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物理的几种实验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对演示实验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课前准备不充分。
由于物理作为中考的一部分,但课时没有像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主科那样多,因此一些教师为了赶课程进度,有轻视演示实验教学的倾向,课前不进行充分准备,也不在课前为学生布置相关预习作业,使得学生在上演示实验课时,不知道关于实验的具体步骤、操作所要注意的事项等,学生整课堂都是“漫无目的”的。此外,在上课时有些教师在黑板上画实验器材,用讲实验的方式替代演示实验,有些教师甚至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代替草草了事,诸如此类的方式,都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目标。以上种种现象都说明教师对演示实验教学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1.2演示实验的操作不规范。
许多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时“不拘小节”,操作十分不规范,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秤时,取砝码、移动游码直接用手而不用镊子,点燃酒精灯所用的火柴,直接扔到地上,而不放入专门的废物杯中。演示实验是演示给学生看的,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被学生看在眼中,而且在考试中也有与实验操作相关的题目,若教师不为学生演示规范的操作,就很容易让学生误认为错误的操作方法就是正确的,造成失误。此外,不规范的演示实验操作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态度和习惯。
1.3学生参与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由于物理学科逻辑性、抽象性较强,而且在许多学生看来物理与实际生活没有很大联系,再加上许多学生认为物理演示实验的相关操作不是物理考试的一个环节,因此许多学生在参与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没有积极的、主动的参与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意识,学生很难将相关的物理实验知识纳入自己的物理知识体系中,长此以往,会大大降低学习物理的效率。
2.针对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法
2.1初中物理教师要端正自身的态度,以身作则,课前认真进行准备。
物理教师要明白演示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为了赶课程进度,而轻视演示实验教学,而是要将其与对待其他物理知识一样,认真细致地进行备课、演示、讲解,只有教师做到以身作则,重视物理演示实验,学生才会纷纷效仿,认真学习演示实验。例如在进行“平面镜成像”这一实验时,我们在课前首先要向学生提出“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还是实像?”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思考。然后教师要在课前准备好实验所需器材,即玻璃板、大白纸、水彩笔、直尺、火柴、两只相同的蜡烛。并且将实验的步骤清清楚楚地写到教案上,在课上进行实验演示时,按部就班地进行。只有通过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在上课时做到游刃有余,并且当学生认识到老师如此认真地准备时,他们也会效仿教师,认真地听讲,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就得到提高。
2.2规范实验操作步骤。
教师要认识到,教师规范的演示实验操作,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更是培养学生形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所以,教师在进行实验操作前,一定要认真仔细地研究相关实验步骤,确保实验步骤是正确的,不会在演示时将学生带“跑偏”。
2.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针对学生参与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形式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在实验中,教师要注意正确操作的示范,指导学生使用器材的正确方法。然后开展实施小实验、小制作的实验教学手段,让学生“动”起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从而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提高。例如在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这种操作简单的实验时,我们可以分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弹簧测力计,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自行进行实验,感受实验效果,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实验参与度,更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实验学习的热情。
3.结语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若物理少了实验教学,就如同无源之水一般。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清楚地认识到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课前准备不充分、实验操作不规范、实验演示可见度低、学生参与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并通过教师端正自身态度、规范实验操作、鼓励学生动手实验等方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从而使物理实验教学能真正为充实学生的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相关素质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职高物理 实验教学 有效教学
职业高中是为社会培养有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场所。物理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职高物理实验教学普遍没有得到重视,在资金投入等方面得不到保障。尽管如此,只要物理教学工作者肯下工夫,多为学生的后续发展着想,物理实验教学即使在设备简陋的条件下也能获得精彩。
一、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职业高中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厌学情况严重。而物理学又是各门文化基础课中比较难学的一门学科,因此学生对物理学习普遍有畏难情绪,学习毫无积极性,上课聊天、玩手机、看闲书是普遍现象,教师也习以为常,对物理知识的讲解依然从理论到理论,照本宣科,实验教学能减则减,不挖掘物理学的内在美,不把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呈现在学生面前,自然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要充分调动职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物理实验教学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回顾物理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所有物理知识和原理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实验能使物理教学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望;实验能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更易于职高学生的理解;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物理实验有效教学方法
1.让物理演示实验走进每一堂课。
在德国,人们认为一堂物理课没有实验是不可想象的。而反观我国,目前职高物理教学中除了大纲规定的几个重要实验必做外,其他小实验则能不做则不做,没有认识到物理实验教学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没有大小之分,只要设计合理巧妙,都能成为有效教学的补充。教师不能因为物理原理简单就一句带过,例如,自由落体中提到轻、重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它的前提条件是没有阻力,如何引出这个条件?我们可以把一张纸撕成相同的两半,将其中一半揉成一团,再让它们同时自由下落,结果显而易见,因为空气阻力的作用,其中纸片晃晃悠悠地落地,此时再让学生得出结论,自然水到渠成。又如,讲重心的概念时,让学生侧身紧贴墙壁站立,令其抬起远离墙壁的一只脚时,人就会向外倾倒,可以体会到重心不稳的感受,如此,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教师再做恰当分析,教学效果大不相同。像这类小实验,教师可以随时“插播”,既不耽误教学进度,又能抓住学生的心,何乐而不为呢?
2.通过实验小组分工协作,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职高同一个班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相差悬殊。后进生有强烈的自卑感,学习情绪低落,求知欲很低。通过实验小组的分工协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利用自由落体运动测重力加速度实验中,给小组里每人分配任务,如一个释放小球,一个观察并喊口令,一个负责掐表计时,一个计算结果等,使每一个人都明白自己是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只有每个环节都做好了,才能得出准确结果。相对简单的操作,后进生也会,久而久之其学习兴趣就上来了。再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看哪一组的数据更接近准确值,这样,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就都能得到充分调动,实验教学效果就大大增强了。
3.先做后学,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究精神。
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只有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他们的求知欲才能被激发出来,有效教学才能成为现实。在电子电工教学中,电容器的作用、电容的单位往往是学生感觉抽象难记的概念。为此,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地组装一些小器件,如焊接有RC振荡电路的LED频闪器,给学生提供不同容量的电容器,使闪光频率不一样。当学生注意到这个现象时,引导学生注意电容器上的各种数字符号。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就被激发出来了。另外,组装微型收音机也是一个不错的学习过程,成功者会有成就感,学生会从中认识到很多不常见的元器件,了解电路原理及有关无线电的知识。当学生饶有兴趣地完成一个个作品时,他们的求知欲就得到了满足,情绪会步步高涨,兴趣会更浓厚,探究精神会逐渐增强。
4.寓教于乐,贴近生活,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在教育史上,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将“生活引进学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使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其实就在身边,是学有所用的,学习兴趣自然会提高。在讲离心现象时,人们常举“离心式水泵”、“洗衣机脱水机”的例子,学生自然懂。但我们可以用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记忆深刻,让教学效果更为有效。就地取材找一个矿泉水瓶,剪下几公分高的底部,在上面钻两个小孔,用一根细绳穿过小孔,倒上一些红墨水,就可以表演杂技“水流星”了。只见“一团红色”在竖直平面上、水平面上旋转翻飞,却滴水不漏。在学生惊讶之时,紧接着将瓶底钻几个小孔,里面放一块湿布,再拉绳子做圆周运动,结果水滴飞溅,湿布变干,一个脱水器立时呈现在眼前。至于离心式水泵,则可以更简化,找一根筷子粗细的软管,灌满水,一端插入盛满水的矿泉水瓶子里,另一端在高出瓶口的水平面上做圆周运动,只见瓶水被不断吸出。教师再稍加分析点评,学生就会牢记这样一个原理: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必须有足够的向心力,否则物体将做离心运动。这样课堂教学气氛必定很活跃,学生没有不被吸引的。只要教师有心,类似贴近生活的物理实验便唾手可得。同时,有些简单的操作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尝试,让他们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如有失败,则不妨当做典型案例分析。
5.改革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传统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僵化,物理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教学方式呆板。教师按照教材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到步骤、注意事项面面俱到地讲解,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得出数据就算完事。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没了,有效教学自然得不到落实。
职高学生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必追求数据的完美,只要原理正确,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必拘泥于一种模式,让学生体验、享受实验过程更为重要。如测重力加速度,可以用自由落体法,也可以用单摆法。至于哪种方法更容易做、更准确,则放手让学生讨论、探究,找出优缺点。这个过程远比得出几个数据更重要。
6.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的思维扫清障碍。
目前多数职业学校不重视物理实验,实验设备严重不足,物理实验教学受到相当程度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教师迷恋多媒体模拟实验,让学生看看了事,不重视实际操作,慢慢地,学生会产生错误认识,以为物理实验是想象出来的,不过一个游戏而已,没有实际用处,学习劲头就会陡减。所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滥用,只能在实物无法演示或演示稍纵即逝现象时作为参考。例如,演示机械波的运动时,把一根长绳子一端固定,用手在另一端水平拉直绳子,然后上下晃动,一个横波就会沿着绳子传出去。这时教师提问:绳上每个质点怎么运动的?看不清怎么办?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后,老师拿出一根红布条系在绳上,再重复上述动作,这样,就能看清绳上系着红布的这一点的运动情况了,然后我们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横波的传播,放慢速度后,波峰的运动、质点的运动就一清二楚了。另外如天体运动、电子绕核运动等物理现象,也只能用多媒体模拟演示,这样才能给学生逼真的感受,摆脱认识的障碍。
7.利用项目教学法,提高职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把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力。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相信他们完全有能力从目前发达的互联网中搜索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如在热学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事先做一些功课,了解一下人类认识热现象的曲折过程,进一步了解现代灶具的变化过程及它们的加热原理,从中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移动电话能否使物体温度升高,让学生分小组制订工作计划及决策计划,并实施工作计划,最后得出结论。各小组间展示实验结果,并相互评价,教师仅起引导和点拨作用。这种探究性实验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欢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精神,为将来在社会岗位上能独当一面、拥有创新精神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兴趣艺术动力关注有效结合
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产生注意的基础,求知的动力,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其途径是多方面的,而课堂教学则是主要形式。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
讲课时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设计好每堂课的“开场白”,要讲出新意,讲出字里行间学生看不出来的“奇珍异宝”。因学生对知识兴趣的第一个源泉就是教师对每个学科、每个单元、每个课题的“开场白”。下面就对“开场白”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 利用“开场白”揭示物理学在各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向学生说明物理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学问,在天文、地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六大基础学科中,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观点看,天、地、生、化都可归结到物理和数学;现代工程技术也要靠物理作为支柱。还要阐述物理对现代科学的重要影响以及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巨大成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经常地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步入物理学这座精美的科学殿堂,以极大的兴趣和勇气去吸取其中的营养。利用“开场白”解决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克服畏难情绪。
(二)“开场白”要注意利用直观的趣味性
教具、挂图和各种实验仪器、设备等生动具体的直观现象,都是“开场白”无声的语言,不可忽视的素材。通过直观设置悬念,诱导学生变枯燥抽象的原理学习为生动活泼的规律探索。这样,“以疑导读”“以用入读”“造就学生的知识饥饿感,促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启发学生尽快地理解其真谛。利用“开场白”进行情感教育,缩短师生的思想距离,创设积极、和谐、富于情趣的教学环境。师生关系的冷暖亲疏影响着情绪和心态,决定着教学功能的实现程度。“亲其师,信其道”是富于哲理的古训。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关键是教师要以身作则,知识广博,具有吸引力,从而影响学生的素质和修养。
(1)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起。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那么准确界定一样,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人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
(2)指导学生“实验探索”,体会学习的乐趣。密度是初中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个教学难点。本节课可以用实验——探索贯穿全课。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拿出两块大小不同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指出:鉴别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鉴别,只凭气味、颜色、软硬等这些物质的明显特性来鉴别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探索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发现。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接着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开展全班讨论,确定出最佳实验方案,让学生自选器材,分组实验,得出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对于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让学生猜想,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估计学生会说: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教师指出:质量与体积究竟是不是成正比关系,必须通过数据处理才能下结论。当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是一个恒量(成正比),不同种物质其比值不同,便可找出物质隐蔽着的重要特性m/v,其大小是由物质种类所决定的,反映了物质种类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上把物质具有这种特性叫做密度,这样紧紧围绕密度这个概念,创设情景置疑,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丝丝人扣,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当实验探索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三)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引导学生独立的学习
一、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发现快乐
一直以来,师道尊严束缚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往与交流,也束缚了学生个性和思维的发展。新课改要求,物理教师要和学生平等交往,教师要爱护学生,使学生喜欢老师,相互建立亲密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利用自身优势,发挥自己特长,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创设融洽的氛围。这样,在教学中利用爱的迁移,使学生由喜欢物理老师到喜爱物理学科。在学习物理过程中,能转化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把以和物理老师交往为快乐迁移到以学习物理为快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
二、投其所好,使学生得到快乐
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还不够,要学好物理的另一点是教师必须投学生所好,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了解到以下的课学生都不愿听,因此,使课堂的学习效果很差。1、老调重弹的复习课、试卷分析课。2、新课,但大部分同学都能看懂的内容。3、实验课,教师课前喋喋不休的交待。鉴于此,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在复习课,试卷分析课的教学中,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讲解,因为我了解到,每次考完学生都急于知道正确答案,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错题。每个同学都会将自己的错题进行分析,因此,在课堂时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给学生留空间,能使他们很好的展示自己,课堂效果也显而易见。至于对新课的教学,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这样可以将简单的内容学的更透,当然,有学生讲解,也有学生为老师进行评价,教师只是作适当的点拨,这样一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做教师的辛苦,课下要查资料,写教案,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节课都要倾注老师的心血,这项任务交给学生,使他们真正寻找到了学习物理的快乐。对实验课的教学,是学习物理的重点,所以实验课前老师总不放心孩子,怕弄坏这,碰坏那,但学生不这样认为,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他们不仅能顺利地完成实验要求,还能进行一些合理的探索,看到这玩得高兴有趣,而且还能学到知识。
三、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快乐
物理,即从自然现象中悟出道理。也就是说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不仅绝大部分物理概念和自然规律都由实验归纳得出。而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对实验特别充满兴趣。因此,物理实验,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获得心理上的愉悦,有利于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否定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例如,在浮力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浮力大的可以浮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小到却托不起一枚铁针?再如,学习摩擦时,我们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没有摩擦,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论成绩好坏,都能积极思维,参与讨论,表达自己见解。1、师生共同探讨。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逐步形成。物理学中有一些概念、规律很抽象,光靠教师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教师可收集或自制相关教具、学具,在授课时演示或让学生操作,把抽象的概念或规律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来。如在学习分子运动、磁感线、电流、电压等一些抽象的概念时,必须借助想象才能理解的,初中学生更难理解。要帮助学生理解,可凭借科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课件,模拟这些物理学过程,或上互联网搜集相关资料并下载,播放给学生观看,师生共同讨论,既便于学生理解,也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乐趣。2、学生分组讨论。在学习压强一章内容时,在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时,让同学们拿一根一端削尖而另一端较平的铅笔,左右手挤压笔的两端,并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手挤压,受到压力相等,但受力面积不同,靠笔尖的那只手受力面积小,受到的压强大,所以要痛一些。通过学生自己感受实验效果,比教师演示实验时看到现象的印象要深得多。再如,讲授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时,可让学生们各抒已见,提出各种猜想、实验方案,并指导学生用实验验证,并对他们的探究进行交流评估。让学生尝试初步的科学探究,使学生在实验与探究中体验物理学习内在的快乐。
四、巧妙设计作业,让学生享受快乐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式教学;教学模式
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应以探究性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目前探究性实验教学存在着设备简陋无条件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学生探究时真正参与的少看热闹的多,课堂教学效率低等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谈谈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几种模式。
一、探究性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探究性实验就是让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传统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的理论讲授和学生的大量练习相结合。在实验中学生掌握的知识难以巩固,无法通过知识的探究过程,无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探究性实验以其形象、生动、形式多样,蕴藏非常活跃的因素,需要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空间,活化知识结构和训练思维空间,塑造完善品格和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物理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科学探究。在新课程中,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材中安排了35个探究性实验,占到总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而且《标准》指出:“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科学探究试题越来越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显然,科学探究既是初中物理课程的目标,又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几种教学模式
探究实验的特点就是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打破“明确目的―实验操作―验证结论”的模式,采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新模式,以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实现结果和过程的并重,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验证性实验的探究
验证性实验是通过给定的实验题目、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学生按照步骤操作,验证教师讲解过的结论或概念。教师通过设置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能够思考如何去实验,边实验边思考,而不是单纯的照搬,硬套,使学生养成探究实验的良好习惯。
比如说,“密度”概念的教学是初中物理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对这个概念的教学,就是一个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但是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加强指导,因为这个实验应用到“控制变量法”这个实验方法,所以教师最好抓住有经验的学生分配到各个小组去引导全部学生对密度的概念的学习。
2.指导性的探究实验教学
指导性的探究实验是常见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的课题往往是给定的,教材中也会给出探究的指导方案,只需教师在探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给予必要的指导。指导性的探究实验是教师热衷的一种探究性教学模式,但是教师不要为了探究而探究,全部交给学生,忽略教师的指导性。
例如,在教学“探究电流的大小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一节时,教材明确地给出了探究的课题,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步骤的设计,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同时也给出了学生指导性很强的思考题目等。在动手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回顾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回顾控制变量法,强调电路的连接要正确,要准确读数、记录、认真分析,总结实验结论。
3.开放式的探究性实验教学
开放性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是探究的最高层次的探究。从探究课题的选择确定、方案的制定、实验的操作、结果的分析处理到结论的总结、展示、交流,学生都有很大的自主性,完成的时间相对也比较长。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确定的目标下,有全局观点和善于妥协,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
比如说,在学习了压强的知识以后,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去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这就需要组织学生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探究,可以安排一个月的时间,要求各个小组写出实验报告,然后进行交流与探讨、总结。
总之,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好处是不言自明的,通过学生的亲身体会,培养的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和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从而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对某学科有兴趣,就会主动积极去学习,学习积极性才可能进入最高阶段。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至于如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物理科的学习兴趣呢,在教学上,我作过这样的探索。
1.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那么准确界定一样,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入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2.指导学生"实验探索",体会学习的乐趣
书中呈现的知识,通常是已形成定论的知识,固然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或联系,但他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一切,把自己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会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教学艺术的"基调"就在于找准学生心理状态的"固有频率",使教学信息收发达到同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同时,物理知识的传授,它应是一个学生自己思考,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实验探索"可以深化学习兴趣,这一过程,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精心备课,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学生应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应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如"密度"教学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实验探索",密度是初中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个教学难点。本节可以用实验--探索贯穿全课。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拿出两块大小不同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指出:鉴别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鉴别,只凭气味、颜色、软硬等这些物质的明显特性来鉴别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探索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发现。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诱导启发:每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能够改变(如分别取几块大小不同的铁、铝等固体,几杯体积不同的水、酒精等液体),分别测出每一种物质几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再来研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开展全班讨论,确定出最佳实验方案,让学生自选器材,分组实验,得出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对于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让学生猜想,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估计学生会说: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教师指出:质量与体积究竟是不是成正比关系,必须通过数据处理才能下结论。当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是一个恒量(成正比),不同种物质其比值不同,便可找出物质隐蔽着的重要特性m/v,其大小是由物质种类所决定的,反映了物质种类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上把物质具有这种特性叫做密度,这样紧紧围绕密度这个概念,创设情景置疑,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善于启发诱导,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当实验探索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3.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要想让学生学好物理,首先就要学生有求知欲望。第一课不是急于讲新课,而是先做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或趣味性较强的实验,介绍当今物理学的发展和前景,如太阳能、人造卫星、超导现象等。尽管学生当时还不可能全部理解这些物理现象的原理,但物理学千姿百态的奇妙现象会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电学时,先取出两个不同的灯泡,一个是100W,一个是60W,问同学哪一个灯亮,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说:100W的灯亮,但实际上接通电源60W的比 100W的亮,同学们又觉得非常奇怪。为什么呢,老师又不急于讲出原理和做法,给学生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自主学习、主导明确、合作探究”等几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整合,可有效地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物理学科的学习习惯、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的品质.
1物理实验教学的简单分类
物理实验教学,可简单的分为课堂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两种课型.
物理演示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被采用.演示实验的目的,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好奇、完成学生不易操作或有危险的实验验证.对于前两种演示实验,往往在课堂教学开始或新的内容片段的开端使用.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好奇,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因此,实验设计中切忌平铺直叙,以巧设悬疑,突出新奇、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的设计为最佳实验设计.故教学中适当的改变演示实验的表达形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演示实验中,教师恰当的语言引导,有利于设疑、有利于明确学生思考的问题,从而巧妙实现实验目的;演示实验完毕,给学生留恰当的讨论、思考空间,对问题的解决会更加有利.显然,“自主学习、主导明确、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打造高效演示实验教学.
学生分组实验,是实验教学中的重头戏.分组实验教学,是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问题意识、合作意识等逐步提高的重要途径.学生分组实验一般在实验室内完成,若条件允许最好是一人或两人一组来完成,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则多人一组进行实验操作.农村中学实验条件有限,多人一组进行试验最为常见.在多人合作进行实验的情况下,小组内人员的搭配、各种分工应明确、角色转换应有组织地进行,小组长的组织能力也会显得非常重要.在进行分组实验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除了实验材料、实验仪器等的准备外,还应包括实验方法、实验操作规程等的了解与明晰;为了节省时间或加强实验对比,还应该逐步实现相邻小组做不同实验、同一实验由不同的几个小组同时完成的安排.因此,在组织实验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学生实验的效果与实验课堂的效率.成功的完成实验,关键在于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对实验流程的掌握,因此学生对实验的自主学习的效果也是非常重要的.小组内的合作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这在学生的能力发展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毫无疑问,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做好学生分组实验教学的重要途径.
2在实验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2.1解读实验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实验教学中的“自主学习”阶段,实际上是学生了解实验内容,明晰实验器材使用条件,把握实验规程的阶段.这是所有实验的第一个重要阶段.如:测量或确定百米跑道的长度,学生必须要明确是选用米尺还是选用皮尺作为测量工具.因为米尺和皮尺,最显著的区别是它们测量范围量程不同.若用米尺就必然要采用重复测量的方法,即使方法、操作与读数都正确,仍会加大实验的误差;而皮尺却可以一次性测量,能够有效地减小误差.使用前,我们还要确定清晰刻度的位置,以及刻度尺的分度值等.这些因素都会关系到实验操作和读数的准确程度.显然,学生对实验内容“自主学习”的效果,影响着下一个环节中实验的效果.然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要有坚定地信念和毅力.在实验教学中,本阶段大约需要5~8分钟.
2.2解读实验教学中的“主导明确”
实验教学中的“主导明确”阶段,实际上是教师对学生分组实验内容中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实验操作中的难点重点的进一步剖析.本阶段,教师是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条件下,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验的实效性,所做的更深层次的说明.通过教师的明确指导,可使实验的进行节奏性更强,更有利于巩固教师在实验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本阶段在实验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如有些实验仪器需要调节,有些实验操作需要分解说明等,都应在本阶段做重点说明.例如:托盘天平使用过程中的调节平衡,首先,要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双眼观察指针的摆动,轻轻旋转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明确,平衡螺母一定要从低向高调),最终使指针停在分度盘的中间刻度线处.对于有问题的天平,若不能达到目的,则需移动游码进行调节,并准确记录游码的位置.在此过程中,不能用力太猛,否则易于损坏刀刃,损害托盘天平的灵敏度,从而加大了实验的误差.对于这一类需要调节的实验仪器,应注重演示并讲明怎样正确的调节,最好当学生的面多示范几次.而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教师则应明确指出,学生在水沸腾前与水沸腾时应关注的观察数据与实验现象,以提高学生实验的实效性.并且在后期的实验分析、实验总结部分,教师的“主导明确”更是少不得的内容.本阶段,在实验教学中大概需要5~10分钟
2.3解读实验教学中的“合作探究”
实验教学中的“合作探究”阶段,实际上是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的阶段;更确切的讲是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老师的巡视指导则更多的倾向于保证学生实验操作的无危险更安全.例如: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电流的电路连接的实验中,开关应断开,电流表应与被测部分串联,保证电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被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试触法进行尝试),不能将电流表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接在电源的正负极之间,以免因电流过大烧坏电流表,引发火灾.教师巡视过程中要严密监视,以防不测.当然,可以事先要求学生将电路图画好,然后按电路图连接电路,达到操作时降低难度避免危险发生的目的.也可要求学生连好电路,必须得到教师的检查同意后,方才可闭合开关进行实验,否则一旦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或电路中发生了短路现象就极易烧坏电流表引发火灾.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则应特别强调酒精灯的正确使用.酒精灯作为一种加热工具,它的构造限定了它的使用方法,不允许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使用结束以后,不能用嘴去吹灭酒精灯,而应该用灯帽盖灭;操作过程中,如果不当或不慎,使洒出的酒精燃烧,不可用水浇(因为酒精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燃烧着的酒精易漂浮在水面上,随水流动,容易发生火灾),而应该用湿布盖灭(隔绝空气的办法)等.
学生小组内的合作探究,应在小组内部分工明确的基础上展开,这就要求小组的构成上应保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组建原则;小组长的领导才能,各种角色的有效替换,对合作探究的实验效果、学生能力的培养都很重要.实验过程中,实验数据的读取、收集、记录,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记录,不同的学生都应该有所经历,切不可一人独断专行,影响小组内部的合作.以上内容也应该是教师巡视过程中重点关注的事情.另外,实验结束学生能否整理好仪器,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也值得老师去关注.
学生小组内的合作探究,还应体现在:(1)小组内部对实验数据展开讨论分析.(2)小组内部对所做的实验操做作反思与剖析,提出更好得实验建议.(3)讨论提出更有建设性的实验改进意见.
总之,合作探究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的很多能力均在实验探究中得到发展.本阶段大概需要25~30分钟.
3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操作一定要规范
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潜移默化的学习榜样.不规范的、随意的实验操作,极易使学生无形中学到,从而影响学生良好实验品质的形成.如:精密仪器在使用时要轻拿轻放;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酒精灯后火柴棒,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专用废物杯中.总之,教师规范的实验操作,不仅有利于提高实验的成功率,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
3.2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与学生的互动
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主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不断的启发提问,适时的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现象,如有可能则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中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如:在讲解流体中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可以让学生亲自到讲台前去体会,在吹管中的气流冲击水面时两条小船向中间靠拢的实验过程,使同学们亲身感受到物理的奥秘.
3.3实验不仅要现象清楚,而且还要面向全体学生
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到实验中去,杜绝有利于实验之外的情形发生,小组长的领导能力在此过程中作用不容小视.尤其是一些现象并不是很突出的实验中,更要加以强调.在演示实验时,教师则应该创造一切条件,把实验现象放大,以达到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注意到的实验目的.
3.4实验教学中,利用一切手段,加大实验对学生的影响,增强实验对学生思维的冲击力度
关键词:中职;物理;教学模式;创新
一、中职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特点
1.基础薄弱。相对成绩优异的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的学生们来说,中职学生的学习成绩通常并不理想。在他们的入学条件上对文化成绩、是否毕业以及表现是否良好并没有什么要求,基本都靠自愿。
2.呈现出不完整、不平均的物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3.在物理的学习当中呈现出普遍水平较低、运用物理观念不足和学习物理的方法欠妥等现象。
4.缺乏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抓住学生特点对中职物理教学进行创新的具体方法
1.营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是十分重要的,有助于中职学生增强自信并能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因为中职的学生从初中阶段开始就缺乏意志力,自主学习的能力较低,自身约束力不足,同时还缺乏信心。由此可见,轻松愉悦平等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多么有利,能够增加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自主地参入进学习当中来。所以,教师要时刻对学生予以关怀,期待他们进步和成功,多给他们创造展示的空间。
如学生答错问题的时候,可以第二次作答,没考虑好的时候,可以给他们考虑的时间,当有不一样的意见时,可以在小组内展开辩论,对教师的讲解有疑问时,鼓励他们提出见解等,从而激励他们大胆立异。与此同时,还要挖掘学生的发光点,善于发现他们的一丝一毫的进步。他们做错时,要耐心引导他们改正,领他们明白问题所在,找到方向。另外,还要展开竞争模式。比如在课堂当中融入“物理小故事”,或是展开课堂辩论赛。
2.问题情境教学
大多数中职学生通常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他们的学习目标模糊,觉得上中职学校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有个毕业证。基于这种心理,课堂上常常呈现出纪律混乱,不用心听课,散漫的现象。他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掌握好知识技能的重要性,仅靠一纸证书,没有实质性的学问,在社会当中很难立足。教师要避免过量的知识灌输,可以通过设立问题情境去讲授知识。“情境教学”通常是将书本当中的内容重现,关于教师采用怎样的方式以及再F情境的角度,就要在课前充分的准备了,实现情境与课本内容相结合的同时还要明确内容的要点,冲破有难度的地方,从而令学生的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提升,最后实现“效率学习”。
例如:在对《电磁感应》的讲授之前,教师可以先令学生对“电产生磁”的种种现象进行了解,并与生活相联,然后再通过提问“电可以产生磁场,那通过磁场能不能获得电流呢”,令学生对这一问题展开思索,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他们会因此产生强烈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令教学成效得到提升,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也掌握了“电磁感应”的操作能力。
3.互动式教学
采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交流互动模式。在讲授的过程当中,一步一步引领着学生的思维,并且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共同合作。互动式教学模式结合中职学生整体水平较低的特征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众所周知,中职学生相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说,基础薄弱,能力也有待提高。怎样使他们的学习有效的提升呢?在这种情况下,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够截长补短,各施所长,创建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平台。
例如:当教师对“牛顿三大运动定律”进行讲授时,可以适时提出“这些定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牛顿是怎样想到这些定律的?这些定律的真正内涵是什么?这些定律的提出有什么后果?牛顿拥有能量的概念吗?动量和动能存在什么异同之处?”接着,学生们的兴致以及渴求知识的欲望大大增强,班内迅速融入到了激励的探讨当中。
4.教学与实验相联结
实验在物理教学当中必不可少,每个物理定律的确立和物理理论的得出都来自实验当中。物理学习需要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以及小组合作来进行实验。物理教学的实验方式多采用“演示实验”,这种方式都是完全依照规定内容展开的。因此,学生只能一味的模仿,并不能对原理与手段真正掌握,影响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为了他们养成思维操作能力与创新意识,就要令他们敢于亲自动手策划实验方案,大胆的操作,拓展思维,令学生学会对物理现象发散性思考。
例如:在对“伏安法测电阻”这一实验教授时,可以向学生提出:“利用伏特表与电流表测出的电压和电流可算出待测电阻的阻值,可以仅用一个电流表或电压表对电阻进行测量吗?倘若可以测出来,还需要准备那些器材?怎样去测量?”接着让他们展开设想,共同探讨后设计出方案,并且作出电路图。这一系列过程,不但可以令学生养成动手能力,产生学习积极性,更主要的是拓展了他们的思维,还锻炼了创新能力,也学会了协作,令中职学生全面发展。
5.创新对学生的评价机制
中职学生大部分在初中阶段,成绩本就不理想,根底薄弱。而中职学校的教学宗旨是培育技能型人才,而不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所以,务必对考试制度加以革新,明确“培育创造型人才”这一根本方向。
首先,教师要合理利用“平时成绩”这个权利,令学生在平时小测的过程当中,激起学习热情,逐渐提升学习能力,同时予以鼓励,重视质量。其次,教师可“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分类”考试。比如,把试题分难易等级,题型多种多样。如此与学生真实水平相联,不仅有助于底子较好的更进一步发展,而且可以令底子较弱的加深知识记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教师在物理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正确把握职业教育的特征,转化教学模式,结合中职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物理教学上的创新,提升中职物理教学的水准,从而使教学成效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叶华山.关于中职物理教学中摩擦力教学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1)
一、探索实验方法,培养发散思维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教学的重点。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勇于创新精神。初中物理实验的探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这样在实验中,学生能正确地掌握物理实验的探究方法。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样就要求学生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使学生的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例如:在教学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时,我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之后放手让学生查阅资料,给出实验设计方案并完成实验,同时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①观察这一实验,我们应注意什么?怎样记录实验现象?②由于鼓面的振幅不易观察,通过什么方法,我们能比较出其振幅的大小?③还能设计哪些不同实验进一步来探究这个问题?学生经过探索研究,最后设计出了几种新的探究方案,而且学到了一种科学的方法:“转换法”。因此,用物理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实验的层面上,更要让学生的发散思维不断发展。
二、转换思考角度,培养处理问题能力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变换思想,转换思考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也就是说在实验时,尽可能去想他人所未想,去求他人所未求,冲破现存观念的束缚。当然,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多方面的,因而会有各种各样的答案,教师不要急于纠正,应巧妙地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观察、分析,最终由学生自己思考得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他人所未想的,哪些是错误的。这样就会很好地克服思维定势,让学生去进行有效思考,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处理问题能力。
例如:在教学测量物体密度时,如何利用天平、量筒等仪器来测量易溶于水的糖密度?如果还用一般的方法来处理有一定的困难,因为糖的体积难以测出,这时就得打破常规,转换思考角度,另辟新径。设想糖溶于水,是否也溶于其它液体呢?实际处理时,我们可以找一种与糖互不相溶的液体来完成。也可引导学生思考:糖虽溶于水,是否一直溶解不止呢?答案是否定的。我引导学生做实验,先制成糖的饱和溶液,再用它来代替上述的液体来完成。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学效果好。
三、改变仪器用途,培养求异思维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物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探究实验仪器功能,不断激发求异思维。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特点,挖掘教材,尽量多地设计演示实验,改变仪器用途,积极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在物理复习时,大家都知道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我为了开拓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改变仪器用途,提出问题:我们如何用天平来“称”物体的面积和体积呢?此时,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进行指导:虽然不能直接测量,但我们可用间接的办法来处理。这样学生忽然开朗,找一张厚度相同的硬纸片,用复写纸将待测物体的边界印在纸片上,然后沿边界将纸片剪下,再用同样的纸片剪一个边长为25cm的正方形。用天平称出两者的质量分别为m待和m正,就可得出待测物体的面积S待=m待S正/m正。用类似的方法可以测出许多不规则形状物体的面积。像这样的小实验还很多,这些有趣的实验会深深地吸引着那些渴望的眼睛。
四、巧制实验仪器,激发创新思维
新的物理课改教学,需要各位教师不断努力地去探索教学,并不断地更新自我,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新课程理念也要求我们无论如何都要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验为主干展开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适当引导自制实验仪器,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自制实验仪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包括实验的组织形式,对于简单易做的实验,可以由学生自己取材,自己动手实验,以弥补课堂实验的不足,同时也可以培养其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二是对于比较复杂的实验,特别是小制作和设计实验,应给予指导,如有必要应作出示范,这些小制作要定期评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习惯和实验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