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外汉语的教学策略范文

对外汉语的教学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外汉语的教学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外汉语的教学策略

第1篇:对外汉语的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 文化教学 策略探究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对外汉语教学同样离不开文化传授。那么,如何在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如何在语言教学之外开展文化教学以及运用哪些方式、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到底是一个教学策略的问题。“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或教学活动方式。”它重点研究如何教的问题,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系统。下文,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从文化差异、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层次、文化体验几个方面就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

1.文化差异比较法

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看,文化的差异影响着语言的习得,学生的母语文化对目的语的理解和运用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吕必松指出:“文化差异不但要反映到语言本身的特点上来,而且要反映到语言的使用上来。因此,人们在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

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外文化差异加以比较能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所学的知识。比如在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多含有贬意,如“走狗”、“落水狗”、“狐朋狗友”之类;而在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最忠诚的朋友,人们常以狗的形象来喻人的行为,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学生明白了文化上的这种差异,便能有效提高语言理解与表达的准确性。再如,汉民族世代在亚洲大陆繁衍,英语民族多靠海而居,比喻大手大脚花钱时,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则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在中国文化氛围中,“东风”指春天的风,而英国地处西半球,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所作《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总之,中外文化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言学习和社会交际。因此,在学习一种语言时不进行文化差异比较,就难以真正掌握该语言。

2.语言镜射法

“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词汇上。”因此,文化教学可以语言来镜射文化,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目的语的同时习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教师可将文化教学贯穿于语言教学的各个层面,既让学生学会使用课程中的词句,又能以语言教学内容为依托,让其掌握语用规则和文化意义。

首先,重视字、词的镜射。在文化教学中,如遇到“背景意义的词”,除了讲清其概念部分外,还要讲清它所镜射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讲成语“望子成龙”时,可介绍“龙”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形象和文化含义。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龙是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具有至尊至上的色彩,以至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因此,“龙”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神圣、至尊、吉祥、非凡等各种褒义。再如,从“仁、信”二字可见古代的道德标准;从”贵、贱、货、贷”等偏旁的“贝”字可见古代的钱币制度等。

再次,重视作品语言的镜射。作品语言常是最规范的现代汉语,也是最得体的交际语言,词语的搭配、语法的典范均能在作品中表现出来;中国文化的内容、中国人的心态、社会生活的面貌、风俗习惯的特点等,也都能从作品语言这面“镜子”中看得分明。如,《博雅汉语 初级起步篇Ⅰ》第二十二课《我喝了半斤白酒》中的一段对话:

玛丽:你怎么喝那么多酒呢?

大卫:昨天我去一个中国朋友家吃饭,他们太热情,一直不停地给我倒酒。

玛丽:有的中国人请客的时候喜欢劝酒,你不知道吗?

此段对话很好地反应了大多数中国人的宴请礼仪习惯和文化心态。因此,以作品语言来透视文化可极大地促进语言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意义,又能使学生习得该目的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可谓相得益彰。

3.分段教学法

中国文化有显性与隐性之分,也有“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之分,而留学生本身亦有年龄、教育水平、经历、工作经验等的区别,所以在进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时考虑到中国文化的层次和可接受性是解决好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关键问题。对留学生的文化教学(尤其是初级阶段)应首先注重交际文化教学而后才是知识文化教学,分层次、分阶段地展开。

在基础阶段,学生刚接触汉语,对中国文化也知之甚少。此时,文化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日常用语及一些常识性的文化知识上。比如问好、问路、询问时间、乘车、道谢、购物用语(“多少钱”、“便宜点吧”…)、中国饮食文化(饺子、包子、筷子…)等,以解决学生基本的衣、食、住、行等问题;在中级阶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和文化知识,可逐步增加国情文化知识的内容。比如,中国的人口、民族、地理形势、各地风光、风俗习惯等,这一阶段的学习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在高级阶段,学生已基本克服语言方面的障碍,且具有一定层次的文化知识,可开设专门系统的中国文化知识课程。此时文化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一些历史的、传统的、政治的、信仰的、审美趣味等较深层次的文化知识层面上。

值得注意的是,分阶段教学文化内容时,也要注意适度和适量的原则,不可贪多。

4.文化体验法

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开展各类体验活动,由课内到课外,让学生以亲身经历去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使其于潜移默化中习得文化。体验法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极大地调动其学习热情,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

4.1校内活动

首先,应充分利用图片、电影、电视等直观媒介开展活动。图片、电影、电视节目等媒介提供的场面多,信息量大,语言材料丰富而有变化,同时还是观察姿态、表情、符号、动作等非语言交际手段十分有用的材料。通过视觉、听觉的极大冲击易使学生形成一种较为直观的印象,易于构筑学生的文化认知图式。在此基础上,如能结合“文化表演”或“文化讨论”则能收到“更上一层楼”的效果。

其次,定期开展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活动。如,定期举办“文化讲座、文艺汇演、诗歌朗诵、普通话大赛”等,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民族乐器、音乐、戏曲、相声、小品、舞蹈、太极、武术等众种艺术或武术样式中选择一至两种加以学习。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文化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更重要的是能领悟到中国文化的丰富、精妙和精深。

4.2文化参观

文化参观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某个文化专题为学习任务,以参加统一观摩活动的方式来实现预期效果的一种文化学习方式。实地参观的范围很广,可以是名胜古迹、城市建筑、园林景观或展览会、博物馆等,也可以进行实地的访问或调查,娱乐性和趣味性较强。文化参观一般都在比较宽松和非正式的环境中进行,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动地观察、研究和总结,不断丰富文化知识。文化参观比较适合作为一种辅的教学策略,而不宜作为常规的教学策略使用。

4.3文化品悟

文化品悟是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品味、尝试等方式,在所获得的最大体验基础上去感悟文化的魅力和精彩,从而丰富其文化图式的一种习得法。比如,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中式聚餐,让学生从中餐上菜的程序到中餐的口味、做法再到中国人的餐饮礼仪,最后到中餐反映出来的民族文化等进行品悟,借此加深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再如外出购物,让学生从观察现代人的穿着到接触各类服装款式、花纹、颜色再到设计特点、民族特色、穿着效果等进行体验,进而感悟由此体现出的中国服饰文化与民族传统等。

此外,学校也应重视文化氛围的创造,积极为留学生创建文化品鉴的场所(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如中餐厅、品茗轩、文化长廊等,重视教室的装饰与布置、文化因素的铺排与渲染等,尽量为留学生创设一个富于人文性和精神性的文化品悟环境。

总之,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策略多种多样,本文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存在着一些争议和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需要广大对外汉语教师和学者在理论和实践上共同探讨,为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思源,林国立.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2]赵永新.语言对比研究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5.

[3]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1.

[4]张英.对外汉语文化因素与文化知识教学研究[J].汉语学习,2006,(6).

第2篇:对外汉语的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 音段音位 对外汉语教学 教学障碍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86-02

1 提出问题

目前国内关于建构主义或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成果较多,现阶段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所呈现的趋势:首先,语言的本体研究仍占首位;其次,语言教学研究仅次于本体研究;再次,语言学习和习得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不足之处在于大多数论文都集中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或偏误分析上,即在微观上的研究较多,而从宏观上把建构主义理论和对外汉语特别是对外汉语音段音位的教学相结合者比较少。

我们有怎样的对外汉语音段音位的教学障碍,该如何通过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来解决?本文从宏观上分析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之对外汉语音段音位教学策略,试图在建构主义中把握对外英汉语音段音位教学策略。

2 分析问题:下面将以母语为英语的学生为例,分析对外汉语教学障碍

(1)英汉元音音位的差别引起的对外汉语教学障碍:在元音系统方面,母语为汉语的交际方运用英语作为目的语交谈时的错误主要包括单元音的长短音对立不明显、单元音发音口型不到位、双元音发音不完整等。而母语为英语的交际方运用汉语作为目的语进行交际时的错误在于过于吹毛求疵和将复元音韵母当做英语中的长元音来读。①从结构上看,英语中虽然没有鼻化类的元音音位,但在音节中,元音后面跟上鼻辅音的组合却很多见,如“ang、eng、ong”等,而且汉语中的鼻辅音/n/、//在韵尾出现时与英语中的读音听起来很相似,所以汉语带鼻音尾韵母的发音特征对准确把握以鼻音结尾的音节有很大的帮助。反之,英语亦是。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由于带鼻音尾韵母引起的歧义及错误并不多见。如:英语单词wrong/r/或//中[]的和汉语“荣”(rong)//中的[]在读音上基本没有区别。②从发音部位上看,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容易吹毛求疵,过度敏感,咬的太细使得听话方听起来不自然,不舒服。如:这是我爸爸(bàbà)。a/A/这是我爸爸。容易用母语中的//或//较真。③从发音长短上看,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在汉语学习中会在双元音上遇到困难。发音过程中受母语双元音的影响,容易将复元音韵母当做英语中的长元音来读,使得口型不到位而发音不准,为不可以变换口型的元音变换口型和舌位。如:报(bao)/au/ball/:/容易受母语的/:/的影响,变换口型,将“报”读成“ball”。④从双元音发音方式上看,受母语复元音发音习惯的影响,母语为英语的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遇到发双元音时会因滑动幅度过大,过渡太明显而导致发音不准,不自然。如:害/ai/high//;为/ei/way/e/。

(2)英汉辅音音位的差别引起的对外汉语教学障碍:在辅音系统方面,母语为汉语的交际方运用英语作为目的语交谈时的错误主要包括辅音发音部位偏移、辅音群发音困难等。而母语为英语的交际方运用汉语作为目的语进行交际时的错误主要在于送气与否的不在意引起的歧义,英语中中没有的音咬音不准等问题。下面将逐条说明其所引起的跨文化交际障碍。①在清浊音送气与否的分类上,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忽视送气与否而发生错误。在英语中,送气与否并不会在意义上造成影响。没有辅音浊化的话,最多会被说成是发音不标准、不地道,交际双方不会因为送气与否而造成语义理解上的失误。如:spring的发音/spr/或/sbr/无论读上面哪个音对方都会知道是春天的意思,不会引起歧义。但在汉语中就不同了。如:肚(du)兔(tu);饱(bao)跑(pao);哥(ge)棵(ke)在汉语中,送气与否的差别是相当大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非常值得关注与重视。②在辅音空缺上,母语为英语的学生不容易掌握自己母语中没有的部分。容易把空缺的音用母语中相近或相似的的代替使用。如:唇齿音/v/在汉语中并没有,绝大部分人用/v/代替零声母w来代替。如:把“五”的声母读成唇齿音/v/。咬不咬唇,发出来的音会完全不同,如果把不咬唇的音发成了咬唇的音,那么听起来会非常别扭。

3 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应当遵循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完成意义建构。目前较为重要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即进入教学三种模式。下面就对这三种模式逐一分析并分析其可用的教学方法。

(1)支架式教学模式: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搭建一个便于登攀的脚手架(即搭脚手架),然后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即进入情境),让学生独立探索(即独立探索),并且进行小组协商、讨论,使学生自己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即效果的评价)。比如,在语音教学中,对于清浊音送气与否的教学上,以兔(tu)与肚(du),跑(bao)与饱(pao)这两对的发音为例。教师可以读由于送气与否发生错误而造成的歧义的小故事。如:老师:有个英国人在中国朋友家吃饭,吃完一碗后,朋友要再给他添饭,他不停的对朋友说:我“兔”子“跑”了,朋友很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其实他是想告诉朋友他“肚”子“饱”了,由于送气与否而发生了歧义(搭脚手架);继而引发同学思考当时的状况,头脑里出现老师讲的小故事的情境(进入情境);让同学们自己觉得送气音与否在汉语中非常重要,如果出错会出现歧义,(独立探索);让大家讨论送气与否该怎样发音才不至于发错音产生歧义(效果的评价)。

在此间,可以用到建构性的教学方法:发现法。有指导的发现更加行之有效。学生成为提问与学习的重要部分,可以在教师的小故事的引导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从在自己国家送气与否不影响意义(把spring读成/spr/或/sbr/并不会影响意义)到意识到送不送气差别非常大,甚至会引起歧义。就是学生用提供给他们的信息来构建自己的理解的过程。

(2)抛锚式教学模式: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和真问题将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进程,来让学习者感受体验解决问题的框架。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双元音上遇到困难。例如:在讲上文所提到的报纸的“报”这个字的发音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与报纸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真实的情境,最简单的是用形象化的教具报纸(创设情境);拿出报纸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确立问题),教师领读后,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读,用手摸着自己的嘴,自己注意自己的双元音发音时的口型变化(自主学习);之后分组讨论、交流(协作学习),使学生对双元音/au/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及唇形变化深刻的理解并运用在双元音的发音上(效果评价)。

在此间,可以用到建构性的教学方法发现法、分组讨论法。学生提出并回答他们自己的问题:汉语的双元音与英语的长元音发音上到底有哪些不一样?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及唇形变化是怎样的?等等一系列问题。再相互讨论,教师并不扮演主要的角色。此方法的优势是允许学生之间相互作用。在相互的讨论作用中,让学生明白,其他同学与他有同样的问题与困惑,就不会感到孤立与异样。此外还有合作学习、小组作业法。可以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且在合作中更好地交流。

(3)随机进入教学模式:因为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应随着其知识点进入相应的改变教学的模式。

对于母语为英语的学生不容易掌握自己母语中没有的辅音空缺这个问题,例如:在教声母w的发音时,对同一教学内容“五”的声母发音,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多媒体课件的发音部位的呈现,老师自己在读时的口腔状况及发出的音等等(呈现基本情况),使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多次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在模仿发音过程中,随机进入错误区域(/v/、/o/等)(随机进入)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个别辅导,让学生在思维上得到强化,从而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思维发展训练)最后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小组协作学习)。

在此间,可以用到建构性的教学方法有:(1)个别化教学。有效实施:教师可以允许学生花不同时间来达到教学目标。教师使每个学生的实际进行的学习活动不同。以学生为中心的,允许学生犯不同的错误,也允许学生不同的形式的提问。如果情况允许,教师可以给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材。(2)询问的方法:问学生问题,学生犯不同的错误来回答问题,评价不同的错误,学生回顾他们思考问题的过程及所犯的错误。(3)计算机的应用。多媒体课件。

当然,每个建构性的教学方法不止用在一种教学模式中。教学方法可以穿插用于各种教学模式。对外汉语教师可以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发出更多的适合对外汉语教学特点的教学模式及策略。

小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教学是重中之重。我们必须正确运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把语音教学的位置摆正,并把语音教学贯穿在整个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时刻了解学生的语音问题引起的对外汉语教学障碍是什么,这些障碍在建构主义教学下该怎样解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开阔出一片天空。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第3篇:对外汉语的教学策略范文

汉语的声调有区分语义的功能,声调的掌握,对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十分重要,在听力训练和口语练习中,声调也是影响学生理解和表达的重要因素。由于许多学生的母语体系中都没有类似于汉语的声调概念,学生对声调的认识和理解不够,也缺乏对声调辨识的敏感度,因此,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声调教学始终是重点和难点问题。

目前,对外汉语的声调教学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教学的针对性不强,缺乏有效的提高声调教学效果的手段,对汉语声调的性质以及发音规律的阐释也相对欠缺,学生对声调的学习缺乏理性的认识,声调教学和实际的交际和使用没有良好的衔接。

教师在进行声调教学的时候,一般只是简单介绍一下关于汉语声调的知识,然后让学生模仿和记忆,对学生在声调方面存在的发音偏误,没法进行有效的纠错和修正。初学阶段的学生会对汉语声调的学习感到迷茫,许多学生在学习了多年本文由收集整理汉语之后,仍然存在很多发音和声调方面的问题。要想提高声调教学的效果,教师应该总结学生声调学习的特点,注意教学技巧和方法,对学生出现的发音错误和问题,及时采取应对的策略。

一、提高学生对声调的理性认识

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汉语声调的特点和区分词义的功能,帮学生建立对汉语声调的理性认识。学生在学习声调的时候,受到母语使用习惯的影响,会对声调产生许多疑问和困惑,教师应该给学生适当的解释和解答,让学生了解汉语声调以及汉字和发音的关系。比如,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按照语音来判断词义的现象,特别是母语是拼音文字的国家的学生,容易把词语的发音和词义对等起来,认为一个读音就代表一个意义,再加上对声调的混淆,很容易造成错误的理解,影响听力水平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二、在交际语境中进行声调的训练

声调的教学往往都是在语音教学的部分进行,由于受到学生语言学习程度的限制,只是进行单纯的发音训练和模仿练习,很难把声调练习同语言交际训练结合起来,学生对于单调的声调发音训练往往不感兴趣,也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学习效果一般。教师可以把声调的教学引入到交际语境当中,让学生在语句的整体把握和连贯表述中体会声调的变化,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声调的总体掌握,增强了声调教学的交际性和实用性。

三、总结学习规律,避免声调发音偏误

第4篇:对外汉语的教学策略范文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7)07-0097-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45

[本刊网址] http://hbxb.net

引言

随着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影响力越来越重要,汉语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关注,汉语学习人群不断扩大。如今在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对外汉语教学课程,在国外,有孔子学院。总之,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时期,吸引了众多学习者。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汉语学习者掌握汉语的交流方法,能够读懂中国字,说清中国话。语言本身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除了要教授基本的汉语知识之外,还需要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通过采用有效的传播策略,让更多的汉语学习者,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一、常用的传播策略方法

(一)课堂渗透法

对外汉语作为一门课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有限的课堂时间,合理的运用策略,巧妙地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在课堂上,教师要适当的“见缝插针”地导入中国传统文化。

例如,授课中出现的“你好”日常问候语句时,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深入的阐述讲解:与同龄人、平辈份的人打招呼、问候是用你好即可,但是,在遇到老年人、长辈等,打招呼问候时,就要用“您好”这一词语。在这其中,教师可以接着向学生们讲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长幼尊卑,以及敬老爱老的儒家思想。

又如,讲授“帽子”这一词汇时,教师可以对学生们说明,中国人不喜欢戴绿颜色的帽子,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绿帽子”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代称,可以告诉学生们关于“绿帽子”背后的故事。这种方式,既能够让学生们学习到地道的汉语知识,也能了解中国的文化,同时,还可以活跃课程氛围。

再如,教师在运用PPT授课,展示婚礼中的祝福语、红包等,汉语知识时,学生们会说出自己对新人的结婚祝福贺词,“祝你们幸福!”。在展示的中国式婚礼中,新娘都用盖头盖着,这种情况,会引起学生们好奇心,所以,教师可以掺入一些关于中国婚礼的传统文化习俗,例如,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结婚之前新郎新娘不见面等,虽然是一种旧式的文化,在今天已经不流行了,但是,其中一些合理的成分,还是可以和学生们讲述一下的。

(二)文化专题展示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知识的教授,不是单调的进行。在不影响整体课程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教材内容接近的文化进行专题展示。集成一些传统文化资料,巧妙合理的嵌入到汉语教学中去。

例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材中出现的一些诗歌,教师可以专门收集一些代表性强的诗歌作品,来给学生们进行讲解分析,并调动学生们对诗歌背后的文化思考。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中华传统诗歌文化的深厚底蕴。从先秦的诗经、礼乐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及近现代诗歌等。每一时期的经典代表作品、时代背景等,教师要有选择性的向学生们进行介绍。这种专题性的传统文化传播教育方法,会大大加深学生们学习印象,从而逐渐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古代诗词歌赋。

(三)课外活动实践传播法

有条件的学校,在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时,除了要利用好课堂时间外,还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们主动研究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例如,学校可以利用某些文化性较强的传统节日,开展相应的活动。对于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学校,在端午节期间,鼓励学生们到食堂观看包粽子,学生们在观看并品尝粽子的同时,一定会思考,这种做法特别的事食物,到底是怎么来的。在这时,教师可以为同学们讲解清楚,粽子的故事。北方人,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种经典的历史故事,会大大增强学生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又如,在重阳节期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去登山。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九九重阳,登高望?h。重阳节亦称“登高节”,秋高气爽、遍地黄花时节,登山游览,欣赏深秋美景,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受,重阳节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还有步步高升的含意,“高”又有高寿含义,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学生们在登山过程中,可以加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还可以抒怀胸臆。教师通过对学生们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们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传播策略

(一)在传播内容方面,要专注异同,循序渐进。

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在传授汉语知识的同时,要注意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十分复杂庞杂。对于一般的外国学生,如果不加选择的进行传播教育,不仅会给学生们造成较大的学习压力,还会引起学生们抵触心理。从这个角度分析,在传播传统文化上,一定要掌握一定的策略。在内容层面,要专注异同,遵循循序渐进的顺序。例如,在学生所在国家与我国历史背景方面的相似,这就是一个较好的文化传播切入点。这种准确的切入,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在接触新文化时产生的抵触心理。在基于相同的文化基础上进行介绍讲解后,教师就可以把我恰当的时机,讲述一些我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们对中华特色传统文化的兴趣。一般来说,教师要按照先物质文化,再抽象文化的顺序进行介绍。因为,物质类的文化,具有可感可知,具有实物形态,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的接触和掌握,而抽象文化,大多是一些人文精神,需要学生们在掌握一定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才能理解。教师在选择讲述一些物质类文化时,还需要注意,要尽量回避一些比较敏感的政治、军事话题,这样有利于集中学生们注意力,能够让学生们在学习汉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去用心思考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物质类的文化,如饮食、武术、剪纸等,这些具体的东西,本身也承载着一定的精神类文化,教师要善于引导并进行合理的解释。让学生们在理解物质文化背后的人文故事后,可以向学生们讲解一些古代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等。通过这些深刻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在传播方式上,要多元展开,零距接触。

面对初次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外国学生,在传播过程中一定要开展形式丰富的活动,将文化融入到零距离接触活动中,这样才能显得的更加生动有趣。单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述,不能真正影响学生们的内心,尤其是对于国外留学生,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较少,需要通过切身的体验才能感受到。所以,对于教师来说,要在传播方式上,?M行丰富和创新,开展面对面的交流活动,或者其他课外实践活动,例如折纸文化,告诉学生们古代中国的剪窗花、皮影、戏曲等文化,其实是有一定联系的,让学生们在折纸游戏、玩耍皮影游戏过程中,领悟到这种文化的艺术魅力,通过学生们的切身体验,才能真正明白传统文化的价值。对外汉语教学背景下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应尽多可能的以文化活动展开,让每一位汉语学习者都成为活动的参与者。例如:中国书画、太极拳、剪纸的亲身学习等;观看中国电影,学唱中国戏剧等,让学生置身于中华传统文化,保持一种零距离的亲近感。又如,在一节特别的文化课上,教师可以带领外国留学生在学校教室里体验中国茶文化。学生们和教师围坐一起,学习中国茶道礼仪,品味亲手泡好的香茗,直接地感受着中国文化的魅力。像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喜爱中国文化,提升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这也是我在海外当汉语教师志愿者时所收获的重要经验。还有葡萄牙米尼奥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的“当中国茶邂逅葡萄酒”为主题的中葡文化交流活动,活动场地设在葡萄牙的一家著名酒庄内,现场很有欧洲风情,葡萄牙学生表演了古筝演奏和舞蹈,现场同时提供中国淡雅清香的茶叶和葡萄牙清爽独特的葡萄酒,中外文化地融合在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精心设计的文化传播活动,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借鉴。

三、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一些建议思考

(一)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

中华传统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作为对外汉语教学教师们来说,负有十分重要的责任。汉语文化知识内涵丰富,其中包含的优秀文化知识和精神价值,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传播给学生。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水平,要能够将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融入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同时,教师要注重将传统优秀文化同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比照,弘扬现代经典人文精神文化。作为新时期的对外汉语教学教师,除了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素养外,还要具备深厚的中国文化知识,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文人师表,精神引导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化著作,参加传统文化研究班,听取专家讲座等方式,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素养。在工作中,边学边用,注重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同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有效结合,实现文化价值精神的有效弘扬传播。

(二)精选独具中国特质的文化进行传播,提高传播的穿透力

中华传统文化系统非常庞大,在实际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对经典的传统文化的进行有效筛选凝练,其传播效果必然不会太理想。从这个角度来讲,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凝练和筛选,在分门别类后精选一些领域影响力大的文化进行精准传播,例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其影响力非常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有儒家文化的传播者,对这种文化,要凝练其核心精神内涵,制作符合受教者的传播内容,融合汉语教学的相关知识,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像对方方言文化、中华美食文化、经典文学文化等,在每一个细分领域的代表作品,都是非常好的传播素材,要运用这样的传播素材,提高传统文化的辐射力和穿透力。

(三)鼓励和支持民间组织的文化传播,深化立体的多层次的推广和交流

要使中国文化取得更为深远的影响,还应当发挥和加强民间组织的作用。民间组织能以更灵活的传播方法和更多样的合作方式吸引更多的受众。民间组织更多参与,能使中华文化在国际范围内传播更广、影响更深;同时也可以避免文化传播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别而受到质疑,进而阻碍受众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和认同。因此,有必要对从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事业的民间组织从政策、资金、人员、资讯等各个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

第5篇:对外汉语的教学策略范文

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和在华的留学生开始学习汉语,在各个大学都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来说,也是一项新的挑战。再加上汉语语法的复杂性,这就使得对外汉语教学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就对外汉语教师而言,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对于对外汉语的教科书,也应该在不断地研究和完善当中。

1、教师和教材在量词的教学中偏重于量词的语法功能。

现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教学一般都在汉语初中级阶段就完成了,在教学方面对量词的教学也都偏重在语法功能上的解释 :首先是告诉学生“数 + 量 + 名”的语法规范,其次告诉学生“名词都有自己特定的量词”在留学生接受了这样的教学方式,他们只能是死记硬背,在遇到具体的问题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2、教师在对外汉语量词教学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灵活性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配合的活动。在课堂上,一般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如何把已有的知识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对外汉语课堂上的量词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看学生是否能在语言交际中恰当地运用量词。要想达到这一教学效果,期间有很多因素影响着这一学习成果。既有教师教的因素又有学生学的因素。所以要了解和抓住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更多的外国学生能正确地运用量词,提高他们的汉语交际能力。可能很多人认为只要能会一门外语就能当对外汉语教师。但当你真正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时,才知道这是一种误解。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至少应当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尤其是汉语的知识结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要熟悉一两门外语的知识理论和结构。讲课是一门艺术,同样的知识,不同的教师会采取不同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特别遇到比较抽象的知识时,教师怎样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能使学生理解和消化。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底蕴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由于对外汉语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还没有完全培养起专门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对外汉语教学还处在不断完善之中。同时由于汉语量词本身的独特性,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汉语量词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师面临的一大问题。目前,在量词教学方面,很多老师只是简单地介绍量词的定义或那个量词和那个名词但搭配是固定的结构形式。很少向学生讲解量词的文化底蕴、量词的历史演变、量词的修辞作用和色彩意义等。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老师当然不可以在课堂上给外国学生大谈汉语语法结构和理论,但是,如果教师掌握了一些语法知识,语言文化底蕴和结构,就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更好地分析讲解外国学生感到困难的语言现象和知识原点。

对外汉语量词教学对策

1、汉英对比的教学策略

在留学生知道汉语量词的特点后,教师应把汉语量词和英语中的量词进行比较来发现他们的异同,进而更好地帮助留学生学习汉语。将两种语言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得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采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尽可能从汉语的特点来理解和掌握汉语量词。教师在讲授汉语量词时,要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负迁移现象,将负迁移转化为正迁移。针对留学生的不同背景,适当讲解某一量词的来源和发展,比较两种语言中同形量词的不同用法和意义,是解决学生学习难点的有效办法。

2、文化习俗和文化底蕴的教学策略

当人们用本族语进行交流时,总会无意识地包含着本族人的文化习俗和文化意识。所以,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不仅要掌握汉语的语言形式—语音、词汇和句子。还要了解汉语言形式所包含的汉文化习俗、汉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地道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随着学习的深入,留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于在初级阶段教师教授的汉语量词和名词或动词的搭配习惯的说法了,比如说 :“一扇窗”中的量词为什么用“扇”?他们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要让学生弄清楚这些,就要追溯到汉字、汉语以至于整个汉文化的特征上去。每一个民族在自己的社会历史发展中都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种语言都充满了文化的色彩。汉语中的量词是汉文化的一部分特征,汉语量词丰富多彩且有一定的搭配,当能恰当地运用量词,能达到形象、传神的作用。所以,在汉语量词教学过程中,运用文化习俗和文化底蕴的教学策略是很重要的。

3、结合语境的教学策略

第6篇:对外汉语的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修辞;教学;语感

随着近几年类似于汉语桥和中国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等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电视节目中,我们可以欣喜地发现很多外国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水平无论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也会发现即使汉语水平已经很高的外国人在面对中文的一些习语、歇后语、成语时,始终和母语为中文的人有比较大的差异。如在汉语桥大赛中的观众出题环节中,选手们常常会被问到一些歇后语,如:“肉包子打狗,葱头开花”等。而这些歇后语,习语都是有一定的修辞意义,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外国人学习汉语一直存在着修辞问题。近几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修辞在语言教学,尤其是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对外汉语教学界,研究修辞教学的著作和文章日益丰富。那么,应当如何进行对外汉语修辞教学呢?对外汉语修辞教学应当区分于传统的修辞教学,把修辞限定在常用的修辞手段即辞格的范围,而是要注重修辞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本文将从语言,语感,文化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外汉语修辞教学策略。

一、将修辞法作为教学重点进行讲解

在教授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进行语音、词汇、语法教学的同时,把相关修辞内容提炼为教学点作解释和操练。

首先,在语音教学上,除了强调发音的准确以外,还要注重中文的语调,口气等方面的练习。在中文里,同样一句话,如,“我知道他是奥运会冠军”和“我知道他是奥运会冠军”重音落在不同的地方,强调的内容也不一样,因此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另一方面,说“知道”时的口气和语调不一样,所表达的效果也会大相径庭。

其次,在词汇教学方面,除了教授词汇的基本意义外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教学,此外词语的感彩,褒贬色彩,语体色彩等方面一定要进行说明。如以下一段出自留学生的作文:“为了避免喝醉我们就把西瓜汁跟每个人都三番五次地干了杯。我们发现贪杯对女孩儿不是那么好,所以我们就回家了。”这里的“三番五次”除了次数很多的意思还带有一种厌烦的感彩,虽然在意义上没有错误,但是用起来不得体。因此,我们在词汇教学的时候除了教授词语的意义,附带的感彩,褒贬色彩,语体色彩必须要作为教学点重点说明。

在语法教学方面,除了需要教授中文基本语法规则之外,导入修辞文化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中文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符合语法但是又常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尤其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出现了不少新词和一些类活用现象,如“你很淑女”,“太雷人了”……这些看似不符合汉语语法但实际上又有一定的修辞意味的词汇,在教学中应该做出说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用。

二、培养汉语修辞语感

“语言认识过程主要靠知识,语言运用过程主要靠语感”由此可见培养语感能力在语言学习中相当重要。尤其对于修辞教学,修辞语感培养更是至关重要的。第二语言的修辞语感培养相比第一语言的修辞培养困难很多,我们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修辞意识认知培养、大量背诵阅读修辞性强的文章和句子、体味、修辞运用。修辞手段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实际运用以后才能真正掌握。我们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本文重建中习得汉语表达的方式,提高汉语修辞能力。具体方法有模仿、扩展、替代、创造等。

三、加强文化课教授力度,提高学生的修辞文化接受能力

汉语的修辞也是与汉文化密切相连的,它反映着汉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社会风俗道德等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在言语交际中,修辞行为始终受文化意识的制约。可以说,修辞教学和文化教学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所以,在汉语修辞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介绍中国文化,帮助学生客服母语文化依附的矛盾,解决修辞教学中的文化接受问题。如以下留学生中的作文一段:“来中国以后对我来说最深和有意思发生的一件事情是参加了中国经济的一次会议. 我和朋友被在中国政府部门工作的一个女人邀请过来。”这两句话在意思表达上是正确的,但是第二句话里的“女人”在这里显得不礼貌,在这里应该用“女士”或者“小姐”这样的称呼更为合适。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使留学生能恰当地理解和使用汉语修辞,也就得从文化上加以阐明。因此文化课的开设应当和语言教学同步。

对于文化课教授的内容,国家汉办规定应该包括中国概况、中国历史、中国文学.这些课讲授中国的国情、历史、文化等文化背景知识。但是由于初级学生语言基础不好,所以很少给他们开设文化课。

四、结语

总之,修辞教学与语感培养、文化、读写等密切关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必要的修辞教学,可以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修辞知识及其运用,从而提高留学生的交际能力及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濮擎红.对外汉语口语教学探析[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08)

[2] 濮擎红.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策略[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第7篇:对外汉语的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教学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对于传播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以及增进对彼此的了解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有利于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有利于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更加有利于在全球化背景下深化我国与其它各国的合作,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宏图伟业。

一、不同文化背景导致的课堂冲突

由于学生不同文化的差异,可能导致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发生一些文化冲突,本文总结了一些典型的文化冲突。

1、中国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冲突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由于受到中国文化的驱使,对于学生的多元化持有排斥的态度,在教学的过程中,在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时,这种主流文化就会和学生的多元文化造成冲突。比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将教材中的价值灌输给学生,比如,在文化课上,教师在对西方学生讲授的历史的时候,会对这段历史加入对于自己本国主流文化的理解。我们会更多地谈到的各个不平等条约,比如教师讲到,《》的不平等,开放通商口岸是加紧了对中国的掠夺,外国公使进北京是对的侵犯。而西方留学生则认为,开放通商口岸是促进了中国开放,外国公使进北京是国际法的体现,体现了外交的对等。

2、教师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冲突

教师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背景虽然和主流文化不冲突,但是存在着个人观点的差异,也就难免会和学生产生冲突,比如,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一个教师有着强烈的反韩流倾向,在谈到韩剧时,他就会表现出一种非常不赞同的态度,这样就对于韩国学生造成了压抑,他们就会出来否定教师的这种个人观点,甚至把这种观点说成是民族主义观点。

3、教学思想不同造成的差异

我国教育历来强调尊师重道,即使是进入现代教育之后,我国的教师还是有一定的权威性,教师习惯了专制性教学的地位,对学生经常横加指责或是发号施令,但是留学生大多来自于崇尚民主自由的国家,他们认为师生关系的对等的,教师的权威往往会让他们感到反感。

4、不同背景之间学生的冲突

对外汉语教学往往要教授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不能够周全地考虑问题,就会产生课堂文化冲突。学生和学生的冲突表现形式往往多样化,比如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各种思维方式的对立,各种文化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各种“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对立等等。学生对这些文化的碰撞也容易导致一些文化冲突。比如来自韩国和朝鲜的学生就会因为历史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发生冲突。

二、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原则

1、尊重学生的原则

对外汉语教师必须要做到尊重学生,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信仰,切实体会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内心想法,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或者是对于中国文化的不理解,就对学生施加压力,甚至是将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强加给学生。教师只有做到充分地尊重学生,才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高尚人格和个人魅力,才能够加强双方的沟通和理解,这样才能够促进跨文化交际。

2、尊重多元文化的原则

中国人由于文化传统的原因,素来觉得自己的文化具有优越感,因此往往会不尊重来自其他国家的多元文化。对外汉语教师在立足中华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浓重气息的同时,也要尊重不同背景学生的多元文化。以韩国为例,教师在讲授韩国历史时,要本着尊重韩国历史和韩国学生价值观的态度。作为一个教师要站在更加客观和更加包容的立场上来教育学生。尊重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民族,尊重他们的文化。

3、尊重历史的原则

对外汉语教师一定要摒弃民族情绪,避免自身有着强烈的民族情绪,虽然教师是站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授课的,但是一定要抱着尊重历史的态度,这也是中国几千年来史学家和文人所秉持的精神,他们对于历史的态度必须是不偏不倚的。历史观点可以不同,但是历史的事实是一定具有共性的,这样就能够有利于各国的留学生实现文化上的融合。

4、以人为本、因人而异的原则

针对不同国度的学生,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文化背景差异、价值观差异、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差异等等。针对这些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要充分考虑到他们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个性差异,这样才能够有利于跨文化的交际和沟通,弥补语言上障碍,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亲和力。

三、教学策略和技巧

1、语言选择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于语言的选择,对于不同文化阶段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务必做到准确、有针对性、而且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比如,在中级和高级阶段学生的语言能力已经达到一定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进一步深入地做一些解释,可以更多地从中华文化的背景去说,让他们更加深刻地去理解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

2、情感培养

教师应该把学生摆在教学主体的位置上,以平等的朋友关系与学生相处, 给予学生尊重,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也要关心他们的生活,给予他们和老师平等探讨问题的权利,增强他们学习汉语的自信心,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就更能够实现跨文化教学的目的。

3、教师多利用外语教学

作为一个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多学习和掌握留学生的本国语言,教师的水平不仅仅只局限于英语,还应该或多或少掌握一些其他的语言,这样才能够有利于和学生进行沟通,也有利于利用语言来传播文化。

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不仅仅传授汉语,也是传播中华文化,对外汉语教师在授课中,一定要准确把握教学策略和技巧,避免课题文化冲突,实现文化的融合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焦燕.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9

[2]郭朝霞.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初探[D].复旦大学,2009

第8篇:对外汉语的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角色定位;跨文化

一、对外汉语教师跨文化意识探讨

无论是哪个国家、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都会形成自身的文化与传统习惯。对于汉语教师来说,在教学当中,需要对这种文化差异有所警觉,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以积极的方式,使学生能够融入到不同文化交流当中,从而做到对文化偏见与歧视的有效抵抗。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应具有跨文化教学的能力与意识,从而在课程教学当中,能够采取有效的方式,做到对因文化差异造成的教育影响进行消除。而这种能力的掌握的,对教师来说,有着较大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文化背景不一样的学生时,能够掌握不同地方的文化知识,并对这一文化有着积极、尊重的态度,为学生创造一种特定的教学模式,对教材中存在的文化偏见因素,要有所认识,在对多元文化背景熟悉的情况下,展开教学策略,从而做到对中华语言与文化知识的有效传播。

二、对外汉语教师的角色定位分析

(一)语言教师的角色

对外汉语教师在汉语教学时,其本质还是一名教师,因此,对语言学结构、规律等理论知识,汉语语音、语法、语义等知识的系统掌握,则是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师都应该掌握的技能与素质。此外,因为语言教学与语言学教学有着一定的差别,且对外汉语教学所教的学生,也不是本国、有着自然语感学生,从而如何使第二语言学生做到对汉语知识的有效掌握,并用汉语来进行社会交际,便成为对外汉语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对外汉语教师若能对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做到有效掌握,则有效帮助上述问题的解决。

(二)文化传播者的角色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因此要想对语言进行传播,则首先需要对语言背后的文化进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因此在外国人看来,深奥且神秘,这种神秘感的出现,也使更多的国外学生愿意对中国文化与汉语进行学习。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对中国文化与中外文化之间的异同点有着全面的掌握与理解,从而能够在对外汉语教学时,不仅能够对语言技能进行传播,也能够开展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从而达到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涉外人员的角色

相比较国内的汉语教学来说,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明显的涉外性,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在建设过程中,也需要做到对对外性有效展现。从一定意义上来看,对外汉语教师所上的每一节课,都不是一个人的工作。对外汉语教师身上是担负着中华文化传播、汉语推广、为祖国宣传等责任的,其不仅是国家形象的代表,更是担当着让世界认识中国及中国政治的使命。所以,对外汉语教师需要爱党爱国,需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需要有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只有这样,方可将工作做好。

(四)学术研究工作者的角色

对外汉语教学起步较晚,因此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在相关理论研究上,还存在着较多不完善的地方,在课程教学当中,仍有较多问题的出现。这就需要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当中,既能够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也需要做到对教学理论的有效研究。要求对外汉语教师不仅做到对汉语语言学习规律的把握,还需要其能从国外学生那里,做到对其学习汉语规律的有效把握与总结,从而采取必要的手段,来在汉语学习效率上做到不断提高,从而达到一种较好的课堂效果。当前,对外汉语教师大多都是原先的中文及外语教师所组成,这些老师原本有着很好的国内教学经验,但是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原则及方式还不能做到透彻的了解。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在实践教学的同时,一定要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加强科学研究,从而使对外汉语教学体系能够得到不断的完善及发展。

三、外汉语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当前,较多的学者通过调查与研究发现,对外教师在对外教学时,对文化多元性存在的认同度是积极的,大多数教师都能够在教学当中,对跨文化知识与教育教学能力有着全面的认识,并期望得到相关方面的教育与培训。自上世纪八十年之后,由于多元化社会的发展,对教师教学能力也有着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教师多元化知识与能力培训,开始进入多个国家教育与培训计划当中。当前,欧美等国教师培训所采取的模式主要分为三阶段、整合及单独学程模式三种,从而做到对多元化背景下,教师能力的有效培养。结合当前对外汉语教学情况,在对这种模式进行比较发现,三阶段模式的实施,对对外汉语教师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及效果。

改培养模式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师资培训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三阶段培养模式总计分为学习、发展及参与三个阶段。首先学习主要是对对外汉语理论知识的学习,其次发展是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形成多元文化的教学观点,能从不同族群的视角看待事物,由心理学等学科达成这一目标。最后参与,即实践阶段,通过教学实习等手段使学生形成符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要求的教学技巧、策略。这种模式与很多院校课程设计是一致的,运用起来较为容易。只需要对课程内容重新加以组织,除了汉语本体知识和第二语言教学相关方面的知识以外,将与多元文化相关的材料、经验进行整合,就可以做到。

总结

当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因此对外汉语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及对自身角色定位不足。对外汉语教师教学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应当在对国外教学经验进行借鉴与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对自身角色的有效定位,从而帮助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促使汉语与中国文化传播的更广泛更远。

参考文献:

[1]郝丽霞.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回顾与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08)

第9篇:对外汉语的教学策略范文

【 关键词 】对外汉语 多媒体技术 教学建模应用 探微与思考

在日新月异的科技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的作用日益明显,不仅体现在社会观念的逐步开放,而且促进各个领域取得了快速有效的发展。在对外汉语教研方面,多媒体以其图文并茂、音像和谐、储量丰富和快捷便利等优势功能,开发了广阔的发展思路和应用前景,形成了先进独特的教学模式,为促进教学改革和实践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如何进一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有效地提高实际教学水平,这应是对外汉语教学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所面临的战略战术任务。本文就多媒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情况试简要阐述之。

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意义及其范围

随着中国在全球引领力的不断增强,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作用越来越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肩负着强国梦和民族振兴的伟大使命。无论“让中国更快地走向世界”,还是“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对外汉语运用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主要承担者之一。所以,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让外来留学生和爱好者学好汉语,尽快提高实际交往能力,始终是人们予以重视和关注的发展性课题。目前,已经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对外汉语课型,主要有口语课、听力课、汉字课、报刊课、写作课和综合课等;教学研究上,亦从生词语法教学、阅读文段操练、对外汉语练习以及课件形式设计等四方面,取得了多媒体在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中的实践运用成果。本文认为,多媒体的主要特征有信息处理的综合性及集成性、信息控制的交互性及双向性、信息显示的同步性及即时性,这些可为构建多媒体教学模式提供技术性支持,促使现有对外汉语教学体系得以精进完善,以更好地适应发展需要。

二、对构建多媒体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应用思考

1、多媒体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有效提出。教学模式是教学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连接理论和实际教学中发挥着架桥铺路的联系性作用。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理论在特定领域里的一种表现形式。所谓多媒体对外汉语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坚持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媒体认知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相应的多媒体技术手段,优化和整合相关教学资源与学习环境要素,并运用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有效地形成一种比较系统化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活动程序,从而达到培养汉语言交际能力的目标。它又是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一种具体体现,其中内含有四个“突出”,即突出了以生为本的主体论,突出了以学为主的策略方向,突出了多媒体技术的作用,突出了要素组合的必要性。

2、多媒体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主要功能。一是主导教化功能。多媒体技术把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融为一体,具有多功能性的属性特征,从图文、音响、视频和动画等多个角度给予学习者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从而把原本由教师掌握的辅助教具转化为由学生主动认知的学习工具,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功能,教师可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汉字、词汇等教学;另一方面有效地激发并调动了对外汉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教学引导功能,促进了学习者综合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的提高。二是角色满足功能。无论教师还是学习者,都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扩充教学知识量,从中学习课本内外的更多内容,有助于开智益能、发展创新。尤其能够让对外汉语学习者从学习情境和资源中获得极大的满足需求。三是持续开发功能。无论学习对象和教学内容如何复杂多样,以多媒体为核心的超文本技术,其新陈代谢能力较强,新兴技术的利用和传播较快,并具有与时俱进的持续开发功能,可以为对外汉语地教学双方不断提供多元化、丰富性和优质量的有效辅助资源。这是目前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