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范文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第1篇: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范文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亲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从中获得有关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因此,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品质,乃至人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

为使学生尽快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笔者认为,科学探究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应联系学生自身实际,消除对“科学探究”的畏难情绪,引导学生了解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

一般来说,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包括六个要素: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实施计划、设计实验,实验与观察、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由于初中生对“科学探究”的内涵、实质并未真正理解,再加之初学化学,因此他们对这个“科学探究”感到很深奥,要完成这探究活动会很困难,畏难情绪油然而生。此时就需要教师联系学生自身实际加以引导。通过引导,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从日常生活或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其实,探究活动就发生在学生身边,每个学生都经历过很多探究活动,不管这种活动是多么的简单。例如,某个学生在写字时,发现圆珠笔突然写不出字了,他会怎么办?他可能会先检查一下笔尖是否损坏,如果没坏,他会接着把笔芯取出来,看一看笔芯中是否有“油”。如果真是“油”没了,就换一支新的笔芯。

这么一个简单的、习以为常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探究活动。因为它包括了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圆珠笔写不出字了;提出问题——怎么会写不出字?作出假设——可能是笔尖坏了或没“油”了;制定和实施计划——检查笔尖和笔芯;得出结论——笔尖坏了或没“油”了;最后解决问题——换笔尖或笔芯。类似的例子只要我们稍加启发,学生肯定会举出很多很多。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分析,使他们逐步了解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探究活动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不仅增强了完成探究活动的信心和勇气,而且激发了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二、应重视探究技能的规范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不同于以往的化学实验。以往的实验是学生按照教师或教科书规划的“路径”进行验证性的操作,至于“为什么”则不去思解。而科学探究是让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从日常现象和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或有关的活动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或证据,定性或定量地处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

科学探究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奥秘、获取知识的前提。然而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要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要有良好的观察习惯。更重要的是要由目的性观察变为思维性观察。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科学探究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从下列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技能:(1)既观察实验结果,又观察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现象;(2)既要抓住观察重点,又要全面观察;(3)既观察主反应的现象,又兼顾副反应的现象;(4)注重对异常现象的观察,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意志和品质;(5)注重实验现象的对比观察,以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科学方法。在观察的基础上,还应再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看法和体会,让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三、应倡导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功能

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是此次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评价理念。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要改变过去单纯通过纸笔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为此,在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主体的多样性

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还可以是学生家长、教育主管部门、科技管理部门以及社区有关组织等。在这个多层次、多角度、开放性的评价网络中要特别重视让学生参与评价活动,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

2.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化学课程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涵盖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不仅要对学生知识掌握结果进行评价,更需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3.评价作用的激励性

第2篇: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范文

1 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

关于光合作用的知识,学生通过对初中生物教材的学习和实验,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的设计要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也为学生分析和探究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本节课涉及一些经典实验,通过这些实验的再现和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索历程自主学习,不仅仅是了解科学史中有关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科学概念的发生和发展,引导他们更加深入地从产物、条件和场所等方面进行探究,从而构建出完整的光合作用概念,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光合作用打基础。

1.2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过程中的各实验步骤、结论、优缺点。

1.3教学难点

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各实验如何巧妙地连接起来,如何过渡,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2 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说出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认识过程,并能简述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反应场所。

2.2能力目标

模仿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控制变量原则;

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手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科学探究历程,认同科学概念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探究的内容和结果;

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3 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提供的部分科学家实验的视频、讨论有关的问题、阅读相关的学案材料,达到自主、合作地学习。

4 教学过程(表1)

5 教学反思

(1)重视科学史教育。通过对光合作用发现史的探究,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索思路,领悟科学的思维方式,着重了解科学发现和创新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逐渐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同时,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思考、解决问题,并领悟科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正确的科学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的,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前人得出的结论会被后人不断完善。对光合作用的探索还在继续,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和广阔的研究空间。因此,通过科学史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加深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基于科学发现史的探究式学习,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精心地设计、充分地准备、巧妙地引导、灵活地应变,做好教学内容的一切准备、组织、过渡和衔接等。

教学设计了两条线索:一是科学家的研究成果逐一揭示出光合作用的过程,采用板书和磁性教具结合,逐步呈现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并将科学家与反应物、产物、动力、场所等联系起来,将对光合作用过程的探究串联起来,使各内容之间形散而神不散;另一线索是分析和应用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以副板书的形式呈现出“对照原则”、“控制变量原则”等。

(3)教师在设计时时刻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师重在对学生的引导。将学生分成若干讨论小组,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言,教师只在探究的方法上,加以适当点拨,始终以实验设计的几大原则作为判断实验设计是否正确、如何设计正确实验的标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4)教学设计充满诗情画意,以两首小诗,首尾呼应;板书设计,以光合作用反应式为中心,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为线索,详略得当,一目了然,使课堂洋溢着浓浓的科学与人文结合的气息。

第3篇: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范文

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和协助者,而不能过分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遇到困惑时,可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探究性学习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作出解释、论证过程、获得认识并交流探究结果。在这一系列过程中,都要落实学生的自主性,教师不能干预,更不能代办。落实自主性,就是落实探究性学习的学习目的。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严谨规范和不怕困难的态度、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积极创新的精神,都会最终得到实现。教师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应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并能够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可以与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学习。这样学生探究的自主性会更加凸显。

二、突出探究式教学的重点———过程性

“过程性”是探究性学习的的重点,规范探究的过程性就是要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得到怎样的体验与感悟,对信息资料怎样整合,强调的是过程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的能力得到加强;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整理资料、处理反馈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得以强化。不过要注意的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并分析整理相关数据、得出结论及表达交流是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而绝对不能把这一般过程作为固定的模式来要求学生。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手脚,从而违背探究的目的。教师在评价探究结果时,一定要以形式评价为主,更要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及相互评价,决不能以结果的成败来评价学生。鼓励学生重视探究过程,让他们在探究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在探究过程中真正得到能力的提升。

三、在探究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4篇: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范文

关键词: 初中物理实验 实验探究 组织形式 实际情况

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在逐步适应认知发展规律,实验教学是以师生共同探究来促近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具有探究性、开放性、整合与拓展等特点。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够经历基本的探究过程,学习探究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我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认为实验教学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组织形式。

一、演示探究实验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创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颇深。例如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实验时,先让两个“大力士”上来拉,结果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然后打开活塞,让空气进入半球中,再让两个力气小的学生来拉,他们却很轻松地将两个半球分开了。两相对比,说明大气压强不仅存在,而还不小,给全体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组织形式适用于一般的探究活动,探究过程也无大差异。在进行具体的实验过程中,由于实验器材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或是实验难度大,仪器精密,要求很高,或是具有危险的,有毒的一些操作,学生不能够直接来操作实验,这时教师是表演者,学生是观察者(也可让学生上台演示)。教师不但要事先准备,使得实验可见度大,效果明显,便于观察,而且要确保实验成功,对学生进行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的训练与培养。国际物理教育界正在流行这样一种趋势,即衡量一堂物理课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堂课中演示实验的数量和质量。

二、分组探究实验

这是最典型也是最重要的物理实验教学形式,基本能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学习需求。是目前物理教学倡导的实验组织方式,也是学生最喜爱、最希望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和独创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关系上,应以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为主,而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就是这样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它符合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另外,还可以在探究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取长补短,增强自信,树立信心。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自己的猜想,自己准备实验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完成实验过程,教师仅仅起到指导作用,不过多“干涉”学生,但要同实验室工作人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好周密安排,同时各实验小组成员合理分配,实验时作好分工,使得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学校也要从多方面予以支持和关心,如时间上的自由度(有时一节课不能把一个探究实验完成,同时又不能中断实验),也要有一定资金的投入添置各种实验器材。

三、现场探究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涉及生活生产设备和仪器,一般中学也不可能把一些大型机械买回,有些也无法买,如发电站等。这种情况下就让学生走出教室,甚至走出学校进行室外现场探究活动,如杠杆的教学、测学生爬楼功率的教学,与其在教室内演示,还不如干脆到室外体验影响爬楼功率的因素,比室内演示有效得多(本人已多次实践和对比教学,效果明显)。再如研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在实验室探究得到规律,大家常做,但若在舞蹈房内,让学生站在大平面前观察或相互观察自己或他人的像,虽说不能动手,但亲身得到体验,效果良好。十字路口红绿灯的电路连接等教学内容,我认为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亲身体验。

这种形式对于学校教学来说无需花费过多的经济,但要与有关单位做好联系,联系参观内容和场所,有时还要配上适当的解释、解说等,保证参观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应注意活动过程中的安全。活动中教师起到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和作用,学生要观察、参观,没有危险时可以动手体验。

四、家庭探究实验

家庭探究实验的形式一般是在课后,在教师的要求下,利用家庭中常用的一些生活用品来完成探究实验,课题要求比较简单,器材能够容易找到,观察现象比较明显,活动过程中一般没有危险,学生个体独立或在家长指导下能完成探究实践活动。如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观察冰的溶解、模拟安装家庭照明电器,等等。该类型实验无需做过多的准备工作,但事后应让学生汇报探究结果或交流心得体会,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或探究的主动性和一定的探究能力。

五、兴趣小组的小组式探究

第5篇: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化学实验设计;探究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2)05-0109-03

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发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通过实验可以收集解决问题的证据,还可以运用实验检验结论的合理性,并能从中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将科学探究引入了化学课堂,力图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这一途径,全面体现化学新课程的全新理念,探索化学实验教学的新体系。

1 人教社新、旧版化学教材中实验的变化

1.1增加“探究性”实验栏目

较旧版教材,2007年版人教社高中化学新教材增加了“科学探究”实验栏目,并且比例较大,“科学探究”实验占实验总数的25%。新教材没有严格区分学生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在设置上,实验内容与化学知识紧密配合,提倡“以生为本”,采取教师指导下学生亲自实验、亲自体验的教学形式。教材中涌现出了一些新的实验呈现方式,如:实验活动陈述式、实验情境创设式、激励质疑式、引导探究式、总结提炼式等,可见新教材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1.2强调学生要更多的参与探究性实验

化学实验作为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逐渐成为学生认识化学世界的工具,更是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的重要动力。旧教材在每个实验后面都有相应的实验现象和解释,所以设置的表格非常少,而新教材中许多实验现象和数据必须在实验过程中才能够得到,实验结束后由学生自己去整理填写。这说明新教材为了发挥实验在培养未来公民科学素养中的重要作用,采用预先设置大量过程性客观题的方式,“强制性”的让学生参与动手实验,获得第一手数据。

1.3新教材化学实验呈现鲜明的探究性思想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当成为学生探索、发现、验证知识的重要手段。旧版本教材中有关实验探究的内容基本属于验证性实验,而新教材中的实验则更加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不仅做到了探究性活动内容与知识内容结合,更加注意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实验探究,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是实现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关键之一。例如:实验二氧化氮跟水反应(3NO2+H2O=2HNO3+NO),旧版教材中只是简单介绍了工业上利用该反应制硝酸时,为了提高吸收效率,同时避免污染,需要补充过量氧气,多次氧化NO、多次吸收。学生对此理解不深刻,印象肤浅。新教材将该实验更改为设计实验:提供一试管NO2气体,其他药品和仪器自选,实验要求尽可能多地使NO2被水吸收,通过该实验设计,对工业生产硝酸有哪些启示?通过这一实验设计,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对原料(NO2)的充分利用、为保护环境要减少有害气体(NO)的排放等道理,还培养了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2 实验设计与探究试题的特点

2.1创设情境、体现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纵观新课标高考中各省份的化学实验试题,多数以创设新颖情景为出题口,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多数高考试题虽然取材于教材,但在药品使用、仪器拓展、实验操作、实验步骤等方面做了优化和创新,有时则是对教材上多个实验进行“组团”式考查(如2010年新课标全国理综卷实验题);二是关注实验过程的创新。如实验原理、实验条件的创新,实验途径及步骤的创新(如2008年新课标全国理综卷测定铁元素含量、2009年探究碱式碳酸铜组成的两种方法)等;三是大多数探究性试题的情景都是目前社会生活、科技、资源、环境等热点问题。这就意味着学生中学化学知识考查不仅要有“知识性”、“学术性”,还要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2.2考查基础、侧重综合

从近几年高考实验试题来看,所考查知识源于教材中的典型实验,但“立足教材、高于教材”。中学最基础的内容依旧是考查的重点,但试题的综合性更强。考查要点包括重要物质的制备与性质、实验原理、基本实验操作、重要仪器的使用等。命题经常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将实验原理、计算、设计、评价、推断融合在其中,把能力的考查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在新课标高考中定量实验更是高频考点。

2.3重视能力、提高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高考中的实验题着重考查学生的三种能力:(1)实验设计和评价能力。在实验设计方面重点考查实验操作、仪器的选择与连接、局部装置的优化、化学原理的验证、实验步骤的补充与设计等。在评价方面侧重考查局部实验装置的优、缺点并进行改进,实验原理的评价,实验数据误差分析等;(2)实验表达能力。命题人往往要求学生把设计目的、具体操作、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用语言表达出来。在作答时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叙述的有序性,为了完成某个操作需要几步进行,观察到某些实验现象,要把每一步叙述到位,如检查气密性,一般要有构造密闭体系、改变压强、产生相关现象、得出结论四步。二是要用规范的化学语言叙述,杜绝使用口头语,如“通入二氧化硫气体”不能说成“加入二氧化硫气体”;少量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应为“溶液变浑浊”,而不能表述成“溶液变白”;(3)计算能力。从近几年新课标高考试题来看,定量实验是考查的高频考点。考查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数据的测量一数据的处理一得出结论”型;二是“给出数据一分析数据一发现规律”型。无论是哪种题型都可能会涉及数据的处理和对计算能力的考查。

3 实验设计与探究题的解题策略

3.1思考问题的顺序

1)思考实验考察的核心问题。如为达到实验目的选择的实验路线、方法是否恰当;实验原理是否科学、合理;所选用药品与仪器是否简单合理;实验现象是否直观、明显(是否有干扰);实验过程是否安全、环保。

2)思考常规实验操作。回顾与本实验有关物质的制备、净化、吸收、存放、环保、安全等问题,还要注意实验的具体目的:是否需驱赶空气装置、需防止空气中的CO2、H2O进入装置等具体问题。

3)思考常规实验仪器及装置的连接顺序。一般为气体发生装置-净化装置(包括干燥、净化、除杂)-主体实验装置-尾气处理。有些实验还需要增加驱赶空气装置、防倒吸装置、防止空气中有关气体进入等装置。

4)思考实验操作的顺序以及要求注意的相关问题。实验操作顺序一般为:连接仪器-检查气密性-装药品-进行实验。仪器连接一般按照从下至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在整套仪器连接完毕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依装置的特点而定,然后装入药品进行后续操作。

5)思考实验现象,得出合理结论。为了答题’全面,回答实验现象时一般也是按照实验装置从下至上、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观察,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推导出实验结论。

3.2结合具体类型科学作答

1)物质制备型。单纯从应试角度来看,所见到的制备类实验,从左到右,一般会出现下列几部分装置:气体(物质)制备-除杂-干燥-主体实验-(尾气处理)-(收集)-(净化)。括号中的装置不同的实验会有所取舍。遇到具体实验问题时,只要对照上述装置路线进行适当的取舍,就可以理清命题人的目的了。就近几年的高考实验试题看,制备实验中实验装置除了上面这几部分基本装置外,为了使实验更加科学、合理、完美,经常出现改进、优化类装置,如水浴加热装置、防倒吸的装置、平衡压强的装置、不同气体充分混合装置、冷凝回流的装置、冷却收集的装置等。应该扎实地记住上面这几部分装置,当题中给出装置时,可以对照上述顺序把整套装置划分为几个模块,便于理清思路。当需要自己设计制备装置时,可以把它作为路线图,便于设计最佳的制备方案。物质的制备中往往涉及到多个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起始物质到最终产物的实现可能存在多种途径,如何从这几种途径中选择最佳方案?关键是对制备原理的选择,此选择以原料和产物的性质为基础,以操作过程的简捷与可操作性为前提,以原料的利用率和产物的产出率为终极目标。

2)性质验证型。此类问题一般解题思路为:分析物质的结构确定所属类型-典型代表物的性质-推测其可能具有的性质-推测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利用反应产生的现象证明是否具备这样的性质。此类题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条件限制型的,即对实验试剂、检验方法、实验装置做了限定,需要根据命题人的思路进行探究并作答。作为应试题目,限制型的题目是考查的重点;另一种是开放型的,即不论哪种实验方法只要能达到验证目的即可。解决限制型的试题首先要根据题设条件综合分析命题人的意图,弄清整体思路,然后再具体作答,切忌自己主观臆断,否则得到的答案往往与标准答案相差甚远。其次要注意验证某性质一般应通过某个具体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来达到验证目的,因此做这类题目时要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对验证的影响。如探究二氧化硫与过氧化钠的反应: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在组成上具有相似性,于是可以推测二氧化硫可能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但考虑到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所以与过氧化钠反应时还可能生成硫酸钠,因此,就可以根据亚硫酸钠与硫酸钠的性质,设计合适的化学反应,从而验证二氧化硫和过氧化钠可能发生的反应。

3)定量探究型。定量实验的核心是“定量”,因而实验的设计应围绕定什么量、如何定量、如何精确定量等一系列问题设计简单定量实验方案。高中定量实验教学可分为定量验证和定量分析。如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和气体摩尔体积的测定,这类实验可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属于定量验证类实验。其实验原理是已有的概念和相关的定义式,因此需要测定的目标量是十分明确的。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等属于定量分析类实验,实验中实验原理的设计需要先找到合适的相关反应并确定计量关系,然后围绕实现实验原理、准确测量展开关于操作原理和仪器原理的讨论,完成实验设计。定量探究实验的重点是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数据的分析要注意不仅要看数据是否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还要就数据的测定环境进行分析,尤其是气体体积数据,在多个反应共存时,往往用守恒法或关系式法处理数据。

第6篇: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范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教学体会

一、“探究性学习”教学的尝试

1.探究性学习的一般组织形式

通常,小组合作学习是最常见的组织形式,它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体现“协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分别就某个问题做更多地钻研,而后再汇总各方面的信息,运用到当前任务中。合作具有以下意义:首先,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可以激活学生有关的先前知识,在原有知识与当前信息之间生成更多的联系;其次,讨论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学生会感受到观点、方法的不同,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反思和评判彼此的想法;另外,通过小组合作,可以把解决问题所带来的“认知负担”分散到各个小组成员的身上,学生分别负责某个学习要点,他可以变成某个主题上的“专家”,通过合作来解决单个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

2.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模式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是探究的起点,人们只有发现并提出问题,才会去认真思考并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问题产生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与已有知识发生冲突,引导学生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并从中筛选出与学习内容相关,具有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2)启发猜想,做出假设

猜想和假设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它能使探究者明确方

向,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研究。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相关现象,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并在一定的科学事实基础上提出假设。

(3)设计方案,合作探究

设计研究方案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设计能力。此时,可先让学生个别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讨论中可能出现多种实验方案,只要方案合理,就要肯定,不必强求与自己思路或课本思路相同。在学生自学和讨论时,教师要做好组织、协调、搜集信息的工作,可以作为一名普通成员参与小组活动,但不要轻易发表“标准答案”。

(4)交流成果,推广应用

各小组要将自己探究的过程、搜集的数据、得出的结论向全班报告,用语一般是“本小组认为……”,其他小组学生认真倾听并对报告小组进行质疑,被质疑的小组可以进行辩论,并对结论进行修改完善,最后形成共识性结论,再利用得出的结论解决新问题。这一环节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上,学生得出的结论只要不违背科学都要给予肯定,最后由教师规范性地表述出来。

3.探究性学习的一般评价方法

对学生探究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必须做到评价主体、评价手段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与教师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里每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因此,要努力做到根据不同的探究类型和课题,设计不同的评价方案,包括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评价的内容必须与学习的目标一致,主要包括:(1)参与探究学习的态度;(2)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情感;(3)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4)合作学习和交往能力;(5)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6)学习的效果,包括知识获取与能力提高。

4.探究性学习的一则案例

在高中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的教学中,教师多处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探究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中,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显示植物的向光性。那么,其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在何处呢?学生开始分组讨论,最后得出可能性推测有:(1)在尖端;(2)在尖端下面的部分;(3)整个胚芽鞘。接下来请同学们进行探究性实验设计,通过各小组的汇报,由教师总结出科学合理的实验过程,取四株长势相同的胚芽鞘1、2、3、4分别作如下处理:(1)胚芽鞘1放在黑暗

环境中;(2)胚芽鞘2放在单侧光照射下;(3)胚芽鞘3其尖端用不透光的锡箔小帽遮住,尖端下面的部分不遮光,单侧光照射;

(4)胚芽鞘4其尖端下面的部分用锡箔纸包围住,尖端不遮光,单侧光照射。

二、“探究性学习”教学的体会

总之,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使各种关系达到和谐统一,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第7篇: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 中年级实验 探究

什么是有效的实验探究呢?它是指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就其发展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实验探究的有效性是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科学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制订计划―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形成结论―汇报交流。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能锻炼和培养分析能力和想像能力;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能培养学生动手、观察记忆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设计各类开放性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依据客观事实得出结论,敢于接受不同的意见修正自己的观点,敢于动手发明小创造,能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直至形成一种内在的素质。中年级学生正出于一个转型期,俗称“三猢狲”。一方面他们充满激情和热情,另一方面,他们的情感又极易受外界影响,易冲动。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探究实验的效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这就直接影响了教学目标的的达成。

一、学生探究实验教学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1.科学实验中时间分配的比例问题

一般教师在实验课上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来讨论,但是往往时间到了,学生仍然在讨论,给出的答案一般跟实验无关,这样教师就要再给学生留时间,并要求学生自主选材,快速实验,然后得出结论。

科学课探究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小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在探究中会转移注意力。导致实验时间难以控制,因此科学探究活动既要安排好时间又要保证科学实验探究的有效性。

2.对探究实验的兴趣浓厚,但实验目的性不明确,缺少切实可行的计划

2.1把“玩”看作科学实验的兴趣体现

学生在小学阶段“玩”的兴趣占据主导地位,实验教学为他们提供了玩的机会,丰富多彩的实验更深深吸引了学生,因而大部分学生对科学课的实验活动非常感兴趣,实验成为他们对科学兴趣的源泉。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实验常常停留在“玩”的层面,在经历真正意义的探究时兴趣就消磨殆尽了,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人人都在动手,但是最后竟还不清楚开展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实验玩的开心玩的高兴但是收获却甚少。

2.2把“乱”看作是科学实验的本质特征

现在小学的班额大,再加上小学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活动空间又那么小,开展探究活动往往会出现乱的场面,致使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时非常费劲的。

当教师根据教材拿出学习模型时,学生对学习模型非常感兴趣。学生实验时只顾好玩,不听教师指导,教师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课堂纪律乱,使探究活动流于形式,学生做完试验后扔一无所获。

3.分组不协调,组员不合作,缺乏积极性。

学生探究活动往往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但由于学生认知上的差异、性格上的不同和探究能力上的高低等原因,真正参与科学探究的学生只占少数,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承担全部探究任务,成了小组探究活动的主角,其它学生成了观众的现象不在少数。有调查发现,大部分小组都反映了合作中分工不协调、学生不听从安排、学生无视探究活动等现象,这样就使实验探究效果打了折扣。

二、构建实验探究有效性的策略

1.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

我们课堂只有40分钟,时间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保证,没有充足的时间,学生的科学探究就会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更不要说有效了。教师要控制自己的讲解,减少无谓的演示,留出足够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不仅能力强的学生要有时间探究,探究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也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活动。所以,教师必须把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动脑的地方所花的时间考虑进去,充分保证学生的探究时间才能提高科学探究实验的有效性。

2.加强实验目的性的认识,提高实验探究针对性

教师必须先认真研读科学教学大纲,了解各册教材中的实验安排的目的,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先对学生进行实验目的性的教育,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在做实验,实验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怎样才能让实验更准确,怎样才能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等等。使学生懂得做科学实验很有趣但却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不能有半点马虎,我们的实验活动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活动。

3.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充分调动探究活动的积极性

在探究实验教学中,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固定小组,统一实验方案,统一实验材料等学习方式,合作小组基本由兴趣相同的学生自愿组成,研究方案的制订、研究途径与手段的选择,也都由小组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去完成。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的进步,同时也使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获得锻炼和提高,充分发挥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学的作用,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和信息交流。

4.强调实验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第8篇: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范文

一、探究性实验前的准备

要使探究性实验能够顺利完成,实验前的准备必不可少。

1. 明确实验目的

老师必需明确在课堂上准备让学生做什么实验,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每一次的实验,都应该向学生明确这一次进行什么实验。

2. 精心准备实验器材

作为科学老师,都知道不同的实验材料对实验能否顺利进行影响极大,因此科学教师应该对选用的实验器材有所了解,最好都能够亲自试一试,才不会在实验当中出现意料之外的结果。

3. 合理组合实验小组

在课前组建适当的实验小组是顺利完成探究任务的基础。一般说来,适当的小组人数不宜过多,一般4到6人为宜。有了合适的小组成员,还得给小组的每位成员安排合适的任务。笔者给每个小组设置了材料员(负责实验材料的交收和保管)、实验协调员(负责监管整个实验的过程,安排各位成员的分工)、实验记录员(负责填写活动记录表)及汇报员(负责组织实验后的汇报)。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具体的任务,并且每节课都会适当的调整他们的任务,让学生轮流担任各个任务。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有明确的分工,不再纠缠于谁该做什么,而且能让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得到锻炼与提高。

4. 科学设计实验记录表

在探究性实验过程中,学生应该及时进行观察并把结果记录下来,但小学生年纪小,书写能力有限,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实验记录表的时候要注意降低难度,减少文字性的表达内容。实验记录表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设计,可以是表格式的,把一些选项都列举出来,让学生以选择或打勾的方式完成,也可以让学生用图式的方式代替文字的表达。

二、探究性实验过程的指导

在实验过程中的指导是实验能够完成的关键因素,探究性实验的指导包括整体性的指导和个别指导。

1. 整体性指导

整体性的指导是指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了对实验目的、要求、操作过程的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向学生明确本次实验活动的任务是什么,有什么要求,以及实验的流程是怎么样的。这些内容较多,建议用PPT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实验的步骤如何较多或较复杂,最好能够把流程在学生的记录表上有所呈现。

除此之外,教师要教会学生操作实验仪器,让学生认识一些仪器的名称,能够使用正确的名称。

每次实验活动前,对于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教师可以特别进行指导,让学生在进行操作时重点注意。对于一些涉及安全的操作更加要在整体指导时讲清楚,避免实验当中出现意外事故。

2. 个别指导

实验过程中的个别指导,实际上是指对整个实验小组的个别指导。个别指导一般是在学生开始实验探究的开始后,老师巡视活动过程中进行。当学生的活动开始后,老师不能自顾做自己的事,而应该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在活动开始之后,往往会有一些小组还没有弄清实验该如何做,或者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候就十分需要教师的指导了。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困难,并对具体的问题作出指引。

三、探究性实验后的汇报交流

所谓汇报,就是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的设计思路、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等的内容进行一定整合,用文字、图画或其他方法呈现给全班同学,并在这个过程中和其他小组同学进行交流。汇报往往是科学探究的核心部分,汇报交流做好了,学生的收获会更大。

1. 组内交流筛选好汇报人选

在实验结束之后,让各小组有一定的时间在组内先进行交流,选出合适的人选进行汇报,就能够有效地节省时间,避免因为表达不清而导致的拖延。

2. 强调倾听,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

而在实验结束时,老师应该创设一个良好的倾听环境,如及时把实验的仪器收上来,并让汇报者面对倾听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汇报过程中,要注意对汇报者给予肯定及鼓励。

第9篇: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范文

【关键词】 生物教学 探究教学 策略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自然科学,探究性活动课是生物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途径[1]。探究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多向灵活思维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学习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效力,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2]。

新课改形式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学环节的一系列活动提出了新的目标,探究性教学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如何进行探究性教学是生物教学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为此有必要对探究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梳理、思考,以确保课程改革的实施。

1 探究教学概述

1.1 概念的提出。美国生物学家、课程专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Joseph J.Schwab)首次将探究教学作为一种重要教学方式提出。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3]。其实质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培养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1.2 探究教学的过程。提出问题提出假说收集证据形成合理解释评价与交流[4]。

2 探究教学

2.1 探究教学策略[5]。

2.1.1 创设探究情境。教师通过创设探究情境引出教学任务,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任务中来。将要学习的生物学知识通过一定的问题,情境或条件呈现给学生,并通过过去活动和现在活动的联系,造成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周围环境的不平衡,引起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注意和兴趣。

2.1.2 独立自主探究。学生在教师准备好的情境中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学生将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通过与教学情境、材料以及课件的互动,积累了直接经验并了解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会遵循一定的模式,确定影响事件的变量,学会对事件进行质疑。

2.1.3 合作交流探究。学生在自主探究之后,将各自的探究结果进行交流与讨论,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对生物学主题的意义构建。当然可能并不全面或正确,这就需要在一个相互协作的学习群体中对各自的观点、假设进行批判性的考察、协商和辩论,使不同的观点得以交锋、碰撞,从而加深、补充、修正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2.1.4 实践引申探究。教师通过质疑、复习、实践等活动来扩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给学生提供新经验,使学生形成更广泛的理解,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和恰当的技巧。

2.1.5 反馈评价探究。教师运用正式或非正式的程序来评估学生的观念、态度和技巧,鼓励学生评估自己的理解力和创新力,学生则得以检验自己在新情境下的解释、行为及态度。

2.2 探究教学特点。

2.2.1 学生自主地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通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自然而然地进入科学的学习。探究教学强调: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为此,学生必须参加,如:观察、测量、收集、组织并解释数据或资料的活动,使之真正接触由科学家建立起来的科学事实、原理、定律。经过思考从而提出问题,并寻求理解。他们应当用自己的想象力或组装仪器设备或使用药品,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分类。从而得出推论并通过测试进行推断,最后概括出结论。

2.2.2 探究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教学不是让学生读、记科学,而是动手做科学。大量地安排实验室活动是为了诱导学生研究问题,而不仅仅是举例说明课文。学生通过观察获得大量信息,在观察自然中产生问题,用不同方式做出记录,以便保存与交流,在测量、比较中学会一整套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技能;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并计划进一步行动,在解答问题中增长知识和才干;随着知识的增长,将对他们提出越来越复杂的问题,灵感就在切合实际的综合分析和正确的判断中瓜熟蒂落地产生。最终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寻找规律,善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究能力。

2.2.3 探究教学旨在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理科教学的目的——认识自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的认识发展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开始逐步提高到理性思维的。探究教学力求通过在活动的过程中引出观察与解释,数据与概念模式之间的差别。如用对科学本质作尝试性说明的论述,如:“我们不知道……”,“我们还未能发现这是怎样发生的。”“关于这一情况的证据是矛盾的。”等等。用称作探究记叙的语言来代替浮夸的结论,描述了生物学探究的过程。科学事实也不再作为事实本身的结果来学习,而是在概念的形式过程中经过选择后引出的要素,使学生形成准确的科学概念。

2.2.4 探究教学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首先向学生提出科学家已经熟悉的材料和已有解决办法的问题,而后随着问题的深化,学生便渐渐接近知识的前沿。这样学生模拟了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兴奋点被诱发,好奇心得到鼓励。学习不再是为取得好分数,要受到父母或教师的表扬,只源于对学习本身感兴趣。

探究过程有独立的操作、思考,也有集体的分析讨论,这既给予学生独立思考,自我钻研,自我决策,自我负责的机会,又要在讨论中强调对旁人观点的容忍态度,强调尊重科学事实的态度,以及依事实批判地思考的态度。这种既重视个性发展,又重视集体合作的民主氛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日后的科研工作都是极其重要的。

2.3 探究教学类型。

2.3.1 探究性讨论。探究性讨论适用于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其一般步骤是:教师提供有关知识和背景材料提出问题观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例如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师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生态系统概念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书中图片及讨论题,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分析、解答,并总结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注意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巡回指导和点拨,在学生充分讨论后,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3.2 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是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实验前学生不知道结论,没有现成的实验设计,需要学生去探索结论,因此,探究性实验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科研能力培养于一体。例如探究“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实验,可把学生分成若干组,结合课本上的目的、要求和建议,各小组先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如楼层高度与尘埃粒子密度的关系等),然后做出假设(如楼层越高尘埃中粒子密度越小等),接着制定计划并实验,最后通过全班同学之间的交流得出结论,并将结论引申(如通过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密度,了解空气污染程度及采取什么措施防治空气污染)。

3 探究性教学度的把握

3.1 探究的梯度。探究旨在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在活动中发展学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在初中阶段将要达到。因此,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探究教学时要注意能力培养的梯度。探究教学是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需要,由易到难,由点到面,并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逐渐渗透和深化。因此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结合探究内容的不同侧重面,注意合理安排能力,培养梯度。如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的探究教学,主要侧重引导学生认识和体验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学生虽已进入逻辑思维阶段,但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如要求过高,难度过大,学生势必会产生恐慌畏惧心理,直接影响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3.2 探究的力度。探究教学无论是侧重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还是某一方面,都要求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探究教学时精心策划,善于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重视发现与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增强活力和感染力,引导得深,探究得透,尽可能拓展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

3.3 探究的速度。探究教学中,教师组织和指导的速度要快慢缓急适中得体,让学生容易接受。对不同班级、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要分别对待。要充分利用低年级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兴奋和新奇,慢慢引导,逐步推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兴趣。对高年级同学,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多角度启迪,让他们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体会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以鼓励和表扬促进学生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究理念。

3.4 探究的密度。教师设计组织探究教学应通览教材,合理分配课时,适当安排探究教学活动。如果密度过大,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就会影响探究的质量。因此,根据探究内容,合理安排时间将有利于探究教学的开展。

4 问题及建议

4.1 问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学内容可以从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方面进行探究;有的内容则不适合进行探究式教学;对学生掌握知识内容有明确的目标的学科教学,没有必要去刻意追求高度探究性的活动。目前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①对探究的泛化,即随意将一些教学活动贴上探究的标签。②对探究的神化,认为探究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没有探究就不是新课改。

4.2 建议。教师设置良好的问题情境并通过引导、优化、集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明确探究的目标和内容,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是切实可行而效果良好的方法。为了更好地进行探究性教学,教师在进行探究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探究教学的深度和广度。②探究活动的设计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③强调探究教学的同时,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综合考虑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④提倡同伴互助,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 田晓文等.生物活动课合作与探究教学模式初探.渭南师范学院

学报,2004(19):66~68

2 陆晓文.高中生物学探究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的探讨.宁德师专

学报,2005(17):192~203

3 赵银丽等.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的认识.教育探索,1996(4):

56~58

4 柴西琴.浅谈对探究教学的认识与思考.学科教育,2001(10):7~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