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范文

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

第1篇: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村镇银行 农村金融 服务“三农”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出台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村镇银行这个名词开始走入人们视野。《规定》中定义村镇银行为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作为直接服务“三农”的新型金融机构,在各地逐步设立,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经银监部门批准设立的村镇银行数量超过1400家。村镇银行从无到有,已发展到了一定规模,对改善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相关政策扶持不够,未体现优惠

村镇银行一般设立在欠发达地区的县域村镇,其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对于这样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相关政策支持略显不足。一方面是税收政策支持不够。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规定,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其他地区农信社,按其应纳税额减半征收;对农信社取得的金融保险业应税收入,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但目前许多县市并未对村镇银行执行上述优惠税收政策。另一方面是信贷政策支持不到位。当前,村镇银行尚未纳入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以下简称“两民”)优惠利率贷款业务承办银行范围,由于非指定的承贷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不能享受贴息,导致在上述业务开办地区的村镇银行贷款对于“两民”企业吸引力不够,业务拓展难度相对较大。

(二)选址分布不均,偏离设立初衷

银监会印发的《规定》第五十九条明确规定,开设村镇银行的农村地区是指中西部、东北和海南省县(市)及县(市)以下地区,以及其他省(区、市)的国定贫困县和省定贫困县及县以下地区。但是,据有关数据显示,近几年设立的村镇银行,绝大部分都设立在各省比较发达的县城,在“无限靠近”繁华的城镇或城区。据某村镇银行负责人介绍,他们计划增设的新网点仍会在县城城区繁华地段,便于更好地与其他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争夺客户资源,而对于地处偏远的广大农村,“根本无暇顾及”。诚然,银行是企业,企业的目标是逐利,村镇银行亦不可避免,但这种地域分布不均的情况却显然违背了国家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

(三)对发起行依赖性强,社会认知度低

发起行作为控股行(母行)对村镇银行初期发展阶段确实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既降低了村镇银行运营成本又有效控制了经营风险,但这也造成大部分村镇银行不知不觉地过于依赖发起行,使其从经营战略、营销目标到业务系统、人员配备等方面都沿袭了发起行的模式。部分村镇银行完全将自身定位于发起行的分支机构,在城镇或城区围绕当地龙头企业和优质客户重点营销,分散了其服务“三农”的精力。同时,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立的时间短,农户普遍感到非常陌生,较难有认同感,在其心目中远比不上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农信社有名气,有的村民甚至认为“是不是私人开的银行?会不会突然倒闭?”,加之绝大部分村镇银行只有一个营业网点,能办理的业务也较少,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淡化了对农户的吸引力。

(四)缺乏基本运营系统,业务单一

1. 支付结算渠道较单一。一是目前村镇银行绝大部分无联行行号,只能采取方式间接加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客户通过村镇银行汇款还要转借第三方通道,不但汇划到账速度较慢,而且容易出现差错事故。二是村镇银行除支票应用较为普遍外,银行汇票、银行本票等业务均未能得到有效应用。原因主要是农村地区信用环境欠佳,票据结算习惯较难培育,此外,村镇银行网点分布少,票据兑付困难,也影响了票据流通。

2. 卡基支付尚未发展。银行卡是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个人支付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支付工具。近年来,农业银行、农信社都加快了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和产品创新,极大地满足了农户多样化需求。但是村镇银行不属于银联成员机构,没有建立独立的发卡系统,没有自己的银行卡,也未接入银联支付网络。农户对于村镇银行只能拿着存折办理业务而不能办理银行卡业务感到很不方便,同时也心存疑虑,这也导致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增长缓慢。

3. 电子银行建设滞后。近些年各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快了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体系的建设,许多银行电子渠道业务量已超过柜台交易,成为客户交易的主渠道。而目前村镇银行只建有数量不多的传统物理渠道,由于各方面原因电子服务渠道尚未起步,更谈不上为客户提供包括账户管理、工资、网上理财、电子购物、自助缴费等便捷的在线金融服务,与其他商业银行比起来有着诸多不便,影响了客户的忠诚度,造成存款稳定性较差。

二、相关建议

做好“三农”工作,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村镇银行作为建设新农村的新兴金融力量,其发展和壮大,除了加强自身管理、控制风险、拓展市场和不断创新外,还需要得到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的支持。

(一)政策上加强扶持

一方面,建议财政和税收政策参照农信社的优惠标准执行,通过税收减免和返还、财政贴息、降低收费等政策,帮助村镇银行降低经营成本,缓解村镇银行成立初期规模小,资金不够的压力,增强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信心,尽快实现盈利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人民银行应尽快在村镇银行的金融统计、利率浮动、存款准备金、支付结算、现金管理、反洗钱监测、异常情况应急预案等方面作出明确、细致的可行性规定,适度批给村镇银行发展支农再贷款;同时,应充分考虑村镇银行的实际情况和业务特征,参考农信社相关政策,将村镇银行纳入“两民”优惠利率贷款承办机构,最大限度地给予信贷政策支持。

(二)选址多考虑落后地区

虽然银监会为打破村镇银行的地域限制和扩大其影响力,于2010年4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允许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发起人以地(市)为单位组建村镇银行,允许西部除省会城市外的其他地区和中部老、少、边、穷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地(市)为单位组建总分行制的村镇银行,但实际上,从东、中、西部近几年新设村镇银行的布局来看,分布不均的现象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村镇银行在选址的时候应“名符其实”,经营网点必须贴近农村,经营触角必须深入农村,特别是落后地区、贫困地区,要时刻牢记服务“三农”的宗旨,否则就变成了“城镇银行”,变成了发起行的分支机构。

(三)努力提高社会认知度

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金融管理机构应共同努力,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广告牌等媒体介质,广泛宣传村镇银行的服务宗旨、特点和优势,介绍政府相关扶持政策,突出国家的支持力度,扩大村镇银行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村镇银行自身也应通过为农户提供优质、方便的服务,赢取广大农户的正面口碑,可加强与各村委组织的联系,强化村镇内部的宣传工作,运用在村镇广播站播放广播,在农机站、种子站、卫生站等地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多样富有农村特色的宣传形式,打造村镇银行特有的金融品牌形象,打消农户心中的疑虑,提高自身公信力。

(四)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和产品创新

村镇银行应在控制成本和风险的前提下,开发出与“三农”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专业设备并配备技术人员,满足农村日益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需求。

1. 支付结算方面,可通过几种方式来改善。一是借用发起行的清算平台和清算系统;二是租用他行的清算平台和清算系统;三是众多村镇银行进行合作,成立清算总中心,实行结算集中,该模式适应于当全国村镇银行发展到一定阶段且有一个协调性机构进行管理的成熟阶段,优势在于能极大限度地提升村镇银行的结算水平和品牌形象。

2. 银行卡发卡方面。出于成本考虑,现阶段村镇银行自身独建发卡系统并不经济可行,村镇银行可通过签订相关协议探索发卡外包、联合发卡等形式发展银行卡业务,采取减免发卡工本费用和交易费用等形式吸引农户办卡。人民银行应积极协调银联公司,促成银联出台规范村镇银行接入银联网络的业务方案,积极推动村镇银行银行卡业务规范发展。

3. 电子银行方面。村镇银行可借助发起行的电子渠道与电子平台,优势互补,积极发展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增强自身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海林。关于村镇银行发展的若干思考[J]。浙江金融,2010(4)。

[2]宋品宣。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J]。银行家2011(12)。

第2篇: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村镇银行 经营发展 问题与建议

1.村镇银行成立背景及优势

长期以来,农业发展一直面临着有效投入不足、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改革滞后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国家扶持“三农”政策也得不到有效落实。以忻州地区为例,当前,除农业银行外,各大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金融网点主要集中在市区,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农户贷款方面现阶段只有农信社和邮储银行在经营,而邮储银行贷款又很少,与农民的需求相比有较大差距。这不仅导致全社会直接用于“三农”的金融资金份额占比小,甚至出现农村资金外流,用于城市工商业发展的不正常现象。因此,发展村镇银行是大势所趋。

2006年12月,国家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调整和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门槛。2007年1月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为村镇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提供了制度保障。截至2009年上半年,全国已先后设立了100家村镇银行,实收资本超过40亿元,存款余额130多亿元,贷款余额超过90亿元,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0多亿元,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70多亿元,多数村镇银行已经实现盈利分红。在这种形势下,阳泉市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发起人,与各股东融资共计5千万元人民币作为注册资本,在忻州市成立了山西汇民村镇银行,位于原平市,是该辖区唯一一家坐落在市区内的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有其自身优势:一是拥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属于一级法人机构,决策链短,程序简洁,在贷款审核、发放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二是发起条件较宽松,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在县(市)设立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在乡(镇)设立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相对于商业银行最低要求的“设立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五千万元”,村镇银行设立的条件显然更为宽松。三是没有不良背景,村镇银行一般由优质的商业银行发起,产权明晰,无历史债务和遗留问题,运作灵活轻巧。

2.村镇银行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吸收公众存款困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第一,村镇银行作为新生事物,由于成立时间短、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社会公众对其缺乏了解和认可,认为将存款放在村镇银行有风险,不如其他银行安全,造成吸收社会公众存款困难。第二,村镇银行经营规模小、网点少、人员及经费有限,同时缺乏现代化金融服务手段,对储户的吸引力较小。第三,村镇银行面对的客户主要是乡镇小企业和农户,这些单位和个人本身收入水平不高,闲置资金较少,客观上制约了存款的增长。另外,由于目前村镇银行还不能直接进入银行间市场进行资金拆借,向其他银行进行场外拆借的成本又相对过高,因此,目前村镇银行资金来源主要依赖股东企业的存款,社会公众存款短缺现象相对严重,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及其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

2.2农村地区固有特性造成村镇银行经营风险增大

第一,农村生产经营存在高风险,农业历来属于弱质产业,基础设施落后,技术水平低,受自然条件和市场供求影响大,许多不确定的因素都会直接影响贷款的归还。第二,由于国家法律制度的约束,农村的土地和房屋不能作为抵押品,农户普遍缺乏有效的担保和抵押物品,单纯的信用贷款将使得客户违约后的强制执行没有保障。第三,涉农金融机构的农户信用资料不健全,缺乏科学统一的信用登记评定标准等。这些因素造成村镇银行对农户贷款的回收风险增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镇银行的经营发展。

2.3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功能不完善

第一,金融产品较单一,村镇银行目前开办了存、贷款和结算三大类业务,受网络系统建设影响,如汇民村镇银行办理的结算业务量较小,中间业务诸如代销基金、债券,理财产品销售,保险等暂时没有开展。第二,在贷款风险识别上,由于缺乏有效的担保和抵押物品,村镇银行“筛掉”了许多有迫切贷款需求的农民。第三,担保和抵押手段创新不足,不能有效解决农民缺乏有效担保和抵押物的现状,从而不能满足农民的融资需要。

2.4政策支持不足,税负较重

第一,政府虽然出台了一些针对存在银行的扶植政策,如提供一次性开办费和风险补助金、免收注册登记费等,但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第二,村镇银行的税收负担与信用社相比较重,如汇民村镇银行营业税税率为5%,所得税税率为25%,而农村信用社营业税为3%,所得税税率为17%。第三,由于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短,一些指标如发放农户贷款的占比等,没有达到人民银行发放支农再贷款的要求,因此农村信用社享受的支农再贷款、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村镇银行并没有途径获得。政策支持力度不大及税负和优惠政策的不一致,使得村镇银行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严重缺少竞争优势。

2.5人才储备不足,专业能力较弱

受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和自身特点的制约,在现有条件下,并没有吸引大批优秀的人才加入。以千山金泉村镇银行为例,包括高管和普通员工在内共有员工37人,其中本科学历2人,有银行工作经历的8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7人,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存在专业不对口、专业能力不强、经验欠缺等问题,在提供优质服务、开拓客户资源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3.村镇银行经营发展的对策建议

3.1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一是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加强宣传,人民银行充分利用在社会公众的威信,对村镇银行进行扶持,引导公众充分了解并认可村镇银行,增强大家在村镇银行存款的信心。二是支持村镇银行在适当的条件下,根据自身业务发展需要增设分支机构,扩大储蓄资金来源。三是适当放开“发起人”的制度限制,引导有实力的投资者注入资本。四是明确村镇银行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资格,增加资金补充渠道。

3.2完善监管体系,防范风险

一是人民银行要指导村镇银行建立严格规范的贷款准入制度、资产分类制度和资本补充、约束机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审计制度。二是建立审慎的运营监管制度,考虑到村镇银行经营的高风险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的特点,在资本充足率标准、贷款流动标准和流动性比率等方面应采取更为审慎的原则。三是发展农业保险,实现风险分担,减少村镇银行贷款风险。四是建立统一标准的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机制。

3.3加强经营创新

一是加大产品创新,实现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差异化定位,探索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二是加强与其他银行机构的战略合作,达到资源共享,提高自身的服务范围和能力。三是采取更为灵活的担保方式和担保品,引导农户开展联保贷款,有效解决农民融资需要。

3.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方面人民银行应在支农再贷款、贴息贷款方面给予支持,允许村镇银行在利率定价方面有更大的自。另一方面在村镇银行发展初期,财政、税务部门应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在税负方面给予一定的减免。

3.5加强人才培养

第3篇: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村镇银行 经营管理 可持续发展

一、村镇银行发展概况

2006 年12 月,为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中国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调整和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降低后,村镇银行开始设立,并且设立的步伐逐步加快。2007 年3 月1 日,我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正式挂牌成立。首批试点阶段,南充市商业银行、辽源市城市信用社、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起设立了12家村镇银行。之后,外资银行、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纷纷加入设立村镇银行的行列。截至2007年末全国组建村镇银行19家,2008年末达到91家,2009年末达到148家,2010年末达到349家,2011年末达到726家,2012年9月末达到799家。

二、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市场定位不准。国家调整放宽村镇银行准入门槛,积极鼓励各类资本设立村镇银行,目的是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村镇银行市场定位是在农村地区设立,以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为对象,为当地农民、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而目前大部分村镇银行市场定位不准确,没有将自己准确定位为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机构,大多只移植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过分注重吸收存款,追求利润最大化,严重扭曲了村镇银行的宗旨和目的,不利于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2)资金来源不足。目前村镇银行吸收存款比较困难,普遍存在着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村镇银行吸收存款难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村镇银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立时间短,缺乏公信力和认知度,多数人不愿也不敢把钱存到村镇银行;二是村镇银行设立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村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三是村镇银行经营网点少,缺乏现代化的服务手段,无法为客户提供便捷的服务,对农民和农村企业缺少吸引力。

(3)支付结算渠道不畅。虽然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允许村镇银行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但规定只能间接接入,中间还必须设一个清算银行。村镇银行只能通过主发起行或选择其他银行间接接入,导致支付结算渠道不畅,无法直接办理跨行转账、支付业务,支付环节增多、资金结算和周转速度缓慢。

(4)政策扶持力度不大。村镇银行起步晚,存贷款总量小,实力有限,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予以扶持。目前国家和一些地方政府虽然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政策扶持力度还不大,激励和引导作用不够,不利于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三、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找准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市场定位决定村镇银行的可持续性。村镇银行应以服务“三农”为目标,以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为主要服务对象,在业务发展上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发挥小银行优势,发挥机构小、管理半径小、信息反馈快的特点,与传统的涉农金融机构开展错位竞争,办成有特色的小银行。村镇银行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细分金融市场,推出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力挖掘和培育一批优质客户,避免与其他银行业机构同质化竞争,避免同大中型银行争夺同质客户。

(2)拓宽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针对村镇银行普遍存在的社会知名度不高的问题,村镇银行应积极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提高认知宣传度,树立村镇银行自己的品牌,引导民众全面、正确了解村镇银行,引导当地居民把个人闲置资金存入村镇银行。要增设经营网点,扩大服务半径,方便客户办理存款业务。加强村镇银行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吸引优质的客户,逐步增强村镇银行的影响力。

(3)疏通村镇银行的支付结算渠道。目前,按照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相关管理规定,村镇银行还不具备进入全国大额或小额支付清算系统的准入条件。人民银行应适当降低村镇银行的结算准入门槛,准许其以直联方式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为村镇银行进入全国支付系统搭建平台,有效解决村镇银行面临的汇路不畅问题,为客户提供快速、便捷的支付结算服务。在村镇银行还难以达到进入全国清算系统的条件前,应与其它金融机构进行沟通协调,支持村镇银行寻找合适的机构,委托其它金融机构为村镇银行办理支付结算。

(4)完善村镇银行的扶持政策。一是加大对村镇银行的税收减免优惠。对村镇银行的营业税和所得税免征部分扩大幅度和范围,如比照农村信用社享受免征所得税和减免营业税的优惠政策。二是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财政部对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制定了相应的补贴和奖励办法。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可以进一步加大对村镇银行涉农贷款的奖励,对涉农贷款利息予以一定的财政补贴。三是给予支农再贷款支持。人民银行应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

参考文献:

[1]冯丽娜.村镇银行发展障碍与策略分析[J].中国国情国力,2012,(8).

第4篇: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村镇银行;问题;措施;定位

村镇银行成立之初的定位是:服务“三农”,满足农民、农村、农建需要。随着村镇银行的发展,其定位已逐渐偏离原定的轨道,将服务群体转向县城的中小企业和高中端客户,这其中也有银行的无奈。

1.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支农实力不足

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机构中占有一定优势,规模和实力相对较占优势,但相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规模明显不足,而且处境尴尬。首先,村镇银行是为服务“三农”而设的。一方面贷款利率过高,农民难以负担,同时也起不到服务“三农”的效果。另一方面,保持较低的贷款利率,村镇银行的收益就少,效益偏低,加之村镇银行经营成本较高,致使银行自身难以维持运营。其次,贷款风险难以平衡。村镇银行受规模制约,资本金有限。如坚持小额贷款,能较好的规避风险。但是将增加运营成本,而且人力难以保证。如果开展大额贷款,相对于有限的资本金投入,无疑增大了银行运营风险。因此是进亦难,退亦难。

1.2业务发展缓慢

村镇银行业务发展缓慢受三方面因素影响。第一,村镇银行金融服务项目相对滞后。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科技发展缓慢,一些业务无法在农村实施。比如银行卡业务,很多农民都不会用,更谈不上自动取款、网上交易了、手机银行的使用等。另一方面,村镇银行由于人才匮乏、资金有限等原因,没有能力开发适合农村状况的金融服务项目,以致村镇银行的业务办理难出困境。第二,村镇银行人才缺乏。首先,由于农村生活条件、农村环境等方面影响,很多专业人才不愿意去村镇银行工作。其次,村镇银行的业务效益及运营资金来源有限,无法为其发展提供有效的、持久的激励体制,同时也没有足够的经费去支持创新服务项目的开发。因此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业务水平提升缓慢。再次,村镇银行科技支持力量薄弱。目前全国的村镇银行已达四五百家,但是服务条件不尽如人意,许多银行缺少现代化的办公条件,而且农村的科技使用水平不高,很难实现现代化的经营模式。

1.3存贷款差异大

村镇银行普遍呈现出存款少、贷款多的现象。在存款方面,由于村镇银行规模小,业务办理受限。因此一些人就认为村镇银行不可靠。同时村镇银行的网点又少。所以公信力严重不足,导致农民不放心把钱存到这里。在贷款方面,村镇银行已服务“三农”为主要目标,因此利润较小。而农村的金融机构少、实力都比较薄弱,相比下村镇银行的贷款更加方便、可靠一些,因此贷款额度远远超过存款额度。此外,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现代企业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而村镇银行在服务“三农”理念的指引下进行运营,无法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大化的盈利中去。其次,村镇银行的资本金有限,无法将服务覆盖到整个区域范围的农村中去,导致资金贷款不能有效的落实到真正的养殖户、农户手中。再次,村镇银行业务办理手段落后,业务效率提升困难,贷款业务办理难道较大。

2.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

结合村镇银行竞争活力不足、业务发展迟缓、人力资源匮乏等特点,应从以下几点入手改进。首先,加快发展,增强银行借贷实力。一方面加强财政方面的支持力,通过政策影响提高村镇银行的竞争实力和支农实力。另一方面政府结合按贷款额度补贴等方式,增强了村镇银行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也给村镇银行的发展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其次,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人才是现代企业的血液,人才匮乏,企业的竞争能力、业务能力就会受到影响,因此要改变村镇银行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就要补给其足够的人力。一方面加强精神动员,鼓励有志青年到农村去锻炼。另一方面,改善村镇银行工作人员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物质条件,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再次,进一步增强村镇银行的业务办理能力。第一,大力支持农村小额信贷,增加村镇银行的业务覆盖面。第二,鼓励和引导其他金融机构来农村投资,以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第三,提高业务办理的熟练程度,使农民的业务办理更快捷、更有效率。同时加快村镇银行的金融业务创新,开发出符合农村现状的特殊金融服务项目,并做好业务的宣传与指导工作。

3.村镇银行的定位

目前,村镇银行的定位主要由三个部分来体现:(1)竞争地域的选择。目前村镇银行多以县城为主要经营场所,有少部分村镇银行设立在城区。(2)产品定位,目前村镇银行主要还是以存贷款为主要经营项目,在金融产品开发上也以高端客户为主。(3)客户定位,目前村镇银行的存款客户群体主要以中小企业、政府职能部门等为主。一些村镇银行对财政性存款已形成了依赖。而贷款客户群体则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其实际运营与当初的成立定位有一定的差异。

在未来的定位上,首先,村镇银行要加强其利润、效益,减少对政府及中央银行的依赖。积极的扩大其业务范围,进一步挖掘“三农”市场潜力,使村镇银行成为名副其实的支农银行。其次,制定对策有效的控制银行经营成本。由于村镇银行运营网点远,交通、供电、供水等都不方便,因此成本较大。一方面要崇尚节约,这是最环保的做法。另一方面要坚持持续稳定的发展道路,不能盲目求大。在村镇银行扩展中应避免三个误区:(1)只有做大了才能获得更多的存款,才能追寻更高的利润。盲目的扩大只会增加银行的投资风险。(2)依赖政府的帮助做大、做强。要明白政府帮助必定有限。因此,村镇银行必须有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加以实施。(3)做大做强不能靠主观意识决定,或是跟风决定。要理智的思考、分析和研究,评价做大、做强后的自身利益,再做决定。再次,不断提高村镇银行业务技能,培养在村镇银行服务经验。清楚村镇银行经营策略、熟悉掌握村镇银行业务流程。增强从业人员服务理念。第四,积极纠正村镇银行定位偏差。在竞争地域选择上要不断地扩展其,村镇银行是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因此要不断地向郊区、向农村延伸,方便农民办理业务。在产品定位上,坚持创新金融产品的开发,增强金融服务的覆盖率,规范资金运营,实现真实意愿上的支农银行。同时,不断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培养员工认真、耐心的工作态度,更温馨的为“三农”服务。在客户定位上,目前银行的发展和运营对中、小企业及政府、政策等有一定的依赖性。但最终的客户定位要回归到农村、农民和以农村发展为基础的中小型企业上,应更好地发挥自身特色,扎根在农村,以“农”促进村镇银行的发展,以村镇银行的发展支持农村的建设。

4.结语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点,村镇银行为支持“三农”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在未来的发展中,村镇银行要不断发展期自身水平、提高业务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其市场化改革和创新发展。积极的相应政策号召,将业务范围更广泛地扩展到县、镇以外的广大农村,为自身的独立发展、可持续发展争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李景波,胡胜德.论我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及政策及支持[J].商业时代,2010.34:62-63

第5篇: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吉林省;村镇银行;模式

1 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2 吉林省村镇银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2.1 吉林省村镇银行的商业可持续发展与服务“三农”的两难,导致极易偏离服务“三农”的办行目标

由于村镇银行的贷款对象是广大农民和村镇民办企业,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奉行的根本,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一定政策性业务的职能。但是,村镇银行的本质又是基于商业化模式运行的。村镇银行既然定位为商业性金融机构,就不能完全要求其履行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村镇银行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其发起人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当其在面对服务对象是弱势群体的农民、弱质经济的农业和农村时,商业性和政策性的矛盾将日益增长,出现在争取最大化盈利的过程中背离支持“三农”的初衷,服务对象以盈利性较高的城市中小企业贷款为主而非以农户贷款为主的局面。因此,如何做到既让村镇银行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又保证其服务“三农”的宗旨不动摇,就成为村镇银行经营发展绕不开的难题,银行盈利性质的农业信贷在回收上面临着很大的操作难度。这种经营模式还易造成单户贷款比例过大,一旦发生风险,将对村镇银行产生巨大的威胁甚至破产。

2.2 吉林省村镇银行社会公信力较差,吸收存款有限而贷款需求无法满足

从已经开业运营的吉林省村镇银行来看,村镇银行社会公信力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吉林省的村镇银行个体小、资金实力弱、网点少,在当地的社会知名度较低,普通百姓对这类新兴的金融机构比较陌生,往往被当作“私人开的银行”,规模又远不及其他机构,这样的新面孔较难建立起足够的信用,村镇银行的工作人员经常要面临当地居民的询问和质疑。农民更愿意到四大银行或者农村信用社办理储蓄业务,原因是惧怕在村镇银行的存款不安全。村镇银行的社会公信力远不如当地的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社会公信力弱、社会认知度较低带来突出的吸收存款难的问题。

但是另一方面农村对贷款的需求较大。村镇银行的设立目标即为“三农”服务,所以很多在原有金融机构得不到贷款的企业和个人纷纷转向村镇银行,过大的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加村镇银行的负担。但是由于自有资本的限制,村镇银行往往没有足够的闲置资金,无法满足日渐增长的贷款需求。

2.3 金融服务创新能力较弱

一是由于受吉林省农村的经济发达程度、工资水平等客观因素影响,由于当前农村金融环境欠佳,生活环境、物质条件不如城市优越,交通不如城市顺畅,金融资源也不如城市那么丰富,很多高素质人才会选择远离农村在城市发展,这直接导致村镇银行人力资源的欠缺。这样就直接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创新。二是信息化制约了村镇银行的产品创新。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被广泛应用,而村镇银行电子银行功能的欠缺,不能办理银行卡业务、代收费业务。国际贸易各种结算、网上银行等新兴高科技业务均未开办,必将成为其发展的薄弱环节。无论从贷款产品、中间业务产品还是银行卡业务产品来看,均过于单一独立,不能满足农民的贷款需求以及日常生产生活需要,从而导致客源流失。

3 吉林省村镇银行发展模式

3.1 建立村镇银行风险控制机制

稳健的风险控制机制是村镇银行开展业务和实现可持续经营的基石。村镇银行经营的虽然是传统存贷款业务,但考虑到农村客户普遍缺乏透明的财务信息和信用记录以及缺乏传统的抵押品,村镇银行必须对传统的商业银行产品线进行改良和发展,才能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有效地控制住风险。

首先,通过对当地企业产业链的调查和跟踪,逐步建立起对各类客户现金流状况的认识,使汇丰基于现金流的风险评估方法得以实施,而不完全依赖于担保或抵押——这已成为汇丰为客户提供融资的主要评价手段。

其次,通过了解各类农业、农户、中间商之间的生产经营关系,以银行为桥梁在他们之间搭建起互助的机制,使其可以相互担保,形成了“公司+农户”贷款以及合作社联保贷款模式。

最后,通过在风险评估流程上的设计,业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能从多角度分析农户和小商户的经营状况从而控制相关风险。以对农户的小额无抵押贷款为例,贷前、贷中和贷后都进行了非常全面的调查,以保证贷款风险可以及早地被察觉和化解。贷前,业务人员会按照流程对潜在客户进行访问和调查,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其业务发展和现金流情况,确保其贷款需求的合理性;贷中,会对客户的各项申请材料进行细致的核查,同时由风控人员对客户进行尽职调查,确保其申请过程的合规性;贷后,业务人员会对客户进行跟踪,了解其业务情况,督促其履行还款义务,并在客户业务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3.2 加大贷款营销力度,坚持服务小微,参与新农村建设

结合农业产业机构调整,着力利用支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努力满足农村产业升级和小微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双城惠民村镇银行多次组织信贷人员利用节假日在人口密集的商业区散发传单,对信贷业务进行宣传营销,对信贷市场进行详细的调研分析,筛选优质客户,在信贷营销的同时,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要求客户经理诚实守信、恪守承诺。不承诺办不了的业务,承诺了就一定要做到、做好。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从源头上杜绝吃拿卡要等不良问题。

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参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金融机构利用自有人才资源优势、宽渠道的信息优势,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根据各村实际做好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造的规划,帮农民算好帐、理好财,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多方面降低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成本。第二,发挥政府支农资金与信贷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

3.3 吉林省政府应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

吉林省村镇银行作为一个新生金融机构,其运作需要全社会的呵护和吉林省政府的扶持,进一步为村镇银行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逐步构建贴息、税收、风险补偿等多元化的优惠政策体系。二是加强村镇银行提高公信力。三是进一步为村镇银行拓宽业务发展渠道。逐步改善村镇银行征信、结算、银行卡和电子渠道、理财产品代销的发展环境,逐步探讨支持村镇银行开展专门用于“三农”和小微客户的债券业务,逐步探讨建立村镇银行合作基金和存款保险制度,缓解村镇银行流动性不足和资金紧张问题。四是进一步加大对村镇银行的辅导力度。主发起行应继续在公司治理、制度建设、产品服务、风险管理、品牌建设和系统建设等多方面为村镇银行提供强有力支持。五是建立专门的农业信贷担保机构,主要由省财政出资,为“三农”贷款提供较低费率的担保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玉敏.中国村镇银行发展模式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1.(28)

第6篇: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村镇银行;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收录日期:2012年2月28日

一、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一)村镇银行发展迅猛,但仍与监管部门规划有较大差距。截至2011年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726家,在已组建机构中,有473家设在中西部省份,占比60%。已开业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16亿元,80%以上用于“三农”和小企业,其中农户贷款余额435.5亿元,小企业余额631.5亿元,中西部贷款农户数占到全部贷款农户数的70%以上。

截至2011年末,已开业村镇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30.5%,总体上运行平稳,风险处于可控范围。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2007~2011年我国村镇银行机构设立增速是十分快的,分别为378.9%、52.6%、135.8%和50.2%,年平均增长率为154.4%。但是,由于银监会将村镇银行限定于中西部及欠发达县域农村地区,发展前景不明朗,大中型金融机构发起设立热情不高,村镇银行数量增长缓慢,与监管部门规划的2010年村镇银行大提速、2011年成立1,027家的目标相去甚远。(图1)

(二)注册资本金不断增加。据统计,2007年9月之前,在6个试点省市成立的前12家村镇银行平均注册资本为1,060万元,最大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最小注册资本仅200万元。截至2009年末,正式成立的148家村镇银行平均注册资本上升为4,930万元,注册资本超过亿元的村镇银行有14家,最大注册资本规模上升为2亿元。2010年6月末,“全国最大村镇银行”的名号已归东莞长安村镇银行所有,注册资本3亿元;2010年12月末,“全国最大村镇银行”的记录再一次被刷新,河南南阳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12月30日正式宣告成立,注册资本金5亿元。(表1)

村镇银行注册资本规模的扩大,主要源于做大贷款规模的冲动。根据规定,村镇银行对单一客户的最大贷款规模为注册资本的10%,注册资本越大越易争取县域内资金需求量大的大中型企业。未来,不排除有注册资本达到全国性商业银行注册资本要求的村镇银行出现。

(三)盈利能力较强。农村地区旺盛的资金需求为村镇银行提供了绝佳的发展环境。从已开业村镇银行的运行状况看,绝大多数村镇银行各项业务发展较快,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据统计,截至2010年6月末,全国村镇银行存款余额401.6亿元,贷款余额349.3亿元,所有者权益为110亿元。以较早开业的3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甘肃庆阳瑞信村镇银行和吉林东丰诚信村镇银行为例,除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在开业的2007年出现亏损外,2007~2010年间,3家村镇银行都实现了盈利连续增长、商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定位有偏离“三农”倾向,发展偏离政策初衷。“村镇”一词同时也刻画了村镇银行设立区域、服务对象,即“在农村地区设立,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但从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来看,除先期试点的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固阳包商惠农村镇银行现将总部设在乡镇,先后通过开设分行和搬迁总部的方式“回县城”,其他村镇银行大多将其总部设立在经济发达的县、市一级。从客观来看,这并不完全符合在金融服务空白地区布局的经营思路,更有甚者,大部分村镇银行都没有专注“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小额贷款业务,而将目光放在了贷款金额较大的小企业上,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偏离了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初衷。

(二)总体设立步伐较为缓慢,与监管规划差距很大。截至2011年5月末,全国村镇正式开业的村镇银行为539家,与《关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中截至2011年末村镇银行总数达到1,027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按照监管规定,村镇银行必须由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目前村镇银行设立难,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难找。截至2010年末,全国村镇银行中,由国家开发行及四大行发起的村镇银行约占总数的7%,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起的约占10%,城市商业银行发起的约占50%,农村商业银行(含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发起的约占30%,外资银行发起的约占3%。在现有体制下,村镇银行对于大多数大中型银行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是目前成立村镇银行的主力,但受制于自身资本规模和管理能力,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能力有限。

(三)存贷比过高。存贷比过高是村镇银行目前普遍面临的问题。造成存贷比过高的原因是村镇银行吸收存款难而发放贷款易。村镇银行吸收存款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汇兑结算难。村镇银行多数未纳入人民银行结算系统,与央行结算系统不畅,使清算、汇兑等业务无法办理,与外界相关机构和发起行也没有实现相应的网络连接,代收代付、通存通兑、信用卡及网上银行等业务难以开办。二是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较低,因而不敢将个人存款放到村镇银行。三是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吸引力小。

(四)人才瓶颈问题。人才问题也是村镇银行目前面临的瓶颈因素之一,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是一家银行能够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由于村镇银行主要设立在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在吸引人才方面,很难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相媲美,更难以与外资银行相竞争。村镇银行应在人才招聘方面更具灵活性,但应该严格避免“近亲繁殖”。其员工大部分是从农村信用社转来的,来自大银行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很少,即使一些大学毕业生对村镇银行也缺乏“入行”的兴趣,因此村镇银行业务急需专业人才。

三、对策建议

(一)坚定“支农”、“支小”的发展方向,立足于长期价值和长远发展。村镇银行及发起人应立足于对长期价值的追求,不能为了当前利益而“紧盯”商业银行的传统领域,走进同质化发展的“死胡同”。各家发起行务必立足长远,以追求长期价值为目标,为村镇银行经营管理确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目标。还应力求在“农”、“小”领域形成特色化、差异化经营,是村镇银行的成立之本,发展之源。村镇银行要不遗余力地专注于“农”、“小”领域金融服务需求的特点,通过强化客户细分和差异化管理、不断推出高度契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创新产品、不断优化业务流程等举措,打造比较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力争早日形成“支农”、“支小”特色品牌,实现银行与客户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主发起制度应适当改革,从制度上推动村镇银行设立步伐。目前,对于村镇银行能否实现商业可持续,仍需在实践中摸索。而在这一过程中,民间资本无疑可以担当重要角色。但目前的监管制度束缚了民间资本的能力。同时,银监会在2009年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可转制为村镇银行,但转制除了要满足一系列条件外,还要满足村镇银行股权的有关规定。这等于是民间资本在经营几年后,若想将小额贷款公司转制为村镇银行,就得将控股权拱手送出。上述出于风险考虑的制度设计,限制了民间资本在激活和推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能力释放,也从机制上束缚了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织的作用发挥。

要想推动村镇银行组建步伐,切实发挥在实现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中的示范作用,可从制度上充分释放民间资本的活力。目前,江浙地区出台的村镇银行具体规定中,有的已经对银行控股的最高比例进行了适当的限制,以保证村镇银行的机制优势得以真正发挥。同时,对于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也应允许转制后的控股股东可以为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尽可能激发民间资本的积极性。

(三)多策并举,提高业务发展水平,缓解流动性风险。村镇银行应积极配合当地政府进行宣传,进一步提高知名度和可信度,并适时设立分支机构,以充分吸收当地资金来源。同时,主发起行应在系统网络、产品提供、品牌宣传等方面给予村镇银行有力支持,解决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的技术“硬伤”,提高村镇银行的社会认同度;监管部门应从制度上解决村镇银行加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和征信系统、加入银联系统、进入全国同业拆借市场、发行金融债券、获得支农再贷款、村镇银行存款保险等问题,使之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在技术、系统和机制上为村镇银行吸收存款和筹集资金提供支持。同时,建立人民银行对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处置机制,确保在村镇银行暂时出现流动性问题时,可以向当地人民银行申请动用存款准备金或争取其他资金支持。

(四)创造良好环境,吸引优秀人才。首先,制定较高的薪酬待遇,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其次,村镇银行应当加强员工培训,尽快提高现有人员素质,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要鼓励、支持村镇银行组建既懂信贷业务又了解市场和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信贷业务管理团队,提高化解风险的能力。村镇银行要积极培养专业人才,开展日常业务培训;支持村镇银行从业人员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实习,帮助他们练习和培训职业技能和业务素质。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向,贺风.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究[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1.6.

第7篇: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范文

依据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利用样本县的经济与金融数据,对鞍山市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信社、城市商业银行及村镇银行等新型金额机构对县域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明显,而大型国有银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弱化。同时,提出加强县域金融制度与渠道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创新,完善担保体系与政策支持等对策。

关键词:

县域金融;县域经济;实证分析

县域经济是以县域为中心、以产业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为重点、以县域行政范围为基础、以实现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和产业高度聚合为途径的,既相对独立又高度开放的一种经济形态,是联系城市与乡村的纽带,是国民经济的基础[1]。据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叶兴庆《以创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数据,中国有2070个县域经济单位,县域国土面积910万平方公里,占95%;国内生产总值6.1万亿,占59%。全国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县域经济体吸纳了65%,其中乡镇企业和县域中小企业吸纳了80%[2]。可见,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镇化、工业化的重要支撑,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的状况对整体国民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3]。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县域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但县域经济的发展一直受到资金短缺、县域金融支持不足的制约,尤其在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商业化改革并逐步退出县域的过程中,其服务县域经济的职能明显弱化,信用社在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的同时,地方性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其它商业银行也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尤其是近十年来,在中央政府“三农”政策的指导下,新型县域金融机构不断诞生。新型金融机构也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本课题选择鞍山县域地区(海城、台安、岫岩三县区)金融发展水平指标(金融机构贷款与金融机构存款)与县域经济发展指标(GDP指标),通过实证分析,揭示县域金融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通过剖析县域金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为县域金融更好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也为政府部门和金融管理部门制定县域金融发展政策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变量选择与实证检验

(一)变量选择依据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县域产出、劳动力投入数量和资本投入规模3个指标是定量化分析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假设产出为Y,劳动力投入数量为L,资本投入规模为K,因劳动力具有相对富足性,而金融资源具有稀缺性,假设资本为主要的决定因素,因而本课题研究选取产出Y和资本投入规模K两个指标。本课题以中国人民银行鞍山中心支行提供的鞍山市海城、台安、岫岩三县区1990-2013年县域年度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在变量选择时,用县域内的生产总值代表产出,表示县域地区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状况。用县域金融机构的贷款总量代表资本投入规模,表示县域的金融发展水平。由于县域内的存款总额也是代表县域金融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同样以县域内的存款总量代表县域资本投入规模,与县域内金融机构的贷款总量共同表示县域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

(二)实证检验首先,对县域内的生产总值原始数据序列和县域金融机构的贷款总量、县域内的存款总量进行对数平滑处理。对数处理后的县域内的生产总值用符号GDP表示,县域金融机构的贷款总量用符号LOAN表示,县域内的存款总量用SAV表示。其次,对变量GDP、LOAN和SAV的数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运用计量经济学Eview6.2统计软件,对GDP、SAV、LOAN序列进行了分析。对各统计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的结果是,各统计变量的t统计值均大于t统计量的临界值,表明原序列存在单位根,是不平稳的。对原序列一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测,检测结果见表1。从GDP序列一阶差分看,因为-2.889400<-3.004861,所以在95%的置信水平上GDP的一阶差分序列拒绝原假设,即GDP一阶差分序列不存在单位根。从LOAN序列一阶差分看,由于-3.332221<-3.632896,所以在95%的置信水平上拒绝原有假设,LOAN的一阶差分序列不存在单位根。从SAV序列看,其一阶差分序列存在单位根,SAV的二阶差分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的序列。上述分析可知,GDP与SAV不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即经济增长与存款序列之间不可能存在协整关系。GDP与LOAN的一阶差分序列均不存在单位根,且同阶平稳,存在协整关系。本文基于DHSY模型构建GDP和LOAN之间的基本误差修正模型。分析模型可以看出,县域内的前期GDP对当期GDP增长的影响较强,影响系数达到0.846769,表明前期GDP对当期GDP的传导值达到0.846769倍,说明当期GDP的增长对后期GDP的增长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金融机构的前期贷款对GDP的影响是正的,且贡献系数接近18%;而当期贷款对当期GDP的影响为负,表明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存在一定的时滞性,此结论与经济现象相吻合。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GDP与LOAN之间是否存在伪相关关系。经检验,得到GDP序列和LOAN序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如表3所示蒽从表3看出,贷款不是GDP成因的概率为0.0320,表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下,县域金融机构贷款是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原因,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支持作用;而GDP不是贷款成因的概率为0.1196,表明GDP增长不是贷款增长的主要原因,但GDP的增长对贷款量增长的影响作用明显,表明GDP的增长也会带动LOAN的增长,此结论同样符合实际经济现象。国有商业银行不断撤出县域地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县域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农信社、地方性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本课题利用中国人民银行鞍山中心支行提供的完整的鞍山县域金融机构1990~2013年的贷款额与县域GDP数据,构建GDP与县域金融机构贷款变量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本模型的相关系数(R)=0.996751022864792,表明变量间的相关性很高。决定系数(DC)=0.993512601582009,表明模型的精度极高。通过上述模型分析可见,x4(建行)的系数a4为负数,表明建行对县域经济发展贡献为负,呈现历年减少趋势。除建行以外,其它各商业银行与农信社的系数均为正值,表明它们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为正向的。其中X1(工行)、X2(农行)、X3(中行)的系数都很小,表明这些银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较小;X2(农行)的系数最小,表明农业银行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没有发挥与其战略定位相一致的作用。X5(农发行)的系数为0.1,表明与其它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比其它国有商业银行更大的作用。在鞍山地区,农信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最大,贡献率到达53%,成为县域金融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其次是其它商业银行包括鞍山银行、邮储银行和村镇银行,它们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30%以上。

二、基本结论

(一)县域金融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互相促进模型分析看出,县域GDP与县域金融机构贷款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县域金融发展对县域经济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支持作用。同时,GDP的增长对贷款量增长的影响作用明显,这说明县域金融供给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GDP的增长对贷款量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表明县域金融的发展不仅能够有力地支持县域经济的增长,反过来,县域经济的增长又能带动县域金融机构对县域地区增加资金投放,二者互相促进,良性发展。

(二)大型国有银行服务县域经济的职能弱化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与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甚至出现负贡献的现象,这表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职能明显弱化。这一分析结论与鞍山县域金融服务县域经济的实际相吻合。中国人民银行鞍山中心支行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自1994~2013年,鞍山县级和县级以下国有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大规模撤并调整,有效性贷款机构大幅度缩减,县域金融机构对县域地区的存贷比由1994年的97.8%下降至2013年的34.1%;1994年以前的统计数据显示,五大国有银行的存贷比高于1,表明对县域的贷款投放高于存款的吸收。具体统计数据见表4。五大国有银行吸收的县域地区存款一直呈上升趋势,而对县域地区的贷款却呈现出下降趋势,自2008年开始出现了大幅度地下降。

(三)农信社与其他商业银行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鞍山县域地区,农信社、城市商业银行(鞍山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共同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模型数据分析表明,在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农信社、鞍山银行与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80%以上。其中,农信社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就高达50%以上,成为促进鞍山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表5显示,鞍山的农信社与其他商业银行(鞍山银行、村镇银行)在服务县域经济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存贷比基本在50%以上,对县域的贷款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同时也可以看出,随县域存款量的不断增加,存贷比也随之增加,表明农信社、鞍山银行、村镇银行等县域金融机构始终以服务县域经济为核心,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三、促进县域金融发展的对策

实证分析表明,大力发展县域金融是解决县域金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矛盾的关键。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不断退出农村地区,县域金融服务渠道萎缩不畅、县域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县域金融服务县域经济的功能弱化、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等问题突出。为此,对促进县域金融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县域金融制度创新,促进金融服务渠道体系的创新与完善金融需求的多样化要求金融资源能够在管理层实现共享[4]。通过金融制度创新,鼓励县域金融机构中的银行、保险、担保机构与县域民间金融进行战略合作,创新服务渠道形式,探索构建综合性县域金融服务渠道体系模式,形成县域银行类正式金融服务渠道、民间非正式金融服务渠道、保险与担保体系统一和谐的多渠道体系兼容的县域金融服务渠道体系,实现渠道体系资源与结构的优化,有效发挥县域金融在县域经济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县域金融制度创新,促进县域各类金融服务渠道的融合,创新渠道形式,优化渠道结构,完善服务功能。

(二)构筑完善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5],为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强县域资金流动,必须进一步完善县域金融机构服务体系,构建由国有商业银行、地方或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组织与民间金融组织和谐共存、层次分明、功能补充、结构完善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6]。通过政策引导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服务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县域新型中小金融机构,发挥民间金融在服务县域经济中的重要补充性作用。积极促进县域保险、担保、小额贷款公司等服务县域经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

(三)加快县域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县域金融机构要适应县域金融需求的发展,深入研究县域金融市场特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差异化、多元化的县域金融需求。积极推行各种创新性的信贷模式,设计适合与满足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政府与金融监管部门要鼓励金融机构进行战略合作、错位竞争、差别服务,避免金融产品与服务同质化的恶性竞争。积极开拓服务县域的中间业务或理财业务品种,满足县域居民更高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

(四)创新担保方式,建立有效的担保体系构筑和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信用担保体系,为畅通县域金融服务渠道提供有效保障。县域金融机构要扩大有效担保品范围,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探索发展基于订单与保单的金融工具。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信用担保体系。积极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通过探索“银行+信用村+农户”“银行+合作社+社员”“银行+公司+农户”或“银行+担保公司+农户”“银行+特色项目+农户”等模式,实现商业银行在支农服务方面多品种“集团作战”方式,化解市场风险[7]。探索发展由银行和保险公司参与的多种形式的信用共同体,加快担保方式创新,建立与完善有效的县域担保体系,增强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保障功能。

(五)继续加大政策支持与扶持力度在中央政府“三农”政策指导下,中国人民银行要在差别性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等制度支持县域中小金融机构、新型金融机构服务县域经济的同时,还要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向县域地区延伸,发挥大型商业银行服务县域经济的主渠道作用,满足县域中小企业来自各类金融机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需求,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小利,刘传富.发展中的县域经济呼唤多元化县域金融服务体系[J].农村经济,2006(12):73-74.

[2]陈文胜,王文强,陆福兴.县域是中国改革与发展的主战场[N].光明日报,2014-08-02(5).

[3]王姣,宁媛媛.辽宁省县域金融服务功能强化研究[J].农业经济,2013(8):29-30.

[4]张向民.县域金融服务创新中存在的困难及建议[J].西部金融,2010(12):34-35.

[5]郭艳玲.县域金融需求与供给趋势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2(1):41-44.

[6]马小宁.县域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18):76-77.

第8篇: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范文

Abstract: SMEs have become a country's economic power which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with the world financial crisis spreading,as the world's most populous developing countries,China's small and medium businesses will play a very special role in the stability of the economy,creating jobs,providing social services and other aspects. SMEs in China suffered the most serious difficulties in recent years,both i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financing of SMEs has been the greatest difficulty in their development. From the aspect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enterprise development,first outstanding problems facing SMEs is the problem of financing.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MEs financing,it is necessary to keep abreast of a number of measures.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融资

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SMEs;financing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1-0001-01

1关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特殊意义

1.1 吸纳就业国际劳工组织预计全世界的失业人数将从2007年的1.9亿上升到2009年底的2.1亿。全球金融危机将影响中国的就业,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预测:“十一五”期间,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市场达2000万人。全国城镇每年新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加上需要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富余和剩余转移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达2400万人。如何吸纳更多人就业,则需要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

1.2 稳定经济,抵御市场波动中小企业具有反应快速、可以根据经济情况灵活机动地调整生产经营的优势。

到目前为止,中小企业数已达到4200多万,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出口总额和上缴税收,分别占全国的60%、68.3%和55%;中小企业发明专利占全国的66%以上,研发新产品超过全国的82%,并提供了城镇就业人口75%以上的就业机会。[3]

1.3 中小企业的抗击风险能力弱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统计显示,2008年上半年,全国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其中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1万多家。中小企业密集的广东省来看,2008年前三个季度关闭企业7148家,集中在珠三角地区,行业分布主要集中传统型、低技术、高耗能行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中小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等多方面的共同完成,特别是政府部门、金融机构。

2加大政府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直接融资力度

2.1 给予中小企业的额外贷款英国中小型企业在泛欧援救计划中会获得透过商业银行以简化了的、更加灵活的欧洲投资银行(EIB)形式发放的额外贷款。英国银行业者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6月,小型企业收到的新贷款净规模为57亿英镑。新加坡贸工部于2008年12月1日实行提供23亿元的额外贷款,将使12.4万企业受益。香港地区成立100亿元的中小企业特别信贷保证计划,提供50万元循环信贷,并为贷款提供70%的信贷保证。

2.2 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有效运作2007年3月,首家村镇银行在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金城镇挂牌开业;2007年3月,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吉林省梨树县闫家村百信农村资金互助社成立;2008年5月,人民银行和银监会批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作为新型的金融机构,应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同时让更多的民间资本介入;另外,由于资金有限,应将最需要扶持的有条件的企业进行登记,切实服务中小企业发展。

2.3 加大财政各项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我国财政一直重视对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资金投资,目前,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35.1亿元,在结构上应有所侧重。目前,应加大财政对融资担保的支持力度。

3直接金融市场中多种融资方式并用

国外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占70%,间接融资占30%,而我国直接融资只占2%,98%靠银行贷款。我国中小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仅占10%左右,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不足1%,因此,逐步放开并拓展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3.1 股权融资股权融资是通过出让企业股权进行资金融通,这种融资方式对于中小投资者是一种现实和快捷、可操作性强的融资方式,我国可以在中小企业密集的地区设立若干合作或股份制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出资可以通过:①可以由地方政府出资和民间资本共同出资;②民间资本出资,由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向银行借款,地方政府提供担保;再由投资公司以资本金投资方式向中小企业注资。如温州的天银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就是民间资本筹建的对中小企业进行的股权投资。

3.2 企业债券融资在直接融资中,国外债券融资比例一般远远大于股票融资,股权融资约占美国小企业总资产的49.63%,债务融资则占50.37%。在债券市场中,政府和金融债券比率高,企业债券比率低,企业债券融资是我国多层次融资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在2006年发债总量中,企业债仅为6.77%。这与我国企业债券发行上一直缺乏创新直接相关。①集合债俗称“捆绑发债”,就是由一个机构作为牵头人,几家企业共同申请发行债券。2007年年末,深圳20家企业捆绑发行的企业债券,以及中关村4家企业联合发行的“07中关村债”分别成功推向市场。②广州市政府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引导、组织符合企业债券发行条件的中小企业独立或联合公开发行企业债券。企业发行债券目前并无可依据的法规,需要法律制度就应及时跟进。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市场繁荣、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技术创新和扩大就业的重要力量。在内外经济环境严峻的情况下,我国更需要从各种制度上入手,通过增加经济的弹性,来应对这种经济变化。

参考文献:

[1]温金海.让就业之路越走越宽[N].中国人事报,2006-12-15.

[2]郑理.世界各国扶持中小企业措施种种[N].人民日报,2003-02-10(2).

第9篇: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范文

1资金匮乏,规模扩大受到制约

由于各种原因,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普遍资金紧张。村镇银行的问题在于规模小、社会认同度低、网点少、尚不具备现代化的支付结算系统,导致吸存难度大,同时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可贷资金不足。据温州银监分局统计,截至2012年3月末,6家村镇银行各项存款余额38.73亿元,贷款余额53.02亿元,存贷比达到137%。贷存额间巨大差异,严重制约村镇银行的可持续性。而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问题在于“只贷不存”,即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内外部集资和吸收公众存款,从银行业获得融资的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资本金小,融资规模难以扩大,限制了信贷放大效应。农村资金互助社方面,据《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第41条:其资金来源包括吸收社员存款、接受社会捐赠资金和向其他银行机构融资。实际上,银行机构向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一直无法落实,社会捐赠极少,社员自有存款是唯一资金来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虽然目前关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实现扶贫的社会责任还是实行商业化运作存在争议,但不争的事实是,须解决可持续的瓶颈,先生存后发展。

2覆盖面不够、产品类型不足不完善、服务条件不力,不能有效满足农村金融需求

覆盖面不够,金融服务广度有待强化。以村镇银行为例,目前6家村镇银行除永嘉恒升与乐清联合等少数在经济相对发达乡镇设立分支外,其余都只有一个网点,形成偏远地区银行服务网点缺乏、服务半径很小、信贷投入相对不足的局面。产品类型不足不完善,业务内容、业务类型、贷款期限、贷款额度等与农户需要之间存在偏差。村镇银行主要办理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其他如理财业务、代收代扣等农民所需的中间业务因结算渠道限制无法开展,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兴业务更无从谈起;在存贷款业务中,资金主要流向农业生产资金贷款,而需求较大的养殖业贷款,以及劳务输出、婚丧嫁娶、住房等消费类贷款业务,还有待开发。而目前推广的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期限较短,一般为1年以内,但以种植养殖业为主导的农业,生产周期较长,一般需2-3年时间。另外,目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额度一般在3万元左右,最高不超过5万元,仅适用于传统农业经营活动,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生产资金需求。

服务不力。大部分村镇银行的汇兑业务需借助第三方银行平台进行手工资金清算,不仅要额外支付费用,而且汇划到账速度较慢,不能满足客户快速、便捷的服务要求,容易出现差错;另外,村镇银行在短期内难以发行银行卡,无法开展本票等结算业务。小额贷款公司方面,许多机构尚未建立电子化的业务操作和管理系统,办理信用评级、贷款分类等业务流程基本采用自制表格、手工台账等传统方式,设施条件薄弱。

3面临风险因素较多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处于发展初期,无论是基础运营系统还是人才队伍等方面均有待提升,运作尚不成熟,抗风险能力较差。从机构内部来看,存在系列潜在风险隐患。例如,汇民资金互助社的关系型信贷,易造成信息不对称;部分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保证中存在夫妻双方互保,可信度低。另据温州市审计局2010年的调查,小额贷款公司亦存在逾期贷款、未按规定提足损失准备金、对逾期贷款情况隐匿不报等现象。从外部因素来看,该类机构业务对象是高风险低效益的行业,加上当前农业保险覆盖率不高,且手续复杂,使得机构信贷资金存在较大风险隐患;特别是无抵押的保证贷款,潜在风险更大,即使有抵押,由于抵押品大多是农民住房、宅地或农机等,抵押品一般很难变现。诸多风险因素,对于还不够强大的组织而言,更需有效的防范机制。

温州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对策建议

1提供有效的支持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矛盾突出,高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始终未能形成。对于新生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若缺少有效的政策支持,必然步履维艰。因此,需从如下方面进行支持:

(1)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按照内生增长理论观点,一个地区的金融成长应是区域内生因素而不是外部力量推动的结果。内生成长一般包含较为完备的金融激励、创新、约束和努力机制,以此对金融成长形成持久的内在推动作用。因此,应为温州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提供成长的沃土,促进形成稳定的经济环境、完善的法制环境、良好的诚信环境等,在此基础上鼓励加快发展,逐渐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和互为补充、良性竞争的金融组织体系。

(2)提供积极有效的政策扶持。可借鉴国外经验,通过导向型政策或优惠政策措施,鼓励银行、企业等对该类机构进行融资;给予其再贷款支持,支持获取国际资金及民间资金的加盟;为其探索更多的资金来源渠道;加大税收优惠力度,进行财政补贴,降低营运成本。同时,也应为机构的规范化运作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3)商业银行的合作支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加强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合作,包括鼓励大型商业银行继续在县域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继续开展批发贷款以及融资服务等合作,协助和指导农民成立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商业银行可进一步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行资金支持,解决其资金瓶颈;提供信息支持,协助了解市场供需以及客户信息,增强抗风险能力;提品开发支持,帮助解决产品匮乏的问题;通过优势互补壮大其业务能力,实现业务支持;采取人力资源支持,解决人才不足和管理落后的局面。

2机构自身壮大发展

选择有利时机,实现量的扩张,争取广覆盖。中国农村金融不缺大“血管”,缺的是毛细“血管”,即能够有效在村一级、在基层提供金融服务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改革最重要的就是要制造一个很好的毛细血管系统。银监会也明确表示要按“先努力解决服务空白问题、后解决竞争不充分问题”的原则和步骤来进行试点。目前,除有关部门继续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建设外,新型组织自身也需要为这种量的扩张做好准备。村镇银行应在坚持自身使命条件下,选择有利时机,按照农村金融所需和现有业务情况增设分支网点,将业务范围延伸至已开业村镇银行周边集镇甚至更远的边缘地区,扩大服务半径;小额贷款公司需在着力解决自身发展面临的制约性因素前提下,以保质来获得量的发展,实现中心镇和功能区全覆盖;资金互助社可扩大延伸至周边地区,争取更多的社员和更多的资金,为更多农户服务。

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特点,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提升服务质量。该类组织在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还大有可为。根据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监测统计,截至2011年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已经在全国31个省(市、区)全面推进,全国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金融机构或网点已分别达10239家和6037家。另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946万农户直接或间接从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业务中受益,受益企业达数万家。因此,温州不妨在借鉴相关地区经验基础上,调查并明确当地农村金融需求特点,根据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层次的不同,结合自身发展特色优势,探索并创新适合本土农村金融需求的产品与服务。

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除了借助政府的监管,机构自身也需加强风险意识,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系统。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提高抗风险能力。借鉴国外微型金融组织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对贷款对象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把关,及时进行风险识别,建立起对农户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模式。此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还需通过各种渠道提高社会公信力,扩大影响力。在规范自身运作的同时,积极利用各种平台进行宣传,正面引导公众,赢得客户认可和更多机构的支持。

3合理利用民间资本

据不完全统计,温州民间资本超过6000亿元且每年以14%的速度增长。在传统制造业进入微利时代后,大量民间资本亟需寻求有效投资渠道。因此,应当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并将其转化为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一个优势。事实上,民间资本融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早已有其现实基础。据温州2010年开业的3家村镇银行数据,资本金总额为5.48亿元,其中引入民营资本3.46亿元,占总股本金的63%。民间资本的融入也正在拥有政策便利:在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验中,明确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未来可关注并解决如下问题:①当前民间资本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有效做法及存在的问题是什么;②如何合理引导并提高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积极性;③如何提升民间资本的使用效果;④如何保障民营资本家的合理权益和利润;⑤如何对民间资本的准入及进入后的风险进行监控。

4加强监管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