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技校劳动教育范文

技校劳动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技校劳动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技校劳动教育

第1篇:技校劳动教育范文

一、师生互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小学劳技课以学生的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中学”和“学中做”,课堂的“教”

与“学”并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层面。它强调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

习,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技术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技术能力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强调规

范操作与技术创新意识的统一。教师只有在教与学的统一中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活动,激活创造思维,训练劳动技能,才可能生成互动、开放的教学空间。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逐步促进小学生劳动技术素养的形成。

如在学习《有趣的纸雕》这一课时,我首先故作神秘地说:“请看!”接着向学生慢慢打开对折的纸片,中间展开了漂亮的立体孔雀作品,学生的眼球马上被吸引了过来。接着,我把作品的立体部分抹平,学生观察到立体孔雀竟然是用一张平面的纸做出来的,绝大多数的眼光里会流露出惊异:纸里的孔雀是怎么立起来的啊?教师着眼工艺作品巧妙的艺术构思来导入新课,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思维的共鸣,激发了求知的兴趣。

二、“有序”教学设计,促教学效率的提高

教什么?怎么教?一直是新教师所困扰的问题,手里捧着教材,除却了明白教学内容,如何组织教学过程,如何运用教学手段又成了一个难题。一堂严谨而有序的教学设计是获得优质教学效果的前提。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深有体会:

如笔者在上一节校内公开课《自我保护》时,把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观看遭遇意外伤害的短片,想象自己和家人经历的痛苦和烦恼,使学生认识安全的重要性;

2、进一步学习防范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3、通过表演受伤,让学生学会处理简单的意外伤害事故。

为了达成目标,内容逻辑上笔者设计为由观看意外伤害后的短片中的主人思想开始引导学生开始进入灌输人生安全的重要性的提升,在思维逻辑上循序渐进,遵循学生对知识理解由浅入深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自发的要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方法丰富、多样化,有序提升,全面动员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这堂课学生表现得积极踊跃,学得兴致盎然,后测效果也不错,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尽管感触颇深的笔者也觉得如果每一节课的设计都这样有层次定会达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平日的教学中,随堂课就经常由于“没有时间”“忙碌”等而被忽略,往往直接奔入教学内容,想到哪讲到哪,较少的考虑严谨的方法逻辑,失缺了教学过程的“有序”,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里。正所谓“上好一节课容易,上好每节课难”,但只有抓住每一节课的有序教学,才能日积月累,稳步向前。

在进行每一节课有序设计时,还要考察学生的接受度,尊重学生起点,有序设计教学过程,才能真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灵活运用多媒体,为课堂增添亮丽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以劳技活动为主线设计、组织劳技课堂教学,逐步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占统治地位的言传口授的教学方式,改善了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发展的处境。尤其是利用好计算机课中的课件,能够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课件为我们的教学贴上了不小的亮丽。

如笔者在教学《钉纽扣》一课时,更是充分组织了学生开展劳技活动。这是一节组内随堂课,目标是: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针钉纽扣的方法;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我服务的能力。

钉纽扣,其实很件很普通的事情,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能够安全、顺利的完成并非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怎么办呢?如果教师自己操作演示,会出现目标小,学生多,教师空间大,导致学生部能全面、细致的观看。因此,笔者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完完全全把很多老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难题给解决了。

课件演示(一):观看、学习钉两眼纽扣的方法:

1、左手把纽扣和衣服合拢对齐捏住。

2、从布的背面进针,把针从纽扣的一个孔里穿出来,拉紧线。

3、再从另一孔里把针穿到布的背面拉紧线。

4、这样往返5-6次再打结,最后剪去多余的线。

课件演示(二):观看、学习钉四眼纽扣的方法(2种):

1、“=”或“||”形钉法,再按钉两孔纽扣方法。

2、“+”字形钉法,与上述方法相同。

笔者觉得这是个很成功的多媒体示范,于是课上就开门见山的组织探究活动:“请同学们们开始自己动手钉一钉。”于是学生兴高采烈的钉起来。

第2篇:技校劳动教育范文

一、加强讲解和示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当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后,再对课本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并在讲解过程中给予适当示范,便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劳动技能。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尽量采用学生喜欢的语言方式,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既保证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又保证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让学生深入理解。在示范过程中,教师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安排示范动作,尽量做到动作清晰、干净利落,并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每一个动作,让学生熟练掌握每一个技能环节。对于讲解和示范,既可以讲解在前,又可以示范在前,更可以同时进行,只要便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即可。

二、鼓励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在新课改背景下,合作学习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形式,也是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小学劳动与技能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所以我们要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练习,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如果说课前合作学习是为操作做好准备的话,那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就是操作的重中之重。课前的所有预想,以及对材料的收集,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只有经过课堂中的实践才能知道。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才是合作的关键。因为设想不是实践,任何科学理论的产生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为此,我们要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合作能力。例如,教学“大鱼和小鱼”时,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学习非常有兴趣,因为“鱼”的制作过程既可以简单化,又可以复杂化,完全可以依照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发挥,有的学生制作的小鱼美丽又可爱,有的学生制作的小鱼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还有的学生制作的小鱼非常奇特。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制作小鱼,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制作出精彩纷呈的海底世界,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学生的分工协作,每位成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都为作品的完成贡献了一分力量,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成功的乐趣,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

三、精心制作教学课件,提高教学内容生动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成果。小学生的思维往往以形象为主,所以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引入多媒体手段,精心设计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收集信息、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引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和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例如,教学《双鹤壁挂》时,由于学生对于鹤的了解并不多,所以制作课件时,教师可以将与鹤有关的图片资料融入课件当中,以刺激学生的视觉体验,让学生从整体上对鹤形成基本印象。实践证明,引入多媒体课件,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的眼光更深远。

四、实施合理教学评价,形成良好教学氛围

第3篇:技校劳动教育范文

摘要: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反应了社会不同阶层利益的博弈,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来分析劳动合同法可能产生的效应,阐述劳动合同法给相关利益主体带来的机遇及挑战,探讨劳动合同法对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劳动合同法;人力资本投资

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背景及分析视角

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反应了社会不同阶层利益的博弈,带来的变革是深刻的,相关利益各方对其解读也不尽相同。目前国内的学者大多都是从社会学和法学的角度加以研究,强调劳动合同法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稳定方面所起的作用,也有学者认为其不具有可实施的基本环境,提高了经营成本、抬高了就业的门槛,认为它只是一部意愿良好却根本不具有操作性的法律。但分析一部新的法律能够真正在多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还必须要有新的视角和分析方法。

劳动合同法能否体现经济社会发展所导致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能否成为一个有效的制度供给,能否满足当前经济转型对相关法律的要求,是否具有作为制度的经济功能(降低交易成本)和安全功能(降低市场风险),能否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增加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等,都值得人们重新审视。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本文将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通过对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面的不同主体收益成本的比较分析,对其实施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进行探讨和评价。

二、对劳动合同法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劳动合同法实施带来的效应可以从三个层面分析:宏观(以政府作为主体)、中观(以企业作为主体)和微观(以劳动者作为主体),在制度实施过程中都有其不同的利益诉求,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可以看做是三方利益博弈的结果,其实施又分别使他们承担了不同的制度成本,获得了不同的收益。

从宏观层面来看,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并认为政府是制度的最大供给者。按照科斯理论:在一个产权明晰、市场完全和交易成本为零的世界中,无论权利如何界定,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条件是不可能完全存在的,因此需要政府通过制度设计来弥补制度供给不足,解决各种市场失灵的状况。在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过程中,目前普遍存在劳动合同的缺失、劳动合同的短期化、劳动双方信息不对称等情况,导致了多种机会主义和违约行为的发生,影响了劳动力市场运行的效率。其主要原因是劳动法律体系的不健全、不完善,这时只有政府作为一种强制的力量,才能克服旧制度实施过程中的路径依赖,促进新制度的产生和实施。当然,劳动合同法作为新的法律制度,其制定、运行及完善都会耗费一定的社会成本,甚至从短期来看还可能产生诸多的问题,如部分企业由于自身原因难以适应其要求关闭停产而导致失业现象增加;部分企业采取损害劳动者的短视行为等应对措施。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其对整个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和规范劳动力市场的积极效应也是明显的。

从中观层面来看,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有效的组织是制度变迁的关键,因此企业对劳动合同法能否真正得以实施及其实施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可能使企业承担的法律责任、经济责任和用工成本相对增加。但是从制度层面来看,劳动合同法将发挥其减少不确定性和降低风险的作用,其中不少的新条款对企业权利将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降低其可能面临的各种用工风险,提高其在市场竞争中的灵活反应程度。如规定企业必须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推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增加必备条款内容等,都利于减少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规范彼此的行为,减少监督合同条款等方面的费用。

最后,从微观层面,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劳动合同法加大对劳动者保护的立法宗旨和立法倾向,但是一项新制度的实施效果却并不一定能够与其制定初衷完全吻合的。一直以来,劳动者都是处于一种弱势地位,追根究底,与我国的劳动法律制度不健全和不完善是有很大关联的。从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的行为的假设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是“有限理性”和“机会倾向主义”的,由于人们面临的往往是一个复杂、不确定的世界,信息是不完全、不对称的,并且人对环境的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必须通过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来弥补和预防人理性的不足。劳动合同法通过强调书面劳动的签订、推行无固定期限合同、加大劳动者对合同的选择权、增加劳动必备条款、扩大受保护的劳动者范围、健全劳动争议协调机制等,对可能造成劳动权益侵害的法律空间加以了弥补和完善,提高其抵抗风险的能力,发挥制度的经济功能和安全功能,使其获得了经济利益,避免了风险。

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初期,由于某些企业为了规避劳动合同法,采取对劳动者利益损害的短视行为,造成一部分劳动者失去劳动机会和劳动岗位,使得社会上对劳动合同法的各种置疑和反对之声不绝于耳,但是这并不能否定新制度的有效性,只能视为制度在变迁和实施过程中与外部环境的契合所付出的改革成本,制度变迁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执行的过程中,是要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的加以调整的,也就是说我国的劳动法律体系还需要继续不断推进和完善的。

可见,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将不可避免给各个利益主体带来一定的制度成本,但我们也不可忽视劳动合同法在劳动关系的契约化、减少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降低劳动交易费用、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等方面可能起到的巨大作用及带来的不可估量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三、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中的主体行为选择

劳动合同法带来机遇和挑战并存,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如何在其实施过程中作出最优的行为选择,实现制度的效用最大化,促进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

(一)政府行为选择。

政府作为劳动合同法制定和实施的主导力量,对实施效果和进一步完善都起着重要作用。制度创新是一个利益调整过程,各个利益主体之间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利益矛盾,这就需要政府对受损者在一定程度给予补偿性的制度安排,对相关利益加以调整。因此,政府更需要注意企业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相对关系,对于其承担的制度成本,通过各种经济或政策手段加以弥补和支持。对处于相对弱势的劳动者,政府应均衡其与企业之间的力量对比,加大社会的教育投入和人力资本投资,满足劳动者各层次的技能和教育培训需求,降低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面临的各种风险,促进两者之间的公平博弈,维护整个社会公平,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健康运行。同时,政府应该明确和细化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标准和实施细则,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进一步加快相关配套的劳动法律法规出台,发挥积极的政策导向效应,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顺利进行。

(二)企业行为选择。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作为中观主体的企业可能是直接的受益或受损者。对于劳动合同法明确加大对劳动者保护力度的立法取向,使部分企业产生对劳动关系过于固定,企业用工成本增加,约束加大,在市场竞争中灵活性减弱等担心,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其担心不无道理的。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缔结有远见的契约,形成对双方可信的威胁,将可能存在的危险重新设计到契约关系当中,对防止机会主义,减少犯错误的机会和提高理性水平,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是有利的。劳动合同法施行后,企业应该充分发挥和利用其正面功能,在劳动合同法基础上为加强劳资合作创造条件,强化合作意识,通过加强与劳动者的合作,规范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减少各种信息成本和不确定性,把阻碍合作进行的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劳动合同法对企业进行专业性的人力资本投资亦是有利的,通过约定培训费用、约定服务期以及同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签订保密条款、竞业条款,消除其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特别是专业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担心,降低在人力资本和经济投入等方面的风险,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战略性目标的实现做好准备。

(三)劳动者行为选择。

对于劳动者而言,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发挥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对自身的保护作用。一般来说,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和实施是不可能立刻改变和扭转其所处的弱势地位和不利处境的。使劳动者真正处于弱势地位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的知识水平、法律意识、认知水平的有限、个人力量的薄弱等原因造成的。劳动者面对的往往是信息严重不对称、无法参与设计的公司治理结构、微弱的声誉效应和昂贵的司法程序等.因此,能否从根本针解决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的相关因素,才是劳动合同法能否真正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劳动者应该加强对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参与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改善自身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同时,致力于形成和完善代表自身利益的相关团体,从而减少自身在信息水平、知识水平、法律水平、认知能力、理性决策等方面的局限,提高博弈能力和博弈水平。

从经济人追求收益内在、成本外化的逃避经济责任的行为的“机会倾向主义”的假设出发,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总是尽最大能力保护和增加自己的利益,威廉姆森认为:人的机会主义本性增加了市场交易的复杂性,影响了市场的效率,机会主义的存在是交易费用的根源。①因此,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也应该规范自身行为,避免各种为追求自身利益,故意破坏劳动力市场秩序,扭曲、搅乱或歪曲信息,缺乏信用,通过各种隐蔽或狡黠的手段损害企业利益等行为,在劳动合同法行为框架的引导和约束下,诚信、自律、守法,促进新制度的实施和经济活动的有效运作,将有利于新制度更长远、更广泛、更有效的发挥对其保护作用的。

四、结语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劳动合同法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安排,其实施可能会给各利益主体带来不同的收益,当然,不可否认其实施会带来一定的制度成本,可能引起一些社会问题,造成短期内结构性就业矛盾等。但整体而言,劳动合同法的施行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顺利转型利大于弊,对社会各个经济利益主体亦是如此。因此,整个社会都应该以一种较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其实施的效果,克服其在实施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和矛盾,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制度效能。

参考文献:

[1]蔡.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的结束[J].高端之见,2008.2

[2]蔡.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的意义、争议与相关政策取向[J].社会观察,2008.2

[3]郭军,郑东亮,董平,王文珍,李天国 .再谈劳动合同法实施[J]. 中国劳动,2008.3

[4]焦志勇.企业实施劳动合同法应注意的十大问题[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4

[5]姜颖.劳动合同法对现行劳动法的修改及对我国劳动关系的影响[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1

[6]卢现详.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7]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

[8](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1962

第4篇:技校劳动教育范文

一、在劳动技术教学中,对学生作品的展现以及评价带来的教学效果

教育改革要求在教学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技术素养,而劳动技术教学就能很好地满足这一教学的需要。劳动技术课程通过技术实践活动以及对劳动技术作品的评价,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技能水平以及丰富其劳动体验,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对待、负责、团结、相互帮助的良好品质,从而进一步促进劳动习惯的形成。

1.可以活跃教学气氛

学生的劳动技术作品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虽然没有工艺品精致、漂亮,但其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在课堂上不再采用“独白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可以有效地开创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学的气氛,让学生对劳动技术课更感兴趣,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学生对自己动手创造劳动技术作品都会很期待,迫不及待地想要和同学们分享,不管其作品工艺是否简单、造型是否难看,学生对其都充满信心,满怀期待,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与肯定。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如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劳动技术作品,在评价过后,利用教室的空间,将学生的作品展现,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也会更加积极参与,让学生有更多自我展现的机会。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生求知欲强,对很多东西都感到好奇,想要探索,而且求知欲在教学中也是很好的指导老师,可以让学生更为主动,对教学的内容充满激情,这样,教学的效果也能很好提高。如在缝布袋制作中,如何才能将小布袋缝好,并做到针脚均匀、平整,是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非常渴望知道的。学生将作品做得好,能够赢得同学和老师的赞赏。这样不但有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还有利于培养其良好的品质。在作品的制作中,学会相互帮助。

二、把握劳动技术教学中学生作品评价的技巧

在课堂上将劳动技术作品做好,对劳动技术作品展示以及评价是最振奋人心的环节,学生也相当期待。学生在制作劳动技术作品的过程中,其劳动技能也得到相应的提高。在作品展示时也非常的期待,如果在劳动技术作品展示之前,老师能应用相应的技巧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感觉到宽松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尽情地展现自己,这样让学生有更多锻炼的机会。在面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时,也要细心地进行讲解,给予相关的帮助,让学生感受到亲和力,更愿意与其一同探讨问题,共同学习。

在对学生劳动技术作品的评价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在制作过程中充足的时间对学生作品的完成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作品评定过程中,充足的时间也同样的重要,如果强制性地限制学生展示的时间,那么学生就不能将作品的创造思维以及构造模式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畅所欲言也缺乏保证的条件。倘若在学生讲得正起劲的时候,将其强制地打断非常不好的,这样会削减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致使在今后的作品评价中引不起兴趣,对其学习也会产生影响。因此,一定要确保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尽情地讲述,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从评价中学习,认识到不足以及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

第5篇:技校劳动教育范文

2014 年11 月6~8 日,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创新作品展评活动在山西省太原市举行。经过全国组委会的初评,择优推荐了近1000 件作品入围本次中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创新作品终评展示活动。最终,来自全国22 个省市800 多件优秀创新作品在太原展出。

与往届不同的是, 本届全国中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创新作品展评活动进一步拓展了活动内容,除了进行中小学生“创新发明作品”评选外, 还重点展示了中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的优秀教学成果,增加了“工艺技术”类劳技创新作品的展评内容。

此次展评活动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发明协会、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主办,教育科学出版社、山西省发明与创新协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 得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人教部和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大力支持。

(勾天)

第6篇:技校劳动教育范文

关键词: 技校生 德育教育 改善途径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德育作为技校生学科中最基础的课程,是不可或缺的。在德育活动中,应该针对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找寻解决的办法。

一、技工院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目前,技工学校学生德育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和障碍:

(一)没有详尽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不看好。

平时调查和走访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将来没有打算,不清楚自己究竟要干什么,年纪见长,问题越突出。“过一天是一天”、“到时候再说”、“得过且过”……是受访学生提得最多的。甚至很多同学认为只要自己有一份工作即可,社会责任感、民族责任感都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

(二)没有准确把握是非观念,缺乏礼貌。

在受访学生中,让其对社会中出现的一些道德缺失现象发表观点,他们的答案与传统道德和规范相悖大有人在。除此之外,缺乏最基本的礼貌、善恶不分在这些学生中都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没有熟悉法律条文规定,观念不强。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对很多东西的认识不够准确、客观,容易误入歧途。

20世纪以来,青少年犯罪是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突出社会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全国刑事立案比例一直较高,约为65%,处于居高不下的局面。特别是,14-18岁的少年发案率上升较快,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发年龄阶段,并以侵犯财产型犯罪与性犯罪居多,团伙作案数量剧增。在全国技工院校中,学生普遍不懂法、不知法、不守法,甚至很多成为社会中犯罪分子的一员。

(四)没有深刻的自我控制能力,任意妄为。

自制力就是自我克制能力。人的克制能力能够决定人的心理品位、健康状况、智能的发挥程度。人的自制力虽然带有先天性,但后天影响、教育、自身修养更重要。自制力培养跟其他能力培养一样,应该是越早越好。

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主要表现在上课不认真听讲,迟到、旷课、逃课,上网吧、打游戏、浏览黄色网站等方面多方进行联合管理和教育,但成效不高。

二、改善技工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目前,全国各地大力兴办职业教育,从以前关注学生数量的增到逐渐转移到学生质量上。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学生的德育素质一定要过关。针对技工院校学生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技工院校的德育教育:

(一)做大做强德育课。

学校德育工作中应以人为本,以德育课为载体,不断开拓德育新思路,发挥德育途径整体效益,强化学校德育整体效果。技工院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技工院校德育课教学应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原则,做到课堂教学与个别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三结合,摆脱传统以课堂为主的单一化教育教学模式,教学与教育并行,提升技工院校德育课的整体教学水平。

以课堂教学为主导,以好习惯养成为落脚点,以“自主与兴趣教育”为切入点,全面加强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使学生由他律变成自律,从而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二)加大家庭教育的力度。

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一个为国家创造价值的人,必须具备德才兼备的素养,在这一素养养成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极大的作用,尤其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

孩子降临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是谁也无法决定的,但是作为人之父母,却有责任尽全力创造一个适合他们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这就要求父母时时刻刻做好榜样,做好子女的教育工作,教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为他们一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得不提到的一点就是,家长的素质在德育过程中有着重大影响。实际生活中,诸多家长表示不会管孩子,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那么对家长的教育势在必行,技工院校领导和班主任可通过家长会等方法提高学生家长的素质。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一生产生的重大影响是巨大的,整个社会应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使家庭教育合理化、科学化,为孩子成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优化校园周边环境。

学校是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成长的地方,人员相对密集,其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其安全与否始终是全社会最关注、最敏感、最突出的热点问题。那么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为广大青少年儿童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校周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学生人身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技工学校的学生本生自制力比较弱,其受校外周边环境影响更大。在一些技工学校的附近,大大小小的网吧、黑游戏厅、歌舞厅数量众多,每天营业很晚,潜移默化中给学生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所以,净化学生成长环境是我们当前应该正视的一个现实。

优化校园周边环境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要锲而不舍、常抓不懈,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教书育人内外环境。

(四)提升德育队伍的整体水平。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首位,德育队伍是学校的首抓,抓好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成员素质,才能抓好德育工作。德育工作应该从上到下,从校长到每个学生贯彻到底,始终坚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具体做法如下:

1.完善班主任队伍建设。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身心健康的公民。

班主任的思想道德水准、工作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班级工作的实效性,关系到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必须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班主任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学校德育、班级德育工作的要求,切实提高班级的育人水平。

2.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学生干部是在学生群体中担任某些职务,负责某些特定职责,协助学校进行管理工作的一种特殊学生身份。

学生干部在学校课外活动开展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校团委、校学生会、学生社团、各级学生分会的学生干部更是参与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那么,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是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技工院校的行政领导要做好校团委、校学生会学生干部开展换届选举工作、新干部的培训工作等,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最后,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青年是社会的希望,是社会的未来,他们肩负着国家强大和富强的历史重任,尤其是技校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不仅需要掌握技术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为此技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是目前亟待加强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建松.坚持就业立校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6,21.

[2]房洪涛,叶志钢.高等工程专科教育调查报告及加强和改革工程专科教育的意见[J].现代教育科学,1988,4.

[3]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工作手册[M].2008.

[4]郑维康,主编.青少年心理咨询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5]李践.做自己想做的人.南方日报出版社.

第7篇:技校劳动教育范文

关键词:电工电子学;理论与实践;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273-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阶段,应用型人才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需求之一,特别是在就业压力倍增的今天,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显得重要,因此不少地方性本科院校提出了 “就业至上 ”的人才培养理念,而在我国现在的本科教育中,对于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安排,各专业课程的学分和学时的设置、教学资源的分配与利用,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于是,为了向社会培养和输送应用型人才,适应现代社会各行业的需要,各本科院校都将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推到了教学改革的前沿,但是若忽略了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教学衔接,即便是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得较牢固,但要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却显得力不从心,有种无处下手的感觉,在就业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局面,这使得当前地方性本科院校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而提出的人才培养理念难以贯彻与执行。

一、《电工电子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问题

《电工电子学》课程的开设中,由于课时的压缩,《电工电子学》课程只有32学时,其中包含8个学时的实验,一般是在前12周安排理论教学,接着是实验的教学,学院在教学过程中,上完理论课之后再上实验课,在这样的理论和实验教学过程中,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反馈的情况是,上完理论再上实践,知识点之间没有衔接好,不能融会贯通,前面学习的理论知识容易忘记或者掌握不牢固,实验动手能力必然难以提高,学完这门课程也不知道自己学到了多少东西。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解决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衔接问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思想和一个灵活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用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

二、解决《电工电子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衔接问题的途径

(一)项目教学法的提出

项目教学法起源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初的原型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一直到20世纪中后期才逐渐趋于完善,发展成为现代教育理论中的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想。项目法教育模式是适应于当前社会实际,着眼于现代社会的未来的一种教育形式,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掌握适应现代社会的基本技能,将受教育者培养成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即为现代社会培养能够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的新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二)项目教学法的特点和作用

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体现出的特点就是以项目为主干、教师为学生学习的领路人、让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一味地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创造了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团体合作、勇于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重点是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要反映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衔接的效果。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的转变,是项目教学法的显著特点。

项目教学法的作用在《电工电子学》课程的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对学生,通过学习方式及学习习惯的改变,在宽松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的引导,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及教学观念,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体现出教学本质。对学校,逐渐抛弃传统的课程理念,模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界限,逐步完善和重新整合各院系的课程体系,提升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

2.使《电工电子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够更好的衔接,打破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融为一体,充分利用电工电子示范中的教学设备和实验仪器,实现《电工电子学》理论知识传授和实验教学的统一,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之间的时间脱节和内容脱节的问题,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效果,使学生更加容易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项目教学法在《电工电子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笔者为了解决《电工电子学》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衔接问题,通过项目教学法进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电工电子学》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方案。

1.确立学习目标。通过《电工电子学》课程内容及要求,利用项目教学,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目标有:实际安全措施及现场触电急救能力;掌握基本工具和电工仪表的使用方法、操作规范和相关注意事项;掌握元器件的检测方法;正弦交流电路相量分析法及功率计算;电路故障的判断方法;单相变压器的参数测试;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检测和使用。利用项目教学,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目标有: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交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家庭照明线路配线的基本要求;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结构、原理、用途和使用方法;单相变压器的原理;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原理和电动机控制电路的设计。

2.确定项目任务。组装简易收音机;家庭线路故障点检查与排除;三相负载功率的测量;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启动、正反转;单相变压器的参数测定。

3.制订实施计划。一是学生自学引导问题的设计。从教师设计的问题出发,让学生主动的、有目的的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钻研能力。对于设计的自学问题,教师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展现出明确的学习目标,注重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始终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放在第一位。二是教学情境的准备与设计。准备好项目中需要的理论辅助材料;准备好项目实施的实验场地及仪器仪表等器材。教学情境的设计与实施效果,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能力的提高产生直接的影响。设计合理的学习情境,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将《电工电子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项目的形式实施与教学中,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4.任务的组织和实施。由于在每个学习情境实施之前,教师都事先制定了教学目标,所以直接可以按照这样几个环节进行,任务的下达任务的引导任务的准备任务的进行任务的总结几个环节展开。将学生可以分成多个学习小组,由每组学生自己商量和制定项目实施计划,体现出团体协作的精神。

5.项目完成的结果评价。项目教学法注重的是运用何种方式来完成项目,在评价方式上就是要考核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否融会贯通,是否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映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评价标准上,主要以项目教学法的目标要求来衡量学生,关注每个项目完成后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否有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评价主体上,鼓励学生主动、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相互评价,促进对自身学习成果的反思。

项目教学法在《电工电子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正是适应了地方性本科院校专业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改革的这一需要。所以,项目教学法就成为了解决《电工电子学》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衔接问题的合理选择和有效途径。

三、对《电工电子学》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衔接的建议

既然项目教学法是解决《电工电子学》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衔接问题的方法,那么笔者建议应该做好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电工电子实验示范中的改革

电工电子实验示范中心的管理是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保证,根据实际情况,整个电工电子示范中心的实验室应该根据位置和仪器进行调整,实验内容相近的几个实验室整合为一个实验室,为提高管理效率,方便开展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每个整合并在一起的实验室负责人应该是专业带头人,由专业教师监管实验室,并负责专业课程的教学、管理及专业开发和建设等工作。在每个实验室投入资金将理论教学设备安装配齐,把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专业的发展建设结合起来,不断促进专业的现代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综合教学实验环境。

(二)课程设置的改革

在当前进行的课程改革中,我校各院系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对外系公共课程设置的相关问题进行过讨论,但只是侧重于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科式设置,对理论与实验课时进行了调整,并未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整合相近的理论与实验课程,开发出具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综合专业课程设置。因此改革课程设置,应该模糊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界限,将专业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以项目的形式整合成一门专业综合课程,才能够达到把该专业课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从而实现专业综合课程开发。例如把《电工电子学》与《电子工艺实训》结合成一门由多个课题构成的技能操作课程。

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程阶段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其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之间相脱节的问题。让学生在综合课程中得到系统的训练,获得综合应用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解决课题的方式来达到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掌握专业技能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专业课程在施教的过程中,采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现场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以及学生所需达到的专项能力的要求,把实验教学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让学生亲手操作,强化应用,强化实践。同一理论和实验教学由一位教师主讲,首先在实验室讲述其理论基础知识,其次是讲完后让学生亲自去认识和操作,使理论知识更好地向实践应用转化,并结合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再进行讨论,最后归纳总结。综上所述,改革教学方法的实质,就是构建以学生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四、结束语

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是实践的前提,因此在《电工电子学》课程的教学中,应该以项目教学法认真地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创新,解决其中的衔接问题,培养出能适应现在这个信息多元化时代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张枫. 中职学校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马鞍山职业与成人教育网,2009,(9).

[2]张文才.技校在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8).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