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现在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高校内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也成为社会焦点,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为解决这类问题,现已在各个高校全面展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且最后的结果也比较满意。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精神,所以中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践工作当中仔细研究。
一、把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二者都属于精神层面的教育,相信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就既能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又能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其实,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从而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解决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各自的侧重点,也有比较共性的部分。所以当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让二者共性与异性的内容相互配合,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的原则,所谓普及教育,就是极大地对心理健康进行宣传,让学生及家长都能提升对该项内容的重视;而个别咨询是针对某些个体而言的,当发现自己的心理出现了问题时,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并尽快解决自己的问题,以免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大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毕竟他们都是同龄人,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问题也都比较相似,所以可以通过让心理健康素质较高的学生对周围的同学进行观察,并在他们心理有不足时及时给予帮助,他们交流对解决彼此的心理问题还是很有效率的。同时,学生的家长也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细致观察,以便在学生心理出问题时及时给予帮助,这样学校、家庭、学生之间的一起努力与协助配合,将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与开展。
二、落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途径
加强师资教育队伍的建造,首先高校在进行心理教师的选择时,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必须确保招聘的教师具有相关的教学知识及解决学生问题的能力。开展专业的心理问题咨询,通过其他专业人士的帮助,让学生走出心理问题的困境。而且每一项活动的最后,还应该整体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检查、总结、评估,以便为下一次心理健康提供经验和教训。过程督导机制,各高校可以设置相关的监督机制,从而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高效地实现,并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通过及时对近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可以从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走向阳光大道。
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课堂是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不可少的地方,随着心理健康教育日渐受到社会的重视,高校将此内容纳入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体系之中,并期望通过课堂教学,调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及时全面认识自己,并教会他们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节,从而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起到一种预防作用。课外是大学生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地方,在课外活动中,大学生可以接触到积极的心理行为,从而对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如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
三、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运行控制
M织协调机制。一是学校的组织领导机制。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并由具有相关专业知识、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该组织的管理,除此之外,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心理,还可以招聘一些学生来参与到该工作中。该部门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开展,将健康心理的相关知识带给学生,或者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系列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如对心理健康状态特别好的学生进行奖励,并且让他们分享心态好的心得。然而无论以哪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该组织都应该认真对待,负起应该负的责任,从而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二是内部的协调机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所有学生,需要教师、家长、辅导员医务工作者等多人员的参与,并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高校;二级工作站;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028-02
一、高校二级工作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管理部门及各高校对此项工作越来越重视,不少高校成立了院系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二级工作站成员一般由学院的学工干部、辅导员老师组成,主要功能是及时掌握所在院系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并对多数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发展性辅导,帮助他们面对大学期间可能遭遇的各种困扰。
结合大部分高校二级工作站目前建设的实际状况,本着提升工作实效性的考虑,由二级工作站发起、指导各班级根据需要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是非常好的一个实践。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是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班级学生某一阶段普遍关注的心理问题科学地设计方案、有序地开展活动,真正达到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提升其心理品质。
二、高校二级工作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主要思路
(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主要实施过程
1.完善组织机制。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开展需要完善的组织机制,各二级工作站应结合所在院系的学生实际情况,在不同的时间节点要求组织开展此项活动,并将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常规工作落实下去。二级工作站的辅导老师要提供具体指导,并调动各班心理委员及其他班干部具体组织实施,充分发挥学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作用。
2.主题选定。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首先就要确定主题。班会主题的选择不是盲目的,主题选定主要是通过科学的方法,甄选出针对学生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急需解决的共性和个性心理问题。应该具体视各班级的实际情况而定,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诉求和需要,可以结合调查问卷、座谈会、平时观察到的具体问题等方面确定主题,主题既要结合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以利于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度,也要有助于班级团队的管理。
3.活动方案策划。活动方案策划是以所选定的主题为核心,对班会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的设计。一份主题班会的活动方案策划应包括班会的目标、具体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流程、活动分工及注意事项等。二级工作站的辅导老师需要帮助学生在活动方案策划中运用并融入相关的心理教育的理论和心理辅导的方法,对学生的策划方案给予必要的引导。以使班会目标集中、明确;使内容的选择切合主题;使形式活泼、独特,利于表现主题;使班会流程设计流畅、科学、合理。
4.活动开展。活动开展主要就是在班级实现活动方案策划的过程。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使各环节的活动进行到位,比如一些心理游戏活动开展后一定要进一步挖掘、分享,而不是简单地完成活动流程,要调动班级同学积极参与,共同领会主题的意义,实现真正的感悟和成长。
5.活动总结、评价。活动结束后,对活动效果进行总结、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总结、评价应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后的感受、点评;另一方面是学生对于活动的评价。教师的点评应该给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评价,要客观,具体、个性,同时也要立足于学生的心理成长。学生的评价更多应体现在学生的参与度、投入度、对班会主题的认识是否有所深化等方面。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在分享、探索等环节是否积极表达,也可以通过设置针对性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活动满意度等措施来得到比较客观的反馈。
(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项目实施要求
各二级工作站要使所组织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明确,针对性强。每一次班会的主题应当集中、具体。班会的主题一定要来自各班同学学习、情感、人际、生活等方面,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和问题,要能结合本班同学的实际,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促进同学们的相互了解和沟通,使大家体验到班级的友爱和温暖,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心理素质。
2.内容丰富,受益面广。主题班会要通过设计丰富的活动,营造出良好的氛围,以提高班级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从对主题的相关认识到实践体验,各种内容之间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学生参与度不断提升,互动发酵,影响如涟漪发散。
3.形式多样,操作性强。在主题班会中可以适当地穿插心理小游戏、心理情景剧表演、空椅子技术、头脑风暴及一些简单的心理小测验等。心理研究表明:自身参与体验的活动,印象最深刻,相互影响最大。所以在开展主题班会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参与、体验,鼓励他们通过活动探索自我。
4.准备充分,提升效果。“凡事预则立”,要想成功地组织一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前期充分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从班会前期二级工作站辅导老师关于主题及方案策划的具体指导,到具体各环节班级心理委员和各班级干部的任务分解、精心准备,都将为班会的成功召开做好铺垫。
三、高校二级工作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实践应用举例
针对目前很多学生沉迷手机,在很多场合都只顾着低头玩手机,对很多生活中的美好却视而不见的现象,某学院二级工作站组织2013级某专业开展了以“身边的小幸福――做幸福的使者”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整个班会用时约1个小时,由七个环节组成,紧紧围绕主题,环环相扣,具体环节如表1所示。
通过这次精选主题、科学设计、准备充分、高度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的开展,使同学们对幸福有了更实际更深刻的认识,很多同学表示愿意收起手机,多抬头看看世界,愿意用心去体会生活的点点滴滴,学会感受幸福。本次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达到了既定的目标。
四、结语
二级工作站结合所在院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并将它作为各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常规化形式和平台,既能缓解二级工作站成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的尴尬,也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及连续性,是符合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理想选择。当然,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效果评价的量化、活动的连续性、推广性等方面仍需继续深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校 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而在高校中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辅导员而言,对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同时,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也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和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既是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要求,也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1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依据和标准
1.1现实依据
一方面,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定位比较模糊,高校辅导员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之间专业能力差距较大,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培养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承受的来自学业、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关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加强培养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现实工作的迫切需要。
1.2制度要求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在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知识中明确要求,应当具备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职业能力标准中,对于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的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包括:初级――能够协助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心理筛查;对学生进行初步心理问题排查和疏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中级――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识别与个案转介;心理测验的实施;有效开展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初步开展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相对系统的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高级――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同时,《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教育部 卫生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教思政厅〔2011〕1号)等制度文件也都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务和内容等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是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有力的制度依据和标准。
因此,在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中,要把现实需要和制度要求两方面结合起来,以现实需要为依据,以制度要求为目标和准绳,从实际出发,做好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工作。
2现实中高校辅导员应当具备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若干制度的要求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提出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具有宏观的促进和指导意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情况的产生,制度本身难免会有滞后性。因此,从微观层面或从实际工作需要的角度看,以问题和工作实际为导向,培养和提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具有更高的现实必要性和迫切性。因此,笔者认为现实中高校辅导员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2.1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认识不足,甚至是“污名化”问题,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开展的工作。因此去除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和偏见,让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在于增强心理素质、开发个人潜能,促进个人发展和人格完善,至关重要。这就需要辅导员具备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能力。其中,笔者认为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辅导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能力。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关键。因此,辅导员必须加强学习,提高理论功底,掌握实际工作中需要的、能够用到的心理健康相关知识,能够准确地回答和消除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疑问或误解,能够向广大同学宣传校内外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其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能够更好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工作。其二是指导学生心理委员或心理宣传员的工作的能力。学生心理委员或心理宣传员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基层的一员,更能够贴近学生,更容易被学生信任和接受,有其独特的优势,他们既是学生,也是辅导员的助手。做好他们的指导和培养工作,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的重要辅助力量。
2.2高校辅导员发现和辨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
辅导员作为在学校里距离同学最近的人之一,不仅要具备能够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的能力,也需要具备发现和辨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了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属于青年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与同年群体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同时不同年级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也各有不同。因此,广泛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水平是发现和辨别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十分重要。其二是发现和辨别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的能力,错误地认为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会伤害学生,而不能够辨别出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则有可能使学生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因此这是最关键和主要的一步,也是辅导员应当掌握的最基础的能力;其三是辨别学生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能力,这是重要的一环,只有辨别出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辅导员才能依据自己的能力判断自己是否能够处理,进而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3高校辅导员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
辅导员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承担着学业指导员、生活管理员、心理疏导员等多重角色。其中疏导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是辅导员面临的重要的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提升辅导员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根本。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的能力。辅导员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活动,同时也要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扰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同时针对自己无法解决的学生心理问题要及时的帮助学生求助专业人员或者专业机构。二是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能力。虽然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属于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一般需要专业的心理工作人员和机构,但是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一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能力,协助相关部门共同做好危机干预工作。如做好心理危机学生的看护,学校相关部门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等。同时,辅导员需要具备处事不惊的能力并处于精力充沛的状态,面对那些失去理智的当事人,要保持冷静、镇定。
2.4高校辅导员组织和策划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能力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辅导员充当着高校班级体的组织者和大学生教育生活的指导者。辅导员在做好大量的学生工作的同时,组织和策划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是工作之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和策划既要主题明显突出,也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即坚持做好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的同时,也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很好的融入在其他学生活动之中,做到寓教于乐,丰富多彩。既能够很好地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也能够疏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通过活动达到实现学生自我价值、发挥潜能和特长,从而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同时在活动中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干部的培养和组织工作,发挥学生干部源于学生,贴近学生的实际,依靠学生干部策划和组织活动,做到真正符合广大学生需要,避免脱离学生实际。
3培养和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途径
3.1熟悉国家相关政策,立足实际,充分利用高校内部资源,加强交流学习
国家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相关要求和标准日趋完善,其中对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要求也有明文规定,因此,高校辅导员首先就要熟悉相关政策要求,以制度要求为目标和准则,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努力朝着要求的目标学习。同时,在工作中要密切联系实际,以实际工作需要为依据,重点提升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分清轻重缓急,把重点掌握和逐步推进相结合,由点到面,从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和技能到比较全面的掌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最终达到相关制度要求的专家的水平。
对于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高校,学校内部各学生工作单位的辅导员之间要加强交流和学习,互相交流经验,以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为导向,总结方法,提升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技能。同时,也要加强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之间的联系,辅导员要积极向专业教师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
3.2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政策
高校要积极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能力相关培训或讲座,积极组织辅导员参加如“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情景剧大赛”等,让辅导员在模拟实践中学习和提高。高校也要积极组织辅导员队伍到其他高校交流学习,尤其是加强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出色的高校的交流,学习外校的优秀经验,提升本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同时,高校也要积极邀请心理专家为辅导员做专题培训,积极邀请优秀学生工作专家为辅导员传授经验,为辅导员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促使辅导员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3.3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辅导员既是学生的管理者,也是学生的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在完成琐碎繁杂的学生工作的同时,也必须贴近同学生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好地为学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心理疏解工作,而这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一部分。同时也只有贴近学生,和学生做朋友,才能够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信任,找到与学生的共同语言,这为更好地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了保障。也正是这种在与学生的不断交流和实践中才能够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思政[2014]2号.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S].
[2] 教育部.教社政[2001]1号.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S].
[3] 教育部、卫生部、.教社政[2005]1号. 教育部 卫生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S].
[4] 教育部.教思政厅[2011]1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S].
【关键词】民办高校 学生 心理困惑 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教育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推动了民办高校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社会环境的复杂性趋向以及人际道德观念的不断转变,给很多大学生在个性发展、就业取向以及人生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困惑和压力,特别是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新时期民办高校教育教学中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当前民办高校学生凸显的心理困惑与心理问题表现
受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很多民办高校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呈现出相关心理困惑与问题:
(一)自我认知严重失调
很多高校学生自我观念极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争强好胜,不服从管理和约束;有些学生心理发展异常,不良情绪宣泄方式极端冲动或消极,暴躁易怒,自傲浮躁,暴力攻击倾向严重,有的情感冷淡甚至倾向于自我折磨、自虐或自杀行为,存在明显的叛逆、攻击、自闭等不良心理。
(二)人际关系处理障碍
少数高校学生缺乏基本的社交能力与经验,自我封闭与渴望沟通的心理矛盾较为复杂,有些性格缺陷的学生缺乏集体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处事不善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受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个别高校学生自私心理倾向严重,导致妒忌排斥的狭心理生成,影响着人际关系发展。
(三)生理情感矛盾困惑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生理发展的不稳定时期,民办高校学生在自身生理性征变化以及与异往的情感认识存在诸多不成熟的困惑,性道德与观念过于开放或压抑,盲目追求情感释放,导致责任感缺失甚至情绪低迷,引起个性情感或者生理上的负疚消沉心理问题。
(四)生活挫折承受弱差
由于青少年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生活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相当部分民办高校学生由于家庭过于贫困、择业就业压力较大、情感失败等原因存在严重的自卑忧郁、紧张焦虑的心理负担;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往往个性张扬,虚荣攀比心理较强,狂妄自大,自傲浮躁心理严重。
二、导致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困惑及问题的成因分析
造成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社会环境:现代社会形势的多元化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现实,不良的社会习俗影响以及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化,特别是经济利益上的差距导致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民办高校学生心理上的自我矛盾与困惑。
(二)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影响巨大,社会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致使不同家庭的经济状况不一,家庭教育方式的不科学,单亲家庭的亲情缺失,导致了青少年骄奢自傲、叛逆妒忌、孤僻自卑等心理障碍的形成。
(三) 学校教育:学校生活是学生家庭生活的延伸,许多民办学校片面追求职业技能素质教育效果,轻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造成很多学生长期处于过度紧张、枯燥和压抑的学习压力下,导致学生消极叛逆心理日益严重。
(四) 自身因素:很多民办学校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不牢,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动力严重不足,抵制不良思想行为的诱惑能力较弱,攀比虚荣心理严重,在心理上存在盲目从众,浮躁焦虑等心理负担,导致不能安心学习。
三、 新时期加强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 强化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教学理念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主管部门应立足于新时期人才资源发展的时代性需求,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强化民办高校学生教学服务理念,促进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
(二)优化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在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功能。民办高校应立足于校园环境建设,积极加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完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能体系,改善教育教学设施条件,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三) 创新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通过诸多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实施,民办高校要有效利用网络技术充分发挥校园新闻媒介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和渠道,引导学生加强互动交往,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在集体实践活动中调整不良心态,提高心理素质。
(四) 注重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联合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动态化系统工程,社会与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影响深远。学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主动与学生家长进行密切联系,发动社会有关力量,共同参与和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实现联合教育功能。
结束语
总之,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凸显,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阵地,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分析和探究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有利于促进民办高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Wang Xiaokang
(Ankang University,Ankang 725000,China)
摘要: 本文从六个方面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机构、心理学知识的普及、队伍建设、自我调节、预防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六个方面对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进行了对策分析。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curre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six aspects, and analyzes the methods to enhance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from six aspects, including institutions, the popularization of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team building, self-regulation, prevention and campus culture.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对策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mental health education;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181-02
0引言
近几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越来越得到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绝大多数高等学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加大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等方面的投入,逐步建立、稳定了一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出了多种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由于我国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如若不能正确地认识并及时有效地予以解决,会直接影响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从而影响高校总体教育目标的达成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1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分析
1.1 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某些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其他的思想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形式化趋向。这就导致这些学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但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最终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1.2 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不足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治疗上,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越走越窄,大多数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健康水平无法得到提高。主要表现为:片面强调心理咨询和治疗,缺乏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措施;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认知的偏差,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重出现问题后的补救,轻预防教育工作;还有极少数高校没有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只是局限于举办一些讲座或几次现场咨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简单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全面的了解,忽视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普遍防治和引导。
1.3 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不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工作,它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品德、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有些高校虽然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但与面临的需求和任务相比,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整体上还存在着数量不足、业务水平不高、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不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而有些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主要是由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学教师和高校医务人员等组成,水平参差不齐。这种状况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1.4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际需要,主要表现为:宏观研究少,微观研究多;前瞻性研究少,事后性议论多;深入剖析少,浅层分析多;理论性研究少,经验性研究多;发展性研究少,障碍性研究多。这些也都必然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层次发展。
1.5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育人意识还不到位有些高校虽然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但缺乏专业资质;一些高校建立了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预警机制,但对专兼职教师和学生骨干缺乏专业方面的培训,有些心理辅导员作为职业心理咨询师意识淡薄,缺乏育人育心的职业道德等。同时,有些高校尚未做到在全校教职员工中普及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预防的知识,没有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育人意识,这些都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对心理危机事件的有效防控,与高等学校发展的要求和大学生的需要不相吻合,脱离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
1.6 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整合不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重视,要整合课内与课外、教学与活动、家庭、社会各方面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时数及教材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要求学生机械记忆,甚至还考试。其后果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反使学生承受更多的身心负担。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家长对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预防的认识。一些家长由于缺乏心理健康知识,漠视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一些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家长不能正确对待,故意隐瞒病史,甚至干预治疗,影响了对学生的及时治疗。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分析
2.1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在于领导重视。只有学校领导真正在思想认识上重视了,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了,这项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体制建设,应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领导。要健全学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明确各级机构的职责分工,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结构;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条件建设,不断加大经费、场地等方面的投入,以确保工作的有效开展。
2.2 普及心理学知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心理学知识的掌握。通过普及心理学知识,纠正传统文化中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偏差,让大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以平常心态看待心理咨询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这是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重要措施。当前,高校要把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科学地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知识的传授,要把课堂和课外结合起来,通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更多学生从中受益。同时,应结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针对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问题的类型,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会。如新生入校时的心理适应与角色转变教育、在校期间的心理发展教育、实习期的创业心理教育、毕业前的人生职业规划和择业心理调适等方面教育。并可运用广播、电视、校园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多种手段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也可以编辑一些专用的小册子,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提高大学生心理保健的意识,强化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他们学会心理调节,学会自我完善,逐步培养健康心理。
2.3 努力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咨询水平高校辅导员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大学生朝夕相处,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影响很大,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充分依靠辅导员队伍,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主要通过健全辅导员培训体系,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辅导员能够基本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与从事心理咨询实践的能力,提高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2.4 以发展性咨询为主,提高心理咨询专业化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大力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意识教育,着力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试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完善规章制度,不断提高心理咨询的专业化水平。要以发展性咨询为主,并采用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2.5 加强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干预 要着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危机预防,建立健全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建立学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纵向预警体系;建立、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和心理危机排查制度,通过普查与排查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对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建立预警对象库,给予重点关注,根据危机状况及时加以疏导和干预。
2.6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优良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它对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他们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都起着一种导向的作用。其中,校风学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通过以育人为宗旨,以校风、学风为核心,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诸如举办学术讲座、开展大学生辩论赛、树先进典型、办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大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还可以缓解心理压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情趣和健康愉快的心态。总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搞好宣传、教育和引导,使大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是一项艰苦而长期的任务。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加强全社会关心、关注和关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的营造,拓宽新时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创设一种良性互动的环境,积极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健全其人格,使他们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人才,迎接国际国内变革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郭名询主编.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全书[M].银声音像出版社,2004,22-25.
[2]张培玉.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1):80-81.
关键词:高校学生 健康教育 心理辅导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072-01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目标也逐渐转移到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良品格上。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要,为了增强学生克服困难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成了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高等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
1 心理辅导的内涵
心理辅导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心理疾病的有效工作方式。首先,高校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具有一定的优势,不但具有针对性,影响广泛,还能同时对多位学生开展工作,服务对象多。其次,心理辅导能够改善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一些具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咨询效果好。再次,在学生团体之中实施“成长性团体”心理教育,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信息,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和学习。第四,心理辅导能够促进学生相互支持、鼓励、帮助,增强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感受到不同同学的温暖。由此在高校中,心理辅导逐渐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个新的发展趋势。[1]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首先,近些年来,高校许多学生缺乏自信、情绪低落、迷茫,甚至出现了强迫症状、认知偏差等症状,并且对人际关系也比较敏感。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在强迫、敌对和人际关系问题上,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为集中。在求学和生活中,由于高校学生受到不同的成长经历、学习经历以及生活经历的影响,他们面临着学业困难、经济困境、就业等压力,从而产生了关于生存和发展的心理困惑,出现了适应不良、缺乏自信、自我认知偏差以及孤独和焦虑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因此,根据高校学生心理特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确保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工作格局,已经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上,但是一些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够重视,在专业人员、经费和设施等方面,还不够完善,还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层次上。根据有关文件规定,高校要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能少于2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和学生的比例必能小于1:3000。但是部分高校全校仅有一名专职或者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归属于学生处或者人文社科教学部门,归属不一,从而使很多教师不但要担负心理课程教学、心理健康和咨询的工作,还要担负着管理学生的工作,增加了心理教师的工作量,不利于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发展。
再次,由于资源有限等原因的限制,一些高校没有设置专业的心理教研室,除了一些为数不多的心理素质课程的教学师资之外,很多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只接受国人文教研室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培训,教师的心理学专业背景并不强,并且由于他们工作重心的问题,很难潜心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和研究,导致高校心理素质类课程缺乏教学师资。[2]
3 高校学生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的运用
3.1如何帮助学生转换角色
新生刚入学的时候,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校园的新生活,缺乏自我探索和了解的能力,没有确立清晰的行动计划和目标,在人际交往上,也缺乏基本的技能和原则。因此,为了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高校通过开展“走进新生活”、“人际关系训练”等辅导活动,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的生活,更好的转换角色。另外,团体辅导技术能够在班集体形成的初期,能够有效地增强新生的集体归属感,增强班级凝聚力。同时,在心理辅导活动中,也能使班主任观察了解到新生的个性特点和整体状况。在心理辅导活动中,新生逐渐对心理辅导产生了热情、兴趣,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逐渐形成了宽容待人接纳不同的性格,明确了学习的奋斗目标。
3.2如何增强学生彼此之间的支持和见证
为了帮助学生找到不合理的认知,了解和接纳差异,发现自身资源的可贵性,增强人际交往和处理冲突的能力,针对一些具有一定共性问题的学生,在心理辅导中,高校要采用颗粒的情绪ABC疗法、焦点疗法以及叙事疗法等,开展一些“找回你的自信”、“恋爱季节”等同质性咨询活动,帮助高校学生增强信心,缓解情绪,使他们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学习,增强学生彼此之间的支持和见证,提高他们自我反思能力,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3.3如何能够使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一般情况下,高校都有心理委员,这些心理委员是高校最基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执行者、宣传员以及观察员。因此,教会他们一定的心理辅导技能,了解心理辅导的功效和模式,并且鼓励他们运用到班级生活中去,高校要对这些心理委员进行培训,通过一些“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识别”和“在校生心理咨询办法”等常规性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学生心理委员能够在体验中逐渐的成长,增强他们和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学生骨干的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和快乐。[3]
4 总结
心理辅导具有自身的规律、特点,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高校开展心理辅导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有优势,加强各个院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共享资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远,孙丽,崔常铭.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研究[J].现代交际,2011(04).
[2]毛智力.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8).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管理模式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全国各高等院校要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近10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如朝阳东升,辉煌灿烂,方兴未艾。
由于种种原因,各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顺利开展,要探索出一套特色鲜明、科学实用、效果良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模式和领导方略,下文以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咨询为例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管理四大方略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得到真正科学实施,最重要的是得到领导的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顺利开展与实施,必须依赖如下四个领导管理策略职能作用的发挥。
建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领导机构。正式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院长直接担任领导小组的组长,领导包括各系、各部门的有关领导和心理专职教师。领导小组负责全院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制定,各项心理工作的领导、监控、考核,协调各种大小工作事项。
建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执行机构。正式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简称“心理咨询中心”)。由专家型成员和通过高级心理培训的兼职心理辅导成员组成“心理咨询中心”机构组织,领导和负责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的策划、预算与施行。“心理咨询中心”的所有工作的正常运作和积极开展的大型活动,必须依靠学院领导的关怀和全校各个部门的鼎立协助与支持。
建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科研机构。正式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室”,(简称“心理教研室”)。心理教研室负责为大学生开设合理、实用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负责心理学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科学研究等工作。
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资金和配备心理专用功能室与活动场所。经费和场地是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必要保证。高校大学生年人均心理健康费是专项的心理咨询日常经费,除此以外,心理咨询中心的办公费用、心理各功能室的设备购置与维护费用、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费用、心理教研室的教学与科研费用都应该有专项经费保障。另外,为了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的正常开展,配备心理中心专用的各种心理健康功能场所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
“精彩八块,五级关爱”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模式探析
我院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归纳出了“心灵关爱,领导挂帅,五级管理,精彩八块”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模式,简称“精彩八块,五级关爱”模式。所谓“五级”指的是在学校设立五级管理,从上到下依次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一学院大学生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一各系心灵关爱站一班级心理委员一宿舍心灵使者。“八块”即学校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括八个基本心理工作机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心理咨询中心、系心灵关爱站、心理互助朋辈、学生心理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灵使者及心理与就业指导办公室。在这个模式体系下,我们科学有效地设置了八个职能部门,通过组织管理、制度建设和活动的开展,激活和发挥各个心理职能部门的本质功能,显示各自的魅力与精彩。各心理职能部门的设置与职能属性描述如图表。
其中,《心灵春草》编辑部原则上纳入心理朋辈的组织机构内,所以它不能单独作为块职能机构之一,另外校外心理顾问一般也不在学校编制体系内,其对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管理起建议、参考、指导的功能,所以,也不将其算作块之一。“五级八块”的心灵关爱模式,系统科学、一目了然,对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心理三青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方略
有了行动的模式指引,还需要有具体实施和执行这个模式的行动方略,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总结归纳出了一套合理、实用而科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方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健康三大常规工作: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科研工作;三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教育与团体心理训练活动。我们把它称为“心理常规三青树”。
“心理三青树”的第一青枝就是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这是学校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工作,我们在心理中心设置了八块心理健康职能部门,其目的和宗旨也在于做好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特别是建立五级关爱,目的就是在于全方位了解、发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信息。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和在宿舍楼设立心灵使者,在心理咨询中心要安排心理专职教师值日、值班,在学生心理协会安排咨询部的同学值日,在心理互助朋辈里轮流安排阳光辈、雨露辈和彩虹辈的心理小助手在晚上值班,他们一是接待来访大学生,二是提供简单咨询,三是安排特殊个案和重点个案的专家咨询接待,四是引导大学生进行心理放松与情绪宣泄,五是做好值日记录与感悟体验日记。
经过调查,课题组发现F大学当中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隐患,同时还影响了高校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的使命,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各高校虽然普遍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与工作机构,但是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工作制度,到心理健康宣传教育、预防预警、危机干预等制度,均要进一步进行健全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门、各学院共同关心、积极主动、形成合力。根据调查可知,F大学中本科生的心理问题情况仍然是比较严峻的,在5837名在校的本科生中,有一成左右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个调查结果必须引起重视。现在高校部分教职工缺乏主动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认为这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心理辅导员的日常工作而已,这样的思想是亟需改变的。
2.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设置不科学。
许多高校都开设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的设为必修课,但都没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甚至误把心理学当成心理健康学,将心理学教师当成心理咨询师,将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套用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教授。正如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不少大学生有显性或隐性的心理问题,男女性别之间心理问题的发生率等是不一样,这些都需要专业的任课老师与咨询辅导老师进行分类指导,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效性为重,而当前这样的教育教学体系在我国高校系统中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来。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不灵活。
据统计,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仅大学生中就有16%到25.4%有心理问题。F大学在强迫症状因子等方面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现实中主要表现在:受压受挫能力低,出现过度多疑焦虑,出现失落迷茫的心理形态等。面对各种各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多高校只是形式上根据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很多教师还只是兼职,专业化程度不高,心理辅导硬件建设较差,只是给同学们做一些简单的心理测量与建档。另外,鉴于专业辅导教师与大量学生需求的矛盾,个性辅导与细致服务很难实现,灵活有效进行专业咨询就更少,再加上很多兼职老师是思政课教师兼任,往往采用简单的说理式教育代替心理辅导,没有或者不会使用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设备,心理教育实效性不高。
4.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系统不健全。
危机干预系统一般应包括预警系统、监控系统、干预系统、转介系统、危机善后系统。许多高校的危机干预系统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排查机制不完善,往往难以发现隐性的危机苗头,掌握信息不全面、不及时。二是心理危机应急机构运转不顺畅,当危机发生时,信息滞后,指挥管理混乱、行动救援迟缓,善后处理僵化等。三是缺乏畅通、快速、有效的转介与输送渠道,心理救助与援助硬件设备有限。四是缺乏对危机当事人及其周围同学进行有效的支持性心理辅导及跟踪性随访。五是不善于利用新媒体进行心理危机咨询、预警与干预,网上在线实时咨询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有效形式。纵观我国大部分高校,在上述五个方面投入的人、财、物仍然比较有限,缺乏灵活有效的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辅导与干预方式。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大学生自身成长阶段的困惑。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敏感阶段,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在发生变化,而且往往是由生理的变化引发心理的变化。这个敏感阶段也是大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然而,由于处世经验不足、自我调节能力低,很容易受到他人言论或社会舆论的影响,也由此会产生许多的焦虑、迷茫等心理问题。如有些同学把学习成绩看得过重,或者是知识基础、学习方法、综合素质等方面比较差,或者是被老师和家长的关心太少,或者是同学自身存在先天的心理或生理缺陷等等诸多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2.大学生家庭背景的影响。
现在大多数的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家长眼中的宝贝,溺爱现象严重,成了温室中的花朵。而当这样的年轻人踏入大学生活,离开父母的羽翼保护后,便会碰到各种问题。由于他们之前很少碰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所以在大学生活期间便会因各类问题的棘手而导致出现心理问题。此外,有些大学生家庭发生变故的,如遭遇各种自然灾害、父母离异、意外伤亡、违法犯罪等,也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对大学生的自尊心、恋爱观、价值观等影响较大,这类人群也是当前高校重点关注的群体。
3.社会环境的压力与挑战。
大学具有开放性特点,F大学现在的在校生中存在大量的外省市学生,面对周围环境、风俗习惯、饮食习惯的改变,他们难免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由此便会产生许多的心理问题。同时,激烈的竞争、就业环境也使得在校大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压力,特别是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而言,他们抗压能力的不足也使得其面临压力时难免产生心理焦虑、抑郁等。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地球村不再只是理论概念,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大学生面临快速更新知识与适应信息社会的挑战,高效快速的生活节奏让部分大学生感到迷茫和困惑,由此产生较大心理压力。
4.高校与教育主管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毋庸讳言,目前,全国高校普遍存在着重知识教育、轻心理教育,重理论说教、轻实践应用的现象。虽然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大大加强,但与国外高校对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国内高校大部分设置有心理咨询中心,然而来访的比例偏低,心理治疗有效性不足,形式大于实效。很多高校设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却没有普遍性的心理学必修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人员编制少,而面对数以万计的大学生,精细化服务不足,受经费限制,很多高校无法满足硬件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利用新媒体开展活动的主动性、灵活性不足等。国家至今仍没有出台高校必须无条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许多文件常常不能被高校及时、有效地贯彻执行,在这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并未采取有效措施强制高校执行。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建议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新的形势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健全四级工作网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关合格人才的培养,学校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切实将其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不断完善管理和运行制度建设,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形成规范考评制度和奖惩制度。要健全学院领导机构,出台相关制度,落实经费和硬件设备,提供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场地和设施,并列入学院工作要点。要建立健全学校、学院、学生班级、学生宿舍四级工作网络,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作配合,推进辅导员、任课教师、班主任、学生干部、党员等各支队伍的有机合作,共同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理论实践研究
高校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把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并加强包括辅导员在内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培训培养力度。要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针对心理工作特点制定考评标准,充分调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学生工作要求,要组织专职政工干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努力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同时,要组织骨干队伍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突出研究对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对实践工作的指导性、对学生成才的服务性,探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律,提高工作实效性。
(三)加强心理危机预防,健全危机干预体系
防患于未然,预防是关键。坚持预防为主、工作前置的原则,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有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防范作用。要建立健全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建立学校、学院、学生班级、学生宿舍四级纵向预警体系,通过定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与不定期心理危机排查相结合,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要对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予以重点关注,建立预警对象库,并根据心理状况及时加以疏导和干预。要更加关注重点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做好新生、毕业生的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特别是要关注灾区学生等重点群体的心理疏导和帮助工作。要出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公布处理流程,准备硬件设备,明确岗位职责。要定期开展学生处、保卫部、校医院、后勤集团等部门的联合培训和联动演练,能及时、高效应对危机事件。要妥善做好心理危机事件善后工作,加强对相关学生的心理辅导与矫正,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减小负面社会影响。
(四)加强活动体系建设,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特点,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形式,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展板等多种媒介,建好专题网站,开好专题博客,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如QQ群、微博、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技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深入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月、心理情景剧、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支持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组织,通过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朋辈教育途径,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积极开展多彩多姿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健康、向上、高雅的心理氛围。
(五)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提升理论研究水平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措施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恋爱中的心理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当中的重要一项,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关键,而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被各级学校所重视,高校为此专门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高校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原因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理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是当前高校管理当中的重要工作。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时代,大学生们开始谋划和构建自己独立的生活方式和心理世界。在这一人生急剧变化的时期,大学生面临很多重要的人生发展课题,也必然会遇到各种困惑和矛盾。据调查,在大学期间,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感到困惑和迷茫,有的甚至发展为心理障碍。同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易受到外界影响,使得学生原本建立的三观易受到冲击,加上当今社会竞争非常激烈,使得学生在高校学习过程中也出现很多问题,各种新媒体在具有多元化和包容性、拓展学生视野的优势的同时,其中掺杂的负面信息也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而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来应对外界的变化,从而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当今社会,由于未来就业、人际关系等影响,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很多,心理压力很大,呈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非常多样化的。一是学业问题。学生在新进入大学后,往往对大学里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内容不适应,学生有了更多自己支配的时间,但也会产生学习目标缺失、学习压力过大或是学习方法不当等问题,导致出现考试成绩不理想等结果,给学生的心理上带来较大的冲击。二是人际关系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备条件,它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乃至身心健康。大学生由于来自不同的地方,生活习惯有着很大的差异,同住一个宿舍有时候难免会产生一些冲突和矛盾,影响了人际关系,如何去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也是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三是恋爱问题。大学生生理上基本成熟,对于情感恋爱的需求日益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比较缺乏,在恋爱上往往会走向偏执,尤其是失恋对学生的打击是非常大的,错误的归因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在泥潭里越陷越深”,甚至走向极端。这就需要辅导员作为学生的朋友来帮助其走出情感困境,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
二、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相应的理论研究支持,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对于推进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很多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相关理论学习中都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对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在当前的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会出现很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有强大的理论来支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以便能够应对当前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同时要定期进行教师之间的总结和交流,以便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经验和新方法。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对于辅导员来说,对学生的学习管理和成长管理都是他们的重要工作,辅导员应该充分发挥自己职位的优势,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异常和情绪波动,从而及时给予学生相应的心理帮助和辅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当然辅导员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掌握心理健康辅导技巧,这样才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真正帮助学生走出心理上的困境,因而辅导员平时要注意学习心理辅导方面的知识,参加各种培训来强化心理辅导技巧。另一方面辅导员只有在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之后,才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新生入学后,辅导员应该联合校内的心理咨询教师一起开展心理健康测评活动,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并为每个学生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着困扰,在平时工作中有意识地来帮助学生解决。同时要加强和各班班长、生活委员、任课老师之间的沟通,增强对学生其他方面的了解,包括家庭背景、学习情况等等,并将其都记录在案且随时进行更新,从而能够帮助辅导员更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通过网络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如今,网络在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面,辅导员应该积极挖掘网络文化中积极的一面,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加强网站建设,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来开设有特色的心理网站,让学生有心理困扰时能够通过对网站求助来及时获得心理辅导;二是可以在网上开设心理论坛,不断丰富论坛内容,包括心理学知识讲座、心理健康宣传视频和图片等等,让学生能够从网络上获取相应的心理学知识。三是网上在线调查,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及心理健康教育满意度方面的调查,及时发现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这样才能够不断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步。
(四)开展多姿多彩的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通过集体活动能够减少学生的孤独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交往,让大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感受集体带来的力量和温暖。因而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多活动,比如与其他学院或是班级开展球赛活动、室外拓展训练等等,让学生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创造出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来,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安全,增强学生的心理安全感,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文化思想百花齐放、价值观念缤纷多元、新媒体舆论全方位冲击、社会形势瞬息万变的时代,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的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因此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大学生形成基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自律、自信、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推动大学生走上正确道路的关键,因而高校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大学生的自信心,推动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思简.从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视角探索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6(8X):258.
[2]彭丹,秦喆.两岸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商工作的比较研究[J].太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66-70.
[3]刘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契合探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4):118.
[4]董国义,龙晓闽,张洁.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突发心理问题处理的案例与分析[J].亚太教育,2016(3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