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字:结构主义;认识论决裂;多元辩证法
阿尔都塞作为西方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法国著名的理论家,面对人道主义化的思潮,他把“保卫学说的严格科学性”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从60年代起开始借用结构主义对进行重新解释和论证,试图建立一种理论上的哲学体系。阿尔都塞提出了结构主义的思想,在20世纪60——70年代的法国和国际范围内,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结构主义的方法论
国内外的学者都把阿尔都塞归结为结构主义者,甚至他本人也有这种倾向,这主要是因为在阿尔都塞从事“保卫马克思”运动时法国“结构主义运动”盛行,另一重要原因是他直接借用了结构主义者拉康的“症候阅读法”来研究《资本论》。因此要研究他的结构主义必须要从他独特的研究方法入手。
(一)结构主义的方法论。
结构主义是人文历史学科的结构方法论,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的基本语言学结构主义原则,后来通过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学家雅克布森,被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继承和发展,不仅影响了人类学的研究,而且深刻的影响了哲学和社会理论的研究[1]。结构主义的方法也逐步贯穿于历史学、心理学、文学等人文学科。阿尔都塞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解读马克思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
结构主义强调整体性、非个体性和非历史性,这对于以反对人道主义以及存在主义、“保卫马克思”为己任的阿尔都塞来说,无疑找到了一种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也正因如此,阿尔都塞对马克思思想进行重新解释和论证的就带有结构主义的色彩。
(二)“症候阅读法”的思想。
阿尔都塞受到结构主义认识方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中的结构主义方法的模仿[2]。在当时精神分析学家拉康把结构主义运用于人的无意识活动,认为无意识活动和语言学结构类似,认为一个作者的无意识结构往往在他写作时通过文字运行中标点符号的间断、论证的空缺、思想的沉默以及叙述的遗漏等表现出来。人们在解读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假设一个想象的理论模式,并以此来解释、说明一切问题。如能获得成功,那就表明找到了这种内在结构;否则,就必须重新更换或修改想象的模式,直到获得成功。
阿尔都塞认为对于马克思思想的不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同对马克思的文本阅读方法密切相关,而阅读方式的不同又与文本本身的结构特点相关。阿尔都塞认为,任何以文字构成的著作都是一个双重构体:第一层是表层结构,即表面间的文字结构、语言间的逻辑关系等等;第二层是深层结构,即思维理论结构。为了能够对进行科学的解读,阿尔都塞借鉴结构主义的方法论思想提出了“症候阅读方法”, 认为应该通过文字的阅读和分析,去挖掘出“字行之间”、文字背后的理论框架或内在的结构。文章的第二层即理论思维结构是著作无意识地投射于理论中的,通过一般的阅读方法无法获得,必须运用对症解读法才能“挖掘”出这种暗藏在深层的理论结构。
一、索绪尔和结构主义
索绪尔1857年生于瑞士,1880年考取博士学位,此后30多年潜心研究语言,从丰富的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缺陷,下决心提出一个全新的有别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现代语言学理论体系。索绪尔逝世后,1916年索绪尔的学生们将他的理论、思想整理出版为《普通语言学教程》。该书也是索绪尔唯一一本著作,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之作,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的创立,后被奉为语言学的“圣经”。它集中体现了索绪尔的主要语言学理论,以“语言是符号系统”作为理论核心,以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为基础,提出了“能指”、“可指”的概念并分析了二者之间约定俗成的联系,重视区分共时和历时,注重研究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主张区别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他的符号学思想促使了符号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建立,使他成为符号学的先驱。《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出版,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端,对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而《普通语言学教程》中体现的索绪尔的思想、理论,突破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局限,开创了语言学研究的全新时期——结构主义语言学时期。这场划时代的革命给语言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效应:以索绪尔的思想理论为基础,欧洲语言学出现了结构主义思潮,并促使生成了布拉格功能语言学派、哥本哈根语符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等三个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学派。
索绪尔极其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对现代语言学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索绪尔的理论在半个多世纪以来,始终是现代语言学的支柱。”①无论今后语言学如何变化和发展,他的理论和思想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不可忽略的参考价值。
二、结构主义思想对中国语言学研究的影响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巨大成就对中国语言学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0世纪以来,我国语言学家在汉语研究中的语音研究、语法研究、词汇研究等方面都深受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
(一)结构主义思想对中国语言学中语音研究的影响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阐述的音位学理论,对中国的语音学研究影响深远。50年代初,我国语言学界并不支持音位学理论;1955年到1958年,我国语言学界展开了对普通话音位系统以及对音位学理论的讨论。讨论的目的就在于如何借鉴结构主义的音位学思想,吸收欧美的音位学理论,在把握好汉语普通话属性和特点的前提下,研究汉语音位学以及发展语言学中的音位学理论。在此过程中,对于归纳音位的原则较多的采用了结构主义三大学派之一——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确定音位的原则,即对立互补原则、语音相似原则、模式匀整原则和经济原则等。此外,汉语中音位变体理论较多的受到了布拉格学派中在音位学方面本文由收集整理研究成就最突出的特鲁别茨柯依的理论。特鲁别茨柯依认为音位学应该研究在一种语言中哪些语音的区别是同意义的。这直接影响了我国语音学中对音位变体的研究。例如,在河南信阳地区,[n]和[l]的并没有起到区别意义的作用,对于当地居民来说,“牛”和“流”不分,“能”和“棱”不分。因此在这个地区的方言中,[n][l]是同一个音位的变体。
(二)结构主义思想对中国语言学中语法研究的影响
1948年,赵元任出版《国语入门》,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应用结构主义思想来研究汉语的著作。在这本书中出现了汉语语法研究史上从未有过的采用结构主义思想进行汉语语法分析的现象。索绪尔认为语言状态中,最重要的是一切以关系为基础;而这些关系通过语言单位之间彼此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产生相互作用。在《国语入门》中,赵元任正是根据词与词的组合关系对汉语词类进行了划分。
1957年,陆志韦等人编著的《汉语的构词法》 ②出版。作者在研究汉语的构词法的时候提出了以扩展法作为确定汉语词的界限的形式标准。而此方法正是来源于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直接成分分析法”(扩展是直接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汉语构词法》还根据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关于语素的思想具体论述了汉语中的词儿,这不仅新颖,而且比较符合汉语的实际。” ③
但结构主义思想也对我国语言学中的语法研究产生过消极的指导作用。例如,索绪尔认为语法作为一个稳定性极高的语言的组成部分,只是静态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并非变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主张对语法进行断代研究。这样,就忽略了语法的历史发展。我国语言学家高明凯受到这一理论的影响,认为语法古今一样,古代语言和现代口语可混在一起研究,虽然不像索绪尔那样忽略古今的联系,却也同样忽视了语法的历史发展。这就是结构主义思想对我国语言学研究负面影响的一个体现。
(三)结构主义思想对中国语言学中词汇研究的影响
第一次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思想全面渗透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著作是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在这部作品中,丁声树大量采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思想,进行了汉语语法分析。他采用结构主义“替换”和“分布”的理论进行词类划分,如“出题”中的“题”可以与“一个”“一些”组合,也可以用“路”“话”替换为“问路”“问话”;“题字”中的“题”后可跟“过”“了”,也可用“写”“打”替换为“写字”“打字”。由此可总结出“出题”的“题”是名词,“题字”的“题”是动词,它们不算是同一个词。这同时也体现了对结构主义理论中组合关系聚合关系的应用。比如对“次动词”的划分:“能带体词宾语是一般动词的性质,但是不做谓语里的主要成分,又跟一般动词有区别,所以叫做‘次动词’。”④这里通过描述次动词“是一般动词的性质”(体现了聚合关系),“不做谓语里的主要成分”(体现了组合关系),对“次动词”的范围进行了界定。此外,丁声树还采用了结构主义“类义”的理论,认为词类具有共同意义。在句法分析中,他按照结构主义语法中词序配列的分析方法来确定句子成分。⑤
此外,结构主义语言学所注重的“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对我国古代汉语词汇和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也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结构;启示;实际应用
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兴起
结构主义是是二十世纪下半时期用来分析语言,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研究方法之一。结构主义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具有不同变化的概括性研究方法。从广义的角度上讲,结构主义企图探索文化意义上的相互关系。文化意义上的产生与再造关系,是表意系统的各种实践,现象与活动。结构主义者研究对象的差异,涉及到食物的准备与上餐礼仪,宗教仪式,游戏,文学与非文学类的文本。在研究的过程中找出文化意义中制造与再制造的深层结构。
结构主义并没有清晰的流派,不同的思维随时决定着不同的研究方法,而且发展复杂。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事物可以按照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加以分析,文化系统中的普遍模式,作为人类思想中恒定结构的产物,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
结构主义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哲学学说,而是人文科学家与社会科学家在各自的领域里共同使用的研究方法。目的是希望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能够像自然科学一样达到精确化与科学化。
结构主义强调整体,整体对于部分来说具有逻辑上优先的重要性。事物作为复杂统一的整体,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性质均不能孤立的被理解,只有放置在复杂统一的关系网中,才能相互联系理解。在任何情境中,孤立的因素本身没有意义,其意义由既定因素中的其他因素决定。语言是符号科学,结构主义反对人性自由选择,集中于关注人类行为的各种结构组织从而决定研究。索绪尔于1916年出版《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作为社会性的抽象记忆产物,语言依赖于符号系统生存。语言作为人类沟通的必要工具,存在自然产生于自然消亡,或是非自然消亡的过程。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同其他理论一样,是伴随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产生的。美国人类学家发现印第安人的土著语言正在消亡,苦于没有相关的文字记载,导致越来越少的人应用印第安语。在人类学家对印第安语进行收集,编撰,整理的同时,在实践中制定了一套语言程序,能够自动的发现和研究语法。
大学英语教学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如何在应对英语考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也将是大学英语教育越来越需要考察的重点。
二、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对英语视听说教学的相关启示
在英语的日常教学中,只有先深刻了解结构主义产生与应用的实际意义,才能恰到好处的应用在英语教学中。在听说教学法中,不能简单地认为教会学生语法就是明白了文章意思,毕竟语言最重要的根本还在口语。教师应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与学生相互讨论和交流,在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如何交流的情况下,加强口语的联系。
听,说,读,写,译是英语学习的五项基本技能,传统教学方法中,学校过分重视学生的读写能力,在忽略听说能力的情况下违背了语言产生的初衷。
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注重语言的流通性,是尊重语言形成初衷的根本,只有在注重语言特征的基础上学习语法,才能增强语言的实际使用能力。
1.注重语言的形成特征
语法的研究要立足于语言的形式,不可以受到意义的干扰,在类型划分的问题上,简单的语素,词,短语,句子统称语法形式。在传统的教学中,大部分学校的语法教育均是用类意指定形式,但是一切类型都不能根据意义来加以规定。所以,学校在编订英语教案与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单纯生硬的划归分类,要兼顾到语言的交流性特征。
2.重视语言的形成特征
语言范畴的科学,不能用哲学的术语来加以规定,只是可以认为语言范畴同实际的类别是一致的。在英语中,名词的单复数需要区别,单数的主格词语就只能跟单数的定式动词连接在一起,而复数的主格词语就只能跟复数的定式动词连接在一起,用以修饰指代词的不同。在英语的实际教学中,应该关注这类细化型的分类,让英语教学有章可循。
语言可以通过线条性掩盖层次性,话语不可能瞬间观察到成分,对词的结构进行观察的同时,要遵守直接成分的原则。在大学英语教学是实践中,如何高效率的记住单词,一直是许多学生苦恼的问题,如果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可以通过线条性掩盖层次性,则对单词的记忆,有很大的帮助。
当今语言学对语法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创新,通过对比与切分的法则,在语言形式作为较大形式的一部分出现时,追认语素处于内部位置,如果语素不是出于内部位置,就追认语素处于绝对位置。在高中英语教育实践中,要审视每一个句子都是独立的语言形式,不能用任何语法结构包括到任何较大的语言形式里去。认识到这一点,句子成为错位的问题将会得到很大改善。
布拉格音位学派,在结构主义中又称为“结构功能派”与“功能学派”,主要以研究语音学为主。语言内部成分决定了语言的内部功能,在各成分对比的过程中构成完整的模式与体系。如果从形式和实体方面分析语言,语言会形成一个严密的语符学理论体系。
而美国结构语言学派更侧重面向语言材料与语言结构的形式描述。结构语言学重视口语,侧重记录语言的具体应用,在英语已经作为普及语言在全世界普及应用的今天,重视口语无意最符合时展的规律做法。在英语实践中,除了要训练学生的做题能力,也要注重学生的口语训练,从而让学生获得实际的英语能力。
3.重视学生的听力教学
语言作为信息处理的过程,在听力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听力理解的效率,就要归类总结同音词与同义词相关的分辨能力,从而达到语素的归类目的。
英语听力作为一个接受信息的过程,提高听说能力除了是成绩的需要,也是实际交际能力的需要。教师的责任在于探索性的提高教学质量,从而真正做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力理解能力,从而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果。
绝大多数的学生将学学英语的目的集中在英语考级的非实际应用上。英语作为通用语言的一种,给予受众的意义,最重要的目的依旧是交流使用。美国结构主义对语言的研究方法,可以援引学生把集中于解题的注意力,逐渐分散到听说,语法学习与词汇记忆中,从而加强自身的英语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晓梅.《浅析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对英语视听说教学的启示》[J].《科技视界》,2011,(01)
关键词:结构语言学 语言和言语 历时和共识
目前无论是语言教学,语言研究,还是各种语言著作的框架,都还没有超出结构主义的框框。各种具体语言的研究也大都在广泛的使用结构主义理论方法。不仅这样,结构主义研究方法还深深地影响到许多其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产生
结构主义语言学或称结构语言学,是语言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本世纪30年代的欧洲,索绪尔早期站在新语法学派的立场,到二十世纪初,欧洲各国掀起了一种所谓的格式塔思想,后来扩展到包括语言学在内的各个领域,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语言学界特别注重对语言,结构、系统和功能的研究,索绪尔也深受影响,渐渐创立了自己一个新的学派. 1916年,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出版,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也标志着普通语言学的建立, 其反对对语言现象进行孤立的分析,主张系统的研究。
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特点
《教程》归纳并提出了结构语言学的四项法则:语言和言语、能指和所指、历时和共时方法、系统差异决定语义(即组合和聚合关系);并提出了一套新的理论,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1、语言和言语
索绪尔语言理论的突出特点是:严格区分语言和言语,明确限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里提出语言本身没有价值,它们的价值是由符号之间的外在关系决定的,语言整体是一个结构。而言语则是个人的主观的应用。他们认为:(1)语言是个整体,是由符号表示的规则系统;言语是说话,是说话者对语言的使用和形成的结果 (2)语言是社会的,具有社会性。社会性是语言的内在特征。言语活动的个人部分是言语,社会部分是语言。语言的社会性指语言规则不是任何个人主动的、有意识创造的产物,它是后天习得的,约定俗成的。社会性的另一重含义是它的约束性,使用语言的人必须遵守该语言共同体公认的规约。语言作为一种社会规约,任何人都不能独自创造它、改变它,如果要进行交际那就必须完全遵守这一契约。(3)语言是同质的,言语是异质的。索绪尔并不否认对言语进行科学研究,但是他认为语言和言语各自构成不同的研究对象,各自要求不同的理论。索绪尔区分语言和言语是为了确立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意在强调语言的系统性。他说:“言语活动有个人的一 面,又有社会的一面,没有这一面就无从设想另一面。”
2、能指和所指
索绪尔反对视名称和事物之间有一种简单而且必然的联系的传统观念,他认为词与物之间没有固定不变的对应关系,意义只是约定俗成的产物。换句话来说,能指和所指间依据任意性原则,因为作为能指的音响形式和概念实际上没有任何相似的地方。红之所以是红在于它不是绿、蓝、黑等等。因为它的价值不是来自于自身,而是来自于符号系统的结构。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语言符号联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由具有心理性质的语音形象和概念内容两个部分相联结而成的,语音形象即“能指”,概念内容即“所指”,这两个部分是合二为一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自然的或必然的联系,不能由能指推断所指,也不能由所指推断能指,能指是什么形式不取决于所指如何,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所谓“任意”的,指两者的联系不是特定的,也是约定俗成的,是不可讨论的。“m-a-n”是一个能指,它在一个讲英语的人心目中唤起所指“人”这个概念,除了文化上和历史上的约定俗成,没有内在原因可以说明为什么这三个标记的意思应该是 “人”。同一概念在不同语言里有不同的音像能指。如“牛”在英语里是cow,而在汉语中却是牛。
索绪尔把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作为他语言学理论的第一个原则。任意性是语言符号的本质属性。符号的任意性决定了符号的意义并不来自于外在事物,也不在其自身,而只能产生于语言的系统之中,即产生于符号之间的差异。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在系统中每一个符号只是凭借它与其他符号的差异而具有意义,因为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既然是任意的,对于这一联系的任定,就只能依靠与其他的能指和所指的差异来进行,符号的价值只能由彼此间的相互关系决定。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定词汇有其具体的语境意义,所指后面有没有明确的对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应关系的存在。意义是关系的反映,或者说意义只存在于关系之中,而意义的产生则只有当其有语境之后。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纯粹的价值系统,“在语言里每项要素都由于它同其他各项要素对立才能有它的价值”。在语言系统中只有差别,没有正面的规定。
3、历时和共时
与历史比较语言学相反,结构主义语言学重视共时语言(也就是口语)的研究,特别着重于分析、描写语言的结构关系;从不孤立地看待语言要素,认为语言的一切都奠定在关系的基础上。 索绪尔反对当时在语言学中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反对把语言事实当做孤立的单位,强调语言是一种系统结构,其形成并非由音素和意义构成。认为语言结构即是语言和意义之间的关系网络。语言是一种符号,它不是事物和名称的联系,而是概念和音响的联系,不是物质的,而是抽象的。符号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具有线性特征。符号借助于相互对立关系而起作用。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质。在语言中每项因素都由于它同其他因素的对立才能有它的价值。而索绪尔的这种语言结构理论也便成了日后结构主义的原始模式。
三、结构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
在索绪尔之后,索绪尔创建的理论逐渐以结构主义的名义在欧洲和美洲传播开来,20世纪三十年代,在他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出几个结构主义学派,逐渐形成了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学派三个主要代表学派。下面,主要简单介绍前两个学派。
1、布拉格学派
又称"结构-功能学派"或"功能学派"。其先驱者是马泰修斯,布拉格学派接受了索绪尔关于语言是系统的思想,特别致力于音位系统的研究,建立了音位学说。它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仅研究内部语言学,对广义的语言学问题也很感兴趣,运用语言学理论研究文学作品及外部语言学的其它各领域。
布拉格学派的学术特点是特别重视语言功能的研究。为此,他们借用了索绪尔的“音位”(phoneme)这个术语而赋予的不同于索绪尔的意义。索绪尔的“音位”指的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即“音素”;而布拉格学派的“音位”是从功能上考虑的,音位的定义为:最小的、有区别意义功能的单位,这也是目前“音位”这一术语的基本含义。索绪尔的理论思想中已经出现的功能的概念,这个思想在布拉格学派中得到了发展。他们将索绪尔“语言是一种系统”改为“语言是一种功能系统”,并认为语言是人类有目的的行为的产物,这个行为就是实现主体的表达与交际,这就是布拉格学派对功能的解释。布拉格学派的另一大特点是十分重视对文学语言和诗歌语言的研究,这也是列维?斯特劳斯可以借此构建他的神话学和结构人类学的基础。
2、哥本哈根学派
这个学派又称语符学派。代表人物是布龙达尔和叶尔姆斯列夫。这个学派继承了索绪尔的理论,并以严格的态度发展了索绪尔的学说,成为欧洲结构主义学派中“后”索绪尔学派。这个学派的理论颇为艰深,尤其以逻辑哲学最为引人注目。
哥本哈根学派的理论主张与索绪尔的“语言是一个独立系统”有密切联系。他们认为,语言学理论必须是内在的、自足的整体,解释语言必须用语言学本身的术语,而不能使用非语言学术语来解释;语言学理论必须是一个纯演绎系统,其理论本身必须独立于任何经验之外;理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程序方法,可借此描述一些对象,而描写则必须是经验主义的,其特征应该是本身一致、可穷尽的和尽可能地简单。
和其他结构主义学派相比,这个学派的理论原则则极为严格。比如,他们对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这对范畴又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他们分别把它划分为四个层次:内容形式和表达形式、内容实体和表达实体,认为形式和实体的划分对于一切科学来说都是正确的,而表达和内容则是一切符号学(包括语言学)所特有的。这个学派也发展了索绪尔的关系学说,认为科学分析的真正对象不是事物,而是关系,即功能。事物本身不是别的,而是关系的交叉、功能的终端,即功能成分。功能分为三种:从属、限定、并列。这三种功能根据它们能否成为“过程”或“系统”的一部分,都有不同的指称。
哥本哈根学派也在符号学研究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之所以被称为“语符学派”是因为他们大大地发展了索绪尔的符号学说,并认为一种语言只有把它的外在功能、它和非语言因素的关系都考虑进去才是一种符号系统。因此,根据上述的能指和所指以及符型理论,这个学派又将符号学分为多种内容:以内容平面为符号学的叫纯理符号学,以表达平面为符号学的叫内涵符号学,不以任何平面为符号学的叫外延符号学。语言学属于纯理符号学,同时他们又根据“操作性”,将纯理符号学分为普通符号学和纯理普通符号学。不过由于这个学派一直醉心于理论建设,对语言的实际操作并没有提出多少可行的观念和方法,妨碍了这个学派的发展和观念的普及。
综上,结构主义语言学在20世纪上半期成为语言学的主流,尽管它的各个学派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他们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就是认为,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具有分层次的形式结构;在描写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时,特别注重分析各种对立成分。这种观点也强烈地影响了人文科学的其他部门,如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等,所以说结构主义语言学发展到现在,其影响已远远超出语言学领域,它的一套理论方法被其他社会学科所利用。例如,人类学使用这一套理论方法,形成结构人类学学派.神话学用符号理论分析神话结构类型,取得丰硕成果,文学批评从结构上品评诗歌,精神分析学从结构上分析无意识活动和梦,等等。他们都借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把各自研究的对象看成是一系列符号组成的结构组合。
索绪尔是个语言学的天才,代表成就就是其建立的结构语言学,在语言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影响并改变着语言学本身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可以说现代语言学的很多发展都是以其最初的结构主义观点所建立和批判继承的.结构语言学的最基本的看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也正是他及他的理论推动语言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或许我们可以说20世纪所有的语言学都是索绪尔的语言学.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1996。
[2]张绍杰译注《普通语言学教程》,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3]陈霞;重新审视美国结构主义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梁如娥;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与外语教学[J];科技资讯;2007年26期
关键词:语言观研究方法归纳演绎一、语言观、语言研究观和语言研究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语言观、语言研究观和语言研究方法这三个概念。
“语言观”由“世界观”派生而来,也可称为“语言哲学观”,指的是语言研究者对“语言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看法。“也就是语言研究者对他的研究对象――语言的本体存在方式,由于采取了某些特定的观察角度之后所做出的基本假设。”①例如:功能语言学派认为语言是交际工具;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认为语言是一个由能记、所记结合而成的符号系统;生成语法派认为语言是无限的句子集,是人类先天具有的区别于动物的语言官能的体现。
有什么样的语言观,就意味着有什么样的语言研究观。语言研究观是从语言观推导出来的。
语言研究观是如何看待语言研究的问题,包括语言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的切入点,研究的方法等。
语言研究方法是人们在观察、分析、探求语言现象本质和规律时所采用的工具和手段。研究方法是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由于人们认识问题的角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等因素,而且研究方法本身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中,所以对研究方法的分类目前很难有完全统一的认识。我们认为语言研究方法至少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哲学层面上的语言研究方法,例如:经验论、唯理论、怀疑论、实证主义、规范主义、实用主义等;第二层,逻辑学层面上的语言研究模式,例如:归纳法、演绎法、对比法、比较法等;第三层,语言学中在对具体现象作处理分析时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操作程序或分析技巧,例如:替换、删除、添加、移位等。
语言观、语言研究观和语言研究方法三者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呢?
首先,在哲学层面上,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不同的世界观决定着不同的方法论。所以,我们也可以说,研究者们在不同的语言观影响下会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语言观首先决定了语言研究观。语言研究观是如何看待语言研究的问题,这其中就包括了语言的研究方法。因为各种语言观凸显的侧面不同,所以运用的方法也会有主要和次要之分,即一种方法有可能在这种语言观下着重使用,而在另外一种语言观的影响下只起到验证或补充作用。
我们认为,语言研究方法是有层次的,从高到低至少可以分为哲学层面、逻辑学层面和实际操作层面,且较高层次的方法特征决定着较低层次的方法特征,低层次方法只是高层次方法的细化或某一特征的凸显。针对语言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我们想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生成语法为例来作一下阐述。
二、哲学层面上的语言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的层级上,第一层自然是哲学层面上的语言研究方法论。例如:经验论、唯理论、怀疑论、实证主义、规范主义、实用主义等。结构主义语言学在哲学上的方法论主要是经验论。经验论者认为,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由外界的刺激产生的,可以根据以条件反射为基础的刺激――反应行为习惯来解释。所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认为经验是人的一切语言知识的唯一来源,语言研究的对象首先应该是语言符号系统本身,是真实的语料,语言是一连串刺激和反应的行为。所以,他们主要依靠真实语料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而生成语法在方法论上主要是唯理论。唯理论认为,人的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是从先天的、无可否认的“自明之理”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的。在生成语法者看来,人的大脑中存有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是这种机制使得人区别于不会说话的动物。因为有这个机制,所以人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一门语言,而动物没有天生的机制,即使对它们做再多的语言刺激也不可能使其说话。所以,生成语法家往往依靠心理现实性(即“内省”)的方式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三、逻辑层面上的研究方法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操作模式是归纳,重在描写、分析语言事实;生成语法主要的操作模式是演绎,偏重于演绎和综合,重视理性的作用,建构理论体系以及解释对语言事实。这里之所以说“主要的操作模式”,是因为二者在使用各自主要的研究方法的同时,还采用其它的研究方法。比如,结构主义语言学也可以运用演绎法,生成语法也可以运用归纳法。生成语法学的研究模式主要是先对一种语言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然后再在扩大语料范围的前提下,依据语感以及各种操作手段对该假设进行验证(test)。若假设得到验证,则可被作为新的假设赖以构建的基础;否则的话,要么否决该假设,并以新的假设替换之,要么对原有的假设进行修正,并再次展开验证过程。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模式主要是先收集语料,进行观察,通过对比和比较的方法提炼出语言单位和语言规则。生成语法的研究模式则是先对大脑中的语言机制提出假设,建立理论模型,再用心理现实性来验证。我们可以看到,两者都使用比较法和对比法。结构主义语言学利用划分出来单位的分布不同进行对比,例如对同样的语音环境中进行不同音素的替换,看是否会起到区别词的作用,这实质上是在不改变意义的前提下,对两种音素的对比,从而概括出音位,成为划分音位的第一原则――“对立原则”;生成语法中应用对比的方法主要体现在建立“最小差异对”,将合乎语法和不合语法的结构进行对照,以便准确、快速地找到语言材料的关键特征,进而提出合理的假设与解释。
当结构主义语言学家们把各种具有相同的差别的单位归为一类时,他们运用的是比较法,也就是将各种差别特征进行比较,归纳出有相同差别特征的为一类;而生成语法中比较法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两种或多种不同语言的现象进行比较,提出解释,从而发现各种语言的普遍规律。他们总是先对其中一门语言的语法现象进行充分描写,然后再与其他语言的语法现象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哪些特性是各种语言所共有的,将这些特性组成普遍语法中的原则部分;同时,他们还会确定哪些特性是个别语言所特有的,并将这些特性组成普遍语法中的参数部分。
四、操作层面上的研究方法
结构主义语言学将语言看成是一个“结构”。所谓“结构”,即可以切分,有规则的整体。他们运用切分、等同、分类等方法来分析语言。切分面临怎么切分,在哪里切分的问题。这里,又用了替换和对比的方法,目标是找出最小的单位。等同是把一个个切分出来的单位确定出“位”和“素”。分类是将众多已经确认好的单位,按照其分布的特征或者形态的特征归入一类,这里又用了替换和互补分布的方法。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哈里斯指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分支――描写语言学的工作程序,主要就是对替换手段的反复运用,以达到确定音位、语素等单位,归并语素、形式类等目的。哈里斯在“位”和“素”的基础上,将“位”观念贯彻到语法研究中,提出了核心句到非核心句的变换分析方法。他将“变换”定义为结构不同的等价序列之间的替换。为了得到结构不同而语义等价的序列,他运用了四个分析手段:替换、删除、添加、移位。生成语法很好地继承了替换、删除、添加、移位,但除了移位,其他的都成为测试手段。我们认为,各个层面上的方法实际上都是相互贯通的。如生成语法中的“理论逼近法”,实际就是逻辑层面演绎法的重复使用;再如结构主义语言学操作层面上“替换”,实质就是逻辑层面对比法的实现,和生成语法中的“最小差异对”是一致的。
五、语言研究方法的重要作用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而方法论也会影响世界观。这也说明了语言研究方法对语言观的确定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以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操作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同,这会进而影响人们对语言这个对象的看法。面对一种语言现象,语言研究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的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思维的逻辑是否严密,甚至会影响到结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例如有些学者认为,结构主义语言学中分布和替换这种分析方法存在着不少弊病。因为要进行分布分析的前提是单位已经划分好了,而按照分布分析法,单位又是依靠分析、替换得出来的。这就是说,分布、替换取决于单位,单位又取决于分布、替换,存在着循环论证的问题。同样的语言现象,可能因为研究方法的不同,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对我们来说,从事语言研究,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以及严格的操作方法,这样才更有利于我们进行科学探索,还原语言最本真的面貌,找出语言最本质的规律。
本文受到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大勤先生所授“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启发,特此感谢!
注释:
①刘大为.我们需要怎样的语言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1995,(3).
参考文献:
[1]岑运强.语言学基础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3]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桂诗春,宁春岩.语言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1997.
[5]宁春岩.什么是生成语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6]温宾利.当代句法学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7]徐志民.欧美语言学简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8]张绍杰.语言研究与语言研究方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
关键词:历史比较语言学 描写 语言家族 结构主义 普遍语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46-01
1 引言
语言描写在语法层及其他层次运用相关范畴的系统。在一个语言的语法描写中建立的此类范畴也许指的是语言本身,或其他语言形式,或者非形式语言概念。刚才提到的这些要点的最后一点很明显,它的顺序不同于前两点:可能并不存在普遍的形式语言范畴(理论上也许有形式上和这里研究的所有语言一样的范畴,但是这种认定方式并没有实际的可能);如果非形式语言范畴在所有描写中出现,那么它们毫无疑问地认定为普遍的范畴。
2 描写性的、历史性的方面,具体的与比较的方面
除非人们认为语言学科学的唯一领域是语言形式发展的研究,那么语言描写方法的改进仍然是语言学家的任务之一。在最近几十年,描写技能的发展,特别是第一类:从语言本身建立起的语类的语言描写,在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取得也巨大的进步。和任何规则的相互联系的分支一样,语言学的描写性与历史性之间存在着持续的相互促进。我们看到以下情况并不吃惊:前者最近的发展是建立在语言中已经结束的工作之上的,这种工作尚不能建立一系列的音系与词汇与音系―形态一致,把它们当成演变的群体。这在英国特别突出:我们对亚洲、非洲、太平洋语言的描写有很长的历史。这些语言里,为了历史和描写目的,要求更优良的方法。但是如果在所有语言的描写中普通理论未系统阐述,对描写的普通理论而不是描写性理论的普遍模式的需求一直是显而易见的。二十世纪不同的贡献正朝着这个目标前行。
拥有这些成就的成果的描写性观点的一种常常带有与历史的(共时―历时二分法)或比较的观点相反。这可能一部分由于这些技术应用于没有历史(也就是没有以往的文字记载)甚至没有文字及用比较历史的方法无法把它们归到语言家族的语言。很自然地,在描写技术方面的创新一直由它与更早的理论(至少是在现代),即历史性研究理论,的对比所突出。但和其他科学理论一样,比较历史理论受益于质疑于检验。拒绝过去的成就或否认语言历史学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不是现代描写语言学的必要部分。
如果我们把普通语言学看成是指导、控制语言科学不同分支程序的理论主体,那任何语言的研究,不论是历史性的还是描写性,特别的还是比较的,都对普通语言学理论作出了贡献。用于调整由普通语言学控制的语言科学分支的简单方式可能分成两方面:从图表来看,水平的代表语言学家的目标,是描写性的或历史性的;竖着的代表语料的范围,即特别的(语言文本)或比较性的(比其它多的语言文本的有限数量)。
这些类型的研究由形式语言学研究方法的使用承担着:即,通过我们常常称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如果使用这个术语,它也许应该既不指称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也不指称语言学的具体学派,而是指控制形式语言学应用的普通语言学理论的主体。这种形式语言方法应用领域的历史性研究的包含关系在于根据时间建构是否接受排列的语言的可能性。从完整的历史性视角看,由于在单独观念中任何数量的文本都是历史性研究的唯一材料,即,在爱伦假设的比较性类别里(时间没有方向,不存在着正在变化,历时性根本没有意义)因此,只存在着唯一的纵坐标。在这种模式中可以设想,根据文本是否按照时间规模,是否对待为同一语言在不同时期的样品,在由两个以上文本的材料对待方面,存在着不同点。
历史性研究来源于一系列描写研究提供的材料。这种方法、结构主义语言学排除的历史性研究类型和系统之间的差别可能体现在对第三个垂直层面的图表的详细说明。在这种方法里,语言系统放置于描写性的语境内,在系统里形式运行则以历史性的方法对待,在结构主义语言学排除的历史性研究类型中,没有描写性系统化的特殊形式的发展得到了追溯。如果有人想找到结构主义语言学和比较语文学的对立面,那肯定不会依靠历史的接受或者不接受,而是历史性研究方法的类型。因此社会人类学研究可能是一个具体部落或者部落群里的关系演化,也可能是不同历史时期一个给定社会结构的关系的建立。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虽没有能处理好“或者”的关系但是对语言环境中主动参与者而言,这些概念如何定义的清晰的阐释让它们更难接近他,因此弄清楚了两种类型的历史性研究的关系。
语料范围的第三水平轴可能具有普遍性:问题是是否这个轴现在存在,使用弗思的表达式“提上议程”,因为当变成普遍、特殊的或比较的方法容易变得有想象力,什么具有形式的特征?
3 结构主义的描写理论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在努力发展普遍的描写理论,感觉到它们是普遍有效存在在语言描写中并成为普通语言学理论的一部分的科学的理论时并不愿意称任何形式范畴为普遍性。例如,在目前研究的所有语言描写中赋予一个单位的一个类型的动词名字可能比较容易,但这不是普遍的观点:动词在每种语言的表写中再定义。即使通过目前研究的所有语言任何一个语类可以从上下文下定义,但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一个结构“单词”可能很完美地普遍化,在上下文很容易认定的人称代词的词类可能是首要的――此类语类只有在它是什么、曾经怎么样而不是可能的有限范围内很普遍。目前语类的任何普遍系统不一定依靠形式语言标准:例如,如果可以由数理提供,最好的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就不会剞劂它,但是不要期望在他自己所指的范围内提供支持。
4 结语
关键词:结构主义;教学论;主要观点;评价;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179-02
一、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成为了推动美国教育改革的催化剂。美国于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拨巨款加强了对科学家等技术人才的培养。1959年底,美国于马萨诸塞州的伍兹霍尔召开了由35位科学家、心理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实践家参加的会议,布鲁纳任大会主席,对1957年前后美国国内开展的各种类型的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的评价。会上,布鲁纳阐明了自己对教育理论的独到见解和学校课程改革的大胆设想。他把教育的重点由经验改造转移到智力发展,并且具体探索了从课程到方法的一系列促进智力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改革的重点集中在: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上。
二、结构主义教学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结构主义教学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杰罗姆・西摩・布鲁纳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长期任教于哈佛大学。布鲁纳于1960年参与创办了“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并担任该中心主任(1961―1972),曾前往牛津大学任教(1972―1978),退休后担任纽约大学的研究教授至今。布鲁纳一生笔耕不辍,著作宏富,《教育过程》、《教学论探讨》、《教育的适合性》被认为是他的教育代表作。布鲁纳因对教育做出杰出贡献而闻名于世,他宣称:“任何学科以一定的知识的正当形式,能有效地教给处于任何发展时期的任何儿童。”这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引起了一场课程改革运动。
三、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主要观点
(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精英
结构主义课程与教学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苏美争霸世界的背景下产生的,它热衷于追求教育的卓越性,追求教育能培养大量的社会精英,特别是培养大批科技精英。
(二)任何知识都可以用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儿童
布鲁纳提出这个论断的目的是要把学生学习高深科学知识的时间提前。他认为,过去美国学校以“过分困难”为理由,把许多重要学科的教学推迟了,从而浪费了宝贵的岁月。
他认为,自然科学、数学的基本观念和文学的基本课题,要掌握它们并有效的加以运用,都不能只靠一次学习就达到目的,而必须通过反复学习,通过在越来越复杂的形式中加以运用,不断地加深理解,逐渐掌握。就是说,应该将比较高深的科学知识让学生从低年级起就开始学习,以后随着年级的升高,还要多次反复学习,逐渐加深理解,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它。但这不是说一开始就让低年级学生去学习艰深的公理、概念、公式,而是要用适合学生能力的方式来学习;教什么知识,使用什么教学方法,必须经过慎重的选择。例如,拓朴学和集合论的原理这种高深的现代科学知识,就可以让四年级的学生去学习,但只能是用拓朴学和集合论原理去指导他们做引人入胜的游戏,让他们从游戏中直观地、初步地接触到拓朴学和集合论的原理,这样,以后他们再深入学习这些原理时就不那么陌生、不那么突然了,这就是一种“螺旋式课程”。他主张以螺旋型课程来组织和实施学科的基本结构,通过螺旋型课程,促进儿童对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和掌握。
(三)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
布鲁纳主张,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学科基本的原理、基础的公理和普遍性的主题。学科的结构不是只有单一的模式,故可重组为各种特殊的结构。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教育价值是丰富的,主要表现在四方面:(1)懂得基本结构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2)有利于识记,特别有利于意义识记。(3)能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4)可以沟通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
(四)重视培养儿童的直觉思维
直觉是不经过复杂智力操作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速地认知事物的思维活动,它是直接观察而不是间接认识,可经由某种捷径而不循惯常的逻辑法则快速地进行。直觉在生活实践中具有重要价值,也是创造活动的重要特征。逻辑思维是重要的,直觉思维也是重要的。已有的课程与教学,忽视了儿童的直觉思维,所以要格外重视儿童自觉思维的挖掘、运用和培养。直觉与学科基本结构之间,存在辩证关系。直觉有助于理解和把握基本结构,但是直觉好的人可能生来有些特殊,不过只有以牢固的、熟悉的学科知识作为背景或基础,直觉的创造性特征才能有所作为。
(五)提倡发现学习法
布鲁纳教育思想的中心是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为美国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以适应战后迅猛发展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新形势。
他认为,为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应大力提倡“发现法”。
所谓“发现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和帮助下,自己去探索和“发现”事物的规律,去获取知识,成为一个“发现者”。他认为,学生的学习和科学家的研究,从工作性质上来说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他说:“无论在哪里,在知识的尖端也好,在三年级的教室里也好,智力的活动全都一样。一位科学家在他的书桌上或实验室里所做的,一位文学家在写一首诗时所做的,正像从事类似活动而想要获得理解的任何其他人所做的一样,都属于同一类的活动,其间的差别,仅在程度而不在性质。学习物理学的小学生就是个物理学家嘛,而且对他来说,像物理学家那样来学习物理学,比起做别的什么来,较为容易。”
(六)重视教师的作用
布鲁纳十分重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他指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心智成长过程中的榜样,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精神面貌的好坏。如果教师看不到学科的妙处及其威力,就不见得会促进学生感受到这门学科的内在刺激力;如果教师不愿意或不能够表现自己的直觉能力,要他在学生中鼓励直觉,就不大可能有效;如果教师优柔寡断、不敢犯错误,就不能成为一个有希望的、勇敢的模范。
四、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论的时代价值
(一)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贡献与影响
1.积极影响。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对美国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他将认知心理学纳入教育问题的探索,为教育理论的科学化开拓了新路。他关于精选教材、发展智力、发现法教学、螺旋式课程编排等研究,至今仍对西方课程理论产生着影响。(1)在教材编写中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注意把基本原理讲透。(2)注意适当地把原来高年级教学的知识下放到较低年级去,使学生及早接触现代科学知识。(3)在教学方法上,吸收他关于“发现法”和“直觉思维”的主张,注意启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等。
2.不足之处。布鲁纳的教育主张也有不足,如他所言的学科结构仍为主观设想,没有客观标准,“发现法”也过于脱离师生水平,教学内容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等,最终导致了“学科结构运动”在实践中的失败。(1)教材过分强调理论化,或“下放”过多,脱离了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造成教材过深、过难、过重,或者教材编得枯燥无味。(2)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倡的“发现法”虽有启迪学生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的一面,但这种方法耗费时间和精力过多,而且一般教师也不容易掌握好,如果使用过多或使用不当,就会影响教学进度,还会影响学生获取系统的知识。
(二)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布鲁纳的研究注重了学生智力的提高,但却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我们应从中认识到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在培养学生智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教育的作用和质量。布鲁纳强调学生的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对教学具有启发意义。
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可取的现实意义,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有借鉴意义。我国正在探讨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和探究式学习模式类似于发现法,它们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发现启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同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善于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依据所提供的材料主动而有兴趣地思考、探索和研究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建构知识的促进者和支持者。
布鲁纳领导的学科结构运动遭遇挫折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只注重了“科学世界”而忽略了“生活世界”。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教育和社会脱节,课程结构不合理,存在着重视教材而忽视学生的经验和活动等不良倾向。我国这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充分借鉴了包括学科结构运动在内的历史上诸多课程改革的得失、经验和教训,提出回归生活的新的课程理念,力图改革课程内容,纠正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谨性,过分注重经典知识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布鲁纳.布鲁纳教育文化观[M].宋文里,等,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森.解读结构主义教育思想[M].广东教育出版社.
[3]肖川.教育的力量[M].湖南教育出版社.
[4]杨丹.对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再认识[J].现代教育科学,2008,(6):90.
[5]周长杰.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与化学教学[J].新课程研究,2006,(2):17.
[6]李涛.论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论的可持续发展观[J].教学与管理,2003,(12):4.
【关键词】结构主义 教材设计 英语教学 初中英语
一、引言
在当代语言学基础之上,主要有三种关于什么是语言和语言本质的理论,其中之一便是结构主义理论,它把语言内各成分看成一个系统,其中各种成分紧密相关,密不可分。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便是索绪尔,结构主义理论为最早时期我国的英语教材设计提供了理论框架。可以说,中国的第一代英语教材便是基于结构主义理论而设计的。分析英语教材和英语语言学理论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对教师理解和使用教科书有着极大的帮助,更能使今后英语教材设计上一个新台阶。
二、基于结构主义理论的教材设计
在语言被当成由各语言成分组成的有机系统之前,许多人认为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可以通过传统教学法习得。在西方,教师让学生阅读一系列英文经典作品来学习英语。相对而言,结构主义理论是设计英语教科书比较常见的理论,并已影响了中国英语教学将近二十年。结构主义理论的特征和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包括:1)语言是由各语言成分所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其中诸如冠词,形容词,名词等紧密相连;2)语言教学的本质是语言形式和语法。让我们来看看出自全日制十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试用版)的两个例子。(第二测,第一版,23和24页,40和41页)
Example 1―Lesson 6―Drills:
This is a book. That’s a bag. What’ this/that? It’s a cake.
Example 2―Lesson 7
What are they/you doing? I am /They are reading.
Open the window, please? What is she doing? She is opening the window.
从以上两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版英语教科书秉承了结构主义理论框架的最基本特征,有演练和课文两部分,注重于语言知识结构和语法。教科书的内容是按照介绍语法知识的先后顺序来编排的,整本教科书是按照大纲中要求必须要介绍到的语法知识来编写的。所以这一版教科书内容清晰紧凑。在这一时期,中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训练听,说,读,写,译这几项基本英语技能,并发展学生的阅读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从教材设计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的教材强调读,写,译这三项基本技能,但是忽略了听和说这两项技能的发展和训练。同时也完全提倡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此外,在这一时期,不仅我们国内编写的教科书,就是从西方引进的英语教材也是这一情形。例如《英语900句》,《看,听,学》和《新概念英语》,都是基于结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法来编写的。这充分印证了结构主义理论在这一时期的流行。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当中,基于结构主义理论的教材设计在二语习得领域受到了猛烈的抨击(kelly, 1969)。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对结构主义的语言形式能否被对等翻译产生了质疑。教师能够教授语言结构,学生也能够学习和掌握这些语言结构,但是并没有证据表明,在何种程度上,这些语言结构能够被准确翻译为语言表现能力。同时,这也误导学生认为学习一门语言就是掌握它的语言结构。事实上,语言结构只是语言学习的某些方面,而语法教学的严格顺序会阻碍学生去创新他们从未学过的语言结构。当学生彼此交流的时候,他们只会局限在他们已经学过的语言结构当中。如果他们想要达成他们的交际目标,他们只能等到当新的语法结构被介绍给他们的时候了,这种交际活动我们称之为“控制型”交际活动而不是生活中的真实交际活动。有关此种交际活动的例子可以在1982年和1992年出版的英语教科书中找到。然而,它应用简单,易于描述和测评,在教材设计中这种方法也易于理解。希格斯和克利福德(1982)指出,如果我们只是掌握一门语言知识,对我们阻止语言学习中的石化现象有着极大的帮助。他们认为,能够熟练成功地驾驭某一种语言的人必定在早期学习和掌握了这一门语言的语言知识。克拉申(1982,1985)在他的二语习得和检测理论中指出,在某些情形下,若我们掌握了某种语言结构的知识,当我们使用这种语言时,对于我们检测这种语言的精确度是非常有用的。
三、结论
随着对语言本质和结构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入并整合其他理论,人们逐步认识到学习一门语言是为了在日常交际中使用这种语言,结构主义理论也并不仅仅是在教材设计中应用的唯一理论。但基于结构主义理论的教材设计确实在我国英语语言学习的早期发挥过巨大作用,对此我们不应当忽视。
参考文献:
[1]Crashen 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regamon,1982.
[2]基于语言学理论的初中英语教材设计.张雅君.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11月.
关键词: 乔姆斯基 转换生成语法 语言习得机制 句法理论
一、引言
在语言学发展史上,转换生成语法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一伟大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的,以他于1957年发表《句法结构》为标志。经过乔姆斯基及其追随者近50年的研究与发展,转换生成语法及其思想已成为语言研究、认知研究、哲学研究、心理研究乃至自然科学研究中影响巨大的理论之一。
二、转换生成语法的产生背景
现代语言科学经历了两个主要时期,一个是历史比较语言学,指的是欧洲18、19世纪语言学家们所进行的语言研究;另一个是由“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一般认为是指欧美国家的语言学家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所进行的语言学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是建立在他对传统结构主义语言学及其认识论基础的批判之上的。
1.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批判
结构主义在美国的代表人物是布龙菲尔德(Bloomfield),其代表作是《语言论》。根据卡茨(Katz,1981)的观点,乔姆斯基和结构主义语言观的根本分歧主要体现在方法论和认识论这两个方面(徐烈炯,1988:12)。结构主义者分析句子的方法是:把一个句子分析成名词性短语加一个动词性短语,一分为二(联合成分除外)地一直切分下去,直到切分为词和语素。其实质就是把语言切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单位,从中寻找模式和规律。在研究方法上,结构主义语言学家们主张用归纳法和分类法研究语言。乔姆斯基认为,归纳法不能完整地描写语言,不能穷尽性地把所有语言素材包括进来,其描写至少是不充分的。他语言研究的主张是演绎法。其次,结构主义片面强调归纳的经验主义,在研究中仅列举观察到的语言事实并分类,最终目标仅此而已,不能提出理论假设,以揭示现象背后的东西。
2.对结构主义语言学认识论基础的批判
任何语言研究都具有一定的认识论基础,认识论基础就是指关于人们的语言能力和知识来源的问题。结构主义语言学认识论的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经验主义认为人生下来时头脑里一无所有,如同一块白板,一切知识都是出生以后通过经验获得的,即“白板说”。那么人类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不可能是先天就有的,全是后天学到的。乔氏认为,这一说法否认了语言和人脑结构之间的关系,不能解释儿童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凭其极其有限的经验来学会如此复杂的语言的原因。行为主义的基本思想是言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刺激;人学会说话是环境的作用,没有遗传的因素。乔姆斯基认为它过分强调语言获得的外部条件,否认内部条件,没有认清语言获得的本质和内在机制。
基于对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不满,乔姆斯基对原有的理论进行批判、否认,决定改弦易张,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建立了一套用来解释语言科学根本问题的理论――转换生成理论。
三.转换生成语法的发展阶段
乔氏的转换生成语法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现在,共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经典理论
1957年,乔氏《句法结构》一书出版,对当时美国流行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提出了全面的挑战,标志着生成语法学派的形成。该书阐述的是其第一阶段的语言模式,包括短语结构、转换结构和形态音位三个部分。在经典理论时期,语义是被排斥在语法之外的。因此,诸如“Colorful red ideas sleep furiously”这样的组合虽无意义却合乎英语语法。
2.标准理论
60年代初,乔氏接受语言学家卡茨、福得尔等人的建议,把语义分析纳入转换生成语法体系,1965年出版的《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在这一阶段中,乔氏开始关心语义问题,因为经典理论将语义排斥在外,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矛盾出现,他认识到如果将大量语义荒谬、错乱的句子作为合格的句子来处理的话,必定大大减弱生成语法的解释力。
3.扩充式标准理论
乔式标准理论提出后,围绕着语义和句法关系,以麦考莱、雷可夫等为代表的语言学家提出的“生成语义学”,菲尔墨提出的“格语法”,均向标准理论挑战。面对该形势,乔姆斯基在1970年发表了《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一文,承认标准理论不够完善,应予扩充。从而把研究的重点从个别语法转向普遍语法,明确指出语言理论就是普遍语法的理论。
4.管约论
80年代初期,乔姆斯基认为语法具有组合性,可以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先后提出了X价理论、题元理论、格理论、管辖理论、约束理论、界限理论、控制理论。管辖理论主要研究短语中中心语与其补足语之间的管辖关系。约束理论主要研究语义解释中照应关系的理论。
5.最简理论
1992年,乔姆斯基《语言理论的最简方案》的出版,标志着生成语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最简方案汇集了80年代各种研究的结果,这些研究在开始的时候大多旨在修补管约论中某些具体的方面,克服其理论不自然和事实分析上有缺陷的地方。随着修补的越来越多,原有的框架变化越来越大,因而提出了新的方案。
四、转换生成语法的主要贡献
1.语言习得机制
“语言习得机制”的提出是建立在乔姆斯基观察语言现象,特别是儿童母语获得具有共通性的研究之上的。乔氏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儿童学习语言具有共通性:无论其所处环境和家庭背景如何迥异,他们都能学到比较标准的语言,而不是靠简单的模仿,并且认为儿童的语言具有创造性,即其能从有限的话语中学到一套完整的语言结构,用有限的手段表达任意的思想。例如,五、六岁的儿童智力尚不发达,学习诸如数学、物理等知识还相当困难,但学习语言却非常自如。结构主义语法无法解释这些现象。因此,乔氏认为:儿童的头脑中天生就存在一个“语言习得机制”,即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 or UG)。它“是构成语言学习者初始状态的一组特征、条件和其他东西,所以是语言知识发展的基础”(乔姆斯基,1980:69)。它是人脑由遗传得来的,是人脑具有的理解和创造句子的机制,是人类一切语言共有的特点,语言获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普遍语法向个体语法(即特定语言的语法)转化的过程。即语言习得机制以天生的普遍语法为根据,对具体环境定的个体语法提出一些初步的假设,然后将假设与具体的语言素材进行对照和检验,并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再检验,直至最后建立一套个体语法的系统(秦修白,1988:454-455)。
2.句法理论
根据标准理论,转换生成语法由三部分组成:句法、语义和语音。其中句法是核心,旨在系统的描写和解释人类语言的结构。
(1)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为了证明语言习得机制,乔氏提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概念。他认为,每个句子都有两个结构层次: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前者是“指句子的句法表达的最后阶段,由深层结构转换得来的,是对实际上形成的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进行线形排列的结果”,是用于交际中的句子的形式,决定句子的语音。后者是“指短语或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的语法关系,但这种语法关系不能直接从它们的线形序列上看出来。在生成语法里,指句子的抽象句法表达,它规定所有支配句子应如何解释的因素”,决定句子的意思。
(2)转换规则。句法理论中最重要的规则是转换规则,它能将不同句型的句子相互转换。乔氏把语言看成是句子的无限集合。所谓掌握语言,即创造无限多句子的能力。句子的创造是有规则的,其一是短语结构规则,它与深层结构相联系;其二是转换规则,即句子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变为表层结构。
乔氏认为,通过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理论,可以把表面不同而意思相同的句子联系起来。如“Mary cleaned the room.”和“The room was cleaned by Mary.”,两句的表层结构不同,但深层结构却相同。同时,转换规则也主张将句子的表层结构转化为深层结构,从而将表层结构相似的句子区别开来。如:1)He is easy to please.2)He is eager to please.两句的字面组成相似,而please的施动者不同,例1)中He是please的逻辑宾语,是受动者,例2)中He是please的逻辑主语,是施动者。因而两句具有完全不同的深层结构,句意则大相径庭。
五、对转换生成语法的评价
乔氏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一反几千年来传统语言学的思想,强调语言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对语言现象进行充分而又合理的解释,揭示了人类语言存在着普遍语法,存在着共性,同时指出普遍规则是高度概括的,极为简单明了,因而极具生成力。其语法理论在母语习得和句法结构分析方面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当代语言学的发展,因为它为语言研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和发展方向。
然而,笔者认为,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可取性和不足之处,其局限性体现在:首先,乔氏的“普遍语法”高度抽象,不是来自可靠的语言事实而是来自抽象的理论类比,严重脱离了语言实际,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更没有可预测性。其次,生成语法仅以句子为研究对象,没有研究句子之外的语落或篇章等语言单位。把语言只看成一系列的句子,把语法只看作有限的句法规则是很不够的,因而对组段谋篇功用甚微。另外,乔氏的转换生成语法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语言驱动的主体――人对于语言的创造性(言语能力)的表现,而且其理论的更新只是一味地追求严密的演绎过程,谋求转换法则的系统性,却轻视了语言的最本质属性――社会性,从而淡化了语言社会性的理解机制,使语言的社会功能减弱,不利于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乔姆斯基.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80.
[2]何晓炜.从格理论的变迁看生成语法的发展[J].学术研究.2004:9.
[3]秦修白.英语通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454-455.1988.
[4]王德春.语言学通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