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儿推拿中医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是否真是各方面联动起来,这些投影在传统文化下的行业就能发展得有声有色,就能重续往日辉煌?在既有的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大环境下,这些沉疴多年的传统行业,需要的除了顶层设计上更多的思考,背后更深层次的行业格局变革外,还需要什么?或许,它们更需要一个对其有着正确客观认识的时代,以及这个时代里对其作用及价值认可的人们。
推拿,在中国有很长的历史。远古时期,先民在生存竞争中遇到意外损伤时,用手安抚体表患处会感觉到疼痛减轻或缓解,这就是推拿的雏形。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在抢救虢太子“尸厥”暴疾时,曾成功地运用了推拿等治疗方法(《周礼注疏》),是推拿医治实例的最早文献记载;到秦汉时期,已形成中国第一部推拿专著《黄帝岐伯按摩经》;隋唐时不仅有规模可观的按摩专科,还专门设有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等,并在太医署展开了有组织的教学活动;至宋金元时期,推拿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出现按摩催产法等。
嗣后各朝代均将推拿列为临床专科,促进了推拿疗法的普及和发展。明清时期,在全面总结推拿临床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发展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推拿治疗方法,形成了诸多不同的流派,有关专著达数十种之多。明清时期小儿推拿伴随着整个行业的兴盛也行至顶峰,现在有关小儿推拿历史及手法的古籍记载一般都源于此时。
小儿推拿作为中医儿科治疗领域的一个特色疗法,简便易行,适应范围广,无副作用。根据小儿不同病情,采取不同手法,对相关穴位进行刺激,其作用原理如同针灸。小儿推拿如果手法运用得当,不仅能健脑益智,促使机体阴阳平衡,而且还能增强小儿自身的抗病能力,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9月20日,笔者应约到知名小儿推拿专家、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廖品东位于百花东街的诊所。早上九点一刻不到,应诊厅中已满是患儿及家长,有的从百里外的其他市州赶来。其中一位是从雅安市石棉县赶过来的赵女士,其子患先天性脖颈偏斜,已在诊所接受推拿约一个疗程。据赵女士介绍,因不放心给儿子使用多含抗生素的西药,所以坚持每天来做推拿。来应诊的其他家长,问下来,莫不如此。
“大环境下的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过去应用规模颇为可观,但至今日,在川内,发展情况却乏善可陈。
据廖品东诊所的医师熊茜介绍,“现在川内专业做小儿推拿的只有三四家而已,而且专业程度还参差不齐。”川内一些中医院虽设有小儿推拿部,但据赵女士等患儿家长介绍,并没有像廖品东这样,专门做小儿推拿且专业、有效、细致。医院设置的“小儿推拿部”其价格普遍要比诊所高一些。
在廖品东应诊厅的入口处,贴有一张报价表,上面对成人推拿、小儿推拿、针灸、药疗等疗法都作了明细的价目规定。小儿推拿一个疗程下来需240元。
除却诊所数目的有限,还有横亘在其发展路上的另一问题——患者与诊所沟通渠道不畅。现在患者家长与诊所之间最基本的沟通渠道是QQ群,但这也是近几年的事。还有很多的患儿家长,只能靠认识的人口口推荐。
据廖品东介绍,他们拟筹建一个关于小儿推拿的网站,但因资金等方面的局限,还没提上具体议程。“一旦有大行动,就有点‘捉襟见肘’。”
在四川以北,同样是中药材大省的邻居甘肃省,小儿推拿已作为幼儿园老师的技能训练之一广为普及。推动这项举措的“肱骨之臣”,虽是西医出身但言必谈中医的甘肃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曾豪迈地说“愿用政治前途换中医发展”,这让从事中医三十多年的廖品东觉得大有“惺惺相惜”之意。“政府在推广上助一臂之力,小儿推拿的路走起来会更方便,走的可能会更远些。”廖品东说。
在这些表面现象、问题的背后,既有现状的形成还有更深层的缘故。自从早期传教士将西医(药)介绍到中国以来,西医(药)发展势头一路如火如荼。“西风压倒东风”是很长一段时间的行业格局。两个话题的背后是多年来中西方文化主导的拉锯战。
两者的较量虽是在中医药发展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但廖品东说,在主场的中医却没有多么的风光。部分传统中医的推广步履维艰,与此也大有关系。
“这波澜迟早会带来改观”
让廖品东愈觉有希望的是近些年国家及地方政府对于中医在政策方面的扶持。2006年至今,四川省关于推动扶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与决定接二连三出台。在2011年颁布的《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品“十二五”培育发展规划》中,中医药产业已被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扶持。
“整个大环境的发展方向很明朗”,廖品东说,“掀起的波澜迟早会带来改观。”
廖品东临床经验已有三十多年,从高中起就对各种中药及人体穴位小有研究的他,先后在绵阳中医学校、成都中医药大学负笈多年。自成都中医药大学内科研究生毕业后,凭借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至今。执教后为不使临床间断,上世纪90年代,廖品东在百花东街开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诊所。
三十多年间有一项工作廖品东一直没有停止,那就是对历代古籍中小儿推拿之法的总结与吸收。古籍的整理是一项极为繁杂的工作,各朝代记载之方法放在现代适合怎样体质的小儿患者,需要反复推敲验证;古籍缺失部分的考证以及大量的通假字与繁体字,使得工作极为繁琐与沉重。凭着一股对事业的热爱,廖品东笔耕不辍,在此基础上融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先后出版了《杂证推拿》、《小儿推拿》、《中医踩跷》等相关专著。
谌文峰
福建省残疾人康复教育中心, 福建 福州 350002
摘要: 目的:对小儿脑瘫患者经中医推拿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随机从我中心 2012 年 1 月~2014 年 6 月收治的小
儿脑瘫患者中抽取 50 例进行研究,对其采用多种中医推拿按摩手法进行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踝关节活动度以及 CSS (综
合痉挛量表)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经治疗,本组患者的踝关节活动度评分以及 CSS 评分均明显降低,和治疗前比较,组
内差异显著( P<0.05)。结论:小儿脑瘫患者经中医推拿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可快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具有见效快、治
疗方便和治疗费用低等优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小儿脑瘫;中医推拿;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837(2015)25-0223-01
脑瘫是脑性瘫痪的简称,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儿童神经
系统综合征。该病发作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
是发育不完全或非进行性的脑损伤,以异常姿势和运动障碍
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会伴随听力、视力损伤,智力障碍和癫
痫等症,甚至会导致终身残疾[1-2]。此类患者的康复涉及到很
多内容,通常需要长期治疗。但是对于普通家庭来说,长期
的治疗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导致很多家庭中途放
弃治疗。为了降低治疗费用,促进小儿脑瘫患者的康复,我
中心开始在临床治疗中应用中医推拿技术,并取得了不错的
临床疗效,并作出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中心 2012 年 1 月~2014 年 6 月收治的小儿脑瘫患者
中随机抽取 50 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的家属均自愿签署《知
情同意书》。本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 28 例,女性患者 22 例,
最小年龄为 0.7 岁,最大年龄为 12 岁,平均年龄为( 7.53
±2.38)岁。根据 Ashworth 肌张力评定法标准[3],有 15 例
为Ⅰ~Ⅱ级,有 28 例为Ⅱ~Ⅲ级,剩余 7 例为Ⅲ~Ⅳ级。
1.2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均接受健脾益气、循经点穴,捏脊、促进肌肉
恢复张力,进行关节活动,足底按摩和节段性按摩等多种方
法对其进行推拿按摩治疗。按摩时,注意控制力道,按摩约
0.5 小时为宜,每天 1~2 次,以 1 个月为 1 疗程。
推拿时,可播放节奏比较舒缓的音乐,还可以在蓝色或
者绿色为基调的房间内进行,帮助患者放松情绪,注意控制
按摩的次数、频率、力度和时间。在按摩前,备好滑石粉、
润肤油等物品,避免按摩时损伤患者皮肤。同时,按摩师还
应该根据患者的年龄和体质来制定科学的按摩方案[4]。若患
者有肌肉紧张的表现,则应在按摩前充分放松。
1.3 观察指标
1.3.1 记录本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踝关节活动度评分变化
具体测量方法为:患者取仰卧位,屈膝屈髋保持垂直,
此间由护士或家长转移其注意力,让下肢充分放松。医生用
右手握住患儿的小腿,并用左手的掌跟贴在患者的足跟部,
保持力度中等,将患者的足掌压到最大程度,然后用量角器
测量小腿和足背之间的夹角。共测量 3 次,取其平均值为最
后评分结果。
1.3.2 记录本组患者治疗前后的 CSS 评分变化
主要评价指标包括跟腱反射、三头肌肌张力(小腿)和
踝阵挛等。( 1)跟腱反射的评分标准为:①4 分:亢进;②3
分:比较活跃;③2 分:正常;④1 分:较弱; ⑤0 分:无反
射。( 2)三头肌肌张力的评分标准为:①8 分:阻力重度增
加;②6 分:阻力从轻度到中度增加;③4 分:阻力正常;
④2 分:阻力降低;⑤0 分:无阻力。( 3)踝阵挛的评分标
准为:①13~16 分:重度痉挛;②10~12 分:中度痉挛;③
7~9 分:轻度痉挛。主要评分指标为踝阵挛的次数,次数越
多,分值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 SPSS16.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采用 t 检验,对计
数资料采用 x2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本组患者的踝关节活动度评分以及 CSS 评分均
明显降低,和治疗前比较,组内差异显著( P<0.05)。具体
数据如下表所示。
表 1 小儿脑瘫患者经中医推拿治疗前后的疗效评分比较
( ±s)
组别 踝关节活动度评分 CSS 评分
治疗前( n=50) 86.01±12.83 11.41±2.42
治疗后( n=50) 72.61±9.13 7.23±2.94
t 值 6.0172 7.7621
P 值 0.0000 0.0000
3 讨论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脑瘫的发病原因和先天性因素具有
密切关联,胎儿在母体中的血氧状况和分娩过程中的多种因
素都可能是导致脑瘫的危险因素。因此,采用中医疗法治疗
小儿脑瘫就应该坚持补气健脾的原则来调节心神,以达到促
进正常的发育的治疗效果,尽力使姿态恢复正常。在本次研
究中,本组患儿均接受了多种按摩推拿方法治疗,取得了比
较显著的效果:经治疗,本组患者的踝关节活动度评分以及
CSS 评分均明显降低,和治疗前比较,组内差异显著( P<
0.05)。取得这一治疗结果的主要原因有:( 1)推拿是以中
医辨证理论为基础,通过穴位点按推拿的方式来改善儿童体
质,通过推拿,可促使脑血管、微血管和淋巴的循环,促进
新陈代谢,增强体质的作用。( 2)循经点穴,捏脊、关节活
动,足底按摩和节段性按摩等多种方法,可以全面恢复患者
的肌肉张力,提高关节的活动度。( 3)播放舒缓的音乐和在
特定色调的房间中治疗,既有助于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又有
助于缓解患者的肌肉紧张程度,不仅会提高患者配合医师治
疗的依从性,也有利于患儿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综上所述,
小儿脑瘫患者经中医推拿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可快速改善患
者的神经功能,具有见效快、治疗方便和治疗费用低等优势,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国宝,赵飞燕.推拿手法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临床应用
[J].大家健康( 学术版), 2014, 3( 23): 37-38.
[2]张勇.中医推拿及针灸治疗小儿脑瘫临证体会[J].中医
外治杂志, 2014, 1( 15): 58-59.
[3]刘振寰,赵勇,罗冠君,等.小儿脑性瘫痪中医推拿疗法
的临床应用研究[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
业委员会、湖南省中西医结合肝病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
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湖南省中西
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关键词] 小儿腹泻;推拿疗法;取穴;实用技巧
[中图分类号] R2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12-0165-04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massage therapy in infantile diarrhea
DU Jiayi1 WANG Hongping2 WANG Yan2 ZHU Yongqin2
1.Zhejiang Univercity of TCM, Hangzhou 310053, China; 2.Zhejiang Provinc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Hospital, Hangzhou 310006, China
[Abstract] Infantile diarrhea is a group of clinical syndrome characterized by the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stool and the chang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ool. It is a common disease in pediatrics caused by multiple pathogens and multiple factors.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causes of infantile diarrhea and the main mechanism of the treatment,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Chinese medicine massage treatment of infantile diarrhea, and summarize the main points of massage therapy in infantile diarrhea, and at last summarize the practical skills of massage therapy for infantile diarrhea. Strive to provide help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arrhea in children.
[Key words] Infantile diarrhea; Massage therapy; Acupoints; Practical skills
小儿腹泻或称泄泻病,是由多种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儿科常见病。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因此泄泻发生多因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脾肾阳虚、脾胃虚弱等。《幼幼集成・泄泻证治》说:“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荣卫。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而下降,而泄泻作矣”。
中医对该病的认识日臻成熟,临床总结出了丰富的经验及治疗方法。推拿疗法作为中医学特色外治法之一,因其显著临床效果和具有安全、经济、免除小儿针药之苦等优点而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目前对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临床观察报道,专门报道中医推拿对小儿腹泻治疗的文献整理研究相对较少,对此将近年有关小儿腹泻病因与推拿治疗机制、临床常用穴位及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腹泻实用技巧等文献综述如下,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和依据。
1 小儿腹泻病因与推拿治疗机制及疗效分析
小儿腹泻病因西医可分感染性(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感染引起,临床以病毒感染多见)与非感染性(饮食及气候)[1]。不同病因引起的腹泻常各具临床特点和不同的临床过程,若治疗未彻底或者治疗不当,常造成小儿腹泻迁延不愈,最终导致慢性腹泻。目前西医治疗根据患儿脱水程度、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情况,给予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明确有细菌感染时则给予抗生素治疗。
中医认为[2],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致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又因感受外邪,或伤于饮食,导致泄泻多发。《幼科发挥》阐述:泄泻有三,寒热积也[3]。中医通过望闻问切、辨证分析,一般治疗多采用中药内服或中医外治,中医外治主要有推拿、针刺、穴位敷脐、穴位注射、灌肠洗浴等[4],临床上疗效显著,而推拿因安全、操作简单、疗效显著被临床广泛使用。
中医推拿治疗从整体入手,辨证施治,通过作用于患儿体表穴位,使经络疏通、气血通畅,最终达到调节五脏六腑,促进和增强机体的新陈代谢及自然抗病能力的目的。现代医学认为,人体的手指神经末梢最为丰富,故小儿手指是调节脏腑功能最灵敏处,推拿治疗疗效最为显著[5],其原理是通过刺激机体体表感受器(即穴位),唤起机体相关应急反应以调整大脑皮层的失衡状态,使大脑皮层的失衡状态恢复正常的兴奋与抑制[6]。林法财等[7]认为,推拿可增强患儿免疫力,调整胃肠活动。杨晓仙[8]研究表明,捏脊等多种推拿治疗手法可以帮助促进胃液分泌,提高消化酶活性,增强胃肠蠕动。还有研究表明,推拿还可增加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及血清中补体的效价[9]。此外推拿还可起到调节气血、健脾畅肠和清热解毒等功效,在改善腹泻症状[10]方面取得显著疗效。
申莉鑫[11]选取临床77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两组,分别予西药口服治疗及小儿推拿疗法,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证实小儿推拿疗法可有效缓解婴幼儿腹泻临床症状,改善患儿病情。王国毅等[12]选取247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予小儿推拿,对照组予对症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腹泻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大便性状评分、疗效评分优于对照组,证实小儿推拿治疗儿童腹泻可明显减少腹泻次数,改善大便性状,缩短病程时间。时宏伟[13]采用推拿健脾祛湿法治疗小儿腹泻159例至大便次数正常,质地成形,兼证消失,结果总有效率达95.45%。王有谦等[14]总结临床60例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婴幼儿腹泻疗效显著。刘世玲[15]应用三字经派小儿推拿治疗婴幼儿腹泻,总有效率达95.65%。凡此总总不一而足,得出结论:中医推拿疗法临床治疗小儿腹泻确有疗效,能明显减少大便次数、改善大便性状。
2 中医推拿实用取穴浅谈
通过收集整理近30年临床文献[16],建立数据库进行筛选统计分析可得,推拿治疗小儿腹泻辨证分型与非分型治疗比例约为1.1∶1;在辨证分型治疗中,居前四位的为寒湿泻、湿热泻、伤食泻、脾虚泻,与教材中辨证分型一致。临床使用辨证施术治疗亦取得显著疗效,其常用辨证取穴法如下。
2.1伤食泻
临床表现为大便酸臭,夹食物残渣,泻前哭闹,泻后痛减,伴口臭纳呆、呕吐酸馊、不思乳食等症,指纹紫滞,舌苔厚腻或微黄,脉滑。治以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临床取穴[17]:八卦(定位: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半径所作圆周;功效:消宿食、降胃逆、调五脏、和中利膈、顺气化痰、升清降浊;操作:用运法,顺时针方向掐运,称运八卦)、六腑(定位: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功效:清热凉血、消食导滞、解毒;操作: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清大肠(定位: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功效:调节大肠功能,清热利湿,导积滞;操作:从虎口直推向食指尖为清,称清大肠)。尿少加利小便以实大便,腹痛加外劳宫以温中止痛。此与相关学者临床195例婴幼儿腹泻施治结果相符,辨证组有效率较常规组有效率多4.6%,统计学处理P
2.2脾虚泻
临床表现为进食后腹泻,便溏,色淡不臭,完谷不化,伴乏力倦怠、面黄肌瘦等症,舌淡苔薄,脉缓弱。治以健脾益气,温阳止泻。临床取穴[5]:外劳宫(定位:掌背中,与内劳宫相对处;功效:性温,可温中健脾止泻,升阳拳陷散寒;操作:揉法,称揉外劳宫,临床应用较多;用掐法,称掐外劳宫)、补脾(定位:拇指末节罗纹面;功效:补虚扶弱、补脾利湿、益气和中、生肌合胃;操作:旋推或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捏脊[定位:“夹脊”穴,位于腰背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功效:调整阴阳、通理经络;操作:食指半屈,用双手食指中节靠拇指的侧面,抵在患儿的尾骨处;大拇指与食指相对,向上捏起皮肤,同时向上捻动。两手交替,沿脊柱两侧自长强穴(后上3~5 cm处)向上边推边捏边放,一直推到大椎穴(颈后平肩的骨突部位)]、补大肠(定位: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功效:调节大肠功能、固肠h便、温中止泻;操作: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推上七节骨[定位: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穴)成一直线;功效:温阳止泻;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下而上作直推,称推上七节骨],腹泻时间长兼肾虚者加补肾。敖杰[19]运用推拿治疗婴幼儿脾虚型腹泻86例,其中痊愈74例,好转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35%。
2.3 湿热泻
临床表现:泻时急迫,大便水样或蛋花汤样,色黄且臭,伴发热、呕吐、烦渴、腹痛等症,指纹红紫,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利湿。临床取穴[20]:退六腑(定位操作同上,功效:清热凉血、解毒)、清大肠(定位操作同上,清泻肠道湿热之邪)、清脾(定位同上;功效:泻脾胃湿热;操作:旋推或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推下七节骨(定位同上,操作反之,功效:泄热通便)。呕吐加八卦以降胃逆,尿少加利小便以实大便。李奎久[21]观察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湿热泻61例,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2.4 寒湿泻
临床表现:大便清稀多沫,色淡不臭,伴腹痛肠鸣,口不渴、小便清长、四肢不温,指纹色红或青,苔薄白腻、脉浮。治法:温中散寒,化湿止泻。临床取穴[22]:外劳宫(定位操作同上,功效:健脾止泻、温中散寒)、清胃(定位: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功效:和胃健脾;操作: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胃经)、脾俞(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功效:健脾胃、助运化、祛水湿;操作:用食、中二指端揉,称揉脾俞)。外感伴头痛加揉阳池以祛风止痛,风寒加揉一窝风以祛风散寒。阮薇等[23]通过临床实践,证实采用辨证治疗小儿腹泻,较之非辨证治疗(常规操作)疗效更佳。
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腹泻临床常用穴位[24]有大肠(病位所在,取大肠清其湿热邪气而治其本腑)、脾土(补中益气,促进蛋白质及淀粉的消化)、七节骨(泻热通便,通过调节脊髓中枢调整括约肌功能[25])、龟尾(通过局部作用刺激括约肌收缩)等,其中脾经与大肠经应用频次最高,与王艳国等[16]研究相一致,其余穴位有板门、中脘、脊柱、足三里、脐部、小肠、天枢、胃经、六腑、手阴阳、脾俞、胃俞、运土入水、三阴交、坎宫、外劳、大肠俞、小天心、五指节、三焦俞、四横纹、天河水、肾水、利小便等。除去辨证取穴,临床亦有先选取基本手法和穴位,然后根据分型加减治疗、少量取穴治疗[26]及单一手法为主(捏脊疗法)治疗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3 临床小儿推拿疗法实用技巧总结
小儿腹泻一般起病急骤,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小儿推拿疗法佐治小儿腹泻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儿病情,疗效确切,值得推广。临床使用小儿推拿疗法需注意:(1)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耐受力差,不宜竭力攻伐,故手法应轻柔深投,刺激强度应适宜;小儿肌肤薄嫩,为避免损伤皮肤,推拿时应适当使用介质,如姜汁、甘油、滑石粉等,手法部位如有皮肤破损、皮肤病、湿疹、疱疹、脓肿、烧伤、烫伤等,暂不宜行手法治疗,以免引起局部感染;推拿应先从刺激小的手法开始[27],让患儿逐渐适应,以免小儿哭闹影响治疗,尽量获得患儿配合,方能达到最佳疗效;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腹泻当做到“手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柔和为贵”,手法要柔和深透,适达病处,根据患儿调整刺激强度;正确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2)须配合正确喂养与科学护理,尽可能地减轻患儿痛苦,缩短病程,促进患儿及早康复;治疗同时家长应给予患儿足够的液体预防脱水,可选择米汤加食盐或ORS补液盐;停止高脂肪和难消化的食物,适当减少进食量以减轻胃肠负担;(3)如有必要,可加用微生态疗法、肠黏膜保护剂等,明确存在感染则适当加用抗生素;如临床患儿病情较重,甚至出现亡阴亡阳之症时,不能单靠传统医学治疗,必须结合中西医共同治疗,以提高疗效[28]。临床情况多变,医者必需应时而动,懂得变通,当以治疗效果为先,力求及早免除患儿疾患之苦。
临床观察结果证实,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须得辨证准确,取穴和手法正确、时间足够,方可取得理想疗效。
4 问题与展望
小儿腹泻病是消化系统的主要疾病,是目前小儿重点防治疾病之一。中医推拿是东方文化遗产的瑰宝,历代儿科医家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临床时间中,为中医儿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古至今均有广泛的应用,是我们挖掘的宝库。小儿推拿流派的研究,流派的传承,流派文献的整理;小儿推拿文献的整理,包括小儿推拿疗法专著,附载于幼科专著内、附载于其他医籍内和附载于其他书籍内与推拿相关的文献摘记的整理以及推拿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研究等。
目前小儿推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临床研究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如临床作用机制研究缺乏;临床医家治疗方法纷乱错杂,流派较多;对手法操作和疗效标准等尚无统一认识,在刺激量、刺激频率、刺激时间的统一量化标准等方面均无统一量化标准;临床循证研究缺乏大样本数据;缺乏重症患者的治疗临床经验等。发展和完善小儿推拿基础理论,进行动物研究、循证医学研究,建立统一量化标准,制定出相应的监控指标,包括小儿推拿手法量化标准、小儿推拿操作补泻标准、小儿推拿特定穴位作用机制、小儿推拿穴位定位及功效的确认、膏摩疗法等,实现治疗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将是今后研究所需进行的方向和目标。
随着医药水平的发展和提高,中医药在治疗小儿腹泻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小儿推拿治疗腹泻也随之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如何能更有效地利用其为临床服务,为小儿的健康服务;怎样进行统一规范量化的操作,建立标准的流程,甚至走向国际化发展道路,将是接下去所需要进行开展的方向。任何一种疗法,只有不断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副作用,才能使其不断进步与发展。努力继承发展规范小儿推拿疗法,使其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更好地造福人类,为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王卫平. 儿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51-260.
[2] 汪受传. 中医儿科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53-154.
[3] 万全. 幼科发挥[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73-78.
[4] 罗光全. 小儿腹泻病治疗新进展[J]. 包头医学,2014,38(2):73-75.
[5] 廖娜,王海泉,贾学秀. 推拿治疗小儿脾虚型腹泻的研究概况[J]. 中医外治杂志,2013,22(3):49-50.
[6] 朱佩东. 推拿治疗婴儿(湿热与寒湿型)腹泻32例临床疗效[J]. 按摩与导引,1999,15(1):39.
[7] 林法财,费飞,郭亚雄. 推拿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30例疗效观察[J]. 新中医,2011,43(9):81-82.
[8] 杨晓仙. 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观察[J].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2):1301.
[9] 俞大方. 推拿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6.
[10] 吕亚洲,耿巧玲. 金双歧联用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50例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7):151.
[11] 申莉鑫. 小儿推拿疗法佐治婴幼儿腹泻临床分析[J]. 妇幼保健,2014,8(23):172-173.
[12] 王国毅,李亚伶,王德英. 小儿推拿在儿童腹泻治疗中的作用[J]. 西南国防医药,2011,21(5):509-510.
[13] 时宏伟. 推拿祛湿疗法治疗小儿腹泻145例临床观察[J].按摩与导引,2005,21(9):39-40.
[14] 王有谦,武巷安. 小儿推拿治疗婴幼儿腹泻60例[J]. 实用医技杂志,2003,10(4):349.
[15] 刘世玲.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治疗婴幼儿腹泻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15,10(9):273-279.
[16] 王艳国,曾庆云,郭秀琴. 小儿推拿治疗腹泻特定穴应用规律研究[C]. 第十二次全国推拿学术年会暨推拿手法调治亚健康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集,2011:52-56.
[17] 张志范.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在小儿腹泻中的应用[J]. 中医外治杂志,2013,22(2):42-43.
[18] 甘霖. 中医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腹泻42例临床观察[J]. 中医药导报,2012,18(5):69-70.
[19] 敖杰. 辨证推拿治疗婴幼儿腹泻的观察[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1,8(4):42-43.
[20] 徐玲,李志山,陈光明,等. 推拿治疗小儿泄泻湿热证临床研究[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5):725-726.
[21] 李奎久. 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湿热泻的临床研究[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22] 何嘉莹,周翔. 推拿对寒湿型小儿秋季腹泻预后影响的比较研究[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6):774-776.
[23] 阮薇,陈志伟,严隽陶. 小儿腹泻推拿治疗研究进展[J]. 按摩与导引,2006,22(9):36-38.
[24] 冷丽,罗红平,费翔,等. 小儿推拿治疗伤食泻现代文献分析与临床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 4(5):419-420.
[25] 刘维菊,梁静,廖品东. 小儿推拿止泻四法的配伍特点及意义[J]. 四川中医,2005,23(7):100-101.
[26] 怀善峰,于庆春,陈东. 三穴推拿法治疗“小儿腹泻”绉议-附103例疗效分析[J]. 按摩与导引,1996,(3):24.
[27] 孙武权,严隽陶. 推拿手法频率的理论探讨与实验研究[J]. 按摩与导引,2012,22(9):146-147.
【摘要】 目的:运用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常见的小儿腹泻。方法:可采取、运、按、摩、揉、掐及捏脊等基本手法,对小儿腹泻进行治疗。结论:经过推拿法的治疗、对不同类型的腹泻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补法 泻法 基本手法 选穴
小儿腹泻又称消化不良。是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一种消化道疾病。中医认为小儿脾胃薄弱,凡喂养不当,饥饱无度,饮食生冷或不洁,或外感风寒,过热或受凉,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失调,而引起腹泻。小儿腹泻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溏薄,甚至稀如水样,或者排便势急,有倾泻的状况。常伴腹部胀痛,恶心呕吐,发热,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状。
既往治疗多以抗炎补液、纠正酸中毒、助消化药物,但部分患儿治疗时因口服药物困难、呕吐,或疗效不明显,而采用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腹泻,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法,可以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1 一般方法
1.1 寒湿泻的推拿治疗:寒湿泻多表现为大便清稀多沫、色淡不臭、肠鸣腹痛、面色淡白、口不渴、小便色清、苔白腻,指纹色红。
治疗方法:补脾经200次,大拇指面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推三关穴100次,从大拇指或食中指从腕推向肘。补大肠200次,推大肠经,沿食指尖至虎口一线食指外侧缘;揉外劳宫3分钟,小儿握拳时中指所接触部位。揉脐3分钟。揉尾椎300次,按揉足三里穴3分钟。
1.2 湿热泻的推拿治疗:湿热泻多表现为腹痛即泻、急迫暴注、色黄褐味臭、灼热、身热、尿少色黄、苔黄腻,指纹色红。
治疗方法:清胃经200次,大拇指下方向,向手掌方向直线推动。清脾经200次,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线推动。清大肠200次,自虎口向食指尖的外侧直线推动。推三关100次,在小儿前臂内侧靠大拇指一直线,用大拇指或是食指直面从腕推向肘。推六腑200次,用大拇指指面或是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按揉天枢穴2分钟。小儿俯卧位,揉龟尾3分钟。
1.3 伤食泻的推拿治疗:伤食泻多表现为腹痛胀满、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大便量多酸臭、口臭或伴有呕吐酸馊,苔厚或垢腻。
治疗方法:补脾经200次,在小儿大拇指面顺时针方向旋转推动。清大肠300次,自虎口向食指尖的外侧直线推动。揉板门200次即小儿大鱼际。运内八卦100次,小儿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作园,顺时针方向圆圈推动。摩腹3分钟,揉中脘、揉天枢、按揉双侧天枢、足三里穴各1分钟。
1.4 脾虚泻的推拿治疗:脾虚泻多表现为反复发作、面色苍白、食欲不振、便稀夹杂食物残渣舌淡苔薄。治疗方法:补脾经300次,在小儿大拇指面顺时针方向旋转推动。补大肠300次,从小儿食指尖直线推动向虎口。推三关穴300次,沿小儿前臂内侧靠大拇指一直线,用大拇指或是食指直面从腕推向肘。推板门300次即小儿大鱼际,摩腹、揉肚脐、足三里各2分钟。捏脊5-10遍,揉龟尾、按揉肾俞2分钟。
2 典型案例
男婴,7个月。腹泻症状:便呈黄绿色、蛋花样,白天腹泻3次,晚上腹泻4次,连续腹泻两天,进药要"培菲康"二日无效果,第三天腹泻呈黑黄色水样便,气味很臭。小儿食欲和精神状态还可以。经问诊后得知小儿喜吃鸡蛋,有时一天可进食两个鸡蛋。诊断为伤食腹泻,故选择伤食腹泻的小儿推拿基本手法治疗,早晚个一次。第二日,小儿腹泻明显改善,便样有所好转,治疗效果非常明显,连续施术一日,第三天小儿腹泻基本痊愈,并叮嘱其注意控制饮食,多喝水。
3 体会
推拿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历经几千年风雨沧桑的磨炼而益发显示旺盛的生命力,在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当代社会中依然具有其他疗法不可替代的医疗作用,而小儿推拿学作为推拿学的一部分,在当代更是以它见效快、疗效高、无毒副作用、易接受不复发等特点,在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当代社会中依然具有其他疗法不可替代的医疗作用。总之,大家可以根据小儿腹泻的具体症状配合使用穴位和推拿方法。小儿推拿的治疗不仅仅拘泥于推拿,大家可以试着药物和推拿结合治疗,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方法:辩证分型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60例,有效率达100%。
结论:此方法疗效显著,操作简单,无副作用,患儿易于接受。
关键词:厌食推拿疗法辩证治疗
【中图分类号】R2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75-02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本病古代文献称“不思食,不嗜食”。好发于1-6岁的小儿,本病的病变脏腑在脾胃,小儿厌食可分为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脾胃阴虚、肝胃不和四型。自2006年1月至2012年8月,我科门诊共收治厌食患儿60例,采用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取得显著疗效,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60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病人,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最小8月,最大8岁;病程最短2月,最长2年。
1.2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中医司1998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①以厌食为主,食欲不振,厌恶进食,或偏食,饮食无规律,食量明显少于同龄正常儿童。②厌食病程较长,连续2个月以上。③形体消瘦或基本正常,面色少华,常伴有恶心、干呕,食后腹胀,便干或大便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容易出汗、外感、心烦等。④排除各种急慢性疾病及服药所引起的厌食。
2治疗方法
2.1脾失健运型。症见面色少华,不思纳食,或食而无味,拒进饮食,形体偏瘦,苔白腻或微黄,指纹淡,脉尚有力。治宜,和脾助运。取穴:补脾经,清胃经,运内八卦,指揉小横纹,揉一窝风,推四横纹,推板门,清天河水,指揉足三里,摩腹,捏脊。
2.2脾胃气虚型。精神较差,面色萎黄,厌食、拒食,若稍进食,大便中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大便不成形,患儿易出汗,易外感。苔薄净或薄白,指纹淡,脉缓无力。治宜健脾益气,佐以助运。取穴: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清板门,运内八卦,推四横纹,揉中脘,揉关元,揉脾俞,捏脊,指揉足三里。
2.3胃阴不足型。症见口干多饮而不喜进食,皮肤干燥,缺乏润泽,夜寐不宁,磨牙,便干溲黄,舌红少津,苔少或光剥,脉细。治阴养胃,佐以助运。取穴:补胃经,运内八卦,推四横纹,揉板门,平肝木,分推手阴阳,揉二人上马,运水入土,揉中脘,揉脾俞,揉胃俞,捏脊。
2.4肝旺脾虚。症见厌食或拒食,性躁易怒,好动多啼,磨牙,便溏溲少,舌光苔净,脉细。治宜平肝运脾。取穴:补脾土,补肾水,清肝经,清心火,掐揉五指节,揉承山,揉板门,揉内劳宫,运内八卦,推四横纹,指揉足三里,指揉章门,揉脾俞,摩中脘,摩腹。
小儿推拿治疗顺序一般先四肢,再胸腹,最后背部。推拿操作中所用的剂一般采用滑石粉、爽身粉等。
3结果
3.1疗效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食欲显著增强,食量增加。好转:食欲好转,食量略有增加。未愈:食欲未见改善。
3.2疗效分析。脾失健运型、脾胃气虚型、胃阴不足型、肝旺脾虚型推拿治疗均有效。60例患儿经临床治疗最短5天,最长30天,一般经推拿治疗10天,食欲均显著增强,有效率达100%。
4讨论
4.1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常见病因为:①饮食不节,喂养不当,乱投辛肥甘厚味。②多病久病,损伤脾胃。③先天不足,后天失养。④情绪变化,思虑伤脾。小儿厌食的病变无论由何种病因所至,病变脏腑均以脾胃为主[3],其发病机理关键在于脾失健运。如《灵枢·脉度篇》:“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说明脾气调和,则知饥纳谷,食而知味。
4.2辨证分型推拿作用。辨证分型治疗小儿厌食症是根据小儿脏腑娇嫩,脾胃发育未完善,消化机能较弱,“易虚易实”“脾常不足”等特点制定的。治疗上补则易壅滞气机,消则易损伤正气,因此历代医家多主张“运脾”。治疗以补脾经、揉脾俞、揉胃俞、摩腹为主,有健脾助运的作用,揉中脘、揉脐等手法直接作用脾胃可增强疗效。偏于脾气虚者,加推三关、揉外劳宫、一窝风、关元等穴位,助阳益气。偏阴虚者,加清胃经、揉胃俞,宜重宜久;揉二马、运水人土、运土入水、补肾经等滋阴养胃。阴虚多热加揉内劳宫、天河水滋阴退热。当脾虚时肝木可乘侮,肝偏旺时采用清肝经、清心火、掐揉五指节、指揉章门,抑木扶土,以平肝运脾。因为脾胃虚损,纳运无能,湿滞中焦,湿邪郁久化热,还要顾及五脏六腑。采用清胃经、清板门、清天河水,以通为用,以通为补。四缝穴是经外奇穴,有调理脾胃、清热除烦、消积化滞、养阴生津等作用,是治疗厌食的要穴。配揉板门、足三里开脾胃之门,补益气血,健脾和胃,加强脏腑功能活动。运内八卦可以消宿食,开饱胀。捏脊对背部五脏六腑的腧穴有较大的刺激作用,通过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调整脏腑功能及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达到祛病健身,尤其对脾胃虚弱所致的厌食等各种病症有独特的疗效[4]。诸法合用,从而达到治疗厌食症的目的。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厌食症体现了内病外治的中医治疗特色。由于其方法简便,无副作用,易于患儿接受,成为儿科治疗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8
[2]邓大学.中医临床备要基础篇[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95
【关键词】中医;针灸;推拿;临床应用
针灸和推拿属养生治病之道。针、灸有别,针法指在体表的腧穴上进行针刺、叩击、放血等操作,灸则指用艾绒做成艾柱、艾条或艾绒装入温灸器中,点燃后熏灼皮肤的一定穴位,进行温热刺激。 推拿,又称按摩,古称按跷、案抚。最早发现于明朝儿科专家万全所著《幼科发挥》,后经过手法的发展演变,变成了现在所常见的推拿。
1针灸推拿的治疗原理作用
1.1随着针灸医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和日趋完善,针灸也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其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针刺或艾灸腧穴,以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就儿科疾病而言,除了治疗小儿发热、咳喘、遗尿、腹泻、厌食等常见病多发病外,尤善长于治疗小儿脑瘫、脑积水、脑炎后遗症等神经系统疾病。针灸作用机理基本可概括为镇痛作用、调整作用、促进防卫、提高免疫机能作用。(1)镇痛方面,其最突出成果是针刺麻醉,现已广泛用于100多种外科手术中,并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2)调整方面,它主要是通过对人体呼吸、消化、内分泌、泌尿、血液及神经等各大系统的病理状态,起到良性的调整作用,从而使机体机能状态得到改善或恢复;(3)促进防卫、提高免疫力方面,主要表现为针灸具有明显的抗炎和提高机体免疫力作用。总之,针灸对人体各大系统许多器官和组织有明显调整作用,特别是在病理状态下,它可以使偏盛偏衰或失衡紊乱的脏腑机理恢复常态,这就是针灸能治疗许多疾病的基本原因之一
1.2推拿,古称按摩,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作用原理则是通过经络穴位来调节脏腑各组织器官间的平衡,加速新陈代谢,修复各种损伤,以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1)皮肤是直接接受推拿治疗的人体组织,然而皮肤具有调节机体温度和保护皮下组织不受伤害的功能,推拿作用于皮肤不仅使表皮温度温度升高,而且还能使局部深层组织的温度升高,软化和松解皮肤和皮下粘连的组织。(2)当关节损伤后,正确的推拿治疗,可使血液、淋巴液循环加速,水肿消退,粘连松解,功能障碍的关节能逐渐增大活动范围,达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生理功能,有利于骨关节损伤的康复。(3)凡关节错位、肌腱滑脱等有关组织解剖位置异常而致的病症,均可运用推拿手法得以纠正。(4)推拿能增加毛细血管的数量,增大管径,使血液循环大大改善。同时还能促进病变组织血管网的重建,恢复血管壁的弹性,改善管道的通畅性能,降低血液流动的外摩擦力。(5)推拿后可降低胃泌素的分泌和增强小肠的吸收功能等,所以对消化系统功能性病变有较好的治疗效果。(6)推拿可降低周围感觉神经末梢的兴奋性,故常用于止痛,提高肌肉兴奋性,则用来治疗肌痉挛。(7)轻柔的推拿手法能使患者情绪放松、稳定,可减轻或消除心理上对疾病的不良反应,因此推拿也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手段。
2中医针灸推拿临床应用
2.1目前,针灸能治疗或参与治疗的病症有460多种;有明显疗效优势的病症有100多种。针灸适应症:神经、精神系统病症: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儿脑瘫、周围性面瘫、偏头痛、失眠、焦虑及抑郁、癔病、耳鸣耳聋、脊神经炎等,软伤科疾病:风湿关节痛、骨关节炎、软组织劳损、颈肩腰腿痛、足跟痛等。内脏病症:慢性胆囊炎、阑尾炎、胃炎、反酸、呃逆、尿储留,外科、皮科:皮下肿瘤(纤维瘤、脂肪瘤、粉瘤)、腱鞘囊肿、扭伤、带状疱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斑秃等,妇科:痛经、闭经、盆腔炎、不育不孕等,头面五官科:眼睑下垂、面肌痉挛、牙痛、复视、视神经萎缩、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等。比如定位: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主治:①月经不调、闭经、遗精阳萎、小便频数②失眠多梦健忘③咳喘咳血便秘④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⑤腰膝酸痛足跟痛内踝痛。
2.2目前推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且医院开设推拿专科门诊,中医推拿门诊部已分为小儿疾病推拿、内妇科推拿、运动系统疾病推拿,同时还收治部分外科和五官科疾病。相关疾病的治疗:(1)颈、腰间盘突出症:运用牵引、针灸、推拿、TDP照射,具有中医特色的保守疗法,免除手术的痛苦和后遗症,效果显著。(2)脑血管疾病:运用电针、火针、推拿、器械康复,有效防止肌萎缩、关节痉挛、关节脱位和各种畸形的发生,效果良好。
2.3对于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后遗症的偏瘫、言语障碍吞咽障碍等,其后期康复治疗宜首选针灸推拿。最容易体现针灸推拿的治疗效果的,还是当属于皮外骨伤科病症。该类病症首先是诊断上较神经系统病症较为容易,而且治疗上周期短,效果还比较明显。
结论:总之,中医针灸推拿虽是一种古老的医疗方法,但是它具有独特的医疗作用,在与现代医学科学相结合的基础上,一定会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综上所述,针灸推拿治疗确实是一种简便、实用、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但关键的问题是要正确掌握手法、穴位、解剖部位,临床上要运用恰当。要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应认真学习,刻苦学习,反复体会、实践,逐步摸索和掌握治疗规律。
参考文献
[1]程立红;试论下者举之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J];湖南中医杂志;1995,(S2)
关【关键词】小儿肺炎;中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386-01
前言:
临床上,小儿肺炎是一种常见病,在一年四季的发病率都比较高,尤其是在冬春季节交替时发病较高。小儿肺炎如果治疗得不彻底,可能不断反复发作,从而对幼儿的发育和成长产生制约。中医上对小儿肺炎有着长远的认识,并有相应的安全治疗方案。
1中医对小儿肺炎的认识
1.1中医对小儿肺炎病名的思考
小儿肺炎相当于中医儿科病名中的“肺炎喘嗽”,为儿科四大病症之一。肺炎喘嗽的命名首见于清代医家谢玉琼的《麻科活人全书》,是作者对小儿麻疹病程中出现发热、咳嗽、气急、鼻煽等肺气闭塞证的命名。谢氏在叙述麻疹时指出,若出现“喘而无涕,兼之鼻煽”,称为“肺炎喘嗽”。《儿科心鉴》中“气促原因肺未清,开口出纳喘候真,鼻煽痰鸣肺将绝”,亦是描述肺炎喘嗽。不过,根据小儿肺炎的主证来追溯文献记载,早在《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中就提到了“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等类似小儿肺炎的描述。在唐宋之前,各医家对于小儿肺炎的描述多为“喘鸣”、“肺胀”,如元代曾世荣的《活幼心书》中提到的“胸高气促肺家炎”,正是指小儿肺炎。本病病情重,加之传变快,因此古人又称之为“马脾风”,如明朝万全在《幼科发挥.五脏诸病》中提到“马脾风者,肺胀也,上气喘急,两邪煽动,鼻张闷乱喘喝声嘎,痰涎壅塞”。
1.2中医对患儿的临床表现的分类认识
中医将小儿肺炎临床表现分为两类:常证包含风寒闭肺、风热闭肺、痰热闭肺、毒热闭肺、阴虚肺热、肺脾气虚;变证包含心阳虚衰、邪陷厥阴。其中,常证中的痰热闭肺证较为常见,且由于其变化多端、传变迅速,引起了儿科临床研究方面的广泛重视。在近二十年间关于“儿”、“肺炎”及“中医”的 700 多篇文献中,有 160 余篇提及痰热闭肺证,虽然具体描述略有不同,如“痰热壅肺证”、“痰热阻肺证”,但其症状描述都是一致的。同时,可查询的提及具体用药的文献约140余篇。由此可见,现代中医学对于痰热闭肺型小儿肺炎的重视程度。
1.3中医对于小儿肺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诸位医家对小儿肺炎的病因病机研究和看法不尽相同,如《婴童宝鉴》中说道“小儿客风伤肺即气促”,以及《巢氏病源》中提到的“肺气有余,即喘咳上气,若又为风冷所加,即气聚于肺,令肺胀,即胸满气急也”。中医学认为,小儿肺炎的致病因素分为内因外因,外因是感受风邪,或由其他疾病传变而来;内因为小儿形气未充,肺脏娇嫩,卫外不固。小儿外感风邪,外邪由皮毛或口鼻而入,侵犯肺卫,肺失宣降,清肃不利,导致肺被邪困,肺气郁闭不宣,故化热灼
津,炼液为痰,阻于气道,肃降无权,从而出现气喘、咳嗽、痰鸣、鼻煽等肺气闭塞的证候,发为肺炎。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中提到“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指出了痰饮壅肺是小儿肺炎病机的关键。
现代中医学对痰热闭肺型小儿肺炎的病因病机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与发展。在病因方面,以热为主。小儿脏腑娇嫩,为“稚阴稚阳之体”,易寒易热,且肺居上焦,六之邪入里易速化热,故以感受风夹热邪为多见。在病机方面,邪阻于肺,肺气郁闭,化热生痰,痰随气逆,所以咳喘多痰;痰热互结,痰热郁闭于肺,则肺气壅塞,宣降清肃不利,发为痰热闭肺型肺炎。
2中医小儿推拿疗法
2.1中医理论依据
在发病初期有高热的情况下,着重于清热手法,涤痰手法次之;发热且热势不甚、以咳嗽为主者,则清热手法、涤痰手法参半;低热、以痰多音重为主者,则涤痰手法为主,清热手法次之。一般在热势逐渐退去时,也会酌情减少清热手法的用量而逐渐倾向于涤痰手法。
2.2清热推拿手法机理及作用
清热推拿法主要有清肺经、退六腑、水底捞明月、清天河水,清大肠,其作用分别为:
清肺经:清肺泻热,止咳化痰。
退六腑:清热,主治实热证,为大凉要穴。
水底捞明月:大凉清热,善清三焦之热。
清天河水:清热解表,除烦。有清热不伤阴的特点,善治一切热证。
清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因此,肺经郁热,可通过清大肠来达到清肺热的目的。
2.3涤痰推拿法机理及作用
涤痰推拿法主要有清脾经、揉掌小横纹、运内八卦、开璇玑、分推膻中、按根和丰隆、天突、乳旁、肺俞。其作用分别为:
清脾经:化痰涎,清热利湿。
揉掌小横纹:化痰涎,消郁热,开胸散积,为治疗肺炎的要穴。
运内八卦:止咳化痰,宽胸理气,降气平喘,清热发汗,平衡阴阳。
开璇玑:理气化痰。
分推膻中:虽然开璇玑包含了分推膻中的手法,但在这里仍单独列出并应用,主要是为了加强膻中宽胸理气,宣肺止咳的作用。
按揉丰隆、天突、乳旁、乳根:丰隆是祛痰要穴;乳根、乳旁、天突位于胸腔,有良好的止咳化痰作用;揉肺俞用于止咳化痰,补益肺气。
患儿往往伴有食欲不振、饮食难消、肠热便秘等情况,加之有些患儿素体虚弱,可佐以清板门、推下七节骨和足三里。抗生素的应用常常对患儿胃肠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上方的基础上,可酌情加用逆时针摩腹、揉天枢。其作用分别如下:
清板门:消食化滞,健脾和胃,清热止泻。推下七节骨:泻热通便。
揉足三里:健脾和胃,强壮身体。
逆时针摩腹: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揉天枢:疏调大肠。
结语:
中医上通过清热涤痰推拿法配合中西药物进行治疗小儿肺炎,以清热推拿法清肺内邪热、涤痰推拿法祛除痰邪。中医上讲,热退痰消,意味着郁闭肺气之邪被祛除,肺气宣发肃降功能恢复,水液得以输化,则各种临床症状与体征得以解除。
参考文献
[1] 王利民,王立勤,赵瑞凤.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78例体会[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9,51(01):26-27
关键词:经络按摩;穴位敷贴;湿热泻
小儿泄泻是由多种因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1],相当于西医的小儿腹泻病。据流行病学统计,全世界每年近400万婴儿死于腹泻[2],是婴幼儿死亡的前3位主因之一。本病夏秋季节较多见,尤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3年10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儿科收治的3个月~2周岁湿热泻患儿且病程≤3 d,排除有重度脱水或明显中毒症状需要抢救及重症监护者、有消化道出血者、有先天畸形者及有皮肤破损者共60例。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1998):①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脓便或脓血便。②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中医诊断(《中医儿科学》):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根据是否应用经络按摩加穴位敷贴辅助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分组征得患儿家属的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一般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小儿腹泻病常规基础治疗及护理:液体疗法、消化道黏膜保护剂,合并心肌受损者予营养心肌,有感染者控制感染,有发热者按科室常规退热处理,并给予适宜饮食。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经络按摩及穴位敷贴。
1.2.2经络按摩方法 经络按摩1次/d,泻停为止。推拿部位以上肢相关穴位为主,操作过程中随时根据需要,在施术部位涂上剂。具体操作流程:①清胃经:胃经穴位于小儿拇指掌面近掌端第1节。操作时,左手中指或无名指夹住小儿左手4指,再以拇指与食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或食指、中指自患儿掌根直推至拇指根部,用相同的方法推小儿右手,左右各推100次,频率50次/min。②清脾经:脾经穴位于小儿拇指桡侧缘从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操作时,操作者左手中指或无名指夹住小儿左手四指,拇指与食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单方向直推小儿脾经穴,从拇指指尖推向拇指根,用相同的方法推小儿右手,左右各推100次,频率50次/min。③清大肠:大肠穴位于小儿食指桡侧缘,从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操作时,操作者左手持小儿左手,将小儿左手食指呈伸直状态,右手食中二指夹住小儿左手拇指,用右手拇指单方向直推小儿大肠穴,从虎口推向指尖,用相同的方法推小儿右手,左右各推100次,频率50次/min。④推三关:三关穴位于小儿前臂桡侧,自腕演纹至肘横纹成一条直线。操作时,操作者左手持小儿左手,右手食中指指面,沿小儿左前臂桡侧,自腕横纹推至肘横纹,用相同的方法推小儿右手,左右各推50次,频率50次/min。⑤推六腑:六腑穴位于小儿前臂尺侧,腕横纹至肘尖处成一直线。操作时,操作者以左手持小儿左手,以右手食中指面,沿小儿左前臂尺侧自肘横纹推向腕横纹,用相同的方法推小儿右手,左右各推100次,频率50次/min。
1.2.3穴位敷贴方法 穴位敷贴药贴由南海区妇幼保健院药剂科统一按下列方法和规格制作:将检验合格的中药饮片藿香、陈皮(药品提供:广东省佛山市彬康药业有限公司,药品有质量证明、卫生检验报告,全部药物使用同一批号)用粉碎机粉碎为200目细粉,将其按藿香粉:陈皮粉:黄凡士林=1∶1∶4的比例加入灭菌黄凡士林(加适量石蜡调硬度)中,搅拌混合均匀,加热5min,冷却降温,凝固后制成1 cm×1 cm的膏块附着在医用输液贴(5 cm×5 cm大小)。操作:备好药贴,取得患儿及患儿家属的配合,定位足三里(双)、脾俞(双),用少许生理盐水清洗穴位部位皮肤,擦干,贴上药贴,固定,嘱固定药贴至少2h,如发生不良反应可撤掉药贴。疗程:贴敷时间2 h/次,1次/d,泻停为止。
1.2.4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4]①显效:治疗72 h,大便次数≤3 次/d或恢复正常,性状基本正常,全身症状消失。②有效:治疗72 h,大便≤5 次/d,但> 3 次/d,大便性状好转,水分明显减少,体温恢复正常,其它全身症状好转。③无效:治疗72 h,大便次数>5/d次,大便性状基本未改善,全身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
1.2.5统计学分析 所有临床观察结果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11.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统计描述采用 ,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采用率,统计推断采用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的组间比较则采用秩和检验,显著性水准采用P
2结果
2.1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30例,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为3~24个月,平均为(11.00±5.70)月,其中年龄为3~12个月19例,年龄12~24个月11例;入院体重7~17 Kg,平均为(9.33±2.12)Kg。治疗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为3~24个月,平均为(11.50±7.56)月,其中年龄为3~12个月17例,年龄12~24个月13例;入院体重5~12 Kg,平均为(8.61±2.31)Kg。提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年龄、入院体重及性别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表2。
3讨论
小儿湿热泻证因湿热之邪,蕴结脾胃,下注大肠,传导失职,故见泻下急迫如水样蛋花汤样;湿性粘腻,热性急迫,湿热交蒸,壅遏肠胃气机,故见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湿热困脾,则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若伴有外感者,可见发热,其热重于湿者,则见口渴,苔黄,湿热在下,故见小便短黄。治宜清热利湿。本研究应用经络按摩加穴位敷贴辅助治疗小儿湿热泻,结果显示,治疗组需住院治疗时间(5.17±1.26)d较对照组(7.63±1.69)d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穴位推拿按摩是通过络脉-经脉-脏腑的联系传导治疗信息,发挥祛热利湿,调整脏腑阴阳、经络气血、运脾和胃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5]。姜宏[6]据近10年研究报道表明,推拿后神经系统、组织器官可释放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并以此改善血液循环,加速致炎物质和酸性代谢产物的清除,从而产生治疗效应。动物实验已证实了在泄泻时,经过推拿,可以增加动物的体重、血红蛋白及使小肠损伤的黏膜、炎性细胞浸润及时修复,表明推拿手法有消炎作 用[7]。于娟[8]采用清胃经为主,配合其它穴位治疗小儿泄泻(湿热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
穴位贴敷是指将膏药或用各种液体调和药末而成的糊状制剂,贴敷于一定的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此法历史悠久。现代研究已经证实,药物贴敷对体表某一部位的刺激会使局部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通过反馈信息原理,促进人体神经、体液调节作用和免疫功能,改善组织的功能活动。清代外治大师吴师机说:"外治之理即是内治之理",完善了中医外治的理论基础。敷贴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在现代药剂学中称为经皮给药系统。小儿正处在发育阶段,各脏腑功能尚不完善,尤其肝肾的解毒排泄功能不健全,对许多药物的代谢、排泄和耐受性差,药物使用不当或长期应用,易引起中毒。而小儿的皮肤对药物的透皮吸收较好,药物能很快进入血液循环,起效迅速。将药物贴于小儿皮肤上,这种经皮给药的方式,既避免了小儿打针吃药之苦,又避免了药物对消化道的影响及肝肾的损伤,从而减少输液反应及药物的毒副作用等。研究表明,皮肤间层有储存作用,药物经皮吸收后,可避免口服或注射给药中时间血液曲线上表现的峰谷现象,使药物浓度曲线平缓而持久,并能绕过肝脏的首过效应,从而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综上所述,应用经络按摩加穴位敷贴辅助治疗小儿湿热泻可以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疗效确切,方法简单、易操作,易被临床护理人员学习与操作,也易被患儿接受,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增加了护士与患儿、家长之间交流的机会,增强了患儿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国家医疗费用负担,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韩新民,汪受传,虞舜.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指南[J].中医儿科杂志,2008,4(4):1-3.
[2]吴迪.小儿腹泻临床用药的发展[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018):3209-3210.
[3]史字广,单书健.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小儿腹泻专辑[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57,109.
[4]方鹤松,魏承毓,段恕诚,等.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2(6): 381.
[5]方鹤松.第十五届全国儿科主任高级研修班讲义-感染性腹泻诊断与治疗的进展[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
[6]姜宏,杨志良.推拿疗法的生化机理研究和假说[J].辽宁中医杂志,1988,5(7).
关键词:小儿泄泻;推拿疗法;脾胃虚弱
中图分类号:R256.34;R24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4-0693-02
小儿泄泻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水样为主症,是由外感六、内伤乳食、脾胃虚弱导致运化失常所致。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对营养需要较多,但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推拿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而在小儿特定穴位上施推拿手法能增强小儿消化系统功能。笔者现以推拿治疗小儿泄泻患儿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临床资料本组50例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在1~5岁,平均2.4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20余天。病例选择符合小儿泄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弱型,西医诊断除外痢疾、霍乱等感染性腹泻。
1.2诊断标准①大便次数增多,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褐色而臭,可有少量黏液。②食少纳呆,神疲乏力,面色少华。③大便镜检可有少量脂肪球,少量白细胞。
1.3适应症①符合小儿泄泻诊断标准。②特别适用于小儿伤食泄泻。症状:3个月~5岁患儿,黄绿色稀便,水样便,次数增多,便酸臭或如败卵,夹有奶瓣或食物残渣。
1.4禁忌症皮肤溃烂、痢疾、严重腹泻伴脱水或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2治疗方法
推法:①推上七节骨,从长强至腰2,100~300次由下往上推。②推华陀夹脊穴:由长强至第一胸椎,连续20~30次。③太阳膀胱经俞穴,第一侧线,脊柱旁开1.5寸,由长强穴至大杼穴,第二侧线,脊住旁开3寸,由长强穴至附分穴,连续20~30次。④由下往上捏脊10次。⑤指揉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2~3min。⑥推胃经线,由气冲穴至不容穴,20~30次。⑦指揉神厥、中脘、天枢穴,5~6min。⑧指揉足三里2~3min,80~100次。
3疗效判定标准与结果
3.1疗效判定
显效:大便次数和症状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面色红润,病原学检查阴性。有效:大便次数减少,全身症状改善。无效:大便次数未改善,全身症状无好转或加重。
3.2结果经过推拿治疗后,大部分症状有明显好转,其中治疗2次后大便完全正常6例,治疗3次大便完全正常8例,治疗4~7次大便完全正常29例,另有5例仅大便次数减少,配合输液后痊愈,2例无效,症状加重,故总有效率96%,显效率86%,有效率10%,无效率4%。
4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