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背诵重点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背诵重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基础理论背诵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基础理论背诵重点

第1篇:中医基础理论背诵重点范文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各专业必修的基础核心课程。近年来,我们在教学中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实验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分阶段安排,以启发式为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取得了一些经验。

1 课堂教学分阶段安排,以启发式为主,强调学以致用

传统的方剂学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一般按教材编排逐方顺次讲授组成、功效、主治、病因病机、组方配伍意义、临床应用等内容。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基本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课堂信息,不肯积极思考,不仅课堂缺乏生气,也不利于锻炼学生的临证遣方用药能力。应用启发式教学法,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可以根据相应教学内容设置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初期阶段,按照教材编排体例应用启发式教学方式顺次讲授课程内容,重点让学生理解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方法。比如麻黄汤教学,先介绍其药物组成,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中药学中介绍的麻黄、桂枝、杏仁、甘草4味药的功效主治,让学生分析综合出麻黄汤的功效、主治,教师结合本方的组方用药原则、特点及主证的病因病机分析,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分析点评,突出麻、桂相配,麻、杏相配,以及甘草的作用,并归纳出本方的功效、主治,介绍其临床应用。此阶段主要目的是突出“学”,一是让学生学习“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以药成”的组方思想和“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二是让学生学会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所学知识运用到方剂的学习之中,锻炼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方剂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为了拉近方剂学与临床各科学习的距离,在学生基本熟悉组方原则和方法之后,教学改以突出“用”为主,强调学以致用。此阶段教学以逆课本编排体例安排,教学形式仍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贴近临床“证(理)-法-方-药”的诊疗实际过程。先以某方主治病证的症状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病因病机分析,明确其病机(理)关键,确定其证候。然后依据主治病证的病机制定针锋相对(或因势利导)的治疗方法。再启发学生运用所了解的组方原则、配伍规律和中药学知识,按照病证主次、药物的君臣佐使选用相应的药物配伍成方。最后,教师对所提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给予正确的归纳总结。这种“组方”过程的学习,不仅学生理解记忆深刻,而且与临床“用方”治病的过程非常接近,因此也很好地锻炼了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应用分阶段、启发式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方-组方-用方”等一系列的学习,进一步实现了方剂学知识与基础、临床知识的融合,锻炼学生临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2 案例式教学加模拟训练,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案例式教学法,就是通过以临床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分析、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1]。案例式教学法不仅可以改变方剂学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方法单一的状况,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对于培养学生遣方用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我们在教学前期“学方”阶段,主要是通过介绍名家名方临床治疗经验或教师自己的临床处方经验,让学生切实体会方剂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记忆。在“组方-用方”教学阶段,则以临床典型病例为教学案例,让学生结合所学方剂按“理、法、方、药”过程进行临床模拟诊疗训练,教师对结果进行点评,肯定、鼓励学生正确的诊疗思路,指出学习中理论与临床的差距,使学生提前进入医生角色。案例式教学法的应用,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巩固已学过的方剂,又加强了临床“组方-用方”能力的训练,同时也培养了创新能力,为今后进入临床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3 开设实践和实验教学,增加感性认识,培养科研能力

案例式教学法尽管可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但是学生没有亲自接触真实病例,仍然属于纸上谈兵,缺乏感性认识,临床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因此,我们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学校门诊部或附属医院见习,重大节假日安排学生随师义诊,选取合适的临床病例让学生自己辨证处方,增强学生对处方用药过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我们还开设相关实验课程,促进学生理解方剂学理论知识,增强学习、运用方剂的兴趣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比如“常用方剂剂型制备及应用”实验,通过体验膏、丹、丸、散、汤等不同剂型制备过程,进一步深入了解不同剂型的应用范围及特点,为临床处方提供依据。通过“麻黄汤、桂枝汤发汗作用的观察”实验,观察两方对小鼠的发汗作用,通过比较其发汗作用的强弱,理解两方配伍特点及应用区别。还有诸如“酸枣仁汤镇静作用的观察”“独参汤补气作用(气的推动作用)的观察”等,通过这些演示性、验证性及综合性实验,学生不仅可以验证方剂的实用性,还能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和总结,学生能运用实验方法探讨方剂的组成、配伍规律、功效和作用机理,从而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为以后的临床及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强化方歌的记忆,练好方剂的基本功

“学以致用”首先强调的是“学”,方剂学的学习强调必须记忆一定数量的临床常用基本方,这不仅是学习方剂学的基本功,也是以后临床的基础。孤立、机械地背诵方剂的每一味药物组成、功效、主治等内容,不仅花费时间多,而且效果差。将方剂的组成、功效和主治等编写成方歌,韵律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由诵到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可以选择背诵《方剂学》教材或《汤头歌诀》中的方歌,如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还有一些趣味歌诀也可做适当的补充,如麻黄汤:“干妈贵姓?”三仁汤:“三人(仁)爬竹竿,扑(朴)通滑下(夏)来”等,这样可以增加学生记忆的趣味性,记忆方便、效率高。此外,我们还采取课前提问或默写方歌、课后测验、方剂记忆比赛等方式督促学生不断反复背诵,强化记忆,解决不同方歌之间相互串句的问题。从学生考试和临床实习情况看,学生方剂基本功都比较扎实,效果不错。

总之,通过方剂学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组方”“用方”,为学习临床各科课程和临床实践打好坚实的基础。

第2篇:中医基础理论背诵重点范文

关键词:朗读;中医经典著作;中医学习

笔者所在学校自2011年起开展教学名师与青年教师结对指导工作,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形成本学科专业合理的教学梯队作出了贡献。作为学校中医系方剂教研室的一名青年教师,笔者很荣幸地得到了中医系方剂教研室汪欣副教授的培养和指导。汪欣副教授在指导中要求笔者者分阶段完成对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即《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的朗读并形成录音。在完成该项任务后,笔者受益匪浅,深觉朗诵对深入学习中医经典著作效果极佳,故总结如下:

一、有利于对内容的深入研习

笔者之前曾多次研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很多条文已烂熟于心,自认为朗读一遍应该较易完成,但实际开始朗读后发现之前对中医经典的学习相当粗略,尤其是之前阅读时如遇到生难字基本是一晃而过,不求甚解。现在,因需要朗读并录音,故笔者在每次朗读录音前均需将所录内容中文发音、释义进行查对、矫正,尤其是古文存在通假等情况,如读音错误或释义错误都将严重影响对文字的理解。在此过程中,笔者发现之前学习经典时将很多文字念错或理解错误,严重影响到对著作的理解。

如《伤寒论》第195条:“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其中“谷瘅”的“瘅”就有两种发音:①[dān](名)中医指热症或湿热症;②[dàn](动)〈书〉因劳累致病;痛恨。笔者以前读到此处时,未深究过其读音和含义。这次朗读时因对其读音有异,故查阅后才知,所谓“谷瘅”为病名,黄疸的一种,因瘅为热症或湿热症,故该病因与热或湿热有关。通过朗读和查阅后知:“谷瘅者,脾胃不和,食谷则眩,谷气不消,胃中浊气下流,小便不通,湿热入于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瘅,和中茵陈汤主之。”通过不断查阅、矫正,笔者更加深入地研习了中医经典著作,自身中医理论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二、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

朗读即清清楚楚地高声诵读,需使诗文语气连贯而见情意。在朗读过程中,朗读者需要准确理解和传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所以好的朗读者不仅需要发音准确,而且还需完全理解文章含义,合理断句,准确表达文章内容。在未完成中医经典录音之前,笔者一直对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比较头痛,其一是古文较难理解,其二是因为以往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著作主要以背诵条例学习为主,如《伤寒论》(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通过对条例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用”的问题,但是对于全书的领会相对较弱,而通过朗读中医经典中每本著作全书后,对于经典的理解更加深入,条理也更加清晰。在中医经典的朗读过程中,笔者不断领会文章内容,反复订正朗读录音中存在的错误,更好地领会了著作的真谛,也使知识更加系统化。

三、有利于知识的记忆

朗读不仅仅是清晰地读出每个字的发音,好的朗读还需要朗读者准确理解并对有声语言进行设计和处理,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好的朗读需要全神贯注,就是在朗读中注意力集中,排除干扰,全力以赴,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朗读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记忆。笔者发现在朗读的过程中,很多经典原文已不像之前学习时所感受到的那么枯燥乏味了,不需要刻意的记忆,就可以把原文朗朗上口地朗诵出来。

四、有利于方剂学的教学

通过朗读,笔者深入学习了中医经典著作,中医基础理论更加扎实。这一方面提高了笔者的中医理论水平,另一方面也对笔者所担任的方剂学教学工作非常有利。方剂学是中医基础到中医临床的桥梁学科,是中医“理法方药”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方剂学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中医各专业临床各科的学习,甚至是以后的实际临床工作。方剂教学以讲授基础方、代表方和常用方为主,其中中医经典著作中所载方剂很多都需要重点掌握和记忆。

第3篇:中医基础理论背诵重点范文

【关键词】临床医师;基础理论;诊疗技能

Abstract:Accordingtocurrentissuesclinicianshavetofacewith,thisarticlepresentsseveralmeasuresonhowtoenhancethediagnosticalcapabilityofclinicians.FurtherstudyonclassicalliteraturesofChineseMedicineenablesclinicianstoimprovetheirmindandprovidesthemaconditionofrelearning.Theabilityontreatmentsofallkindsofdifficultiesandvariousillnesseswillbeenhancedthroughreacquiringknowledgeandtheenthusiasmofclinicianswillbestimulatedbythebeneficialfromscientificresearchpolicies.Thisarticleemphasisonthecommunicationbetweentheoreticalresearchersandclinicianswhichisreciprocalandwillleadstoadoublewinsfinally.

Keywords:Clinicians;Basictheory;Diagnosticalcapability

中医之所以历经两千多年现仍被有效地运用于临床,主要是由疗效决定的,而疗效取决于中医理论的指导。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样的实践就不会发展也不会长久。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价值取向的改变,临床医生能潜心学习理论,并将自己治疗的医案用理论进行认真分析的人越来越少。目前中医面临很多问题,除有些人的错误认识外,我们不能不从自身找原因,其中临床医师中医理论素养不高导致诊疗技术下降,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提高临床医师中医理论素养,进而提高诊疗能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对此,笔者根据临床医师目前所面临的有关问题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略抒管见:

1注重经典著作的学习,深挖中医精华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经典著作对学中医的人来讲非常重要,它是古代医家临床经验的总结,它是我们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一般而言精通理论又注重实践的医师,临床效果良好,反之,只有理论没有临床,或只有临床不注重理论学习的,在医疗方面都不会有很高的造诣。我国历代名医如张仲景、刘完素、朱丹溪以及明清时期的温病学派等无不在学习《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基础上有所发挥,有所建树。就现代名老中医而言,他们之所以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究其根源,无不精通《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对其中许多有指导性的内容能熟练背诵,理解深刻,在临床对病因病机的分析时往往用经文一语中的,治疗用方,灵活自如,让人心服口服。

作为中医临床医生,必须熟读经典著作,否则对疾病只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医经典著作有一些偏见,认为经典著作历时久远,文字晦涩难懂,对临床作用不大等等,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近年来,名老中医呼吁:中医精华的部分在经典著作中,中医临床、科研均应在经典著作中找闪光点。事实也正是如此,比如近年来对传染病的研究,中医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而温病学为其无论从理论还是临床,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和素材;近年来心理疾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已经称为21世纪的第二杀手,而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有关郁证的论述,还有专论心身疾病的篇章,为这些疾病的诊治预防指明了方向;再比如亚健康状态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提出“治未病”的思想,并创立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深入学习经典著作一定能寻找出应对各种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中医现已延续了几千年,但它的理论并没有过时,只要深入挖掘,就一定能找出治疗疑难杂证的突破点。因此,作为中医的临床医师应该在百忙中抽一定时间阅读经典著作,对其中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做好读书笔记,将平时收集的病例,用经典著作中的理论进行剖析,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实践技能,更能为临床论文的撰写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够使医生的论文有理有据,让人心悦诚服。现有的医师临床疗效很好,积累的典型病例不少,但其分析讨论比较浮浅,不能从理论上将自己的经验进行升华,究其根源,经典著作读得太少,记得太少。因此,医院领导应为中医临床医师加强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创造条件,如业务学习内容每月最少有一次是聘请水平较高的、对经典著作理解深刻、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教授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讲座;或者是各科室学术论文的交流,找出欠缺的理论根据,提高中医临床医师对经典著作学习的兴趣和自觉学习积极性,提高中医理论水平,而理论水平的提高是诊疗技术提高的基础和前提。

2为医师提供再学习的机会,提高业务水平

业务学习不是一句空话,要落实在行动上,医院应制定相应的学习制度,临床医师可分期分批到中医院校进修学习。从事临床工作后很多医师因为工作太忙忽视了业务的学习,导致医疗水平下降。有的甚至只知治病,不懂为什么要这样治病,从机理上很难分析清楚。住院病历、门诊病历书写不规范;有的所记录的临床表现,治疗大法,与用药情况不符;有的对病人提出的问题不能自圆其说等等,理论知识的匮乏导致了这些弊端。实践证明,在进行1~2年临床工作后再到中医院校有选择性的学习一些理论知识,不但可以加深理解中医理论,更能够活学活用,提高分析、解决临床病证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各地中医院校经常举办短期中医临床大夫培训班,请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讲述中医理论。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这种“回炉”现象值得借鉴。实践-理论-再实践,会使临床医生的医疗技术和水平不断提高,应对临床各种病证的能力大大增强。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很快就会将原来学到的理论知识忘记,而没有较高理论素养的医师,医疗技术平平,见到疑难杂证,束手无策,往往草率行事,将病人打发了事,这样做的结果是降低中医威信,失去患者信任,对中医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现在有一种现象,基层医院派人外出学习,基本都是去医院学习,而不主张,也没有人愿意去学校进修学习,因为人们更注重的是实用,即快速见成效,什么药治什么病,只要记住这些,就算有收获,回去就能当好医生。这就导致有些人去医院学习,学会了用某方治某病,但为什么能治这种病?不能用理论进行深入剖析,不了解中医个体化的诊疗特点,所以回去后不能把别人的经验针对不同的人灵活运用,仍然于事无补。所以将有1~2年临床经验的医生派到中医院校再有选择地学习非常必要。

中医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在整个科技文化转型的时代中,中医理论必然在历史变革中创造新的价值体系,发挥其学术生命的原动力。在这些问题有效解决的同时将获得新的理论产出,对中医学术的整体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指导作用,体现实用性。现各学院都在进行教学改革,从学校毕业几年后再回到学校就会发现,教科书又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与临床更加密切,尤其经典著作,几乎每一个知识点都会讲明它对临床的指导作用。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了改观,多媒体的运用,实验课的增加,讨论课的设立,师生零距离的接触,将临床医生从繁忙的医疗工作中又带入一个较以前学习不一样的全新环境,实践证明许多临床大夫非常珍惜再学习的机会,往往都会满载而归。

3正确对待临床科研,不能顾此失彼

时代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中医要站稳脚跟,走向世界必须进行科学研究,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矫枉过正。当然有些问题并不在临床医生而是政策的制定者,现无论教学、医疗单位,科研是首务,课题成为聘岗的首要条件,而且必须是课题主持人。在晋升职称中,医生的医疗水平,患者就诊率等理论上说作为考评的条件,但实质还是拿科研说事。众所周知,职称是患者衡量一个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准,职称问题在任何单位均是让人头痛的问题,医疗单位更是如此。科研上不去,单位就不能上档次,领导着急,群众更着急,很多临床医生为解决职称,不得不去想尽千方百计去搞课题,不管是不是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只要上级能批就好,上上下下大家都在搞课题。申报课题的大夫上班忧心忡忡担心课题不能被批准,批准了课题的大夫上班还在想着动物实验效果如何?不理想应该如何去弥补?回家大量的时间花在写标书,写论文上,谁还有时间去看书去学习。医生们被课题搞的筋疲力尽,被论文搞得晕头转向。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今天这个病人疗效不好,为什么?医生很少从自己找原因,下班后针对白天看病的结果去看书,去查找问题的症结所在的人寥寥无几。

那么,如何解决呢?中医的实验难做,因为跟现代医学的模式不同,而“因人制宜”是中医一大治疗原则,医师应该把科研的重点放在自己如何运用辨证论治规律,通过实施个体化治疗后取得的临床疗效上,运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回访病人,及时了解治疗效果,及时完善治疗措施,及时总结经验,临床医师应该在自己专长和喜欢的工作中找课题,而不能为课题而工作。作为医院应该为临床医师做这些工作提供一定的时间,上级组织在审批课题时也应该给予考虑。此外,中医评定职称也应有相应的倾斜政策,医疗水平高,技术全面,深受患者欢迎的临床医生在评定职称时在同等水平中应该作为优先考虑的条件,或者发挥集体智慧,让理论水平髙者协助他们总结经验,申报课题,批准立项,从根本上调动临床经验丰富医生的积极性,这对弘扬中医有一定促进作用。

4治疗任何疾病必须突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和西医都以人为研究对象,但二者形成的时代不同,采取的思维方法研究手段各异,形成两种差异很大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之所以历经两千多年仍被有效地运用于临床,与它的理论的科学性不无关系。中医学在漫长的历史过程通过古代解剖,通过长期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通过反复的医疗实践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正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医临床才能产生卓著的疗效。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临床医生治疗疾病的有力武器,中医治病如果失去这两大法宝,将一事无成。比如现临床出现的“三高”症等,患者最大的心愿是降压、降糖、降脂。作为中医大夫,降糖、降压等中药可以运用,但不能刻舟求剑。目前中医杂志上有很多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三高”症收效良好的报道,值得临床医生的重视和借鉴,有机会应该多看中医报刊、杂志,了解中医药的进展和研究动态,不断用中医知识武装自己充实自己,这样才有利于提高自己,在临床上实现自我的价值。

5注重理论研究者和临床医师之间的沟通

团队精神值得提倡,中医理论工作者与临床工作者之间应该建立合作关系,现全国各中医院校均有相应的教学医院,这对双方的互相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应该很好的利用这种条件,开展对疑难杂证进行会诊的方式。教学医院与教学单位挂钩,每周进行一次病案讨论,理论研究工作者提供理论依据,对病证进行分析,提供思路,临床大夫谈他们的经验,理论与实践的优势互补,可以取得双赢的效果。

第4篇:中医基础理论背诵重点范文

1.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中的相关问题

毕业论文是毕业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知识的综合体现。由于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精力不足,对毕业论文态度不认真,思想上不够重视,论文抄袭现象严重,真正属于自己原创的论文不多,缺少亲身实践、病例资料不详实。从近几年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中发现,许多学生中医基础知识较薄弱,缺乏规范的中医术语,没有完整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思路,毕业论文的立题依据、中医机理阐释不明确,仅一笔带过,大片幅的是西医内容。这种中医理念逐渐淡化现象必须予以纠正。同时论文引文数量少、吸收信息能力不足。引文数量是衡量论文作者吸收信息能力的指标之一,一般情况下,引文量愈大,说明作者吸收文献信息的能力就愈强,引文内容反映作者的研究动向和理论依据,引文数量则反映出作者的研究环境和所掌握的相关信息量,引文年代是测评论文新颖性的标志之一。但大多数论文引文数量太少,有的只有3~4个,综述引文也不足10个,说明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查阅资料太少,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没有全面了解该方向的研究进展,当然也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综述的意义不大。

由于缺少相应激励奖罚政策,指导教师责任心有待加强。对一般学生来说,毕业论文的合格与优秀对毕业证、学位证的获得影响不大,从这点来说学生做好毕业论文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认真撰写。个别指导教师临床工作较忙,指导力度不够,对指导教师也缺少相应奖励政策,指导毕业论文没有计入教学工作量,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没有给予表彰和奖励,这也是影响指导教师积极性的原因之一。

2.思考与对策

2.1 端正态度,提高认识,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践过程,是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途经。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加深了学生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面,熟悉和初步掌握了科研论文的基本格式和撰写过程,锻炼了文字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对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有指导作用,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是毕业生对中医学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的科学研究和探索的实践,是对教学成果的综合检验。对指导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责任意识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要强调毕业论文的目的、意义和作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2.2 强化中医基础知识教育、增强中医药研究信念

中医学院培养出来的中医药人才的认识方式和思维模式对中医药发展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医基础知识教育奠定了学生今后从事中医学的基石,应该重视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增加基础课比重,注重挖掘、提练中医宝库的精华。因为只有在领会透彻、掌握中医理论精华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中医创新思维有所启发,也才有可能找到发展中医质的飞跃之起点。

从跨入中医药院校大门开始就要让学生树立中医理念,热爱中医药学,对新生进行中医药辉煌历史及未来发展的形势教育,让其有信心、有责任从事中医药研究。在中医理论意识尚未建立之前,西医课程最好晚些加入,一方面在强化理解阴阳五行、藏象理论,一方面又溶入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会使学生思维混乱,相信其一,难解其二。要求学生必须重点掌握中医基础、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基础课程,适当延长教学课时,以便学生理解记忆,有些内容强迫背诵也是必须的,有了扎实的基本功,不但强化了中医理念,也有益于后期临床课程的学习。

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中医学研究思维的引导非常重要。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本门课程熟悉的基础上,要有自信,充满热情,对中医药研究充满希望,要让学生对中医学有骄傲感和使命感。强调中医药研究的优异成绩,客观认识中医药的优势及中西医的差别,不要片面扩大、过多流露中医学的不足。每门课程可根据学科人员研究优势重点讲授部分章节,更好地达到熟练自信,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更加有兴趣、有热情,也可能从此就确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并终身为之奋斗。

2.3 建立和完善毕业论文规范化管理机制、强化过程管理

提高质量意识、强化过程管理、抓好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是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重要措施。应充分认识本科毕业论文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始终把做好此项工作作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形成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一般要经过选题、查阅文献资料、开题报告、科学实验或临床观察、编写提纲、撰写初稿、修改定稿等几个阶段。要求指导教师与学生充分交流,培养学生学术研究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对毕业论文的格式、写作规范、文献资料查阅、病例收集、数据处理等提出全面的规范要求。程序勿过于形式化,真正做到选题、开题、指导、完成、答辩过程的完整性。

2.4 举办论文写作培训班,提高学生撰写论文水平

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课程,举办中医药科研选题与设计、临床研究方法、医学统计等相关知识讲座,了解中医药研究的有关规范标准,如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药临床疗效判定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等。让学生掌握医学论文的书写格式,熟悉中医药科研的思路与方法。开设图书馆和医学文献检索方法教育课,充分利用校图书馆资源,让学生了解本校图书馆、专业资料室的馆藏和服务项目,了解馆藏位置索取号、区别目录数据库,学会利用作者、题名、关键词进行检索,充分利用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维普引文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万方硕博论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电子教学参考书等,知道如何根据所选课题去调研文献、收集资料,学会如何选择和利用信息。

2.5 正确指导、启发学生科研思路

可采取双向选择,由各学科组拟定一些论文题目并对选题的可行性及难易程度进行分析,召开座谈会,组织与题目相关的学术报告,使学生对选题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加强对选题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学生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课题。选题应该以中医学方向为主,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切忌完全西医化。

2.6 建立优秀毕业论文奖励制度,提高学生积极性

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中医学文献,提高文字水平,不断提高写作能力,鼓励学生在校期间撰写并,进行大学生论文竞赛评奖活动,并可作为奖学金评定指标之一。积极开展优秀毕业论文的评审工作,对优秀毕业论文的学生和指导老师给予一定奖励,并颁发优秀毕业论文证书。

2.7 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责任心

指导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是保证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一方面要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力度,要提高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增加对毕业设计工作的精力投入,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选拔对工作高度负责、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的教师任指导教师,并对指导教师工作有具体规范的要求,鼓励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多指导毕业论文,对指导教师举办毕业论文指导、选题思路、科研方法等相关知识讲座,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要求。

第5篇:中医基础理论背诵重点范文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蕴含大量哲学思想,所以历代中医理论的研究,大都是借助古代哲学的思辨方法进行的,并由此取得不少突破。中医人才知识结构在这方面的特殊性,是现代高等中医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之一。“文是根基,医是楼”,历史上大凡有成就的医学家,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学造诣。我们对历代医学人才成长过程的回顾性研究表明,他们在知识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较好地体现了医、文、哲的有机统一。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自幼好学,日记千言”。此外,“命门学说”的倡导者之一的赵献可,“好学淹贯,尤善于《易》而精于医”。故古有“文人学医,瓮中捉鳖”之说。亦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古代很多无缘于仕途的文人由此而成为济世活人的大医家。

清代著名医家陈修园指出:不通儒者“保无有读死句下者”。如其举例说:“景岳谓熟地补阴,即于‘阴’字疏,其不能补阳处自在言外;人参补阳,即于‘阳’字疏,其不能补阴亦在言外。注之即所以砭之也。”[2]可见,传统文化有助于对古典医籍的深入理解。事实上,整个传统中医理论体系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若干范畴为理论基础,可以说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没有中医理论。中医教育首先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灌输,若缺乏传统文化素养,不谙哲理,将有碍中医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中医临证水平也难以提高。故学习中医必以传统文化为基。

其次,在医德教育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医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道家的“寡欲”及佛家的“慈悲”等各家伦理思想与主张,无不对古代医家的素质、行为有着深刻的伦理限定。如“医乃仁术”之说就源于儒家“仁义天下”的道德原则。中医强调关注人、爱护人,把仁义道德作为医者的准则和追求。在医学领域,“仁”是通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即“术”来具体体现的。唐代药王孙思邈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是佛家“慈悲”思想的体现。

中医教育中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分析

传统文化对中医教育有着深远意义,但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西方文化与思维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文化,而传统文化却被束之高阁,这是导致中医教育中传统文化缺失的主要因素。

第一,基础教育忽视传统文化素养。在步入中医院校接受系统教育之前的学习阶段,我们称之为中医学前教育,主要包括中小学教育。目前,中医学前教育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有所欠缺,这使刚步入中医大学的学生无所适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本来无可厚非,但现代中小学教育中,过于偏重数、理、化的学习,以及注重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却普遍忽视其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熏陶。其中仅有的语文学习,也只是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渗透。而在家庭教育中,也很少有家长会注重孩子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学校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使得我们很多准大学生们不知传统文化为何物,潜意识中有所排斥,这就是中医学前教育忽视传统文化学习给中医教育带来的弊端。

第二,中医教育中西并重的现实模式。中医学现行的教育模式是东西方文化和医学知识同时授受的过程,这就是中医院校教学过程中比较独特的地方。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科学,属于东方文化的范畴。中医院校的教学过程以中医专业知识为主,侧重于东方文化,但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胜任现代医疗保健工作和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教学中还安排了大量的现代科学的基础学科和西医学的有关课程,学生入学时一般已具备了一定的西方文化的基础知识,所谓先入为主,他们更容易接受西方文化与思维模式。相反,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法及基本观念等比较生疏。相对现代科学及西医学而言,中医知识的学习令他们感到迷茫,很多学生称之为“读天书”。这正道出了高等中医院校的教学过程中,东西方文化知识并授,学生在学习掌握时会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

第三,中医学子的迷茫与困惑。目前许多中医院校响应国家教育部高校扩招政策,进行扩建扩招,中医学子的队伍不断壮大。进入中医院校学习的学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自愿报考学习中医学,第二类是父母家长要求报考,第三类是落选后被调剂过来。其中很多学生都属于盲目报考。中医本就深奥,名词术语古奥,与现代化差距甚远。而即便是那些带着很大热情报考中医院校的学生,一接触中医学科,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概念相对抽象,也不易领会其中要旨。而西医学科,看得见,摸得着,概念清清楚楚。此时,中西医在学生心目中的反差便开始了。再者,随着社会发展的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人文思想逐渐被边缘化。于是,报纸媒体可以用很大的篇幅去采访报道飞船升天,却鲜有对于文化传承的关心;电视广告播放的无外乎高科技的产品和技术,却鲜有对历史文化的宣传[3]。现今重科技轻人文的社会氛围,导致中医学生在潜意识中重技艺而轻人文,这使得他们不知不觉步入尴尬境地。因为对于中医学而言,技艺固然重要,但中医学是植根于传统文化中的实践学科,人文思想是其重要基础。

传统文化素养不达标,使得目前中医院校的学生普遍对中医学缺乏应有的热爱与信心。他们在无法深入理解的同时常处于无端的迷茫与困惑之中,所谓“志不坚者智不达”,试问这样如何能学好中医学?

加强中医传统文化教育

针对目前中医教育中存在的文化缺失现象,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可供参考的建议或意见,加强中医传统文化教育,以更好地传承与发扬祖国医学。

首先,要注重中医学前教育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在中小学教育中可适当增加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比如在课程中专门增设传统文化选修课,引导一部分学生早早接触传统文化及思维模式,也可将传统文化知识列入升学考试大纲,作为能力评定项目之一。在语文教科书中适当增加传统文化的元素,尤其注重中医学知识的穿插,如现今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诸如“扁鹊见蔡桓公”之类的文章,可以多加选编。此外,还可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兴趣班中,如开设围棋、太极拳剑、书法、民族乐器、国学等课程,供学生选修,以培养他们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

其次,进一步完善中医院校目前的教育模式。中医教育水平要提高,关键在于中医的精髓部分要讲深、讲透、讲广,使学生深入理解而触类旁通。鼓励学生熟读甚至背诵传统经典书籍,如《黄帝内经》《伤寒论》《医学三字经》《药性赋》等,在打好中医学功底的基础上,再学习西医的人体解剖学和生理病理学等课程,使学生对人体和疾病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以便进入临床能更快地适应。授课过程中,西医应重基础,而中医应重临床,这样使学生遇到疾病既知道其病理变化,又知道辨证的核心,药到病除。只有这样不断努力,才能培养更多更好的中医人才[4]。“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的许多技艺多为以师带徒的形式传授,言传身教,口口相传,使各种技艺得以流传,如扁鹊师从长桑君,张仲景师从张伯祖,李东垣师从张元素等。师徒教育是古代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之一,师承模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方面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时代变迁的缘故,现代中医教育不可能完全回复到古代师承模式,但可适当借鉴效仿,让刚步入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早早接触到德高望重的名老中医,领略他们的医德医风,学习他们的技艺,将有助于坚定学生的信心。

第6篇:中医基础理论背诵重点范文

为提高教学质量,结合近几年来在实践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对中药学专业开展PBL教学模式,就教学过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关键词

中药学;分子生物学;PBL教学模式

PBL(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教学法改变了以往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通过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将基础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PBL教学法于2000年以后进入我国医药学教育领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证明为比较有效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方式,并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2]。河南中医药大学于近几年将本科分子生物学课程及相关的临床课程进行整合。因此,为补充传统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分子生物学的蛋白质及核酸两章节实行了PBL教学。目前,学校使用的是唐炳华主编的中医药院校教材《医学分子生物学》(第九版),共涉及14章节内容。因为分子生物学这门课是在本科生学完生物化学后开设的,部分与生物化学重复的内容就不再讲授。为强调分子生物学的重要性,侧重结构分子生物学;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使人们很快认识到遗传的“中心法则”,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药物作用的靶分子通常也是生物大分子,因此重点介绍核酸结构、蛋白质结构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在这部分内容中牵涉染色体、基因、基因组、药学基因组、蛋白质结构及分析方法、真核和原核基因表达调控蛋白、基于生物大分子结构的药物设计等很多部分与中药学专业密切相关,在PBL教学中要给学生明确的方向来查找资料,否则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抽丝拨茧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会浪费很多不必要的时间。PBL教学就是基于现实情境的案例讨论式教学,高质量的案例式教学是PBL教学的灵魂。只有选择恰当的、常见的案例作为教学题材,其情境的现实性让学生感到亲切、不陌生、似曾相识,才能起到既引入教学知识点,让学生牢牢掌握,又锻炼学生时间思维能力的作用。此外,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在实验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这样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咨询教师等方法,不仅开阔眼界,还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层次。

1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点

1.1不可让学生分工查资料

比如讲授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时,因为前面已经学习了DNA的生物合成和RNA的生物合成,就想让学生根据这两部分内容先在课下自学,同时搜集这方面的资料,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这种分工查资料的做法在PBL中是应该避免的。PBL是将学习引申到课堂外的学习,每位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先行知识进行有效的学习和知识重构。这种学习过程是别人不能替代的,此时若分工学习,则有忽视学习的过程和质量而过分追求问题答案的倾向,不符合PBL通过问题引导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因此不应该给予鼓励,而应明确制止。

1.2教师在讲解问题时需要纵横渗透,辩证思维

比如蛋白质与核酸都存在一级结构和空间结构。一级结构都是链状的,由基本结构单位通过特殊化学键连接而成;空间结构上都有螺旋结构,等等。不同之处是基本单位不同、连接化学键不同、结构等级数不同等。教师在上课前有明确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预习、查找资料等,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样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就得到了体现。通过比较,将彼此交错的知识联系到一起,进一步深化知识结构,强化知识吸收。

1.3协作互助意识加强

PBL教学成绩的评定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小组提交的最终问题解决方案,因此在合作学习条件下,学生彼此友善、乐于帮助、尊重他人,有责任感。相反,在竞争的成绩评定标准下,则焦虑较多,害怕失败,只为自我和高成绩着想。但是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些学生很自信,需要给予挑战,使之在学习中尽全力;有的学生学业水平处在小组的底层,他们在学习中会犹豫不决,除非变得越来越自信,否则很难从同伴中学习到较多的知识;极少数学生会很安静,可能是过于胆怯、礼貌,或因缺乏准备和某些个人问题所致。综合各种因素,10人为一小组,因为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人数过多,不能做到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发言机会,并且教师的教学进度很难保障。采用学生自由结合形成小组,这样分组的优点是小组成员相互比较熟悉,课后互相联系和沟通会非常方便,讨论的气氛会更加轻松活跃。可是同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格,性格相似的关系会更好。分组时要注意进行均衡分配,教师通过微调,进而更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问题。最开始接触时,教师要明确学生的行为,告知为什么要这么做;要在每一组指定一名成绩优秀、责任心强、有领导能力的学生做负责人,或者轮流当负责人,这样会增强团队凝聚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1.4文献检索及资料分析能力

小组讨论所形成的解决方案,需要学生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学生课下进行信息搜集、整理、分析,这一过程既锻炼了学生实际检索文献的技能,又锻炼了学生全面考虑分析问题的能力。

1.5学习结束后,教师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因为学生课前整理资料的过程带有很大随机性,涉及面较广,针对传统的复习考试没有太大的优势,学生会觉得有些不公平,所以采用的是课程终结性考试的方法来评价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对共同的疑难点进行详细分析。对学生的学习和表现(包括查找资料和学习的能力、讨论中发言的情况、和小组成员的合作、对小组的贡献等)进行综合点评,指出不足,提出改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发现,实际上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限于课程结束的时候进行,应该贯穿于各个环节。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教师要尽快监督鼓励他们改进。随着教学的进行,学生会感觉到自己一点点的进步,自信心也会慢慢增强;对于学生的优点,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以激发更大的学习热情。众所周知,学习、掌握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验技能很重要,对于了解体内的物质所发生的变化、疾病发展的分子机制、探索药物作用的机制和靶点、进行中医药的现代科学研究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PBL教学法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将传统呆板的教学模式多样化,趣味化,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领悟到学习的乐趣,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BL强调的不仅仅是让学习者解决问题,而是要让他们理解问题与相关知识经验的关系,以及运用知识经验有效解决某类问题的思维,以实现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培养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2存在问题

比如在查找资料过程中搜集的资料过于发散;可是若设定了关键词查阅,查找范围就受到限制,一定程度上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课堂的汇报时间紧,讨论无法深入进行,学生的思维认识无法得到充分显现。

3结语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基因工程、酶工程等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技术前沿的学科,知识更新快,单从单元教学看,从开始教学设计到教案编写,再到PBL实施,无论是教师的投入还是学生的投入,均远远超过传统教学。但是PBL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不能用即刻时效反映。如果工作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自主探索、充分思考和交流探讨的乐趣,能让学生在PBL过程中获得除知识背诵以外的思维训练,如果一次又一次的PBL经历能让学生提高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成为一个有职业情感的人,那么教学付出就一定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作者:马利刚 赵乐 韩永光 武慧敏 郑晓珂 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