调了财务会计的簿记方面,即借、贷、日记账、分类账等内容,没有体现专业需求。学生往往感到会计比较机械、枯燥,与专业不相关。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专业会计师,因此应淡化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具体核算程序。
会计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内容没有根本区别。特别是,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没有包含管理会计的内容。目前很多高校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没有机会学习管理会计,一是因为有些高校对经管类非会计类专业不开设管理会计课程;二是由于第一门会计学课程的学习经验,即使有机会部分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也不选修管理会计。在某种程度上,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课程内容就是不完整的,因为在企业实际运作中并不存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这就造成了非会计专业学生学到的会计知识缺乏系统性,不能从整体角度掌握会计的精髓。
总之,由于目标定位不当、选用教材没有体现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差异,教学内容没有体现专业需求,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较低是可想而知,预料之中的。
三、 重新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构想
(一)对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关系的再认识
传统理念将会计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类,着重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对于二者之间的联系重视不够。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问题研究较多。早在2003年,孙晓明从会计目标变迁的视角阐述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他认为财务会计服务对象向内部扩展,包括了内部信息使用者,管理会计服务对象则向外部扩展,包括了外部信息使用者。会计服务对象的这一融合使原来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划分的界限逐渐模糊,从而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最终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持。黄曼远(2014)从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内涵和关系的探讨出发,根据二者的历史、本质、目标和发展趋势的同一性,从理论上证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她认为从现实角度来看,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企业实践中从来就不是两个相互孤立的系统,而是在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都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联系。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生成的信息交叉构成企业完整的对外报告和对内报告。
(二)将管理会计纳入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理论基础
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内容的深化、延伸与发展,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基本信息来源一致,终极目标一致。
根据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1997年的公告,管理会计是通过规划、计量、管理财务以及非财务信息系统引导、激励管理者的行为,支持与创造实现企业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必须的文化价值,从而增加企业价值的持续改进过程;根据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财务和管理会计委员会的定义,管理会计是为管理当局用于企业的计划、评价和控制,保证适当使用各项资源并承担经营责任,而进行确认、计量、累积、分析、解释和传递财务信息等的过程。
上述专业机构对管理会计的定义清晰地表明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管理会计通过计量、管理、利用财务信息创造价值,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密不可分。
目前,许多学者认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从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课程的目标出发,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内容进行整合,重新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课程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三)重新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具体构想
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内容融合,重新构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课程体系。具体如下页表1所示。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挑战就是改变课程的框架结构与内容。如下页表所示。
第一单元是设立企业(以商业、服务业为背景),主要业务活动涉及制定商业计划书,本量利分析,编制预算,讨论公司的组织形式,解释财务报表。此外,采用预算作为公司战略的工具,学生在整个预算期内评估企业决策。这些主题持续整个学期。
第二单元包括建立会计系统。与传统的会计学课程强调掌握借贷方记录经济业务不同,这一单元利用电子数据表(Excel)建立会计账户系统,每一列代表一个账户。账户的增减变动在每一列记录,到会计期末结出每个账户的余额,利用账户的期末余额编制财务报表。
传统的会计学课程将会计循环视为编制财务报表的一个程序,这个循环始于记录经济业务,终于结账。但是,这种视角意味着编制财务报表独立于公司预算中设定的管理目标。整合后的会计学课程将编制财务报表视为预算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编制财务报表的目的是将实际结果与呈现在预算中的预期目标相比较。进一步说,会计循环的终点不是编制结账后的试算平衡表,而是计算实际与预算的差异,评估前期决策。
课程的前两个单元主要涉及与服务业、商业企业相关的会计概念,第三、四单元以制造业为背景。学生将在前两个单元已经掌握的相关概念应用到制造业的企业环境。此外,学生前两个单元中没有充分理解、或者理解错误的概念在这个环节可以得到更正。
第三单元包括编制总预算,计算多种产品的盈亏平衡点,用分批法、分步法计算成本,计算销售成本,采用各种成本流转假设计算期末存货。
第四单元包括利用相关成本进行决策,以标准成本为基准计算成本差异,记录与分析涉及财产、厂房、设备和所有者权益的经济业务。
最后一个单元是有关借贷方的学习。记录交易或事项的规范方法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更高级会计课程重要的必备要求,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的商业语言。整合后的会计学课程不是要摆脱或删除有关借贷方的知识,而是将其放在适当的环节讲述。在课程的最后阶段讲述借贷知识,其优势是:学生已经掌握利用电子数据表记录经济业务,已经实践过利用Excel计算账户余额编制财务报表,已经明白如何利用财务报表进行决策。在这个背景下,对经济业务的会计记录只是学生对已经熟悉的会计系统的一个微小的调整。
关于借贷方的内容包括全面完整的实践,学生编制会计分录,登记日记账,将日记账过到分类账,编制试算平衡表,编制调整分录并登记到总分类账,最后根据调整后的试算平衡表编制财务报表。
整合后的会计学并没有减少传统会计学课程的内容,而且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纳入教学体系,丰富了会计学课程的内容。这种调整保持了会计学课程结构与体系的相对完整,能够使学生对整个会计基础知识及简单的管理会计知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整合后的课程内容将管理与会计有机结合起来,更符合经济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要求,体现了管理特色。这种体系与经管类学生的专业需求、未来职业发展有了比较密切的联系。
胡玉明教授早在2010年提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目标是让非会计专业的学生看懂财务报表,听懂商业语言,理解会计信息,运用会计思维,辅助管理决策,持续创造价值。改变框架结构后的会计学课程因专业施教,立足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从管理的角度看会计,在一定程度可以实现会计学与专业知识的融合,从而赋予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以意义。
参考文献:
[1]D.LeeWarren,MarilynN.Young.Integra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A best practices course for introductory accounting[J].Issue in accounting education,2012,(27):247-266.
[2]周亚荣,郭均英,卢雁影.会计学教学本科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差异分析[J].新会计,2015,(3):33-35.
[3]蒋大富.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建设思考[J].财会月刊,2011,(7下):108-110.
[4]魏永昌.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相融合的设想[J].商业会计,2008,(19):59-60.
1.优化会计环境。一般认为,会计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等因素。不难看出,这些因素均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并构成了社会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无疑对会计的发展变化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这已被诸多的研究成果所证实。通过会计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比较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会计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共性,更清晰、更全面地认识会计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内在联系,更准确地把握影响会计学发展深度、发展广度、发展方向的各项外部环境因素,从而为会计学更合理、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发展,更好地发挥会计学的职能作用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可以了解会计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差异,把握各自的矛盾所在,更深入了解有关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体系、方法体系等方面的特殊性,对各个会计环境因素为何作用于会计、如何作用于会计、何时作用于会计。作用于会计的程度等问题,提供更为清晰的思路,使我们更全面、深入、客观地认识和利用会计环境,通过会计对有关环境因素的反作用,实现优化会计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2.认识会计学本质。关于会计学的本质,主要有生产力论、生产关系论、上层建筑论、产权论等观点。很显然,会计学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同样,会计学作为管理类中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仍然没有脱离社会科学。因此,会计学不可能具备生产力性质,而作为管理类的学科专业,又不可能仅仅是一门技术、艺术、方法,也不可能仅仅以提供财务信息为目标。从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看,会计学具有一定的生产关系性质;从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角度考察,会计学具有一定的上层建筑性质;从会计等式及其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分析,会计学又具有一定的产权性质;从会计专业的学科地位及其工作性质考虑,会计学又属于一项管理活动。从现有这些观点看,会计学作为系统化的会计知识体系,本质上是有关产权方面的管理活动,这是基于会计学是经济学的组成部分、是管理类中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所得出的结论。这一结论的正确与否,虽然有待于我们理论上的进一步讨论和实践中的不断印证,但却是与会计学的社会科学性质密切相联的。会计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比较研究,也必然带来对这一问题更科学、更合理的认识。
3.夯实会计研究基础。会计学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子学科,其发展和完善有赖于其他学科、尤其是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完善,并以其相关上一级学科为基础。通常认为,会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政治经济学,也有人认为哲学、数学同样是会计学的理论支柱。实际上,会计学的理论基础与一定的经济体制有关。在计划经济下,会计的主要任务是反映和监督国家计划的完成进度及其结果,企业会计作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手段,本质上已被纳入国家财政体系,形成了国家宏观上的大财政和企业微观上的小财政,会计工作、会计研究与财政工作、财政理论形成了紧密的关系,这时会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政治经济学和财政学。在市场经济下,会计学的理论基础应是经济学(含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和金融学,许多新的会计问题均源于此,比如产权会计学问题、委托会计理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外币拆算会计问题、通货膨胀会计问题等等。当然,与会计学理论密切相关的还有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学科。不管怎样,会计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比较研究,是深化会计研究、强化对会计理论基础的认识、构筑更加扎实的理论根基的需要。
4.加深会计研究深度。实践证明,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会计学也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科学,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服务,因此才有技术论、工具论等观点。但这不等于会计学没有理论,否则也就不会产生各个会计学流派。而会计理论作为会计学的研究成果,其研究深度有赖于相关学科的深入了解及其理论的借用。例如,规范会计学派与实证会计学派的产生,源于经济学中的规范研究、实证研究,而这些研究方法又来自于哲学中的方法论。研究会计问题,既要深入会计学内部把握其精髓,又要站在会计学之外的经济学。管理学、哲学甚至伦理学等角度冷静地分析会计,所谓“跳出会计看会计”、“跳出会计研究会计”的道理即在于此。惟有如此,才能增强我们研究会计的客观性,减少和避免偏见。会计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比较研究,为此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和机会。目前采用经济学、伦理学、行为科学等视角研究会计问题,对会计学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就是一个典范。
5.拓宽会计研究领域。关注和加强会计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比较研究,可以在它们的共性与个性中发现新的有用的结合点,进而拓展会计学的研究范围,扩大会计学的研究视野,借鉴其他学科有关原理、理论丰富会计学,甚至形成新的边缘会计学科。管理会计、产权会计、行为会计、破产会计、会计哲学、会计心理学。会计伦理学等边缘学科的形成,都是会计学与其他社会科学比较研究的典型成果,是会计学与其他社会科学融合的结果。而三式簿记对物理学中的动力、摩擦等概念的引用以及现金流量表对物理学中的流量概念的引用等,是会计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结果。
6.完善会计学科体系。在现代会计学中,一方面会计学科不断分化、细化,向纵深发展,使会计学科体系呈现出一种递进的、专门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会计学科又不断综合,边缘学科不断涌现,使得会计学科体系呈现出一种横向的、综合化的趋势。前者是会计学本身发展规律的结果,后者则是会计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融合的具体体现,尤其是与其他社会科学比较的结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既矛盾又相互促进的趋势之所以将持续下去,是因为这是一种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会计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比较研究,也必然带来会计学科体系的深刻变化甚至革命。
7.把握会计学发展方向。20世纪以前的会计学,主要是研究记账、算账、报账的理论和方法,实际上是簿记理论的研究,这与当时社会生产力及其他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社会科学概念的形成及其突出作用的发挥,只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会计学中的管理会计形成于50年代。发展于60~70年代、更新于80~90年代,与同期有关社会科学的发展线路是基本吻合的。研究其他社会科学,进行会计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比较,可以从中总结和发现会计学的发展方向,以增强会计学研究的主动性、自觉性和能动性,提高会计研究效率、改善会计研究成果。
8.发现会计研究中的问题。既然有关其他社会科学的发展,预示着会计学的发展方向、引出新的会计学问题,那么通过会计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比较研究,就容易发现会计研究中的问题。比如,有人将会计研究方法分为规范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两类,但将某个问题的研究也归结为规范研究或实证研究,并不科学。因为如果从逻辑学、哲学角度考察,规范研究中包含着实证研究,或者理论实证,或者实务实证;而实证研究中也离不开规范,实际上,实证研究中的假设条件本身就是一种规范。再如,一般认为,会计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而资金运动是价值运动的货币表现,那么财政的对象、税收的对象又是什么?笼统的将价值运动(资金运动)作为会计的对象,必将模糊会计学与有关社会科学的界限,侵占其他有关学科的“领地”,造成学科间的混乱,因为划分不同学科的根本界限在于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如果不进行会计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比较,则很难发现这类问题。
关键词:会计证无纸化考试;财经法规与科技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3-0091-02
收稿日期:2015-01-24
作者简介:傅 冬(1988-),女,广东省揭阳市高级技工学校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子商务、会计。(广东 揭阳/515559)
一、会计专业现状分析
以揭阳市高级技工学校为例,会计专业共三个班级,每班平均44人,考取相应专业的资格证书是获取毕业证书的必备条件。揭阳市现阶段每年有两次报名参加考试的机会,考试一共三门,实行三科联考,即三门科目同时通过才算合格,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以下简称《财经法规》)就是其中一门,它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较强的应试性,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教材分析
财经法规的教材采用广东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该书分为五个章节,可以说每一章皆重点、皆考点,不仅理论性极强,法律条文较多,同时还具有实践性,如汇票、支票、本票的填写,计算相关税的应纳税额等,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不小的难度。
(二)考情分析
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必须通过考试,考试一共三门(《会计基础》、《财经法规》和《初级电算化》),实行三科联考,每科时间各为一小时,三门同时通过才算合格。对于技校学生而言,一学期同时学习三门专业课较难,所以,根据我校的课程设置,学生在校期间实际考试机会不是四次,而是只有三次,也就是从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算起。学生第一次考试,教师带着一起学习,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时的学习气氛比较浓厚,但若第一次没有通过,对学生的打击较大,丧失了自信心,这时又有第二学年的课程要学习,所以考试压力会更大,部分学生在这时就已经自我放弃了。
(三)学生现状分析
技校学生底子薄,学习能力稍弱,对自身缺乏信心,再加上会计学科专业性较强,对刚初中毕业的孩子来说,初始确实比较难于接受,很多学生在第一学期学习《基础会计》的时候,像听“天书”,根本不懂。若没有及时树立好正确的学习观,很容易自暴自弃,那对后续的学习势必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财经法规课程教学
(一)教材学习
1.通读
通读教材,概括体会,《财经法规》试题共计70小题,涉及考点众多,难度增大,学生只能全面学习。
2.精读
根据考试大纲,对于教材里面的重点难点内容必须精读,加深理解。只有掌握这些,即常考点,才可能通过考试。
3.理解加记忆
《财经法规》并不是完全的死记硬背,但又离不开记忆知识。比如税法部分个人所得税税率表、消费税不同税目的税率,这些考题中会给出,不需记忆。但是,不同税种的征税对象、企业所得税的免税收入等内容则需要记忆。采用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加强记忆,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做题方法
1.要数量
光看书死记硬背是不得要领的,一定要通过做一定数量的习题 ,把握考点的命题形式、摸清出题陷阱、掌握应试技巧。
2.要质量
题目不是做得越多就越好,“题海战术”的时代已经过去。每做一题应有效果,要分析,总结考点,查漏补缺,举一反三,不要被题目奴役,为了做题而去做题。因为做题只是掌握知识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3.不要“偏难怪”
不要去做偏题、难题、怪题,应跟着考试大纲走,从业考试阶段,考点范围大但不难,只要掌握基本层面的知识点已足够,不要去深抠,钻“牛角尖”。
三、教学思考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进入会计行业的“门槛”,考取“上岗证”,对于毕业及就业两方面来说意义重大。从应试的角度考虑,帮助学生最大限度的通过考试,提高通过率是必要的。从教学目的、培养目标考虑,要学生掌握经济法律法规,分清合法与非法,遵循基本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指导日后的会计工作,也是必要的。如何将两者联系起来,不但要找到好的学习方法,而且要与时俱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课堂,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首堂课的必要性
学生兴趣的建立与教师第一堂课的好坏密不可分,首堂课的重点不是在于讲授多少知识,而是要做到足够的引入。教师要整体把握《财经法规》这门课程,举事例说明遵纪守法在会计行业的重要性,学好该门课程对考取会计上岗证的必要性,帮助学生明确会计职业发展的轨迹和要求,为他们进入会计知识的海洋做好铺垫,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
(二)端正学习态度
部分学生看到《财经法规》满是文字的教材时,就已经“头大”了,还没有开始学习就产生了抵触的心理。还有学生认为,这门课只需要考前死记硬背,碰运气也许能通过,不用费什么大功夫。针对这些想法,笔者都要提前“打预防针”。只有端正好学习态度,才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扎实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为了应试,更是为了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由于该课程课时安排有限,且内容较多,既要照顾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要完成相应的进度安排,为了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经过思考后,笔者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让学生完成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提高的过程。
例如,在讲授会计职业道德这一章时,搜集选用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小组讨论,最后教师总结点评。当看到违反法律法规的严重后果,学生自然认识到遵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深刻理解了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又如,在讲授会计专业职务时,可以让同学们畅想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如何规划自己的会计生涯,需要考取哪些资格证书,成为会计员的任职条件有哪些,要想进一步提升,又需要什么条件。这个任务贴近学生,易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自主阅读书本。然后请同学们发言说说自己的设计之路,从普通的会计员,到助理会计师,再到会计师,最后到高级会计师,既给他们信心,又给予鞭策。再如,在讲授会计人员的工作交接时,设置交接情景,给学生分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会计员等角色,体验经济活动中的会计工作,在情境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在平时,为了让学生适应考试气氛,消除紧张感,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笔者会定期严格按照考证要求进行模拟考试,一方面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另一方面使得学生能灵活应对考证。
(四)多方监督管理
技校学生主动性不强,自我学习能力较差,控制约束能力也较欠缺,这需要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学生家长共同配合监督管理。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课下与班主任和学生交流,找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及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沟通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帮助其认真学习。通过这种多方配合监督管理的方法,不仅保证课堂效果,又能了解课下动态,营造学习氛围,建设良好的校风。
Abstract: The basic accounting course content can not be launched in depth and a semester's financial accounting course can not achieve the common business training for a skilled level. In view of this, a combination of basic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accounting is implemented which puts the necessary knowledge points into the financial accounting system. It will not delay students' obtaining of accounting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and provides students the opportunity to conduct the specific accounting treating training for the preparation of early working and at the same time, makes the knowledge preparation for obtaining the primary accounting qualification knowledge.
关键词:融合教学;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知识点;操作能力
Key words: combination teaching; basic accounting; financial accounting; knowledge points; operation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3-0242-01
财务会计课程是财会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第二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学习这门课程时,结合实际工作中常见业务,要求学生动用通用记账凭证和相关账簿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但是因为涉及内容比较广泛课时有限,一般每周六学时,大概十六周左右完成,很难达到一些常见业务的比较熟练操作,针对存货这项工业企业必然核算的流动资产来说,登记数量金额式明细账的训练就不可能到位。然而,实际操作能力强一直以来是高职教育所要追求的一种目标。
针对上述情况,财务会计教学改革首先在2009级财会类高职学生完成第一学期的基础会计学习之后全面推行。财务会计改革之后,教学时间由原来的一学期增加到两个学期,时间上延长,同时在教学内容上也进行调整,针对学生就业企业的规模特点,对于中小企业不常见的业务不学习或少学习,有些核算内容虽然中小企业不常涉及,但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第四学期要参加社会考试,所以要同时兼顾学生在校期间的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内容,加强相关内容的学习。
虽然财务会计进行了改革,一些学习内容可以进行细致训练,但是仍然略显不足。
2010级学生入学就以财务会计为蓝本,将基础会计的必要知识点融入其中,既不耽误学生在校期间考取会计上岗证,又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各个具体账户的账务处理训练,同时又为学生在第四学期系统学习初级职称的会计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
这次会计课程改革幅度大――涉及两门重要的专业课: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时间紧――2010年暑期,距离开学上课的时间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所以决定先不在大范围开展,而是选中会审专业2010级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会计教学改革试点。
改革的大方向表现为开始就直接切入主题,通过两大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引入六大类会计要素,五大类常用科目、账户。首先,要求学生熟悉五大类会计科目的名称,强化记忆各类会计科目。
然后,依次学习账户的性质、会计等式、各类账户的记账方向,之后就开始学习货币资金、应收款项等业务,必要的基础会计知识点融入其中。
当然在有了改革的大方向之后,改革过程存在一些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生手里有财务会计课程教材和一本训练册,涉及基础会计的内容,没有具体教材,考虑到学生的负担问题,不能给学生两本独立的教材。另外,拿着两本教材也不利于学生把财务会计和基础会计的知识融合在一起。②大篇幅先讲理论再讲业务,再训练,效果不理想。③究竟在财务会计的哪部分内容恰当穿插基础会计知识点不太容易把握。原来讲授财务信手拈来使用的基础会计知识点,现在直接说的时候,学生感觉挺茫然,所以就要及时补充知识点,讲的时候还不能只局限于说,还要把它们写出来,让学生记录到笔记本上,这样就会将一个完整知识内容先人为打断,然后再接续。④学生灵活处理业务的能力比较弱,教学过程中,第一遍的训练通常是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学生学的非常认真,这往往使得老师对一些知识也能够重新有一个认识,重新思考,比如学生在学习实际成本法进行原材料的取得、发出核算时,有一个原材料入库,但是发票账单未到的业务,需要在月末做暂估入账的处理,借方原材料,贷方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下月初冲减这笔业务,借方涉及原材料账户,在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计算发出存货单位成本时不要考虑这部分。学生就有些不知所措,登账时记录,计算时不算在内,产生疑问,于是针对这一项业务,我写了这方面的论文,以期改进这个估账业务的处理方法。
每一个新事物的产生,伴生的总会有问题,有收获。有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这才能真正将一件事情做好。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应用逐渐增多,特别是在企业管理和社会生活中都有较多的应用,网络的应用降低了工作的难度,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的便利,无处不在的网络带动了会计行业向信息化方向的发展,但是,会计信息化发展需要大量的信息化会计人才,这与当前我国的会计教学的模式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必须对会计教学进行变革。可是当前我国虽然在进行会计教学时使用了大量的信息化软件,但是,总的来说教学还是以书本上的知识为主,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会计教学中使用的教科书大都是许多年前出版的,即使中间会进行改版,也不会对内容进行太大的改动,而且教师在教课时一直都是按照同一份教案进行教学,使得会计人才在学校中学习到的知识与企业实际的需要相差较大,这些在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因此,必须进行会计教学变革。
1 我国会计教学现状分析
1.1 高校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不够
在高校中会计专业一直是一个热门的专业,每年从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数不胜数,可是却不一定都有一份很好的工作。虽然我国当前的企业发展的速度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逐渐的加大,但是,会计专业毕业的人才所学到的知识却不能够符合企业的实际的需求。目前企业所需要的是会计信息化人才,是对会计信息化有着全面认识的人才,可是,当前的高校在会计专业的教育中使用的大都是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全面。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认为会计信息化只不过是为会计作业、账务处理和报表编制提供工具的,它并没有认识到会计信息化是一种企业管理资源和业务模式及流程的创新和优化整合,是社会管理的一次革新和整合。这种对会计信息化的片面的认识严重阻碍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会计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程度也不高,会计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自然也与企业的需求不相符[1]。
1.2 教学手法单一
我国的教学方式一直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并要求学生强制性的记住,而不管学生是不是理解了。这使得我国的许多优等生在考试时能够获得很好的分数,但是,在知识的实际应用中却什么都不会。这种教学手法贯穿学生从小学一直到大学的学习生涯,使学生逐渐丧失了思考和实践的能力。而会计专业却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很强的学科,会计信息化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联系密切,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和专业应用人士的指导,才能学到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但是,我国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花费在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上面,而很少有时间进行上机操作,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会计信息化教学只有注重实验及互动性操作,以此形成一定的应用环境和氛围,才能真正达到教与学的效果,因此,我国的会计教学手法势必要改进[2]。
1.3 教学和社会实践联系不够紧密
会计信息化教学是一门特别注重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如果不能够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无论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多好,也不能够符合社会的需求。目前,高校都会让学生到对口的企业进行社会实践,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深入企业会计岗位,进行实习,达到进一步学习,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作实践,从而提高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但是,在实际中,学校对社会实践的重视不足,高校往往没有固定的企业供会计人才进行实践,而学生也没有能力找到可以进行实习的企业。即使找到对口的企业,企业也不会让学生进行太重要的工作,而是让学生在一旁学习。因此,学生很难掌握到具体的专业技能,从而造成了教学与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脱节。这对培养合格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来说,难度较大。
2 信息化时代下的会计教学变革
2.1 教学观念革新
在信息化时代下,对会计教学进行变革首先就应该对当下的会计教学观念进行革新。教职人员应该充分认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促进会计专业教学与其他的专业课程的融合,在课程设计时适当加大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等会计信息化知识在会计教学中的比重,增加学生对信息化技术的了解,并将会计信息化知识与传统的会计知识相结合,增强教学的实用性。教学观念和思维模式的革新是会计教学革新的第一步,只有改变教学观念才能够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
2.2 教学资源优化
会计教学变革中还要进行教学资源的优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资料进行优化。会计专业在进行教学时所使用的资料和书本大都是很多年前的版本,即使中间会进行改版,也只是对一些小部分进行更改,而不会对书本中的知识体系进行很大的改变,以至于学生学习到的知识都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不能够符合社会的需求。同样,会计专业的教师所掌握的知识也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只有让教师不断的进行专业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并对教学资料进行优化,才能够更好的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
2.3 考评体系革新
目前在高校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考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考试的成绩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考评,但是这样的考评方式有很大的弊端,如果一直采用这样的考评方式,即使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增加实践和上机的课程,也不会提高学生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会计信息化涉及的课程实践性很强,单凭考试考评已无法衡量一个学生对其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达到的能力水平。因此,需要将学生在实践课的表现和上机操作水平融入到对学生的考评中,完善学生考评体系,才能够促进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2.4 “产学研”结合
产学研结合就是指加强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学校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企业为科研机构提供可以研究的产品,科研机构为学校提供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学课件,以便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学。目前产学研结合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办学的宗旨之一,但是,我国的会计专业教学方面却很难达到产学研相结合的目标,从而阻碍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因此,加强会计教学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是提高会计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
关键词:中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113-02
会计从业资格是指进入会计职业、从事会计工作的一种资质,是会计人员的“上岗证”。对于中职学生而言,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取得会计证,对于强化就业,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是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而对于学生本人来说,却是一项更艰巨的学习任务。由于考试政策的变化,近几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难度加大,通过率普遍较低,极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相融合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以行业为依托,就业为导向,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依据人才培养需求,会计专业的课程设计必须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进行有效的融合。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能够有效的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能够更全面地考核学生的水平;能够大大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学生就业保障。
二、会计专业现状分析
以北京市经济管理学校为例,会计专业每个年级4个班,每班平均40人。北京市现阶段每年有两次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机会,考试一共三门,《会计基础》是其中一门,理论性、实践性较强,考题面宽题目灵活,所以该门课程的难度、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教材分析
共十个章节,可以说每一章都是重点、都有考点,前半部理论性强,抽象难理解;后半部实践性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的填写;同时前后知识的关联度大,每一章都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考点众多,对学生来说学习的难度不小。
(二)考情分析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实行三科联考,要取得证书,必须一次通过三门考试。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一学期同时学习三门专业课难度较大,因而我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有三次考试机会。学生第一次考试,教师带着大家一起学习,这时的学习氛围浓厚,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但如果第一次没通过,对学生的打击较大,自信心下降,第二次考试时,同时又有新的专业课要学习,考试的压力会更大,就会有学生自我放弃。
(三)学生分析
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略弱,自信心不足,再加之会计专业的抽象性,对于刚刚初中毕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所以在刚学习专业课时如果没有及时树立好学习观,很容易自暴自弃,对后续的学习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体会
(一)树立学生信心,强化学习动机
中职学生的普遍现状是自信心不足,因此在课程讲授之初引导学生做好学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树立考取会计证的态度、目标,并为之努力的勤奋和恒心。只有通过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为找到优质的会计工作岗位增加砝码。
1.充分利用好第一堂课建立起学生的兴趣。第一堂课重点不是在于知识的讲授,而是要做到足够的引入。教师要整体把握《会计基础》这门课程,举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学好该门课程对考取会计上岗证的必要性,帮助学生构建会计职业发展的轨迹,为准备接受会计知识做好铺垫,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
2.端正学校态度。部分学生看到《会计基础》满是文字的教材时,就已经“头大”了,还没有开始学习就产生了抵触心理。还有学生认为,反正考试都是客观题,我就去碰运气也许能通过,不用费什么大功夫。针对这些想法,都要提前给学生“打预防针”。只有端正好学习态度,才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扎实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为了应试,更是为了自己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
(二)准确把握考试特点及方向,确定教学内容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是财政部组织的考试。财政部于2014年修订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在考试形式上,北京市从2012年3月正式全面采用无纸化考试,北京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已从有纸化命题考试转变为无纸化题库抽题考试,即为机考。
考试大纲是命题的主要依据。因此授课之初,教师必须熟悉研读考试大纲,准确把握考试特点及方向,从而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 对于教材里面的重点难点内容必须精读,即常考点,必须吃透,这样教学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提供大量丰富的练习题,帮助考生熟练掌握各个考点。选取涵盖考试知识点的无纸化章节练习、题型练习供学生学习,巩固各知识考点。期末阶段采用无纸化考试全真模拟系统,让学生尽早的适应无纸化考试。
(三)分解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将考点化零为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材内容分为重点章节、一般章节和非重点章节,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把精力放在重点章节,减轻学习压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师有机结合各个考点,以考点归纳的方法来讲授教材的内容。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将考点从章节内容中提炼出来,将每个考点细分成若干个问题,并注意各个考点之间的前后贯通,对考点在教材上的分布进行调整,将考点化零为整。通过这样的途径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点。
针对考试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内容及考试要点,为学生列出应掌握的考点、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每一个考点,教师可以指出考试中多以什么样的题型出现,做配以历年的真题或经典习题进行强化训练。从而让学生更加明确该知识点的考法及出题方向,学习目标更明确。
(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由于《会计基础》课程知识点繁多,课时安排有限,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要完成相应的进度安排,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提高逐步完成。
1.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例如,在讲授第一章会计基本假设和信息质量原则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理解,最后教师总结点评。当看到违反信息质量原则而带来的严重后果,学生自然而然就记住了这八条原则,而且对原则的相应内容也充分、深刻地理解了。又如,在讲授第六章会计凭证时,按任务驱动将“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设计成具体的任务。首先通过视频演示,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然后再去自主的学习各部分内容的填制方法,老师结合具体业务让学生进行填制,最后学生相互审核。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得快,记得牢,轻松自如。
2.创新记忆方法,帮助学生轻松记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摸索总结一些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记忆能力的方法。比如编写顺口溜、比较记忆法、列表记忆法等。帮助学生简单顺利地记忆相关知识点,更便于理解和掌握。
顺口溜记忆法,如借贷记账法中借贷方向不易理解,则利用顺口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强化了记忆。“借增贷减是资产,权益和它正相反。成本资产总相同,细细记牢莫弄乱。损益账户要分辨,费用收入不一般。收入增加贷方看,减少借方来结转。”再如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预付账款”四个特殊项目的填列方法,光给学生讲解是不够的,配合这样的顺口溜,“两收合一收,借贷分开走。两付合一付,各走各的路。”学生就能够理解并记住。三种错账更正法采用比较对比记忆,突出在何种情形下应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更正。对于内容多、性质相近的知识,可以通过列表的形式,更加直观形象,便于记忆。
3.讲练结合,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讲”而忽略了“练”的重要性。平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笔者会定期严格按照考证要求进行模拟考试。会计基础课程必须要通过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来把握考点的命题形式、摸清出题陷阱、掌握应试技巧。每做一题都要分析,总结考点,查漏补缺,才能达到应有效果。跟着考试大纲走,不要做偏题、难题,只要掌握基本层面的知识点就足够,不要走偏钻“牛角尖”。
我校目前有会计从业资格训练平台,既让学生提前感受了无纸化的考试环境,又引入竞争机制,学生之间有了较量,也推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平台中的错题库方便学生进一步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而教师减少了批改作业的工作量,并能在后台及时查看学生的做题记录,直观的分析出学生的薄弱环节,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4.提高学生的备考技巧。在学生做模拟真题阶段,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备考技巧。会计证考试的题目量大,时间短。告知学生避免在一些疑难题目上花费太长时间,应跳过没有把握作答的题目,先答把握性较大的题目。
运用排除法,如果正确答案不能一眼看出,应首先排除明显不正确的答案,就可以提高选对正确答案的机率。运用比较法,直接把各项选择答案加以比较,并分析它们之间的不同点,集中考虑正确答案和错误答案的关键所在。
(五)多方位监督管理
中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较弱,在我校建立了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学生家长联动机制,共同监督管理。在课堂上,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课下与班主任和学生交流,探讨解决方案;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沟通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帮助其认真学习。通过这种多方位监督管理的方法,保证课堂效果,了解课后动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总之,要使中职学生尽快适应当前人才市场的需求,就要从多方面努力,帮助他们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教师应该在辅导过程中探索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考取会计证的目的,从而使学生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研发团队的探索性和开拓性学习常常带来失败或产生错误决策,然而团队学习行为的价值使得相对于仅从成功中学习而言,团队的批判性思想、从失败或者遇到问题中学习更有益。因此,研发团队怎样从错误中学习,避免错误决策,是近年来团队创新在理论和实践上亟待探讨的议题。
(二)理论假设
1.团队人力资本、团队社会资本与团队创新。团队人力资本是指一个团队中成员的所有知识、技能及能力,团队人力资本可以用个人的学历、职称、业绩、工作经验等资历来测度。团队创新不仅包括项目成果的创新性,还包括它在时间进度、预算控制以及产品或服务性能等方面的计划符合度。团队社会资本是指依存于一个社会单元,并可获得实际的和潜在的资源总和,在维度方面划分为结构、关系、认知三维结构。团队社会资本反映团队内外部社会关系特征,能促进团队内外部个体之间相互合作行为、减弱信息不对称程度的一种特殊资源及网络本身(张娜等,2007)[1]。研发团队的创新能力和绩效取决于团队成员智力整合与知识共享程度,社会资本为知识的分享与交换提供了灵活的通道,团队社会资本对团队创新存在影响。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a:团队人力资本中教育程度与团队创新绩效及计划符合度具有正向关系;假设1b:团队人力资本中工作经验与团队创新绩效及计划符合度具有正向关系
假设2a:团队社会资本中结构资本与团队创新绩效及计划符合度具有正向关系;假设2b:团队社会资本中关系资本与团队创新绩效及计划符合度具有正向关系;假设2c:团队社会资本中认知资本与团队创新绩效及计划符合度具有正向关系。
2.团队人力资本、团队社会资本与错误中学习。错误中学习是指能够帮助我们从失败中学习的特定过程,不仅察觉和纠正错误,而且挑战和探究错误发生的内在原因,这和双环学习过程基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相似的,它强调当组织内的成员面对问题时,不仅解决问题以确保任务会成功完成,而且还探求问题潜在的结构、假设前提和存在的原因(Tjosvold等,2004))[3]。在以高的人际关系质量为特征的团队中报告错误的数量比低质量人际关系的团队中要高。团队中成员能够分享一种信念,即他们认为团队中承担人际关系风险的环境是安全的,如果他们把错误讲出来,他们将不会遭受窘迫、拒绝和惩罚。研究表明了领导者行为与团队心理安全对从错误中学习的重要性,共享思想能够提高从错误中学习。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a:团队人力资本中教育程度与错误中学习具有正向关系;假设3b:团队人力资本中工作经验与错误中学习具有正向关系。
假设4a:团队社会资本中结构资本与错误中学习具有正向关系;假设4b:团队社会资本中关系资本与错误中学习具有正向关系;假设4c:团队社会资本中认知资本与错误中学习具有正向关系。
3.错误中学习与团队创新。经验类学习被认为是对团队成员从错误中学习特别有效的方式。善于反思的团队能更准确地预测行动结果,并采取超前行动,而不善于反思的团队只限于履行组织赋予的职责,而不可能自觉行动。因此,团队从错误中学习,通过反思产生不同的想法,并能根据对内部和外部情况的预期进行调整,从而对团队创新产生影响。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5a:错误中学习与团队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关系;假设5b:错误中学习与团队计划符合度具有正向关系。
4.错误中学习的中介作用。团队人力资本的受教育程度越好,经验越丰富,成员从错误中学习时,就越有能力反省团队任务目标、过程和战略计划。在对错误中学习的研究中,基于个人、团队和组织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作用的本质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社会资本对错误中学习形成重要影响。尤其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社会资本程度越高,团队成员越关注团队工作过程,定期公开讨论团队的目标和行动,进行反思,就更能实现团队目标,而创新是团队目标的一项关键内容。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6:团队人力资本通过错误中学习正向显著影响团队创新绩效及计划符合度。
假设7:团队社会资本通过错误中学习正向显著影响团队创新绩效及计划符合度。
(三)研究方法
1.数据收集与测量。本研究采用套问卷形式,研究样本来自上海、浙江、福建三个省市的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以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及其成员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850份,回收750份,有效问卷741份,问卷有效率87.2%,整个问卷调查时间持续8个多月。参与研究的团队172个,共741个成员,团队规模3~8人。
对于团队人力资本、团队社会资本和团队创新变量的测量,主要参照成熟量表。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可知,团队社会资本三维度结构模型拟合情况良好(/df=1.10,RMSEA=0.02,GFI=0.96,CFI=0.99,NFI=0.98,TLI=0.99)。结构资本、认知资本与关系资本的Cronbachα分别是0.83、0.89与0.91,总体Cronbachα为.91。团队创新二因子结构模型整体拟合情况良好(/df=1.8,RMSEA=0.07,GFI=0.96,CFI=0.99,NFI=0.99,TLI=0.99),创新绩效和计划符合度的Cronbachα分别是0.98与0.91,总体Cronbachα系数为0.95。对于从错误中学习的测量,参考Rybowiak等(1999)的研究[5],由6个项目构成,具体如表2中所示,Cronbachα为0.91。
(四)研究结果
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见表1。
2.信效度检验。验证本文3个核心变量团队社会资本、错误中学习与团队创新的信度与效度,如表2所示。首先,团队社会资本、错误中学习及团队绩效共6个潜变量的组合信度都大于0.60,表明6个潜变量具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也表明团队社会资本三因子模型与团队绩效二因子模型的内在质量理想。其次,对收敛效度与区分效度进行检验,团队社会资本三因子的平均方差抽取量(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AVE)分别是0.62、0.62与0.70,错误中学习潜变量的AVE是0.70,团队绩效二因子的AVE分别是0.84与.74,表示所有量表具有理想的收敛效度,由于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该潜变量AVE的平方根,说明潜变量间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图1 中介模型的拟合结果
注:**p<0.01,*p<0.05;THC:团队人力资本;TSC:团队社会资本。
3.实证结果分析。为了检验假设1和2,构建团队人力资本、团队社会资本与团队创新的结构方程模型,模型的拟合指数(/df=1.27,RMSEA=0.04,GFI=0.9 1,CFI=0.99,NFI=0.96,TLI=0.99)理想,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对团队创新绩效(β=0.16,p<0.05;β=0.22,p<0.01)及计划符合度(β=0.15,p<0.05;β=0.16,p<0.05)的影响是正向显著的;结构资本、认知资本、关系资本对团队创新绩效(β=0.23,p<0.05;β=0.24,p<0.05;β=0.13,p<0.05)及计划符合度(β=0.22,p<0.05;β=0.32,p<0.01;β=0.16,p<0.05)的影响也是积极和显著的。因此,假设1和2得到支持。
为了检验假设3和4,构建团队人力资本、团队社会资本与错误中学习变量间的结构方程模型,数据分析结果具有良好的模型拟合(/df=1.41,RMSEA=0.05,GFI=0.91,CFI=0.98,NFI=0.95,TLI=0.98),教育程度、工作经验与错误中学习正相关(β=0.19,p<0.05;β=0.15,p<0.05);结构资本、认知资本、关系资本与错误中学习也具有显著正相关(β=0.26,p<0.05;β=0.31,p<0.01;β=0.14,p<0.05)。故假设3和4得到支持。
为检验假设5,构建错误中学习与团队创新的结构方程模型,模型具有理想的拟合(/df=1.49,RMSEA=0.05,GFI=0.94,CFI=0.99,NFI=0.98,TLI=0.99),错误中学习与团队创新绩效及计划符合度均有积极的显著的影响(β=0.78,p<0.01;β=0.75,p<0.01),假设5得到支持。
构建以错误中学习为中介的结构方程模型,如图1所示,用于检验假设6和7,模型的拟合指数(/df=1.29,RMSEA=0.04,GFI=0.88,CFI=0.97,NFI=0.94,TLI=0.98)理想,从图1可看出,团队人力资本中成员平均的教育程度、工作经验通过错误中学习正向显著影响团队创新绩效及计划符合度,团队社会资本中结构资本、认知资本、关系资本通过错误中学习正向显著影响团队创新绩效及计划符合度,故假设6和7得到支持。
(五)结论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