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劳动教育评论范文

劳动教育评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教育评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劳动教育评论

第1篇:劳动教育评论范文

1、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学校历来坚持多形式、多渠道的正面教育,引导学生人人懂文明,人人争做文明学生。一是利用每周升旗仪式中的国旗下讲话,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文明,鞭鞑丑恶”的演讲;二是利用班会时间,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对校内外事件发表评论

2、定期评选“礼仪之星”

学期末,学校把思想品德优秀、文明守纪的典型学生评为“礼仪之星”,而且照片上墙,张榜公布,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作用。

一开始,我校一些新生很不适应这些要求和做法,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学习,都能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见到老师和外来人员,都能主动地问候:“老师好”;食堂就餐秩序井然;公交车上都能主动让座。家长、社会对学生的文明行为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3,要继续抓住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重要环节,加强德育环境建设。

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学生成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家长学校要按要求办好,深入加强对学生自理、自、自治、自律、自学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树立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4, “德育实践”增活力

第2篇:劳动教育评论范文

关键词:日本职业教育 发展进程 发展特点

日本堪称世界上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日本的现代职业教育始于明治维新时期,从出现最早的近代职业教育学校到将其正式纳入学制系统,使职业教育制度得到确立,日本仅仅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短短的30余年,日本职业教育迅速从落后的学徒制发展成为先进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为社会提供了各级各类技术、管理人才和熟练劳动力,使日本的经济在战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经济发展的奇迹让人们在现实层面深刻地感受到了职业教育的威力。回顾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思考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可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汲取有益的养分。

一、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

日本职业教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明治维新时期(1853―1911年),是日本职业教育的发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2--1945年,日本职业教育在波动中迅速发展成长;二战后(1945年至今),则是日本职业教育获得根本性改造和完善的时期。

1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职业教育的发端(1853-1911年)。

1872年,日本颁布第一个《学制令》,规定开办工业、农业、水产、商业等实业学校,首次确立了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位置。1874年设在东京开成学校内部的“制作学教场”可以看作是日本第一个中等程度的职业教育机构,是中等职业学校的萌芽。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主要是实现职业教育的初始体制化,基本形成职业教育体系。初等职业教育在数量、规模上的扩充是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显著特点。此时,职业教育形式主要有徒弟学校、实业学校、实业补习学校、各类学校和专修学校、实业专科学校。实业学校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在专业结构上,分工业、农业、商业、商船和水产;在授课形式上,有全日制的实业学校和业余的实业补习学校;在设置上,又分为公立的、私立的。可见,其系统趋于完善,其类型和结构愈益多样化。

这一时期各类职业学校一般只限于中等程度教育。1903年政府颁布了《专科学校令》,增设各种职业科的高等专科学校,以培养中级技术人员。职业教育体系向纵深方向发展,形成了包括初等、中等、高等在内的职业教育体系。1907年创立了的一所私立的高等工业学校――明治专科学校。但这一时期发展的重点是中等职业教育。

可见,在明治中期。日本确立了国家主义教育体制,职业教育也在此框架内初步实现制度化;明治后期,随着国家主义教育的扩充和加强,职业教育体系也基本形成。

2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日本职业教育在波动中成长(1912--1945年)。

这一时期日本职业教育已经初步形成一定的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度化、完善化,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高移,此时,高等职业教育和补习教育迅速扩充,得到大发展。

一战后。产业界出现倒退,实业教育一度结束了扩充的趋势。“”的爆发,使日本工业发展出现转机,摆脱了萧条的局面,再度出现繁荣,实业教育也摆脱了衰退的困扰。从1932年到1940年的8年期间,甲种中等实业学校增加了345所,乙种中等实业学校增加了34所,增加的重点是工业类学校,甲种工业学校在短短的8年时间内增加了一倍。

1915年。实业补习学校有8909所,学生数为498178人:1925年则增加到14232所,学生达9960905。1935年,工业学校有145所,学生数49250人;1945年则有471所(增长幅度达275%),学生数285180人(增长幅度达480%)。

为了满足战时需要,除增加招生人数外,高等、中等工业学校总数和学科的设置都得到了全面的扩大。从1919年到1924年,一举创建了11所官立高等工业学校。就工业学校专业设置的情况看,从1900年的35所公立工业学校的51个专业,到1921年发展到87所学校237个专业,1942年更是高达222所学校681个专业。以1940年为分界线,在高等和中等工业学校中出现了学校和专业的全面扩大。

各类学校开始向高等教育发展。随着工业学校的全面性扩充。以重工业部类的学科为中心的各类学校骤然增加。

此时,企业内技术教育开始变得突出,原因在于一般的实业学校特别是徒弟学校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企业内技术教育在数量上的扩充,是从实业学校令制定以来逐渐开始的。

3 二战后日本职业教育的改造与完善(1945年至今)。

与之前的两个时期相比,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一些新特点。如果说日本在二战前职业教育发展是对欧美职业教育体系的“复制时期”,那么二战后则是日本职业教育的“个性发展”时期。二战后,日本对战前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

1947年颁布的《学校教育法》规定:高中以实施高级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为目的。根据这个法令建立的新制高中,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综合化。综合制的推行导致全国范围内对高中进行了调整与合并。此时,日本职业教育受到严重的削弱,以致于难以适应产业界的需求。企业界强烈要求改革职业教育,使教育更紧密地为经济服务。

1951年日本颁布了《产业教育振兴法》,成为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职业高中由衰退转向发展,中等教育结构由单一转向多样化,日本职业教育出现了一个发展的新。综合高中不断减少,职业学科纷纷从综合高中分离出来,成为单科职业高中。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重点整顿高中职业技术教育,目标是使之多样化。进入70年代,由于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变化,产业界对职业高中毕业生的需求明显降低,职业高中呈现衰退的迹象。80年代,日本政府为了谋求经济的继续发展,把“技术立国”定为经济发展战略。在这种背景下,日本特别重视对中等教育阶段职业教育的整顿与充实,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如:学科设置的集合型和学科内容的综合化: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等。

90年代以来,为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日本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呈现以下的新趋势:一是强调职业科高中的基础知识教育;二是充实普通高中的职业教育;三是把一部分“各种学校”升格为短期大学性质的专修学校,作为广义的高等教育机构的一环。

二、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

纵观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呈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三个显著的特点:

1 内涵扩大:确立“大职业教育观”。

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正确理解职业教育的内涵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前提与基础。我国自1996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把“职业技术教育”统称为“职业教育”,一直沿用至今。长期以来,我们对职业教育的内涵的理解都比较狭隘,其表现是:职业教育 常常被等同为就业教育;职业教育总让人联想到学校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间总是泾渭分明的:而职业教育的院校与各类职业培训总是缺乏联系,甚至存在对立等。

在1999年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正式文件中首次使用了“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eehnle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的提法。可见国际上对职业和技术教育的理解是:是普通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在某一职业领域就业作准备的手段;是继续教育的一个方面。可见,我国迫切需要扩大对“职业教育”内涵的理解,确立包括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内的“大职业教育观”。

2 取向转变: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

发展经济的强烈需求下,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似乎已经偏离了传递人类社会经验、文明,帮助学生挖掘、发挥自己内在潜力、抚育学生成长的轨道。职业教育的目的被狭隘地理解为训练学生掌握专门技能、技术和技艺等,以达到求职的目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训练适合现代经济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工具,而不再是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力、抚育学生成长的工具”,职业院校俨然是一个个的“人力工场”。

日本经济学会于1993年建议实施“结构调整和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教育改革要适应人在工业时代的需求。这种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是对以往强调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做法的反思。它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取向,强调以关注人的终极目标的发展取向是一个健康的、现代社会所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认为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应该按照人的需要、人的本性而进行。职业教育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在能力、态度、兴趣和职业发展方面的真正需要,真正做到为人们“就业、地位和个人发展创造更公平的机会”,并“使人们一生都能享有这些的机会”。

3 时间延伸:贯穿终身的职业教育。

终身教育思想自20世纪60、70年代被提出以后,就受到广泛的重视,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次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把“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作为会议的主题。这届大会的其中一个基本共识就是:技术和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占特殊的位置,它是终身教育的实践者,是火车头,是关键所在。

日本职业教育为了应对未来的要求、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从终结型教育模式向终身教育模式转化,逐步建立起贯穿终身的职业教育体系。战后60年来,日本的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教育体系。从办学性质上分,有公立与私立;从办学的类型上分,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企业教育。其中学校教育是基础和核心;从办学层次上分,有职业高中、专修学校、高等专门学校、短期大学等,其中职业高中、专修学校是职业学校教育的重点,同时适当增加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比重,提高了职业大学的地位:在办学形式上灵活多样,有职前教育、在职教育、转业教育,学制有长有短,灵活多样、互相补充。

注释:

①“各类学校”是指区别于按教育令规定设有完备学科的学校,进行相当于学校教育的教育部门。

②根据1976年修订的学校教育法,“专修学校”是指修业年限在1年以上,授课时数超过文部大臣规定的授课时数,学生经常保持在40人以上的学校。

③王桂编著,日本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196,

④[日]细各俊夫编著,肇永和,王立精译,技术教育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129,

⑤[日]细谷俊夫编著,肇永和,王立精译,技术教育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141,

⑥[日]细谷俊夫编著,肇永和,王立精译,技术教育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130,

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A[A],生产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6l

⑧陈杰华,现代教育目的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⑨转引自肖凤翔21世纪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J],教育评论,1998(5),

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黄仕琦译,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主要工作文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9(10),

参考文献:

[1]王桂编著.日本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2][日]细谷俊夫编著.肇永和,王立精译.技术教育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A[A].生产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第3篇:劳动教育评论范文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为顺应新时期学生发展的特点,努力摆脱以说教为主的德育方式,积极开展校内外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德育实践中体验道德与人格魅力,理解德育内涵,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其做法如下:

1、教办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全乡德育工作,各校进一步完善德育领导机构,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2、加强学校师德建设工作。各校始终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列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标本兼治,内外并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3、加强对学校班主任管理,发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其思想意识和教育理念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工作的成败。各校通过学习有关教育法规文件,整顿班主任工作作风,在学校班级活动中树立班主任形象。

二、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年全乡学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班级管理。为科学有效地加强班级管理,促使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文明素质的提高,营造班与班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工作的新局面,学校通过采取班级量化管理,及时了解各班学生的情况,对卫生、纪律、两操、学习及爱护公物等内容进行细化、量化,每周公布各班的得分情况,颁发流动红旗,期末学校则根据各班平时表现,评选出优秀班级、优秀学生校内表扬。

(二)礼仪教育。各校根据教办制作的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手册,开展各种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学生讲文明讲礼仪的意识,积极促进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

1.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学校坚持多形式、多渠道的正面教育,引导学生人人懂文明,人人争做文明学生。开学初,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等,让学生明白做文明学生的准则;再利用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校园之声、红领巾广播站有计划地进行正面教育;还在校园内设立文明、礼仪标语牌:如“请讲普通话”、“青青校园草,请你别碰我”、“你上前一小步,社会文明一大步”等,让环境感化人;在文明礼仪月中各班还利用主题队会,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对校内外事件发表评论,使学生在各方面的教育中受到启发。

2.设立红领巾文明监督岗

学校在校门口设立红领巾文明监督岗,由各中队干部轮流值岗,进行礼仪示范,与入校师生、来宾互致问候,在校园内红领巾文明监督岗继续为学校大家服务,对个别学生的乱扔、乱丢等不良行为进行监督,制止一些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三)主题教育活动

1.爱国主义教育

2.庆国庆**周年大庆,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

全乡开展了迎国庆师生书画比赛及手抄报比赛,学生们踊跃参加比赛,赛出了水平,赛出了成绩。

3.安全法制教育

学校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有关精神,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活动。(1)加强安全知识的宣讲教育。(2)继续抓好学生校内、校外的安全工作,落实好各种措施。(3)开展了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如黑板报、专题广播等,进行安全教育宣传,专门请到了乡民警、安监站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讲座,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4.明扫墓活动。

清明节期间,教办组织九校师生前往甘溪乡祭扫革命烈士墓。通过扫墓活动,让学生了解烈士事迹,知道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号召他们继承先烈的遗志,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5.其他活动

学校充分运用“6·1”儿童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各校结合国家的重大节日,纪念日,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结合“3·5”学雷锋日,号召学生学习雷锋精神;结合“3·8”妇女节,进行尊老孝亲,感恩父母的教育;结合“3·12”“6·5”进行环保教育;结合“5·1”进行劳动教育……

(四)家校共建

学校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水平,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关爱学生。联合小学与家长建立信息联系卡,搭建了老师和家长沟通的平台,从而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同步的教育网络。

(五)主题班会

加强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队伍建设,要求各校每月开展一次高质量的丰富多彩的主题班队会,同时在学校广泛树立和形成“转化一个后进生比发展一个优生更重要”的教育思想。

(六)团、队组织

第4篇:劳动教育评论范文

关键词:树木树人;磨砺;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语出《管子》。后人用来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同时也非常艰巨。

管仲之所以把树木与树人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二者确实有许多相似与相通之处。如:无论是木与人,都是不树不成。都强调施动者亦即“培养”的重要作用;苗木成长有自己的自然规律,不能拔苗助长;树人要遵循教育规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不能急功近利;树木的外因有多种,树人更是如此,需要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合力而成;树木要适地适树,树人要因材施教;独木不成林,一人不成众,人只有在合作与竞争中,与社会和谐共生方能成人成才。

一、磨砺教育的内涵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树人与树木,都要树有用之材(才)。众所周知,温室里只能培育出娇弱的花木,却无法培育出挺拔俊逸的钻天杨、落叶松,一棵幼苗只有经过数十载风雨的洗礼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同理,一个人要想成才,就必须经受得住人生的种种考验,战胜来自他人的、社会的种种挫折、不如意,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才能称得上“有用”。这就引出了磨砺教育。

所谓的磨砺教育就是家庭、学校和社会根据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有目的地提供或创设一些相对艰苦和困难的条件或环境,以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意志和能力,促使其心理素质特别是非智力因素获得健康的发展。

二、磨砺教育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1)磨砺教育是改善当前青少年意志品质现状的客观需要。当前,一些青少年意志品质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任性十足、生活能力差、兴趣不专,见异思迁;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黄金时代》杂志曾登载:1992年8月,77名日本儿童和30名中国儿童在我国内蒙古草原举行了探险夏令营,每人各负担20公斤至少要步行50公里。在这场较量中,我国儿童不论在意志品质、吃苦精神、环境意识还是在生存能力方面都远远不如日本孩子。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深的反思――我们应切实加强磨砺教育。

(2)磨砺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树人方式。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许多创造出伟业的著名人物,都曾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生活或心灵的磨砺。在中外教育史上,以古代希腊时期的斯巴达教育为典例,用人为的方式创设艰苦的条件和情境来培育具有优异品格的出色人才,已成为许多教育家的重要实践。

(3)磨砺教育是现代社会对树人的客观要求。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开放性越来越强,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将面临着来自生活、事业等各个方面的压力与考验。一名大学毕业生,如果没有经过必要的磨砺和摔打,不能承受各种压力,进入职场和社会后畏首畏尾、患得患失,很容易成为高分低能的人而无法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4)磨砺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职业院校学生是我国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根本要求;在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德育创新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上也明确提出,德是做人的根本,是成才的保障。只有把德育工作摆在职业教育的重要位置,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去培养学生,才能培养真正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实施磨砺教育,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坚定乐观的品行、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克难的志节,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5)林业等艰苦行业职业院校的特殊性更加需要加强磨砺教育。调查显示:林业等艰苦行业企业对职工素质更加注重吃苦精神、生态与环保意识、纪律性、安全能力、质量意识等。作为该类职业院校,更应加强磨砺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承受艰辛、忍耐寂寞的品质,强化学生不畏艰苦、献身事业的精神,以更好地承担起社会职责和使命。

三、当前磨砺教育缺失的原因

(1)学校教育的学习观和教育模式不尽完善。一方面,学校和老师往往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定一个孩子的优劣;另一方面,一些基础教育的学校在应试教育影响下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试卷成绩,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技能培养和意志品质锤炼。同时,部分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也存在重视思想意识形态教育有余,重视学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抗压抗挫能力培养不够的倾向和问题。

(2)家庭教育的方式科学化、理性化程度不强。现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家庭养育方式中溺爱型增多,使相当比例的青少年养成了自私、懒惰、胆怯、娇弱,缺乏合作精神,经不起挫折,受不得委屈等不良性格和行为,不利于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3)社会环境中磨砺教育氛围不浓。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高级游乐场、迪厅、网吧、电玩城等娱乐型、智力型的场馆和设施应有尽有,孩子们获得了越来越优越的生活和娱乐条件,但同时也正由于锻炼型、磨砺型活动设施、场所的缺乏和社会上一些享乐思想的影响,孩子们的安逸空间和机会日益增加,吃苦锻炼和磨砺品格的机会却越来越少。

四、加强磨砺教育的途径及对策

(1)端正育人标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拓展素质教育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磨砺教育。一是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育人观,不应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应深入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全面加强素质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政策方针;二是应积极拓展育人途径,优化教育方法,统筹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切实加强学生意志、品格、心理素质、吃苦精神、抗压抗挫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磨炼,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对于缺乏品格磨炼和意志锤炼的有关青少年群体和需要着力加强意志品质培养的艰苦行业院校大学生应有针对性地开展“磨砺教育”,为其主动创造锻炼和磨炼意志品质的机会、环境。

笔者所在的林业职业学院充分认识到意志品质、吃苦精神对于培养优秀的林业职业人的重要性,采取了多项有效措施主动加强学生的磨砺教育。学院将为期两周的军事训练纳入新生教学计划并严格执行,使学生一入学便进入准军事化管理的氛围,并逐步养成自警自策、自立自强的生活习惯;学院设置了专门的劳动教育课,每个班的全体学生每学期都要上一到两周的劳育课,负责全院各个部位的卫生清理和环境保持,学院派专门的教师管理劳育课,并对每个学生的劳育课成绩进行严格考评,该科成绩不合格不得评优和毕业。这种将劳育课纳入教学计划进行常态化、规范化管理的方式,对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勤勉守纪的品质和爱岗敬业的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学院的实践教学改革和专业教学改革更是磨砺教育实施的良好平台:学院实习、实训课程的课时比例占全学程学时的60%以上,其中至少半年时间顶岗;“百强课改”中已有59门课程实施了项目教学、教学做一体等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课程;学院还建立了具有院本特色的课外实践育人基地,如雷锋生前所在团、辽宁固沙造林研究所、辽宁实验林场、彰武县马尾小学等,搭建了课外实践育人的平台。上述措施和灵活的树人方式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品格和朴素严谨的专业素养,为更好地服务现代林业事业奠定了良好的素质基础。

(2)优化家庭教育,关注孩子的品格成长和意志磨炼,科学引导和激励。首先,家长应切实改变只以分数论孩子能力水平高低的狭隘观念,充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特别是意志品质、耐磨精神,培养对孩子成人成才的重要性;其次,家长要善于改变教育方式,不做“保姆型”家长,不溺爱和娇惯孩子,不包办代替,给孩子以自我磨练和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学会耐受挫折和自我成长;此外,家长自己要自立自强、乐观向上,当好孩子的榜样;对于那些已经娇惯成性、耐受力很差的孩子,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困难或者挫折情境,激励和引导他逐渐成长。当然,困难情境的创设应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度,并以小步渐进的方式进行,避免其压力过大而导致不必要的意外。

(3)营造社会环境,加强自我教育,提升意志品质。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21世纪社会和国际间的各种竞争将更为激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要树成材之树,树人必树有用之人。在广泛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和谐个性的今天,作为熏陶和影响青少年意志品质形成的大环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至关重要。如,有针对性地多编发一些励志作品,树立励志青少年典型,建立和推广一些拓展训练基地,开展一些以品格磨炼为主题的营员活动和社会实践,加强青少年自我磨砺能力培养和指导等等,都是加强磨砺教育,提升青少年意志品格的良好途径。

参考文献:

[1]沈德立,阴国恩.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

版社,1997.

[2]傅维利,秦神利.中小学实施磨砺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J].

教育评论,1998(6).

[3]吕英,冯永刚.新时期中学生挫折教育刍议[J].教育探索,2003

第5篇:劳动教育评论范文

【关键词】人文价值词汇教学英语教学

一、何谓人文价值

为了说清楚何谓人文价值,我们先来看什么是“人文”。“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魏晋时王弼解释这两句话:“刚柔交错而成文焉,天之文也。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1]因此,古代的人文应该与天文相对。天文讲自然,人文讲社会;观察天文可以明白天体运行的规律,可知节气变化的时令,而要“化人”必以人文。人文是一种人类的文明,是人类通过长期的文化实践活动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反映人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主体性的社会意识。以理性实践为基础,隐蔽于主体思想的深处。[2]

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区别,标志着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如果从主客体的需求来看人文价值,那么它应该是某种能满足人类个体需要的文化素养或文化传统,而其获得的方式可以是教师的直接传授,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相互的影响或是某个活动、某个故事对学生的启发。

二、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为何要渗透人文价值

1.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

小学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初步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初步形成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我国著名的教材编审专家刘道义老师曾在《小学英语教学特点与小学英语课面临的挑战》一文中对小学英语的教学特点归类如下:第一,教学内容贴近生活,符合小学生兴趣需求;第二,语言功能、结构、话题、任务有机结合;第三,教学方法多样,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四,教学组织与课程安排灵活,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五,采用多媒体的现代教学手段,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与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优化教学过程;第六,运用激励机制,评价多样化,鼓励学生积极进取。[3]在六个基本特点中,刘老师两次提到“兴趣”、两次提到“积极”。由此可见,小学生英语教学的特点,应是兴趣为主导,旨在鼓励学生积极进取,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人文基础,因此良好的人文价值教育应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主线。也正如斯普朗格所言,教育的目的不是使人学习僵死、理性化的知识,而是借助对文化价值的摄取来获得相应的人生体验。

2.目前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不足

(1)教学功利化,重工具性轻人文性。学习是为了升学,教学是为了考试,这种学与教的功利性,在现代的学校课堂里,虽然几经改革,但是“病根”未除。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英语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如何辩证地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一直是现代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语言教学,因其特殊性,一直以来是文化传递的最佳领地,因此语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于学习语言、掌握文化、培养兴趣、陶冶情操,切不可执其一端,片面强化。

(2)教学简单化,重表面轻内在。教学简单化,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有多处表现,如有些教师只重单词的识记,重字母的冰冷组合。简单化的教学,带来的危害极大。对教师而言,容易滋生教师职业的“懒惰”,一本教案,放之四海而皆准。对学生而言,这种简单化的教学,导致简化的学习,缺少思考,重表面,少探究。而对于教学活动本身而言,简单化的教学,是对学生个性差异性认识不足所引起的,是一种机械化的教学生产,不利于教学的本体发展与丰富。

(3)评价不科学,重结果轻过程。笔者曾在某市的大街上看到这样的广告:“上某机构,提分快,一个月见效果。”新课程改革至今已有十余年,但这种以分数论英雄、以成绩论成败的现象,不仅是高考的“专有现象”,而且是中小学通用的评判法则。当然,这种纯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方式,既是对教学的一种错误诱导,也是对教学评价本身的曲解。小学阶段无论是词汇教学还是整个英语教学,正如刘道义老师所言,评价应多样化,运用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多种功能,如诊断、调节、激励等。

根据上述分析,小学英语教学呈现出很明显的特点,它需要我们用一种更加合适的理念去指导教学实践。但是现实的不足,却令我们不得不去反思、去研究。基于此,人文价值在英语词汇的教学里不但有其可能性,更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三、小学英语词汇教学该如何渗透人文价值

1.课前静思,净化心灵

人文价值教育是一种国际性的教育理念,香港人文价值教育学院曾提出过五大人文价值:真理、善行、平和、爱和非暴力。而静思教学,则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平和心态的教学方法。

课前静思的目的在于平缓情绪、放松自我、唤醒自我。实施操作的要领是:上课伊始,伴随着悠扬的乐曲,教师或学生朗读一些优美的文字。让学生去感受,去回忆,去平复下课时的狂躁。静思,既是一种心情的平复,同时也是一种自我反思。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去控制静思的时间与内容,以达到最佳效果。

2.巧用字母,情感汇集

英语由字母组成,正如汉字由笔画构成一样。字母的组合,也许正是造字者最高的学问与精华之所在,是一种构词的文化,它所要表达的可以是祖先的美好愿景,也可以是他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例如一则公益广告对family的解读: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爸爸妈妈我爱你们)。这样的拆分,形象与内含兼具,何乐而不为?其实这种例子,只要用心比比皆是,如glove(手套),可理解为give love(爱的给予)。诸如此类,它们给词汇教学一些新的思路与感悟,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识记,而且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是一种感情的渗透与影响。

3.游戏教学,激起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个常理。小学生因其年龄特征而具有自制力偏弱、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其兴趣的培养尤为关键。在日常教学中,游戏教学常见于公开课中,真正用于常态课中相对较少,而且游戏教学多种多样,真假难辨,效果不一。有的游戏与教学就像油与水一样,虽在一起,但彼此分离。真正的游戏教学应该是水与茶叶的关系,茶香与水,合二为一,茶中有水,水溢茶香。

英语教学中适合词汇教学的游戏类型很多,如模仿秀imitation show(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模仿小动物进行单词学习)、卡片跳舞dance with cards(教师手持卡片,学生根据教师手中卡片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舞蹈动作)、吹气球blow up the balloons、大小声opposite tune、拍手停clap hands等。当然,在游戏教学中,我们也要走出概念的误区,游戏教学只是众多教学法中的一种,其目的在于配合相关课堂教学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能一味地为了课堂效果而游戏。

4.集体活动,共生共存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用集体主义教育与劳动教育成功地教育了很多社会流浪儿童与“问题”少年。他认为:“即使是最好的儿童,如果生活在组织不好的集体里,也会很快变成一群小野兽。”班级是一个组织,但更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乐观向上、和谐共处的班级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而学生的个体发展又会促进班级的进一步建设,班级与个体互为发展动力,相互影响。集体教育的关键在于以一种整体和宏观的视角去把握班级建设,共同构建积极向上、共荣共存的班级文化。

关注学生,丰富情感,这是人文价值的出发点。人文价值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其实可以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只要教师用心、诚心,人文之花定会炫丽绽放。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广西桂林,541000)

参考文献:

[1]杜时忠.论教育的人文价值[J].教育评论,1993(3).

第6篇:劳动教育评论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零花钱;使用;影响;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126-03

引言

零花钱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可以说零花钱现象反映着人际关系的特点。目前,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作为人生最初阶段的常规消费者,他们的消费自主性和影响力较之以往明显增强。小学生不再仅仅作为家庭的附属分子而存在,他们对家庭消费行为和习惯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1]。小学生关于零花钱在自我意识和父母以及同伴关系发展中逐步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少年儿童在市场经济中也扮演着重要的消费角色。尤其体现在零花钱上,零花钱的使用与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习习惯的养成、性格趋势的发展等方面紧密相关。良好地理财习惯对小学生个人的成长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引导孩子学会理财,使孩子树立“终身理财”理念,会对孩子成年后更好地理财奠定坚实的基础。鉴于此,本文采用调查研究和访谈方法,立足云南省小学生群体,以云南省江城镇为例,初步揭示小学生零花钱使用的基本现状。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与样本分布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于2013年7月10日至2013年7月30日对云南省江城镇一至六年级部分学生实施了问卷调查和部分家长与教师实地访谈。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60份,回收160份,回收率为100%,剔除无效问卷8份,得到有效问卷145份,有效率为95%。其中,一年级学生30人,二年级学生30人,三年级学生30人,四年级学生25人,五年级学生20人,六年级学生25人;男生75人,女生85人;农村人数80名,城镇人数80名。

(二)调查工具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两种工具进行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调查、个别交谈、观察法,调查了许多小学生在零花钱方面(包括索要方法、来源、时间、使用情况、使用态度、数量、范围)的情况,并且对家长进行了访谈(关于孩子的学习情况、个性发展、社会交往、行为习惯)、交流和沟通关于小学生使用零花钱的基本情况,利用小学生放学时间观察到许多儿童买东西的场景。同时,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学生使用零花钱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不论城镇学生还是农村学生,学生乱花零用钱的现象都是十分严重的,给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有些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为了保证问卷的可信程度,本研究采用spss19.0进行了信度检验,得出本问卷的Cronbach a系数为.8868。这表明,本自编问卷总体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信度较好,能够为现状分析提供良好保障。

二、结果分析

(一)小学生零花钱的使用现状分析

1.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1)农村小学生的消费状况

本研究重点调查80位农村小学生。通过调查发现,每天零花钱总数为282元,每生每天平均3.525元。其中,5元以上的有16人,占总人数的20%;4元零花钱有10人,占总人数的12.5%;3元零花钱及以下的有54人,占总人数的67.5%。

(2)城镇小学生的消费状况

本研究选取了80名城镇小学生进行了重点调查。调查发现,每天零花钱的总钱数为386,每生每天平均4.825元。其中10元(含10元)以上的有8人,占总人数的10%;6―10元的有12人,占总人数的15%;1―6元及以下的有60人,占总人数的75%。

(3)总体消费状况分析

从小学生零花钱使用的总体状况来看,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零花钱的数量都很丰富,使用零花钱的范围也很广泛。其中,用来买零食的零花钱占据了大部分,大约占总钱数的60%;用来买毫无意义的小玩具的也占据一部分,约占总钱数的22%;用来买早点的所占比例甚少,仅仅占总钱数的12%左右;而节约积攒下来的更是微乎其微,只占总数钱的6%。

2.实地访谈基本情况

通过对部分家长和老师实地访谈,总结了小学生在零花钱使用方面的一些现象。

(1)走访家长得到的一些资料

①有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怨父母没钱,怨自己命不好,不愿和家长沟通,不愿和同学一起学习、玩耍。

②孩子们意识不到家长的良苦用心。家长们担心现在的大多数零食不卫生并且都含有大量的碳酸和香精,让孩子越吃越想吃,就像是上了“瘾”一样,零食吃多了,主食(饭、菜等)就不想吃了,有些就营养不良,成了个子瘦小、弱不禁风的孩子,有些成了肥胖症的儿童,最后导致身体不健康。

③孩子为了向父母讨得零花钱,总是想尽各种办法,用得最多的是不去上学、哭闹、不做作业等。甚至还总结出一些经验,在有客人的时候、父母有重要事情时就开始为如何要零花钱做打算,在金额上搞计划。

④家里贫穷、父母很少给零花钱的孩子,眼馋其他同学有零花钱可以用,就每天羡慕其他零花钱多的孩子,有的则是每天尾随那些有零花钱的同学后面,为其做事,只为讨得一点零食、玩一下玩具等。

⑤“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富裕的、贫穷的、懒惰的、贪吃的、贪玩的,基本上都是这样的一群人在交往着,学习成绩不好,害怕老师和家长。在与老师沟通中有惧怕心理和退缩心理,在与家长之间没有语言交流。

(2)对部分老师访谈的结果

①孩子一天到晚惦记着口袋里的钱如何花,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开始变得较差,无法安心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把注意力分散到玩具上、零食上,不认真听讲,因此,学习成绩很容易受到影响。

②现在部分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不是很认真,因为零食、玩具的影响还会迟到、早退、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不听讲、开小差、和老师顶嘴。

③零花钱多的孩子在说起玩具、游戏时头头是道,直到让其他同学信服为止,如果让他们写作文、做作业就没辙了,平时学习散漫,积累语言的时间太少,大多时间都投入在如何取得零花钱的使用上,忽视了学习的效率和学习的意义。

(二)零花钱对小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分析

1.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在被调查的儿童中,60%以上的孩子普遍存在着思想上的自由散漫、日常生活中不珍惜财物、不讲卫生、学习中任性、贪玩、自制力差等不良习惯。有些零花钱少(甚至没有零花钱)的孩子开始产生自卑、孤僻心理,不愿与人交流。很多孩子欠缺理财意识,乱用父母和亲戚给的零花钱,不会计划和不顾后果,这种现象如不加制止和纠正很可能会影响他们未来的价值观。现在的食品大多存在安全隐患,尤其在孩子的问题零食上,孩子们意识不到有些零食的不卫生和不安全,就喜欢吃零食,用零食把肚子填饱,而对饭菜一点都不感兴趣,结果造成营养不良,发育不好,不长身高,瘦小或者长成了肥胖的儿童,影响身心健康。

2.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受零花钱的影响无法安心的学习,课堂上分散注意力到玩具上、零食上,学习成绩受到极大影响,造成学习成绩不好、学习效率低。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扰乱课堂纪律。作业马虎,对做作业的意义认识不足,交差了事,自己从不检查,或者只做书面作业,不做口头作业(有些小学生书面语言能力、阅读朗读能力很差,主要是由于没有认真地做口头作业)。影响其他同学认真学习,很容易造成班风、学风的不良扩散。最终学习一塌糊涂,严重的就辍学回家。

3.对行为习惯的影响

性格任性,经常和父母顶嘴,不尊重老师、同学,不懂文明礼貌。生活无节制、无规律,自由散漫,消费行为极端,不受控制。自理能力差,离不开长辈的监督和帮助。缺乏自主的学习习惯,不会主动学习和做作业。做事缺乏恒心,不能坚持不懈,遇到困难就会退缩,就想用钱来解决,人生观偏离正确的轨道。不讲卫生,不爱护环境。撒谎、不诚实,为了零花钱欺骗长辈,诈骗同学。没有责任感,进取心不强,只想用钱解决事情。讲哥们义气,拉帮结派感情用事,违背原则。最终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以上三种情况,虽不能代表现代孩子的全部,但足以说明现在的孩子不恰当地使用零花钱的后果是很严重的,作为家长、老师和社会群体都应该对此加倍关注,为培养出优越、自信、阳光、健康的新一代而努力。

三、讨论

零花钱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行为,是每个少年儿童的必修课。要想阻止使用零花钱是不可能的,放弃对孩子使用零花钱的教育更是不可取的。作为长辈,只有对年幼孩子的消费行为加以正确引导,才能顺应社会发展,又能让使学生的消费走向正确的方向。为此,本研究尝试对引导小学生合理消费的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一)家长方面

1.控制零花钱的数目。即使家里很富裕也不能多给,告诉孩子如何使用零花钱,如买学习用品,或者在肚子饿、口渴时买些充饥解渴的食物等。

2.给零花钱之前可以先征求孩子的意见,这样可以让孩子及早养成计划用钱的习惯。当然父母有时还得“旁敲侧击”地关心孩子的钱是否如他自己计划的那样去用了,培养孩子们诚实的习惯。

3.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要节制、有计划,要与孩子多交流、多沟通,引导孩子把零花钱用在“刀刃”上,可积攒起来用于买课外读物看;用于买必要的学习文具,用于捐助需要帮助的小朋友,培养孩子们的奉献、大爱精神。

4.家长应该鼓励自己的孩子把平时节省下来的钱都存入小银行,积少成多。家长也可以为孩子建立“家庭小银行”,或者在银行为孩子专设一个活期存折,让孩子自己尝试有了钱存“银行”、有必要的开支就向自己的“银行”提取,尝试理财的滋味,加强理财意识。

5.鼓励孩子自己挣零花钱。倒不是说钱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多么的重要,能为家庭减轻多少负担。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付出劳动,得到等值的回报,并且由他独立去面对工作中的一些问题,独立解决并完成。那样的经历,一定会触动他那颗幼小的心灵,可能会是他一生的财富。在鼓励让他读好书的同时也别忘了教他做好人,让孩子们全方面的得到发展。

(二)学校方面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用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中小学生消费教育与品德教育互助模式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是对中小学生消费问题的一种升华与扩大。消费教育是加强学生品德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有效途径。注重探寻消费观念培养与思想道德教育内在的联系与规律,结合大的教育环境,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消费教育与品德教育互助模式,建立中小学生消费教育的长久机制。

2.系统性培养中小学生理财能力,学做“社会人”。在中小学进行消费教育,主要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养成良好的消费行为,将学校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理论性、观念性问题与素质教育紧密衔接,形成孩子们的理财能力,提高其财商,使未来一代不仅具有独立的生活能力,而且具有科学的经济素养,为构建节约型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消费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是每个儿童社会化所必须经历的。教育者应教育他们,消费时要有正确的目的,应大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消费,不能加以禁锢。家长应该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消费活动,让子女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此外,还应加强消费的合理性和节俭性教育。可设立“红领巾储蓄所”,开展“巧花一元钱” 等活动,并鼓励学生参与希望工程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正确消费的快乐情绪,养成关心他人、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2]。

3.消费知识实现教材化。有关部门编印小学生消费教育材,根据不同年级将消费知识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让小学生通过课本学习,消费理念更加科学、消费决策更加理性、消费行为更加成熟、维权意识得到提升,从而形成影响一生的好的消费习惯[3]。

4.学校和家庭应该通过劳动教育,使小学生体会到物质生活的富裕来之不易。让学生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树立艰苦奋斗、独立自理的生活作风,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

5.作为社会行为的消费具有随意强、地域广的特点,无形中增强了消费观教育的难度。学校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家庭是小学生消费的资金来源,这就要求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加强消费引导,形成和谐的引导体系。学校应加强消费观教育,家长也应适当限制子女的物质欲望,使他们计划开支、节约开支,不能溺爱子女[2]。学习应严格管理校园里的饮食情况,创造儿童成长的良好环境。鼓励孩子多存钱,在班级里建立 “先进个人存钱奖”奖项,以激励孩子们的存钱意志。

6.组织各种各样以“怎样使用零花钱”为主题的活动,如漫画比赛、手抄报比赛、书法比赛、作文竞赛……让孩子们更多了解零花钱的用处,从小培养理财意识。学校可以利用班会、讲座、读书活动等形式,讨论怎样节省零花钱、如何使用零花钱以及正确使用零花钱的意义和益处,通过与孩子们的沟通、交流来正确引导他们把钱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

(三)社会方面

1.清理校园周边环境,确保中小学生食品消费安全及身心健康。首先是对校园内外的食品经营户、小卖部、小吃店进行登记造册,从源头上规范食品经营者的主体资格,并要求经营户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严格落实食品购、销货台账制度;其次是对校园周边的各类商品经营户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彻底清查过期变质及假冒伪劣食品,坚决杜绝各类“三无”食品流入校园[4]。

2.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行政部门应当严厉打击贩卖各种不健康食品和劣质玩具的不法商贩,让他们受到法律的制裁,以示警告。提高全民保护意识,让孩子们的健康受到法律的保护。

3.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书报刊、影视作品及文化娱乐场所的管理,让孩子们尽量接触健康有益的事物;加强对小店、摊贩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严禁“三无”产品和引诱学生赌博的商品出现。

4.社会上的一些公益组织应当组织建立零花钱基金会,培养孩子们的奉献精神和节俭意识,把多余的零花钱捐献给需要帮助的小朋友[5]。在假期间社会相关人员可以组织部分孩子,到偏远山区体验生活,组织互帮互助活动。

参考文献:

[1] 黄文澜.近十年国内小学生消费行为研究现状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2011,(10):125.

[2] 林学贤.浅议小学生的消费观教育[J].教育评论,1998,(4):76.

[3] 王文郁.多数小学生有消费维权意识[N].中国消费者报,2013-04-01(A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