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审症;病机;病病机;证候病机
审症求机就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全面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以对病情本质进行分析论证的过程,审症即收集病情资料的过程,求机则是对病机本质进行判断,审症的目的是为了探求病机本质,本研究即对这如何收集病情资料以判断病机进行详细分析。
1 详论审症
审症即收集病情资料的过程,正确审症为临床之首务。病情资料是指通过望、闻、问、切获得的各种资料的综合,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症状、病因、病史等各方面的资料,其内容纷繁复杂,因此在审症过程要重点明辨以下三个方面:一要明辨主诉、二要注重思路,三切勿忽视现代医学检查结果。
1.1 明辨主诉 主诉是指患者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及持续时间。临床患者所叙述的病情常纷繁复杂,此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明确提取患者的主诉,然后以主诉为核心对病情资料进行梳理,为辨析病情本质奠定基础。
1.2 注重思路 在明确主诉的基础上,要对已获得的病情资料进行梳理,并更深入的获取全面的病情资料。如何梳理并进一步获取病情资料?需要扎实的中医功底与清晰的中医诊断思维框架,简单而言,要有纵向、横向两方面的中医知识,纵向知识是指要对中医诊断学、四大中医经典著作学习的扎实的基本功,横向知识是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医诊断思维框架,如以不同症状为核心,将上述中医知识横向贯穿起来形成的中医诊断思维框架,古人对此已有案例,如许叔微的《伤寒发微论》对伤寒七十二证的总结、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及《伤寒明理论》《伤寒五十个症状进行释义,并从病因、病机、分型、鉴别及治法等方面进行阐发等都是古人建立横向的中医诊断思维框架的过程[1]。只有具备了上述了基本功,才有了中医诊断疾病的思路,对于复杂的病情资料才能有的放矢,辨清病机本质。
1.3 联系现代医学 还有,另外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忽视现代医学为中医临床提供的病情资料。现代医学提供的临床检查资料是对望、闻、问、切等直观检查的有益补充,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和中医理论和中医思维框架脱节的问题,这需要科学研究和临床经验的不断补充,目前这一问题正受到中医界的重视,已有部分医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2-4],而我们也不要忽视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将现代医学的内容逐渐纳入中医理论和诊断体系。
2 细析病机
审症的目的在于明辨病情本质,即探析病机。病机,为“疾病之关键”之意,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以“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指出了判断病机对于诊察疾病的重要性,后张景岳也提出“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中医就是从症状入手,探求病机,把病机作为用药的靶点,论治的主要目的是解除病机,从而恢复脏腑气血的生理功能。正如《类经》所说:“病随气动,必察其机,治之得其要,是无失气宜也。”
医家黄开泰以古今对病机的研究为基础,根据理论与临实的关系,对病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后有医家也对此观点进行了相应论述,认为病机可以“阶梯或等级的样式排列”的分为四个层次,病机理论基础、基本病机、病病机、证候病机[5-6]。病机理论基础源于《内经》的理论原则,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的病机十九条;基本病机即疾病总体中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基本原理,是对疾病总体认识和把握形成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对疾病发展变化规律的总体分析和把握;病病机,即各个具体疾病之间相区别的、在一定时空中病变相对稳定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病机过程,代表了疾病从发生、发展到转变它病的病变规律;证候病机,即具体疾病在具体时间下的具体的病变机理,是最小病机单元,反映病病机在当时、当地具体患者的病变之关键,是辨证目的所在,可见,这四个层次是从理论逐步过渡临床应用。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所要辨析的是病病机与证候病机,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另外,临床辨别病病机与证候病机的不断归纳与提炼也成为补充基本病机,完善病机理论的基础。
基本病机的分析判断,需要扎实的中医功底和清晰的中医诊断思维框架,如上所述在掌握中医纵向的各科知识,形成横向的诊断思维框架,便可对病病机和证候病机进行清晰的分析,另外一点要注意的是,当不断以临床实践促进对病机理论基础和基本病机的学习和领悟,这样才能进一步指导对病病机和证候病机的完善和运用,才能推进中医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黄兰英,李其忠. 宋金元伤寒学中审证求因理论的发展.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5):642-643.
[2] 卢爱丽,黄燕.中风病的微观辨证研究集粹.中医药学刊,2005,23(3):511-512.
[3] 吴同玉,李植延,刘燕池.Ⅱ型糖尿病(消渴病)微观辫证的临床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3,10(3):1-3.
[4] 王虹.试论胃黏膜相的微观辨证在辨治脾胃病中的应用. 四川中医,2009,27(12):29-32.
物理诊断学教师应尽量避免传统的直接灌输或者硬性填鸭的教学模式,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学生擅长记忆背诵学习方式,分析、逻辑、推理能力较差。我校物理诊断学教研室引入启发性课堂教学模式,引导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学生们积极动脑,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有设问-讨论-总结三阶段,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通过检索查阅资料,分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和引导话题。如症状诊断学教学部分在讲述发热时,可以先询问医学生是否知道日常生活中不借助体温计怎么判断自己发热,让医学生先分组讨论,自由发言,回忆一下自己从小到大过程中自己发热或是目睹身边家人发热的过程和感受。当医学生从自身感受开始理解发热产生的一系列症状时,教师及时的进行总结和解释发热的概念、原因、病理、生理过程以及经典症状。当医学生对这些基本概念有了了解后,再进一步抛出问题,如何确定发热和热型,测定热型的临床意义和常见疾病。让医学生用较短的时间讨论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进一步讲解。这样,就能够让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学生克服习惯背诵记忆的惯性学习习惯和方式,深刻理解物理诊断学中症状学的知识点,从而在实践中应用和分析问题,同时也让医学生们体会物理诊断学这门课程中从个体到整体的归纳循证过程,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个体症状的观察和描述。
2引入临床病例的课堂教学模式
物理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症状学部分时,应尽量把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联系起来。上面已经提到,如果学生本人以前患过某种疾病或者学生接触的人群中某人患过某病,这些学生就会很快把书本知识与自己对此疾病的认识结合起来加以理解,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在症状学部分的内容讲解完成后,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真实的典型病例。典型病例可以包括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的病历、检查结果、器械检查结果、治疗过程中的讨论和医患沟通。让学生在模拟真实临床环境的情境中体会诊断和治疗的全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临床症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了解临床医师是如何应用物理诊断学的通用理论对复杂多样的患者进行诊断分析、病情判断和预后估计。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知识,也训练了学生的诊断思维能力,为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学生进入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不仅需要教师提前精心准备一些经典的常见临床病例,还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疾病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才能较好地把物理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和真实临床病例结合起来。如在讲述腹痛这一节时,可以根据教师的临床工作实践在课件中讲解急诊室常见的以腹痛待查就诊最终确诊的几个真实的典型病例:(1)急性胃肠炎。(2)宫外孕。(3)急性心肌梗死。(4)输尿管结石嵌顿。以PPT的形式将真实病历的照片、化验单、B超检查单、心电图等多种原始资料展示出来,以一个个就诊小故事进行讲授。这样,医学生们能够直观而充分的了解同一症状不同疾病的疾病转归、诊断过程和伴随症状的差别,以及诊断策略的区别。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一般较西医临床专业的学生更容易在症状学学习过程中产生疑惑和迷茫。但这些临床实例恰恰能让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更好理解西医和中医在接诊患者时思维的相似点,症状学需要整体观和全局观,这和中医的诊断思路不谋而合。
3中西医联系比较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我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学生在学习物理诊断学前,根据教学计划,已经学习完中医诊断学。两门课程无论从课程内容上,还是思维方式上均有巨大差异,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学生在学习物理诊断学时,会有很多受先入为主课程的影响。我校物理诊断教研室的教师们根据这一课程设置特点,在课堂讲授中将中西医诊断进行对照比较教学。虽然中医诊断学和物理诊断学有很大差别,但也有许多相似相关之处。如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其中的问诊其实与西医物理诊断学中的病史采集相似,只是内容有不同之处;望诊与西医物理诊断学中的视诊相似;闻诊相当于西医物理诊断学中的听诊和嗅诊;切诊包括切脉和按诊两个部分,其中切脉与西诊中脉搏检查相似,而按诊与西诊中触诊相关。西医诊断是通过病史、体格检查的阳性体征、实验室及器械检查来诊断疾病,中医诊断是在望、闻、问、切四诊基础上进行诊断疾病、辨别证候。联系比较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物理诊断学教师大部分来源于西医院校和西医医院临床医师,由于注重自身的中医知识的学习,均能掌握中医基础知识和原理,且经常和中医交流教学经验。实践证明,这种针对学生特点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比较受学生欢迎,更容易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各种疑惑。
4床旁诊断沟通技能教学模式的实施
[关键词] 银屑病; 中医体质; 个体化防治; 思路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 R758.6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004-01
中医体质理论源于《内经》,历代医家多有发挥,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当代医家对体质学说开展了广泛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较系统的独具中医特色的理论,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银屑病中医称之为“白”,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顽固性、难治性、慢性皮肤病。学界普遍认为其发病是一个多因素参与、多基因改变及多阶段发展的复杂病变过程。其发病机理及防治研究方兴未艾,结合中医传统理论及体质学说对银屑病开展中医体质研究及其相关因素关联性分析,有望为银屑病的防治研究另辟蹊径。本文旨对银屑病中医体质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意义、路线及存在的问题和前景作一简要概述。
1 银屑病中医体质研究渊源 《灵枢・论痛》:“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理之疏各不同……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等”、《素问・逆调论》:“是人者,素肾气胜”、《素问・厥论》“是人者,质壮,秋冬夺所用”,上述条文所提的“素”与“质”,即中医体质学理论的最早论述。张仲景《伤寒论》所述喘家、淋家、汗家等表示各种宿疾的体质特点,并认为体质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不仅表现在发病方面,还体现于疾病的发展及治疗诸方面,同时也充分强调体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治疗、预后中的重要作用,为后世“辨体论治”思想埋下了伏笔。王叔和《脉经》明确指出不同“性气”或“形性”的人,因禀性不同,脉象上有迟、速、大、小、长、短之别,虽无“体质”之名,实为中医体质理论的重要内容。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漆疮候》中云:“人有察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较早地描述了皮肤病中过敏体质对漆过敏的现象。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云:“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是对小儿体质特点的概括,用药强调:“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勿误也”、“小儿之脏腑柔弱,不可痛击,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疮”等,此则以小儿脾弱的体质特征所立的治则与治法[1]。金元四大家从体质影响疾病易感性做了不同的阐述,以及明清张景岳、叶天士、吴鞠通等在著述中对体质特点的论述,乃近代体质学说发展之滥觞。历代医家不仅重视体质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而且把人体体质特点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进而更有效地指导辨证处方用药。
体质学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有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发展,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从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日益深入,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如1982年,王琦编著的《中医体质学说》一书中明确提出了“中医体质学说”这一概念,中医体质学说即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2]。并概括体质学说的基本原理:体质过程论、心身构成论、环境制约论、禀赋遗传论[3]。王琦等[4]提出人体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种基本体质类型的概念及分类方法,为中医体质研究开创了新篇章,同时也为体质学说在各科中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皮肤科体质学说的研究方面也有一定得发展,如谢氏等[5]对97名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分类,发现平和质、湿热质、气郁质人数较多,共占总数的67.1%,其中平和质PASI评分最低,湿热质、气郁质患寻常型银屑病的机率较其他体质类型高,且发病时多表现为血热型,病情较重,平和质虽也可患病,但多表现为血燥型,病情较轻。
2 银屑病中医体质研究的意义 随着中医体质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体质分类标准逐步客观化,中医体质与疾病发生发展、辨证与辨体结合用药、运用体质学说指导疾病预防保健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对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是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如中医体质特点与疾病特征、实验室检查、临床实验研究及动物实验研究等不同层面进行了有益地结合,探索其关联性,为疾病的预防提供多条途径,为更多的临床学科开展疾病体质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研究方向。
银屑病为皮肤科常见病,发病因素复杂,治疗棘手,通过对银屑病患者体质研究探索该病患人群体质分类、影响因素、形态结构、心理特点等方面的科学规律,更好地运用辨病、辨体、辨证三维有机结合的中医特色诊疗模式,为疾病诊治、缓解期调养、高危易感人群预防提供有益的指导。贯彻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的疾病防治精神,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特色优势。同时,借助现代科学中的生理学、临床流行病学、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心理学、病因学等,实现中医体质多学科交叉研究,延伸其研究范围,促进其与科学前沿的对接。
多学科交叉、多层面研究、多中心观察的银屑病中医体质研究必定给银屑病的防治带来广阔的前景,笔者认为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①在学术思想上深化“病理体质学说”、“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辨质调养”等理论在皮肤科疾病中的运用;②在全国范围内将实现大规模的银屑病中医病理体质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引入多种相关因素,开展分层次、多中心、纵横结合的综合流调策略,尽量做到调查数据真实、客观、典型、可重复性;③将现代分子生物学检测及早期实验室诊断等条目引入银屑病易感相关因素的分析中,以期提供发病微观层面的实验室依据;④计划制定有中医特色的银屑病个性化的防治调养方案及健康管理模式,积极面向临床推广,方便医护人员,造福广大患者。
3 银屑病中医体质研究的思路 当前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主要为:中医体质与证得关系研究、体质与疾病相关研究、体质与药物治疗及调体研究、体质与防治保健研究四个方面。银屑病中医体质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3.1 流行病学调查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诊断学术语规范》等文献,并结合历代文献调查结果及征询专家意见,拟订的《银屑病流行病学调查表》。参照王琦编制的《中医九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和《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制定《体质分型设计表》、《银屑病中医病理体质调查表》、《银屑病中医病理体质积分评价表》。在国内选取9大调查区域,分属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中南地区、云贵川地区、两广地区、青藏新疆高原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台湾海南海岛地区等9大中心,每个中心选取1-2家医院筛选不同类型银屑病患者150-200例,展开银屑病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通过中医四诊资料及皮损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以统计银屑病患病体质类型的特异性。
3.2 发病相关因素分析 通过对银屑病患者进行: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籍贯、住址、电话等)、发病相关因素(既往病史、家族史、病程、发病缓急)、患病症状体征(皮疹形态、数目、大小、色泽、部位、自觉症状)、舌脉、皮肤专科检查、中医辨证分型、西医分类分期、辅助检查(常规检查、肝肾功能、组织病理)、药物治疗情况、体质类型等条目的统计。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银屑病流行病学数据库》中数据条目进行统计学处理,先进行指标的频数分析,所有相关因素、症状、舌脉等条目均变换为分类变量(0、1),删除出现频率小于5%或虽大于5%但辨证意义不大的条目,保留30个常变量。分析频数较高的发病相关因素与银屑病中医病理体质的关联性,分析总结银屑病易感危险因素及其权重系数。对所收集的中医症状及体质分析条目等进行系统聚类法样品聚类分析,列出各聚类症状、舌脉、体质指标频数及百分比分布,结合中医理论确定各聚类类别的中医证型和中医病理体质。
3.3 典型银屑病体质微观层面研究 采集银屑病患者皮损或血液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基因芯片等蛋白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银屑病特异蛋白、易感基因、miRNA、炎性细胞因子网络等方面的检测,或采用皮肤屏障仪检测银屑病皮肤屏障指标等,并将银屑病病症特点、相关易感因素与实验室微观层面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探索其关联性。
3.4 个性化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 根据上述流行病学研究、中医体质调查及银屑病发病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并结合微观层面实验室数据,综合分析,适当取舍,制定出初步的规范、量化、操作性强的银屑病中医病理体质诊断标准和银屑病有中医学特色的个性化综合防治方案,同时在临床上根据不同的患者的实际情况建立广泛实用的银屑病健康管理体系。
4 银屑病中医体质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虽然银屑病中医体质研究及其应用有广阔的前景,然而在实际当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①中医体质分类涉及因素众多,需要建立在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遗传背景、社会心理因素、生活环境差异、职业因素、地域因素、饮食因素、形体气质因素等,所以目前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尚存争议,需要进一步完善,形成相对科学化、规范化的国家标准;②银屑病体质病理学研究为使具有典型性,需要经过多层次、分区域、按病程、大规模、跟踪式的调查研究,需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③制定《银屑病流行病学调查表》和《中医体质量化表》,并在不同地区完成一定数量的病例统计,以及后期进行数理统计,全过程需要精细操作和复杂统计;④研究探索银屑病与体质的相关性,从而指导银屑病高危人群的预防、发病患者的个体化诊疗及缓解期患者的辨体调养,加强该病的防治的可操作性,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银屑病防治和健康管理模式,最终实现成果转化,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其周期长、难度大。
由于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和居处环境的恶化,银屑病的发病率近年来有明显增高的趋势。随着银屑病机理及防治研究工作的深入,从多角度、分层次、多中心、微宏、纵横等方面研究银屑病发病及防治成为当前及今后临床及实验研究的主方向。制定银屑病个性化的防治调养方案及健康管理模式,对广大银屑病患者控制病情、预防复发、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沈晨群.钱乙对小儿病辨证用药的特点[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3,3(12):1813-14.
[2] 王琦.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2):7-8.
[3] 杨靖,邢彤,李春禄等.中医体质学说的现代研究进展[N].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2,16(4):60-63.
中医食疗药膳是我国传统医学宝库中颇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卓越的疗效和极为丰富的内容。我国历代流传下来的食物疗法专著有300多部,然而这些书年代久远,一些方子中的材料已经消失难觅,不具备可操作性。本着继承传统中医食疗药膳的精髓,发扬中医药膳的新功效的目的,作者精心编写了此书。
《乙肝病毒携带者365天――写给1.2亿人的健康指导书》
王振坤、郭晓林编著/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1月/定价:15.00元
【看点】 本书从乙肝的病理学、化验诊断、疾病转化、药物治疗、疫苗接种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全面并通俗易懂地向乙肝病毒携带者作了科学的阐述
本书是一本专门讲述乙肝病毒携带者问题的科普读物,用问答形式通俗地介绍了乙肝带毒状态的来龙去脉,比较详尽地回答了有关乙肝带毒者的各种疑问。阅读本书既可以让读者对乙肝带毒有一个正确认识,又可指导乙肝病毒携带者及其家人的生活。
《菜篮子与健康・养心套餐》
张玉苹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定价:18.00元
【看点】 本书广泛收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饮食保健的宝贵经验,并结合现代研究的验证,以确保其内容的科学性
本书以古今实践和现代研究为基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一些必要的中西医学知识,并做到通俗易懂,方便实用。本书先教会读者认识心脏及其各种疾病,随后介绍了一些可以治疗心脏疾病的食物,最后,针对心脏系统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提出了相应的食疗配方。
《延长生命在中年》
陈仁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年10月/定价:15.00元
【看点】 本书内容新颖,可读性强,是一本有参考意义的科普读物
本书包括中年人的健康与营养、老年人的健康与营养、如何防治衰老、长寿的奥秘等4章。分别介绍了中年人的健康与营养补充的关系,中年妇女经前综合征,口服避孕药副作用的营养防治;老年人的生理心态变化、常患的慢性病以及各种膳食对老人慢性病的影响;自由基对人体的危害、营养与衰老的关系等内容。
《满汉全席・第1辑》
《满汉全席》制作室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10月/定价:28.00元
【看点】 本书将电视节目纸质化,对电视观众看不到的细节进行了详细介绍
《满汉全席――全国电视烹饪擂台赛》是中央电视台《生活栏目》的一档周末版节目,比赛立足于“以文化为基点,以烹饪为载体”的创作思路,同时涉及烹饪文化、饮食科学等内容。中央电视台、青岛电视台、中国烹饪协会联合将节目中有价值、有意义、有趣味的材料和现场照片汇总成书,以飨读者。
《中国古明》
邓荫柯著/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10月/定价:40.00元
【看点】 除了四大发明,本书将向读者展示更多的中国伟大发明
西方世界的人很多都知道中国有四大发明,但是除此以外,他们对中国的过去所知甚少。事实上,中国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发源地,曾孕育了辉煌的古代科技文明,并且在绝大部分时间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人民创造了很多伟大的发明,而这些发明有很多是我们所不了解的,本书则将它们一一展现。
《自我诊断》
周子安、周大海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定价:18.00元
【看点】 通过本书既可以对常见疾病作出判断,又可以在危急或意外的现场帮助读者得到正确、专业的指导
本书从100个临床常见症状入手,以自我感受和自我判断的方式,对可能涉及的793个常见疾病进行排查,逐步缩小范围,直至留下最后一个或几个可能性最大的疾病,并对这些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了提示。通过对这些症状的认识可以帮助患者克服医患交流的障碍,从而提高诊治效果。
《中国经典保健药膳》
姚海洋编著/海天出版社2006年1月/定价:19.80元
【看点】 本书按水产、禽蛋、畜肉、蔬菜、面点、汤羹、药酒分类介绍了550余道经典药膳的制作方法和滋补养生功效,使用十分方便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保健药膳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应用原则、常用药膳的性味功效,尤重中国保健药膳烹调制作的研究,包括了保健药酒、保健药茶、保健药粥、保健菜肴、保健汤羹、保健面包等几部分。本书既具有中医药特色,又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对读者大有裨益。
《解酒妙方》
王振月主编/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1月/定价:15.00元
【看点】 本书介绍的中药解酒方法以其标本兼治、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的特点受到人们普遍的欢迎
为了帮助人们了解掌握中药解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作者总结了多年来从事中药研究的经验成果,查阅了大量的古籍资料,经过精心筛选和系统整理,分类编成此书。本书为沉浸在醉酒苦恼中的人们提供了一本有价值的科普读物,为致力于中医药研究的人提供了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打工族“防艾”手册》
林菁著/青岛出版社2005年11月/定价:14.00元
【看点】 针对打工族这一特殊群体,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艾”方法
控制艾滋病传播的有效手段就是掌握预防艾滋病的医学知识。本书警示了打工族朋友们,艾滋病病魔正在张牙舞爪地伸向那些无知的人。全书通过10个令人悲哀的故事,讲述了令人不堪回首的艾滋人生历程;通过50个问题须知告诉大家认识、预防、诊治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并懂得关爱艾滋病患者,让他们走向健康。
《10℃间的美丽肌肤》
三意文化编著/农村读物出版社2006年1月/定价:20.00元
【看点】 本书帮助让爱美的读者面对季节转换找出适合各种季节的美肤方法
本书告诉你在春夏秋冬季节气候差异和地域气候差异之下油性、干性、中性、混合性和敏感性肌肤所呈现的不同肌肤状况,让你对自己的肌肤以及肌肤所处的环境有充分的认识。随后,本书会告诉你相应的保养措施,还有详细的对应保养品介绍,而保养品也区分了不同的档次,以供不时之需。
《图解驾车危险预测101例》
礼泉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定价:25.00元
回族医学是一门以“四性”、“四液”、“真一七行”等阿拉伯伊斯兰医学特有的病因病机理论为指导[1],以“理气调性”为主要治则,以“香药”为主要方药特点,对各种疾病进行系统诊治的学科。其中“四性学说”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回族“体质禀赋”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随着现代医学与中医体质学说的发展和成熟,回族“体质禀赋”理论中的诊治体系的量化、标准化成为可能。因此,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回医医学研究所在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医疗实践中,提出了“回回体质”这一假说,以期形成一套从“概念”、“生理”、“病理”到“诊断”、“治疗”、“养生”和“预防”的诊治体系,更好地为回族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笔者对“四性学说”和“回回体质假说”的关系进行论述。
1 四性学说
1.1 基本内容
“四性学说”由天人合一论、性智本原论、禀性论和四性气质论四部分有机地构成。(1)天人合一论即人(小世界)与宇宙(大世界)的统一于“真一”。伊斯兰哲学认为:“人之本性,乃无极样式,此身之本质,……无极虽受真主之命乾坤万物,其生死贵贱之权,必不由无极太极所能自主也。”可以归纳为“一元论”;(2)性智本原论即“真一”分化为“性”与“智”。伊斯兰哲学认为:“人体仿佛一个小世界,‘性’和‘智’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与人形影不离,相伴终生。”“性”者:根于大命中之性而起,人之所以然。‘智’者:根于大命中之智而起,物之所以然。”也就是说:性和智被认为是人和物的最直接的根据和本原。可以归纳为“二分论”;(3)禀性论:“性”和“智”与生俱来,与命共生、共存。a.“智”的基本特征:思想、意志、信念、情感、智能和知识。b.“性”可再分为“真性”和“生性”。《清真指南》[2]中说:“性有二等:一曰真性,二曰生性。真性与命同源,乃仁、义、礼之性,是人的本性。生性因形始具,乃水、火、气、土之性。二者和合则为‘禀性’。”可归纳为“四分论”;(4)四性气质论即“禀性”的四种特征。《天方性理》中说:“一曰安定性,属风(气);二曰常惺性,属水;三曰悔悟性,属火;四曰自任性,属土。”可以归纳为“四特性论”这四个理论一步步地分化为最后的“四性学说”,最终形成了回族的一种特有的病因病机理论,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1.2 理论体系
回族医学[3]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是生命体身心性智为响应内外环境变化,改变内部禀性、气质、体液机能的应变能力的一种综合态势。回族医学称之为“禀性衰败”,回族医学的重要典籍《回回药方》以此为纲,提出“病理根源”说,即是“四性学说”的具体应用。“四性成化”、“四性流行”(上下流行、单行与相搀、四时成于四行、积阳之气与四性)、“四性功著”、“四性生克”、“四性显微”(四性互化、四性显级)、“四性的生理与病理”(禀性热者、禀性冷者、禀性干者、禀性湿者)、“四性与四液的病理”、“四性体质与发病”等均是“四性学说”在具体疾病的诊疗中的具体应用,从而丰富了“四性学说”的内容。
2 回回体质假说
2.1 假说的提出
任何科学假说都是人从个人或前人实践经验、科学知识的积累中通过分析和综合,对所选课题可能得到的预期结果进行解释[4]。“回回体质”是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回医研究所通过对大量回族文献的整理和在多位回族著名专家的临床经验基础上提出的一假说。
回族医学的“四性学说”已经是一个完备的学说,在坚持回族医学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相关诊疗手段,并借鉴“中医体质学”中的相关方法学,完全有可能形成一套我们自己的体质分型体系,并对特定的人群建立一套“横断面研究体系”和“疗效评价研究体系”,并且在对相关方药进行深入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最后形成一套“回族的临床与科研体系”。因此说,“回回体质假说”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2 验证方法
“回回体质假说”的建立同一切假说一样,都要运用形式逻辑中的类比(类推)、归纳、演绎等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因此,我们将首先对宁夏回族人群中常见、多发的几种疾病进行研究,来论证“回回体质假说”(归纳推理:即由个别到一般);在“回回体质假说”这一前题具有充分合理性后,再以这一假说来指导其他疾病的研究(演绎推理:即由一般到个别)。并且在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中贯彻类比的推理方法(随机、对照、盲法和可比性原则)。在归纳的基础上演绎,在演绎的前提下归纳,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思维活动逐步深化。
2.3 构成体系
2.3.1 概念
“回回体质”是回族人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基因)和后天获得(宗教、饮食和地域)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这种特质反映在:①某些生理特性方面;②对自然及环境方面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③在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患性和病理过程中发展的倾向性等方面。
2.3.2 研究范畴
(1)体质人类学[5]:体质人类学是人类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的是现代人类体质特征和类型以及人群的生理、生化特征和灵长类行为等。从研究涉及的内容上来看,体质人类学中的体质概论,包括了形态结构特征、机能、代谢特征,并兼及了心理行为特征等方面的内容。(2)解剖学:人体解剖学中的“体质”概念,按中国解剖学会体质组的研究内容来看,其概念主要是指人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包括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及各组织、器官相各功能系统的形态特征与正常范围。(3)现代医学:现代医学中的“体质”概念尚无统一定义,应用也比较混乱,除上面所提出的人体解剖学中的体质含义外,有时则仅属“素质”的同义词。精神病学对体质所作的定义为:体质系指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个体在发育过程中,内外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个机能状态和躯体形态特征。以上各学科中的体质概念,其内涵是有差别的,但内涵的确定方法,无不是本学科研究的性质和目的所决定的,而学科性质与研究目的,也就成为该学科中概念的定义原则,“回回体质”研究亦是如此。
2.3.3 内涵
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是由两层因素合成的,即理论背景和经验基础。就回族体质研究来看,其经验基础是对人群中个体差异性的观察与总结;其理论背景则是人们对这种个体差异性的基本看法。例如:人群中个体差异性的决定因素是什么?遗传因素还是环境因素?是形态、功能,还是心理因素?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直接影响着回族体质研究的出发点和发展模式。因此,进行回医体质研究,必须探明“回回体质假说”的基本原理——“内涵”,包括以下5点:(1)禀赋遗传论(阿拉伯后裔);(2)宗教制约论(信奉伊斯兰教);(3)地理制约论(地处我国西部);(4)心身结合论(饮食习惯及信奉宗教带来的心理问题);(5)年龄发展论(小儿、成年、老年及妇女)。
2.3.4 外延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宁夏回族自治区糖尿病(DM)的发病有两大特征:第一,发病率高。①发病率明显高于当地汉族人群。1979年全国DM流行病学调查发现[6]宁夏回族DM患病率为1.95%,显著高于当地汉族。1996年全国DM流行病学调查发现[7]宁夏回族DM患病率为2.82%,仍明显高于当地汉族。②DM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国内、外。雷晨等[8]报道宁夏回族DM合并高血压和尿毒症的发生率为43.2%和3.4%,显著高于国内的发生率31.9%和1.2%。2001年全国DM慢性并发症调查发现[9]合并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生率均高于国外水平。第二,发病人群以老年DM患者为主。雷晨等对2587例宁夏回族2型DM患者年龄进行调查发现[9-10]:平均年龄为(53.8±13.4)岁,且年龄与高血压(1.717%)、脑血管疾病(1.735%)、心血管疾病(1.590%)及下肢血管疾病(1.718%)呈正相关。因此,加强宁夏回族老年DM的防治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将对宁夏回族糖尿病人群进行大样本的横断面研究,并在多位著名回族专家临床经验及现代药理学证明有效的回族古方中筛选出方药,进行大样本的临床观察(包括人群的自然情况研究及多种疗效评价的确定及验证)。
3 两种学说的关系
综上,“四性学说”是“回回体质假说”的理论来源,而“回回体质假说”是“四性学说”的进一步完善。在现代医学和中医体质学说不断发展成熟的今天,其他少数民族医药已经结合了本民族的医学典籍中的体质相关内容,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体质诊疗体系。因此,我们也要在坚持回族医学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相关诊疗手段,并借鉴“中医体质学”中的相关方法学,形成一套我们自己的体质分型体系。
参考文献
[1]单于德,马成义,陈卫川,等.中国回族医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族医学文献整理丛书[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224-231.
[2]马注,余震贵.清真指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23.
[3]孙涛,牛阳.回族医学哲学基础[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16.
[4]贲长恩.医学科研基本思路方法与科研程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8.
[5]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2-3.
[6]全国糖尿病研究协作组调查研究组.全国14省市30万人口中糖尿病调查报告[J].中华内科杂志,1981,20(3):678.
[7]向红丁,童关焕,李康.1996年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特点基线调查报告[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8,6(3):131.
[8]雷晨,张如意,何兰杰,等.宁夏回族糖尿病住院患者并发症的13年回顾性研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6):450-453.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外伤性胫骨骨折患者患者182例,男108例,女74例;年龄18~52岁,平均39.3岁。病程1周内,均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按入院时间随机分3组,A组61例,术后服用骨博丸;B组61例,术后用骨肽注射液;C组60例,术后未用任何促进骨折愈合药物。3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诊断标准:①患者有明显外伤史;②自诉有疼痛、肿胀、畸形和活动受限;③查体可见局部肿胀,皮肤青紫,瘀斑,畸形,局部压痛明显,功能障碍;④胫腓骨正侧位X线片显示胫骨骨折。
纳入标准:①年龄18~52岁患者,男女不限;②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胫骨骨折患者;③自愿作为受试对象,并能接受试验药物,保证完成疗程。
排除标准:①年龄52岁;②无外伤史或外伤史不明显的病理性骨折;③严重粉碎性骨折;④软组织损伤严重;⑤不配合治疗,不按时用药,定期随访。⑥胫骨上端及下端的关节内骨折。
治疗方法:
⑴骨博丸的组方:鞋底板虫15g,土鳖虫15g,自然铜3g,血竭15g,麝香10g,桃仁100g,红花100g,骨碎补200g,续断200g,乳香100g,没药100g等。制法:①将自然铜置耐火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煅至红透立即取出,投入醋液中淬制,冷后取出,继续煅烧醋淬至黑褐色,外表脆裂,光泽消失,质地酥脆,取出,摊凉,干燥后碾碎,过筛;②将乳香、没药分别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冒烟,显油亮光泽时,迅速取出,放凉,粉碎,过筛;③将鞋底板虫、土鳖虫、骨碎补、续断、桃仁、红花粉碎,过筛,并与乳香、没药均匀混合;④将麝香、血竭研细后,用配研法,将麝香、血竭、自然铜与上述药粉均匀混合,每100g药粉用炼蜜100~110g,制成大蜜丸。用法:口服,1丸/次,2次/日。
⑵分组治疗: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手术要求:与对侧肢体比较,向内成角5°,向外成角≤10°,前后成角≤10°,旋转≤10°,肢体短缩1.0cm以内,骨折端紧密结合。术后处理:抬高患肢,主动练习股四头肌肌力,1周后开始练习踝、膝关节主动活动。同时进行伤口护理。肿胀消退后,可在双拐保护下离床,患肢不要负重。4~6周后,根据原骨折稳定程度及X线复查结果逐步开始负重(5~10kg)。以后,随骨折愈合的强度逐渐增加负重的力量,直到完全负重。患者均按受伤及手术情况合理应用抗生素。A组术后即开始服用骨博丸口服,1丸/次,2次/日,连续服用3个月。B组术后即用骨肽注射液每支2ml:30mg。静滴,4~10ml/次,疗程2周。C组未用任何促进骨折愈合药物。
观察指标:每例患者术后即拍X线片以确定符合手术要求。术后6周,8周,10周,12周定期拍X线片复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局部无压痛,无纵轴叩击痛;局部无异常活动;X线摄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功能测定在解除外固定的情况下,下肢能连续性徒手步行3分钟,并≥30步;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则观察的第1天即为临床愈合日期。骨性愈合:具备临床愈合标准的条件,X线摄片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结 果
治疗组A组患者61例,骨性愈合时间6~10周,平均愈合时间8周,患者在服药期间无不良反应;B组患者61例,骨性愈合时间7~10周,平均愈合时间8.8周;C组患者60例,骨性愈合时间8~12周,平均9.5周。骨博丸和骨肽注射液均能促进胫骨骨折的愈合,能缩短骨折的骨性愈合时间,但是骨博丸促进胫骨骨折愈合的作用更强。3组患者182例经6~12周均达骨性愈合,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完成改造塑形。
讨 论
中药治疗骨折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斗争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如唐代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所载药物139味,方50首为骨伤科专著。中药治疗骨折宜辨证施治:早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如活血止痛汤,复原活血汤等;中期接骨续筋,和营生新,如桃红四物汤,接骨丹等;后期补肝肾、养气血、强筋骨,如续断紫金丹,六味地黄汤等。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在于利用各种药物各自具有的若干特性,即药物的偏性,来调整人体内的邪正消长、阴阳盛衰。从而达到祛除病邪,消除病因,协调脏腑功能,以恢复机体阴阳平衡。中药的性能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不断的认识和总结出来的,同时也通过反复实践得到不断深化和发展。骨博丸方中以民间习用鞋底板虫为主药,辅以伤科续筋接骨之要药土鳖虫、自然铜,活血化瘀,续筋接骨,佐以续断、骨碎补活血疗伤续筋骨,再加乳香、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血竭散瘀止痛,使全方具有活血生肌,续筋接骨的独特功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脑血管痉挛;诊断;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80-02
一、引发脑血管痉挛的原因
情绪波动,生气激动,心理障碍,紧张压力是发生脑血管痉挛最常见的原因,病人多数是学生,特别是高中高考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睡眠时间不足,完全没有放松的机会,最容易发生脑血管痉挛,失眠也可以引起脑血管痉挛。青年女性,脑力劳动者发病率相对较高。
血液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刺激、包裹血块压迫、血管营养障碍等引致血管壁结构破坏;氧合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并释放氧自由基造成的损伤;其他各种血管活性物质,如5-HT、儿茶酚胺、血红蛋白及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缩血管作用;颅内压增高,过量脱水治疗而不及时补充血容量;以及血管壁炎症和免疫反应等因素。另外交感/副交感的平衡,脑血流的自身调节机制等也都是研究的热点。
可能是由于血肿或血凝块,对颅底动脉机械性牵拉、压迫,下丘脑释放的神经介质改变了交感神经张力,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脑血管痉挛。体液中的血管收缩物质增多,如血栓烷素A2,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等5羟色胺增高是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主要原因。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应积极进行抢救治疗。
二、脑血管痉挛的检查
脑血管痉挛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TCD)等。
CT诊断发现SAH准确率达99%以上,但对于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的检出率仅为34%,因此不能作为病因诊断的唯一手段。
在临床上,可以根据CT显示的出血量估计脑血管痉挛的严重程度,即Fischer分级。根据该标准,0级为未见出血,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约为3%,1级为仅见基底池出血,血管痉挛发生率14%,2级为周边脑池或侧裂池出血,血管痉挛发生率38%,3级为广泛SAH伴脑实质内血肿,4级为基底池和周边脑池、侧裂池较厚积血,相应的血管痉挛发生率均超过50%。
TCD也是监测SAH后脑血管痉挛的一种较好的方法,特别是可以在一天内多次监测,动态观察SAH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对脑血管痉挛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价值。其基本原理为通过血流速度的变化估计管腔狭窄的程度,最重要的检测部位通常为双侧MCA,也可监测颅外段颈内动脉的血流状况。
三、脑血管痉挛的预防
1.合理膳食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少食油腻食品。推荐饮用红葡萄酒(50~100mml)和绿茶,食用黄色食品(如胡萝卜、红薯、玉米、西红柿等)黑木耳和燕麦片。
2.适量运动
最好的运动是步行,掌握“三五七”的运动是很安全的。“三”指每天步行3公里,时间30分钟以上;“五”指每周运动五次以上;“七”指运动后心率加年龄约170。这样的运动量属中等强度。此外,还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慢跑、俞迦、打太极拳、骑车、游泳等。在运动量相当于步行或慢跑3公里者中,可以预防脑血管痉挛。
3.戒烟限酒
吸烟的危害不容置疑,应下决心戒掉。如尚不能彻底戒烟,建议你每日吸烟限制在5支以内。可适量饮酒,建议饮少量红葡萄酒,啤酒不宜超过300ml,白酒不宜超过25ml,不可酗酒。
4.心理平衡
健康的生活方式很重要,所有保健措施中,心理平衡最为关健。消除对疾病的顾虑,树立正确的对待疾病的态度,保持平静的心态和快乐的心境,避免情绪激动,几乎可以拮抗所有的内外不利因素。
四、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
(1)脑血管扩张剂及扩容剂早期使用可明显减少和终止TIA临床发作。可选用倍他啶20mg加入5%葡萄糖500ml,或低分子右旋糖酐或706代血浆500ml静滴。维脑路通、西比灵等也可能有一定效果。
(2)抗血小板聚集剂可减少微栓子的发生。如无溃疡病或出血性疾病者常用阿司匹林治疗每日50mg--300mg不等,多数认为以较小剂量为宜,若长期服用剂量还可减少。潘生丁(25mg每日3次)与阿司匹林合用可起协同作用,且可减少阿司匹林剂量。如病人不宜用阿司匹林或服用阿司匹林疗效不理想者,可改用噻氯吡啶(Ticlopidine200--250mg每日1--2次)或力克栓(ticlid)250mg,每日1次),治疗中,均需注意加强对出血等毒副作用的防治。
(3)抗凝治疗对发作频繁、病情严重和逐次加重,且无明显抗凝治疗禁忌者,及早进行抗凝治疗对减免发作和预防脑梗死均有积极意义。常用肝素12500U加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中缓慢静滴,同时第一天可口服新双香豆素300mg或双香豆素100--200mg或华法令4--6mg。每天检查凝血酶元时间及活动度,待稳定后每周测一次,以调整口服药量,要求静脉凝血时间维持在20--30分钟,凝血酶元活动度在15--25%。以后维持量为新双香豆素150--225mg,双香豆素25--75mg或华法令2--4mg。治疗期间应注意防治出血并发症。停药应逐渐减量,以免发生“回跳作用”。由于此治疗难以控制药量,且出血并发症多,目前我国较少采用。
(4)钙拮抗剂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脑血管平滑肌的钙通道,阻止钙离子由细胞外流入细胞内,具有防止脑动脉痉挛、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和维持红细胞变形能力等作用。一般多选用西比灵5--10mg,每日一次。
(5)其它如体外反博、紫外线光量子疗法和血液稀释方法,以及川芎、丹参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中药也可选用。
2.外科手术治疗
经血管造影证实有颈部大动脉有明显狭窄或闭塞病变,药物疗效差,病人一般情况允许,且有条件者可考虑颈内动脉内膜剥离术、支架放置术或颅内颅外血管吻合术。对消除微栓塞、改善脑血流量和建立侧支循环均有一定疗效。由于并非根治方法,且手术指征及效果尚未肯定,国内尚较少采用。
3.中医治疗
传统医学认为,人的生命由气、血构成。经络是全身体各部位的通路。“气伤则痛,血伤则肿”,所以在临床上,中医非常重视通过刺激穴位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而治病。中医理论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参考文献:
隐形的杀手
肺癌经常在疾病发展到晚期才表现出临床症状,所以仅有大约15%的肺癌能在癌细胞扩散到邻近淋巴结或其他部位之前得到早期诊断。淋巴结没有转移的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50%。遗憾的是,很多病人,即使在现有检查尚未明确诊断之前,癌细胞已经扩散了。
对于那些在癌细胞扩散之前就被发现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早期肺癌病人,平均生存率令人满意。但目前仅有15%的肺癌病人可在这样早期、局限时被诊断出来。70%~80%的肺癌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失去了治愈机会,5年生存率很低。因而肺癌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很多早期肺癌的诊断都是很偶然的,也就是说他们是在由于其他疾病的检查时被发现的,诊断可能是由于其他原因例如心脏病、肺炎或肺的其他疾病需要做影像学检查(像胸片、胸部CT)、气管镜检查(通过一根柔韧易曲的纤维导光管看支气管的内部)、癌的细胞学检查(痰脱落细胞的显微镜检查)而发现的。
肺癌的筛查
筛查是指对那些没有相关症状的人群进行针对某一疾病的检查,肺癌经常在出现症状前即有肺外转移,因此,肺癌早期诊断的有效筛查能挽救很多人的生命。
定期做胸片及痰的细胞学检查(显微镜下痰中找脱落细胞)已在临床上应用了很多年,最新的研究指出这些检查并不能使肺癌的诊断提早到可以让病人有机会治愈。因此,肺癌的筛查对于公众,即使是那些高危人群如吸烟者来说,并不是一项常规检查。
最近,一项新兴的X线技术称作低剂量螺旋CT,在吸烟者及有吸烟史患者肺癌的早期诊断方面获得了成功。低剂量螺旋CT检查照射剂量为普通螺旋CT的50%~60%,低于普通的X线正侧位胸片和胸部透视的照射剂量,对人体相当安全。
在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每年有大量中老年人定期接受低剂量螺旋CT检查,事实证明该检查对人体相当安全。美国癌症协会(ACS)提出,对那些还在吸烟或有吸烟史、吸二手烟严重的,或有职业病史的患者应该意识到肺癌危险因素长期存在。对于那些希望肺癌早期诊断而要求检查的病人,应让他们了解有关检查程序及治疗的一些最新进展。
美国癌症协会提出: 理想的做法是,正在吸烟、有吸烟史或吸二手烟严重的、有职业病史、家族中已有患肺癌者的中老年人应该对肺癌保持警惕。即使是没有症状的45岁以上中老年人,也应定期进行低剂量螺旋CT普查。
那些正在吸烟的人们也应该明白,预防肺癌的最好方法是戒烟,这是降低患肺癌而死亡的危险性的最有效的措施。在此我们也呼吁 :人们应立即放弃“讳疾忌医”的心理。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每年应定期例行做一次胸部低剂量螺旋CT检查,如果发现肺部有小的阴影或结节,辅以SELDI蛋白质芯片系统检查血液。只要做到早查早治,肺癌并不可怕!
微创手术治疗肺癌
肺癌的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中医中药等方法。对于诊断明确的绝大部分肺癌,如果有手术机会,手术仍是目前治疗肺癌的首选方法,而且是取得临床治愈的惟一方法。
肺癌的手术治疗有近90年的历史,经过不断探索,到上世纪50年代,胸部后外侧切口作为肺癌手术的标准切口为广外科医生所接受。标准的后外侧切口是从腋前线到第四胸椎棘突水平处,肩胛骨内侧缘与棘突连线的中点作切口,长约20~30厘米,要切断背阔肌、前锯肌和斜方肌,并要切除一根肋骨。
这种切口基本上满足绝大部分肺癌手术的需要,并延续使用到现在。这条开在病人胸部的“长拉链”,它的坏处不仅仅是使外表难看至极,更重要的是需切断胸壁多块大的肌肉,出血多,开胸和关胸繁琐、时间长。手术后由于患者往往出现上肢上举困难,部分病人还会出现“冰冻肩”等后遗症。正是因为这种手术的破坏性较大,使一些年龄较大、肺功能差的病人由于不能耐受手术而失去了手术机会,也使人们认为肺癌手术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家们对传统的手术方法不断进行改进,外科手术技术及麻醉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尤其是选择性单肺通气的运用,使多数肺癌的外科治疗可以安全地通过微创手术完成。
现在肺癌的微创手术治疗主要包括两种方法 :
1.胸腔镜治疗肺癌
具体方法 :在病人胸壁上打2~3个直径2厘米左右的小洞,伸入手术器械切除肺癌,同时需辅助一个长5厘米左右的小切口。这种方法创伤很小,优点显而易见。此法主要适用于癌肿很小且位置比较靠周边的早期肺癌患者。
2.微创肌肉非损伤性手术治疗肺癌
具体方法 :在不损伤胸壁肌肉,不切除肋骨的同时,保证有一个安全的手术视野。具体地讲,切口长度约为传统手术方法的1/3,不切断背阔肌和斜方肌等大块胸壁肌肉,不切除肋骨。
这种微创手术方法的主要优点是 :
(1)减少胸壁损伤;
(2)对肺功能明显减退患者的手术危险性大大减少 ;
(3)出血少;
(4)开、关胸快捷,手术时间缩短;
(5)愈合后疤痕较小不太影响美观 ;
(6)术后近期对呼吸功能及同侧上肢功能的影响明显较传统手术方法小;
(7)对绝大多数胸外科手术可以提供足够的手术视野。
正是基于这些优点,到上世纪90年代末,肌肉非损伤性手术治疗肺癌已经在美国多数医学中心广泛开展起来,成为肺癌外科手术治疗的重要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胸心外科采用肌肉非损伤性手术方法每年为200多位肺癌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患者第二天就可以下床活动,病人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医疗费用也明显下降,取得了令病人满意的效果。
听到微创手术,大家也许会担心,这能把癌肿和局部转移的淋巴结彻底清扫干净吗?对于肌肉非损伤性手术,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医学家们在探索手术改进时都考虑到了既要减少损伤,又要能彻底干净地切除癌肿,不然就不能作为一种传统方法的进步。实践也证实,肌肉非损伤性手术对绝大部分有手术指征的肺癌,不但能彻底切除原发病灶,还能进行彻底的纵隔淋巴结清扫。总之,微创技术使肺癌手术不再可怕。
(作者每周四上午有专家门诊)
小贴士
一滴血检验可发现癌变倾向
目前,分子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为癌症的诊断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关键词】中医护理;教育
1.大健康时代的新形势
《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指出“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是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规划中还指出五年内政府会推动包括“中医药健康服务人力资源建设项目”在内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并且重点强调了中医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和中医药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体系建设;《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2015〕70号)中指出“要求大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在做好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同时,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医疗康复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特色诊疗区建设,推广中医药综合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2015年“两会”期间,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推介会在北京举行,会后贵州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和实施计划,大力支持发展大健康产业,包括了发展健康养生产业、健康医疗产业、健康养老产业等六大产业,其中计划到2017年,三年共推进48个健康养老产业[1]。黔东南州建设了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培育健康养生产业链为其重点任务之一,包括构建集休闲养生、健康养老、总部后勤服务等;将按照三级甲等民族医院标准建设侗乡疗养中医院及特色专科医院等[2]。
2.中医护理的优势
中医护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哲学的理论基础,以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为特点。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一个整体。正如《灵枢•邪客》中说“人与天地相应”。辩证施护是通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分析综合,辨别疾病的证型,据辩证的结果,应用同病异护,异病同护等原则制定护理计划。中医护理学的这一特点和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整体护理模式不谋而合。中医护理技术,如艾灸、拔罐、刮痧等,操作简便、行之有效、费用低廉、毒副反应小。而随着医疗改革的推行,国家大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中医护理技术特别适于在社区医院和家庭里操作,对老年病、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有独到的优势[3]。中医认为“七情”当中某种情绪过激可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发生。情志舒畅对健康十分重要,因此,中医护理重视患者情志的护理。通过运用心理学和护理学知识,帮助患者保持平和、安静的心境,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能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保证医护工作顺利进行,确保疗效的充分发挥[4]。饮食不节也是中医病因学说中的又一发病因素,药食同源,疾病发生后通过合理的饮食调养,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所以,中医护理十分重视饮食护理。重视合理搭配饮食,达到营养均衡。各种食物也各自有自己的性味和归经,在护理过程中,根据辨证结果,指导选择饮食,促进疾病康复。《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谈及养生的法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起居护理要求“法于阴阳”,顺应自然的变化来调养身心。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进行患者的生活起居护理。中医护理在康复治疗、养生保健方面拥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优势,正契合当前人们追求健康的需求。
3.黔东南地区中医护理现状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经济发落后,2014年户籍人口466.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79.9%。全州有省级医院1所,地区级医院2所,市、县级医院32所,中心镇医院85所,社区医院12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6所,村卫生室2395所[5]。在社会经济和医疗条件落后的情况下,以中医护理为组成部分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以其简便、有效、廉价的特点,更适合在黔东南地区开展。2014年笔者曾参与由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组织的黔东南州居民社区护理需求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医康复护理位于社区居民对疾病护理需求的第三位。可见黔东南社区居民对中医康复护理有较高需求。而近期笔者对黔东南某地区级医院护士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到护理人员对各项中医护理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不容乐观,多数表示需要再接受培训。
4.黔东南地区中医护理教育现状
我国中医护理人才培养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很多中医护士学校、中医护士班,在改革开放以后,大专、本科、函授等各种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方式大量涌现[6]。谢红等对贵州省9地市中医院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技能现状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77.71%的在岗护士在学历教育期间学习过中医知识;60.33%的在岗护士岗前培训期间学习过中医药知识;82.82%的在岗护士在工作期间参加过中医基础操作培训[7]。笔者工作的学校是黔东南地区唯一一所培养护理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除此之外,黔东南还有贵阳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卫生学校,凯里市第一职校及部分县级职校等开设有中等职业教育的护理专业。在黔东南的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工作的护士有85%以上是通过黔东南地区的护理职业教育培养的。在这些职业技术院校中,虽然开设有中医护理课程,但是由于学制短、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再加上中西医在基础理论、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及教学时数不足、理解难度大、学生认同度不高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医护理教学效果大多不甚理想[8]。具体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容多课时少。据了解,目前各职业技术院校护理专业的中医护理学时数从30多学时到50多学时不等,我校目前是36学时。而现行高职院校的中医护理教材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学、针灸学、中医临床各科护理等诸多方面,由于内容多课时少,只能选讲部分的内容,学生很难在36个学时内掌握。二是理论多实践少。中医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由于总学时少,只能压缩实践学时,学生少有机会进行操作实践。三是授课方式老旧。学习中医理论需要有哲学的思维,学生普遍反映晦涩难懂,加上学时有限,授课方式仍旧以“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小结”为主,少有机会采用其他新式教学方法[9]。
5.总结
中医护理拥有深厚的哲学理论基础,“简、便、验、廉”的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并且重视养生保健,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老年护理服务、疾病康复服务等方面具有十分独到的优势。大健康时代,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增加,中医药健康服务人员包括懂得中医知识的护理人员需求量也随之增加。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的黔东南地区更需要懂中医的护理人员。黔东南地区在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大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新形势下,以建设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为契机,中医护理人才紧缺也愈加凸显。作为为黔东南地区培养护理人才的职业技术院校,中医护理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难满足社会需求,中医护理课程急需不断调整和优化。可以适当增加课时,增加实践教学,更新教学模式,进行将中医护理融入到《社区护理》[10],或者融入到《老年护理》[11]的教学改革;同时可以在各中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养生养老等机构的护理人员中开展短期有针对性的集中培训,从而适应大健康时代对中医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更好地提高黔东南地区居民健康素养。
参考文献
[1]IUD中国领导决策案例研究中心.贵州医、养、健、管四措并举布局大健康[J].领导决策信息,2015,(36):18-19
[2]贵州省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意见[J].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2016,(1):14-20
[3]王燕,王英.《社区护理》教学中融入中医护理的效果[J].护理研究,2008,22(8):2246-2247
[4]梁小琳.浅谈中医护理的基本原理和侧重点[J].陕西中医.2005,26(6):607-608
[5]杨燕玲.苗侗医药在社区医疗中的应用研究: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调查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0):19-21
[6]苗晓琦,王晓燕.浅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中医护理教育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0)94-95
[7]谢红,熊江艳,潘定举,冷毅,罗永红.贵州省9地市中医院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技能现状调查报告[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5,(2):80-82
[8]董惠娟,陈丽华,齐晓红,等.从护理教学实践看西医院校中医护理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护理研究,2011,25(11):3095-3096
[9]高莉萍.高职护理专业中医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思考[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51-55
[10]王燕,王英.《社区护理》教学中融入中医护理的效果[J].护理研究杂志,2008,(24):2245-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