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教育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育财政;补救,措施
1 现状
高等教育被界定为准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和市场供给成为高等教育产品和服务的两种提供途径。随着高校的扩招,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也不断增加,但是,我国总的教育支出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和世界相对的合理水平有一定距离,资金短缺已成为发展的最大压力。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投资的重点,国家将很难分出更多的资金投入高校,高校应如何做好财政补救措施,多方面筹集资金,缓解高等教育发展中财政不足的问题,将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2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存在的不足
2.1 财政经费投入总体不足
我国教育总经费严重不足,教育投入4%的目标仍未实现,穷国办大教育的实际投入与需求差距依然巨大。同时,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支出逐步向初等教育倾斜。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09年,教育预计支出1980.62亿元,在具体的分配上,更倾向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与学生的费用。在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仍主要依靠国家财政的投资体制下,国家总体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必然极大地限制高等教育的投入,许多高等院校经费不足也是必然结果。
2.2 经费投入地域差异明显,投入不均衡
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分级管理”改革将高等教育经费的拨款根据学校的行政隶属关系,分别由中央和地方分级负担。这一新的拨款体制有助于调动地方投资教育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使各地区教育投资的总量和增量有着明显的差异,区域发展失衡。一方面,不发达地区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限制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毕业生毕业后流向发达地区就业,导致不发达地区投入无法回收,从而影响了不发达地区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和投资能力。进而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公平的主要原因之-。
国家财政缺乏必要的教育平衡机制,在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资分担比例平均为37:63的不合理比例下,地区间教育发展失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高校财政拨款的明显不足,使地区差异更显突出。
2.3 财政拨款制度和方式不合理,效率低下
高校拨款目前均采取综合定额+专项补助的拨款模式,其是以各类学生培养数及生均培养成本作为培养标准,属投入型拨款模式,这种拨款模式只关注教育规模,势必形成高校不顾自身条件拼命争招生指标,扩大招生规模而不顾其他。同时,没有充分考虑各校学科和专业的实际差异,学费标准由物价部门统一核定,没有将各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重点及效益作为参考因素加以考虑,缺乏有效的控制,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无法做到兼顾公平和效益。
2.4 高等教育财权与事权不统一,财政预算缺乏合理性
在我国目前,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教育事业,财政部门负责教育事业经费拨款,政府计划部门负责教育基建投资,从而导致财政性教育经费长期以来处于事权和财权分离的状态。在汇总预算中,教育经费是国家预算第二次分配,是按一定比例同级财政收入中切出一块,没有考虑高等教事业发展计划、实际需求以及产出实际。教育部门无法有效行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权与调控权,这样编制的算既难反映高等教育经费需求总量,也不能对限的资金进行合理而公平的分配,必然导致经费需求与供给的不平衡。
3 财政补救措施
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不足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增加财政拨款是最直接的解决办法。但是,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无法实时支撑政府的投入。要解决高校财政投入不足问题,不仅要对财政投入中的问题进行改革,更重要的是依靠建立多方位的补救措施,开发并有效使用稀缺的社会教育资源,形成有机的体系,为高等教育摆脱资金缺口提供多种选择路径。
3.1 主体的确定
高等教育的受益主体包括:国家、社会、学生、学校、用人单位。本着“谁受益,谁分担”的原则,受益主体均需承担相应的教育成本。①国家是教育的最终收益者,其对教育成本的分担主要是通过财政拨款进行补偿相应的教育成本;②社会也是知识经济的受益者,对教育成本的分担主要是通过纳税、捐助等方式体现;③学生及学生的家庭是高等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应以学费的形式对教育成本进行补偿;④学校,学校面对着生存和发展,必须增强其科研和社会服务开发能力,应以从科研、服务等收入中提取部分用于学生培养。
3.2 财政补救实现方式
财政补救实现方式的选择,对保证财政经费的投入,使主体各方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的有机系统是有着积极意义的。财政补救措施的研究,是在财政拨款投入不足的前提下,根据高等教育的经济性质和发展阶段,应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补救措施为辅的有机组合。
3.2.1 财政拨款方面
(1)完善立法,保障教育财政拨款。立法完善将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财政工具的作用效果。一是用法制来保证政府教育经费的总体增长,加大政府教育支出的保障力度,确保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的比例;二是通过立法对教育投入的结构和方式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变革,完善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经费保障机制,明确加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职能和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直接管理职能;三是还应进一步明确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以确保同步发展。
(2)引入绩效与竞争,建立多参数的高教经费拨款方式。目前政府对高校拨款主要采取的投入拨款机制,其实质是一种补偿投入成本的机制,与之相比较,绩效拨款机制则是以产出指标分配资源的拨款方式。绩效拨款的主要特征是政府把资金的分配与高校的教育质量联系起来,使分配机制更简单、公平、透明和自主,促进高校资源有效利用率的提高,促进大学之间的质量竞争。我国教育拨款应倾向以产出或绩效为导向,以多参数结合的高教经费拨款模式,积极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参与评估监督。建立以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利用效率、毕业生对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等多因索的作为拨款因子,设计多种参数合理量化拨款公式,并定期进行调整,在中介机构的评估与监督下,使教育拨款更加公平、公正和透明。
(3)建立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中介机构。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拨款机制是政府“领导”下的拨款而非政府“指导”下的独立运作,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政府的直接运作模式。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建立一个独立的财政拨款的中介部门。经费不直接拨给学校,而由中介机构进行相对独立的运作,将评估结果与拨款挂钩,建立一套公开、公正的拨款程序,接受社会质询与监督。这样,既可以减轻政府负担又有益于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
(4)健全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健全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平衡地区间公共高等教育资源的差异,弥补地方财力薄弱地区高等教育对公共资源的需求,是扶持经济不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平衡公共教育资源分布的重要途径。设计科学的转移支付公式,通过支付转移逐步提高地区间教育机会均等程度和缩小各地区内部教育机会均等程度之差异,补偿贫困落后地区高等教育投资净流出的教育成本。不仅要实现从中央到地方各种纵向形式的转移支付,同时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等横向转移支付的可行性。
3.2.2 补救措施方面
(1)科学制定学费收费标准完善收费机制。学生缴纳学费,承担一部分教育成本,实质上是学生及家长分担的高等教育成本。在高等教育经费构成中,学杂费已成为高校财政收入之外的最大来源。学费标准的制定要根据“利益获得”、“能力支付”、‘‘/公平与效率”和“社会效益”的原则,科学地确定学费标准。同时,政府的高等教育收费政策应具有一定的权利,给予高校适当调增、调减的自主权。这样既保证大学生不会因经济困难而失学,又有利于增加高校的经费收入,减轻高校的经费负担。
(2)完善学生助学贷款体系,建立起有效的贷款偿还制度。按其流程的可操作性,主要是从选择合理的贷款发放机构,合理制定贷款回收期限,选择理想的担保方式,采取可行的还款方式,如“以收入比例还款”按月收取等方式。同时做好相关的贷款偿还减免的相关政策制定,鼓励学生提前还贷,对支边从事艰苦工作的专业,制定相关的优惠条款。并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和个人信用制度,为助学贷款的回收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
关键词 高校 素质教育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素质教育是有中国教育方针的立足之本。2010年颁布的“十二五” 《教育规划纲要》 指出素质教育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要求把素质教育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并强调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
1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要求在进行素质教育时,要在情感互动性、参与性和双向反馈等方面重视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主动自发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在教育内容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自尊感、增进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其教育目标是促进学生适应变化和学习,培养能终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人。
1.1 激发大学生对素质教育的参与意识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积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是全面推进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从战略和长远的角度出发,从思想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努力做到在心理上接受,在行动严格要求,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挖掘自我的潜能。
1.2 实现素质教育与社会现实的无缝对接
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不能仅限于高校本身必须打开校门,政府、高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协同联动,共同努力推进。 一方面要“走出去”,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实践锻炼机会让大学生走出象牙塔,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另一方面要“请进来”,聘请社会各界先进人物作为兼职素质教育导师,请企业、团体进入大学校园,通过各种方式与大学生交流、沟通,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丰富和充实他们的社会知识,引领大学生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1.3 把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养成作为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终身教育成为时代潮流。从世界的教育改革趋势来看,各国的教育改革,都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改变。电脑已经使人类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重要的不是学生拥有知识的多少,而是学生是否会获取有用的信息,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2 强化“创新教育”的核心地位
2.1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
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状况有其特有的特点。创新人才首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而推广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有利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为此,我们提倡建立不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塑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格特征。
2.2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改进授课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采用专题讲授、课堂讨论、观看录象片、组织专题报告等形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敢想敢问,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之后,教师在掌握讨论秩序的基础上,认真做好总结并给予点评。这种积极倡导和推动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讨论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教学,是引导学生自觉自主表达、争论和推理归纳,以及做探索性实验的好方式。
2.3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科体系的设计,既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又要有利于教学质量的保障和人才质量培养的提高。在美国不少大学,如果学生对学校开设的主修不满意,经教师指导,学校相关委员会批准后,就可以自己制定一个主修计划。这种做法既尊重了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
2.4 营造良好的创新支持环境
正如斯滕博格的理论提到的,创造力的产生需要外界环境的支持,需要支持并能奖赏创造性的环境作为培养个体创造力的资源。因此,在高校建立以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体系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 周远清.素质教育是体现中国教育方针性的教育思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1(1).
[2] 李嘉曾.“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8(4).
关键词: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研究对策
一、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现状
从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老师参加职后教育的目的来看的,大多数老师主要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为了更好的适应更加多变的大学课堂而培训,另外一部分老师仅仅是为了评职称来进修,当然也不乏是为了学历和纯粹搞科研的目的来参加职后教育,从统计资料来看,第一种目的的教师占大多数,这一部分老师对体育教学有着强烈的热情和崇高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感,这是一个利好消息,这为我国高校开展全面的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高校体育老师参加职后教育的方式来看,有的是寒暑假的短期继续教育培训,有的是在职深造的研究生,还有的是有教学任务而参加的职后教育培训,之所以分这几种职后教育的方式,教师们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单位是否支持,实际需求和培训所需要的费用问题,而参加职后教育的形式则主要是自学,可想而知,选择自学方式的大多数选择培训的目的的是教学需求和科研目的,当然这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有利的一面,更多的是目前高校体育老师职后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从学校到教师,都有功利化的趋势,或者为了继续教育学分而培训,或者因为完成培训任务而参加,没有自觉意识,只是消极应付。这些都使得高校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只有一个形式,失去了最初培训的意义。
二、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必要性
在当今这个以知识和技术不断创新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是培养人才兴国的基础,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职后教育作为教育方针内容的一部分,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高校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在21世纪的教育大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各级高校开展职后教育培训是贯彻教育方针,为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力度,对在岗教师和在职教师进行的一次职后培训,具有非常重大的实践意义。体育教师是大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和监督者,高校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非常明确。实际上,教师是个研究者,带领打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其次,教师是个实践者,将书本上学到的和多年教学累计的经验付诸实践,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之外,教师都是身体力行,用实践去引导学生,去教育学生。实际上,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的意义已经超出培训活动本身,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而体育这个科目与其他科目教学不一样,体育课堂教学形式更有别于其他科目,体育课堂上师生之间是直接的面对面交流,除了有语言的交流,更多的是身体上的示范,对于大学生来说,身体的成长和技能的掌握都来源于体育课堂上教师的身教言传。在大学生看来,一个不同性格的老师,会使他们产生对于本学科的喜爱或厌恶,体育课堂上有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学生之间的合作,课堂上老师一句:“太棒了”,会使一个心存胆怯的学生变的信心满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强烈影响。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抓住机会,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将自己的情绪传染给学生,给予学生适当的情绪上的指导。体育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
总而言之,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必要性体现在,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说,是为了提升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包括人格魅力,学识等等;从外部条件来说,参加职后教育也是为了跟进时代的要求,当前是一个教育环境瞬息万变的年代,教育理念,教学课程等等都需要体育教师们不断给自己充电,只有以不变应万变,才能更好地适应大学丰富多彩的大学体育课堂。
三、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措施及对策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之后教育问题的对策和措施: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对落后地区大学体育教学的投入,尤其是中西部贫困省份的大学。在确定体育教育经费预算时,不仅仅只是考虑保教师工资发放,而且应该把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办学条件改善、体育仪器设备配置、体育教育科学研究以及学校正常运转的所需经费全面纳入财政预算。应该让财政预算更多的向中西部贫困地区适当倾斜,加大落后地区高校的的教育投资,为其体育教育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从长远和战略的角度统筹好我国的区域。
前面说过,教育是一国的立国之本,这点毋庸置疑,但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还是比较混乱和缺乏一定的协调机制,缺乏真正以搞科研和教书育人为目的的高素质人才。更多的是把教师职业当做谋生的手段。在职教师中,有门路跳槽的人,又有多少人愿意留在教育岗位?表面上看,这似乎和高校体育教师没什么关系,实际情况比不是如此,想想如果一个体育教师没有对自己所学专业和所教课程的热情,是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称职的高校体育教师的,同理,没有热情就不会全身心投入到职后培训当中的,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培训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从教师队伍的源头抓起,从高校体育教师抓起。这就要求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地位,吸引更多最最优秀的人才愿意从事体育教育事业。
其实,当前的大学生体育教育环境并不宽松,高校体育教育人处于夹缝之中。关于这一方面,体育教育的本质要求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思维,实际上都只是流于口号,自然不会把这种培训当回事儿。主要还是因为职后教育的内容过于空洞造成的,做着违背教育规律的事。大学生们都只用学分来衡量体育课的重要性,一切向学分看齐,学校自然只能用这个标准来评价老师,老师处于这样的夹缝之中,自然要趋利避害,培训的内容和教学方式脱轨,自然觉得职后教学培训无用。学校不重视,教师也不重视。只有进一步为体育教学模式松绑,还体育教学一个良好的环境。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让教学回归教育本质,让教育本质、教育培训、教学实践一体化,这可以说是构建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职后体系的症结。
职后教学的培训,还算有长远计划,也较有针对性,但是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很随意了,培训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怎么一步步去实现这一目的?要实现既定的培训目的,应该筛选那些培训内容?对于这些问题,职后教育的组织者们没有做出一个完善的培训计划,这就让参加职后培训的教师没有很多的选择余地,所以,什么方便就拿什么将就。让受训的大学体育教师们培训完了不知所云,不得要领。在中国高校等级分明的大环境下,不少高校组织的职后教育培训仅仅是为了完善学校或者教育局的任务而已,或者想利用教育培训的经费为己用,有调查就表明,很多高校体育教师反映职后教育培训就是听讲座,有些讲座都听过好几遍了,这也折射出了培训的质量问题,培训的随意性问题,培训自然没有效果。要杜绝这一问题,必须杜绝培训内容的“顺手牵羊”,训前做好精心策划,包括短期计划,长期计划,都需要一丝不苟,并通过科学论证。同时,也应该加强授训者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培训水平,上级培训部门加强培训指导,加大培训的监管力度。培训内容系统化,杜绝随意性,这是教师教育职后体系的一部分。
我们的职后教育培训,似乎目标很明确,提高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就是目标。但是,教师素质到底包括哪些?专业化发展水平具体指哪些内容?衡量体育教师素质高低和专业化水平程度的标准是什么?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几乎颠覆传统的课堂模式的背景下,衡量体育教师素质和水平有没有新的标准?不同教育人,对这些问题或许有不同的理解,或许也大概能领略一二,但大多是模糊的,或者是不全面的,特别是在新课改背景下,这些内容是否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而发生了改变,多数教师都是不清晰的。没有明确的职后教育陪训目标,眉毛胡子一把抓,培训者模糊,受训者也糊里糊涂,培训者没有方向,受训者对自身能力的提高也没有方向,培训自然是无效的,或者说效率低下。因此,我们的培训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让受训的老师有发展的方向,比如通过一次职后教育培训,重点放在让老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提高体育教师师生之间的协调能力,加强师德修养,每次培训,针对性的提出培训目标,让受训老师明确方向。这是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职后一体化的保障。
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信息的反馈就不能对此进行科学评估,就不知得失,就不能走向完善,高校体育教师培训也是如此。当前的教师职后教育,缺乏后续跟进和追踪,就像研究鱼群的科学家,把抓捕的鱼野放,却并不进行追踪收集信息。我们只有关注培训的终极效果,而不仅仅是培训本身的过程,那么,培训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才有活力。很多在职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集中培训时间一结束,后续效果跟踪就基本中断,然后进行修修补补东拼西凑,职后培训何来受益之谈?教师不可持续,教育固然不可持续,根源就是职后教育的不可持续。培训就像食物,不但要重视食物本身的营养,更要重视吃了之后对身体发育的影响。对教师的后续跟踪,不能只停留在继续教育学分的规定上,这就需要我们为高校体育教师教育培训建立科学的后续跟进体体制,为每一位体育教师建立科学反馈的个人档案。这可以说是教师教育职后一体化的灵魂。
[参考文献]
[1]杨锋,刘静.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9).
[2]宋敏敏.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对学生体育学习的影响[J]. 体育科研. 2009(03).
[3]娄延果,郑长龙.论教学设计对教学行为的影响[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03).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为培养本国高端国际化人才参与全球竞争,招收优质来华留学生,服务于国家外交及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而学生的国际流动则是评估一个高校国际化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在分析国内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新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南昌大学实际情况,提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发展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若干策略及建议。
关键词:
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策略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为给国家培养更多能参与全球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同时吸引大量外国优质生源到我国接受研究生阶段教育,服务于国家外交及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明确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通过各种形式提高交流合作水平,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要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相比,我国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尚未形成统一体系和模式,不同层次高校国际化发展水平极不均衡,国际化项目形式较单一,受益学生范围小,来华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数量少,生源质量还有待提高,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尤其如此。
一、全球学生国际流动情况概述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国际间的学生流动(studentmobility)日益频繁,但流动目的国仍然集中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2013年的权威信息,2011年,全球430万国际流动学生选择的流动目的国中,赴美、英、澳、加、法、德六国学生数占53%,其他所有国家占47%。国际学生的大量招收给上述六国带来了丰厚的“外交红利”,也给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招收国际学生的学费收入缓解了本国政府对国民教育财政投入的压力。同时,大量招收国际学生给本国高校创造了长期稳定的多元化校园文化氛围,与将其本国公民培养成全球公民的目标一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学生双向流动,成为了新兴的留学目的国。韩国提出要使其国际学生人数在2020年达到20万,并为此在签证政策、奖学金、质量保证等方面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日本也计划到2020年使其外国留学生数量从目前的13万人扩大至30万人。马来西亚政府也通过向外国学生提供奖学金、放宽勤工俭学政策和移民政策等优惠条件,吸引留学生。
二、国内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新趋势
1.研究生全球流动更加频繁2014年,我国留学生输出人数约为50万人,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地位。根据国际教育协会IEE的《2014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数据显示,2013-2014学年,留美中国学生人数总计有27.4万余人,其中40.3%学生攻读本科,42.1%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与此同时,来华留学人数逐年递增,2014年,作为亚洲第一大留学目的国,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万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我国留学,较2013年增加了5.77%。其中,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人数仅占4.8万,约占全部来华留学生的12.73%。来华外国研究生的增多,与中国学生一起进行学习和科研活动,对校园国际化氛围的形成大有裨益。2.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形式更丰富与以往相比,研究生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形式更加丰富,除赴国外继续攻读更高学位外,利用寒暑期学习短期海外课程,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项目或学分互换项目,到国外进行一学年或一学期的交流学习、课题研究或实习,出国参加国际会议等多种交流形式在我国高校广泛开展。3.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发展迅速通过国外著名高校在中国建立校区,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国外优质课程等方式,学生不出国门,用更少的花费就可以接受国外高校相同质量的研究生教育。4.研究生师资国际化程度逐步提升外教的聘请不再仅限于语言类专业,担任专业课外教数量增加,国外院校高水平学者教师来华短期授课次数增加。同时,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本国教师数量逐年提升,为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提供了师资保证。5.学生个人对接受国际化教育的需求日益高涨除政府及高校的统一规划和布局外,更多的研究生向往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国际化教育,参与国家交流活动,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增加自身的竞争力。
三、南昌大学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现状
南昌大学作为江西省唯一一所省部共建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作为江西省内留学生人数最多的高校,学校非常重视国际化办学,先后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8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除积极争取国家留学基金委及江西省支持选派优秀研究生赴国外学习外,也为在读研究生设立了出国深造奖学金。结合学科优势,学校成立了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中德研究院、中法中心等,并与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成立食品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选派优秀研究生赴合作院校或实验室与国外导师共同进行科研项目。学校重视通过合作办学项目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1996年,与法国普瓦提埃大学合作举办了硕士层次企业管理专业教育项目。截至目前,已有1000余名学生通过该项目赴法留学。设立南昌大学奖学金,广泛招收硕士和博士来华留学生。注重利用已有国际交流与合作资源助力于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如我校人文学院在国际交流学院及海外两所孔子学院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习基地,使该专业学生毕业前100%具有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经验,30%具有海外教学经历。当然,与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相比,我校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数量少,形式单一,学生受惠面小,双语或外语授课硕士课程少,来华外国研究生数量和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欠发达地区高校提升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策略与建议
1.大力推动与国外顶尖高校在线教育除少量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学校资助项目外,对于普通研究生来说,无论是出国进行长短期学习,还是在国内就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其家庭的经济条件都有较高要求,这也是制约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研究生国际化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以及国外名校提供的远程教育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在线优质课程。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可以尝试利用有限的教育国际化经费购买类似教育产品和设备,提高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2.实施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和国外优质师资引进计划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离不开国际化的师资。一方面,我们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大外籍教师特别是专业类外籍教师的聘请力度。另一方面,应有计划地选派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深造和开展科学研究,并与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建设相结合,加强对紧缺课程师资、骨干师资的培训。出台激励措施鼓励这些归国教师开发双语或外语授课课程。南昌大学与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进行了深度的合作,每年互派师资进行深度的科研合作,特别是在临床医学和生物医学方面签订了年轻教师的联合培养与继续深造的合作协议。
3.结合学校学科优势,深化合作办学项目的深度和广度注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和内涵建设,着眼长远,真正将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校相应学科的发展作为合作办学的首要任务。南昌大学的临床医学作为优势学科,具有大批的高层次人才在南昌工作,通过这批高层次人才与国外顶尖高校合作,从而能够结合本地优势与国外高校的先进教育资源,打通临床医学类留学生从本科至硕士、博士的贯通式培养模式。
4.大力招收优质外国留学生,增强学校国际化氛围结合学校学科优势,通过开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外语授课课程吸引优秀外国留学生前来进行研究生阶段学习,加强中外学生交流,增强学校国际化氛围。通过与国家教育部、外交部、省外办等政府机构的合作,南昌大学与多个国家的省州政府签定了留学生外派计划,吸引了南非、约旦、印度、俄罗斯等国家的留学生来华学习,其专业覆盖面涵盖了医学、工程、语言、经济,以及基础科学等各个方面,多元的文化碰撞,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有不少留学生在汉语大赛、专业竞赛中崭露头角。
五、结束语
在教育全球化的今天,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不断总结其过程,因为授课语言的制约,我国在制订相关政策时不可完全照搬英语国家发展模式,而应借鉴一些官方语言非英语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成功经验。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出现了一种新的态势,即学生流动更加频繁,国际化形式更加丰富,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日益迅速,师资国际化程度逐步提升,学生个人对接受国际化教育的需求日益高涨。南昌大学作为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所综合性高校,在学校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中“削减本科生数量,2020年研究生数量占全部学生数的1/3”的目标下,提升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对学校的发展尤为重要。但因为基础薄弱等原因,目前学校的研究生培养国际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建议采取大力推动与国外顶尖高校在线教育,有计划地实施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和国外优质师资引进计划,结合学校学科优势,深化合作办学项目的深度和广度,大力招收优质外国留学生,增强学校国际化氛围等措施,使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得到更大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2010-2020)
[2]韦薇.试析韩国留学政策现状及对中国的启示[J].科教导刊,2014(5上).
[3]日本文部科学省官方网站.[EB/OL].[2010-7-29].
[4]马联.马来西亚教育联盟推出一系列留学优惠政策[J].侨(113):27-28.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个性化
对于体育教育,主要是以人为对象,通过影响人的行为来促进人的发展,对于个体,是拥有单独的个性的,为了充分发挥个体的作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也就是说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全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个性化体育教育的概述
所谓的个性化教育是指教师了解学生,通过测试方法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最后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并结合学生自身发展意愿等,为其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计划、辅导方案和执行管理系统。个性化教育能积极的反应学生学习心态、能力、观念和技能等方面,让学生获得良好教育效果。个性化体育教学也就是在体育教育中融入一定的个性化教育理念。一些教学专家说过学生一方面的成功,能带动其他方面的成功。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进而提高学生体育素质,挖掘学生体育素质,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最终获得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
2.高校体育教育中实施个体化体育教育的可行性
(1)个性化教育满足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要求,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活动中,经常会制定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衡量,这一方面严重的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还忽视了学生的潜能和天赋,对学生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个性化教育其实就是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延伸,对于不同的学生,根据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培养教育,从而更好的促进个体的发展,个性化教育能让学生在公平的条件下受到教育,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对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2)个性化教育促进了体育教育的发展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育时,不仅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也促进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由于社会多元化发展,使得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呈现多样化的状态,面对大学生的多样化体育爱好,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顺应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相对应的个性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并让学生保持与外界的和谐,通过个性化的体育知识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相应的体育知识,还能在情感、思想、意志、身体素质等方面得到培养,这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3.高校体育教学中个性化教育的实施
(1)确定个性化体育培养目标
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的个性化教育,其关键在于制定个性化培养目标,它是高校体育个性化教育的指引,引导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高校体育的个性化教育目标,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要保证学生的整体素养能达到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要求,二是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同时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因材施教,保证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未来职业的运动素养。在高校体育个性化教育中,要求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并充分发挥学生课程主体的作用,体现出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通过基础课、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对于基础课,可以分为理论课、实践课两个方面,以此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制定相应的个性化课程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个性化教育,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制定的整体教学计划,在实践中进行相应的调整、改变,学生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个性差异,但是学习效果却是一样,例如在篮球教学中,虽然具有篮球基本功的学生和没有篮球基础的学生在基础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具有篮球基础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其学会篮球运球技术,而对于没有篮球技术的学生,则可以要求其掌握篮球的基本要求、规则等,这样就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2)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
因体育课程安排形式、传授内容、学生自身素质和教师侧重点等不同,导致体育教育形式多多样化,并附有一定的个性化。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时,应坚持主体为学生,中心为学生对体育技能、体育知识需求等原则,尽可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因材施教,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让体育教学从之前的片状教学模式转变为点状教学模式,进而使得全部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教学收获,并最大程度的提升教学效果。除此之外,科学合理的使用现代化教学方法,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中使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等。该种创造性的体育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等,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在体育教学中获得满足感。
4.总结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个性化教学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体育教育,全面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作者:李浩亮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邵丽华.高校体育教学中个性化体育教育研究[J].科技展望,2014(23):141-142.
[2]万强,徐自升.个性化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08):336-337.
(一)教育观念落后,重视不足
一是部分高校领导层对创业教育认识不足,他们将高校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且侧重于对毕业班同学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传递就业政策,解读就业形势,讲解就业技巧,分享就业经验等;二是部分高校将创业教育办成了精英教育、小众教育,是那些具有创业理想和创新思维学生的专利,抑或是部分专业的特权,大部分学生只能成为创业教育的看客。三是部分高校和部分学生将创业教育看成通向成功的重要途径,对创业教育急功近利,他们认为创业教育的价值在于教会学生成立公司、创办企业等,评判创业教育是否成功主要看学校在创业大赛中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有多少学生自己创业成功了,而不是看高校学生是否具有创业精神、探索精神及事业心等,异化了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所在。
(二)重理论积累,轻实践教学
只顾纸上谈兵是创业教育的大忌。高校创业教育不仅要重视理论的积淀,更要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战实操,然现实不容乐观。目前,创业教育观念落后,师资力量不足等多种因素导致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有创业实战经验的授课教师或指导教师寥寥可数,加之高校的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有限,校企合作观念淡薄,资金支持乏力,学校自身没有创业孵化基地或科技园等创业教育的平台,这使得学生很少或者根本没有体验式教学的条件设施,所谓的创业教育也就只能简化成理论教学了。
(三)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
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高校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一是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分离,目前大部分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高校的整体课程设置中,一方面是因为管理者对创业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要将创业教育融合到各个专业中还受制于师资力量的支持———既懂专业知识,又懂创业教育的师资不多。因此,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脱离了学生自身的专业而孤立存在着,创业教育在这里属于“业余课程”。二是部分高校将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为选修课,且教材质量不理想,教材内容跟不上时展的步伐,缺乏针对性,陈旧而脱离现实。三是创业教育缺乏系统性,高校创业教育教学浅尝辄止。
(四)质量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是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指针,能够指导创业教育向科学化、实效性发展。一些学者在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建构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但高校仍缺乏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现有的研究成果还不足以引导高校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创业教育评价在创业教育系统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具有价值导向功能。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没有定期的统一评价活动,各种各样的创业教育实践就得不到科学的评价和有效的反馈,不利于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进步,也不利于高校间创业教育的比较交流。〔1〕
二、进一步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转变教育观念
清华大学的谢维和教授早在2005年指出———中国大学应当重视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应成为高校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高校管理者应主动转变教育观念,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突破思想上的深水区,将创业教育提高到战略高度来看待。创业教育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的一条重要路径。因此,高校创业教育是开创未来的事业,是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举措,重视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和激发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
(二)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创业教育的目标通过理论与实务两方面共同作用而达成,二者不可偏废其一。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既要注重创业基础常识和基础理论的教育,又要结合专业特色,发挥专业特长。如此的创业教育才会让学生在未来创业时既有理论指导又有专业特长。破除目前高校存在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的不足,搞好课程设置是关键,内容上要将创业理论的深度、实用性以及操作性结合起来,还要开设与创业紧密相关的课程,拓宽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的知识面,为学生奠定更加坚实的创业基础。通过努力,高校创业教育课程逐步形成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学科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相结合,必修课、选修课相统一的完整体系。〔2〕
(三)改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创业教育的成功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系统。首先,政府和社会既要在创业教育方面有制度保障,又要给予适当的经费、基金和项目支持,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高校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阵地,因而高校必须主动地担负起创业教育的责任,积极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增强社会资源整合能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打造更多的平台,努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其次,社会和高校要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宣传,通过传统媒介和新媒体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创业的政策、措施,弘扬创业精神,营造创业氛围,加强学生对创业和创业者的认识,逐渐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就业观、成才观。最后,大学毕业生选择创业是人生中的重要选项,也是一个家庭的大事件,家人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与否,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影响大学生能否走上创业之路。如能得到家庭的理解和支持,那么他们的创业道路将会多一分助力,道路将会更加宽阔,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此,政府、社会、高校、企业和家庭的合力有助于共同营造大学生创业的良好氛围和积极健康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创业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递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足够的实践教学。因此,一是高校要鼓励优秀教师担任创业指导老师,积极聘请校外创业成功人士作创业教育兼职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二是高校要通过校内外的创业教育平台,让大学生有实践锻炼,在实践中学到创业教育的精神实质,增强创业的本领。三是高校要设置合理的课程安排,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制定鼓励措施并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学生参加更加丰富的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收获创业真知。
(五)建立健全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创业促就业
一、当前国际环境和高校创业教育的兴起
20世纪后期国际上提出“创业教育”是未来的劳动者应该掌握的“第三张教育通行证”, “毕业生将愈来愈不仅仅只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等理念。对此国内外学者和专家都有很多相关的研究,如美国波士顿银行于1997年发表了历时7年研究的题为《MIT:冲击创新》的报告:该报告显示,如果把MIT(麻省理工学院)校友和教师创建的公司组成一个独立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将排在世界的第24位,这说明了大学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2003年,国内学者张帆、张帏在《美国大学创业教育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中谈到,由于国内大学中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大学这方面的经验。美国大学开展创业教育比较早,目前也比较普遍,其创业教育的发展演进、主要内容和评价体系有很多值得国内学习的地方。同时他们还分析了中国目前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高校创业教育机制研究的意义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屡屡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季”,“就业难”“不能找到合适的企业”成为高校毕业生迈向社会、走向成熟的鸿沟。随着国家经济的转型升级,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引导大学生创业成了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重要突破口,而高等院校作为创业促就业机制体制的重要一环,承担起创业教育的重任。
三、高校创业教育机制的现状分析
1.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优势
与前些年相比,目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有了很多优势,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国家基本面的支持。国务院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以后,各地都纷纷出台关于支持创业的政策和文件,各地方政府都在为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创业活动而努力。
(2)创业氛围渐浓。虽然目前经济形势随着我经济转型升级有所放缓,但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对创业活动的推进效果却十分明显,社会对创业教育的需求也开始慢慢体现出来。
(3)社会上已有成功实践的先例。民营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创业大学,以其专业性和优秀的课程设计,得到了业内的肯定,这也印证了只要能够提供优秀的资源,创业教育的市场和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2.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1)转变观念尚需时日。目前的高校还是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基础教育和研究上,对于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所谓的创业教育只是简单的开设几门课程,并没有与社会接轨,特色体系更是无从谈起。
(2)师资力量普遍不足。能够开展创业教育的老师,必须拥有非常丰富的创业理论知识以及创业实践经验,但是目前高校聘用的教师主要方向均为基础教育和科研,能够开展高质量创业教育的教师十分稀缺。
(3)课程体系有待建设。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经典的教材,课时、学分等设置也比较随意,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实用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还没有建立。
四、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创业教育实践成果分析
1.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创业教育机制建设成果
在创业教育方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近年来依托自身优势,并通过不断的努力,形成了比较有特色的创业教育机制,具体内容如下:
(1)开设《创业模拟实训》《ERP应用》《创业案例研讨》等创新创业课程。
(2)开设创业试点班,制订专项人才培养计划、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等,取得良好的效果。
(3)开展挑战杯创业大赛、电子商务节,以及每月一次的校园跳蚤市场等创新创业活动。
(4)建立1000平方米的校园“SPT大学生创业园”,该园已列入绍兴市首批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名单,至今已经有6期76个创业团队入驻。
上述的创业教育,使越秀学生的创业能力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应届毕业生毕业后不再是传统的去企业应聘,而是直接创业,这说明创业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2.成功原因分析
(1)注重实践教学,注重培养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经过多年的探索,初步构建了以三个课堂为核心,符合文科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师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具体实践,让学生充分掌握创业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2)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学校注重对校园环境进行规划和建设,在文化建设中开展创业教育,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精神。通过校园文化,把创业的精神和思维慢慢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去,使创业的精神深入人心。
(3)与市政府联手搭建平台,为创业项目成功孵化奠定基础。在市政府大力倡导以创业促进就业的背景下,学校于2007年底在稽山校区的SPT外语文化街上建立了SPT大学生创业园。自创办以来,立足人才培养和外语院校的特色,已先后分四批引进学生创业项目34项。
(4)优秀师资力量保证。学校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有意识、有步骤地提高教师实践创新能力,抓好“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工作,以适应新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求。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充分说明,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有其天然的优势,如果顺利推广,不仅可以强化高等院校的职能,促使高校积极进行自身改革,改变当前教育形式单一,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而且可以帮助很多有志创业的大学生,提前获得创业所需的各类技能和经验,大大提高他们创业的成功率,提升整个社会的创业质量和创业水平,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陈明超,张蕴华.大学生创业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探究[J].时代教育,2015(22).
[2]张帆,张帏.美国大学创业教育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人才,2003(8).
[3]王希颖.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长效机制的再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
[4]聂娟.大学生创业教育推动学生素质的提高[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9(S1).
[5]朱广娇.高学历人才自主创业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0(2).
[6]刘叶.建立创业型大学:管理上转型的路径[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7]龚秀敏.创业型经济下北京创业政策分析[J].特区经济,2011(9).
[8]苗鹤.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鞍山项目”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9]许蓉艳.浙江省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论文摘要:教育技术能力是高校教师的必备技能和基本素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可分解为态度、知识和应用三要素。通过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态度、知识和应用的现状分析,阐述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提升措施——针对性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并提出了理论先导和重在应用两条培训建议。
一、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要素分解
(一)态度
1.认识到教育技术在教学、科研、自我发展中的重要性与作用
2.具有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开发、应用实践、管理与评价的意识与积极性
3.具有应用教育技术进行科学研究意识与积极性
4.具有应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意识与积极性
5.认识到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知识
1.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
2.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
3.掌握教学设计、教学开发、教学应用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4.掌握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5.掌握基本的数字化学习的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
1.教学
(1)设计:能够恰当分析学习者特征,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设计合理的教学信息,完成教学系统设计;
(2)开发:能够将教学系统设计的成果以恰当形式表现出来,构建利于学习者的学习环境;
(3)利用:能够熟练操作常见教学媒体,选择恰当媒体,运用恰当方式,在恰当时间使用;
(4)管理:能够运用教育技术实现对信息管理、资源管理、教学系统管理和项目管理等;
(5)评价:能够运用教育技术实现对学习者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2.科研
(1)能够运用教育技术开展学科研究
(2)能够开展基于教育技术的专业创新研究
3.自我发展
(1)能够运用教育技术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完善自身素质结构
(2)能够运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
二、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态度
从调研情况看,高校教师大都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在教学、科研、自我发展中的重要性与作用,愿意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科研和促进自我发展,且已有了具体的实践。也有部分老教师认为,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尤其是制作教学课件,费时费力,运用教育技术的意愿相对较低一些,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知识
1.概念 通过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或借助各种途径,高校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已有了较多认识,但是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概念和知识却知之甚少。甚至有个别老师认为,现在大力推行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是中小学教师的事情。
2.教学 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出身非师范,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系统设计等知识理论学习,缺乏教学设计、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高校教师大多参加的是初级信息技术培训,仅学习了简单的课件制作软件,对常见教学媒体的功能了解不深,缺少课件开发所需的美学知识,教学开发和应用实践的理论与方法不足。
3.科研 高校教师重视科研,但一般没有接受过研究方法的专门培训,掌握的大都是本专业传统研究方法,对于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理论与方法不太熟悉。
4.自我发展 相对来说,年轻的高校教师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对数字化学习的理论与方法比较熟悉,而年长的教师则相反。 (三)应用
1.教学 高校教师一般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简单省事,而利用网络课程进行授课的一般是研究生课程和远程教育较多0教师使用教学软件一般较熟练,开发的课件却很粗糙,不太重视细节。很多教师没有照顾到学生的审美需要,仅仅是做到了课程教材的搬家。部分教师对常见教学媒体(如多媒体教学平台)操作不够熟练,影响了教学效果。有些教师过于依赖课件的展示,忽略了板书的功能。
2.科研 高校教师借助教育技术开展学科研究的较多,如资料收集、研究成果表述等。部分高校教师仍拘泥于传统的学科研究方法和工具,没有很好地开发出教育技术辅助科研的深层次功能。
3.自我发展 年轻教师基本上能够经常运用教育技术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能够运用教育技术进行学习或培训。年长教师对数字化学习的利用相对不高,但也有部分老教师紧跟潮流,参加网络课程学习等。
三、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提升措施——针对性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一)确定可行的培训目标
借助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高校教师掌握教育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教育技术应用意识,提升自身教育技术能力,促进教学改革、科研创新和自身持续发展。然而,因年龄、性别、专业等因素,不同层次高校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差异较大。培训人员应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以达到期望的培训效果。
(二)选择恰当的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包括思想、理论、方法以及具体的媒体操作和制作技术,要有一定的深度,要贴近实际工作的需要,激发培训对象的兴趣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他们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培训对象,教学内容应有取舍,讲解详简也应有所区别,做到适应性和发展性的结合。
(三)探索有效的培训方式
考虑到实际情况,需选取合适的培训方式:单纯枯燥无味的理论灌输,不仅没有任何效果,反而可能会引起教师反感,宜采用理论学习与技能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教育技术的发展变化、学科教学改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持久和系统性的工程,宜采用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高校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很难有较长的时间集中学习,宜采用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充分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进行培训,使高校教师直接感受到教育技术的应用价值,宜采用课堂学习与网络虚拟学习柜结合的方式,等等。
(四)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
传统培训中采用的是书面考核,无法真实地考核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要想尽可能全面地评价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更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体现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动态性。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包括课堂观察、案例分析、评价量表、专家点评和档案袋评价等多种方式,多渠道获取评价信息。
四、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建议
(一)理论先导
理论指导实践,没有理论的指导,实践就失去了方向。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不仅要重视技能的培训,更要加强理论的学习。这里的理论包括两部分:一是关于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让高校教师能够真正从思想上接受教育技术,真正理解教育技术在教学、科研和自我发展中的作用并运用之;一是关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系统设计、美学等理论,让教育技术和学科课程教学真正有效地整合。
(二)重在应用
理论重在实践,通过实践进一步修正、完善理论。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重要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应用,没有实践应用,知识与技能就没有任何意义。很多的高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仅仅强调了技能的学习,恰恰忽视了其后的教育技术在教学、科研和自我发展的运用,没有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理论与技能的学习是为了保证应用的效果,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重点要落在应用上,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真正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关键词:高校教育;高校艺术;教学改革
21世纪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竞争格局的变化,高等院校日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教学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优势及艺术熏陶感染价值非常突出,它可以说是引领带动学生形成不断积极进取精神的动力源泉。[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渐意识到了艺术教育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可是因为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这种改革还不是特别彻底,[2]因此,对福建省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索,未来很长时间内都是重要的工作。
一、重视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的目标定位
重视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的意义是任何一所高等院校,在进行艺术教学时,所需要达到的标准,它同时也是确保高校教学水平提升的前提,具体来说,其基本目标定位包括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高等院校艺术教育教学,应该满足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所提出的相应评价要求,这是因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相关教育规划,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容、评价等,是经过审慎态度与精严方法产生的,评价的结论权威度很高,像“全国艺术教育发展规划”“高校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等文件中提到的和素质教育有关的内容,和艺术教育实施联系紧密的条款等,皆应当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3]高校应将这些内容同本校的教学实际联系起来,尽可能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开设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的课程,保证学生有更多精力投入到课外艺术活动中去,让校园充满艺术氛围,形成与时展相符的校园文化。其次,满足职业岗位给高校学生提出的高素质、综合性要求,是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的又一目标定位。这个定位准确了,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支持社会经济建设都是自然而然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艺术产业将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只有把艺术素养培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才能让学生形成更全面的文化素养与审美品位,提高学生在未来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除此以外,如果从高校教育的角度来分析,这样的做法也是对本校办学特色与办学优势的支持,有助于学校办学竞争力的提高。最后,未来社会发展将更加注重信息化的应用,与此同时,工作效率也会普遍提高,就业环境可以说是非常复杂,因此高校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为学生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使之得到全面优质的教育服务,学生不但可以掌握足够的本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得到敬业精神、信息技术应用意识等多方面的素养培养。在这些方面,艺术教育同样也可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感受培养、形象思维培养等,无一不是从启迪智慧与陶冶情操的角度,帮助学生取得积极探索未来社会的素养,让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的氛围下,以文化艺术活动为形式,满足社会发展给自身提出的现实要求。[4]
二、福建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福建高等院校艺术教育教学在改革中面临下述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基础课程资源不够合理
一直以来,高校都没有充分重视的艺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这就直接导致了艺术教育教学课程资源的不够完善,在福建省很多地方,一些高等院校受到传统教育体制与教育思维的影响,更多关注实用性突出的研究人才和学术人才的培养,美育工作的培养相对滞后,未能注意到后者恰恰是前者有效造就支柱之一,[5]具体工作当中,突出表现为缺少必要讲座、社会实践等辅助手段,难以让师生的正常教学与课外艺术活动得到满足,在通过两年间对400名本地高校学生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有超过80%的学生认为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在课程资源方面存在欠缺,而有60%以上的学生认为这对其后来的专业发展存在负面影响。
(二)课程设置和实施不够合理
现在有相当多的高等院校将艺术教育课程当作辅助课程来对待,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由此导致了课程设置和实施不够合理的问题。比如通过走访调查发现,有些院校明显存在艺术教育课程单一的问题,只设置美术、音乐几门常规课程,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也非常陈旧,往往由教师做出照本宣科式的讲解即宣告结束等。通过实地走访福建省几所高校的实际教学情况,能够发现绝大多数高校在课程安排方面都过于落后,工笔画、书法、篆刻等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寥寥无几。
(三)师生对教学不够重视
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一直没有转变过来,学生也在学习观念上落后于时代的改革需求,特别是对于一些涉及到实践应用方面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学生的自主性不强,创造潜能没能得到充分表现,这些都是需要引起注意的。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未能形成学生主体理念;二是师生均未能充分理解艺术教育教学的作用。
(四)艺术教育师资不足
在福建省的一些高等院校,特别是不以艺术见长的院校之中,往往存在艺术教师匮乏。一项来源于国家教育部门网站关于福建省高校艺术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校面向学生的艺术教育,专业教师仅占教师群体比重的45%,其余皆以其他专业的教师临时补充,教学水平不够高的问题,这极大地制约了艺术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无法满足学生对于艺术知识与艺术技能的追求。
三、福建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对策
(一)从课程资源角度完善教育基础
为了保证福建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需要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理念,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而关于教学方法的创新,那种单纯局限于课堂之内的做法很显然是不够的,还应当充分发挥福建高校的资源与财力优势,做好辅助教育基础的完善工作。可供利用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两种比较突出的、易于发生效果的做法是艺术讲座与学生实践。首先,艺术讲座可谓高校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方法,它是基础教学的补充与拓展,因为所设置主题的不同,可以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升自身艺术素养,更加开拓自身的艺术视野,充分了解到艺术所具有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并让自身学习过程和当代艺术发展相联系。[6]应该说,艺术讲座辅助手段的提出,是对教师综合能力的更严格要求,教师应当更加充分地利用所有教学资源,使之应用到讲座过程中来,同时还要考虑到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从而避免生搬硬套艺术内容,保证现代信息技术给讲座增添活力。其次,艺术实践能够让学生更加接近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基础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知识的积累,而艺术实践的过程则可以使学生从积累知识的层面,过渡到创新学习方式的层面,对于高校艺术实践辅助手段来说,其中包括见习实习、社会调查、演出等多项内容,这些内容全面融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对学生艺术才华的锤炼。为此,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进入到这些实践活动当中去,使学生充分了解不同艺术所具有的特点,提升艺术表演和驾驭功力,积累舞台经验与实际操作经验。
(二)从结构视野角度调整教学课程内容
从当前福建省普遍存在的高校艺术教学情况来分析,知识内容的结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对于教学效果乃至对于学生最后的接受情况,都将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按照高校艺术教学的实际情况,还应当给予进一步的规划与完善,以保证后续的教学工作可以突出重点、增强实效。一般来讲,可以将知识划分为若干个重点部位,按照其他学科的特点,以艺术知识适时、适度的加以调剂,彰显出艺术教育内容的特点。比如对于美术教学来讲,其在风景画方面的兴趣性,便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的见习增强艺术认知与领悟力,使学生尝试以艺术的思维去理解艺术、感悟生活。另外,教师应当意识到,调整艺术教学内容的结构,是符合艺术教学连贯性的必要做法,即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两个要素,它们应当在统一的关照下互相促进,而关照的方式中,结构的调整方法无疑是值得重视的,特别是教师需要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引导,在合理把握教学节奏的努力下,使学生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艺术与科学相结合,课堂与生活相结合,体现出艺术教育教学的重要价值。[7]
(三)提高师生对新教育思维的重视程度
首先,要朝向学生主体的理念,对于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来讲,其中一项突出的转变标志在于学生是否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人,是否真正脱离了传统思维的制约而走向自主良性发展轨道。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福建省高等院校在艺术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过程中,应当使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非操控者,切实尊重学生的需要,提升艺术教学质量。另外,和其他学科比较起来,艺术教育教学的知识点较多、涉及范围较广泛,因此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模式在应用熟练之后,将更能带动学生在几乎近于无限的艺术领域中畅游,实际上也就是利用了教学关系调整思路,让学生用更为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艺术教育教学改革中来。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有几个优势:一是高校学生心智已经处在相对成熟的状态,自主性的发挥有心理基础;二是福建省有着丰富的艺术生成土壤,可以使学生于不知不觉间将课堂和生活联系起来;三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趋势,也有利于艺术教学倾向于学生的自主应用。其次,师生均应当充分理解艺术教育教学的作用,在很多教育教学传统观念里面,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的传播往往被认为是辅助项目,虽然它可能给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带来重要影响,但是明显不是所有的高校都能认识到这一点,根据当前福建省高校教学实际情况来看,艺术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创新应当引起关注,[6]尤其是此教学项目同学生发展、高校自身发展之间的关联,都应当让其从辅助地位上升到主体地位,以确保艺术教学的全面有效进行。这种深化的认知理解具体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其一是知识的传授,要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认知,以期待学生对于艺术知识数量的积累;其二是能力的提升,要让学生在应用艺术知识、感受艺术思维方面取得进步,使之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得到感情的内化培养;其三是兴趣的发展,要让学生借助艺术教育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对艺术原理及应用方法产生足够的兴趣;其四是教师自身素养的发展,以教师素养发展促进学生发展,亦应成为理解艺术教育教学作用的一个环节。
(四)弥补艺术教育师资不足
要致力于改善艺术教师的教学水平,福建省高等院校管理者需要留意致力于艺术教学工作的教师水平提升,以及相应的教学资源配置优化工作,在当地高校的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得到贯彻,并按照教学实际需要,构建与之相呼应的软件及硬件设施。这可谓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基础,基于这样的基础需要,教师素质提升与教学配置优化两项要务,也需要教师在实际操作中给予积极的配合,从而保证学生得到直接的知识传播与间接的艺术熏陶。通常情况下,应当使教师在下述几个方面得到改善:一是形成足够的教育精品意识,避免教学能力不足的情况出现;二是要积极引导高校内其他学科教师的观念走向科学与全面化,避免只认主课而不认艺术课的问题出现;三是要给艺术专业教师提供发展的平台,这种发展的平台既要体现在其能力培养方面,也要体现在其教学机会增加方面,使之有更多可能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并在高校教育中有更多的用武之地,能够使其学有所进、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不断创造更加理想的教学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