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经济分析范文

金融经济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经济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经济分析

第1篇:金融经济分析范文

关键词:经济数学;金融经济分析;微分方程

引言: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和经济数学的结合度越来越高,传统的经济学定性分析理论已经难以适应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需要。因此,研究人员应提高对经济数学的关注,促进经济数学理论与金融分析相结合,发挥理论对金融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进而促进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一、经济数学在金融经济分析中作用

一方面,经济数学应用在金融经济分析中,有利于强化相关人员对金融经济理论的认识与分析。在学习金融理论中,经济数学分析法能够准确而科学地分析金融行为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可为工作人员提供合理化的建议,进而做出正确的经济决定,减少经济活动中的差错。由于经济数学具有严谨性和内在逻辑性,其随着时间的发展,会逐渐取代传统的经济分析模式,进而为人们的经济活动做出合理的规划和指导,实现最优的方案选择。

另一方面,有利于人们判断市场经济走向,为相关人员更好地开展经济活动准备基础条件。利用经济数学理论分析金融经济的实践过程中,数学方程是首选的形式。给定相关变量、结构形式多变的数学方程式可以为人们提供客观而准确的判断,进而实现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形象化认识。例如,当某公司推出某项产品时,就可以采用价格与市场需求的函数关系,进行数学经济模型分析,通过对产品供需函数中需求量的控制,确定产品的市场价格,以此,发掘经济数学模型指导市场活动的实用价值,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贡献力量[1]。

二、金融经济分析中经济数学的实际应用

(一)微分方程的应用

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中,微分方程的应用较为广泛,相关的微积分、微分学知识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现代金融经济分析中,包含的函数关系与微分方程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函数方程中微分、自变量以及未知求解函数都能与经济学问题进行结合。在具体的应用环节,微分方程的求解较为复杂,需要相关人员具有一定的高等数学理论知识,加之利用微分方程解析的金融学理论知识较难,分析人员应关注方程的求解过程和金融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此充分发挥微分方程在金融分析领域中的应用价值。

(二)函数模型的应用

在金融市场中,应用数学函数关系对金融经济活动进行合理分析,是经济数学应用在金融经济中的重要方式。同时,相关人员也可将函数关系视为金融经济学的基础,进而促进解决现代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例如,供求函数关系应用在产品价格和需求量中,相关企业可根据市场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反向关系,调整自身的战略布局,进而促进企业高效的供给和资源分配。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也可利用函数模型对需求关系作出合理的调整,进而实现收入与分配的最优状态即帕累托最优,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活动中,工作人员应根据经济数学模型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在经济数学理论中,函数是基本的理论知识点,其作用多用于变量关系之间的表达。而应用在金融分析领域中的函数关系更多体现了对供求关系的描述,相关人员可根据市场经济基本知识,构建简单的供需模型,加入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表达式,进而帮助企业在供求模型下合理的改善供给量,进而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企业最优的市场供给,有效节约资源。同时,经济分析人员也可从企业实际的供求函数模型中,发现企业生产与经营问题,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理念,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三)倒数模型的应用

倒数模型是金融经济学中与经济活动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项数学理论,也是一项较为常用的经济学模型,在金融知識的分析实践中,相关人员需要利用倒数关系构建具体的数学模型,并将倒数融入在模型分析中,进而可实现对一般情况下经济学变量的转化,通过倒数概念将变量转化为常量,使得金融经济模型分析更加简单化和形象化,可帮助相关人员直观地了解金融理论知识。

例如,企业在成本核算和利润计算方面,都需要倒数模型的有效利用,在实际的应用环节,工作人员可通过产品价格、数量、成本、利润之间的具体联系建立合适的数学公式,然后对相关变量求导,得到企业开展经济活动的最小成本和最大利润,进而有利于激发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企业经济实力的稳步提升,同时,倒数理论也应用在企业经济方案的选择上,相关人员通过对倒数形式进行精准计算,可明确企业的自身优势和缺点,以此帮助企业做出合理的市场决策。

(四)极限理论的应用

极限理论作为微积分课程中的基础与核心,在现代金融经济分析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中,极限理论通过对相关变量的控制与分析,实现了决策的最优化。在具体的应用环节,极限理论可对一个变量进行无穷大与无穷小的假设,以此观察另一个变量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而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对相关信息的控制,因此在金融分析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此外,极限理论在企业的年金、复利的定向分析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在经济学数学理论的应用中,相关分析人员应确定数据来源的真实性以及模型建立的合理性,在金融分析实践中,倘若相关的经济数据参数失去可靠性,将会导致经济模型的预期效果难以实现,对企业的发展也会造成不利影响。在模型的构建中,技术人员应综合分析企业经济发展特点和模型结构的应用优势,构建合适的经济模型,进而实现金融经济活动分析的有效性[2]。

第2篇:金融经济分析范文

(一)“市场失灵理论”、“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与金融监管立法

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手段,它具有任何其他机制和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优势,市场主体的利益驱动和自由竞争形成一种强劲的动力,它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市场机制的这种自发调节性也具有局限性,其功能缺陷是内在的、固有的,光靠市场自身是难以克服的,完全依赖于这种自发的市场调节会使其缺陷大于优势,导致“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 ,因而必须借助凌驾于市场之上的力量,即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弥补这种市场失灵。经济学界普遍认为,通常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有外在效应、垄断和公共产品。所谓外部性是指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所强加的成本和收益,如果强加的是成本,则是负外部性; 相反,则是正外部性。外在效应是独立于市场机制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能通过市场机制自动消弱或消除,往往需要借助市场机制之外的力量才能予以校正和弥补。因而,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就需要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组织和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并对其使用进行必要的监管,而政府的这种金融监管职能主要是通过金融立法的形式实现的。

现代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在一般市场中是普遍存在的,这种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是导致金融交易和金融活动逆向选择遇到风险的重要根源,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完全信息,且信息的传播和接收都是需要花费代价的;行为后果具有不确定性,技术条件的局限性和组织结构的不完善性,对于任何决策者来说,都意味着非常高的成本,而且通常信息不仅是有成本的,并且是呈报酬递增趋势的,人们常常要为信息进行巨额的支付,而不论这一信息是被用于影响一种还是千种交易。因此一种能够降低信息成本的制度安排是非常重要的。

(二)博弈论与金融监管立法

博弈论是二战后经济学领域里的新兴理论,研究当人们知道其行动相互影响且每个人都考虑这种影响时,理性个体如何进行决策。一个正式的博弈通常包括如下几个要素:博弈的参与者、博弈的次序、博弈使对弈者可以利用的信息和行动等。从博弈论的角度对法律规则和制度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有利于我们理解金融监管的必要。从博弈论的著名案例———囚徒困境出发,我们知道单独一次博弈的结果是达到了“纳什均衡”即结果是嫌疑犯都会选择坦白,任何一个参与人都没有理由改变他人的战略决策,没有一个参与人能够在其他参与人不改变行为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使得自己的处境更好。但我们知道在金融领域中,资金的融通更多的是强调连续性、反复性和效率性,因而在金融市场中面临更多的是金融市场主体之间的重复博弈,其中包括有限博弈与无限博弈,在博弈次数固定的情况下,每个参与者与在一次博弈中的结果是一样的,即所有的参与者都会做出同样的决策选择,而有时个体做出的相同理性选择却是和集体理性相冲突和矛盾的,在金融领域里主要表现为个体的理性选择与金融业的整体健康与稳定发展之间的冲突和矛盾。金融业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而且相对于其它行业,由于其经营货币资金的特点所以往往趋利性更加严重,而金融监管总是通过限制微观金融组织机构的某些“获利”机会而达到其监管目标的,这就使金融监管的意向必然与微观金融组织机构的个人理性行为相冲突,这种冲突将促使微观金融组织机构不断通过金融创新及其他方法来逃避监管。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不断地完善相关金融监管法律来达到预防风险、促进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的目的。

(三)金融监管立法必要性的经济学分析

马克思历史唯物论认为:“在经济与法律的关系中,经济决定法律,经济对法律是起决定作用的,每个时代的法律制度应该是社会共同的,是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但是这种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决定论却已日渐被近代的制度经济学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所否定。法经济学的发展越来越证明法律并不是消极和被动地反映经济关系,而是对经济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法律制度的设计对经济体系和经济效率产生的是直接的重大作用。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经济问题其实就是个法律问题,任何经济问题的最终解决路径都是通过一种公平而高效的法律制度的安排。众所周知,现实中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因而为了降低交易费用(即非生产性支出)并以此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法律制度的普遍建立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在当今世界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同的前提下,为了实现金融监管的高效并以此促进金融业的发展,通过立法的形式来对金融监管做出具体的规定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二、金融监管法价值目标设计的经济学分析

(一)效率与法律正义

传统的法学理论认为正义是法律价值目标的核心,法就是正义的化身,但却往往认为正义与效率是相矛盾和冲突的。罗尔斯在《正义论》中精辟地阐述:“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正义是法律制度的首要价值。一种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他为了一些人分享更大利益而剥夺另一些人的利益就不是正义的”。但法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充分表明:法律存在和运行的基础不仅仅是正义,效率也是法律所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或者说在对正义进行内涵和外延界定时,其概念本身就涵盖了效率。例如当我们说分配正义时,就是指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平等,而要达到这种平等就要对利益进行有效率的分配。因而,对正义的要求决不能独立于这种要求所应付出的代价,如果为了纠正这种非正义所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了这正义行为带来的损失,那么这种正义的请求是不应该受到法律普遍保护的。因而,从某种角度上说,没有效率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正义,效率与正义两个概念的外延是相交叉而又不完全重合的。法律经济学将效率的观念导入法律对当代法律的价值目标确立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从经济学的视野分析法律价值目标的演进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进程的加快,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后,法律原则与自由竞争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转变为财产权的严格限制”、“契约自由转变为有限制的契约自由”、“过失责任转变为无过失责任”。这说明法律越来越强调社会本位和社会总体利益,从原来重于从微观层面维护社会个体的正义转到从社会的宏观角度来维护社会总体利益的正义,衡量效率与否标准的“帕累托最优”(社会资源的任何重新配置,都不可能在无损于任何人的条件下使任何人的处境更好,这时的资源配置就达到了最优)也逐渐转变为了“卡尔多- 希克斯”标准(即使某种政策的变动,使一部分人受益而另一部分人受损,只要得利者的好处大于受损者受到的损失,这样的决策就是最优的) ,这直接导致了法律价值目标的确立从微观走向了宏观,从保护微观个体的权力与自由过渡到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法律作为对权力和义务的一种制度安排,从来就是和利益紧密相连的,从某种角度上说,能够实现社会总体利益高效配置(即能实现“卡尔多- 希克斯”标准)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实现了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三)对我国金融监管法价值目标设计的经济学评析

一般而言,在金融监管目标的确立上西方国家采取的是兼顾安全、效率和存款人利益的三项目标,并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对监管目标的侧重点进行相应的调整,具体而言包括三个:维持金融安全稳定和良好的金融秩序;防止金融业的垄断和提高金融效率;保护投资者存款人的利益。而我国的有关金融监管法规,例如《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商业银行法》等却在此方面与西方国家的规定相比存在明显不足。2003年银监会成立,替代人民银行承担主要的银行监管职能,但是人民银行除了行使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职能外,仍然承担一定的金融监管职能。修改后的《人民银行法》第1条规定金融监管的目的是:“保证货币政策的正确制定与执行,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维护金融稳定。”只涉及到了前述三项目标中最基础的维护金融稳定的目标。同样,《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1条也只规定为“监管的目标是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险,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商业银行法》的规定是为了保护商业银行、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利,保障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行,维护金融秩序,促进经济发展。这说明我国金融监管的目标采取的是单一目标模式,只注重稳定金融秩序,至于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则没有任何的反映,也没有关于防止金融业垄断的规定。在我国的金融实践中,这种单一的金融监管目标模式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健的作用,而且由于其具有保护垄断的倾向,为国有银行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作用下选择高风险经营创设了条件,导致金融风险的加剧和累积,影响了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而我国金融监管法没有规定效率目标的直接后果就是金融运行的低效和金融创新的滞后,因而为了保证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在金融监管法的立法目标设计上建议采取多目标的监管模式,增加防止金融业的垄断和提高金融效率的规定。

三、金融监管法实施的经济学分析

(一)金融监管法遵守的经济学分析

金融监管法的遵守是指公民和社会上的其他主体以有关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的活动。按照守法动机的不同,可分为自律和他律两种。从经济学上的“人是其自利的理性最大化者”的前提出发,即每个个体的任何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帕累托最优,这就导致了机会成本问题的出现,即每个个体在作出一个选择或决策安排的时候都面临着机会成本,即将资源使用于某一方面而不能用于其它方面时所放弃的收益,因而假定人们对现有金融监管法的规定是熟知的,对自己在一种法律关系中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是清楚的,这时每个个体在作出守法还是违法的行为选择之前,就会通盘考虑违法行为所付出的代价,并把此代价与因违法而获得的收益相比较,作出有利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选择。因此,我们通常说人们为权力而斗争,从其本质上说并不是出于人类追求真善美的韧性,而都是为了实现个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在法律运行的各个环节都不自觉地进行着成本收益的核算,违法行为所导致的收益越大,其就越有动力进行此违法行为的选择。边沁在其《道德与立法原则导论》中得出了重要的经济学结论:一个人仅在他从犯罪中得到的预期快乐超过预期痛苦的时候,或换句话说,只有在预期收益超过预期成本的时候,才会犯罪。因此,由于金融业其经营货币资金所带来的暴利性的特点,在对其进行监管立法的时候,为了制止高额利润诱惑所导致的恶性金融犯罪,特别要注意使违法行为所受法律惩罚的预期损失和付出的成本大于违法行为的预期收入。有关金融监管的法律必须对金融恶性犯罪的违法者施加充分的痛苦,保证使这一痛苦与罪犯预期的其他痛苦加起来能超过罪犯从犯罪中预期得到的快乐。否则,可以预见的后果就是一部分金融市场主体由于守法的成本过高超过了其自身的收益而退出市场,而另一部分市场主体为了降低成本而加入到了违法行为群体之中,从而导致金融监管的失效。

(二)金融监管法执行的经济学分析

金融监管法的执行通常是指国家金融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实施金融监管法律的活动。金融监管法的执行是要付出巨大成本的,我国金融监管的各部门在执行金融监管职能的过程中,受政府增长规律“帕金森定律”的支配(即指无论政府部门的工作量是增加还是减少了,或者已经根本没有任何工作了,政府机构的人员数目总是按统一速度增加) ,金融监管部门的预算和开支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必要的和可能不必要的直接财政开支是相当可观的。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机关的执法费用采取的是全额财政拨款的模式,较之各级法院民事、经济、行政审判机关实施经济法律所采取的财政拨款和有关当事人缴费的“双轨制”费用模式,前者国家承担的财政费用开支是远大于后者的。下面我们假设在缺乏金融监管立法的情况下所导致的金融风险造成的损失是L ( loss) ,这种金融风险损失发生的机率是P (possibiliity) ,金融监管机关所付出的执法成本是B ( burden) ,则在这种情况下,如果B大于L与P的积,即B > PL 的话,那么金融执法所付出的成本就大于金融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我们就说这种执法是无效的,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反之如果B小于L与P的积,即B< PL的话,那么就是有效的,也就是我们追求的金融监管的高效率。因此降低金融监管机关的执法成本意义非常重大,在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方面应本着合法、效能的原则对金融监管人员的行为进行严格的规范,从而保证金融监管法实施的有效性。保证金融执法有效性的前提就是要在金融监管法里严格规定金融执法人员违法行为的惩罚措施。因为,如果执行法律的团体都倾向于利益的掠夺和违法行为的操作,那就会出现致命的危险,其结果就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为了自身的利益拼命地与金融执法者相勾结、相串通,从而最终变成“掠夺的合法化和普遍化”。所以,我国的《人民银行法》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金融监管法都对金融监管执法人员的违法行为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例如《人民银行法》法律责任一章中从第48条到第51条对金融执法人员泄露国家和商业机密、贪污受贿和滥用职权、擅自违规提供担保和贷款的行为规定了明确的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在《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法律责任一章中,第一条就是对金融监管人员违法行为的惩罚。

(三)金融监管法适用的经济学分析

金融监管法的适用通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由于以国家的名义行使司法权,因此又称“司法”。正如市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自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样,法院在法的适用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自动地实现法律适用的高效率。按照选择性诉讼的理论,假设被法院适用的法律分为有效和无效两种,且都可能被适用于诉讼,那么结果就是无效的法律会经常在法庭上受到非难和质疑,甚至由于原来的立法环境发生变化导致法律被否定和推翻,而有效特别是高效的法律则不会受到异议,只会通过一个接一个的判决肯定此法律的可适用性,这样诉讼就如过滤器一样截住无效法律的继续适用,而把有效的法律放过去,经过不断地过滤随着时间的推移使有效的法律变得更加有效。但正如“市场失灵”一样,我们知道在诉讼中原告为了能从胜诉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分配,往往不管法律是有效还是无效,也不考虑无效法律的延续强加在其他人身上的社会成本,只因为看到了诉讼成本与预期判决价值之间的巨大差额,为了得到有利于自己的利益分配结果就尽量地寻找各种理由来论证无效法律的可适用性,从而使司法的这种“优胜劣汰”的过滤机制失效,导致现实中法律适用的低效。因此,为了提高法律适用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诉讼就显得非常的必要。

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某类案件的预期判决价值比原告付出的代价小时,当事人通常不会选择用诉讼的方式来解决争端和纠纷;随着判决价值与诉讼成本差额的逐渐增大,诉讼的数目会逐渐增加,然而当这种预期价值比一方当事人付出的成本大得太多以至超过一个均衡点时,就会导致诉讼数目的大幅度减少,因为在种情况下,另一方当事人会进行诉讼阻拦,采取其他的非诉讼方式与其达成赔偿协议,从而防止预期判决价值的实现而使自己受到更大的利益损失。以上说明诉讼成本和审判预期价值收益的关系是呈现“驼峰型”走势的,不论是前者比后者大太多还是后者比前者大太多都会导致司法的低效,因而只有使两者达到一种均衡才能实现法律适用的效率最大化。金融业由于和货币资金的流通紧密相连,具有极强的风险性并且行业的竞争极其激烈,难免出现大量的经济纠纷和金融犯罪,需要相关法律的适用,因而在金融司法过程中一定要使诉讼成本与审判预期价值收益达到均衡,以实现司法的效率最大化。

参考文献:

①韩德强:《萨缪尔森批判———竞争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4页。

②周英:《金融监管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第7页。

③ 〔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译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7页。

④姚海鑫:《经济政策的博弈论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⑤陈建华:《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23卷,第399页。

⑦ 〔美〕伦德·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商务印书馆1994版,第65页。

⑧ 〔美〕布坎南著,平新乔等译:《自由、市场与国家》,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137页。

⑨ 〔美〕约翰·罗尔斯著, 何怀宏等译:《正议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版,第4页。

第3篇:金融经济分析范文

目前,互联网经济中增速最快的行业是网上支付,近年来交易额规模年增速达100%。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在2010年6月份的资料,第三方支付在《非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出台之前,企业数量就已经达到320家。截至2012年,已经101家企业获取中国人民银行第三方“支付业务许可证”牌照。互联网经济在融资创新主要以互联网借贷平台发展为代表。广义的互联网借贷平台主要有B2B、B2C、P2P三种模式。B2B市场规模2011年达到了140亿元左右。我国P2P借贷平台2012年已注册成立110家,2012年全年成交量21.14万笔,成交额104.13亿元,潜在规模超过了500亿元。

二、互联网经济的金融创新特点

1.扩展融资渠道,提高市场效率。以往的金融创新主要以金融机构为主体。金融机构虽然依据市场变化会进行一系列产品创新,但信贷产品一般执行国家的利息政策,对借款人有严格的资格审查,借款人为达到银行要求条件会面临较高的资质验证带来的融资成本。由于金融机构与借款人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使得对不符合资审查的借款人进行信贷配给成为银行的理性选择。一些优质低风险的借款人由于自身资产较少、抵押品不足,无法有效显示自己的信用品质,因而无法取得金融机构的融资。银行选择抵押品和利率的传统信贷合约无法完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致使大量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降低了市场效率。互联网经济的金融创新主体为互联网经济的参与者,通过机制创新,主要通过利率来区别风险,降低了借贷门槛,对借款人条件相对宽松,借款人为达到资质验证条件的成本较低,降低了在等待银行融资过程中会面临的时间成本与机会成本,使更多人群享受到了互联网借贷融资服务。互联网经济的金融创新使金融市场融资难的问题得到了部分缓解,提高了市场效率。2.支付、融资与交易结合,提高了网络效应。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以网络平台为媒介的信贷市场迅速发展,网络效应也改变了原来金融机构的网点优势模式。互联网借贷平台凭借其广泛的易接触性、方便快捷的操作模式、友好的操作界面、低廉的费率和差异化的融资利率,促使网络借贷成为重要的创新型融资模式,并已出现了美国、英国规模较大的互联网借贷企业。同时,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基于互联网交易实现,互联网网上支付和融资与交易密切结合,可以从互联网交易中获取大量客户需求信息,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依赖互联网进行预测和决策,能减少客户融资搜寻次数并满足融资的时间偏好,最大限度挖掘客户需求,进一步加强了网络效应。3.完善征信机制,实现信用经济。在传统的银行融资方式中,由于中小企业单笔融资的额度较小,而每笔贷款都需要专人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单位资本的监督审查成本过高,导致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成长和发展的瓶颈。与金融机构信用体系相比,互联网平台可以详实记载会员在平台上的所有交易,将客户的网上交易年限、交易活跃度、交易对手评价等建立成一个信用体系和数据库,形成企业的网络信用。在决定企业贷款时,可以把网络信用体系作为客户分类、准入的参考标准,从而有效弱化融资风险和成本约束。互联网融资在增大企业违约成本、获取企业信息、实行风险共担、发挥规模效应方面可以缓解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互联网平台可以选择对违约企业的惩罚力度控制企业的违约成本。一旦授贷企业出现坏账,可对其进行“互联网全网通缉”,以“网络公示”和“终止服务”等手段有效提升了企业的违约成本。传统贷款模式下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的优质中小企业,可凭借互联网平台上的网络信用资本,显示信誉和风险类型,获得资金支持。随着使用互联网平台的企业数目的增加,使用互联网平台的企业越多,单个企业分担的成本越小,互联网融资的作用将进一步得到增强,从而产生良性循环,使更多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需求得以满足。

三、存在的问题

1.处于监管灰色地带,易发生风险。互联网经济的金融创新一般使用金融市场价格-利率来甄别风险,市场定价较高,由于避开了正规银行监管所带来的成本,因而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互联网经济的金融创新在金融市场上会引入越来越多收益高的产品,对资金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低风险、低收益的资产反而可能因为无法给出较高的收益率,而吸引不到资金。互联网经济的金融创新的定价机制会对金融市场的价格体系带来冲击,使得资源错配。互联网经济的金融创新在规范性、透明度、监管度上都远低于正规银行。相对银行成熟的审贷流程来说,互联网金融创新的资金运用并没有完整而严格的制度可循,无法完全识别风险较高的业务,而且在操作过程中易产生人为操作层面的风险,甚至出现违法乱纪的情况。一些互联网借贷平台变相吸收客户存款发放贷款,建立类似的银行资金池,倾向于较高的收益率,并不注重区别融资客户资质。有些互联网借贷平台还开始了资产证券化,将其债权打包转化为投资理财计划卖出,形成批量业务,用融资再进行投资。这样造成了两个方面的风险:一是创造信用,大规模放大资金杠杆;二是没有风险控制,由于没有完全的资金担保机制,一旦出现大规模挤兑,回旋余地有限,容易引发社会问题。互联网经济的金融创新的风险很大程度上在金融监管之外累积,一旦发生问题,将会是系统性危机,比监管内发生的风险更具破坏力。2.缺乏相应金融监测指标,易影响货币政策。互联网经济的金融创新未纳入货币和监管政策的范围,也没有相应监测指标体系,缺少对其规模的精确统计。由于互联网经济的金融创新具有信用创造的功能,使得非银行融资信贷大幅增加,大规模融资信贷体外循环。这部分融资信贷总量不受中央银行控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信贷、货币供应量等政策制定和调控效果,削弱了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力度,增大了风险。互联网经济金融创新的发展已显现了行政控制与金融市场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互联网经济金融创新逐步深化和相应产品日益丰富的背景下,降低了宏观调控措施的效率。如果金融监管较紧,而整体宏观政策较松,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会促使互联网经济的金融创新的发展,让风险在金融监管之外累积,加大宏观层面的调控风险。

四、发展建议

第4篇:金融经济分析范文

【关键词】金融摩擦 金融波动 影响分析

传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认为经济处于一种中立的地位,相关的部门不能通过任何方式对于经济的发展产生干扰作用。但是在长久的经济发展中,由于许多问题的出现使人民逐渐的改变了这种看法,尤其是2007年去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严重影响了各国经济的发展。一些相关的经济学者认为金融市场以及信贷市场的存在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在经济不断的发展中,这些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宏观经济的发展。

一、金融波动以及金融摩擦的关系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金融波动能够直接的反映出金融摩擦的变化,金融摩擦对于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具有直接的影响。通过对于金融危机进行分析所得:相关的金融部门的表现方式有可能是造成经济危机的强化者,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金融中立的理论,在另一种经济研究思路中,一些经济学者认为,金融市场以及信贷市场对于整个经济的宏观调控具有重要影响,一些较小的金融摩擦能够造成严重的金融波动,有可能会造成小范围的金融危机,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信息经济学的不断发展,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金融摩擦正式进入宏观经济的研究框架中,一般来说,信息发展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实际的借贷情况下,信息非对称中存在的问题最为明显,所以,在进行借贷的时候,双方所采用的金融合约都主要是以有效的降低相关信息的采集成本、有效的缓解委托人的方式进行借贷合约的签订。通常中,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整个金融系统的效率下降,对于借贷人以及隐性借贷人的相关匹配功能下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的成本,这就是所谓的金融摩擦对已金融波动的影响,不能严重降低了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还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相关学者对于金融摩擦的进一步研究,此次研究主要方式假设金融发展处于中立地位的理论不能成立,把相关的人问题引入到相关的均衡关系分析,所获得的结论是:成本的不断增加速率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另外,通过对于金融摩擦的研究,一些学者又提出一些相关的金融发展理论,例如:“金融加速器”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机制是外部融资成本以及公司发展内部资金机会成本之间的差价(外部融资溢价)和借贷人由于金融摩擦的存在所出现的负相关的关系,因此,借贷人的外部融资溢价就会是逆周期方式所呈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的融资波动,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二、金融摩擦对企业的影响

一般来说,金融摩擦的存在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金融摩擦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一些企业的决策,一些相对生产效率较高的企业由于缺少资金不能及时的进行融资,因此,就不能及时的做出相应的决策,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在金融市场的发展中,金融摩擦现象越明显,相应的外部融资就会越少,相关企业的资金也会越来越少,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主要表现在:相关企业的生产活动减少,生产效率降低,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严重的金融摩擦能够促进一些小企业的诞生,不利于金融市场稳定发展。

三、通过相应的模型构建对于金融摩擦的研究

案例分析:在金融市场发展中,金融摩擦的产生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例如:企业的税收状况、交易额、监督管理等,金融摩擦的存在具有两面性,虽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但是通过金融部门的调控,能够通过自身所具有的专业化以及信息功能有效的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优化相应的资源配置。以下通过银行为例进行分析:

在此案例中,通过相关的设定,(银行家的劳动以及相关的银行投资效率呈现正相关),通过对于各个银行的研究分析,我们能够看出各个银行获取效益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为了提高银行的收益,银行应该针对某领域进行投资,选择一些合适的进行经营,这样才能保证银行的收益。

案例总结:银行在投资的时候,由于金融摩擦的存在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银行自只有通过选择合适的领域以及属熟悉的客户,才能有效的降低金融摩擦的影响。

四、金融摩擦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金融摩擦对于经济发展影响主要表现在:

(1)金融摩擦所造成的经济波动对于经济的积累形成严重的阻碍,并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个行业的发展,主要是由于企业生产的造价成本高于产品销售额,这就造成了金融波动打破了均衡利率,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金融摩擦对于资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不能促使相关企业进行良好的融资,同时,由于一些金融摩擦造成的金融波动,严重影响了进行市场的稳定性;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造成巨大损失,甚至导致一些企业破产,形成经济衰退的局面,不利于经济发展。

五、总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已经把各个国家的经济仅仅的联系在一起,因此,只有保证良好的金融市场,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在金融市场中存在着金融摩擦,一般来说,金融摩擦容易引起经济的波动,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所以,只有不断加强经济理论研究,有效的降低金融摩擦影响才能更好的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戴金平,陈汉鹏.金融摩擦/金融波动性及其对经济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2014,(05).

第5篇:金融经济分析范文

【关键词】现代金融经济;经济泡沫

金融经济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金融经济的稳定性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性。近年来,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虽然迅猛,但是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问题却日渐显露,令人担忧。因此,我们有必要全面认识经济泡沫,分析出它的形成原因,弄清它的表现形式,找出应对的策略。

一、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形成的主要原因

全球金融经济的发展规律表明,对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有过高的预估,会造成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由此可见,实际上,经济泡沫的产生背景就是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与预估情况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在金融经济市场中,占据着市场行为主导地位的是虚拟经济,这种市场形势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表现出了挤压、限制以及反弹等多种行为。这些行为导致的后果是,在同等条件的金融经济中,虚拟资本创造地虚拟价值远高于现实资本创造的现实价值。要知道,经济泡沫是无法承受社会考验的,它往往在一段时间过后就会发生破裂,给经济发展予以重创。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泡沫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为了应对这种发展形势,相关研究人员就必须要反思:现代金融体系下的市场为何会频频出现经济泡沫并且越来越严重。当我们探究这些问题时,有一些问题值得特别注意:首先,毋庸置疑,经济泡沫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上的虚假信息,这种信息具有欺诈性和隐蔽性的特点,表象上是好的,实则潜藏着很极大的危害。其次,经济泡沫之所以能得以迅速蔓延,主要是人们的经济心理所致,金融市场中有些人贪图小便宜,汲汲于非理性预期收益。以下,我们将对经济泡沫形成的原因作出详细的分析:

(一)社会因素

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经济发展能够推动社会的变革发展,而社会的进步又能反过来加速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金融经济的发展经过了多年的时间,发展空间逐渐宽松,风险也逐渐降低。在这种环境下,资金炒作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资金炒作一般是在商品经济的周期性萧条和金融市场银行存款利息下调的双重作用下形成的。此时,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利用这种刺激性的方式,市场中的闲散资金全都会流入金融市场,注入增值保值潜力最大的资源,这样一来,经济泡沫的蔓延就有了相当的社会基础。

(二)金融约束机制的因素

虽然我国的金融经济已有了多年的发展经验,发展成果也相当不错,但是金融经济的体制问题却不容忽视。金融体制尚不健全,落实工作也没有做到位,这是导致经济泡沫产生的体制原因。鉴于这一因素的重要影响,国家的金融工作者应该认识到体制因素的重要性,完善我国的金融约束机制,防止泡沫经济的产生和蔓延,降低金融风险,保证金融经济的稳定,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现代金融经济中经济泡沫的主要表现形式

根据我现代金融经济发展的实际,经济泡沫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一)股票经济泡沫问题

这种形式的经济泡沫的形成原因是股票市场价值与内在投资价值之间的巨大差额。金融经济中的金融资产总量、经济总量以及泡沫绝对额指标大小等因素都与股票经济泡沫具有密切的联系。根据经济学的规律可知,供求关系的改变会导致市场价格的波动,而供求关系是由市场决定的。但是,与实体经济不同的是,股票经济的波动往往是由人为的幕后操纵导致的。一些投机人员存在着不良的投资心理,他们希望通过炒股轻松地谋取暴利,满足自己对金钱的欲望。但是炒股是一种不确定的事件,它风险极高。从近年来的股票市场发展走势来看,股票市场总是处于波动变化的状态之中,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股票市场自身的这种波动性也加剧了股票经济泡沫产生的可能性。

(二)房地产经济泡沫问题

这些年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速度令人咋舌,房地产行业的高额利润引起了许多投资者的兴趣,他们纷纷向房地产的开发与投资投以炽热的目光,并抱以热切的期盼。相关人员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对房地产进行无节制的开发,使得房地产行业出现供过于求的失衡现象,然而在人们对房地产趋之若鹜的追捧下,房地产的价格非但没有下降反而越来越高。在人民的生活中,衣食住行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房子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然而在房地产经纪泡沫问题的影响下,买房是大多数中下级工作人员负担不起的重任,无数人为了住房问题犯愁。而有些投资者看到直线上升的房价,为谋求个人利益购入大量房产。然而,他们的投资预期能否实现就难说了,因为他们所掌握的房产信息很有可能是有迷惑性的,房产公司为了售楼业绩可能提出一些与现实有出入的售房方案。

三、控制现代金融经济中产生经济泡沫的策略

(一)国家加强对金融经济的干预

我国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经济体制给了市场很大的调控权利,国家尽量不干预市场,但是国家对于那些特殊的经济领域一定要适当加以宏观调控,以维持经济的稳定发展。这些年来,金融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屡屡出现经济泡沫,这是市场调控的弊端,为了弥补市场调控的不足,国家必须出手干预金融经济,帮助金融经济实现健康平稳的发展状态。

(二)严格控制房价的不合理性

房地产行业的确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它同时也是经济泡沫的重灾区。如果房价还是以直线上升的势头发展下去,它很有可能导致房地产行业向其他领域的扩张,这样是很危险的。目前,国家已经采取了一些宏观调控的措施来控制房地产经济泡沫,要注意的是在制定政策时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短期政策不可长期实施,政府的工作重心应该是对房地产的预期进行调控。

第6篇:金融经济分析范文

市政府召开这次全市经济金融分析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动员会,主要是总结工作,分析形势,把握走势,研究部署下一步全市金融工作,深入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活动。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金融工作至关重要。金融是政府实行经济调节的重要杠杆。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大职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业是否具有坚实的基础,金融调控的手段是否灵活有效,金融已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主要工具之一。金融在经济全球化、市场资源配置中起着核心作用。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加快,金融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成为国际政治经济较量的工具更加明显。资金作为配置生产要素的枢纽,金融资本配置的优化程度,直接影响整个经济的效率和发展速度。金融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金融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金融安全,最终就没有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我们要善于从国际金融危机事件和我市农村合作基金会中吸取教训,切实解决金融领域的风险隐患,维护金融安全。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金融成了政府的附属,难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更加注重资源有效配置、合理流动,更加注重市场化,这将更加有利于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更加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加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更加有利于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更加有利于地方政府科学决策、避免决策失误。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经济与金融发展的目标更加统一、更加一致。对此,各级政府、各部门要着眼未来,用现代的意识和战略的眼光来认识金融,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大局来看待金融,把金融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上,努力把全市金融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关于一季度全市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刚才市发改委、人行、银监分局、保险协会负责同志

作了通报,薛星同志还就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活动作了全面部署。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全市经济金融工作取得的成绩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市经济呈现较快发展的态势。一季度,全市GDP完成3056亿元、增长1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09.5亿元,增长22.2%,实现利税42.45亿元,增长23.2%。实现财政收入44.13亿元、增长20.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83亿元、增长30.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3.3亿元、增长16.1%;进出口总额3.95亿美元、增长77.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2.9亿元,增长15.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28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337元,分别增长18.7%、15.6%。一季度开局比较平稳,实现了首季“开门红”。

与此同时,全市金融工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经济金融的协调性、稳定性进一步加强。一是金融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全市各项存款余额1112亿元、增长10%;各项贷款余额541亿元、增长10.1%;全市保险业保费收入实现11亿元,办理各类赔案2.37万件、赔付1亿元。二是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中行、建行、工行股份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农信社央行专项票据兑付进入关键时期,市商行重组合并工作稳步推进。三是金融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全面启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个人、企业征信体系初步建立。全市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分别比年初下降7.6亿元和3.1个百分点,恶意逃废债行为基本消除;目前已创建信用镇23个、信用村972个。四是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大力推进业务创新、营销创新和服务创新,为社会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全市银行业实现利润1.86亿元,增长186%;银行业资产余额1205.9亿元,增长9%。市委、市政府对金融工作是满意的。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金融业还面临挑战,还存在不足,全市金融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三个制约”: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制约;信贷新增项目储备下降、企业实贷率不高的制约;不良贷款率较高、金融生态环境还不完善的制约。这些问题解决的程度,事关经济金融和谐发展,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我们要在这些深层次问题上加强调研,深入思考,勇于创新,采取针对性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牢固树立科学金融观,着力推进经济金融协调、优质、高效发展

金融与经济是毛和皮的关系,毛皮共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实现全市经济金融和谐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科学金融观,立足“三个提高”,夯实金融发展基础,激活金融发展活力,努力提高经济金融运行质量和效益。

一要提高产业竞争力,为金融部门增加有效投入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围绕转变增长方式、着力自主创新、提高发展质量,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要加快项目运作步伐,开发更多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两高两低”(高技术、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的项目,为金融部门增加有效投入提供更多的项目资源。要立足自主创新,大力发展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和终端产品,更多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全面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夯实经济金融发展的基础。

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要按照全市“十一五”规划总体部署,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分析把握走势,发挥综合优势,立足“四个突出”,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一是突出支柱产业,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链,发展链条经济,提升产业竞争力。在这方面,我市工程机械、医药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行业,大有文章可为。二是突出优惠政策,全力打造政策“洼地”、服务“高地”,捷足先登,积极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力强的项目,提高产业发展能力。三是突出承接产业转移,把利用外资与促进本地区产业优化升级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激活产业发展活力。四是突出市场需求,选准选好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符合产业政策的成长性中小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使之成为专精特新的行业“小巨人”,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二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加金融有效投入。银行信贷投入是徐州最主要、最有效的融资途径。当前,徐州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制约就是资金短缺、投入不足。对此,各家银行要紧紧围绕徐州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资金的杠杆作用,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切实解决“企业贷款难、银行放贷难”的问题,今年贷款增幅要高于GDP增幅。要继续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优质项目的信贷投放,重点支持全市160项重点项目、工业千项工程和新农村建设,重点支持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注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注重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企业改革改制。要科学合理地平衡信贷的期限、结构,重点支持企业资金有效需求,不断提高实贷率。

三要提高盈利能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要继续深化金融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增强金融发展活力。要大力推进业务创新、营销创新、手段创新和服务创新,全力打造特色业务、特色品牌,改善金融服务流程、服务方式,提高客户忠诚度,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经营效益,提升盈利能力。

三、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深入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活动

建设金融生态环境,是经济金融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是优化地方投资环境、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内在需求,也是解决徐州金融发展中突出问题的迫切要求。我们要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提升徐州经济发展“软实力”的重要举措,综合整治,重点突破,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市场兴旺、银企关系融洽、社会信用优良的地区。

一要全力营造金融发展的良好氛围。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领导,健全组织,落实责任,加强协调,着力推进。要广泛构建银政、银企长期合作的项目开发平台、社会资信平台、金融融资平台,创新投融资运行机制,促进项目与资金有效衔接,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要规范各类收费,简化手续,降低企业经营和信贷成本。各地、各部门要对照创建考核目标,自我评估,找出不足,找准差距,尽快研究制订针对性措施,狠抓落实,加快推进。

二要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至关重要,人无信不立。最近,总书记要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对新时期的信用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打造信用监督和信用服务两个体系为重点,切实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企业信用水平和政府公信力。全力打造企业“信用高地”,增强信用意识,用信用来提升企业发展的“软实力”。要逐步建立独立、公正的中介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市场化运作。建立健全政府信用监管,进一步完善企业、个人征信体系,加快培育信用服务市场。大力培育和弘扬信用文化,深入开展信用村镇、企业、社区创建活动,加大监督和失信惩罚力度,着力营造社会诚实守信氛围,建设“诚信徐州”。

三要切实维护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法制建设,保障司法公正,坚决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加大执法力度,加快金融案件执结率,严厉打击各种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切实维护金融合法债权,提高金融部门增加信贷投入的信心。围绕创建“平安徐州”,深入开展金融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金融诈骗、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确保金融安全稳定。

最后,我再强调一下全市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关于下一步农信社改革工作,希望同志们做到五句话,即“统一思想、抓住机遇、政企合作、多措并用、定要过关”。

一要统一思想。加快推进农信社改革,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事关全市农信社稳定健康发展,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局,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全市农信社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各项改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不良贷款压降工作进展缓慢,债权债务悬空较多,甚至出现反弹现象;一些农信社增资扩股不规范,股金不稳定,资本充足率存在水份等。对此,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农信社改革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增强自觉性和紧迫感。

二要抓住机遇。国务院为加快推进农信社改革,*年实施发行两年期中央银行专项票据政策。*年全市7家农信社申请到专项票据11.2亿元,将从根本上化解全市农信社历史包袱,促进农信社持续健康发展。目前,专项票据已陆续到期,改革进入关键时期,任务十分紧迫。各地、各有关部门务必要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切实把票据兑付工作抓紧抓好抓到位。

三要政企合作。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农信社、有关企业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各家农信社要按照兑付目标和有关要求,迅速开展自查自纠,对虚报、瞒报、漏报等现象认真整改,依法规范增资扩股,做真做实资本充足率。人民银行、银监部门要坚持标准,督促检查,及时协调处理新问题和新矛盾。

四要多措并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强化政策支持。采取建立扶持基金、资产置换、分红补贴等多种扶持措施,调度资金,增强信用社发展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把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摆在突出位置,针对成因、多策并举,明确责任、分类处理、加快压降。积极动员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参股,拓宽农信社入股范围,切实解决股权不合理、过于分散和股金不稳定的问题。

五要定要过关。要将农信社改革工作列入考核内容,严格落实兑付责任制,签订责任状,实行领导挂钩责任制,建立奖惩机制,把工作落实到每个单位,把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要找准差距,倒排计划,逐项分解,步步展开,件件落实,集中精力,重点突破。实际工作中,要确立更高的兑付目标,真正把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压降工作做真、做实、做规范,确保经得起检查验收,确保完成和超额完成兑付目标,确保农信社改革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农村合作基金会个人股金兑付工作进入了关键时期,省、市已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各地、各部门务必要增强工作主动性,加大资金筹集力度,及时足额兑付,确保个人股金兑付工作落到实处。市政府将组织专项检查,严格督查,如发现有挤占、挪用兑付资金的,将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各级政府一定要把这项工作落实好,这是政府的诚信、农民的切身利益;如果我们做不好,就是失职、麻木。

第7篇:金融经济分析范文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ing 13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y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as samples,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on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financial index system, put forward more practical index system, and combined with the related data in 2014, use MATLAB statistical software to make the fuzzy clustering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clustering results, the 13 citie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the first level includes Beijing and Tianjin, the second includes Shijiazhuang, Baoding, Tangshan, Handan and Cangzhou, and the rest is the third level.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should optimize the financial structure, strengthen financial exchanges between cities, reduce administrative barriers, and improve the financial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关键词:京津冀;金融综合竞争力;模糊聚类

Key words: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financial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fuzzy clustering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4-0079-03

0 引言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该地区经济发展逐渐打破了传统的行政区域划分,引人注目。本文在前人对金融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数据的可得性和实际情况,对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进行模糊聚类分析,以便更清晰地了解当前京津冀各区域金融发展状况和差距,更加准确地对京津冀各区域的金融发展水平做出分类,为相关金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在分析了大量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数据的可得性和实际情况,本文总结出衡量金融综合竞争力的八个显示性指标,即固定资产投资、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金融从业人员数量、原保险保费收入、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上市公司数量和金融相关比率等。本文的数据来源是2014年各市的统计年鉴,研究样本是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具体对原始数据的处理过程是结合MATLAB软件,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

5 结果分析

通过对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金融综合竞争力的模糊聚类分析,为了使分析结果更加清晰直观,且结合实际,我们参考λ=0.85、λ=0.8和λ=0.7时的分类情况。当λ=0.85时,样本城市被分为九类,廊坊,邢台,张家口,承德,秦皇岛为一类,京津及河北省其余的城市各为一类;当λ=0.8时,样本城市被分为六类,廊坊,邢台,张家口,承德,秦皇岛,衡水为一类,唐山,邯郸,沧州为一类,京津各为一类;当λ=0.7时,样本城市被分为三类,京津各为一类,其余为一类。这说明北京和天津的金融发展状况相对于其他城市而言是相对独特的,可以把这两个城市归为一个层次,逐一分析。石家庄,保定,唐山,邯郸,沧州这几个城市的各项指标比较接近,将其放在同一层次进行分析可有效提高效率,其他城市放在同一层次分析。

首先,北京是人才和各种要素汇集的地方,它是全国的商务和金融中心,包括整个京津冀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北京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各项金融功能也比较健全,在这种形势下实施京津冀共同体,北京的经济强势地位能够引领整个京津冀地区的金融发展,从而促进整个京津冀地区的繁荣发展。

天津的金融发展虽然赶不上北京,但是比第二层次的城市高出了不少。作为北方少有的港口城市,大型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的地区性总部云集,外商投资和离岸金融业务活跃,为发展大型结算中心提供了广泛的基础。随着国家级新区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和高新技术领域优质企业的入驻,天津的金融服务业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前景。因此,天津可以作为整个地区的金融副中心,发展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模式。

其次,石、保、唐、邯、沧这几个城市的的金融发展也达到了一定水平,在整个区域中他们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这几个城市已经能够满足自身金融需求,并且还可以对周边城市产生辐射作用,已经是整个区域的中坚力量。

最后,其余六个城市的金融发展只达到了能够满足自身基本金融需求的程度,但由于其数量众多,且是整个京津冀地区覆盖范围最大的区域,是重视其地区金融发展的基础地位,着重提高其金融发展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个区域的整体金融综合竞争力。

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可知,整个京津冀地区的金融业大致被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核心,第二层是支撑,第三层是基础,形成了金字塔型的金融结构,这样的一种结构毫无疑问是相当稳固的,但从整体看,也是极其缺乏发展活力的。因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政府应明确各个城市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各司其职。加强各项制度的顶层设计,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逐渐打破行政区划对金融活动的人为分割,增强各个城市间的金融交流与沟通。金融部门以及相关地方政府应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金融业发展的具体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断优化金融业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田霖.区域金融综合竞争力的差异比较与模糊曲线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5(6).

[2]吕永霞,吕永成,聂丽.长三角城市经济发展的模糊聚类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2006(3).

第8篇:金融经济分析范文

[关键词] 次贷危机 金融危机的形成 危机的影响 经验教训

由2007年初夏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2008年9月随着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银行及华盛顿相互银行的破产达到了它的顶峰。随之而来的是全球股票市场的急剧动荡, 经济增长呈明显下降趋势。金融危机已逐渐演变为经济危机。本文就这次危机的原因及经验教训进行分析和探讨, 同时也给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 金融危机产生原因

1.美国联邦储备的低利率政策

研究此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美国次贷危机,不可避免地要回顾一下美国房地产价格在过去几年内的变化。根据美国联邦住房企业监督办公室(简称OFHEO)的数据显示,美国的房地产价格从2001年1月份到2007年1月份总共提高了76%,在佛罗里达和加利弗尼亚的增幅甚至超过了140%。这种房地产价格的暴涨是建立在个人收入的明显增加和失业率持续降低的基础上。但最主要的原因则是相对较低的贷款利率刺激了对房地产的需求。在利率降低的情况下,实物投资(如房地产)比投资于资金市场上收益更大,特别是当房地产的供给在短期内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更推动了其价格的飙升。从2001年1月份开始美国联邦储备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将基准利率从6.5%降到1.75%,到2003年6月时基准利率只有1%。

随着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新经济泡沫”的破裂,从2001年开始,美国联邦储备为避免经济萧条,开始大幅度降低利率。这种扩张性的货币资金政策同样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方面,通过低利率的方式给市场投入资金,在短期内不会影响资金价值的稳定性。但是另一方面,过多地注入资金会引起资产价格膨胀。美国房地产价格在过去几年里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个观点的准确性。

对于热衷于贷款消费的美国人来说,利率的降低就意味着购买力的增加。那么贷款数量的增加在所难免。而对于投资者来说,低利率意味着投资传统债券(如国家债券)的收益相对较低。一些机构性的债券投资者如投资银行, 休基金会,人寿保险公司因此面临压力,他们基于组合考虑必须将手中的大部分资金投资于债券市场,而传统证券的低收益迫使他们去投资收益和风险相对较高的金融衍生品。 那么这些产品是如何产生的呢?

2.金融衍生产品的快速发展

近几年来金融衍生品在资本市场上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造或者购买房屋者一般情况下不能用自用资金承担全部费用,通常他们会用抵押的形式来寻求银行贷款。银行提供贷款咨询、设计贷款合同、通过吸收储户存款进行融资并发放贷款,同时银行将贷款纳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并监管贷款的执行情况。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传统的业务模式已适应不了放贷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对高额利润的追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特别是在美国,贷款证券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通过以下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一下贷款证券化的形成过程:

(1)抵押贷款的发放。银行自己或通过不同的中介如汽车销售商,抵押贷款经纪人,商场等等,以抵押的形式发放贷款,房屋和汽车被作为抵押物 (在美国房屋抵押贷款公司也可以发放住房贷款,房屋被作为抵押品)。

(2)抵押贷款的转移。银行将抵押贷款转卖给其他金融机构,从中收取手续费。此时的贷款业务已不同于传统的方式,放贷银行成了经营贷款的中间商。

(3)证券化的一级组合。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或投资银行)从商业银行收购符合放贷标准的抵押贷款,再将这些贷款按照偿付的时间顺序和信用等级由评级公司(rating agent)进行风险鉴定后分类打包,以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简称MBS)或者是资产支持证券(简称ABS)的形式在证券市场上进行出售,回笼的资金再用于收购新的住房抵押贷款。通过证券化这个渠道,银行系统内成千上万个零散贷款变成了具有定价和流动性的证券,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自由流通。

(4)证券化的二级组合。在组合MBS和ABS的时候,也附带出现了一些风险度较高的债券。在这种情况下,发行抵押贷款债券的机构将次类债券和其它优质债券进行重新混合,推出一种新型债券:抵押债务债券(简称CDO)。这时债券发行机构通过评级公司,借用内部固定的数学模型,将原本评级在投资级以下的抵押贷款(这里主要是指次级抵押贷款)转化为形式上适合各种风险偏好投资者,并且具有较高信用等级的新型债券CDO。就也是为什么将近80%的低值的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变成了受人追捧的AAA级的债券。

(5)结构性投资工具。为满足进一步的融资需求,一些银行又借助结构性投资工具(SIV)的形式发行高评级的、资产支持的商业票据(ABCP)来重新获得资金用于CDO的再投资,以赚取0.25%的利差。发行ABCP是一种短期的融资方式,它的期限通常只有1到3个月,并且由发起银行对发行的CDO进行担保。

(6)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MBS、ABS、CDO被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所购买。如投资基金、对冲基金、银行、退休基金会、人寿保险公司,个人投资者及许多外国投资机构等购买。就这样,一个完整的融资、投资链条就此形成了。

过去几年里房地产泡沫不停的被吹大,这个链条一直运行顺畅。美联储实行低利率政策,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一些贷款机构借机放宽房屋抵押贷款资格审核。一方面,贷款中间纪纪人可以通过发放贷款收取可观的中介费。另一方面,通过房屋作为抵押品,即使贷款者出现还款困难,因为房价上涨,拍卖房屋的收益仍然可以抵消贷款本息。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有5种:优级、次优级、次级、追加,以及联邦住房管理局和退伍军人管理局给低收入家庭及退伍军人提供的抵押贷款。其中前三种贷款形式是按借款者的信用条件和贷款所占资产的比重来划分的。次级贷款的主要对象是信用等级差、贷款所占比重大、并缺乏资产评估证明、收入证明和贷款记录证明的客户。此种贷款相对风险较大,但在房地产市场一片火红的形势下,即使是这种风险贷款也可以在证券市场上变成受人追捧的具有高信用等级的明星债券。于是为吸引更多的客户,一些贷款机构在放贷操作上也提供很多优惠政策:如借款人开始阶段支付较低利息, 或者开始阶段只支付利息不偿还本金,或用房屋再抵押来取得更多的贷款。这种宽松的借贷条件根本就不顾及借款人的偿付能力。就这样,次级抵押贷款的金额由2001年的2160亿美元猛增加到2006年的6000亿美元。

此时的次级抵押贷款通过不同方式的组合, 已经渗透到资本市场的各个环节,加上世界上很多富余的资金在资本市场上寻找高收益的投资产品,在美国房地产市场一片看好的情况下,许多大型投资基金和外国投资机构纷纷购买由次级抵押贷款所产生的衍生产品 MBS,ABS及CDO。特别是CDO以它的高信用等级,高回报率而倍受投资者的青睐。次级贷款的风险就这样被传递给全球的投资者。到2007年,美国共计发行了5.8万亿美元各种抵押债券, 其中8500亿美元为国外投资者所持有。

3.还贷违约严重

从2004年中期开始,美国联邦储备开始货币紧缩政策而提高基准利率。在接下来的两年的时间内,优级贷款的利率升高了2%,对于次级抵押贷款来说,由于贷款机构在放贷时给予了相应的优惠,在开始两年内采用的优惠利率刚好在这其间结束,利率实际提升了约3%。到2006年6月美国的基准利率已升至到5.25%。由次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低收入的借贷者已经没有能力来偿还愈来愈多的贷款本息,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拍卖他们的房屋。由于房屋市场上此时已是供过于求,房地产价格呈下降趋势。出现了大量资不抵债的情况。银行和各种投资者手头的没有被担保的贷款形式的债权增多。

4.银行资金拆借市场上的信任危机

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持续的利率抬高和房地产价格的下跌,导致次级抵押贷款本息的偿还拖欠率达到了它的顶峰。由于房地产价格的持续走低,评级公司不得不对已有的贷款抵押债券的价值重新估值。结果是次类债券价值出现了大幅度缩水。一些投资者 开始放弃贷款抵押债券的收购并在证券市场上抛售。

2007年6月,美国美林银行(Merill Lynch) 试图在证券市场上抛售由贝尔斯登投资银行(Bear Stearns)下属的两个对冲基金发行的CDO,来降低因两个对冲基金倒闭带来的损失,但是此时的现实情况是:已经没有人购买此类债券,虽然它们拥有AAA或者AA高信用级别。这里要特别提到对冲基金和SIV在金融危机中起到的作用。商业银行和房屋贷款抵押公司将次级抵押贷款以结构性的投资形式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了再融资。贷款的偿还请求权被作为有债权担保的债券在证券市场上发行。同时一些投资银行或者商业银行利用美国近年来监管金融市场的松懈,致力于冲基金和SIV的发展,因为它们在购买(发行)债券时不受最低储备基金的限制,其业务都不纳入发起银行的资产负债表。SIV通过发行短期ABCP来购买高回报率的结构性债券,并且不断发行新的ABCP来偿还到期的ABCP而进行滚动融资。由于此时房价下滑、次级贷出现问题,发起银行必须承担义务。这些严重亏损和资不抵债的对冲基金和SIV不得不重新列入资产负债表。所以当危机爆发时,银行不可避免地要承担其损失。很多对冲基金也不得不关闭和清算。

对冲基金的关闭和银行的巨额损失导致了私人和机构性的投资者对以房地产做抵押的投资工具缺乏信任度,他们不愿意再继续承担投资风险,并在短的时间内从资本市场抽出大量资金或者不再投资于此类债券。投资者们的小心谨慎使由银行和房地产抵押贷款公司操作的以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融资和通过SIV发行ABCP的融资陷入了停顿。造成的结果是发行次类债券的银行,对于已经到期的短期贷款不能通过新的融资进行偿还,他们只能动用自有的流动资金。造成银行流动资金短缺。而此时银行间也出现信任危机,因为没有人知道谁拥有多少这种房地产抵押债券。银行担心盲目地投入资金会造成更大的损失,所以银行间的资金拆借也没有象以前那样顺畅。这种通过次贷危机引起的大量流动资金的需求, 在资金拆借市场上表现为拆借利率在短期内突然升高。2007年8月9日在世界范围内银行间的拆借利率相比于央行的标准利率大幅度上升,特别是在美国。这一天也被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是金融危机的开始。

二、 金融危机的表现及影响

这场被称为自二战以来最严重和最危险的金融危机所造成的损失,和前几次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不可同日而语。根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统计,世界金融机构截止到2008年9月共计损失约13000亿美元。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金融危机的表现及影响:

美国许多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纷纷倒闭,银行间的信任度急剧下降。这种负面影响也像传染病波及到欧美其他国家的银行,各国央行不得不大量投入资金、降低基准利率对金融市场进行干预。

2008年9月随着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银行以及华盛顿相互银行相继破产,金融危机也到达了它的顶峰。对金融系统安全性的不信任感,以及经济增长预测的大幅度降低造成世界股票市场经历了又一次股市狂跌,仅2008年10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世界上几大股票交易所的主要股票指数跌幅高达20%到25%。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开始逐渐扩大。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特别表现在西方工业国家的支柱产业汽车工业上。从2008年10月份开始,由于汽车销售量的下降,欧洲的主要汽车生产厂家已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数量。2008年12月中旬,美国政府宣布给通用和克莱斯勒两大汽车公司提供134亿美元的紧急贷款,以帮助其渡过难关。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在2008年11月初预测,2009年将是自二战以来的第一个全球性的经济萧条。全球经济增长率约为2.2%(经济增长率如低于3%就被称为萧条),美国和德国的经济甚至会出现负增长。各国政府纷纷推出振兴经济措施,来避免经济下滑。

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机构机构的直接损失不是特别巨大,据统计,建行,中行,工行共计持有112.56亿美元的抵押债券。相对来说涉及的金额较小。但是由于金融危机已影响到实体经济,所以我国的外贸出口已呈现下降趋势。从目前情况来看,玩具制造业和纺织业已受到冲击。世界银行预测,我国2009年的经济增长率将只有7.5%。经济增长率的降低将会直接影响到劳动就业。这也给我国政府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2008年11月初我国政府宣布将在2009年投入46000亿人民币以拉动内需,缓解因经济增长缓慢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 金融危机的经验和教训

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的干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重要的是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在将来采取预防措施,避免类似的连锁反应。只有这样国际金融市场才能恢复正常运转,同时为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奠定一个新的,良好的基础。以下总结出几点我们应该从这次危机中吸取的经验和教训,也可以给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借鉴:

1.这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因此美国应当首先解决好自己的问题

这其中涉及到美国人基本观念的改变。其一,美国人崇尚消费,很多人甚至在没有足够的还款能力的情况下借贷消费,造成的结果是私人家庭的负债日益增加,抗风险能力低下。其二,对金融市场管制的极端放松和自由化,以及过分相信市场经济的自我治愈和自我调节能力。当危机出现时再考虑金融市场的规范化。多年来人们一直忽视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正常运转的市场经济也需要一个稳定的监管机制。此外,美国联邦储备长期实行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对危机的形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加强信息透明度

在次级贷款证券市场上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信息透明化和重新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在过去的几年里,抵押贷款证券化变得十分复杂,对抵押物财产的价值很难进行正确的估价,特别是CDO。在目前情况下,这种形式的债券几乎已经没有市场。这就要求此类证券的发行者将证券的结构简单化,并且提供债权及抵押物安全性的详细资料。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才会愿意承担投资风险。同样投资者也应要求发行者持续提供关于债权及抵押物安全性的详细资料,以便他们自己对债券的风险性进行评估。而贷款偿付能力的审核和监控属于银行本职业务,这就要求在债权证券化后, 银行继续履行这项职责。

3.提高对信用评级机构的有效监督

对抵押资产价值的评估应实行一个国际标准。出于盈利的考虑80%的次级贷款抵押证券被评级机构给予了AAA级的评价。这种错误的评估会直接导致投资者出现决策失误,在这里也要求资产价值评估模型的透明性和对风险较高的债券加以特别注明。

4.风险自我保证

比信息透明度更有说服力的是对风险的自我担保。发行贷款抵押证券的银行和房贷公司应该将发行的风险较高的债券纳入资金平衡表,并且发行者必须持有一定比例的发行债券(至少20%),这样一来可以减少发行抵押债券的盲目性, 因为银行的自有资金不能全部被占用。一旦贷款出现问题,风险将会被内部消化,吸收不至于引起连锁反应。

参考文献:

[1]Trevor Evans. Die internationalen finanziellen Turbulenzen. Fachhochschule für Wirtschaft, Berlin. 2007.8

第9篇:金融经济分析范文

一、世界范围内金融经济风险的主要类型

(一)金融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金融经济风险中出现次数最多、影响最大的金融风险。影响利率的因素也有很多,比如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政治稳定程度、军事行动等等都有可能导致金融利率的大幅度变化,利率升高就会使整个金融经济市场升值,反之就会下降,进而影响我国金融的发展,给金融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危机。

(二)金融政策风险

金融经济是在市场经济之下运行的,受到市场内各种条件因素的影响。其中就包括政治因素,国内和国外的所有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会给金融经济市场带来不同的影响。如果国家制定正确合理的金融经济政策,对金融经济市场进行良好的调整和控制,就能保证金融市场经济稳定发展,减少因国家制定不当金融政策而造成的金融风险。一旦国家制定的金融政策与实际的金融经济市场发展不匹配,都会导致出现金融政策风险的,从而引起全国的金融经济风险。

(三)金融信贷风险

在我国政府政策大力支持之下,国内出现了较多的金融机构和信贷机构。这些机构主要是向社会主体如单位、居民等提供贷款。但是金融经济市场中还是出现了一些不符法律规定的机构,这些机构钻法律的空子甚至是置法律于不顾,忽略了金融信贷以诚信为本的原则,暗地里进行商业化的操作,从而赚取更多的经济利润。还有一些金融信贷机构不顾一切的开展更多的业务,甚至开拓了自已经營范围以外的业务,这严重影响了金融信贷资产的质量,降低了企业和个人贷款的信心。贷款人一旦无法及时还款,就会使得金融市场中的资金不足,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经济危机。

二、我国针对金融经济风险所提出具体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对我国金融经济风险的监管和督察

目前,我国金融经济领域各项活动的管理和控制都是在政府相关部门的严格监控之下进行的。政府认识到对金融经济风险监管的重要性,根据现在我国金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将所有的金融风险都扼杀在摇里。更因为政府部门有真正的权利,可以对金融市场中那些违法违规的行为进行严格的处置,以保证我国金融经济在健康良好的环境下快速发展。而政府在加强金融风险监管时,首先要从金融信贷风险入手。因为在金融信贷市场中有较多的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机构,扰乱了正常的金融信贷市场。所以政府应当对金融市场的信贷机构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制定更加严格的经营准则,对信贷机构进行适时的监督。让所有的信贷机构的业务真实化、透明化,全面提高信贷机构的运行质量,从而提升人们对信贷机构的信心。

(二)建立科学完善的金融经济风险评估体系制度

在金融经济市场的正常运行下,我们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金融经济风险评估体系制度。能够准确及时的预见金融市场所存在的风险,能够对各式各样的潜在风险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估,并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但是有一些风险是无法预见和无法避免的,这就需要提高在面对金融风险时的反应能力,全面提高面对金融风险预见性的能力,建立科学完善的金融经济风险评估制度,使企业在遇到金融风险时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还需要对市场发生过的金融风险做好记录,以防类似情况发生。同时政府和企业还需建立科学完善的奖罚机制。对于那些市场违规的行为和金融经济犯罪行为进行严格的处理,严打贪污受贿行为。通过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给所有的金融市场从业者树立一个标准化尺度,给他们养成思想上的重视和行为上的遵守,从经济市场的各个方面提升金融市场的素质,从而保证金融经济市场的正常运行。

(三)提高对金融经济市场的监管力度

由于金融经济市场的自发性和不稳定性,导致无法真正的避免金融风险,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在保证金融经济市场有活力的情况下,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对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制定金融经济市场发展总路线,建立科学化、现代化的金融经济。

(四)培养专业的金融从业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

金融行业在我国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它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要求。这就需要企业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素质培养,从根本上解决对金融风险进行掌控。再对专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道德素质培养,保证他们对金融行业做出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