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教育知识与能力范文

高校教育知识与能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教育知识与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1篇:高校教育知识与能力范文

论文摘要: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高等学校体育课程不断地改革,已经成了学校体育的核心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师应该重新对角色进行定位,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与内容,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各学科都在大力进行教学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体育学科的认识逐渐产生变化,体育教学与过去有了较大的不同,体育教学得到了应有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成为教学工作中的主要目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对体育教师在职业素质与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体育教师应从自身出发,尽快地适应这种需求,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以体育教育的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诉求为己任,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在学校课程中得以落实,有利于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一)身体素质

体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有其特殊性,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运动能力,运动能力包括了体能与技能。对技术动作的示范能力是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同时在力量、速度、柔韧、灵敏等各方面也应有良好的素质表现。因此,体育教师要坚持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练习,还要坚持在课外的辅助练习,这也是保持稳定运动技术、技能的需要。

(二)知识素质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荐的今天,德智体美各方面教育交叉融汇,不同学科门类互相渗透影响,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理论素养也产生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为密切的接触学生,各方面交流也更丰富,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顺应时展的新知识的储备、新教学理念的执行、新思想观念的更新。这样,才能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施以积极的影响,获得学生的尊重。

(三)心理素质

相对智育、德育,我国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加之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社会对体育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学校对体育教育资金投入少、教育训练条件差、工作十分辛苦。面对这种情况,体育教师不能撂担子、满腹牢骚、一蹶不振,而应该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意志。高校体育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使命,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条件差、社会认同感不强的条件下,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而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最核心的体现是意志力。教师的意志自觉性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社会意义认识上,工作态度的明确上;意志的果断性体现在对教学活动中突况的处理;意志自制性体现在体育教师能够在复杂环境中控制情绪,调整心态,应对困难。

二、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一)应变能力

体育教学与其他门类学科的最大区别在于:是以学生的实践练习为主,而且学生以群体的方式接受长时间的室外教学。也正是由于体育教学有这样的特点,突况、外界干扰较易发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有较高的应变能力。教师不能单纯得按照教案机械得进行授课,导致遇到问题毫无对策,而应时刻保持警醒,能够采用正确的方式处理突然问题。这种应变能力的培养,主要来自于经验的积累和自身开阔视野多学习、多了解。

(二)教学研究能力

体育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觉悟、心理素质的能力;2、基本教学计划的制定、掌握教材教法、全面的运动技能、正确的示范、组织竞赛、裁判等;3、参与比赛、指导训练能力,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分析比赛情况、运用技战术、临场指导的能力。体育教学研究能力是体育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体育教师教研能力最直接的体现是上好一节体育课,让学生通过课堂身心得到真正的锻炼。教师要通过每一次的体育教学活动,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提升到更高的理论高度,用这样的理论再去提高教学水平,推动整个体育教育的发展。目前,受到整个社会经济高速增长的影响,很多高校教师更注重的是评级、评职称。因而,教学研究反而成为教师投入较少精力的方面,以致教学研究室的基本职能缺失,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更注重自身积累,使高校体育教学保持活力,持续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事实上,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过程中,我们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的监控等课题大有学问可做。加强教学研究,无论是对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还是学术素养都是大有益处的。

(三)创新实践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主要包括:预测能力、调查能力、实验能力、写作能力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现在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大多在学士以上,但学历只能说明专业素质的水平,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并不一定完整,大多缺乏教育学、心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因此,需要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更广泛的学习的知识,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不仅要提升专业素质更要更新教育理念。

四、总语

每一位体育教师都是新课标的执行者,需要不断的实验、完善和丰富新课标。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高校体育教师还需要加强学习,拥有厚实的文化内涵和广博的业务素养,始终走在体育教学知识的前沿。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新型体育教师。

参考文献

[1]曲宗湖,顾渊彦.21世纪体育课程新论丛书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6.

第2篇:高校教育知识与能力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创新;体育教师;自身素质

【分类号】G645.1

1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以及体育对培养这些素质、能力的作用

1.1 具有开拓进取、改革创新的精神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要求现代人才必须具有开拓进取、改革、创新的精神。首先是在观念上能符合社会发展潮流,有敢于开拓新领域、取得新成果的胆识和气概,对未来有必胜的信念。其次,在实践上要积极投身于改革和社会实践,有坚韧的改革精神,善于探索和创新。而体育锻炼对于发展人的创新精神、坚定的信心和坚忍的毅力可以说作用显著。

1.2 具有勇于竞争、通力协作的团队意识

竞争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重要激励机制,它能推动社会、集体或个人的发展。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剧了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又是以广泛的合作为基础的。以竞争与合作这一矛盾体我们可以看到,体育对这一对立与统一的阐释最为精辟到位。体育运动的各个项目都是竞争与合作的对立与统一,特别是在集体项目中,合作是致胜的首要条件,竞争又是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1.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身体素质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第一个人口高峰的来临,社会竞争愈加激烈,这无论对现代人的心理素质还是身体素质来讲,都是巨大的考验。体育锻炼的本体功能就是强健体魄,而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体育对人心理素质的锻炼作用,同场竞技,在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可以说心理素质对比赛的胜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通过长期的体育锻炼,心理、身体各个方面素质都会大大提高。

2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基本现状

2.1 高校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总体上缺乏终身体育意识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不断提高的,不仅要有广傅的文化知识,更要有敢于拼搏和创新的精神,现代人才若要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环境,则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作为立足于社会的基础和保证。但是,仅凭每周1~2次的体育活动根本无法达到漫长事业路途对人身心健康的需要。因而,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必须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主线。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几乎停留在以掌握体育技术和技能为中心的教育层面上,而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方面重视不够,造成许多大学生离开高校后便不再参与体育话动,进而出现许多精英人才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因身心原因事业衰退,甚至英年早逝,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严重的损失。

2.2 高校体育教育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教材大多仍以“竞技体育”为中心,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教材是按竞技体育的要求和规格编写的,,没有体现今后社会发展对体育真正需求的内容;另外,在体育教材的编排方面也是按运动项目的单项教学和训练为主线,违背了现代体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多数学生的群体活动。

2.3 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模式老化,仍以教师为中心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高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先后设计出如“三基型”、“一体化型”、“并列型”、“三段型”等模式.

3 新时期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能力对实现体育教育创新的推动作用

3.1 先进的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面对时代所需要的创新教育,体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特别是人才观。学校体育教育,不仅要育“体”,而且要育“心”,要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学校体育教育要通过体育培养学生终身健康意识与终身体育意识。同时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人才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层次性,认为凡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都是人才。有了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使我们正确认识实施素质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才能使我们改进教学素质,把提高健康意识,增强体质和运动能力,作为体育教学的核心,以推动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3.2 良好的身心素质

体育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更加要育人。所以,体育教师还承担着帮助学生解决行为意志、情感、道德思想等心理健康的重任。常言道“育人先正己”,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人格、情趣、爱好的影响巨大的,只有具备健全的人格、强烈的进取精神、广博的知识、真挚的情思、顽强的意志才能给学生积极的人格和心理影响,同时,体育教师还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从容不迫地承担工作压力,适应条件环境变化,保证教学和训练工作的顺利完成。

3.3 精深的业务能力

作为21世纪的体育教师需要有较高的教学工作能力、组织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其他方面的能力,如社会活动能力、自学能力、适应环境能力、组织竞赛能力及创造发展能力等。

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在学生心理完善,人格完善和未来生存适应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更要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基础,所以体育教师要在“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在教学中结合大学生基础现状和条件来调整教材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使整个体育教学过程,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真正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高等学校不仅肩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也承担着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创新是科学进步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创新是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新世纪的高校体育教师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勇于打破体育教学的传统观念和常规、积极从事创新活动,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寻找体育教学、训练和科研的突破点。具有良好的求知欲、进取心和意志力,不畏困难和挫折,努力创新求异,开拓体育工作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宋乃庆,罗万春.创新学习误区析[M].人民教育,2002(1)

第3篇:高校教育知识与能力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博士在1983年提出的,它是许多国家现代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这一理论的提出对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在高校体育课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既是新世纪学生对学校教育的需求,也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与实质

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认知智能八种多元智能。每一个人的这八种智能都不相同。在正常条件下,只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本身的努力,每个个体都能发展和加强自己的任何一种智能。

这一新型智能理论的实质是承认学生间的智能差异和个体差异,全面认识学生、评价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个体的差异,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从而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就是要改变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探寻新的教学方法,实现“主导”与“主体”的有机结合。如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主题教学、多媒体教学、课后小组作业等形式,用主动的思维型教学替代被动的操练式教学,使教学由传统、枯燥的传授型教学转变为新颖、快乐的引导型教学,从而使学生能在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学习,在展示自己和评价自己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己。这有利于学生语言智能、人际智能等智能的发展,提高其自我认识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二、高校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

新时代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体育教学在当今高校体育教学中暴露出了弊端。

1.教学目标不得当,总体目标较为笼统

传统体育教学的总体目标一般较为笼统,而且体育教学的具体目标也较为有限,具体表现在微观目标上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忽视了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偏重应试教育;二是忽了广大高校学生获得终身体育锻炼手段的需求,只适合部分学生的需求;三是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知识、保健常识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学,偏重对体育基本技能进行教学。

2.完全以教学大纲为准,教学内容较为枯燥

高校传统体育教学的教学大纲和标准都是统一的,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一般以篮球、田径、健美操、排球、足球等常见竞技运动项目为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较少,而且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利于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和终身体育锻炼手段的获得。另外,传统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自我认知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等的培养考虑较少,大多只让学生掌握某一项运动技能,这样容易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3.忽视个体差异,教学方法较单一

传统体育教学的基本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对待,同样的课程也应该以相同的方式进行教与学,这种方式忽视了个体差异,教学方法也较单一,并且对学习结果也使用同样的方式进行评价,是一种统一制式的教育。但事实上,每个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和视觉空间智能都是不同的。如“篮球双手行进间传接球”内容的教学,若采用这种统一标准的教育,不针对个体差异而进行因材施教,其结果是部分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不断进行着两人间的慢速度、轻力量的行进间传接球练习,这种重复学习将无法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另一部分水平较低的学生却无法流畅地完成行进间传接球的学习,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

4.重定量轻定性,体育教学评价较片面化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方法往往过于强调速度、距离、次数、频率等定量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进步程度等因素的定性评价,即只注重按统一标准和原则对所有学生进行静态评价,不注重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给予动态的过程评价;同时,在评价时,对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学习态度情况、情感态度情况等实际情况缺少考虑,往往只是将学生最终的运动技能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身体素质好的学生认为容易达到考试要求而不去努力练习,身体素质差的学生认为难以达到考试要求而容易放弃练习,例如,男生的引体向上测试完成5个才能得10分,完成10个才能得60分,很多学生干脆就放弃练习。所以,这种评价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的思考

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教育相结合,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用赏识的眼光用心发掘学生的优点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很聪明,只是每个人聪明的领域和特质在智能表现上有一定的差异而已。教师应该正视学生所具有的这些差异,而不应将此视为教育教学上的负担。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用同一标准衡量所有学生的观念,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教师要用心发掘他们的优点,比如,有的学生语言智能强,有的学生数学逻辑智能强,有的学生视觉空间智能强,有的学生身体运动智能强,有的学生音乐旋律智能强,只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他们,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成才。

2.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有差别的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学生的八种智能并不相同。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间智能特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最适合的方法,对不同智能特点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例如,根据学生基础的差异进行分组教学的分层教学模式;先对学生分配任务和下达学习目标,再要求学生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合作教学模式;先对理论和方法进行学习,再进行实践练习的学导教学模式。教师通过组织游戏、比赛,可以借助以上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各种潜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3.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量身定制不同的教学目标

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还需要根据不同个体的特征,培养出更多高素质、能力强及时代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要使每名学生都能通过学习提高素质,具备一定的特长。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目标上并不认为所有的学生都能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而是主张应该根据学生各自的实际情况,为其量身定制不同的教学目标。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不同的、通过努力能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为每个学生探寻最适合其发展的道路,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素质高、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

4.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来贯彻多元智能理论

教师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在备课和上课时,要从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充分开发每位学生的潜能、尽量促进每位学生全面发展等多方面设计教学,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教师要通过改进体育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来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合作性W习、自主性学习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努力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如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和讨论,促进学生人际关系智能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上,可以通过加强课堂反思环节,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智能;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可以从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这三个方面来进行,从而给予学生动态的综合性评价。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关注文化知识,还包括多元智能理论所重视的人际关系智能、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改革和丰富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方法、教学环境和学习评价方法,可以实施多元智能教学,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使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在体育学习中得到满足,进而激发内在潜能,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其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毛莉.多元智能理论在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2.

[2]李晓汝,李艳国,李款.多元智能理论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多元评价[J].中国成人教育,2015(14):182-184.

[3]张海.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高校体育教学[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4):77-79.

第4篇:高校教育知识与能力范文

关键词:外语教师 元认知能力 外语教学 作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046-01

1 元认知理论以及教师元认知能力

1976年,弗拉维尔首次提出元认知的概念。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指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它包括对自我的认知能力和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的认知,以及对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元认知能力是高校教师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能力。培养教师元认知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和教学学术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培养及其发展。教师元认知能力包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以及元认知监控三方面的内容。它是指教师对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教学感知、教学专长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它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是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自我意识。教师元认知能力不仅包含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以及对教学水平、教学方式、教学习惯、教学方法、教学目的的充分认知,而且包含教师对自己具体教学情况的判断与感受,包含感知、记忆、思维、言语等不同层次多个方面的体验和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计划、监控、评价、调节、控制和反馈。这些因素互相影响、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构成了教师元认知能力。研究发现,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优秀教师能够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发展自身的元认知能力,突破现有的学习模式去获得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反思性教学,不断地检验、修正和发展有关教学主体、教学对象、教学任务与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完善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其教学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实践证明,教师元认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外语教学的发展。

2 教师元认知能力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元认知能力对教学活动起着整体控制和协调的作用,他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整体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教师个体思维、智力水平的高低。从元认知角度来看,教师的教学过程不仅是对教材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而且也是对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监控、调节的元认知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教师元认知过程的水平。教师在教学知识的优化、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效果的检查和修正过程中的调控,有利于推动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具有较高元认知能力的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把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教师元认知水平,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认知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有自己特定的教学观念、教学准则和教学模式。从本质上说,教师的教学活动就是一种认知活动,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并且对培养教师技能,改善教学行为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具有促进作用。外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也随之增强。通过不断地完善和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外语教师在教学方法的使用更加合理,教学过程更加有效。在外语实践教学中,教师元认知能力的充分运用过程,就是教师有意识的使用元认知知识对教学任务进行合理安排、计划、监控、调节和评价的过程。通过不断地调节和完善,是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过程更加趋于合理、高效。因此,教师元认知能力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养和外语教学质量。综合教师元认知的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具体意见。

2.1 培养外语教师元认知知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

外语教学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拥有正确、丰富的元认知知识。教师不仅要丰富和完善教学活动中使用的教学方式、教学习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与策略,而且要对教学对象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及特点进行再认知。有意识的认知教学活动的过程就是教师提升教师元认知知识的过程。从而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2.2 愉悦教学情境,诱发教师元认知体验

教师元认知体验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激活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策略,从而达到更有效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得到一种成功、愉悦等积极地认知或情感体验,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去认知。有利于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以鼓励为主的教学理念以及愉悦的教学气氛是激发教师元认知能力的推动力。营造愉悦的教学气氛,实施以鼓励为主的教学理念是作为合格外语教师的必要条件。从而推动外语教学的不断发展。

2.3 强化外语教师元认知监控,进行反思性教学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监控,正视自己的不足,积极采取补救措施,调整和完善教学环节,自觉地评价自身对课堂掌握程度,找出存在的问题,监控评估自己的教学能力,通过监控不断地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改变策略,以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教师对教学的自我反思过程,就是教师以元认知知识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认知监控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的进行反思,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的全面发展。

3 结论

综上所述,教师元认知对教师教学具有积极地指导意义,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外语教师,不仅要对自身的元认知能力进行有意识的提升,而且要有意识的利用元认知策略对教学任务进行合理安排、统筹、计划、监控、调节和评价,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使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更加合理、高效。因此,教师应具备强烈的元认知教学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更多的情境,调整和监控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而在外语教学中获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Flavell J H.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A new area of cognitive-developmental inquir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9(34):906-911

[2] 张金桥.论高校教师的教学元认知能力及其培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53-155.

[3] 王锐俊,程家才.元认知理论及其外语教学的指导意义[J].徐州学院学报,2006(1):113-116.

[4] 郭岩.元认知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2005(7):82-83.

第5篇:高校教育知识与能力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素质拓展训练课程;角色定位;能力转变

前言

拓展训练(Outward-Bound)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当时,许多英国舰艇在遭到德国潜艇袭击后沉没,大批水兵因此丧生,但总有少数人能在灾难中幸存下来。后来人们发现,这些幸存者并不是体能最好的年轻人,而是年纪较大的、经验丰富的、求生意志最强的老水手。一些心理学家和军事专家经过研究得出结论:当灾难来临时,决定你生存与否的关键因素不是体能,而是心理素质。

素质拓展训练以它体验式的学习方法打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愉快、积极参与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领悟道理,改变自身行为,挖掘内在的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促进果敢、顽强、自信、团结等优良品质的形成。拓展训练课程的功效已深得广大高校的青睐,同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践表明,素质拓展训练能通过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等,更好地发掘参与者的自身潜能,认识群体的作用,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沟通与协作能力,改善人际关系等,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当前高校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的现状

1.训练课程时间安排

一般的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持续时间多为一到两天,高校的教学制度使得学生有节假日、寒暑假等等,而这些时间都可以用来进行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也不影响正常学业的学习。

2.训练课程内容方向

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主要由四大模块构成:一是破冰,主要是让学生彼此熟悉,建立情感友谊,为后续训练课程奠定心理基础;二是团队建设,熔炼团队,逐步提升团队的凝聚力;三是项目挑战,包括地面、水上、高空、野外项目。四是分享个人体验,道出感悟。

二、传统体育教学与素质拓展训练的异同

表1传统体育教学与素质拓展训练对比表

1.两者的相同点

(1)素质拓展训练的目的与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相一致。素质拓展训练是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实现“超越自我、熔炼团队”的目的。传统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素质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的共同点,而且素质拓展训练中所锻炼的综合素质也是高校体育教学中所倡导的。

(2)素质拓展训练的培训方法和手段与学校体育教学相同。传统体育教学是通过指导学生不断重复练习,从而进行动作技能的学习及意志品质的培养。而素质拓展训练是将培训的内容渗透到学员的行为体验中,从学员面临挑战时的本能和现实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入手,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完成观念的转变并形成更好的行动方案,让学员在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新的品质。

(3)素质拓展训练运用的原理和途径也与学校体育教学有很多相同点。传统体育教学和素质拓展训练采用的都是体验式的学习模式。素质拓展训练设置特定的场景,让学员通过训练发现平时没有意识到的问题,让自己得到一种心理和行为的体验。这种体验方式和体育教学中的模仿练习及教学比赛非常相似。另外,体育教学和素质拓展训练都是通过对学生身心的不断刺激使之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

2.两者不同之处

(1)角色定位不同。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基本涵盖了主要的体育运动项目,在相对固定的体育场馆设施进行标准化教学,教师是主角,是整个课程的中心。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中,学员是主角,是整个活动的中心,培训师(教师)围绕学员的个性特征来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培训。

(2)训练内容不同。体育教学是以体育项目教学为主,课堂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执行。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更注重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个性特征来组织和实施项目体验。因此,两者在授课内容上存在较大差异。

三、高校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对体育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

1.体育教师向培训师角色转变所应必备的知识、理论支撑

(1)体育学知识为主,辅以科学健身常识

体育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的过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通过确定目标、激发动机、理解内容,然后进行反复练习,最后教师作出评价。素质拓展训练教学的组织过程也是从破冰、热身部分到项目部分,再到最后的评价和回顾分享部分。此两者皆是让学生直接通过体验而掌握知识、获得技能和提升自我价值。可见,素质拓展训练的授课过程及基本环节和体育教学的过程和环节是基本相同的。另外,培训师在进行项目规划和实施时,要考虑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的承受能力,要符合大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规律。

(2)熟悉教育学知识,灵活运用教学规律

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门课程,目的让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技能,而要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也必须按照教育学的原理进行授课。同时,培训师从项目选择、项目指导、回顾分享和实际运用这几个阶段的实施来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3)掌握心理学知识,解决学生心理障碍

素质拓展训练注重体验,课程项目大部分安排在户外,用精心设置的新颖、刺激的情景让参与者主动去体会、解决问题。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让他们的心理受到挑战,思想得以启发,但同时对学员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困扰和挫折,此时培训师就要因势利导,及时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引导学生克服心理的障碍。

第6篇:高校教育知识与能力范文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概念

在国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与工作的相互结合与渗透,即学习中有工作,工作中有学习。它的主要形式是英国的“三明治”(Sandwich Education),美国的“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以及目前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提倡的“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Work-integrated Learning)。它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从学校步入职业生涯时就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由于与国外的学分制、弹性学制、师资等教学资源的社会共享、职业证书与学校课程的融合等等相比,我们缺少管理体制、人员结构、教学制度、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有力支撑。因此,我国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相比具有更多的内容和任务,不仅是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还包括专业建设,尤其是专业建设中的课程改革以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机制。

浙江省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围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做了大量工作,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包括顶岗实习、专业实习两种形式;建设实训基地。从与企业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发展到联合企业合作投资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包括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聘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在生产一线聘用能工巧匠担任学生的实习指导老师;建设专业以及编写教材;开展科技开发和推广。一些院校发挥自身的师资优势、技术优势,与企业联合开展科技开发和推广。

这些探索,大幅度的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增强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对照社会发展需要,对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水平,我们的探索还仅仅是初步的,特别市在如何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机制上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

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制度不完善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社会各界和高职院校都已认识到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但是,这种认识多停留在纸上或是口头上,真正实践起来,仍存在着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完善、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整体氛围和环境仍未形成。第一,在高职院校教师的任职资格标准中,没有对实践教学能力做出明确的要求,更没有专门的职业教师准入制度对教师的实践技能做出具体的规定。目前,高职院校每年新聘任的专业教师主要还是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而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很少。第二,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将实践教学能力作为高职教师职称晋升的基本条件,而科研成果和的数量成为衡量教师能否晋升的基本要求,这更加助长了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第三,政府没有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相关义务,使企业接纳教师参加生产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2、动力不充足

目前,高职专业教师提高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内在动力普遍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他们习惯于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授受,而不愿到生产车间进行实践操作。这主要是因为:第一,教师在追求自身职业发展时必然考虑投入和收益,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高职教师还处在“尊重需要”的层面,只有在学历、科研上取得成绩,才能得到更高的地位与尊重,获得更多的收益。第二,多数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及职称晋升制度与普通高校趋同,主要从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的考量,对于学历、教学和科研成果有硬性规定,但对于实践教学能力水平的提升却没有相关的激励机制,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评判标准。同时,国家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应该达到的技能标准和一定时期内培训提高的要求。因此,增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内驱力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

三、在工学结合环境下提高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对策

1、完善制度框架

制度是行动的先导,高职院校要想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建设,首先必须有较完善的制度安排,然后按照制度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因此,职业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应建立职业教师准入机制,将实践教学能力作为高职专业教师资格的基本条件,规定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任教前必须获得必要的实践技能,或者在取得经由权威机构认定的技能证书后方能取得教师资格。其次,政府部门应运用财政和税收杠杆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为专业教师顶岗实践提供条件。目前,很多企业只关注当前的经济利益,他们认为与高职院校合作无法创造直接利润,与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相悖,因此,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真正能全力以赴帮助教师提升实践能力的企业非常少。政府作为优势资源的分配者,可以充分发挥其外部动力源的作用,采取政策倾斜、重点扶持、税费减免等方式,平衡企业的投入和收益,同时,还要加大宣传力度,使企业认识到参与校企合作符合其长远发展利益,以此吸引企业支持高职教育,帮助专业教师提高实践技能。

2、提升教学团队建设,为青年教师提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学校可以通过校内外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以实践指导能力和教学能力为重点,开展新教师培训,重视年轻教师行业意识、职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提高;有针对性地定期进行校本培训,提升专业教师的整体实践能力;对专兼职教师实施一体化管理,将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统一编入相应的课程组,专兼职教师结对,在教学、科研合作互动中提高彼此的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定期选派对口专业教师参加全国针对高职高专师资的各项培训,开阔教师的视野。提供各种继续教育的机会,为教师更新知识、了解和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提供方便。另外,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包括各类实验室、专业教室、实训中心、校办企业等,是高职院校最具办学特色的地方,也是“双师型”教师进行长期培训的场所。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实验、实训室的建设、维护、更新、改造,积极开展新实验、实训项目的开发及专业开发和课程开发。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过程中,使教师的实践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3、加强教师实践教学的评估与考核

高职院校应重视实践教学的评估与考核,应针对专业特点对专业教师动手技能及实践教学能力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对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对于新进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之前,可首先派送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或安排到校内实训基地相应专业实训室承担实践教学工作,进行实践教学能力的初步培养与锻炼,经系部考核合格后再承担专业课堂教学工作。对于实践教学能力不足或欠缺的教师,定期派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实习和知识更新培训,提高综合实践技能。鼓励教师参加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促进与推动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

4、树立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必然要求的思想意识

第7篇:高校教育知识与能力范文

关键词:教学方法;学生能力;培养目标

英语是各教育阶段不可缺少的学科。儿童学习幼儿英语,小学生学习小学英语,初中就把英语作为整个教学中的

重点学科,高中更把英语作为所有学科中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哪一阶段的英语学习,其实说白了,就是中国学生学习外国语文,而这种语文从音到形都有别于汉语。摆在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人员面前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教学生学好英语。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如何?这个问题要从学生入学谈起。在步入高职院校之前,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比较差,高考英语分数偏低,程度参差不齐。教学人员面对的问题就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如何学好英语。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深刻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目标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措施,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师也要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完善和创新教学手段,发挥好教师引导的作用。要求英语教学人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制定出适合本院校的英语教学大纲

与本科或普通专科相比,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实践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学生的突出特点是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比较强,这种类型的人才恰恰是我国目前需求量最大的人才。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英语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应该注重实用和实效的原则,强调培养语言应用能力。英语教学要扩展其实用性和专业技术性,强调英语语言基本训练和实用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从而达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因此教学大纲的制定要紧随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也就成为了制定英语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英语教学大纲是指导英语教学的重要依据,它为英语教学人员提供了统一的教学要求。内容涉及到教学目标、教学安排、教学方法、教学评估、以及英语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环境资源。要清楚地了解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并且根据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系统的、个性化的英语教学大纲。这是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基础保障之一。

2. 把握准教学目标,读透教学大纲,深钻教材

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现代教育理论提出,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对英语的教育,除了要使学生能通过正常考试以外,其最终目标是要使学生能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熟练运用一门语言的最大作用去更好地获取更多的知识。为此,在进行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把英语这一门基础课,深入领会教学大纲的要求,并以此为依据,深钻教材,掌握教材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教材只是教师用来“教”学生的媒介。教师不是教材的被动使用者,而应该是教材的积极开发者。一本书的编写有它自己的体系、自己的顺序。然而我们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有时我在处理教材时就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进行编排,并根据学生的水平合理增减内容。所以教师仅仅注意教材中的语法知识和语言形式是远远不够的,这样只能固步自封。重要的应是挖掘出语言形式结构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良好功能。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有效并且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教师在教学之前,可先搜索一下相关内容的教学资料,集各类教材的优点,集思广益,巧妙的串连各个环节,弥补原有教材的缺憾。

3. 教师需要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作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来讲,学生入学后要做的工作就是转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厌倦态度。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面对这个问题,首先掌握学生厌倦学习英语的心理。分析这种心理有两个因素,一个是他们的英语基础比较差,对自己失去信心,想学英语又不知从何入手,感到力不从心;另一个是认为学英语对他们的未来工作没有什么实际的帮助,从而产生了忽略英语学习的心理,久而久之在接受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就放弃了英语学习。

对这一群体的学生,教师要与他们建立师生感情,进行英语学习的心理疏导,用教师的真诚调动起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对基础差的学生,教师除了进行心理疏导之外,同时要分析他们英语的学习状况,为他们制定出学习英语的计划,教师还要经常督促和检查他们的学习。在做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做到理解、尊重、宽容和善待这部分学生,多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上进心。同时,教师要更新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的课程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帮助者。学生有了求知的欲望,教师与学生产生了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形成了英语教学的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4.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英语学习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习者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他们的情绪、态度、学习动机等。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情绪。因为这种教学方法单调,枯燥无味,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根据英语的特点,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提问式和演讲式等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对这门语言的兴趣,从而产生学好英语的冲动。教师把握住这个瞬间机会,多给这些学生表现机会,例如,上课可以让他们做duty-report,让他们自己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只要是和英语有关的,其实你会发觉他们还是肯动脑筋的。还有就是上课把重点转移到对话上面,让他们养成阅读的习惯;上课多补充一些背景知识。至于语法嘛,适当讲讲就行了,大的语法原则还是要教给他们的。这样也可以把他们的冲动变为学习的长久动机,再配上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也要承认,现实生活中没有使用英语的必要。关键还是要有耐心,他们基础差不是一两天的问题,所以也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

怎样才能使学生拥有使用英语的机会呢?因为没有语言环境,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在现有的条件下创造语言环境。通过让学生彼此交谈,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来使用新语言,这样他们在学习中就不会感到枯燥,又在短时间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练习机会。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下,把学生按两人、四人或多人分成小组,让学生演示对话或做示范。而且英语课也并不是单纯的听、说、读、写,除此之外还要各种感观的共同参与,但有些活动是涉及到了其他学科,在这里教师不要有意的去回避,应该把英语学科与这些学科融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英语课的特别之处,回味英语课的与众不同。

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平台寻找学习使用英语的机会。教师也要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健康向上的学习资料,可以看网上英文、听英文歌曲、看英语电视节目等。尽管很多内容看不懂,听不明白,但坚持就有收获,这些都是学习英语的途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学,教师和学生都把学习英语变成一件愉快的事,教师如何教好英语,学生如何学好英语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丁芳林;高职院校化学“模块课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第8篇:高校教育知识与能力范文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教师职业能力;胜任素质;质性研究

近年来,随着大学的“教学、科研与服务”三大职能不断凸显,大学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以至日益成为社会的动力中心。作为活跃在高校舞台上的高校教师,顺势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我校为市属财经类院校,立足北京,服务北京是我校的宗旨。不仅是北京市,很多省市都有下属的财经类院校,以便更好的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因此,财经类高校都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近些年,国内高校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对于教师们来说,已经从过去的“铁饭碗”终身职称制变为了更为残酷的聘任制,教师的待遇和发展就与评价考核结果直接挂钩。但是目前对于财经类高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实际水平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进而也就无法衡量教师的真实水平,这就给高校在选人、用人、留人与育人诸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困惑。笔者进行该项研究可以有效弥补这一领域的空白,为各财经类高校人事处选人、用人提供更为有效的参考依据。

一、现有研究综述

通过文献阅读笔者发现,对高校教师胜任素质的研究并不在少数,但是专门针对财经类高校教师职业能力素质方面的相关研究就是少之又少了。所以,本研究以高校教师胜任力素质为通道,为深入职业能力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国外方面,1967年,为了改革当时美国教师教育内容,美国联邦教育署研究局开始大力倡导“能力本位教师教育”(Competence-Based Teacher Education,CBTE)。这种教师教育模式强调培养未来教师“能做什么?”“应做什么?”及“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它与传统教师教育中注重末来教师“应该知道什么”的培养方式有很大不同。这一潮流迅速推广,几年之内成为教师教育的主流模式,也成为当时美国教育的一大特色。美国佛罗里达州开展的一项教师能力的研究,就提出了教师的1276项能力表现。主要包括:测评学生行为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演示能力、负担行政职责的能力、沟通能力、发展个人技巧、使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独立学校协会(AISV)(2003)的调查显示,教师胜任力是一个多因素的模型结构,由15个因素组成,即沟通能力、计划和组织、工作标准、适应性、人际关系建立、发展友谊、持续性学习、技术或专业知识、辅导、决策、以学习者为中心、质量关注、信息监控、创新、行动发起,这些因素与成功教学行为至关重要。Van der Rijst(2009)采用现象学方法,对Leiden大学23位数学和自然科学系的大学教师实施半结构化访谈,通过对访谈文本的现象学分析,最后发现大学教师科学研究特质可归为六个不同的方面:求知的倾向、分享的倾向、批判的倾向、取得成就的倾向、理解的倾向及创新的倾向。

国内方面,王昱、戴良铁等(2006)以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查阅法和行为事件访谈法编制了高校教师胜任特征问卷,并得出高校教师胜任特征的七个维度:创新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人际理解力、责任心、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关系建立和成就导向。汤舒俊(2010)采用测验编织法确立的高效教师胜任力模型由四个维度构成:人格魅力、学生导向、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刘纯娇(2009)是以上海财经类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属于职业人格方向的研究;白以娟(2010)以《教师能力概论》中的职业能力为基础,指出了影响高校教师职业能力的因素有个人因素、高等教育政策和管理水平,并提出相应对策,即首先要培养高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发展主体意识,政策层面则是要出台相应的高校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政策,管理层面要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商漱莹(2012)认为高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构建了动态的高校教师职业能力体系,并从宏观微观两方面提出提升能力的对策。

纵观这些文献笔者发现,虽然其中涉及到了提升职业能力对策的问题,但是对水平差距的分析都没有一个系统的过程。因此极需要从质性研究的方法入手,脚踏实地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的形式的探索财经类高校教师职业能力方面胜任素质的实际水平。

二、已有研究成果及研究目标

笔者所在另一研究小组的成员在前期针对财经类高校胜任素质运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从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人格、职业价值观四个维度进行研究,并建立起了相应完整的指标评价体系,即获得了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进而笔者运用这些标准去衡量教师们的真实水平。本文则将专门选取其中职业能力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身体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处理危机能力、持续性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说服力、数据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判断能力、团队活动的组织能力、社会时事追踪力、多学科知识整合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的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思想的能力、组织课堂的能力、客观评价的能力、探求未知领域的能力、关注社会热点的能力、差异化培养的能力、与学生互动的能力、家业平衡能力、营造课堂气氛的能力、影响学生“三观”能力、发掘和激励学生能力、钻研专业领域能力、创新能力等31个指标),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教师的职业能力实际水平进行研究。

本文立足我校财经类高校的背景,针对性较强,同时,前期胜任素质指标有较高信度与效度;再运用系统的质性研究方法,对资料现场详细评估,与参与者面对面互动,将视角专注于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检验前期提炼的职业能力方面的胜任力指标体系,并获取教师职业能力方面指标下的实际水平。

三、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笔者选取了我校12位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并从性别、年龄、从教年限、现聘任岗位、学位情况等方面与职业能力做了相关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与女性教师相比,男性差异化培养能力较强。年龄越大的教师,其口头表达能力、群体沟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影响学生“三观”能力越强。教龄越长的教师,其口头表达能力、群体沟通能力、判断能力、影响学生“三观”能力越强。从教年限较短的教师,其差异化培养能力越强。职称越高的财经类教师,其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群体沟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判断能力、社会时事追踪力、引导学生思考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思想的能力、探求未知领域的能力、影响学生“三观”能力、钻研专业领域能力越强。学位越高的财经类高校教师,其文字表达能力、判断能力、引导学生思考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思想的能力、探求未知领域的能力、家业平衡能力越强。

通过此次深度访谈,使笔者了解到了除了课堂以外的教师的职业能力。日常在课堂中,教师更多展示的是课堂教学能力,而在此次访谈中,共涉及到课堂教学,科研活动,教师个人能力和事业家庭四个大方面的职业能力,通过访谈的方式,使笔者对财经类高校教师的真实职业能力有了一个微观的把握,尤其是在平时很难看到的科研活动和事业家庭方面。在之前团队进行实证研究的时候,被调查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职业能力,选项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导向性作用,但是,访谈的方式就对这个问题有了较好的避免,因为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不会刻意察觉到被测的是具体哪方面的职业能力,即是有心粉饰,但是还是可以从中看到问题的。

其次,通过本次质性研究的方式,笔者深入教师的内心世界,了解到了很多教师们在课堂上不轻易展示的真实想法。比如说在事业家庭方面,就有教师表示比较反感在周末安排工作,因为她认为周末应该是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工作和生活都要兼顾。还有的教师表示,年轻的时候因为急于发展事业而忽略了家庭,现在想来觉得是欠妥的,其实还是家庭最为重要。这种真实想法的表达消除了笔者最初担心的教师会一味的标榜自己而不愿说出真实的想法。也让笔者访谈的工作变得更加有意义。

再有,就是通过访谈让笔者感受到了不同教师的不同思维方式。教师们在上课的时候结合自己所讲课程会流露出自己的价值导向和思维方式。比如说,有教师就表示价值观没有对错,只是不同的人站在了事物的不同方面来看待,所以对待同学们的想法都是持包容的态度;但是有的教师就表示,自己的专业本身就是强价值介入的专业,所以必须要向学生传递本专业所倡导的价值观,而不能一味的发散思维。

总之,质性研究的方式是更开放的研究方式,突破了实证研究拿数据说话的模式,通过此次与财经类高校教师的深度访谈,希望对该类教师的实际职业能力有更全面的把握,为高校选人、留人提供客观的评判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昱,戴良铁,熊科.高校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维度[J].高教探索,2006(4).

[2]汤舒俊,刘亚,郭永玉.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6).

[3]Van derRijst,R.M.The Research—teaching Nex—UX:Scientific Research Dispositions and Teaching Practice[D].Leiden(NL):ICI ON—Leiden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Teaching,2009.

第9篇:高校教育知识与能力范文

关键词:高校;健美操;教师队伍;能力素质

一、影响高校健美操教师队伍能力素质的主要因素

(一)较大的工作压力和较重的教学任务,

当前高校健美操教师普遍具有较大的工作压力和较重的教学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健美操教师队伍能力素质的进一步提升。由于高校健美操教师队伍的发展步伐滞后于高校学生扩招的速度,所以大部分高校健美操教师都必须承担较重负荷的教学工作,并且作为高校健美操教师不仅要负责健美操教学,同时需要带领学生进行运动训练并辅导学生的课余活动,甚至一些高校健美操教师还需要去兼职其他体育学科的教学,所以教师的工作时间十分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知识技能难以得到有效补充,科研工作也难以有效开展,这导致了健美操教师所具有的技能和知识之后与健美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从而对健美操教师队伍能力素质产生消极影响。

(二)培训机制有待完善

有待完善的高校健美操教师培训制度是影响高校健美操教师队伍能力素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职培训是实现健美操教师队伍能力素质有效提升的主要途径。我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到在体育院校教学大纲中加入了健美操学科,并且通过组织教练员、教师培训班等对健美操教师教学能力以及知识层次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健美操理论以及实践的发展,当前高校健美操教师队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所以对高校健美操教师培训机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十分必要。

(三)健美操交流与竞赛的机会缺乏

当前健美操科目在高校中广泛开设,但是健美操竞赛的举办次数却十分有限,事实上,健美操竞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健美操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于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以及提高高校健美操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各高校之间所举行的比赛少之又少,而高校之间健美操教师的交流也相对匮乏,这导致了高校健美操教师难以获得更多的教学信息,也难以通过交流来实现互相学习,所以作为高校而言应当积极搭建健美操教师交流平台,通过重视组织健美操交流与竞赛来实现健美操教师队伍能力素质的提升。

二、高校健美操教师队伍能力素质发展对策

(一)重视教师队伍师德素质建设,强化教师人格魅力

高校健美操教师不仅在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在高校健美操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健美操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其自身的人格形象以及师德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学生也往往将教师当做人格示范与榜样,所以高校健美操教师队伍师德水平能够对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素质发挥重要影响。健美操教师只有具备优秀的师德素质与人格魅力,才能够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在以高校健美操教师为对象开展师德素质建设方面,不仅要将师德教育当做重要内容来对新晋教师开展岗前培训,同时要对在岗健美操教师定期开展思想素质教育与师德培训,并且在教师的评优评先以及职称考评中将师德素质作为重要的指标之一,从而让师德素质建设贯穿与教师职业生涯中。

(二)提升教师队伍学术水平,构建科研型教师队伍

我国高校在教师队伍培训方面长期以来都比较偏重与学历与专业技能,这导致了对高学历的片面追求,但是事实上,即便是具有较高学历的教师如果欠缺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规律的认知,并且不能对教学理论做出系统性掌握,那么教学质量也避免受到消极影响。所以在高校健美操教师队伍建设中,需要对科研和教学之间的关系做出合理处理,发挥出科研对教学质量的推动作用。由于高校健美操教学注重培养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作为高校健美操教师有必要掌握前沿的体育理论与健美操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而作为高校应当引导健美操教师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通过科研与实践来发挥出科研成果所具有的效益,从而发挥出健美操教学对推动大学生群体综合素质发展的作用。

(三)对健美操教师继续教育保障机制进行完善

高校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引进优秀健美操教学人才的同时在在职教师群体中选择具有较强业务能力与较好政治思想的青年教师参与进修和学位攻读来实现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由于健美操理论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当前大部分健美操教师都具备着较强的学习意识,而通过强化教师继续教育保障机制,有利于在给予教师学习机会的基础上推动教师加强对健美操知识的学习以及健美操发展状况的了解,所以高校应当对健美操教师继续教育给予足够重视,通过使用短期培训、在职进修、自学等手段来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从而实现健美操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四)培养高校健美操教师队伍后备力量

当前高校健美操教师的选拔来源主要是体育院校学生,在高校健美操教师的挑选方面,应当对体育院校的候选教学人才进行严格把关,通过挑选具有良好理论基础与较高技术水平的教师来担任高校健美操教育来实现从教师源头上提高高校健美操教师队伍素质的目的。另外,在高校中,由于缺乏导致以及招聘名额有限的原因客观存在,许多倾向于从事健美操教学的人才都选择从事其他体育项目教学,所以作为高校不仅要重视健美操教师学历的提升,同时要重视健美操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从而在展现出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增强高校健美操教师岗位所具有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彭天娥. 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的研究[J]. 成功(教育). 2011(04)

[2] 肖丽. 体育专业健美操类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改革论析[J].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