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范文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第1篇: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儒家思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的交往日益增加,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例如,英语中的Blue Room,如果不了解这是指美国白宫中总统接见至亲好友的那个粉刷成天蓝色的房间,你就不可能准确地把它翻译成“内客厅”。这种由于不了解对方文化而造成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误解与损失,简直不胜枚举。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中美两国有着迥异的文化特征。

一、中美文化的差异

1.中国文化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孕育了悠久灿烂的东方文明,形成了神秘而古朴的东方文化。它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深深植根于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中国文化涉及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的方方面面,是一种由善到美,带有浓厚的人化色彩的文化。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哲学观,刚健有为的进取观,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崇礼重德的伦理观。其特点是相对内敛、温和、沉稳。中国的传统价值观认为,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体现出来的。个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别人和社会负责。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两者产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作出必要的牺牲以保全集体利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尤其是在人与人交往时都必然要受到各自的地位和角色的制约,否则就是失礼。例如,晚辈见到长辈或下级见到上级时要主动先打招呼,以表示尊重。交谈时,职位高或年长者常是谈话的主导一方,另一方则要表现出洗耳恭听的谦卑举止。

2.美国文化

而相对历时较短的美国文化,是一个受到众多文化影响的多元文化,其文化特性受到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殖民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其他众多移民文化的影响。早期的清教主义思想居统治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本土宗教萌发并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要素。美国社会是比较开放的社会,其国民热切希望实现个人奋斗目标,亦即“美国梦”的文化特性也非常显著。此外,美国文化特性中还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下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美国人认为,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力。在美国,父子、师生、不同职位的人并无尊卑之别。平等观念渗透到美国人的生活和思想领域,他们的行为、工作、娱乐、语言、政治等无不体现平等观念,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无不受这种观念的制约。在美国文化中,人与人交往时较少拘礼。熟人相见,不论辈分与地位,一律以平等的“你好”(hello)表示问候。

二、中美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任何―个民族的文化形成最初时期都深受自然环境如气候、地理位置的影响,是自然环境给文化发展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框架。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人们选择不同的生存方式。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滋生于人类生活的整个过程,同时也受到政治、经济、地域及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文化具有地域性、超地域性、时代性和继承性。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典型的大陆农耕文化,其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文化注重群体主义,而不主张突出个人。其历史文化传统强调群体意识,重视集体的作用,注重互相帮助,相互依靠,注重人际间的和谐。中国又是一个传统导向的社会,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需要用伦理之说来教导人们忠于国君(家长),恪守本分,谨守礼数,平安相处,以利于巩固其政治统治,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传统的思想规则、方法延续至今,为大家所认同,变成了集体的意识,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儒家文化的影响一直占主导地位,受其影响的文化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基础。儒家伦理历来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这是造成中国文化中等级观念较强的根本原因。

美国文化则为地道的滨海商业文化,希腊、罗马是这种文化的发源地,地处海滨及近海各岛屿。众多的岛屿使人际往来不如平原方便,故强调充分发挥个人作用,形成了今天的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包括个人的作用,个人的独立性,自主选择,注重自立和独立;重视突出个人,追求个体差异。美国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信奉个人主义,充分享受个人的权力与自由。美国文化从一开始,就继承了欧洲文化(西方文化),而人权观念正是西方思想传统的产物。人权最早见于1628年英国议会向国王提出的权力请愿书,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天赋人权”并使其理论化。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则用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美国文化强调人权,因而等级观念淡薄。

三、结语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其间必然存在着文化差异,有文化差异就会造成交际障碍。东西方文化差异不可改变,但可以相互了解。中西两种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多种文化相互斗争、融合与发展的过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要进入西方社会,开拓西方市场就必须熟悉西方文化,了解差异的根源,以求知己知彼。因此,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不仅有助于我们和美国的文化交流,也有助于我们和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往来。跨文化交际研究帮助我们把本民族文化置于全球大环境中,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对比,这样不仅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在研究中发现本民族文化需要健康发展,不仅可以拓宽视野,也促进了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池振航.英美习俗与社交礼仪[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1997.

第2篇: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商务谈判;文化差异

“文化”一词具有复杂的历史,并在不同的领域具有多种含义。Raymond Williams(1994)提出文化的三个相对独立的意义。Walker,D.E.and walker T.(2000)概括归纳出了文化的十个主要方面。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正式的文化,包括文学、艺术、教育、哲学等,另一个是普遍的文化,即社会、风俗和社会习惯[1]。

文化与交际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学习文化是要与他国家交流;反过来若要与他国家交流就要学习对方的文化。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它不仅仅是指语言交流,非语言行为、情感交流等也都是交际的范畴)[2]。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融合越来越密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因而跨文化谈判中的文化障碍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在单一的文化背景下,谈判过程是可以预见并准确把握的。而跨文化谈判是一种属于不同文化的不同思维形式、不同沟通方式、不同行为方式的谈判行为,更具有挑战性。在跨文化交际视野下分析这些不同的谈判方式和行为可以揭示其不同的文化根源,从而尽可能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冲突,促进双方贸易往来,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一、商务谈判与文化因素

多数人认为谈判是双方对立的在桌上唇枪舌剑,以获得最大的利益,这是错误的。英语单词negotiation除了“谈判”,还有“商议、让与、流通”之意,因此成功的谈判是双赢的原则,是两个或多个实体为了共同的利益探讨有争议的话题,目的是达到互利的协议。换句话说,谈判的另一面是合作。只有基于这个认识,双方才能找到多种的渠道来达到想要得到的目的。否则,一切都是空的。谈判是人类行为方式的一种,它依赖于交流。成功的谈判需要交际双方必须理解对方发出的信息,领悟非语言涵义、言语涵义和信息涵义。这其中就包括文化因素,如,谈判时间、地点,谈判风格等。Greet Hofsted(1991)形象地说文化是“mental software”和“the collective programming”。这种“心灵软件”、“集体程序”使得每个人都成为自己文化氛围熏陶下的产物[3]。对文化差异缺乏敏感的人用自己的文化模式作为依据与另一种文化的人们进行商务谈判,往往会导致文化冲突、谈判失败。

二、商务谈判行为中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由人们的显型和隐型的行为组成,是人们群体行为规则的综合体。在跨文化交际中,引发跨文化冲突或障碍的原因多为文化中的深层次的部分即隐形行为,如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和,而不是文化中的表层部分,如他们的肤色、服饰、食物等[4]。

2.1谈判时间与沟通中的文化差异。

在商务谈判中,英美人以讲究准时、效率而著称,凡事都记入日程表,考虑问题着眼当前和未来,而不是过去。与英美人进行谈判活动,没有做出谈判的预约会被视为没有诚意的行为。而东方人在某个谈判时间段内,可以从事其他事。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时间概念。Hall(1961)认为“时间会说话”,因为它能直接表达信息,而且比语言表达更为直接明了[5]。东西方人有着不同的时间观,东方人认为时间如同地球自然周期运转一样,因而归纳出时间会自身复归的观念。西方人则认为时间像河流,从一头流向另一头,不会倒流,它总有始有终,由此而培养了西方人较强的时间观念和珍惜时间的习惯。Hall把时间分为单向记时制和多向记时制[2]。西方人坚持单一时间取向,把整个谈判阶段时间分割成每个小单元,并安排不同活动,保证在这一段时间里从事事先安排好的活动,以提高效率。而持多向记时制的东方人具有时间属于圆式的特点,即便在谈判时间内,他们也往往从事多项活动。

2.2谈判中价值观的差异

东方谈判者特别重视长期友好的商业关系的建立。对他们来说,谈判的过程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谈判目的更多的是为建立和发展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签订的合同代表着长期互利合作的开始。如果谈判中双方没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交易常会以失败而告终。西人则认为谈判的终极目的是签定合同实现经济益。对于他们来说,合同的签订是谈判的首要和根本的任务,是其个人价值利益的体现。他们把每个合同的签定看作是一个单独的行为过程,更注重于实际价值的实现[6]。

价值取向差异是跨文化商务谈判中谈判目标差异的根源。东方文化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collectivist culture)。集体取向与儒家学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儒家思想以“仁”和“礼”为中心。“仁”指人心,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二人,从人从二。其目的是讲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从而达到和合。要达到“仁”,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纳入集体之中,和集体溶为一体。“礼”是行为的尺子,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人的视听言行都要符合礼的要求,从而使社会达到和合,达到“仁”。受集体取向文化的影响,东方人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关系”至关重要,人们相互依赖达到几乎万事必须凭“关系”的地步。因此,谈判中东方人对“关系”的培养的要求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西方文化则是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individualistic culture)。在基督教的教义里,每个人都是单独地、直接地面对上帝。通过持之以恒的个人灵魂深处追求与奋斗而获得新生的理论是基督教教义的核心,是个人主义的思想源泉[7]。尽管也存在着个体对群体的依赖和认同,但这是处于自己的选择,是有自己个人的意志决定的,而且是以自己个体的目的和利益为前提的。所以在东西方商务谈判中,西方谈判者更注重追求实际的内容,签定合同实现个人的利益和价值目标。

2.3谈判的思维方式差异

西方谈判者在谈判过程中重具体胜于整体,认为谈判焦点在于谈判的实质性的内容,在于交易,谈判一开始就直奔正题讨论具体款项。他们认为总体原则可有可无,只有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才能使谈判得到进展。他们倾向将谈判的主要内容分成各个部分,逐一进行思考与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他们谈判行为体现为――直面每一内容,提供信息、阐述观点,不讨价还价。然而,中东方谈判者倾向先对谈判内容或对象有个综合印象,即对方是否值得信赖、能否得到预期的谈判结果。在此基础之上首先就有关合同双方所共同遵守的总体性原则和共同利益展开讨论。东方谈判者认为总的原则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出发点。只有当总的原则确定下来,才有可能就合同的具体细节问题进行谈判[8][9]。

Edward Hall(1969)把交际过程分为强语境文化和弱语境文化。强交际语境文化的交际特征是表达含蓄,间接的回答对方的提问。在弱交际语境文化中,强调通过语言表达进行沟通与交流,表达方式直截了当,毫不含糊[10]。如西方多数国家,语言信息都在言语表达之中,任何交际者都可以从对方的语言表达中直接获取相关信息。东方文化属于强交际语境文化,而西方文化属于弱交际语境文化,不同的文化交际者会采用不同的交际方式,各个文化的交际风格不同。东方式的交际方式是喜欢用间接迂回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常用的表达是“可能”,“或许吧”,“我想”等措辞,尽量不伤自己和别人的面子。如,在英美国家,如说了“1 will do my best to do something’表示“我肯定去做”的意思,但在中国则是“我尽力而为或看情况而定”,意思相差很大[11]。

三、成功商务谈判的跨文化交际策略

3.1记住原则。国际业务中有两条铁的原则:一是在国际业务中,卖方相对较需要改变自己去适应买方。二是在国际业务中,访问人要遵守当地的风俗习惯,也就是俗话说的“入乡随俗”。

3.2提高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意识有两层最基本的意义:1)要理解异国文化,首先必须理解“己文化”,包括优缺点,模式特征,形成原因等自我意识。2)对“异文化”的理解,达到文化移情,即在某种程度上摆脱自我文化的约束,采取超然豁达的态度,但又不会盲目落入“异文化”的框框之中。同时,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学会观察异国文化,善于与自己的文化对比,学会鉴别、了解、接受、尊重对方的文化。随时准备以两种不同的文化波段进行交流、切磋。逐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其次,要拚弃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尊重异国文化和传统风俗。商务谈判中切记妄加评论对方的文化准则,接受并尊重他们的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每种文化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特色,存在就有其合理性,接受他们。同时也要避免文化接触中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12]。

四、结语

商务英语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差异将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所面临的最大挑战。熟悉跨文化知识能帮助谈判参与者分析由东西方思维差异引发的谈判困惑的原因,及时化解僵持的局面;能以跨文化的视角审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有必要学习跨文化知识,对跨文化知识作更深入的探讨。(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陶东风等译.文化研究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庄恩平.跨文化商务沟通案例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Hofsted,G.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Software of Mind[M].McGraw-Hill.,1991.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爱德华・T.霍尔著,刘建荣译.无声的语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6]林璐,万玉琳.东西方文化差异对于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http:///

[7]朱永涛.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北京: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02).

[9]邹芙林.试论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企业经济,2007,(01).

[10]爱德华・霍尔.语境与意义,跨文化传播学:东方的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第3篇: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方式及产物,本身就具有很多超地域和超时代的共通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及交通、通讯、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及影响之深为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不同文化间的共性增多、差异减少将是必然的大趋势。怎样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避免因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民族信仰的不同而造成理解的困难乃至失误,是语言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的,要求语言工作者对源语言和目的语都有较广的知识面和较深的文化底蕴。

文化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一种历史进程反映人类的文明程度;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社会的发展情况;是一种生活方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一种民族现象,反映民族的独特风格。在对文化的理解过程中,我们应该立足本国文化并穿梭于他国文化,争取做到“双面手”甚至“多面手”。

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语言差异

语言常常被认为是映射文化的一面镜子,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存在着差异;同一种语言在意思上和表达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异;语言本身可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制度。如果在国际上语言使用不恰当,就会造成歧义,引起误解。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的英文名字由friendlies更名为FUWA,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一,在其发音上,friendlies与friendless(没有朋友)发音雷同容易造成误解;其二,在单词读音上会认为friendlies=friend(朋友)+Lies(撒谎)会产生歧义。

2.思考方式

英语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这些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有序,其句法功能一望便知。比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还会远吗?)一见到if,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便一目了然。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句子看上去松散混乱,概念、判断、推理不严密,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从外表不易看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民族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而汉民族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

3.价值观差异

价值观念的不同表现在人们对时间观念的差异方面。中国文化认为冬去舂来,周而复始,昼夜更迭,季节交替,是一种环形的运动状态,总体上有时间充裕感,做事慢慢来,因此常常向后看,立足于历史。语言中许多都是慢字当头:慢走,慢用,慢慢欣赏,慢慢来等等。中国人总是与过去的老朋友保持长久的联系,认为老朋友是他过去的历史人脉,中国文化中还有一种倾向,相信轮回,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认为这辈人可以为下辈人积德行善。

西方文化认为时间是一切事物的吞噬者,它是一种线性单项持续运动,根据犹太一基督教的传说,事件不是圆形的周而复始的运动,它是有始有终的。线性使西方人总觉得时间一去不复返因而有着强烈的紧缺意识。这种紧缺意识使西方人凡事向前看,一切着眼于未来,他们的意识中多是展望未来,认为“如果我们做事就过去和现在进行争论的话,那我们就没有未来了。”

4.个人隐私差异

对西方人来说,他们从不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How old are you?How much do you make?Are you married?等谈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家庭情况等个人隐私问题,以示对对方的尊敬。西方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但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吗?”“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若西方人听到你说:“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等话语,即使彼此间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因这是不礼貌的。而中国人见面三分熟,在半小时内,对方的家庭情况、个人状况便了解得清清楚楚。这又是双方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在起作用。西方人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让别人干预。而中国人千百年来住在一个村庄里,离得近,接触得多,个人生活或私事很难不被人知道或干预。再加上中国人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认为个人的事即家庭乃至集体的事,故而他们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苫辣,别人也愿坦诚相告。

5.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差异

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民族里,它的文化意义是不同的。例如:“牛”和“cow”。“牛”在西方的概念里,是必须在主人的吆喝声中做苦力的,因此常常比喻人的笨拙。如“COW”有“肥胖者、难看”的意思,“calf”有“呆头呆脑的年轻人”意思。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战国起就发明了“牛犁”,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传统的“农耕”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因此便有了“牛劲”、“牛气”、“牛性”等等。“牛”在中国人眼中象征着勤劳。“老黄牛”比喻勤勤恳恳,不计报酬,埋头苦干的人。“老黄牛精神”指甘愿自我牺牲奉献的人的思想品质。“牛”也象征着固执倔犟。像歇后语“过了河的牛尾巴――拉也不回头”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6.风俗习惯差异

各国不同的风俗习惯必然造成文化意义的不同。风俗习惯是某个地域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涉及范围很广,包括该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

以中西方颜色习俗为例。“红”,它的理性义是“像鲜血一样的颜色”。在汉语中,它是“成功\顺利\喜庆”的颜色。而英语中的“红”则恰好相反,一般多表示“危险,愤怒,极端和犯罪”,如“red alert”红色警报,“red flag”危险的信号灯。四川牌的榨菜因为在包装上印有“红旗”,销售受到了阻滞,而中国的著名喜剧“红灯记”如直译为“The Red Lantern”,那么西方读者一定会大惑不解,因为国外的“red lantern”是妓院的意思。

第4篇: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颜色词;跨文化;象征意义;对外汉语

不同国家的人民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必须要交流思想,语言就成了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跨文化交际中,双方如果不能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就无法理解对方的意思,非常容易造成曲解和误解,使交际失败。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文化障碍是必然的,那么为了避免在交际中出现误会,研究和对比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将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下的词汇进行对比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不可少了。以白色为例,在中国是不吉利的颜色,而在有些国家,白色却是非常神圣的颜色,在情感上,他们是难以理解也不愿意接受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由于汉语丰富的语言内容和复杂的语法,大部分留学生都觉得将学习的重点放在了语法学习上,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将更多的经历放在了语法和句式的教学中,忽视了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传授和培养,学生进行文化方面的学习时,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语言的差异性,大多数情况下会出现母语的“负迁移”现象,即学生在学习新的语言的过程中,新的语言习惯难免会受到旧的语言习惯的干扰,即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迁移规律的约束。在教授一门语言时,除了语言知识的教学,还要补充讲解这个词的文化背景,了解其深层的含义,以避免在交流的过程中出现“短路”现象。很多留学生对颜色词的误用主要出现在颜色词的写法的错误和对颜色词的文化意义了解的不全面等等。由于各国的颜色词的词义有类似的地方,很多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生造”颜色词的象征意义,比如在HSK汉语水平考试中有这样一道关于颜色词的题:“近年来,这个歌星很______”,答案分别是红黄白黑,看起来这是一道很简单的题,但是很多学生都没有选对正确答案――红。究其原因,外国留学生并不了解颜色词背后的文化意义。由此可见,对颜色词的文化意义的研究和教学是多么急迫的一项工作。为了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一、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授

无论单纯的传授语言知识还是文化知识都是行不通的,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中,语言和文化都不能分开来学习,它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在讲解课文中的词语、俗语和篇章的过程中,适时适当地渗透文化的传授,这样让学生在学会读写的过程中,同时也能结合汉语语言的文化内涵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的语言,对汉语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习不再枯燥、乏味。

二、在汉语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增加阅读量

语言学了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吸取知识,要想达到听说读写全面发展,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就要求学生大量阅读汉语读物,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发现和体会汉语和他们本民族文化的区别,增加对汉语文化的敏感,加强学生的汉语领悟能力

三、多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

学习一门语言,最终的目的就是成功的交际。所以,学生在课堂以外一定要多多练习,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和人交流,应该多多参加类似“汉语角”、“汉语辩论赛”、“汉语晚会”和“汉语小品节目”等等活动,在与人的互动中,提高自己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诗学文集――诗中的语言[M].成穷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92.

[2] 王德春.汉语国俗词典[Z].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88.

[3] 丁宇.汉英颜色词“白”与“white”的异同及文化内涵研究[D].吉林大学,2012.

[4] 彭秋荣.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M].北京:中国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1.

[5] 高履泰.建筑物的色彩[M].江西科技出版社,1988.

第5篇: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范文

一、“跨文化交际”定义

语言和文化向来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代表着文化,同时也反映着文化,因此,要想真正了解语言,首先就要对语言背后的文化有深入了解。语言当中体现着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言与其他不同民族语言之间的交流,也指人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等方面进行沟通。跨文化交际的内涵丰富:一方面,“文化”和“交际”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内容本就丰富;另一方面,文化广阔地涉及人类生存的每一个部分。作为语言的运用过程,交际与社会文化、心理、个人感知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因此,跨文化交际也就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

二、文化差异的形成

1.不同的历史文化造成的文化差异。历史文化是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不同的发展历史,因此,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的文化也有所不同。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会出现因为历史文化不同而造成的翻译困难。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环境以及文化象征,并且每一个文化都会形成一个生动的历史典故。这些典故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以及文化底蕴,深刻展现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同时也能将历史文化的不同展现出来。要想对历史典故做出恰当的翻译,就一定要仔细地分析他们的文化和历史,做到对历史内涵深入地了解,并与相应的翻译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更好地诠释出历史典故所包含的意义。

2.不同地域文化造成的文化差异。所谓地域文化,是指所在的地域环境和自然条件下所形成的特有文化。每个民族对同样的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这就是地域文化形成的文化差异。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因而创造出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也被这种文化所塑造,例如:在我国,“东风”代表春天的风,代表着万物复苏,给人们带来生的希望;而在英国,“东风”则是象征着冰冷的风,代表着寒风凛冽,使人感到一阵阵凄凉;我国的“西风”表示秋风,萧瑟凛冽,不受人喜爱,但在英国“西风”却代表着温暖。

3.不同的习俗造成的文化差异。我国常见的打招呼有“去哪啊?”“吃饭了吗?”而在西方,大家却对这些话很敏感,他们见面时打招呼常用的是“How are you?”或“Good morning”。这些都表现出了不同习俗带来的文化差异。此外,在我国,龙是很神圣的,自古以来龙就代表着“神圣、高贵、吉祥”等,且我们常常将自己比喻为龙的传人。而在西方国家,龙则是有着翅膀、会喷火的怪兽,是恶魔的象征,因此在英语中“dragon”是恐怖的代表,成为了贬义词。

三、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措施

1.英语翻译与跨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情况下展现出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英语翻译的课堂上,教师应设置相当的情境,恰当的遣词造句,尽量减少学生对汉语的依赖和受汉语干扰而导致的场景误用或是与场景不相符合的表达方式。

2.英语翻译教学转向跨文化的过程。当今社会经济一体化、全球一体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英语教学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在教学中,教师要在进行文化导入之前,先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并对学生创造力、思维能力、判断力等进行培养,以便在教学中让学生除了学习到丰富的语言外,更能够了解到不同的文化内涵。

第6篇: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酒文化,中西,差异

一.酒文化的内涵

无论中方或是西方,都存在着酒文化。酒最初是一种物质财富和精神享受的载体,随着 时间的流逝,文化的集聚,酒本身也被赋予了文化层面的意义,酒渐渐演变成了酒文化。酒 文化是指酒在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称。酒文化包括酒的 制法、品法、作用、历史等酒文化现象。酒文化既有酒自身的物质特征,也有品酒所形成的 精神内涵,是制酒饮酒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人 类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酒文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中 的各个领域,对文学艺术、医疗卫生、工农业生产、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和作用。

1.1中国的酒文化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上天造酒说”和“猿猴造酒说”酒在当时被 赋予了神话色彩,由此可见,酒在中国人民饮食中的重要地位。后来,又出现了“杜康造酒 说”,据历史记载,历史上确有杜康其人,甚至出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类的诗词,这 使得“杜康”渐渐成为酒的代言人,酒的重要地位更加确凿了。

在经济繁荣的唐宋时期,诗 人常常饮酒作赋,写下许多名垂千古的诗篇,其中,“诗仙”李白就与酒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 在他的生命中,酒不可或缺,于他而言,酒不只是饮品,更是抒怀的慰藉,也是诗作的 灵感之源。同时代的杜甫亦是如此,他与酒也有着不解之缘,杜 甫《饮中八仙歌》种曾吟诵道“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酒乃是 情感的寄托所在。

此外,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万千,在民间,关于酒的名目繁多,也无处不在,比 如,满月酒、生日酒、订婚酒、饯别酒、饯行酒、出师酒、庆功酒、欢聚 酒、团圆酒、清明酒、端阳酒、中秋酒、重阳酒、腊月酒、除夕酒、……还有名 目繁多的往来酒、答谢宴、节日酒、宴会酒。至于敬酒、劝酒、祝酒、行酒,酒趣、酒话、 酒令,已成为各种礼仪、交际交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礼节。

1.2西方的酒文化

在西方,多产葡萄酒,随着葡萄酒工艺的成熟,西方酒业有了一定的文化含义。西方以葡 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将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 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以升华,尼采认为,酒文化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 的极 大快意。其中,欧美的酒吧文化就是酒神文化的一种典型表现。酒吧成为人们消遣娱乐,和释放快节奏生活压力的场所,同样,那也是朋友之间休闲聊天或聚会的好场所。酒吧文化是 西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中西文化差异原因

2.1地理位置的差异。西方多为岛国,周围环海,以捕鱼业为主,谷物种植业相对 不太发达,常以海上交通进行交流。而中国大陆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大陆中的长江、 黄河、淮河等河流自西向东流淌入海,大量河流的存在非常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中西方 文化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情况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

2.2历史传统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而出现不同的变化。中 国是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 历史文化源 远流长,因此经济交流相对较少,思想较为保守,追求务实的生活。而西方国家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有着强烈自我中心观念,强调通过个人奋斗达 到个人价值的最终实现,西方又就出现工业文明,人们的思想也得以真正解放,因此西方人追求自由解放,具有冒险精神,思 想比较大胆。由于历史的渊源不同,发展的经济基础不同,演化过程的社会环境不同,因此 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2.3思想观念的差异。西方国家强调个人主义,主张个性的发展与自由,西方社会 的人们喜欢创新、观点新奇、思想比较开放。我国作为一个受到几千年儒家思想影响的 一个社会,人们重视道德修养,比较中庸,价值观念有别于西方国家。同时,这种传统 文化不利于人们的理性思考,缺少对理性和科学的追求。正是由于中西方思想上的差异, 也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三.融合中西文化差异

3.1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中国人表达常常比较委婉,是曲线的思维方式,而西方人是指向的思维方式。另外, 中国人多谦虚,讲求"卑己尊人",把谦虚看作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在听到别人的赞美、 夸奖或赞扬时往往倾向于不接受或不正面接受,有时还使用"自贬"的方式等词来回答别 人的恭维。而西方社会面对别人的恭维或赞扬,他们会人人方方地接受,习惯用"Thank you"来表示接受对方的赞扬。因此理解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交往习惯对于我们理解彼此 思想交流沟通十分重要。

3.2培养文化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中国人和西方人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民族的文化,面对的是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 方式迥然不同的人,在交往的过程中不可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要使交往得以继续下去, 必须设法沟通以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最终达到文化融合。而酒作为中西方交流的桥 梁和纽带,必须要了解掌握。同时,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文学、风俗习惯等也十分必要。 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品品酒,以培养自己的文化敏感性,提高交际能力。

第7篇: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沟通;非语言交际;差异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279-02

跨文化(Cross-culture),指两种或多种不同文化交遇时的状态和现象,跨文化沟通(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个体之间的沟通。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沟通成为当今各个国家实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交流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美国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跨文化沟通中,语言交际占交际行为的7%,而非语言交际,即指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所传递的信息则高达93%,非语言交际信息比语言交际信息更为真实和可靠,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活动、真实想法和价值观念,在跨文化沟通中起的作用更大。

一、跨文化沟通中的非语言交际差异

在跨文化沟通中,非语言交际会出现各种理解偏差使沟通受阻,因此需要对跨文化沟通中的非语言交际差异进一步研究和探索。非语言交际差异主要表现在体态语差异、副语言差异、客体语差异和环境语差异四个方面。

1 体态语差异

体态语言是社会个体同外界交流感情、传递信息的全身或部分身体有意或无意中做出的各种表情和肢体动作。每一种表情、姿势和动作在不同文化和情景中都有不同含义。不同的身体语言可以表示相同的含义:同样表示自杀,在日本是用手模仿匕首刺向自己的腹部;在美国却是模仿手枪射向自己的太阳穴;而在中国则一般是低头吐舌模仿绳索吊死自己。相同的身体语言也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同样是“OK”的手势,美国表示顺利;日本表示金钱;法国表示零的符号。体态语言常在一定文化环境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社会个体常常不自觉地遵循长期形成的习惯,没有对错、优劣之分,需要入乡随俗,了解其他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2 副语言差异

副语言又称为类语言或者伴随语言,是伴随话语发出的无固定语义的声音,它通过音质、音量、音调、语速、语调和清晰度,表达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与英美国家相比,中国人更喜欢“高声喧哗”,英美国家的人普遍感到中国人谈话声音过高,中国餐馆里人们在嘈杂人声中相互高喊,以便让对方听到,打电话可以判若无人地高声说话,西方国家比较注重自己的隐私和他人的领地,在相应场合多低声细语,这既是个人隐私也是对他人隐私的保护和尊重。

3 客体语差异

客体语指人们在物质上一切有意和无意的展示,例如衣着、化妆品、家具等,这些物品具备实用性和交际性双重功。中国人对个人物品观念相对淡漠,将个人物品视为“身外之物”,“名似云烟金如土”、“千金散尽还复来”都力图在私有财产上表现得慷慨大方,而美国人对物权极为重视。中国孩子弄坏了父亲的手表,受到责罚的原因是不爱惜东西,而美国父亲责罚的原因则是孩子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这些生活细节都典型反映了东西方客体语的差异。

4 环境语差异

环境语也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社会个体受环境影响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这些环境因素都可以提供非语言交际信息,展示交际者的文化特性。比如,中国年长的女教师看到学生在冬天穿着单薄,会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触摸学生的外套,提醒学生多穿衣服。英美留学生对这种举动非常反感,因为在西方国家,不能随便触碰别人的身体,否则会被视为是侵犯行为,在异性之间,还可能被视作性骚扰,如果对方认为自己受到侵害,甚至可以诉诸于法律。因此,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活基础,都有自身的价值判断,因此,在跨文化沟通中,交际双方都要尊重彼此的民族文化习惯,注意非语言交际的差异。

二、跨文化沟通中的非语言交际差异原因分析

1 生产方式――农耕社会和工业文明的差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耕社会和工业文明的差异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非语言交际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传统农业社会中,长期的小农经济限制了社会个体对财富的追求,财产意识相对淡漠。而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激发了整个社会对财富的渴求和欲望,发达的工商业培植了社会个体的商品意识和私人财产意识,生产力发展程度的差异导致东西方对客体语的理解差异,并将这种差异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2 文化传统――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差异

东方国家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统治制度,“大一统”的集体观念根深蒂固,而西方很多是多民族混居的移民国家,为社会个体提供了自由发展空间。东方文化无一例外地倡导“自我压抑”,因此受其影响,社会个体无论是体态语、客体语和环境语,都力求集体的一致性。西方文化鼓励个人追求权利、崇尚自主,在体态语、客体语和环境语上,鼓励个体展示个性,标榜自我。

3 思维方式――直线形和螺旋形的差异

不同文化影响社会个体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个体思维方式迥然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直线形的,他们认为这种方式节约时间,是对彼此的理解和尊重。东方人的思维是螺旋形的,表达方式更为含蓄委婉,习惯迂回间接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西方人习惯用“脑”思考问题,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人注重用“心”思考问题,重视直觉感受。文化差异造成了思维方式的不同,而思维方式的不同,又会进一步扩大文化差异。

三、跨文化沟通中超越非语言交际差异的方法和途径

1 加深对非语言交际差异的了解及民族间的尊重

社会个体生活在自己的文化环境中,受到本土文化的长期影响和教化,形成根深蒂固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久而久之形成传统。由于文化差异,非语言交际表达的含义不尽相同,同一动作和行为会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个体理解为不同的信号和不同的信息,因此,“入国问忌,入乡随俗。入门问讳”,在跨文化沟通中了解和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差异,以积极和平等的态度尊重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增加跨文化沟通的有效性。

2 有意识地接受和适应非语言交际差异

每一种文化中都有其独特的非语言交际标准,这些非语言交际又丰富了文化内容。同样是赠送礼品,中国人逢年过节经常送礼,讲究“礼轻情意重”,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非常用心。以示尊重对方。但在讲究法制的欧美国家,礼品过重反而会招致误解,甚至是诉讼之灾。新加坡政府职员不得接受任何礼品;美国法律只允许对礼物减收25美元的税额;给法国人送礼不要带有公司标志的礼品,以免有占公家便宜的嫌疑。因此,在跨文化沟通中不仅要了解和理解非语言交际差异,而且要不断调整来适应这种差异。

第8篇: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 语言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由于历史文化、地缘关系、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带来人们思想、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不同,甚至是冲突。在中西方之间也存在着诸多的文化差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价值观念方面,中西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比如: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很强,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二是在思维模式方面,中西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比如: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往往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而西方人更注重逻辑和分析,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在所有的定势中,有些定势是正确的,而有些则是错误的,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

三是在行为规范方面,中西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行为规范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区别,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

比如: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 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这里,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问题。

一、在正确理解本国文化的同时,加强对外国文化的接触、了解与应用

在日常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尤其要准确深刻地认识两种文化的异同,提高对本国文化的敏感性,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加强对外国文化的接触、了解与应用。

一是通过阅读相关文章,让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待人接物的习俗。

二是利用教材、报刊、杂志、网络上的资料,或买一些英语原声录音带放给学生听,这样既练习了听力,又可以了解异国风情。

三是通过组织英语角、演讲等,创设形式多样的比较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一是借助实物图片,增强直观教学。由于学生对外国社会文化知识一般没有亲身的感受,仅依靠阅读书面材料或讲解抽象东西来达到教学目的。因此,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外国文化,理解其真实含义,在教学中应尽量多地使用生动、形象的手段,其中实物、图片与照片是比较容易就地取材的。如教师在讲解手势语时,可用图片帮助学生来理解“OK!”“Good luck!”“Welcome!”等西方特有的手势,这比讲解省时、清晰得多,学生容易在轻松的气氛中认识,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新鲜感与喜爱之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外国社会文化开放与好奇心。

二是通过对比教学,了解文化差异。即在教学中,教师直接利用本国文化通过对比去发现两种文化异同,使学生认识到中英文化差异并简单地了解一下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或社会背景。例如:中国人询问同事或朋友物件是经常发生的事,可是以西方文化中,这是一种禁忌。这种中西文化差异可能已讲解过多次,但由于日常生活中已形成习惯,在实际交谈中,不少学生还是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课堂练习与讨论,可以减少这类错误。

三是通过角色扮演,创设语言情境。角色扮演是一种模拟语言情景的英语教学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扮演不同人物角色,在此背景下发生的事情用语言和动作表示出来。它大大有利于交际能力的发展,如听力、观察力、灵活性、想象力和即兴表达力等,而且角色扮演肯定会对学生的认识兴趣产生积极影响,促进他们学习,促使他们自觉地掌握英语。如当学生掌握了panda、lion、tiger 等动物单词后,教师可设置一个环节“At the zoo”(在动物园),利用一些西方特有的打招呼方式或指示语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更牢固掌握了已学的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交际技能。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文注释(note)、观看外文影片、卡通片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和接触外国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韩晓玲语言与文化北京同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

第9篇: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范文

1  研究背景

1.1  符号与网络表情符号

符号的运用在人们的交流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有效且能够准确表达情感的工具。

符号是在人的认识和交际过程中用来代表其他事物,接受、存储、改造和传递信息的可感知的物体。人类符号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类集体由于共同的物质生产而联合起来,用符号作为集体传递信息的物质形式,皮尔斯将其分为icon(复制性符号),index(标志性符号)和symbol(象征性符号)[1]。

而如今的网络表情符号则是一种具有多种性质的非语言符号,它对应的英文专业术语为Emoticon,是将情绪(Emotion)与小图标(icon) 进行了精巧的融合[2]。具体来说,网络表情符号是指运用图文、动画等手段进行模拟和再现人类和动物的表情、动作及卡通化的事物、自然现象等。与现实交际中的身体动作、语言符号类似,网络表情符号在虚拟网络中也起着交流情绪、传达感情的作用[2]。

1.2  表情符号的发展

最初的网络表情符号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授法尔曼于1982年首创的微笑符号“:- )”。这是利用ASCII码中的字符组合成的逆时针旋转90度得到的抽象表情,用来表达较简单的情绪,如“:-O”表示“惊讶”和“:-(”表示“不悦”,此类表情多流行于欧美国家。随着信息全球化的跟进,此类网络表情符号传播到亚洲国家,出现了横向的表情符号,此种表情表达的情感更为细腻直观,如“(?Д?)”表示惊讶以及“(╥^╥)”表示伤心。

如今伴随各种网络社交媒体的出现,其官方的系列表情(emoji)开始盛行,QQ中的黄豆表情就是典型代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表情符号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以时下流行的明星、语录、动漫、影视截图为原始素材,配上简短幽默的文字,制作成静态或动态图片,用以在聊天过程中表达特定的情感。由于这类图片表情常以成对或成组抑或成系列的形式出现,因而被称为“表情包”[3]。

2  东西方表情符号的主要差异

2.1  相同点

中日等亚洲国家与欧美国家所使用的表情符号在构成要素方面均借鉴了现实中人脸表情的主要特征,并演化成网络语言所通用的表达形式。而在官方聊天软件如Facebook和QQ中所提供的黄豆系列的基础表情则无明显区别。同样,网民自制的表情包或动态图在较为固定的使用人群或圈子中使用,例如都喜欢关注明星的网友就会用明星的照片或与其相关的事物制作表情进行交流。

2.2  不同点

东西方网络表情符号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符号表情和“表情包”类表情上,而emoji表情几乎没有显著的差别。

2.2.1  符号表情

东西方表情符号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符号表情方面,在表达形式上,西方国家所使用的符号表情主要是基于美式ASCII字符,其在計算机中作为一个数字单元存在,都为半角符号。而中日韩等亚洲国家的符号表情都是由全角符号组成,其在计算机中作为两个数字单元存在。另外,西方网络语言中的符号表情大部分为逆时针旋转90度的侧视表情,而东方的符号表情基本都是正视表情。

2.2.2  “表情包”类表情

东方的“表情包”类表情十分丰富,很多为网友自制或官方表情。东方网友可以将其用于平时聊天,而西方网友则常常将这类表情作为说明或一段话的配图;另一方面西方人在日常交流中很少使用这类表情,东方人则反之。当交谈对象兴趣相同或关系密切时东方人会使用“表情包”类表情交际。

3  东西方表情符号在跨文化交流上的问题

3.1  同一表情产生歧义

从目前全球化信息交际来看,网络语言表情符号的使用都会配合文字。而文字的使用方式和习惯则扎根于使用者的语言习惯及其文化背景。因此,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交流时,若不了解相互所处的文化背景及其语言习惯则很容易出现对同一表情产生歧义的情况。比如,“”这两个表情符号,本意为“生病了,正在康复中”,加拿大人理解为“隆起二头肌”,而阿拉伯人觉得是“我腋下很臭”的意思,德国人则理解为“沉默就是力量”,广东人认为,这两个符号就是“死也不说”的意思[4]。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仅靠两个表情符号并不能准确的表达说话者想要表达的具体内容,此外各个国家和地区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系统不同,它们具有极大的差异性,且每种语言文字系统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表1以经典的东西方字符类表情符号为例,对两种表情符号进行差异化比较,比较的角度分为两种:含义相同而外观不同和含义不同而外观相同。

表1中的“:-O”在东西方网络文化中都表示“惊讶”;“-D”“P”“(???)?”“ヾ(^?^)?”在东西方都表示“赞同”“大笑”“高兴”“喜悦”;“:-)”“=)”在东方网络语言环境中表示“示好”,其使用目的是为表达友善;西方网友则为表示幽默感(intend to humor)[5]。

从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东方文化背景下的网民在使用表情符号时,常常是为了避免对方误解,同时也出于表达自己真诚友善的目的。而西方网络环境下的网民则很重视幽默感,甚至把其作为生活各方面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当西方网民发送符号表达幽默感时,常常会使得东方网络文化背景下的网民出现误解或困惑。

3.2  语境差异致使表情表达误解

由于东西方的思维方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进而影响着双方的语言习惯和交流方式。西方的表情符号与东方比较则较为浅显,在网络跨文化交流中使用东方较为复杂的颜文字可能会让人产生疑惑和误解。

由于文化语言习惯的不同,东方网民在与西方网民在网络交流时,东方网民常常会先发送一个“”或者“:)”等表示“微笑”“友好”的表情,西方人见面常常先说“how do you do?”等问候语打招呼,而不是表示友好。因此西方人对其感到困惑。

4  东西方社会差异、语言机制差异与人际关系

4.1  语言机制差异

在跨文化的交流中,不同文化的语言影响了表情符号的跨文化表达与理解[6]。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具有很强的客观性,非常重视结构的完整,被称为“法治语言”,而汉语日语等亚洲语言则具有很强的主观性,重视其表达的语意,为“人治语言”。英语高度形式化,逻辑化,句法结构严谨完备,并以动词为核心,重分析,轻意合;而汉语则不注重形式,句法结构不必完备,动词的作用没有英语中那么突出,重意合,轻分析。这构成了两者在表达机制上的明显差异。

此外,西方语言以英语为例,英语多用长句,多用从句、代词,语法多为被动语态,且英语表达往往较为抽象。这就使得英语使用者必须读完整句话才能理解表达的含义,因此也不易产生歧义。而网络表情符号大部分都较为直观,其含义一目了然。因此这些网络表情符号往往不会被独立使用,大多作为话语的陪衬。

东方语言以汉语为例多用短句、分句、名词,语法多为主动语态,汉语表达常常比较具体。而网络表情符号的主要特点是短小、形象、直观,这些特点与汉语几乎重合,汉语注重含义的表达,而表情符号可以替代一些单词或短语。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表情符号诞生于西方,但其数量以及使用却并没用东方那样普及与广泛。在东方网络语言环境中,经常发生交流双方仅用表情便可实现不产生歧义的交流,而西方网络语言环境下,则常常不使用表情符号,或者仅在一句话的末尾添加表情。

4.2  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差异

4.2.1  思维方式

西方网民的思维方式是直线的,英语直线思维的特点是直截与抽象,说话写文章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要点放在句首,次要成分逐一补上[7],对于原因的陈述则可有可无,他们不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注重思辨理性的分析。

东方网民的思维方式是曲线的,汉语曲线思维的特点是整体性和直观性[7]。整体性指人们习惯于把事物作为封闭的整体来观察和认识,说话写文章习惯于从外部环境的描述开始,最后才点出信息中心;直观性是指人们基于有限的事实,凭借已有的事实和经验,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所做出的洞察、识别、理解和整体性判断的思维过程[7]。交谈常常是由次要再到主要的从相关信息到主要话题的发展过程,做事时会考虑很多。

因此西方人在网络交流时并不需要依赖表情符号来完善自己所表达的内容,而东方人则很喜欢这种简单快捷的方式来辅助交流沟通希望让对方感到自己的真诚。

4.2.2  价值取向

霍夫斯塔德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理论认为:“在个人主义的社会中,人际关系松散,人人各自照顾自己和自己的家庭;相反,在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人们从一出生开始就与强大而又具有凝聚力的内部集團结合在一起,而这种内部集团又对这些忠诚的成员提供终生的保护。”[8]不同的价值取向有着不同的认知与行为,例如价值取向为集体主义的人会保持和睦的关系,减少不必要的冲突;价值取向为个人主义的人会有什么就说什么,从不兜圈子[9]。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社会的趋势主要强调个体主义要高于集体主义,人们的价值观是以个人为重,是强调个人主义、注重结果轻视过程的价值观。因此人与人间的关系是不稳定不持久的,很少讲究人情或面子,人与人间的关系是一种达成目的的手段。此外西方讲求效率,谈话直言直语,无论对人还是对事都十分客观。

而之所以率先诞生于西方的网络表情符号不如东方发展的迅速,且现今其种类较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西方人使用网络表情符号时通常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幽默感。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西方人使用笑脸表情的频率不如东方人高。

而中日韩等东方国家都具有注重人际关系文化传统,社会的发展趋势主要强调“以和为贵”,集体主义高于个人主义,因而在使用网络表情符号时经常是为了在一些严肃激烈的环境下缓和气氛或者打破尴尬局面。此外,由于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是以集体为重,注重团队和人与人的关系,较为重视感情,也较为稳定持久。人们经常会用表情表示“客气”“友好”。

中华文化是内敛含蓄的。历史中的文化产物如诗词书画等所表达的内涵大都较为抽象晦涩难懂,其中的思想道理往往不直接表达出来。它需要读者自己去感悟理解。当代中国的文化亦是如此,很多表情符号也有复杂抽象的含义。

5  如何避免跨文化交流障碍

当今社会文化全球化的趋势已越发明显,在网络的交流过程中,每一方的谈话方式都是基于各自的文化背景。表情符号的使用的确可以作为沟通的桥梁,弥补语言的缺陷,使网络交流更加多元化,能够使交际者更好的理解对方的意图。然而仍然会产生因不适当地使用表情符号使对方产生歧义的情况。这就产生了跨文化交流的障碍。

5.1  了解文化根源

想要彻底規避这种交流障碍,首先交际双方要尊重彼此的习俗,明确时间观和不同节假日安排,了解忌讳语和送礼习俗,并能够了解对方社会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做到知己知彼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误会与冲突[10]。

例如“狗”在汉语中是贬义词,代表卑贱卑微。像狐朋狗友成语代指不好的朋友,如果说对方像狗一样,就是对对方的羞辱。而“狗”在英语中则像最忠诚的朋友、最亲密的亲人一样,dog用来形容对方不仅没有羞辱之意反而表示赞美之意,如“You are a lucky dog.”意为“你是个幸运儿”。而“猫”则恰恰相反,在汉语中“猫”用来比喻一个人温柔乖巧,在特定情境下还有宠溺亲昵的含义,像“小馋猫”比喻人贪吃;在英语中,“猫”是一个贬义词,像“Mrs Smith is a prefect cat.”意为“史密斯夫人是个长舌妇”。如果可以了解这些语言文化差异,在交流的过程中就很少会出现误解、歧义等现象。

但在实际的跨文化交流中基本很难做到完全了解双方文化,只能了解一些社会大众观点,并非完全准确。因此这种情况多会发生在极其熟悉亲密的好友或亲人之间。

5.2  减少具有复杂含义的表情的使用

在网络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尽量减少表情符号的使用,减少一些容易产生误解的表情符号的使用,尤其是“表情包”类表情符号,这种表情符号多带有其引申意义,具有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特殊性,并非适合应用于所有文化的交流。尽量使用直观、通俗易懂、没有隐喻的表情符号交流,例如东西方交际软件和网络平台上都有的emoji系列表情。

其中“”(喜极而泣的笑脸)表情普遍为东西方相互理解,其常用于化解尴尬或者转移话题[11]。我们可以放心地使用这类不易产生跨文化交流障碍的表情符号。

此外,东方人在使用网络表情符号时,往往并不满足于表情符号的表面意义,而是赋予一些表情符号以更深层的隐喻含义,例如emoji表情中的“”(挖鼻孔)表情在西方国家都认为只是“挖鼻孔”的含义,而在中国其主要含义则是“不在意”、“鄙视”或者“得意”的意思[11]。像这类具有深层含义的网络表情符号几乎不存在于西方,因此在跨文化网络交流中,我们可以减少具有隐喻等具有深层含义的表情符号的emoji表情的使用,尽量使用emoji等网络表情符号的表面含义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