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无形资产的价值范文

无形资产的价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无形资产的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无形资产的价值

第1篇:无形资产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无形资产 价值贡献 实证分析

一、无形资产在企业价值贡献中的作用

无形资产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资源,作为企业筹资和投资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不仅是企业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武器。统计资料表明,相对于企业市场价值的增长而言,企业有形资产投资和研发投资的增长相对较慢。例如,美国非金融公司研发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80-1989年的平均2.2%上升到1990-1997年的平均2.9%,有形资产投资比重从14.1%下降到12.6%。与此同时,反映美国主要公司市场价值的S&P500指数却从1980年的135.76点上升到2000年11月20日的1342.62点。增幅近10倍。如果再考虑在此期间公司发放的现金红利,公司市场价值的增长更是远远超过有形资产投资和研发投资的增长。上述不平衡现象说明,除了有形资产投资和研发投资之外,企业在其他无形资产的投资在价值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无形资产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为便于数据的统一,实证分析所研究的无形资产仅指上市公司在其财务报表上披露的无形资产。由于各行业的资产结构存在诸多差异,不同行业对无形资产的数量及种类等都有着不同的需求,其对企业价值的贡献也大小不一。因此本文选取上海证券交易所行业分类中的电子行业2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其2005-2006年的年报为基础,分析该行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在资本结构中的比重,评价与无形资产经营状况相关的指标。从而,分析我国电子行业上市公司中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贡献。

三、无形资产价值贡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无形资产比重偏低,其结构也不尽合理。无形资产的无实体性决定了其功能不能在感性上直观反映出来,只能存在于观念中,因而无形资产极易被忽视。其次,缺乏无形资产管理意识,管理方法不科学。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尽管无形资产得到了初步认识。但是许多企业的管理者还缺乏系统的经济管理理论和资产管理经验,缺乏无形资产投资管理意识,不了解无形资产的价值和内容,更没有无形资产应用和保护的经验。如何保护无形资产,防止无形资产流失,提高无形资产的竞争能力和水平,是每个企业都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再次,对无形资产保值增值认识不足。尽管不少企业已意识到无形资产对企业绩效的重要性,但对其采取的措施则并不利于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最后,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不充分。造成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不充分,一方面是由于信息披露方(如管理层、注册会计师等)具有不同的动机,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担心不当的披露可能会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第2篇:无形资产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无形资产 有形资产股票价格

一、引言

已有研究表明现代企业无形资产与企业价值存在很强的相关性。无形资产的价值贡献观点:财务效益观点,汤湘希提出无形资产价值贡献包括企业运用无形资产而引起的企业产品成本降低或销售增加。超额盈利观点,傅元略认为,任何无形资产所产生的贡献都会最终反映到企业的利润上来,无形资产对会计盈余的贡献就是企业超出同行业利润率的那部分价值。核心竞争力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大小在于无形资产是否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综上所述,本文将无形资产的价值贡献定义为: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无形资产单独或与其他资产共同作用,为企业带来的超额利润或竞争优势。由于无形资产本身的特殊性,无形资产的价值贡献也不同于有形资产所做的贡献,主要区别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无形资产进行价值创造是间接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创造与战略环境有关,无形资产的价值取决于它与公司战略的协调程度;无形资产价值创造是潜在的;无形资产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必须与其他资产相结合。无形资产本身很少直接创造价值,脱离了企业背景和战略,它们并没有多大价值。当无形资产有效地与其他资产结合起来时,它们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总之,无形资产的内涵和构成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强大的价值创造功能,企业价值增长越来越多地来自于无形资产。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相关性的强弱存在各行业之间的差别,另外企业内部无形资产的构成情况也会不同的影响企业价值。目前国内对无形资产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数研究没有考虑不同行业对无形资产价值的影响。不同行业企业的资产结构存在差异,不同行业的企业对无形资产有不同要求,不同行业的企业具有不同的无形资产强度。同时不同类型的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贡献大小不一,因此,按行业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对以下问题做出回答:我国目前各行业之间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贡献状况存在哪些不同,无形资产的构成情况会对对企业价值造成哪些差异影响,以及无形资产的会计信息披露的局限性有哪些。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Ely和Waymire(1999)研究发现已确认无形资产具有价值相关性,只不过在投资者眼里,资本化的无形资产的分量比不上有形资产。Amir和Lev(1996)研究发现,在移动电话行业,诸如成长性、未入账的无形资产(如客户资源)之类的非财务变量具有价值相关性。这些非财务变量与传统的财务变量相结合,将增强对企业价值的解释能力。Barth和Clinch(1998)发现品牌价值与公司股票价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该相关系数是已确认资产(recognized assets)相关系数的一半。Ittner和Larcker(1998)发现客户满意无形资产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以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为样本的实证检验度与企业价值具有相关性。同时他们还发现该相关系数不如已确认资产显著,而且对于不同行业,得出的结果差别很大。

(二)国内文献我国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大多是对无形资产总额(净额)的考察,近一两年开始有学者拓展到对无形资产净值的相对值、无形资产的明细分类信息等的考察。薛云奎和王志台(2001)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活动的作用,并检验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研究表明,无形资产与股价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有形净资产对股票定价影响不显著,同时发现无形资产的相关系数大于有形资产的相关系数。王化成、卢闯和李春玲(2005)认为,薛云奎和王志台在变量选择上存在问题,比如用无形资产绝对量来替代无形资产增量“有失偏颇”。另外,他们认为薛云奎和王志台在价值相关性研究中仅采用股价模型是不够的,还应当结合回报模型来分析,他们 以1998~ 2002 年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结果发现无形资产存量与股票价格显著相关,即无形资产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并且投资者对无形资产信息的反应存有滞后性的结论。李寿喜、李若山和洪剑峭(2005)认为,薛云奎和王志台的样本局限于沪市公司,且未作分年度的考察,仅仅将修正的Ohlson 模型的解释变量净资产分解为无形资产和有形净资产进行分析,缺乏控制相关变量进行多角度的比较,所得结论证据不够充分,研究存在一定缺陷。因此,将样本扩大到深沪两市,并分年度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我国企业无形资产与股价呈显著正相关,除个别年度外,无形资产定价乘数大于有形资产的定价乘数,研究结论与薛云奎和王志台一致;并且伴随着无形资产投入比例的降低,企业利润和净资产与股价的综合相关性在下降。邵红霞和方军雄(2006)区分技术性和非技术性无形资产考察了无形资产比重与会计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及无形资产与公司的每股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发现不同无形资产的构成与公司盈利能力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无形资产对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利润率的贡献主要来源于土地使用权和其他无形资产,主要体现在非高新技术行业;在高新技术行业并不明显。技术性无形资产和其他无形资产均与股票价格显著正相关,并且高新技术行业的公司技术性无形资产更加显著。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Ohlson模型,也称为剩余收益模型,作为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通过与会计比率结合使剩余收益模型更具有了客观性、可验性等特点,使得公司价值评估具有了客观会计计量的基础。Ohlson模型并不复杂,因为变量比较简单,可以模型为基础进行修正,验证上市公司某些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的实证关系。陆宇峰(1999)使用Ohlson模型,用A 股市场上市公司1994年至1998年每4月末的股价数据和相应的1993年至1997 年年报会计数据进行检验发现Ohlson模型在具有可验证性。在国内利用Ohlson 模型进行研究,一般会对模型进行一些修正,将得出的结果对假设进行验证。本文以Ohlson 模型为基础,建立Ohlson修正模型研究无形资产在不同行业对股票价格的影响。Ohlson模型假设影响股价的变量主要有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为了考察无形资产对于公司股票价格的影响,还需要增加每股无形资产和每股有形资产两个变量,并检验对股票价格产生的影响,即修正模型的解释变量有四个,分别是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无形资产和每股有形资产。为此提出以下假设:

H1:上市公司的每股盈余( EPS ) 和股票价格呈正相关;

H2: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 BPS ) 和股票价格呈正相关;

H3:上市公司的每股无形资产( INTGAPS ) 和股票价格呈正相关;

H4:上市公司的每股有形资产( TGAPS ) 和股票价格呈正相关。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CCER数据库搜集2009年10个行业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将上述四个指标为0或者为负的公司数据剔除,并剔除了金融保险行业的样本数据,得到总样本数据1146个,见(表1)。使用Eviews 软件进行回归分析。行业样本数据统计如下,其中传播与文化产业样本过小,不做行业分析。

(三)模型和变量定义根据上述方法及假设建立如下的模型:Price=α0+α1EPS+α2BPS+α3INTGAPS+α4TGAPS+ε

其中price 为股票价格,采用股票在2009年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EPS 为每股收益;BPS 为每股净资产;INTGAPS 为每股无形资产;TGAPS 为每股有形资产。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总样本回归分析 (表2)显示,R-squared系数为0.62,P值基本为0,模型选取的几个变量的t 检验值都是显著的,表明修正模型对几个变量和股价相互关系的解释力度比较强。根据上述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与股价呈显著正相关,同时EPS 的系数大于其它解释变量的系数,说明投资者判断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基本围绕经营利润为标准。第二,每股净资产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小于EPS对股价的影响。一般而言,模型中的BPS会维持在1.1左右,本次实证检验BPS系数为2.19,说明当时股票市场存在大量风险。第三,每股无形资产的系数为负数。正常情况下,每股无形资产的系数应该为正。此次检验中,系数呈负相关。这是2009年的金融危机下,部分无形资产积累的市场预期价值灭失,导致公司价值下降。我国部分企业的的无形资产的形成依赖于外国,因此对外部的经济危机的抵抗力较小。追究其他原因,还有部分上市公司为使股票价格上升,或借机将积年以来的会计虚假数据释放到财务报表中去,对会计报告作假,导致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数据的信心不足。我国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质量历来不高,所以投资者并不信赖上市公司公布的无形资产的数据。第四,每股有形资产的系数为负,这是特殊情况。金融危机下靠出口拉动的我国经济遭到严重打击,出口下滑给企业带来严重影响。每股有形资产表示企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因此系数为负。一般情况下每股有形资产对股价的影响较小。

(二)分行业样本回归分析从(表3)可以发现:(1)每股无形资产系数的比较。不同行业每股无形资产的相关系数并不相同,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不同行业的无形资产构成情况不同,披露信息不同。我国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中权利类资产披露较多,知识技术类的无形资产情况披露较少。这些无形资产价值特性并不相同,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也不同。这种现状对交通运输、仓储业、房地产、采掘业行业来说有利(无形资产系数为正),而对其它行业则有负面影响(系数为负)。第二,同一类型的无形资产对不同行业的公司价值影响存在差异。这是因为同一类别的无形资产在不同行业中对价值的贡献是不同的。以土地使用权为例,有研究者指出土地使用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非高新技术行业,在高新技术行业并不明显。(2)每股收益与每股净资产系数的比较。通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各个行业每股收益的系数都远大于每股净资产的系数。两者系数差异最大的为信息技术产业,最小的为建筑业,这样符合现实情况。(3)各行业每股无形资产系数存在显著不同,包括正负差异。不同行业每股无形资产系数差别很大,其中农林牧渔、制造、建筑、信息技术、批发和零售贸易、社会服务行业的每股无形资产系数为负数,其余为正数。这是由不同行业无形资产构成和信息披露情况不同造成的。无形资产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权利型无形资产(主要包括特许权利和可盈利条件的关系),这类无形资产披露质量较高,是我国无形资产披露的重点,在整个无形资产披露中比例最大,比如采掘业的采矿许可权、交通运输业的道路运营权、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这类无形资产形成的价值泡沫较小,基础稳固,在金融危机下所受的冲击较小。第二类为知识型无形资产(如专利技术、专有技术、驰名商标),这类无形资产的价值中除形成资产时所付出的研发支出之外,还有市场对无形资产超额收益的预期。因此市场景气时,知识类无形资产累积的价值泡沫较多,在2009年金融危机下无形资产价值中的泡沫破碎,形成对公司价值的损害,因此2009年多种行业的每股无形资产的系数为负。其别是信息技术业,属于无形资产最密集的行业。在美国这类公司的无形资产通常达到60% 以上,但我国这类行业的无形资产数量在总体上并不领先。其原因是我国技术类无形资产披露并不充分,企业不愿意在会计报表中披露涉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秘密;更多的尖端技术依赖国外企业,这样的情况造成我国信息技术价值“泡沫化”严重。所以在2009年股市上高新技术企业股票的表现并不好。另外我国特殊行业无形资产的披露面很小,很多属于特殊行业的上市公司无法分清企业所有的特殊无形资产,不知道如何或者没有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比如农林牧渔业、社会服务企业、综合类企业,在无形资产辨认上存在困难。这样导致数据搜集的局限会给无形资产的实证研究带来困难。

五、结论

本文以2009年我国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为样本,对各行业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贡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企业盈利(每股收益)对企业价值有很大影响。股票投资者在投资时应注意分析上市公司的利润,通过资产负债表分析其利润的质量,分析其利润的构成和变化趋势。无形资产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关系。在经济上行时,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是正向的,在经济下行时这种影响是负向的。投资者应在分析企业财务报表作出判断时应注意经济运行的周期。投资者也应注意无形资产的构成情况,并恰当分析权利类无形资产和知识类无形资所占的比例与构成情况。不同行业中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是不同的,投资者应分析企业无形资产与战略背景的契合关系,分析企业无形资产的构成情况,注意企业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质量,与研发费用和研发支出情况,并进行与同行业企业的比较。综上所述,可以得到如下启示:由于无形资产会向市场传递企业利润持续性的信号,企业在报表附注中适当披露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有利于市场更好地评价企业价值增长,塑造公司良好的品牌形象。经济上行时,无形资产的影响显著高于有形净资产;经济下行时,有形净资产显著性提高,企业在不同行情发行股票筹资时,应选择不同的估价策略。有些企业只披露无形资产总数,没有披露无形资产具体构成和其他详细情况,无法使企业盈利能力得到恰当表达。因此要加大对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力度,重视企业无形资产中的专利、商标或品牌等在会计报表中的披露。上市公司应加强研究开发的投入,培育、创新无形资产,以提升企业价值。同时应重视证券市场的放大效应,完善无形资产管理与信息披露,以使公司价值得到最大提升。一些行业在无形资产辨认上存在困难,应该给予这些行业无形资产确认和披露的相关指导,以保证这些行业企业价值完整,信息完善。

由于样本数据量大,时间仓促,数据未能足够详细,没有收集到企业没有确认为资产的非货币性项目的信息。另外特殊的无形资产,企业在年报附注中没有披露或者极少数企业只进行简洁披露。本文没能将这一部分无形资产项目的信息纳入到实证统计研究模型的每股无形资产自变量中。而且关于特殊行业的无形资产的信息,我国企业披露并不全面,并且归类比较混乱。数据收集的局限性决定了无形资产研究的局限。此外,本文实证中缺少上市公司研究开发费用的数据,只考虑了无形资产计量与股票价格的关系,没有考虑公司在创造无形资产过程中对企业价值的影响,限制了本文研究的深度。且关于行业分析,本文虽然按行业进行分类,但因为各行业信息收集不细致,导致行业分析比较笼统。再者很多公司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难以直接将其划入某一行业,所以对行业的划分可能并不科学,实证结果可能混有行业特征和行业情况的差异。

参考文献:

[1]薛云奎、王志台:《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及其价值相关性研究》,《会计研究》2001年第3期。

[2]王化成、卢闯、李春玲:《企业无形资产与未来业绩相关性研究》,《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10期。

[3]邵红霞、方军雄:《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会计研究》2006年第12期。

[4]Lev,B.,and EZarowin,The Bundaries of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How to Extend Them,Journal ofAccounting Research,1999.

[5]Amir,E.,and B.Lev, He.Relevance ofNon.financial Informafion:Th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ndustry.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6.

第3篇:无形资产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会计准则;资产评估;无形资产价值

一、引言

随着科技进步,人们对于知识型、权力型等无形资产的加大投资,无形资产无疑在现实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企业发展也逐渐依赖于无形资产。在此,对无形资产的会计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的探讨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当前会计准则对于无形资产的规范也存在些许问题,本文将从会计和资产评估角度来对无形资产价值确认、计量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结合两者,寻求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最佳确认、计量。

二、会计准则和资产评估准则对于无形资产的确认的差异比较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的定义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而在《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中规定:本准则所称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控制的、不具实物形态、对生产经营长期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显然从两者对于无形资产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其对于无形资产的确认存在着不同口径,主要表现在:1.确认标准的不同。从上面的定义中可知道,两者对于无形资产的确认标准不同。2.无形资产价值计量、评估的不同。在准则中,初始计量采用了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的双重计量属性标准。而在资产评估中要求无形资产价值的价值属性是公允价值,在评估师评估业务中,要求评估师关注评估对象的产权因素、获利因素等相关因素,采用合理方法对无形资产价值做出公允判断。

三、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

1.无形资产确认存在的问题,从准则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无形资产确认项目的范围过于狭窄。

2.无形资产计量中的问题。准则中规定,只能满足资本化支出才能计入到无形资产账户。此种做法不能真实完整的体现无形资产的价值,也不符合收益和费用的配比原则。如此造成了无形资产的价值和所耗成本无关,引出成本不完整,成本的不对应性,成本的不合理性。

3.无形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披露不够全面,在表中只反映了无形资产的摊余价值,没有披露出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投资及其在成本费用中所占份额,这样使得外部投资者无法从资产负债表中获得有利信息,对该企业的真实情况作出公允判断,特别是对于无形资产占主要份额的企业。

四、关于完成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中问题的解决方法探讨

针对上述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结合资产评估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解决,从而寻求两者的契合点,使得无形资产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满足内外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1.结合资产评估准则扩大对无形资产确认范围

企业在根据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定义、确认的规定中扩大对无形资产的确认,在此,可参照资产评估准则对于无形资产的定义,将商誉、客户关系等不可辨认的对企业经济利益息息相关的无形资源囊括于无形资产中。提高对新出现的无形资产的辨析度和确认力度,力求将与企业经济利益相关的无形资源准确定位。

2.利用资产评估方法对无形资产价值计量

首先,针对企业自主研发的无形资产,笔者认为,会计准则中将研发阶段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是为了防止企业自主研发产品失败后企业仍肆意的计入无形资产中,虚报其自身资产。若全部将研究阶段的支出计入资本化就可能助长企业这种虚报资产的违法行为,但如若研究阶段支出全部计入费用,也会造成研发成功的无形资产的成本不完整。所以在当前的会计环境下其分段设立、分段计价的模式是有利于企业对于无形资产真实体现的一种做法。在此,笔者认为可以对研究阶段采用打分法的形式,对于研究阶段的支出可以通过四六比例分开计量,将其60%的支出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其余部分作为当期损益,这样既能保证研究阶段能够有大部分费用与收益配比,较好的做到成本的完整,也能防止企业肆意的将费用支出计入失败的无形资产中。待企业做到开发阶段时,说明企业研发已接近成功,所以对于此类支出照旧计入无形资产。

其次,对于一些特殊无形资产,例如客户关系、销售网络等,我们可以通过资产评估的方法对其进行评估计入无形资产,这些对于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经济利益抑或能影响企业价值的无形资产,可以通过聘用评估机构对其评估,将其评估价值作为入账依据。

最后,利用无形资产的非货币性进入价值计量,这样就可以避免过分的使用货币性计量而忽略无形资产的一部分潜在价值。对于一些项目如客户关系网、销售网络等通过一些非货币性的指标结合其计量的货币价值,从而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真实了解无形资产价值在当前经济环境中的作用。

3 丰富完整无形资产信息披露

首先,加强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内容及其披露方法的规范。资产负债表中对无形资产科目下设例如“无形资产摊销”等科目,在报表中明确列出无形资产原值、净值等情况,必要时可编制相关摊销明细表、自主研发等的无形资产价值形成的公正阐述,同时结合资产评估报告对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再者,企业内部可建立无形资产信息系统,通过加强收集、整理、汇总、分析等程序建设,从而做到有效、及时对外信息披露,避免模糊、混乱信息。最后,加强完善无形资产信息披露规范,提高监管部门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完善透明化、有效化、及时化、完整化的信息披露系统。

第4篇:无形资产的价值范文

一、职业道德要求

RICS会员必须证明自己是一位拥有专业地位、符合社会期望、技术熟练的从业者,同时,要求会员必须理解执业所在国的法律及法律体制的一般原则。职业道德共包括12项:行事光明磊落、诚信执业、透明公开、勇于承担责任 、明了自己的专业能力、保持客观、尊重他人、注重形象、敢于坚持自己的立场、遵纪守法、申明可能的利益冲突 、保守机密。

二、专业能力要求

会员级别共分为三级,专业能力要求共涵盖以下10项。申请者可根据本人专业水准和不同级别所要求达到的专业能力选项,申请不同的会员级别。

(一)会计原则与程序(M001)

这项能力涵盖会计基本原则及公司账目分析,以向客户提出合理的评估建议。各级别可能涉及的知识、技能及经验:

(二)资产识别与评估(T086)

运用知识识别和评估一个或多个类型的资产并报告结果,以支持所提出的合理评估建议。资产类型包括企业交易、企业资产(包括股别/股权、期权、知识产权、研发、金融工具)、负债和其他证券、无形资产权利。各级别可能涉及的知识、技能及经验:

(三)融资策划(T008)

这项能力要求掌握财产和其他有形、无形资产相关的税收激励/资本减免知识,申请者应注意在不同地理区域资本减免相关法规下可行的资本减免类型,并对实际工作中资本减免类型的选择问题有透彻的理解。各级别可能涉及的知识、技能及经验:

(四)强制购买及补偿(T011)

这项能力强调理解并实际应用有关强制购买权的合适法律框架,包括企业价值评估在立法和索赔方面应如何估算。即使只服务于其中一方,申请者也需要站在购买方和所有权人两方的立场进行考虑。各级别可能涉及的知识、技能及经验:

(五)企业财务(T018)

企业财务专门研究企业在商业世界中利用何种渠道及分析方法来做决策及做何种决策。各级别可能涉及的知识、技能及经验:

(六)企业复苏及破产(T020)

此项能力涉及当企业无力偿还债务时为有关各方提供合理的评估建议。这可能需要与固定抵押接管人或破产顾问或周转专家及债权人等方合作。提供的评估建议涵盖多种资产,包括商业资产、无形资产、研发、负债,以及交易相关的房地产和经营场所。各级别可能涉及的知识、技能及经验:

(七)购买与出售(T073)

这项能力涉及企业的购买和出售、企业组成部分和其他有形及无形资产,如知识产权、股票、衍生工具及期权。涉及范围包括所有设押资产与无抵押资产。

申请者应该考虑到所有市场、替代用途与标准。处置涵盖所有方式,包括私人协议、招标和公开拍卖方式。各级别可能涉及的知识、技能及经验:

(八)企业价值与无形资产评估(T087)

这项能力涉及准备并提出符合相应评估标准的、经过适当研究的评估建议,使客户能在企业价值和无形资产方面做出明智的决策。各级别可能涉及的知识、技能及经验:

(九)评估报告与研究(T088)

这项能力涉及准备正式的评估报告,使之满足使用需求并能结合背景提出合理、明确的评估评论和分析。各级别可能涉及的知识、技能及经验:

(十)税收(T089)

第5篇:无形资产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 无形资产计量;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劳动力水平的提高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无形资产作为企业资产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特别像高新技术企业当中的研发团队,一些“老字号”企业的商誉,部分企业所拥有的黄金地段的土地使用权等,这些资产不能作为固定资产核算,不能像固定资产那样折旧,它们的价值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会越来越高。但是在对无形资产核算时,经常使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相关性是相背离的。这就需要更好地利用公允价值特别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来为相关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信息。

二、公允价值在无形资产核算中的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通常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的核算主要包括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

无形资产的初始取得包括外购取得、内部研究开发形成、投资者投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债务重组取得、政府补助取得以及企业合并取得等方式,这些不同的取得方式,使会计计量的属性也有所不同。外购取得大多是按其取得成本进行初始计量,除了具有融资性质购买的无形资产是按现值计量;内部研究开发形成的,只有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部分,可以资本化为无形资产的成本;投资者投入的,按投资合同或投资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取得的成本,如果约定的价值不公允的,按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入账;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如果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取得的,按公允价值及补价和相关税费的金额来确定无形资产的价值;债务重组及政府补助取得的,是按照公允价值来确定。总的来说,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能根据具有信服力的证据来进行入账,符合可靠性的要求。同时在部分特殊取得的方式中,适当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

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中,根据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分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有限的,在其预计的使用寿命内,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进行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在持有期间不摊销,但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进行减值测试,如果具有减值迹象,按照公允价值和处置费用的差额与未来现金流量的较高者作为可回收金额,来确定减值的金额。从无形资产后续计量的处理中可以看出,无形资产没有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来核算,而仅是在部分取得方式的初始计量涉及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问题的关键也在这里。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说,无形资产作为很多企业的核心资产,往往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许多无形资产在企业持续的优良运营下,体现出不断增值的情况。而现行的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却没有考虑资产价值增值这一点,它假设无形资产是不断减值或者价值保持不变的,这导致企业资产被严重低估,不利于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不符合新准则强调的资产负债观的要求。

三、公允价值模式在无形资产后续计量使用的条件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无形资产在计量中,主要是没有考虑资产的增值,不能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这里可以从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中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来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中得到启示――是否也可以对满足条件的无形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来反映无形资产的期末价值。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资产,首先必须满足相应的条件。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规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应当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从这两个条件中可以看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关键是要能够取得真实可靠的关于公允价值的信息。所以,对于资产使用寿命不确定,价值保持稳定或者在不断上升的资产,如果能够获得它的公允价值的相关证据,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来进行后续计量。

在实践中,企业准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来后续计量的无形资产,可以聘请专业的资产评估机构来对其公允价值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可以作为无形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依据。虽然,这需要企业额外付出相应的评估费用,但是可以提高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为利益相关者作出决策提供依据,带来的效益也是很明显的。所以,可以首先在上市公司中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的无形资产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来进行后续计量。具体的条件包括:一是资产使用寿命不确定、资产价值保持稳定或者在不断上升;二是资产后续计量的公允价值能够为评估机构所确定。

四、公允价值模式在无形资产后续计量的运用

公允价值模式在进行后续计量中,对资产的增值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将增值计入损益即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二是将增值计入权益即资本公积。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由于许多投资者往往关注利润表中的净利润,所以将资产的增值列入损益,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了解企业资产的增值情况。而将增值列入权益,主要由于净利润作为对会计知识不是很了解的投资者的最主要的决策指标之一,如果将资产的增值部分列入损益,净利润变动幅度过大,利润表不能反映真实的生产经营的情况,可能会影响投资者决策。将资产增值部分计入权益,也符合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规定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无形资产后续计量中,在使用公允价值模式时,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将资产价值的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一栏,并对大额资产变动损益部分进行具体列示。同时在附注中详细披露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情况的原因,以及披露资产评估机构的资产评估报告。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篇:无形资产的价值范文

(一)商业实质的判断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1)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2)换人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人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在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企业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

(二)以公允价值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换人资产成本=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换人资产的公允价值比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更加可靠。换出资产为存货的,视同按公允价值确认收入的销售处理;换出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和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人营业外收支;换出资产与换人资产涉及相关税费的,按照相关税收规定计算确认。如涉及补价的,支付补价方,“换人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支付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换人资产成本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支付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收到补价方,“换人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收到的补价”;换入资产成本加收到补价之和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应计入当期损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换人多项资产的,在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成本时,应按照换人资产公允价值占换人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换人资产成本进行分配,确定各项换人资产成本。

[例1]甲公司以其生产的产品一批换人丙公司的一台设备,该批产品的账面余额为43万元,已提存货跌价准备1万元,且其计税价值和公允价值为50万元,增值税率为17%。交换过程中甲公司还以现金支付给丙公司1.5万元作为补价,同时支付相关费用2万元。设备原价为80万元,已提折旧22万元,已提减值准备2万元,设备公允价值为60万元,丙公司换人存货作为原材料使用。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甲公司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1)判断甲公司该项业务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2)甲公司换人设备的成本=50+8.5+2+1.5=62(万元)

借:固定资产 62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5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85000

银行存款 35000

(3)结转换出存货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420000

存货跌价准备 10000

贷:库存商品 430000

丙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1)判断丙公司该业务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2)对换出资产进行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560000

累计折旧 2200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0000

贷:固定资产――XX设备 800000

(3)丙公司换人存货的成本=60-1.5-50×17%=50(万元)

借:原材料 5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85000

银行存款 15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560000

资产减值损失 20000

营业外收入――处置非货币性资产利得 20000

二、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应用

(一)债务人的会计处理以现金偿还债务的,债权人应当将债务重组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计人当期损益的“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的“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转让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人当期损益的“营业外收入――处置非现金资产利得”、“营业外支出――处置非现金资产损失”等科目;债务人在转让非现金资产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些税费,如资产评估费、运杂费等,直接计人转让资产损益。将债务转增资本的,债务人应当将债权人放弃债权而享有股份的面值总额确认为股本(或者资本公积),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与股本(或者实收资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之间的差额,计人当期损益营业外收支。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债权人应当将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务的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修改后的债务条款如涉及或有应付金额,且该金额符合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的,债务人应当将其确认为预计负债。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入账价值和预计负债金额之和的差额,计人当期损益。以上述三种方式组合的,债务人应当依次以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债权人享有股份的公允价值、债权人享有股份的公允价值冲减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再进行相应处理。

(二)债权人的账务处理以现金清偿债务的,债权人应将重组债权账面价值与收到现金之间的差额,计人当期损益。债权人已对债权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先将该差额冲减减值准备,减值准备不足冲减的,计人当期损益。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权人应当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与受让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再按规定处理。将债务转增资本的,债权人应将享有股份的公允价值确认为对债务人的投资,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比照相关规定处理。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债权人应当将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权的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债权的入账价值。重组债权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权入账价值之间的差额,比照相关规定处理;修改后的债务条款如涉及或有应收金额,债务人不应当确认或有应收金额,不得将其计人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以上述三种方式组合的,债务人应当依次以收到的现金、接受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债权人享有股份的公允价值冲减重组债务的账面余额,再按相应原则处理。

[例2]甲股份有限公司于2007年1月31日销售一批商品给乙股份有限公司,销售价款2000万元,增值税率为17%,货款尚未收到。半年后乙公司因为资金周转发生困难,无法按期支付货款,并对该应收账款计提了10%的坏账准备。2007年12月乙公司与甲公司商议进行债务重组,债务重组协议如下:(1)免除80万元债务。(2)乙公司以一台设备抵偿部分债务,该设备账面原价150万元,累计折旧30万元,计提减值准备20万元,公允价值100万元,以银行存款10万元支付清理费。该设备于2007年12月31日

运抵甲公司。(3)将上述债务中的1500万元转为乙公司的900万股普通股,每股面值1元。(4)将其余债务延长至2009年12月31日,并从2008年1月1日起按3%的年利率收取利息,同时还规定,如果乙公司年实现利润总额超过300万元,则年利率上升至4%,如全年利润总额低于300万元,则仍维持3%的年利率。

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1)甲公司重组债权账面价值=2000x(1+17%)=2340(万元)

(2)因乙公司实现利润总额超过300万元而产生的1%利息的或有收入,不得予以确认,甲公司重组后的应收账款金额=2340-80-100-1500=660(万元)

(3)债务重组损失=80-2340×10%=-154万元,负数说明重组损失为0,需要调整资产减值损失。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 15000000

固定资产 1000000

应收账款――债务重组 6600000

坏账准备 2340000

贷:应收账款――乙公司 23400000

资产减值损失 1540000

乙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1)乙公司重组债务账面价值=2000×(1+17%)=2340(万元)

(2)乙公司重组后的应收账款金额=2340-80-100-1500=660(万元)

预计负债=660x1%×2=13.2(万元)

(3)重组收益=80-13.2=66.8(万元)

设备处置收益=100-(150-30-20)-10=-10(万元)

资本公积=1500-900=600(万元)

借:固定资产清理 1100000

累计折旧 3000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00000

贷:固定资产 1500000

银行存款 100000

借:应付账款――乙公司 23400000

营业外支出――处置固定资产损失 10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100000

应付账款――债务重组 6600000

预计负债 132000

股本  9000000

第7篇:无形资产的价值范文

2012年5月17日财政部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征求意见稿)》,向公众征求意见,并同时开展课题进行调研,以求能从不同方面了解到公允价值在企业中运用的现状。但事实上,从2007年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以来,公允价值在实务中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其运用范围受到限制、运用成本较高、核算难度大等特征致使公允价值的运用程度不深,而这一现象在投资性房地产项目核算中尤为突出。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而有之而持有的房地产,包括已经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已出租的建筑物。根据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的规定,企业可以采取公允价值模式或者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

为了初步了解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应用现状,笔者统计了2007年以来运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的上市公司数目及在所有上市公司中所占的比重。

从表1可以看出,自2007年实施新会计准则以来,房地产行业中以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的企业数目没有明显的增长,在整个上市公司中所占的比重也都保持在3%-4%之间。除此之外,我们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我国众多的知名房地产企业(如万科集团、华润地产等)至今仍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可见,虽然《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企业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但在实务中,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运用程度不深。

二、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争议

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没有被普遍采用,与理论界长期存在的围绕公允价值的巨大争议有关。

(一)支持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理由

1.投资性房地产的持有目的与交易性金融资产十分相似,均以在投资期间获取固定收益或通过出售赚取买卖差价为目的。同时,投资性房地产所蕴含的风险、报酬以及投资回收方式也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类似。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因此这部分学者认为投资性房地产也应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2.投资性房地产所产生的现金流量独立于公司持有的其他资产。通过租金或资本增值产生的独立的现金流量区分了投资性房地产与自用房地产。商品或服务的生产或供应过程中使用的房地产(或为管理目的使用的房地产)产生的现金流量不仅归属于该项房地产,而且还归属于在生产或供应过程中使用的其他资产。这种区分使得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适合于投资性房地产,但不适合于自用的房地产(IASB,2004)。

3.公允价值能够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比其他计量(例如摊余成本)更有用的信息。租金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是投资性房地产财务业绩的有机组成部分(IASB,2004)。

(二)反对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理由

1.投资性房地产作为一项特殊的资产,不像众多的金融资产那样,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房地产交易相对于金融资产交易,频率低且存在较大的议价空间。同时他们注意到,每项投资性房地产都是唯一的,价格受到位置、地段、施工质量、成新率、尚可使用年限等诸多因素的的影响。这些因素都让企业无法获得可靠的公允价值。相比之下,摊余成本计量提供了更具一致性、稳定性和客观性的计量基础。

2.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成本较高的问题。由于很难找到活跃的交易市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往往需要依靠各种资产评估机构相关专家的工作,这就无形中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成本。同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要求相关的会计人员具有更高的职业胜任能力、更好的职业判断和职业谨慎,企业成本进一步提高。

3.如果投资性房地产按照公允价值计量,那么公允价值模式很快就会过度推广到类似的存货和短期资产,而这将进一步提高企业核算的成本。

总体来看,与历史成本相比,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能够提供投资者更具决策相关性的信息,但是其可靠性和使用成本过高又使其备受争议。理论界的争议又是导致实务界普遍采取保守做法,继续沿用成本模式的直接原因。

三、中航地产的案例分析

中航地产(证券代码:000043)成立于1985年,1994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公司的主要业务集中于地产开发、物业经营与管理、酒店经营与管理。中航地产连续数年在行业综合排名中处于第21位。中航地产在2007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期间对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进行计量,自2009年起改用公允价值模式。

(一)财务报表附注中关于投资性房地产计量相关的描述

中航地产2008年年报关于成本模式计量的描述:(1)本公司的投资性房地产主要为已出租的建筑物。(2)投资性房地产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与投资性房地产有关的后续支出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且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的,计入投资性房地产成本。(3)本公司采用成本模式对于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建筑物,采用直线法平均计算折旧,按估计经济使用年限和估计残值率确定其折旧率。(4)期末,逐项对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全面检查,按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无论价值是否得到回升,在以后会计期间不转回。

2009年年报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描述:(1)投资性房地产包括已出租的建筑物、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2)投资性房地产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与投资性房地产有关的后续支出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且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的,计入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3)公司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选用对主要财务指标的影响

首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可能增加了当期的公司净利润。从2009年中航地产的年报可以看出,因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金额为3 619.13万元,同时由于公允价值模式不计提摊销(2008年成本模式计量下计提的摊销金额是106.53万元),如果同时考虑这两方面的影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一会计政策变更将给企业本年带来超过3 700万元的利润增长。

其次,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可能增加了当期的公司净资产。正如中航地产在2009年年报的附注中所述:”营业利润及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主要系本期物业管理业务利润增加及投资性房地产增值、银行贷款利率降低等原因所致。”选择公允价值计量给企业净资产造成了不可忽略的巨大影响。从合并资产负债表来看,该企业2008年的投资性房地产期末余额为235.20百万元,由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该项资产在会计政策变更后增至571.75百万元。公允价值模式对于该企业资产账面价值的增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三)中航地产选择公允价值模式的驱动因素

通过背景调查,我们发现促使该企业选择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首先,公允价值的可获得性。中航地产身处经济发达的深圳市,公司目前投资性房地产项目均位于深圳的核心区域,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可以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采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具有可操作性。

其次,战略发展的需要。采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是目前国际通行的成熟方法,可以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公司价值,有助于广大投资者更全面地了解公司经营和资产情况。加之公司商业地产的市场定位,未来公司的商业地产会逐年增加,采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具备必要性。

再次,出于提升融资能力的考虑。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以后,由于近年来房价持续攀升,势必将在短期内改善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使得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得到提升。中航地产处于行业第21名,实力不足以跻身行业第一梯队,通过会计政策变更意图吸引更多资金也是合情合理的。

四、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在实务中的改进设想

本文在对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公允价值理论探索以及上市公司数据整理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公允价值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应用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提升房地产的估值技术

根据对中航地产相关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在我国仍处在初级阶段,在转换时点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产生巨大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并未对上市公司产生本质性的财务影响。同时,可靠公允价值的取得,仍是公允价值模式的一大应用瓶颈。要想大力推动公允价值模式的运用,提升房地产的估值技术势在必行。

(二)不能仅靠变更会计政策来美化财务数据

投资性房地产由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的时点,在近年来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能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当期的净利润,从而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和利润分配能力。不过,相关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由于资产并没有真正变现而始终只是一个账面金额,并不会给企业当期带来相应的现金流入。所以,如果想保持长期良好的财务状况,仅仅靠变更会计政策取得短期的“财务数据美化”是完全不够的。

第8篇:无形资产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无形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确认计量

随着知识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地位大幅度上升,加强对无形资产会计核算与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对无形资产会计的演进与发展趋势的研究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企业价值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无形资产会计的历史演进

(一)无形资产会计的早期研究与探索无形资产会计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的英、美两国,随之在西方国家会计界得以广泛认可与应用。经过百年来的发展,无形资产会计理论与实务不断得到丰富,重要性不断得以提升,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各国财务会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有关无形资产的管理由来已久,对无形资产理论的研究最早见于1926年杨汝梅(杨众先)先生的论文《无形资产论》,以《无形资产论》的公开发表为标志,我国的无形资产研究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杨汝梅先生通过对无形资产的潜心研究,建立了无形资产理论和核算方法,该理论与方法对现在无形资产会计基本思想仍具有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与实务界对无形资产会计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财政部1985年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规范了无形资产和开办费,无形资产第一次被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中。1989年颁布《国营工会企业会计制度》,设置了“无形资产”会计科目,并按无形资产种类分别设置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权和特许权四个明细科目对无形资产进行会}f-核算。这被认为是我国对无形资产开始进行会计核算的标志。

(二)核算方法的初步形成1992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及《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增加了无形资产核算。此次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将无形资产定义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无形资产的范畴被确定为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无形资产通过“无形资产”科目核算,按类别设置明细分类账进行明细核算。在计量方面规定,取得无形资产的成本确定方式,一是规定购入的无形资产按实际成本记账;二是规定对于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当按照评估确认或者合同约定的价格入账;三是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应当按开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支出数记账。这弥补了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不予确认的不足,也是我国对以往无形资产计量上的突破。无形资产后续计量方面,对于无形资产摊销,规定各种无形资产应在受益期内分期平均摊销,计人管理费用,未摊销余额在会计报表中列示。对于无形资产转让的业务,规定无论以何种方式转让无形资产,获取的转让收入均作“其他业务收入”处理。此阶段,无形资产核算体系刚刚建立,对有关无形资产的业务1992年的财务规范只是对无形资产做了简单的规定,而无形资产核算的规定中有很多问题存在,具体包括:无形资产定义中把商誉作为一项无形资产予以列举,但对不同来源的商誉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缺乏明确的规定和指导;企业以无形资产投资,双方确认价值与账面的差额处理尚无明确规定;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按规定应按照评估确认或合同约定价格入账,但似乎没有考虑到合同价偏离公允价值的交易,如关联方为达到特定目的而故意抬高或压低无形资产合同价格的情况;实务中由于历史成本计量导致无形资产易于成为关联交易对象,无形资产很容易被当作操纵利润的工具;对自创无形资产,准则采取“按开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支出数记账”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但对于自行开发的项目最终未能形成无形资产的情况,以及自行开发过程中的非相关陛支出未加以明确解释;自行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研发支出资本化问题以及对无形资产可能存在的减值没有明确的规定;不同用途无形资产摊销处理相同,均一地采用平均年限法,不考虑残值予以摊销。

(三)无形资产核算的补充完善 2001年,财政部在基本准则的基础上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的定义、确认、计量、后续支出、摊销、减值、处置和报废以及披露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准则中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企业为生产商品或者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并将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具体定义的同时,还规定了无形资产必须在同时满足该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和成本能够可靠计量两个条件时,企业才能加以确认。在初始计量上,准则规定,购入的无形资产,应以实际支付的价款作为人账价值;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以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入账价值;对自行开发无形资产的计量进一步明确,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此外,准则还补充规定了通过非货币易换人的无形资产,通过债务重组取得的无形资产及接受捐赠的无形资产的处理方法。上述与1992年“二则”及《企业会计制度》相比都做了显著改进。在无形资产摊销上,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成本,应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规定了无形资产摊销年限的上限,明确了预计使用年限、受益年限和有效年限的概念,规定更为具体合理。此外,无形资产准则还补充了关于无形资产的减值、处置和报废等有关方面的规定。在信息披露上,准则要求企业应披露各类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各类无形资产当期期初和期末账面余额、变动情况及其原因,当期确认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以及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和取得成本等相关信息。2001年无形资产准则也存在一些问题。无形资产准则将无形资产持有的目的限定在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管理四个方面,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日益扩大的无形资产内容核算的需要,能进入无形资产中核算的项目很少,范围狭窄。在确认上,该准则将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并明确特指,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商誉。准则中规定自创无形资产不能加以确认,却又没有涉及企业合并中产生的商誉的具体业务处理的相关规定,表述上前后缺乏统一,概念模糊。在初始计量上,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入账价值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占无形资产初始实际成本小部分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对自创无形资产只承认其实际发生成本的一部分,占其成本比重较大的研发费用没有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予以资本化,而是被作为当期损益处理,这导致无形资产的价值与账面成本的差异进一步增加,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歪曲了企业的财务信息,低估了企业无形资产价值。在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会由于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而减少当期利润,可能使企业由盈利转为亏损。而在开发成功时又由于低估无形资产价值从而导致每期摊销金额而潜在地虚增了企业利润,这难以真实

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有悖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后续支出上,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成本应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计人管理费用。随着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变化越来越频繁,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价值增减难以确定,如果一律按照无形资产的初始价值平均摊销,不一定合适。在信息的披露方面,资产负债表对无形资产的披露过于简单,未详尽列示无形资产开发费,不能反映企业的研发水平,不能完整地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报表附注也未对无形资产的辅助信息进行充分的披露,如无形资产的分类情况、计量基础、摊销方法等,无法给信息使用者提供充分、具体、完整的会计信息,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无形资产会计的国际趋同财政部:~2006年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与2001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相比,无形资产核算的规定由简至繁,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趋势,在很多方面都有了改进,逐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人的要求。修订后的准则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以“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的描述及不完全的列举代替了2001年准则和制度中的完全列举性的规定。对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界定更为宽泛,更具有前瞻性,涵盖了以前未明确提及的计算机软件等资产。另外,准则明确剔除了2001年准则确定的无形资产范畴中的不可辨认无形资产一商誉。对于商誉这项特殊的无形资产的相关会计核算,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一企业合并》中做出了规定,但对商誉的确认也仅限于合并商誉,企业自创商誉则仍未被纳入财务会计核算系统。2006年无形资产准则允许部分开发费用资本化。该对研究开发费用进行了明确,研究费用依然是费用化处理。进入开发程序后,对开发过程中的费用如果符合相关条件,可以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这充分考虑到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全部费用化的处理不利于对企业经济业绩进行正确评价,可能会导致企业经营者的短期行为的实际情况,使企业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入账成本更接近其实际成本,体现了会计的相关性及可靠性的要求。在无形资产的计量方面,准则除了做出“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的一般规定外,还明确指出“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无形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照《会计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人当期损益。”这一规定实际上是将无形资产的购买业务区分为两项:一是购买无形资产;二是以分期付款购买无形资产为形式向销售方借款。因此,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价款支付必须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应该采用现值计价的模式。这一规定充分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在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成本计量上,充分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性,由成本计价改而采用了公允价值计价。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同时换人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在无形资产摊销方面,将无形资产区分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只有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才需要采用不同的摊销方式,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其摊销所使用的方法应依据从资产中获取的预期未来经济利益的预计消耗方式来选择,并一致地运用于不同会计期间。对摊销期间不作具体的约束。具体方法可选择直线法、生产总量法等。无形资产摊销一般应计人当期损益,但如果某项无形资产是专门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其所包含的经济利益是通过转入到所生产的产品中体现的,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应构成产品成本的一部分,计人生产成本,充分考虑了配比性原则。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在持有期间内不需要摊销,如果期末复核后寿命仍为不确定,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进行减值测试。在资产减值准则中规定,减值准备一旦提取,不允许转回。这将极大的遏制利用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及转回而迅速改善财务状况,调整利润的行为,粉饰财务报告的现象,使报表信息更加真实客观。信息披露方面,不仅披露了摊销年限、期初期末余额、变动情况及原因、当期确认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内容,考虑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兴的无形资产种类进一步增加,完善了披露内容,要求企业披露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和使用寿命等信息。

二、无形资产会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无形资产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内容界定范围狭窄 经济学意义上的无形资产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目前在经济学中提到的无形资产有29项之多。主要有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如专利权、非专有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契约权力类无形资产,如土地使用权、特许权和优惠合同等;关系类无形资产,如供销网络、顾客忠诚、融资关系、政府支持以及相互之间良好的协作关系在内的人力资源;以及综合类无形资产,如企业文化等。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认证体系在在企业产品上的使用,又新出现了游离于目前无形资产理论系统之外的大量如质量体系认证、绿色环保标志、行业权威认证等无形资产,以及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而相应而生的网络注册域名等无形资产,所有这些无形资产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会计核算系统中对资产的确认需要同时符合三条标准,即符合资产定义;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人企业;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标准的制定是基稳健的考虑,就无形资产而言,这种标准在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比重不大时,对财务信息的影响很小,但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的范围迅速扩张,在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甚至超过有形资产价值而占主导地位。在这种确认标准之下,很多经济学意义上的无形资产由于“成本不能可靠计量”而未能纳入财务会计核算系统,成为账外资产。受此限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一无形资产》中明确列示确认的无形资产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无形资产信息未能通过财务报告的形式予以揭示,这与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地位不相匹配,使企业价值得不到真实的体现。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科学决策。

(二)对自创无形资产的计量尚有不尽合理之处 在无形资产的计量上,存在着价值观和成本观两类计量属性。价值观包括市价、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成本观包括历史成本和重置成本。准则中对外购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采用了历史成本属性,对其他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即分别采取了两种不同类别的计量属性进行初始计量,缺乏统一性。在自创无形资产的研发费用处理方面,由于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对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加大,相应的费用投入也越来越多,对未来经济利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企业研发费用和企业的自创型无形资产关系密切。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自刨无形资产的规定是,只对无形资产开发阶段发生的费用进行资本化确认,而研究阶段所产生的费用则大部分计人当期损益。这种计量方法无法全面反映出

自创无形资产的真实成本。不同类型的无形资产均采用平均年限法摊销,既在既定的年限内,将无形资产的价值平均分摊到各期的成本费用中,未考虑与不同类型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导致无形资产信息的真实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无形资产信息披露过于简单无形资产信息披露过于简单,未详细列示无形资产开发费,不能反映企业的研发水平;报表附注也未对无形资产的辅助信息进行充分的披露,如无形资产的分类情况、计量基础和市场价值等,无法给信息使用者提供充分、具体、完整的会计信息,不能使报表使用者真实全面地了解企业的资产状况与偿债能力,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无形资产会计发展与完善对策

(一)拓宽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 sFAs认为“可靠性指应予以确认的项目应具有相关可靠的计量属性”,IASC认为“该项目具有可靠计量的成本或价值”。而《企业会计准则》则仅把“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作为资产的确认标准,忽视了价值的可靠计量,而对于无形资产而言,其价值往往比成本更容易获得。因此无形资产确认标准应由以“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转为“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使用成本或评估价值来确认无形资产,将财务会计上的无形资产的定义应加以扩充,对那些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无形资产,应及时做出相应的规定,将更多的无形资产由账外转入账内,使企业实际可控制的无形资产能在账面上得以确认,更广泛、客观地体现其价值,从而丰富相关性的信息,这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信息不对称的矛盾。

(二)无形资产的摊销与减值 考虑与不同类型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采用不同的摊销方法,即无形资产摊销方法的选择应当反映与该无形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无形资产不同于有形资产,在其使用过程中,有的无形资产并不能准确判断其价值是增加还是减少。无形资产准则只提到了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进行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如果结果表明,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然而,如前所述,由于某些无形资产,如土地使用权、商标权等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大幅度增值,并且,随着无形资产确认范围的扩展,可能大幅度增值的无形资产还会进一步增加。对此准则没有作相关的讨论与说明。对此,对无形资产核算只考虑减值不考虑增值的原则就变成了单向的,这虽然顾及到了谨慎性的原则,却也是对真实性及相关性信息的一个挑战。对此,笔者建议:应对通常情况下会增值,且增值金额较大的无形资产的价值计量,在遵循谨慎性原则的基础上予以必要的考虑与调整。

第9篇:无形资产的价值范文

(一)无形资产累计摊销的性质与目的 无形资产累计摊销是指将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应摊销金额在其使用寿命内进行系统合理地分配。累计摊销是“资产价值损耗的计量”,它将无形资产的价值按照一定标准分摊到无形资产预计可使用的期限内,以实现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属于成本的分配手段或分摊过程。摊销表示的无形资产价值的减损,主要是由于无形资产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而形成的价值转移,它可以从业务收入中得到补偿。

(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性质与目的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实质上是从“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对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进行定期比较。当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确认无形资产发生了减值,要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从而调整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以使账面价值真实客观地反映实际价值。无形资产减值所表示的价值减损,主要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或内部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累计摊销是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分摊,并不表示无形资产价值的减少。而减值准备正是在累计摊销的基础上,确保无形资产现时价值计量信息的有用与相关。

二、无形资产累计摊销与减值准备核算范围的比较

(一)无形资产累计摊销的核算范围 《企业会计准则第六号

――无形资产》第十七条规定: 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企业摊销无形资产,应当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持有待出售的无形资产不进行摊销,按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的净值孰低进行计量。

(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范围 《企业会计准则第八号

――资产减值》中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对使用寿命确定的无形资产,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存在减值迹象时,才对其进行减值测试;而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应当进行减值测试。

累计摊销仅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进行分摊,而资产减值则不仅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计量,还是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的一种计量,其范围较大。

三、无形资产累计摊销与减值准备核算时间的比较

(一)无形资产累计摊销的核算时间 企业无形资产累计摊销一般按月计提,它是从其可供使用时起至终止确认时止,即:当月增加的无形资产,当月开始摊销;当月减少的无形资产,当月不再摊销。摊销金额计入当期损益,但如果某项无形资产是专门用于生产或者其他资产,其包含的经济利益通过转入所生产的产品或其他资产中实现的,无形资产的摊销费应计入相关资产成本。

(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时间 企业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也要分为使用寿命有限和使用寿命不确定两种情况。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要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其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存在减值迹象时要进行减值测试;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其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末都要对其进行减值测试。当有减值存在时,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无减值时,不作账务处理。由此可见减值准备与时间或者无形资产的使用没有关系,只与资产的价值变化有关,而累积摊销与时间的推移有着密切关联。

四、无形资产累计摊销与减值准备计提方法的比较

(一)无形资产累计摊销的计提方法 在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其摊销金额,存在很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包括直线法,产量法等。企业选择无形资产摊销方法时,应能够反映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并一致地运用于不同会计期间。如,受技术陈旧因素影响较大的专利权和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可采用类似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方法进行摊销;有特定产量限制的特许经营权或专利权,应采用产量法进行摊销。无法可靠确定其预期实现方式的,应采用直线法摊销。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进行摊销。

(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企业会计准则第八号

――资产减值》中规定,首先,无形资产减值的测试。当无形资产不能收回账面价值时,减值损失就发生了,就应当对其存在减值的迹象进行判断;其次,无形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再次,减值损失的确认。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由此可知无形资产摊销的方法要比无形资产减值的方法多,可供选择的面宽,且无形资产摊销只是针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摊销;减值则与其不同,无论使用寿命有限与否,只要发生减值,都要对其计提减值准备。

五、无形资产累计摊销与减值准备账务处理的比较

(一)无形资产累计摊销的账务处理 摊销时,应考虑该项无形资产所服务的对象,并以此为基础将其摊销价值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损益。提取时,借记“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等,贷记“累计摊销”。

(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账务处理 无形资产发生减值时,其相关账务处理为: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