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人的好词好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这孩子黑虎头似的脸上,生着一对铜铃一般的大眼睛,十分精神。
2、生活的海洋并不像碧波涟漪的西子湖,随着时间的流动,它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浪花飞溅,时而巨浪冲天……人们在经受大风大浪的考验之后,往往会变得更加坚强。
3、他那红嘟嘟地脸蛋闪着光亮,像九月里熟透地苹果一样。
4、我贪婪地读着书,如同一只饥饿的小羊闯进芳草嫩绿的草地。
5、风度翩翩 相貌堂堂 容光焕发 冰肌玉骨 如花似玉 婀娜多姿 心宽体胖 风流倜傥 玉树临风
6、他的眉毛时而紧紧地皱起,眉宇间形成一个问号;时而愉快地舒展,像个感叹号。
7、她那张小嘴巴蕴藏着丰富的表情:高兴时,撇撇嘴,扮个鬼脸;生气时,撅起的小嘴能挂住一把小油壶。
8、他这个调皮鬼,书念得太快了,劈劈啪啪,像是炒花生米一样。
9、她钻进浩如烟海的书籍里,如鱼儿进入了大海,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10、她的脸上有一双带着稚气的、被长长的睫毛装饰起来的美丽的眼睛,就像两颗水晶葡萄。
11、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 倾国倾城 美如冠玉 眉目如画 出水芙蓉 如花似玉 虎背熊腰 心宽体胖 衣冠楚楚 国色天香 眉清目秀 鹤发童颜 亭亭玉立 憨态可掬 文质彬彬
12、柔和的阳光斜挂在苍松翠柏不凋的枝叶上,显得那么安静肃穆,绿色的草坪和白色的水泥道貌岸然上,脚步是那么轻起轻落,大家的心中却是那么的激动与思绪波涌。
13、她站了起来,回答得那么准确,那么自然,那么流畅,似乎早有准备似的。
14、别在树下徘徊,别在雨中沉思,别在黑暗中落泪。向前看,不要回头,只要你勇于面对抬起头来,就会发现,分数的阴霾不过是短暂的雨季。向前看,还有一片明亮的天,不会使人感到彷徨。
15、她抑扬顿挫地朗诵着,声调优美,娓娓动听,举座动容。()
16、当你身临暖风拂面,鸟语花香,青山绿水,良田万顷的春景时,一定会陶醉其中;当你面对如金似银,硕果累累的金秋季节时,一定会欣喜不已。你可曾想过,那盎然的春*却是历经严寒洗礼后的英姿,那金秋的美景却是接受酷暑熔炼后的结晶。
17、他地耳朵白里透红,耳轮分明,外圈和里圈很匀称,像是一件雕刻出来地艺术品。
关键词:词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307-01
新时代、新社会、新信息、新变化。但是,不变的事情还是有很多。比如,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下足“词语积累”这一功夫,否则说话、习作等其它训练都无法进行。因为万层楼房皆地起,学习也如此,没有词语的积累就无法提出高质量的学习,就不可能快乐学习、幸福学习。
尤其在当今课程改革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积累训练的呼声越来越高,反映了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课堂质量,注重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实践要求。下面,笔者浅谈如何加强词语积累,让孩子们爱上我们的“国学”课程――语文。
一、感知词语,学生喜欢“刺”
一个人要喜欢什么东西,最直接的就是看到实物或实体,面对面感知就不经然间就爱上了。小学生学习语文,积累词语也是如此。当然,小学生在感知词语方面,要经历初读、精读、牢记阶段,对不同的词语进行“刺”,以便牢记心中。
每一阶段,任务不同,因人而异。初读阶段,在阅读课文、欣赏美文等不同内容的时候,孩子们在感知中积累词语程度不同、喜欢词语不同。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我。比如,写人的文章,可边读边分类摘录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词语;写景的文章,初读时可摘录文中绘景的优美词语。在精读阶段,我们要在理解中积累 在深入学习课文时,我们可能通过减、添、换等方式,在比较中体会词语的不同情味。在牢记阶段,我们除了可以通过抄写、听写、据意写词等方式巩固学过的词语指点,还以通过用词造句、运用文中的重点词复述课文、运用文中的词写话等方式,在词语的运用中强化积累。
例如,我们细细品尝《四季乌江》这篇优美的散文,作者大胆用词非常丰富。在初读时,我们可以边读边按作者所描写的不同景物摘录自己喜欢的词:描写春天的;描写夏天的;描写秋天的;描写冬天的。这样结合积累,既初步感知了四季的美景,又为进一步揣摩品味词语的形象感、情趣感、分寸感等打下了基础。精读的时候,我们在《四季乌江》一文中寻找比喻词中的“靓词”,最抢眼的词语,大家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如此之美?这样,我们在体会作者用词恰当、理解课文生动丰富的语言形式的同时,也积累了词语。 在牢记阶段,我们要大胆创新、开放教学,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感受。同时,引导学生强化对词语的理解,如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繁花嫩叶、桃红柳绿、花枝招展……。通过训练,既强化了词语积累,又深化了内容理解,一举几得何乐不为?
二、活学活记,学生热衷“累”
日积月累,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方能进步。学生们一时高兴记下,可是过了几天就忘记到九霄云外了。所以,作为语文老师,有义务引导学生在“记”“学”方面下功夫,不光分阶段按照目标完成积累数量,还要按照方式完成积累质量,让学生喜欢积累词语,感觉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巧妙引导,注重积累。老师要按照课前预习、造句运用、说话训练等方式进行日积月累,让学生知识面越来越广,学习越来越自信。课前预习。每篇课文都有需要识记的字音、字形、词义,对于这些词语我一般让学生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自己预习课文时先背过,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检查学生对于这些词语的记忆和理解程度,这样可以让学生查漏补缺,找到自己识记的漏洞。造句运用。对于一些使用频率高,学生又较陌生的词语,不仅让学生要记住它的读音、字形及意思,还要会运用,即让学生对词语进行造句。如“鹤立鸡群”。我找上中下三等分别两名共六名学生对此进行造句,直至彻底会用这个词语为止。说话训练。每周学习完新课后,我就会从学过的几篇文章中找2-5个以上意境优美,学生又容易忘记的词语无序地放在一起,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将这些词语连在一起,说一段话。
词语积累,更需课外。学习知识,主动权在学生,一切要靠学生。一是要模仿好句,做到背名篇,仿名篇。对于课内学到的一些名家名篇名段,也一定要督促学生背过,“腹有诗书气自华”,背的精彩句子多了,学生在写作中很自然就会去模写名家的语言、名家的文章结构,然后运用到写作中去。二是做好个性笔记。每周五都有学生的读书课,要求读书时眼前要有笔记本,手中要有笔,桌上要有字典。不认识的字要积极查字典,遇到好词好句要记录下来。实现每月一评比,开展一次好词好句的积累大赛,比谁记得多,比谁用得巧,用得美。最后评出词语积累最多奖,最精彩句子奖,最感人句子奖等奖项,以此激励学生在平常读书中注重积累好词好句。
当然,学生的积累和习作,贵在坚持不懈、不知疲倦,而我们老师一定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让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快乐学习。
三、自然而然,学习快乐“学”
我发现,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积累训练,没有引起多数老师的重视。因为有部分老师认为,在低年级进行语言文字积累,实际上是徒劳无功,是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是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识字写字上,语言文字积累更是十分欠缺。
首先,按教学要求完成本册的识字和写字任务。认识并能够正确地运用所学生字词。在继续学好钢笔字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学好毛笔字,在学写毛笔字的过程中,感受祖国文字特色的魅力,感受中国书法的无穷奥妙。在写字过程中成功地运用“我们的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书法,有效地刺激了学生对毛笔书法和钢笔书法的兴趣,提高了学生书法的热情,涌现出一批书法爱好者,同时展出了不少的成功作品。
第二,继续训练学生的自读能力。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运用“范读——默读——品读——朗读”等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感悟课文中的好词好句,理解好词好句在文中的作用。并能够自觉地把这些好的词句积累起来。同时体会关键词语所表达的含义,及对人物的思想品格的塑造作用。
第三,继续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随着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本册范文所含有的习作方法。学生学会了按照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和描写画面内容。学会了按一定顺序写一处建筑物、能写出一种水果或蔬菜的特点、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外貌和习性,还学会了以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和精神。
第四,继续训练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适当地展开小组学习或分组讨论等多中形式,让学生在小组中发表见解也倾听别人的见解。同时利用多层次的口语交际课,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认真倾听的品质。并培养在小组中互相协作互相补充互相学习的合作精神。
第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精神。在传统教学的影子里,学生们仍然习惯于老师的讲解,在做习题的时候,有不懂的或年会的还想等待着老师的标准答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惰性,不利于学生的开拓创新素质的养成。因此,在阅读之后我首先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各种问题出现时,又鼓励显示去自己解决,利用所有能够利用的途径。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并促使他们去为自己的见解到处去努力寻找相应的材料。无论对与错,只要是自己找到的,自己通过任何渠道获得的都得到表扬和鼓励。在一个学期的能力只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相应的增长。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 积累知识
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学习知识最重要的科目之一,也是他们学好其他科目的基础。而语文阅读则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最重要途径。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教学,阅读不仅能使学生开启心智,还能使学生积累知识、拓宽视野。所有知识都是通过我们的阅读与思维获取的。在我从教的几十年里,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首先就是先抓好语文阅读的训练,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学好拼音知识,为下一步阅读奠定好基础
小学生刚进入学校时,虽然对什么都感到好奇,但对于课本上的图画与文字知识则是一片茫然,不知道从何下手。这时教师就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图文和拼音的学习。拼音这一块知识既是语文的基础,更是学生下一步识字读文的基础。通过教材中的图画字母学习声母、韵母、音节及拼法等知识,反复练习,循序渐进。不仅是要读准字音,还要学好拼法与写法。当然教师可以用不同的课件动物图片、不同的颜色图片,将拼音知识糅合进去,牢牢地让学生把握好这部分知识,为学生下一步识字读文奠定坚实基础。
二、在熟练掌握拼音知识的基础上,开展不同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年级,选择不同的内容,利用不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灯谜”活动、“故事会活动”、读书比赛活动、图文画册阅读活动、办手抄报展活动、诗歌朗诵会活动等,利用这些内容和活动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让他们在那些短而小的文章里(或者活动里)获得乐趣,获得激情。让他们自读自学自办,教师引导,循量而进。一般一至三年级的课文都是一些拼音配文字的文章,教师加以指导即可。在阅读的同时,让他们学会停顿,学会调整语气,学会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学会注意作者的描写方法与技巧。激发出学生的阅读情感,烘托出阅读氛围。真正让大家都身处在书声琅琅、书香四溢的活动环境之中。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阅读活动中的趣味性、故事性和知识性。
三、从低段抓起,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阅读源于一种习惯的形成。”有了这种习惯,就会积累很多知识。小学生在学校老师的引导下,知道阅读教材内容。这时教师与家长要密切配合,让他们利用一定的时间在家里阅读一些课外书籍,读一些与自己密切有联系的书籍。如: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一千零一夜;十万个为什么,包括一些图画书,等等。这些资料也都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师们可以利用朝读的时间进一步引导,强化训练;也可以让他们制订一个家庭读书计划,计划一周读哪些书?一个月读哪些书?又如何做读书笔记?等等,使他们减少盲目性、随意性,让他们由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由学校拓展到家庭,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利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兴趣
小学生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认知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当他们进入阅读角色以后,兴趣很浓。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利用朝读、午读进行引导示范,逐步增加阅读量,选取阅读内容,获取阅读信息。传授给他们一些阅读方法。如:朗读法、默读法,分角色朗读,快速浏览,细细品读,等等,像一些数字诗的对读、植物诗的猜读、名言警句的悟读等方法。都可以使他们通过不同阅读方式获取知识,获得成就感,同时可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还能有效强化他们的阅读能力。
五、把握好阅读技能,提高阅读能力
在小学生逐步养成阅读习惯以后,教师要引导他们掌握一些阅读技能。在哪些情况下快速浏览,那样的情况下粗读,那样的情况下细细品读;阅读时如何做读书笔记,对于那些好词好句好段如何处理等一些问题都应该让孩子了然于胸。一般阅读都要做一些读书笔记。除了旁注以外,对那些好词好句好段都应该抄写下来,进一步品味。一是可以让他们积累知识,二是可以让他们了解文章的大意及作者的材料布局。由阅读升华到思考与理解,为他们下一步的习作奠定基础,既强化他们的阅读效果,更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六、通过阅读,抓好习作知识的引导
关键词:回归文本;学会预习;享受阅读;写作灵感
《滨州市中小学教学创新行动意见》中指出:新课堂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能力为目的,以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为重点,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构建高效务实的课堂教学。语文教师需要展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不可有半点模糊。不需要架空文本看似漂亮热闹的无效课,需要的是文本的回归。
针对学生普遍书写较差,朗读习惯不好,不会写作文,不会预习新课,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等问题,语文教师需要脱掉语文课漂亮的花外衣,抛掉华美的课件展示,抛掉浮躁的教学环节和语言,回归文本教学,重塑扎实高效的课堂。
一、带领学生做好预习
语文课,需要师生共同关注文本,需要通过阅读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品味来沉淀知识,传承民族文化,需要挖掘文本习得知识,获得情感体验。基于学生不会预习的现状,开学之初,我带领学生上好预习课。先是告诉他们拿起笔来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勾画,比如,生字词用“―”标出,好词好句用“”标出,成语用“[]”标出,多音多义字用“{”标出,不懂的句子及有疑问的地方用“?”标出。比如,描写生动的句子,包括写景的和写人的两类,如:叶圣陶《苏州园林》“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只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细说。”(写景)又如,《芦花荡》“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写人)遇到这样的句子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质疑:这个句子表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再如,《苏州园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排比),像这样带有修辞方法的句子;像《背影》中“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样含义深刻的句子都要作为好句子勾画并标注疑问,如:“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这句话有什么含义?”或“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会质疑的方法。要求学生可以边勾画边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勾画完之后再一块查阅工具书,并将查到的信息标注在课本相应的地方。
二、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阅读
《意见》强调:“关心每个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课堂上差生懒于表现自己,消极怠工。我每次都在第一课时采取轮流的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朗读。要么开火车式个人轮流,要么波浪式(横排或竖排)小组轮流,要么男女生轮流,要么按座位分方位对读(类似对歌)轮流,不让他们有惰怠的机会,不产生漏网之鱼。每个人都有读的机会和权力,先从低目标开始,每人一小句,读完就汇报预习成果,提醒大家本句话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久而久之,他们克服了懒惰和害怕的心理。在老师和优秀同学的范读熏陶和感染下,中差生早晚会爱上朗读,学会默读。第一次汇报不好的第二次一定会努力的。我还利用早读、课前及课堂上的剩余时间见缝插针地让学生展读一首诗或一段古文,从他们整齐的朗读声中,学生们领略了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度;从他们的抑扬顿挫中感受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碰上中秋节,就和古人一起吟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赶上国庆节就背“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三、随时随地引导学生写作
学生最头疼的是缺乏写作灵感。我就随时随地地激发他们:利用季节和天气提醒他们观察景物,练习写景;利用节假日学写场面;利用演讲班会等说出自己的情感经历;借助教材巧妙联想。如:学到《背影》就让他们想想自己的父母疼爱自己的细节,并尝试给父母寄一封信;学到《核舟记》,我便引导他们也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介绍说明一物;学到《陋室铭》《爱莲说》两篇有关德行和节操的文章,就顺势引导他们写议论文《说“德”》。老师既要善于把学生体验到的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引进文本,又要善于把高于现实的文本生活引进现实,实现两种生活的对流,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文本。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词汇积累
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语言积累,特别强调通过阅读积累,通过生活积累,让学生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这一课程目标给每个语文教师提出了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新课题。我们都知道,一种学习习惯的养成,一种学习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教师长期的训练和培养,下面我以二年级课文《李子核》教学为例,谈谈指导学生词汇积累的点滴收获。
学生掌握词语需要一个内化过程,我将之分解成课外初"相识",课内再"熟悉",作文里"交朋友"这三个阶段。
一、课外初"相识",拓展词汇空间
扩大词汇量,最佳的方法就是阅读课外书籍,这已被众多教师认同。许多积累作业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他们边阅读,边摘录好词好句。教师很少参与其中,只是进行简单的检查、批阅。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小学生的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较差,词汇积累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只是记在纸上。所以教师要做恰当的引导。首先指导学生进行词汇的分类整理.例:写人类可分外貌、动作、心理、语言;写季节可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物候;写物类可分色、形、味.其次教师在学生课外摘抄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选择出一些词汇,或写成讲义,或写在小黑板上,加深学生对这些词汇的印象,以备课堂上提取。比如《李子核》一文,我抓住文中三个训练点:一是看实物运用课外词汇,描写李子的外形;二是描写瓦尼亚脸红的一个比喻句;三是动补结构的句式"他吓得脸色发白"。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课外积累描述果子色、形、味的词语,描写红颜色的事物以及描写恐惧心理的词语,分类抄于卡片上。
二、课内再"熟悉",强化词汇学习
课外的积累,如果没有经过长期的提取、运用,其巩固率是相当低的,我们不能忽视这种现象;有些学生很喜欢看书,也很听话地做了摘记,但是他作文里的词汇还是那么贫乏.究其原因,就是一些好词没有经过及时消化、强化,被遗忘了。这是很可惜的.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语境,让学生回忆课外获得的词汇,再加以运用,那么日复一日,所掌握的词汇量就相当可观了。在《李子核》一文的教学中,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看图用词。将一幅逼真的李子图挂在黑板上,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我先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李子,然后说出李子的颜色、形状和味道。由于课外的铺垫,学生的学习难度已相对降低了,学生一下子就说出红艳艳、红彤彤、黄里透红、又大又圆、圆溜溜、香喷喷、香气扑鼻等词语.学生通过运用课外所学词语对李子的描述,加深了对李子的认识,这对理解文中主人公瓦尼亚偷吃李子这一情节也无疑起到了过河搭桥的作用。
(二)比较用词一。课文第三小节,描写瓦尼亚难为情的表情,用了一个比喻句:"瓦尼亚的脸红得像大红虾。"我出示大红虾的图片,请学生找出大红虾和瓦尼亚的脸的相同点,通过比较,学生一下子说出两者的共同点是"红",然后请学生根据这红的特点,瓦尼亚的脸还像什么,学生马上就说出了红苹果、红樱桃、红辣椒、红石榴等十多种物品,这样,既巩固了学生词汇,加深了学生对比喻句的认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体会用词。课文第四小节描写瓦尼亚听了妈妈的话后,非常害怕,用了一个动补结构式:他吓得脸色发白,我先让学生体会瓦尼亚此时的心情如何,从哪个词上可以看出瓦尼亚很害怕。然后请学生思考一下描写一个人害怕,除了脸部表情外,能否用共他一些与身体部位相关的词语来表达,接着引导学生说出"头皮发麻、两手发抖、浑身是汗"等等.经过这一系列的调整,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积累词汇的兴趣。
(四)多种形式用词。将以上所学的词汇制成卡片,在课堂上适时贴在黑板上,给学生直观印象,总结课文时,以比赛游戏的方式再巩固一遍。课后,又将卡片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上,确保这些词语在学生面前的再现率。
通过课外积累和课堂识词相结合,使学生摆脱了积累词汇的盲目状态。每个词语经过信息编码,贮存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强化了词汇学习。
三、作文里交朋友,内化词汇学习
作文是语言学习的高级阶段,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体现.用词是否精确、丰富、生动,可以检验出学生对词汇的内化程度。同时,作文里的词汇运用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呈现他们学过的词汇,帮助他们从无意识状态上升到有意识运用状态。所以每次作文教学,我都向学生呈现大量与主题相关的词语,请他们自由选用.学生自己选用的词语超过了我所呈现的范围,则给予表扬和鼓励。经过课外-课内-课外几次反复,学生很自然地就会运用词语了。经过一阶段的训练,学生不仅在习作时不会觉得无话可说,而且对积累词语、运用词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激发个人兴趣出发积累词语
(一)小学生尤其喜欢到生活中辨识日常见到的各种广告词、标志名称,于是我将识字与积累词语结合,帮助学生人人建立一本"商标荟萃",将各类广告纸、说明书、玩具卡上的字、词剪下来,如"娃哈哈、百事可乐、米老鼠、唐老鸭、甜果冻"等贴在本子上,课余及"展示台"活动中互相介绍、拼读。学生兴趣浓厚,五彩的画纸让他们认识那么多课堂里没有学过的字,心中充满一种成功的自豪感,初步尝到了"积累"的乐趣,逐渐喜欢上积累。
1.采用多媒体引路,诵读更有效
让学生诵读的诗词《沁园春・雪》,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或录像,先让学生欣赏祖国的北国风光,让学生感受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场景,然后让学生谈观赏后的感受,最后再让学生诵读这首古诗,这样有助于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还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在诵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既可以让学生欣赏歌曲,再向他们介绍时代背景,激发起学生对岳飞爱国品德的敬仰之情,再让学生吟诵,也可以让学生欣赏八月中秋,明月高照,家家团圆的和谐画面,再加上老师的时代背景的介绍,然后再诵读全文,这样,诗歌的内容更容易理解、记忆也特别深。再次,利用多媒体提供背景音乐,还能为诵读增色不少。
2.开展创造性诵读竞赛,让学生在享受成功中爱上诵读
以诗词作画、以诗词编写歌曲、以诗词表演、以诗词进行想象画面等。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开展创造性诵读竞赛确实是个好方法。教师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形式进行诵读表演,并进行比赛,评奖。比如:在一次经典诗词诵读比赛中,有的学生是以唱的形式进行展示的《》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有的学生以配乐的形式朗诵《春江花月夜》的;也有的学生是边吟诵边配上动作,自演自娱的。创造性地开展一些诵读竞赛,能增添孩子诵读的兴趣。
3.开展亲子诵读活动,让学生在乐融融的氛围中爱上诵读。
诵读活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从来就不是袖手旁观的角色。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为亲子诵读搭建平台――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诵读活动中来,还在每学期的例行家长会上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诵读表演,并让有经验的家长介绍与孩子一起诵读的经验做法等。事实证明,亲子诵读活动,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去感受经典诗文的魅力的同时,更能让孩子爱上诵读。
二、挑选精品,让学生在品读中汲取作品中的语言和思想精华
我们可以这样教学生品读孟郊的《游子吟》。在学生诵读文章后,先让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关注开头的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并引导学生思考诗句描写的人和物,启发学生入情入境地思考:人生最伤感的是亲人之离别,而本文的作者孟郊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面对即将远行的孩子孟郊来说,他的母亲最担忧的是什么?学生通常会回答孩子的安危、生活等等,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从“手中线”和“身上衣”这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什么?紧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人的动作和意态的诗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画理解:临行前的夜晚,老母亲一针一线地为儿子缝制衣服,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的呀。然后,引导学生再一次深情地读:“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教师接着说:“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期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浓浓的母爱就是在这样朴素的语言:‘密密缝’和‘迟迟归’中表现出来的,多么亲切感人啊!”最后让学生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那如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呢?通过引导孩子品读,不但能唤起了孩子们亲切的联想和对母亲真挚的爱恋,还会在孩子的心里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语言文字是有生命的,在诵读时,要关注诗词中的字、词、句及尽量去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和所描绘的意象,还要加以大胆地想象等。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初中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小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兴趣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各种形式活动。作文教学不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观察是说话的前提,是思维的基础,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的。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这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启学生的写作源泉。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写日记、读后感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尝到写作的乐趣。在班级中定期举行信息交流会,让学生将个人收集的材料、写的感受进行交流,以扩充活动效果,使每个个体都能获得全体的信息量,从而使他们感受到“处处留心皆文章”,写出了生活气息浓厚、描写细致、富有真实感的习作来。这时教师需要写下醒目赞语,当众宣读,表示赞赏,激发学生对留心观察的深层的兴趣,促进乐写不疲的内驱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天地,随时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有趣的事物。
二、积累素材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述思想的方法。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广泛阅读,该背的课文要背诵如流,该记的内容要滚瓜烂熟,初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文”熏陶,体味谋篇布局,达到善于借鉴运用自如的目的。同时要把作文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随课堂积累优美词句。因为,要使文章精彩,首先是文章有优美的语言和词语。这些内容从哪里来呢?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求每个学生备有一个优美词句本,每学完一课,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摘抄在本子上,并互相交流,有些词语还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练习写话,这样日积月累使学生获益匪浅。学习《故乡》等课文后,就要训练学生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的特点来描写表现刻画人物,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等。总之,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方法、表达方式、积累词汇、积累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扩充素材
初中生语言积累明显不足,写起文章来,就难免“入不敷出”。因此,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但是单从课文中学习知识,积累素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向学生推荐一些童话、寓言、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以及中外名作名篇的编写普及本等。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要自备笔记本,随时摘抄妙词佳句,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也是说多读是提高学生作文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欣赏好作文。可根据不同内容的文章,采取不同的读法。写景的文章可读得山清水秀、心旷神怡,有一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之感;记事的文章,可读得扣人心弦、如痴如醉;写人的文章,可读出欢蹦乱跳、活灵活现。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精句妙段,并和自己一起去读,久而久之,学生对阅读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用好素材
[关键词] 内容生活化 语言生动化 命题多样化 评价多元化
新课标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作性表述的过程。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等。从以上阐述来看,作文教学它强调了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因此,作为教师,若再抱着传统的教学思路去教,无疑会把学生教“死”、教“呆”,更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
一、写作内容生活化
一提到作文,一些学生往往唉声叹气,视作文为畏途,不会写,不爱写。《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为从根本上为解决作文难题找到了一条出路,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段话生动形象地道出了作文写作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关系,即写作内容要生活化。
作为语文教师,每次写作都要精心设计,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材料来写,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不写或少写,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发校园生活,联系家庭生活,关注社会生活,让学生把这些平平常常的生活小事随时捕捉下来写成日记,这样学生写起来就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自然而然就乐于动笔,勤于写作了。有时为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我还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到生活中去,开阔眼界,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有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从而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写作内容。这些内容才真正是学生真实的生活,其中的滋味是醇厚浓烈的,这要比以往的写作内容更真实,更生活化,更有米下锅了。学生更不会有“材料用时方恨少”的感觉了。
有时,还把学生生活搬进课堂。针对现在的孩子大多不懂得孝敬父母,在班内开展“我成长的故事”、“我为爸妈做件事”等活动,然后让学生动笔写下来。春天,万木争荣蜂鸣蝶舞,于是让学生去寻找春天,画春天。“5•12”时期,不仅向学生宣传预防地震的知识,还请学生把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最后再写一写。我想,这些生活化的内容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无物可写的问题了,也大大树立了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二、写作语言生动化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语言表达是写好文章的基本功,是语文教学必须花大力气训练的。当前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语言缺乏活力,平淡无味,大话、假话、空话、套话一大串,我想每个学生的生活都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大书,向生活学习语言,努力使自己的语言更生动,让人读起来如品美味佳肴,趣味无穷。学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的语言是最新鲜生动的,是最具个性化的。但现状是:学生原汁原味的语言被“好词好句”代替了,大多是“公共语言”和“成人化的语言”,如高兴时多用“一蹦三尺高”“心里比吃蜜还甜”等,写人的眼睛时多用“明亮”“炯炯有神”等,而那些生动的童言却很少见到了。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写肺腑之言,用童稚的话语,这样才能使语言充满活力。
在作文教学中,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入手:(1)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让那些生活中的事物活灵活现地展现给读者,使人一读仿佛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这样会给文章增色不少。(2)引用名言警句,这些句子含义深刻,给人以启迪,引用在作文中,会使文章神采飞扬,带有浓厚的文化意蕴。(3)适用生活中的谚语、俗语、歇后语、顺口溜、流行歌曲等,这样能使平淡的语言显得生动、活泼。(4)妙用古诗词,如在歌颂母亲的文章中,可以引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描写春柳时,可以引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等,恰当巧妙地引用定能使文章锦上添花。(5)成语活用,如在写活动一类的文章中,可引用“全军覆没”、“声东击西”等,这些词语的活用更显语言的生动、幽默,读起来妙不可言。
三、写作命题多样化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都是以命题作文为主,即教师吧一个作文题目板书在黑板上,然后指导学生审题、选材、立意、写作等,这样做有不少弊端,有的题目脱离实际,无从下笔,只好生搬硬套,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削弱了,每次作文只求应付了事,全无质量可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这大大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体体验的新理念。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阅历不同,感悟不同,因此写出的作文也应是五花八门,即使是写同一件事,写出来的文章也应各有千秋,而命题作文却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发挥。因此,在作文教学上,我大多是让学生自主拟题,多写“话题作文”,给他们较大的空间去发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如一次习作要求写一件家务事,于是我提前布置让学生回家亲自去做。第二天,我惊喜地发现学生都在议论自己做的事情。课堂上,我让学生自己命题,自由书写,有《辣椒炒鸡蛋》、《鸡蛋出汗了》、《擦皮鞋》、《呀、真臭》等,学生的文章不仅真实,而且五花八门的题目更显学生的智慧,更富有创意。
其实,作为语言教师,不怕学生不会命题,而真正怕的是学生缺少创造力。少些束缚,让学生自己去动脑、去动手,即使再不好的题目,它也可以成为学生创造的火花,这就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何乐而不为呢?
四、写作评价多元化
相信每一个孩子提起笔来写作时,激动的心情不亚于马良得到了神笔时的惊喜。因此,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的高度评价,以往的作文评价,只限于教师一人批改。实践证明,此评价形式太单一,效果也不佳,教师费了好几天功夫才把作文批改完,学生只是看看分数而已,批语也不起任何作用。因此,根据新课标理念,这一套评价方式必须要改革,使评价走向多元化,可采用“自己反复读后改一改,读给别人听后改一改,小组合作互评互改,师生互动改一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