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老师的教学特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语文课堂 闷课 表现 原因 出路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语文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新的语文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运用于语文新课堂,使语文新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告别语文课堂“闷课”,成了广大语文老师和学生共同的呼声。
一、什么是语文课堂“闷课”
所谓的语文课堂“闷课”,就是在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包讲,学生包听、包记,课堂死气沉沉,没有一点学生的声音。语文老师没有提问,即便有,也是自问自答。或是语文老师只叫几个学习好的学生回答,大多数学生没有发言权,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不起来,课堂成了语文老师“一言堂”或是几个优秀学生的课堂的课型。
语文课堂“闷课”,严重地挫伤了语文课堂上广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时间长久,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不利,会导致学生养成惰性的情形。
在新课改前提下,语文课堂“闷课”是最让学生讨厌的课型,是最不能培养学生想象力、动口动脑能力的课型,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课型。
有学生坦言:上语文课堂“闷课”,感觉就像坐闷罐车,看不到外面的景物,不知道到了何处,不知走向何方。课堂上,无兴趣,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却是一头雾水,不知西东。
语文课堂“闷课”,着实让学生难度过一节课。因为“闷课”让学生在课堂上无兴趣,无思维碰撞,无启迪,无扩展,无见解,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抑制了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语文课堂“闷课”的表现
语文课堂教学“闷课”,有什么表现呢?根据麻栗坡县民族中学30多位高中语文老师在新课改上语文课表现出来的情况,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1、一言堂。一些语文老师上课,占据了课堂教学话语的绝对时空,扮演课堂教学话语的绝对权威,大多数学生更多地只是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以及达成老师统一的教学目标而服务。课堂上,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记,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
2、照本宣科。新课改倡导老师上课要用新方法、新手段,但不少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还是讲得比较多,学生发表自己真知灼见的机会很少。老师的设问质疑只是把教材内容演化成问题,单向拷问学生,老师成为教材话语的代言人。上课内容,老师根据课前备好的教案(问题)一一展示,主宰了课堂的一切,学生只能老老实实按照老师预设的程序,跟着老师走,跟着书本走。
3、情绪低落。语文课堂上,由于老师讲得多,学生没有发言权,只能接受知识,造成课堂学生情绪不高。有时,老师提问,只会盯着几个学习好的学生,忽视大多数中差生,造成课堂上大多数中差生成了课堂的看客,忠实的听客。
4、无欢声笑语。曾听两三位语文老师说,去听别人的语文课,看到别人的学生积极回答问题,配合得很好你一言我一语,很是活跃,老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回答问题对答如流,真是羡慕极了。可是自己上课,往往课堂沉闷。提问,学生呆若木鸡,不作回答。有几位老师感叹:上课如上坟——十分痛苦。
三、语文课堂“闷课”的原因
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上课形成“闷课”,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对麻栗坡县民族中学30多位高中语文老师上课情况表现总结出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老师讲课声音太小。有的语文老师上课,无激情无表情无感情,加之声音又小,又温柔,让学生昏昏欲睡。见过不少语文老师上课,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下面学生倒成一片,老师好像没看见。
2、老师太高傲威严。一些语文老师上课,好像太高傲,不喜欢和学生交流,不喜欢蹲下身子来问学生,一幅高高在上的样子,加之声音又大,有点吓学生。上起课来,由于学生怕老师,则像“犯人”一样,生怕答错老师提的问题。回答的时候,非常小心,整个课堂里,只有老师和回答学生的声音。
3、老师讲得太简单。有的语文老师上课,只是随便读课文,写几个生字,归纳一下段落大意,讨论一两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就让学生照着答案读、背、记。
4、老师教学太无序。不少高中语文老师,不遵照学生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如一开学教学新课文,不是遵照学生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也不遵照教材编排的规律顺序,而是一来就上文言文单元,不管是初中学生,还是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应该说都是有一点难度的。但不少语文老师一上新课,先把文言文上了,再上现代文。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上?他们说,先上文言文,好让学生背。其实,这样上,老师上完了,学生也差不多就忘完了。因为一来就上文言文,学生感觉很难,造成了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人的声音。因为学生不懂,就只有老师一人讲,一人自问自答了。
四、怎样告别语文课堂“闷课”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全面深入,语文老师应该积极地学习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并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告别“闷课”,让语文课堂成为了充满活力的“活课”。
1、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整个教学活动生动、活泼、自然。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老师可以人情入境慷慨激昂地表达、低缓慢慢地诉说、抑扬顿挫地读、和风细雨地讲、欢快激动地说、悲壮激越地念;或是让学生进入课堂的情和境或是进入课文的情与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情感彭湃。如教学《荷塘月色》,老师可以让学生抓住文章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基调的语句,联系景物描写阐述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即把文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三句作为表达作者情感基调的语句。作品的开头先写“我”的心情,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第三段写一个人独处的好处:“今天晚上,一个人在苍茫的月色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人。”从这个自我剖白中,可以体察出当时作者的身心并不自由、并不舒畅,而是带着淡淡的忧愁情绪。在对“月下荷塘”以及“塘中月色”等诸多“景色”描写中引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句点题之语。惦着江南的什么呢?学生理解了这个问题,本文所抒发的情感自然也就领悟了。
2、创设问题情境。
老师创设问题情境,应使学生感到新鲜、亲切、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要求,诱导学生思考,并让学生各抒己见,在积极的思维中进行知识的习得,能力的提高。如教学《我有一个梦想》,老师要设置好一个问题:请大家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
让学生自己谈。学生各抒己见,各抒己梦。课堂气氛变得热烈起来。这样,既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如教学《孔雀东南飞》后,老师创设问题情境:如果刘兰芝没有“举身赴清池”,焦仲卿没有“自挂东南枝”,那么他们还可能有什么样的结局?这样,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想“他们会私奔”,有的学生想“他们会起来反抗”。当学生通过比较思考,得出二人非死不可、别无选择的结论时,对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就有了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现力。
3、教学要有个性。
个性是一位老师成熟的标志。语文老师教学具有了自己鲜明的个性,就会对学生产生吸引、熏陶、愉悦、审美、思维、启迪作用的最大化。如从老师讲课特点看,有幽默风趣的“小说型”,有机智灵活的“说客型”,有风度翩翩的“体语型”等。老师可以而且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选择取舍等方面有所侧重,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如有的老师普通话标准,音色很美,擅长朗读,小说、诗歌、散文,娓娓诵来,使人终日不倦;有的老师喜欢古典文学,教材所选古诗文均倒背如流,学生自然亲而近之,感而化之;有的老师熟悉时事新闻,对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实话实说、东方时空等栏目十分关注,每遇好的节目就及时介绍,学生也喜之乐之。所以,富有个性特色的语文老师教学会给学生的成长烙上深深的印记,让课堂充满激情,气氛热闹非凡。
4、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语文课堂师生间应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双向互动关系,老师的作用更多应体现于引导者、对话者,语文课堂不能成为老师展示个人才能的秀场。师生在互动中,老师要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信赖的关系。教学中要善于改变自身的话语,采用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谈话,为对话的展开提供平台。从侧重于一般提问转化为释难的提问,从简单的“是什么”提问转化为“为什么”的启发性、发散性提问。改变老师评价上的“一言堂”,转而鼓励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评价。课堂话语交往中,重视情感沟通,让课堂充满灵动与感动,注重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学生真实的内心情感体验。
5、创设宽松课堂气氛。
语文老师要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心平气和地倾听他人的声音,能够容纳不同的声音。语文课堂上,老师不能只让优秀学生操作了有限的学生话语权,让那些不善于表达、内向、不自信、反应较慢的学生只能充当听众,更不允许课堂上,只有老师的声音。
6、引入竞争机制。
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往往能涌现。课堂上,老师有效利用,课堂气氛一定会活跃。如采用分组竞争办法,学生为了给小组争光,会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高度的注意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课堂不呈现“闷课”。
7、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
书声琅琅的课堂、议论纷纷的课堂、充满质疑声的课堂等课堂,即是生动活泼的课堂。语文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朗读朗诵,使课堂上书声琅琅,气氛热烈。同时,要让学生纷纷扬扬议论,畅所欲言。还有就是要充满质疑,学生对文本、同学、老师应有所质疑,老师对学生、课本、参考资料也应有所质疑,不能人云亦云。
总之,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多想些办法,积极引导和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不会沉闷。作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努力地培养学生主动、高效率地学习。要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精神、开拓的意识、告别“闷课”,营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令人向往的场所。
参考文献
[1]刘建云,如何应对高中语文课堂沉闷现象[J],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上旬期,2011年09期
[2]张冠中,怎样才能使高中语文课堂不再沉闷乏味[J],快乐阅读,2012年第06期
[3]段振,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沉闷”现象及对策[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08年3期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去说
语文老师都有这样一种感触:学生刚升入初中还能够主酉蚶鲜ξ饰侍猓主动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主动将自己的观点向全部同学进行分享。但随着学习的逐步升入,升入到初中二年级三年级在这方面就远远的不如初中一年级时候的状态了。绝对多数情况下,有大部分同学,老师不提问是不会主动去回答问题的,课堂上经常时那几个声音在配合老师的提问。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老师们已经将课堂当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扭转朝向理想的状态发展了。但是课堂当中还是有一部分同学不能够主动的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去说。一方面,老师要向学生阐明主动表达自己观点的积极意义,告诉学生,只有主动去说出自己的想法,你才能够加深对课文或问题的理解;只有主动去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你在小组中的地位才能更加巩固,大家对你的认可度才会更高。另一方面,老师要营造学生主动表达的氛围。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小组长将首先阐明观点的同学给予更多的加分,可以将每位同学的主动发言作为加分项目,也可以将讨论交流之后申请主动发言的同学积分予以翻倍。相信只要语文课堂当中语文老师给学生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去进行表达,主动去说,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定会较之以前有更明显的进步。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去说
课堂当中总有一些学生是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他们大胆发言,逻辑清晰,条理清楚,用词准确,口齿伶俐,发音标准,老师们为有这样优秀的学生而感到骄傲。但是这样的学生在班级里面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学生则是老师不请回答则不会张嘴说话,老师请回答问题则是扭扭捏捏,更有甚者表情慌乱,词不达意,最严重的则是一言不发,沉默以对。其实,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语文来说最应该关心的恰恰是不能够主动进行“说”的这部分同学。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来说要引导他们积极去说。其一,语文老师要积极创造说的氛围、给予学生说的契机。课堂当中说话的机会非常多,解释文题是要学生说出课文题目的主要意思,介绍作者是要学生用自己的话对某个人进行介绍,阐述文章背景时要学生说出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复述段落内容是考察学生说出段落大意的主要手段。总之,课堂当中随处都有说的机会,语文老师只要有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绝对能够得偿所愿。另外,语文老师要对学生说的情况进行积极的评价与鼓励。学生只要开口说话就是进步,只要条理清楚一二三四各条阐述清楚就是及格,只要逻辑清晰、用词准确、发音标准就能够给优秀。相信语文老师的积极引导一定能够让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有飞跃的进步。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往好去说
学生在课堂上不说话不等于学生在课堂之外不说话,学生在课堂上说得不好也不等于学生在课堂之外说得不好。很多老师都知道,和孩子的家长沟通孩子不怎么在课堂上主动表达的话题,很多家长很是诧异,往往会强调“他在家很能说啊”“他和某某在一起的时候说得可好了”。究其原因,其实是语文课堂上没有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将需要表达的内容往完整去表达,往“好”去说。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帮助学生把话说好。那么该怎么做呢?首先要教给学生说话的技巧,互联网时代这方面的技巧铺天盖地,只要稍微动动脑筋就可以让学生掌握。其次语文老师要帮助学生按照一定的思维和逻辑去说,语文课堂当中的很多环节都可以让学生牢记其中表达内容时候的“套路”。比如介绍作者时该怎么说,总结文章主旨时该怎么说,阐述写作特色时该怎么组织语言,这些都是语文老师能够教给学生的。学生说不好是有很多原因的,只要语文老师注重从各个方面去关注孩子,主动去分析和帮助他们,孩子一定能够越说越好的。
四、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示范学生完美表达
语言是一个逐渐习得的过程,从小到大,我们都时在模仿别人说话。青少年学生在初中阶段是语言交流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作为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向学生做示范让学生学会完美表达。教师要做好示范,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所谓“打铁还得自身硬”是也。语文老师自身表达能力强,则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作为教育资源让学生学会完美表达。反之,语文老师则要借助其他力量,例如互联网资源,让学生通过共享资源中其他名校教师的示范效应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对老师的模仿和学习时伴随学生学习始终的,语文老师一定要重视自身的示范和榜样效应,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素养,进而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教学问题;策略;答疑;探究性
一、目前语文综合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老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概念模糊
老师在对综合性的理解上存在偏差,认为这只是一种口号,很难付诸实践当中。通过相互之间的谈话和沟通发现,不少老师对这一改革理念的评价并不高。认为语文就应该做好“本职”,促进学生理解文章,记忆字词,背诵诗词,学习习作。而不是将精力放在其他方面,有违语文教学初衷。其他方面就应该是其他老师的事情,至于综合性,学生自会在各科的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
融合。
2.教师缺乏综合性知识
语文的综合性是表现在跨学科上,但是就目前的教师资源来讲,往往存在“术业有专攻”的现象,这是必然的,也是在教育上难以避免的。这样一来使得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很难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便无法凸显其综合性。语文老师在语文方面有很强的指导性,但是对于其他方面,却往往予以忽略。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开放学生的视野,了解到综合性学习的真谛。比如,《化石吟》的教学,就是一个语文和化学的结合,语文老师缺乏化学知识,就会造成对其吟诵对象的不了解,不懂得其生成原理,这是不利于文章的学习和知识的综合性应用的。
3.容易忽视学习实践环节
学习实践是对知识的检验,是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是激发学习趣味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方式。虽然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的确很难。需要老师组织设计实践过程,又要管理学生的实践安全和纪律,还要不断调整实践方案,归总实践结果,升华实践意义。这些困难就造成了实践环节的缺失,也造成了综合性学习的障碍。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教学的解决策略
1.培训语文老师,合作性教学课程
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综合性教学更加提高了对老师学习的要求。学校可以组织讲座,对综合性学习的概念和应用策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案例的支持,能够帮助老师从理论方面获得灵感,在实践案例中找到可以模仿的对象。另外,综合性教学要求老师不断学习新的各科知识。这个问题可以在听任课老师的课中得到解决,语文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听其他科目老师的课,从中找到语文的切入点。然后和任课老师讨论此切入点的正确性和意义,给学生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语文综合性教学。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还有利于增进师生情感,让语文教学质量更好。比如,学习《看云图,识天气》时,这是和地理知识相关的,在地理上也有所涉及。不如教师将文章的原理工作教给地理教师,一起去听地理教师关于这个方面的讲解。然后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讲解文章,这样教师也充当了学生的角色,在合作教学中突出语文的综合性意义。
2.提升自身素质,丰富语文内涵
一直以来,老师都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对语文综合性的要求不是对语文本身的忽视,反而是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这便是老师对自己学科要进一步研修,提高自己的教学资源开发能力。语文老师要大量阅读国内外文学著作、诗歌、新兴的小说等等。从而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对语文文化的吸收能力。从教学层面来讲,语文老师还要经常性地参考特技教师著作的书籍、杂谈和观点,以及他的博客等等,以此寻找最新的教育观点。
3.提倡室外语文教学,突出实践意义
语文是活的,是应用于生活当中,体现于社会实践的。教室内的基础教学只能让学生懂得语文的皮毛,或者是将语文作为一种知识学习,而非能力。语文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室外的实践,这也是综合性教学的关键所在。老师首先要做好研究工作,准备好实践需要的知识,对实践内容、实践地点以及实践方式做好调查研究,并做好第二套方案的准备。语文老师可以结合地域特色,在学校以外的地区,比如博物馆、历史遗迹、旅行社等等,组织语文的实践应用。通过调查和研究,让学生发现语文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比如,可以调查“近年来城市的旅游方向”,从历史文化、地理特点、数学概率及语文的语言组织等方面来完成任务。这是多学科的综合,更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成就感。在教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不要仅仅让学生去想象“盲孩子”的孤独和无助,而要让他们在室外真切地去体会,组织孩子们蒙上眼睛,尝试从一个地点去往另一个地点。或者是蒙上眼睛一个小时,让他们去“听”这个世界。突然的黑暗即使短暂,也能够让学生了解那种感觉,在孤独中和自己的影子交流,这不正是文章的精髓所在吗?
总之,语文综合性的教学需要老师强而有力的指导性和执行力,改变依赖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开阔教学视野,拓宽教学渠道,让语文更有价值,让语文学习更有预见性,更有实践性。
我们再来看看我国教育的始祖孔仲尼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孔子既具丰厚的学识也具独特的个性。他诗、书、礼、乐、射无一不精,有自己独到的思想与主张。编订了《诗》、《书》、《礼》、《易》、《春秋》等典籍。他的教学常是学生“侍坐”,在平等、对话、融洽的氛围中,循循善诱,因势启发,弟子各展其能,他的“哂”“喟然叹”既不妨碍弟子“各言其志”,也恰当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孔子伟大,他有博大精深的思想;更伟大的是他以他的独特的个性魅力征服了弟子,让弟子把他的思想继承下来,并得以传播,从而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语文教师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呢?
一、多引进源头活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师的源头活水是知识之源,生活之源,社会之源,生命之源。首先,个性特色的形成是需要自身的不断积累和开发的。质变是需要许多量变积累的,追求个性化的教师应该注意这个“量变”。不重复别人的走过的路,而是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去积累开发。其次、要多读书书。书籍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是历史的传承,吸收它,增加自己的文化内涵。语文教师要不断地长期地有重点地读书。第三、学习他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众多的人有各自的优点,语文教师要“见贤思齐”,善于发现,善于交流,善于分享,甚至不耻下问,取长补短。这是充实自己的重要途径。第四、留心观察生活。生活处处都是语文,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电视,报纸,网络……都有语文教师取之无尽的精神食粮。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丰富自己的实践智慧。
二、正确对待缺点
“缺点”能避免吗?可以,又不完全可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要不妨大碍的“缺点”,不必太在意,评论者也不要太过苛刻。而有些“缺点”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是优点。有些“缺点”是与个性相连的,压抑了“缺点”也失去了个性。
有几个几个年轻老师谈到他们读师范时的一位语文老师。这位语文老师有一点口吃的毛病,常常是一激动就口吃,那独特的节奏、独特的语调,辅之于独特的动作非常吸引人,非常感染人。他把口吃发挥到了极致,成了他吸引人的特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学们很喜欢这位老师,从而也喜欢他教的语文这门课。试想,如果这位语文老师因口吃自卑效果又会怎么样?
再谈一下评课,特别是评新老师的课,涉及特色与“缺点”的问题。评议时,不要固守着原来的经验与观念去评说,说出一大堆新老师的“缺点”,应该充分肯定新老师的优点,客观的提出他显著的“特点”,这特点从某个角度看是“缺点”,抑或通过他的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探索中经过反复的磨练与扬弃,就可成为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可见某些“缺点”是完全有可能转化为风格的。有一位新老师上语文公开课。课堂上,是“疯狂语文”。课后一些老教师说:“你怎么这样上呢?语文教学的好多环节被打乱了,太张扬,语文课堂不是舞台。简直不像语文课!”但后来的事实雄辩的证明这位老师“疯狂”的“缺点”恰恰是他个人鲜明的个性的体现。连当初反对他的老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仿效他的“疯狂”。
当代语文名师魏书生当初一反传统,主要让学生自学,当初许多家长领走了自己的孩子,引来许多非议和质疑。但他坚定的按自己的做法走下去,最终他成功了,成为中国教育界竞相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他大部分时间不在自己学校上课,这在一般人的眼里岂止是缺点,更认为是一种极端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嗤之以鼻。但魏书生“任尔东西南北风”,坚信自己的信念,以他鲜明的个性、独特的做法在人生的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中国语文教育界的一个传奇典型。
三、注重诗外之功
“功夫在诗外”是诗人陆游诗歌创作的体验。他向生活学习,观察,认识,体验,感悟。形成自己独特的平民化诗歌特点。我们要善待自己,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应该寻找生活的乐趣。一个有生活情趣的老师,其审美能力自然会高别人一筹,在教学中不自觉地就会派上用场。多行路,多读书。在生活的天空邀游,在书本的海洋潜泳,学会体察,学会积累,学会借鉴。这是学识之源,也是课外之真功夫。有位语文老师平时爱唱唱歌,跳跳舞,他的语文课常给人以美的享受。上“戏曲大舞台”时,他并没有多讲什么,只是有板有眼的唱了几段京剧、黄梅戏,学生兴趣盎然,陶醉其间,被我国戏曲文化深深的折服。
【关键词】重点 简易方式 存在问题 今后方向
一、电化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的重点
1.认真设计每一课的环节,尤其是电教手段的使用。
2.及时总结学生的反馈信息,力争做好后续工作。
3.开设各种方式的研讨,和其它教师共同研究电化教学的方式方法,多多实践。
二、初步探索出的简易教学方式
1. 演练实践
这个方式是通常用的电化教学方式,是由微机一一出示题目,由学生输入答案,而后微机判定对错,对就进入后面的题目,不对则再次出示题目以修改更正答案。经过学生有层次地回答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对学过的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掌握常规技能的终极目标。
2. 单独引导
该方式方法是创设独特的教学场景,也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扮演授课老师。可以把教材知识分成多个独立知识体系,每一部分推荐一个知识或问题。先由电脑给学生展示小部分知识,给出正文和范例,之后提问,以便验证他们掌握的情况,如回答对了,电脑则自动进入下一环节,如果出现问题,重新进行。
3. 电教娱乐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电教可用于微机娱乐和教学娱乐。微机娱乐活动是用来学习微机知识的;教学娱乐则是用微机来促进生成竞赛的学习气氛,从而把知识性和娱乐性融为一体,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动力,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
4. 个体升华
也就是孩子们利用微机系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自身不足,从而不断提高完善。该方式方法在培养优秀生和辅导落后生的教学中有更为广泛的作用。
初中语文本身具有一定的地方性、集合性和实战性特点,给电化教学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在下面几个方面开展初中语文电化教学,实践证明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成果。
①化繁琐为简易
初中语文课文里存在许多难以表述定义、表象和规律,远远超出孩子们理解能力的知识,这些知识成为孩子们学习上的阻力和教师辅导上的难题。比如名家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里关于月色的刻画,初中孩子理解时有一定难度,语文老师就可利用多媒体视频方法,把这种难以理解的月下美景播放出来,让孩子们实际感受一下,比老师生硬的讲解要生动许多,便于孩子掌握知识要点。
②营造浓厚氛围
电化教学的突出特色其实就是生动形象,初中学生的思维又是普遍以形象思维作为平时思考的主体,基于这一实际情况,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的特殊性,提高孩子们的情商,创设极好的教学氛围。
③古今
初中语文教材里很多东西的时空变幻性极强,而电化手段则可以体现独到的特色。比如,语文课堂上,出现涉及到很多具有地方特色和人文特点的物象,孩子们不能正面感受其特殊性,电化手段教学就可实现跨越古今时空的大挪移,再现当时的情景,提高孩子们的观察力、判断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从而提高孩子们的思维能力。
三、不可回避的问题
1.生搬硬套
电化教学中依然存在问题,比如有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常常有“不怕乱用,就怕不去用”的思想,造成在工作中强硬使用不当电化方式,将微机授课这样的全新模式生硬带入语文课堂,使原本很有秩序的语文课堂失去了的原有的魅力。
2.盲目引进
初中语文教学有其独到之处,往往存在人物差异、地方差异、学校差异、教师差异,学生差异等,因此教学方式应该灵活多样,随机应变,绝对不可盲目引进,简单模仿。
3.本质未改
目前各地很多硬件建设良好的学校,表面上拥有较好的现代教学手段,而实际课堂,其实质还是没有离开“一言堂”,有的甚至完全脱离现代语文教育理念,这样先进的电化手段其实对改进传统教学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甚至,还有一些素质低下的语文教师,利用多媒体大容量的特点,随意增加课堂教学内容,或大量布置课堂练习题。先进的手段不但没起到作用,反而成为应试教育思想浓厚的老师的“法宝”,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们的课业负担。
一、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掌握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语文新课程的总体目标和途径,进一步推进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全面贯彻落实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开展教改实验,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按照教务处要求开展集体备课并将集体备课真正的落到实处,加强对新教材的学习和研究,深入课堂、及时调研、适时反思和总结,切实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确保语文教师教学水平、学生语文成绩上新台阶。
二、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加强教研常规管理,进一步形成语文教学的研究氛围
1、每月四次的教研活动要按照教务处的安排落到实处。每月第一周的教研日为整个教研工作计划研讨学习时间,由教研组长组织并安排专人讲座进行教研培训;后三周的教研日按照学校要求进行听评课活动,具体授课安排见后附表。
2、组织全体语文老师参加学校的“青年教师发展课”和“教师课堂教学现场评价”两大活动,青年教师按学校要求本学期至少上两节课,其他教师都必须参加“教师课堂教学现场评价”这一活动。
3、备课要适应新要求新形式,不但教学过程设计理念要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要新,而且教学目标要新,教后反思不走过场。
4、学生作业每个年级组要尽量一致。周记、摘抄、练字、随笔等各项作业可以采取多种批改形式,但一定要做到有布置就要有检查,有记载,把作业落到实处。
5、每月月考试卷的出题和批阅要严格按照教务处的安排执行。备课组长提前早做安排,出题教师的命题要符合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注重基础和考查能力并进,月考试题必须经过备课组长的检查才能印刷。
6、九年级语文老师在制定计划的时候要把中考复习的研究和指导和新课教学任务同时纳入计划中,在上新课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补救,为今年的中考能取得好成绩奠定基础。
(二)加强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根据学科特点开展课堂教学的研讨,通过集体备课展开对话争辩,群策群力,让教师的教学有章有法,有规有矩。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都要做有心人,用情、用心施教,用自己的智慧使课堂变得有序而生动!
2、认真组织所有语文教师参加学校教科处组织“初中教师校本行动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协助教科处做好今年的课题验收。并以此活动作为推进课题深入开展的重要环节,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策略,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扎实地开展课题研究,努力探索提炼构筑理想课堂的策略,形成本校的课题研究特色。
3、组织所有教师以“我以校本行动研究共成长”为主题,撰写课堂教学经验论文,参加“中学第三届教师论坛”活动,在2月底上交论文。
4、配合学校问题研究专班,对“任教双班语数英老师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和“青年教师业务素养提高途径”这两大问题进行研究,促进本组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
(三)建好校园文学社团,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1、本学期按计划、按时间、按要求、按质量出版两期校刊。
2、争取在学校网站让“晓曦”文学社有一席之地,扩大影响。
3、评选优秀文学社成员,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三、活动安排
二月份:
1、制订初中语文教研工作计划。
2、各备课组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进度、集体备课的时间和内容;各位老师按照本班学情制定确实可行的学期教学计划(各备课组长和老师于 2月20日 以前将电子文档上交教务处)。
3、召开第一次教研组会议,解读2009年教研工作计划,安排本学期工作任务,确定本学期教研组主题教研活动的方案 ,安排本学期第三期校刊的征稿工作。
4,进行九年级假期学情检测,迅速阅卷并及时分析考试情况。
三月份:
1、召开第二次教研组会议,由王正坤老师进行第二次教研讲座。
2、按照学校要求做好第一次月考的拟题和评卷工作。
3、按照学校要求组织本组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
4、在全校学生中广泛征集优秀稿件,争取出版第三期校刊。
5、组织教师参加备课组教研日活动,由龙羽、韩宗秀、艾红分别于三月的第二、三、四周的周二下午第三节上课,第四节所有语文老师参加评课或者分备课组安排具体教学事宜。
四月份:
1、根据学校安排做好期中考试的拟题和评卷工作。
2、召开第三次教研组会议,由艾 红老师进行第三次教研讲座。
3、评选优秀文学社成员,并给与适当奖励
4、组织教师参加学校的常规教学评价活动。
5、组织教师参加备课组教研日活动,由狄金霞、王正坤、李国红分别于四月的第二、三、四周的周二下午第三节上课,第四节所有语文老师参加评课或者分备课组安排具体教学事宜。
五月份:
1、召开第四次教研组会议,由易万成老师进行第四次教研讲座。
2、组织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
3、组织优秀稿件,准备出版第四期校刊。
4、根据学校安排做好第三次月考的拟题和评卷工作。
5、组织教师参加备课组教研日活动,由梅新、刘芳、席代玲分别于五月的第二、三、四周的周二下午第三节上课,第四节所有语文老师参加评课或者分备课组安排具体教学事宜。
六、七月份:
1、召开第五次教研组会议,由李国红老师进行第四次讲座。
2、组织教师参加备课组教研日活动,由周礼会于六月的第二周的周二下午第三节上课,第四节所有语文老师参加评课或者分备课组安排具体教学事宜。
3、撰写教学工作总结和论文。
4、期末资料整理、汇总 。
5、写好教研组期末总结。
6、按学校要求做好期末考试的评卷和试卷分析工作。
附注:
一、树立科学的读书观
语文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是慢功,是硬功。因此,语文教师要耐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读书,专心读书,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开拓自己的视野,并把读书所得应用于教学,服务于教学,进而提高教学艺术,这应是语文老师读书最大的收获。随着无线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媒体的“文化快餐”接踵而至。“文化快餐”附以图画,形象而生动,只是从形象上给人观看、鉴赏的;而读书是用语言文字对人们的思维进行启迪,引发人们对所描绘的事物进行感悟,使人得到了美的熏陶,极大地开拓人们的想像空间。为此,只有读万卷书,“破” 万卷书,才有“放翁”千余首诗的鸿篇巨制。
二、广读群书,博采杂家
只读圣贤之书还不够,只读专业书以应付职业的需要也不够。圣贤书、专业书当然有读之的必需,但如果只以这些书作为自己知识的给养,它们会束缚教师的手脚与思维。要真正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要拓宽教师的文化视野,必须“像蜜蜂采蜜那样博采杂家”,除了自己的专业书籍和典型书籍之外,语文教师还应该精读、细读新的、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凡是学生应当读的、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喜欢读的,教师都必须读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酿造出“最甜的蜜”,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品尝。
三、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
语文教师读书求“广”还不够,必须在“广”这个前提下还要求“专”。韩愈说过:“术业有专攻。”每个语文教师对文本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应该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特色,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结合教学工作的需要,构建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观念、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不断与时俱进,并有机地无形地渗透于自己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打井要打深水井。”教读外国文学,要指导学生精心品味,要学生组成外国文学兴趣小组,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外国文学,使他们自主体味外国文学幽默而诙谐的语言特色;教读鲁迅等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语文教师要把他们的生平和作品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作全方位的立体的讲解,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研读鲁迅等人的作品。语文教师还要关心时事新闻,多读报刊以便及时把握时代的信息。这些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能给学生求知的心灵烙上深深的印记。
四、具有独特思考的精神
书读得多了,语文教师自然也就“聪明”了,这里的“聪明”,就是说当教师知识层次深厚以后,可以多方位地换位思考,使自己的思考更具有多边性、科学性、前瞻性,看问题入木三分,在授课时有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气势,对人类与自然、人类文化与科学规律有更深的洞悉,并把这种洞悉的方法与能力传授给学生。对教材中的词句、参考书上的观点,语文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不能迷信教材,不能迷信权威,要围绕新课标的要求多姿多彩的进行再创造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少一点“匠”气,多一点“灵”气,做到善于灵活的换位、求异思维,一反以往的思维定势。
五、读写结合,做学生学习的楷模
从教师的基本功来说,语文教师会写、善写是份内的事,但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语文教师才华的外在体现,也是检验语文教师文化素养的标准。从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不能要学生一味机械地模仿范文的写法。教师要辩证地看待“模仿与创新”的关系,深悟模仿必须“进得去,出得来”的要义,及时引导学生由机械模仿转到灵活模仿,再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进入独立灵活的表达阶段。教师在思想上始终要明确:模仿是起点,是手段;创造才是目的,才是要求。
杨朔的《荔枝蜜》这篇散文的主要特色便是借物喻人,托物抒情,有个老师在教完课文后,激发学生思考:作者由赞美蜜蜂到赞美农民,是因为他们有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相似点,你们还可以举出这样的一些例子吗?有人想到了以红烛赞老师,有人想到了以小草赞清洁工等等,其中,有一个以渡工赞老师的,看了真令人拍案叫绝!现采撷片段如下:
“……不管暴雨、烈日、严寒、酷暑,渡工总是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撑着篙,打着桨,把一批一批的旅客,尽快地送往彼岸。年深日久,白雪压住了您的双鬓,银霜爬满了您的须眉,寒风吹皱了您的额头,浪花打弯了您的腰背,可您还是那样渡来渡去,没有片刻停留。远行的人通过您的渡船,早已去了万里之遥,而您还在原地周旋。……这渡工难道不是您吗,我亲爱的老师!我们正是那匆匆赶路的旅客……”
一.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几个偏向
1、利用影视资源迎合学生心理
我们的学生目前生活在一个读图时代。“读图时代”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图像由过去阅读的辅助形式变成了阅读本身。多媒体的滥用,特别是电影电视资源的滥用,更是助长了学生读图的兴致,扼制了学生阅读文字书籍的欲望。就像现在的上课过多地依赖多媒体一样,如今的校本选修课程的编写,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使用,无不把多媒体摆在第一位,有些课程,几乎成了学生的电影课。
2、承载传统美德与德育课程的混淆
语文课不能缺失德育功能,但不能以之为己任。一门名为“感恩的心”的选修课程,虽然编写者也把“学会感恩,学会用短信、书信、诗歌等表达感恩;利用网络,分小组建立感恩写作素材库;教会学生将‘爱’的教育与诗歌散文写作结合起来”作为教学目标,有较多写作的训练,但总觉得有喧宾夺主、德育主题至上之疑。
3、创新教法形式与杂耍游玩的混同
开时装选修课的,让学生拿些报纸剪剪粘粘贴贴,最后到台上秀一把;开陶瓷课的,弄些泥巴捏捏拍拍然后放进火里烧上一通;弄个旅游文化课程,带上选修者爬爬山,划划船,拍拍照片,一门课结束了。总之,某些课程,借教法创新之名,行杂耍游玩之实。涂鸦些所谓的教材与课例,摆拍些上课场景,以塞领导检查之责。教师完成任务,学生玩闹一番,领导翻翻资料,皆大欢喜。
4、拓宽文学视野与专家学者的研究错位
一门名为“唐诗宋词元曲”的知识拓展型选修课程,选了10首唐诗,14首宋词,9道元曲来专门研究一种离学生生活较远且不能深入理解的特殊情感――爱情。我们认为,这样的课程对学生是有难度的,可能出于好奇,学生会来选课,但学习的收获不会太多。这样的课程应该是高校专家们开设的课程。学生虽然学过部分唐诗宋词元曲,但他们对古代文人情感方面的体悟几乎是零。
二.开发理想选修课程的努力方向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充分地突出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可以有效地革除语文教学脱离生活的弊端,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要凸显地域特色尤其是学校特色
学校特色和校本课程资源是互相依存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必须重视学校特色和地方特点,才能真正激发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开发和利用好具有学校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课程资源,恰恰能突显学校特色,为大语文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
新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利用本土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的优势,学生比较感兴趣,有利于进行实践活动和开展探究式学习。结合国家课程,联系本地的文化名人、政治家的生活及事迹,联系本地的物产资源、山川地貌和民族风情,作为教材的补充,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培养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二要拓宽学生言语视野体现大语文观
选修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打破以往把学生框在教室里,仅仅利用必修语文教材,在题海里翻滚,远离生活,远离实践的现状,用好生活与社会这个大语言课堂。大语文教育就是: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有语文,处处有语文。时时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文学大师的话是我们语文校本选修课程的视野所在。
三要与时俱进提升学生说写能力
听、说、读、写是一个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听与读在必修课程里已花了足够的时间,而说与写则远远不够。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想胜出就必须事事快人一步,占得先机。这要求你不仅得具备较好的知识储备、经验阅历,更需要过人的胆识和一副深谙交际、演说之道的口齿。有些专业成绩突出的优生,多数是满腹经纶止于口,一张嘴便泄露了口才欠佳的天机。
小学语文老师“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才能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所以,我们主张孩子们“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得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
学生的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作文最重要的原则是“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说须心口如一,不能说谎”。所以,在写作文中要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作文是学生的精神乐园,是自己人生的“史记”。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是孩子们学习做真人的一种历练。
当然,这不等于说学生在作文中所说的话,只要是真的就行,不需要正确引导了。我清楚地记得,我教过的一届六年级有这样一个学生,他是中途由外校转入我们班级的,这个男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有一次作文习作,在作文中他指责他先前的语文老师。他先前的语文老师喜欢喝酒,“动不动就领我们去江里抓鱼,中午他就把鱼炖上,跟几个老师喝酒。喝醉酒是经常事,喝醉了不管我们。我们经常整个下午没有老师给上课。”之后这孩子就在作文中大骂他先前的语文老师,还发誓等他长大了一定把那老师杀了。这孩子说的肯定是真话,更是心里话。但作为老师,孩子在作文中表露出的这种心态,你能不加以引导吗?为此我多次找这个学生谈心,鼓励他现在努力学习也不晚。我们要密切关注学生在作文中所表现出的价值取向,对此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否则就是不负责任。
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发挥创新精神。学生作文“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这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但“自由表达”不等于“胡言乱语”,有创意不等于胡思乱想。自由表达的前提是生活本身的丰富性,以及观察的多角度。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不说假话,是作文最起码的要求;写出个性,有创意,才是作文的关键所在。比如:在学校运动会召开前,我就布置学生在运动会上要留心观察,会后抓住最使你感动的几个场面写作文,题目自拟;学校春游结束后,要求学生写作文,题目自拟。学生亲身经历了,就有话可说。正是因为在习作教学中我重视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号召他们在写作中激情地抒发自我,所以,孩子们每次写作都能写出各具特色的文章。 (作者单位吉林省通化富江乡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