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节能减排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引言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关注的人越来越多。我国地产资源和天然资源都非常的丰富,在全球排行榜中名列前茅,但每年的污染物排放量和资源消耗的比例每年都在扩大。为了改善这一局面,做好环境保护的工作,我国相关的科研人员需要对能源进行不断的探究,发展资源节约型,打造低碳经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量。虽然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大国,但人均资源分布不均,生态环境是目前阻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节能减排是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真正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1 当前燃煤工业锅炉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燃烧效率不高与能源浪费
我国能源不能充分的得到有利运用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大部分的燃煤工业锅炉,在使用的过程中没有设置自动检测和控制仪表,导致工作人员不能及时地根据运行数据对锅炉发生的状况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也对于锅炉的燃烧效率有一定的影响。锅炉的燃烧效率与辅机的运行效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工作人员没有及时将锅炉的控制仪表调到最佳的状态,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加大污染物的排放量。加上燃煤工业中所放置的锅炉数量较多,且每一个锅炉的容量都比较小,这种锅炉所购置的年份都比较久远,操作起来不够简便,质量与安全不能完全确保。
1.2 燃煤质量不稳定与工作人员经验不足
当前我国仍有许多的燃煤工业锅炉在洗选和加工中运用的原煤均是没有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检测,这种原煤的灰分、热值、颗粒度、含水分等多项的指标均不能符合相关的标准,同时对于锅炉的能力也不能起到保护的作用。运用这种原煤的特性与锅炉在链接上不够紧密,不容易将燃煤的热能发挥出来,还会由于一些燃料不能得到充分的运用,而造成能源上的浪费。除此之外,燃煤工业操作锅炉的工作人员技术和经验不够成熟,很多的工作人员都是没有经过正式的培训和考核,就直接上岗,燃煤单位也没有在后期为他们培训与锅炉相关的内容,这很容易给锅炉的安全运行带来隐患,对燃煤工业单位的经济和人身安全都造成了威胁。
1.3 污染物排放控制不足
在倡导环境保护的时代下,我国仍有许多的燃煤工业机构在经营的过程中,都偏重于将眼光放在经济效益上,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另外,还有一些燃煤工业机构在锅炉运行的过程中,没有依照相关的规定运用脱硫和除尘设备,对于锅炉所排出的污染物处理的不够彻底,从而造成了环境严重污染。
2 燃煤工业锅炉节能减排的建议与措施
2.1 燃煤工业锅炉节能减排的建议
2.1.1 更新低效燃煤工业锅炉与改进锅炉房系统
燃煤工业单位要提高锅炉的热效率,需要应用当前先进的锅炉房系统,这种锅炉房系统利用循环流化床与燃气降低锅炉运行中污染物的排放量[1]。另外,燃煤工业锅炉可选喷煤粉和分层燃烧的节能技术,一样可以达到降低污染物排放量的目的,对于燃煤工业的经济发展不会有任何的影响。针对一些已有主机和辅机的燃煤工业单位来说,要将锅炉房系统与锅炉结构之间紧密联合在一起,并且提高锅炉自动化的效果,充分的发挥锅炉系统的热能,需要引用先进的技术,对工业锅炉房系统进行及时的调整,从而提高锅炉总体运行的效率。在完成锅炉房系统替换低效锅炉整个步骤后,燃煤工业的管理人员还要对中小型的锅炉房实行科学管理,尽量将锅炉的运行效率控制在85.0%之内。
2.1.2 实行区域集中供热
燃煤工业要想提高锅炉的供热效率,可以将所有的锅炉放置在一块,通过集中供热的方式,可以将锅炉热能比平时高出近两倍。集中供热这种方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为燃煤工业节约了成本,还有效地解决了环境污染的问题。当前我国有一部分的燃煤工业锅炉所使用的煤炭主要都存在质量低和锅炉不匹配这两个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应当建议燃煤工业锅炉在使用煤炭之前先将其集中到一起,全部运送到加工和选洗中心,唯有这样,才能将很多低质量的煤炭筛选下来。
2.2 工业锅炉技术改进措施
2.2.1 燃烧系统的改进
改进锅炉燃烧系统,需要先找到锅炉膛的位置,并从中截取一个合理的位置,放置适宜的煤粉,然后在炉排层中添加适宜的悬浮燃烧,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锅炉的供热效率,还可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2]。同时,锅炉操作人员在放置煤粉时要注意煤粉的适用量,如果煤粉量过多容易加大排烟的黑度,不能充分的发挥锅炉燃烧系统节能减排的作用。燃煤工业锅炉要想尽快的将锅炉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就需要将之前使用的燃烧设备换成当前先进的节能燃烧设备。
2.2.2 改进煤设备
层燃工业锅炉使用的都是原煤,锅炉所采用的运行方式是正转链条式,当这种运行方式与原煤相结合下,很容易让将煤分成粉状和块状,对于工业锅炉的进风带来了极大影响,同时也造成了燃料浪费的现象[3]。要改善这种状况,提高锅炉节能减排的效果,应当将原煤分成几层平放置炉排上,这样有利于工业锅炉的进风,也提高了原煤的燃率。为了节约能源,可以降低原煤中的含碳量。经过实践证明,进煤设备在改进后的效果要明显高于改进前。而且在改进后,燃煤工业锅炉单位的经济效益有了明显的增长,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
3 结束语
总之,燃煤工业锅炉要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实现节能减排,需要将现代新型的锅炉设备替换陈旧落后的锅炉设备,引用当前先进的锅炉技术,对给煤设备和燃烧系统进行改进,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随时关注环境污染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美玲.煤中微量元素及其在燃烧过程中释放的研究现状[J].环境科学,2011,14(11):18-20.
[2]徐金月.工业燃煤链条炉细粒子排放特征研究[J].节能减排,2012,52(6):10-12.
2013年,随着经济发展企稳回升,我国工业能源消费量继续增加,在工业能耗占国民经济比重依然偏高的情况下,国内工业节能减排压力将会增大。进入2013年,随着国家已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工业增加值增速将开始回升,国民经济运行逐步趋稳。另外,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3年我国GDP增速将快于2012年。
在能耗方面,四大高载能行业用电量比重下降,结构性节能减排作用开始增强。2013年,预计重工业用电量增幅将继续低于轻工业用电量的增幅,四大高载能行业用电量比重将进一步下降。随着《“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快速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工业产品的比重将逐步提升。随着工业转型升级的稳步推进,我国轻重工业能源消费结构将进一步优化,2013年结构性节能减排的作用开始增强。
由于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基础不同,工业节能减排形势差异较大。2013年,受益于工业结构持续优化,东部地区工业节能减排形势较好。而中西部地区将继续面临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又要节能减排的两难困境。中西部地区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工业重大项目支撑,已建成的一批煤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项目产能将在2013年逐步释放,这将带来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导致中西部地区2013年工业节能减排形势更加严峻。
高效节能环保产品规模化应用态势显现,节能环保产业加速发展。2013年,随着政策的深入落实、企业淘汰落后步伐的加快,以及企业生产线调整的逐步到位,预计2013年高效节能产品产销量将迅速增长,高效节能环保产品规模化应用态势显现。节能环保产业方面,随着各项规划和政策的,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重点领域和推进措施明确。2013年是各项节能环保推进措施深入落实的关键时期,节能环保产业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一些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工业低碳化进程加快。2013年,我国将进一步明确工业领域推进节能低碳的总体思路、目标和措施,推动重点工业行业、工业产品和园区向低碳方向发展,强制要求电力、钢铁、水泥和平板玻璃、化工、有色金属等六大行业提交碳排放数据,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出台《工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预计伴随着工业碳排放市场交易机制的逐步建立,2013年我国工业低碳化进程将加快。
随着工业清洁生产、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等规划的进一步落实,工业产品生态设计标准制定和试点工作将稳步推进,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将稳步提高,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试点示范工作建设将取得新进展,机电产品再制造产业快速发展,再制造企业和园区的试点工作持续推进,这些将有力地推进工业绿色化水平稳步提高。
但是,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十一五”以来,工业节能减排在政策驱动下取得显著成效。但是,这种政府主导的模式导致企业节能减排的内生动力明显不足。目前,我国工业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还不完善,能源资源等生产要素成本长期以来被低估,造成了能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低效率使用。工业节能减排涉及较多的体制机制问题,如市场机制及规则尚不合理,节能减排产业发展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等。节能减排尚需解决深层次的市场缺失、激励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因此,要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市场化长效机制,让市场价格信号在引导企业节能降耗、推动工业结构调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系统性节能减排重视不够。节能减排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产业系统的不同主体、不同环节和不同层面。当前我国工业节能减排工作多是围绕重点产品、重点企业以及重点行业开展,对企业与企业之间、同一产业链上下游之间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性重视不够,不同主体之间合作不充分、协调性不强,大大制约了系统层面节能减排潜力的挖掘,系统性节能减排尚待提高。总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侧重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对中小企业关注不足;二是侧重产业链重点环节节能减排,上下游衔接不够;三是侧重重点行业节能减排,行业与行业之间联系不紧密。
行业节能减排标准体系有待建立健全。目前,我国工业节能减排标准以国家标准为主,行业标准比较缺乏,标准体系不健全。“十一五”期间,我国共了27项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45个行业清洁生产标准,
消费类产品中有毒有害检测技术规范等一系列国家标准。但仍存在大部分工业用能设备缺乏能效标准,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也仅涉及5个行业,一些高耗能行业的准入门槛过低。尽管2012年6月,国家发改委、国家标准委启动了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但标准制定过程比较复杂、出台周期较长,一般需要1年到1年半的时间,很难及时有效指导工业节能减排工作。相对而言,行业节能减排标准的制定速度更快,最短的仅需要40天左右,能够及时满足工业节能减排快速发展的需求。
一、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及完成情况
(一)目标任务。
节能目标任务: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20*年下降6%。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1户企业实现节能3500吨标准煤以上,列入省“239重点节能”的6户企业实现节能15864.7吨标准煤以上。关闭或整合企业1户(*),淘汰落后工艺装备企业2户(*)。
减排目标任务:20*年12月15日前完成*(企业名称)、*、*、*、*、*等6户污染治理工作。主要污染物削减量:COD1106.48(吨)、NH3—N(吨)49.72、So2(吨)控制在30000以内。
(二)完成情况。
(一)节能减排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地方政府和部门对节能工作认识还不到位,一些地方机构、编制、人员落实不到位;部分企业管理较为粗放,节能减排意识还比较淡漠,制度不完善,节能减排还未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二)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国家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经济增长是按照年均7.5%速度确定节能约束性指标的,而去年以来,全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在10%以上,我市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13%以上,经济的高速增长为节能减排带来了巨大压力。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资源消耗强度较大,粗放的增长方式仍未改变,完成节能减排任务难度较大。
(三)节能减排空间缩小。经过前几年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污染综合治理,全市绝大多数重点污染源、重点排放大户完成了治理任务,削减了排放量,工业减排的空间非常有限,削减难度增大。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市属偏重型的工业结构,重工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比重达60以上,工业能耗占总能耗的70%左右。新上马的企业中高耗能行业比重依然偏大。一些产能过剩行业中高耗能的落后设备仍在继续运行。
(五)节能减排投入不足。在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市本级财力安排的补助和引导资金较少,与节能的任务还不相适应,没有能有效地带动地方和社会资金投入节能降耗。
(六)节能减排体系不完善。市及县(市、区)两级节能减排行政管理体系体制、节能监察中心的管理体制尚未健全,服务能力还不能适应节能需要;节能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不完善。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三)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工业经济结构。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省政府《关于印发〈*省20*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严格准入管理。对新上项目做好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评价,对不符合节能环保标准的不准开工建设,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从源头上把关预防。发展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三低一高”产业,同时压缩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产业。积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
(四)进一步加强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继续抓好*工业试点园和*公司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使之成为全市循环经济典范,并引导企业变只靠自身“单打独斗”式的内部节能减排,走多企业、跨行业、区域间循环经济之路,推进企业之间消化工业废物的“循环链”,通过行业成员之间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达到工业废物全面得到循环利用的目的,提升节能减排的成效。切实抓好当前省明确的我市的*、*、*、*、*等6户清洁生产试点工作。
(五)进一步加强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帮助重点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建立和推行严格的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广大职工节能的积极性。强化基础工作特别是统计工作,配备专职人员,将节能的目标和责任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情况的跟踪、指导和监督,定期公布重点企业能源利用情况,督促企业围绕降低重点产品能耗单位的目标开展工作。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和污染治理,逐年将污染源纳入限期治理,实施工业园区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工业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或实现零排放。加快*市、*县污水处理厂建设,确保2009年底前建成并投入运行。
这次全市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分析上半年全市节能减排工作目标责任完成情况,进一步明确下半年节能减排工作的目标任务,以坚定的决心,更有力地措施,确保完成全市今年和“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实现。刚才,各县(区)政府和平凉发电公司、煤业集团公司汇报了上半年节能减排工作进展情况,国安同志分析通报了上半年全市节能减排工作情况,提出了下半年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任务,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两个方面的意见。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节能减排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今年上半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节能降耗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节能减排项目,加强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工作,采取措施,对重点污染企业实施了停产治污,全市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从节能减排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来看,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上半年,全市万元gdp能耗3.19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67%;万元gdp电耗1527千瓦时,同比上升5.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6.29吨标准煤,同比上升1.93%。全市万元gdp能耗仅下降1.67%,距年降耗4.4%的目标差2.73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电耗两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上升。总的来看,全年节能减排工作成效一般,名次落后,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分析综合能耗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电力、冶金等高能耗企业生产增长较快,特别是发电公司、乐华冶炼公司等6户企业的先后投产,以及主要煤电骨干企业产销形势较好,综合能耗增速高于增加值增速。同时,由于农业受灾严重,第一产业增加值下降了8.8%,成为万元gdp不降反升的又一重要因素。但是,从主观上分析,主要是认识不清楚,措施不落实、投入不到位、协调不得力。特别是有些地方对抓住节能减排的有利时机,加快结构调整缺乏紧迫感,迎合一些客商的投资需求,热衷于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扭转,完成今年节能减排任务和“十一五”规划目标将成为一句空话,后果非常严重。
当前,节能减排工作受到了上上下下的普遍关注。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节能减排电视电话会议上,总理强调指出:“节能和减排两个约束性指标,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不能改变,必须坚定不移的去实现”。徐守盛省长在人民大会堂回答记者关于甘肃环境治理问题时说,国务院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和指标是必须要完成的,完不成就引咎辞职。市委、市政府对节能减排工作高度重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把节能减排作为“一票否决”的重大工作来抓,与各县(区)、各有关部门签定了目标责任书,明确了责任单位、责任人和落实责任的工作措施。各县(区)、各部门、各企业一定要高度重视,既要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又要认清目前节能减排形势的严峻性,增强紧迫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关于节能减排的决策和部署上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推进新跨越,建设新平凉”的总体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节能减排的关系,花大气力,下真功夫,实现今年和“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确保经济增长建立在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
二、明确重点,全力突破,确保完成年节能减排工作的目标任务
一要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扩大经济总量。我市属典型的“两高一资”型经济,工业结构性矛盾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从长远观点看,要把万元gdp能耗降下来,关键是要做大做强能耗低、附加值高的非煤产业,紧紧围绕煤电、草畜、果菜、旅游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要加大投入,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积极扶持现有非煤企业做大做强,努力扩张经济总量。要充分利用大企业、大集团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优势,引进现代化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从根本上降低能耗。要积极调整工业内部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低耗能产业,大力发展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低能耗产业的快速发展,缓解高能耗产业带来的压力。
二要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工业企业节能降耗。我市煤炭、电力、水泥、冶炼等行业,是全社会能源消耗的主要行业。省列7户、市列50户重点用能企业的能耗总量占全市工业能耗总量的89.4%以上。华能平凉发电公司、煤业集团、平凉祁连山水泥公司、崆峒水泥公司等省列7户重点用能企业更是我市节能降耗的重点。各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资金、技术优势,在各个环节上实施节能工作,降低能耗,在全市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各县(区)要切实加大对市列50户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耗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强化重点能耗企业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管理。要切实发挥行政职能作用,落实“属地管理”原则,把属地管理节能降耗的企业真正纳入到管理监测中,加大监管调度力度,确保国家、省市政策政令贯彻到位。
一、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湖南是缺能大省,也是耗能大省。年综合能耗近亿吨标准煤,一次能源自给率不足50%,单位GDP能耗14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4.8%。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以及镉、砷等重金属的排放总量也居全国前列。面对能源与环境制约日益严重的形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认真落实国家关于节能减排的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分解节能目标,落实减排责任,突出抓了重点流域、区域的污染治理和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重点用能企业主要产品能耗指标有所下降,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1、明确了目标责任。省政府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将湖南省“十一五”节能减排指标进行了认真分解,并下达到14个市州,明确了各市州和各相关部门的目标和责任。各市州也根据省里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分解落实到了各县市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
2、出台了政策措施。顺应发展的新要求,将“降能耗、减排污、保耕地”作为约束性指标,列为全省“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调控目标,并通过行政、投资、财政、税收等手段,严格目标管理,狠抓落实。同时,组织制定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见》,以及节能、节水、节约集约用地、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发展等多个专项规划,制定了《湖南省“十一五”节能工作实施方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规划体系。通过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目标和任务,有效地推动全省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3、实施了重点整治。一是把工业节能作为节能降耗的重点工作来抓,将年耗能1万吨以上的300家企业作为能源消耗重点调度分析对象。组织开展“百家企业节能行动”,确定了年耗能4万吨标准煤以上的103家企业(含千家企业)落实节能目标和节能措施,推动企业节能。二是重点抓好国家确定的株洲冶炼集团、湖南智成化工有限公司和汨罗再生资源集散市场3个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召开循环经济工作现场会,推进企业资源综合利用,落实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三是推动了对洞庭湖、水口山、清水塘、竹埠港等重点地区的环境执法力度,加大了对锰三角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打好了洞庭湖污染综合整治攻坚战,对湖区234家污染严重的造纸企业实施关停,洞庭湖水质由五类提高到三类,污染减排实效迅速显现,解决了饮用水安全等突出环境问题。2006年,湖南共出动执法人员8000余人次,立案查处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环境违法行为260起,关闭了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非法排污企业45家,停产治理62家,全省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工业排污口已基本取缔。
4、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从产业结构看,工业行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7年上半年,全省继续加大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整治力度,下大力关停了洞庭湖区5万吨以下化学制浆企业和1万吨以下废纸造纸企业以及金竹山2台5万千瓦小火电机组。新投产了4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进一步提高。高耗能行业快速发展势头得到有效遏制,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总量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连续下降,2006年为54.3%,2007年1~3月为54.1%,1~5月为53.9%。从投资结构看,部分高耗能行业投资得到有效控制。上半年,高耗能行业累计完成投资139.2亿元,增长34.1%,低于同期城镇投资增速3.7个百分点。
5、组织了区域合作共同推动节能减排。组织泛珠三角区域各方环保部门负责人,召开了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共同敲定了本年度在环保方面的7项合作重点:共同抓好《珠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开展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工作上的合作;继续推动区域环境监测和监察合作机制建设;继续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合作;继续深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合作;继续加强环保产业合作;推动跨界重点环境问题解决的省际合作。
2006年,湖南省万元GDP能耗1.352吨标准煤,同比下降3.39%,这是“十五”以来首次下降,下降幅度在全国排第8位,在中部六省排第2位,全年完成节能量360万吨标准煤,没有完成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4%的目标。300家工业重点用能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9.45%,主要产品单耗平均下降4.9%。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增幅比2005年分别回落了3.78和2.65个百分点,增长趋势减缓。
2007年上半年,列入国家重点支持节能改造国债项目15项,总投资近20亿元,落实节能和污染防治国债资金近2亿元。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在湘28家企业投入节能技改资金9.26亿元,实施节能技改项目129个。据统计,1~6月,全省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5%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2.65吨标准煤,同比下降6.03%,其中化工、石油化工、钢铁、建材和电力5个行业的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下降10.6%、7.2%、6.2%、5.7%和5.0%;上半年全省规模工业完成节能量203万吨标准煤。300家重点用能企业综合能耗下降13.5%,主要产品单耗平均下降6.4%。
二、节能减排面临严峻形势
尽管湖南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节能减排工作初显成效,但当前全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能源资源消耗强度高,在节能减排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1、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中,高消耗、重污染的钢铁、有色、化工、建材、造纸、火电等传统产业,在全省仍占有主导地位。冶金、电力、纺织、化工等10大高耗能行业,占工业总耗能的近90%、全社会总耗能的60%以上。钢铁等9大高耗能行业,在创造全省53.4%的规模工业增加值的同时,综合能耗量占全部工业能耗的60%以上。工业39大行业耗能中,能源消费总量按等价值计算,居前10位的行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和纺织业,这10大行业的能耗占工业耗能总量的89.5%,占全社会耗能总量的61.2%。从能源消费结构看,全省能源以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为主,不可再生能源在生产和消费总量中分别占92.1%和92.7%,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比例偏低。2006年,全省第二产业比重比2005年增
加了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了1.8个百分点。钢铁、有色、电力、水泥等重工业增长21.1%,造纸等轻工业增长18.4%。许多应该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还退不出市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产能扩张还不能完全遏制,增加了节能减排的压力。同时,长期以来,由于煤炭、电力、石油等能源的价格较低,未能反映能源的稀缺程度,未能反映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环境和生态的补偿成本,未能反映节能的政策导向。因此,节能减排的市场约束也比较乏力。
2、节能减排基础工作亟待加强。一是资金投入偏少,制约了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以环境保护“十五”计划为例,计划确定的重点环保项目108个,总投资112.87亿元,但有42.7%的计划投资难以落实,资金缺口高达48亿元。投入不足导致重点治污工程进展缓慢,直接影响减排成效。“十一五”环保重点工程预计投资328亿元,增加环保投入的压力更大。二是基础工作弱。主要是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为缺少必要的调控手段,对节能有明显促进作用的燃油税、供热收费改革等政策尚未实施,缺乏鼓励政策和激励机制。节能减排管理体制不健全,节能减排管理力量不足,行业节能减排管理弱化,导致基础工作薄弱。节能减排数据统计制度尚未健全,能耗难统计,数据不精确,可信度不高,导致对节能减排情况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三是科技含量低。节能减排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体系。目前,此项工作仍比较薄弱,跟不上节能减排形势的需要。节能减排标准的制定迁就现有技术水平,在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上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很少。
3、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不断加大。就资源来看,一方面,湖南省资源总量并不宽裕,人均占有量明显不足,石油、天然气、富铁、铜、铝等许多重要矿产资源结构性短缺;另一方面,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破坏和浪费严重。煤炭占一次性能源消耗的7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2.82吨标准煤,比全国水平高出10%,万元GDP水耗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1/4。从环境来看,全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很大。湖南省GDP在全国排第13位,但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分别居全国的第6位和第7位,造成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水污染问题、空气污染和酸雨问题、矿山环境恶化问题,都必须高度重视。
三、努力完成节能减排各项任务
湖南省是一个中部欠发达省份,要追赶全国发展步伐,发展问题尤为紧迫,然而在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节能与减排的双重压力。解决节能减排问题,企业是主体,政府是主导,群众是主人。因此,节能减排,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多管齐下,全民参与。下一步,全省将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坚持“决心不变、目标不变、责任不变”,扎扎实实推进节能减排的各项工作,确保全省“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实现。
1、狠抓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巩固节能减排成果。一是调整产业结构。把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节能减排的主要动力和方向,力争在“十一五”期间,生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0年占服务业的比重超过40Ve。二是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全省规模工业中,高能耗企业占60%。降低高能耗企业比重,加大对传统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业的改造,以产业升级带动高能耗重污染企业的逐步退出。大力淘汰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化工、煤炭、造纸、食品等行业的落后产能。落实关闭小火电、小水泥、小造纸厂的目标任务。“十一五”期间争取关停“小火电”100万千瓦,今年关停40万千瓦。淘汰6.6万吨以下的“小水泥”,淘汰年产5万吨以下化学制浆造纸企业和年产1万吨以下利用废纸造纸企业。三是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争取在“十一五”期间水电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力争开工建设1~2个风电场项目和1~2个生物质能综合利用项目。
2、把好项目审核关,强化节能与环保的硬约束。一是提高项目准入门槛,把好新上项目规划、土地、审批、环保、节能、安全六道关。二是建立健全节能减排评估审查机制。开展项目“环评”和“能评”,对未经节能减排审查或未通过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审批、核准,更不准开工建设。三是实施区域限批制度。严格控制高能耗、重污染的项目开工建设。此类项目的审批与核准与地方、企业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进度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对一些能耗和排污超限额的地区和企业,实行新上项目限批制度。
3、抓资金筹措,促进重大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努力加大对节能减排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节能减排项目。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一是用好国债资金,支持重大节能工程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着重抓好工业领域节能潜力较大的燃煤工业锅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水泥行业现有日产2000吨以上和新建干法水泥生产线利用余热发电等重大节能工程,以及全省“十一五”节能规划中确定的100个重点节能项目的实施,确保“十一五”期间实现节能1140万吨标准煤。大力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扩大市场融资,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用好开行贷款,重点支持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治理。湘江流域集中全省60Ve的人口、70%的GDP和80%的工业产值,既是全省经济水平最高,又是污染最重、节能减排任务最大的区域。目前每年有近5亿吨工业废水、7亿吨生活污水排入湘江,占全省排污总量的60Ve以上,直接威胁近1400万人的饮用水安全。下一步要加强长株潭环境同治,突出抓好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衡阳水口山等重点污染源治理,取缔一批湘江干流和支流小型污染企业,建立湘江流域排污总量控制体系,完善排污申报登记,杜绝无证排污和超标排污。三是用好日元贷款,用于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相关项目的实施工作。
4、抓示范试点,促节能减排工作。继续抓好汨罗再生资源集散市场、株洲冶炼集团、智成化工等国家试点单位循环经济方案实施和项目建设。积极争取永兴县、衡阳水口山有色公司、泰格林纸集团参加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开展全省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选择20家企业、5个产业园区和2个市(县)进行试点指导和扶持。重点在有色、冶金、化工、造纸、印染、制革、电镀等行业开展清洁生产示范试点工作,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审核。继续开展生态市(县)、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环境友好企业、环境友好工程等系列“创建”活动。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
5、加强政策调控,创新工作机制。促进建立全省节能减排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协调配合,落实工作责任,形成抓节能减排的工作合力。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进展情况的考核和监督,定期公布各地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通过实施差别电价、关小扶大、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措施,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落实。一是按照国家改革总体部署,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按照产业化政策实施差别化资源价格政策,促进节能减排。二是推进机关节能。机关率先垂范,带头更换办公区所有非节能灯具,公务车推广实行一车一卡定点加油制度。积极探索和研究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农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以及社会节能的有效办法和途径。三是进一步发挥大型能源企业作用,支持电力、燃气等能源企业做好内部节能,发挥综合优势,承担为用户节能服务的社会责任。四是扶持节能服务公司发展,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和管理等多方位服务。五是相关部门将加强节能减排专项检查和监察,建立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重大污染事件、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安全的企业,依法惩处。
6、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与推广。湖南省将设立政府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和鼓励金融机构投资循环经济及节能减排技改项目,推进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换,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采用节能环保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对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新设备、新产品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要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引进国外资本、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推动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
一、目前我市节能减排工作应突出“三个重点”。
重点一:突出工业的节能降耗。“十五”以来,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重工业是其主导力量,已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78.97%。与此同时,能源消耗也在逐步上升,能耗总量超百万吨企业3个;超十万吨14个。由此可见,节能降耗工作着力点仍然是工业,而耗能大户又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市节能降耗工作卓有成效,如济钢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水泥厂的废渣利用等。但万元gdp能耗仍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某些重化工业技术设备相对落后,节能减排形势不容乐观。我们认为,今后一个时期,工业仍是我市耗能最多的部门,也是可以取得节能效益最显著的部门。工业节能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与调整行业、产品结构相结合,具体通过修订节能设计规范,实行企业能源审计,建立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措施确保实施。
重点二:突出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去年,我市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中,一产占1.11%;二产占62.77%;三产占24.15%;居民生活占9.49%。做强做大第三产业是破解节能减排瓶颈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市三产发展迅速,二产降、三产升的趋势逐步显现。但目前第三产业结构并不合理,商场、宾馆、酒店等传统服务业比重仍显过大,这些行业的能耗并不低。调研中我们发现,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仅占全社会能耗3.1%,万元gdp能耗仅0.6吨标准煤,大大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其发展潜力巨大。我们的观点,要优先发展以金融、信息、会展等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以专业化分工和提高社会效率为重点,积极发展生产业;以满足人们需求和方便群众生活为中心,提升发展生活业;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
重点三:突出提高全民节能意识。节能减排不仅是政府倡导、企业践行的准则,更应该是居家生活的自觉意识,比如人走灯灭、推广节能灯、调节空调温度、拧紧水龙头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节能行为不可小觑,专家指出,节能灯比普通白炽灯省电80%以上;夏季空调调高1~2摄氏度,可省电10%;节约1度电可节省约400克标准煤和4000克水……对一个人、一个家庭来说,这也许不算什么,如果按全市600万人口计算,那就是一个了不得的数字。提倡全民总动员厉行节约,更深刻的意义还在于调动每个公民的节能意识,养成节约的习惯。如果人人都有节约意识,每个公民在各自的角色上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可以把节约行为深入到生产、生活中的每个环节。我们认为,要不断提高企业、单位和个人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把节约资源变成每个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形成“人人爱节约,个个懂节能”的社会风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二、六大措施力促我市节能减排工作。
1、着力推进结构节能。长期以来,我市能源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耗能产业比重过高。因此,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工业内部结构成为我市能源节约的战略重点和实现节能目标的关键。为此,对高耗能行业要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对正在生产的高耗能行业企业要严格控制其发展规模和速度。在产品结构上,有步骤地发展相对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品,力争以较少的能源消耗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在产业结构上,大力发展低能耗的第三产业,逐步提高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市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
2、突出抓好技术节能。从发达国家经验看,调整产业结构带来节能潜力高于技术进步。但从我市实际情况看,短时间内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难以大幅下降,因此,仅靠调整产业结构来实现能耗指标的快速下降不太现实。针对于此,当前亟需完善我市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开展节能和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改造,逐步改进浪费资源的工艺、技术和产品,真正把“技术节能”提到突出位置上来抓。
3、合理布局循环经济。积极探索跨行业、区域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全市循环经济重点企业、项目库,促进关联企业、项目适度向专业园区集中,实现集群发展,使节能减排的产业链良性循环,降低项目合作成本。重点要在钢铁、电力、化工、酿造、畜禽养殖等行业,推进企业之间消化工业废物的“循环链”,通过行业成员之间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达到工业废物循环利用的目的。
4、积极鼓励技术创新。要组织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构建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努力培植技术标准示范企业。要围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积极开展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制约节能减排的技术瓶颈。
企业能源环境管理提升相结合。
工业是中国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主要领域,标准是政府加强节能减排监管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管理的基础。分析工业节能减排标准体系的发展趋势,推进标准化工作,不仅能够促进政府对工业节能减排监管,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而且有助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消费者的节能减排意识,对进一步推进中国工业节能减排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减排任重道远
工业能源消耗占全社会能源消耗的70%以上,而中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0%,远高于世界30%的平均水平。以煤为主的格局使得中国在消费相同一次能源的条件下比其他国家多排放30%的二氧化碳,每年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大约占全球的1/4。
中国今后能源消费仍将大幅增长,要实现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面临巨大压力。同时煤炭燃烧的排放物已成为中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严重污染的雾霾天气已成为不得不正视的环境污染的大患。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中国工业面临的节能减排压力极大,亟须转变高增长、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都表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工业能源资源消耗还将有一个持续增长的过程,这由当前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目标要求,2015年比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1%,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大于21%,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0%,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1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3个百分点。“十二五”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工业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工业节能减排任务更重,压力更大。
标准体系先行
节能减排是以法律为依据、以政府为主导的强制性活动,政府主管部门和执法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标准的规定进行监测、检验。中国目前已颁布实施了《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节能减排活动提供了行动指南。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等提出了明确的节能减排量化指标,这些指标的落实需要有定量的技术指标。如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等高耗能行业需要工序、工艺的能耗限额标准;工业设备、交通工具、家用电器和照明器具需要能效标准;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需要具体限值标准,使节能减排的目标建立在科学、量化、可衡量、可检测的基础上。
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是以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节能产品,改造淘汰落后的产品与生产方式,形成有利于能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如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的五大类节能家电产品、四类工业产品以及高效照明、节能汽车等都是在产品有相应能效标准或可量化的指标后推行的。在节能减排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设计和生产中,产品性能、工艺和原材料等技术标准,能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产品更新换代。
标准作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技术基础以及有效手段,节能减排标准化关系到技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示范、商业化、产业化的各个阶段,涵盖了产品的生产、运输、使用、回收利用等各个环节,在提高产品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企业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优化产品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企业节能减排标准体系是工业节能减排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企业节能标准减排体系是做好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企业节能减排水平的重要措施,能够梳理节能减排环节,根据国家、行业、地方节能减排标准,对照本企业各环节节能减排状况,查找问题。
比如,企业可以根据各类节能减排标准,检查企业设备和系统的能效水平状况,掌握企业执行国家高耗能产品或设备淘汰、节能产品认证、能效标识等制度的实施情况,也可以了解是否可以享受国家所得税优惠、节能产品政府采购、节能改造奖励和财政补贴等激励和优惠政策,还可以使企业掌握高耗能生产制度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符合法律的依据。
契合产业发展
工业节能减排标准体系的发展趋势,一是与绿色贸易壁垒相结合。绿色贸易壁垒属于技术壁垒的一项,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兴起,是各国对商品进口采取的准入限制或禁止措施。如:美国拒绝进口委内瑞拉的汽油,因为含铅(Pb)量超过了本国规定;欧盟禁止进口加拿大的皮革制品,因为加拿大猎人使用的捕猎器捕获了大量的野生动物;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洲国家严禁进口含氟利昂冰箱,导致中国的冰箱出口由此下降了59%等事例。
二是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当前,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发展”后期和“工业高加工度化”的初期阶段。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扩张和强化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二是要有选择、有重点、有突破地发展智力密集型产业,使产业结构逐步高级化。从表面上看,标准与产业结构调整没有直接的联系,事实上,标准作为工业化发展的产物,它除了能直接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外,还通过与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的结合而产生积极的影响。
标准化活动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积极影响的关键在于适应产业发展规律,符合结构调整的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必然要优先发展一些产业,这就需要通过标准和标准化等手段繁荣其面对的市场,从而引导生产要素向这些产业流动。这需要建立和完善适合各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提高标准水平,标准缺失、标准落后必然要影响标准体系功能的发挥,先进适用的标准将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一种正向的推动力,反之,落后的标准将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一种反向的抑制力。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当前应重点抓好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三是与企业能源环境管理提升相结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标准化管理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全球不断推陈出新。迅速提高以标准化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理念,企业逐步注重根据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和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提升企业管理。
同时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深入,企业对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将系统地收集及贯彻执行,节能减排的管理机构、计量统计、目标分解考核等逐步得到完善,节能减排相关标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是推动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重要措施。
一、节能减排的意义
1.节能减排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也比较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与科学发展观相违背的,也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在衡量GDP的同时要与资源消耗相挂钩,衡量单位GDP增长与资源消耗率的比例,实现最小的资源消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节能减排是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依靠高科技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要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必然要重视节能减排的作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
3.节能减排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当然需要主动承担起节能减排的国际责任。在经济发展方面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道理,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重目标,与国际社会一起应对全球变暖的问题,探索一条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
二、环境管理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研究
1. 环境管理对节能减排的作用
1.1 环境管理政策对节能减排的规划与指导:环境管理对于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就表现在环境管理政策对于节能减排具有规划和指导的作用。环境管理是我国环境保护部门基本职能。环境保护部门制定行政、法律、经济等保护环境的政策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防治环境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这些环境保护政策可以对各经济部门和行业的节能减排统筹规划,制定节能减排的指标和具体实施方案的指导。
1.2 环境管理技术对节能减排的制约与贡献:节能减排的顺利实施要需要依靠环境管理的技术。环境管理技术主要包括确定环境污染和破坏的防治技术路线和技术政策;确定环境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组织环境保护的技术咨询和情报服务;组织国内和国际的环境科学技术合作交流等。环境管理技术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支撑。节能减排工作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合作和不断探索的一项使命。完善的环境管理技术能够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环境管理技术对于节能减排的贡献主要表现在:首先,先进的环境管理技术能够为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其次,完善技术管理体系,能够解决目前环境技术水平不高、环境技术选择不当、企业排污不能稳定达标等突出问题。最后,完善的环境管理技术评估体系为项目的决策、项目的选址、产品方向、建设计划和规模以及建成后的环境监测、管理和项目的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1.3 环境管理宣传对节能减排的促进与发展:环境管理中还包括宣传教育计划,这些宣传教育计划和措施能够广泛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我国采取的政策措施,宣传节能减排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大力弘扬节能减排的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环保意识。加强对外宣传,让国际社会了解我国在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采取的重大举措及取得的成效,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同时广泛深入持久开展节能减排宣传和节能环保科普宣传活动,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观念渗透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培养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另外还可以选择若干节能先进企业、机关、商厦、社区等,作为节能宣传教育基地,面向全社会开放。这些宣传措施能够促进全社会共同致力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
2. 节能减排对环境管理的反作用:节能减排对于环境管理具有反作用,环境管理是需要具体地应用于节能减排工作的,因此节能减排的新问题出现会推动环境管理的不断完善,以应对新问题和新形式。同时节能减排工作中对于环境技术的研发有助于完善环境管理的技术体系。并且节能减排出现的新的指标也有助于完善环境管理的评价体系。
三、结论
节能减排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它是我国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环境管理是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政策上的规划和指导以及技术上的支撑,对于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在研究节能减排的意义基础上着重分析环境管理与节能减排的关系并探讨了节能减排对于环境管理的反作用。希望本文对于研究环境管理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性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强. 环境经济学概论[M].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04).
关键词 能源效率; 节能减排; 重点领域; 措施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9-0068-02
0引言
目前,我国的能源形势和环境状况十分严峻,一方面,我国工业化过程中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另一方面,用能效率普遍低于发达国家、浪费严重。
1我国能源问题及节能潜力
我国能源具有储备不足、消费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低等特点。具体表现为:
1)能源结构不合理。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各种能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的人均占有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9%、6.5%、6.1%[1];
2)能源需求迅速增长,生态环境压力明显。2011年中国七大水系469个监测断面中,仅有61%满足Ⅰ~Ⅲ类水质标准,全国SO2、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为2185.1万吨、 829.1万吨和448.7万吨;
3)能源效率仍然较低。我国以世界上52%水泥、46%钢铁和16%能源的消耗,仅创造了全球8%左右的GDP[2],能源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约低10个百分点。我国交通能源利用效率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水平比欧洲低25%,而房屋单位面积采暖的能耗比与我国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高2~3倍。
2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措施
提高用能效率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其中工业、交通和建筑为节能的重点领域[1]。
2.1工业节能
工业用能占我国能源消费的比重较大,尤以钢铁、电力、石化、有色金属和水泥为主。
1)钢铁节能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通过重点实施高温高压干熄焦、高炉干式压差发电等12个节能技术改造专项,可节能合2250万吨标煤,吨钢综合能耗不超过615kg标煤。同时,如循环水冷却塔节电、氧化还原树脂除氧、合成氨工艺改造等节能技术于2011年相继推出。
2)电力节能
“十二五”期间,通过优化电力结构、降低电力行业煤耗和线损等途径,至2015年,电力工业每年节约标煤2.70亿吨,CO2、SO2和NOx较2010年分别减排6.69亿吨、578万吨和254万吨,同时单位GDP能耗也将降低0.061吨标准煤/万元。
3)石油和化工节能
2011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能源消费总量为44 515万吨标准煤,占全国工业能耗的比重为18.6%,比2010年下降0.3个百分点。例如,对于油田企业,采用油气密闭集输工艺技术、稠油冷采工艺技术等减少油气损耗和降低能耗,以煤代油和水煤浆代油燃烧等提高原油商品率,通过应用节能抽油机、调整改造油田注水管网、优化油气集输和处理工艺、电网改造等措施,降低油田采油、注水、集输、电网等系统损耗;对于炼化企业,采用干式减压蒸馏、组合式真空系统、加热炉提高热效率、采用变频电机等措施实现节能减排。
4)有色金属节能
有色金属工业能耗主要集中在矿山、冶炼、加工领域,其中电解铝比重最大。通过发展有色金属行业循环经济、氧化铝发展选矿拜耳法等技术、电解铝生产采用大型预焙电解槽来实现节能。
5)水泥节能
针对水泥行业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石灰石、煤电等能源以及排放烟尘、SO2、NOx等污染物的现状,通过石灰石粉碎、原料粉磨、熟料烧成系统、水泥粉磨、余热利用以及风机等变频调速等技术来实现节能。
2.2交通节能
工业化国家交通用能占能源消费总量的30%~40%,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增加,交通能耗上升很快,交通节能具有潜力大但难度大的特点。
首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既能减少交通拥堵,又有利于改善环境。加强道路机动交通工具的节能力度,改进发动机设计,推广清洁燃料车辆。
其次,采用经济手段,限制发展城市私人机动车。适当降低节能环保型车辆的购置税,对清洁燃料车辆的购买者进行适当补贴,完善车辆购置税税制。
再次,推动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如重点推动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在全国重点推广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产品和技术,如燃油增效剂、燃油优化器、节油净化器等。
2.3建筑节能
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27%以上,而且新建房屋的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而施工阶段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比例仅为53.8%。
政府应首先进驻节能的办公用房,公共建筑设施做到充分节能,引导民用及商业用房节能。建筑物设计方面,优化建筑节能方案,同时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建筑材料方面,采用复合墙体结构、门窗材料及密封性技术等;积极推广太阳能热水、水源和空气源热泵等节能技术;综合改造集中供热系统、改善末端和管网系统。
我国应加强研发以下技术:节能建材产业(本土化、生态型、可再生建材)技术、能源节约优化(利用太阳能、沼气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废物再生循环(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垃圾庭院式发酵)技术和水净化(雨水收集及净化、污水分散式处理、卫生净水供应保障等)技术等。
3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建议
我国应利用后发优势,借鉴发达国家节能减排的先进经验,广泛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
1)健全法制。完善的节能减排相关法律、法规是节能的基本保障,并保持其实用性和时效性;
2)界定清晰的目标。管理机构职能清晰、结构合理,使得各参与方有清晰的定位,同时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力和义务;
3)完善节能政策,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有效的激励政策可以使社会形成节约的自律机制,促使消费者节约能源,相应减少环境污染和污染物的排放;
4)加强科技创新,注重基础性工作。重点关注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专业队伍建设,确保队伍的专业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
5)加强节能宣传工作。通过对节能减排行为的宣传、教育、示范、培训等方式,改变民众的观念和价值取向;
6)强化污染防治力度。如全面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加快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推动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