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的音乐教学是填鸭式的教学,学生被动地、完全地接受,学生不能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另一方面,小学生又被学习成绩所牵绊,学生只好在音乐学习中用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音乐失去了原本的魅力。这样,在这种粗鄙的教学模式之下,小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反感。有的音乐老师甚至将音乐课变成了自习课,除了按照教材宣读音乐知识外就是播放音乐打发时间。这样一来,小学音乐课就成了摆设,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这些教学模式违背了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规律,忽视了小学生对学习音乐的要求,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而且扼杀了一些学生的音乐天赋。
1、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舞蹈进行教学
小学生因其自身的特点,爱动不爱静,因此,音乐与舞蹈结合符合了小学生的发展规律。音乐配合舞蹈,不仅能够刺激学生的听觉而且能够刺激学生全身的感官。首先,音乐配合舞蹈能够促进学生身体的协调发展,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够翩翩起舞,不仅调动了学生全身的肌肉,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平衡度,愉悦了身心。其次,在音乐配合舞蹈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跳舞美化了学生的形体,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在音乐课中进行一些简单的舞姿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坐姿、站姿和走姿,不仅促进了学生骨骼的发展,而且还提升了学生的气质。最后,舞蹈是创造性的艺术,通过舞蹈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欲,进而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在跟着音乐跳舞时,自然而然地就发挥了想象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舞蹈。例如,学生们非常喜欢看《熊出没》,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扮演熊大和熊二,让他们跟着音乐模仿熊一样跳舞,让学生在欢乐中学习了音乐和舞蹈。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取音乐的时候尽量避免选择较为激烈的音乐,以免学生在跳舞时给自己造成创伤。
2、在游戏中学习音乐
小学生说到底还是属于孩子,孩子天生爱玩。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学生爱玩是一种不良的表现。随着现代教学理念的不断丰富,“玩”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了小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领悟“玩”的真谛,将“玩”带入到课堂中,带领学生“玩”。教师要把游戏带到音乐课堂,做好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习音乐。例如,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到户外,让学生排好位置,模仿在船上,教师站在学生的前面唱这首歌,让学生模仿划船,老师一边唱,学生一边划船,很有意境,不仅让学生脱离了枯燥的室内教学,而且让学生掌握了歌曲中的音符和节拍。
3、利用音乐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高,创造力成了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充分利用音乐课堂,在学生懵懂时期为他们上好具有创造性的音乐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除了普及基本的音乐知识外还要做好文化的传承工作,把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积淀的智慧结晶传授给学生,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小学音乐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把音乐当成学生人生的一门大课,摒弃将音乐课作为副科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要谨慎自己的言行,避免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音乐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充分利用网络,积极开展教学活动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新课标
一、以学生为本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为了更好的体现以学生为本,应当将音乐艺术融会于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音乐教育中,既以学生的需求为本,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着眼于整体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
一是以学生的需求为本,它的核心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这种教育既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又可使他们的情感更为丰富。通过细致入微的情感陶冶,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同时利用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并有创造性地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参与音乐活动,让他们在美的感染中获得美的教育。
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要加强基础能力的培养。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培养他们的感知能力,包括对音乐、音响各要素极其细微变化的敏感性及对音乐作品、音乐形象的感知和把握等;二是培养他们的表现能力,让学生在音乐艺术的表现中进一步感受、理解音乐,同时又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创造性和成功感;三是培养鉴赏能力,因为音乐欣赏不能停留在感官愉悦的阶段,它还必须有相关知识和文化背景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宽广的视野;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具体表现在课堂上的即兴演奏、演唱和小品表演,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能力,给学生以自主发展的广阔天地。只有这样才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目标,也才能提高学生整体的音乐素养。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面向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每一个孩子的天性都喜欢音乐,乐于自我表现。可如果总是单调呆板地教学,就违背了孩子的年龄特征与认知特点,时间长了,孩子的兴趣就会丧失。大部分的孩子就会产生厌学情绪,每堂课只有少部分的好学生来勉强配合老师完成教学活动,长此下去又怎能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呢?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恶性循环,在备课中注重备学生、备教法,采用灵活可行的教学形式来组织进行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提供可能和空间。
一是师生互动,主动参与。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定学,即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让学生配合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不愿学也不会学。新课程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我在课堂中能够摆正教师的主导位置,主动自觉地做好角色转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同行者与促进者,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与发展,让自己的课堂建立起师生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听:让学生在聆听的同时观看相应的图像、实影,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以视听结合的方法加深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来丰富他们的联想。音画结合,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实践证明:听觉与视觉协同感知会对认识事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唱:欣赏教学是以听为主,但唱主题是欣赏作品的基础。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音乐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它凝聚着作曲家崇高的思想感情、伟大的人品和感人的艺术美,是精美的精神食粮,常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听前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真正被调动起来,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如欣赏《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听前我先引导学生一起唱书上的谱例,也就是每个乐段的主题,在学唱时,首先对每个主题音乐的拍号、节奏、情绪等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学唱。教师要求学生边唱、边记、边对音乐进行初步的情感体验。当学生欣赏作品时,不仅对主题的出现和变化非常敏感,而且对作品的分段也不感到困难。
舞:瑞士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认为:“人对音乐的情绪体验及人对自身情绪体验的认识、反映都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动作来进行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总喜欢手舞足蹈,特别是一些欢快活泼的音乐段落,他们跳的更是起劲。针对这个特点,我选择一些适合形体表现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在欣赏感受理解的基础上用形体动作随音乐击拍、踏脚、拍手、做各种即兴动作、做音乐表演和舞蹈动作等等,表现音乐情绪,使音乐主题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如欣赏《动物狂欢节》,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动物出现在森林中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想像乐曲描绘的是怎样的情景并说出自己的感受,最后让学生随着音乐自由舞动:有的学生模仿狮子走路,有的学生模仿袋鼠跳。这样的教学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弦,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热爱音乐,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表演、鉴赏能力,使心灵和音乐融为一体。在欣赏感受理解的基础上用舞蹈动作来表现音乐情绪。
画:充分利用学生绘画知识和技能,用色彩和画面展示音乐形象。欣赏音乐后,我让同学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创造性地画出适合音乐情感的线条、图像、色块等等,这样比我直接给学生讲述音乐的内涵以及情感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喜爱,也更能说明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乐曲的理解。欣赏童声合唱《我们的田野》时优美起伏的旋律激起学生情感浪花,可启发学生先画出旋律线条的特点是:曲调波浪式进行。并感受色彩是绿色和蓝色。音乐引起的丰富想像使学生创作出如诗的画面。美丽的画面又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欣赏《杜鹃圆舞曲》,我让学生初听时用线条、点和圆圈来表示初次印象。复听时我给他们讲挪威的森林、圆顶的尖顶的小房子、歌唱的杜鹃鸟、清新的空气……一下子孩子们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图纸里多了旋律流动的波浪,他们告诉我这是听到的在唱歌的杜鹃;多了很多斜纹,说这是感觉到田野上有微风吹过;小房子里面画了小鸟,天真的认为杜鹃鸟不小心地闯进小房子里不停地转圆圈,原来是乐曲在低吟……好美的画,好丰富地想象。
说:“说”是让学生说出聆听作品后的感受,它是欣赏作品的深入。根据音乐欣赏的心理分析理论,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并不是表现在欣赏者对乐曲做出某种抽象之结论上面,而是表现在把这种理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之中,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达到更深更高级的阶段。欣赏过程中,我注重学生“说”的参与,及时引导学生说出听后感,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间的差距。
【关键词】 新课标 音乐学习 体验 有效教学 合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音乐教学也在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新的教学理念成为了课堂改革的指导,在教学方法上也变得灵活多变,学生的学习更为方便快捷,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习成果显著,学生有了更高的学习信心。但是,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也不免要进入一些误区,在热闹的课堂教学背后也表现出浮躁的一面,所以,新课程改革下,我们更应该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注重学生的表现体验音乐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音乐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在课堂上经常以游戏活动来吸引学生,为音乐教学的效果提升了一个档次,但是,我们要把握好活跃的度,不可让活动占了课堂上的主导,否则会影响音乐教学效果,甚至有的活动已经严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比如,在教歌曲《游击队之歌》前,老师把《地道战》的电影搬上了课堂,让学生对这个歌曲的背景有了很深刻的了解,教师又创编游击队员进行抗日的游戏,教室里活跃起来,有的模仿枪炮声、有模仿地雷声等等。最后,音乐老师又放了《游击队之歌》,老师要求学生模仿游击队员的样子,学生的表演同样离谱,甚至出现了混乱的场面。看起来,课堂热闹起来了,但是,我们又发现学习效率不高,活动的内容乱不说,活动的内容也不起不到教育意义,学生表演的是战斗场面,但不能体现出游击队员的音乐形象,这种刻意追求形式的活动,远离了教育目标,同时有违于新课程的理念。
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教师应该重新审视教学,重新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是吃透教材,准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形式做到新颖而又科学。第二,分析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心理等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与作品风格特色来分析音乐的背景。第三,活动要符合实际,不可夸大,也要本着学生的实际经验,紧扣音乐要素。第四,活动能对学生的音乐知识学习起到帮助作用,能有效发展学生的音乐技能,提高音乐素养。
二、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合作学习能起到智慧与资源的共享的效果,缩短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但是,我们也会经常发现在音乐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的学生比较活跃,争着说自己的想法,甚至在争抢的时候忘记倾听别人的想法,也有的小组是优秀学生活动的天地,而其他学生坐着一言不发。也有的小组在合作学习时不作为,既不讨论也不听别人的意见。这样的合作学习只是停于表面上,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合作处于盲目状态。
要改变以上情况的出现,我们老师在课前就要做好预测,比如,这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难不难,有没有必要进行合作学习。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要做到合作学习有明确的分工,如在识谱学习时,一个唱,一个听,另一个记录,最后有人总结,合唱等。然后还要适时引导,如提示、点拨、引导等,提高合作效率。
三、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培养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提倡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心位置。但是,教师们在执行这一要求时还是急于求成,总是快速地把自己的知识倒给学生,学生还是被动的学习。在教学时,也有的老师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但做得太过,比如,在音乐欣赏时,老师提出了对作者创作意图的分析,在课堂上,学生是找不到这些信息的,教师也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把学习的任务全部交给学生,这时,学生就不知该如何去探究,没有入口,更没有深度的思考,从而导致探究活动毫无价值。
为了发挥学生主体性,做到有探究的实质性,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针对课堂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把这个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等进行有效分析,觉得这个问题是有价值的探究,让学生学会利用各种音乐要素去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提出问题,经过音乐实践体验,得出结论。第二,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要求学生对新的问题进行思考,再尝试用一些方法对该问题展开探索。第三,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方便,比如资源的提供,在课堂上还可以对每个小组的主持人进行特殊的培训。这样,他们在探究时才能做到更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
四、注重音乐学习的评价过程
对于初中音乐学习的评价,我们不能忽视,在实际的操作中,很多老师还是在课程的结束处进行草草的评价,这种评价只是结果性,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学生不能在评价中得到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还有的教师只是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体验、音乐学习能力等进行评价。这样,学生的学习知识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
所以,我们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时既要有结果性评价,还要有过程性评价,不仅对知识进行评价,还要拓展评价的范围,比如学生音乐学习的情感体验、学习态度、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学习效果等。教师在评价策略上还要做到尊重学生,当学生发生错误时,我们要真诚地帮他们改正,引导学生说出分析思路,再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这样,就会对学生进行充分鼓励,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他们的学习信心也激发了起来,从而对音乐学习有更好的兴趣。
总之,新课程改革在不断的推进,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也势在必行,我们老师要认识到课堂的有效性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教师们在教学时,要钻研新课标、钻研教材,在不断的探索中,走出传统的教学误区,把现代的教学手段运用在教学中,让学生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激情燃烧,绽放异彩,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 金元宇.让学生在美的摇篮中成长――浅谈课堂中的音乐教育 [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6).
[2] 袁玲娟.对传统音乐课堂教育的挑战 [J] .文教资料,2008,(14).
[3] 陆晨洁.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课堂教学 [J] .考试周刊,2010,(1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小学音乐课成为小学生喜爱的课程,需要教师花一点心思,进行一些教学创新。在全面深入备课的同时,也要研究课堂呈现的方式,这会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结合舞蹈进行音乐教学
1. 音乐课堂融入舞蹈的作用。
音乐刺激学生的听觉,而舞蹈可以刺激学生全身的感官。在小学音乐课中融入舞蹈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在跟着音乐节拍翩翩起舞时,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全身肌肉关节及平衡度的协调配合,从而让学生身心协调一致地发展;二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美化学生的形体。在音乐课中进行简单的舞蹈教学,可以让学生养成正确的站姿、坐姿以及走姿,有助于学生骨骼发展的同时,让学生自身形象气质也得到提升;三是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跟着歌曲、歌词内容进行表现,让学生自己的想象力充分发挥和展现;四是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有助于学生记住歌词内容。
2. 舞蹈融入音乐课的实施。
在音乐课教学中,笔者曾经因为教材内容的需要,对学生进行过边唱边跳的教学,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和互动性比以往的课堂表现都要好。总结了一下教学心得:一是舞蹈动作要简单易学,要形象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要考虑到全体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把最形象、最具体的动作教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乐趣并保持积极性。二是融入民族特色,让一些舞蹈动作经典化。比如,新疆舞蹈中经典的动作就是活动手腕、移动脖颈、蹲踏步等;蒙古族舞蹈就是粗犷形的,经典的骑马、挺肩等动作;傣族舞蹈最经典的就是孔雀舞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同民族的特点,开阔知识面的同时,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三是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体灵活度不如其他学生,因为怕出丑,就不愿意进行舞蹈学习,这时,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情况并鼓励这类学生,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四是注重培养学生欣赏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在课堂中播放一些音乐舞蹈视频,舞蹈又被称为是音乐的衣服,把音乐的抽象感知形象化,让学生欣赏舞蹈的编排和仔细聆听音乐,从中体会艺术的内涵并增强艺术修养。
在音乐课中融入舞蹈的教学模式,有着独特魅力的积极作用,不仅从多方面丰富学生的情感,发挥学生无限的想象力,而且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身心动作的协调性,在潜移默化中,全面提升学生所要具备的美好品质与修养。
二、结合游戏进行音乐教学
1. 音乐游戏教学激起学生兴趣。
孩子都有爱玩的天性,如何在音乐课中利用好“玩”,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这也是一门艺术。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往往把音乐课变成学唱歌的课,学生体会不到音乐的美妙和乐趣。运用游戏教学,首先结合音乐的基础内容――节拍,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理解运用好节拍。比如,音乐教学中,跟学生一起互动“小动物行走”的游戏,教师说“小猴子来了”,学生就打着半拍的节奏,模仿猴子的形象,并发出有节奏的“跑、跑……”的声音;教师说“狗熊来了”,学生就打着一拍的节奏,并发出有节奏的“走、走……”的声音。通过这种游戏,可以让学生掌握、理解音乐中的所有音符和节拍。
2. 音乐游戏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
学生本身就具有无限的创造力,在音乐课中,激发培养学生创造力,让学生通过音乐教学去创编音乐。如,教师可以让7个学生分别扮演音乐中的7个不同音符,可以给这7个学生7个标有音符的小牌子,让学生挑选喜欢的小音符出列,教师根据出列的顺序进行弹奏,让学生感受自己创编的曲子的旋律,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奇妙,还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创作的热爱。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多设计一些这类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小游戏,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3. 音乐游戏教学锻炼学生合作意识。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音乐鉴赏课程主要通过聆听和感受和对音乐的大体了解,逐渐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由于音乐鉴赏课程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强调学校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对于音乐的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音乐的实际情况,留心观察并详细了解每一位学生在音乐课程中所表现的独特优势和个性,同时教师要充分抓住时机,利用这些优势,有效提高学生对于音乐鉴赏的能力。比如,有的学生喜欢被表扬,这类学生只要经过表扬就能使成绩得到提高。这时,教师应对于这类学生要抓住时机进行表扬和鼓励,使他们的内心拥有一种满足感,增加了他们对于音乐鉴赏课程的兴趣。然而,有的学生需要进行严格对待,只有严格要求才能使他们认真学习。由于在一个班级里,每个人对于音乐鉴赏能力的高低相差很大,同时对于感兴趣的音乐类型也存在很多不同,这些差异性因素都需要教师进行留心观察和思考。在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范围内,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采用不同种类的方法,尽最大努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只要学生对于音乐鉴赏充满了兴趣,学生便会主动积极探索,进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另外,教师要注意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正确引导学生向正确的鉴赏方向探索。由于音乐鉴赏本身就是一个发散性思维,因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索,进而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灵活运用教材内容
音乐鉴赏是一种美的享受。而音乐鉴赏课程强调的是重视音乐作品内涵的审美能力,即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模式。这就要求教师从感性的角度入手,用最真实的情感打动人心,激发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从而获得学生的认可,这样,学生才会对音乐鉴赏课程充满想要探索的欲望。所以,教师在进行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学习,将对音乐的审美需要贯穿于整个对音乐的学习过程中,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真正魅力,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鉴赏课程的兴趣,使学生的文化修养得到有效提高。比如,在音乐鉴赏课程中有关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礼赞方面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音乐鉴赏和分析过程中,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大好河山,能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自然的魅力,有效将自然和音乐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对于音乐鉴赏课程的学习兴趣。
三、将音乐和文化充分融合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现代的教育是要求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升。因此,在音乐鉴赏课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扩大对于音乐学习的范围,逐渐拓展学生的视野,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水平。比如,在孟姜女哭长城的音乐欣赏中,教师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讲述出来,将音乐和文化有效结合在一起,音乐鉴赏和古诗词或爱情故事之间的有效结合,这样更能引发学生主动进行音乐鉴赏的兴趣,进而提高音乐鉴赏的能力,使得学生的文化修养得到明显的提高。
四、不断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
音乐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学生学习音乐鉴赏课程过程中充当着“指明灯”的作用。因此,音乐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比如增强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的能力等,不仅让自己在音乐专业上有着明显的提高,同时还要加强对音乐的领悟能力,拓展对于文学、美术等方面内容,这样才能满足新标准课程的要求。另外,教师在注重音乐方面的提升的过程中,还要积极拓宽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及其他相关的现代化技术,这样才能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先进的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等,更好的将音乐鉴赏课程变得更加有趣和新颖,更好地将音乐鉴赏课程做得更加出色。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树立新的榜样,这样才能确保音乐鉴赏课程的顺利开展,进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 音乐 新课标 教学 转变 理解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综合性和选择性,内容的繁多与书本知识的过于偏重,使教学脱离了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各观需求,这是不能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的,还有过于注重选拔和淘汰的不当教学评价方式对教学本身都成了一种伤害。因此,如何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自身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每个音乐教师都要进行心态调整、进行理念的更新,都要成为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教师,在笔者看来,想要做好新课标下的初中音乐教学,就要做好以下四个转变:
一、教学视角的转变
“学以致用”是对学习目的最直接的表达,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需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且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与实际运用能力。因此,实施新课标迫切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开发课程资源,以多元的视角审视教学。
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诸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等)、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等)、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等)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比如:我在一节音乐课上,给学生欣赏Flash要学生评价和修改里边的音乐音效,学生积极性很高,这节课就上的特别非常生动有趣,还让学生学会了关注自己身边的一切音乐现象。比如哪种类型的音乐适合什么样的场所,哪种类型的音乐是不适合的等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视角,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1、从课内到课外
要做好一个科目的教学,单单从课内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我们还要多为教学寻找素材,从课内、课外同步入手,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在音乐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收集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可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等。比如:在初一第二单元的《走进大自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网络等手段收集相关资料、在大自然中找音乐中表现内容、也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音乐语汇表现自己生活中的音乐。
2、从本学科到其他学科
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如在中小学各门课程中:语文课本附带的朗读磁带中就有音乐的成分在里面,学习历史需要利用到某些大气的音效,地理学习中某些国家的音乐,生物学习中虫鸣鸟叫的声音能让学生更好的把握知识……这些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环境便都成为,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沟通等。
三、教学重心的转变
1、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表现能力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其实每节课、每个音乐知识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启发和导向工作,让学生在每次音乐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
2、强调学生的创造探索精神
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如果仅仅把音乐创造融在其他音乐教学内容中,就不可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的作用。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中小学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教益。比如:为了指导学生的创造探索精神,我给学生欣赏了谭盾的《水》、《破铜烂铁敲起来》等“另类音乐”,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些看似不可能发出乐音的,不是常规乐器的东西居然也能奏出这么美妙的音乐?
在关注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对音乐教学更有创新探索的精神。
3、体现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
音乐教育具有人文属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尤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在艺术作品的排练中陶冶这种情操。如:在排练合唱时,使学生明确自己声部所处的地位、应负的责任、声部进入与退出的时间、力度的把握、音色的调节……这一切,只有各自把握好自己的分寸,才有可能创造出美好的合唱效果。还有在准备服装、道具、化装、后勤等事物上都可以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评价的转变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这就与我们以往的“成绩考核”有着重大的区别。新课标的评价是包括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以及对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进行全面的评价。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经验的总结都是在自身的教学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也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总会有一定的共通之处。总之,我们音乐教师只有重新审视音乐课程的标准、理念,在研究和思考状态下认真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取,认识到音乐教学应该尽可能地做到生活化、社会化、多元化与个性化……才能做一名优秀的初中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 反思
一、 关于宽容与严厉对待学生的关系
新课标提倡: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去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如何把这一理念落实到位是每一位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教师一定宽容对待学生创新活动中的挫折与失败,善于发现与肯定学生失败的创新过程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例如一位教师讲述《爱迪生》时,学生逐段朗读课文,读得流畅、正确,有滋有味,富有感彩,每一位听课教师由衷信服。然而,文章读完后,一个女生却高高地举起了手,教师问:“你有问题吗?”“老师,我还想朗读第四自然段。”一语惊醒梦中人,这位教师显然没有准备,不由自主的脸红了,然而,他马上镇定下来了,微笑着说:“好的,你想读,就读吧”。这位女同学也没想到老师在如此场合满足她的要求,顿时,激动和紧张热流涌遍了全身,嗓音变了,结结巴巴地读完了。这位教师可以这样草草收场,继续进行讲课的征程了。但是,他却没有让女生坐下,带笑容说:“这位女同学真了不起,敢于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提要求,因为紧张,读得不太流利,她一定能读好这段的,你愿意再读一遍吗?”“愿意!”……教师教学不仅仅传授本领,必须注重激励、唤醒和获得积极的体验。如果教师对这位女生高举的双手视而不见、不予理睬,继续自己的讲课,这位学生的学是不能积极主动、兴味盎然的,“促进学生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必须宽容对待学生的挫折和失败,促使学生自觉主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一定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学科素养。
二、关于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自主学习这一方式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的去合作,获取学习方法、寻找学习伙伴、选择学习内容,是教师常用的方式。自主学习的提倡,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必须看到一些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放任自流,杂乱无章,有些过火。例如有的教师:“这一问题,哪位同学能回答?”学生们一边举手一边呐喊: “我,我……”有的竟然离开了座位,走到了讲台前。“××同学,你回答。”其余同学的手仍然高举着,甚至大声地发表起自己的观点。这是什么呢? “自主学习”成了教师撒手不管的学习,课堂成了市场。自主学习必须是教师引导、暗示、有效监督的自主性学习。教学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生学会倾听和分享是非常必要的。不能倾听如何分享别人的感受呢?高效的课堂必须鼓励积极思维、积极表达,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教师沉浸于课堂活跃的情景之中,忘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这样的课堂何谈高效?教师要追求课堂外在形式的生动活泼,也要追求内在的,深层次思维的灵动和方法。例如读课文时,有的教师主张: “你愿意怎么读就怎么读”、“你想读哪段就读哪段”,学生的阅读水平始终处于同一起点,不见起色,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点拨是一定的。教学过程适当的点拨、适当的引导、和适当的范读是非常必要的。例如讲述《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阅读一定读懂、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接着示范,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学生一片掌声。)如何读得有韵味呢?那就是一边读一边想,进入情境画面。自由阅读课文时,划下难以理解的句子。教师精彩的范读,迎得学生的认同,感悟了读书的方法,感受了阅读的魅力,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时自主和引导必须“合二为一”,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
三、关于生成和预设的关系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新课程标准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活动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进而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的美。动态生成的课堂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也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课堂。教师必须随机应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参与,真情释放,教师仔细聆听,倾情奔放。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师生进行心灵的对话,对话中生成,生成中引导,引导中感悟。对话的过程就是学生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激发,教师的点拨,同学的启发,忽有所感,忽有所悟,于是有了创新,也就有了新的生成。生成的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需要的。例如讲述《灰姑娘》时,教师预设的问题贯穿始终,每个问题独具匠心。问题之一:你喜欢哪一个故事?哪一个不喜欢?说说原因。问题之二:你是辛黛瑞拉(灰姑娘)的后妈,是否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说说心里话。问题之三:因为后妈不愿意辛黛瑞拉参加舞会,自己放弃了机会,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问题之四:故事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问题之一学生感知文本,表达喜好憎恶。问题之二、三教师捕捉那些闪动着灵性的生成资源,挖掘文本人文内涵,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关爱、学会追求、学会爱自己。问题之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这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课堂,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叶莹.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2014,31:94.
[2]范云贵. 解析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J]. 新课程(小学),2014,01:11.
[3]杨静.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 校园英语,2014,07:34.
[4]袁向辉.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J]. 新课程学习(中),2014,07:28-29.
[5]王丽荣.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J]. 赤子(中旬),2014,02:273.
[6]彭秀清.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浅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4,23:93.
一、创设教学情景
小学生因为其年龄等特点,认识理解事物的能力较差,但好奇心、求知欲比较强,教师应抓住这些特点,尽量创设教学情景,让小学生在情景教学中掌握知识,以提高学习效率。在创设教学情景中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来教学,多媒体能再现生活中真实的情景,让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就会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达到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说明教师在课堂中,应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发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自觉有意识的进行学习。要想达到此目标,教师应依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合理安排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内容,并寻找小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渐渐的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意识,真正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创建活跃的课堂气氛
小学生天生好动,喜欢新奇事物,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放松自己,善于思考,多提问,多与其他学生及教师交流,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经实践表明,课堂的有效性越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四、提供丰富的教学形式
传统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丰富的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表演中获得乐趣。如教师在讲解《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看图,观看相关视屏,并结合生活实际,通过组织小学生分角色表演等,调动小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营造开放、探究教学氛围
新课标主题就是让学生在开放、自主的环境下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开放教学气氛能让学生主动探究,从而发现自己的潜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如在讲解《雨点》一课时,可以先设问学生,天上飘下的雨点起初都一样,但掉在池塘为何会睡觉,在小溪里就在散步呢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究问题。
六、相信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