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文学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此时,我忽然想到了一直冷清的中国现代文学馆,这个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综合性国家文学馆。好风凭借力,那里肯定一改旧观,成了热门而且门槛被踢破。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又走进了位于北京文学馆路的中国现代文学馆。
嘿!又丰富啦――我简直忘我了:一个大厅里,正在举办画展;大陆外的华人文学家展厅,收藏的书籍,简直快要把书架撑破啦,把房顶顶翻啦;最吸引我的,是二楼新开辟的十来个顶尖的中国现代文学家的书房原貌展――简陋、清雅、个性、趣味……原来,那些惊世之作警世之言,就诞生在这些矮桌木椅上呀!
……忘我中绊了一跤,才使我清醒过来:这次到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目的,不是看馆看展看图看书,而是看人。
于是,我重新穿行于各个展厅。末了,我完成了一道加法算术题:偌大的文学馆,许多个展厅,观众总共不到二十人!其中,还有两位是穿开裆裤的小客人――弄不清他们到底是来早慧的,还是被奶奶拉着来这干干净净的厅地上玩耍的,反正他们心不在焉地全身在淘。
馆内馆外,冷热分明。第一个中国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人获得了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然而,方块字的“文学”俩字,却使我感到悲凉。
我是这样想的:
全世界人口中,平均有百分之一的人喜欢文学,估计比例不算高。中国的人口已经达到了十三亿之多,其中的百分之一喜欢文学,百分之一喜欢文学人中的百分之一一辈子――平均寿命一百年――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参观一次。这十三亿人口的百分之一的百分之一再百分之一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内川流,这流量也不至于是二十来个人吧?
中国大学的文科生,每人在校期间参观一次中国现代文学馆,是应该的。据说,中国的大学生每年有五六百万,学文科的按十分之一算,每年就有五六十万,五六十万分配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就有一千六百多人。一千六百多人和二十多人相比,是什么倍数?
北京每年的中学生有多少,我不清楚。三十年为一代。如果按北京居住人口一千万的三十分之一计算,就有三十来万。中学生六年都上文学课,每人在校期间参观一次中国现代文学馆,不算为过。如此看来,中国现代文学馆每天光接待北京的中学生就达八百来人。
来北京旅游的中国人,每天平均多少,具体数字我也不知道。他们看天安门升国旗、游故宫、进颐和园、逛王府井、吃烤鸭、疯狂购物和拍照……若他们中千分之一的人因爱好文学而走进中国现代文学馆,那么,文学馆每天需要接待多少外地游客?
……
在文学奖奖国人之际,在文学奖太热闹之际,我们似乎应该诚实地自问:当代中国人究竟爱的是什么?我看,当代中国人,总体爱的是文学奖,爱的是热闹,但肯定地说,爱的并不是文学本身。一个真正爱文学的国度,它的国民怎么可能和文学馆绝缘呢?它的国家文学馆怎么可能冷冷清清呢?
记者:钱先生您作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艺术家,如何看待关于传统的继承?
钱绍武:我国的雕塑事业必须建立在我们自己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民族特色正是国际化的重要条件。现在的大部分艺术院校都接受了近代欧洲的美术教育体系,而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继承本民族自己的传统。现行的教育体制用选通才、培养通才的办法来选、来培养专才,这不仅违背了艺术规律,而且扼杀了许多有天分的艺术青年。因此,目前中国雕塑的状况在国际上显示不出自己的独特光彩。人家重视的是我们的古代雕塑、是我们的民族艺术,而不是目前所谓的现代雕塑。虽然当中有意识形态的人为因素,但我国现代雕塑没有鲜明特色和艺术个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继承传统,也要提倡创新,鼓励传统技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推动中国的雕塑在民族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上走出更为扎实的一步。只要是优秀的东西,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应该继承,都要兼容并蓄。
记者:如何看待一件文艺作品成功的真谛,也就是其优秀作品的魅力所在?
钱绍武:人类具备这样一种本能,看不清的东西可以用想象来加以补充和扩展,有了某种程度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就可以发挥和引发观众的想象力。观众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于是就可以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在模糊之外无限丰富,由说得完到说不完,由有限到无限,这就产生了艺术中很重要的原则,即暗示性。留有余地就可以补充,暗示的表达比直说要自然许多,更让人容易接受,境界要高得多。虚实相生,相互生发。东西不多,但不是没有,而是有,但是在几乎没有中间,提供给人暗示,让人想象。
记者:时下,现代艺术成为中国美术界时髦的话题,您如何理解?
钱绍武:当下的现代艺术,是合理中产生的不合理现象。比如装置艺术,它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装置做得怎么样。像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大门就是个成功的装置艺术,中国现代文学馆大门上面有一个手印,是巴金先生的手印,取“巴老之手推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大门”之意。你看,手印本身不是艺术,现代文学馆大门也不是艺术,但是把它们装置在一起就意义不同了――这是创意高妙的装置艺术,也说明了装置艺术的奥妙。现代艺术的问题是只承认个性,不承认共性只承认创造,不承认传统;只承认个体性,不承认社会性。艺术应该是个性与共性共存,创新与传统共存,个体与社会共存。真正的艺术一定是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艺术,这是颠覆不破的真理。
《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是女作家丁玲的著名小说,曾荣获1951年斯大林奖金二等奖,被译成10余种文字。2002年1月,丁玲的丈夫、年逾80岁的陈明先生来到国家图书馆,当他在时隔半个世纪后重新又看到丁玲《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的手稿时,激动不已,忍不住热泪长流。这部朴素熟悉的手稿,勾起老人对那段难忘生活的深切回忆。小说手稿共三册,第一册是用白报纸订成,纸又簿又脆,据陈明先生介绍,当时条件十分艰苦,能找到可以习字的纸已经非常好了。后两册是日本人丢弃的记帐簿,质地较好,是丁玲的孩子从废品堆里拣回来的。这三册故人的手稿,让老人又回到了当年虽然艰苦但充满激情的岁月,回忆起丁玲与他讨论小说人物如何出场及埋头创作的情景,因此情绪格外激动,这就是手稿的独特魅力。
手稿是作者亲笔手书的文稿,包括诗稿、日记,书信、读书笔记、采访笔记,题词等,是最具个性化的书写和创作。一份名家手稿,包含了作者思考、创作、书写、修改并从心到手的劳作过程,正是这种可以看到整个过程轨迹的“手工制作”,才是研究者、收藏者最看重的,从中既可以感受作者的写作习惯、思维方式,又可以欣赏每一位名家不同的书写个性和书法技艺,这是“机器生产”所不能的。
馆藏特色
国家图书馆名家手稿文库,收藏十分丰富,有中国近现代300多位著名作家学者的手稿近5000件,其中很多是手稿中的珍品精品,馆藏具有以下特色:
1.国学大师、文学泰斗的手稿数量多,精品荟萃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活动家、思想家和学者。曾就任京师图书馆馆长和北京图书馆馆长,著述宏富。1954年梁氏家属慨然捐赠梁启超全部手稿。这批著作手稿共393种,包括全部《饮冰室文集》。
章太炎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和国学大师。一生七次被追捕,三人牢狱,手稿难有集中完整的保存。然而,国家图书馆却珍藏着章氏的手稿百余件,
我馆保藏鲁迅先生的珍贵手稿百余种,包括先生晚年最重要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朝花夕拾》、《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手稿在我馆有百余种。含有他最著名的著作《人间词》、《人间词话》、《观堂集林》及遗书。同时还收藏了罗振玉、顾颉刚、、梁启超、沈增植,容庚、唐兰等名家在内的50余人的书札近500通,记录了各界与大师的学术交流。
现代著名学者郑振铎是我国的积极倡导者之一,他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我国的新文化事业。郑振铎先生的手稿几乎全部收藏在国家图书馆,有300件之多。
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遗稿171种255册。闻先生善治印,书写受篆刻影响,笔法刚劲有力,古朴厚重。正如朱自清所记:“我敬佩闻一多的学问,也爱好他的手稿。闻的稿子却总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工楷,差不多一笔不苟……看了先就悦目。”
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多次捐赠手稿,馆藏巴金手稿包括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及晚年著名作品《随想录》中的几十篇文章。巴老不仅将自己的多部重要手稿捐给国家图书馆,同时也是捐赠其他名人手稿最多的捐赠者。
这些国宝级大师的手稿,哪怕拥有一件都无比珍贵,值得炫耀,国图却几乎拥有他们存世重要作品的全部,其价值真是怎么估量也不过分。
馆藏中有许多文学家、诗人、剧作家的手稿,其中不少是他们的成名作、代表作。如马烽、西戎合著的长篇章回小说《吕梁英雄传》;周立波著名小说《暴风骤雨》,周而复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郭沫若先生在重庆创作的5个历史名剧《屈原》、《南冠草》、《棠棣之花》、《孔雀胆》、《筑》,剧作《北京人》、老舍剧本《龙须沟》,柳亚子的《南社纪略》、茅盾的《团的儿子》,阮章竞的长篇叙事诗《漳河水》;徐志摩的《爱眉小札》以及傅雷、卞之琳、萧三、罗念生、穆木天等著名翻译家的名著译稿等。
2.历史学家手稿多
在馆藏名家文库中,历史学家的手稿十分引人瞩目,上个世纪许多著名历史学家的论著都可以在这里看到。我馆收有著名历史学家朱希祖、陈寅恪、陈垣、邓之诚、向达、贺昌群以及思想史家侯外庐,中西交通史家冯承钧、考古学家郭宝钧、石璋如,甲骨学大家董作宾、胡厚宣,中国古代史专家李亚农,劳干,岑仲勉、张荫麟、邓广铭、陈述,、王崇武、李晋华、李光涛、郑天挺,史专家罗尔纲,中国革命史专家胡华、荣孟源,中国古代经济史专家梁方仲、全汉升等几十位历史学家的手稿,其中很多是他们的代表作或是创作高峰期的力作。
3.科学家手稿涉及多学科、多领域
我馆收藏的名家手稿虽以人文和社会科学家的文稿为主,但自然科学家的手稿也不少,且涉及领域广泛:桥梁学、植物学、药物学、土木建筑、地质学,地层学、本草学、生药学、农学,水利工程、天文学、细菌学,以及一些学科史的研究,如数学史、化学史、动物学史、水利史等。馆藏科学家的手稿包括:中国近代著名工程师詹天佑的毕业论文及其日记、信稿,均为英文手书。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地质学家、地层学家俞建章的论文手稿,农学家冯泽芳的代表作《中国的棉花》,天文学家戴文赛的《普通天文学教程》,著名的文献学家、化学家袁翰青先生将他的20种手稿,分4次捐赠我馆收藏。
手稿数量减少
名家手稿因具有研究与收藏的双重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这不仅因为前辈著名学者作家大师们的手稿已随他们的故去成为“不可再生的资源”,还由于现当代作家大多换笔改用电脑写作,手写的文稿已成为“稀缺资源”。更何况所有的手稿原件都是孤本。
随着国家经济的日益强盛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收藏机构及个人认识到名家手稿的重要价值,都在四处搜寻,努力征集。给我们的手稿征集工作增加了难度。过去我馆入藏的手稿,几乎都是名人或其家属子女、出版社、编辑部无偿捐赠的。现在除了接受无偿捐赠,我们也向收藏者购买,还参加古籍手稿的拍卖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一些名家手稿走入流通领域,而手稿数量的有限、稀缺,收藏机构与个人的大量人市,使手稿拍卖行情持续走高,对国家收藏影响很大。
国内外收藏机构
在国内,除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中国现代文学馆也是手稿收藏的大户,在数量上甚至超过国家馆,并形成了自己的收藏特色。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网站上,就可看到其馆藏作家手稿、书信的目录。他们在征集作家手稿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中国散文学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对第二届“中国徐霞客游记文学奖大赛”进行评选,经评委认真阅读讨论,最终投票评出以下作品,
分别为:
一等奖名单:(3名)
1. 清气雄风————————————————————————石 英
——记两赴江阴的感受
2. 济南的味道———————————————————————农 人
3. 江阴三叹————————————————————————姜琍敏
二等奖名单:(5名)
1. 青岩之青————————————————————————范承玲
2. 在徐霞客墓前——————————————————————王荣方
3. 苏州新宠————————————————————————任芙康
4. 金风玉露一相逢—————————————————————高淑霞
5. 到石竹山做梦去—————————————————————石华鹏
三等奖名单:(10名)
1. 斯地有奇山秀水—————————————————————柏 峰
2. 月光里的曲水亭街————————————————————陈 忠
3. 梅花堂的相遇——————————————————————高 艳
4. 山的诱惑————————————————————————王曼玲
5. 庐山真面目———————————————————————姚化勤
6. 一座塔的灵魂——————————————————————常晓军
7. 老徐喊你去旅行—————————————————————翠薇
8. 西安城墙南门新景记———————————————————范 超
9. 告别三峡————————————————————————王 童
10. 与土楼一起老去的老人——————————————————王立元
优秀奖名单:(42名)
1. 梦回三峡———————————————————————筱 卉
2. 仰望鹅湖———————————————————————石红许
3. 净地普陀山——————————————————————复 达
4. 谦谦君山———————————————————————李显坤
5. 江阴陈香———————————————————————肖卫琴
6. 天堂的另一扇窗————————————————————兰宁远
7. 丽江古城的柔软时光——————————————————胡庆军
8. 大七孔天生桥—————————————————————林 伟
9. 九曲漂美醉武夷————————————————————高玉恩
10. 烟雨波光过长泾————————————————————陈于晓
11. 雾灵山读雾——————————————————————骆有云
12. 天台山纪行——————————————————————邢增尧
13. 江阴,我的幸福我的明天————————————————戴 敏
14. 游黄果树瀑布—————————————————————王业芬
15. 江阴,水之恩典————————————————————林文钦
16. 仰天山秋色——————————————————————王 韵
17. 彩水神韵九寨沟————————————————————王维新
18. 明月依旧,江流有声——————————————————秦锦屏
19. 在五脑山,行走并追问—————————————————鲍 捷
20. 墨染秋瞳,浅吟一笺华夏凝香的情韵———————————萧 宸
21. 那一年,徐霞客曾三过云集———————————————欧东英
22. 胜水桥畔———————————————————————许国华
23. 夜醉周庄———————————————————————杨广虎
24. 凤凰的歌吟——————————————————————郑能新
25. 时间的缝隙中,我们在江阴相遇……———————————徐 莹
26. 一条河,淌出西藏的绝色江南——————————————朱真伟
27. 淡烟疏雨瓦屋山————————————————————朱仲祥
28. 兴江郎为面,如故人再唔————————————————姚毓青
29. 哦,苍山、洱海————————————————————张秀超
30. 美丽、幸福之江阴———————————————————刘振勋
31. 邂逅江阴———————————————————————党毅浩
32. 绿梦升起的地方————————————————————苏要文
33. 第一次远足——————————————————————徐景列
34. 蝴蝶泉边蝶如雪————————————————————原 因
35. 托举灵魂的胡杨林———————————————————傅 辕
36. 我和棉山恋爱了————————————————————季 玲
37. 初见凤凰———————————————————————李 娟
38. 登泰山,悟做人————————————————————谷培生
39. 南岳朝香记——————————————————————周新寰
40. 秋访天山天池—————————————————————林丛中
41. 情愫苏州河——————————————————————池新可
42. 丽江古城——————————————————————吉布鹰升
附:第二届中国徐霞客游记文学奖征稿启事
为展示祖国的自然风光,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凸显徐霞客精神,繁荣我国游记文学创作,促进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徐霞客研究会、中国旅游报社、江阴市人民政府联合设立中国徐霞客游记文学奖。 2012年5月19日,首届中国徐霞客游记文学奖在徐霞客的故乡——江苏江阴成功举办,吸引了海内外数以千计的作家和旅游爱好者的热烈关注和踊跃投稿,创造出了一大批优秀游记散文作品,堪称是中国游记文学创作最具影响力的一次展示。为继续传承游圣徐霞客精神,进一步激励国内游记文学的优秀成果,即日起,举办第二届中国徐霞客游记文学奖。具体如下:
在历史学上,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至1949年这段时期,但普遍认同以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即1919年之前的历史被认为旧民主主义,即“中国近代史”,1919年以后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史”。因此,现代文学是介于“五四”时期的和文化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时期内的文学形式。现代文学产生在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社会内部各个层面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此时的中国文学广泛地受到国外文学和外来先进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文学特点与世界文学相接轨,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二、女性文学
历史的巧合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特定的历史事件。女性文学的开端和兴起就是在“五四”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女性文学是以中国女作家为代表的中国女性意识的苏醒和崛起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体现为以女性为主体进行的在思维、审美、经验和言说等方面的描写。女性文学也体现为女性作家在性别视角和性别主题意识的基础上表现出对女性命运、情感、、生命关注的文学创作,具有普遍的意识,也是有待探索和发展的人类文学命题。
三、女性文学与女性作家、女权主义
(一)女性文学与女性作家
对女性文学的定义以“女性”为词根本身就不全面,从创作到实践的每一阶段都与男性加以区别,表面上看是对有关女性性别文学的重视和尊重,其实在谋求差异化的同时本身就是一种歧视。这也是文学界中一直存在争议的地方,是指文学体裁,还是一种女性意识,或是两种都有?比如:有些男性作家笔下对女性形象的描写,对女性审美观的分析等方面,与其他女性作家不分轩轾,还有一些男性作家通过自身经历或入微的观察也能写出具有代表性的具有女性意识或女权主义的作品,如郁达夫就擅长写女性体裁。还有一点就是,有些女性作家笔下的作品完全看不出女性意识,她们擅长阳刚、粗犷的文风和表现方式,如早明等革命派女作家。因此,问题的症结不在于是男性还是女性来书写,作者的性别并没有特殊的意义。
(二)女权主义与女性文学
西方国家女权运动的开展和女权主义的觉醒都早比中国要早。法国革命唤醒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19世纪末期,英国和美国也相继开始了争取妇女地位的运动。直至20世纪60年代,女权运动一直蓬勃发展。毫无疑问,女权主义和女权运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都推动了女性文学的发展。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在文学中得以展现。如:“五四”时期的“创造社”即以两性关系为出发点,热衷于对情感、、天性、本我等话题的文学创作。从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当年的某篇小说集中对当时社会中文学体裁的归纳也可以看出女性文学在当时的发展。其导言中记载,1921年5月至7月间,各类杂志期刊中的新小说共115篇,其中描写两情的小说达70篇,占了较大篇幅,还有一些对家庭生活、城市生活、农村生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等描写的文章占了较小的篇幅。其中,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又多是以男女关系为主线,由此可见,描写男女恋爱的小说所占总量比例达到了97%。这种形势下呈现出来的是历史时期的又一次阴盛阳衰。
四、从女权主义角度分析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中的审美观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诞生受西方女权主义思想理论和男女平等观念的影响较大。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使得人们热衷于对这一女性思想崛起当做是文学创作发展史上的整体来加以研究和分析,即使这一时期女性作家的创作风格并不全以女权思想为创作体裁,也有部分女作家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与女权主义无关,但是她们的文章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女人天生所具有的女性意识。正是这种意识,使一些文学研究专家和文学评论者把她们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和文学创作观点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变化反映了女性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此,早期的女性文学创作往往得不到重视,被认为是“不够格”的文学创作。从创作的体裁、主题和语言风格来看,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没有突出个性,被融入整个的中国文学创作的历史潮流中。如宗璞小说《我是谁》中的女主人公所发出的“我是谁”的疑问,没有任何的身份性别的区分。戴厚英的《人啊,人》中,虽然对女性的描写是其作品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但从历史批判角度来看,“人啊,人”并没有特别地表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张抗抗在对女性意识的看法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认为女性意识和女性文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不能单独成立,它与整个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水平、开放程度密不可分。“当作为人的尊严都没有的时候,谈何女性?”因此,女性的解放和女性意识的崛起必须以人类的解放为前提,男性和女性的同时解放才是认识女性和女性文学起源和发展的源泉。其中更显示出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女性意识崛起和女性文学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推动作用。现代女性文学创作中也不乏好作品的典范,如张洁的作品就是现代女性文学创作的代表。她的成名作《爱,是不能忘记的》被公认为是女性文学的代表作。此部小说以描写爱情与婚姻的痛苦为主线,推崇了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但细品小说,你会发现这部小说也并不是对现代女性意识的完全体现,其中的柏拉图精神恋爱也不过是种“幌子”,它实际上是对一场现实生活中阶级情感矛盾与冲突的描写,重在表现阶级感情无法代替男女情的同时对个人追求婚姻幸福的强烈肯定。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女性文学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其所在的社会环境下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因此,即使女权主义与女性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关联性,但这并不能说明女性人学创作是对女权主义的完全体现,也不能说明女权主义是现代女性文学创作的根源,因为两者并不存在必然因果联系。
五、从性和爱的角度分析
现代女性文学作品中的审美观在某个历史时期,中国人谈“性”色变,《红楼梦》《金瓶梅》等被称为禁书。“五四”爱国运动之后,的兴起,人们的思想也得以解放,先锋作家们在突破思想的同时,在文学创作领域显示出对性和爱这一话题的浓厚兴趣,以至于这一时期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文学尤其以突出性和爱为特色,她们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爱情观和整个社会群体的女性情感思想都被打上了时代潮流中情与性和爱的烙印。如比较有名的张爱玲和三毛等女性作家。她们的作品中有较早的女性意识觉醒和对性和爱的描写。如: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对爱情的追求,不顾世俗,以至于用了整个香港的沦陷来成全了她和范柳原的倾城之恋。这部作品颠覆了以往张爱玲在对女性描写中存在的一种自然贬低,是以一个比较好的结局结尾的。人类对性与爱的看法,从来就没有统一的观点。但不能否认的是性和爱在满足人们基本的生理需求的同时,还承担着传宗接代的使命。男女之间的性和爱衍生成了家庭与爱情的纽带,这些远不是亲情和友情所能代替的。随着社会大众对这种观念的接受程度的增加,女性文学作品中对性和爱的描写也越来越多,女性文学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了一种整合的态势。
六、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创作的独立面
现代女性文学创作中,在文学创作的审美观念上也有许多独树一帜的地方。有些作家的作品中流露出的对社会生活和人生的感悟新颖、细腻,见解独到。如王安忆和铁凝的作品就是很好的例子。在王安忆的作品中,对与女性主义的表达向来都是朴实简洁,对人性的观察和思考也比较深入。她对写实主义的重视使他的作品中对宣扬女性意识的方式从来不是靠对男性的贬低、丑化或敌视来达到其目的,相反,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都是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心计来抓住自己心仪男人的心,走向更好的境界。
[论文关键词]文本细读 中国现当 代文学教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不仅是大学中文系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文秘专业开设的课程。由于文秘专业的教师很多毕业于中文系,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所以教学时依然是以讲授现当代文学史为主,于是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与学成了一个“传授文学史知识——记忆文学史知识——还原文学史记忆”的机械、枯燥的过程。很多学生并不是通过阅读来体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厚意蕴,当然也就不能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现象,如果学生喜欢某个作家,就会主动找寻与这位作家的有关作品阅读,而且兴趣盎然。他们对作品的评价也往往是从感性出发,而不是从文学史对作家的评价出发,也就是说对作品的兴趣远远大于对于“史”的兴趣。笔者从中总结,并对文本细读与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现当代文学教学相结合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一、什么是文本细读
所谓文本细读,是指把作品文本视为一个有独立生命的对象,通过对文本的详细读解,以及对文本结构、意象、语义等细致的剖析,实现对文本意义的解读。这种方法有时也被称作充分阅读,即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通过细致的阅读和反复的阅读,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做出丰沛的阐释。
文学的研究需要直面作品去体验,文学作品的教学也应当如此,只有把个体的感悟转变为课堂上的集体意识,文学作品才能体现出其应有的美学价值。文本细读法正是直觉文学作品的有效途径,因此文学作品教学要推行文本细读教学法。
二、文本细读的作用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强调文本细读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能力和文学实践能力。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高职院校的文学教育不是培养文学研究的专门人才,而是给学生打下较为宽厚的人文根底。走出僵化封闭的思路,学生的获益会更大。教学中应始终贯穿文学精神对学生的熏陶和影响,这也是激发学生浓厚感情和生命寄托最有效的方式。由于现当代文学作品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密切,文本上阅读分析与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对社会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定的文本细读实践,将促进学生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现实,促进他们的社会关怀热情。我们可以精选的文本为重点,通过文本细读、思考、讨论和辨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人的权利和责任,人的理想和品格,人性的健康圆满。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的学习,不完全是职业性,更是一种素质教育,他们学习文学这门课程,不是为了研究,而是为了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学审美能力。这种素养和能力不可能在文化空谈中提高,它只有依靠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在阅读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和认识文学的全部魅力,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注重文本阅读实践,以文学作品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建立起对文学的信心。文本细读要体悟作品的文学性,美学意蕴正是文学性的体现之一。现代文学中的名著名篇就是美的结晶,它集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场景美、情节美于一体,文本细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美学意蕴的体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实践能力。文学实践具有两个条件:一是对现实的认识能力,二是对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由于文本阅读的重点在于对现代文本的分析综合,然后进行适当的表达,这事实上也是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写作能力所共同需要的,也是大学生需要强化培养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文本阅读的训练也就成了学生写作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大量的文本阅读与分析实践不仅能大力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扩大学生的眼界,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文学语言的直接感悟性与运用能力,同时也为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实践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激发他们进行文学创作实践的灵感与积极性。穿行在文学作品中,种种情景、情节、人物、生活片断可能激活学生沉淀在记忆中的生活素材,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引发他们跃跃欲试的创作激情,从而使他们的创作实践落在实处。
三、文本细读教学法的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教给学生一些文本细读的方法,并使学生有机会将自己阅读的体会与他人分享、交流。
1.互文性文本细读。陈思和列举的文本细读方法有直面作品、寻找经典、寻找缝隙、寻找原型等几种,这都是通达文本内核的利刃。这里推举互文性文本细读,也叫比较文本细读,即通过其他相关的文本细读探究其中的奥秘。在文学领域里,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与其他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学作品之间进行的比较,小至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个细节、一个词语等与另一个事件、人物、细节、词语等之间进行的比较,都可以增加读者对作品的审美认识。比如将类似题材的作品进行互文性细读,像张爱玲的《金锁记》、吴组缃的《绿竹山房》、施蛰存的《春阳》、汪曾祺的《珠子灯》,都写了女性遭遇不幸婚姻、长期寡居的故事,但她们每个人陷入这种境况的原因却是不一样的,结局也不相同,她们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也不相同,作家的叙述态度也有明显的歧义。
2.评点式教学。评点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方式之一。诗文评点、小说评点与戏曲评点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屡见不鲜。评点的批评注重细微的分析,评点最为倾心的是文本本身的优劣,它努力挖掘的是文学的美究竟何在以及何以为美,它注重对文本的结构、意象、遣词造句等属于文学形式方面的分析。这种对文学作品的评点,形式自由活泼,强调阅读时的即时感受,将阅读时灵光一现的审美体验,化作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评点能力,注重对文本的研读,在课堂内外对文学作品作出不拘长短、强调自身体悟的评点,有利于学生对文学文本的深入理解。
本届“茅台杯”人民文学优秀作品奖的评选方式,采取作家、评论家与读者代表组成的9人评委会,由他们独立地进行审读和讨论。经过投票,最终评选出了江苏作家毕飞宇的长篇《推拿》、甘肃作家叶舟的中篇《羊群入城》等10部作品。其中诗歌仅两名,除阿门外,另一名是商泽军的《奥运中国》。
对于获奖诗歌,评委会认为阿门值得向读者隆重推荐。“《中年心迹》谛听内心的声音,他的诗在身体与精神之间、在疼痛与平和之间保持着复杂的张力,在轻如光线、细如发丝之处,他领会生命的节气和节律。”
阿门克服了听觉上的障碍,用一颗纯粹的诗心接通世界,凭借作品中优秀的语言感觉和艺术质地,以及对生活深刻的理解,在自由来稿中征服了杂志编辑,在此次评奖中也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赞誉。
《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阿门的诗足以感动我们。李敬泽说:“阿门的组诗《中年心迹》是今年2008年在第一期《人民文学》上发的。说老实话,我并不太懂诗,但我觉得,只要安安静静地看,还是会被他的诗歌所打动。他在《中年心迹》里写到生命的节律,是非常微妙而准确的,这些感觉其实是我们生命中所有的,但我们没有意识到,而诗人把这些微妙的,沉潜在生命深处的东西表达出来了。他的诗从艺术上来说到底有多好我不好下结论,但我可以说,他是足以感动和打动我们的。”
■相关链接
谈及阿门的残疾人身份,在评选时会不会引起评委的特殊照顾,《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人民文学奖’的评选是由三位作家、三位评论家、三位读者组成的评委会评定的,《人民文学》杂志并不直接参与。据我所知,评委们根本不知道他是谁。我们也没有出具任何说明。事实上,我之前也不了解这个诗人的具体情况,只是评完后,通知他来领奖,编辑说,这个人要多一个名额,我问他,为什么他这么特殊,要带太太?他说了情况我才知道。在这个商业化的环境里生存下去,像阿门这个诗人一样,在海边的小县城里,发出他的声音。这是诗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现代性;多元;跨界;文化中国
什么是“现代性”?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整体性变迁,人们的生活世界也发生了重大转变。而在此日新月异的现代化转变背景中,作为现代社会的根本精神,“现代性”便成橹泄学界讨论任何问题都无法回避的知识背景。
这一名词在当下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也频频出镜,影响几乎已经辐射到了整个学科研究领域――自90年代以来,可以说,绝大多数现当代文学研究著述中都使用到了此概念。然而进入实际运用中,这一概念却一直没有一个确切统一的标准,往往显得大而无当,指代模糊不清,且常常被泛化、乃至被误用,如温儒敏就曾批判过当下学界对“现代性”的过度阐释[1]。这一问题甚至体现在了海外汉学界对“现代性”概念的研究中,一如论文集中福格斯(Alexander Des Forges)[2]所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一种对“现代性”的“本质性的拜物癖”现象。
针对这一学界现象,美国罗福林(Charles A.Laughlin)教授以消除现代性研究中简单的二元边界为主旨,凭借一种广泛比较的全球性眼光,取鉴多元,听取各方声音,主编了一本名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众说纷纭的现代性》的论文集。论文集中汇聚了北美汉学界12位年轻学者的论文成果,从小说、戏剧、电影和文学史等多个视角,探讨中国“现代性”的迷思,展现了中国文化生产者所开拓出的与西方经验所不同、属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特有的现代性。从该论文集中也可以管窥美国汉学界现代性研究的一些思路。
一、现代性
现代性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也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关于“现代性”的概念,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谢立中教授曾专门著文《“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词义辨析》[3],来一一阐明“现代性”(modernity)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现代”(modern)、“现代主义”(modernism)、“现代化”(modernization)等词的界定问题。谢立中教授在其文章中指出,在西方文献的实际运用中,这几个词的涵义常常是模糊不清,互相混淆的。可以说,“现代性”这一范畴在西方近两三百年的发展积累过程中,几乎已经可以用于包含所有的东西。对于究竟什么是“现代性”,研究者们都基于自身的立场和语言背景,而引发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由此可见,一个统一的定义是不可能的,而且研究者无论侧重哪个方面,都会有片面化之嫌疑。
因此,当代学者纷纷开始尝试从多元的角度解读现代性,甚至产生了“多元现代性”(mutiplemodernities)这一新概念。“‘现代性’作为一个能包容各种异质因素的观念,它的使用可以说打破了多年来人们所习以为常的一元论文学史完整图景,各种差异、悖论、矛盾得以发掘呈现。”[4]正是因为现代性具有“不断更新”(continuous renewal)的本质,才能使得“现代”这一概念能够在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中,与“传统”分裂开来。
然而往往在此类对于现代性的认知中,因为理论本身非一元化的特质,导致“现代性”最终被当成了一种可无限推广的知识体系,即被称作是“无边的现代性”的理论隐忧。在此类研究中,甚至还产生了许多自相矛盾的悖论。例如类似于60年代兴起的许多“革命样板戏”的“现代性”意义,在今天的文学评论中,有批判和“红色经典”美称两种评价并存的讽刺性对比。[5]
故而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多元的现代性”的研究到底该如何展开,是一个值得人思索的话题,这也是罗福林论文集所尝试解决的问题。
二、论文集内容
《中国现当代文学众说纷纭的现代性》论文集缘起于2000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召开的一次题为“有争议的现代性:20世纪中国文学的视角”的学术会议。这次会议的不同议题和学术报告都显示了现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共同发展趋势:打破传统的二元法研究方式,从概念和方法论上重新架构现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的核心观点认为,现当代中国文学研究不应该再被各种传统的分野所束缚,历史的宏大叙述和日常经验的对立,传统与现代的对立,中国本土与海外侨民的对立,城市和乡村的分解,性别的区分,社会阶级的差异,甚至不同文学体裁之间的区分,所有这些二元分界都是可变、可商榷的,是应该被重新审视的,并意图探索各种传统二元分野中的互动和流动性。论文集分为“重写文学史”,“日常生活的末日启示录”和“全球资本下的道德主体”三个部分展开。
作为一本论文集,本书最重要的思想倾向表现在罗福林教授所撰写的前言及文集选材、编撰上,虽然本书中收录的所有论文,可能并没有完全表现出罗福林对中国文学的整体认知和重新整合。但是此论文集的诞生,仍体现了一种具有启发性、值得继续的尝试。尤其是罗福林教授所作的序言,更是对北美汉学界中国文学研究的过去、现状和未来作出了精彩的论述。
在序言中,罗福林着重强调“现代性”这个词在1989年之前的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很少使用,它是个来自于西方的名词;同时因为受到对西方的推崇,在中国,“现代化”与“西方化”的意义往往不自觉的被等同了。借用爱德华.萨义德的理论,罗福林指出因为本身可以说是一个有东方主义色彩的运动(强调西方文化霸权,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落后的惯性思维),以及五四一代相关的理论造成西方汉学界学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时的特殊心理,形成了双重“东方主义”[6]的认识局面。因此便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要如何在全球化的语境中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及其现代性,同时避免将现代性与西方化等同,避免受到西方霸权文化的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众说纷纭的现代性》论文集告诉我们,或许应当拓展视角,将文学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加以全球化的眼光来进行解读。例如本部论文集中,各位作者的研究范畴十分多元,无论是现代性理论、研究现象,还是含有现代性因素的文本以及现代性文化(城市、影像、流散文学)都是他们的研究对象。
第一部分的标题是“重写文学史”,罗福林借用了这个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盛行于中国学术界的概念。无论是中国学者还是海外学者,“重写文学史”的目的都是为了打破以五四文学传统为正宗的“经典”书写模式,来重新拷问、思索和发掘那些在历史书写过程中长期被忽视、低估的作家、作品,以及文学现象,进而重建动态的文学世界。文学史需要被重新审视,但是该“如何”重写则是本书关注的重点所在。
在这一部分中,福格斯(Alexander Des Forges)借用弗洛伊德的“拜物癖”理论,提出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起,在美国汉学界所迷恋和依赖的几个重点大词汇中,“现代性”是最突出的一个。文学现代性常常被定义为一种始于五四时期的一场与“传统”的裂变。这些研究往往接纳欧洲的理论结构,总是事先假设中国存在一种庞大、并且坚如磐石的中国传统,然后,再把这一传统与现代文学相对立起来,而无视中国文学中存在的真实文本。此外,由于是以西方的文学经典为参照系,早期汉学家不得不时常为他们所研究的中国现代文学中充满“次等作品”而发出嗟叹,忧国忧民的感叹中国的伟大作品少之又少。
而杨晓滨(Xiaobin Yang)则是从中国学界对“后现代”这一热门概念的讨论出发,揭示出这类对于中国“后现代”先进性的鼓吹,其实本质上依然是一种对于“现代性”的戏仿和解构,仍体现出一种历史目的论的旧有观念。因此,杨晓滨在此后提出用“后毛邓”理论,来强调中国式的“后现代”在全球“后现代”话语中独特性。
“重写文学史”也体现在用颠覆性的视角和理论来挑鹬髁鞴勰睿而女性主义研究就承担了这一作用。如杜林(Amy D.Dooling)对白薇与文学左派的研究,不仅使那些被公众和学术遗忘的作者重回历史的舞台,也纠正了我们对中国现代妇女的认识。杜林认为以白薇为代表的女作家标志着妇女在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中逐渐发挥作用的开始,因此,她更强调“创作的女性”,而不是“女性的创作”。她的研究强调的是从现代性出发,重新思考,甚至重新定义什么是女性,展示了在男权社会中”新女性”如何形成的过程。梅根・费里(Megan M.Ferry)的论文则阐释了现代文学是如何借“女性主义”,把女性作家整合到民族、国家话语之中的。邓津华(Emma J.Teng)则试图在她的论文中跳出中国内地文学的范围,在更广阔的地理观念上探讨什么是“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到底是一个政治、文化、语言概念,还是一个种族概念?有“中国性”的中国台湾、海外华人社会、非中文的华裔文学到底算不算是“中国文学”?她的论文几乎打破了中国现代文学和新兴中国流散文学之间的界限。
所有的作者在本节抵制、解构了那种对于本质主义和专制主义的痴迷,即所谓“中国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经典”、“华人”或“新女性”。这种反本质主义的实现本身,可以说是从某种层面上实现了“重写文学史”的目标,而不是组建成另一种拥有“另类”外表的现代性。
本书的第二部分从历史的宏大叙述中拯救对“日常生活”的表现,同时也结合了1989年以来文学创作和日常体验中所折射的末日感。人们对清末以降文学创作与活动的研究与书写,常常局限在黑格尔的历史目的论中,或者过于强调物质基础的决定作用,重视“大历史”的书写,而忽视了个人的、私人的、日常的经验。在论文集中看来,历史一样可以从个体的角度来理解,张恨水、张爱玲等人的创作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金介甫(Jeffrey C.Kinkley)对20世纪末小说的研究就体现了这种在现代性中发掘世纪末情怀的意图,他在“历史小说”中看到的就是一种历史的重复性或毁灭性。康开丽(Claire Conceison)的论文则研究了留学生话剧《大流放》新颖、怪异的表现形式,以及导演借助表面肤浅、戏谑的形式所表达的对个人危机和文化冲突的深刻思考。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台湾电影和戏剧也常常表现历史大背景下的个体经验。柏佑铭(Yomi Braester)的论文则探讨了赖声川、蔡明亮和杨德昌电影中的台北市――与城市一起拆毁的不仅仅是集体意识,更是对身份的毁灭。但另一方面,当公共空间和私人领域的分野消亡,当城市的公共与私人的边界不再分明时,可渗透性提供了另一形式的重建。与这部分其他几篇论文相呼应,吴文思(John B.Weinstein)的研究强调李国修和他的“屏风表演班”其实是在以笑和幽默来应对后“解严时代”台湾那些惊人的发展和变化,并再次说明在李国修看似轻松的系列喜剧中,缓缓呈现的其实仍是不可忽略的末日景象。
本书第三部分更进一步表现了对于日常生活和个体行为的关注。这一部分的三篇文章都将个体作为道德与非道德的竞技场,关注对那些边缘化的、不合常规的个体的书写。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个体的选择可能符合历史的走向和发展,更可能与历史的发展相逆;个人对道德价值的认知可能与社会、国家认可的道德价值相左。王玲珍(Lingzhen Wang)的文章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女性作家充满自传色彩的创作,认为这一时期的写作以“消费性”为手段,共同表现了一种重新定义对自我身份的认知、探求自身欲望和主体性的特点。魏若冰(Robin Visser的研究关注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都市小说中所展现出的私人与公共领域的伦理道德困惑、变化与暖昧性。桑禀华(Deirdre Sabina Knight)则以个案研究的方式重读了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从启蒙和人文主义的视角来审视许三观的道德困境。
本书的三个部分共同体现了西方汉学界中国现代性研究的多元性,历史、虚构、民族、流散、性别、情感、日常生活、历史……的边界被打破。通过跨界,多重话语在这里对话、融合、共生,有着鲜明的跨文化、跨学科、跨语际交流的特征。在论文集中,为了避免跨界中“无边的现代性”情况的出现,罗福林和论文作者们选择使用一个与历史无关的标题――“文化中国”去将这些离散的现象捆绑在一起。
可以说虽然学术背景、出场语境、问题意识、研究方法等仍存在着差异,但在以对话与交流为主调的当代,打破观念性、时间性、空间性的自我设限,寻求跨地域、跨科际的学术整合,早已成为一种必须而且可行的研究路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众说纷纭的现代性》这一论文集表现了一种新兴的现代中国的文化研究景观的轮廓――一种不再仅仅是补救或补漏的术语定义,而是代之以概念重构,挑战或颠覆了传统的假设和框架。总之,正如罗福林在前言中所说:“这个会议主要是关于用什么样的手段来绘制和协定这些边界,对我来说,这件事本身就是打开这一领域历史的新一页。” 虽然论文集中所提及的关于现代性的问题可能尚有很多仍然悬而未决,而且所谈论的中国现代文化的源头也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文集总当前的讨论已经为制定了进一步如何解决关于中国文学现代性复杂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试金石。
⒖嘉南祝
[1]参考温儒敏:《谈谈困扰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2007年06期,第110~118页。文中提及对现代性的“过度阐释”会导致三个“危险”:一是现代性被当作可无限推广的知识体系,其理论向度被无休止的夸大和扩展,成了“无边的现代性”。再者,这类现代性探寻的出发点与归宿都主要是意识形态批判,文学不过是这种批判的材料或通道。其三,现代性研究中被反复引证的某些基本概念会在不断重复的论述中定型成新的简单化的模式,进而束缚对复杂丰富的文学史现象的想象力。
[2]见罗福林《中国现当代文学众说纷纭的现代性》论文集中第17页,福格斯所作《现代性的修辞和恋物癖的逻辑》(The Rhetorics of Modernity and the Logics of the Fetish)一文
[3]谢立中:《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4]温儒敏:《谈谈困扰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2007年06期
(一)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队伍建设不完善,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在实际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过程中,由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队伍素质低,还是采用以成绩评定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管理,将成绩作为唯一标准,使得学生仅仅关注成绩,而对于自身的综合能力以及综合素养都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二)老师缺乏对于学生心智的研究
小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心智很不成熟,心理素质都比较差,但是老师往往对于学生的这些心智方面的问题不怎么关注,而且往往是遵循以学定教的基本原则,导致老师在实际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实际的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着盲目性、实用性以及针对性的问题,教学过程极为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提升,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能力提升。
二、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创新策略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从以上问题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老师在实际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由于自身问题直接影响到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质量与水平。因此,当下的关键性工作便是要进一步提高老师队伍的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优秀教师队伍,这才是确保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新时期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对于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同样也对于老师的综合素质与水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必须要进一步对于自身的能力进行锻炼,进一步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技术手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从而不断提升老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促进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健康顺利开展。
(二)构建良好教学环境
众所周知,教学环境对于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心情以及学习情绪,影响到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的提升。因此,可以说是,教学环境是决定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先决性条件。老师必须要联合学校有关部门,对于学生学习所必需的设备进行改进,配备一些高档的教学设备,这样可以更加方便学生学习。另外,老师还需要进一确保课堂的学习秩序,这也是创造良好教学环境的重要举措。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自觉地维护本班级的正常课堂秩序,重视教室的合理布置,注重班级风气的塑造,这样可以进一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为学生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家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老师必须要对于素质教育的实质内涵有着更加深入的理解,只有深刻了解了素质教育的实质,才可以严格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规范自己,对于陈旧的思想进行抛弃,改变传统的那种呆板的教学理念以及方法,以培养孩子全面进步与发展为目标,使得老师的自身各项工作可以得到顺利开展。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不仅仅指的是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德智体美全面进步与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另外,老师再不应该将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审视学生,而必须要根据新课改的需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评价与衡量标准,从而确保学生评价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