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农业智能化范文

生态农业智能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农业智能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农业智能化

第1篇:生态农业智能化范文

 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总结

 近年来,***区依托区位优势,科学定位,高点起步,按照“抓投入、调结构、扩规模、建精品、提效益”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实施黄蓝国家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工作大局,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立足“三个先行”,筑牢农业园区建设基础

(一)规划先行。制定了《***区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重点打造“四带、五区、二十园”。“四带”:即沿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南二路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带、广蒲河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武家大沟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等四条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五区”:即牛庄现代农业产业区、龙居生态林示范区、南二路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区、广蒲河高效生态农业区、沿海生态渔业示范区等五大现代农业产业区;“二十园”:即蓝海设施农业及生态养殖基地、宝力新能源循环农业产业基地、华林庄园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等20多个重点建设的现代农业项目。

(二)政策先行。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区新型城郊农业产业发展若干扶持政策的意见》、《***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意见》、《关于扶持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和《***区鼓励旅游业发展暂行办法》,区财政每年列支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给予全方位扶持。对规模化示范园区当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不含土地租赁、流转费用)以上的,按照当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0%给予补贴;对新创建为国家、省、市级示范区的,分别奖励3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同时,建立了“政府扶持、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发展机制,整合多部门涉农资金,捆绑用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配套完善现代农业园区管理办法和扶持政策,着力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近年来,区财政累计兑现现代农业政策扶持资金3400多万元,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13000万元,争取国家、省、市等上级各类现代农业政策资金1700万元。

(三)服务先行。将农业园区建设列入全区重点工程项目调度督查范围,强力推动工作落实。区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农业、发改、住建、财政、国土等部门和各镇主要领导组成的农业园区重点工程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调度会议,研究解决相关问题,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由农业部门牵头,整合职能部门力量,加强协调配合,凝聚管理、协调、指导、服务工作合力,为农业园区建设提供立项、规划、用地、资金、技术、信息等全方位服务,推动全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迅猛发展。

二、集聚“三大优势”,提升农业园区建设水平

(一)集聚产业优势。将休闲观光农业、设施高效农业、生态循环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主攻方向。近年来,重点建设了牛庄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南二路休闲观光农业园区、龙居镇生态林场、史口镇广蒲河生态农业示范区等4个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大宋鸿丰设施蔬菜、宋氏菌业食用菌、有朋生态园等9个现代农业精品园区;重点实施了蓝海生态农业种植养殖基地、宝力新能源循环农业等11个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内容涵盖果蔬、食用菌、渔业、畜牧、苗木花卉、休闲观光农业等优势主导产业。目前,全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3.82亿元,建成标准化蔬菜基地2.6万亩,苗木花卉基地3.27万亩,标准化水产养殖基地3. 8万亩,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41处,生态林场5万多亩。

(二)集聚科技优势。将农业科技进步作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支撑和保障。扎实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重点试验、示范、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支撑现代农业稳定发展,各农业园区承担市区农业科研项目3项。承担省农业技术推广项目7项,参与农业创新性科研9项。积极与山东农业大学、省农科院、中国林业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结合,解决了自身技术力量的不足的问题,使园区成了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推广、示范的基地。先后挂牌成立了华林庄园、蓝海生态农业基地等6个高校教学实践基地,3个农业科技研究中心。创建新型农民学校,组织农技专家到示范区授课,为示范区建设培养农业技术人才,积极推广设施农业,在蓝海、华林、福源等示范园区建设智能温室16万平方米,蓝海种植业基地部分温室实现了无土化栽培,温室内全部实现了粘虫板、杀虫灯和生物农药防控技术。加快推进循环农业发展,培育了宝力新能源等一批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园区。在胜大奶牛场、阳光庄园牧业公司生态养殖园区先后引进了TMR全自动奶牛日粮混合机5台,奶牛监控系统4套、智能化自动挤奶设备6套;在全区新配套畜牧信息化平台“一点通”终端机2台;规模以上养殖场区配套畜牧养殖智能化生产监控系统5套。

(三)集聚区位优势。立足中心城区特色,着力打造三种模式,引领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一是休闲观光模式。以南二路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串连南二路沿线的揽翠湖、华林庄园、黄河森林乐园等9个农业观光景点,打造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二是高效生态模式。以牛庄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广蒲河流域生态农业示范区为主要载体,实行“一园多区”,重点打造集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三是旅游度假模式。以龙居生态林场为主要载体,实现林业资源与黄河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打造集森林公园、郊野旅游度假于一体的休闲观光胜地。

三、创新“三项机制”,激发农业园区建设活力

(一)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土地流转程序,探索制定分区域土地流转指导价。成立镇、街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试点,建立区级土地流转平台,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备案、登记和档案管理等工作制度,采用合作开发、反租倒包、土地入股等形式,确保失地农民利益。通过一系列机制的实施和落实,依法流转土地9.4万亩,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创造了条件。

第2篇:生态农业智能化范文

近年来,顺义区按照北京市政府提出的“实施221行动计划,加快发展以拓展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和示范功能为代表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要求,基本形成了两港三带五园多点的花卉苗木产业格局。以牛山皇冠梨、大孙各庄万亩红提、河北村大樱桃、北石槽御杏为代表的10万亩优质果品产业基地。

顺义区设施果树建设现状

(一)设施果树面积和产量

截至2008年上半年,全区发展设施果树总面积达612亩,其中设施结果面积344亩,总产量26.8万公斤,产值达538万元。

(二)主要栽培树种

全区设施栽培树种以草莓、葡萄、杏、欧李为主,桃、木瓜为辅,生产模式主要是促早栽培。

(三)分布

目前,全区90%以上的设施果树主要分布龙湾屯镇、大孙各庄镇、北石槽镇、张镇4个果品产业大镇。这4个镇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已建成了一批规模化的设施基地,如龙湾屯镇、张镇的设施草莓,北石槽镇的槽御杏,以及大孙各庄镇的设施葡萄。

(四)设施的主要类型

砖钢结构的日光温室和钢架结构的塑料大棚是顺义区果树设施栽培主要采用的两种设施。其中,砖钢结构的日光温室是最常用的设施类型,占全区果树设施总数的75.2%,钢架结构的塑料大棚仅为24.8%。

顺义区设施果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一次性投入大,资金不足

发展果树设施存在着一次性投入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果树的设施栽培太多需要采用三年生以上的大苗,苗木的购置费用高;二是果树树体高大,要求采用大跨度高空间的设施结构,设施投入高;三是果树的设施栽培,需要配套相应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二)设施结构不规范,类型单一,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低

顺义区的果树设施栽培,多年来一直沿用以日光温室为主、塑料大棚为辅的设施类型,其中约有30%的日光温室是利用原蔬菜温室改造而成。设施类型单一、结构老旧,缺少高质量、大跨度适合果树设施栽培的新型温室和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设施建设,而且在建造过程中缺乏统一的建造标准,设施内各种配套设施(如二氧化碳补气系统、补光系统、内外遮阳系统、温室风机、水湿帘幕墙、农业机械等)配备不齐全,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低。设施类型、功能参差不齐,对设施内的小气候环境因子的可调控性差。

(三)技术要求高,掌握难度大,从业人员素质低

果树设施栽培相对干露地栽培要求较高,要求生产者对设施内栽培树种的需冷量、花粉育性、适宜授粉组合、白花结实力、果实发育等特性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掌握难度大。而目前顺义区从事设施果树生产的,仍主要是农村“4050人员”,技术素质偏低,技术管理措施往往不到位。

顺义区设施果树产业的发展思路及解决办法

(一)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科学规划,结合本区现有的梨、葡萄、苹果、樱桃、小杂果五大特色果品产业化基地,以及潮白河、顺平路、东山暖带、京密路至北运河4条特色旅游、休闲、观光、采摘带建设,充分发挥全区现有的资源优势,通过政策导向推动,实行区域化布局。在顺平路、京平路、京承路、龙塘路等主要道路两侧,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的高效节能型设施果树产业带,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设施果树试验示范点,推广特殊的果树设施栽培模式(架式栽培、防雹防乌网、避雨设施等),完成不同树种、不同品种、不同成熟期合理搭配,开展产前、产中和产后系列化服务,逐步形成相对集中、优势明显的规模化特色产业。坚持走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之路,走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全面提高设施果树整体水平、果品档次和整体效益,推进全区果树设施栽培产业化的进程。

(二)推广现代化新型设施和配套技术,统一果树设施建设标准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引进推广现代化新型设施,包括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设施和特殊的果树设施栽培模式(架式栽培、防雹防鸟网、避雨设施等),引进推广先进的配套技术措施,如节水灌溉技术、小型轻便农业机械、计算机监测系统等,逐步实现果树设施栽培的机械化、精准化和信息化。高标准制定统的果树设施建设标准,对新发展的设施果树要求采用适应顺义区气象生态条件、高效节能环保的果树栽培专用类型,规范设施的建造,提升全区果树栽培设施的整体水平。

(三)加大科研投入,制定果树设施栽培标准化技术体系

积极引进并筛选出顺义区果树设施栽培适宜发展的树种和专用优良品种。研究、完善并不断规范不同树种设施栽培早期丰产、树体控制与连年优质丰产技术。研究并制定果树设施栽培的技术标准,建立高标准、高安全、高效益的标准化技术体系,加强对生产的指导。从建园起就规范栽培技术,量化设施果树栽培关键技术指标,规范栽培密度,树型(高度、结果枝数量、每果枝的果实数),需肥种类、数量及需水量的最佳供应期,不同发育阶段的温度(包括气温和土温)、湿度、光照和二氧化碳调控指标,休眠进程与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相关指标,农药使用的最佳种类、时期与用量,以及蜜蜂授粉的最佳时期与使用量等各项操作,提高全区果树设施栽培的整体技术水平。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结合全区果树设施生产实际情况、存在问题以及产业发展趋势,聘请有关专家,以集中办班、现场示范、技术指导、交流研讨、编写发放信息资料等形式,重点开展果树设施栽培特点、先进适用的果树设施栽培配套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使果树设施栽培中应用的技术逐步规范化和标准化,稳步提高设施果树的产量和质量。

(五)加大政府扶持,引导设施果业的良性发展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引导设施果业的发展。主要扶持环节包括:规模化、标准化的高效节能型设施果树产业带建设,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设施果树试验示范点建设,特殊的果树设施栽培模式(架式栽培、防雹防鸟网、避雨设施等)的推广,设施专用优良品种、砧木的引进,先进的配套设施和技术措施的引进推广,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第3篇:生态农业智能化范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农业机械;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S220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对于国民经济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农业机械的现代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不但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降低劳动强度,还能能够促进种植技术的改进。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提高农业机械的技术水平与科技含量,这是生态农业的必然要求。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于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与农业机械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有着重要推动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产量与质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的技术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综合学科,主要涉及机械学、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等。农业机械中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机械故障率下降,操作者人身安全保障好;工作效率提高,产能增加;操作性能改善;功能增加,适应能力增强;安装维护较为简单。在电子信息化时代,农业机械所融合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本文将简要介绍几种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实例,从多个角度论述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于农业机械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1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CAD是一项融合了计算机图形学、网络通讯和数据库等多领域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让使用者能够借助计算机对产品进行设计、修改、优化和输出效果。该项技术大幅提高了农业机械的设计效率,缩短了开发周期。农业机械的研发需要很大的计算量,其运动过程的分析较为繁琐。依靠原有的作图法,凭借经验进行设计不适应现代农业对农业机械的需求。而CAD技术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不但提高了设计效率,还能够促进设计人员的创新研究。CAD能够帮助研发人员进行农机常用机构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农业机械空间多作用力分析以及农业物料在定轨迹、平面和空间运动的分析。在具体的实践中,CAD在农业机械设计的以下几个方面应用比较广泛:通过构建犁体数学模型,以三维图形系统进行处理,提高犁体设计的效率;利用CAD的传动设计模块、悬挂参数设计模块等,实现总体设计,获取最佳的旋耕机参数;在数据库的支持下,以模糊方式结合智能CAD技术,进行联合收获机的总体设计。

2 虚拟现实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智能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和图片模式识别等技术以实现为用户构建三维世界的技术。该项技术能够进行动态环境建模、生成实时三维图形、实现立体显示等,是一项能够进行应用系统开发的多种系统的集成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在农业机械的开发中,可以进行几何建模、运动建模、物理建模、声音建模和模型分割,实现农业机械设计最优化。其还有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通过模拟各种极端环境和突发危险,对农业机械的操作者进行培训,提高应急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3 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在全球范围内来看,农业机械吸收电子信息技术的速度越来越快,这也正与现代农业集约化、现代化、高效性、节能性与环保性发展的大趋势相一致的。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引发了农业机械的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农业机械的过程监视、控制、诊断与通信等技术性能不断提高;能够减少农药、化肥与其他各类资源的消耗,实现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建设;及时提供农业机械的过程信息,实现其精准化执行过程;提供舒适安全的操作环境,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实现农场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实现农业机械田间作业的科学调配与规划。拖拉机是最常见的农业机械,其正朝电子化、网络化与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欧洲,大中型农业机械普遍配备电子监视与控制系统的电子设备,对于重要的模块采用独立微处理器电子控制单元的方式。在各类农业机械智能化的发展中,接口的通用化变得越来越重要,如各类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的总线挂接的标准接口。为了农业机械的体系化构建,必须使得各类农机的电子系统具有通用性和兼容性。并应建立相应的总线通信通用设计标准。目前,在农业机械应用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总线标准协议基础为CAN协议。电子监视仪表正在取代传统的仪表盘,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改善操作者与机械的交互界面的人机接口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欧洲的部分大农场,集群调度和管理决策支持技术也正在推广开来,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4 其他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依托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实时控制技术和传感技术等,新的液压技术在农业机械的运用中变得更加娴熟。计算机视觉技术则通过对图像进行处理,能够对农产品进行无损检测,并被应用到农业自动化收获机械的研制中来。综合利用GPS差分技术、超声波技术和传感器技术构建的高精度导航系统,对于农业机械的集群作业意义重大,提升集群作业效率。

参考文献

[1] 赵志强,卢昕,林甦君.机电一体化技术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J].农民致富之友, 2012(20):132-133.

[2] 曾杰,鲁东.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及实践[J].中国农机化, 2000(4):33-34.

[3] 李霞,王维新.虚拟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J].农机化研究, 2005(3):54-56.

第4篇:生态农业智能化范文

由红、白、黑三色设计而成的康缘药业司标,象征企业如新生朝阳,活力四射、生机勃勃,且以博大的胸怀,泽被天下、温暖人类。其中红、黑组成的OK图案寓意阴阳平衡,红色代表健康、向上,黑色代表力量、稳健;“0”象形朝阳,“K”字嵌入“0”的部分为白色,象征白衣天使,寓义把最好的产品奉献人类――“与健康结缘、与平安相伴”――那是康缘人的天职与使命。

品质源于实力

1999年,崛起于黄海之滨江苏省连云港市的康缘药业,成就一家以创新中药、生物医药以及大健康产品生产流通为主营业务的大型健康产业集团,为誉“中国创新中药现代化的先行者”。其产业布局医药工业、医药商业、生态农业、国际贸易、健康服务业五大板块。尤其,聚焦中药优势领域,依托完善的中药创新研发体系,实施大产品、大品牌、大健康战略,那是企业发展与未来的“立脚点”、一个轴心。

康缘药业的中药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她的精致提取生产链的各个环节,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而被录选国家工信部《关于开展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荐的通知》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全国唯一入选的中药企业,发挥着中国中药走向国际化发挥了标杆性的示范作用。

康缘药业,成就中药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多项之“最”:国内同行业中拥有国家级新药证书最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数最多、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最多、以及开展现代中药国际化研究最深入。更有多项技术系国内首次工业化应用,部分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

首先,“中国美丽工厂”的典型示范代表的康缘药业,以智能制造、中药创新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联袂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投资4.8亿元设计建设新一代中药注射剂提取精制数字化工厂,涵盖物资采购、产品生产、物流配送、市场销售、临床应用等产品全生命周期,实现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向绿色低耗转变,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促进传统中药产业技术升级改造,推动中药数字化精准制造,以实现中药智能制造的目标――即致力于创建品牌产品、打造品牌形象,促进我国传统中医药行业转型升级,推动中药走向世界――打造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生物医药健康产业集团为宗旨。

其次,作为一家纯粹的中药制药企业的康缘药业,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理念,率先提出应用先进的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建立从原料、提取物到制剂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产品均一、稳定、可靠;创造性地提出了“让中药回归药物属性”的理念,以桂枝茯苓胶囊国际化项目研究为示范,深入开展产品效应物质基础研究,建立了国际先进的复方中药口服固体制剂质量控制体系,并在美国开展了治疗原发性痛经||期临床研究,为推动中药国际化进程做出示范。

今天,康缘药业的中药先进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和中药数字化提取精制工厂建设,重点围绕热毒宁注射液等中药大品种的工艺以及产能要求进行设计,创新集成先进的自动化控制和过程分析技术,开展中药生产过程全程质量控制技术研究,满足了中药智能化生产的产业需求。

据悉,康缘药业将在2017年年底完成企业制造体系整体智能化、数字化体系升级,为实现中国药品制造工业4.0、中药先进制造2025添砖加瓦。

品牌创新未来

“康缘”品牌,积淀于企业产品品质――国内A股上市公司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新医药产业化基地重点骨干企业、国家中药现代化示范企业、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全国专利工作试点先进单位、中国医药企业创新力二十强、全国中药工业企业十强、全国医药工业百强,一个现代中药生产、经营、研发及中药材种植的创新性企业。

2012年,康缘药业动工兴建现代中药数字化提取精制工厂,这是一座集现代制造与艺术布局为一体的花园式工厂,座落于江苏康缘现代中药健康产业园――成为系统、全面解析中药品种的药效物质基础,为实现中药智能化制造、打造品牌中药提供依据与基础。工厂采用生产数据信息管理技术,基于MES和ERP系统,进行全厂的生产信息化和流程化管理,逐步实现“实时放行检测”(RTRT),形成中药提取物的数字化生产,成为具有创新实践与技术示范作用的品牌工厂。

2014年,随着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深入研究、质控体系的不断完善,公司开始着手从生产制造上实现技术升级。通过持续、系列化的品牌推广,

“精品国药,康缘创造”的品牌理念得到广泛传播,品牌知名度、认知度与美誉度得到大幅度提升。企业建立了品牌培育体系,确立了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路径、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创建企业品牌的战略思想,强化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包括品牌管理部在研发、生产、质量等方面引入全面品牌管理理念,逐步确立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路径、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创建企业品牌的战略思想――即以智能制造支撑品牌发展的长远规划。

同时,确立“精品国药,康缘创造”的品牌理念,致力于打造安全有效、质量均一的高品质中药,向全球患者提供服务。“康缘创造”的“创”,就是创新研发,即在传承经典古方的基础上,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围绕中医优势领域,运用药物研发的前沿和先进技术,开发国际先进、现代临床认同的创新中药,推动中药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造”就是智能制造,即以创新引领产业技术升级,推动中药的标准化与智能化制造,有力确保药品质量稳定均一、安全有效。

榱巳弥幸叱龉门,康缘药业探索解码中药,并通过一系列技术的创新集成应用,为明确中药的物质基础及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技术保障,构建了现代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及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并率先探索实践利用数字化控制、智能化生产等新技术、新方法改变传统的中药生产方式,实现智能制药,从而保证临床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特别是保证了高风险中药注射剂品种的安全可靠,保证了患者的用药安全,凸显公司依托来自临床一线的信赖、在市场服务与产品管理方面的成功运作,彰显了康缘的品牌影响力与作为国内领先制药企业的承诺和使命。

康缘药业,重点围绕热毒宁注射液等中药大品种的工艺以及产能要求进行设计,创新集成先进的自动化控制和过程分析技术,开展中药生产过程全程质量控制技术研究,满足了中药智能化生产的产业需求,在中药复杂体系的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中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康缘药业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为实现中药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范例,也为建立“中国药品制造工业4.0”、中药先进制造2025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余年,康缘药业依托数字化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共性技术,推进生产制造技术方面的先导性探索,引领中药产业步入智能制造高端。“2016年健康产业临床最信赖的品牌”权威,康缘药业的两大主导品种桂枝茯苓胶囊和热毒宁注射液入选中成药细分领域TOP9品牌,体现了康缘药业在行业中强劲的研发实力、卓越品质、创新精神和品牌影响力,展示了康缘致力于中药现代化、传统中药产品改进及研制新型中药制剂的不懈追求。仅2015年,公司中药6类新药银翘清热片和冠心平颗粒的申请被受理,其中银翘清热片已完成审批。

有人说,智能制造在改变着商业模式,推动着中国品牌实现弯道超车――康缘药业,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不断发扬变革创新的企业精神,居安思危、居危思创,增强对集团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研判和谋划,保持鹇远力,专注创新,整合资源,统筹协调推进医药工业、医药商业、健康服务业、生态农业、国际贸易等产业板块联动发展,构建集现代健康服务、健康产品、健康文化于一体的大健康产业格局,为构筑健康中国梦贡献康缘力量。

第5篇:生态农业智能化范文

随着我国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城市人对回归大自然产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向往环保生态的生活环境。大城市周边区域以及市区内适合农业生产的空间,以其优越的区位优势成为满足人们这种需求的理想场所。青岛农业总体上已进入到现代都市农业时代。即墨毗邻青岛城区,区位优越,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农业有条件逐渐向园区化、设施化、工业化方向发展。人们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必然要求改变原来即墨农业的“城郊农业”定位,改变其仅提供农产品和原料的物质方面的单一功能,而向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又能为人们提供精神文化等多方面需求的现代都市农业的方向发展。近年来,即墨市立足经济社会发展,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不断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深度开发和拓展农业的新功能,增进产业融合,使现代农业产业服务青岛,融入青岛,成为青岛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园区聚集引领发展

近年来,即墨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发展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在资金、技术、设施配套等多方面进行了倾斜扶持。特别是最近几年,日光温室、大拱棚、中小拱棚发展较快,设施农业园区不断涌现,让农业项目在园区“抱团”,把园区打造成项目发展的“洼地”,使农业园区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全市的设施农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全市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近10万亩,成规模的农业园区150多处。即墨市已成为山东省最大的出口甘蓝生产基地,大姜、华南型黄瓜、食用菌、设施西瓜等种植面积都居青岛市前列。

(二)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意拓宽发展空间

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无公害农产品、优质果茶等高效种植为主的生态农业,进一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目前,以生态观光、茶果采摘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村、观光园20余处。全市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山东省旅游特色村3家,省级旅游强镇3个,省级“好客人家”农家乐7家,青岛市星级农家乐12家,直接从业人员3000多人,户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最高可达100万元。

(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品质

在发展都市农业过程中,始终坚持实施生态循环战略,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的“六统一管理”。积极推广以生态绿色、节水节肥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实现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市发展蔬菜、果茶等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38个,面积22万亩;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154个。

(四)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品牌带动促农增收

即墨市以放心菜、放心肉、优质粮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此带动农户发展绿色种植,培育农业品牌。一是品牌农业逐步壮大,形成了以蔬菜和茶叶为代表的品牌农产品聚集区。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深入挖掘“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的潜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创建农业品牌。以品牌为带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前,全市注册农产品品牌300余个。涌现出“白庙”芋头、“鳌福”绿茶、“金口玉芽”芹菜等青岛十大名特优农产品;“鳌鹤春绿茶”、“大任河粉条”等近百个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出灵山韭菜、七级食用菌、华山甜瓜等一批区域性知名农产品。

二、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存在的问题

现代都市农业还在发展初期阶段,为都市居民提供的休闲、教育、体验等功能还不多,存在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一是名特优少,知名度较低,品牌农业发展差距较大。缺乏叫得响、知名度高的品牌。二是园区档次不够高,科技和装备水平一般。缺乏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精品产业,园区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低,产业链短。三是特色不突出,缺乏创意,精品少。缺少让市民在休闲观光过程增进对以农业和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高效生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还不够。四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还有待完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大和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

三、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对策建议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是打造现代都市产业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实现即墨市现代都市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世界眼光谋划,国际标准要求,制定完善发展规划

即墨地域东、中、西部存在明显差异,分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层次,按照“东果茶、西蔬菜、中粮油”的空间布局,整合资源,带动现代都市农业整体突破。东部自然环境多样,交通便利,应结合蓝色硅谷建设,重点发展生态农业、高档次果、茶种植为主的精品农业,大力开发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等生态功能,建设土地集约、技术密集的现代高效农业。积极发展农耕休闲文化、果蔬采摘体验、市民租赁农场等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形式,为人们提供优质鲜活的农产品,还可打造出优美的生态环境。在西部以大沽河为轴心,重点以发展高端设施农业为突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配套发展休闲农业,建设高质量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创新农业服务业发展。率先建成一批机械化、信息化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

(二)设施农业引领,促进都市农业智能化、高端化,满足市民的物质需求

一是实施农业园区建设引领工程,着力打造精品现代农业园区。引进推广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和优良品种及其配套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智慧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都市农业发展的先导,切实做到示范一片、带动一方。二是统筹产业布局,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培育产业特色,突出规模效益。加大园区科技示范作用的宣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龙头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用好的政策、好的项目调动各方面主体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积极性,加快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

(三)创新休闲农业,开拓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新领域,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充分利用自然风光、生态景观、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将农业生产、自然生态和人们生活进行有机融合,重点培育农业果蔬采摘体验式旅游、休闲度假等模式的休闲农业,为城乡居民提供系列化的产品和服务。一是加快推进休闲农业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民俗历史、乡土民情,通过设施栽培、生态立体种植、特色农业等模式,加强高科技成果集成示范,突出农味,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精品。例如,可利用田横祭海节和鹤山柿子节等民俗节庆活动,把即墨两千年多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农业旅游观光结合起来,努力打造成精品农业旅游品牌。二是发展创意农业提高效益。针对市民求异、求新、求特、求美的消费心理,如可种植五彩辣椒、迷你西瓜等特色农产品,以满足其“猎奇”需求。三是积极发展观光生态农业。发挥农业在教育、生态等方面的功能,重点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发展节水农业,种植节水优质作物品种,为市民提供回归自然的良好生态,建设成为青岛市的绿色生态屏障。

(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品质量

一是高标准打造“三品一标”生产基地。大力培育农业精品名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产品安全的目标。二是加强品牌营销。发展初期,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品牌建设的扶持,注重通过新媒体与消费者进行互动沟通,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促销活动。以市场促生产,实现由单纯抓生产向抓市场促生产转变,建设大型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形成联通全省、辐射全国的农产品物流网和信息网,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三是大力营造品牌文化。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大企业文化的开发力度,对本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等各种资源要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利,从更高的视角、更深层次挖掘企业和产品内涵,打造文化农产品,唱响“金口玉芽”芹菜、“鳌福”绿茶、“白庙”芋头等品牌,力争形成品牌优势,不断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壮大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一是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选择一批重点农业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支持。制定吸引资金、激励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外资、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农业企业,引进或培植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对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二是大力发展标准化农业。实施“园区+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以科技带动、订单拉动,大力发展标准化种植基地,优化种植业结构布局,推广机械化生产,实现农业发展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三是抱团发展闯市场。把分散的农户联系在一起,将“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闯市场”。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走规模化发展道路。

(六)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发展保障

第6篇:生态农业智能化范文

1清洁化生产技术

1.1有机农业生产技术

有机农业于20世纪20年代首先在法国和瑞士提出,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农业,需要较多的劳动力,同时有机农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的就业率。另外,有机农业的发展可以更多地向社会提供纯天然无污染的有机食品,满足人们的需要。当前的有机农业采用了注重生态的系统方法,包括长期规划、详细跟踪记录以及对设备和辅助设施的大笔投资等。

有机农业生产关键技术体系主要是通过改良土壤环境、开发包括生物农药、控释肥在内的有机肥及生物可降解膜等建立起来的。在管理体系方面,有机农业是在借鉴国外有机农业相关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适合当地的有机农业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在服务体系方面,有机农业主要是对适合当地的有机农产品服务和销售体系进行探索。

1.2生态农业生产技术

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新特色是生态农业,其概念最早于1970年由美国科学家提出,其特点主要为:适应性、高效性、综合性和可持续性。生态农业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在大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对生产进行稳定,与此同时,综合对农林牧副渔的发展进行促进;二是对人工生态系统不断地进行改造,以实现充分、合理地对资源进行利用,用最少的经济投入获得优质高产;三是生态农产品应是一种新型农业产品,其突出特点是无公害、高产出、低投入、高效益、无污染。

现代农业涉及到的主要技术包括:不使用基因改良、辐射等技术;严禁施用化肥和杀虫剂,合理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实行作物轮作制;饲养业的原料必须选择生态农产品,不可对家畜进行荷尔蒙的注射,以保证家畜不受污染和损害等。

1.3农作物秸秆处理技术

1.3.1秸秆还田技术。秸秆还田技术是近些年进行推广并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清洁化农业生产技术,是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物秸秆已不再担当农村主要燃料的角色。因此,将秸秆进行还田处理,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农产品品质,保障作物稳产增产。但秸秆还田技术性较强,如果不能正确掌握秸秆还田技术,秸秆还田后不仅不能增产,反而会引起作物减产。

通过秸秆还田,可以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通透能力;同时,还可改善农田环境,抑制杂草和病虫害的发生。据研究,连续3年进行秸秆还田处理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05%~0.09%,速效磷含量增加0.5~3.0 mg/kg,速效钾含量增加5~10 mg/kg,土壤容重下降0.01~0.08 g/cm3,作物平均增产幅度可达15.7%。坚持常年秸秆还田,不但对当季作物有显著增产作用,而且后效十分显著,对下茬作物有持续增产的作用。秸秆还田还有减少秸秆焚烧、减少环境污染、减轻劳动强度、加快收种进度等多方面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秸秆还田的主要技术包括秸秆直接还田、秸秆间接还田、秸秆生化腐熟快速还田等多种技术措施,可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采取最佳技术措施。

1.3.2秸秆饲料加工技术。秸秆饲料的加工调制方法一般可分为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3种。具体地说,物理加工处理方法包括粉碎软化、压块制粒、热喷处理、挤压膨化等;化学加工处理方法包括碱化处理、氧化剂处理、氨化处理、复合化学处理;生物加工处理方法包括青贮技术、微贮技术等。

1.3.3秸秆能源化技术。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主要包括秸秆沼气(生物气化)、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秸秆热解气化、直燃发电和秸秆干馏等方式。

1.3.4秸秆的工业应用。作物秸秆工业用途广泛,综合利用作物秸秆,经济效益较好,不仅能够大量地转化废弃的秸秆,还可将潜在的环境污染进行消除。中国目前利用秸秆作为材料工业原料大致可分为以下4种模式:秸秆碎料板、秸秆中密度纤维板、秸秆轻质墙体内衬材料、秸秆包装垫枕。秸秆的工业应用主要的途径有生产可降解的包装材料、用作建筑装饰材料、生产工业原料、用作食用菌的培养基、秸秆用于编织业等。可以肯定,农作物秸秆将成为中国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森林资源替代原料。

2设施农业技术

设施农业是指具有一定设施,在局部范围改善或创造环境气象因素,为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而进行高效农业生产的方式。设施农业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技术。

2.1温室智能监控技术

随着日光温室的迅速增多,人们对其性能要求逐渐提高,特别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对大棚的自动化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组建相应的温室智能化监控系统已成为一种必要。温室智能监控技术可以为植物提供一个理想的生长环境,并能起到减轻人的劳动强度、提高设备利用率、改善温室气候、减少病虫害、增加作物产量等作用。智能温室监控系统具有人机交互界面,全汉字动态液晶屏显示,能够实时显示环境的基本参数,可以实现控制参数的录入及信息采集、运行情况的监控,从而实现复杂的流程控制,还可脱离计算机监控软件单独运行。

2.2无土栽培技术

无土栽培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其是在植物矿质营养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采用营养液进行灌溉的方法进行栽培。由于无土栽培可人工创造良好的根际环境,以取代土壤环境,有效地防止土壤连作产生的病害及土壤盐分积累所造成的生理障碍,充分满足作物对水分、矿质营养、气体等环境条件的需要,栽培用的基本材料又可以循环利用,因此具有省肥、省水、省工、高产优质等特点。无土栽培中营养液成分易于控制,而且可以随时调节,在光照、温度适宜而没有土壤的地方,如海滩、沙漠、荒岛等地,只要有一定量的淡水供应便可进行。

2.3温室滴灌技术

日光温室滴灌是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其节水效果明显,据估算,温室采用滴灌每次只需水105~150 m3/hm2,而沟灌每次需水300 m3/hm2,每季作物可节水1 800 m3/hm2。同时,滴灌设施在防止蔬菜病害发生、节省肥料和增产方面也具有较大优势,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膜下滴灌降低了日光温室中的空气湿度,可有效地防止蔬菜病害的发生;二是化肥随水直接输送到作物的根部,可实现精准施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三是可提高地温2~3 ℃,使产品提前10 d左右上市,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四是滴灌无需人工护渠,省工、省地、省力,容易被菜农接受。

2.4CO2气肥技术

CO2气肥技术是一项农业新技术,其是随着设施栽培技术而发展起来的。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如果把CO2浓度从大气的浓度(300 mg/kg左右)提高到1 000 mg/kg,植物的光合效率可提高1倍以上;而如果把CO2浓度降低到50 mg/kg,光合作用因缺乏原料而停止。CO2浓度在100~2 000 mg/kg,作物产量随CO2浓度的增加而有所提高。CO2气肥类型有多种,目前在生产上普遍采用的是化学反应法、微生物发酵法、燃烧法3种。化学反应法具有成本低、产气时间和产气量容易控制等特点,微生物发酵法则不需要产气设备,具有省工、省力、安全等优点。

3 立体栽培技术

立体栽培就是采取合理的间混套作技术和多熟种植技术。无土栽培因其基质轻,营养液供给系统易实现自动化而最适宜进行立体栽培。近年来,应用无土栽培技术进行立体栽培形式主要有袋式、吊槽式、三层槽式、立柱式4种。墙体栽培是利用特定的栽培设备附着在建筑物的墙体表,不仅不会影响墙体的坚固度,而且对墙体还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实现植株的立体种植,它有效地利用了空间,节约了土地,实现了单位面积上的更大产出。墙体栽培的植株采光性较普通平面栽培更好,因此其太阳光能的利用效率更高。

4农业标准化技术

农业标准化是工业化理念下的新农业,具有明显的统一性和全程性的特点,涵盖农业生产全过程,被形容为“从农田到餐桌”的标准化管理。可以说,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标志。

河南、山东等农业大省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用工业的理念来发展农业,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像工业的名牌产品一样,按标准化组织生产的农产品同样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广农业标准化建设是政府对今后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新要求,展望今后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发展形势十分有利,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全社会农业标准化意识的提高和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必将在发展农村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结语

总之,农业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产量[3]。循环农业有多种技术和措施,其中包括生物技术,比如植树、种草、增施绿肥等;循环农业发展还必须依靠工程技术,比如土地整理、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等[4-6]。循环农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对于该方面的研究正逐渐的深入。根据当地的环境特点,对已有的生态循环农业进行具体的研究,探索出能够带来最大效益的分配模式,将成为今后循环农业研究的发展方向。

6 参考文献

[1] 高旺盛,贾敬敦.中国循环农业研究进展(第1辑):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循环农业科技创新之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3-7.

[2] 王洋,李东波,齐晓宁.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的特征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6,22(2):157-160.

[3] 赵金龙,何玲,王军.谈循环农业的模式及其评价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766-1767.

[4] 张秀明,姜志德.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比较[J].农机化研究,2009,31(6):231-233.

第7篇:生态农业智能化范文

关键词:休闲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融合发展

1加强引导,完善体制

为促进休闲农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实地考察调研,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和指导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强化引导发展。构建了政府主导、职能部门协作、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多元融合发展的机制。相关职能部门实行资源共享,功能互补、有序推进、各负其责,为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1]。

2合理规划,梯次发展

为了确保休闲农业的合理有效开发,将“农家乐”“休闲度假农庄”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协调发展。结合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乡村清洁工程等支农项目,把休闲农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与休闲农业相衔接,先后规划建设了《大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凤园花海项目》《黄河石林大景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景泰县戈壁农业精准扶贫寺滩甘草产业园项目》《景泰县草窝滩镇休闲乡村旅游示范区》《平川区宝积镇响泉美丽“泉村”建设项目》等重点景区景点,为我市休闲农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

3多措并举,加大投入

为加快休闲农业项目开发建设,我市通过多元投入、多渠道筹措,有效破解资金瓶颈制约,全力保障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据统计,近年来累计投放资金10亿多元。1)政府资金引导。白银区对“农家乐”示范户,按照“帮扶单位+农户”模式,每户由3个单位对口帮扶,每个单位帮扶2万元,提升农民的信心,确保农民从农家乐发展中切实得到效益。2)整合项目资金。对特色优势旅游资源实行政策倾斜,把农业、水利、土地、开发、旅游等各部门专项资金集中使用,定向投放,共整合近6亿元投入项目区[3]。3)市场化运作。加强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市场化运作平台,科学包装策划项目,对上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对外大力招商引资。目前全市有6个大型休闲农业项目建成投入使用。

4突出重点,打造亮点

围绕“做全功能、做好景区、做响品牌、做优服务、做旺人气”的工作思路,着力打造休闲农业体系,对重点项目进行重点建设。打造了以“六朵金花”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黄河石林特色小镇等为代表的新业态休闲农业示范片区,逐步形成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山水田园风光。龙湾村、顾家善村、西和村、大水闸村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顾家善村入选首届中国100个农民丰收特色村庄。1)大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凤园花海项目。大坪田园综合体占地333.33hm2,已建成新型半地下式自动化日光温室115座、智能化农艺园3200m2、休闲温室1500m2、果园66.67hm2、快乐骑乘环道3km。建成田园式农家乐5家。将生态农业与休闲农业相结合,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融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不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黄河石林大景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着力打造“七彩石林”摄影风情区、四季采摘体验区、龙湾民俗度假区、地质遗址观光区、坝滩休闲生态区五大旅游板块,景区建设项目共计35个,其中完成花映盛世景观带、二十二道湾改造、红岘台至景区彩色道路、黄河水车改造等21个项目,其他项目目前正在建设。3)景泰县草窝滩镇休闲乡村旅游示范区。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草窝滩镇以西和村为中心,辐射周边8个村,全力打造“丝路杞园特色小镇”。积极打造“一线两环三区多节点”的全域乡村旅游新景区。目前建成党建红色主题广场1处、党群服务中心和村史馆1处、七彩廊道园林墙600m,3D画面1000m2、七彩路面2.6km等,通过“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的“三变”发展模式,不仅培育休闲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4)平川区宝积镇响泉美丽“泉村”建设项目。正在分期实施响泉“泉村”建设项目,全力打造舒适宜居、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为一体的“陇上宝积,灵秀响泉”。从特色上做文章、下功夫,逐步形成“田园生活体验游”“生态农业观光游”“宗教探寻访古游”等特色项目,以创建全国和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点为抓手,目前白银区四龙民乐村、景泰县条山农庄、景泰县红砂岘生态农业园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靖远县香源农庄等7家经营主体被评为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4]。

第8篇:生态农业智能化范文

关键词 智慧城市;城市信息化;生态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5-0141-03

近年来,学者与公众对于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的研究及讨论都不断升温,生态化与信息化已然成为城市建设中的热门思想。正是在城市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之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热潮。然而,自2007年,《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率先提出“智慧城市(Smart City) ” 这一创新构想以及之后的2010年,IBM公司正式提出“智慧城市”的愿景之时开始,学者们对智慧城市的关注大多数仅仅着眼于城市的信息化。而在城市不断注重生态化与信息化的今天,以信息化促进生态化的发展才是必然选择,智慧城市的发展只有注入了生态化的因子才能够真正体现其意义。

目前,智慧城市逐渐成为世界性课题,城市未来将逐渐呈现出智能化、信息化、生态、节能、低碳、安全等特性。因此,有必要从生态的视角去重新认知智慧城市,将智慧城市的概念优化,构建一种融合进生态理念的全新智慧城市模式。借助信息化时代的各种技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智能手段,将城市中的物理、信息、社会以及商业基础设施全面连接起来,真正做到服务全民。

由于以往学者对智慧城市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城市信息化,因此本文尝试从生态发展的视角来重新认识智慧城市,并进一步探索生态型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

1 相关概念解析

当今,全球城市化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紧张、环境破坏等各种因素的制约,需要创新性地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手段来解决节能、环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因而,从生态发展的视角下研究智慧城市的发展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就与之相关的“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各自概念进行解析。

1.1 生态城市的概念解析

生态城市(Eco-City)的概念最初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 ”计划中,旨在建立一种尽可能减小对于水、食物、能源等必需品的需求量,以及降低废热、废气和废水排放量的城市。这一概念自提出之日开始便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生态城市主要具备以下若干

特点。

1)高效性。着力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合理统筹资源,优化配置,多层次地使用各类材料与能源。在物流方面做到有序顺畅,方便迅捷,废物回收与循环利用方面,各行业间通过共生关系进行协调。

2)持续性。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合理配置资源,使环境资源能够公平地满足当下以及未来几代人的发展需要,以确保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城市经济。

3)区域性。生态城市基于区域平衡的理念,致力于对城乡的整合,互异共存的城市之间唯有通过协调与平衡,才能够实现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的建立。

4)结构合理。生态城市要实现长远的发展,必须首先建立在一个合理的结构之上,交通设施、土地使用、绿地系统、公共设施等因素都应包含在内。

5)关系协调。生态城市最初的愿景就是希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必须注重城乡统筹,资源利用和更新,环境胁迫与其承载能力相协调等各个方面。

由此可见,生态城市关注于城市环境的方方面面,从各个角度致力于营造城市的良好生态。

1.2 智慧城市的概念解析

智慧城市是基于城市的科学发展观,通过使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综合全面地感知泛在信息并无缝连接城市中的人、物以及各项功能系统,在自感知的同时实现自适应与自优化,从而最终形成绿色、安全、高效、方便、可持续的城市形态,主要应用于环境保护、城市活动、公共安全、以及解决民生问题等方面。智慧城市主要具有以下若干特点。

1)以人为本。建设智慧城市的目的是要实现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人性化等。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推动社会进步全面发展。通过建设智慧城市,使人们更好地参与社会。以人为本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最终目标,更好地服务于人是智慧城市致力于实现的愿望。因此,各层次的人皆可通过数字包容来感受到智慧城市的便捷所在。

2)综合整合。“利用已经联网的基础设施提升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率,促进社会、文化与城市发展”。利用智能化的传感设备将人与物及其相关信息串联成一个综合网络,并且通过实时感测城市各项核心系统的运行状况形成信息源。智慧城市借助包括传感、无线、通信、智能网络等各类技术,综合整合互联网与物联网系统。

3)智能协同。智慧城市的另一基本特征便是其具有集中智能处理与深度计算能力,通过这些能力来实现泛在信息之间的智能连接与协同联动,最终打造高效的智慧城市。

4)内生发展。智慧城市本身便具有内在驱动能力来实现发展与不断创新,借助这种能力,城市才得以实现自我适应、优化和改进。而智慧城市的驱动能力能够保证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生物、生态系统以及遗传多样性,确保人类开发建设活动能够时刻受到环境的承载能力的约束。

由此可见,智慧城市着力于通过智慧化的手段对城市的各种需求做出响应。

2 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

由以上介绍可以看出,生态城市将和谐性作为其核心内容,而智慧城市也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起点。最初的智慧城市概念虽然多少提到了一些有关生态化的字眼,如“绿色”、“环保”、“优质生态”,然而,智慧城市的发展焦点依然集中于城市的信息化以及城市智能技术的使用与发展方面,却始终未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人文关怀的思想。脍炙人口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并不只是一种愿景,它更是一种先进城市发展理念,是智慧城市应该致力于达到的目标。虽然智慧城市能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提升生活品质,但倘若智慧技术无法结合更加接地气的城市发展理念,它便依然无法从根本上推动城市健康发展。因此,本文综合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的特征及内涵,尝试讨论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

2.1 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内涵

从生态发展的视角来看,智慧城市应该是在把城市信息化作为首要驱动力的基础上,加入各项生态技术因子的应用,从而帮助实现城市的生态转型以及高效运转。再借助开发建设模式的创新,全面引入系统工程、信息科技、生态经济学等知识来改善城市的管理与决策、生产和消费等方式,进一步挖掘城市生态资源方面的潜力,并最终将城市打造为生态化、信息化并重,且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型现代化城市。

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应当要致力于吸取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各自优势,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生态化发展理念融入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发展中,使城市整体综合功能不断优化、资源与能源更加清洁高效、城市环境更加健康宜人、公共设施更加完善舒适。

2.2 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发展要素

对于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来说,与一般的智慧城市一样,其发展需要依赖于一定的发展基础及自身优势。影响智慧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相关要素可以主要总结为技术、资源、政策以及管理要素四点。

1)技术要素。智慧城市本身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不论是我们讨论的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或是其它任何形态的智慧城市,都是需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城市通过依托信息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应用来推动其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与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现代化。因此,就要求城市发展要在技术上实现透彻感知、互联互通和深入智能。

2)资源要素。如果城市已经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及资源条件,那么城市在规划和基础建设中引进生态智慧的理念,采用先进的节能低碳、物联网、互联网、自动化等技术,全面规划建设交通、供水、供热、供气、排污等基础设施,系统设置警务治安、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金融支付、应急救援等公共管理设施以及合理规划招商引资建设各种休闲旅游服务产业布局,那么对于城市未来的运转与管理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政策要素。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势必会面临城市建设方式的创新、管理机制与体制的创新、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的创新等方面的探索。因此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城市的政策调整与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

4)管理要素。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是一种全新城市发展形态,配合全新的智慧技术,也需要有相应的管理体制、管理思路、规划理念、产业特点、经济体量等方面的考虑。只有能够敢于打破原本体制和模式桎梏,具有创新精神,才易于引进生态型智慧城市。

对于符合以上要求的城市,如果能在规划中引入绿色、生态、智能、人文理念来统筹处理好城市建设发展与整体规划布局、自然环境资源、农业人口转移、新农村建设、市政设施建设、周边区域错位竞争、市民素质形成、品牌文化特征、产业经济发展等关系,必能在与周边区域新城的竞争脱颖而出,成为集聚优势产业、具有国际影响力、承载区域创新发展的未来之城,节能环保低碳绿色的生态健康宜居之城,互联化、物联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智慧之城。

3 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主要应用方向

最初的智慧城市理念的关注点主要为医疗、食品、交通、水、电力、应急系统等方面,以及如何应用智慧技术来完善各方面的运转。而融入了生态思想的智慧城市将从城市经营的可持续化、城市服务的智能化以及产业的生态化三方面来应用智慧思想,使得人们生活更加便利,城市环境更加友好。

3.1 城市经营的可持续化

相较于传统的智慧城市概念,本文所探讨的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与其最大差异在于——城市功能与服务水平的提升对于推动着高质量的城市化的产生的作用远大于城市人口数量与比例的与日俱增。因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经营必将在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恰恰率先关注到了这些方面。

人们已经深刻意识到气候变化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碳作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被过量地排放,这也直接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由此产生的气候异常与自然灾害频发。因此,从碳的排放的角度来看,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势必要发展低碳经济,致力于从城市生活与生产经营两方面推进智慧城市的生态化,将低碳的理念落实于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3.2 城市服务智能化

先前的智慧城市理念中提出了推动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社会安全监管等应用范围,而对于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应当进一步考虑智慧城市对生态环境的促进作用,使得两者结合,使人们更好地分享信息化与生态化的成果,构建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医疗服务方面,较大范围的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通过日渐成熟的医疗服务系统网络来实现,主要包括建立远程医疗数据库、专家信息库、电子病历系统等,以远程的方式通过对有关临床治疗方面信息的智能搜索来协助医师准确地诊断并治疗患者的病情,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及时、完善的医疗服务,使市民更加健康地生活。

交通管理方面,实时交通状况可以通过利用监控摄像头、传感器、通信及导航系统等的传输与互联进行监控,同时科学地自动建模并进行预测分析,将分析结果反馈给各相关部门与系统,使其各司其职地对交通状况进行协调,进而有效缓解交通方面的压力或突发状况,进而实现城市交通的良性疏导,从而贯彻绿色交通的理念,降低交通方面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安全监管方面,公安机关等部门在犯罪实时监控、预警和分析侦破系统所提供的智能分析等的协助下能够迅速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有效地提高打击及预防犯罪的效率,进而为人们创造安定而和谐的生活。

3.3 产业生态化

对于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来说,在信息化的基础上考虑更多的是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产业生态化指的是优化城市环境,将与城市生活质量提高相关的产业的发展方向与资源的综合利用相结合进行调整,这一调整对于传统产业、新兴技术产业以及环保型产业都有全新的要求。

从传统产业的角度来说,这种生态化是指人们在日常生产和消费中融入环保的理念,注重资源的循环与综合利用,降低噪声、废物垃圾、污浊空气、工业废水等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主要通过使用生态化的设计材料,发展并壮大资源型产业和污染较大的产业的替代产业,加大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回收再利用以及实行生态补偿制度等方式来实现。

从新兴技术产业角度来说,致力于发展环境无害化技术成为了关键。它一方面能够使得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更加友好,另一方面还能够扩大相关技术型人员的就业市场。此外,通过智慧城市所建立的各类数据库及信息源,帮助城市实现资源整合与数据共享,从而使经济活动更为高效灵活,也使人们获取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关于环保型产业的实体化,首先是发展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产业;其次是合理整合资源,利用闲置的土地和地表水或污水来发展城市农业,这种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由于能够将食品运输与保鲜等环节削减,因此能够降低食物生产的价格及成本,从而便利快捷地为市民提供物美价廉的食物。

另外,未来城市能源的重要部分便是太阳能这类无污染、可再生能源。在欧美等许多国家与地区利用太阳能代替化石能源以此来降低碳排放的尝试已卓有成效,我国也应重视新能源技术的发展。

4 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价值

与早前的生态城市或智慧城市的理念不同,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着眼于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代替了经济优先的传统,通过智慧技术的手段与环境友好的理念科学地规划城市的未来发展路径。因此,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理念吸取了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之所长,以信息化的手段实现生态化,会对城市诸多方面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4.1 树立公众生态价值观

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带来的最主要的理念就是关注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致力于探讨一种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模式。由于环境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因此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够帮助树立公众对于生态更深入的了解与感知,将自己的行为与城市的发展产生关联,例如,绿色消费、生态旅游,通过对智慧技术的应用与对相应制度的调整来进一步树立公众的生态价值观。

4.2 协调发展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

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的理念将城市的发展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重,并且通过利用各类城市智慧技术进行更好地落实。在城市规划方面,通过对城市建设更为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使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得到协调发展。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借助信息化的技术,将生态化的理念融入,科学而高效地估算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适当调整产业结构、数量与布局,合理估算城市人口数量以及密度,同时运用其他相关知识与多样化的手段来最终实现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的建设,从而全方位地提升城市实力与影响力。

4.3 促进经济低碳化发展

传统城市发展采用先发展后治理的方式,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金、资源,还很难恢复到污染前的样貌。对于生态型的智慧城市来说,就要率先认识到这一问题,大力引导相关企业使用清洁能源、绿色生产技术以及开发生态产品,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以及绿色食品等生态低碳的产业,从而抑制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得产业发展过程中减少环境危害,实现城市经济低碳化发展。

4.4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过去由于城市往往追求经济优先发展,因此人们容易产生政府是城市管理的唯一主体的误解,相应地,个人、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参与城市管理的意识并不强。而在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更多地关注人本思想的体现,因此能够更有效更切实地引导个人、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同时通过鼓励人们更多地开发与使用可再生资源,使能源结构向更环境友好的方向转型,另外,通过智慧化的服务手段,推动信息共享,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5 结束语

今天,在世界各地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不断增长的碳排放,废气的污染,生活垃圾的堆积等。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我们致力于构建一个全新的智慧城市,将生态发展的理念融入其中,通过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来推动节能,通过安装高效设备,引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来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效率,由此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做到真正的“智慧”。

另外,对于生态发展型的智慧城市还有几点思考。首先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要注重对新兴产业的筛选,防止陷入区域间的恶性竞争和产能过剩。其次是在智慧城市的产业体系的建设上要惠及于民。为了防止由于在信息技能掌握程度等方面的差距而让社会鸿沟加大,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普及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知识,推进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并且降低信息化应用门槛,并为老年人、低收入群体、外来务工人员等提供更多、更优的智慧化服务。

智慧城市是个抽象的概念,要将它落到实处,就要一点点做起。并且智慧城市必然是节能的城市、环保的城市、低耗能的城市,因此,智慧城市与生态发展的理念相结合便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生态城市的特点(EB/OL).2008.10,http://.

[2]张云霞,来勐,成建波.智慧城市概念辨析[J].电信科学,2011,27(12).

[3]R.G.Hollands.“Will The Real Smart City Please Stand Up? Intelligent,Progressive,or Entrepreneurial?”. City 12:3(2008).

[4]Andrea Caragliu, Chiara Del Bo, Peter Nijkamp.Smart Cities in Europe[C].3nd Central European Conference in Regional Science, 2009.

第9篇:生态农业智能化范文

一、强化产业融合,提高旅游发展沁润力

彭水的民俗、文化、生态特征,是全县旅游发展的基础,实施“旅游+”战略,促进城旅、商旅、文旅、乡旅的融合发展是旅游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1)创新文旅融合

厚重的历史是彭水之根,灿烂的文化是苗都之魂,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没有文化,旅游发展不过空有皮囊,将难以为继。挖掘利用好彭水的苗族文化、盐丹文化、黔中文化、乌江文化等地域文化资源,将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无缝对接,扬长避短彰显出特色,实现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第一,挖掘好苗乡文化,加快以蚩尤九黎城、鞍子罗家坨苗寨、高谷兴隆苗寨等为代表的旅游产品的文化植入,发展节庆文化体验、民族食品制作品尝、历史传说剧目欣赏等特色文化体验活动,积极培育精品文化品牌。旅游景区、景点的打造,突出文化重点。阿依河景区重点突出生态峡谷、溶洞探秘、亲水体验和苗族风情;乌江画廊景区重点突出生态山水、水上运动和民俗文化;摩围山景区重点突出森林度假、避暑纳凉、黔中文化和佛教文化。结合苗族生活体验和古文化传说,把蚩尤九黎城建设成为中国苗族文化旅游经典品牌,集中展示蚩尤文化及苗族风情;以鞍子苗寨、兴隆苗寨为核心景点,统一打造苗寨建筑,普及民族服装穿戴、民歌和民族舞蹈,着力展现民族、民俗、民风特色和原生态苗乡民歌的体验,通过提升影响力,建设知名的苗族特色文化生态景区,促进彭水旅游产业化发展。第二,要充分融合“盐丹文化”与“黔中文化”,加快郁山古镇旅游开发,开放参观泼炉印灶古法制盐工程,拍摄以巴寡妇清为代表人物,以反映盐丹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电影或电视剧,将已经形成的自创自编歌曲光碟、诗词歌赋等作为旅游商品包装,让彭水文化走出去,提升彭水知名度。

(2)提速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推进旅游与农业、林业、体育、科技等融合发展,按照“两线三点”发展布局,依托阿依河、摩围山、乌江画廊等精品旅游景区,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森林旅游、体育旅游、科技旅游等乡村生态民俗旅游产品,不断丰富“商养学情闲奇”拓展要素,推动旅游产品向多元化、复合型转变,向新业态拓展,满足广大旅游者个性化旅游休闲需求。一是大力发展平安爱情花海、长生、岩东油菜花等生态农业观光游,打造平安-龙射-鹿鸣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带;二是重点打造摩围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新发展生态养生体验、森林探险、低空观光、飞行培训、生态信息应用体验等新兴体验项目,以生态养生为特色,引进医疗、健康、保健等服务机构,积极打造养老、护理、长寿养生、森林养生、日光养生、水疗养生以及智能健康电子应用产品体验等特色健康服务,重点整合本地特色“太极水”、白术等中医药保健资源,发展中医药特色养生和保健服务。三是建设彭水水上运动赛场,大力发展水上运动、特色景观、民族文化、自驾探险等旅游项目,打造“亲水”体验旅游区。四是适度发展旅游地产。

(3)推进商旅联动

围绕“苗乡、山水、文化”做策划,以“爱情治愈圣地”品牌贯穿始终,结合城市开发建设,不断完善核心商圈、商业街区以及商贸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城市商业中心,重点推进苗族风情广场、综合购物中心、民俗旅游商品和生态农产品展销特色街、特色餐饮街、娱乐休闲街建设,打造集苗族风情、购物休闲、观光旅游、居家商务为一体的新城旅游休闲商业中心区。依托乌江画廊、阿依河景区、摩围山、蚩尤九黎城等精品景区,加快发展景区商贸业,加快推进摩围山康复疗养中心、旅游购物商场、会议中心等景区重点项目建设,在周家寨、鞍子苗寨等民族特色旅游名镇名村规划建设星级农家乐、便民超市、特色农产品售卖点,在下塘至摩围山、关口至县城、县城至阿依河进出口建设4条农家乐特色街,把晶丝苕粉、擀酥饼、鸡豆花、三香、都卷子、灰豆腐、糯米糍粑、米粉、大脚菌、紫苏油等特色美食和苗家木雕、苗家刺绣、苗家银饰、苗家服饰、苗家竹编、藤编、乌江奇石等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等作为融历史、文化、旅游、保健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商品来开发;精心策划和组织好“中国乌江苗族踩花山节”、“中国蚩尤文化艺术节”、“中国摩托艇联赛及中美澳艺术滑水对抗赛”、“阿依河国际漂流大赛”、乌江垂钓大赛、及“爱情治愈圣地体验季”等节赛活动,形成旅游、节赛、消费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增强旅游发展聚合力,不断聚集旅游人气,提升节会的实效和品牌效应。

二、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

为促进旅游提档升级,提升旅游品牌影响力,必须突出景区开发,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加快旅游景点、集散中心及交通、酒店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乌江航道、渝怀铁路、渝湘高速等对外通道,进一步完善景区内外、县内外旅游交通,优化旅游景点环线布局,将彭水重要旅游景区合理串联,加快建设摩围山旅游度假区,建设内外畅通旅游环线,构建点、线、面结合的旅游集散网络体系,避免“纵有美景引客往,车到山前路难行”的尴尬状况。全力打造智慧数字旅游,不断提升智慧旅游服务水平,完善旅游区和旅游线路标识标牌、导览系统等配套设施;推进星级酒店、特色旅游酒店、经济型酒店建设,鼓励发展特色餐饮、特色购物商场、电子商务、体育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设置便于自驾游、背包族等的旅店和休憩场所,配套提升沿线乡村旅游接待点服务能力。完善旅游管理模式,完成景区资源价值评价和智能化、标准化管理系统建设,推动内涵式发展,提升旅游服务意识,完善医疗急救、环境卫生等功能性设施配套,开展员工服务和应急救援技能培训,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三、加强区域合作

以区域合作为重点,增强旅游发展新动力,加强与渝东南旅游经济带和中国武陵山旅游联盟区域合作,打造旅游精品线路,联合推出武陵山超长游精品旅游线路,积极推进城乡双向物流网络建设,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拓展华东、北上广、港澳台、东南亚客源市场,扩大增量,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