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观规划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地域文化;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
水利风景区是属于旅游景区近年新增的一种类型。很多水利风景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未能充分挖掘自身特色,盲目照搬其他景区的规划模式,表现出很大的雷同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合理规划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我国地域广阔,各种地理环境及气候类型丰富而齐全,这决定了各地的水利风景区景观都有其明显的地域文化景观特色,必然要反映到景区的规划建设中来,从而形成种种地域文化特色。一方面,景区中如游客中心,水工建筑等建筑的选址、朝向、建筑风格、植物的选址配置,地形坡度及其景区景观营造都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有着万千变化的自然环境及气候呈现的景象本身就是水利风景区的重要景象:飞流直下的瀑布、一望无垠的沙漠、宽广无际的草原、四季变化的植物景观等。因此,我们在规划建设水利风景区时,要以景区的体验者和创造者双重身份来感受水利风景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这些自然环境因子不仅可作为我们规划设计中借用、强化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而且特殊的地理及气候条件也是景区规划设计的限制因素或规划设计依据。因此,我们应该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融入与景区的规划建设之中,结合地形地貌开发出相关的旅游产品,如草原的滑草运动,赛马运动,沙漠的越野运动。
2.充分利用乡土植物树种资源
乡土植物作为本地区的土生物种,投资少、抗性好、绿化效果好、适生于当地环境等优势倍受重视。在水利风景区植物景观规划建设中,充分使用乡土植物不仅能够有利用植物的正常生长,又能表现其地域文化特色。例如武汉的市树是水杉,市花是梅花,济南的市树是柳树,市花是荷花,长沙的市树是香樟,市花是杜鹃花等,都是各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植物,这在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中最为明显,因为此类水利风景区与城市的联系最为密切,是一个城市的形象,最能够体现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
3.遗留物质文化的保留和保护
地域文化作为特定地域的历史积淀,常常以各种形式显现于水利风景区景观中,如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它伴随了城市的发展而发展,见证了整个城市兴衰演变的历程,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其含有的古堤坝、古亭、古桥梁、古寺庙等等都代表着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所以在进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时,应尽力将这些历史构筑保留下来,以提升水利风景区的文化内涵和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4.历史文化场景的挖掘和展现
在水利风景区中,有些景点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且具有重大意义,它们或记载于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随笔散文中,或仅仅是靠一代代人的口口相传,这些都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等,是体现一个地方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内容。所以,在规划设计水利风景区时,应充分挖掘场地已消失或遭到破坏的有价值和意义的历史文化场景,对其进行经济价值、美学价值、历史价值等各个方面的分析评估,以展现水利风景区的地域文化特色。
5.地域文化与景区旅游的融合
不同的民族和地区经过多年的不断演化,因为自然环境、气候、生产方式、社会经济等的不同,总会形成一些本民族或地区特有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具有稳定性、社会性、集体性与地域性,如泼水节、放河灯、赛龙舟、游灯、地方戏曲等。在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中,应将此类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与水利风景区的旅游规划相融合,规划展示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观光项目,同时利用当地特殊的手工艺,开发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为这些民俗活动和手工艺等提供持续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城乡环境保护;两型社会;策略
中图分类号: DF4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是城乡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对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探索编制城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对我国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2011年12月实施,在《规划》第八部分的“完善政策措施”中明确提出,“对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探索编制城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为了落实这一规划,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在2012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展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编制试点工作,出台指导意见和编制技术指南。
1 完善城乡环境保护规划的必要性
城乡建设是两型社会建设的载体,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的蓝本,要想最终实现两型社会目标,就必须追溯到源头,对城乡总体规划提出更高的要求。城乡建设快速推进给城乡环境带来了一系列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城市热导等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已逐步弥盖了城乡建设的正面效应刘世超,成为制约城市自身健康发展的瓶颈。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农业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应处理好农业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农业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城市生态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相互影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不仅影响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发展既体现在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要满足居民对于生存环境的需求。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也是经济发展的指向标,将被纳入城乡发展的规划之中,并作为评判的标准。
2 完善城乡环境保护规划策略
我国的城乡发展战略,从长远规划,主要体现在“四位一体”,即城乡的发展、城乡的建设、国土资源的利用以及环境的保护。综合考量诸多因素,以其作为战略指导方针的依据。
2.1 完善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
环境的保护已经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已经提上政府处理日程。针对目前的现象以及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经全国人代会的表决,制定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它涵盖了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以及针对不同领域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环境保护法》需落实在国家政府的相应管理部门,由中央进行统一决策和规划。其次,《环境保护法》也需要落实到地方政府的相应管理部门,并且根据不同的行政机构进行相适应的调整,期间还包括考量当地的自然状态以及未来环境发展趋势。最后,环境的保护不仅是需要理论方针的指导,同时也是需要有针对性的处理现实状况的环境问题,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良好环境的保护,其二是环境污染的治理。
2.2 建立城乡环境保护编制执业制度
环境的保护不仅需要理念上的认识,观念上的改变以及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同时需要总体的规划以及制度性的保障,需要集体的力量。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经验和方法,再结合我国相关部门成功的经验,制定适合现阶段的我国城乡环境保护的编制职业制度。一旦确立,将从职责部门的角度进行更好的管理,同时也能够不断的完善我国的环保编制职业制度。
2.3 出台城乡环境保护编制法及技术指导
环境的保护一方面需要制度上的保障,同时也需要技术上的支持。二者缺一不可,互为辩证关系,且同等重要。所以,既需要出台相应的城乡环境保护编制法,同时也需要给予相应的技术指导。主要包括“城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农村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指南”、 “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标准”、 “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技术导则”、“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办法”等。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一方面可以完善我国城乡发展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同时为城乡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技术的推广以及技术服务开通了良好的渠道。
2.4 建立城乡环境保护实施方式
环境的保护既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以及防护,同时也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管。如果监管不到位,那么环保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而监管的方式以及监管的措施不当,也会产生相应的障碍。所以,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时候,需要全局性把握。既有政府部门的强有力支持,同时需要完善环境的评测管理。进行效果评估是首先需要同级的环境保护部门进行检测、鉴定,之后通过上级的检测部门审核,最后达到理想的环境保护管理。
2.5 制定城乡环境保护考核体系
城乡环境保护的考核不是单一层面的分析和评估,而自然环境是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环境的检测不仅是某刻的静态检测,同时需要对其发展进行评估。所以很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城乡环境保护考核的体系。主要分为3大类:其一是环境质量的考核,主要是考核空气质量、水质质量以及噪声质量。其二是环境建设的考核,包括城市绿化建设的评估、污染物的治理以及清理工作、汽车尾气排放的监管、工业生产的废物处理、清洁能源的利用以及开发,同时还包括特殊危险物品的安防和处理。其三是环境管理的考核,包括具体环境保护措施的应用,以及相应的审核。这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可以更好的保护城乡的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都沁军;论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及策略[J];当代经济管理;2005年06期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珍品;名称;归化;异化
[作者简介]邓宏春(1979―),男,景德镇陶瓷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童琳玲(1964―),女,景德镇陶瓷学院讲师,学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江西景德镇 333403)
[基金项目]2014年景德镇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馆藏历代景德镇陶瓷珍品译介研究”
一、引言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郭沫若先生的这句诗很好地说明了景德镇作为中国瓷都的重要地位。历代景德镇陶瓷,有许多被博物馆收藏,成为展示中国陶瓷文化鲜活的载体。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景德镇探访和感受中国陶瓷文化,如何通过翻译来出色地将一件件博物馆陶瓷珍品及其蕴含的文化介绍给他们,对译者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是一项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基于此,本文选取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和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中的陶瓷珍品为研究对象,来探讨陶瓷珍品名称的英译策略。
二、陶瓷珍品名称的英译策略:归化与异化共存
陶瓷珍品名称主要由通名与属性名两部分构成。通名,即通用名称,指不同类型(主要以造型分类)的器物,例如:琢器类――瓶、罐、尊等;圆器类――盘、碗、碟等。属性名是陶瓷器物名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表明器物特点,具体包括釉彩、纹饰、器形、产地、年代等信息。[1]如,清乾隆景德镇窑青花八吉祥纹双耳扁瓶,分别表明了器物的烧造年代(清乾隆),产地(景德镇),器形(双耳扁),纹饰(八吉祥纹),釉彩(青花)和通名(瓶)。不同的陶瓷珍品,名称不尽相同,既体现了复杂的陶瓷工艺文化,也包含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因子在英译中该如何处理呢?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指出“软实力”是诱导、吸引、说服、同化其他国家的一种吸引力,特别表现在文化、教育、大众媒介等方面,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部分,与军事、经济等硬实力同等重要。”[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陶器和发明瓷器的国家,陶瓷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值得向全世界大力推介。
19世纪德国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提出,翻译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译者要么尽可能地不打扰原文作者,让读者向原文作者靠拢,要么尽可能地不打扰译文读者,让原文作者向译文读者靠拢。”后来,韦努蒂对这一观点加以深化,提出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归化以目的语读者为导向,通常采用透明流畅的译法,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译文在语言或文化方面对目的语读者的陌生感,扫清阅读和理解障碍。异化以原文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尽量保留原作中语言或文化的异质因素,使译语读者向原文作者靠近,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3]归化与异化是一组相对的概念,但并不是绝对矛盾的。为了让外国游客对博物馆景德镇陶瓷珍品有更深的了解,感知和接受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在翻译这些陶瓷珍品名称时,应该采用归化与异化二元共存的翻译策略,即在语言表达层面遵循“以目的语为依归”的归化策略,适应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在文化因子层面遵循“以我为主”的异化策略,最大化地传播中华陶瓷文化。
三、馆藏景德镇陶瓷珍品名称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1.语言表达层面的归化
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两者之间的最大差异在于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而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意合”指语篇内部的衔接主要借助于词语或句子之间的隐形语义连接,以神驭形,句子结构松散,不用或很少用关联词。而“形合”指借助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等语言形式,如连接词、关系词、指代词等凸显词语或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形驭神,来实现语篇内部的连接。[4]汉语重“意合”的特点在陶瓷珍品名称中可见一斑,一般按照“年代+产地+釉彩+纹饰+器形+通名”的形式排列,不用任何连接词。而在翻译时,必须根据英语句子重“形合”的特点,重新安排句序,将最醒目的信息“釉彩+器形+通名”置于句首,然后用介词with连接纹饰,最后另起一行介绍年代和产地,这样更符合外国游客的阅读习惯,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信息量。如:
明万历景德镇五彩云龙纹盖罐
Polychrome covered jar with clouds and dragons pattern,
Wanli Reign, Ming Dynasty(1368-1644),
From Jingdezhen, Jiangxi Province
清雍正景德镇粉彩花蝶纹直口瓶
Famille rose upright-mouthed vase with flowers and butterflies pattern,
Yongzheng Reign, Qing Dynasty(1644-1911),
From Jingdezhen, Jiangxi Province
2.文化因子层面的异化
博物馆景德镇陶瓷珍品名称不仅体现了景德镇历代制瓷工艺文化,而且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既构成了一部中国辉煌的陶瓷工艺史,也是一支中国灿烂传统文化的万花筒。下面从陶瓷珍品名称中器形和通名、釉彩、纹饰三方面,来分析文化因子的异化翻译策略。
(1)器形和通名
器形和通名在翻译时通常被放置在一起处理。景德镇陶瓷从五代至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器形各异的品种,这些陶瓷珍品名称可以采用直译、直译加注和音译加注的方法,更好地传达器物形状的来历及用途。如:(1)僧帽壶,是元代景德镇创制的壶式,因形似僧帽而得名,可直译为monk’s -cap-shaped pot;(2)棒槌瓶,是清康熙流行的式样,因形似棒槌而得名,可直译为wooden-club-shaped vase;(3)葫芦瓶,形似葫芦,因与“福禄”谐音,历来为民间所喜爱,可先直译然后加注为gourd-shaped vase(Chinese character葫芦for “gourd” has the same pronunciation of福禄for “happiness and salary”);(4)玉壶春瓶,为宋、元以来的一种瓷器造型,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如亭亭玉立的少女,故辅以“玉”、“春”命名,可先音译后加注为Yuhuchun vase(its pear-shape and flared lip make it like a girl in spring);(5)多穆壶,为元代流行壶式,是藏、蒙少数民族盛放乳液的器皿。“多穆”为藏语,原意为盛酥油的桶。多穆壶可先音译后加注为Duomu pot (a milk vessel);(6)凤尾尊,由元、明时期的花觚演进而来,因腹下部至足底外延似凤尾而得名,多为盛花器,可直译与音译后加注为Phoenix-tail-shaped Zun(a flower container)。
(2)釉彩
中国瓷器经历了一个从无釉到有釉,从单色釉到多色釉,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逐步发展成釉上与釉下合绘的五彩、斗彩、粉彩等[5],这些五彩缤纷的釉色在翻译时有些可以采用直译,如青白釉greenish white glazed,釉里红underglazed red,珐琅彩enamel color,孔雀绿釉peacock green glazed, 霁蓝sky blue,祭红shiny red,豇豆红bean-red glazed;有些可以采用音译加注的方式,如青花qinghua(blue and white),粉彩fencai(famille rose),五彩wucai(polychrome),斗彩doucai(contrasting colors),虽然外国游客短时间内对拼音无法完全接受,但从文化传播长远的眼光来看,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这些音译也一定会像kungfu(功夫),toufu(豆腐),taiji(太极),qipao(旗袍)等词汇一样,为外国读者所认可,成为传播中华陶瓷文化的成功典范。
(3)纹饰
馆藏景德镇陶瓷珍品的纹饰不仅有纷繁复杂的陶瓷技法,其题材内容也五彩缤纷,深刻形象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首先,从技法构图来看,译者需具备陶瓷专业知识,不可望文生义,应将陶瓷术语的真正内涵通过意译翻译出来。如“开光”,并不是宗教仪式,而是指在瓷器器身的绘制纹身加装饰性的封闭边框,可意译为framed;另外,“过枝”也是瓷器纹饰的特有技法,指在一般圆器的内壁绘有植物图案,并且将植物的枝干延伸绘制到外壁的独特设计,可意译为overside。其他如:描金traced in gold,堆雕sculpted,浮雕embossed,镂空openwork。其次从纹饰的题材内容来看,包含了两大类:(1)人物故事,通常取材于民间传说或文学作品,翻译时必须要补充相应的背景知识,以消除外国读者的陌生感。如观音Bodhisattva Guanyin(the Goddess of mercy),钟馗Zhong Kui (the God for driving out evil spirits),萧何月下追韩信Xiao He chasing and persuading the stay of Han Xin(Xiao He, the Prime Minister, and Han Xin, a most significant member of the brain trust of Liu Bang, the first emperor of Han Dynasty);(2)吉祥图案,选用特定的植物和动物,常用谐音表意和象征手法来托物言志或表达美好愿望,在翻译时,要尽量将其所指代的抽象寓意译出来。如岁寒三友,指松、竹、梅三种植物,表达了古代文人雅士高尚的节操,可直译加注为three friends in winter(pine, bamboo, plum, symbolizing nobleness);鸳鸯象征夫妻恩爱,可直译加注为a pair of mandarin ducks(symbolizing a happy couple);“鱼”与“余”同音,“蝠”与“福”同音,翻译时要把这种谐音及美好祝福表达出来,可分别译为fishes(indicating abundancy, as Chinese character鱼for“fish” has the same pronunciation of 余for “abundancy”), bats(indicating happiness, as Chinese character蝠for“bat” has the same pronunciation of 福for “happiness”) 。
四、结语
中华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向全世界大力推介。馆藏景德镇陶瓷珍品代表了中国古陶瓷的最高成就,是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译者在英译这些陶瓷珍品名称时,应兼顾“以目的语为依归”的归化策略和“以我为准”的异化策略,以外国游客熟悉的英语来讲述中华陶瓷文化,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红英.博物馆瓷器展品名称英译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12,(3).
[2]Joseph Nye . Soft Power[J] . Foreign Policy , 1990(4) .
[3]Jeremy Munda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生态景观学;园林规划;设计策略
景观生态学知识体系完备,对于当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有较强的指导性。景观生态规划可以用于指导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全面提高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实现园林景观达到多样化发展目标。
1景观生态学对园林规划设计的主要影响
1.1提高园林规划设计的整体性
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引入生态学基本理念,可以提高园林规划设计的整体性,有助于满足城市未来发展需要,对于促进城市园林快速发展、消除环境污染、优化环境有重要意义。在生态学的视角下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可以实现美化城市,构建和谐的城市景观体系,符合园林景观设计的长远需要。在自然环境与社会因素协调发展理念下,园林景观设计规划更有优势,可以有效节约设计成本,保证园林景观更好地符合地方环境现实需求,这对于解决园林景观建设施工难题有重要意义。基于生态学的园林景观,实现了园林工程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2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科学性
现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的观赏需要,而且还要符合城市生态体系建设需要。只有在生态学的视角下,审视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才能满足城市绿化内在需求,做到在满足审美需要的基础上,实现园林景观设计人性化。运用生态学方法可以科学分析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理性标准,有助于加强对园林景观规划的科学指导。同时,运用生态学方法,可以实现地方绿化元素的有效运用,做到对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合理统筹,更好地发挥地方植物元素的应用价值。另外,在生态学视角下,可以进一步根据城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排放的有毒物质情况,发挥园林景观改善环境作用,对于解决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侵蚀问题有重要作用。
1.3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实用性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目标在于合理运用园林植物,发挥不同园林植物的应用价值。基于生态学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实现了从单一景观向综合性景观设计的转变,可以结合植物的生态习性与生物学特征,实现树木的优化配置。首先,现代景观生态学充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绘、全球定位技术,收集可以用于园林景观规划的数据,这对于解决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结构布局问题有重要意义。其次,园林景观规划在生态学的关注下,实现了由平面到立体设计的转变,园林景观规划更注重垂直结构的植物配置设计,对于资源的循环利用,营建符合长远需要的生态发展模式有重要价值。最后,生态学理论还可用来检测园林景观规划方案的可行性,有利于对园林规划的合理性做出判断,指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不足,完善设计方案。
2景观生态学指导下园林设计规划原则
2.1自然优先原则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应当遵循自然优先原则,注重实现自然条件与园林规划的有机结合,在充分保留自然环境要素的基础上,发挥园林规划的实际价值。例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必须从地方自然环境气候与现有园林资源出发,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进行园林景观规划。从地方植物特点与土壤环境特征出发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可以实现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充分运用。只有充分尊重地方自然环境,从当地的河流湖泊、山地树木等条件出发,才能更好地发挥现有生态资源的应用价值,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符合生态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园林景观植物的美学价值。景观生态知识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完整的知识体系更有利于实现详细、合理、全面综合的设计目标。
2.2生态协调原则
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园林规划设计应当实现人与环境的有机协调,做到人的审美需要与园林自然属性的有机结合。强调在满足人们园林使用需求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保护环境,全面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综合性与有效性。园林景观设计应当在人与自然协调的基础上,实现园林景观规划的多样性目标,能够结合不同的生态知识,满足人对园林景观的多样性需求。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园林景观应当注重自然景观与城市发展的平衡。只有做到既注重园林景观的社会效益,又注重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才能达到城市建设与园林景观协调发展的目标,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应在生态学知识的体系下,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形成完善的园林景观设计体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3融合发展原则
生态学视角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应当注重整体平衡和满足园林发展持久需求。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应当保持工业生产、城市交通、园林景观的整体协调。做到在了解城市生态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园林自然景观是由多种生态系统共同打造,需要提高各方面资源协调性,使整体效益得到最大化。与此同时,在生态效益的视角下,运用生态学知识,审视现有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生态漏洞,从而实现各种生态元素的有效融合。
3景观生态学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3.1美化园林景观
一方面,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美学设计上,应当结合人们的内在需求,科学合理的设计,满足人们美学需要;另一方面,运用理论标准衡量园林景观设计,从园林生态学角度审视设计中的不合理因素,从而更好地达到人文性与自然性的统一。例如,云南倘甸湿地公园建设规划全面借鉴了生态园林设计规划思想,主要结合转龙镇区位优势,借助转龙镇树木林立和水系纵横的特征,发挥东川红土地资源价值,以大山的情怀和红土的厚重为基本设计理念,重点营造以湿地漫步、休闲水岸为主题的景观设计。以保留原有植物为方法,搭配常绿树种,达到展示纸马古道观景的目标。
3.2优化景观要素
生态学原理视角下的园林景观规划应当把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在合理利用自然材料的基础上,提高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质量。首先,应充分了解园林景观要素的多样性、复杂性。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应当维护园林的多样性特征,凸显园林景观的个性,同时,合理运用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元素。其次,将多样性与其它非生物因素有机结合,在重构生态体系的基础上,满足地方生态系统发展需要。最后,在城市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方面进行有效的协调统一,在发挥生态效益最大潜能的基础上,使生态环境建设趋于全面合理化。例如,为了提高园林景观绿化的有效性,2015年昆明市公布了城市绿线,重点加强了对龟龙湖公园、洛龙公园、入城公园绿化植物的规划保护工作。
3.3完善绿化植物建设
生态学涉及动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观赏学等领域,这些具体的生态学知识都可以用于园林绿化植物建设。因此,在园林景观绿化过程中,应当合理运用不同生态学原理,全面提高生态工程建设的综合性效果,切实发挥园林绿化植物的应用价值。例如,昆明“十三五”时期规划新建74个重点公园,围绕滇池草海环湖湿地、风景林地为设计主线,按照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现有格局,实现一心、二轴、三环、四横、五纵的综合布局规划思路。以“碧鸡秋色、金马朝辉、滇池夜月”为主题,重点种植常绿开花乔木,从而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
•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
•全国64所“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国务院授予 “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及首批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经验典型高校”
一、学校概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并校于 1956年,是全国的土木、建筑“老八校”之一,及原冶金工业部重点大学,也是国务院首批批准具有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学校现有雁塔、草堂、幸福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300亩,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本科生按“书院—学院(学科)制”人才模式培养。现有15个院(系),63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次招生。学校设立有研究生院,拥有重点学科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5个。近年来,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开放办学”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内涵式发展的科学路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整体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学校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拥有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工业设计、艺术与科技、雕塑、摄影、广播电视编导、绘画9个本科专业,其色专业1个,陕西省“专业”1个。同时拥有设计艺术学、美术学、戏剧与影视学、风景园林、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工程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59人,其中专职教师13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7人,博士、硕士生导师49人,讲师61人,并有兼职教授、副教授24人。近年来,学院学生在国际IFLA大学生设计竞赛、UIA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大学生设计竞赛等一批国际国内重大设计竞赛中获得重要奖项,完成了一批科研项目,学院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多项政府、企业重点工程项目,出版、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著作与论文,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同行与社会的好评,也为国家各大设计院、研究院、大专院校、大型企业及其它领域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毕业生,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培养高级艺术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二、学生获奖
序号
奖 项
作品名称
1
第51届国际IFLA大学生设计竞赛第1名;第46、47、50、51届国际IFLA大学生设计竞赛获六项评委会奖
《祁•迹- - -玉华煤矿生态景观修复策略》第1名
《能源型城市的生态变革》
《种植未来城市-整合•镶嵌•叠加》
2
第24届UIA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优秀奖
《一个立方体成就一个生态城市》
3
第一、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摄影组DV作品一等奖两项;雕塑作品一等奖一项
《头朝下》、《抉择》、《西部风》
4
2014“园冶杯”风景园林国际竞赛一等奖一项,单项奖三项
《prospect of rebirth》《破垒·校园-对中国大学校园规划策略的探索》
5
第二届全国雕塑毕业生作品展银奖
《被束缚的人》
6
2012第八届全国高校景观毕业设计作品展获场地理解与方案奖、人类关怀奖等多项
《守望者之家(The Watcher's House)》等
7
2013年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金奖
《华夏百家苑景观规划设计》
8
IDEA-KING艾景杯第二、三届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竞赛金、银奖
《城市湿地综合化设计》金奖
《余震重的避难所》金奖
9
第五、六届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三等奖两项
《秦韵》 《那时》
10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三等奖、优秀奖
Abstract: So as to give some reference to the similar problems,and for Liuzhou city image molding and city personality, this text, based on the intensive study of Outdoor Advertising in Liuzhou ,presents city of Outdoor Advertising planning strategy ,combining with Liuzhou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关键词:户外广告城市个性
keywords: Outdoor AdvertisingCity personality
中图分类号:F71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有位城市景观规划专家曾指出:“一个城市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那些城市街道上的景观,……色彩各异的广告牌匾和指示标牌……这些城市街道上的情景,往往成为这座城市景观的代表。”1这里提到的“色彩各异的广告牌匾”,当然主要指户外广告,它成为“城市景观的代表”2,因而成为城市景观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也成为城市个性的有形体现。笔者尝试结合柳州户外广告规划的实践,探讨户外广告在表达城市个性、勾画城市文化地图中的运用及所发挥的作用。
1、简析“户外广告”
(1)何为“户外广告”?
广告,从汉语字面解释即“广而告之”。城市户外广告是广告的一种形式,“户外广告(Outdoor Advertising)英文简称OD广告,指在露天或公共场所运用室外装饰手段向消费者传递信息的广告形式。”
本文所涉及的城市户外广告主要指作为城市整体环境一部分,体现城市形象,表达城市个性的户外广告形式,主要为建筑物广告、单立柱式广告、落地式(台站式)广告及其他形式。
(2)户外广告的特点
户外广告从外观上看,具有内容醒目、主题鲜明、形象突出、不受时空限制、表现形式多样,与现代科技、工艺材料发展紧密相连的特点。
从给人的感觉及所起到的效果看,户外广告具有以下特点:①真实性,看得见、摸的着,具有真实的亲和性,被誉为“现实世界中唯一的沟通媒体”3;②重复性,在与目标受众的沟通方面是全方位全空间性的;③最近性,是离人们发生购买行为最近的广告,最容易,最容易诱发人们购买的广告。
2、认识柳州
(1)柳州市户外广告现状
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柳州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户外广告为柳州的秀色增添了亮点,同时也为城市景观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户外广告本身从材质、制作方式上来说都比较传统。形式上多为平面面板式,类型单一。相对不同地段、不同对象,户外广告视觉景观效果基本相同,总的来说给人一种较为单调的感觉,缺乏整体统筹设计,对城市个性展现方面未作任何的考虑。
(2)寻找柳州城市个性
柳州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U”字形的柳江将市区环绕成一个半岛,构成了柳州市独特的景观及“拔地奇峰画卷开”的山水特点。作为一个工业城市,柳州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保留了原有的丽质风光,在众多城市风貌日益趋同的现在,凸显出柳州的城市个性,即“秀美、活力”。
3、体现城市个性的户外广告规划策略
为突出柳州“秀美、活力”的城市个性,笔者以柳州的山水风貌和城市风情为突破口,重点围绕山、水、古城展开户外广告的规划策划,进而沿伸至城市发展的腹地。
(1)展现自然之美的户外广告规划
“水之美”:柳江是大自然赐给柳州市的最佳礼物,它蜿蜒穿过市区,给市民带来景观和精神上的极好享受。柳江南岸规划为柳州的“外滩”,在柳江北岸南望,映入眼帘柳江、“外滩”和马鞍山构成一幅“江、城、山”的奇妙风景。为更好的呈现一江两岸的优美景观,柳江两岸的户外广告以滨江休闲步行的人的尺度和视觉习惯为出发点,从“远观”和“近看”两方面进行设置。“远观”方面,户外广告以滨江建筑物广告为主,主要考虑柳江两岸对望时景观天际线的优美和动感,使江水、建筑、广告和远方山体融为一体。“近看”方面,则适当设置一些小型落地式户外广告,可结合电话亭、座椅等设施设置,也可以单独设置一些形式别致、色彩淡雅的灯箱小品,结合宣传廊、雕塑等,构成滨水休闲景观。
柳江两岸(红光桥--文惠桥)景观主题分析图
“山之美”:柳州市拥有三面环山的大背景,使柳州仿佛置身于盆景之中。柳州市中心一带既是商业中心区,又是历史悠久的老城区,其被七座山峰所环绕,产生“七星拱月”的效果。这种七山环城的不可多得的景观必须得到充分展示,因此视廊的控制极为重要,户外广告的设置需与之相协调。为保持原有的城市景观构图,应确保景观价值较高的视点、视域和视廊不被户外广告遮挡,确保“七山环城”的自然景色不被绚丽的广告灯光所掩盖,确保在围绕城区的山体上观赏柳州“盆景”时城市与广告能相得益彰。
(2)展现历史风韵的户外广告规划
柳州市历史悠久,历史城区中包含了许多传统的商业老街,要体现历史城区的风貌,这一区域户外广告的设置应遵循尊重历史的原则,既能体现现代商业街的繁华热闹,又能反映历史街区古朴、厚重的风貌。
为保护历史遗存的原貌,不允许随意改变历史原有状况、面貌和环境,已有的户外广告应加以拆除。考虑沿街已有的商业开发,在历史文化遗迹节点外可适度设置一些小品广告。历史文化街区内的街道建筑上的广告和店面招牌应小型化且少而精,并充满历史文化气息。
(3)展现城市活力的户外广告规划
“城市客厅”:城市广场是城市的客厅,代表了城市的形象,户外广告的设施必须少而精。人民广场是城市中心广场,是城市的一个重要窗口和象征,户外广告的设置可结合公共服务设施、商业用房等适当设置一些精致的小品广告,其整体形象不能冲击广场及广场建筑群的景观,喧宾夺主。
“城市门户”:城市出入口往往是城市的门户,体现了城市的形象,人们对于城市的第一印象往往在于此。此处可设置单立柱式广告,最好在若干出入口设立一些宣传柳州市城市形象的非商业性广告,展现柳州的现代形象和喜迎四方客的豪情。
柳长路户外广告位控制图则
“城市动区”:柳州的商业区或商业金融娱乐区是城市动感、活力的主要展现地区,户外广告多依附于商业办公类建筑。为营造活跃的商业氛围,广告画面宜丰富多彩,可较多采用灯箱、霓虹灯等声光俱全的形式;广告灯光要亮丽,宜多采用动感广告、立体广告;广告内容要求高品质,手法表现细腻。
4、结语
城市的个性是城市独特的、持久的内涵;有个性的城市,才是有特色的城市、有魅力的城市。通过城市户外广告的规划设计,可进一步凸显城市独特个性,使其更富有魅力。合理利用户外广告的传播功能,对城市形象塑造、城市个性展示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韦曦. 浅析户外广告对城市景观的作用.华章,2011(32)
关键词:湿地公园; 合理规划; 发展
Abstract: In the past ten years, China's rapid urbanization urban sprawl, and wetlands as a scenic tourist area become the object of development, the aesthetic value of the wetland landscape is gradually understanding the Chinese public, its rich biodiversity, natural and rustic landscapethe design bring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urban wetland ecological urban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lanning objectives and principles of the Wetland Park, discusses the the protective development strategy Wetland Park Planning,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Wetland Park Planning Study.Keywords: Wetland Park; reasonable planning;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2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迅速展开,越来越多的山地、 湿地景观旅游项目陆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断提高、 生态环保的意识也越来越深入人心。湿地公园是人类保护利用湿地资源的一种形式,同时还具有进行生态方面的环境教育和旅游功能的特殊区域。湿地公园与小型的湿地保护区的概念接近,但是与传统意义上的保护区和公园又不完全相同。比较有名的香港米埔国际湿地公园等都是在湿地保护区的进行湿地公园的规划,从而实现城市和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念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与自然保护区的区别在于利用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科育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居民休闲娱乐活动的社会功能。
与水景公园的区别在于强调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和基本功能的保护和展示,突出科普教育内容和自然文化属性。
二、湿地公园规划的目标和原则
(1)规划目标:进行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保护湿地的植物景观,从而维护城市湿地的生态系统的特性。尽力营建自然保护群落,不断恢复湿地的景观与特有的生态功能,对于生物的多样性也起到了保护作用。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包括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的生活环境,进行生态科普教育、休闲娱乐等等,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使湿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得到保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规划原则:首先是功能综合性原则。湿地景观的功能很多,在进行湿地公园规划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植物的生态、教育等方面的功能,不断改善湿地环境,发挥湿地的功能,呼吁市民参与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促进人与湿地资源的共同繁荣。其次是生物多样性原则。根据湿地资源的特点,遵循湿地植物的生态特征,借鉴本地的植物构成特点和演变规律,使单位面积内的生物多样性的指数不断提高,形成一个稳定的湿地植物群落,为湿地的动植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再次是生态性原则。要立足这个区域的生态环境,遵循生态性原则,选择地带性的湿地植物为湿地公园设计的素材,再适当的引进一些特色的植物,构建公园的生物多样性的格局。对自然湿地植物群落进行模拟,从而构建富有特色的组织形式,建立绿色生态网络,为城市生物的生存创造合适的环境。最后是地域文化性原则。城市湿地一直被誉为“城市之肾” ,要不断挖掘城市的湿地植物文化, 结合这个地区的区域特色,建设具有当地文化内涵的城市湿地公园。
三、湿地公园的规划和建设
首先,城市的城建规划部门要根据整个城市区域的自然生态风貌和人文景观深入搞好规划和建设湿地公园规划踏勘调研工作,力争做出高质量湿地公园规划的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总的要求应是:城市的湿地公园建设应注重生态,与自然的山势、水势、地势相结合,与整个市城区山水型生态风貌和人文景观相融合,与整个城市的人文景观相对应。
其次,城市的湿地公园规划和建设应根据城市的自然山势、水势、地势的地理现状,切实搞好建设规划的招投标方案、拆迁安置小区的设计,使之与整个城市区域的自然生态风貌和人文景观相协调,并据此设计和做出高质量湿地公园规划的控制性详规及修建性的详规。
再次,城市的湿地公园规划和建设,应根据其城市的资源和环境状况,突出其城市的资源和环境特色。在其规划建设的目的、理念、目标、方法、措施上突出城市自身的资源和环境优势。规划建设的目的应体现既有利更好地执行国家关于湿地公园规划的保护政策,又不能狭隘地把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片面地理解为种植湿地植物,营造"自然"湿地景观;规划建设的理念应体现如何通过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给市民和游人提供一个新的生机盎然、多样性的游憩空间;规划建设的目标应体现,如何使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总体目标定位在减少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提高湿地及其周围环境的自然生产力上;规划建设的方法上应做到如何通过实现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目标,将城市湿地的整治与城市自然景观规划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城市湿地区域与整个城市的自然生态风貌和人文景观融而为一的新的景观整体。
四、湿地公园规划中的保护性策略分析
(1)测算生态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区域之内资源开发对于环境所能承受的压力。测算环境容量是进行合理的开发湿地公园的前提条件,也是湿地公园规划人口确定的一个参考指标。进行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容量的测算不能简单的套用《公园设计规范》等相关规定,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规划区域图,结合当地的湿地环境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生物资源与水资源以及地表植被的覆盖率等综合指标进行统一测算, 通过科学的观测方式, 对于收集出来的数据进行分析, 观察这一时期的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保证湿地生物的平衡状态,掌握其平衡状态的时间与规律等等,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规划。
(2)不同圈层的景观规划
根据湿地公园景观规划的设计原则,可以把整个景观区分为核心保护圈,生态缓冲圈、 实验控制圈和控制圈等。不同的圈层处于保护目的的不同对于景观的规划要求也不相同。核心保护圈主要是以地带性的植被为目标,不断改善生物群落的组分结构,丰富植被类型来改善景观功能,选择本土植被对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保护,从核心保护圈的生物栖息区域,通过景观设计建立与的通道;生态缓冲圈是要改善景观植被的群落结构,在一些重要的部位引进乡土植被,可以围绕核心区进行一些以资源保护为目的的科学活动;实验控制圈是用于外来物种的实验以及科研的专门区域,避免因为引进外来物种对原有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可以在调整土地利用格局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地域性植被的比例;控制圈主要是建立一个的防护林,从而建筑生物的廊道系统。这个区域的建筑形体需要结合保护生态系统的需要进行建设,并给予一定的约束,从而降低对湿地公园的影响。
(3)维护和修复策略
湿地公园的维护和修复的目标是不断保护湿地中的生物多样性,为这些生物提供较好的生存空间,控制生物环境的改变范围。维护和修复的内容主要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结合季节上和是建设上的变化对于规划和开发的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湿地系统进行调查、分析的目的就是制定调节和控制策略。季节性的调控措施主要是在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完成之后对于游客的游览区域、线路以及方式等进行的有效保护。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近年来,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需要建立在全面的掌握湿地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功能综合性、生态优先性等的规划原则,制定和统筹具体的规划策略,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周建东.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 (36)
关键词:少数民族色彩;兰州新区;环境色彩设计
基金项目:2013年度甘肃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甘肃兰州新区环境色彩规划与研究”(项目编号为:13YD047)。
一、从“色彩地理学”到“少数民族色彩民俗地理学”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法国色彩学家让.菲利普.朗克洛(Jean-Philippe Lenclos)率先提出了“色彩地理学”的概念,它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人文的跨界学科,实用性非常强。“色彩地理学”主要研究每一地域中当地民居对色彩的表现方式与景观的视觉效果,考察这些区域人们的色彩审美心理及其变化规律。在1970-1972年朗克洛教授主持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套由市政府规划、色彩机构组织的色彩调查报告《东京色彩调查报告》。[1]朗克洛教授根据东京市区各个分区的古代标志性建筑的用色结构制定了每一个分区必须遵守的配色模式系谱,这套配色系谱为以后东京城市色彩规划提供了重要的依据。1994年宋建明教授在中国美术学院创办中国美术学院色彩研究所,以揭示色彩现象及其成因问题为主要的理论研究对象,并且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解决方案。1999年4月,宋建明教授编著《色彩设计在法国》为我国色彩学界详细的介绍了朗克洛教授的研究成果和实践业绩,这对国内同类的色彩学理论研究与色彩设计方法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1999年4月至2000年5月,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李魁正教授带领研究生付爱民等多次赴云南滇西南地区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民间美术做田野调查之时,已经开始对色彩民俗的人文地理特性进行观察,发现当地少数民族的服饰用色与本土的特色植物等自然地理因素存在着直接的联系。通过多次调查的观察积累、图像资料的比对,在郎科罗色彩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树立中国“色彩民俗地理研究”的理论研究目标。这一研究体系增加了区域景观色彩特质确认过程中的色彩民俗传统的调查,将民族服饰、村社植物景观、宗教礼仪等民俗现象中的色彩审美观念作为主要的调查对象。这个项目的研究后期推动了拉祜族民俗景观村的色彩形象设计和景观色彩的设计。
二、兰州新区环境色彩构成元素构思
根据兰州新区的地理、气候及人文特点,色彩规划是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环境、人文、以及功能等多方面因素的色彩控制。少数民族色彩民俗的调研与研究成果将为兰州新区环境色彩设计提供丰富的配色思路,并且可以给出色域限定及参考范围。在整体色彩规划设计过程中,根据兰州新区的地理、气候及人文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新区环境色彩设计项目。首先解决自然环境色彩与人造环境色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来制定兰州新区的主色调。我们在选择色谱时可以考虑与周围环境色同类或者近似的色彩,达到对自然环境的再现。但是也要有一定的呼应色彩,从少数民族色彩民俗的调研与研究成果选取利用率较高的色彩系列,适当提高色彩的明度与纯度成为主色调之一。这样既可以使新区与周围自然环境相融合,又可以从自然环境中脱颖而出,达到与自然环境的呼应。其次制定出详细的色域限定及参考范围,清晰的描述出色彩配色关系及数据。如,兰州新区产业园区的色调为暖色系,为了丰富色彩层次,从裕固族、保安族等鲜丽的民族服饰色彩获取色彩信息。可以从红色系到白色系色相的区域范围,也可以从黄色系到白色系色相的区域范围获取。最后对兰州新区各类景观及景观小品色彩配色方案制定。这个方案是整个环境色彩设计中的点睛之笔,也可以称之为点缀色或装饰色。交通场所色彩设计、交通工具色彩设计、户外广告色彩设计、公共设施色彩设计、公共艺术色彩设计、夜景照明色彩设计等,这些景观的色彩占有面积是以点、线的形式在城市中出现,在配色方案中既可以与主色调、辅助色相统一也可以与二者相对立。当地少数民族色彩在点缀色中的出现可更进一步烘托景观意境。景观及景观小品色彩配色方案制定过程中需注意静景与动景及点缀色使用面积的严格控制。静景与辅助色调相互融合,为了突出可适当调整明度与纯度范围,而动景一定要避免视觉拥挤、缭乱。交通场所作为静景,色彩不宜过于鲜亮和抢眼,以柔和适度的色彩为宜。
在众多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城市的形象应该更加具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质,色彩是最为容易表现的一种手段和视觉符号,不要在一味的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落入没有任何自我的“平庸化”,对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才能将个性与特质发挥到淋漓尽致。我国幅员辽阔居住着众多少数民族,在民族文化历史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各少数民族都形成了自己具有民族特色的色彩文化和景观视觉上的色彩传统地理特征。我国诸多学者、色彩设计师在了解和学习了国外的色彩学说之后,也开始积极地进入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
参考文献:
[1] 郭红雨 城市色彩的规划策略与途径[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03),19-50.
关键词:城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思路
Abstract: urban centers urban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state, of urban civilization level as well as urban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iconic geographical paper on building density in the city center area planning in China is too large, the image of chaos, the planning structure is irrational, traffic congestion, pollutionserious landscape decline in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e lack of contextual characteristics do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roposed idea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Keywords: City center city; controlling detailed planning; planning ideas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关于中心城区
城市中心区的规划直接影响到居住、土业、道路系统等城市要素的布局,乃至影响到城市总体布局结构。中心区是城市独特的地域组成,是显示城市历史与发展状态、城市文明水准以及城市建设成就的标志性地域,是城市中最活跃的区域,山多种功能及相关的物质要素组成。它具有公共性强、建筑密度高、交通集中等特征。城市中心的高密度给我们带来了聚集效益,提供了展开公共活动的场所与空间,同时也带来了问题和矛盾。中心区建筑形象混乱,特色丧失;城市中心区的吸引力使更多的交通向其聚集,引起了交通阴塞、混杂、废气、噪音和交通事故等问题;高密度给中心区活动参与者带来了对健康的损害和心理压力。
城市中心是市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力。这儿群集有许多公共设施。通常集中在个地区形成单核结构,其特征决定了我国城市中心存在多种问题。 1. 1 城市中心功能过于集中,恶性膨胀 城市中心区的聚集效益和运转的连续性,用“寸卜寸金”形容中心区的高价性实不为过,商家为了眼前利益、盲口大规模地投资建设,使城市中心作为整体出现了根木的失衡症,其建筑高度不断刷新,拥有极高的建筑容积率,但各自为政的功能、交通组织使中心区空间结构的整体性受到了破坏,城市中心区缺乏标志性,高层建筑杂乱无章、拥挤不堪,巨大的建筑尺度、大片阴影使城市中心区失去了应有的秩序与不日谱 1. 2 城市中心的交通组织问题 作为城市“心脏”的中心区。山于负担过重,必然出现“梗塞”问题。城市交通指向集中是中心区交通问题日趋严重,体现在交通组织、交通运行和车辆停放等力面。道路面积不足,交通类型单是引起城市中心区交通拥挤、阴塞现象的主要原因,从绝对量的比较}_看,我国城市道路的增长速度低于城市机动车数量的增长,面对越来越多的集中向城市中心区的交通,通过拓宽道路的做法解决矛盾收效甚微。停车难的问题已经非常突出。 1. 3 城市中心区环境质量下降 城市中心建筑密度大,沿街多为高大建筑,形成类似“峡谷”的地形,静风频率高,气流稳定,污染物不易扩散,而中心区机动车流量大,在过饱和状态下,经常处快速停车、起步加速等状态,排污量大,长期积累会发生污染危害。山于缺乏空地和绿化,生活在钢筋混凝卜从林中的人们心理、生理产生种种不适。另外,由于市中心盲目扩大,单体建筑与环境缺乏呼应关系,忽视与城市脉络的联系,尤其在新老建筑交接地带,“顾此失彼”,致使城市中心的建筑组群从色彩、质感、风格、体量等失去了和传统的关系.
2玉林市中心城区现状及综合评价
2.1 中心城辐射能力不强,首位度低
玉林市人口规模、经济总量比较大,位于广西前列,但不集中,比较分散。玉林市各县(市、区)人口分布比较平均,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近50万人,相对于市域近600万总人口来看,首位度偏低。从经济规模来看,玉林市的经济指标也是平均分布于各区县,2005年除玉林市玉州区GDP超过100亿元(含市直)外,其它各县市均在30-60亿元之间,人均GDP较为平均。可见玉林市经济、人口平均分散到周围地区,中心城市作用不够突出,中心城市的带动和幅射作用比较弱。
2.2 经济发展层次低,产业结构不完善
玉林市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层次低,产业结构也不完善。2005年,玉林市三次产业比例为29.4∶34.1∶36.5,三次产业所占比重相差不大。农业经营的现代化水平不高,第一产业占据经济总量的比例偏大,且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种植业仍占主要地位。工业结构停留在传统型为主的状态,缺乏现代社会要求的高新技术产业,多数企业规模偏小,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低;工业系统缺乏竞争力强的拳头半成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第三产业仍是以传统的商贸业为主,科技含量不高,发展后劲不足。
2.3 水资源缺乏,制约了城市的快速发展
2003年统计资料显示,玉林市人均水资源量为1890 立方米,是广西48%;南流江玉林中心城人均水资源量只有738 立方米,是一个重度缺水(500-1000 立方米/人)的地区。由于市域城镇河段水体受到严重污染,部分县(市、区)不得不改由从周边的水库解决生活饮用水源。市域水库总库容12.2亿立方米,但调节能力强大的大中型水库仅为6.1%,低于广西的7.2%,其中大型水库仅为1.1%,远低于广西的4.5%,水库对水资源的调节能力远低于全国水平,也低于广西水平。玉林水资源资源性、水质性、工程性缺水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快速发展。
3 规划基本思路
3.1 规划理念
“整体优先,系统更新;有机疏散,提升品质;公共优先,兼顾效益;和谐发展,重塑生活;近远结合,长期控制。”
3.2 发展策略
(1)纾解和调整中心城区城市功能策略
随着行政中心的搬迁和行政文体新区的建设,城市功能布局面临着新的调整,中等职业教育和工业用地也要进行重新的布局,由于这些资源对周边土地的增值和带动作用以及新区建设的配套需要,应向玉东新区逐步转移部分资源,这样也可以减少中心城区对人流的吸引,使其自身条件得到改善。中等职业教育和工业用地的外迁是必然,但要依据现状、规划目标来确定模式。
(2)公共设施规划策略
1)重视市级公共中心的功能,空间在核心区统筹协调。因为核心区在
城市布局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无论是“一体两翼”还是“圈层式”的发展格
局,核心区具有无可替代的区位优势,核心区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功能内涵
上相对完整,因此,中心城区的功能整合最重要的是在核心区的整合。
2)政府与市场共同驱动,大力增补公共、公益设施、对中心城区用地进行挖潜、打通道路、填补公益设施、居民服务设施、停车设施、绿地等历史欠帐,提高旧城居住品质。
(3)居住规划策略
1)对小区管理实行归并重组、集中配套,完善社区组织模式,提高物业
管理水平。
严格控制住宅底层的规划建设及使用管理,杜绝底层随意开店、车库出
租等不合理的行为。控制底层开店的商住的开发模式,提倡块状布局,集中配套停车空间、绿化空间。
对现有城中村的居住用地,原则上以调整为主,主要是控制道路网,增补公共设施,改善居住环境。
2)适当提升老城区住宅建设标准,降低居住人口密度。
(4)交通规划策略
1)干道成环,支路成网,提高交通供给
在中心城区形成环状交通,控制和引导穿越式交通,避开中心城区。支路网加密,尤其是城市中心区。
2)与用地功能更新相结合
减少和平衡布局交通源,合理组织步行、车行流线,运用新城市主义的理念,构建社区步行空间,减少机动车交通。
结合地下空间、屋顶空间、过街天桥,构建中心区立体步行系统,采用人车分离的交通组织模式。结合地块的拆建提供停车场所。
3)中心区提供立体化、复合化的静态交通,提供多层地下停车库,提高公建停车配置比例,鼓励向社会开放。
(5)环境规划策略
1)增加滨水空间,塑造城市形象
清湾江、南流江水系等重要河道,须留出步行,连续的公共滨水空间,现有实施难度大的增加步行通道。水系相交处尽可能开辟块状绿地。
2)增补公园绿地,采取规模小型化,布局高密度的策略,提高绿地的可达性,增加实施可行性。
3)绿地建设与地块开发,服务设施建设等紧密结合,提高每一块新增绿地的社会、环境和经济价值。
4)增加绿地阳光覆盖面积,提高绿地品质和使用效率。
4 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结合片区的规划路网、现状用地布局以及周边自然山水、人文景观要素,采用“核心引领、十字双轴、六区宜居、两江共赏”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以指导片区持续稳定地发展。
(1)“核心引领”
即以核心区作为中心城区的功能组织核心,引领整个城市发展。核心区由人民路与民主路交叉的东南部分,即老城十字街、人民公园和云天宫所围合的区域。
为增强中心城区的综合功能,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辐射效应,规划在核心区一带集中布置大型商业服务、文化娱乐以及其它公共服务设施,营造具有场所标志的,充满吸引力的综合城市中心,形成集商业服务、休闲娱乐、办公和居住为一体的城市发展中心。
规划力求落实总规对中心城区商业中心的定位,建设地标式商业建筑群,其天际轮廓线跃宕起伏,错落有致,宛如跳动的五线谱,使整个中心的三维空间显得生动有趣,形成玉林市中心城区新形象。
(2)“十字双轴”
即人民路城市综合发展轴和民主路城市景观控制轴。
1)人民路城市综合发展轴
规划人民路道路红线宽度60米。其西起工业品市场,东至三大行处,贯穿整个中心城区东西,是片区重要的综合发展轴。
人民路是玉林市的一条重要的城市道路,拥有多重复合功能,随着城市的发展,其已经不堪重负,本次规划适当纾解该道路的行政办公功能,加强其商业商务、文化娱乐功能,打造玉林市区内重要的城市综合发展轴线,并且链接玉东新区,作为玉林双中心的连接轴线,发挥更大的作用。
2)民主路城市景观控制轴
规划民主路红线宽度40米。其北起玉林市交警二大队,南至云天宫,贯穿片区南北,是片区重要的城市景观控制轴。
民主路北接进入玉林市区的高速公路,向南至会展中心和体育中心,并贯穿整个玉林市区,对整个城市的景观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规划调整该路的现有功能,将不利于城市景观的工业用地等调整出中心城区,将置换出的土地用作居住、商住,并留出适当的绿地公园,配套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服务设施。
(3)“六区宜居”
规划将中心城区大致按其功能属性和社区权属,划分为六大片区,每个片区(除核心区外)配有区域次中心,提供公共服务或绿地休闲功能。
六区为名山生活综合区、东明生活综合区、州佩生活综合区、大新生活综合区、新民生活综合区和核心区。
(4)“两江共赏”
中心城区北面为清湾江,南面为南流江。片区环绕在两江之间,规划充分利用优越自然景观,结合“百里画廊”景观规划,留出生态廊道和视线通廊,打造生态宜居之地。
5 规划创新与特色
(1)有效与上层次规划衔接
规划在对现状深人了解和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全面研究了片区的用地布局、道路系统、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问题,首先完善和深化分区规划的工作内容,然后在分区规划的总体把握下进行街坊和地块的深化,规划思路自上而下,体现规划的全局性和系统性。
(2)区别对待不同单元
用地区位不同,其外部性要求、地价、交通、配套设施等现状条件也就不同,因此针对城市中不同地域的编制单元,规划采用有针对性的内容和深度要求,充分体现了规划的适应性。
对于包含重点地段的编制单元,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现状用地条件的限制比新区复杂很多,因此控规以“刚性”控制为主,规划中不仅划定特色意图区,而且对这些复杂地段进行明确的城市设计引导,在内容和深度上都超过普通编制单元。
(3)有机结合刚性与弹性
规划对控规中最重要的城市“四线”和“两大设施”的控制性指标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控制方式。对于城市“四线”进行严格的刚性控制,同时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市政设施用地在配建规模上做了“刚性”控制,而在具体定位上则做了“弹性”控制,以实现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4)适度加强经济分析
本次控规加强了用地的经济分析和策划研究,通过区位、地价、房价、拆迁补偿等分析,重点优化土地开发强度,充分体现了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5)充分引入城市设计
此次中心城区控规工作中,充分考虑城市设计的作用,将编制的城市设计成果转化为具体控制要求,对各编制单元进行宏观和微观层面城市设计引导。对于划定的核心区,在结合区域条件,编制城市设计的同时,专门制定其高度、设计要素、节点、标志物等的控制要求,并绘制城市设计引导图则,在指标体系的确立以及高度分区上提高了规划成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从而引导城市开发,塑造城市风貌,起到了1+1>2的效果。
6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心区的压力将加大。城市中心区作为个有机的整体,包含了它与城市整体结构的协调关系,包含了它自身相对的完整性、包含了城市中心区公共性活动与物质环境的致性。城市中心区规划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和矛盾。在不断的分析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城市中心区建设才能迈个崭新的台阶,真正成为城市的核心和标志。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玉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2010.7
[2]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玉林市城区道路专项规划.2010.8
[3]玉林市城乡规划设计院等. 玉林市百里景观长廊方案.2010.11
[4]梁智雄. 城市中心区规划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探析. 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