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利工程数字化管理范文

水利工程数字化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利工程数字化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水利工程数字化管理

第1篇:水利工程数字化管理范文

1局限性

据库即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管理和存储数据的仓库”,完善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水利工程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根本基础。由于水利工程数字化的标准不统一,按照不同数据结构组成数据库管理系统常常存在巨大差异,而按照相同数据结构组成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却又无法实现全面共享数据。

2滞后性

水利工程档案的形成其过程是动态的,是在工程建设的各阶段生成的。而较多的档案数字化建设往往在选取时间节点时都是选择工程竣工时,对档案的整理和数字化都是利用竣工前的资料进行验收的,这将导致工程建设超出数字化的进程,造成数字化进程滞后,从而对工程的全面控制产生严重影响,导致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意义变的无关紧要。

3安全性

只有在存在网络的环境下,才能进行对数字化档案的产生、归档、管理和利用。数字化档案的数据安全必须依靠网络,若没有网络数字档案的数据安全也就失去了保障,因而必须加强对网络的监督管理,从而确保档案数据的安全。

水利工程档案数字化建设要求

1完善组织建设

1.1组织机构建设

组织机构的存在能很好的保障组织系统的正常运行使用。由于水利工程项目的参与方较多,其包括有相关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业主方、监理部门、施工企业和设计单位等,为了数字化管理能够更好得到实现,各参与部门就应明确自身在数字化建设里的指令关系,并结合水利工程的特征,对职能组织机构、矩阵组织机构进行选用,而后对项目结构图、合同结构图、组织结构图等进行绘制。

1.2数字化建设中的工作任务和职能分工

项目的各参与部门在档案数字化建设中各自的任务也都不尽相同。因而,各部门应明确在组织协调、投资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及合同管理等方面的职能和分工。档案数字化管理职能由五个环节组合而成,分别是提出问题、筹划、决策、执行和检查。因此,各部门应结合各自的职能分工参与到以上五个环节中。

1.3工作流程数字化建设

水利工程的工作流程较多,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设计变更、合同管理和付款等流程都包括在其中。工作流程的数字化能将多种信息通过纳入计算机实行管理,从而通过数字化对纳入信息进行控制,促使工程建设过程整合成一个系统,进一步实现档案管理同工程建设的有机结合。因此,必须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数字化工作流程的应用,确保其作用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完善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

2.1开放性的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

开放性的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能有助于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完善,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应开放水利工程档案数据信息的收集过程。档案工作的基础与起点就是收集工作,工程档案价值体现就是收集工作的及时、完整和准确。水利工程的各参与方应按照相关职能分工要求完成收集工作,还应结合工程实际适当扩大收集面,从而丰富档案数据库内容。二是应开放水利工程档案数据应用。随着水利工程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加深,其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由注重档案实体管理转变为对档案内容的开发应用。

2.2建立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标准体系

被普遍应用的标准应在档案数据库标准体系构建时优先考虑并采用。标准体系的建设时间较长,组成标准体系的各标准应组成统一的系统,且各标准间应相互联系、补充和约束。标准是随着情况发展而变化的,当原有的标准不在满足新的要求时,应对其实行可持续的维护。

2.3档案数字化建设应实现可持续管理

水利工程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是动态的过程控制,而不是静态的成果体现,通过建立并完善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将水利工程建设过程进行全面控制,将整个工程的质量、安全、进度等进行数字化,进而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档案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不仅应为水利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服务,还应具备工程竣工后的数据处理、资源共享、信息交换等功能。只有先做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稳定性管理,才能做到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管理,从而实现各阶段档案数字化标准相统一及新旧数据连续与继承。

2.4数据库安全建设

应对档案信息实行严格的安全保密措施,应制定相应的计划,然后有步骤的、分阶段的对档案实行数字化共享。为了最大限度的确保网络安全,应分类已经存在的档案信息,并将机密档案做好备份后尽量转移出网络服务器,存放到另外安全的地方。建立档案信息保密等级和建立档案信息共享制度,而后对数据的访问控制应结合档案数据的保密等级来实行。

结束语

第2篇:水利工程数字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测绘技术;应用

随着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大力开展,水利工程建设规模也得到了不断扩大。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测绘工作难度、节省工作成本,促使大量现代化的测绘测量技术逐步得到了广泛应用,此外,在实际应用期间,大量测绘技术的应用价值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

1水利工程中测绘技术的应用

1.1“3S”测绘技术的应用

1.1.1gps技术

在水利工程项目当中,建立河道或者大坝眼线的总体控制测量线是一个非常耗时耗力的过程,使用GPS静态和快速静态的方法就能有效的解决这一点,它对于河道、水渠、堤坝、闸门的准确设计都有着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GPS实时动态的技术还可以进行实时的动态定位工作,对于高水准施工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GPS中的实时动态技术应用的前提条件是在监测地点上建立一个信号基准站和一个GPS信号接收机,从而利用信号辐射范围之内的卫星完成监测的工作,然后通过无线电设备将测量的数据信息发送到信号基准站。GPS实时动态技术的定位的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的标准,它的应用将水利工程项目中的定位工作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了,与此同时还将定位工作的效率和精度都大大提升了,对于河道以及水坝的地下地形测绘工作以及GIS的数据采集工作也有很大的輔助作用。河道的GPS测绘图详情见图1。

1.1.2GIS技术

在水利项目工程当中,很多环节都离不开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其中就包括工程前期的选址、工程规模、工程图纸的设计等。比方说在一个市民居住的区域里建设一个调洪水库,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进这个水利工程项目中就能够有效的加快工程进度。其能够掌握安置民众地区的容量情况,从而能够制定出一个合理的居民迁移计划;同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精确调查淹没高水位以及规划建设蓄洪区;了解到建设水库工程对周遭环境的影响,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抗震的安全规划;管理施工材料的存储和运输,降低施工风险等,大大提升了建设工作的工作效率。

除此之外,相关的管理部门也可以用GIS技术绘制河道和水系的分布图,同时结合RS遥感技术建立起一个地理信息系统的管理和服务的平台,借此对各区域之间的水资源开发状况和污染状况、各区域的河道湖泊等地方的淤积泥沙的信息进行掌握了解,还可以预测到河道变化的发展态势,这些信息的手机对于水利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都有促进的作用。

1.1.3RS技术

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应用RS遥感技术可以对施工提供行之有效的引导,它能绘制出一副准确的施工现场的地形平面图,便于施工设计,能够提供一个规范的施工环境,有效的提高施工的安全性,保障施工的持续进行。除此之外,RS遥感技术还可以分析施工范围内的环境,找出最佳的施工地址,然后对施工区域的坍塌、淹没以及搬迁等信息进行分析,设计出最好的一个设计方案,为水利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和精确度都有着促进作用。比如对水利工程进行沉降与变形监测,某地水利工程施工期间出现沉降与变形问题,施工区域内出现大范围内明显沉降,工程采用盾构施工,从工程桩中间穿过,两者最近距离1.7m~1.8m,施工可能引起周边土体、工程桩位移和周边地面、建筑物沉降。

比方说在一个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出现了沉降和变形的状况发生,在它的施工地区范围内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沉降现象,这个工程在施工中采用的是盾构施工的方式,从工程桩中间穿越过去,两者之间相隔2m,在施工的时候就有可能会引起周边的地面和建筑物的沉降现象发生。

1.2数字化测绘技术

1.2.1水利工程测量中运用数字化的原图技术

原图数字化指的是在最初图样的模板上,通过计算机测绘技术等技术和设备对原图进行数字化处理,然后形成全新的数字化图样。这种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应用主要用于情况非常紧急,而先前的原图又存在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短时间内无法再进行修正的情况中。

1.2.2水利工程测量中运用数字化的地面成图技术

在工程测绘图工作中,有的时候对水利工程测量的精确度要求很高,但是又没有符合大比例尺或者是符合实际需要的地图。这个时候可以采取在地面上进行数字测图的方式来提高其精确度。在地面上进行数字测图是一体化测图工作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而且也是数字化测绘技术中的一种主要技术。

1.3GNSS技术的应用

1.3.1外业测绘

GNSS外业测绘主要指GNSS的应用中,首先尽可能的收集测绘区域的相关信息,如标架条件、标型状况、地理位置等,这些信息的收集将为定位的选点提供有效性与合理性;然后,选择正确的测绘点与测绘位置,这些将确保测绘的正确性。

1.3.2布网测量

GNSS技术的布网测量主要指布网测量中应该测绘带状工程与线路,如边连式或点连式的引水工程方面的测量。工程枢纽的变形监测网和施工控制网既可以采用网连式,也可以采用边连式,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图形的几何强度,而且可以提高GNSS控制网测量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从而有效地完成水利工程的测绘工作。

1.3.3实时动态测绘

实时动态测绘技术是指以某一个已知点为基础,建立一个基准站,通过安装的GNSS接收机可以现场全面观测可见卫星的运行状况。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传送所收集的信息和数据,在数据链的帮助下分别送到各自对应的流动站。

2结语

综上所述,在水利工程施工作业中,测绘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各项数据信息的精准性,避免各种安全事故的出现,保障整个水利施工作业活动的有效开展,提升其整体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马玉宝.现代测绘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7):234. 

第3篇:水利工程数字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现代数字;技术;水利施工;管理

1水利施工管理中的几种现代数字技术分析

1.1卫星定位技术

这项技术从20世纪产生到现在已有很长历史,不仅有着很高的定位精度和极快的反应速度,而且可操作性好,数据信息可靠,能很快为使用者得出目标三维坐标,受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在全球范围内都可以覆盖,能24h为工程提供各项信息,包括地理、时间与空间。它作为最主要的现代数字技术之一,正不断成为工程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其它形式的定位系统,如无线电定位等,卫星定位具有更高的精度,且受天气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借助卫星定位技术能对目标区域水文地质实施有效监测,进而达到防灾减灾和实时监控的作用。

1.2地理信息技术

该技术以基础空间数据为基础,通过地理数据分析与模型分析,为工程建设及其管理提供实时信息,并能绘制出三维图形。运用这项技术还能实现空间分析和动态预测,并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使它成为工程建设及其管理主要手段之一。技术通过对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管理,把数据呈现给相应的管理人员,国家水利工程主管部门就在这项技术的支持下成功绘制了比例为1:25万的电子信息图,同时和不同省市的相关机构实施数据信息共享,以此对水利工程开展整体规划上的动态监管,有效提高了建设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避免重复生产数据等方面的额外成本,为信息共享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地理依据。另外,利用这项技术还能形成水下地形图,同时生成相应的数据,对水文地理信息进行预报,以此为河床演变的研究提供可靠基础,并为工程的建设及其管理工作建立信息化平台,促进工程建设及其管理的现代化目标的逐步实现。

1.3通信网络技术

从水利工程角度讲,通信网络如同一条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在它强有力的支持下,能使水利工程信息得到可靠、高速且准确的传播。将处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工程采用通信网络使它们的信息连接到一起,针对信息量相对较大的借助网络技术来汇总和传输,同时对各项资料予以存储管理及传输交换。

2现代数字技术在水利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优点

2.1准确性和丰富性

水利工程建设中,借助数字化采集与管理,能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所有资料实施准确与快速记录,除了施工质量方面的信息与资料,还包括施工进度、施工安全与成本控制。另外,对于在施工过程中也会产生的其它信息与资料,比如日常巡检、各部门或班组自检与互检,以及对各重要部位和隐蔽工程进行检查后形成的资料,通过对数字化技术的引入,也能进行直观且完全的存储,这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竣工验收和结算也作为施工管理重要内容,其数字化技术实际应用效果同样极为显著。

2.2广域性与快速性

传统的管理模式采用人力监督的方式,与之相比,数字化的管理技术可以实现对水利工程施工作业面全程、全范围、全时段的监控,这样不仅可以扩大施工管理的时空范围,同时还能实现对施工作业面的有效监控和记录。而对于施工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资料,采用数字化管理技术可以快速地进行查询和筛选,同时能够实现资料在业主、监理以及施工方之间进行快速高效流动,从而增快信息交流的速度,大大地提高了施工管理的效率。

2.3整合性和易管理性

在水利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模式中,所有资料都是以数字文档的形式出现。从资料员到项目经理,均能清楚、详实的对管理资料进行有序的归档和整理。对于水利工程施工中所产生的各种资料,通过数字化管理技术可以将其整合起来,从而建立企业和项目的数据库,在数据库中可以快速地实现对资料的查阅,同时也为后续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提供大量的经验和数据支持。施工企业可以通过对数据库中资料的分析评估,总结出各类相关的指标和数据。

3实例分析现代数字技术在水利施工管理中的运用

3.1工程概况

某水电站由三大部分构成,分别为泄洪部分、引水发电部分和混凝土坝。其中,大坝工程复杂,需完成包含浇筑、帷幕灌浆、结构安装等在内的多个任务,其施工难点有:工程量相对较大,工序多,不同工序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施工进度做科学合理的安排与规划;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实行精细化管理模式,是整个施工过程均可追溯,同时还要做好施工设备的动态监控;对于混凝土工程,防裂始终是重点所在,对此需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有效措施;对于固结灌浆施工,它属于隐蔽工程,为切实保证质量,要对浇筑与灌浆做合理安排和协调。为有效解决以上问题,采用以WAP为基础的系统对大坝工程各环节实施管理。

3.2现代数字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3.2.1系统基本模式

该管理系统共有三个层面,即客户端、应用层和数据层,其中,客户端还能进一步划分成手机端和PC段,在应用层中,可通过WEB服务器对WEB与WAP页面进行同时设置,客户端通过HTTP或WAP协议能对既定页面进行访问。WAP网站所涉及所有动态内容都要存储于数据库当中,对网站进行的维护与更新,需要由WEB来完成。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对WAP与WEB同时使用同一服务器,当然也可以使用各自不同服务器。

3.2.2系统应用功能

对WEB与WAP进行结合能为人员提供良好的服务,包括信息查询、信息、数据采集与分析、多级别审核。(1)信息与查询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利用WEB最新通告,同时对项目施工做合理化的安排。其它人员可以采用对WAP进行访问的形式收集页面信息,WEB还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及综合管理,为不同的用户提供想要的信息。对于现场的施工人员,无论是信息获取还是访问,都需要将WAP作为重要基础,以此对原材料的生产及运输、仓储质量控制和温度控制、动态灌浆的方面的信息进行分时间或者是分类别的进行查询及浏览。(2)数据采集在以往的数据采集中,需要由人员填写相应的纸质表格,而本工程在WAP系统的支持下,可以自动完成对数据的采集与提交。通过这种该方式,不仅数据具有良好的实时性,而且还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减少人员工作量,并杜绝在填写表格中产生的错误。数据采集内容为:①仓面信息,采集包含基础面缝隙、预埋件、浇筑和外观质量等在内的数据信息;②工序质量方面的信息,如模板与钢筋施工工序、止水片施工工序、排水施工工序、铁建施工工序和内部观测工序;③浇筑高程及定位等方面的其它类型数据。(3)多级审核在大坝施工质量管理中获取的所有检验数据都要进行多级审核,也就是根据数据的类型,进行不同角色间的反复审核。此时初检人员在完成基本的数据采集之后,向复检人员上报审核结果,完成审核后,由复检人员向终审人员上报复检结果,最后在审核结束后把结果输入至数据库当中,生成相应的验收报告。在以上整个检验进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应做到准确无误,同时给予相应的评价,之后才可以继续向上提交,如果不准确或没有进行评价,这要予以驳回,提出反馈信息,由初检人员及时处理。

第4篇:水利工程数字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测绘新技术;控制

现阶段,在工程的测量工作中主要使用常规的测量仪器与技术,或者运用航测仪器进行航测形成图像。这种方法的工作量比较大,外业比较辛苦,并且成图周期也很长,精确度不高。伴随我国科技水平的进步与发展,测绘新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不仅能够有效的丰富水利工程的测量理论,并且操作性比较强,有利于降低野外的工作时间,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人力物力与财力。此外,政府对水利工程的建设投资也不断提高,并且对测绘技术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进而对水利工程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现代测量仪器

1.1全站仪

全站仪测绘仪器能够对水平角与垂直角以及距离和高差进行测量,能够自动进行记录与存储以及运算等,作业的效率较高[1]。自动目标识别的全站仪能够自动的跟踪反射器,并得到实时的三维坐标,利用软件与设计值进行对比,对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

1.2GPS

GPS是由24颗卫星覆盖全球而形成的卫星系统。这种系统能够在任何时间以及地球的任意地点同时观测4颗卫星,这样,用户就可以利用GPS接收机来接收由卫星发送的自身星历参数与时间的信息,并经过相应的计算准确的获得接收机三维位置与方向以及运动的速度和时间信息,进而有效的实现导航与定位以及授时的功能[2]。

1.3超站仪

超站仪是全站仪与GPS的结合体,集两者的功能于一体,不再受到时间地域的控制,也不需要设置基准站,使用单人单机就能够完成测绘的流程。超站仪的出现,突破了工程测量传统的模式,有效的实现了控制测量与碎部测量以及施工放样的目标,并且可以进行无缝衔接作业。图一为超站仪的具体外观效果图。

二.现代测绘技术

2.1“3S”技术

“3S”技术主要包括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遥感技术[3]。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能够快速的进行高精度的空间定位,但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信号接收的问题,受到某些因素的干扰,无法正常接收信号。遥感技术是对大陆、大气与海洋等自然环境变化进行观察与研究,并且该技术逐渐向多传感器、多时相、多级分辨率、多频谱的方向发展,进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对信息进行实时智能化的处理。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把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一体化的管理与分析,是一种技术系统。在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地理信息系统以逐渐由二维转向多维动态发展,并且由单台套向网络发展,同时由简单的面向对象矢量栅格一体化逐渐向复杂的数据结构转变。

2.2数字化摄影测量技术

数字化摄影测量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相应的结合,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测绘生产过程数字化的发展,并且数字化摄影测量系统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相结合也有效的实现了无地面控制点的航空摄影测量,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野外摄影测量工作的压力。

三.现代测绘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3.1控制测量

水利工程通常位于地形比较复杂的区域,地表的植被覆盖比较多,所以,通视的条件不好,很难使用光学仪器进行控制测量。而GPS不会受到地形与气候以及时间的限制,并且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控制测量以及其他的工作,能够大幅度的减少像控点,有效的减降低测绘工作的工作量,提高工作的效率[4]。

3.2勘测地形图

使用遥感技术能够及时的获得遥感像片,这种方法也逐渐成为编制与修订小比例尺地形图以及像片图与专用图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遥感像片也能够对水利工程流域进行直接规划,并根据像片对流域的地形地质进行深入的研究,确保坝址选择的正确性。同时,正确的确定水库淹没与坍塌的具体范围以及库区搬迁或者淹没的损失与赔偿等。

3.3点位测设

点位测设在水利工程的施工测量中是重要的工作内容,并且,施工测量对于地形图的精确度与放样精确度要求比较高。进行水工建筑物的点位测设过程中,可以在含有设计建筑物的数字地形图中直接获取设计点三维坐标,再将坐标输入到全站仪,与棱镜的移动相互配合,进而完成点的放样工作[5]。这种方法不仅减少了工作量,同时也避免了人为的误差,有效的提高了放样的精准度与效率。

3.4水库库容计算

水库库容的传统计算方法就是使用手工计算,工作量不仅很大,而且计算的时间也很长,精准度不高。而使用数字地形图,则可以有效的增加采集点密度,提高计算的精准度。与此同时,还可以插绘等高线,增加库容的层次,一定程度上提高容积的计算精准度。并且可以高精度的及时计算出水库库容量,有效的实现水库自动化的管理。

3.5变形监测

可以使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来代替经纬仪,对大坝进行变形监测,这样能够有效的改善检测基准点的选点条件。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不会受地形的影响,并且各个测站点也不需要通视,布点比较灵活与方便[6]。同时,该系统也不会受气候与时间的限制,能够进行实时的监测,但是也存在接收不到信号的情况,所以,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慎重选择。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对观测数据进行自动化的处理,能够直接获取大坝的水平位移与垂直位移的具体数值,这样能够更好的对大坝的形变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采取措施进行及时的处理,进而确保大坝的安全运营。

3.6水力资源管理

相关的水管部门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绘制流域的水系分布,并形成数据库。同时,针对水利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将所需数据进行系统输入与分析以及处理,获取水资源详细的资料,进而进行合理的流域规划。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测绘技术在水利工程的建设施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测绘技术具有高精度与高效率的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现代测绘新仪器与技术能够对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提供精准并且高效的服务,对于水利工程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测绘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重要方向。因此,在水利工程的建设施工中,应重视测绘新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1]于景杰.刍议测绘新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0,38(1):217-218.

[2]王耀武.浅谈水利工程中测绘新技术的应用[J].中国科技纵横,2011(17):348-348.

[3]谢温祥,罗瑞明.水利工程中测绘新技术的应用分析与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2(34):23-23.

[4]王鑫.水利工程测绘新技术的探索[J].地球,2014(3):277-277.

第5篇:水利工程数字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数字孪生流域;水利工程;水资源管理

数字孪生流域与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水利工程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各有侧重,共同构成数字孪生水利系统核心,是推动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施路径之一。当前水利部已编制完成《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技术大纲(试行)》《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技术导则(试行)》《水利业务“四预”功能基本技术要求(试行)》《数字孪生水网建设技术导则(试行)》等一系列文件,为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指南。在水利部统一部署下,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等7大流域管理机构和三峡、小浪底等11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均完成了数字孪生流域或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先行先试实施方案编制工作,为流域防洪和水资源管理调配等业务系统建设提供了指南。本文调研梳理了数字孪生流域缘起、主要进展和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提供借鉴参考。一、缘起与发展

数字孪生流域构想可追溯到21世纪初提出的“数字黄河”,随着数字孪生技术发展,数字流域和数字孪生逐步融合嬗变,诞生“数字孪生流域”。

1.数字黄河

数字黄河的基础是数据,核心是模型,目标是应用。围绕模型这个核心,清华大学王光谦等主持研发了数字流域模型,数字流域理论和技术在水利信息化的推动下逐步深化拓展,为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耦合模拟提供了关键支撑。

2.数字孪生技术

2002年美国密歇根大学MichaelGrieves教授首次明确提出“物理产品的数字等同体或数字孪生体”概念,2017年我国提出“数字中国”概念,数字孪生技术与流域及城市管理等行业逐步融合,形成了数字孪生技术下的数字孪生城市等一系列新概念。

3.数字孪生

流域2021年,水利部正式启动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工作,指出要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以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以算据、算法、算力建设为支撑,加快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实现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在现代人类活动影响下,流域物理空间实体既包括自然地貌、植被和水系,也包括水库、堤防、闸坝、泵站等水利工程体系,还包括流域和水利工程监测、管理及服务机构等,对象种类繁多、关系复杂、系统耦联,亟待研发一套技术实现上述实体与自然水系数字体、水利工程智能体和水利管理智慧体的全要素映射、多过程模拟和复杂场景推演。

二、主要进展

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及应用主要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孪生平台、业务应用系统三大部分。在以往信息化建设基础上通过理念更新、数字赋能、奋发建设,数字孪生流域已经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和成果。

1.信息化基础设施

基于全国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水利监测感知网,实现了重要水信息及时掌握。全国各类水情站点达到12万处,5186条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实现水文监测全覆盖,11万座国家报汛站雨量水情监测信息收集传输时间由过去的小时级缩短到分钟级,在有防治任务的2076个县建设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显著提升。水利信息网传输能力、安全性、可靠性大幅度提升。综合应用低功耗物联网、北斗卫星通信技术等实现了偏远、无公共网络覆盖地区的水文要素监测与数据传输。水利云服务设施随着业务系统的建设和升级稳步拓展,业务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智慧水利管理类App等“微应用”在水利业务管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2.数字孪生平台

2022年4月水利部启动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先行先试项目,黄河、长江、淮河等主要江河流域的数字孪生平台建设陆续规划实施,在数据底板、模型和知识平台方面进展显著。全国规划在建主要流域L1级数据底板,蓄滞洪区等重点区域L2级数据底板,以及重点水利工程L3级工程模型,部分接入水文水资源监测基础设施获取的多要素实时监测数据,构建了流域及工程动态数据资源库。水利部汇聚完成全国水利一张图,覆盖55类1600万个水利对象,全国范围内规模以上江河湖泊、水利设施、水行政主管单位都实现了空间化管理,为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数据支撑。在模型和知识平台方面,基本建成洪水调度和水资源配置专业化模型和知识库等,水利部正在组织专业机构研发完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流域产汇流及洪水预报模型、全国地下水通用模型和水土保持预报预警模型等。北京市、深圳市等依托市域智慧水务工程建设开展了数字孪生流域和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实践探索,流域、省级、市域的数字孪生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3.业务应用系统

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原则,数字孪生流域和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特别强调业务化应用,尤其是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功能。水利业务应用主要包括流域防洪、水资源管理调配以及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等“N”项业务,目前已经探索建立水利业务数字孪生建模平台,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利业务的深度融合,水旱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资源管理调配、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能力显著提升。

三、未来研究方向

数字孪生流域要通过全面感知、动态模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融合,建立流域物理空间实体在虚拟数字空间动态映射,未来需重点研究解决“感、存、仿、知、行”五方面技术难题,以获得科学认知、开展快速推演、实施精准操控。

1.“感”——流域透彻感知

研发“天—空—地—水”“车—船—站—网”全方位立体监测技术体系,突破关键设备技术瓶颈,开发数据采集端边缘计算和智能感知技术,支撑流域透彻感知,实现流域水循环物质—能量全要素、多过程、跨尺度实时动态监测。

2.“存”——数据融合存储

研究汇聚多来源涉水数据,突破数据噪声去除、多源数据融合协同等关键技术,构建水利数据模型和网络模型,创新发展流域大数据分析算法与应用体系,打通水利多领域知识关联,提升数据价值和信息、知识服务能力,为流域数字孪生平台建设提供数据处理技术支撑。

3.“仿”——过程数字仿真

通过仿真技术与水利专业模型相结合,研发流域洪水快速演进模型、城市洪涝精细化模拟及风险评估模型、水工结构运行安全监控及风险预警模型、水电站智能运维关键技术模型等,采用GPU、CPU并行计算加速技术及分布式并行调度算法,实现流域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流场实时、动态、精细化模拟,综合构建流域、区域/城市、工程不同尺度的智慧模拟平台,为数字孪生流域和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4.“知”——业务智能决策

面向“2+N”典型业务应用需求,深入研究流域自然规律,创新升级现有水动力学、水资源配置、防洪决策、灌区需耗水预测和用水多过程调控等模型;研究典型水利应用场景“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决策智慧推演技术;开发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调配、城市水系统智慧调度、灌区高效用水调控等业务方面具有四预功能智慧决策系统。

5.“行”——工程安全运行

基于芯片级国产硬件设备、国产操作系统、国产数据库系统环境,开展安全可控的水利工程智能测控一体化平台研发,重点突破水工程堤—库—渠—闸—泵—阀等运行智能诊断、智能控制、智能处置等技术,同时强化水利控制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支撑水利工程智能体建设和业务智能管理能力升级。

四、结语与展望

第6篇:水利工程数字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现代数字化测绘技术;工程测量

中国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其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关乎国计民生。水利水电工程测量工作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随着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测量工作中,各种智能化测绘仪器应运而生,为水利工程建设的测量技术提供了方便。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测绘技术研究成果在工程领域中不断出现,满足了各种工程测量要求,特别是基于通信网络技术而广泛应用的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缩写:GPS)、地理信息技术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缩写:GIS),在水利水电工程测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必要性

(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确保工程测量工作质量

关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早期所采用的数字化地图技术都是使用扫描仪将大尺寸的图片运用数字技术处理后传输到计算机当中。由于图片信息是多方面的,需要对图片技术处理,以加快信息传输速度,提高工程测量工作效率[1]。目前的数字化地图处理中,运用GIS技术,可以保证工程测量质量,加快工程进度。

(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工程测量的成本

在工程测量中,测绘是重要的工作内容。在进行工程底图测绘的时候,如果底图的尺寸加大,特别是处于野外工作环境中,如果底图没有经过技术处理,很难有效使用。随着数字化成图技术的推广,地图的设计精度明显提高[2]。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不仅确保了工程质量,还使得测绘工作流程简单化,测量人员的工作强度有所降低。

二 现代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测量中的可行性

(一)现代数字化测绘技术可以简化水利水电工程测量程序

水利工程测量中,现代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应用,可以对传统测绘技术所存在的缺点以弥补。由于针对大比例水利水电测量地图运用传统的数字测量方法,会面临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运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对图像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所呈现出来的是高效率信息处理,高精确度的数据信息。将地理信息技术运用于水利水电工程数字化测绘中,不仅保证了测量工作质量,还加快了数字化测量仪器的工作进度。由于水利测量以野外作业为主,工程结构的复杂化,施工环境的艰苦,都会延长工程测量周期。数字化成图方法可以在确保测量精度较高的前提下,还要提高水利测量地图水平[3]。特别是数字化测绘中需要应用数字化成图技术建立电子模型。无论是电子平板模式的电子模型,还是内外一体化业务模式,操作上更为简单化且操作精度较高。由此而简化了水利水电工程测量程序。

(二)现代数字化测绘技术更能够满足用户要求

现代数字化测绘技术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特别是野外作业中对成图数据的收集,可以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对所收集的数据自动化处理,不仅确保了测量的准确性,还降低了人财物消耗成本。采用传统的工程测量方式,需要履行野外测量工作程序。采用现代数字化测绘技术可以将野外测量时间缩短,测量工作效率得以提高。对工程测量中所获得的数据,现代化数字测量技术可以对数据进行加工,并根据需要以技术处理,使所获得的数据符合绘图设计要求,特别是地图的形象都能够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来,使得工程共测量结果直观化,从而满足用户要求。

三 水利水电工程测量中现代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应用

(一)数字绘图软件的应用

水利水电工程测量以野外作业为主,为了能够获得最为精确数据,采用全站仪实施野外测绘作业,可以对所采集的数据传输到内部存储器中,全站仪可以在不需要连接外部设备的情况下对储存库实施自动化管理。全站仪的存储空间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存储工作文件,另一部分为区域文件。当野外采集数据完成后,全站仪会对存储的数据进行整理,自动传输到计算机中,启动绘图软件,就能够将数据支持下的地图绘制出来。由于数据是自动化传输,不仅传输速度快,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不会造成数据信息丢失[4]。

(二)数字摄影技术的应用

数字化测量技术中,摄影技术逐渐融入其中,为工程测量带来了变革。摄影测量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将计算机视频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工程的三维模型运用摄影技术重构,三维表面模型在室内就会构建出来,测绘工作则是在模型上展开。虽然数字摄影技术在工程测绘中与传统的摄影技术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但是数字化摄影测量技术会将野外测绘作业转入室内,避免摄影效果受到环境影响[5]。特别是人群密度较高的区域,进行工程测量非常困难,采用现代数字化测绘技术可以大面积成图。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水利水电工程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工程测量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实现了测绘技术的革新。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都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发展起来。GPS技术、GIS技术等在工程测量中广泛使用,使得水利水电工程测量由传统的野外测量逐渐转变为室内的数字化测量,改善了测绘人员的工作环境,还降低了测绘成本。水利水电工程测量效率也相应地有所提高,为工程建设质量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沈家涛.现代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及改进建议[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28):48-49.

[2]任友理,云正富,赵国庆.浅谈计算机与现代测绘技术的有机融合[J].信息系统工程,2011(08):94-95.

[3]陈国柱.GIS技术和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26):111.

第7篇:水利工程数字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防汛 重点工程 视频监视 系统

中图分类号:TP2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4-0205-02

1 引言

近些年,为了充分发挥重点水利工程设施在防汛业务中的重要作用,视频监视技术正逐步被水利部门所采用,成为水务业务管理的有效手段。视频监视技术能将重点水利工程设施的实时图像和数据等信息通过网络准确、清晰、快速地传送到监控中心,监控人员通过实时的图像信息及时地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处理。水利工程设施多散布在郊县,位置偏僻,距离市区较远,建设全市范围内的防汛重点工程设施视频监视系统,能将雨水情信息快速准确地上传到市防汛指挥部,以便于领导及时准确地做出判断,做出正确的决策。

2 系统建设目标

建设全市范围内的防汛重点工程视频监视系统,完成对重点河系、重点闸站所、重点点位的现场实时监视,优化提高防汛工程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为工程管理、防汛调度提供现场第一手真实资料。

3 系统建设内容

(1)新建市管防洪工程视频监视系统,包括:新建覆盖3个大型水库、19个重点闸涵和3个重点防潮工程的工程视频监视系统,共建设不少于55个远端监视点位,基本实现天津重点河系重点点位的24小时实时监视。

(2)整合现有已建工程视频监视系统资源,通过共享平台实现新建系统与已建系统的视频信息共享,实现市防指对海河流域及引滦沿线等视频监视基本覆盖。

(3)建设1个市防指监控中心站,并实现与海委已建系统监视中心站信息共享。完成与引滦、各河系处、市防办市区分部以及区县监视浏览站的建设与对接。

(4)通过自建和租建方式搭建视频信息传输网络,完善水利通信网络。

(5)组建强大的视频监视系统软件综合平台,实现防汛视频监视信息的、共享、兼容以及与相关防汛信息系统的集成,提升防汛抗旱决策会商环境。

(6)系统安全体系建设。

4 系统总体设计

本系统设计为一个多点对多点的分布式结构,主要分为六个部分:远端图像监控站;数据传输;市局监控中心;相关联网监控单位;已建系统互联;视频传输计算机网络系统。

远端视频经过网络送到中心视频控制服务器,然后再由下往上传输到达网络客户的计算机。

控制信号则通过客户的计算机到达服务器,然后由上往下传输到远端站,对远端站点的各种可控设备进行控制,比如控制图像的切换,摄像机的转动,镜头的远近变化等动作。

5 系统功能

该系统运用远程监控、数字化传输、图像处理及数字化存储等现代计算机技术,工作人员在监控中心就可对远端站点进行实时图像监控。同时通过数据采集器将监控设备和各种环境探测器的数据上传到监控中心,由监控中心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同时自动控制云台、摄像机、硬盘录像机等设备,及时发现并记录告警信息供工作人员处理。

(1)视频监控:控制端系统(主控系统/网络用户控制系统)能够对前端所要求的监控范围进行视频监控,控制端系统能够随意进行图像的切换或控制等,且为本地实时监控。

(2)云台、镜头控制:对于前端各室外活动监控摄像点,在视频服务器上选中视频源,按动云台控制键,可使云台上下左右转动,按动镜头控制键,可控制镜头的三个动作——光圈、变焦、调焦。

(3)开关控制:对于前端各活动监控摄像点,选中视频源,可分别控制对应解码器的辅助开关,可对辅助灯光、雨刷的控制等。

6 结语

第8篇:水利工程数字化管理范文

建立水利工程档案法律化、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加强对档案工程集中统一管理是水利工程档案齐全、完整、规范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一是领导重视水利工程档案管理,除了配备档案橱、架等档案工具以外,还要配有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二是严格管理依法治档,建立健全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在整个档案管理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三是建立科学的归档制度,建立档案借阅、收集、移交等各种档案手续,明确各级档案管理责任。

2及时收集,为档案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2.1采取适宜的收集方法

为了保证档案资料收集齐全、完整,档案管理人员要了解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和工作流程及各阶段的工作安排,掌握每一阶段工作中需要形成哪些档案资料。对不同的水利工程建设分别采用追逐收集和分段收集两种方式。追逐收集用于工程周期短形成档案资料快的工程。分段收集适用于建设周期长的工程,收集过程中要跟踪管理加强催收,避免档案材料的失散,保证工程档案的连续性,完整性。

2.2选择收集正确有效的资料

水利工程档案资料技术复杂,内容较多,包括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设计计算书、设计说明书、设计预算、设计施工图等。如一套完整的河道治理施工图设计就包括改建桥梁、新建桥梁、改建涵闸、维修涵闸、新建涵闸等多项工程项目的设计,收集时就要保证材料的有效性。有些工程的初步设计由于各种原因,修改多次,版本较多,要对照上级红头文件,查看投资是否相同,以及概预算是否匹配。避免该归档的资料出现失效、错误、残缺不全、或该归档不归档等情况,只有正确有效的材料才能形成高质量的档案,才能发挥档案应有的最大作用。

2.3注重收集工程原始资料

水利工程档案的收集,不单只接收工程项目设计工作形成的文字以及附图,还要收集水利工程设计档案中来往函件的签字、盖章,工程设计初期的评审记录、合同的修改补充,当事人的亲笔手稿、领导者的亲笔签署等等。工程资料形成的过程中记录了众多单位、部门人员的签名,以及对工程的评价,施工活动的第一手资料,能如实反映施工情况,是档案收集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档案管理中的宝贵资料。原始的、完整的水利工程档案,可以为水利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法律凭证。

3高质量整理档案,夯实档案工作基础

档案整理在整个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档案进入保管状态的标志,又是对水利工程档案实行科学管理的基础。只有高标准严要求的档案整理,才能提高档案管理质量,在以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档案的价值。

3.1科学分类水利工程资料

科学分类是管理档案的必要手段,是区分简单资料保管和科学档案管理的标志。根据单位水利工程档案的内容性质和形成特点,按照工程项目分类法,建立档案分类方案,把档案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层次,并充分了解档案类目的内涵和外延,保证归类的一致性,避免与其它类目之间的交叉或重叠。如:一个水利设计项目按照从其经历的过程分类,有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多个设计阶段的材料以及其他与其有关内容的文件分为一类,如此类推。应遵循档案的分类规则,在科学的前提下,进行灵活的水利工程档案分类,增加实用性,满足档案科学管理的需求。

3.2组卷标准,保证档案管理质量

组织案卷是档案管理的核心工作,管理人员要足够细致和耐心,鉴别材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正确判断材料的属性,既要区分类别,又要把相关的材料组合成卷。既要保证材料准确分别组卷,又不破坏材料之间的关联。在档案整理工作中,针对复杂的工程设计技术所造成的工程档案内容繁杂、设计多变的特性,必须分清档案的内容,同一内容的相关材料归为一卷。如:一项工程的初步设计包括设计计算书、设计说明书、设计预算等,此类材料应归为一卷。有的水利工程施工图设计包括许多分项设计、多变稿、变更稿等多种设计稿,这些表现了工程的扩大、加项、变更等一系列的设计变化,应把它们同其相应的工程设计归为一卷。档案组卷是档案管理工作的跟本,也是档案归档的成果,案卷的质量直接关系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也影响着以后档案的利用,所以应做到高质量的组卷,建立高质量的档案管理体系。

3.3规范的案卷编目,便于档案的利用

案卷编目是档案整理过程中的一项主要工作,规范的编目工作正确反映案卷系统整理成果,揭示出案卷内档案材料的内容与成分,固定案卷内档案资料的排列顺序和位置,内容包括:编页号、填制卷内文件目录、填写备考表、填制案卷封面及案卷脊背编制等,这些工作看似简单却最能反映档案管理的水平和质量。规范准确的案卷编目,便于监督水利工程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其成果也是检索档案的基本工具,可以迅速、准确地查找工程档案,更好的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利用。

4加快水利档案网络信息化管理进程

随着办公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水利工程电子材料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电子档案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方式,这就需要将纸质档案电子化,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办公现代化要求。首先,档案部门要添置计算机软硬件设备,通过计算机系统软件的操作进行著录、编目,逐步建立局域网,实现工程档案的信息共享。其次,档案目录及全文的数字化,加快了档案信息技术的广泛采用,推进了档案电子政务进程,使档案基础建设的重心向档案信息化建设转变。最后,实施纸质档案和数字档案“双套制”工作模式,避免重复劳动,不但能节约人力和财力,而且也会大大加快档案信息数字化的进程。

5提高档案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第9篇:水利工程数字化管理范文

焦港闸工程是利用连申线(通榆河南延)结合送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改造焦港闸工程能提高焦港闸防洪标准,增加焦港闸引排水能力,充分发挥连申线输水功能,缓解苏北沿海地区用水矛盾。该工程总投资7677万元,该工程于2012年10月30日通过完工验收并投入使用。

在焦港闸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在强化质量、安全管理的同时,充分认识到做好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扎实做好焦港闸工程建设管理的档案管理工作。焦港闸工程建设档案于2013年10月通过水利厅组织的专项验收,并达到“优良”等级。为能做好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焦港闸工程建设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目标明确, 分级管理

焦港闸工程建设一开始,工程建设处就将档案工作纳入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创优良工程、建精品档案”的工作要求,明确以“优良”等级为档案管理目标,要求各参建单位在工程竣工时提交完整、准确、系统的工程档案资料。按照“统一管理、分级管理”的原则,焦港闸工程档案管理实行三级管理。工程建设处要求各参建单位建立健全档案工作制度,完善档案管理网络体系,建立自上而下的档案责任网络,明确档案负责人、分管责任人和档案员,形成各级部门和有关人员各尽其责,各司其职的工作制度。

二、制定制度,有序分类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根据焦港闸工程的实际情况,焦港闸工程建设处制定了《焦港闸工程档案管理规定实施细则》,建立焦港闸工程档案标准化管理,并按照统一标准实现档案编制、收集、整理、编目、保管、利用等,以保证档案管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为保证焦港闸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处结合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焦港闸档案分类方案》,在档案整编过程中,对档案分类、归档格式、归档范围、保管期限提出详细、具体的要求。

三、收集齐全,规范整理

焦港闸工程形成的文件材料涉及面广,涵盖工程立项、审批、核准、前期准备、建设、采购、试运行、验收、移交的全过程;涉及部门和人员多,共涉及业主、设计、监理、质监、施工、政府等多个单位;经历时间长。整个项目文件收集时间从2010年3月至2013年8月,历时经四年。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35期2014年第0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整个焦港闸档案管理工作内容繁杂,稍有疏忽就有遗漏。为了能保证档案资料收整齐全、完整,档案管理人员首先了解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建设程序,掌握每一阶段工作中需要形成哪些档案资料、对每种资料的内容、数量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焦港闸工程档案的收集我们采取分阶阶段收集,尽力避免档案原始材料的散失,保证工程档案资料的连续性、完整性。

四 、加强培训,提高水平

在焦港闸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工作方面,我们提高焦港闸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充分发挥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做到主动、热情、耐心、周到、及时,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为实现档案资料的数据化管理和网络化的报送、传递,为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者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档案服务,满足水利工程建设者多方面、多区域利用档案资料的需求。我们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不断更新观念,加强业务学习,拓宽知识面,掌握档案业务知识,更要加强对水利专业知识的学习,精通与水利工程相关的一些专业知识,还要认真学习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树立法制观念,在工作中做到“三懂”即懂业务,懂法规,懂有关规章制度,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切实担负起水利档案的管理责任。

为止,工程建设处邀请省水利厅档案专家到工地现场培训授课进行工作指导,组织各参建单位档案人员参加 省水利厅举办的档案培训,学习档案规范要求和档案管理业务知识。

五 、添置设备,安全保管

焦港闸工程建设处高度重视档案管理的硬件设施建设,建立了档案专用库。专用库房管理贯彻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的原则,切实做好防尘,防火,防盗等工作。为改善档案工作条件,建设处专门配备了电脑、数码相机、扫描仪、复印机、档案柜、空调、装订机以及其它档案常用设备用具,为实现档案的现代化、规范化创造硬件条件。

为了配合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工程建设处落实了档案管理经费,配备电脑、打印机、复印机档案设施。在与工程中标单位签订合同中,明确档案收整要求。工程实施过程中,各参建单位均配档案专业设备,对实现档案数字化,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六、方便查阅 ,资源共享

档案数字化管理是对工程档案的更高要求,为做好档案数字化工作,工程建设处及各参建单位安装了档案管理软件,按照制定的分类方案建立了各自的档案案卷目录、卷内目录等数据库,实现了档案电子化管理、查询,并对工程建设过程形成的综合管理文件、竣工图实施了原文录入,最后各方数据库进行了整合,建立了完整的电子档案数据库。在档案管理、利用过程中我们直接运用计算机网络来进行电子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输,真正体现“信息数学化、传输网络化、馆藏超时空化、服务有线化”,利用者足不出户便可查阅有关目录、索引和全文,即方便又快捷,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