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营绩效分析范文

经营绩效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营绩效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营绩效分析

第1篇:经营绩效分析范文

1煤炭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介绍

在国民经济中,煤炭行业一直扮演着基础产业的角色,长期保持着一定的增长势头。作为煤炭企业的代表,煤炭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自然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绝大多数该类公司是以既有的集团总公司为基础,采用设立股份公司的途径进入股市,拥有比较理想的发展前景。我国政府向来十分关注煤炭行业发展,并对其产业结构加以引导和支持,尤其是《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实施之后,可预见煤炭上市公司将会随着所属的煤炭行业共同迎来经营绩效进一步提升的重要时期[1]。

2煤炭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出现的问题分析

21没有动态性

目前,煤炭上市公司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往往选取自身某个年度并将当作一个横截面,对包括经营成果在内的诸多指标予以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实现对企业的评价。值得一提的是,被评价企业通常处于差异化的发展阶段,所以,截面静态评价这一做法难以获得良好的可比性[2]。目前,煤炭上市公司在进行绩效评价时,倾向于对自身的历史经营数据予以静态分析,表现的是企业过去某个时期的经营状况,无法以动态形式表现企业经营状况,很难满足该类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自我更新方面表现出严重不足。

22经常使用多指标综合指数法

先结合已有的评价目标与相关要求,构建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以所有指标为对象予以相关处理,一个是同趋势化处理,另一个是无量纲化处理;通过专家法得到各评价指标所对应的权重;将指标数值、标准值放到一起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单项指标值,通过它实现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该方法在指标选取以及权重确定方面表现出较大的主观性,特别表现在权重确定方面,容易受到多种主观因素的不良影响,给评价准确性埋下了较大隐患。

3有关煤炭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体系设计分析

31设计原则

(1)系统性原则。该评价体系属于一套具有典型综合性特点的绩效评价体系,因而在选取评价指标的过程中,应协调好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之间的关系。另外,还应协调好定量指标、定性指标之间的关系[3]。

(2)社会效益原则。以企业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最大化为根本价值取向,针对煤炭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进行评价时,应基于企业利益视角,全面且深入地分析企业对当地社会、债权人和内部员工等做出的贡献。基于社会效益的关注,是评价一家煤炭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核心方面。

(3)综合性原则。由于煤炭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对其经营绩效进行评价时,一方面要兼顾资源效率优化配置问题,另一方面还应考虑相关的安全风险因素。政府规定经营者是企业安全的首要承担方,而安全生产又是煤炭企业的一贯主题,即安全工作是该类企业的核心工作。总之,应在资源配置、安全生产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和平衡点。

(4)重要性原则。所谓重要性原则指的是,全面性、关键性之间的有机结合。对于煤炭上市公司,其在构建绩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不可过分追求面面俱到,因而这种做法会让评价体系体现出侧重点,难以找出核心问题加以讨论。所以,在确定指标的过程中,应遵循重要性原则,确定影响煤炭上市企业经营绩效的核心要素。

(5)时效性原则。煤炭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具有明显的动态性特征,所以,相关指标的选取应尽量体现时效性。指标体系应涉及三大方面的指标,即短期指标、中期指标以及长期指标,将便于定期衡量当成确定指标的一个关键的参考条件。

32设计思路

基于前文提及的五大原则,煤炭上市公司是将人、物两种要素有机结合起来自主地开展相关经济活动、以营利为核心目的的一类经济组织。以煤炭上市公司为对象,对其经营绩效进行评价的设计思路可基于两大层面进行分析,一个是输入,另一个是输出。在输入方面,借助对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相关方面的具体投入的分析,实现对效率的科学评价;在输出方面,基于企业不同利益相关方视角,收集若干家煤炭上市公司的经营信息,系统分析和比对它们的产出效果。在这一过程中,煤炭安全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是媒体上市公司正常运营的基础,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支持[4]。

33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对煤炭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进行分析时,可基于两大层面进行相关分析,一个是过程控制,另一个是结果分析。所以,可构建下述指标体系[5]。

(1)过程控制。基于人力评价视角,选取“职工人数”这一指标:人力资源状况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是反映公司经营绩效的一个核心因素。在公司运营中,员工属于最活跃的一种要素。该指标集中体现了公司在“人”这一领域的投入。基于物力评价视角,选取“固定资产原值”这一指标:反映了公司在固定资产领域的投资,集中体现了公司在“物”这一领域的投入。基于财力评价视角,选取“主营业务成本”这一指标:指公司销售商品(服务)的营业成本、收入之间的配比。该指标集中体现了公司在“财”这一领域的投入。

(2)结果分析。基于经营者视角,选取“营业总收入”这一指标:指公司在开展以销售商品(服务)为代表的一系列日常业务时所取得的经济利益的总体流入。基于股东视角,选取“每股收益”这一指标:也就是每股盈利,具体而言,普通股股东手中每占有1股所能够获取的公司净利润或者需要面对的公司净亏损。基于社会责任视角,选取“利税总额”这一指标:指公司产品销售税金和附加、应交增值税以及利润总额之和。该指标集中体现了公司在某段时期内取得的全部利润额以及对肩负的社会责任的量化。基于债权人视角,选取“资产负债率”这一指标:指年末盘点时公司负债总额、资产总额之比。该指标集中反映了公司负债水平,即在总资产构成之中,哪些资产是通过负债方式进行筹措的。不仅如此,还反映了公司利用债权人资金的综合能力。

(3)煤炭安全。基于安全生产视角,选取“百万吨死亡率”这一指标:煤炭产量以万吨为单位进行统计和计算的,而事故发生通常将年当作统计时间。该指标集中反映了一个公司所具有的安全生产能力。

第2篇:经营绩效分析范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中资银行;外资银行;经营绩效;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5)05-0064-06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选择来华经营,特别是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加快了入驻我国的步伐。2006年12月11日我国全面放开人民币业务,完全取消对外资银行在地区、业务和客户方面的限制,更多的外资银行转制为外资法人银行,与中资银行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至此,外资银行在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据银监会2013年年报,截至2013年底,共有51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42家外资法人机构、92家外国银行分行和187家代表处。36家外资法人银行、57家外国银行分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在我国的27个省(市、区)的69个城市设立了机构,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覆盖面积和市场深度的总行、分行、支行服务网络,营业网点达947家①。

随着金融改革在我国的持续推进,更加透明、开放和政府较少干预的金融改革措施将相继在我国实施,其中一项重要举措便是利率市场化。201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全面放开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管制,金融机构可以自主确定贷款利率。2014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存款利率市场化很可能在最近一两年内实现。2014年11月22日,央行降息,并将存款利率上浮区间扩大至1.2倍。进入2015年后,央行又于2月28日进行了年内首次降息,将存款利率上浮至1.3倍,进一步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的竞争态势势必会发生变化。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收益主要依赖于利息收入,利率市场化使得利差收窄,进而使得商业银行的收益下降。反观外资银行,由于很多外资银行在国外利率完全放开的地方设有分支机构,积累了很多经验,知道如何在利率开放的条件下设计新的产品,以及如何为这些新产品进行定价和风险管理,从而提高了经营绩效。很显然,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外资银行先进的经营经验使得他们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不可忽视的竞争力量。因此,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对我国的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的经营绩效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中资银行相对于外资银行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相应建议,对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与经营绩效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学者在对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经营状况的比较研究较少,并且结论不一。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2004)将北京地区中外资银行作为样本,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银行经营状况、外部环境、创新能力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外资银行相对于中资银行在盈利能力、安全性、非利息收入占比和创新性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黄亮雄等(2010)采用DEA交叉评价模型对在华经营的中外资银行进行了效率评价对比,得出的结论是国内银行的效率要高于外资银行。张碧琼(2014)采用GPCA法,对我国12家中资银行和3家外资银行2009―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表明,本土商业银行的总体经营业绩要高于外资银行,但外资银行的业绩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中资银行,且在安全性、成长性和稳定性等指标上也要明显优于中资银行。

大多数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东道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这一方面。克莱森斯、德米尔古克和赫伊津哈(Claessens、Demirguc-Kunt和Harry Huizinga)对1988―1995年间80个国家的7900家银行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发展中国家的外资银行比本国银行具有更高的利息边际和利润,并且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体系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兰辛克和赫尔墨斯(Robert Lensink和Niels Herms)收集了1990―1995年间48个国家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其国内银行的经营成本上升,利差收入也上升,但利润的总体变化在统计上不显著。郭妍、张立光(2005)采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13家国内银行1993―2002年的面板数据,在国内首次对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银行盈利状况、经营水平、抗风险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加深,虽然国内银行的利差有所上升,但利润率、非贷款收益率、费用率均有所下降,此外,国内银行的盈利状况等受自身资本充足率和费用率的影响较大。叶欣(2006)运用我国银行业1995―2004年的横截面数据对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中资银行效率水平的变化关系进行经验分析,研究发现,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与中资银行利息边际和利润水平显著正相关。毛泽盛(2006)通过选取1989―2005年的相关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研究了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外资银行进入与国内银行的税前利润和管理费用负相关,而与净利息收益和非贷款收益正相关,且外资银行进入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冲击更大。张金清和吴有红(2010)运用2001―2008年14家主要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利用SFA法测度商业银行的效率,对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资银行进入对本土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存在“阈值”效应,即在外资银行进入水平达到阈值之前,外资银行的进入将促使本土银行效率的改善;在进入水平超过阈值后,外资银行可能对本土银行的效率产生消极作用。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虽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证券市场的完善仍然需要一段较长时间,因此,我国的银行体系在整个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功能中仍然起着主导作用,银行融资仍占据主导地位。我国不断推进金融深化改革,特别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得商业银行既面临着外部经营环境不断变化所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又承受着自身体制的不断变革。而2006年底全面放开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全面进入后,我国商业银行能否取长补短,迅速提高经营效率,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银行、证券、保险的分业经营,在这种体制下,我国的商业银行把存贷款利差作为其利润的主要来源。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收入一般占其营业收入的70%以上,尤其是中小型商业银行,这一比重更大。相比之下,在华经营的外资银行虽然盈利模式多元化,但由于大部分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的时间较短,对我国整个金融环境和监管结构缺乏了解,加之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他们的利息收入比(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也处于较高的水平,表1反映了部分在华经营的外资银行(18家)和中资上市银行(16家)2007―2013年的利息收入比状况。

表1中的数据显示,无论是中资上市银行还是在华经营的外资银行,利息收入占比均超过了60%,处于较高的水平,说明存贷款利息差的收入仍然是我国银行业盈利的主要来源,对银行业的经营绩效产生重要影响。根据国际历史经验,利率市场化往往导致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剧,市场活跃度提高,利率水平上升,银行业的利差收窄。而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将导致存款成本在短期内上升,贷款收入在短期内下降,但是银行的资产结构调整相对缓慢,因此,短期内利息差收窄的可能性较大。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存贷款利差的收窄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对中资上市银行和在华经营的外资法人银行的影响不同。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近几年来,各家中资银行都在积极探索经营模式的转型,将业务重点由传统银行业务向中间业务过渡,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努力实现盈利模式的多样化,但是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仍然较小。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由于银行的利差收窄,存贷款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整个市场将对银行业的业务创新能力、利率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外资银行由于有着丰富的利率市场化经验,在以上几个方面相对于中资银行更具有竞争优势,且外资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良好。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中间业务发展较好的商业银行,其经营绩效受到的影响较小,而中间业务发展较差的商业银行,其经营绩效受到的影响也就较大。因此,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

假设2: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以非利息收入为代表的中间业务收入将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其中,中间业务的发展对外资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大于对中资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我国在2006年年底全面放开了人民币业务,取消了对外资银行的诸多限制,外资银行纷纷转制为外资法人银行,可与中资银行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同时,我国于2007年1月4日起正式运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简称Shibor ),这标志着我国的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工作的全面启动。Shibor的建设有利于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举措,因此,2007年可以说是我国进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标志性年份。本文选取的样本包括中资银行样本和外资银行样本两部分,数据的时间跨度为2007―2013年。为了满足平衡面板数据的要求,保证数据的完整性,经筛选,最后保留了16家中资上市银行样本和10家外资法人银行样本。原始的银行财务数据来源于《全球银行和金融机构分析库》(BankScope数据库)和国泰安数据库,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由原始数据经过计算确定相关的变量。

(二)变量设计

1. 被解释变量。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评价方法传统上是以银行的财务指标为基础的,通过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的数据计算相关财务指标,从而评价银行的经营绩效。本文选取常用的财务指标――资产收益率(ROA)作为被解释变量,衡量银行的经营绩效。资产收益率指的是一段时间内,净利润与总资产之间的比率,本文采用商业银行的年资产收益率。

2. 解释变量。(1)非利息收入占比。即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本文用NIR表示。非利息收入占比是衡量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要指标,该指标越大,表示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越好,对传统的存贷业务依赖性越小。(2)净利差。即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与银行的平均总资产之比,本文用NIRA表示。净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中能够反映银行效率的重要信息。

3. 控制变量。为了更准确地衡量非利息收入占比和净利差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借鉴已有的研究,本文进一步选用资本充足率(CR)、存贷比(LCD)、成本收入比(CTIR)以及银行总资产(ASSET)作为控制变量。

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是商业银行的资本对其风险资产的比率,是保证商业银行安全运营和正常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比率,也是巴塞尔协议对银行安全性监管的重要要求。但是,银行的安全性原则与盈利性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矛盾,因此,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银行经营绩效的提高。

存贷比。即商业银行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的比率。该比率越高,表示商业银行对其资产的运用越充分,同时流动性风险也越高。我国明确规定,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不得超过75%。

成本收入比。该比率反映了银行的每一单位收入需要支出多少成本,是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可反映银行的经营效率。一般来说,该比率越小,表明银行的经营效率越高。

银行总资产。即银行规模的大小。一般来说,当银行存在规模效应时,银行的规模越大,经营绩效越好。本文采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N(ASSET)来衡量银行规模对银行绩效的影响。

(三)模型设计

于本文选取的数据为面板数据,因此对以上模型的估计可以使用面板数据的无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通过Likelihood Ratio Test和Hausman Test,检验结果的P值均接近于0,即在1%的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因此,本文应用面板数据的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分别对中资上市银行和外资法人银行进行实证分析。

五、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本文的实证分析需要分样本进行回归,即分别对中资上市银行样本和外资法人银行样本进行回归,因此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也分类进行(结果略)。

在华经营的外资法人银行与中资上市银行在资产收益率、非利息收入占比以及净利差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衡量银行经营绩效的指标资产收益率ROA在中资上市银行和外资法人银行上的平均值分别为1.02和0.68,可以看出外资法人银行的资产收益率远低于中资上市银行,其平均值不到1。从标准差来看,外资法人银行ROA的标准差为0.41,高于中资上市银行ROA的标准差0.23,这意味着外资法人银行资产收益率的内部差异性要高于中资上市银行。测度中间业务发展情况的指标非利息收入占比(NIR)在中资上市银行和外资法人银行的平均值分别为14.56和24.35,这意味着平均看来,外资法人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比是中资上市银行的近两倍,说明外资法人银行在盈利模式多元化方面的表现要优于中资上市银行。但从标准差来看,中资上市银行和外资法人银行分别为6.62和15.11,说明外资法人银行在非利息收入上的内部差异性要远高于中资上市银行。商业银行主要收入来源通过指标净利差(NIRA)来反映,中资上市银行和外资法人银行的这一指标的均值分别为2.34和1.78,即中资上市银行在利差收入上的优势明显大于外资法人银行,且就标准差来看,中资上市银行和外资法人银行分别为0.29和0.77,也反映了中资上市银行利差收入的差异性明显低于外资法人银行。

对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中资上市银行和外资法人银行样本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不大,因此可以较好地避免模型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二)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通过运用统计软件Eviews,采用面板数据的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分别对中资上市银行和外资法人银行的模型进行回归,经整理,各个模型的回归结果见表2。

由表2内中资上市银行的模型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衡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指标非利息收入占比对我国的中资上市银行的经营绩效确实有影响。回归得到的非利息收入占比(NIR)的系数为0.010,并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非利息收入占比越高,中资上市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就越高,且非利息收入占比每提高1个百分点,中资上市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平均提高0.010个百分点。净利差(NIRA)的系数为0.297,并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意味着净利差对银行的资产收益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商业银行的净利差越高,资产收益率越高。系数0.297表示净利差每提高1个百分点,资产收益率平均提高0.297个百分点。同时,比较变量非利息收入占比的系数和净利差的系数,可以看出净利差的系数要远大于非利息收入占比的系数,这表明对中资上市银行来说,净利差仍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净利差对银行经营绩效的贡献要远大于非利息收入占比对经营绩效的贡献。

从针对外资法人银行的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非利息收入占比(NIR)的系数为0.017,且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说明中间业务的开展对外资法人银行的资产收益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非利息收入占比每提高1个百分点,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平均提高0.017个百分点。净利差(NIRA)的系数为0.275,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示净利差每提高1个百分点,外资法人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平均提高0.275个百分点。对非利息收入占比的系数和净利差的系数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净利差也是外资法人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对资产收益率的贡献有0.275,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系数远小于净利差的系数,对资产收益率的贡献也相对小很多。

比较中资上市银行和外资法人银行的模型回归结果,可以发现净利差(NIRA)对中资和外资银行的经营绩效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存贷利差的收窄会对银行的经营绩效带来不利影响。同时,比较二者净利差的系数,可以发现中资上市银行的净利差系数略高于外资法人银行,表明净利差对二者的影响稍有不同,对中资上市银行的影响效果高于对外资法人银行的影响效果。这可能是因为与外资银行相比较,中资银行更多地依靠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来增加其收入,净利差对其影响要更大一些。这一实证结果使得本文的假设1得到验证。非利息收入占比对中资、外资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也不同,二者系数略有差异,外资银行的系数稍高于中资银行,这意味着中间业务的开展对外资法人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高于对中资上市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外资银行的母公司对利率市场化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外资银行的盈利模式更加多元化。这个结论证实了本文的假设2。

比较中资上市银行和外资法人银行控制变量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可以看出:银行总资产对中资、外资银行资产收益率的系数均为正,但外资银行的系数不显著,表明外资银行的资产规模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不确定;存贷比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在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中的影响效果均不显著;中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对经营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外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却不显著,这主要是由于外资银行较高的资本充足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成本收入比的系数只在外资银行的模型中显著,且对经营绩效有负向影响,但在中资银行中不显著,表明在中资上市银行中成本收入比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不确定。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检验模型的稳健性,本了如下的稳健性检验:在前文的分析中,以资产收益率ROA为被解释变量衡量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在稳健性检验中,用权益收益率ROE代替资产收益率来测度银行的经营绩效,以相同的方法对模型进行回归。总体上看,基于ROE的回归结果与基于ROA的回归结果基本一致。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应用面板数据的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对2007―2013年间在华经营的16家中资上市银行和10家外资法人银行的经营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各银行样本的回归模型,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一)主要结论

1. 总体上看,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中资上市银行的经营绩效高于外资法人银行。其中,中资上市银行的经营绩效受非利息收入占比、净利差、总资产规模和资本充足率等因素的影响显著,而外资法人银行的经营绩效受非利息收入占比、净利差和成本收入比等因素的影响显著。

2. 非利息收入占比以及净利差对中资、外资银行的经营绩效均有显著影响,但净利差对银行经营绩效的贡献要明显大于非利息收入占比。说明虽然非利息收入占比对银行绩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现阶段在华经营的中资、外资银行仍然依靠存贷款净利差来提高其经营绩效。

3. 外资法人银行模型中非利息收入占比的系数高于中资上市银行,说明中间业务对外资银行绩效的影响大于对中资银行的影响。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中间业务是新的利润增长点。从中间业务的角度来看,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外资银行能更好地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差收窄的冲击。

(二)政策建议

对中资银行来说,逐步减少对存贷款净利息收入的依赖,清楚地认识到中间业务对银行经营绩效及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意义。要积极学习外资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和创新中间业务的方法,在有效扩展传统中间业务(如结算类业务、银行卡类业务、类业务等)的同时,积极挖掘开发新型的中间业务,拓展中间业务的品种,减少对传统中间业务的依赖。

对外资银行来说,利率市场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虽然外资银行在中间业务的开展状况以及盈利模式的多元化方面优于中资银行,但是优势并不明显。这是由于外资银行在华开设的机构数量较少,在开展业务的广度和深度上均不敌中资银行,且外资银行的本土化发展进程较慢,这使得其传统的优势与我国金融市场融合程度较低,从而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中间业务的优势。因此,外资银行应抓住利率市场化的机遇及我国其他金融开放政策,快速适应我国市场,积极融入本土化市场中,从员工的招聘到产品的研发以及业务的拓展方面均实现本土化,并结合其自身的优势,尽快实现与中资银行的竞争合作关系,提高自身的经营绩效。

注:

①数据来源:中国银监会2013年年报。

参考文献:

[1]Classens S.,Demirguc-kunt A. and Huizinga H. 2001.How Does Foreign Entry Affect Domestic Banking Markets? [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25.

[2]Robert Lensink,Niel Hermes.2004. The short-term effects of foreign bank entry on domestic bank behaviour: Does economic development matter?[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 ,28.

[3]黄亮雄,秦军,曾园园,郑雪晴.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的效率比较――基于DEA交叉评价的分析[J].知识经济,2010,(13).

[4]张碧琼,刘俊,李论.中国境内中外资银行经营业绩比较:基于GPCA法的分析[J].金融监管研究,2014,(5).

[5]郭妍,张立光.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5,(2).

[6]叶欣.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6,(2).

[7]毛泽盛.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影响的实证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8]张金清,吴有红.外资银行进入水平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阈值”效应分析――来自中国商业银行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10,(6).

[9]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中外资银行竞争力比较与分析[J].中国金融,2004,(17).

第3篇:经营绩效分析范文

0 引言

公司资本结构、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关系的研究是公司绩效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以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但目前为止尚无明确定论,有的学者认为它们之间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有的学者提出了它们之间非线性的假设但所用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有些牵强。

本文从一定假设出发,通过建立相关计量经济模型并用图形来展示我国中小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股权结构与其经营绩效的关系。紧接着,从分析结果出发尝试性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我国中小企业提高经营绩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1 样本的确定与指标选取

1.1 样本选取 截止到2014年4月底,在深市上市的中小企业达719家,作为研究样本,为确保研究结论说服力应尽量消除异常样本对研究结论的影响,于是对原始样本做以下处理:首先,为更好地分析各公司近期经营状况,选取2007年以前在深市上市并且在2004到2013年持续经营的公司;其次,本文研究的股权结构是A股结构,因此只保留发行A股的公司;再次,在样本中剔除ST和*ST公司;最后,为保证研究结论的说服力,剔除净资产收益率过高和过低的15家公司,此外,剔除当年因信息披露方面的原因受到证监会的处罚和谴责的18家公司,最后共得到研究样本139家。

基于此,本文将收集的139家公司数据作为分析来源,对我国中小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进行实证分析。本文数据由和讯网公布的信息、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数据和大智慧行情分析系统获得。

1.2 变量选择与定义 本文选取反映公司绩效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被解释变量。选择ROE作为衡量公司绩效的指标,是考虑到其能科学地衡量公司的获利能力。

在分析资本结构与公司经营业绩的关系时,选取资产负债率为解释变量,因该指标反映公司的财务能力;选取公司规模做为控制变量,因规模不同公司盈利能力不同,本文将公司规模取为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在分析股权结构与公司经营业绩的关系时,采用第一大股东控股能力(Z)为解释变量,Z指数为第一大股东持股与第二大股东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重之和的比例,选取Z指数作为解释变量是考虑当第一大股东增持比例时,来自其他股东的约束会变小,第一大股东有可能去实施隐藏转移财富行为。但当第一大股东持有比例越来越大时,他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趋于一致,因此就不会进行隐藏或转移财富的行为。本文将将前10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这个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在文中做为控制变量用赫尔芬达尔指数(HERF)表示。

2 理论阐述与假设

2.1 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阐述与假设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本文用资产负债率来衡量。资产负债率作为衡量公司财务能力的重要指标,它表示企业总资产中有多少是通过负债筹集的,该指标是国际公认的衡量企业负债偿还能力和经营风险的重要判断标推,对企业投资人和企业债权人来说都十分重要。

实践中,过高的负债率表明企业财务风险太大,过低的负债率表明企业对财务杠杆利用不够,因此难以用资产负债率的高低来判断公司经营业绩的优劣。同时由于负债对企业的税盾作用以及对管理者治理公司的约束作用,其在一定的范围内负债对公司绩效的有正面影响,但是随着负债比例提高,企业财务风险加大,负债为企业带来的正效应不断减小,基于此提出本文第一个假设:资产结构与公司经营绩效是一种倒U型的关系。

2.2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阐述与假设 股权结构一般表现为股东所持股份的比重。通常用股权集中度指标衡量,通过前五大或前十大股东所持股份比重表示。该层意义下的股权结构又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股权高度集中,第一大股东对公司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二是股权高度分散,任何股东对公司都没有绝对的控制权;三是公司拥有较大股东,虽未达到绝对控股,但处于相对控股地位。

当公司不存在控股股东时,股权结构可以在公司内部形成良好的制衡以约束各利益方行为,因而上市公司的绩效表现良好,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度,超越这个度也即第一大股东增持比例时来自其他股东的约束会变小,第一大股东有可能实施隐藏转移财富行为,公司绩效表现下降;但同时也应注意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逐渐增大时他的利益和公司利益趋于一致,因此不会进行隐藏或转移财富的行为,公司绩效表现渐趋良好。基于此提出本文第二个假设:股权结构与公司的绩效呈现U型关系。

根据上述理论阐述与假设,依据公司经营绩效的研究架构,本文从资本结构和股权结构出发,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实证分析。

3 模型的建立与回归分析

3.1 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分析 为分析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先不考虑股权结构指标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仅用解释变量LEFT和控制变量lnSIZE对运营绩效指标ROE进行回归,所用模型如下:

其中ROEi是被解释变量,LEFT为解释变量,lnSIZE为控制变量,c为截距项,εi为变量残差项。资本结构变量对ROE的回归分析见表1。

从表1可看出,可决系数R2为0.94,说明方程拟合较好。同时可看出,资产负债率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是倒U型的,即一定的负债范围内公司经营绩效表现良好。此外可看出我国上市公司正在处于“规模经济”时期,资产规模的扩大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是正面的。事实上,如果单考虑资产负债率与公司经营绩效的关系,利用Eviews软件可得这二者的倒U型关系,如图1所示。

3.2 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分析 为分析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指标的影响情况,这里不考虑资本结构指标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用解释变量第一大股东控股能力(Z)和前10大股东持股比例平方和(HERF)对绩效指标ROE进行回归,所用模型如下:

模型中ROEi依旧是被解释变量,Z为解释变量,HERF为控制变量;c为截距项,εi为变量残差项。股本结构变量对ROE的回归分析见表2。

由表2可看出,可决系数R2为0.94,说明拟合效果好。同时可以看出控制变量HERF指数对ROE的影较小,并且t检验显著性水平不高。Z指数与净资产收益率是二次函数的关系,即在一定范围内股权越集中,公司经营绩效越好,也即第一大股东控股能力与公司绩效呈现倒U型关系,这一结论与朱键武(2005)的研究结论相背,也与多数对股权结构影响公司绩效的研究结论相背。本文认为第一大股东增加持股比例时,来自其他股东的约束就会变小,第一大股东有可能去实施隐藏转移财富行为,公司绩效表现欠佳,但当最大的股东持有的比例变大时,他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趋于一致,因此不会去进行隐藏或转移财富的行为,公司绩效表现良好。实际上,若仅考虑第一大股东控股能力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用EViews软件进行这二者关系的非线性估计时,可得二者的U型关系,如图2所示。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用139家公司的数据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反映公司资本结构的资产负债率与公司经营绩效是一种倒U型关系;反映公司股权结构的第一大股东控股能力与其经营绩效是一种U形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构建我国公司合理的经营结构提高其经营管理绩效,本文尝试性提出两点建议:

第4篇:经营绩效分析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167-02

2013年年初,我国上市银行的年报相继出台,深入解读各商业银行年报是分析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一条途径。本文中通过对16家上市银行2012年年报的分析和整理,运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上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进行排序,深入分析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因素,并且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

一、衡量指标的确定

(一)原始指标的选取

本文选取了11项具有代表性的原始指标,这些指标分别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安全性、流动性来衡量其经营绩效水平。反映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指标有:成本收入比(英文表示为CIR)、每股收益(EPS)、净资产收益率(ROE);反映商业银行成长能力的指标有:净利润增长率(NPR)、每股收益增长率(EPSG)、净资产增长率(NAG);反映商业银行安全性的指标有:不良贷款率(NPL)、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NPLPC)、资本充足率(CAR);反映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指标有:存贷比指标(LDR)以及流动性指标(LR)。

(二)指标的处理

1.正向化处理。正向指标是原始指标值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水平同向变化的指标。本文的正向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净利润增长率、每股收益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这些指标不需要进行正向化处理。负向指标是原始指标值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水向变化的指标。本文的负向指标有成本收入比、不良贷款率。这两项负向指标需要进行正向化处理,即将100-成本收入比(ICIR)作为衡量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指标;将1/不良贷款率(INPL)作为衡量商业银行安全性的指标。ICIR和INPL为修正后的原始指标,并且这两个指标为正向指标。适度指标是指标值在某一范围内,商业银行的绩效达到最佳的指标。本文的适度指标有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资本充足率、存贷比指标以及流动性指标,这些指标受到相关部门的监管。而本文中这4项指标都在合理的范围内,因此将其视为正向指标。

2.标准化处理。本文选取的11项原始指标具有不同的单位,有的是百分比形式,有的是数值形式,所以指标的量纲不同。因此为了避免单位不同对分析结果带来的影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使得每一项指标的平均值为0、方差为1。经过标准化处理之后的数据是计算各样本银行综合得分的基础。标准化指标的表示是在原始指标英文表示前添加字母Z,如ICIR标准化处理之后为ZICIR,等等。

二、统计分析

(一) 检验

1.检验原始指标分布。运行数据之前需要进行检验,目的是看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本文主要采用KMO检验Bartlett检验,前者主要研究变量间的相关性,其取值范围是0-1,取值越大,表明原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越强;后者主要是检验数据是否来自于服从多元正态分布的总体。运用SPSS软件进行KMO检验Bartlett检验后的输出结果显示,KMO的取值为0.473,因此可以做因子分析;除此之外,用来检验的显著性水平的Sig.值接近0且显著小于0.05,这说明样本来自服从正态分布的总体。

2.检验原始变量共同度。运用因子分析的前提是从原始变量中能够较大的程度的提取公因子,公因子表示的是对每个变量方差能够解释的比例。运用软件进行原始变量共同度的检测,结果显示除NAG指标的提取共同度为74.4%以外,公因子对其他指标的解释程度都在75%以上,这说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能够从原始指标中提取较多的信息,所以运用因子分析是有意义的。

(二) 因子分析

1.特征值、贡献率的计算。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选择因子分析的降维选项,根据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变量信息的原则选取主成分,并且要保证各个主成分之间彼此不相关。一般来说根据大于等于1的特征值的个数选取主成分的个数,或者根据主成分方差累计贡献率大于等于80%来选取主成分个数。本文中应选取4个主成分指标,分别是F1、F2、F3以及F4,并且累计方差达到82.351%。

表1 经过整理的主成分特征值和贡献率

2.旋转因子矩阵。上文依据矩阵变换原理得到了四个相互独立的主成分,然而各个主成分并不一定具有实际意义。为了深入研究主成分的含义,接下来通过旋转因子矩阵和因子得分矩阵来进一步阐述。根据SPSS的因子旋转矩阵,因子1的载荷值中,NAG指标和INPL指标有着较高的系数分别为0.826和0.815,所以因子1主要反映了商业银行的成长能力和安全性;因子2的载荷值中,NPG指标有着最高的系数0.852,其次是EPS指标的载荷系数0.800,所以因子2主要反映商业银行的成长能力和盈利能力;因子3的载荷值中,ROE指标的载荷系数最高为0.901,所以因子3主要反映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因子4的载荷值中,LDR指标的载荷系数达到0.922,所以因子4主要反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三) 因子得分与综合得分

通过对旋转成分矩阵分析,得到了每个因子所表示的含义,为了样本之间的可比性,还需要计算每个样本的每个因子得分。一个样本的1个因子得分的计算公式为,该因子所有的因子载荷系数与标准化原始指标乘积之和,然后再用同样方法得到该样本的其他3个因子得分,依此类推便可以得出每个样本的4个因子得分。由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是对各个因子的得分进行综合分析,所以在得到4个因子的得分之后,需要将4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作为权重得到加权的因子得分,再将4个加权因子得分加总得到衡量商业银行总体经营绩效的综合得分。

三、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统计分析原理,在SPSS软件中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到各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下表为个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情况。

通过表2可以看到:从成长和安全因子来看,兴业银行、北京银行和交通银行的因子得分远远高于样本银行的平均水平;从成长和盈利因子来看,民生银行排名第一,浦发银行和兴业银行紧随其后;从盈利因子来看,盈利水平最高的是浦发银行,其次是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从流动因子来看,流动性水平最好的是中信银行,其次是招商银行和光大银行。从综合得分来看,经营绩效水平要高于样本平均水平的是有7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前三的分别是兴业银行、浦发银行以及民生银行;经营绩效水平要低于样本平均水平的有9家银行,排名最后三位的是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行以及农业银行。

参考文献:

[1] 迟国泰,郑杏果,杨中原.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J].管理学报,2009,(2).

[2] 钟燕,盛智颖.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6).

第5篇:经营绩效分析范文

一、2013年西藏上市公司营运能力及盈利情况

(一)西藏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截至2013年末,西藏有9家上市公司,分布于矿业、制药、旅游等行业,反映了西藏资源型区域经济特色,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二)西藏上市公司营运能力及盈利能力分析

营运能力反映上市公司资产管理能力,体现为各种资产的周转率,在收入与成本既定的前提下,资产周转率越高,说明资产占用水平越小。盈利能力(获利能力)是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最关心的能力。本文选取以下6个指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营业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西藏上市公司2013年营运能力及盈利能力评价如下页表2所示。

评价西藏上市公司营运能力及盈利能力的6个指标中,存货周转率的均值为5.8257次/年,最大值是西藏珠峰15.4047次/年,最小值是西藏城投0.0561次/年,主要原因是西藏城投属房地产投资行业,产品生产周期长所致。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体现出异常的状态,主要原因是西藏发展的异常数值导致,最小值是西藏矿业,仅3.7969次/年。流动资产周转率均值是1.6777次/年,标准差为2.1877,最大值是西藏珠峰,7.2944次/年,西藏城投以0.0822次/年最小。总资产周转率均值是0.8087次/年,标准差为1.0078,西藏珠峰为最大值3.2819次/年,西藏城投以0.0773为最小值。反映西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两个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和营业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均值为0.2112,但是9家上市公司差异明显,标准差为0.4398,主要原因是西藏珠峰的净资产收益率偏高,达到1.3733,西藏矿业是最小值0.0117。营业利润率的均值是0.1083,标准差为0.1473,最大值是西藏发展,达到0.4392,反映其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较强,最小值是西藏珠峰-0.0420,反映其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亏损而净利润较高。

二、西藏上市公司营运能力及盈利能力回归分析

通过分析表3中6个营运能力及盈利能力指标的相关系数,由于净资产收益率与流动资产收益率相关系数为0.9538,最接近1,因此笔者选取净资产收益率为因变量、流动资产周转率为自变量,进行一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决定系数0.909814接近1,反映西藏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变动可以由流动资产周转率变动来解释的比例,确保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关系;t-统计变量值反映的是系数有异于零的标准误差是多少,表4中t-统计变量的值是8.403402,尽管不存在大样本,仍然可以肯定,西藏上市公司流动资产周转率系数是显著的;由于p值是0.00006649,所以基本上可以100%(实际上是99.99993351%)的相信两个变量是显著相关的。“上限95%”、“下限95%”的两个数字表明有95%的把握相信,1单位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变化所引起的净资产收益率变化在0.1377948至0.24570843之间,当然净资产收益率变化位于该范围之外的可能性也存在,但概率很小,仅为5%。

三、研究结论及提高西藏上市公司营运绩效的措施

(一)研究结论

西藏9家上市公司营运能力与经营绩效差异较大。在评价西藏上市公司营运能力及盈利能力的6个指标中,标准差较大,反映上市公司资产管理能力不平衡,如西藏发展和西藏珠峰在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上反应异常。在利润指标中,净资产收益率均有较好的表现,反映股东收益较好,但是从盈利的可持续性方面考虑存在问题,如西藏珠峰,营业利润率为负数,但净资产收益异常高,可持续性较差。通过对9家西藏上市公司流动资产周转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的一元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模型:净资产收益率=-0.11048+0.191752×流动资产周转率。上述方差分析及回归系数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对西藏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预测非常有用,西藏上市公司的流动资产周转率每提高1单位,其净资产收益率将会提高约0.19单位。

(二)提高西藏上市公司营运绩效的政策建议

1.关注营运能力与经营绩效的关系,通过提高资产管理效率提高西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西藏9家上市公司应该关注营运能力,特别是流动资产的管理效率,在减少或不增加风险的前提下,给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尽可能多的可创造利润的流动资产数量,提高流动资产周转率。同时,还应考虑各类资产的匹配性,公司最终持续盈利能力非常依赖固定资产,西藏上市公司必须考虑在企业经济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实现生产的累积增长,当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得当且结构合理时,就能充分发挥其效率,提供较多的生产成果,增强企业的营运能力,继而提高经营绩效。同时还应考虑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的融资政策,利用日趋完善的金融市场及政府等监管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激励西藏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债券、可转换债券等融资工具,为上市公司的融资工具发行、交易和管理规范化提供基础性条件。

第6篇:经营绩效分析范文

关键词:股权结构;经营绩效;影响机制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主要指的是所有权结构。就所有权结构而言,我国上市公司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股权高度分散,公司没有较大的股东,所有权与经营权基本完全分离;二是公司拥有较大的相对控股股东,同时还拥有其他大股东,可以对相对控股股东形成一定的制衡作用;三是股权高度集中,公司存在一个绝对控股股东,该股东对公司拥有绝对的控制权。经营绩效是指公司利用各种经济资源获取利润的能力,也是指公司利用各种生产要素的效率。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股权结构通过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来影响经营绩效

在公司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人员作用有限。因为股权高度集中,绝对控股股东就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对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及董事会等机构施加实质性的影响。

一方面,绝对控股股东因为在上市公司拥有50%以上的股权,因此可能会非常关注公司的经营绩效,而且他们也有能力这么做。此时控股股东的存在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提高有积极作用。因为他们有能力也有动力监督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促使经营管理人员将公司利益作为经营目标,从而有利于公司经营绩效的提高。另一方面,绝对控股股东有自己的私利,有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整个上市公司及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

绝对控股股东的地位以及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力使其完全可以支配公司的管理人员做出有利于自己而损害其他股东利益的行为,这对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是不利的。股权高度分散时情况与此相反。在我国目前不存在控制权市场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即公司的管理人员完全控制了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对公司拥有绝对控制权,他们有能力和动力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出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是以损害上市公司利益为前提的,所以股权的高度分散不利于我国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改善和提高。

在存在相对控股股东而且有其他大股东存在的情况下股权制衡在理论上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相对控股股东并不能够单独对公司的董事会和管理人员等内部管理机构施加实质性的影响,相对控股股东在做出有关上市公司的决策时必须要考虑其他大股东的态度和反应。通过前几大股东的相互制约和监督有利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改善。

二、股权结构通过监督和激励机制影响经营绩效

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或者总经理往往是由绝对控股股东本人或者其人担任,此时绝对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的利益也比较一致,绝对控股股东有动力和能力对管理人员实施必要的激励措施和监督约束措施来维护自身及上市公司的整体利益。另一方面,如果绝对控股股东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由于其他中小股东并没有能力进行监督和约束,因此他们往往会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在股权高度分散的情况下,管理人员与股东的利益很难保持一致,此时年薪和单纯的股票期权所起的作用也非常有限,激励机制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大量的中小股东并没有能力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约束。而且,小股东有“搭便车”的心理,因为他们实施监督的行为的成本和为此所得到的利益并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中小股东对上市公司管理人员的监督作用更为有限。

在存在相对控股股东和其他大股东的情况下,由于相对控股股东和其他大股东持有相对较多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因此他们有动力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监督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是相对控股股东和其他大股东在进行监督时也受到监督的成本和收益的关系的制约。如果监督和激励的成本高于他们为此所获得的收益,他们对管理层进行的监督的积极性将大打折扣。

三、股权结构通过公司外部治理影响经营绩效

公司的外部治理主要是通过“控制权市场”和“权竞争”来实现的。所谓控制权市场是指通过收集股权或者投票权取得对上市公司的控制从而达到接管和更换管理层的目的的机制。通过控制权市场可以形成对不称职管理人员的持续性的外部威胁,从而使他们有压力把上市公司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作为经营的目标。所谓权竞争是指收购者通过大量征集股东委托书的方式,股东出席股东大会并行使优势的表决权,以通过改组董事会等方式达到收购目标公司的目的,其本质在于收购者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实施对目标公司的低成本控制。

在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由于其他股东由于投票权有限,对由大股东或者其人担任的高管实施有效的权竞争几乎是不可能的,故此时通过权竞争更换公司管理人员以达到提高公司经营绩效的目标的做法是难以实现的。同样,在股权高度分散的情况下,由于股东的持股比例都非常的小,他们没有能力也缺乏动力来实现权竞争。相对而言,管理人员在公司的经营活动中则起到更为突出的作用,他们有可能通过对本上市公司的了解来影响一些小股东从而使权竞争变得更为困难。在有相对控股股东的情况下,与上述两种情况相比,权竞争更为容易实现。

四、股权结构通过其适度性影响经营绩效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适度的股权结构要求股权结构选择的成本即风险成本和治理成本达到最小。风险成本是指投资者投资方向所带来的风险损失,治理成本是指维持公司治理的有效运作而发生的成本,主要包括治理的组织结构本身发生的成本和治理活动的组织协调成本。股权集中度越高,成本越低,风险成本越高。较高的股权集中度表明少数股东持有公司绝大多数股份,此时公司的投资行为在为大股东带来高额收益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较高的风险,投资失败的风险主要还是由大股东承担的。在股权集中度较低时,情况与之相反。由此,可以通过成本和风险成本得到一个最优的或者说最适度的股权结构。

通过以上的分析,为了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高度的股权集中和股权分散都是不可取的。实证分析也证明了随着股权集中度的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有上升的趋势,但是当股权集中度达到一定的水平以后,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不升反降。对此的合理解释是股权集中在少数股东的手中有利于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和约束,可以减少成本,从而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但是当股权高度集中于极少数甚至一个股东的手中的情况下,如果该绝对控股股东的利益和其他股东的利益发生冲突,同时如果缺乏外部控制威胁,或者外部股东多元化,绝对控股股东可能采取证券回购、资产转移等手段,以牺牲小股东利益为代价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且绝对控股股东对公司经营管理的过度干涉有可能会降低公司管理层的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和投资效率,从而不利于经营绩效的提高。

为了提高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存在相对控股股东和其他大股东的股权结构是可取的。大股东的存在使得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督和约束成为可能,有利于降低成本。同时,大股东数量不唯一性使得其中部分大股东在做出损害公司整体利益和其他股东利益的同时又收到其他大股东的制约。但是这种股权结构下大股东的数量不能过少,否则少数的大股东有可能会结成同盟,共同损害公司的利益和中小股东的利益。而大股东的数量究竟是多少才是最优的,由于上市公司及其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复杂性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但是根据李维安的研

究,使得成本和风险成本最小的股权集中度就是最适度的。

参考文献:

1、于东智.股权机构、治理效率与公司绩效[J].中国工业经济,2001(5).

2、方芳.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经济学分析[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李维安.公司治理的成本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3(5).

4、朱武详.股权结构与企业价值――对家电行业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1(12).

第7篇:经营绩效分析范文

要: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被称为商业银行经营的“三性”原则。本文基于改进的熵值法,对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的三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要普遍优于国有商业银行。

关键词: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改进熵值法;“三性”原则

Abstract:Security,liquidity and profitability are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commercial bank’s operating. The paper evaluates the operation performance of 14 China’s listed banks by adopting improved entropy method. The result indicates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and National-wide share equity commercial banks are obviously better than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in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Key Words:listed commercial bank,operation performance,improved entropy method,three principles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12-0012-04

一、引言

如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一直是银行业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目前关于这方面的文献多集中在经营管理效率方面,都偏重于业绩评价中的盈利性,忽略了稳健性和流动性方面;或者大多是对商业银行总体经营状况进行评价;或者孤立地用一些指标来评价某一个方面。但商业银行强调的是“流动性、安全性以及盈利性”原则(统称“三性”原则),因此,基于“三性”原则的综合绩效评价指标是必需的。毛定祥(2007)指出,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对商业银行“三性”的综合评价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孙文合等(2005)、左晓慧等(2010)同样认为,从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等方面,可以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弥补其他分析方法的不足。由此可见,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不仅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原则和经营目标,也是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核心内容。

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16家上市商业银行,其中包括4家国有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2010年,16家上市银行总资产合计为61万亿元,占全部银行类金融资产的60%以上。因此,对上市商业银行的绩效进行评价,不但可以对商业银行的上市效应进行检验,而且对其他商业银行的股改和上市道路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本文的研究框架基于对商业银行“三性”的理论分析,从中筛选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财务指标,并将定性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起来,运用熵值法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作出适当的评价。

二、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流动性指标

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保持随时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能力,以便随时应对客户提存及银行支付的需要。商业银行流动性主要体现在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资产流动性是指银行持有的资产能随时得以偿付或者在不遭受损失的情况下变现的能力。其评价指标主要有:

1. 存、贷款增长率。客户存、贷款总额及其增长率,是衡量一家银行融资能力和流动性能力的重要指标。通常,该指标越高,预示着其融资能力和流动性能力越强。存款增长率减去贷款增长率结果为正,表明流动性上升。

2. 存贷比。商业银行在某个报告时点的贷款余额与同一时点的一般性存款余额的比例,计算公式是:存贷比=(报告期表内贷款余额/报告期表内存款余额)×100%。自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颁布以来,存贷比指标就一直作为中央银行监控商业银行“三性”的重要指标之一。该指标主要测度银行资源配置能力和资金运用多元化的程度,表明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强弱。

3. 流动性比率。资产流动性比率是在侧重资产管理方针下,商业银行衡量流动性风险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该比例越高,表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越小,但同时也意味着其盈利能力的降低。其计算公式为:流动性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二)盈利性指标

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最终目标,这一目标要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尽可能地追求利润最大化。商业银行实现盈利的主要途径是利差收入,关键在于3个要素:资产收益、其他收入与经营成本。据此,我们构建如下盈利性指标:

1. 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又称股东权益收益率,是商业银行盈利性指标的直接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商业银行总资产、总负债和利润3个总量指标与其单位资产经营绩效即净资产收益率都有着直接关联,净资产收益率越高,越能为商业银行的业绩总量循环累积提供基础,反之,净资产收益率越低,越将导致经营总量的不足。其计算公式为:净资产收益率=税后利润/所有者权益。

2. 人均利润额。人均利润反映了商业银行员工的人均创利水平。其计算公式为:人均利润额=净利润/员工人数。毫无疑问,银行员工成本的上升会侵蚀部分银行的利润。员工人均创利水平是衡量商业银行盈利表现的一个重要指标。

3. 每股收益。每股收益是衡量上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另一个重要的财务指标,它反映了普通股的获利水平。该指标越高,表明每股创造的利润越多。其计算公式为:每股收益=期末净利润/期末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三)安全性指标

安全性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保持足够的清偿力,经得起重大风险和损失,能随时应付客户提存,使客户对商业银行保持坚定的信任。商业银行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负债经营,其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资产规模和结构,取决于其资产的风险程度。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特征和风险监管的角度,可构建如下安全性指标:

1. 不良贷款率。即不良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我国银行业贷款“五级分类”(指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的风险管理原则,将后三类贷款合并计算为不良贷款,使得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有了明晰的统计方式。不良贷款率反映了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是判断银行经营状况的核心指标。

2. 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是考察银行抗风险能力、衡量银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较高的资本充足率可以减少银行的道德风险。其计算公式为:资本充足率=(资本-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操作风险资本+市场风险资本)×12.5]。按照巴塞尔协议标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应不低于8%。2010 年中国银监会明确要求: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应保持在11%以上,中小银行在10%以上。

三、熵值法在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一)熵值法

熵值法是一种根据各项指标观测值所提供的信息的大小,即信息熵来确定指标权重的客观赋权方法。在信息论中,信息是系统有序程度的一种度量,而熵是系统无序程度或混乱程度的度量,故也可以用其值来判断某个指标的变异程度。根据系统某项指标熵值的大小与其变异程度相反的原则: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变异程度越大,则信息熵越小,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大,权重也应越大。就商业银行绩效评价而言,如果某一财务指标在不同商业银行间差异程度较大,说明该指标在区分和评价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中所起的作用也较大,相应的信息熵较小。因此,完全可以根据指标值变异程度,以信息熵为工具,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为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综合评价提供依据。

设有m个评价对象,n个评估指标,形成原始指标数据矩阵X=(xij)m×n,第j项评价指标xij的熵定义为:

(1)

其中,

则第j项指标的熵权Wj定义为:

(2)

其中,dj=1-ej为第j项指标的效用值。

用第j项指标权重与该指标的接近度pij的乘积作为xij的评价值:fij=Wj×pij,则第i个样本的评价值为:

(3)

对于多层结构的评价系统,根据熵的可加性,可以利用下层结构的指标效用值,按比例确定对应于上层结构的权重。对下层结构的每类指标的效用值dj求和,得到上层各类指标的效用值和Dk(k=1,2,…,k),以及全部指标效用值的总和D=D1+D2+…+Dk,则相应类的权重为:

(4)

在熵值法的计算过程中运用了对数和熵的概念,根据相应的约束规则,负值和极值不能直接参与运算,应对其进行一定的变换,即应该对熵值法进行一些必要的改进。目前对熵值法的改进方法主要有功效系数法和标准化变换法两种。其中,标准化变换法由于不需要加入任何主观信息,评价结果是唯一的,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客观赋权法,也有利于缩小极端值对综合评价的影响,因此本文使用该方法对熵值法进行改进。采用Z-Score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5)

其中, 为第i项指标的均值, 为第i项指标的标准差。为消除负值,可将坐标平移,令: ,K为坐标平移的幅度。

(二)样本与数据

由于农业银行和光大银行均在2010年上市,数据不具参考性,因此本文的样本为其他14家上市商业银行,包括3家国有商业银行和11家股份制上市商业银行。在这14家上市商业银行中,有5家是在2003年以前上市,9家是在2003年之后上市。样本数据来源于各大银行的2010年报(见表2)。为统一起见,指标选择人民币业务年末数。

(三)熵值法测量结果

在获得样本数据之后,利用建立的指标体系,就能够构造评价数据矩阵。由于本文所用的指标包括两类:越大越优指标和越小越优指标,为使指标能够正确反映出客观的评价结果,在利用熵值法进行综合评价前需对原始指标进行一致化、正向化处理。然后,再按照前述的熵值法计算过程,求得14家上市商业银行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指标的总得分;最后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特点,采用综合加权的方法计算得出各银行的综合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NB银行的综合评价得分列居第一位,其较高的流动性、安全性得分(分别位列第2、第1位)和较低的盈利性得分(位列第6位)反映出该行经营方针偏于保守,即为了保持良好的流动性而牺牲盈利性。列居第2、第3位的XY银行、SZ银行与NB银行的综合评价分值差距不大,但经营绩效评价体系中的结构差异比较明显,体现为XY银行和SZ银行的盈利性得分都比较高,分别位列第1、第2位,但XY银行的流动性得分仅居第9位,SZ银行的安全性得分仅居第7位,显示出这两家银行的经营方针比较激进,可能存在牺牲流动性和安全性追求盈利的倾向。列居第4位的NJ银行在流动性指标上的得分是14家上市商业银行中最高的,表明其很好地开展了多样化经营,但这种优势被其较差的盈利性所抵销。处在第5位的BJ银行在各方面的表现均中规中矩,总体而言其经营策略稳健,资产优良。

在国有商业银行排名中,JS银行较高的盈利性得分反映了其较强的盈利能力,配合较高的流动性得分,反映了金融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然而其安全性并不高,但流动性方面的优势抵销了安全性方面的不足,这奠定了其领先的地位。ZG银行的盈利性得分和流动性得分均不高,然而,在4家国有商业银行中,ZG银行的安全性得分是最高的,但仍低于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GS银行的盈利性得分较高,但同时也存在资本充足率不佳、流动性差、不良资产比率较高等问题。

从总体上看,国有商业银行在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上的得分均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重较大,降低了其市场竞争力。2010年,3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4%、1.1%、1.26%,而当年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也仅为1.14%。普遍较高的不良贷款率说明国有商业银行存在大量的不良资产,直接影响了其经营绩效。另一方面在于国有商业银行存款吸收能力、员工创利能力较弱,大大影响了其盈利能力。从表2可以看出,2010年,国有商业银行的存款增长率均低于其贷款增长率,同时在人均利润额代表的创利能力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其平均值还不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1/6,再加上经营有关的费用支出水平较高,导致利润率降低。

四、结论

熵值法是一种较为简便直观的客观赋权评价方法,本文应用改进的熵值法,从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三个方面,对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10年的经营绩效作了综合评价和分析,发现NB银行在各上市商业银行中排名第一,国有商业银行排名靠后,较为客观地反映了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状况。

参考文献:

[1]孙文合,田岗,李华.基于商业银行“三性”、杜邦模型和CAMEL体系的业绩评价——来自2004年我国商业银行财务数据的实证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20(4).

[2]熊维平,朱书红.商业银行综合评价与分类[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2001,7(4).

[3]姜灵敏.理想解法及其在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2,11( 3).

[4]迟国泰,朱战宇,徐琤.基于“三性”分析的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综合评价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1999,7(4).

第8篇:经营绩效分析范文

绩效考评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既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又成为资源配置和内部激励的主要依据,是商业银行改革和完善内部经营机制的核心内容。近几年来,各商业银行为适应商业化经营的需要,在绩效考评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绩效考评制度和考评体系。但是,在金融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完善绩效考评制度,更好地发挥绩效考评的激励约束作用,有效促进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仍然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商业银行绩效考评存在的主要问题

商业银行的绩效考评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不断改革探索,考核内容越来越全面,考核指标越来越合理,考核方法越来越科学,但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一)绩效考评的定位存在偏差。考评的定位是绩效考评的核心问题,其实质就是通过绩效考评要解决什么问题,绩效考评工作的管理目标是什么。商业银行绩效考评定位出现偏差的主要表现是考核缺乏明确的目的,有的是为了考核而考核,没有真正发挥绩效考评的激励约束作用;有的把绩效考评的目的仅局限于帮助做出一些薪酬方面的决策,如奖金的分配和岗位系数工资的调整等;有的认为绩效考评是人事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关系不大,忽视对绩效考评信息的收集和记录,考核时只能凭主观印象,导致评价结果出现偏差。

(二)绩效考评的体系不够完整。商业银行完整的内部绩效考评体系,至少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上级行对下级行的考评(纵向分支机构考评);管理层对不同部门的考评(横向部门考评);管理层对员工个人的考评。从商业银行的绩效考评开展情况看,对分支机构的考评开展时间较长,各项考评制度和考评指标较为完善,已基本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考评体系,但对部门、个人的绩效考评开展时间较短,业绩的认定也缺乏客观、科学的方法和标准,工作相对滞后。其结果导致机关缺乏活力,工作效率不高;员工干多干少一个样,挫伤了工作积极性。

(三)绩效考评指标的确定缺乏科学性。目前商业银行的经营指标基本都是自上而下制定,上级行因无法全面真实掌握下级行的经营情况,所以考评指标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下级行和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不可避免地会与上级行和管理者讨价还价,使得考核指标在利益搏弈中产生,造成行际间、部门间的人为偏差,出现鞭打快牛或搞平衡、搞照顾现象,影响了考评的公正性。由于指标设置的不科学和考核体系的僵化,使下级行和部门“任务”观念强化,机械地为任务而完成任务,为指标而完成指标,经营失去了应有的创造力和活力,长远规划。对员工的考评要求描述不详细、不清晰,往往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缺乏准确、规范的量化标准,考评时多依赖管理人员的主观感觉,很难进行客观评价。

(四)绩效考评的随意性较大。绩效考评制度的制定政出多门,缺乏通盘考虑,往往只针对某个单项工作制定实施,一年一个政策,一项工作一个办法,名目繁多。有时年初制定的办法,年末考核时就变了,令被考核单位和部门无所适从。而且对分支机构、部门和员工的绩效考评基本都由内部不同部门负责,各层次考核之间相互脱节,标准不一,绩效考评的激励约束作用难以真正发挥出来。

(五)绩效考评结果的运用范围狭窄。现实中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范围很狭窄,对分支机构的考评结果主要与工资收入挂钩,而与等级行管理、授权管理、内部资源分配挂钩力度不大;对部门的考评结果主要与奖金分配挂钩,与部门经营管理、部门负责人任免考核关系不大;员工绩效考评结果也主要为员工的工资发放提供依据,忽视了将考评结果用于员工的晋升、岗位调整、培训以及长期发展等方面。

二、完善绩效考评机制的建议

(一)科学设置考评指标。商业银行绩效考评指标设定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考评结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进而影响到绩效考评功能的发挥。因此,要按照先进性、导向性、明确性等原则科学设定考评指标。在设定对分支机构的考评指标时,要进行全面的业务审计,确认负债业务数据的真实性,对资产业务要准确反映形态,对所有者权益项目要准确认定,在夯实基数的基础上确定考核指标,确保绩效考评的真实性。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存款、贷款、资产质量、中间业务等是实现利润目标的基础和手段,只能作为利润目标的辅助目标。考评目标过多、过细,实际是多标准的考核,容易导致评价失真,甚至产生负激励作用。同时要合理设置“期望概率,考评指标的设置既不能高不可攀,又不能一蹴而就“以跳起来能摘到桃子”为宜。对部门的绩效考评指标要明确、具体,应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法编制。不同的部门其职责不同,工作重点不同,因此考评指标的制定应与各部门的职责范围相符。要在进行岗位分析、明确岗位职责的基础上,从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表现等方面设定员工的绩效考评指标,业务经营人员的业绩主要通过效益体现,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应从工作计划的制定与执行、执行的结果以及计划外工作等环节来考核。在建立统一考核指标的同时,考核内容应体现岗位特色。

(二)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一是对分支机构进行分类考评。商业银行在对下一级分支机构进行考核时,一般采用统一的模式,即设置相同的考评指标、考核标准,采用相同的计分权重和方法,使各分支机构的考评结果具有可比性。但由于各分支机构的经营环境、规模不同,采用统一标准和考核权重,忽略了行际间的差异,忽视了各行主要矛盾、工作重点的不同,有失公平。因此,要根据各行的经营条件不同,划分类别,实行分类考核。如可根据分支机构所处的经营环境进行分类,将所辖分支机构划分为重点类行、关注类行、监控类行;也可根据资产质量分类,按照不良贷款占比,将分支机构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分别制定不同的考核权重,分类考核。如对资产质量好的行减少资产质量考核权重,加大效益、增存类指标权重;对资产质量较差的行要加大资产质量考核指标的权重;对监控类行加大资产质量指标、依法合规管理指标的考核权重。通过实行分类考核,发挥各分支机构的不同优势,因行施策,激励先进,鞭策后进,逐步缩小行际差距,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经营效益的共同提高。二是完善对横向部门的绩效考评。根据部门工作性质的不同,对公司机构、银行卡、资产风险管理等运作体系容易独立的业务经营部门,探索实行责任制。在确定责任部门和划分资金的基础上,建立以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为主的内部转移价格体系,部门间的人、财、物实行内部介,费用按部门进行分摊,参照损益表计算各部门的责任利润,自负盈亏,建立以利润为中心的指考核体系和奖惩机制,实行工效挂钩,奖惩兑现。对以业务管理和后勤保障为主的部门,实行目标管理考核,根据各部门的分工情况,从工作业绩、部门管理和部门整体功能发挥三个方面进行考核。工作业绩主要考核部门职责履行情况、工作数量、质量和工作创新情况。部门管理主要考核规章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是否发生内外部经济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服务于上级领导、本级各部门、基层单位及客户的情况。部门整体功能发挥主要考核部门内部团结合作、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和专业工作指导情况。各部门的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年初根据全行的工作计划和工作任务确定,以正式文件或责任书的形势下达。目标管理内容要以定量为主,对难以量化考核的,以民主评议为主,将不同的考核指标交由不同人员打分,以便全面、公正地进行考核。三是加大员工绩效考评力度。岗位分类是绩效考评的基础。针对商业银行岗位特点,可将员工岗位职务划分为决策类、管理类、客户经理类、专业技术类、业务操作类和后勤保障类,实行分类管理,设置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表现三类指标,分类考核。决策人员对全行的总体目标负责,其考评以综合性经营指标为主,侧重于决策的准确性和领导能力的考评。管理类人员的考评主要看其工作任务和管理措施是否落实到位,管理制度体系建立是否健全,制度执行和检查情况如何等;对市场营销人员的考评主要以市场营销成果和绩效的贡献率为主;对一线操作人员,主要考评工作量、岗位技能、合规操作和服务质量等。就是要通过不同的考核者(上级领导、同事、下属和客户等)从不同的角度来考核,以全方位、准确地评价员工的工作业绩。对不同的考核者,要设置不同的考核权重。采用360度全方位评估制度,从不同的角度对员工进行评价,可以避免单角度评价的主观武断性,增强绩效考评的可信度。

(三)充分运用考核结果,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有效运用考评结果与科学考核绩效同样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各行、各部门和厂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必须在正确评价业绩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考评结果,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1.对分支机构实行等级行管理。以经营规模和绩效考评两类指标为依据,将所辖分支机构统一划分为若干个等级。以国有商业银行一级分行为例,大体可划分为6个等级,二级分行分为第1至第4等级,支行分为第3至第6等级。第1等级为最高等级,第6等级为最低等级,各类等级之间可以相互交叉,下一层次的分支机构如果绩效水平较高,在资源配置时可按上一层次对待。等级行按年根据经营规模和绩效考评结果进行调整,不同等级的行资源配置不同,主要与领导职位的配备、内设机构数量的确定、员工总数的确定、经营授权的确定、信贷规模的确定、经营费用的分配、收入分配等挂钩。

2.强化部门绩效考评结果的运用。部门绩效考评结果反馈到各部门后,各部门要对照考评结果,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各部门的绩效考评结果,要与部门费用、工资收入、奖金分配挂钩,对考评结果优秀的部门,可加大资源分配的倾斜力度,加快这些部门的业务发展。部门业绩是部门负责人业绩的真实体现,因此,要把部门考评结果与部门负责人的个人收入、任免等事项挂钩,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第9篇:经营绩效分析范文

关键词:外资银行;中资银行;面板数据;经营绩效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9-0045-05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全球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快速发展,银行业的国际化程度显著增加。作为银行业国际化的一部分,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内资银行的影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银行逐渐进入我国,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外资银行发展迅速,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将逐渐发挥重要的作用。

2006年底,我国金融领域的五年过渡期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银行业已进入全面开放的新时期。自2006年12月11日起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和客户限制,取消对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非审慎性限制。外资银行的加速进入正深刻影响着国内银行的经营行为,随着开放进程的推进,外资银行将在更广泛的业务领域与中资银行展开竞争。因此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在国外的研究中,大部分理论分析表明,外资银行进入能促进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带给东道国银行业的收益大于成本,主要体现在:1.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的银行业带来竞争压力,进入程度的上升显著降低了内资银行的利差收入、利润和总成本,促使国内银行提高经营效率,减少了政策依赖性(Claessens et al.,2001;Unite et al.,2003);2.外资银行的进入能够激励东道国银行提高效率和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并通过引进新式金融服务及高效的管理技术,会产生正的溢出效应(Lensink et al.,2004);3.对外资银行进入限制的放松将降低借贷成本,外资银行凭借其成本和效率优势,为客户提供更优惠的贷款,使借款人受益(Sengupta,2006)。但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外资银行进入非但未能促进银行业的发展,反而降低了银行业的效率。外资银行进入会产生风险成本和利润损失,并且外资银行倾向于跨国公司等高端客户,国内企业获取的金融服务少,同时外资银行进入增加了东道国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Stiglitz,1993)。在部分拉美国家中,外资银行的进入导致国内银行业竞争程度的减弱,降低了银行部门的效率(Levy Yeyati et al.,2007)。

在国内的文献中,有研究表明,随着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加深,虽然国内银行的利差有所上升,但利润率、非贷款收益率、费用率均有所下降,同时呆账准备率提高,表明外资银行的“市场竞争效应”、“技术示范效应”、“金融稳定效应”在我国均有体现,而“市场势力假说”并不成立(郭妍和张立光,2005)。由于国有银行的垄断局面未被打破,外资银行的进入对国有银行造成的冲击小于股份制银行(李晓峰等,2006)。另有研究认为,外资银行进入的实际竞争压力程度有限,尚未打破我国银行业低效均衡的状态,只有当外资银行进入程度达到并超过一定水平时,才会对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竞争发挥促进作用(叶欣,2006;李伟和韩立岩,2008)。

在现有文献中,多数研究结果认为外资银行进入有正面的促进作用,能带来新的金融技术和管理理念,会加强东道国银行业的竞争,能提高东道国的银行效率,促进银行业监管,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但是有些研究也发现,外资银行进入可能会使得东道国银行的利润水平降低,并对东道国银行的营运成本和利息边际产生不确定的影响。

三、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自1979年批准第一家外资银行机构――日本输出人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开始,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加入WTO以来,外资银行在我国市场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据中国银监会2007年报显示,截至2007年底,有47个国家和地区的193家银行在华设立了242家代表处。有外商独资银行24家(下设分行119家)、合资银行2家(下设分行5家,附属机构1家);另有23个国家和地区的71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了117家分行。外资金融机构的资产达到1.25万亿元,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2.4%。从1996年到2007年,外资银行营业性经营机构和资产总额的变化情况可见表1。

尤其是近几年,我国银行业积极引入外资,加强竞争,推进金融创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07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利用外资余额为823.2亿美元。其中,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的投资完成额为220.7亿美元;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实收资本和营运资金余额为147.5亿美元;中资银行海外上市(H股)引进资金455.1亿美元。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有25家中资商业银行引入33家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总额212.5亿美元(表2)。

四、模型与数据选取

(一)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借鉴Wu et al.(2007)的研究成果,资产收益率ROA作为银行经营绩效水平的有效测度,是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水平的基本测度指标。本文选取ROA为被解释变量,其计算公式为:

ROA=税后净利润/资产

在解释变量中,为研究外资银行对所入股银行的影响,采用了虚拟变量FFOR来体现引入外资的状况,若银行i在t时点存在外资银行入股则此变量为1,否则为0。另一解释变量TFOR则表示从银行i有外资入股那年算起,存在外资银行人股的年数。

在控制变量方面,影响商业银行绩效的因素较多,一般可分为两个层面,经过相关性分析,在宏观经济层面,本文选取了GDP增长率RGDP和通货膨胀率INF;在微观层面,选取的变量包括银行成立年数AGE,因为在我国,拥有超过银行业一半资产的大型银行成立较早,虽历经改革,但历史遗留问题仍未彻底解决,对绩效可能有较大影响。另一指标是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NONIN,表外业务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银行业发展最快的业务,近年来,大型中资商业银行也将其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经营管理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还有一个指标是银行规模SIZE,因为随着银行规模的扩大,可能存在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对经营绩效产生影响。

具体回归模型如下:

ROAit=α0+α1FFORit+α2FORit+α3AGEit+α4SIZEit

+α5NONINit+α6INFt+α7RGDPt+εit (1)

为了研究外资银行进入程度对我国银行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分别选取外资银行在我国银行业的总资产占比FOR A、吸收存款占比FORD、发放贷款占比FORL作为解释变量,回归模型如下:

ROAit=β0+β1FORAit+β2AGEit+β3SIZEit+β4NONINit+β5INFt+β6RGDPt+εit (2)

ROAit=α0+γ1FORDit+γ2AGEit+γ3SIZEit+γ4NONINit+γ5INFt+γ66RGDPit+εit (3)

ROAit=α0+ω1FORLit+ω2AGEit+ω3SIZEit+ω4NONINit+ω5INFt+ω66RGDPt+εit (4)

(二)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1996-2007年间的我国资产规模最大的14家银行的数据,这些银行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深发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研究样本区间为1996-2007年,数据主要来源于BankScope数据库,以相应年度的《中国金融年鉴》(1997-2008年各卷)、各银行年报、中国银监会年报作为补充,数据的统计学描述如表3。

五、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试图通过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的分析方法来探究外资银行的进入是否能够提高中资银行的经营绩效。要比较FE与RE估计量,通常使用Hausman(1978年)检验。本文运用计量分析软件Stata9.0对上述面板数据(panel data)进行回归分析,分别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并进行Hausman检验。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均选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如表4、表5、表6、表7所示。

实证分析侧重于两个方面的验证:第一是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是否显著提高了中资银行的经营绩效,可以通过虚拟变量进行测度,对入股前后进行比较。第二是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加深是否促进了中资银行加强创新,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经营绩效。

从表4可以看出,外资银行入股对中资银行的经营绩效并无显著性影响。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外资银行入股多数发生在2004-2006年期间,外资银行人股后所带来的先进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设备会产生成本费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营利润,在短期内未能凸显效应;二是根据2003年12月中国银监会颁布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规定: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人股比例不得超过20%,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对非上市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合计达到或超过25%的,对该非上市金融机构按照外资金融机构实施监督管理。这使得外资银行入股比例受限,对所入股的中资银行影响有限。例如中国银行,外资入股比例接近18%,按战略投资合作协议,由RBS提名一位董事,淡马锡提名一位董事,这对于中资银行的经营管理难以产生有效影响。

从回归结果可知,银行成立年数AGE的系数为负,且在1%的水平下是显著的,说明银行成立的时间越长,银行经营绩效就越低。一般来说,中资银行成立年限越长,遗留的问题积累越多,包袱越重。虽然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不良资产剥离、产权制度改革,但创新机制仍不灵活,在仍然背负历史包袱的背景下,中资银行的经营绩效难以得到显著提高。而成立时间较短的银行则历史包袱少,机制也比较灵活,创新能力较强。银行规模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显著为正,说明在加强管理,提高风险控制能力的情况下,随着规模的增加,存在着规模经济。而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率对银行经营绩效显著为负,表明内资银行的收入基本来源于存贷利差,当开展表外业务以扩大非利息收入来源时,需付出很高的成本费用,从而对资产收益率产生负的影响。通货膨胀率、GDP增长率对因变量影响基本不显著,说明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有限,反映出我国银行业市场化程度需进一步提高。

FORA、FORD、FORL衡量了外资银行的进入程度,可以用来测度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经营绩效的影响。从表5、表6、表7的计量结果可以看出,除了银行成立年数AGE、银行规模SIZE、非利息收入占比有显著影响外,在华外资银行的总资产、贷款、存款在我国银行业的所占比例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在1%的水平下有显著性影响。随着近几年在华外资银行总资产、贷款、存款的大幅增加,国内银行业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特别是从2003年开始,外资银行的资产从396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2524.7亿元,年均增长54%;外资银行的存款从906.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431.19亿元,年均增长97%;外资银行的贷款从1476.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6950.77亿元,年均增长93%;中资银行为应对挑战,着力引进新技术,研发创新产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完善治理结构,从而提高经营效率。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外资银行进入的广度和深度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竞争不够有效,国内银行的垄断局面未被打破,可以进一步放宽外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鼓励设立村镇银行。进一步加大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引入更多的竞争者。外资银行的进入可以促进多层次、多功能、开放型的银行体系的逐步形成,同时也增加中资银行自身改革创新的动力。市场竞争的加强,能促使中资银行加大对经营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力图通过转变经营模式和运作机制,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经营管理效率,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中资银行必须大力发展非利息业务

近年来,中资商业银行将非利息业务作为利润增长点和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与发达国家银行业非利息收入的发展水平相比,产品单一、对总体收入贡献率、定价能力弱等问题还很突出。例如2007年,工商银行非利息收入对营业收入占比为11.68%,占有国际结算优势的中国银行为15.46%,建行为12.15%,交行为13.77%,而据FDIC数据表明,2007年资产10亿美元以上的商业银行为43.24%。在当前国际大银行受金融危机影响,经营困顿、信誉受损的情况下,中资银行更应抓住时机,取得相对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