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分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电子商务;外贸企业;经营战略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0-0030-02
作者简介:韦大宇,(1978-),男,广西南宁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国际电子商务。
一、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概况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国际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商务活动在各国迅速兴起并得到迅猛发展。据商务部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5%;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我国电子商务交易市场总额达6万亿元,其中B2B电子商务交易市场总额达4.9万亿元。
电子商务因其开放性、低成本、交易便捷和高效率等优势逐渐为世界各国企业所采纳,并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与发展。外贸是我国最早应用电子商务的行业之一,1996年,原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实施“金关工程”,为我国外贸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提供了良好发展环境。十几年来,我国外贸企业电子商务业务开展得较好,基本涉及到各类进出口商品,为企业提高我国国际市场竞争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从企业经营战略角度出发,深入剖析我国外贸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过程中,如何根据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状况和企业自身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经营战略,提高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外贸企业经营战略内涵及选择依据
(一)企业经营战略基本内涵
经营战略是企业面对瞬息万变和竞争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为求得长远、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总体规划。更具体地说,经营战略是在遵循企业使命的前提下,在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机会和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明确企业同环境的关系,规定企业从事的事业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合理地调整产品结构和配置资源。
企业经营战略是公司战略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专业化经营战略和多元化经营战略。采取专业化还是多元化的企业经营战略,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范围:当企业某类产品销售额占企业销售总额的95%~100%时,就认定该企业为专业化经营,应制定专业化经营战略,反之则应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当企业仅在一个行业范围内生产、经营单一品种的产品并只为特定市场提品和服务时,应制定专业化经营战略,反之则可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
(二)专业化与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优劣势比较
1.专业化经营战略的优劣势
优势:企业可集中各种资源专注于最熟悉的业务领域,将产品做精做细,开发培育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企业通过专业化经营,集中生产和提供一种产品或服务,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取得行业内的成本优势;专业化经营有利于实现企业品牌与产品的有机融合;从竞争的角度看,专业化经营的企业可以以更高的效率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更有效地战胜竞争对手。
劣势:企业业务集中于某一领域,容易错失其它领域的投资机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由于专业化领域核心产品的培育期较长,容易导致企业短期利润下降;专业化经营容易形成较高的退出壁垒,当行业处于衰退期或出现替代产品和服务时,企业容易陷入“过度专业化”危机。
2.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优劣势
优势:多元化经营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通过开发系列产品或优化产品结构,为市场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或服务,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多元化经营方式比较灵活,有利于企业分散经营风险,保持稳定收益;有利于企业对人、财、物、信息等要素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发挥资源潜力。
劣势:由于多元化经营的企业管理难度较大,进而导致经营风险发生的几率加大;多元化经营易导致资源分散,难以集中力量培育核心产品和品牌产品,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三、外贸企业制定经营战略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
目前,我国很多外贸企业由于缺乏经验,在开展电子商务时往往盲目跟风,一拥而上,普遍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并未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全面、科学分析与论证,缺乏对核心产品的战略规划,结果导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在与竞争对手抗衡中明显处于劣势。
(二)缺乏合理的战略定位
由于我国外贸企业在国际电子商务市场上普遍缺乏拳头产品,没有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核心竞争力与经营战略密切相关,外贸企业只有辨明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经营战略,确定企业是选择专业化经营还是多元化经营。同时,企业普遍缺乏对行业发展状况、供应商和销售商的议价能力、竞争对手优势的细致调研和科学判断,因而导致无法制定合理的战略定位。
(三)急于求成,盲目推进多元化经营战略
电子商务给外贸企业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但很多企业在没有完全掌握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及盈利模式之前,便超前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只关注多元化的业务组合,忽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有些外贸企业本身不具备竞争优势,缺乏拳头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为了谋求经营规模和短期高额利润而盲目开展多元化经营;还有一些外贸企业在某一行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由于盲目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进入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相关的领域,导致企业资源分散,从而削弱了原本的竞争优势。
(四)产品缺乏特色,难以推动差异化战略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必须能够提供功能更多、质量更优的产品、个性化客户服务以及具有独特性的品牌,才能够获得竞争优势。目前,我国外贸企业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经营范围窄、产品缺乏差异性以及市场开拓能力弱等特点,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下,仅够维系生存但难以有大的发展。缺乏挖掘市场潜力的能力,没有充分发挥中小型外贸企业快速灵活的优势,难推动差异化战略。
四、对策建议
(一)明确企业战略目标,选择最佳经营战略
在开展电子商务过程中,外贸企业必须要有明确的经营目标,不同类型的外贸企业可以根据企业外部和内部情况来选择最佳经营战略。对于大型外贸企业来说,可以考虑立足主业,适度开展多元化经营战略;对于中小型外贸企业来说,应针对经营规模较小、产品比较单一的特点,集中力量进行专业化生产和经营,发挥特色产品的优势,以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立足之地。
(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我国外贸企业无论是采用自建网站还是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开展电子商务活动,都必须有自己的骨干产品,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独特能力,会随着企业战略和市场变化而不断改变,培育核心竞争力不可急于求成,可通过加强人力资本投入、提升企业品牌竞争力、加大管理力度和建立学习型组织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立足主业,适度发展多元化经营战略
大型外贸企业能够更广泛地整合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生产能力、经营能力以及信誉等要素,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可以立足主业,适度推进多元化经营战略。外贸企业在推进多元化经营战略时,必须综合考虑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状况以及企业自身状况,只有当企业具备了核心竞争力,才可以考虑紧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步骤有计划推进多元化经营。同时,大型外贸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时,必须遵循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市场规律,顺应市场的需求,因势利导,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四)小而专、小而精,走专业化经营道路
中小型外贸企业可以根据市场导向,通过细分市场,利用企业有限资源投入到最擅长的某个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中,选择能发挥企业竞争优势的专业化经营战略。此外,中小型外贸企业还可以通过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来吸引消费者,从而成功占领专业市场。
[参考文献]
[1]王钊.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关键词] 民营企业;多元化;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 F27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2-0074-04
一、理论综述
多元化战略是企业战略结构中产品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成长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基本特征是企业在权衡企业能力、企业风险和企业利润的基础上,寻求企业能力与市场机会的最优组合,它直接表现为企业在产品发展的选择中,是实施专业化经营在单一产品线或业务领域向纵深发展还是实施多元化经营、在多个产品线或多种业务领域同时发展。因此,它是企业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的综合体现,是企业内部管理型战略和外部交易型战略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作为企业经营战略,多元化经营受到企业战略思想的影响,一些企业的战略思想主要关注产品经营,而另一些则关注资本经营。前者在实施多元化战略时主要从企业能力出发,关注企业的核心能力与市场机会的结合,因此,这类企业多表现为相关型多元化;后者主要从企业的资本能力出发,关注企业的资本能力与市场机会的结合,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主要表现为非相关型多元化。对多元化企业,西方学者有较为成熟的分类。其中尤为著名的是安索夫的分类法。安索夫将多元化分成四种类型:(1)水平多元化,指针对与老顾客同类的顾客开发出新产品。(2)垂直一体化。(3)同心(Concentric)多元化,指以企业原有能力为基础的多元化,又可细分为销售技术相关型、销售相关型和技术相关型三类。(4)混合型(Conglomerate)多元化,指向不相关的多种行业发展。
1. 企业进行多元化战略经营有其自身的内在驱动力。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主导产业的发展为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提供了相关条件,企业开始在原有的产业之外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具体来看,主要体现为:(1)最大限度的利用市场机会,获取最大利润。(2)充分合理地利用企业资源能力,发挥企业能力优势。企业在经历了一定时期的发展后,会逐渐积累一定的资源或能力,这些能力可能蕴藏在企业的技术、生产、管理、营销、组织等各个方面,且各种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专业化单一业务的经营状况下,一些获得较大发展的能力会因为另一些发展不充分的能力的限制而难以获得充分的利用,产生“木桶效应”。通过多元化经营,可以使一部分剩余能力得到较充分的利用,使企业获取更大的收益。(3)分散企业经营风险,保持企业取得稳定收益。多元化发展能够使企业避免“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通过业务组合分散风险。(4)实现企业持续稳定的成长,摆脱某一种产品市场的有限性对企业发展的限制。不同的产业有着不同的生命周期,专业化经营一种业务的企业,其企业的发展将受到单一业务生命周期的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受到限制。通过多元化经营,企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这种限制,从而实现持续的发展。(5)拓展企业策略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多元化经营使企业运作延伸到多个领域,从而培养出企业不同的能力,企业能力得到增强,在企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2. 另外,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必须具备较好的内部条件,同时也要有适当的外部环境予以支持。从内部条件来看,(1)企业的领导者必须具备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企业由专业化向多元化经营转变,实质上是一种创新和冒险行动,这对企业经营理念、组织协调以及学习、把握市场机遇和业务整合等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2)企业必须具备自己的战略性资源。企业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在权衡企业能力、企业风险和企业利润的基础上,寻求企业能力与市场机会的最优组合。在此过程中,企业战略性资源能够发挥整合企业经营业务范围的核心作用,在不同的业务之间建立显著的战略匹配性。但要注意的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同新进入行业的行业关键成功因素相匹配,做到“所有即所要”。(3)企业必须形成有效的组织结构。多元化经营意味着企业在多个市场上竞争,它增加了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前者要求企业在多种产品生产的同时,能够将企业内部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充分合理的利用;后者则要求企业充分把握市场机会,将企业资源与市场机会实行有效结合。成功的多元化经营要求企业增加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信息沟通的效率。从企业一般所采用的U型(U-Form)、H型(H-Form)、M型(M-Form)三种组织形式来看,M型结构是最为理想的组织结构,它既能实行内部有效的管理,又能给予运作部门较大的独立性,被多元化企业广泛采用。从外部条件来看,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1)经济周期。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状态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在经济复苏和高涨时期,由于市场机会的增加、利润率的提高和融资成本的降低,通常会刺激企业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2)市场经济发达程度。从欧、美、日等国企业的成长历史可以看出,多元化战略与一个企业所在国的市场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当一国市场经济处于发展时期时,企业多采用专业化经营战略;当市场经济发展到较发达程度时,企业多采用多元化经营战略;而当市场经济发展到非常发达的高级阶段时,企业又多转向专业化经营战略。(3)行业生命周期。一般而言,处于行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的企业应采取专业化经营战略;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专业化或多元化;而处于衰退期的企业应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
二、中国民营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可行性分析
中国的民营企业历经20多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可观的规模,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民营企业在享受高速发展喜悦的同时,也在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竞争格局,许多民营企业都在苦思对策,寻求新的发展途径。而多元化作为分散经营风险、构成多个利润增长点的一种途径,必然会获得众多民营企业的青睐。
计划采取多元化战略的民营企业,一般都走过了一条成功的创业之路,他们借助灵活和效益至上的经营原则,在业务、市场、资金等方面都积累了相当的实力,即通常所说的掘到了“第一桶金”,这也是中国民营企业得以高速发展的原因所在。但是,走出创业期,民营企业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如何克服渐趋下降的利润率以及如何利用积累资金、市场等既有资源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实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民营企业能否进行多元化的战略选择,取决于该企业的能力及其与多元化经营所需能力之间的契合度。从上述分析可知,多元化需要企业家精神及能力、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以及企业的组织结构等内在条件。
1. 从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能力来看,多元化经营需要跨行业或跨产业链经营,其要求企业家必须兼具丰富的经验和广阔的经济视野和较高的知识水平,这样才能在宏观上准确把握经济形势、市场机遇和风险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动态。中国民营企业的领导者多属中青年阶层,拥有一定的经验、创造性和冒险精神,但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且普遍水平较低。因此,要分清类型,对于宏观经济把握能力较高的民营企业家,应把握住企业成功实施多元化的最佳时期,实施跨行业多元化战略;而对于知识面相对较窄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而言,因其通常经营简单加工等业务,生产初级产品,因此应积极向产业链的上下游进行拓展,在实施纵向多元化的同时,提升企业的核心业务层次。
2. 从企业的战略性资源来看,由于中国民营企业在创业期采取利润至上的经营策略,企业一般都已拥有相当实力的流动资金,且灵活经营也使其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利于企业进行业务创新及多元化经营。但大多企业的风险识别防范能力较弱。除了市场的整体风险外,民营企业在面对行业政策和市场波动的冲击时,也显得弱不禁风。因此,民营企业的优势主要集中于其资金实力和经营方式的灵活性上,因此,在多元化经营中应注意扬长避短,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多元化战略措施。
3. 中国民营企业多为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因此,其组织结构基本上呈事业部的运作模式。但由于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难以像大公司那样形成完善的事业部结构、掌握很多行业的知识,因此,在实施多元化的经营战略时,就必须发挥中小企业决策迅速、信息沟通和使用的高效率等优势。从外部环境来看,当前中国的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企业面临的机会很多;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中小企业融资的逐渐放开,筹资成本的降低等等,均有利于民营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
但需要注意的是,多元化经营在分散企业风险的同时,也存在自身的风险因素,它可能在某些情况下由于资源的分散反而加剧市场风险。因此,民营企业在选择投资行业时,必须慎重,最好能与原有的外贸业务形成互补,有效防范市场风险。
事实上,对于所有要进行多元化的企业而言,行业进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买入”过程。民营企业在进入新产业之后还必须不断地注入后续资源去学习这个行业并培养自己的员工队伍,塑造企业品牌。目前,大多民营企业正处于成长期,企业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往往不注重对人才结构实施战略性设计,人才储备不足、结构单一、知识互补能力差,不能成为一个持续发展的有机整体,难以适应多元化经营的需要。因此,企业在实施多元化战略前,应注重对成熟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提高企业人员整体素质,另外,民营企业在多元化投资前还应设计一个良好的经营退出渠道,以避免企业因深陷错误的投资项目却无法全身而退,进而导致企业全军覆没。
三、中国民营企业多元化的路径选择
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路径选择,关键在于其进入行业的选择。合适的行业选择就能有效地避免多元化的风险,将多元化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根据理论上的划分,多元化分为相关性多元化和非相关性多元化,前者注重企业的产品能力与市场机会的结合,后者则注重于企业的资本能力与市场机会的结合。如果从产品的角度进行相关性多元化,则无异于在这一产业链上进行纵向的延伸。要么前向,直接进入销售渠道;要么后向,变原料或所需中间产品的外购为自己开发生产。但是,对于小型的民营企业来说,前向和后向延伸都是比较困难或者具有较高风险的。他们在多元化战略选择时所积累的资金实力远不足以构建自己的产品销售渠道,更不用说进行市场调研、预测市场动态。即使勉强进行,也会被强大的在位企业(零售业巨头)所挤压,反而连原来应有市场份额也丧失掉。另一方面,进行产业链的后向延伸往往需要具备一定的固定资本、生产技术或研发能力,并且具有投资回报周期长、沉淀成本大及退出壁垒高等特点,有时还会遇到行业饱和以及政府管制等方面的问题,这些显然是民营企业所无法克服的障碍。
因此,在具体的行业选择方面,笔者认为,从规避风险的角度来看,可以投资的行业需要具备以下的条件:(1)投资回报率较高,回报速度较快;(2)行业门槛较低,对专业知识和技术、相关固定设备方面要求不高;(3)行业的退出壁垒较低。
不可否认,纵向一体化或者说相关多元化势必会成为企业进行多元化战略发展的一种趋势。但这也是一项投入大、回报缓慢、风险较大的投资。只有当企业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主营业务利润受到的限制太大时,才应该考虑这种多元化的方式。而小型的民营企业在进行多元化战略选择或经营的初期并不具有太多的资金、技术、资源实力去进行规模较大的纵向一体化。因此,民营企业在一开始实施多元化战略的时候,不应选择这条路径。而应进行非相关性多元化,确保投资均能定期带来一定的收入回报且变现较容易(如考虑房地产投资和船舶租赁投资)。此外,其可以合理运用金融衍生品来锁定主营业务的风险,甚至锁定新进入行业的投资风险,这样可以更好地保证企业的投资收益率维持在某一水平。而从远期来看,当这些小型的民营企业具备一定的资金、技术等实力且规模较大时,可以考虑进行纵向一体化,向产业链的上游或下游进行延伸,增强自身的行业优势。当然,这种路径选择不具有普适性。各个企业还应根据自身情况和所在行业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多元化战略选择。
总的来说,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专业化经营势必面临更大的挑战,企业需要建立更多的优势来维持自己在市场上的地位。多元化的战略路径有很多种,但孰优孰劣,很难绝对化。民营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及面临的具体行业环境来进行选择。对于他们来说,在走出创业期并开始实施多元化战略时,一般资金力量相对较弱,要想在主营业务上做大做深、创造更多的在位优势,需要强大的实力及迎接挑战和承受风险的勇气。相对而言,倒不如将这些精力投入到新的行业中进行多元化,选择一些投资收益较高的行业进行投资,为公司创造更多的利润。利润多了,行业分散了,集中在某个行业上的风险就小了。但是,在进行多元化的同时,企业一定要抓好自身的主营业务,不能顾此失彼。毕竟,主营业务才是一个企业最主要从事的行业。只有在主营业务上创造核心竞争力,才能有更多的实力去进行多元化投资和经营,两者相辅相成。
综上所述,中国民营企业无论选择专业化发展模式,还是选择多元化发展模式,都要因地制宜,权衡利弊。中国民营企业要进行多元化经营,必须依托主业开展业务,培育主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同时企业必须不断创新。创新不仅要技术上的创新,还要有制度上的创新、经营管理方面的创新。创新是企业的第一生命力,一个没有创新的企业,选择哪种模式都无法成功。
[参考文献]
[1]Harold Demetz,“Barriers To Entry”,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March 1982
[2]Markides,C.C.,‘Diversification,refocusing,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ambridge,Mass,MIT press,1995
[3]Rumelt,Richard P.,‘Strategy,Structure,and Economic Performance’,Boston,Harvard University,1974
[4]【美】威廉・大内.M型社会[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
[5]侯夫.中小企业生存发展:业务专业化与市场多元化[EB/OL].中国营销传播网,2005-04-29.
[6]张玉和:.“外贸类上市公司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国际经贸探索,2001.
[7]唐青生.从风险事故看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主要功效[J].经济问题探索,2001,(4).
[8]曹敏.金融衍生产品及风险分析[J].上海金融,2004,(6).
[9]邹统钎.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条件与行业选择[J].管理现代化,2000,(3).
[10]柳卸林.从核心竞争优势看多元化经营的利弊[J].中国软科学,1999,(7).
[11]刘力.多元化经营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J].经济科学,1997,(3).
关键词:多元化; 发展特征; 旅游上市公司
Rumelt(1975)认为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就是企业存在相互独立的经营领域,同时这些领域的经营战略存在相关。Berry(1975)认为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就是企业经营所在行业数目的增加。Pitts和Hopkins(1982)将企业在不同行业同时经营的程度定义为多元化,并在度量时加强了对于多元化经营实质情况的主观考量。Berger和Ofek(1995)认为企业多元化是为了分散并减少总体风险、获得持续增长的一种经营战略。尹义省(1998)将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分为业务领域分布在多个行业的静态多元化和进入新的行业领域成长的动态多元化两种类型。Ansoff(1957)把协同作为企业战略的四要素之一,分析了基于协同理念的战略如何可以像纽带一样把企业多元化的业务有机联系起来,从而使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和优势开拓新的发展空间。自Ansoff(1957)将协同理念引入企业管理领域以来,协同理论就成为企业采取多元化战略的理论基础和重要依据。Kanter(1989)则指出:追求协同是多元化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唯一理由。依绍华(2007)认为基于协同效应的相关多元化是企业多元化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协同方式包括资源或业务行为共享、市场与研发的共享、“相似”业务之间在知识领域的共享、企业品牌形象共享。有学者对深圳华侨城的“旅游+地产”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该公司经营业绩的持续提升,主要得益于该公司充分依据旅游业和房地产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产业的纵向一体化;这种相关多样化经营促进了企业内的资源共享,形成了有效的内部资本市场,同时分散了企业经营风险(王彩萍,2008)。王彩萍等则指出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较强的行业,旅游业与运输业、房地产业以及零售业等都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财务协同效应和经营协同效应也有利于解释旅游业多元化经营的经济后果(王彩萍,徐红罡,2008)。祁黄雄和陆建广(2009)将旅游上市公司分为综合类、资源景点类、宾馆酒店类3类,并通过分析多元化战略与其经营业绩的关系,得出应根据旅游企业类型的不同来选择多元化战略。另外,国内学者还就旅游企业应否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王彩萍,徐红罡,2008;王海莉,2006)、如何实施多元化(依绍华,2007;祁黄雄,陆建广,2009;史常凯,2006)以及如何控制多元化风险(郑媛媛,2006)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但不可否认的是,现有文献对于我国旅游企业多元化发展的特征缺乏最基本的归纳与解释。因此,现有大多数的理论研究成果在指导我国旅游企业如何制定并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方面,缺乏较强的说服力。2方法设计
2.1单一产品或服务的确定目前,学者通常采用标准产业分类(Standard Industry Classification,SIC)法来确定单一产品或服务。SIC法由于具有层次性、层次相关性、同质性等特征,通常作为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定量研究工具,以此划分企业经营所在业务的种类。由于国情差异,本文选用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以下简称《行业分类国标》)作为标准产业分类 目前,国际上广为接受的对“产业” 概念的认识源于产业经济学者的定义:即产业是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的集合。而对于具有上述性质的企业之集合,依照我国的学术研究传统与民间习惯,我们常称之为“行业”。因此,“行业”的含义与“产业” 的含义本质上并没有差异。产业或行业分类既是产业研究的需要,也是产业管理的需要。虽然各国在各自的产业分类中没有将旅游产业或旅游行业作为一个产业单独列入,在其经济发展规划中往往都将旅游业(旅游产业或旅游行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也即,在管理实践上,各个国家视旅游业为实际存在的一个产业。在我国,关于旅游产业或旅游行业的界定尽管并未达成共识,但一般认为它是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种需要的综合性产业。。与SIC分类方法类似,《行业分类国标》以英文字母、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分别表示产业门类、大类、中类、小类。每一个小类(以四位数表示)即代表一个标准的单一产品或服务类型。从《行业分类国标》的结构来分析可以大致得出下列结论:从门类逐步到小类,产业间的相关性、同质性越来越强,在同一小类,可以认为是基本同质的。因此若企业处在同一四位数产业内经营,则可以认为该企业不存在多元化经营行为;反之,则存在多元化经营行为,而且跨产业数目越多,则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程度越高。
2.2企业业务多元化的测度目前企业多元化经营程度的度量方法主要有业务计数法和熵方法。业务计数法主要利用SIC方法测量企业经营业务的数量,这种方法的优势是简明方便,但劣势是忽视了不同业务单元在整个企业当中的比重。熵方法即多元化熵统计量法。Jacquemin和Berry(1979)认为采用熵方法能反映企业多元化经营的三个特征,即企业经营业务的数量、各业务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以及各业务之间的相关程度。但该种方法的计算较为复杂。从操作简单起见,本文选取业务计数法计算企业多元化程度。具体而言,是基于Wrigley(1970)和Rumelt(1975)的研究方法,根据企业经营活动的相关性,把企业分为四种类型:①单一业务型企业(企业95%以上的经营收入来自单一产品或服务);②主导业务型企业(企业70%~95%的经营收入来自主导产品或服务);③相关业务型企业(主导产品或服务收入的比例低于70%,同时与其他业务存在相关);④非相关业务型企业(主导产品或服务收入的比例低于70%,而且与其他业务不存在相关)。其中,后三类企业都是多元化企业,其中主导业务型和相关业务型企业为低度多元化企业,而非相关业务型企业为高度多元化企业。基于此,本文认为,如果一个企业来自单一产品或服务的经营收入占企业总收入95%以下,则该企业即属于多元化企业。
2.3企业多元化扩张的方式根据Ansoff(1957)的协同理论,本文将企业多元化扩张分为技术协同、前向市场协同、后向市场协同和其他四种方式。前向市场协同是指企业进入其下游产业,后向市场协同是指企业进入其上游产业。从产业关联的角度来说,产业链是指产业依据前、后向的关联关系组成的一种网络结构。它强调企业甚至产业间的供给和需求关系,有关的经济活动、经济过程、生产阶段或经济业务按次序联结起来,产业上游到下游各相关环节间的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和价值链4个维度有机结合。如旅行社是酒店、景区类企业的分销商,酒店、景区类企业向旅行社供给产品,旅行社将这些产品打包再分销给旅游者。因此,在旅游产业价值链中,旅行社居于产业链的下游端。技术协同是指企业凭借已有业务与拟进入行业在业务生产、业务流程上的相似性,将已有业务的品牌、技术、管理优势迅速带入目标行业的一种多元化扩张方式。如在旅游饭店——物业管理的扩张方式中,物业管理作为目标行业并不是旅游饭店类企业原有酒店业务的上下游行业,但是企业能凭借原有饭店经营领域的管理经验,为拟进入的业务领域即物业管理的经营带来优势。以这种扩张方式表现的其他常见路径还有:旅游饭店——房地产开发经营、旅游饭店——正餐服务等扩张方式。
2.4样本的选取(1) 样本选取方法第一,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分类指引》(1999)关于上市公司的分类原则与方法,将上市公司经营业务中营业收入比重最高的业务所属产业作为该上市公司的行业类别;当公司某类业务的营业收入比重大于或等于50%,则将其划入该业务相对应的行业类别;当公司没有一类业务的营业收入比重大于或等于50%时,如果某类业务营业收入比重比其他业务营业收入比重均高出30%,则将该公司划入此类业务相对应的行业类别。第二,按照《中国上市公司分类指引》的分类结构,旅游行业上市公司主要归属于餐饮业、旅馆业及旅游业三个子类。第三,为方便比较和考察公司多元化的发展,样本公司上市时间不迟于2000年、且在2000年~2009年期内保持持续经营。(2) 样本公司数量根据上述方法,入选的样本公司共18家(表1)。
3分析结果
3.1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发展的总体特征总体上来看,我国旅游上市公司业务多元化发展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扩张态势。首先,所有的样本公司都没有停止业务多元化的步伐。除峨眉山A等6家公司外,绝大部分的样本公司均在分析期内表现出明显的多元化扩张行为(表2)。表22002年~2009年旅游上市公司单一业务数量及变化公司20022009变化序号公司20022009变化中青旅27+510北京旅游56+1华侨城48+411东方宾馆45+1西安饮食37+412华天酒店45+1旅游36+313峨眉山A990零七股份25+314首旅股份770桂林旅游46+215黄山旅游660锦江股份24+216西安旅游550张家界24+217新都酒店440东方明珠1112+118国旅联合330资料来源:同表1。本表也可由表1各上市公司主导产品或服务组合计算得到。
其次,旅游上市公司平均的单一业务数量呈现递增趋势,且公司越来越倾向于经营多项单一业务。2002年,样本公司平均的单一业务数量为4.71个;到2009年,该数字上升为6.41,期间增长36%。在2002年,经营5个或以上单一业务的公司占样本公司总数的50%,而到2009年,该比例上升至约78%(表3)。在某种程度上来讲,2002年~2009年内,我国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扩张的速度甚至超过了美国500强上市公司1985年~1992年的多元化扩张步伐(表4)。
表3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的多元化发展变化单一业务数量的总体变化年份20022009期间变化率公司平均的单一业务数量4.716.4136.09%单一业务数量之公司分布年份20022009期间变化率单一业务数量等于10.00%0.00%单一业务数量小于或等于222.22%0.00%-100.00%单一业务数量小于或等于338.89%5.56%-85.71%单一业务数量大于或等于550.00%77.78%55.56%单一业务数量大于或等于816.67%33.33%100.00%资料来源:同表1。
3.2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发展的类型特征根据公司主导产品或服务收入占年度经营总收入比重,可以得到样本公司多元化发展的类型。图1、图2、表5分别反映了样本公司2002年、2009年按主导产品或服务收入占比所得到的类型分布和2002年~2009年多元化发展类型的总体变化。
表5旅游类上市公司2002年~2009年业务类型数量的总体变化企业业务类型业务单一业务主导业务相关业务非相关2002年家数09722009年家数14112
由图1、图2、表5可知,旅游上市公司业务多元化发展在类型上表现出以业务相关为主的特征,且这一特征的变化在考察时间段内呈现加强趋势。在2002年,旅游上市公司的业务类型以业务主导型和业务相关型为主,而在2009年,业务相关型上市公司则占据了主导地位。事实上,华天酒店退出与其主业不相关的基础软件服务业务、北京旅游退出建材批发业务以及旅游退出贸易经纪与业务(如表1所示),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业务类型向相关业务发展的一种趋势。
3.3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扩张的路径特征通过对2002年~2009年18家公司业务组合进行归纳,可以总结出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主要涉足的业务(表6)。其中,旅游饭店、正餐服务、风景名胜区管理、旅行社等业务是旅游上市公司主要涉足的领域;而公司主导产品或服务的上下游行业或相关配套产业,如房地产开发经营、会展服务、公路旅客运输、百货零售、室内娱乐活动、内河旅客运输、物业管理和广告业等则是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的主要目标行业。
①峨眉山A等6家公司在2002年~2009年间无明显多元化扩张行为,故本表未予反映。
从样本企业前四大主要涉足的业务出发,可以归纳得出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扩张的路径特征,即这些公司的业务扩张大多采用的是后向市场协同和技术协同方式。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旅游上市公司业务的多元化扩张可归并为以下四种类型。第一类,以旅游饭店业务为基础,扩展进入相关业务领域。其中,部分公司采用技术协同方式进入正餐服务、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室内娱乐活动、百货零售(商场)、其他企业管理服务(酒店管理输出)、会展服务、其他道路运输辅助活动(停车场)等技术相关行业,而部分公司则通过后向市场协同方式进入汽车租赁、景观灯光设计等上游行业。第二类,以旅行社业务为基础,扩展进入相关业务领域。这一类型的公司主要采用后向市场协同方式进入旅游饭店、风景名胜区管理、旅游运输(公路旅客运输、内河旅客运输、出租车客运)等上游行业。另一种是通过技术协同方式进入广告业(旅游传媒)等技术相关行业。第三类,以风景名胜区管理业务为基础,扩展进入相关业务领域。这一类型的公司主要采用技术协同方式进入房地产开发经营等技术相关行业。第四类,以正餐服务业务为基础,扩展进入相关业务领域。这一类型的公司主要采用后向市场协同方式进入果菜汁及果菜汁饮料制造、瓶(罐)装饮用水制造等上游行业,而部分公司是通过技术协同方式进入快餐服务等技术相关行业。总的来看,在样本公司扩张路径的选择上,技术协同方式较市场协同方式占优势。这可能是因为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典型代表所具有的服务业特征以及旅游业与其他相关行业较好的技术相关性,使得技术协同扩张方式在扩张路径的目标行业的选择余地上所具有的优势,很好地被凸显出来。4结束语在旅游业快速发展尤其是我国中央政府与不少地方政府将其定位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学者都在探讨旅游业未来的战略发展问题。但官员和学者们似乎更关注旅游产业发展的宏观战略层面,比如近来学界所倡导的关于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的大讨论。但事实上,一个产业的发展最终还是要依靠行业内具体的企业组织去承载。从某种意义上讲,产业融合落实在企业组织层面,就是企业的多元化发展问题。由于旅游产业性质的使然,旅游企业天生就具有业务多元化的倾向。尽管在企业多元化是否能为企业带来价值提升这一问题上存有不同意见,但更多的实证分析更倾向于认同两者之间的正相关性(段正梁,周树雄,2012)。因此,唯有实施合理的业务多元化,国内旅游企业才有可能做大做强;也只有如此,旅游产业才能真正发展成为战略性的支柱产业。那么,旅游企业在做好现有主业的同时,应如何进行并实施其业务的多元化战略扩张?本文对于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发展特征的考量,对旅游企业的业务多元化发展应该具有一定的参考或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段正梁,周树雄.内生性视角下的多元化与旅游企业价值关系[J].旅游学刊,2012(2):6271.
[2]刘德强,陈俊芳.企业多元化的新模式:基于核心能力的虚拟经营[J].中国工业经济,2002(10):8388.
[3]祁黄雄,陆建广.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战略选择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2009(4):119122.
[4]史常凯.旅游企业集团化扩张的动因及路径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6(2):139140.
[5]王彩萍.旅游企业的发展模式:华侨城的实践及启示[J].旅游科学,2008(1):6166.
[6]王彩萍,徐红罡.旅游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经济后果分析[J].旅游学刊,2008(7):1822.
[7]王海莉.归核化:旅游上市公司的理性选择[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235.
[8]依绍华.旅游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实施策略[J].经济管理,2007(15):7375.
[9]尹义省.中国大型企业多角化实证研究—兼与美国大公司比较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1998(3):112.
[10]郑媛媛.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风险及控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1):8183.
[11]Ansoff H I.Strategies for diversific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57(9):113124.
[12]Berger P G,Ofek E.Diversification’s effect on firm valu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5,37(1),3965.
[13]Berry C H.Corporate Growth and Diversification[M].Princeton: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5:371383.
[14]Chandler A D.Strategy and structure: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industrial enterprise[M].MIT Press,1962:6770.
[15]Gort M.Diversification and Integration in American Industry[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2.
[16]Jacquemin A P,Berry C H.Entropy measure of diversification and corporate growth[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79,27(4):359369.
[17]Kanter R M.When Giants Learn to Dance:A Touchstone Book[M].New York:Simon & Schuster,1989:312320.
[18]Montgomery C A.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4,8(3):163178.
[19]Pitts R A,Hopkins D H.Firm diversity: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2,7(4):620629.
关键词:煤炭企业;产业;多元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050-02
国有煤炭企业发展多元化经营,是为培植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寻找并培育煤炭产业的替代产业,以获取煤炭以外的经营收入和利润,实现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国有煤炭企业发展多元化发展,要从战略上规划,从技术和人才上支撑,从产业上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产业多元化发展研究,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
煤炭企业须要明确发展思路,制定战略性的总体规划。开展产业多元化发展是对大型煤炭企业发展而言的,而小企业则不具备开展多元化经营的条件。规模较大的企业资金充裕、管理经验丰富、人才集聚、技术先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对于其来说,既有可能,也有必要。煤炭企业产业多元化发展应由集团公司统筹规划、统一管理。
1.加强对煤炭企业产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研究。企业领导层特别是高管层应高度重视并开展多元化经营的战略研究,成立专门的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机构,为企业领导进行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战略决策当参谋。要注重激发和集中职工群众的集体智慧,形成人人重视、关心和参与研究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氛围。
2.制定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多元化经营战略规划。应坚持立足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创出本企业的特色,制定出科学的、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只有这样,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适合自己的企业战略制胜。
3.确保企业产业多元化经营决策的科学性。要勇于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研究制定企业投资决策议事规则,对多元化经营项目投资的基本原则、管理权限、运作流程、各阶段参与投资人员的责任、前期调研、项目的决策、项目的实施、项目的后续管理涉及投资活动的主要事项等进行明确规定。在建立健全决策制度、完善决策程序的基础上,遵循决策规律,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从而确保企业多元化经营投资决策,批准一项、落实一项、见效一项。
4.煤炭企业要科学选择可进入产业
在产业的选择上要有明确的定位,这种定位应从深入进行产业调查,从市场环境、客户偏好以及自身相应的管理水平和资源配置能力的角度来,进行科学的选择。
(1)对涉入产业的利润水平及增长趋势进行分析。有的煤炭企业往往只注重涉入产业当前的利润率,而对增长趋势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估计不足,盲目投资,煤炭企业一般既要注意当前利润,又要注重增长前景,在当前利润与未来增长中找到了“结合点”。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2)对涉入产业的竞争状况进行分析。决定一个企业是否进入某一产业的重要原因是该产业盈利的吸引力。煤炭企业要全面分析把握产业竞争状况,确保企业进入该产业能发挥其竞争优势,这对煤炭企业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意义重大。
(3)对产业关联度进行分析。产业关联度意味着实施产业多元化发展战略更易达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目的。煤炭企业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步骤一般应从关联度较高的产业开始,逐渐延伸到关联度低、差异性大的产业。
煤炭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必须立足于煤炭资源优势,围绕资源投入最小化和废物利用最大化,在资源的深度开发上下工夫,立足于煤炭资源梯级开发、高效利用。随着产业链的延伸、附加值的升高,可实现煤炭企业资源优势的有效整合,使企业形成协同效应,提高获利能力。
二、加大技术和人才煤炭企业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支撑力度
1.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企业及其产品的生命在于科技,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才具有竞争力。煤炭企业产业多元化发展一定要克服过去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投入、轻产出,重基建、轻技改的弊端。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适应市场的需求,进行技术创新。组建产权明晰、权责分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权责对等的产学研合作实体,提高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速度。
2.加大人才支持力度。煤炭企业要进行产业多元化经营,必须有相关领域的专门人才以及更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要建立数量多、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专门人才队伍,这些人才要能够运用技能、技术支持新产业的经营,建立市场竞争优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煤炭企业已经造就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职工队伍,为煤炭工业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这支队伍在整体素质、人员结构等方面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煤炭企业目前缺乏高层次人才、适用型人才、战略管理人才、科技开发人才、市场营销人才、专业人才等。获取这些人才的主要路径是:一部分可以通过对内部员工的培养获得,另一部分可以通过引进人才的方式解决,而最关键的在于尊重人才,发现人才,用好人才。
三、提高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煤炭企业主营业务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企业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源,它决定着企业的经营范围和发展方向。煤炭企业多元化经营必须把核心竞争力作为煤炭企业追求的长期战略目标。
煤炭企业在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时,要大力发展核心主业,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煤炭企业的优势在于煤炭生产以及与煤有关的一系列技术,煤炭产业无疑是煤炭企业的核心产业,它不但是企业目前乃至将来一段时期内的主要利润来源,也是发展相关多元化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企业在煤炭主业上必须重点投入,确保在自己主业上的竞争力。在搞好煤炭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以煤为主线的煤基多元产业链,努力提升产业集中度,向规模优势、质量优势、技术优势以及管理优势集结,逐步提高以煤为主线的核心竞争力。
1.要确定产业多元化发展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佳结合点。制定与实施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产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确保企业多元化经营业务与企业核心优势相互融合,使优势资源能够支持企业在原有业务和新业务上同时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项目的选择和业务范围的确定,应在企业核心竞争力辐射和控制的范围内。同时,要慎防多元化经营削弱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在多元化的管理上,煤炭企业要尽量从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优势入手,在煤炭产业及其相关产业进行产业多元化发展,避免因产业吸引力诱惑而盲目进入非相关产业。
3.煤炭企业实行产业多元化经营要注意在组织结构及利益分配方面保持新旧业务之间的平衡。产业多元化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筹集资金,上新项目;通过向外扩张,购并其他企业,将核心竞争力移植到被兼并企业,实行一体化的多元化经营。前者周期长,需要投入的资金大;后者见效快,但矛盾多、遗留问题也多。如果煤炭企业采用购并方式进行多元化经营,应给被兼并企业保留一定的自。
四、处理好煤炭企业产业多元化经营中的几个关系
国有煤炭企业产业多元化经营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处理好以下关系。
1.煤炭主业发展与非煤产业发展的关系。在大型国有煤炭企业中,煤和非煤是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形式不同。在企业处于壮年时期,应以煤业为主,以煤业支撑多元产业发展,这是企业多元产业发展的最佳时期。在煤矿枯竭期,企业应以非煤产业为主,以非煤产业的发展支撑延长煤矿的寿命,实现企业的成功转型及可持续发展。
2.经济效益与人员安置的关系。煤炭企业发展任何产业都必须是效益型的,都必须把利润最大化放在首位。大型煤炭企业大多地处偏远落后地区,为矿区提供就业机会,妥善安置人员也是产业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目的。这就要求处理好“经济效益”和“人员安置”的关系,在实施产业多元化发展战略时把二者统一起来。
3.企业做大与企业做强的关系。做大是指企业形成一定的经营规模,属于量的扩张;做强是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属于质的变化。做大是做强的基础,做强是做大的目的;做大并不等于做强,做强需要做大来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秀霞.浅谈国有煤炭企业的多元化发展[J].煤炭经济研究,2007,(1).
[2] 刘丽娟.煤炭企业多元化经营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J].中州煤炭,2009,(8).
[3] 王利华.对加快矿区非煤产业发展的思考[J].煤炭经济研究,2007,(3).
[4] 战彦领.煤炭企业多种经营产业结构优化策略探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7,(1).
内容摘要:多元化经营在给房地产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和分散其高风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的财务风险,尽管企业无法完全规避这些风险,但仍有必要对这些风险加以控制,从而减少多元化经营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关键词:多元化 财务风险 房地产
多元化经营的财务风险指的是在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条件下实际收益小于预期收益的可能性。由于房地产属于高风险行业,企业管理者倾向于利用多元化经营来分散相关的系统风险,房地产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更具备一定的典型性,所以本文将以房地产企业为例来重点探讨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财务风险控制问题。
房地产行业特性及多元化发展
房地产行业一般都具有较大的土地储备,土地储备能作为房地产企业进行金融贷款的抵押资产,从而使房地产企业能够顺利获得大量资金。由于具有了长期和短期的资金流入量保证,房地产行业有野心并且有信心进行多元化的投资和经营。
房地产行业具备一定的周期性。从标地到开发直到最后的销售,房地产业的基本周期约为一年半到三年左右的时间。在地产开发阶段,房地产企业资金是比较紧张的,需要大量地贷款。当然,企业可以通过错开各地块的开发时间来填平周期的波动性,但无疑地,通过多元化经营来缓解这种行业特有周期性所带来的风险将是明智之举。
房地产行业融资渠道多元化。房地产是一个现金流占主导的行业,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现金流而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需要进行多元化的筹资,这也成为了房地产行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原因之一。多元化的经营能够给企业带来更稳定、更有保障的现金流入,从而缓解企业在房地产开发阶段可能会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
房地产行业多元化所带来的风险
(一)委托关系导致的财务风险问题
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使得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了委托关系。经营者具有经济人的特性,他们更倾向于做出有利于增加自身收入和待遇,而不一定会有利于企业所有者的决策。在多元化投资或经营的决策中,企业经营者存在盲目扩张的风险。只要可以提高经营者的薪酬水平,提升自己对企业的掌控力度,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经营者就存在一定的风险,做出影响企业健康发展的决策,从而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同时,企业从事多元化经营,意味着企业会有较大的规模扩张,无论是相关多元化发展还是非相关多元化发展,企业都将会寻找新的经营者来进行新业务的管理,这样就会形成新的产权委托关系,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
由于经营者的决策导致多元化经营的投资收益达不到预期目标,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主观原因,这种情况在高风险的房地产行业中要尤其注意。
(二)资金短缺问题
由于房地产行业是一个以现金流占主导的行业,所以更应借鉴资金短缺导致企业死亡的案例。房地产行业虽然融资来源广,筹措资金较为方便,但也应时刻注意企业现金流的变化情况。首先,应关注企业主营业务即房地产相关业务的现金流入及其稳定程度,只有原业务发展成熟,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现金流,才能为企业的多元化扩张形成一定的经济基础。如果原业务的未来现金流水平具备较大的不确定性,则不但不能为新业务提供资金支持,还可能导致新老业务抢夺企业资源,使企事业为发展各业务筹措资金而疲于奔命。特别是当房地产行业资金不足或未来存在资金回笼困难的情况下,如果仍然进行多元化经营,将会导致资金链的断裂,使企业直面破产危机。
(三)新业务存在“拖后腿”现象
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目的是希望多元化经营能给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分散单一业务经营的风险。新业务的发展往往需要企业进行足够的投资,同时关注新业务新市场的竞争情况,在开拓市场的同时掌握新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该市场上取得成功。但盲目地进行多元化经营往往只会关注于眼前利润,从而导致新涉足的业务不仅不能为公司带来新的利润,还有可能会拖垮原业务,拖累整个企业。
多元化经营财务风险的二元控制
(一) 委托关系中的激烈约束机制
委托关系主要就是“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因此,为了避免经营者在进行多元化经营决策时出现这种问题,企业的所有者们需要一套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来增加多元化战略成功的可能性。
经营者实行多元化决策时所出现的“道德风险”问题主要表现为盲目扩张和鼠目寸光的行为,然而衡量多元化战略的成功与否不仅仅是看短期内企业规模的扩张或短期利润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能否给企业创造长远的价值。因此,为了使经营者在做出多元化决策之时能站在企业长远的角度,企业所有者所采取的激励措施也需要短长期激励相结合来鼓励经营者。长期激励措施例如有股票期权制及EVA激励机制,都能使经营者的目标与企业长远价值的增长有机结合起来。在房地产企业中,经营者若能享受到股票期权所带来的远期利益时,将会在实施多元化经营前考虑该战略能否使企业在远期增值,从而为自己带来长远的利益。
在对经营者是否实施多元化经营这一战略行为时除了给予一定的激励外,也需要采取约束机制防止多元化经营的盲目性。
(二)合理预测企业预计现金流
多元化经营最重要的基础就是现金流,企业拥有较好的现金流和较稳定的融资渠道的话,对多元化战略的成功具有极大的帮助。因而,企业需要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未来的现金流水平。因为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不仅是经营者做出多元化战略决策的依据,还能够为企业提供财务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采取及时的行动。在准确预测企业现金流水平的基础上,企业还需要努力提高其现金流水平,在主营业务发展成熟的基础上,才能为新拓展的业务提供良好的财务基础。另外,企业还需要做出预算,保证现金流被合理地利用到企业的各个业务活动中,在预算出现赤字的情况下还要进行融资规划,以保证企业的现金流能够支持企业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因而,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讲,销售预测、资金预算、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都是其减少财务风险的必要手段。
(三)多元化战略的风险评估
对于风险较高的房地产企业来讲,拓展新的业务的目的之一就是分散其原主营业务的风险,因而,新业务的风险评估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多元化决策之前,经营者需要根据多方面的资料来对即将从事的新业务进行全方位的风险评估,例如产业吸引力检验、进入风险、新业务的行业前景等问题都值得考虑。如若新业务无法为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则该拓展决策不可行;若新业务虽然能带来一定的利润,但远小于预期目标或者存在较大的风险,甚至高于原主营业务风险从而使得风险分散原则被打破,该决策也不可行。
(四)多元经营下的核心竞争力打造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多元化战略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普哈拉德和哈默教授曾经提出了一个形象的“树型”理论,深刻的揭示了核心竞争力与多元化战略之间的关系,这个理论指出核心竞争力与多元化战略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键是如何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其效能与潜能发挥至最大化。
利用核心竞争力推进多元化战略。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向某一方向或某几个方向集中的,而多元化战略是业务外向的扩张,因此在推进多元化战略的过程中,核心竞争力往往未必会随着被推广到新业务中去。如果多元化选择不慎则有可能导致新业务的失败,以至于波及整个企业,因此企业在推进多元化的过程中必须谨慎选择;通过多元化战略提高和增强核心竞争力。企业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就意味着它具有大量开发新产品或新市场的潜力。若其生产和经营仅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这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适度、适时的推进多元化战略可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利用效率。 (五)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指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机构以财务指标体系为中心,通过专门的方法监测、分析企业经济活动和理财环境,预测和及时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变化,对企业各环节发生或将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发出预警信号,为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的监控系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需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对新业务的财务风险预警,用于评估和防范新拓展业务的财务风险;第二是针对整个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以防止企业在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后产生较大的财务风险。我们可以通过企业或者新业务的获利能力及其稳定性,以及企业实行多元化战略前后的偿债能力及其可靠性、营运能力及其合理性、成长能力及其持续性等有代表性指标重点进行分析,以较好地反映新业务以及实施多元化战略后企业的财务状况。
参考文献:
1.张岩.房地产企业发展中的多元化经营战略选择[J].决策与探索,2008.3
【关键词】 多元化动机; 多元化折价; 制度背景
中图分类号:C930,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09-0064-06
一、多元化动机的早期研究
(一)多元化动机理论研究
多元化问题的争论始于西方战略管理领域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学术界对多元化动机也形成了一定的共识,然而,由于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都是从自己所处的学科领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论,因此,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对多元化动机进行完全和深入的分析。
一般来说,在企业多元化动机理论基础方面,代表性的主要有交易成本理论(Coase,1937;Williamson,1981)、市场势力理论(Edwards,1955;Bemheim and Whinston,1990)、资源基础理论(Penrose,1959;Teece,1980,1982; Matasusaka, 2001; Montgomery
and Wernerfelt,1988)、委托理论(Muller,1969;Jensen,1969;Sheilfe and Vishny,1990;Aggarwal and Samwick,2003)和内部资本市场理论(Scharfstein and Stein,2000)。
虽然这些经典理论都有较深远的影响力,但是在解释多元化的动机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以文献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为例。我们知道,交易成本理论主要是来解释企业选择自制或是外购,因此该理论更适合解释纵向一体化,不能为多元化提供一般性的解释,所以将科斯对企业的性质及企业边界问题的分析来解释企业多元化问题有明显局限性。此外,交易成本理论只是一种关于多元化有效的描述,很难从实证上进行检验。其次,在一定程度上,资源基础理论的提出者所支持的“范围经济说”和“竞争优势说”可以用来分析企业进行相关多元化的主要原因,但是,它无法解释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不相关多元化现象(张雷,2008)。
一般来说,战略管理学家认为企业进行多元化的动因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和管理者自身的动机。企业进行多元化的内部动因解释主要是,企业想追求范围经济以及提升核心能力,或者是想通过多元化取得协同效应,这部分的解释一般是基于资源、能力和核心能力理论为基础;从多元化外部动因方面进行的解释一般是以产业经济学为基础,强调企业通过多元化来分散风险或者抓住新的市场机会等;也有部分学者提出管理者是出于自身利益的动机进行多元化,这部分的文献主要以委托理论作为支持(Rumelt,1974;Ramanujam and Varadarajan,1989;Hoskisson and Hitt,1990)。
(二)多元化动因实证研究
国外学者从很早就开始进行多元化动因的大样本实证研究。近年来,国内学者的实证研究也形成了丰富的成果。文献普遍认为,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多元化经营的主要因素有:股权结构、公司规模以及公司所处地区的治理环境等。张翼等(200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国有控制的上市公司中,公司的多元化程度与国有股比例呈U型关系,但是,这一关系在非国有控制的公司中并不存在,说明公司的股权性质会显著影响企业多元化动机。姜付秀(2006)的实证研究发现,公司规模、股权结构、公司所处的行业以及公司上市时间长短等都会对上市公司的多元化行为和多元化程度产生显著的影响。
早期的研究都是关注公司自身的某些特征是否会影响企业的多元化行为和多元化程度,基本上是遵循西方学者的研究范式,近年来,多元化动机研究范式有了显著改变。由于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对很多问题的解释不能脱离制度因素,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从制度因素出发研究影响企业多元化行为的制度方面的原因。陈信元和黄俊(2007)以及李强和刘善敏(2007)是较早从制度环境因素研究企业多元化行为的,他们的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所处地区的政府干预程度对企业的多元化有显著影响,其中各地区政府干预程度的度量指标主要来自于樊纲的各地区市场化进程数据库及其子数据库。关于制度基础的更多分析将在本文的第三部分阐述。
二、多元化价值效应的早期研究
多元化的价值效应研究是个争议很大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因为不同的学者采用不同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数据,得出的结论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其中,学者们争论的焦点在于多元化溢价与多元化折价论,而提出多元化价值无关论的学者较少,本文重点对国内外学者相关多元化折价与溢价的文献进行综述。
(一)国外学者相关研究
1.多元化折价效应
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者的相关实证研究发现了“多元化折价”现象,即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公司实际上公司价值更低(Lang and Stulz,1994;Berger and Ofek,1995;Servaes,1996)。在这个方面,早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献主要包括Lang and Stulz(1994)以及Berger and Ofek(1995)。Lang and Stulz(1994)用Tobin’Q值作为公司价值的度量指标,他们的研究表明,同专业化的公司价值相比,多元化公司价值的平均折价为8%,说明公司业务的集中度与公司价值是正相关的关系,经营越分散的公司实际上公司价值更低;Berger and Ofek(1995)用超额价值作为公司经营绩效的衡量指标,他们的研究采用美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事多元化经营的上市公司平均折价为15%,主要原因是跨部门补贴的存在使得企业进行低效率的资源配置。
那个时期涌现的大多数理论和实证研究都支持多元化折价的观点。在理论方面,关于多元化折价的代表性理论是内部资本市场理论和理论。内部资本市场理论认为,冲突和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导致多元化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无效率配置,从而引起了多元化折价。Lamont(1997)、Houston et al.(1997)、Shin and Stulz(1998)、Seharfstein(1998)、Rajan et al(2000)、Lamont and Polk(2002)的研究都证实内部资本市场的低效率资源配置是导致多元化折价效应存在的主要原因。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证实多元化折价可以用理论的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和个人风险分散假说进行解释(Hyland and Diltz,2002)。
2.多元化溢价效应
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及21世纪初,出现了很多对多元化折价观点质疑的文献。这些文献普遍认为多元化经营实际上并没有降低公司价值(Hyland,1999;Lamont and Polk,2001),甚至还存在着多元化溢价现象(Graham,2002;Campa and Kedia,2002)。Hadlock et al.(2001)用Herfindahl指数衡量公司的多元化程度,研究发现,公司以收入计算的赫芬达尔指数越低,股票的超额收益越高,说明多元化公司的价值更高,即多元化经营实际可以缓解企业与外部资本市场之间的逆向选择问题。Khamia and Palepu(2000)以1 309家印度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发现,在外部资本市场、经理人才市场和产品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内部市场的替代作用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契约执行不力和市场监管效率低下等问题,并且在新兴经济国家这种市场替代效果更好(Fauver et al.,2003)。
Campa and Kedia(2002)更加关注多元化价值的研究方法问题。他们认为,支持“多元化折价”观点的文献通常是将多元化作为外生变量,但是事实上,公司可能是在权衡各项特性,例如公司股权结构、公司规模以及资产负债率等之后才选择的多元化经营,即多元化经营决策有可能是不同公司特性下的最优决策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应该把多元化行为作为内生变量,而不是外生变量(宋谷予,2011)。Campa and Kedia(2002)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和自我选择模型三种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他们的研究发现在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下多元化折价则转变成溢价效应。
(二)国内学者的实证研究
多元化经营会增加还是减少企业价值,长期以来都是西方学术界争执不下的一个话题,而且实证研究的结论也未达成一致,实际上,关于新兴市场公司多元化经营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结论也不是很明确。
朱江(1999)利用我国1997年上市公司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整体上来说,企业的多元化程度和公司绩效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是多元化战略能够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金晓斌等(2002)以1998—2000 年的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的实证研究发现,多元化经营本身跟企业绩效是无关的,但是多元化经营的方式(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张翼等(2005)以我国2002年的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实施多元化经营会降低企业绩效,且不会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苏冬蔚(2005)研究表明多元化与企业价值高的公司实际上多元化程度也比较高,此外,对外部资本市场依赖程度比较低的公司多元化程度也比较高。他认为上市公司产生多元化溢价的原因是经营绩效本身就比较好的企业更倾向于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因此大多数得出多元化溢价结论的文献主要是没有很好地解决内生性问题。
三、制度基础的多元化研究
(一)制度—行为—绩效分析框架
早期研究关于多元化动因和多元化价值效应的研究没有将制度因素放入研究范式中(见图1),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大多也是遵循西方学者的研究路径。但是,随着21世纪初现代制度学派和制度基础理论(IBV)的兴起,大多数学者开始将研究视角转向新兴市场与制度转型期国家,并对企业的多元化行为提出了以制度背景为基础的理论解释,“制度—行为—绩效”(ICP)研究范式开始成为主流(Khanna and Palepu,2000;Guillen,2000;Chang and Hong,2000; Khanna and Rivkin,2001;Peng,2003)。
现代制度学派(IBV)以Mike Peng为主要代表。制度基础观把制度背景当作战略选择的自变量,关注制度和企业战略选择的交互作用(谢佩洪和王在峰,2008)。制度基础理论的学者认为,早期关于多元化问题的研究是以发达的资本市场以及非常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为背景的,但是,在新兴或经济转型期国家中,虽然市场机制可以比较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是由于政治结构不够稳定、法律体系可信度不高以及要素市场运行不够有效,而这些因素都是对进行低交易成本活动起着重要支撑作用的正式制度(Khanna and Palepu,1997)。因此,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较为模糊,政府对企业的干预也较大,这种制度方面的作用可能会超越企业自身特征因素和产业特征因素对企业多元化战略决策的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非常典型的新兴与转型并存的发展中国家,宏观层面、产业层面和组织层面(公司组织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的正式制度环境和其他的非正式制度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因此,在对我国企业的多元化问题分析时不能简单照搬照抄西方学者的研究思路,而是应当将制度因素内化到中国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的研究和分析框架中。
图2是笔者构建的“制度—行为—绩效”(ICP)分析范式。笔者认为,在进行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分析中需要考虑的制度背景包括:政治资源、市场化进程、地方政府的干预以及其他非制度因素;需要考虑的中观因素包括:企业所面临的行业特征、产业政策和竞争环境;需要考虑的企业特征因素包括:股权结构、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和公司成立时间等。该模型更直观、更清楚地展示了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制度背景与多元化行为和多元化公司价值之间的影响关系。
(二)影响多元化行为的制度因素
1.政治资源
由于目前中国的正式制度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陷,政治关联以及管理者之间非正式的人际网络关系等非正式制度似乎正在替代正式制度,因此,在进行“制度—行为—绩效”(ICP)框架分析企业的多元化战略行为时候,必须将企业所拥有的政治资源作为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由于转型经济国家存在着政治和管理的很多不确定性,因此,高层管理人员所建立的人际关系即“人脉”,当然这种人脉也包括管理者的“政治资源”,这种“政治资源”是企业获得资源以及发展机遇的重要原因,会通过各种途径影响企业的多元化战略决策以及其他战略行为。文献研究普遍认为,在中国的转轨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主要想通过多元化战略来促进企业增长,但是通过多元化实现企业增长的策略能否实现既受制于企业内部资源,又受制于企业外部环境,因此,民营企业家会通过各种途径试图建立政治关联,主要是因为民营企业拥有的政治资源对克服企业多元化过程中的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约束具有重要影响。
Chung(2004)的研究表明,企业实施多元化的重要原因是想从政府那里获得资本和税收优惠政策,以及获得行业准入许可,进入高壁垒的行业部门。罗党论、唐清泉(2009)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发现拥有政治资源的企业更容易进入高壁垒的政府管制行业,而且这类企业也更容易获得政府补贴。邓新明(2011)发现无政治关联企业的多元化与公司业绩关系呈“倒U型”,即进行相关多元化企业的绩效高于进行专业化经营与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的企业,但是,拥有政治资源的企业多元化与公司业绩之间呈“逆L型”。
2.市场化与政府干预
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的转轨时期,由于目前我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发展不均衡,正式制度的约束程度比发达国家弱,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仍在许多层面上对企业进行各种干预。因此,在进行“制度—行为—绩效”(ICP)多元化制度基础的研究时,必须考虑我国企业所处的地区市场化进程和政府干预程度。
陈信元、黄俊(2007),李强、刘善敏(2007)的实证研究发现,在我国转轨经济背景下,企业的多元化战略往往是和政府的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在地方政府对经济干预越严重的地区,有政治关联的企业倾向于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的现象越为明显。
政府干预行为对企业多元化行为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我国地方政府有财政业绩考核的标准,并考虑到政治晋升前途的激励,会产生推动企业进行多元化行为的强烈需求,因此会推动所管辖地区的企业进行多元化扩张,使得企业迅速做大,不仅能解决当地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能为地方政府当年GDP的高速增幅作出贡献。此外,由政府主导下的“拉郎配”使很多企业兼并了与自己主营业务不相关的国有企业而被迫实施了多元化经营(刘一凡,2012)。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为了迎合当地政府官员的政绩需求,更重要的是高层管理者会考虑到自身进入政界的晋升需求,企业也不得不经常投资新项目和新工程(张维迎,2001),进入新的行业和领域,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
四、研究展望
在已有学者的研究基础上,重点结合制度—行为—绩效(ICP)多元化问题研究范式(图2),笔者认为未来可从政治资源、地区治理环境的角度研究企业多元化战略行为选择以及多元化经营企业绩效,并且在未来研究中要重点关注多元化的测量方法以及内生性等问题。
(一)政治资源、治理环境与多元化研究框架
考虑到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可以将地区治理环境与政治资源这两个制度因素结合起来,重点研究政治关联对公司多元化行为及多元化价值的影响,并检验地区治理环境对上述影响关系的调节效应。
目前文献研究普遍认为,首先政治关联可以为企业带来税收优惠和融资优惠政策等;其次企业也希望通过建立政治关联来打破行业进入壁垒,从低壁垒行业进入高壁垒行业,期望在高壁垒行业获得稳定收益或者超额利润。但是,由于企业维系政治关联是需要成本,因此,一些企业为了充分利用所获得的政治资源也会不断通过多元化战略行为进行扩张将企业做大,或者从理性上讲企业不应该进行多元化扩张,但是由于企业当期绩效影响公司高层管理者的政治晋升,企业也会为纯粹迎合政府诉求而进行非理性的多元化扩张行为。
关于政治关联、治理环境与企业多元化投资行为这一问题,政府与企业之间通过企业家政治地位等因素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从而为政府影响企业决定并实施多元化扩张打开了操作通道,然而拥有政治关联仅仅是取得了施加影响的途径,如果政府与企业双方都没有多元化的动机,或者只有政府或者企业单方拥有多元化的动机,那么我们在上文所论述的政治关联影响企业多元化行为的机制就会失效(刘一凡,2012)。因此,相关研究可以从分析政治资源影响企业多元化的运行机制角度出发,论证我国企业的政治关联如何会影响企业的多元化行为。
另外,关于政治资源、治理环境对企业多元化折价或溢价效应的影响问题,在企业拥有不同政治资源的情况下,企业多元化扩张对企业价值所带来的不同变化,由于每个企业拥有的政治资源是不同的,因此,企业在市场准入、决策独立性以及获取多元化所需的资金供给、财税政策支持方面存在着差异,其多元化的价值可能会具有不同的变化,并且研究加入地区治理环境变量之后该作用机制是否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二)未来研究中应关注的重点计量问题
1.政治资源与多元化之间的内生性问题
将制度因素纳入多元化的分析框架之后,内生性问题就是必须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之一。显然,企业所拥有的政治资源和企业的多元化战略之间会互相影响,从一方面来讲,企业拥有的政治资源会影响企业多元化程度。已有文献得出的一般结论是,有政治关联的企业多元化程度更高。从另一方面来说,企业多元化程度越高,企业不断扩张,企业规模就会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会更有机会和可能性获得更多的政治资源。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国的政治制度环境下,企业把规模做得越大,那么它对当地GDP增长和促进当地就业的贡献越大,该企业就越可能拥有更多的政治资源,包括得到追求政绩的地方官员的青睐以及企业高层管理者当选地方人大代表或者中央人大代表等。从这个方面分析,多元化战略行为作为扩大企业规模的一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企业获得政治资源。因此,未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于选择合适的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或者采取其他技术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2.关于多元化程度的测量问题
目前文献中所广泛采用的度量方法包括企业主营业务所涉及的行业数(N)、熵指数法(EI)、收入的赫芬道尔指数法(HHI)等。从文献中可以看出,由于必须考虑每一种特定的多元化测量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在实证研究中往往会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测量方法。但是,现有研究中同时使用的往往是连续测量方法,这对于多元化测量结果的改进较为有限。从一方面来说,这些连续测量方法都有其共同的缺陷(SIC编码体系的缺陷);另一方面,这些指标相互之间的关联性或替代性也非常强,如主营业务涉及的总行业数目的这种数字性信息含量基本上被其他指数包含,另外,赫芬道尔指数(HHI)、熵指数(EI)的关联性也非常高。因此,未来研究中为更加准确地度量多元化的程度,可以考虑使用更加丰富的数据,比如采用调查得到的企业一手数据测量企业的多元化程度,从而更准确地测量出企业业务之间的相互关系程度。
3.研究样本选择偏差、公司价值替代变量选择偏差、遗漏变量等问题
这三个问题都是比较偏向计量方面的问题,虽然目前学者们已经重视这些问题,但是在未来的研究中必须更加努力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Campa and Kedia(2002)发现,在实证研究中控制了遗漏变量和样本选择偏差等因素之后,原来存在的多元化折价现象就消失了,甚至多元化经营的企业价值反而更高。因此未来研究尤其是关于多元化价值效应的研究中,必须在计量上重点关注这三个问题。减少公司价值替代变量选择偏差的可行性方法是采用除Tobin’Q之外的多种财务绩效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解决遗漏变量问题的可行性方法包括:第一是使用工具变量;第二是用固定效应模型控制时间固定的不可观测因素;第三是用非时间性的组内差异来估计固定效应模型。解决研究样本的选择性偏差的可行性方法包括:第一是采用Heckman的两阶段选择模型;第二是采用倾向性匹配得分方法(PSM)。
【参考文献】
[1] 姜付秀.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决定因素研究[J].管理世界,2006(5):28-34.
[2] 张雷.基于制度视角的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8.
[3] 邓新明.我国民营企业政治关联、多元化战略与公司绩效[J].南开管理评论,2011(4):4-15.
[4] 陈信元,黄俊.政府干预、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业绩[J].管理世界,2007(1):92-97.
[5] 鲁海帆.政府干预与上市公司多元化折价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6):72-78.
[6] 李善民,赵晶晶,刘英.行业机会、政治关联与多元化并购[J].中大管理研究,2009(4):1-17.
[7] 张敏,黄继承.政治关联、多元化与企业风险: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9(7):56-64.
[8] 宋谷予.多元化折价与多元化溢价的稳健性:一个文献述评[J].科学决策, 2011(3):86-94.
[9] 苏冬蔚.多元化经营与企业价值: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溢价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5(10):135-158.
[10] 夏力.基于政治关联的中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研究[D].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13.
[11] 罗党论,刘晓龙.政治关系、进入壁垒与企业绩效:来自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9(5):97-106.
[12] 罗党论,唐清泉.政治关系、社会资本与政策资源获取:来自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世界经济,2009(7):84-96.
[13] 潘红波,夏新平,余明桂.政府干预、政治关联与地方国有企业并购[J].经济研究,2008(4):12-14.
[14] 贾良定,张君君,钱海燕等.企业多元化的动机/时机和产业选择:西方理论和中国企业认识的异同研究[J].管理世界,2005(8):94-104.
[15] 李善民,朱滔.多元化并购能给股东创造价值吗?——兼论影响多元化并购长绩效的因素[J].管理世界,2006(3):129-137.
[16] 朱江.我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和经营业绩[J].经济研究,1999(11):28-41.
[17] 谢佩洪,王在峰.基于制度基础观的ICP范式的构建及其分析:对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剖析.财经科学,2008(2):65-72.
[18] 余明桂,潘洪波.政治关系、制度环境与民营企业银行贷款:来自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8(8):9-21.
[19] 刘一凡.政治关联度对我国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影响研究[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32-35.
[20] 胡旭阳,史晋川.民营企业的政治资源与民营企业多元化投资:以中国民营企业500 强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8(4):5-14.
[21] Ansoff, H., 1965, Corporate Strategy, McGraw-Hill, New York.
[22] Berger, P. G. and Ofek, E. Diversification’s effect on firm valu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5,37: 39-65.
[23] Berger, P. G. and Ofek, E. Bust-up takeovers of value destroying diversified firms. Journal of Finance, 1996,49:1175-1200.
[24] Campa, J. M. and Kedia, S. Explaining the diversification discount. Journal of Finance, 2002,57: 1731-1762.
[25] Cave, R. E. Diversification and seller concentration: evidence from changes, 1963-72.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81,63:289-293.
[26] Aggarwal, R. K. and Samwick, A. A.,2003, Why do managers diversify their firms?Agency reconsidered. Journal of Finance, 58, 71-118.
[27] Khanna, T, and Palepu, K. The Future of Business Groups in Emerging Markets: Long-run Evidence from Chil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 43(3):268-285.
[28] Fauver, Larry, Houston, J, and Naranjo A. Cross-country Evidence on the Value of Corporate Industrial and 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4, 10(5):729-752.
[29] Hoskisson, R and Hitt, M..Antecedents and Performance Outcomes of Diversification: A Review and Critique of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0,16(2): 461-509.
[30] Chung, H.-M. Managerial Ties, Control, and Deregulation: An Investigation of Business Groups Entering the Deregulated Banking Industry in Taiwan.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6,23(4): 505-520.
[31] Bartels, L.and H.Brady. Economic Behavior in Political Contex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3,93(2): 156-161.
[32] Martin, J.D.and Sayrak, A..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and Shareholder Value: A Survey of Recent Literature.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3,9(1):37-57.
【关键词】战略管理 企业发展 多元化战略
企业的战略就是企业的一种取舍,企业制定战略就是明确企业需要专注什么,舍弃什么。多元化战略就是企业专注于经营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产品或者服务的发展战略。多元化战略包括三种途径:第一是增加与原有业相关的新的业务组合,称之为相关多元化;第二种为增加与原有业务不相关的业务称之为混合多元化;第三种为对现有用户增加全新的不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横向多元化战略。多元化战略不仅是企业寻找业务增长点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规避风险[1]。
一、多元化战略的理论定位
讨论多元化战略,首先要明晰定义及其在战略理论体系中的定位。从实施层面看,企业战略分为总体战略、竞争战略、职能战略三个层面,总体战略由企业最高管理层制定,旨在通过建立和经营行业组合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体现企业哲学和核心价值观;竞争战略是企业的二级战略,是业务层战略,指企业某一项业务的管理策略规划,为取得某项领域业务优势和经营成功而制定的行动方案;职能战略是管理者为某项特定的职能活动、业务流程或重要职能部门所制定的策略规划。总体战略、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的三者关系是,总体战略和竞争战略指导、规范、约束职能战略,职能战略服从、体现、支撑总体战略和竞争战略。
多元化战略属于企业总体战略之一,常见的总体战略有一体化战略、多元化战略、加强型战略、防御性战略、战略外包、并购和战略联盟。多元化战略由著名管理大师安索夫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曾在60~70年代掀起了全球范围的多元化热潮。多元化战略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专业化经营被理论界和企业界反复研究,近年来随着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发展,多元化战略呈现向专业化经营回归的趋势[2]。
从经营角度,企业的多元化可以分为产品多元化、市场多元化、投资区域多元化和资本多元化,多元化战略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泛指企业经营在不同角度的多样化组合。因此,探讨多元化战略必须界定其理论边界,否则容易与其他总体战略混为一谈,例如并购战略、扩张战略与多元化战略之间,在日常概念中容易混淆。这方面,安索夫矩阵是一个极好的工具,确定战略分类的标准在于产品对于企业的新鲜程度以及将要进入市场的经验积累。观察安索夫矩阵可以发现,多元化战略的核心在于新市场新产品与原有业务的相关程度,相关程度越低,企业实施多元化的难度越高,因为,不相关多元化对企业经营的经验值提出了挑战,进入完全陌生的领域,对企业经营充满着风险的不确定性。
二、多元化战略实施的企业发展
根据《财富》杂志的统计,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单项产品销售额占企业总销售额比重95%以上的有140家,占500强总数的28%,主导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70%~95%的有149家,占500强总数的38.8%,相关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70%的有146家,占500强总数的29.2%,不相关多元化的企业凤毛麟角[3]。就国内企业的实际案例来分析,较为典型的有万科和海尔。
(一)万科的多元化实践
万科公司组建于1984年,最初从事录像机进口贸易,接着“什么赚钱就干什么”。到1991年底,万科的业务已包括进出口、零售、房地产、投资、影视、广告、饮料、机械加工、电器工程等13大类。1992年前后,万科通过增资扩股和境外上市筹集到数亿元资金,一方面将业务向全国多个地区、多个领域扩展,另一个方面向国内30多家企业参股,多元化发展的速度和程度达到其历史顶点。
虽然万科的每一项业务都是盈利的,但是,从1993年开始,万科的经营战略发生了重大改变,经历1994年和1995年的徘徊之后,1996~1997年提出“质量管理年”和“客户年”,客户服务理念在万科内部深入人心,这亦是万科物管服务备受业主认可的起源。实际上,连续两年对质量及客户的强调,基本奠定了万科在房地产开发领域的“特质”——为每位客户提供满足他们需要和追求的住宅,甚至是生活方式。由此,万科开始专注于住宅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以细分市场专注,奠定了在中国房地产企业中的一流地位。
在这之后的2002年,万科继“客户年”之后第五年,再度提出“客户微笑年”,在企业内部形成了牢固的客户服务理念。正是这一年,万科的“减法”战略告一段落,万佳超市被转让,但公司在这一年的整体业绩仍保持稳定增长。从涉足13类行业的多元化,万科经历了一轮不相关多元化到专业化的回归。
(二)海尔的多元化实践
1992年至1998年是海尔的多元化战略阶段,通过兼并重组18家亏损企业,植入海尔的企业文化和管理。1992年至1995年间,海尔推行相关多元化战略,给用户提供一系列家电的完整解决方案,从冰箱延展至冷柜、空调、洗衣机、彩电等全系列的家电产品领域,成为行业的翘楚。
但1995年以后,海尔实行不相关多元化战略,先进入医药领域,随后涉足保健品、餐饮、电视、电脑、手机、软件、物流和金融等十多个领域,海尔药业的“采力”、海尔餐饮的“大嫂子面馆”、海尔电脑等匆忙面市、淡然推出,仅电脑业务三年经营亏损超过2亿元[4]。
三、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关注要素
万科和海尔的案例表明,当企业发张到一定阶段时,“做大”的冲动会推动企业关注多元化战略,此时如果企业对风险认知不足,高层决策又较为冲动,就容易被多元化分散企业原有业务的精力和资金流。“做大”冲动只是企业选择多元化战略的动因之一,规避经营风险也是企业关注多元化的另一个重要动因。
(一)突出主业,强化专业化核心能力,适度多元化
优秀的企业在经营领域的选择上首先要确定核心主营业务,以此培养专业化的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重点考虑相关多元化的经营战略,让企业从横向和纵向领域扩张,不断增强对核心主营业务的保障,实现规模化经营。打通产业链路,降低主营业务的成本;深入技术研发,实现核心产品的领先升级;连通产销渠道,确保供应链优化,降低存货投入。相关领域的多元化有助于企业在原有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张壮大自身的经营规模和实力,做深做透,打造一个行业的领导者竞争位置[5]。
(二)认识误区,多元化经营并不能分散系统性风险
从经典的投资理论来看,市场风险可以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在不影响投资期望报酬的前提下,把一系列资产有选择地有效搭配,可以减少投资的风险和报酬的波动性,因此在资本投资领域,组合投资是实现长期可持续回报的重要手段。多元化将投资分布于不同的产业或业务,假设各业务之间的利润没有关联性,随着多元化程度增大,非系统风险是可以降低的。
但是,经济波动的深层次因素如经济周期、突发危机等系统风险,从资本领域看来是不可分散的,例如发生战争、2008年底爆发的次贷危机等,可预测的几率极低,且风险因素产生影响波及所有的行业,只是不同行业之间受影响程度略有区别而已。所以,寄希望多元化经营可以分散企业经营的系统性风险是不现实的。
(三)增进战略协同,把专业化和多元化融合取优发展
战略协同静态横向和动态进程协同的特征,不管哪种协同,共同的特点是追求更合理、更有效地配置资源。企业战略不论是多元化还是专业化,最重要的是不能僵化,一项总体战略一定是在一定时期在一定环境中为企业抉择最优路径,但并不能在企业发展中永远有效。多元化战略的实践成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项经营领域是否处于单兵作战状态,能否产生相互关联和协同能力,如果不能,则难以产生战略匹配和资源共享所带来的协同优势。从一些成功企业的多元化来观察,某种程度上企业多元化都离不开核心竞争能力的专业化,比如欧莱雅集团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化妆品集团,创立于1907年,经营着从顶级品牌HR到三线以下的品牌小护士,从彩妆到药妆到香水和美发产品,这是多元化战略的一个成功案例。但可以发现,欧莱雅首先遵循了相关多元化的经营原则,同时,欧莱雅始终保持着核心能力,比如营销包装能力、市场公关能力、渠道销售能力等,正是基于上述专业化的核心能力,欧莱雅才实现了多元化的经营效益。从这个案例来看,战略协同,专业化和多元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才是企业战略发挥积极效用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徐飞.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亨利·明茨伯格,布鲁斯·阿尔斯特兰德,约瑟夫·兰佩尔.魏江译.战略历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齐若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93.
[4]赵春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M].人民出版社,2003(8).
[关键词] 投资组合 多元化经营 风险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内掀起了多元化经营浪潮,海尔、中信等国内知名企业迅速崛起。从发展实际来看,大多数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主要动机有两个:一是进攻型的,到新的领域去获取更多的利润;二是防御型的,将部分资源配置在不同领域以规避风险。因此,多元化经营如何实现同等收益下风险最小化或同等风险下收益最大化,就成为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投资组合与企业多元化经营理论分析
1.投资组合
(1)投资组合概述。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并不把其所有资金都投资于一种证券,而是同时持有多种证券,即投资组合。投资组合的有效性建立在对不同证券投资风险与收益分析的基础上,实现风险不变收益提高或收益相同风险较低的目标。
(2)投资组合风险分类。①可分散风险。某些因素对单个证券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如个别公司工人罢工,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失败等。这种风险可以通过证券持有的多样化来抵消。②不可分散风险。是由于某些因素给市场上所有的证券都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如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化、国家税法的变化、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化都会使股票报酬发生变动。这些风险不能通过投资组合分散掉。
2.企业多元化经营
(1)多元化经营概述。多元化经营是当整个产业趋于成熟以及竞争成本过高的情况下,企业考虑既有事业范围之外的成长,是企业进入与自己原有经营业务相关或不相关的新的产业或经营领域,以充实系列产品结构或者丰富产品组合结构的经营模式。
(2)多元化分类。①水平多元化。企业利用现有市场,向水平方向扩展生产经营领域,进行产品、市场的复合开发,从而达到规模经济的目的。②垂直一体化。企业进入生产经营活动或产品的上游或下游产业,形成一条龙式的生产经营态势,以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企业整体的盈利水平。③同心多元化。企业利用现有技术、特长经验及资源等,以同一圆心扩展业务。同心多元化的相关性佳,协同效应强,有较大的获利性和较低的风险性。④混合多元化。企业进入与现有经营领域不相关的新领域,在与现有技术、市场、产品无关的领域中寻找成长机会。混和多元化的相关性差,协同效应弱,企业难以管理多种不同业务,无法获得战略匹配带来的优势。
3.多元化经营与投资组合对比分析
(1)投资行为对比。证券投资是通过虚拟资本的投资介入新的行业与市场,投资者根据自身对风险的厌恶程度,选择多种证券进行组合;多元化经营则是企业进行的实业投资,是通过介入不同的业务领域,实现行业经营的多元化。
(2)投资目的对比。证券投资的主要目的就是获得投资收益,因此,证券投资决策的目标是投资收益最大而风险最小。多元化经营目的是为了企业的持续成长,是通过跨行业投资,实现行业互补,从而规避经营中的风险。其中:
①不可分散风险。市场上所有的证券由于宏观环境影响可能造成损失;多元化经营中同样容易受宏观经济不景气的打击,造成整个企业亏损甚至倒闭。
②可分散风险。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单个证券投资是存在风险的,在不同情况下,证券投资可能会得到不同的投资收益,进行投资组合可以规避单项投资带来的风险,从而实现收益的最优化。企业多元化经营将资源分散到不同产品或行业经营中,避免经营范围单一造成企业过于依赖某一市场,使企业在遭受某一产品或经营领域的挫折时,通过在其它产品或行业的经营成功而弥补亏损,从而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并尽量减少风险损失。多元化进入技术、机构、职能活动或销售渠道能够共享的经营领域,可以由于范围经济而使成本降低。
二、企业多元化经营风险规避模型设计
在分析了投资组合与多元化经营的相似之处后,基于投资组合中业已成熟的理论,把相关变量重新定义并引入新的影响因子。该模型运用于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的实践中,指导企业如何通过最优化的跨行业组合,有效降低经营风险以实现企业的持续成长。
1.企业多元化经营模型假设条件
(1)竞争市场是有效的。各行业的行情反映了其内在经济价值,每个经营者都掌握充分的行业信息,了解各个行业的期望收益率及其方差。
(2)经营者投资某个行业的目标是在给定风险下收益最大,或者在给定收益水平下风险最低,即经营者都是厌恶风险的。
(3)行业经营者以期望收益率以及收益率的方差作为选择经营方案的依据。如果要他们选择风险方差较高的方案,都要求有额外的投资收益率作为补偿。
(4)各行业的收益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可以用相关系数或者收益率之间的协方差来表示。
2.企业多元化经营模型变量说明
(1)多元化经营投资的概率(Ei)。第i个行业在多元化经营中所占的投资比例,其投资组合的概率之和为1。
(2)多元化经营的期望报酬率()。各个行业的期望报酬率以其投资比重为权数计算出来的加权平均数。假定在经营中通过不同行业组合,收益率达到预定目标,即。
(3)多元化经营的方差。方差越大,表明多元化经营组合的投资收益的不稳定性越大,相应的投资风险也就越高,反之则越小。影响标准离差的因素包括,经营者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市场中各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经营者预期的收益及概率等。
(4)多元化经营的行业间的协方差(σij)。是反映多元化经营中行业间相关程度的指标,即行业间的互补情况。随着企业多元化经营中包括行业数量的增加,单个行业的标准差对整个企业多元化经营总体的标准差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小,而各个行业之间协方差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当企业多元化经营中包括行业数量的增加时,单个行业的标准差对整个企业多元化经营总体的标准差造成的影响程度趋向于零。这就意味着通过跨行业的经营,可以使隐含在单个行业中的风险得以分散,从而降低多元化经营的总体风险。
(5)行业进入壁垒影响因子(F)。进入壁垒是在一种产业中,原有企业相对于潜在进入企业的优势。
3.企业多元化经营均值――方差模型
(1)企业经营n个行业的期望报酬率为:
――多元化经营的期望报酬率
Ei――第i个行业在多元化经营中所占的比重
Ki――第i个行业的期望报酬率
n――多元化经营的行业总数
(2)多元化投资n个行业的风险用组合的方差表示为:
――多元化经营的方差
σij――第i j两个行业的协方差
Ei――第i个行业在多元化经营中的比重
Ej――第j个行业在多元化经营中的比重
(3)行业进入壁垒影响因子
行业进入壁垒=F{结构性进入壁垒,行为性进入壁垒,政策性壁垒}
结构性壁垒=f{规模经济,资本量门槛,绝对成本优势,产品差异化}
(4)多元化经营的优化组合模型
①在一定的预期收益率下,行业组合的方差越小越好。
②在组合一定风险的情况下,行业组合的收益率越大越好。
三、结束语
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实现持续成长可采用的发展模式之一,证券投资组合相关知识给了多元化有益的借鉴。本模型说明,只要行业间不具有完全的正相关关系,多元化经营的风险就一定小于单个行业经营风险的加权平均值。因此,降低风险的有效途径是选择相关程度较低的行业进行多元化经营。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保险公司;经营模式;企业边界理论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06-0080-05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当前对金融危机形成机制的研究引发了金融综合经营背景下保险业专业化与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重新思考。本文研究金融综合经营背景下中国保险业的不同经营模式问题,比较各种经营模式的优势和劣势,并探讨保险公司经营模式及其变动的主要因素,为保险公司选择合适的经营模式提供理论支持。
二、保险公司经营模式的内涵
从横向看,保险市场主体的经营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第一,专业经营模式。选择专业经营模式的公司着重经营产险或寿险的某一个领域。目前专业保险公司普遍采纳这种经营模式。第二,单一经营模式。选择单一经营模式的公司将经营领域局限在财产保险或者人身保险业务,而不是同时兼营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业务,这是目前我国保险公司所采取的最普遍的经营模式。第三,保险集团经营模式。选择保险集团经营模式的公司在集团架构内横跨产寿险,业务范围涉及产险、寿险、健康保险、养老保险等多个领域。第四,金融控股公司模式。选择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公司除了保险业务外,还同时涉足银行、证券等多种金融业务。
从金融综合经营的背景看,这些不同的经营模式体现了“专业化”与“多元化”经营战略之间的差别。专业经营模式和单一经营模式侧重于“专业化”经营,而保险集团模式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则侧重于“多元化”经营。
三、保险公司不同经营模式的比较
根据对金融综合经营的经典理论分析,我们选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风险分散和利益冲突四个角度对保险公司不同经营模式的优势和劣势作比较分析。
(一)规模经济效应分析
从根本上说,专业化战略与规模经济是直接对应的,而多元化战略追求的则是范围经济。但两者又不是截然分开的:绝对专业化的公司相对较少,而范围经济在大多数公司中都发挥着作用。同样的道理,在多元化过程中,规模经济也在发挥作用。因此,企业选择的理想状态是使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实现“帕累托最优”。
本文认为,专业化战略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多元化战略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范围经济效应。从这样的界定出发,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专业经营模式的规模经济效应最大,单一经营模式次之,保险集团模式再次之,金融控股模式的规模经济效应最小。
对于专业经营模式的公司而言,理论上可以集中公司的资源,形成专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进而可以降低公司单位产品的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但必须指出的是,如果专业化优势不够明显,则并不一定能迅速地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即便是专业经营模式的公司也不例外。
另外,专业经营模式的保险公司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专业化优势,还取决于外部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制约是一个共性问题,对于综合性经营的公司和专业经营的公司都存在影响,但由于专业经营模式公司的业务领域单一,受到的影响和冲击可能更大。比如,农业保险的政策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专业农险公司的发展,企业年金在养老保障体制中的定位以及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等问题制约了专业养老金公司的发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滞后、医疗保障制度尚未定型、税收支持政策尚不完善等政策环境问题制约了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发展。
同样的道理,和专业经营模式的公司相比,单一经营模式、保险集团模式和金融控股模式的规模经济效应逐渐递减。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的,对于实行多元化战略的保险公司来说,其主要目的是追求范围经济,但也要同时考虑规模经济。对于绝大多数保险公司而言,其在实行多元化战略时,往往并不会减少既有的存量资源配置,这样就可以在保持规模经济的同时实现范围经济。因此,在实践中,实行多元化战略的保险公司往往可以同时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
(二)范围经济效应分析
如前所述,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公司主要追求范围经济效应。比如,保险集团经营模式在集团架构内横跨产寿险,其主要出发点是谋求范围经济效应。从理论上说,实现销售渠道、信息资源共享,实行产寿险交叉销售,实现产寿险联动,有利于保险公司获取范围经济效应。同样,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公司可以发挥金融资产专用性程度低的优势,发挥协同效应和信誉溢出效应,从而实现理论上的范围经济效应。
当然,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公司要实现范围经济效应也应该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比如,要利用金融资产专用性程度低的优势,创造综合经营带来的协同效应,就必须有效地整合集团内各金融机构之间的资源,将集团的金融资产在各行业之间进行统一的、科学合理的配置,以提高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综合经营最重要的是能在集团架构内有效地整合资源。
同样,公司在综合经营过程中要利用信誉溢出效应产生范围经济效应,就必须以强化核心竞争力为前提,不断提高其传统优势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强化其市场形象,提高企业信誉度。
与保险集团和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相比,单一经营模式和专业经营模式的公司就难以获得范围经济效应。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的,对于实行专业化战略的保险公司,主要目的是追求规模经济,但同样也要考虑范围经济效应的问题。
(三)风险分散效应
金融综合经营的风险分散效应是指在业务多元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利于降低金融企业风险的效应。在金融综合经营过程中,通过资产和业务的多元化组合能够有效降低金融企业风险,而随着金融企业规模的扩大,也能够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这种风险分散效应包括资产组合的风险分散效应、业务组合的风险分散效应以及规模扩张导致抗风险能力增强。对于金融控股公司而言,各种金融业务的风险和收益特性不同,通过经营多种金融业务,能够使业务收入来源多元化,同时能够根据金融市场环境变化及时对业务组合进行调整,这些都将有利于分散金融企业的经营风险,促进经营的稳定。对于保险集团公司而言,与经营单一类型的业务相比,实施产寿险联动,可以通过资产和业务的多元化组合有效降低保险公司风险,而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也能够提高其抗风险能力,这些都有利于降低保险
集团公司的整体风险。
当然,保险集团模式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公司获得风险分散效应,是以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为前提的,如果风险防范不当,多元经营也可能会导致风险扩散,即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传递效应。
与综合化经营相比,专业化经营的对象单一,风险相对集中,难以实现不同险种之间风险的有效分散。
(四)利益冲突风险
在保险集团和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过程中,由于各利益主体存在利益冲突,同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谈判地位的不对等而导致了“欺诈”产生的可能性;由于集团利益的存在而导致了“合谋”产生的可能性,这些都可能导致利益冲突风险的产生。子公司之间可能会合谋以牺牲客户利益为前提谋求集团的整体利益。比如保险集团的搭售行为:集团利用其在与客户谈判中的优势地位,搭配销售集团的其他产品和服务;又比如不当利用客户信息资源问题:集团的某一子公司将其掌握的客户信息泄漏给其他子公司,以谋求不当利益。
而对于专业经营模式和单一经营模式的公司来说,利益冲突的可能性则较小。当然,这也是相对而言的,对于保险集团模式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公司而言,如果针对综合经营中利益冲突风险产生的前提条件,通过建立“防火墙”制度,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对垄断经营行为进行法律规制等措施,建立利益冲突的防范机制,就可以有效地降低利益冲突风险。
综上所述,保险集团模式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能够产生范围经济效应和风险分散效应,但这些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在前提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时候建立保险集团模式和金融控股模式,则有可能带来范围不经济、风险扩散等不利的影响,同时容易产生利益冲突。而专业经营模式和单一经营模式则可能比较容易获得规模经济,虽不能如金融集团一样获取一体化利益,但也避免了综合经营的一些弊端,如利益冲突、客户资料的滥用、不够专业导致的服务品质下降和“大企业病”等。
因此,多元化与专业化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保险公司经营发展战略。保险公司应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和公司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合的经营发展战略。无论保险公司实行专业化战略还是多元化战略,其理想状态均是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帕累托最优”。
四、保险公司不同经营模式的选择与变动
企业的边界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由土地、劳动、资本等有形资源决定的“规模边界”,另一方面是由知识等无形资源决定的“能力边界”。对企业而言,无形的能力边界更为重要。正如伊迪丝,彭罗斯所言,限制企业成长的瓶颈不是劳动力、资金或设备,而是企业家的管理能力,企业的核心能力决定了它的规模和发展方向。
(一)保险公司的规模边界及其选择
企业的规模边界体现了一个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又可分为纵向边界和横向边界两部分。保险企业的纵向边界主要涉及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里不予讨论。以下着重探讨保险企业的横向边界问题。
企业的横向边界是指其产品的数量和种类。新古典经济学将企业看成是技术上的生产函数:当企业规模小于市场规模(需求)时,企业将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选择本企业的规模,也即经济规模或最佳规模,即最佳产品种类和数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总会存在一个能够使企业的效率最高或平均成本最低的产品种类和数量,即所谓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它们决定了企业的最优横向边界。
在上述各种保险经营模式中,从专业经营模式到单一经营模式再到保险集团模式,体现的是保险产品种类的逐步扩展;而从保险集团模式到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则是从保险产品到银行和证券产品的逐步扩展,保险公司的横向边界进一步拓宽。
由于经济系统的根本不确定性,那些专业经营、单一经营、保险集团以及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保险公司都面临着同样的市场竞争。正如阿尔钦(1950)的经典文献”所描述的一样,适度的竞争可以作为决定各种制度形式存在的动态选择机制。竞争方式的多样性或竞争策略集选择空间,是企业理,也是市场效率的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该尊重保险公司对不同经营边界的选择,以维护其竞争方式的多样性。在竞争压力下,保险公司的经营边界是动态调整与不断演化的,不应当受政府部门人为确定的企业经营模式的限制。但是,从我国保险公司的发展历程看,其经营边界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部门的制度约束,甚至是行政干预。
2003年以后陆续成立的专业性公司就是如此。从公司成立时开始,其经营边界就被人为限定了。根据上述企业有形边界的理论分析,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与特定时期的发展战略,基于竞争的动态选择机制,自主地确定经营边界,监管部门不应该人为加以限制。否则,一旦保险公司有扩展经营边界的需求和能力,则面临监管带来的困境。比如,监管部门要求专业农业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业务在总业务中不能低于一定的比例,但随着一些农业保险公司非农险业务的快速发展,这样的比例面临挑战。又比如,有的专业健康保险公司与寿险公司和财险公司所经营的健康险业务相比,在价格和渠道方面都没有明显优势,从而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
综上所述,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济系统中,保险公司对不同经营模式的选择,应该是在竞争机制下演进的结果,而不应该由人为的政策约束来限制其选择集合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专业公司的提法及其经营范围的限定,需要重新考虑,应该适时允许其扩大经营边界,即便这样有可能会使“专业公司”名不副实,也要充分尊重单一经营公司和集团化公司扩大经营边界的诉求,为其扩大经营边界提供相应的选择空间。
(二)保险公司的能力边界及其选择
企业边界的第二重属性也是其核心形式,是由无形资源(如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所确定的能力边界。演化经济学关于“基于能力”的企业理论认为,归根结底,企业所能够开展的活动以及可以达到的规模是由其拥有的核心能力决定的。企业的实体、结构和边界是由结合个体或团体的能力――比如技能和默示的知识(tacit knowledge)――的实体来解释的,这些能力在某些方面是由组织来培育和维持的。比如,伊迪丝,彭罗斯把企业看做是能力的组织化结合,提出了一种建立在能力增进基础上的企业成长理论:企业是建立在一个管理性框架内的各类能力的集合体,企业的成长“主要取决于能否更为有效地利用现有能力”。从能力有效利用的角度看,企业的成长就是不断挖掘未利用能力的过程。”纳尔逊和温特提出了一种演化模型,用于企业的内部惯例,他们把这些惯例看做是企业内部的一种存储知识,保持其一致性和效率的DNA。并认为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默示的、异质的以及依赖于环境的。他们还在企业生物相似性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模拟生物的企业研究模型,该模型特别强调
“惯例”(知识遗传和继承)、“搜寻”(企业适应和惯例变异)和“市场选择”在企业演化过程中的作用。”
可见,与科斯一威廉姆森式的“契约理论”不同,“基于能力”的理论强调企业自身内部的资源和组织惯例的增进,强调企业内部知识的增长和学习。正是具有异质性企业的能力边界最终决定了其经营边界。在企业的异质性假设条件下,企业的成长是内生性的,这种内生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不确定条件下,企业当前的知识存量与知识结构决定了企业能否把握潜在的市场机会。知识存量对企业新知识的积累及其创新活动也有制约作用。”新知识的形成和积累与企业现有的知识存量和结构之间存在着路径依赖关系,相关的知识背景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第二,企业的规模和范围决定于企业核心知识的积累、扩散和转移过程。企业的扩张和多元化是核心知识基础上的扩展过程。第三,核心知识具有非竞争,并且难以模仿与替代,
在“基于能力”的理论看来,专业化的视角是双重的,即“科学技术”意义上的专业化和“企业惯例”意义上的专业化。多元化经营,意味着一种企业惯例可以施加于完全不同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其背后是企业内部的“惯例”。当这种惯例的适用范围扩张到其能力所不及的程度时,也就是交易成本理论所谓企业内组织成本在边际上等于市场交易成本的时点,企业扩张将会停止。因此,如果政府监管部门按照自己的偏好代替企业家做出决策,来决定其扩张边界,则可能留下能力剩余,而这无疑是一种资源闲置。
企业的能力边界存在着深度和广度。企业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扩张能力边界:一是增加能力边界的深度,二是拓宽能力边界的广度;前者可以采取专业化的方式,而后者则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来达成。现实中,企业正是通过采取有效方式来扩张其能力边界,从而引起其规模的外在变化,最终导致企业边界多样化变动趋势的。
显然,专业化经营是相对而言的,目的都是增加能力边界的深度。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获取的是与现有知识互补的外界新知识,目的是强化现有核心能力,突出现有竞争优势。为此,保险公司应该舍弃与核心能力关联度低的业务,将资源集中在最具优势的核心业务上,相应地,规模边界随之缩小。
多样化经营也是相对而言的,目的都是增加能力边界的广度。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获取的是外界的新知识,自身的能力范围得到拓展。为了使基于这些新知识的核心能力发挥作用,保险公司必须增加与之相匹配的业务活动。因此,随着能力边界广度的拓宽,保险公司应该发展新业务乃至采取多元化战略,规模边界也随之扩大。
我们注意到,大多数保险集团在从单一经营模式向集团化模式转化的过程中,仍然以原来经营的保险业务为主,并以此为依托向其他保险领域扩展。在大型保险企业的扩张过程中,依托主业主要体现在以最初的经营实体作为出资方或者控股单位,通过控股、参股等方式进行业务领域的扩张,并且在集团化扩张的同时始终保持对核心业务领域的投入,巩固并扩大其市场竞争能力。
同样,大多数保险集团在从单一经营模式向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转化的过程中,主要辐射保险业务的其他领域,而较少进入银行、信托、证券等其他金融行业,进行金融综合化经营。这主要是由于现有的保险企业对保险业务比较熟悉,获取的主要是有关保险的新知识,因此,在保险业务领域比银行、信托、证券等领域更具有核心竞争力。当然,随着保险集团公司获取外界新知识的进一步增多,它们会进一步谋求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将经营边界向非保险金融领域扩展。
综上所述,专业化和多样化都是相对而言的,主要取决于每一家公司能力边界大小。专业化和多样化的目的都是扩张能力边界。
(三)保险公司经营边界的变动
如前所述,企业边界变动的实质,就是企业依照战略意图并结合外部环境和自身情况与外界进行资源交换,根据不同的资源类型选择有效的交换方式,从而引起企业能力边界和规模边界的相应变动;企业边界变动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核心能力与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实现最佳匹配,从而达到效率最优。
在保险市场发展初期,保险公司进行生产和交易的主要资源是劳动、资本等有形资源,因此,很多保险公司以粗放经营的方式追求规模扩张,目的就是尽可能多地占有这些稀缺资源,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而随着社会逐渐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保险公司开展经营服务活动的关键已变成知识、技术等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无形资源,保险公司的持续竞争优势就随之转化为对这类资源掌握和有效运用的依赖。
总之,动态地看,保险公司的成长和发展是内生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保险公司正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通过技术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积累和构建自身的核心知识和能力,合理地确定经营边界,是当前我国保险公司发展必须做出的战略选择。要想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险公司必须不断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增加能力边界的深度,拓宽能力边界的广度。为此,公司要重视知识的创造、共享、转化和运用,努力将自己打造成学习型组织,增强对外界知识的吸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