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德育的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新时期 中职德育工作 存在问题
党的十七大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辩证唯物主义表明,事物都有两面性,跟随“快速发展”这个成就而来的有关于青少年教育方面的一系列新难题:网瘾成灾、泛滥、快餐文化、拇指运动带来的问题,等等。
在此把新时期定位在当前,重点分析当前的“90后”中职生。
“90后”学生――由于他们生活的年代已是全球信息共享、激荡碰撞的时代,网络等各种信息化手段拉近了全球的距离。他们普遍地思想开放、个性鲜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鲜明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与“80后”相比,他们更强调自己的个性,在某些方面更愿意表现自己,以自我为中心。
记得参加广东省第一期中职学校骨干培训的时候,李季教授提供了一些调查数据和一些观点,我非常认同。
他们价值观多元化。例如:在观看影片《白毛女》后,有的学生指责杨白劳欠了黄世仁的钱不还,还有劳人家上门去讨,真不应该;有的说喜儿也真是太傻,人家黄世仁那么有钱,干吗不肯嫁给他;有的说那个大春也太不识趣了,家里无钱无权,还想娶美女?
他们价值西化――主流价值与非主流价值观的冲突。我接触的“90后”学生中最流行的字眼就是:非主流。价值西化表现为:对“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个人主义”、“自我中心”、“金钱万能”、“宗教自由”、“享乐人生”、“性自由”(72.5%的中小学生同意“性自由”。)等西方价值观念,50%以上的学生表示认同。价值西化的实质是伴随着麦当劳、好来坞电影、多元文化而来的美国化价值观念,与学校倡导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主流价值观念形成冲突。
“草莓族”,他们“心理脆弱”;“迷网族”,他们“沉迷网络”;“青苹果族”,他们“低龄恋爱”;“追星族”,他们“狂热追星”;“问题族”,他们是“单亲子女”;“漂移族”或“守望族”,他们带来“流动、留守儿童问题”。
网络,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一列快车,带着我们奔向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鼠标轻轻一点,世界尽在眼前。天南海北,奇闻轶事,神奇的网络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小小银屏拉近了我们与世界的距离。看新闻、听音乐、欣赏动漫,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网上购物、网上聊天、电子邮件,网络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查资料、网络课堂、信息共享,网络让我们的学习越来越方便。网络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不胜枚举。但是,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雨后春笋般冒出的网吧,造就了一大批痴迷的网虫。他们无心学习,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纵横驰骋,玩得不亦乐乎,荒废了学业,贻误了青春。更有甚者,一些涉世不深、思想单纯的学生经不住网络的诱惑,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有的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的离家出走,被坏人拐骗,有的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只留下父母一声声泣血的呼唤。
可以说,当前的教育处于转型期,旧的价值体系解体,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使得德育举步维艰,效果不佳。我认为中职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若干方面。
一、德育的具体地位不高
近年来尽管省教育厅对中职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一些学校还是表现为:一是德育在学校中处于可有可无的状况,“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德育经费不到位。“德育也是需要投入的”,这是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王川教授语重心长说的话。的确,广东的教育资金的投入在全国可算是数一数二的,可是却大量投入在硬件设施上,换来一幢幢设备先进的教学大楼拔地而起,环境优美如画,可真正投入到德育上面的又有多少?二是学生对德育不感兴趣,德育没有吸引力。如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它不仅传授一定的道德政治知识,更须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但许多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只为考试死记一些条文而思想上却无所触动。社会上功利主义的高扬造成德育在生活中的失落,大大削减了德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削减了德育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而德育远离学生的切身利益,没有很好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二、德育内容滞后,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脱离
深受改革开放的深入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广泛引进,使得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无疑,学校德育理应作出回应。然而,由于德育和生活社会缺乏建立广泛的联系,故德育内容显得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因此德育就成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不相干的东西,成了“来自天外的声音”,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认同,又不能促使其内化。
三、德育重管理,轻人格养成
德育的本质是灵魂的教育,它不仅要塑造人规范的行为,而且要培养其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灵魂。现在德育工作明显的不足就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规范行为和校规校纪的教育,通过校、级、班、组层层管理,把学生置于这张无形的网中,不出乱子即可。这种满足于抓外部行为而忽视深层思想情感培养,使德育成了单纯的行为训练,长期以往,将会使德育生命力日趋萎缩。
四、德育中的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
针对当前中职学校的现状,省教育厅已明确指出,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应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精神为重点。简言之,应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台湾教育家高振东说过,学生学生,他们是来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常识、学习生活的技能,学习生命的意义。新时期德育的形式主义主要体现为德育量化的滥用,目前不少学校把品德量化作为德育的“常规武器”大用特用。做好事加分,做错事减分,年终把每个学生的各项表现的分数相加,排等级,便是一年德育的结果。至于在这些“加减分”的背后,学生是否养成自觉的行为,以及平时如何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做好过细的思想工作,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有的教师就考虑得很少,甚至不考虑。学校德育的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的流行,使学生的道德内化严重受阻,往往为追求表扬或为增加“品德分”而做出符合规则的行为,容易导致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双重人格的养成,这种现象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德育出现这些问题,究其原因,社会经济大潮的冲击,社会传媒的不良影响,社会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的盛行,无疑会影响学校德育对人才的精雕细刻,而学校追求升学率的态势也限制了德育作用的发挥。此外,德育忽视自身的“本职”工作也是客观存在的。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从德育总体发展情况看,这些不足是前进中的问题,在今日的现实条件下,有些局限也是难以避免的。
摘要:我校大门门口紧临道路主干道,来往车辆多且车速快,这条路又是学生上学放学必经之路,安全隐患很大。实际上在这条路上已经发生过好几起交通事故。交通部门应该在这个位置设立红绿灯或警示牌,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正好学校开展公民教育活动,大家共同提出了这个现实的问题,于是,我指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一系列的调查研究。
关键词:红绿灯安装 公民教育 调查研究 反思
对中职生实施公民教育活动,是近两年来南京市部分职业学校正在进行的一项有益活动,通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健康、积极、互助的人生态度、有社会活动的经历、知识和技能,有法制观念、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其宗旨在于培养他们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应当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义务,以及关注社区、国家、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意识,争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溧水职业教育中心校承担了《农村中职校进行公民教育实践研究》的子课题研究工作。笔者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参与其中,目睹学生的许多表现,感触颇多,深感欣慰。
中职学校的学生有这样一些特点:
1、中职生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理论学习能力较弱,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热情不高,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大有人在。但是他们的动手能力较强,对于学习之外的活动兴趣很高,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极高。
2、中职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课堂上睡觉、玩手机、打闹、讲话现象严重;课后谈恋爱,打架事件颇多。但是他们胆大,敢于表现自己,不怯场,再加上校团委、学生会经常组织演讲会,才艺表演等活动,给了他们很多表现自己的平台,受到较好的锻炼,所以实际表现能力较强。
3、中职学生由于他们生理心理发育渐渐成熟,对问题的观察力强,容易关注到身边的一些问题。笔者作为他们的指导老师,全程跟进并指导了《关于在县职教中心门口安装红绿灯或警示牌的可行性调查》。在这几天的接触中,感受到我们的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能力,迸发出的潜质和闪光点。2009年8月,我校公民教育课题组联合校团委,学生会选出20名学生参加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我负责指导关于校门口安装红绿灯或警示牌问题的调查。我们今天选这个问题来调查研究,既迫切又现实,但要得到解决,具有很大难度。经过一番讨论,大家确定了以下四个步骤:
一、走访周边住户,了解该路段的交通状况;
二、采访学校领导、政协委员、老师、门卫和学生,了解这个问题的推进情况及上学放学人流高峰期的交通状况;
三、派出学生到这条路有红绿灯的两端路口以及学校大门口,统计这条路车流量及司机和行人遵守交通规则情况,调查司机和行人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情况;
四、组织学生到县交警中队采访相关领导,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安装红绿灯的相关条件,相关职能部门对于这个问题的设想及推进情况。
我们首先设计好要问的问题,分工负责,分头进行。负责走访周边住户的同学两个一组,一人担任小主持人,负责提问。另一个人在边上负责用摄像机记录并作补充。他们进入住户家里大方得体有礼貌。从走访反馈回来的信息来看,这条主干道车流量和人流量都很大,每天白天晚上都有很多辆大型车驶过,行至学校门口时,大部分司机都没有减速的意识,等到发现状况时已经迟了。行人行走或骑车安全隐患很大,急需要在此地安装红绿灯或警示牌或减速带。
在这次公民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表现出来的许多令人欣喜的品质和能力,老师和学生都获得很大收获:
一、创新教育方式,促进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前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求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重视书本知识的内化,不关心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现在的公民教育活动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和书本,走向社会,积极指导学生“睁眼睛观察社会,动脑筋思考社会,用智慧改变现状,以双手共筑未来”。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的学生走出学校,深入到居民家庭,走访相关国家机关。和社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直接对话,从社会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锻炼能力,从一定层面上体现了现代教育必须为社会服务,为公众接受,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全面学习知识,增强师生的民主意识和团队精神。“关于校门口设立红绿灯或警示牌或减速带的问题”是大家一致提出来的共同的问题。这个问题确定以后,大家分工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集中集体的智慧。大家的民主意识和团队精神得到了培养和加强。在活动中,大家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合作。遇到问题大家讨论,大家商议,请教老师,领导。最后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社会是个大课堂,公民教育是个新课题,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公民知识的平台,同学们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和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关键词:德育 技校 人才培养 模式 管理 分析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156-02
广东省云浮市技工学校是一所全日制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其需要承担技能培训工作、推荐就业工作以及技能鉴定工作。整个学校基于对自身办学优势的充分遵循,建立在对云浮市以及广东省人才市场实际需求的基础之上,在专业设置方面具备包括汽车维修、机床切削加工、数控加工、机电维修、电气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以及会计电算化在内的相关优势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倾向于专业性、复合型以及创新型这三个方面。本文现结合广东省云浮市技工学校教学实践开展情况,针对未来德育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1 技校人才培养与学生德育教育的关系分析
德育工作的开展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的发展过程当中,德育学科自身就表现出了极为显著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特征。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对于技校人才培养而言,其作为学校各类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施方式,同样有着明显的时代性特征。换句话来说,未来德育工作的开展与技校人才培养模式之间不但不能分离,同时,还应当最大限度的相互适应与促进。与此同时,在现代经济社会对于人才要求持续性变化与发展的过程当中,人作为社会发展中的个体,其所表现出的发展需求同样处于变动与发展状态下。在这一过程当中,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能够针对人的个体化发展趋势与方向进行准确判定,从而能够将系统开放性特征与可持续性发展特征充分融于德育理论体系的研究与构建过程当中。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不难发现:在技校发展过程当中,针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创新,推动人自身的发展,充分确保人自身发展需求能够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时代需求保持一致性特征,这一点作为未来德育的发展基础与方向,需引起关注。
结合中职院校定位的特殊性(中职院校的基本定义为:建立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之上培养具备技能优势与高素质的综合性劳动者)来看,中职院校应当在针对学生进行高中程度基本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结合职业岗位的基本需求,有针对性的展开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教育工作。而与之相对应的德育教育工作方式应当表现为:在充分契合时展背景下社会经济一般特征的前提条件下,同时,从理论方面以及实践方面入手,展开积极创新,确保理论体系研究能够与时代经济发展始终保持良好且稳定的互动关系,这对于未来德育工作的发展而言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而言均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特别是对于技工院校而言,在人才培养方面对于人才复合型特征、专业性特征以及创新性特征均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技工院校所立志于培养的人才不仅针对知识、技能有着系统要求,同时还包括对人才思想政治及思维意识方面的要求。按照此种方式,要求技工院校学生能够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思想政治意识:一方面,技工院校学生应当在政治立场上保持坚定不移的特性,能够热爱身处的祖国,能够热爱祖国的一切,并将祖国利益的实现视作自身努力奋斗的目标;另一方面,技工院校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在面对恶劣环境下所能够表现出的自信、积极与乐观心态,同时还应当在具备勇敢拼搏与创新的发展意识。
按照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技工院校所需要培养的人才是一种能够积极面对新鲜事物,接受新鲜事物,同时应用新鲜事物的综合性人才。只有在德育工作的支持下,为技工院校此类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动力,才能够更为有效的推动技工院校所培育人才的智育全面发展。
2 技校人才的培养应当不断发展并优化德育教育的开展分析
首先,在技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中,需要指导学生能够独立且正确的分析现实生活中所涉及到的各种问题。德育教育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所学习并吸收到的所有知识与理论,其最根本性的目的仍然在于实现对现实生活的指导。特别是在人才创新型培育方面,如果无法做到教学工作与生活实践的有效融合,则并非称得上是对人才的有效培养。在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当中,首先应当遵循的是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能够在所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基础之上,深入现实生活当中,以实践的方式不断丰富并完善自己。与此同时,通过德育教育的方式,学生所具备的社会责任感与责任意识将得到有效强化,这对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的提升而言无疑有着重要意义,而这对于技校专业性人才的培养而言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在技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中,需要积极引导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健康发展,一方面实现与德育教育基本工作目标的一致性发展;另一方面还能够为技校专业型、复合型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可靠基础。在这一过程当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在技工院校教学过程当中,以德育教育为出发点,努力营造一个平等化、生动化且有序化的校风校纪。不难发现:受到传统应试性教育模式的影响,传统意义上的人才培养也表现出了极为显著的应试性特征。这使得技工院校学生长时间处于一种以服从为第一反应的教学分为当中,对于学习的兴趣及行动实施质量低下。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新时期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应当基于对素质教育相关了理念的充分遵循,在教学过程当中支持并鼓励学生敢于抒发自身的观点与见解,同时也要求教师能够最大限度的保留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实现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的充分调动;(2)在技工院校教学过程当中,需要着眼于对校园文化的构建。从德育工作的研究视角角度上来说,适应于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需要充分体现艺术修养以及科学文化素质特征。技工院校可以以年度性的艺术节等相关活动为契机,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的方式达到对学生的有效感染与熏陶。与此同时,技工院校还可以通过对班级及整个校园环节布置措施的优化,达到感染学生的关键目的。诸如将校规校纪挂设于班级内,悬挂国旗等多种方式,均能够达到开拓技工院校学生多样化成才道路的关键目的;(3)在技工院校教学过程当中,除需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予以重点关注以外,还应当充分强调对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通过各种小组性活动或是班级性活动的方式,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按照此种方式,同样可以达到培养并锻炼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而这同样是现代经济社会对于技工院校所输出人才的要求所在,值得关注。
3 结语
从人自身的发展角度上来说,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研究视角作用下,不难发现:尽管在构成方面,人的个体化差异极为显著,但在人社会性需求方面,差异性构成要素作用下人的需求却倾向于表现为一致性状态。在现代社会建设发展的过程当中,不论是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发展又或是人与人相互之间的生存与竞争,均应当成为德育体系下工作研究的重点与关键所在。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德育作为人自身发展过程中关键内容,对于“人本”内容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总而言之,本文针对未来德育工作开展与技校人才培养工作之间的关系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引起各方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 张兴亮,郭潇,原宪瑞,等.基于成长过程的“2+X”高职德育人才培养模式[J].职教论坛,2012(5):67-68,71.
[2] 程东旺,黄伟良.“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2):19-21.
[3] 郑健龙.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教育观、人才观及质量观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9-12.
[4] 殷世华,张卫星.加强学风建设,提升德育水平―― 浅谈“学风建设”的一些思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1):4-5.
[5] 李祖超,王夏露.导师主导的研究生德育模式探究――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36(4):65-68.
[6] 冯建军.“德育与生活”关系之再思考―― 兼论“德育就是生活德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4):132-139.
1、环保,全称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创新研发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2、据参考消息报道,110个国家(共10亿人)可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由于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过分开发和牧场的过度放牧,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裸露的土地变得脆弱了,无法长期抵御风雨的剥蚀。在有些地方,土壤的年流失量可达每公顷100吨。化肥和农药过多使用,与空气污染有关的有毒尘埃降落,泥浆到处喷洒,危险废料到处抛弃,所有这些都在对土地构成一般来说是不可逆转的污染。
3、作为公民来说,我们对于居住、生活环境的保护,就是直接地保护了自然环境;我们破坏了居住、生活的环境,就会直接或间接地破坏自然环境。
(来源:文章屋网 )
2、平面上到定点距离与到定直线间距离之比为常数的点的集合。
3、椭圆离心率的定义为椭圆上的点到某焦点的距离和该点到该焦点对应的准线的距离之比。
4、求解椭圆上点到定点或到定直线距离的最值时,用参数坐标可将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问题求解。
5、椭圆有一些光学性质:椭圆的面镜以椭圆的长轴为轴,把椭圆转动一百八十度形成的立体图形,其外表面全部做成反射面,中空可以将某个焦点发出的光线全部反射到另一个焦点处;椭圆的透镜有汇聚光线的作用,老花眼镜、放大镜和远视眼镜都是这种镜片。
1、驴下槽离圈时,严禁饮用污染水或脏水。圈厩内不留隔夜粪便。
2、注意饲舍卫生。食槽和水缸要定期清洁消毒。圈厩应建在远离村庄的地方,以免受疫病感染。
3、公母混养的圈厩。因相互厮咬碰撞,会造成意外创伤,以致诱发破伤风。故而在设置食位隔护栏时,愈坚固则愈好,有利于规模化养殖。
4、依槽细喂。确定饲喂量和不同饲料的饲喂顺序,精料应由少到多,逐渐减草加料。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房建施工管理;质量控制;措施;
一、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
房屋建筑工程是一项施工周期长、施工过程复杂、施工中牵涉的因素较多的一项工程项目。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如气候条件、地质环境、施工工艺、施工准备、施工材料等都可能对房屋建筑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房屋建筑的施工管理以及质量管控力度显得尤为重要。提高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控制,不仅可以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还可以降低工程完工后使用者的安全风险。高质量的房屋建筑工程,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最终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 房建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
1、房建工程施工前的质量控制。(1) 施工环境和地质考察。需要事前收集施工现场的一手资料。既可作为地质勘查报告的补充,也为编制现场施工技术与合理安排施工力量提供重要的数据依据。(2) 建立健全质量审查制度。为了提高房屋房建的质量,需要充分发挥项目评审机构的作用。对现有的环节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评审体系,全面指导项目质量管理。(3) 制定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和体系制度。建立工程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制度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前提条件。首先应成立由项目经理和项目总工牵头的,质检员、试验员、材料管理人员和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组成的领导班子。再由该领导班子编制项目的质量管理目标、管理方针、施工质量控制点和具体管理办法。(4) 核对设计施工图,进行施工技术交底。项目部要组织技术人员对施工图纸进行审核,图纸的审查除了要有专业分析外,还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施工图疑问,进行整理,并将疑问递交项目业主及设计院。由项目业主召集设计院、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相关人员参加设计施工图交底会议,会议中要讨论施工图纸意图和各方提出的施工图疑问,再由设计人员回答疑问,这样可以解决施工图中各专业设计之间的矛盾、错误和遗漏,为房建施工扫清障碍,有利于控制房建施工质量。
2、房建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1) 强化施工管理,注重技术人员的培训。房屋建筑工程最终是由人来施工完成的,因此,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对于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影响很大。而目前,大部分的房屋建筑施工人员都是农民工,其专业水平相对较差,而且人员的流动性也比较大,从而导致施工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鉴于此,施工企业应该加强各层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力度,提升其施工专业技能,包括设备的使用方法,具体的工艺操作流程,新材料的使用等等,积极提高整个施工队伍的技术水平,从而有利于提高房屋建筑施工质量水平。(2) 健全施工管理体系与制度。没有完善的管理,任何企业都无法长期立足于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之下。所以在我国房建企业缺乏管理体系和制度的前提下,强化企业的管理体系和制度是当务之急。施工单位要构建施工责任制,对施工过程中的管理人员和施工职工的权利和义务要有明确的划分,问题出现后能够及时找到相关负责人,及时对问题进行处理。与此同时,成立一个事故报告机构,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的监督管理。房建施工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错误和事故。因此构建监督机构能够保证相关问题出现后能够快速得到处理,避免更深层次问题的出现。(3) 严格把关施工材料质量。以上我们已经提及到,材料是构建房屋的基础,房屋的房建质量直接受房建材料质量的影响,所以,要想对房屋房建的质量有所提高,就必须在房建材料的选择上严格把关。房建企业要对采购工作环节要给予高度重视。挑选职业道德较高的人员进行施工材料的采集,以保证采购施工材料的质量。在制度上也要给予制度上的支持,建立惩罚制度,对以次充好的行为加以严惩。同时,又要建立完备的仓库和施工材料堆放用地,以免施工材料受到天气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导致材料质量的下降。在对施工设备的选择方面要确保施工设备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在使用施工机械或者测量仪器在施工作业时,要严格按照设备的使用方法执行,确保不会有安全问题的出现。(4)了解项目进展,严格每道工序的流程。在施工过程当中,要做好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考勤考核工作。严格要求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做到,经常到现场了解施工进度,监督相关人员做好本职工作,有效降低质量问题的发生。经常观看设计图纸,准确完成对施工阶段重点项目工作的定位。经常记录问题,积累经验,杜绝类似问题的发生。经常提醒施工队注意工程质量问题,多与他们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1) 重点检查隐蔽工程质量情况.由于房屋建筑工程的特殊性,使得其工程中隐蔽工程相对较多,而这些隐蔽工程又是我们无法直接在表面上所能观察到的,因此,在竣工验收阶段,一定要重点针对房屋建筑工程中的隐蔽工程进行检查和验收。要对所有的隐蔽性工程进行拉网式的检查、勘验,以确定所有隐蔽工程的施工情况都是满足工程的要求的。然后,再由项目部的自检人员进行相关的检查工作,检查合格后按照质量监督的程序交由上级部门进行复检。这一系列的检查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如果其中任何一方出现松懈的情况,都会导致整个检查工作所得出的结论和实际不符,从而影响到整体工程的质量水平。如果在检查的过程中,发现存在质量问题,应立即召开相关人员的探讨会议,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如果是施工技术方面的问题,就应该改变相应的施工方案,从而确保整个工程是符合相应的规范标准的。(2) 加强各方沟通力度,进行工程验收检查.竣工验收对于房建工程项目而言是最后的质量管理环节,属于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最后阶段。在竣工验收阶段,开发单位需邀请相关的检测单位与施工单位开展全面审核检测,以保证施工结果达到理想的状态。作为检查监督部门,对项目工程质量监管要负责到底,采取多方面的验收工作,把政策落实到实处。针对工程质量上存在的问题,需及时与施工单位保持沟通,保证每个问题都能得到全面处理,真正对房建工程项目的质量加以验收。
结束语
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不仅关系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还会对未来的直接使用者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和控制力度。并且我们应该在施工的前期准备阶段、施工阶段以及后期的竣工验收阶段重点防范各类影响工程质量的问题,防患于未然,如遇到问题则及时处理解决,从而确保工程项目符合质量规范标准,给人们带来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辛晖,凌小舟.浅谈关于房建工程施工管理中质量控制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2013,08
[2]仝续风,关志红.探析房建工程管理与施工技术[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8
一、基本情况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凸显了新形势下国家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高度重视,是教育思想的进步,对于更好地培养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热爱祖国、品德高尚、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校是一所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学校,承担着全乡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背景下,我校坚持“激发学生兴趣、面向全体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契约精神、塑造优良品格”的教育理念,认真、扎实并常态性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各项工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学校非常重视《道德与法治》教学,借助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的东风,使《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发展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在实践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但也因条件的限制,还存在一些问题,现就我校的现状作一分析。
二、经验做法
1、规范开设国家课程。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从不随意增减每周的课时数,教师个人课程表与学校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完全一致;加大课堂巡查力度,坚决杜绝挤占《道德与法治》课行为的发生,严格贯彻落实国家课程设置。
2、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着力抓好以课堂为中心的阵地建设,指导教师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学期制定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引导教师科学设计课程教学方案,不定期地对教师课程实施情况进行督查和指导,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课程保障。
3、利用活动塑造学生品格。
发挥学校人力、物力、信息等各类课程资源,开展各项活动。一是充分利用每周四的队日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把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在活动中形成优良品质;二是增设实践活动课,减少课外作业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把时间还给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融入;三是每学期定期开展“美德少年”评选活动,用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1、学科专业教师严重不足。中心校对口分配的专业教师只有1人,其余全是由转岗教师担任《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6所村小均无《道德与法治》专职教师。该学科的教学在村小处于一片空白。
2、教师的思想、视野固守陈规。旧的、不科学教学思想、教学方式还存在,对课程标准研究得不够透彻,对新教材中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知识挖掘得还不够,部分内容不知如何去教。由于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已纳入考试科目,大多数教师存在应试心理,临近期末考试时,为了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老师往往要求学生机械重复地对知识进行强化记忆。过分追求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忽视学科育人。
3、教学资源分配不均:
虽然和以前相比,我校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地提升,但受学校资金的限制,现有的教学设施还是不能满足《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需要。我校中心校各个班级都配备了投影机和交互式电子白板并接通了宽带网络,但是各个村小仅配备了电视机,在教学硬件设施方面村小还是存在明显的短板。
4、教师、学生的对课程重视不够。部分教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老师存在认识的偏差,认为该学科是副科。不认真备课,上课随意性较大。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也不够重视,有些是想利用《道德与法治》课松弛一下被众多作业搞得很紧张的神经,有些是想利用《道德与法治》课消化一下其他学科的作业。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常为课堂纪律发愁;课堂气氛太“活”,有的学生趁机“捣乱”而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若教师过份严肃又使气氛变得死气沉沉,学生不参与配合,教师演独角戏,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
5. 社会和家庭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在农村,人们的整体素质普遍较低,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也不高。许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里来是为了考上高中、考上大学,他们关心的是语文、数学科目的分数,正是这些认识上的偏差,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四、工作建议:
1、强化监督,科学评估。
课程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未来学校竞争的重点体现在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普适性和个性化。普适性重在质量,质量越高,越适应社会的需求;个性化重在鲜明,越鲜明越受社会青睐。要达到这一目的,具体途径就是课堂。因此通过课程设置来发掘学生潜力,才能实现学校的育人的目标。科学评估,开足开齐课时。《道德与法治》学科无论在家长、学生、甚至是教师眼中都把它做为副科对待,在这种不重视的思想指导下,《道德与法治》被挤占就很正常了。但历经课改多年,学校领导、教师、家长越来越认识到德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为了保证《道德与法治》课能开齐上好,建议上级部门和各校教学评估中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开课、上课、学生的成绩考查作出科学的规定,并在平时的检查中认真落实。
2、构建体系,明确标准。
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着许多因素和条件。其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新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发挥学生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具体的评价策略(是应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还是以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为为主要评价标准)和手段还有待完善。
3、开发资源、拓展空间。
充分利用社区和街道及家长资源,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氛围,搭建展示的舞台。
4、加大投入,改进设施。
教学设备是完成教学内容的保证。我校中心校已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个别村小没有电视、网络、电子白板等,这些现代化的设教学备,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各学校增添教学设备,大力改进教学设施是加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重要因素。
一、人本意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理念
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因此,学校管理应该“教师第一”,在“以人为本”中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以教师和学生为本是落实和完善人本管理的具体抓手,学校要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内在教育需求,创设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增强师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让他们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人。
教育是一种服务,学校要为社会、家庭提供尽可能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学生成才、家庭成功、教师成长、学校成名”的目标。因而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特色、近期规划、远期发展等一系列的问题,都要体现人本意识。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教学管理实现“教师为本”的思想,其实质就是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为教师创设和谐的心理时空,实现“平等、尊重、合作、发展”的教学管理,在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就是更加注重人性,要把教职工看作主体,更多地关注人的独立性、人的个性发展、人的存在价值和人的情感需要,这种管理有助于挖掘每个人的内在潜能,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和学习热情。以人为本,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尽最大努力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教学、教研、管理上来。要将关于教育的社会要求转变为个体的自我要求,使校园处处充满人文智慧和人文关怀;要用信任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师,用欣赏的眼光衡量每一位教师,让每位教师都能受到尊重和激励,这是实现教学民主化的重要标志。
二、人本意识是教师有尊严地劳动的体现
教师是学校的建设者和教学工作的生力军,要在教师队伍管理、建设上彰显人本情怀,营造民主、公平、均衡发展的和谐氛围,让每一件事都体现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理念,让每一件事都能温暖人心、凝聚人心,把学校建设成教职工的精神家园。校长首先要有服务意识,为教师的发展服好务,为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服好务,使教师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对教职工要一视同仁,工作中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使复杂问题公开化、简单化。作为领导者要牢固树立和强化“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意识,真心爱护、关怀每位教师。具体要做到六个关心:一是关心教职工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和聘任;二是关心教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三是关心教职工的住房;四是关心教师的婚姻大事;五是关心教职工的子女上学和就业;六是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人工作顺心、学习用心、生活安心、处处舒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目标,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潜在能力,使他们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学校中,教师只是分工不同,每个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所以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尊重人的管理氛围,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互相发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要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不要事必躬亲,要给教师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使教师怀着快乐的心情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每一位教师的成就需要,不以同一目标培养教师,不以同一目标评价教师,使每位教师在不同的工作层面上都尝到成功的甜头;要善于搭台子、铺路子,使每位教师都有尝试成功的机会、显露身手的空间,体现“个体劳动,集体成果”的教育效果,因为教师的成果是从学生的成功中体现出来的。新时期教师素质的要求、学生素质的评价、学校德育社会化、青年教师的培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提高办学质量的关系、学校网络化管理等,都将成为我们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这些都是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