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生活的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价值
通过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体会数学的生活价值,并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促进人的发展的道理。
1.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数学应用与创新能力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最近发展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多考虑学生的生活基础,努力在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教学中结合生活的实践性练习,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全方位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包括知识、能力、态度等。学生把在课堂中学到的数学知识,返回到生活中,不但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知识,更满足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且通过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他们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体验数学对人的发展的价值,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及思维
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感受数学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逐步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达到感悟数学思想、领会数学方法、学会数学的思维,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
质要求。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
陶行知曾经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小学实践经验和在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1.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环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小让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增强数学的亲和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2.熟悉学生的生活背景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生活活动范围偏窄,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整天在想什么、干什么、对什么比较感兴趣等,以能找到他们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1.关注校园中的学生生活。如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跳绳、丢手绢等,其中都包含着长短、快慢、大小、多少等数学问题。2.留心社会中的学生生活。学生可以单独或随家长一道到书店里走一走,看一看书的种类和价格等,也可以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然后搬进课堂,让学生自行解决,需要时老师充当指导者的角色。3.了解家庭中的学生生活。教师要多多通过家访、和学生交谈等方式来了解不同学生的生活背景,并寻找其中的数学问题,如学生家里豆浆机的价格等。这样的数学问题就会使学生感到现实生活与所学过的数学知识的联系是那么密切,对他们就比较有吸引力,有话说,他们在探究与合作的过程中也会感到更轻松和愉快。
3.重视学习内容的生活化
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情景,让他们凭借生活经验,体会数学价值,这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方法。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引出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就会主动地爱数学、学数学。在生活中,学生还能接触到许多课本中未出现、课堂上没涉及而生活中又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这些实际问题不但与课本学习有着联系,而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生活实践是对书本知识学习的一种印证、补充、拓展和超越。
4.用数学语言叙述生活事件
数学首先是一种语言,具有工具性和基础性。由于它可以用来存储信息,因此,在信息化时代数学的语言功能更为突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在不影响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巧妙运用生活化、趣味化、童趣化的数学语言感染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语言交流中学习,给课堂教学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在"百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节课中,请学生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数?为什么会喜欢它?这就使学生很自然地把数字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学生自己就把数字拉进了生活,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5.提供有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的生活情境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教材的更新速度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因此,教师在执教这些教材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作为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材料。例如,教"应用题",组织学生分组,深入到超市了解商品的价格,然后学生根据各自搜集的素材编成题目。这样学生既对学习本节课内容非常感兴趣,又提高了运用数学观点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让学生的生活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既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又有利于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要我们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学生就一定会亲近数学,运用数学的意识就会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 生活质量;家庭;因素分析,统计学;儿童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G 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5-0423-03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Family Environment/ WANG Cuiling*, WU Jiangnan, ZHAO Wenheng, et al. * Department of Medical Statistics and Epidemiolog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51008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 between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family environment among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improving children's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Methods The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among 841 pupils in Guangzhou, by using the 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Version 4.0 (PedsQL 4.0). Analysis of covarianc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amily environment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Results The scores of physical functioning,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and the total scale were 89.0±12.3,80.1±13.1 and 82.3±11.9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most patient group and patient group, mean score of less patient group of parental rearing attitudes reduced 4.8±1.6-12.2±2.0(P<0.05). Similar association of parentschildren communication or parent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scores of the abovementioned three dimensions was found. Conclusion Sound family environment is essential for improving the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of schoolaged children.
【Key words】 Quality life;Family;Factor analysis,statistical;Child
随着健康观的转变, 患病率、治愈率等疾病频率指标很难全面和准确地评估人群健康状况。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是在现代医学模式背景下提出的新的健康评价指标,它可以综合地评价人群的生活状态。学龄儿童作为一个处于迅速生长发育中的特殊群体,其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国外已有较多关于一般儿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研究[1]。家庭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站,家庭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该研究旨在评价学龄儿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并探讨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为改善和提高儿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广州市郊区某小学一~六年级全体学生,年龄6~13岁。共发放问卷841份,回收823份,回收率97.9%,其中有效问卷778份,有效率为92.5%,男生403名,女生375名。
1.2 方法
1.2.1 学龄儿童生活质量量表(家长调查问卷) 采用“儿科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4.0”(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TM Version 4.0,PedsQLTM 4.0)[2],从躯体(8个条目)、情感(5个条目)、社交(5个条目)和角色功能(5个条目)4个维度,调查学生过去1个月内的健康状况。所有条目均按5级评分,即0=从来没有,1=几乎没有,2=有时有,3=经常有,4=一直有。所有条目权重相等,均按反向记分,然后转成百分制(0=100分,1=75分,2=50分,3=25分,4=0分)。分别计算量表各维度评分、心理(包括情感、社交和角色功能3个维度)评分和总评分,评分越高表示主观生活质量越好。各评分理论上最高为100分,最低为0分。计算方法均为所含条目评分之和除以所含条目数。
1.2.2 家庭环境调查表(自编) 包括儿童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如性别、年龄等)和反映家庭环境的5个因素(父亲的教育态度、母亲的教育态度、父亲与子女的交流、母亲与子女的交流及父母关系),按4个等级进行评定,即很耐心、较耐心、不大耐心、易打骂。
统一发放问卷,由学生带回家请父母填写,并于规定时间内交回。研究者核查问卷,对不合格问卷请家长重填或修补,仍不合格者按不应答处理。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问卷由双人双份录入,经核对无误后进行整理分析。缺失值>20%的问卷视为无效问卷,其余的缺失条目评分用所属维度的均值代替。用分半信度法和克朗巴哈α信度系数评价PedsQLTM信度;用各条目与所属维度的相关性考察PedsQLTM的内容效度。用协方差分析在控制性别、年龄、父母文化程度及家庭月人均收入的条件下,分别探讨单个家庭环境因素与学龄儿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关系。均数间多重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所有分析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完成。统计学检验水准取双侧α=0.05。
2 结果
2.1 PedsQLTM4.0信度和效度评价 本调查PedsQLTM 4.0 躯体、情感、社交和角色功能4个维度评分,心理评分及总评分的分半信度系数分别为0.85,0.80,0.85,0.83,0.91和0.93;4个维度克朗巴哈α信度系数分别为0.79,0.79,0.81和0.75;4个维度的内容效度系数的分布范围依次为0.53~0.74,0.65~0.78,0.73~0.77和0.56~0.79。以上各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学龄儿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 学龄儿童躯体、情感、社交和角色功能4个维度评分、心理评分及总评分依次为(89.0±12.3)分、(79.8±16.6)分、(84.9±15.6)分、(75.4±16.2)分、(80.1±13.1)分和(82.3±11.9)分。
2.3 家庭环境与学龄儿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关系 表1所示,父、母对子女教育越耐心,父、母与子女间交流越多,父母关系越好,其子女在情感、社交和角色功能3个维度评分越高(代表生存质量越好),大部分指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线性趋势。在控制性别、年龄、父母文化程度及家庭月人均收入的条件下,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很耐心”、“较耐心”组相比,“不大耐心”组在情感、社交和角色功能3个维度评分的校正均数(标准误)降低了(4.81±1.57)~(12.22±2.03)分(P<0.05 )。母亲对子女教育态度各等级间的差异更明显。父母与子女间的交流及父母关系与上述3个维度有类似联系。
3 讨论
该研究评估了学龄儿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及其与家庭环境的联系,结果显示学龄儿童的躯体评分、心理评分及总评分依次为89.0,80.1和82.3分。Varni等[3]评估了健康儿童(平均年龄10.8岁)的生活质量,发现其躯体评分、心理评分及总评分依次为88.0,82.3和84.3分,与本研究结果接近。经文化调适的PedsQLTM普适性核心量表,在英国8~18岁儿童青少年中的调查结果躯体评分、心理评分及总评分依次为85.0,79.0和81.1分[4],略低于本研究结果,可能与该研究中包括少数患病者(如糖尿病、哮喘等,共占总人数的31.4%)有关;也可能与该研究人群包含青少年,平均年龄较大有关。
在控制性别、年龄等潜在混杂因素后,家庭环境越好,学龄儿童在情感、社交和角色3个维度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其中母亲对子女教育的耐心态度与这些心理健康指标联系最密切。原因可能是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母亲是儿童的主要照料者,与儿童相处的时间相对较长,因而其态度对儿童心理影响较大。家庭是学龄儿童重要的生活场所,良好家庭环境对学龄儿童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家长良好的教育态度、管教方式及父母间关系可降低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5]。有研究表明,生活在和谐家庭中的儿童,其心理指标均优于其他家庭类型者[6]。
本调查采用的PedsQLTM普适性核心量表4.0各维度分半相关系数和克朗巴哈α信度系数均大于0.70,内容相关系数均大于0.50且都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该量表在本研究人群中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Varni等[3]在18所小学、4所中学和3所大学的在校学生中开展调查,结果显示PedsQLTM 4.0 普适性核心量表完全适用于学校人群。有研究表明亚洲儿童和西方国家的儿童对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理解存在较大程度的共识[7],说明PedsQLTM 4.0同样适用于亚洲儿童。
鉴于学龄儿童阅读与理解能力有限,很难正确地判断自身的健康状态,因而本研究采用PedsQLTM 4.0家长调查问卷。国外有研究表明,家长报告和儿童报告存在较高的相关性[3]。本调查所有对象均来自同一学校,由于学校硬件设施和教师教育方式均可能影响儿童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同时不同家庭环境儿童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也存在较大差异,使得本研究所得到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外推受到一定的限制。国内目前尚无PedsQLTM 4.0的全国常模,因此,无法将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同期护理干预;精神分裂症缓解期;生活质量的影响
精神分裂症患者虽经治疗后达到缓解期,但出院后如不继续家庭护理及定期医院护理干预,仍不能完全的康复,且有复发的可能性。使患者及家属生活质量大大减低,因此倡导出院后应继续予以定期的护理干预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而家属对于患者病情缓解方面至关重要,所以对患者及家属实施同期护理干预成为研究的方向,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0年1月——2012年1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经住院治疗达到缓解期标准的患者86例纳入本试验研究,并从患者家属中各选取一名进行护理干预培训。其中患者中男45例,女41例;年龄17-52岁,平均年龄(28.4±2.3)岁;家属中父母25例,子女26,配偶35例,男36例,女50例,年龄21-73岁,平均(42.3±3.4)岁;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男21例,女22例;观察组43例,男18例,女25例。
1.2方法对两组患者在出院前均给予药物治疗及护理干预。出院后仅对观察组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及家属实施同期护理干预,由我院护士进行心理疏导,健康讲坛,增加患者及家属的信心。同时训练患者家属在管理药物及身心辅导方面的知识,让家属在家中仍坚持护理干预。并嘱咐家属定期来院随诊,护士每月电话随诊3次,解决患者家属的治疗相关问题。比较出院前及出院后1年两组生活质量评分。
1.3评定标准
1.3.1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形式评估: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几方面。
1.3.2家属生活质量评定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包括生理方面、精神方面、环境方面、社会关系方面。
2结果
2.1精神分裂缓解期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实施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较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疾病中病程长、难治愈的一种疾病,目前只能药物控制,完全治愈的几率小[1]。其发病的社会背景很大程度是由于孤独,如早期不给予一定的关怀和照顾,会逐渐表现出妄想、狂躁等精神症状。不仅患者本身会受到心理的创伤,同样其家属也很痛苦,面临社会歧视,生活经济压力,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2]。此外,经流行病学调查精神分裂症患者发展为代谢综合征的风险要高于正常人[3],这更加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经住院经药物治疗及护理干预达到缓解期患者,本研究采用出院后继续对患者及家属同期护理干预,家属在本次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高了患者出院后康复的质量,同时患者家属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本研究设立对照组与观察组,研究结果表明在实施同期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较对照组在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王传跃.精神分裂症研究的进展[J].上海精神医学,2011,23(4):196-199.
西美尔的社会思想从社会分工论开始,并非如有的专家以为的那样,从货币哲学论开始。但与马克思或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不同,西美尔从一种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作为现代生活之基础的分工,分工产生的“极端和彻底的专业化,只是普遍的文化困境的一种特殊形式”。所谓普遍的文化困境就是客体文化与主体文化的相互离异──也就是异化,其结果是现代人的生命和生活都成了碎片。《货币哲学》正是在这种社会分工论的文化哲学基础上对现代生活的碎片化过程作了详细的分析。
《货币哲学》是西美尔唯一一部结构完整的大部头论著,在二十世纪开头的那一年问世。不过,西美尔的基本思想已经反映在1896年发表的《现代文化中的金钱》一文中。文章的题目已经讲得很清楚,西美尔感兴趣的是作为文化现象的货币,因此,自然要“从货币经济学结束和尚未开始的地方起步”。
西美尔并非不晓得货币首先是一个“历史现象”,但历史唯物主义的货币政治经济学并没有触及货币“对内在世界——包括个人的生命力、个体命运与整个文化关联的影响”。“只能用哲学方式来处理”现代货币经济与真正人的历史现象的关联,意味着要“从生命的一般条件和关系来考察货币的本质”,而历史唯物主义的眼睛对于“生命的一般条件和关系”恰恰是瞎的。
西美尔的货币文化哲学也不是实证的经验社会学的货币研究。按照当今主流社会学界的“学统”观念,西美尔的货币研究就算不上社会学论著。西美尔当然看不起经验的实证社会学,如果要“从货币的作用来说明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肌理”,仍然需要哲学思想,而经验的实证思想并不思想——其实也不分析。
货币古而有之,现代经济生活使得它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变化。对于韦伯,这一变化的深远意义在于理性化机制的形成。对于西美尔,其深远意义首先在于:货币成了个人生命中“不受条件限制的目标”。
从前,人们渴求的人生目标——比如美好的爱情、神圣的事业——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期望或者追求的,而金钱这样的人生目标却是人随时可以期望或者追求的。换言之,前现代的人生目标乃是一个恒定、潜在的生活目的,而非一种“持续不断的刺激”。如今,金钱成了现代人生活最直接的目标,成了“持续不断的刺激”。从前,宗教虔诚、对上帝的渴望才是人的生活中持续的精神状态,如今,对金钱的渴望成了这种持续的精神状态。所以,在西美尔看来,“金钱是我们时代的上帝”的说法绝非比喻。
就生活产生的生命感觉而言,以金钱为中心与以上帝为中心所产生的生命感觉有形式相似:上帝的观念超越了所有相对事物,是终极性的抽象综合;在上帝观念中,生活的矛盾获得了统一,生命中所有不可调和的东西找到了和谐。同样,货币超越了所有具体事物,显得可以调解一切生活矛盾,“金钱越来越成为所有价值的绝对充分的表现形式和等价物,它超越客观事物的多样性达到一个完全抽象的高度”。人们相信金钱万能,如同信赖上帝的全能。
西美尔又将金钱同语言模拟。
语言不等于具体的富有特性和差异的言语,它本身没有特性和差异,但能让言语富有特性和差异。同样,金钱的独特性恰恰在于其“没有独特性的力量,但这些力量仍然能够给生活添加各不相同的颜色”。金钱显得像纯粹的形式,使得具有质地的生活内容和方向产生质的变化。生活的各种因素通过语法形式而成为接触、冲突、交往的言语,金钱就是现代生活的语法形式,生活中“彼此尖锐对立、遥远陌生的事物找到了它们的共同之处,并相互接触”,成为活的言语。
这种货币的上帝模拟论和语言模拟论并没有先设定某种对金钱的道德立场,相反,西美尔看到,金钱一视同仁地支持截然相反的生活品质道德诉求,平等推动“大相径庭的思想方向和情感方向”,就好像上帝观念可以被不同的人利用,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语法形式表达其道德偏好。
比如,货币经济生活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持续的个人自由主义诉求。原因很简单,在前现代的生活形式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是明确、固定、人身化的;在货币经济生活中,人们很少依赖确定的人,每个人只依赖自身。人们固然依赖供货商,但人们可以经常随意更换具体的供货商——就像在现代货币经济生活中,婚姻关系仍然是一种人与人相互依赖的形式,但货币使得人们可以随意更换具体的依赖对象。在前现代社会,人同他人的外在联系都带有人身(Person)的特征,货币经济生活结构能够使人的日常活动与其人身色彩——也就是其真正的身体自我——显得不相干,人身自我能够退出日常关系,从而更关注自己的内在。人与人的联系固然极大地增多了,但人对他人的人身反而冷漠得多。所谓现代的自由,不过是货币生活为个体性和内在独立感带来的广阔空间。
然而,货币经济生活并非仅仅为个性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空间,使个体化和自由成为可能,同样导致利益、关系、理解的平均化、无差异化,为平等诉求提供了广阔空间,而平等诉求与个体自由根本上就无法共荣。
所谓平等,实际上就是“一种夷平过程”:所有高贵的东西向低俗因素看齐,这恰恰是金钱的作用。金钱是所有事物“低俗”的等价物,把个别的、高贵的品质(这恰恰是自由的个性要寻求的)拉到最低平均水平:“当千差万别的因素都一样能兑换成金钱,事物最特有的价值就受到了损害。”西美尔敏锐看出,各个阶级在现代生活中其实都有自己独特的现代式“贪婪”,因为金钱成了概括一切值得追求的目标的通用语,“就像神话中有魔力的钥匙,一个人只要得到了它,就能获得生活的所有快乐。”
对于西美尔来说,价值意识集中在平等或自由,同价值意识集中在金钱身上一样,都是现代货币经济的产物。平等或自由的价值同金钱的价值一样,最终都不过是纯粹手段。
西美尔的货币哲学超逾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自由主义与平等主义的两极。从现代生活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自由主义与平等主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激情背后,西美尔看到更为根本的现代性痼疾——生命感觉致命的萎缩。“货币给现代生活装上了一个无法停转的轮子,使生活这架机器成为一部永动机,由此就产生了现代生活常见的骚动不安和狂热不休”,然而,在个人灵魂的最深处,却是对生命本身的无聊感。
一、近年高考中的此类问题
1.关于价值量的计算。
例1:(2008全国卷Ⅰ)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A.12元 B.12.5元 C.18元 D.18.75元
【解析】本题把数学知识与政治经济学知识做了有机的结合。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这是高考中考生认为比较难的一道选择题。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白“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时,单位商品价值量为15÷(1+50%)=10(元)。其次,货币贬值20%,意味着等量货币只具有了原来80%的购买力,也就是10元钱只能买到0.8个该商品(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20%即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0÷(1-20%)=12.5。
2.关于货币升贬值及汇率问题。
例2:(2009四川26)小张按1美元兑换8元人民币的汇率换得1000美元,两年后美元兑换人民币的的汇率下跌了20%。小张又将1000美元换回人民币。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小张:
A.损失了人民币1600元
B.减少了人民币损失1600元
C.损失了美元160元
D.减少了美元损失160元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连续计算能力和分清问题逐个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小张按1美元兑换兑8元人民币的汇率换得1000美元”,可以推算他拥有1000×8=8000人民币。而根据“两年后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下跌了20%”,又不难得出现在1000美元可换人民币为1000×8×(1-20%)=6400元人民币。因此,同两年前相比,小张损失了8000-6400=1600元人民币。故选A。
二、政治和数学紧密结合,彻底攻破此类问题
1.解决此类问题必须明确的政治原理。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但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一国货币贬值(购买力降低),意味着商品价格提高,货币升值(购买力提高)意味着商品价格降低,因此,币值变化与商品价格成反比。一国汇率降低,币值降低,意味着他国汇率提高,币值上升,因此一国汇率与本国货币币值成正比,与他国汇率和币值成反比。在此应该注意区分纸币的两种贬值(升值),一种是针对商品的购买力降低(提高),一种是针对别国纸币的兑换率降低(提高)。
2.与此类题相关的数学原理。
正比例函数: 一般地,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形如y=kx(k为常数,且k≠0)的函数,那么y就叫做x的正比例函数。在经济生活的计算题中我们不考虑常数k,只需要明确y与x成正比例关系,当自变量x增大时,y同比例增大;x减小时,y同比例减小,即y=x(1+变化率)。
反比例函数: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k/x (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在经济生活的计算题中我们不考虑常数k,只需要明确y与x成反比例关系,当自变量x增大时,y同比例减小;x减小时,y同比例增大,即y=x÷(1+变化率)。
3.方法总结。
由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得知:如果两个量之间成正比例变化用乘法,两个量之间成反比例函数用除法。当比率增加用加法,比率减少用减法,即:在正比例函数中。y=x(1+ 变化率),在反比例函数中y=x÷(1+ 变化率)。
关键词: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学;高中道德;价值观学习;方向
苏联的申加罗夫在《情感与感情是现实反映的形式》中说,“情感领域的不协调是最高的惨淡的现实。情感与感情的世界是在较早的年龄形成的,但是,如果某些对道德而言至关重要的情感没有形成的话,那么这个空白靠将来再弥补的希望则十分渺茫。”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在教学中落实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
市场经济不是天然的道德经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机制和道德规范,必须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经济生活课是对高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经济生活的教学,落实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应当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树立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努力践行社会公认的市场经济道德准则。
诚实守信、竞争创新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人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必须遵守的一项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诚信经营是企业树立良好信誉和形象的基础,更是企业的美德和最基本的社会责任。企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漠视社会责任,假冒伪劣,弃信毁约,不仅不会真正取得成功,最终还一定会被逐出市场。只有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诚实守信,社会的商品流通、合同契约履行和现代金融活动才能够得以顺利进行。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没有了竟争,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就会失去活力。通过竞争推动产品、管理体制的创新,通过创新提升工作业绩和竞争能力,才能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达到市场主体多方共赢的结果。利益兼顾、公平公正.肯定个人追求正当利益的合理性,但也要防止利益分化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带来社会矛盾的激化。坚持利益兼顾的道德准则,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优先和主导的地位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的重要特征。
二、探寻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和途径
高中生作为具有鲜活生命的道德主体,他们正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特殊阶段:一方面,他们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独立思维能力明显提高,不愿意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或既定的观点,对道德说教非常反感;另一方面,他们对社会的了解不够深入,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自身难以完全独立地、全面地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针对高中生思想活动和品德形成独立性、多变性和可塑性的特点,在经济生活教学中渗透道德价值观教育,必须探寻有效的的方法和途径。
在参与经济生活中强化道德实践高德胜认为:“真实有效的德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经济生活不能没有道德,参与经济生活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道德学习的过程。在经济生活教学过程中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德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在参与经济生活中将德性自觉转化为德行。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经济生活中的道德行为方式提出要求,作必要的指导,鼓励他们自觉接受生活实践的考验,逐步养成知行合一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一位教师结合经济生活教学,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如体谅父母劳动的艰辛,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支出记账;朴素生活,个人消费不攀比,不刻意追求名牌;保护环境,自觉使用环保购物袋,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诚实守信,保持自己和家庭良好的信用记录;尊重他人劳动,不购买和使用盗版书籍、影碟;关注社会公平,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树立开放包容的心态,理智对待外国产品;等等。这些“作业”贴近学生生活,具有丰富的道德内涵,需要学生用行动去完成,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现实经济生活的理解,又在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道德实践。通过观察发现,这样的“作业”学生是愿意做也能够做到的。这说明,引导学生在参与经济生活中强化道德实践,才能促使其道德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过上更美好、更有意义的生活。
通过这一活动,复杂的经济生活得以还原,深刻的经济规律得以揭示,抽象的经济理论得以活化,学生的道德思维也得到充分的拓展。学生们认识到,把正常的商业行为上升到关系“爱国”“民族”的高度,甚至对其进行狭隘的道德谴责,既违背经济规律、无益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符合市场经济道德发展的要求。
三、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
高中生的道德情感虽然有了明显的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他们的道德情感往往会流露出某些矛盾和不稳定性,表现出容易冲动、难于自制等特点。康德认为,道德情感的特征是冲突的心理因素体验,一方面是压抑各种自私自利而产生出不快与痛苦;另一方面又因之感到自豪、高尚,因此,道德情感不是一种自然好恶之情,而是一种理性情感。而在黑格尔看来,一部精神发育史,就是心灵矛盾、冲突、和解、再矛盾、再冲突、再和解的无限过程史。在教育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情感是好的,什么样的情感是不好的,应该怎样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其次,启发学生了解自己的情感的弱点,平静而理智地悦纳自己,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预见到某种消极情感表现的后果,学会理智地控制情感。再次,对于学生的消极情感不要简单禁止,要了解原因,耐心改变学生对消极情感的错误认识。
四、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核心是理解与尊重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个性,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一个缺乏安全感、缺少爱和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的学生,不可能有效地积累积极的道德情感。以情育情,也叫做情绪情感的感染性,是以情育情的心理学依据。教师要用适当的情感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道德的社会意义。教师要运用自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与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亲切感、依恋感,从而乐于接受教师所讲的道理,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具有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善于表达真情,发挥表情的信号功能。教师在讲解道德范例、分析道德准则时应投入真情,充分发挥真情的信号功能,如丰富的面部表情,语音的抑扬顿挫及适当的机体表情等。“非语言沟通在人类社会沟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美国学者伯德惠斯?戴尔认为在两个人互动的场合中,有65%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语言方式传递的。学者艾伯特・梅热比甚至提出一个公式:相互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
一、经济生活教材修改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引导人们建设美丽中国
经济生活教材修改特别关注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致力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致力于建设公平有序、持续健康发展的社会,全面阐释了科学发展观中的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的使用已足十年,十年来的社会生活与时代主题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次修改就是为了使经济知识和经济理念与时俱进,以适应正在变化发展的经济生活与经济形势。
二、文化生活教材修改坚持真理,修正错误,重构体系
为了保持文化知识与时俱进,反映鲜活的社会实际,教材改写赋予了一些时代性元素,使得教材修改符合文化生活的新情况,反映文化生活中的新问题。为此,本次文化生活教材的修改除对第四单元进行十精神渗透外,最大的修改动作就是把第四单元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进行重新梳理,具体做法是:把原教材中关于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等的概念移出本单元,避免原教材中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文化、优秀文化、人民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和谐文化等知识概念间的打架现象。另外把原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部内容由原教材第九课下的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目录下移植到现教材的第十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目录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归属更加合理得当。整个第四单元关于文化发展的用词全部改为文化建设,并根据十精神重新编写了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取代原教材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一框。如此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的逻辑体系得以重建,线索脉络清晰,逻辑结构合理。
一、关注生活
“关注生活”即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基本观点、原理,都应当想一想与这一基础知识有关的日常生活现象有哪些,自己究竟知道哪些与这一基础知识内容有关的经济现象,然后利用这些现象来展示理论、理解理论。学生在学校接触大量的教材,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科学世界,至于周围的生活是怎样的,学生既不愿关心,也无暇去关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并体现这种已有经验和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学科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如果教师能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有机地融通起来,重新设计教学情境,就有可能使政治理论恢复到鲜活的状态,就有“可能激发、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及能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如在学完价格、就业、财政的有关知识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作为消费者观察近期市场物价的上涨;也可以一个即将投入社会生活的劳动者身份去考虑当前的就业形式,关注家庭的理财方案;还可站在管理者和建设者的高度去关注每一年国家财政的使用状况等。在生活的情境中,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理论在生活世界中得到了还原、提升,学生能够深切地感到了解事实、观念、原则和问题的重要意义,关注生活也为学生领悟生活做了铺垫。
二、领悟生活
“领悟生活”是要求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解释相关经济现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是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结合美国的次贷危机展开对这一问题的分析。2007年底美国的次贷危机深度影响了全球股市,引发了全球金融风暴,中国的股市也陷入低迷。学生可从中领悟: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再如2007年,全国通涨的压力一直居高不下,教师可带领学生做市场调查,搜集豆油、猪肉、牛奶等零售品价格上涨的数据,从中深切感受市场调节的缺陷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对国家于2008年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政策的出台更能心领神会。学生在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解释相关经济现象的过程中大大提高了捕捉问题、洞察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此时不再是隔绝于社会之外、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习者,而是经济生活的参与者、建设者和管理者。学生的角色由单一走向多元,习得的知识于学生而言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可以实际解决问题的工具。如果学生长期坚持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各种生活现象,会发现经济理论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纷繁复杂,纷繁复杂的是我们的生活本身,而隐藏在生活背后的原理、规律并不多,学生练就了发现生活的慧眼,就能够运用理论分析经济现象。
三、参与生活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如下: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评述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学生学习的目标要点:
(1)知识目标:
懂得商品价格与商品需求量之间的一般规律。
知道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了解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的影响。
了解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含义。
理解商品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2)能力目标:
分析商品价格变化如何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实际生活能力。
能够运用商品价格变动影响消费者需求的有关理论,分析相关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
能够初步根据商品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对如何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能辨证看待商品供求与商品价格的关系,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实践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价格的变动,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自主性。
3、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