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范文

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

第1篇: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

纵观当前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不难看出,其包含不同层面的高消耗低效率问题。较多语文教师实践教学过程中,以读代讲。还有一些教师惯用天马行空的教学方式,往往夸夸其谈,令高年级阅读教学就好像空中楼阁,实际上华而不实。学生则仅能被动的接受学习语文知识,成为毫无生气的容器,其发展提升空间较为有限。

另外,一些高年级语文教学观摩课虽然办的轰轰烈烈,却呈现出作秀的不良倾向。一些青年教师在各类评优课程之中,为凸显自身风采与独具特色的所谓风格,采用了独特的教学方法,形式多元化,学生在课堂之中踊跃积极的回答问题,令氛围较为活跃。然而,一堂课结束下来,学生到底学会了多少知识则不得而知,影响了教学实效性。

1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应体现有效性

基于上述问题,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应良好的体现有效性。所谓有效性主要为基于教师采用的先进教学管理理念,通过一段时期的实践教学后,可令学生全面获取进步并科学发展。有效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承担激发、维持并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任务。应有效的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意向,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引入科学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形成学习动机,进而令教学过程在学生愿意学、乐于学、想要学的心理状态下有效开展。另外,应清晰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应令学生知晓具体应学习什么,达到怎样的程度,还应引入学生便于理解与掌握的科学教学方法。

2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方法策略

课改专家提出,教学过程是否有效率,并非指代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内容或者教学态度认真与否,而是指代学生是否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倘若学生不愿意学习或没能良好的获取,那么即便教师付出了较多辛苦也是徒劳的。

同理,学生即便学的再辛苦,也无法获取相应的发展。小学语文为基础学科,其中阅读教学则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为此应引入科学方法提升教学有效性。

2.1丰富创设情境,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性格特征决定,其内心中隐藏着求知好学的渴望,因此教师应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点燃学生的渴望知识之火。在导入新课阶段中,教师应引入多媒体技术手段为学生播放其较为熟悉且广泛热爱的动画片视频等,可通过契合教学内容的童话故事开创活跃轻松的教学氛围。令学生充满兴趣的进行课文阅读。该阶段中教师应由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具体的立场入手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引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教学,进而提升教学实效性。笔者在开展“小细节,大塑造――《小兵张嘎》课文阅读交流课”时,就曾截取影片中“嘎子跟胖墩儿比赛摔跤”“嘎子塞胖墩儿家的烟囱”等片段进行导入,为学生创设一个愉快轻松的交流氛围的同时,迅速地把学生带入故事情节中,为下面的交流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2引入扩展探究阅读方法

语文知识学习阶段中,需要学生加入自我的理解与分析,为此教学阶段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提升学习质量。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无法为学生安排较长的自由阅读时间,因此教师应利用学校图书室,开创舒适良好的阅读环境。当然单纯的依靠学生借阅无法满足综合需要。为此,学校应定期定时面向学生开放图书室,在班级成立图书角,保障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对于语文教材之中的多元化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图书室进行自主查询。例如学习三顾茅庐的典故过程中,学生虽然较为熟悉诸葛亮,却对其一生了解不多。而教材之中的较多成语则可反映出诸葛亮的较多生平经历。为此在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查询有关诸葛亮的一生经历。有条件的学生还可利用网络系统广泛搜集有关资料,进而对诸葛亮的一生做更深层次的了解。有了这些基础后,教师则可进一步引入成语含义的学习,学生则可快速的掌握了解,并分享其中的经典故事。在该类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探究引导,全面提升了学生阅读质量,同时教师可快速的检验学生学习所得,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3鼓励质疑、激励创新

质疑问难、探究解决不但为学生深化学习的阅读方式,同时也为教师有效教学的科学方法。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阶段中,鼓励学生质疑,为深层次阅读学习的起点,同时也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关键。实践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积极性,令他们形成经常主动质疑、不断探究、自主积极学习的意识,进而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对学生质疑,教师应给予有效的引导与启发,针对一些开放性问题可令学生自主搜寻答案,或者利用课外时间广泛查找,进而全面实现自主、积极、合作、努力探究的科学学习目标。

3结语

总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为提升质量水平,应深入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令学生更加愉悦轻松的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在阅读训练中实现多元化、和谐性、主动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丽莉.小学语文教学问题研究[J].教育管理,2012(9)

第2篇: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方法

语文课外阅读中的课外是相对于课本本身而言的。课本上的文章称为课内,课本上没有的文章称为课外。课外阅读就是以课本外的读物为学习材料而进行的读书活动。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能够进一步的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为他们的语言知识积累奠定基础。学生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中能够对课内的文本材料进一步的拓展延伸,从而积累自己的语言阅读量。

然而,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问题:“现在的学生,读课文语不成句,背课文缺言少语,写作文胡言乱语,语文综合素质基础较为欠缺。”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也都有同感。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学生不爱读课外书,学生的阅读量少,语言的积累量严重不足,对语言文本的理解感悟有欠缺。学生在这样缺言少语的学习境况下,必然也就难以理解文本的深层隐含之意。其实,光抱怨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思考如何让学生跟着你走入那无限的阅读空间去,培养学生能够从阅读素材中寻找到他们所应该感知与获取的过程和方法。

为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做了如下几点探讨:

1 转变观念,认识到加强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教师担心课外阅读会抢占课内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成绩,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有计划地实施课外阅读教学,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能大大得到提升,有利于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成绩。语文学科不仅仅需要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了解,同时还需要大量的也是必须的课外阅读拓展。高中阶段语文学科的知识也是非常庞杂的,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也可以不知道,那么解决这种矛盾的关键就是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学习,主要的是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课外阅读来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尽可能的拓展语文知识,丰富自己的视野。课内学到什么,可以寻找相关的课外阅读内容,这样课外阅读对课内教学也是一个深化和加强。比如《鸿门宴》中项羽未听范增之词,放走刘邦。如果学生想要了解此事的起因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就可以鼓励他们去看《史记·项羽本纪》。立足课内,带动课外,从课内有力地向课外拓展辐射,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够进步。高中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让学生适应新课改下的高考,为了促进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加强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帮助指导学生很好地进行课外阅读。

2 把握课外阅读的特征。

2.1 趣味专题性。阅读兴趣是学生对阅读活动产生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条件。所谓“专题性阅读”是指为了解决某个课题而进行的有计划、有选择的研究性阅读,要求学生以研究探索的方式去阅读课文,去收集、分析和处理与课文阅读专题相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在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促进个性的最优发展。学生对某一阅读材料产生兴趣后,就会萌生“一路追问下去”的念头,进行所谓的“专趣味题研究”。

2.2 灵活开放性。语文课外阅读的灵活开放性表现在:阅读时间上,不受课内阅读一节课四十五分钟的限制;阅读环境上,打破了课堂或教室的限制,阅读地点可根据阅读的需要灵活选择,如阅览室、路边等;阅读内容上,它的外延可以无限扩展,可扩展到各门学科,以及自然、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2.3 自主合作性。语文课外阅读的自主性表现为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对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的选择拥有自主选择权,因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合作性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课外阅读是读者个性化和社会化行为的统一过程,学生在充分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要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 合理利用资源,培养阅读兴趣,传授阅读方法。

除了传统的书本阅读外,我们应尽量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例如多媒体放映、报刊剪裁等。目前,不少中外名著都已成功地搬上银屏,像老舍的《茶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将文本阅读与观看影视结合起来。观看影视可采取集中观看与自由观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好电影、电视和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事后组织影评征文、座谈等活动,以巩固其效果。通过观看影视,学生便能更快地掌握原著的基本内容,吸收原著的精华,从而更好地理解原著。

而所谓的阅读兴趣,指读者对阅读活动的一种注意倾向、积极态度和喜爱程度。阅读兴趣一旦培养成,学生就会对阅读充满期待,阅读成为了一种乐趣。阅读教学不仅要靠老师指导,还要发挥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自主阅读的意识和能力。高中生渴望知识、喜欢探索,他们正处于心智发展的黄金阶段,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学生带进以阅读促发展,以阅读求进步的知识殿堂。教师可以用名人名言或者经典故事来激发学生去了解探索知识。课外阅读的渠道很多,比如网络、书刊杂志等,可以是纸质的阅读,也可以是非纸质的阅读。教师还可以组织读书会、读书报告朗诵和演讲等活动,让学生有一个互相交流阅读经验、表达阅读感受的机会。

另外,大量的实践证实:拥有良好的方法能更好的发挥运用天赋的潜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很有可能阻碍潜能的发挥。读书若有成效,除刻苦努力外,方法正确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古人读书不惜千里求名师指点,历代科学家也很注意研究科学法,就是因为这个道理。可以说,没有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养成课外阅读习惯的老师,是不善教学的老师。因此,我慢慢意识到:自己第一个任务,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习惯,并让学生养成天天阅读的习惯,使之成为书迷。苏霍姆林斯基也反复强调:必须教会人阅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而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发展。学生在学习感到困惑时,他就越需要多阅读。阅读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授人以鱼倒不如授之以渔。

4 采用多种办法,提升阅读水平。

4.1 卡片检查和竞赛法。除了每周由专人检查同学的读书卡片数量和质量外,还不定期举行优秀读书卡片评比活动。结果班里涌现了一批课外阅读积极分子。

4.2 专题阅读促进法。比如结合社会上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定期制定专题,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收集资料,而后交流。这样内容丰富、故事生动的专题阅读,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阅读时的注意力,而且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次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4.3 “讲话”活动提高法。语文学习的特点之一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吕叔湘先生早就强调“从事语文教学必须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作为对阅读效果的综合检查和促进,每周专设一节讲话课,让学生上讲台,轮流当主持人,轮值主持自拟话题,提前公布;班内其余同学做好精心准备,届时抽签决定上台讲话次序;讲话课结束后,主持人收齐讲话稿,并附上简短的主持人心得一同上交。通过“讲话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阅读吸收的信息有了一个极好的外化机会。

4.4 健全课外阅读能力评价机制。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语文学习方式。对它的评价不能按照课内阅读那样运用语感、语素等要素进行细微评价,而要采用模糊评价的方式,从总体方面对课外阅读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如对课外阅读量、阅读面进行评价等。由于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广泛性,所以又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评价的标准不能一刀切,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只要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评价的目的就达到了。

5 注意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途径,同时又将对学生产生终生影响。但,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需要我们潜心去指道和培养。

5.1 培养学生养成“读记结合”的阅读习惯。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接受的信息量较多,内容也丰富多彩。对于一些优美的语段,或富有哲理性的语句,我们要求学生勾勒出来。或摘抄,或剪贴,或写成读书笔记,把阅读的精华储存起来,日后梳理整合,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日积月累,既扩大了知识面,也积累了一些写作的素材。

5.2 培养学生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把“读”和“思”有效地结合起来,在阅读的同时思考和消化,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学生在很多时候,读书只是为了满足心理上的猎奇,没有更高的目标要求,往往只停留在了解故事情节的肤浅层面上。时间久了之后,就是情节也会逐渐淡忘得一干二净。这主要是由于缺乏思考造成的。因此,我们提倡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多作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分析,并及时把自己瞬间产生的想法记录下来,逐步养成勤思考的习惯。

5.3 培养学生养成“读说结合”的习惯。在课外阅读中,学生看了大量的书报,学习了丰富多彩的知识。但这种知识往往是走马观花式的所获,常常是理解不透、记忆不牢的。为了使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记牢,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我坚持每周安排一节读书交流课,让学生轮流上台,把课外阅读中看到的精彩故事、精美文章或读书心得讲给或说给大家听,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把看来的材料信息归纳整合,提取精华,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从而转化成知识和能力。

总之,课外阅读是一个非常灵活广阔无限的天地空间。通过这一途径,可以解决教材的局限、教者信息量的局限、课堂教学的局限;可以使学生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具有博大的人代精神和深厚的科学基础,自觉地把所获得的语代知识、知识技能内化于身心,升华为稳定的语代素质,为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吕叔湘,关于中学语文教学问题,吕叔湘全集[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第3篇: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范文

方法。

关键词:教学理念;阅读教学;师生平等对话;课堂气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师生平等对话,是对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次改革。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没有过多的经验可以作为参考,只能在自己不断的摸索下,整合出一套符合自身教学特点的平等对话方法。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展走访与调查活动,我们可以知道,与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相比,开展师生平等对话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谐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凸显出了一定的优势。

一、转变教学理念,进行重新定位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师生间平等对话,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因此为了更好地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从自身入手,积极提升自身的素质,以满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革新需要。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应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小学语文教师受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影响严重,在教学理念上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在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后,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就要改善自身的思想,使得自己的思想观念、教育方式可以满足新的教学方法的需要,以此来保障师生间平等对话的顺利展开。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应对课堂上师生的位置进行重新的定位。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认知中,教师在课堂上是绝对权威的存在,学生不能在课堂上与教师取得同等的话语权,只有教师才可以讲解知识、提出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因此为了有效地搞好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小学语文教师应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所处的位置进行重新定位,将学生的位置提升到与教师同等高度,并将话语权还给学生,给学生以平等对话的权利和机会。

二、加强师生互动,拉近师生关系

就目前来看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师生关系存在着表面融洽,实质生疏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师生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学生又缺乏与教师沟通的热情与勇气。因此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造成了阻碍。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堂上师生之间就学习内容展开有效的讨论,并在教师的鼓励下由学生发表个人的意见与看法,让学生逐渐找出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通过平等的课堂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六年下册语文课文第一章乐趣时,教师在带领学生对《养花》一文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与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谈谈本篇文章的乐趣在何处,这种乐趣又是怎样表达出来的,你在生活中又有怎样的乐趣。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学生可以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与教师展开互动,使得学生更容易对阅读内容进行理解,提高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则是要让小学语文教师在课下增加与学生沟通的频率,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消除对教师的畏惧感,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习惯与教师平等交流的感觉。这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学生才能更容易地与教师就阅读材料展开对话。

三、活跃课堂气氛,尊重学生意见

传统教育教学在过程中,课堂气氛往往相对比较沉闷,这样的教学气氛虽然可以使课堂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但是却很难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使得学生频繁出现溜号现象。而将师生平等对话教学方法引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后,小学语文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课堂的教学氛围自然而然地活跃了起来,学生在课堂上不再被死板的纪律所压抑,在师生间频繁的互动中,积极地融入了课堂的学习中去,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保障了课堂的授课质量。除此之外,师生间平等对话的展开,也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意见更加的尊重。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章,对《可爱的中国》进行阅读时,学生在与教师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希望可以在课堂上观看与阅读内容相关的一些视频及图片,教师经过思考,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要求,在课堂中播放了一些相关的影片,这让学生感受了其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关系,使得学生在之后学习的过程中越发充满主动性,学习成绩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师生间平等对话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质量,进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第4篇: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创新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多样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初中语文教学发展的趋势,传统的语文教学暴露出了诸多弊端。语文教学尤其是在文言文、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或轻视学生理解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拓宽初中教师理解性阅读的教学思路迫在眉睫。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方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 从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的教学现状看创新教学思路的重要性

(一)传统的“填鸭式”阅读教学模式导致阅读教学缺乏灵活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向学生灌输固定的阅读技巧,甚至利用类似于数学中所运用的公式,让学生将其生搬硬套地用在各种不同的文章中。这种灌输学习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只是将教学过程也只是看作单纯的教学而已,不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教学活动也大都是要求学生背诵文章,按照固定的格式解析相关词句的大意,来达到阅读理解的教学效果,然而对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文章,对文章有何独特的感悟和不同的见解却并不看重。所以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对知识的可迁移性太差,对学过的文章还可以理解,但对于陌生的新文章依旧不知道如何分析、如何理解,因此传统的“填鸭式”阅读教学根本就谈不上任何创新。

(二)阅读形式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是传统教学所缺失的重要部分

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视角去阅读、去理解。但如今的语文教学,通常是以教师为主体,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视角看文章。教师总是带着学生理解文章,带着学生寻找常见题型的答案,这样做固然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认知,但却不能提高学生自己的阅读能力,也无益于学生独立思维的培养。

学生在阅读理解中的独立性非常重要。阅读和理解文章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应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使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对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但根据当前的语文教学模式来看,教师只是强调固定知识点的传输,而轻视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枯燥的教学活动和固定的阅读模式、解题模式已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活动中形式化的阅读脱离现实生活

艺术虽高于生活却来源于生活,但应试教育让学生和教师的视野都变得狭隘,功利主义造成了阅读教育形式化严重,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常常脱节,学生在日常的阅读理解中,缺乏具体的意象,课堂也变得枯燥无趣。教师应该把看似被束之高阁的名家之作与学生能接触到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阅读中融入生活,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兴趣,便于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达到阅读教学中情感的转移。

目前中国的考试机制和其他人才选拔方式造成了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不够重视,数理化和英语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根本没有课外阅读的机会。阅读量少就导致了学生阅读技巧生涩,阅读能力弱。同时,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要求,只是一味地应付语文作业和考试中的阅读。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把自身的感受同阅读结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使他们真正做到理解性阅读。

二、拓宽初中语文教师理解性阅读教学思路的创新方法

(一)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僵化决定了我们应增加教学活动的灵动性,使教学模式变得多样化

首先要求确立学生在理解性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珍视学生的个性见解,不应给学生设置条条框框,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感受、去领悟。探究性和自主性的教学模式在新的教育改革中格外重要。其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发挥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理解性阅读,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探究。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不断积累下来,并在今后的阅读中能够灵活运用。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改变带领学生找答案的方式,而应该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在文章中寻找答案,有目的地对文章进行思考和分析。这样带着问题精读文章更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阅读效率,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性阅读。

(二)教师应尽可能丰富教学方式,达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学生对语文阅读缺乏兴趣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传统阅读教学内容相当枯燥,课堂死气沉沉,没有阅读的良好气氛。因而教师不能照搬教学指南等,应在不偏离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阅读的文章和章节进行合理的筛选,使文章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另外,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满足学生和教育的需求,要注重提高学生理解性阅读技巧的运用。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要求教师在布置阅读任务的时候避免文章主题的重复,应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并且需要不同阅读技巧的文章。这样不仅避免了学生的阅读疲劳,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多种不同的阅读技巧,能够使学生自如地应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提高了学生理解性阅读的能力,对语文知识具有重要的积累价值。

(三)以教材为原点,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性阅读的教学

传统教学总是点到为止,教师的教育观念总认为把课本上的东西教给学生就够了,从而忽视了课外的拓展性阅读。然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教学素材应不仅是课本上的内容,还应该着眼于课本外的优秀文化作品。如此不但便于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深入讲解,也有益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教师应致力于改变教学模式,改善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创新性研究,拓宽思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性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单宗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分析及对策[J]. 科技文汇,2012.(03).

2.迟国庆.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 散文阅读,2011.(08).

第5篇: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定目标;选内容;教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27-02

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就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部重头戏,但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教师教得没滋没味,学生学得味同嚼蜡,文言文教学陷入泥潭中难以前行。如何让文言文这块“世袭领地”永放光芒,使文言文教学行之有效地开展?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教学所感,总结出来共同探讨。

一、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必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教科书中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情来确定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7~9年级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我们据此可确定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明解语言,理会文意,领悟道理。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是基础,也是重点。比如《陋室铭》一文知识与能力目标之一为辨识“之”、“焉”的不同用法,过程与方法目标为设置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接受作者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二、精选恰当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文言文材料,其用词、组句、思想、主旨等是各不相同的,教师一般应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课文中宜于达成各项目标的教学内容。如果是故事性强的文言文教学,从故事入手,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陈太丘与友期》,首先考虑的就是它的文本特点:全文仅102字,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性强,所讲道理浅显易懂,一般学生读两遍后文意自明。针对于此,我确定的教学内容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帮助他们读出短文中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是写景类的散文,从画面入手。在熟悉画面、描绘画面的过程中,将文言字词教学内容穿插在内。此外,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的课外阅读,如果我们倡导学生的文言文课外阅读量20~30万字,用这个数量标准选择一批与课文难易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并且在关键的地方给予点拨,使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博览相结合,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能真正形成。

三、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1.激活兴趣。由于文言经典的晦涩难懂,佶屈聱牙,使得学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要让学生真正地走近文言文,并且使学生消除对文言文的畏惧和厌烦,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把握学生思维活动特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有意识地去设计有趣的情境。教师还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经常性地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

2.以读为本。苏轼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诵读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式。教师强调多形式诵读,反复诵读,读懂文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文言文中有大量的文字障碍,如多音字、多义字、通假字、异体字等,要求首先把字音读正确,其次读准句子的朗读停顿,特别是读一些比较长的句子时,往往要在一句之中表达一个概念或意思的地方,有一些小的停顿,停顿读得正确与否,对句意理解至关重要。最后要读出感情。着重对语气、重音的处理,读出作者的思想、写作意图,再现文章的意境。引导学生体悟思想内涵,是文言文教学的关键。

3.优化教法。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要灵活多变。阅读教学中一些基本知识,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处理。如字词的注音、认读,一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或参考资料完成。教师在此时要做的是明确要求学生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告诉他们怎样去做,并注意时间的限定。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也可以卡片的形式进行摘抄,引导学生积累相关古文化知识、常用文言句式及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文言实词包括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虚词是文言文一个重要知识点,应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之、而、其、以、于”等。

新课程改革的许多理念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若恒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必将得到很大提高。

第6篇: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范文

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文言文中很多的语法以及字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是有很大区别的,学生初学会感到比较困难。由于学不懂,自然地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果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能利用各种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课文有了形象生动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对以后的深入学习是大有好处的。讲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不妨播放腾格尔的现代版搞笑歌曲《桃花源》,也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该文的兴趣。学习《夸父逐日》时,不妨播放动画片,或者介绍《格列佛游记》中巨人国的奇闻奇事。

教学中应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文言文学习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常见的通假字:"说"通"悦","不"通"否","曷"通"何","见"通"现","识"通"志","有"通"又"等。文言虚词的用法等。例如"之"的几种用法,可作代词,可作动词,可作助词等。掌握了规律,也就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侧重于学法的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会学、善学。

温故而知新。学生自主阅读前,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让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归类,然后运用知识的规律去指导学习新的知识。

注重诵读。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经常采用的训练方式。因此,在学生自主阅读后应指导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培养语感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第7篇: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范文

摘要:根据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要求,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的思想情感,注重学生对文言文的领悟和运用。作为语文学习和教学较难的内容部分,文言文教学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生,在新课改要,这种压力更大。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重笔分析了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方法,希望对文言文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研究

目前,我国对文言文的教学确实收效甚微,老师采用的大多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味的采用填鸭式和复制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也是死记硬背,其教学有效性极低。在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包括诗词和文章所占的比例已经提升到40%以上,并且高考题目中关于文言文的试题分值也非常的高,这就要求,对于高中文言文,我们必须给予重视,采取有效方式,进行教学。

一、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枯燥难学的文言文,学生是很不愿意学习的。由于传统的授课方式和讲授方法,学生很难产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所以,要想实现文言文的有效教学必须改变教学方法,采取恰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积极性的产生主要是学习动机在起作用,学习动机成为推动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内部力量,而兴趣又是产生动机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想要学生爱上文言文,必须想方设法改变传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导入上,要尽可能的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在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时候,可以由魏征直谏唐太宗李世民,触龙巧说赵太后等故事强调劝谏技巧的重要性来导入;讲《鸿门宴》,可以由霸王别姬的故事导入这样就会大大的以故事的形式吸引到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作为语文教师在读文言文时,一定要读出神韵,读出情感来,让学生在艺术赏析中产生学习兴趣。对于课本的内容,教师可以再次编排,改写成话剧、小品、相声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上课,在《晏子使楚》,《郑人买履》等课文都可以运用。

二、 正确诵读,树立学习信心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语文教师必须传授给学生文言文正确的朗诵方法和技巧,让他们感受到语言的艺术美和朗诵文言文的心情美,产生爱上文言文朗诵的情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正确的学会朗诵是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关键。要加强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必须要求学生学会朗读方法及注意的事项,如:字正腔圆、停顿有张、语速适中等,,必要时可适当加入体态动作,摇头晃脑等。不少高中生,对文言文的认识有很多的误区,有的同学认为,只要认得文言文中的字,就能很好的进行朗读,其实这是错误的。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必须建立在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对其中描绘的是件和人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有感情的进行诵读了。读文言文,有滋有味,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自然会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热爱。其实,通过诵读和背诵文言文,可以学到其中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学生诵读的文言文多了,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样越来越有信心,自然就有利于文言文的教学了。

三、 巧用多媒体,活化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路技术的发展,在新课改下,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必须经过的道路。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优化教学。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自身的优势,它可以实现图文并茂,采用图面、声音、视频等有效方式把课堂内容用简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比传统的老师讲授效果好很多。比如在讲到《鸿门宴》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影视《鸿门宴》的片段,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故事和相关的人物关系,这样就会让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有助于文言文的教学。

参考文献:

第8篇: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范文

一、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不足

1.偏重于翻译,忽视了自我感悟能力的培养

部分初中教师在中考的指针下,着重对学生讲授词汇和句式的翻译,强化对文言文知识的学习,将文言文解析为若干词汇和语法,忽视对语言本身蕴含的思想和美感的体会,不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自我感悟和体验,降低了教学的层次和深度。

2.脱离文本,片面强调对艺术欣赏技巧的传授

文言文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会直接脱离文本,大量讲授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艺术特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但是其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二、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有效教学的实践策略

1.提高文言文阅读素养

文言文对初中生来说难度较大,必须加强对文本的阅读素养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有利于实现其他教学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教师要确定科学教学方法,提高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应该改变传统文言文教学中过分依赖教师和参考书的弊端,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首先让学生充分预习,大声诵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体会,诵读中遇到生字词学生找注解或者资料自学,基本能弄懂文章大概意思,在诵读和自学中增加了语感和语文知识储备。教师可以给学生发放预习提纲,学生在通读和预习生字词的基础上,按照提纲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和思考,再次感悟文言文的精髓和重、难点,提高自主思考能力,实现自我提升。

(2)创设合理教学情境

文言文内容和形式距离初中生久远,教师应该搭建学生和传统文化的有效桥梁,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增强对文言文中的内容和情感的体验,让学生参与到文本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讲授《桃花源记》《陋室铭》时可以配上优雅的古琴伴奏,学习《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时可让学生课下收集景观的资料,让他们讲述对景物的了解,教师播放景观的纪录片,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积极投入到文本的学习中。

(3)做好文言文阅读的课后拓展

教师应该关注文言文讲授完毕后的拓展工作,让学生及时归纳文言文知识点,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要注重读写结合,根据不同文章特点,进行仿写、扩写、续写等训练,其中最有效和普遍的方法就是书写读后感。写好读后感的前提是,学生必须从整体到细节对文章有准确和详细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真情实感进行深入挖掘,这就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对文章进行再研读和再创作,从而提高初中生的文言文素养,把握文言文学习的精髓,在不断练习中摸索出文言文考试的规律和考点。

2.加强文言文中考训练

文言文是中考语文的重点题目,因此,教师要在增强学生阅读素养和情感培养的基础上,提高应试能力,加强对文言文题型的综合性训练。

(1)做真题把握规律

教师可以将近五年中考文言文阅读习题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通过训练提高做题效率,了解出题的共性角度、思维等,结合自身实际,找出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联习。

(2)开展针对性练习

①翻译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多让学生进行口头即兴翻译,通过课堂比赛式训练和实时练习,提升初中生思考和反应速度,出现问题及时纠正,为中考打下良好的知识和效率基础。

②有效阅读能力训练:对教材的阅读和试题的阅读有所不同,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提升。教师要为学生精选习题,在做典型例题中寻找语感,让学生适应考试。教师还要对文言文阅读题进行集中训练,让学生在考试规定时间内,进行快速阅读,再根据文言文试题的设问进行回答,学生与教师共同交流,在争辩和改正中提高答题的方向性,总结答题规律。

3.学生自主总结

老师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总结考试重点。学生自愿总结,在总结中发现自己需要复习的重点,老师在其中仅仅起辅助的作用。发现学生关于复结的好笔记时,就拿出来在全班分享,或者让学生互相交换笔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复习中实现优势互补。

总之,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课堂中,教师应该不断研究有效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制订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兴趣,在阅读中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将古老的文字与现代现阶段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机结合,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汉字的魅力美和内涵美,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第9篇: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范文

但当前在小学阶段开展文言文教学仍然面临几个问题:一是对课程内容的认识不足,老师有畏难情绪,认为小学生能力达不到,文言文教学会加重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二是课程内容偏失。当前小学语文主要是古诗词教学,文言短文的选择近年来虽有补充和发展,但仍然有短小轻浅的弊端,教材编写者还不信任教师和学生的能力,还有些教材把文言文改写成白话文来教,使文言文的韵味尽失,这种做法是不妥当的。三是教学方法不够丰富。目前小学文言文教学虽然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也有一些比较成功的试验探索,例如李振村、朱文君团队构建的“小古文”课程体系和朱文君老师注重朗读激趣、文白对读互写等教学方法,都是对小学文言文教学方法的很好探索。然而,从总体来看,小学文言文教学方法还不够丰富,某些方法因受一线教师文化素养的局限而不具备较强的推广性。

从石皇冠老师的模仿、尝试教学改革探索中,我很高兴地看到了其对小学文言文教学可能带来的变革契机。我仅就小学文言文教学方面,谈几点认识。

首先是在创构小学文言文的教学内容体系上有突破。石老师的教学改革大胆突破了小学语文教科书文言文基本缺失的文本体系。20世纪初开始的中国现代教育改革主要是移植西方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小学语文教科书代替了“三百千”,“狗,大狗,小狗”(1922年商务印书馆《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第一册第一课)代替了“天地玄黄,宇宙洪荒”。1949年后的小学语文教科书虽然注重了古诗词教学,但是文言散文基本被排除在教科书体系之外。近年来,增选了一些文言短文,例如人教版12册小学语文课本中只有4篇(则)文言文。仅从数量上看,文言散文的教学显然是非常薄弱的,似乎大家都形成了一个潜在的共识,文言文教学的问题要留到初高中去解决。然而从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看,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实践证明,学生越早接触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对其智力发展和文化修养的提高越有利,因为小学阶段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代。石老师的教学改革,不是小打小闹,增选几篇小古文学一学,而是从课程内容上来了一个大的重构。他主要选择《史记》、《汉书》和《资治通鉴》中的人物传记开始教学生阅读文言文。人物传记因记载人物言行事迹,有比较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较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这几部著作也是比较典型的文言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思想上不像先秦诸子散文那么深奥难懂,所以,以此作为小学高年级学段开始文言文学习的材料,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内容体系,如果仅靠《杨氏之子》《晏子使楚》《伯牙绝弦》等几则小短文来培养小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毫无疑问是不够的。因此,石老师的教学改革实验,首先在小学文言文教学内容体系上就有大胆的创构,为我们今后建设小学文言文教学内容系统打开了思路。

其次是在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上给我们带来诸多的反思和启发。从教法上来讲,小学开展文言文教学,最忌字字落实和串讲翻译法,这样会磨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石老师的做法是抓住朗读,先读通,辅以文白对照阅读,务求通过反复朗读粗知文章大意,然后反复诵读历练。其中不做过多的烦琐解释,学生在朗读中逐渐加深理解,同时也逐渐培养了文言语感。当然注重朗读也不是什么新鲜方法,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在他们的教学中都已注意到这一点,例如浙江的赵珈瑜老师总结的文言文教学“五读”法、浙江宁波的邱静君老师总结的审美朗读激趣法等。但是为什么石老师的文言文教学改革收到了较大的效果(小学生就能读懂《史记》和《汉书》,这本身就是大成就),而很多大城市的重点小学,却还停留在读几则短文,做几道试题的水平上呢?这个现象引人深思:我觉得首先是阅读的量要跟上,要给足学习的时间。现在小学生都在忙着做各种试题应付中考,哪有闲工夫读这些不会成为中考检测主要内容的文言文呢。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有民主的精神和开放的教育视野,石老师和他的团队在功利性的应试教育之外,另辟蹊径,所做的工作是有着长远教育眼光的。可以预见,经过较系统的文言文阅读教学训练培养出来的孩子,将来在中学学习更有潜力,因为即使单纯从考试角度看,将来的语文高考,也往往是在文言文及诗词的阅读鉴赏部分拉开分差。其次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关系问题,事实上优秀的教学方法总是和教学内容辩证统一、融为一体的,语文教学在教内容的同时,其实就是在教方法,学生在大声朗读文言文的同时,他的情感和思维是同时发展的,虽然不同的学生在理解上有快有慢,有深有浅,但总是一个学习主体不断感受和深化领悟的过程。清代桐城派散文家刘大提出的“因声求气”,就是通过感受诗文的音韵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学生理解与否,在他(她)的朗读中都能体现出来,所以教师的教学就要在这些方面下工夫。“多音字、借用字念错,表明对句子或段落理解不到位。这些在朗读文言文时特别重要。”“要想知道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水平,最基本的评价方式应该是朗读。如《项羽本纪》《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李将军列传》等,篇幅较长,从头到尾正确流利朗读下来,这本身就是一种硬功夫。培训这种硬功夫,靠的也是朗读教学。”石老师在这里所说的硬功夫,就是建立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基础上的教学方法,这个方法是过程性的,也是基于内容的,是无法将之从教学过程中抽离出来,也无法进行抽象概括,它具有默会知识的特性,具有无法言说、跟学习个体紧密相连、注重实践等特点。石老师的文言文朗读教学法再次证明:默会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体现为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融合统一。

第三是巧妙地发挥了传统的句读法作用,抓住了文言文教学评价的牛鼻子。石老师博客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人还会提出异议,认为会念未必念懂,可能是瞎念。于是,我就拿出无句界的文言,让学生尝试断句。断句完毕,互换作业,拿出答案批改作业,找出断句错误,统计每人的错误各是多少。接下来认真阅读有标点材料,还可以看相应的白话翻译,下课前,还进行一次断句测试,看看错误各是多少。因为篇幅稍长,时间较短,学生不可能凭记忆断句。前后两次测验断句错误数目的差就是进步。这个进步除以前测错误,所得百分数就是当堂提高幅度,也可以叫当堂进步率。这个百分数的分子就是学生在这节课上的得分。”断句实际上就是理解能力最直观的体现,文言文的很多精微之处都在表现句子的停、顿、黏、连的细小变化之中,小学生学文言不必一上来就要求他们体会得那么精深,只要读正确即可,而这必须有一个简明实用的测查方式,断句就是一种最好的评价手段。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系统、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断句训练,每个学生在每堂课都能有“当堂进步率”作为学习反馈评价,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就可以为老师把握,评价的激励功能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所以,我觉得石老师这个方法既模糊又科学,正体现了教学评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育教学功能,所谓“大道至简”,在我们的小学生疲于应付各种各样的模拟试卷、组词扩词等垃圾作业的时候,我们其实往往忘记了小学语文作业评价要通过学习不断回归文本,而不是在所谓的专家指导下“揣测”文意,这样的“揣测文意”的作业和评价模式,最终只能偏离文本而得之皮毛。石老师的方法,既简单又实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值得推广。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