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沉浸式劳动教育范文

沉浸式劳动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沉浸式劳动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沉浸式劳动教育

第1篇:沉浸式劳动教育范文

关键词:幼儿德育; 生活化;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00-001

一、前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幼儿德育必须回归生活,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要大力提倡生活中实施德育,促进幼儿德育生活化。幼儿只有生活在鼓励中才能学会自信,生活在宽容中才学会了忍让,生活在奋斗中才能学会自强,生活在公平中才能学会正直,生活在合作中才能学会交往。

二、实施幼儿德育生活化的主要策略

1.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

德育教育一旦触及幼儿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幼儿的情感需要,幼儿的学习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就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一日学习活动就不是什么痛苦的而是一种享受,思想品德的提升就不会是外在的附属物,而是心灵的雨露和阳光。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找准幼儿对于家庭、集体、国家等方面的情感与相关教育教学内容中结合点进行精心设计,凭借传统美德、传统文化及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调动幼儿的情感,点燃幼儿的激情之火。德育生活化渗透于重要节日中,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情感效果。“三八”节的爱妈妈教育,“五一”节的爱劳动教育,“六一”节的好儿童教育,“十一”的爱祖国教育,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的民俗、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等。这些富有深厚情感的主题活动,不仅是一种传统节日的民俗、民族文化传承教育,而且是爱祖国、爱劳动、尊爱长辈、关爱他人的情感教育,印象深,感触大。

2.幼儿德育生活化必须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

新纲要强调幼儿德育必须摒弃灌输式教育,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尊重幼儿的人格,在教育方式上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倡导幼儿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幼儿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德育生活化必须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这就意味着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是“我与你”的关系,是完全平等的,是民主、和谐、亲密的师幼关系。在德育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中,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中的“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教学原则要求,凡幼儿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这符合幼儿道德形成规律。尤其是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教师应抓住契机,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独立自主及自制、自律的品质。

陶行知先生还说:“我们道德上的发展,全靠着遇了困难问题的时候,有自己的解决的机会。所以遇了一个问题,自己能够解决它,就长一层判断的经验。”德育生活化不以追求确定的道德知识为目标,而是给幼儿练习道德行为的机会,引导幼儿在生活中体验,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积极思考,不断探索,让幼儿自我判断,自我选择,实现自我教育。

3.幼儿园应“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能说话”

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能说话。”整洁、美观、和谐的幼儿园环境对幼儿思想的启动、个性的陶冶、情感的启发、精神的升华都有重要的作用。“绿”是生命的象征,花圃、花坛、花带姹紫嫣红,不仅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美的享受,也可以激励人、教育人、感化人。我常以“绿”是生命的象征作为主题,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有时还将美术教学的写生、画画、美工制作等摆到精神愉悦、心情舒畅的花园环境中心,看看画画、做做,效果特好。促使幼儿更好地养成爱整洁、讲卫生、爱绿化、爱劳动、爱集体、珍惜劳动果实的良好习惯。

花园式的幼儿园育人环境,对深化教育改革帮助极大。如识别花草树木,就可以从单纯的知识传授中解脱出来,使教学更具生活化,形象化,幼儿乐于理解、接受,有利于幼儿很好地识别一些花草树木,懂得一些植物生长的知识和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的作用,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4.实现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幼儿园生活只是幼儿整体生活的一部分,而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在幼儿整体生活中实现的,因此德育生活化不仅要关注幼儿的在园生活,而且要关注幼儿的整体社会生活。

新教育理念倡导开放式的德育生活化,很需要社会各界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都来关心幼儿广阔的成长空间,全力推进幼儿新课程的改革。为让幼儿走向社会,在生活中获得感悟和经验,形成道德认识,内化道德行为,我常带幼儿去我园普法教育、尊老爱幼、公益宣传、环境保护等德育生活基地开展活动,活动时都能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这种生动活泼的德育生活化,对幼儿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都是极为有效的。

第2篇:沉浸式劳动教育范文

关键词:班级现状 问题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a)-0196-02

班级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良好的班风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过程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当前大学班级建设的情况不容乐观,“班级”在很多大学生的意识中概念不强,“班级文化”的建立不够细致和完善,缺乏班级活动,从而降低了“班级作用”的效率。

1 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学习计划意识淡薄,生活无规律性

大学的学习生活对于人生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将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高度以及将来的成就。然而,很多学生在高中以前的目标较单一,即考上理想的大学。到了大学以后,计划和目标的选择面变广,而且较高中而言缺乏了家长和老师的约束,从而自己的学习、职业规划变得不明确,缺乏了学习计划意识,生活变得无规律,逐渐养成了懒惰、做事无条理的坏习惯。

1.2 学生自我意识太强,集体主义思想逐渐淡化

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于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主要被统称为“90”后。由于当今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也愈加充实,很多父母对于子女的思想教育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使得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学生有较强的“自我主义”观念。他们喜欢标新立异追求独立。部分学生在从小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集团主义观念,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情况,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1.3 学生对电子产品依赖性较强,从而减少了同学间交流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来临,电子产品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随身携带有手机、MP3、平板电脑等高科技产品。这些高科技产品所带来的各种新鲜游戏、歌曲、电影等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课余消遣项目。于是,他们开始沉浸其中,一下课就开始玩游戏、看电影、连续剧,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宅男宅女。他们越来越沉浸在这些虚拟的网络环境,有的甚至已分不清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从而变得越来越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1.4 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活动形式主义大于行动主义

在部分高校中,一些活动组织者往往不会非常认真地组织开展一场课余活动,而只是应付了事,对于活动本身的意义的理解较为缺乏,认为开展活动都是为了应对活动本身,而不是去研究活动开展带给大家的真正价值。这样一来,对学生的吸引力就有所欠缺,学生的参与性也大大降低。

2 解决班级建设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2.1 加强集体主义思想教育

加强学生集体主义思想的教育,要从班级和学校两方面入手。以班级为出发点,更要以整个学校为出发点。从领导做起,从老师做起,以切身的实际行动来影响、感化学生。好的大环境能塑造好的小氛围,同时,小小的班级环境也是学校这个大环境的组成元素,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班级干部也应该响应学校号召,从自身做起,用实际行动去感染、带动身边的同学。

除此之外,班干部同时也应该着力加强班级文化的建设。“班级文化是一种以价值、心理等为特征,对班级特定的教书育人目标产生匹配作用的柔性战略管理手段。”如班级群体文化、寝室文化、集体的价值取向等,都能够促进班级文化的开展和建设。可以鼓励同学以寝室为单位,建立自己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寝室文化,从而再以寝室为单位共建和谐、积极、进取的班级文化。

2.2 健全班级体的学习规划制度,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

学习是每个班集体最核心的一项内容,也是每个人在学生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但是为了高效率地学习,学习计划是必不可少的。班级学习计划是将每个同学的学习计划融在一起,共同为了学习目标前进的根本依据。

2.2.1 分组讨论,互帮互助,建立“多帮一”、“一帮一”体制

以寝室位单位,将本班同学分若干小组。每组各设一个组长,组长负责对该小组内的成员进行管理,包括上课考勤、作业完成情况统计及小组成员的思想工作。对于作业的完成,在做题之后组织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及疑难解答,做到充分集结小组里每个人的智慧,组内不能解决的再在小组间进行讨论与交流。组长实行轮流担任,这样既可以激励每个人更加认真的学习,真正弄懂每一道题目,又可以提高每个人的领导组织与沟通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公平公正的理念。

另外,在班级体中建立“多帮一”、“一帮一”体制。以班级中学习成绩较为优秀的同学为龙头,对成绩相对较弱的同学开展帮扶活动。首先,确定成绩交为优秀者,然后制定其对成绩相对较弱者开展帮扶行动。对于成绩提高较为明显的小组,实行奖励制度,这也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对班级成绩整体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

2.2.2 集体自习

设立集体自习。在学校规定的自习教室中,每一个星期进行二到三次集体自习时间。由于大学课堂异于中学课堂,老师授课内容较快、较多,很多同学课堂上无法全面掌握。对于老师在课堂中讲解到的知识点,有疑惑之处可以提出来,自习时间可以一同讨论。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其目的是给大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监督大家做好预习、课堂、复习巩固几个环节,将学到的知识及时吸收消化,并且及时做题巩固,同时监督一些不太爱自习或者自习时做其他事的人可以高效率的学习。

2.2.3 组织各项知识竞赛活动

针对不同的学科,每一个月组织班集体进行一次知识竞赛活动。知识竞赛可以较好的使大家更深刻的掌握书本知识的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对大家的知识面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扩充作用,同时也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情。

2.3 增加课余活动的开展,增强班级成员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

2.3.1 课余活动开展的目的

开展班级课余活动,是培养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的主要形式,也是班级建设的重要载体。辅导员和班干部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深入了解班级成员的需求,围绕学校主题活动来设置班级活动的议题,找准班级成员的兴趣,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增长知识,提供能力,使班级成员获得充实愉悦的体验。通过开展班级成员感兴趣的活动,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通过开展活动,促进班级成员互动、增强班级成员彼此了解,建立和谐的友谊关系,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与教师直接的密切联系,逐渐形成团队概念,促进成员在合作中体会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体会团队的温暖,提升班级情感,以加强班级建设。

2.3.2 如何增强班级成员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

开展班级课余活动固然重要,但是如何提升班级成员参与课余活动的积极性却是保证课余活动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要取得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让学生自愿参加活动。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表现学生的创造精神。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根据学生的能力特长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

第二,活动要具有教育意义。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要引导学生参加健康的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防止和克服学生对低级趣味的兴趣倾向。始终坚持活动育人的指导思想,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文明行为教育等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协调发展。

第三,开展有趣味性的活动。要让学生们消除紧张和厌烦感,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快乐中进行情感体验。

目前,在高校班级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高校班级建设的方法和策略远不仅如此,建立好系统、积极的班级文化,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班级建设应该是大学思政教育和团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坚持全面育人,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班级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