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的审美教育范文

艺术的审美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的审美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的审美教育

第1篇:艺术的审美教育范文

关键词:美术;健康;审美;感情;道德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33-1

一、讲授中西方审美的不同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壤里,不可能开放出古希腊时期那种表现人体健美,体格强悍,袒露胸腹的艺术之花。也不可能有像维纳斯那样肌肤的女性形象和像大卫那种的男子雕像。西方的艺术创造是一种入木三分的细腻肌肉块状和灵活的骨骼关节直观再现。东方艺术则是充分利用外在条件的包裹意象影射出人体内在的那种气质和想象。中国的人物画和雕塑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标准的比例,历史上没有一件作品可称为正比或采用黄金分割的科学方法进行艺术构思。

直到近代,西安兵马俑的出现才让我们见到了二千多年前人物比例的正确性。但依然是重甲包裹,服履靴形。即使这种比较科学的人物比例,也没有被后来的艺术家采纳。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艺术家不可能亲见直观的人体,更不允许宣泄人体艺术的原形。说到底,这是对人体美的艺术形象的无视和禁忌。在中国礼教中,女不露皮,男不露脐的教化,成为一种约束人的意识行为,禁忌自我了解的桎梏。描绘人体在中国历史上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事情,然而,在西方,从他们的祖先开始就已经习以为常了。一直到了近代,中国美术界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精华,才似乎重新认识到了人体是世间最美的一部分。

二、注意教态,创造一种和谐舒适的氛围

教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外部表情与内在气质的形象反映,它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情绪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好的教态,学生会感到亲切、轻松、愉快,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师面带微笑,和颜悦色,会给学生愉快的暗示,学生会从中受到感染。教师在面对青春期人体的敏感话题时更应该自然大方,不能扭扭捏捏或者故意回避,应传达出一种健康自然的讯息。

三、在愉快的环境中接受人体构造的知识

在教学生学习人体结构时,除了讲解骨骼、肌肉的名称、位置、作用及男女形体的差异外,还要告诉他们,这个世界由男女两性组成,学习人体结构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内在结构及外部形体。其实这些内容生物课都学过,在美术课上就要告诉学生:男性由于骨骼大、肩宽、肌肉发达,因此给人以强健的力量感。而女性由于骨骼较小肩窄、皮下脂肪较多,给人以丰腴的曲线美之感。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我在教学时准备了其他特殊道具如体育动态图片和服装动态效果图,引导他们回忆看过的体育比赛,思考体育健儿强健的体魄所体现出的美感;再引导他们回忆看过的服装表演;或看一些体操表演的图片,使他们对女性的丰腴秀美有一定的认识。

四、在愉快的环境中直面人体

人类自从认识到自身性的差异后,千百年来,对男性人体美及女性人体美的认识便有了某些标准。在西方,人们将其分别归为崇高(壮美)和优美(秀美)的对立范畴,在中国则以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来形容。如果说男性人体犹如一首交响乐,那么女性人体就是一首小夜曲。

不同的特征从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和《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再从中国汉代画像砖、北魏石窟造像中的男人体和唐代飞天的造型上,就可得到确证。我在教学时将《米洛的阿芙罗狄德》与《掷铁饼者》及《大卫》挂图挂在一起,有些女生甚至捂起了眼睛,我鼓励他们勇敢面对,这并不是肮脏的东西。介绍作者及作品,尤其加深对美神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讲解,从人体的健康美出发,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表情也变得自然,我感受到他们心里的变化。为什么希腊雕塑几乎都是雕塑,这是学生常常会提出的疑问,原因在于希腊人对于人体十分崇尚,认为只有健全的身体才能有健全的精神,他们把关心集体的利益、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心绪宁静、善于克制自己的公民道德,作为完善的心灵寄寓在强健的体魄中而创造出了身心统一的人体艺术形像。希腊人非常重视体育锻炼,自公元前七七六年起,每四年一次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他们重视运动锻炼的表现。

在最早的运动会上,运动员全是的,并且用特制的名册记录胜利者的姓名,还为他们塑造纪念像,安置在神殿里。这样不但竞技成了希腊美术的主要题材,而且希腊美术成为古代最典型、最辉煌的现实主义艺术的直接动力。由于讲述了希腊人对体育的热爱及对人体美的崇尚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希腊艺术的兴趣,以后,学生们不但没有了初看人体雕塑的羞涩,而且还要求老师多讲解、多带些作品来欣赏。

第2篇:艺术的审美教育范文

关键词 书法教学;美术专业;审美意识;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3-0050-02

书法是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艺术。它不仅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给人们的生活提供美的享受,而且对改造人们的审美结构,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及审美能力和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书法教育是美育的组成部分,书法教育通过对书法作品的书写、欣赏、想象、发挥、创作等教学活动,使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接受审美的熏陶,激发其情感,培养高尚的人格和审美情趣,完善学生的理想和人格。所以,书法作为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充分发挥美术专业学生书法教育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书法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势在必行。

1 书法教学与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

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要从事美术教师的工作,同时也要进行美术创作,只有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修养的美术教师,才能成为一位很好把握教学新理念的优秀教师。书法教育是不可忽视的教育环节,这个阶段也恰恰是构建教师审美意识和审美修养的重要阶段。

1)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教育教学的根本在于创新,创新在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而这些又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和教学经验的积累。由于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个体发展差异、智力水平不同、生活环境不同,书法教育的方法就不同,反映在学生的创造力上也必然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如何在书法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修养,这是书法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书法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的审美素质,书法教学应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从中了解到学生的审美爱好和兴趣。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书法训练,并及时指导学生了解更多的相关书法理论,体悟其内涵。通过教师的书法理论教学与实践,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地查阅资料、搜集素材,无形中扩大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所以,教师必须加强书法课程练习,从传统灌输向创新意识方向转化,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书法教师在教学中应意识到学生要想实现自己的书写风格并突破自己,这是很难的事情,这不仅需要书法教师的鼓励,同时学生自身还要坚持不懈,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加强自身的审美意识,增强创造力。只有将书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造力才会在一定基础上得以显现。

2)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审美想象力的激发。审美想象力是一种自由把握创新形式的能力。在书法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求学生不断来完善自己、充实自己,不要被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要适度地来鼓励他们去尝试不同书法艺术风格,不同的表现技巧,以试图找到适合自己的突破口。只有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来总结经验,才能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树立独特的思维观念,通过有计划地去实践,把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体现在自己的书法作品中,把想象落实到现实中。

2 书法教学与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发展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美育任务中占有关键性的地位。书法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优美柔和、粗犷奔放的线条,气韵贯通的章法布局,等等,都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从总体来看,审美能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个体审美发展的水平。审美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审美活动的质量,决定了个体审美感受、审美创造的丰富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培养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意义。

1)培养审美情感。情感是审美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情感广泛渗透在其他审美能力之中,是诱发和支配人从事审美活动的原动力。也就是说,情感是艺术的灵魂。书法艺术表达的不仅是人的思想,而且是表达人的情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书法审美情感培养时,要引导他们深入到生活和艺术美的意境中去,激起情感上的共鸣。教学要引导学生感知书法作品中的美的形式和意境,使他们融合自己的感情形成审美感受,做出审美判断。如欣赏怀素的草书墨迹,人们所感知到的不只是此帖书法高华圆润、清劲浑熟、放逸而不狂怪,更是动不失规矩,静不失变化,达到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进而表现深刻的文化内涵;欣赏倪瓒的书法作品《静寄轩诗文》,笔墨清古瘦劲而自然,结字、笔画多含隶意,格调淡远静穆,殊有魏晋文风别具特色,是其晚年小楷的书法代表作。所以书法作品中的情感性是审美心理的重要特征,只有对感知的美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并且是一种有序的、自由超越的表现。

2)培养审美兴趣。在书法教学实践过程中,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成为审美的主体。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探讨、不断创造、不断反思的过程。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不仅是直接书写生活,同时还要书写一种感受。如赵之谦的《汜胜之书》,在其端庄浓丽的字形上回荡着一股郁勃之气,清艳而不显富贵,妖娆而存骨体,若一朵朵盛开的芙蓉。这既是他的书品,也象征着他的人品。这乃是书法家融会了客观物象和主观精神的自己的意境,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是书法家成熟的标志。所以,中国书法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具有特殊性,在自我创作的内涵上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形成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高自身书法艺术修养的同时,加强教学能力的培养,这些都会成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同时书法教师的课堂语言、教学手势也是培养学生审美兴趣的重要因素。

3)找准书法审美的着眼点。在具体的书法教学中要引导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从具体的着眼点进行审美训练。一是书法线条美。书法的线条具有力量感,粗壮则雄强,纤细则柔美;方则刚,圆则柔。书法的线条具有立体感,书法本来是平面的艺术,但是如果把线条写得平则显得薄气,没有厚重之感,没有立体感。书法的线条具有节奏感,线条有疏密、轻重、缓急等,产生一定的节奏感、韵律感。二是书法结构美。字的结构之美离不开5个方面:平正、匀称、参差、连贯、飞动。不同的结构特点体现着不同的艺术之美。三是书法的章法美。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幅与幅之间的结构问题是古人所谓的“章法”问题,章法美之要领可以归纳为:体式承接,虚实相成,错落有致。它们是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3种联络方式,如清代的刘熙载说:“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唐张怀瑾在《书论》中称:“书法是无声之音,无形之象。”他讲的是穿插、呼应、断连犹如一首旋律优美、动人心魄的乐曲。四是书法的意境美。在书法中,古人称之为“神”“神采”“神气”“精神”等,讲的都是书法的意境美。

3 小结

总之,在美术教育专业书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对传统书法的鉴赏能力更是必要的。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艺术修养的提高。因此,书法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唯有将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审美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才能使书法审美教育的功能真正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郎绍君.中国书画鉴赏词典[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

第3篇:艺术的审美教育范文

【关键词】盆景艺术;审美教育;幼儿美育

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幼儿园在室内种植并摆放盆植,用于绿化幼儿园室内环境。盆植即盆中栽植,它是将花草树木随意种于盆内,任其自由生长,不进行任何艺术处理的一种非艺术品。①在盆植的基础上进行审美化的改造与创作,加之以艺术化和人文化的元素,便可使之成为盆景艺术。盆景艺术起源于中国,如今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艺术,深受世人喜爱。它在对自然进行审美化的高度概括和提炼的基础上,运用咫尺千里、缩龙成寸等“以小见大”的手法,将小型的花草树木、山石池水、屋宇亭桥等基本要素进行艺术加工后布局于盆钵内,以优美的造型和深远的意境再现自然与人文景观。②它以盆为“纸”,以树木山石及配件等材料为“绘”,故又被誉为“立体的画”。③盆景艺术将自然美、艺术美和人文美融为一体,具有丰富的艺术趣味、审美价值、文化内涵和教育功能,适合运用于幼儿园的审美教育。

一、盆景艺术的组成部分及审美价值

盆景艺术根据取材和造型的不同主要可分为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树木盆景以表现虬曲苍劲的古木或枝叶扶疏的森林为主,山水盆景则是将山石与水景相结合,用以模仿雄伟或是秀丽的山水景象。④二者的表现内容皆可根据所占空间的大小,划分为主景和点缀之景两个组成部分。作为盆景中主景的树木和山水是创作者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以艺术手法表现的自然之景,其景宛若天成,在盆景中代表的是艺术化的自然。作为盆景中点缀之景的配件,其种类丰富多样,有亭台、楼阁、回廊、下棋者、放牛娃、垂钓渔翁、撑船老叟等,代表了艺术化的人文景观。盆景因此既包含自然之美,又包含人文之美,是一种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艺术品,有着丰富的审美内容和价值。

(一)盆景的自然之美

盆景艺术将自然之景浓缩于一盆之中,是大自然的缩影。就表达主题而言,盆景艺术主要是利用自然材料在盆钵内以“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来展现宏伟多姿的大自然。就其创作材料而言,它是一种活的艺术形式。盆景艺术主要运用植物、山石、水等自然原始材料,其材料具有自身独特的自然属性,并充满自然生机。就其产生的目的和原因而言,盆景艺术于一盆之内尽情展现自然风光,可摆放于室内外,用于美化人们生活,它的产生是人们喜爱并且亲近自然的一种表现。

(二)盆景的人文之美

作为盆景艺术中点缀之景的各式配件虽然体格小,但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代表的是人文之美,在盆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画龙点睛之妙。这种人文融于自然、自然不可缺少人文的审美追求和布局设计完美地诠释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审美追求不仅体现在盆景艺术中,还在我国诗歌和山水画中皆有所表现。如柳宗元的诗《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又如杜牧《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此外,我国早期山水画大多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起衬托作用,后随着山水画的发展,它开始独立于人物画而自成一科。在此时的山水画中,自然山水、树木虽已占据画面绝大部分位置,但大多数山水画仍保存有人文元素。代表人文的各式建筑以及人物等景在画面中所居之位虽小,然而这类点缀之景却突出了自然的宏伟壮阔,且在自然之美中融入人文的元素,在给自然注入活力的同时又展现了画面的人文之美。

(三)盆景的艺术之美

盆景艺术的主景所运用的创作材料虽属自然,但其中对树木山石的选材、修剪、粘接组合以及打磨等都蕴含着创作者的审美理想,表现的是艺术化的自然。点缀之景主要是用陶瓷、泥塑和木雕等工艺塑造而成的各式建筑、舟船以及人物,属于我国民间艺术的范畴。盆景艺术结合中国山水画与园林艺术的审美理念,创作者对主景和点缀之景的位置摆放苦心经营,将艺术化的自然与艺术化的人文合二为一,使其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从而具有包含自然和人文气息的艺术之美。

二、盆景艺术在幼儿园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幼儿园审美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对幼儿进行教育,以此提高幼儿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幼儿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幼儿情操,启迪幼儿智慧,增强幼儿生活乐趣。⑤盆景艺术集自然美、人文美和艺术美于一身,在幼儿园审美教育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它不仅可以美化幼儿的生活环境,还可以促进幼儿对自然和艺术的喜爱,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开阔幼儿的视野,增长幼儿文化知识,培养幼儿优良的道德情操。

(一)促进幼儿亲近自然,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盆景艺术是一种将自然与人文和谐地融为一体的艺术。无论是在树木盆景还是在山水盆景中,占主体的都是树木山水等自然元素。以各式建筑和人物为代表的人文元素则被置于树木山水之间,相比于主体的树木山水,这些建筑和人物虽显得较为小巧,但恰恰是这种小巧突显了自然的宏伟与广大。通过对盆景艺术的欣赏与创作,幼儿移情于盆景中的人物,仿佛自身已融于自然,并由此对以树木山水为代表的大自然产生一种崇高的审美感,以此促进幼儿亲近自然,进而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提高幼儿艺术修养,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

盆景艺术与中国古代传统山水画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立体山水画的盆景艺术,它具有与山水画“澄怀观道,坐以卧游”⑥的相同功能,可以提高幼儿的艺术修养。结合幼儿活泼好动,喜欢触摸的特点,盆景艺术适合幼儿作为审美对象进行欣赏。盆景艺术是一种立体的艺术,幼儿可以全方位地对其进行观赏,并且在观赏过程中可以亲自触摸感受。盆景艺术又是一种活的艺术,幼儿在近距离观赏时还可以闻到植物、山石和池水等自然的味道。盆景艺术具有可观、可感、可触、可嗅的特点,幼儿通过视觉、触觉和嗅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综合地对盆景艺术进行感受和欣赏,不仅可以对盆景艺术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而且还可以促进他们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理解与喜爱。此外,盆景艺术中作为点缀之景的陶瓷、泥塑和木雕制作精巧生动,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观赏亦可增加幼儿对中国民间艺术的认识和兴趣。

(三)增长幼儿文化知识,培养幼儿道德情操

盆景艺术不仅有着优美的造型、深远的意境,并且还蕴含着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点缀之景中的亭台楼阁、木桥回廊等建筑和各式人物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此外,盆景主体树木山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具有丰富的涵义,且与人的品德相联系。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并将山当作“仁”的形象化表现。⑦孔子曾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⑧高诱于《淮南子·墬形训》中作注道:“山仁,万物生焉,故为积德。”⑨老子则是对水情有独钟,提出了“上善若水”,认为“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⑩各类植物因其种类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中的松柏象征着坚强不屈,梅、兰、竹、菊象征着君子的美好品行等。引导幼儿对盆景艺术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不仅能够开阔幼儿的视野,使他们增长知识,而且还可以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我国优秀传统道德的熏陶,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装饰幼儿园环境,美化幼儿生活

盆景艺术运用自然材料,如植物、石、水等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具有绿化环境、净化空气等功效。作为显性课程资源的盆景艺术可以增加幼儿对自然和艺术的喜爱,促进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丰富幼儿的知识并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操。而作为隐性课程资源的盆景艺术则可以运用于幼儿园环境创设,教师可引导幼儿将他们所创作的盆景摆放于室内。这不仅可以弥补室内缺少植物绿化的缺陷,而且还具有装饰环境,美化幼儿生活的功能。

三、结语

盆景艺术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幼儿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材与创作。在幼儿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教师不必过于强调手法技巧,而应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盆景艺术的欣赏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对盆景的自然美、艺术美和人文美进行全面地欣赏,并在此基础上向幼儿介绍我国的传统艺术与文化。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启蒙阶段,在此阶段应让幼儿接触广泛而并非精深的知识。盆景艺术具有极大的创作自由和审美趣味,并且符合幼儿好玩、好动的特性,适合用于幼儿园的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周武忠.中国盆景艺术鉴赏[J].中国园林,1997(5).

[2]朱良志.天趣:中国盆景艺术的审美理想[J].学海,2009(4).

第4篇:艺术的审美教育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特点文化功能素质教育

音乐是一种特定属性的文化,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品德、心理等身心素质等方面均可起着重要的辅助促进作用,具有辅德益智和审美教育的功能。

一、音乐艺术教育在学校审美教育中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艺术素质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然而在我国应试教育条件下,不仅音乐教育的应有地位受到许多学校、家长和学生不同程度的忽视,而且严重影响了音乐教育的上述功能的发挥。素质教育观的确立和实施,为确立音乐教育应有地位奠定了基础,也为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西方,音乐教育向来被十分重视,西方教育界从六个方面明确了音乐人类学的基本思想,他包括:(1)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一种基本形式;(2)学习音乐是学习世界上各民族的独特艺术;(3)学习音乐是学会学习过程;(4)学习音乐是学习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5)学习音乐是学习的基础;(6)学习音乐是学习艺术。这六个方面实质上是将音乐作为文化来认识的,对于音乐教育是一种更为全面的定位和认知。多年来我国教育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展的情况,尤其是音乐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难以跟上21世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步伐。美国政府颁布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明确规定:艺术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强调指出艺术与“教育”一词根本含义的密不可分性。并断言:“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只有重视艺术的教育价值与功能,才能促进人性的发展与完善。①音乐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他对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普通学校的音乐艺术教育是基本素质教育而不是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音乐艺术教育具有辅德益智功能;积极推进音乐艺术教育事业,也是推动我国21世纪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他对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具有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音乐艺术教育的审美文化功能

音乐以他婉转悠扬的旋律、变幻无穷的节奏、丰富多采的音色、立体交叉的和声、巧妙精致的结构织体,严密完美地交织在一起;以他特有的方式撼动人们的心灵,对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产生直接的感应作用。因此,他成为培养学生美感能力、发展形象思维、认识社会的主。要手段。成功的音乐作品能通过典型形象,生动深刻地认识社会,这种认识富于理想,充满激情,并能获得深刻持久的效果。我国古代重要音乐著作《乐记》中有这样的论述:音乐的功能“清晴像天,广大像地,终始像四时,周旋像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白度得数而有数。大小相成,始终相成,倡和清浊,迭相为径,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晋书·乐志上》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把音乐中的“五音”与人的性情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可见,对于音乐艺术陶冶人们思想情操的特殊作用古人早有认知,我们今天更应该从我国音乐文化传统中认识到音乐对于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意义。音乐艺术教育所展示的艺术美,不仅能启迪学生审美的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表达力和创造力,而且能促进心理平衡、身心健美,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得到和谐的调节及控制,从而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的思维品质。《乐记》云:“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如此,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例如: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通过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气势雄伟、磅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假如多欣赏音乐,常处于愉悦的情境之中,去感受一种直觉的推动力量,激发人大胆跳跃式的设想,将变化和升腾出无尽的想象。所以人们总喜欢把音乐与舞蹈体操联系起来,正是因为人们发现了他是一种延伸生命的动势,一种由身体来执行的运动形式,在这种内外互动的方式下,来达到了强体健身的目的。②音乐艺术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因此,加强音乐艺术教育,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同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古代就提倡礼乐治国,所谓礼,即指行为规范,乐就是精神陶冶。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不能只靠主观的自我修养,如面壁独思、扪心自省等,还必须通过教育和外界的影响去实现。把行为规范和艺术的陶冶结合起来,这是中国教育的一种传统。假如我们放弃了音乐艺术教育,就等于放弃了这种传统。在今天实行改革开放和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艺术的陶冶更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通过积极、健康的音乐艺术教育,铸造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的美的魂灵,这不仅是教育界的责任,更应当成为全社会的一项战略任务。:

三、音乐艺术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渗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首先,在唱歌、器乐、欣赏、创作等一切教学领域中都要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教师自己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真情流露能够感染和带动学生,即教师的演唱及演奏、教态及语言是构成音乐氛围的重要因素。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受音乐语言,理解音乐的内涵。在教学中,力求教师通过风趣的导言设计,精巧的故事开篇,歌曲美好意境的创设和歌曲的范唱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音乐的学习,除了音乐课之外,更应当渗透到其他学科之中进行。一方面,音乐活动本身离不开其他智能的支撑。例如,聆听音乐需要自我身心智能,作曲需要逻辑智能及空间智能。指挥和演奏音乐离不开身体智能和人际智能等。另一方面,融入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音乐活动,具有鲜明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接触和深入理解音乐会的机会,尤其可以使能力特长不同的学生都有可能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内增强对音乐的兴趣,促进自身各方面智能的发展。兴趣是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在对学习的知识怀有浓郁兴趣的时候,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各科教学中,选择合适的音乐,表达各种情绪,使人得到放松。兴趣是不能给予的,也不可能仅以单纯的技能传授和练习来唤起,只有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并通过唱歌、演奏乐器、欣赏名曲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时,兴趣才能产生,从而使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发挥出独特的作用。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象,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通过视唱、欣赏音乐,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象、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着自己现有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和情感水平、能力特点、情感特点。教师应当把掌握学生的这三个现有水平,适当地把音乐的信息输入到学生的大脑中去,应诱导学生投入到学习者、表演者、欣赏者、创作者的多角色的活动中,多层次、多结构、多维度上去理解音乐的内涵,感悟音乐的情趣。出色的音乐教学,可以展示音乐的极大魅力,激发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欲望,使他们的性情受到陶冶,完成美感的实现。③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在现代社会里,一个生活成功的人,必然是一个不同程度上的“艺术家”。音乐艺术教育是一门核心学科,他在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与其他学科同样的重要地位,是通往各种学科大门的钥匙。只要不断地深化艺术教育改革,只要各级各类学校都能把音乐艺术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只要全社会都关心、支持音乐艺术教育,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事业就一定会有大的发展。

注释:

第5篇:艺术的审美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都停留在以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目的的状态上。要实现素质教育,就必须将美术欣赏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在欣赏课中创设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的;通过正确的方法,深层次的诱导,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构建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不断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等方面,探讨了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都停留在以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目的的状态上,且多数美术教师也不太清楚大纲上的精神要求,容易对教材形成片面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一遇到欣赏课就一跳而过,而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中外美术名作。即使上课,也只是走马观花,一扫而过地介绍,对于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等,很少引导学生去进行分析、评论,这无疑就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在整节课中,教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教师讲得平淡无味,学生听了也反应淡淡。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重要教育目的,也偏离了审美素质教育的宗旨。 

初中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美术欣赏课而得以实现审美素质教育。在初中美术课中,除了工艺课和绘画课以外,教材的欣赏课在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不大,这就向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技能,还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对学生不断的启发和熏陶,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然而,课内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毕竟有限,要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在美术欣赏课中,就必须以审美教育为重点,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激发心灵的感受,寓无形于有形之中 

 

美和审美是联系在一起的:审美活动、审美过程就是要感受美,换言之,就是要发现美,感觉到美,进而调动起自己美好的情感,即“美感”。“美感”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指审美情感。这二者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但联系也同样明显。可以看出,有关审美能力的问题更为根本,因为解决了它,有关审美情感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不管用哪种观点来看待美感,也不管用哪种理论来解释美感,审美能力起作用的效果都伴随着情感反映。因此,要用心去感受美,以激起心灵的浪花。 

1.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审美情感。美术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并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教师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如范画、投影、故事、音乐等),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处在浓厚和强烈的求知欲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在适当的时候还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如参观画展,博物馆等,无形中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利用课件展示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的大型国画《江山如此多娇》,以宽广的画面、磅礴的气势、流畅的笔墨、浓艳的色彩,描绘了祖国的万里江山,表现了“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主题。那绵延壮阔的群山、冉冉升起的红日、高大苍劲的绿树,无不给人以美的遐思。通过教师的分析引导,能够使学生透过画面,悟出作者的立意,受到美的教育,并陶冶热爱祖国的情操,升华自身的思想感情。 

2.处理形神关系,培养审美感受。作为美术教师,还要处理好有形与无形的辩证关系,如果仅仅重视美的形式和美的外表,仅仅重视美术技艺的传授,仅仅重视美的图形、美的色彩、美的景物的欣赏,而不注意去挖掘其中更深一层的内涵,忽视了从创造美的主体心灵中寻找美的源泉,不主动去激发学生心灵的感受,那么,我们的审美教育就会是失败的。 

在美术欣赏课上,学生都会经历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进去,但有些看起来“不美”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他们渐渐会发现艺术品并不是以画得像与不像作为唯一的标准。有了这些思考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因此,教师不能从理论上空洞地介绍艺术,不能把学生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中,而应从美学中对艺术的不同观念入手,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观念在艺术史上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思路和界限。比如,在出示我国20世纪著名的大艺术家齐白石的作品《虾》时,学生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声,而出示现代西方最著名的美术家之一毕加索的油画作品《格尔尼卡》时,他们则显得茫然不解。这时,教师就应告诉学生,这是两种不同的画种,画家运用了不同的技法和材料,但是不管那幅作品画得像还是不像,都务必使学生明白这是画家对美的追求。由此,引导学生领悟画家在美的艺术形象中所要表达的纯真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在欣赏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的神情和动态,或色彩鲜艳的《鸳鸯戏水》、《出水芙蓉》、《桃花飞燕》等中国画时,更懂得欣赏画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对生活强烈的爱和淳朴的思想感情。在欣赏《北京故宫》与《巴黎罗浮宫》时,就要引导学生去领悟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油画在色彩、材料、工具以及各自的特点等表现手法的根本区别,使他们开阔视野,使美术欣赏课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对学生也进行了启发和教育。

三、学会欣赏和鉴赏,是理解美的重要途径 

 

不管是由美引起了人的美感,还是人在审美活动中发现、创造了美,美都能使人愉悦,使人沉醉。就像做了一场好梦,梦醒了之后,意犹未尽;也像品了一口美酒,口留残香,回味无穷。这种对美的细细品味,就是欣赏。艺术鉴赏就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起兴动情,用发自心灵深处的冲动,并根据一定的感受、理解与评判,对作品进行分析比较,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作品的得失与成败,从而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提高艺术修养。中学美术教育,更要注重艺术接受和审美心理的教学和研究,使学生形成新的自我与个性,孕育和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证明,只有在鉴赏中获得的审美体验,才能调动再创造的联想和想象。艺术鉴赏能力对艺术创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创造又是在评价过去的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 

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途径存在于美术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关键是看我们是否有心利用,是否善于运用。为了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优秀的美术作品,并将之作为鉴赏对象。这样,当学生看得多了,就有了比较,就有了鉴别和欣赏。 

但在许多教师看来,美术评论应该是评论家的事,似乎与学生无关。其实不然,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学生都会有一种初步的印象和感觉。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积累了一些初步的历史文化知识,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并将之作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比如,在欣赏我国当代著名画家董希文先生的油画《开国大典》时,就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作品,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当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以后,就要趁机简单地介绍画家的生平和创作这幅画的时代背景,然后再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从而把作品的内容和画家的思想联系起来,将画家的思想精神升华为民族精神。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上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同时,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在课外搜集各个画种的图片资料,并比较在画家笔下的各种表现手法及情形,学会用审美的目光去分析,通过观察得出结论,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四、创造是美的源泉,是升华美的原动力 

 

创造是美的源泉:美,要体现生命运动的本质。其次,审美,就是要去发现美,感受美。可以说,美就是心灵创造的产物。因此,创新是美学永恒的主题。 

作为人类的一员,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欲望,但却不一定具备创新能力。审美教育的目的和职责之一,就是把人的创新力诱导出来,将体内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创新品质不是外部植入的东西,而是个体经过外界诱导而生成,是不断成长和变动的。教育所要做和能做的是:为创新品质的培养与生长提供价值引导和有利的环境支持;诱导和激发、培植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欲,使之转化为创新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他是学生知识、技艺的传授者,是学生思维方向的诱导者,更是人格形象的塑造者。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所以说,研究个性、挖掘个性、张扬个性是教师挖掘创造才能的重要途径。 

艺术创作是从无到有,从朦胧到清晰,逐渐发生、形成的过程。这一孕育过程有长有短,是作者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艺术素养、个人性格之综合沉淀、升华的结晶。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灌输创造的理念,注意让学生从“有形”中揭示出“无形”,培养学生从具体中概括出抽象的能力。创造既是这一过程的结晶,也是结晶过程的催化剂;既是产品,也是生产的原动力。创造是美,美源于创造。 

美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更是担负着双重任务。一方面,它承担着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任务,另一方面,它在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把握住审美教育这条主线,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这是每一位美术教师应负的教育责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杨建滨.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宋艳.透视美术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第6篇:艺术的审美教育范文

关键词:图画书;儿童教育;审美解读;小蓝和小黄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3-0277-01 DOI:10.16550/ki.2095-9214.2016.07.225

图画书是一种新兴而独特的儿童文学类型,它是以图画为主,用图画来讲故事的儿童读物。大多数的图画书是辅有文字的,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图画与文字互动,从而构成了一种特殊美学形态的文学样式,对儿童有审美熏陶的作用。图画是一种美术艺术,文字是一种文学艺术,即图画书是美术与文学这两种艺术的完美融合。下面就从经典图画书《小蓝和小黄》入手,浅谈图画书的审美解读对儿童教育的价值体现。

一、《小蓝和小黄》美术语言的审美解读对儿童的教育意义

图画是一本图画书的灵魂,图画书主要是用图画来表达故事主题的,因此欣赏图画的美术语言是图画书审美解读的关键。

(一)创作技法。《小蓝和小黄》这本图画书没有具体形象,作者以撕贴的色纸构图,四十多页白纸上只有一群五颜六色的色彩滚来滚去,既抽象又晦涩,是抽象画派的典型代表。由于没有具体形象,人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把自己喜欢的形象赋予小蓝和小黄,例如把小蓝当成一个小动物,甚至当成自己,儿童可以在阅读的时候发挥想像力,产生移情和共鸣,从而促进其审美心理的发展。

(二)色彩美。《小蓝和小黄》整本图画书以蓝色、黄色、橙色、绿色为主,色彩明亮清晰、清爽柔和,符合儿童直观、形象的心理特点,具有和谐的美感。这本图画书的色彩具有易读性、联系性。例如小蓝一家都是蓝色,小黄一家都是黄色,公园是绿色,隧道是黑色,这符合儿童浅显的认知水平,通俗易懂。前一页图画与后一页图画之间色彩联系紧密,没有太大的跳跃性,符合故事情节的发展节奏。这本图画书的色彩富有联想性,例如:小蓝和小黄融合成了绿色,这是一种爱的颜色,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的契合,就是一个儿童,也读得懂这个用色块讲述的关于亲情、关于友谊的故事。

(三)画面美。《小蓝和小黄》这本图画书画面生动,作者以撕贴的色纸构图,同一角色凭借简单巧妙的背景色彩的变化、方向位置的转换(挪移、拼贴、粘连等),整个画面空间获得了一种异乎寻常的简洁、流畅和无限延伸的美感和节奏感。而对于那些尚不明确、犹有疑惑的画面中,孩子们有了仔细研磨的挑战愿望,于是反复阅读的内在动机也悄然而生。

二、《小蓝和小黄》文学语言的审美解读对儿童的教育意义

尽管图画书中的文字部分篇幅大多十分短小,但其却承担着重要的表现功能,它对文本意义的表达、审美功能的传递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图画书的审美解读不可抛去文字语言的审美鉴赏。

(一)语言美。这本图画书的语言通俗易懂、活泼生动、亲切自然、娓娓动听,让人读来轻松愉快。作者运用第三人称,开头一句“这是小蓝”,就拉近了主角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读者的心随着文字和图画而行走。这本图画书的语言简洁,富有节奏感,这种节奏感赋予故事以动态的韵律美,儿童阅读图书时,可根据语言的节奏感去感知故事的动感。例如:“他们变绿了,然后,他们去公园玩,他们穿过一条隧道,他们追小橙玩,他们又爬上一座大山”这几句让儿童随着语言想像,极富节奏感。这本图画书运用联系儿童生活经验的形象化语言,不仅有助于儿童更直观的了解故事内容,也有助于他们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一天,妈妈要去买东西,她对小蓝说:“你呆在家里别处去。”大多数的儿童都有同样的经历,儿童对故事就有了迅速直观的理解。

(二)情节美。这本图画书用颜色、形状、大小给了孩子一个最直接的“家庭”的概念。爸爸用瘦长的椭圆表示,妈妈用胖胖的大圆表示,而小蓝,则是小小的正圆,一家子都是蓝色,在一个橘黄色的家里,显得温馨而和谐。这本图画书的情节是跌宕起伏的,从寻找到玩耍到融合到哭泣到发现融合的秘密,小蓝和小黄相处,相融合,又相互区分,离别,朋友之间的友情,家人之间的亲情,一起冒险的勇气,这里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样的情节容易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特别是小蓝和小黄融合成绿色这个情节,引发许多思考,关于友谊,关于心灵的契合,这是一种多元思考、想像的发散美。

(三)主题美。不同的人对《小蓝和小黄》的主题有不同的见解。从误解与理解的角度,《小蓝和小黄》的主题可以理解为小孩子经常被父母误会,然后解除误会重新理解孩子。从人的哲学的角度,《小蓝和小黄》的主题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契合。无论如何解释,《小蓝和小黄》都是关注孩子的生活经验.围绕孩子好奇的主题而展开的,是对真、善、美的颂扬.让读者感到唯美和温馨。它注重孩子对自然、对世界、对他人的关爱、尊重、平等、同情这些品质的认识与培养,美好心灵的塑造和健康人格的建构。通过对经典图画书《小蓝和小黄》的审美解读,让我们对图画书的审美元素有了直观清晰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就可以心中有数,充分利用图画书,潜移默化的引导儿童感受图画书的美,培养儿童感受与欣赏、表达与创造的能力,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凌艺.谈图画书对儿童审美教育的价值———以图画书《我爸爸》为例[J].考试周刊,2011,(6).

[2]余喆,郑薏苡.儿童图画书美术语言审美内涵的微观解读[J].当代幼教2014(7).

[3]郭艳芹.图画书与儿童审美素质的关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6).

第7篇:艺术的审美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职;美术教学;渗透与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我国不断发展和演变过程当中累积和沉淀的产物,其包括了戏曲、绘画、剪纸、音乐、书法、雕塑、建筑,以及传统服饰、传统美食等,本身具有较强的历史痕迹、浓厚的艺术气息、浓厚的中国特色。将其引入到中职美术教学过程当中,不仅能拓宽学生视野,增加美术课堂教学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同时更好的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感染和熏陶学生,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美术思想和传统文化意识。在这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美术教学内容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呈现,使学生能更加直观、具体、全面的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也可借鉴和参考较为成功的中职美术教学案例,从地域性、艺术性、人文性入手,为学生构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气息的美术教学课程体系。

一、现阶段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职美术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水平有待提升现阶段,随着中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大部分中职没有及时的进行优秀教师的招聘,原有的美术教师数量已经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求。且中职并不缺乏具有丰富的美术教学经验和专业水平的资深教师,但部分教师本身缺乏实践能力,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较为浅显,无法很好的将二者进行融合。且部分教师无法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禁锢,其课堂教学仍然偏向于理论,这将会严重的阻碍学生的美术技能水平、综合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的提升。虽然中职会设置相应的美术教师培训,但其中缺乏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关的内容,难以对教师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较为单一一般而言,中职美术教学都是以教材为主进行相关的课程教学设计和规划,即便是开展了拓展性的活动,但也仍是围绕教学主题进行统筹。且有的教师认为中职阶段学生本身的认知能力、辨别能力、实践能力较为有限,在课堂教学当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不仅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和学习压力,还会使学生混淆美术课堂教学的主次,故而极少进行相关内容的拓展。也有的教师为了能最大限度凸显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作用和价值,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相关的民间艺术、美术作品、传统文化特点等内容的分析和讲解,或是在美术作品鉴赏或实践教学过程当中,引入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分析,要求学生在某些重难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这虽然会提升美术教学效果,但很容易使学生滋生抵触和反抗的情绪。且有的教师无法摆脱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的禁锢,引入的中国传统文化美术作品和文化艺术形式较为统一,难以更好的满足学生趋于多样化、综合化、复杂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要求。

(三)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当中,部分教师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会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花费更多时间进行美术技能的演示,要求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课堂教学中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根据社会综合发展和教育发展情况对其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有的教师虽然根据新课改要求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但也只是简单的进行相关内容的展示。在美术课堂教学存在较为严重的形式化现象的前提之下,难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美术教学和指导。有的教师虽然设计了相关的课堂实践活动,但为了更好的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学生的实践和探讨的时间相对较少。且有的教师习惯于利用统一、相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在活动当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大同小异。为了不对学生造成过度的干预和影响,往往不对其过程进行关注,这就导致了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理解和美术学习将会存在较多的矛盾与问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职美术教学中渗透与运用的有效措施

(一)提升教师美术综合素养当下,中职必须要把握教育发展和文化发展趋势,利用“互联网+”开展中职美术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宣传,引导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对其文化、艺术、思想等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研讨,加深教师对二者之间的理解和掌握,以促使其能形成全新的中职美术教学观念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为了更好的弥补中职美术教师存在的短板,还可定期的开展基于中职传统文化艺术的美术教学主题讲座和座谈会,通过远程通信功能和互联网的渠道与优秀美术教师、教育专家、传统文化研究学者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和探讨,积极分享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以便于教师能更好的进行规划和应用。也可立足于实际,提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美术教学中融合与渗透存在的具体问题,借助优秀师资和权威人士的力量进行解决和攻克。在进行美术教师招聘之前,需根据专业课程教学要求和学生就业倾向确定招聘方向,制定较为严格的准入制度,从思想、水平、素养、能力等多方面对教师进行综合的考核,并设置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气息的岗前培训,使新入职教师能更好的熟悉和胜任中职美术教学。另外,教师也需要对原有中职美术培训形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加强网络化的美术教学系统的开发,在其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科学确定阶段性培训目标。在教师完成阶段性的美术培训后,则可解锁下一阶段的培训。以确保教师能更好的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自我提升和自主培训。也可在培训当中增加与心理学、艺术学、行为学、教育学、信息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对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状况和问题进行综合的预估,在培训中渗透职业素养、岗位精神、责任意识、师德师风等教育,有效提高美术教师的思想境界和综合教学素养。

(二)科学整合美术教学内容在中职美术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从不同方向和层面入手对中职美术教材进行剖析和研究,对其中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气息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的挖掘和整合。掌握课堂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并结合学生的具体诉求和专业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创新、拓展、延伸。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需考虑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流程,了解其在学生实际生活当中的转化和应用,秉承扬弃、继承、发展的思想,对生活当中实际存在的案例、场景、现象进行全面转换。把握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将其和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的融合。利用更加直观、简单的内容导入复杂的美术课堂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教学。教师也需考虑当下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和阅读习惯发生的变化,借助大数据技术对网络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收集,或加强对优秀的中职美术教学资源库的访问,有侧重性、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教学资源的筛选,并在恰当的时机导入中职美术教学中。此外,教师也可对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进行了解,根据美术教材当中所呈现的内容进行不同时代的传统文化元素的引入,全面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和理解,有效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另外,教师也可对中国的主流文化进行全面研究,在美术课堂教学当中渗透道家、儒家、佛家等思想,并引入以此为媒介而的产生各种节日、戏曲、书法、雕塑、绘画等的艺术,根据其表现形式和具体特征进行展示,使学生更好的进行分析和鉴赏。还可在考虑中职学生的文化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情况下,引入与美术教学有关的词语、古诗、古文等,全面增加美术学科与语文、历史等之间的联系,以完善学生跨领域和跨学科的美术知识体系。或在中职美术教学中引用本地区的中国传统文化建筑、历史遗迹、民族风俗、特色节日,以及学生更加喜欢的美术绘本、民间艺术、美术游戏等,引导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层面和角度入手来进行中职美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三)有效创新美术教学方法现阶段,教师需对以往的美术课堂教学反馈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掌握学生的形象性思维优于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对传统晦涩、单一、枯燥的美术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转化,利用更加直观的图片、音频、动画、视频等的元素进行呈现,为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美术学习体验和视听体验。教师也可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未来就业倾向,在掌握教学主题情况之下,为学生构建具有交互性、实践性、多元性、艺术性的美术教学情境,在其中穿插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结合课堂教学目标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分析、探索、研究。在进行优秀美术作品鉴赏教学时,教师可利用PPT课件导入作品作者、创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品主题、作品流派等相关内容的分析,全面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维度和层次进行鉴赏。鼓励学生大胆的谈一谈自己的不同意见和看法,根据其具体表现进行综合点评和指导。加深学生对作品文化底蕴的了解,全面提升学生的自豪感和认同感,确保每个学生的审美素养和鉴赏能力都能取得跨越性的提升。而在讲解美术绘画技巧和方法时,教师可通过实际录制或收集资料的方式制作教学微视频,将其时间控制在5~10分钟左右,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反复的观看和揣摩。或是对较为经典的国画作品的绘画技巧、构图方式、创作形式进行综合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并由教师实际进行相关技巧的演示,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在美术手工教学时,教师可引入京剧脸谱制作、剪纸、泥塑、竹编等具有民族信息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内容,让学生利用相关工具进行创作练习,并在其中增加自己的创新和创意。在有效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意识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实践能力。教师还必须要关注学生的美术学习状态和实践动态,在原有的教学方法过程当中引入探究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及微课、慕课、在线课程、翻转课堂、网络直播等教学方式,根据美术教学目的进行选择和组合。在最大限度的凸显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同时,使美术课堂教学能取得十分理想的成效。而在进行美术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中职特色进行设计,结合活动形式和方式选择与其最契合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在其中增加历史剧表演、角色扮演、美术知识竞赛、美术作品展示等的环节,以全面提升活动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也可考虑学生的拓展学习需求,联通课内和课外,结合教学进度和教材特点确定活动主题,引导小组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潜能,科学的进行活动的分析、设计、规划、组织、实践。中职还可定期的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如书法比赛、国画创作大赛、古风动漫制作、民间手工艺品大赛、优秀设计作品展等,或推荐学生参加国内和国外较为著名的美术活动比赛。使学生更好的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与方法转化为优秀作品,并为其累积更多的经验和阅历,以确保学生能实现成功就业和长远就业。

第8篇:艺术的审美教育范文

关键词:校园舞蹈艺术;大学教育;审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246-01

一、校园舞蹈艺术在大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校园舞蹈教育主要包括专业的舞蹈教育与非专业的舞蹈教育两种,本文所论述的是非专业的舞蹈艺术教育,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陶冶情操,而不是为了学到非常专业的舞蹈技能。从校园舞蹈艺术的教育中,使学生对舞蹈艺术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并在实践中让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得以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舞蹈艺术教育属于大学美育教育的一部分,所以它有着挖掘大学生想象力、提高审美鉴别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校园舞蹈艺术的教育,可以充分拓展大学生的思维领域,不断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在充分领略舞蹈艺术的独特美之后,也扩大了自己的审美视阈,提升了审美的层次。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形象思维活动主要由人的右脑来承担,抽象思维活动主要由人的左脑来承担,舞蹈艺术活动属于形象思维活动的一部分。同时使用左脑和右脑可以有效提高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进行舞蹈的练习和表演过程中,可以让全心身都得到和谐的发展,开启换位思考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宽了思维的领域。

舞蹈中蕴含着人类丰富的文化精神内核,不同国度的舞蹈、不同民族的舞蹈、不同形式的舞蹈,其中所能体现的艺术思想、文化思想、美学风格、哲学内涵都是不同的,舞蹈具有更广博的艺术包容性和综合性,从中可以充分领略到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生活风貌,在相互的融合中也可以达到自我的完善。在校园舞蹈教育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智水平,还可以帮助大学生达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境界。很多大学都有舞蹈选修课,大学生在舞蹈选修课上不仅可以逐渐加强对舞蹈艺术世界的认识与了解,还可以通过教师的形体语言,来感受舞蹈艺术对人的形体美、气质美、心灵美的影响,并身体力行,使自己的风度、情感、形貌、言谈举止都得到了美的陶冶。

二、校园舞蹈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是民族永葆青春的源泉。校园舞蹈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校园舞蹈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智力水平。每一门学科都以其独特的视角诠释着世界和人生,舞蹈艺术也以其特有的感觉方式来提高人们对生命形态的认识。舞蹈艺术非常注重感觉的敏锐程度,包括对音乐、灯光、旋律等的感觉,这也是人认识世界万物的根本所在。校园舞蹈教育的中心不在于培养多少个舞蹈家,而在于要提高大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通过运动神经的刺激,不断积累一种内在的感觉经验,为智能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创造力的发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其次,校园舞蹈教育可以更好地解放心灵,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美的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用艺术美的方式去思考人生,会给本来稍显平淡与枯燥的生活增添很多情趣,也使大学生更加热爱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在精神与生理的双重放松中,更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舞蹈艺术的博大精深可以让大学生的心灵和身体处于愉快的状态中,并且舞蹈艺术本身就有着极大的创造性,从舞蹈的创作到排练,再到最后的演出,都淋漓尽致地体现着人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创造能力具有迁移性,在舞蹈艺术中的创造力也可以运用到其他的领域中,优秀的情操和高水平的创造力往往是合二为一的,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三、总结

综上所述,校园舞蹈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舞蹈艺术教育的功能,扩大其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影响力,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才能为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第9篇:艺术的审美教育范文

一、激发兴趣,益智启美

一堂成功的美术课,首要的一点应该使孩子们对所接受的新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因为兴趣和好奇对儿童来说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实践证明,孩子们对所参与的事物,如果没有积极的感情参与,不可能表现出兴趣来。兴趣与好奇紧密联系着,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活动就不会产生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积极参与。教师善于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是形成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一环。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教师可以把新知识编成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讲给他们听。如在向学生介绍中国画的特点之一落墨不可更改时可以讲这样一个故事,相传以前有位才学出众的宫廷画家,有一次得到了皇帝亲手赏赐的一幅绫子,并命他在绫子上作画。画家由于高兴贪饮了几杯酒,不料他在作画时手打颤把一滴墨抖落在绫子上,画家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沾污皇帝赏赐之物弄不好是会掉脑袋的。后来,画家急中生智,巧把墨点儿改画成一只苍蝇,这幅画后来得到了皇帝的夸奖。由于故事感染力强,可以使孩子们对中国画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落墨不可更改往往使学生谨小慎微不敢下笔,这是教学的难点,但学生若听了老师讲述的这个小故事,古人的创造勇气和智慧就可以消除他们的顾虑,孩子们便敢大胆放手作画了。

二、培养想象力,育能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