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观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 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教版是高中生物必修3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生,如自我调节能力的含义、稳定性与复杂性的关系、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等,然而教材中并没有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含义
人教版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中,给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定义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按照这个定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含义:
① 生态系统未受到外界干扰的情况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动态平衡;
② 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抵抗干扰,维持原有平衡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
③ 生态系统受到干扰,遭到破坏后(偏离平衡后),恢复到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
2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含义
人教版生物必修3中,并未给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定义,只提到“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也就是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很少有文献给出“自我调节能力”的定义,只有少量文献给出“生态系统作为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在系统内通过一系列的反馈作用,对外界的干扰进行内部结构和功能的调整,以保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这样的定义倾向于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理解为抵抗力稳定性。但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远不只这一方面,其至少包括以下2个方面的含义:
① 未受到干扰时,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能力,调节固有的动态平衡。
② 受到干扰后,通过自我调节能力对内部结构和功能进行调整,保持或者恢复原有平衡。
2.1 通过自我调节能力,调节固有的动态平衡
生态系统在未受到干扰时,其功能和结构保持着固有的动态平衡,这个固有的动态平衡状态是靠自我调节能力来实现的,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① 同种生物(种群内部),通过密度自动调节种群数量的稳定。当密度增高并超过平均密度时,种群自身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或者加强迁出等作用(负反馈作用),使种群密度恢复或接近原有状态,反之,当密度向低于平均密度的方向偏离时,种群自身又通过加速生长发育,提高出生率,降低死亡率等反馈途径,使种群密度再恢复或接近原有的水平。种群内部自动调节种群密度的途径很多,主要可通过行为、内分泌和遗传等方式调节。
② 异种生物通过种间关系彼此相互制约,维持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异种生物之间可以通过捕食、寄生、种间竞争等相互影响彼此的种群密度。如当兔的数量上升后,由于食物变得丰富,猞猁的发育速度加快,出生率上升,所以数量上升;又由于猞猁数量上升,吃掉大量的兔子,所以兔子的数量又会下降,猞猁由于缺少食物,从而种群数量也下降。
③ 生物与非生物相互影响,使生态系统保持平衡状态。
非生物环境,如光照、温度、降水、气候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某一地区生态系统的类型。生物可通过不同的生态对策适应环境。在多变的、不确定的和难以预测气候的环境下,种群一般选择遇到良好环境就快速发育,具有很高的出生率。这样的物种一般体型较小,寿命短,一生中只生殖一次,如寒带或者干旱地区的生物、一年生草本植物、蝗虫。在稳定的、较确定的和可预测的环境下,种群一般选择缓慢发育,增长率不大,这样的生物一般体型较大,寿命长,一生中可多次生殖,如热带雨林地区的生物、大象。
生物也可通过改变非生物环境,以提高自身的调节能力。如群落的演替过程中,演替不同阶段的生物不断的改良土壤环境,使生物群落朝着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也不断加强。
2.2 通过自我调节能力,保持或者恢复原有平衡
当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时,生态系统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干扰,如森林遇到持续的干旱气候,树木往往扩展根系在空间的分布,以保证获得足够的水分,维持生态系统正常的功能;当生态系统由于受到干扰偏离平衡位置时,可通过自我调节能力,恢复到平衡状态,如草原火灾后,由于草根和种子的再生能力很强,所以草原很快会恢复到原来的繁盛状态。
但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一旦外界干扰超过限度,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将很快丧失。如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由于草根等都被破坏,失去再生能力,很难恢复。
3 复杂性与稳定性的关系
3.1 复杂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关系
人教版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中,给出“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强”。如前所述,自我调节能力主要包含生态系统未受到干扰时调节动态平衡,与受到干扰时抵抗干扰和恢复平衡的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种间关系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就越复杂,将有更多的途径维持自身的动态平衡。例如,当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时,某一种生物的数量减少,如果营养结构越复杂,将会有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生物补偿或代替这一生物的功能,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
3.2 复杂性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
复杂性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是复杂的。如人教版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所述,“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但是,在实验研究中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如在非洲塞伦盖蒂平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群落中增加了水牛的草食作用以后,群落的稳定性下降了,也就说明物种丰富度高的群落,其抵抗力较差;而在美国黄石公园的研究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高的草原与物种丰富度低的草原相比,更能抵抗干旱的环境。
3.3 复杂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复杂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是复杂的。人教版生物教材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恢复力稳定性与复杂性的关系,一般认为,群落或者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弱。例如森林和草原在同样遭受火灾之后,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的相对要快一些。
但是,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不仅决定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生态系统所处的自然条件和遭受的破坏程度同样影响恢复力稳定性。例如在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快,虽然草原生态系统结构更为复杂,但是由于其气候条件(尤其是降雨)比沙漠好,所以受到干扰以后恢复较快。同一生态系统受到不同干扰时,恢复速度也不一样。当干扰较弱时,恢复速度较快,干扰较强时,恢复速度较慢。但是,当破坏程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时,恢复力稳定性将遭到破坏,此时恢复的时间将更漫长。这个恢复的过程已经不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范畴,应该属于群落演替的范畴。
3.4 恢复力稳定性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
一般认为,同一个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现相反的关系。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但遭受干扰后,恢复的时间将较长,也就是说恢复力稳定性越弱。
由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与复杂性的关系极其复杂,因此直接将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相比较,是不合适的。例如,热带雨林物种丰富度很高,抵抗力稳定性很强,然而,遭受一定程度的干扰后,也能较快的恢复;北极苔原物种丰富度很低,营养结构非常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在遭受到外界干扰后,由于气候恶劣,恢复的时间也比较漫长。
参考文献:
[1] 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殷维君.环境保护基础[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3] 孙儒泳.动物生态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 学术生态 学术 生态
学术生态是当前教育生态学,尤其是高等教育研究中一个频繁出现的热门词汇。虽谈论者甚多,但目前国内对于“学术生态”概念的界定比较模糊,还没有人对此概念作专门评述。我发现不同学科对于“学术生态”概念的认识存在着差异,主要表现在涉及学术生态研究时对研究对象的选取上。我认为造成差异的原因在于:其一,“学术生态”概念的上位概念――“学术”概念存在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其二,各专业或学科的研究视角存在极大差异。基于上述原因,“学术生态”概念出现了潜在的认同困难。本文试图把“学术生态”纳入高等教育学研究领域,并作为高等教育研究中一个特有的概念,对“学术生态”概念作一下简单的梳理。我用“学术”和“生态”概念对“学术生态”进行解构,然后从整体上勾勒其内涵。
一、何谓“学术”
“学术”一词,由“学”、“术”二字构成。考察此二字初义,对于理解“学术”概念是非常必要的。
朱维铮先生曾对“学”、“术”作过如下考释:“‘学之为言觉也,觉悟所未知也’,写入东汉章帝亲任主编的经学辞典《白虎通义》的这一定义,表明‘学’的古老涵义是教育学的,指的是教师启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白虎通义》没有诠释‘术’字,但它的整理者班固首创‘不学无术’这一著名术语,说明他认定学与术并不等价,因而稍后成书的《说文》诠释‘术’为‘邑中道’,即今所谓‘国道’,意为实践可以遵循的法则、技能与方法,就在实际上指出了两个概念的主要区别:学贵探索,术重实用。”①梁启超先生对于学术概念的理解恰是承历史之前,启世人之后。梁先生认为:“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也者也。”②但梁先生对于“学术”概念的理解还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的“学术”概念可以分离,“学”即有学问之意,可作一个名词,“术”的“致诸用”的内涵也明显不同于古之“术”。这是典型的由于知识分化扩大了“学术”概念的内涵的例子。
通过对“学”与“术”简单的历史考察,我们发现学术概念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内涵。那么梁启超先生的学术概念是否完备呢?我认为梁先生的概念界定固然给我们留下比较清晰的轮廓,但学与术的分离难免陷入二元论的视野,从而窄化“学术”概念的内涵。在当代语境中“学术”是一个混沌的概念,没有独立的“学”,也没有独立的“术”,“学”与“术”是不可分离的。“术”可以是一种方法,也可以是一种方法的学问。同理,“学”也可以是某种方法的学问,某种认知的方法。本文之所以引证“学”与“术”的历史词源考察,主要是作为一种参照,作为一种以此为基的探讨。我认为“学术”的内涵始终是流变的与历史的。
综上所述,我们基本可以概括一般的对于“学术”概念的认识。
首先,认为学术是专门的系统学问,不同于粗浅的一般知识,很显然是从学术固有属性角度出发的,是通过对具体学术对象(如具体的学术论文特性)抽象出来的,具有权威性和合法性。但什么是粗浅的学问,什么才算是系统的学问,我们并不清楚。由于其内涵的脆弱,外延边界基本无法识别,这也是学术概念之所以争论的原因。其次,认为学术是人类知识的反思和总结的,则是站在学术由来的角度,是一个规定性定义,取决于提出者阐述的具体语境。最后,认为学术是学习之术或是强调学术内涵一方面的,这则是通过提出者的特定视角演绎其概念的片面合理性。
基于“学术”概念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学术生态”概念似乎更让人无法下笔。有学者认为“学术生态”是指学术主体之间以及学术主体与学术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很明显,这种纲领性的描述比较容易达成共识。但在其内涵的确定性和特有属性方面还是采取规避态度,而且直接用学术解释学术生态也有点牵强。无论“学术生态概念”是如何的复杂,可以肯定的是“学术生态”概念导源于生态学和教育学交叉。
二、何为“生态”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地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Ernst Haeckel)最早提出生态学的概念,它是研究动植物及其环境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如今,“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生态概念的放大,和生态概念的定义有很大关系。狭义的特指自然物的生态(生物的生存状态)逐步让位于拥有更大包容概念的“关系”的生态。概括地说,“生态”既有生态学意义,又有更深层次的生态哲学意义。
从生态的词源解释上,“生态”与“学术”的联系从更广义的角度讲是“学术”与“关系”的联系。因为“学术”概念不是一个生物体生存状态的解释。“学术”相比之“生态”概念更具抽象性,也就是说在探讨“学术生态概念”时应该从“生态”的哲学意味上突破。
生态哲学在21世纪备受瞩目。生态哲学的基本理念就是要求人以发展的可持续的眼光创造更加和谐的环境。“学术生态”概念就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性,不仅具有认识论的指导意义,而且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认识论上,用生态哲学的视角解读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方法论上,我们用“生态的学术”方法借用生态学能动的系统论观点统观学术发展。
三、“学术生态”
“学术”与“生态”概念的有机糅合,使“学术生态”的意义发生了转变。“学术生态”特指学术共同体追求学术的有机环境,意蕴学术的发展是一个有机的创生过程。在这里似乎已经抛弃了对于“学术”概念的争论,把“学术生态”中的“学术”限定在大学或研究机构中的“高深学问”上。但在进行具体研究时,有的学者侧重于“学术失范”的研究,有的学者侧重于“学术”生产组织研究,还有学者深入教阶结构或课程等微观研究,学术生态的研究对象还是较模糊。我认为有必要对学术生态概念的内涵作深入细致的探讨。
本文把学术生态分为学术本体生态、内部生态和学术外部生态。其中学术本体生态与学术内部生态是同边界的,因为有什么样的学术生产群体就有什么样的学术。
(一)学术的外部生态简析
学术外部生态包括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指影响学术发展的制度、经济、文化等环境。这是学术发展的外生力量。具体地讲,包括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创生学术的文化传统,社会(政府)对于发展学术的支持力度,以及现有的基础科学环境,等等。
学术的自然生态指的是影响学术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是一个“纯物质”的环境。
学术的外部生态在学术研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外部生态的支撑,学术发展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当代高等教育逐步普及的背景下,学术的发展对于各种资源的依赖更为凸显。学术的外部生态主导学术发展的趋向越来越明显。
(二)学术的内部生态简析
学术内部生态主要是指学术共同体内实践学术的过程及环境。学术内部生态是学术的制造基地。而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学术过程中的人。学术内部生态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各类学者,大学或各研究机构的学术氛围,学术的历史累积,等等。
学术的内部生态直接关乎学术生产,学术的质量掌握在学术人的手里。学术人应当把创新学术看成自己的义务。学术人自我反思与道德自制尤为重要。
(三)学术本体生态简析
学术本体生态是指学术作为一种知识本体的发展逻辑生态。学术本体生态不包括具体实在的内容,只包括在认识论上的本身。它是一套学术发现的认识理论的生态。这个理论生态要求更好地调节学术的发现过程。
知识的进化遵循了一定的规范,学术的研究首先要遵循知识发展的一般规律。“承认科学,认识多少有其应有的规范是认识科学具有确定性的前提,否认了这种规范性也就是否认了科学的确定性,使知识陷入相对主义”。③学术的进化有规律可循。即使理性是历史的,也可以站在人类伟大的历史理性巅峰上继续前进。
(四)学术生态有机整合简析
学术的本体生态、内部生态、外部生态是学术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其中,学术的外部生态是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系统。严格意义上学术的内部生态也就是学术的外部生态,不存在单一的学术内部生态。“学术生态”的内外部交换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大致从学术、生态概念入手,基本勾勒了学术生态概念的内涵。通过对学术生态的初步探讨,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选取学术生态的研究视角。
注释:
①朱维铮.求索真文明――一晚清学术史论・题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3.
②梁启超.夏晓虹点校.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71-273.
③姚大志.现代西方哲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3.
参考文献:
[1]朱维铮.求索真文明――一晚清学术史论・题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3.
[2]梁启超,夏晓虹点校.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71-273.
[3]蒋寅.学术的年轮[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3.
[4]刘贵华.大学学术生态研究[D].2003:43.
一、章节标题以概念内涵的形式呈现,以利于重要概念的传递
在章节标题中尽可能地呈现概念,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章节标题是学生阅读教科书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印象,对他们继续学习的成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这样的标题远比只用“病毒”作为标题要形象、生动和深刻,而且能够让学生记住病毒不同于其他细胞的重要特征。(2)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个中性的章节标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改用: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等等,这类标题向学生传递了重要概念和学习目标,为学生认识绿色植物的重要作用界定了框架。(3)以重要概念作为章节标题体现出单元学习目标,对学习过程具有导向性。例如,“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的标题中,有两个修饰病毒的关键词:“没有细胞结构”和“微小生物”,前者提醒学生将病毒与细胞进行比较,学习病毒结构的特点;后者激发学生探索病毒生活方式的求知欲。
二、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要让学生理解某个概念,需要选用恰当的方法如:概念的再现、复述、问答、练习等加深理解,合理的构建知识框架。《标准》认为,“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而是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进而为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初中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再到应用,学会在新情境中应用概念解决相关问题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最终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帮助他们逐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化论的观点、生态学观点、生命的物质和运动观点等,去解释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生命现象,去解决生产、生活实际中的有关生物科学问题,建立生物与环境、生物体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生物体内各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着眼于知识的类比,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三、积极制作概念图,编织概念网络
概念图是美国康乃尔大学学者诺瓦克和戈尔提出的旨在帮助学生进行建构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所谓概念图,实质上就是用于组织和表征知识信息的工具,它通常将一系列相关概念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连接,是一种由概念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结构化表征,其中的连线则表示各种概念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绘制概念图能有效的暴露出由于混淆和错位导致的概念错误,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地理清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学完“可遗传变异”内容后及时要求学生作概念图, 就可帮助学生理顺所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四、及时应用知识解释或解决生态系统问题,强化概念教学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应用,概念学习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对所学概念的具体应用,即在新情景中解释或解决具体问题,才能使概念内化到相关概念体系中去,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过手。为此,在生态系统概念教学之后,我们进行了以下设计。
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生态系统的正反实例,如海洋、草原、桃园或梨园、池塘、稻田、草原上的各种动物、森林中的全面松树、池塘里的全部鲫鱼、稻田里的全部水稻等。
生:(观察、思考)利用生态系统概念知识观察、分析、辨别各种实例,积极回答问题。
生1:海洋是生态系统,它由海洋的各种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如海水、水温、海藻、各种海鱼、鲸、细菌等。
生2:草原是生态系统,它由草原的各种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略)。
生3:草原上的各种动物、森林中的全面松树、池塘里的全部鲫鱼、稻田里的全部水稻就不是生态系统。因为,它们只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或某种生物。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和它们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的整体。
……
[关键词]生态文学;人类中心主义;自觉;自发
[中图分类号]I059.99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1674-6848(2012)04-0102-09
[作者简介]王 惠(1970—),女,湖南常德人,文学博士,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文艺学跨学科研究。(云南昆明 650031)
生态文学作为一个概念,其出现在中国不过短短数年光景;但生态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实践,在中国的历史几乎和文学的历史一样绵长。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人的生产方式和哲学观念决定了中国人和自然相依相守、声气相感、血脉相通的关系,决定了中国人的文学离不开自然的涵育,并由此形成了独到的生态文学景观。
遗憾的是,后,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被迫打开,老大帝国的心态受到了严重的损伤。随着西方工业文明涌入中国,晚清知识者中的有识之士也开始以新的视角审视世界,在强国保种的梦想光照之下,本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出发点,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西学东渐于是蔚然成风。到“五四”时期,西方现代化的理念已经浸入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国文化俨然走上了全盘西化的道路。文学无法独善其身,在西方现代文学理念的感召和技法的影响下,中国文学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如此一路踉跄、一路趔趄地追赶西方现代化的步伐,直到西方文化迈进后现代的新路。此时,人们对自启蒙运动开始便裹挟着以理性与技术为核心的人类中心主义来改造自然和人类自身的现代性进行了反思和清算,现代性的悖论和恶果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对于前现代的社会生活方式,人们充满了怀念之情。如今,由现代性造成的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和由后现代启动的越发壮阔的生态思潮促使生态文学概念的出现和创作的兴盛,无论人们对此概念持何态度、对该类型的文学创作作何评价,这都已是不争的事实。
生态文学虽说仍然由西而来,但基于后现代与前现代在思想旨趣与文化精神方面的关联性,传统中国的哲学观和文学现象获得了浮出历史地表的机会,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然而,新生的生态文学在概念的界定方面却因为过于强调文学的当代性以及人类的主体性和责任感造成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学资源的忽略。日益迫近的生态危局,亟待生态文学形成规模效应,发挥理想效应,由此,我们理应在对中国传统文学资源加大了解、增强信心的前提下,进一步对生态文学的定位予以思考。
一、生态文学的当前界定
什么是生态文学?目前,被学界和文学界所普遍认可的界定乃是我国生态文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学术带头人王诺教授在《欧美生态文学》一书中为生态文学一词所作的界定:“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讨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特点。”①
在王诺教授的界定中,生态文学具有如下几个重要要素:第一,生态文学的写作者应该是具备生态思想和生态视角的,这一生态思想应以生态整体主义为基础;第二,生态文学的写作内容或者题材应该是描写生态或描写自然的,尤其应以表现生态危机、探讨其社会根源为题中应有之义;第三,生态文学的写作主旨应该是以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终极标准,而不是以人类或任何一个其他物种、任何一个局部的利益为价值判断的最高标准。
王诺教授的这一界定,无疑取得了很大的理论成就,具体说来,该生态文学概念体现出如下特点:
1.清算了人类中心主义等现代观念。众所周知,生态文学的出现有其特定的现实基础: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催发了生态思潮,日趋壮阔的生态思潮催发了生态文学。如果说生态危机是现代性的后果之一,那么,生态思潮就要对现代西方工业社会主导思想进行反拨乃至颠覆,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则要表达生态思潮的精神主旨、承担生态思潮的历史使命。正如王诺教授所言:“生态思潮的主要诉求是重审人类文化,进行文化批判,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人类中心主义、唯发展主义和科技至上观是生态危机的主要思想根源,是当代生态思潮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①
王诺教授在对生态文学的概念进行界定之时,始终牢记导致生态灾难和生态危机出现的现代性思想根源,格外强调了生态文学的现实基础和历史使命,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生态文学的最高价值,否定了以人类的利益为价值判断之终极尺度的传统文学,否定了人类纯功利地、纯工具化地对待自然的传统态度,注重生态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联系性,坚定地认为生态文学对人类所有与自然有关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正负价值的判断标准是:是否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即生态系统和谐、稳定和持续地自然存在,而不是是否有利于人类。
【关键词】生态景观;概念;设计
前言
当前的社会建设当中,通常采用生态景观林带来帮助提升周边的生态安全与景观。本文就生态景观林带概念设计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就其体系构成进行简单的阐述,从而对我国的生态景观林带的设计与建设提供相应的参考经验,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
1.生态景观林带概念与设计
1.1生态背景与经验借鉴
在生态景观的设计概念中,首先需要考虑到生态背景的问题。在生态背景当中,城市的交通廊道建设使森林景观破碎化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由于道路建设四通八达,纵横交错,使得完整的自然景观被分割成许多的方面,整体的协调性立马被打破。生态系统的内部能量交流与转换同样会受到影响。在一些野生动物活动较频繁的地区进行道路建设会阻碍野生动物的自然迁徙状况,使得城市森林景观破碎。江河两岸森林生态廊道网络体系不完善也是其中的一个缺陷。江河两岸的自然风光本是其优势所在,但是,不完善的开发导致其景观风格显得单一,不能将自身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且一些自然天气状况的影响使得这种江河周边的自然景观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1.2功能设计
由于生态景观自身的特殊性,使得其不但具备自身具备的观赏性,还具备一定的功能性。在对其进行功能设计的过程当中,首先需要考虑到其行业转型发展功能,生态景观要能够帮助构建城市的森林体系,作为引领者的身份将周边环境向森林环境过渡。在达到自身改变周边环境目的的同时,还需要帮助城市森林资源的提升,构建城市区域的生态安全体系。改善生态环境功能是其功能设计的又一出发点。由于生态园林带的建设能够帮助提升生态防护功能,改善周边气候状况,保持水分,净化水质,防治土地沙漠化,提升江河周边生态的稳固性。因此,在进行生态景观建设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到该功能方面的问题。防灾减灾安全功能是生态景观功能的特点及优势所在,其防洪抗洪,防风固沙等方面的功能是不可忽视的。还需要考虑到建设宜居城乡功能,区域形象展示功能,多元多维发展功能这几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设的生态景观具备相应的功能,提升城市或改造区域的生态环境。
1.3生态与景观设计
生态景观的建设不单单只是提交一份产品那么简单,由于其建设的环境体系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要相互融合,因此,在进行生态景观设计时,要顺应天意,展现自然的美感。在所设计的景观当中,要考虑到所需传达的内涵与所需包含的功能。其首要目的安,便是要改善周边群众的生活状态与生活环境,在环境的建设中蕴含着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理念,而不是掠夺自然,破坏自然。设计时,既要考虑到与周边自然相适应的程度,要与其所在的乡土文化相协调,对周边环境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以及随着其建设能够帮助周边被改造破坏的环境逐渐的恢复,逐渐的完善。景观设计所涉及的方面较多,需要容纳生态,休闲,娱乐,文化等诸多方面,自然性,乡土性,文化性的蕴含也是不可缺少的。景观整体要有一定的主题,一定的内涵,在围绕着主题与内涵的中轴线上将生态景观徐徐展开。并且,景色的整体要相互协调,避免内部树种及其他景观物的杂乱。生态与景观设计是生态景观林带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只有做好这几方面,才能在保证景区具备良好的观赏效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功能特性。
2.体系构成
2.1结构体系
在结构上,由于所建设的生态景观并不是单一的景观线,而是有点,线与面组成的。所谓的线,就是绿化景观带,点则是相应的景观节点,而面则指的是生态景观带。绿化景观带主要分布在道路系统的两侧,随着道路延展,包括绿化树木与绿化植被,这是最具特色的景观长廊。所谓的景观节点,就是在景观线的四周分布的各种景观区域。包括有具备乡土特色或文化气息的景观村落与景观景点,而道路当中的一些景观区,服务区,收费区等都是绿化点所在。这些绿化点可以建设出自身的特色,成为生态景区中独特的亮点。以景观线为中心,周边一千米可视范围内的区域共同组成了景观面。若想要提升景观的质量,便需要在建设生态景区时注意其自身的主题所在,注重自身特色,增强景区美感的同时增强其安全性与功能性。
2.2类型体系
关于类型体系,大体可以分为三种建设类型。即高速公路、铁路生态景观林带,江河生态景观林带与沿海生态景观林带。在高速公路、铁路生态景观林带中,景区建设主要是以高速公路、铁路为中心线展开的。在进行建设时,需要考虑到所采用的植被类型。颜色相对要鲜艳,生长较为旺盛的植被种类是最好的选择。进行整体景区的建造时需要注意景区绿化的层次变化,由浅入深,由矮到高,创造出具有立体感,观赏性的高速公路、铁路生态景观林带。在江河生态景观林带中,以江河的两岸作为主要的景区建设地。由于地域的特殊性,因此,在选择种植树种时,耐涝与保持水土能力较强成为重要的条件之一。采用树种随机混交,在江河两岸创造出随季节变化的自然景观,极大的增加了江河两岸的观赏性以及相应的锁水持水的功能性。在沿海生态景观林带的建设当中需要注意,由于沿海地区的风力较大,沙质较高,因此所选择的树种要有一定的抗风沙的特性,有一定的甚至较强的固土能力。形成有效的沿海防护林,能提升观赏性,又具备相应的功能性。
结语
由于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只有正确理解生态景观林带的概念和内涵,才减少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因此,本文对生态景观林带概念设计进行简单的分析,首先从生态景观林带概念与设计出发,分析了生态背景与经验借鉴,功能设计与生态与景观设计这几个方面,随后就其体系构成分析了结构体系,类型体系与营建模式体系。通过这些方面的阐述,为我国的生态景观林带的设计提供了相应的参考经验,从而促进我国园林景观事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的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彭少麟.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主要生态学理论与应用[J].广东林业科技,2012,28(3):82-87.
一、让学生明确理解生物概念的意义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能把生物概念背诵得很熟,但还是不能准确地掌握生物概念的含义。例如:学生对“细胞的结构”这个概念可以背得滚瓜烂熟,各自功能也能做到如数家珍。但是,假如你问他“细胞为什么被说成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呢,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出正确的回答。所以,记忆概念只是提高科学素养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要条件。如:通过调查与实验得知,营养物质给我们提供了能量,建构了我们的身体,维持了人们身体的健康,从而知道蛋白质在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钙的作用等,而不应该从总结中得出。
二、充分利用概念图来梳理生物概念知识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需对生物概念进行相关梳理,在明晰其中的核心概念、概念间的层次关系和逻辑关系上,课本中的概念图有着很大的优势,它能帮助教师准确地把握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教学中我们应清楚地知道本节课内容在生物学知识体系当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把它处理到什么程度,怎样才能使学生客观地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教学“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时,这个概念本来属于新课标二年级“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的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二中的“遗传和进化”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明确知道基因存在的特点,理解基因在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规律,就为以后的高中生物核心概念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通过实验来强化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
生物学是一门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从实验中分析结果,在大脑中形成深刻印象,再上升到理论,形成概念,从而真正理解生物学概念。例如:在教学“生态系统”这个概念时,学生一般知道生态系统的组成,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分别指哪些生物,甚至知道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传递规律,但却不知道什么是生态系统,这就是对生态系统的概念没有真正理解。如果在上课前教师能带领学生先动手做几个生态瓶,要求学生想办法尽可能让瓶中的生物生存更长的时间,让他们来考虑必须给其中的生物提供哪些条件。课上再让学生介绍自己做的生态瓶及其中的各种生物有什么作用,另外还需要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通过交流,相互启发,最后评出最成功的生态瓶。通过教师点拨,让学生理解一个生态瓶、一个鱼缸或是一个池塘都是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维持这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条件,最后总结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四、引导学生探究概念的生成过程
所有的概念都是从具体情景、事例中加以总结、辨别、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任何一个概念的形成都是由感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过程。初中生物课本提供了大量的图文信息资料。学会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源,对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思维判断能力及概括能力有极大的帮助。例如,在教学“食物链”这个概念时:
1.激发兴趣。中国有句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有句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了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生存关系?
2.合作探索。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思考,把农田中的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联系起来,做出“食物链”。
3.分析思考。先由老师设计问题,接着提出什么是“食物链”的问题。
4.归纳总结。由学生试着说出概念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五、关注学生对生物概念的主动建构
观规划角度提出建议,以期更好地推动海绵城市的研究与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水生态基础设施;生态优先;雨水利用
1、海绵城市的提出背景
城市化的不断加深则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其中水生态危机尤为突出。城市面临的水生态问题远不止洪涝灾害,还有水资源短缺和水安全问题与之并存。反观我国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在应对内涝洪灾和水安全问题的能力却存在明显不足。
因此,在我国水生态环境恶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海绵城市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有效途径,被专业领域学者提出和推广,并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解决城市雨洪综合管理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
2、海绵城市概念及意义
我国《指南》中对海绵城市的概念进行明确定义: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该简单概念背后隐含的深层内涵,可以具体分解为:一是,海绵城市面对洪涝或者干旱时能灵活应对和适应各种水环境危机的韧力,体现了弹性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思想;二是,海绵城市要求基本保持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不变;三是,海绵城市要求保护水生态环境,将雨水作为资源合理储存起来,以解城市不时缺水之需。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当中,海绵城市的应用有利于解决水资源短缺、内涝频繁发生、水生态恶化等突出问题,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重要保障[1-2]。
3、海绵城市发展历程
3.1国外研究发展历程
通过国外文献研究发现,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被澳大利亚研究学者用来隐喻城市对周边乡村人口的吸附效应。近年来,多有学者运用该概念来形象比喻城市吐纳雨水的能力。Ignacio F. Bunster-Ossa用海绵城市来形容城市像海绵一样处理雨洪自然事件问题的弹性能力,并以三个案例说明了从规划到设计不同尺度的具体雨洪管理设计方法,包含雨洪滞留和过滤等景观手法的应用。2015年 1 月,美国《晨报》(Morning Edition)也展_了建设海绵城市的讨论 。国际上关于“海绵城市”的相关理念与政策很多,尽管这些理念的名称不同,但所采取的工程措施基本涵盖:透水铺砖、雨水花园、绿色屋顶、植草沟等雨水渗透、滞留设施,以及生物滞留池、湿地等雨水贮存设施。
3.2国内研究发展历程
通过研究国内文献研究发现,国内关于海绵城市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003年,北京大学俞孔坚和李迪华教授共同出版的《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交流》一书中最早将“海绵”的概念比喻自然湿地、河流等对城市旱涝灾害的调蓄能力。
在我国海绵城市概念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出现了多种概念名称叫法,主要有绿色海绵、海绵体城市、生态海绵城市等,这些概念在改变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提高城市自然蓄水排水的能力、运用生态途径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等方面展开了不同程度的探讨研究,与海绵城市有着异曲同工的紧密联系,最终在国家政策层面确定了海绵城市概念的统一和完善[1-2]。
4、海绵城市构建途径与措施
主要分为水生态系统功能主体保护与修复和源头管理与控制技术(区域低影响开发)。其中,水生态系统功能主体保护与修复主要包括:识别水资源保护生态斑块、保护水系网络及生态系统、修复已破坏的水生态斑块及网络、源头管理与控制技术(区域低影响开发)等。根据城市降雨过程,区域低影响开发技术主要分为截留技术、促渗技术和调蓄技术3种。其中,截留技术是通过材料或者结构,将降雨过程中雨水形成径流的速度减缓,通过增加雨水汇集的面积来达到延缓径流目的的技术,如绿色屋顶及植物群落冠层截留等 [1-2]。
5、研究进展现状概述(共识与争议)
5.1三点共识
海绵城市理论产生至今,学术界达成了以下三点共识:
(1)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内涝和水体黑臭等一系列问题虽然最终表现在水体上,但是其产生原因涉及人类活动特别是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不能“就水论水”。解决问题必须在统一规划的引领下完成,不是单一部门。(3)国外经验是值得借鉴和总结的,但同时要注意的是,国内外城市规模、密度、居住习惯和发展水平不同导致的差异值得重点关注。
5.2七点争议
2014年10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颁布,使海绵城市圈形成了“灰色”“绿色”“灰-绿结合”三派鼎立的局面。争议焦点大致总结为以下七点:(1)城市海绵概念可行性(2)绿地用来调节径流的可行性(3)绿地承担滞洪作用的可行性(4)城市保存雨水和充实地下水的方式(5)海绵城市解决水质污染问题的可行性。(6)建设海绵城市是否更省钱。(7)海绵概念是否可发展。
积极利用绿色海绵体保护和储留雨水是一项积极善意的发展,但前提条件是城市拥有充足的绿地,雨水没有被污染。城市海绵体对治理洪涝能起多大作用,需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分析。我们不能把海绵城市当做是解决城市洪涝问题必须且唯一的灵丹妙药,应该打破僵化的思维方式,站在更高的层面、更大的时空尺度上来观察雨洪管理的问题
结束语
雨水不是负担,而是宝贵的资源。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将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生态平衡纳入设计理念中,建立海绵城市是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我国当前所面临的资源
问题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进一步表明我国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因此,只有更好的将海绵城市设计与城市景观设计结合起来,才能有效解决城市地表水存储问题,减少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现象,进而促进我国现代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海绵城市 (LID) 的内涵、途径与展望 [J]. 给水排水,2015,41(3):1-7.
关键词:住宅;园林景观;设计;生态化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希望自己的居住环境是理想中的“桃花源居”、“精神家园”,不仅要拥有田园、惬意和文化底蕴,还有具备现代、时尚和精致的特色,更应该是一个和谐发展、可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因此,在这种大环境的要求下,为了保护自然、回归自然,各地房地厂商也不断推陈出新,各种花园式小区、生态小区和绿地小区相继出现,“生态”渐渐成为一种时尚。
1当前我国生态化住宅小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自从“住宅园林景观设计生态化设计”这一概念提出后,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方面,我国的生态住宅小区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很多先进的理论研究并没有落实到实际的发展中,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理论研究的更新与注入,阻碍了住宅小区生态化发展的道路,具体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1.1对生态概念理解的不够透彻
目前,相关专家和政府部门对“生态住宅小区”这一概念没有明确的解释,导致各建筑开发商对住宅小区生态化建设的认识比较模糊。虽然很多房地产公司相继推出生态住宅小区、绿色小区等房产项目,但由于市民对这些绿化的概念认识比较笼统,这就使房地产商对小区的宣传带给人们一种炒作的印象,降低了对生态小区的信任感。
1.2将生态化简单的归为绿化率
大部分开发商对生态小区的认识非常局限,认为提高住宅小区的绿化率就是对小区进行生态化建设,因此,开发商在小区的绿地建设中大做文章,甚至为了较快达到预期效果,不惜从国外移植大树、名树,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严重破坏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2住宅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化路径研究
2.1全面理解“生态”的概念,景观设计要符合生态化的设计理念
住宅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就是要遵循自然,避免对自然环境产生破坏,这是新时代住宅园林景观设计的趋势和发展目标,既要结合当地的民族风情、传统文化,又要凸显现代生活的时尚和智慧,与生活紧密相连,体现出生态建设的科学内涵。与此同时,住宅园林的景观设计要尽量采用环保型和新型材料,在确保用户拥有高质量生活的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地避免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破坏,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状态。西安•绿地城项目,是2014年绿地集团西北事业部重点打造的首个中式风格产品,景观跟随整体建筑风格定位,结合绿地理想•家社区景观人居标准体系,展开了一系列设计,在景观风格、功能设置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研究。既融合了中式的传统理念,处处表达了“道法自然”的境界,又与大自然紧密接触,是一个春赏花、秋赏月、天人合一的风水居住宝地。此外,绿地城小区的儿童活动场所采用的是柔软的全塑胶作为地面材料,环保、降低污染的同时,又能保障儿童的安全,提供适合各阶段儿童的活动玩具,与老人活动场相结合,方便实时看护儿童。
2.2确保设计工作的实用性
住宅园林景观的生态化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这是因为人是住宅园林的观赏主体,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业主的需求,切实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修建一些常用的休闲娱乐场地;第二,利用景观小品提高住宅园林景观的实用性,不仅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烘托氛围、装饰陪衬主体建筑的效果,还可以供人们观赏和休息。
2.3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适当的园林植被
住宅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要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尽量避免对现场地形进行改动。比如,在小区挖湖时剩下的土堆,不要盲目地将其运走,既浪费时间,又增加成本。将土堆设计成为一座小型的假山,不仅满足了业主休闲娱乐的要求,还符合艺术美的特征。同时,园林植物的选择也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考虑不同植物品种间的生态特征,合理搭配组合,从而突出景观特色。西安•绿地城项目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了不同植物品种的生态位特征,采用西安当地常见的树种,如国槐、女贞、石榴、紫荆、木槿、梅花等,并依据植物属性配置植物群落,形成种群稳定、季相变化丰富的复层群落结构,营造出一种动态的、富有生命力的生态化植物景观。
3结论
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建筑开发商要充分理解“生态”的含义,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因地制宜,从根本上保护环境,建设生态化住宅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关键词:领域上层本体;设备功能视点;海洋生态本体建模;OWLProcess模型;海洋生态知识管理系统
0 引言
21世纪是数字海洋的世纪,海洋数据的表示、存储和处理是“数字海洋”发展的核心基础。但大量海洋观测数据、文献资料和实验数据由于数据来源和表示的多样性,存在诸如数据统计的角度不同,概念术语分类体系不明确,以及同义词和一词多义等问题。将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形成以海洋基础地理、海洋环境、海洋资源、海洋经济、海洋管理等为主题的、统一的、标准的、易于理解和使用的海洋基础数据对于海洋科学研究、渔业养殖、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危机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1]。
本体提供了描述领域知识体系的概念模型框架,可用于领域知识的共享和重用。与海洋生态相关的本体有地球与环境术语语义网(Semantic Web for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Terminology,SWEET)[2]、海洋元数据互操作(Marine Metadata Interoperability,MMI)项目[3]提供的一些海洋元数据本体(如环境本体、生物多样性资源信息本体和水文地理部件本体等)和生态本体Ecology Ontology等。已有的本体大都只是面向某一学科领域建立了相应的学科概念分类体系,但这些建立的学科概念分类体系往往缺少一个统一明确的视点。即本体构建者在构建这些领域本体时缺乏对本学科领域及相关学科领域之间关系的形式化说明,同时也缺少一个统一看待领域知识和领域问题的上层领域本体[4]。而如何形式化地描述海洋生物与其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和海洋生态功能过程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本文阐述了海洋生态本体的建模思想,构建海洋生态领域上层本体、海洋生态知识本体和海洋生态功能过程本体,用于海洋生态知识的共享、重用和推理;设计开发了海洋生态知识管理系统,为研究者和用户提供了一个海洋生态知识服务语义平台。
1 海洋生态本体建模
领域上层本体用来指导构建领域知识本体和应用本体。领域上层本体的缺乏可能导致本体构建者模糊或混淆领域概念边界,也使研究者难以保持一个明确统一的视点来看待领域问题,造成研究者对本体概念的混用或错用,从而导致资源语义标注的模糊或错误[4,7]。
1.1 海洋生态知识组织模型
海洋生态系统包含海洋生物和非生物海洋环境两部分;海洋生态系统强调海洋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统一。海洋生态知识组织模型(如图1所示)描述了海洋生态系统的领域知识,包含领域概念、概念属性及其概念之间的关系。海洋生态各种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这两个基本过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功能单元[4-5]。
2.2 海洋生态形式化本体构建层次模型
W3C推荐的本体语言OWLDL[10]是基于描述逻辑的本体语言,有良好的语义表达和本体推理能力。采用OWLDL构建海洋生态形式化本体包含如下5个层次(如图6所示):
第一层是SWEET顶层本体,表达通用知识概念(fundamental general concepts), SWEET本体提供了可扩展的components,可扩展SWEET本体定义海洋生态领域本体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
第二层是领域上层知识概念(upper domain knowledge concepts),用于描述海洋生态领域的基本原理、重要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即明确“设备功能”的视点,构建海洋生态领域上层本体(marine_ecology_upper_domain_ ontology)。
第三层描述领域知识概念(domain knowledge concepts)。领域上层本体概念语义描述粒度大,抽象程度高;对海洋生态领域上层本体进行概念细化,构建海洋生态领域知识本体,建立海洋生态领域知识概念的分类体系。
第四层描述领域功能过程 (domain function_ process)知识,基于领域知识本体和领域上层本体构建海洋生态功能过程本体process_ontology(包含海洋生态能量流动和营养、物质循环等功能)。
第五层构建了SWRL(Semantic Web Rule Language)[11]规则集(SWRL Rules Sets),表示领域通用的事实(general knowledge)。作者构建海洋生态异常现象的SWRL规则,将海洋生态形式化OWL本体与SWRL规则应用于海洋生态危机预警推理,实现了语义层次上的智能推理[4]。
采用OWLProcess描述了海洋生态碳循环中的光合作用过程原理,即采用OWLProcess能够支持以功能过程原理、相互作用过程、先后顺序等动态概念表示知识,弥补了OWLDL在动态特性特性知识表示方面的不足[4]。
4 海洋生态本体应用系统实例――海洋生态知识管理系统
基于构建的海洋生态本体和SWRL规则,作者开发设计了海洋生态知识管理系统,为研究者和使用者提供相关海洋生态语义服务。海洋生态知识管理系统采用Java语言开发,后台服务器选用Tomcat 6.0,Web页面脚本语言选用JSP,OWL本体文件解析推理采用Jena 2.6.3和内嵌推理机Pellet2.2.1,XML文件的解析使用DOM4J。系统主要设计实现了导航界面、术语和功能过程查询、XML文档查询、语义检索和海洋生态危机预警功能。系统功能模块实现的关键技术是用Jena API对OWL本体文件进行语义解析,获取本体信息并存入相应的数据结构;按导航树输出相应的本体概念信息;对查询语句进行分词处理;编写SPARQ查询语句;基于SWRL规则和OWL本体进行推理等[1,4]。其中“功能查询模块”为用户提供了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碳循环、磷循环、硫循环等功能作用过程实例知识的查询。例如用户对光合作用过程功能术语的查询结果显示如图9所示。
5 结语
本文阐述了海洋生态建模思想,构建了海洋生态本体模型和海洋生态形式化本体;扩展了OWLDL,提出了OWLProcess模型,构建了海洋生态功能过程形式化本体实例;开发了海洋生态知识管理系统,提供海洋生态知识查询、问题语义检索和海洋生态异常现象的预警功能。海洋生态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为领域专家和使用者提供了海洋生态领域知识的服务平台,也验证了海洋生态领域本体的有效性、正确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CHANG L,YUN H. Study an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marine ecological ontology [J].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1,24(2):44-49.(常丽丽,云红艳.基于海洋生态本体的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4(2):44-49.)
[2]RASKIN R. Guide to SWEET ontologies [R]. Pasadena: NASA/Jet Propulsion Lab, 2013.
[3]Marine metadata interoperability [EB/OL]. [2013-05-22]. http://.
[4]YUN H. Ontology modeling of marin ecology from devicefunction viewpoint [D]. Qingdao: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12. (云红艳.设备功能视点下的海洋生态本体构建及应用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5]SHEN G, SHI B. Marine ecology [M]. 2nd ed. Beijing: Science Press,2008:64-65.(沈国英,施并章.海洋生态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64-65)
[6]ZOU G. Research on conceptual design modeling and solving strategies of mechanical products [D]. Wuha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 (邹光明.机械产品概念设计建模及求解策略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7]LIU Y. Research on function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for home appliances domain based on ontology [D].Qingdao: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11.(刘勇.基于本体的家电领域功能知识表达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8]KITAMURA Y, MIZOGUCHI R. Ontologybased functionalknowledge modeling methodology and its deployment [C]// EKAW 2004: Proceedings of 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Engineering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LNCS 3257. Berlin: SpringerVerlag, 2004: 99-115.
[9]WEI M. Ontologybased service retrieval and invocation mechanism for service in smart home [D].Qingdao: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12. (魏墨济.基于本体的数字家庭服务搜索与调用机制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