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历史教学;语言艺术;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1-0053-02
一、语言艺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认识世界的工具。”语言更是人类搭建心灵桥梁的快捷方式,是人类情感交集的抒发模式。斯大林说:“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如何淋漓尽致地运用语言这门深奥的哲学,是一种深内涵、高层次的学问。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教学语言是一种艺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并通过知识传播、思维引导、认识提高、能力培养,决定着教学效果,影响着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二、历史教学语言的含义
历史教学语言是指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播历史知识、影响学生发展的语言。它分为一般教学语言和历史专业语言。一般教学语言是教师叙述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描述历史人物形象、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及指导学生学习的语言。历史专业语言是指教师使用的历史专业术语,是由历史基本概念组成的名词体系,每个词都有特有的定义,不能随意使用。历史专业语言除历史术语外,还包括一些习惯用语。
历史教学语言要满足历史学的要求,以基本历史知识作为主要内容,表达对历史事实的看法。要满足教育学的要求,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掌握的历史知识水平,史料的叙述要通俗易懂,史观的阐述要深入浅出,史实的讲述要生动形象。要满足语言学的要求,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语言规范化、精确化和生动化。总之,历史教学语言是一种以历史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学生为主要施教对象,以规范化的语言为传播媒介的学科专业性语言。
三、语言艺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探讨历史教学语言艺术具有的科学性、形象性、趣味性、凝练性、情感性的基本特征,从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特点出发,注重历史教学语言的运用,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对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提高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历史教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
历史教材反映的是史论结合的、真实的、科学的历史知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是对教师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体现在准确、规范、精练和逻辑性、系统性上。所谓准确、规范、精练,就是讲授内容恰如其分,符合客观实际,措词正确贴切、言简意赅,不能似是而非,含糊其辞。逻辑性是指叙事清楚,言之有据,符合科学规律,全面周密,精心构思,巧妙推理。系统性是指思维清晰,主次分明,层次清楚,结构条理,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详略得当,取舍有据。可以说逻辑性和系统性是教学语言的深层结构力量,就像是建筑物里的钢筋。总之,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正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用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二)历史教学语言要具有形象性
语言的形象性就是要使其富有活生生的人的形象、人的思想的有机联系。用形象的描述,引用典故、资料,吟诵诗词、歌谣,运用幻灯投影,启发学生的各种联想和想象,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活灵活现,使抽象的概念生动具体,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三)历史教学语言要具有趣味性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历史趣味无穷,历史教学语言不仅要形象鲜明,而且要幽默风趣。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就要分心,精神也开始疲劳。因此,娴熟而恰当地运用幽默技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精神疲劳,融洽师生关系,将枯燥的知识讲解变得妙趣横生,让学生在会心的微笑中积极思考,受到启迪和教育。法国著名演说家海因·雷麦曼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之接受。”因此,用好“幽默”这个课堂教学的剂,定会使教学活动增添无穷魅力。
(四)历史教学语言要具有情感性
“情感是人们对与之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包括自身状况)的态度的体验。”历史教学语言的情感性是教师从历史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对教材中情感点的挖掘和体验,以不同的教学形式逼真地再现历史,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寻求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契合点,史实和情感之间的交叉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汇合点,从而强化了历史知识,培养了正确的历史意识,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情感。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情感意识,要把全身心的爱和情都倾洒在学生身上,用真才实学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在学生中树立情感威信,真正做到师生的心理相融、感情相通,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精神的熏陶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五)历史教学要讲究语言技巧
关键词:语言艺术;课堂教学;规范科学;精炼准确;生动幽默;学科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116-01
高中政治学科理论性比较强,术语较多,集严肃抽象深奥枯涩于一身,导致兴趣不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属于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在常规教学态势中,大部分教师采用了呵斥等简单粗暴的课堂组织形式,以求换来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然而收效甚微。大禹治水告诉为师者,在教与学陷入死胡同的时候,科学的办法是“疏导为上,切不可一味堵之”。在当前所有的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交流最多的便是语言了,因此,政治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作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神兵利器。
一、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内涵
语言,它传达思想与情感、事实与信息,是人们须臾不可离开的工具。教学语言是教师教授知识、启迪智慧、塑造心灵的最基本工具,也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教师要力争做到教学语言的规范科学、精炼准确、生动幽默、激发思维,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示范,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政治教师语言艺术现状
据悉,当前政治课堂教学教师言语不清,表达不准,示范性缺失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很多不必要的信息输送给学生,造成学生听觉逆反,思维混乱。另外,网络飞时代人们日常生活中语言越来越丰富,网络语言冲击日常生活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课堂语言怪异象不断出现。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应试教育在高中教学中最为明显,不少教师把精力花在教学方法的探讨与改进上,忽视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锤炼,在授课过程中常常出现语音不准方言迭出、长篇大论照本宣科等缺乏活力与激励性的现象,教学语言随意性充斥课堂,怎能培养出思维敏捷才华横溢的时代骄子呢?为了克服课堂教学语言弊病,锤炼高中政治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时不我待。
三、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策略
1.激情四射的导入语言。课堂教学的引入环节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引入环节的教学语言必须简明扼要且具有启发性,既要做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又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本环节的教学语言不能占用过长时间,一般不应超过两分钟。否则,就会使课堂主次不分,并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很容易使课堂产生前松后紧的现象,导致达不到课堂预设的效果。
2.精炼准确的阐释语言。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是政治课教学的核心。一堂课45分钟,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流程。教学语言的精炼准确应体现在思想无谬误,切中要害,言简意赅,合乎逻辑,对知识的描述和界定要肯定、准确、科学,切勿含糊其辞,避免使用“大概”、“或许”、“可能”之类的言辞,更不能用想象和猜测替代严密的推理和科学的论证,尤其在介绍定义、公式、原理、规则等方面,更要准确科学,并注意使用恰当的学科专业术语,教学延伸避免偏离授课主线。
3.生动幽默的组织语言。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位教师精心打造的项链的话,那教学组织语言就是一根金色的银线。课堂教学重在启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给学生提供这对话平台的教师最大的利器便是语言。政治课涉及面广,幽默会有更多的发挥余地。课堂教学组织语言的生动幽默应体现在语言丰富、表达灵活、激发热情、活跃课堂、深刻智慧,促使学生在笑声中领悟教师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课堂设计的每个环节过渡语应该是不一样的,用不一样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硬干涩的命令式的语言只能是学生极度反感,给学生以粗俗轻薄、油嘴滑舌之感,对学生学习和成长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而不良的语言习惯或许会影响学生的终生发展。
4.睿智开放的教学提问语言。提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一方面,提问是为了检查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另一方面,提问应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加深理解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尽量使用简单且激发学生思维的语言,促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感到由衷的满足和自然的提升,找出差距的同时,产生探索的动力。
5.余味悠长充满张力的课堂结束语。“言已尽,意未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应该是教学结束语的基本特征。在本节内容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必须用情感的诗意化的语言给学生继续探究所学内容的空间和激情,而不是为本课内容画一个终点,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使学生能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的结合,从课内学习走向课外延伸。
6.情意绵绵的教学评价语言。高中生上与少年后期相接,下与青年中期相连,身心发育和社会成熟方面存在不一致性,思维敏锐但片面偏激,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发展,但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情绪狂热急躁,不计后果,最不容忽略的是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要求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对家长、老师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因此政治教师的教学评价不当,轻则产生怨恨情绪放弃学科,重则当堂顶撞,造成课堂冲突,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参与课堂的表现和学习内容的理解及回答问题的效果适时地给予恰当的评价,给学生传递自己对学生的满意或者是希望,还有关心与告诫,增强自信,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给学生一份尊重、一分信任、一份耐心、一份期待。
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曾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讲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在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可将枯燥、单调、难以记忆的概念和原理浅显化、形象化。在新课改形势下,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必须不断锤炼语言艺术技能,使课堂充满诗意与活力,给学生美的享受和心智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物;教学;语言
谈到生物课堂的语言的艺术的时候,首先让我们探讨一下教学的语言艺术,通过对董杰锋、郭启明、钱威等人的学术观点分析,结合自身的教学体验,我认为教学语言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知识性和教育性的特点。然而结合生物教学,我认为,除以上特点外,在生物课堂上的教学语言还应具备以下几点特点:
一、生物教学中的语言特点
(一)科学性
科学性,这是教学中使用语言的基本特征。语言的科学性主要是指课堂上的语言必须规范、准确、完整。
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科学性的语言表述也是必须有的。首先体现在能够准确地表述课本中概念和生物学规律能,其次能用语言客观正确地解释生物的多样性现象。语言的准确性是生物学科教学的核心。作为新时期的生物学教师,只是简单的掌握课本知识是不够的,面对新时期的学生,生物课教师不仅需要准确地理解课程中的概念、规律,还应进一步把握其本质内容,通过准确的语言把事物现象及本质描述出来。
(二)严谨性
教学语言的严谨性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即对具体课本中的概念、生物规律的解释,生物现象的描述,不仅要准确,更重要的是要严谨恰当。比如,“能量”不等同于“能源”、胚囊”不等同于“囊胚”、“脂肪”不等同于“脂质”。二是指对概念的描述要确切、肯定,不能出现“可能”、“也许”、“应该”之类的非确定性词语,避免学生获得的信息无法准确帮助他们进行知识理解和建构。同时,还要注意一些限制语的使用,以避免把问题绝对化。
(三)生动性和趣味性
课堂上语言的生动性,是指将课本中较为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复杂的理论通俗易懂化。生物课堂上的语言生动性必须在保证语言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基础上,把抽象、复杂的内容变得形象、浅显和熟悉,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课堂中的语言生动性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轻松学习。
(四)情感性
英国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说过,语言是一种思想性活动,它的功能在于情感的表现。任何特定思想的表达都是通过表现伴随它的情感而实现的。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限制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去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的情感在生物的课堂上得到升华,让学生明白对生命的美,让他们更加热爱生命,感谢大自然,继而让他们拥有一个纯洁的心灵世界。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结合课堂教学知识,通过激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达到情感的共鸣,进而更有效地服务课堂教学。
二、增强中学生物课堂语言应用的艺术性
(一)科学性中渗透趣味性
在中学生物的讲解中,毋庸置疑,语言的科学性是放在首位的,通过准确地表述让学生明白生物学规律和各种生命现象。但是要把相对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就要求我们教师深刻挖掘教材,灵活运用课本知识,通过生动、风趣的语言将相对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深入浅出。对于学生,风趣的语言,精彩的故事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它可以勾起学生的兴趣。最终有利于学科知识的构筑。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要避免语言的模棱两可,语言表述要准确,恰当,在此基础上要体现语言的趣味性。适当的使用比喻等语言技巧,可以很多抽象的、深奥的基础知识化难为易,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往往严肃的面孔,刻板的语言,会让学生感枯燥和乏味。对于学生而言,知识的传递要结合兴趣的培养,兴趣才是知识最好的传授者。学生对课程的浓厚兴趣,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对知识的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教育中渗透情感性和艺术性
生物的教育离不了生命的教育。中学生物教育一方面是对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让学生进行生命的教育。生命的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命、让学生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珍惜生命。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渐渐地让他们形成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信念,这才是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我们的生物课堂上,要处处体现着生命的美丽。这种美要通过教师的语言创造情境来实现。教师要有意识的创造出艺术性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你的语言身临其境,引导他们的想象力,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的氛围中把知识学到。
三、中学生物课堂语言艺术的优化
教师需要优化运用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才能更好的服务课堂,更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教学语言艺术性重点在于它的严密度。严密性主要是指内在的逻辑性。语言的内在逻辑性十分重要,如果出现语言上的逻辑错误,表述不够严谨、周密、条理不清,会给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当然如果表述得当,则可以给教学增加感染力,增强语言的说服力。
我认为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性,教师个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善。首先,语言表达能力的改善。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名教师必备的基础技能。语言的表达能力体现在教师对知识、定义的表述上,在科学性的基础上,要表述准确,表述不能让学生产生歧义和误解,更重要的是,当遇到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或观点时,教师能够及时的将这些词语与观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解释说明相关内容,便于学生的接受。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艺术 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内涵
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中基础性教育的时段,是一个孩子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启蒙阶段,而小学数学作为重要的基础性科学,具有普遍的实用性,应当得到相当的重视和研究。如何让教师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一门教学的艺术,更是作为人类工程师的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
(一)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内涵
什么是教学艺术呢?有学者说过,教学艺术是使学生愉快的接受所学到的知识的艺术。它是一种主观上的接受和掌握,具有极强的主动性。而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是指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的前提下,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教学的环境,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吸收和理解知识的创造性活动。
(二)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特征
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造性。《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要求在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学重点,在借鉴优秀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地开创新颖、独特的教学艺术,使教学活动富于创造性,并具有艺术的魅力。
第二,表演性。教师通过口头讲解、行为动作和面部表情、语言等途径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德育渗透的活动就叫做课堂教学。就这点来看,这种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表演艺术,但教学艺术又不同于一般的艺术。教学艺术具有明显的诱导性,它要求教学要面向学生、诱导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毫无疑问地,能够掌握较高课堂教学艺术的教师,就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情感性。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的,离开了学生教学就不复存在。在教学的过程中,既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二、如何运用教学艺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首先,教师要学会如何包装知识,将创意添加到学习中,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人言,兴趣是人学习最好的导师。如果教师能够在兴趣这个点上下功夫,把知识包装成能吸引学生好奇心的事物,那么教学的成果将是事半功倍的。从小学生所具有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上看,通常他们都不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上很长时间,当然这也包括学习。而小学生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很少对事物能有主动性的思考。因此,教师如果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就会借助某些情境来诱导教学,这样就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避免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反复教学,多研究,多探讨,利用图片、视频、实物模型等形象化的方法培养学生兴趣。
其次,教师应当将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乐趣中体味数学的奥妙。大量实践证明,教师在讲解知识时,如果能够联系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实例,让数学生活化、形象化起来,最后再将其回归于生活。这样,能让学生形象的感受到生活化了的数学,还能增强其应用数学的能力,有利于发掘学生的创造性,这无疑将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和应用能力的最佳途径。
再次,由于教学具有情感性,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关切的眼神、适当的动作、平和友好的态度、亲近的语言来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重视与学生在感情方面的互动。除此之外,要随着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变化,调整教学的方式和手段,避免单一的方式让学生感到厌烦。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创造宽松自由的思想氛围。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认真研究课堂内容结构并诱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讲究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因为,语言是教师与学生最重要的沟通桥梁和教学工具。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教师对待学生要以诚相待,懂得发现和赞许学生的闪光点。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互动的。教师需要放下老师的称谓,与学生做朋友。这就需要教师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还需要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一起探究和探讨。与此同时,作为一名教师,还需要懂得如何去发现,去赏识学生的优势和长处,做学生的“伯乐”。笔者认为只有这样,教学活动才能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生才能在自我的探索和成功中获得自信,并真正从学习中体验到快乐。
三、结语
简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这要求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要利用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学生自主去学习,自由地在数学知识海洋中畅游,把握其规律性,引导学生由单纯的接受知识向自我探索知识发展。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对小学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挑战也越来越大。小学教学课堂也不再是传统的知识集中传授和递延,而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启蒙活动,这种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行地去探究兴趣点,发散思维,挖掘潜力,使我们的课堂散发出一种诱人的魅力。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笔者认为,这才是小学数学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苏勇章.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J].新课程(小学),2012,(7):P103-104.
[2]刘先惠.试论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方法 [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8):P11-16.
关键词:生物;语言;艺术
一、生物学语言以准确性和科学性为原则
生物学语言的两大基本特征是科学性和准确性。这也是生物学教学中最重要、最根本的特征。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把教材中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和学习,从中吸收和理解化为自己的知识。如果教师的语言不准确,表达方式不明确,就会很大可能地使学生产生误解,与所传授的知识意义相违背。因此,语言准确、深思紧密是每个生物教师所必备的能力,并且用专业的术语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生物学名词概念和实验。
二、生物学语言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生物学本身是一个深奥的学科,在生物学中还有着许多的秘密,能够吸引许多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养成善于提出问题,巧妙设置悬念的学习方法。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巧妙地出题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研究生态环境所必需的因素可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所有的生态系统都有阳光,为什么有些生物能在黑暗的环境下生存?(2)为什么在缺少阳光的神态系统最终会崩溃?通过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来使学生积极思考。
在启发学生的同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1)我提出的问题不要过难,但一定要有深度,学生经过仔细思考和相互商议后能够答出。(2)提出的问题一定是本质性的问题,使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的知识和运用的方法。(3)打出问题后应适当地鼓励学生,从而活跃班上的学习氛围。
三、教师传教的艺术性
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所以教师以什么形式开始上课是很重要的。它不但体现到学生能学到什么,而且还决定着教学质量,如果以一个好的开场白开始,就注定这节课是成功的,是有深刻意义的一节课。例如,在讲植物的根这节时,可以应用一个成语开始。“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一天农夫去田地里看禾苗,看到禾苗后他大失所望,为什么我们一块儿种的禾苗,别人家的比我们家的高呢?他垂头丧气地围着田地转了一圈,他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把他们家的禾苗全部都向上拔了一些,心里想这次我家的禾苗长得最高了。于是农夫高高兴兴地回家了。第二天他来到了田地,同学们你们说他们家的禾苗怎么了,没错他们家的禾苗全都死了。”这就是“揠苗助长”的故事。为什么农夫家的禾苗死了呢?是因为他拔禾苗时把禾苗的根拔断了,这节课我们将学习植物根的作用,从这节课中我们就能明白植物的根是怎样给植物提供营养物质的,它是怎样维持植物正常生长的。所以以一种巧妙的开场白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喜梅.中学生物课堂有效提问的对策.学周刊,2013(11).
[关键词]形象思维;激发兴趣;直观运用
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不少教师比较重视历史的知识性,却忽视了历史的趣味性;比较重视历史的逻辑性,却忽视了历史的形象性;他们习惯于用枯燥呆板的公式演绎历史,却不懂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再现历史。于是,在教学过程中,丰富多彩的历史长卷便成了年代、数字、概念和规律的堆砌,传道者头头是道,受业者却索然无味。这一现象的产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忽视了形象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有感于此,本文拟就形象思维的特点和作用作一些初步论述,并进而探讨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发 展形象思维的途径与方法。
一、历史形象思维的特点
所谓形象思维,是指用形象去反映和把握客观事物,因而具有直观性、具体性、情感性和生动性等基本特征。但是,形象思维又不同于感性认识,它并不只是直观地反映客观对象,而是能动地去表现客观对象,它包含了人们对于思维对象的基本观点和感彩,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进一步概括。但是,这种概括与逻辑思维有所不同。逻辑思维运用的工具是分析、判断和推理,其结果是形成概念、原理及其理论体系。而形象思维 所运用的工具是色彩、线条和形状,其结果是形成典型化和概括化了的历史画面。因此,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并不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而是都导源于感性认识并沿着不同方向提升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前者是用典型化了的历史形象去反映历史,后者是用其理论体系来揭示历史。
二、形象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由于历史的过去性和不可逆转性,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文字记载的历史而不是历史的本体。它只能被我们所认识却无法直接体知,只能被我们所理解却无法重复验证。这与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与青年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都产生了较大的矛盾。因此,形象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便显得更为重要了。
1.形象思维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历史是有血有肉、多彩多姿的,但又是瞬息即逝、无法再现的。活生生的历史真实已经在永恒流动的时空中消失,学生们今天所学习的,只是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而高度浓缩了的历史教科书。当然,在教科书中,仍有不少内容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形象鲜明的材料。但毕竟受到篇幅的限制,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生动的历史事件,在教材中只能一笔带过,或略而不提。因此,教师的任务便是应该努力弥补教材的不足,有效地调 动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这就需要借助丰富多彩的史料,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充实教学内容,再造历史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由此而使教学内容具有直观可感性。
2.形象思维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帮助他们牢固地掌握所学过的历史知识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一场好的电影,一部好的小说,其教育意义往往大于一些专门书籍,并能长时间地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其主要原因,便在于它们的情感性与形象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电影、电视和小说是运用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画面来刺激大脑,产生了较强烈的条件反射,因而更容易为人们所把握,所记忆。
三、发展形象思维的途径与方法
能否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取决于教师能否成功地再造历史形象。而历史形象的再造,又离不开生动的史实、形象的语言和直观的历史教具。因此,发展形象思维的途径与方法,归根结底,在于史料的积累,语言艺术的提高和直观教具的运用。
1.注重史料的积累,充实教学内容
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史料积累的过程,是历史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积累丰富的史料是治史的基础,提出撰写历史必须“征求异说,采摭群言”同样,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也需要掌握广博而翔实的史料,为自己提供一个深厚坚实的知识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旁证博引,生动有致,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形象有趣的历史素材。
2.重视语言修养,提高教学艺术
语言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授知识的工具,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高尔基曾把语言称为“文学的第一个要素”,而对“舌耕”为业的教师来说,语言的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了。作为一个教师,即使是满腹经纶,如果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优美感人的故事也会黯然失色。因此,提高教师的语言修养,是促进形象思维的前提。
语言具有内部属性和外部属性两个部分。内部属性是指语言的逻辑性、严谨性、准确性和系统性;外部属性是指语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音色的和谐和语态的情感。教师语言艺术的提高,必须注意这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1)准确严谨,具有科学性。历史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可以有虚构和奇特的夸张,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类,这是文学的佳句,却是史学之大忌。历史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历史语言追求的是历史的真实,谈古论今,叙事议人,必须言之有据,决不能为了追求生动性而失去科学性。章学诚说:“文士撰文,唯恐不自己出;史家之文,唯恐出之己。”可谓一语破的,指出了文史之间的根本差异。
(2)通俗易懂,力求口语化。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善于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这种学风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科研中,都值得我们大力提倡。现在有些人往往错误地把通俗性和学术性对立起来,以为越是通俗的读物便越缺乏学术价值。其实,这恰恰是一种浅薄无知的表现。“学术性”和“通俗性”并不是对立的,前者是指文章的内容,后者是指文章的表现形式,上乘之作,应该是两者的完美结合。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具属通俗之作,但也是千古传诵的佳句。
(一)科学性
科学性,这是教学中使用语言的基本特征。语言的科学性主要是指课堂上的语言必须规范、准确、完整。
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科学性的语言表述也是必须有的。首先体现在能够准确地表述课本中概念和生物学规律能,其次能用语言客观正确地解释生物的多样性现象。语言的准确性是生物学科教学的核心。作为新时期的生物学教师,只是简单的掌握课本知识是不够的,面对新时期的学生,生物课教师不仅需要准确地理解课程中的概念、规律,还应进一步把握其本质内容,通过准确的语言把事物现象及本质描述出来。
(二)严谨性
教学语言的严谨性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即对具体课本中的概念、生物规律的解释,生物现象的描述,不仅要准确,更重要的是要严谨恰当。比如,“能量”不等同于“能源”、胚囊”不等同于“囊胚”、“脂肪”不等同于“脂质”。二是指对概念的描述要确切、肯定,不能出现“可能”、“也许”、“应该”之类的非确定性词语,避免学生获得的信息无法准确帮助他们进行知识理解和建构。同时,还要注意一些限制语的使用,以避免把问题绝对化。
(三)生动性和趣味性
课堂上语言的生动性,是指将课本中较为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复杂的理论通俗易懂化。生物课堂上的语言生动性必须在保证语言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基础上,把抽象、复杂的内容变得形象、浅显和熟悉,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课堂中的语言生动性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轻松学习。
(四)情感性
英国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说过,语言是一种思想性活动,它的功能在于情感的表现。任何特定思想的表达都是通过表现伴随它的情感而实现的。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限制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去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的情感在生物的课堂上得到升华,让学生明白对生命的美,让他们更加热爱生命,感谢大自然,继而让他们拥有一个纯洁的心灵世界。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结合课堂教学知识,通过激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达到情感的共鸣,进而更有效地服务课堂教学。
二、增强中学生物课堂语言应用的艺术性
(一)科学性中渗透趣味性
在中学生物的讲解中,毋庸置疑,语言的科学性是放在首位的,通过准确地表述让学生明白生物学规律和各种生命现象。但是要把相对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就要求我们教师深刻挖掘教材,灵活运用课本知识,通过生动、风趣的语言将相对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深入浅出。对于学生,风趣的语言,精彩的故事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它可以勾起学生的兴趣。最终有利于学科知识的构筑。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要避免语言的模棱两可,语言表述要准确,恰当,在此基础上要体现语言的趣味性。适当的使用比喻等语言技巧,可以很多抽象的、深奥的基础知识化难为易,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往往严肃的面孔,刻板的语言,会让学生感枯燥和乏味。对于学生而言,知识的传递要结合兴趣的培养,兴趣才是知识最好的传授者。学生对课程的浓厚兴趣,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对知识的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教育中渗透情感性和艺术性
生物的教育离不了生命的教育。中学生物教育一方面是对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让学生进行生命的教育。生命的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命、让学生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珍惜生命。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渐渐地让他们形成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信念,这才是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我们的生物课堂上,要处处体现着生命的美丽。这种美要通过教师的语言创造情境来实现。教师要有意识的创造出艺术性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你的语言身临其境,引导他们的想象力,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的氛围中把知识学到。
三、中学生物课堂语言艺术的优化
教师需要优化运用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才能更好的服务课堂,更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教学语言艺术性重点在于它的严密度。严密性主要是指内在的逻辑性。语言的内在逻辑性十分重要,如果出现语言上的逻辑错误,表述不够严谨、周密、条理不清,会给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当然如果表述得当,则可以给教学增加感染力,增强语言的说服力。
我认为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性,教师个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善。首先,语言表达能力的改善。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名教师必备的基础技能。语言的表达能力体现在教师对知识、定义的表述上,在科学性的基础上,要表述准确,表述不能让学生产生歧义和误解,更重要的是,当遇到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或观点时,教师能够及时的将这些词语与观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解释说明相关内容,便于学生的接受。
美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产品,它有别于听觉艺术的音乐、语言艺术的文学,是具有造型性、可视性、静态性、物质性的一种空间艺术。正因为有以上基本特征,美术作品首先应该是可以被人感知的,它能引起人们视知觉观照的空间形式;其次,它通过其物质媒介向人们展现一个静止状态的相对理想的客观世界,进而触发人们二次创造特定的情感情绪。
波兰著名的哲学家、文艺美学家英伽登在现象学文艺理论中提出了“未定点”的概念,尽管美术家在作品中塑造了一定的视觉形象,但它绝不等同于现实,而是作者观念的意象化,实际上也不可能通过有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把理想无限丰富的性质毫无遗漏地表现出来,总会留下许多“未定点”,在美术欣赏的二次创造中可以称之为“模糊层面”。
一、“模糊层面”的特点和研究意义
在实际的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不能给美术作品以单一的确定性,认为作品内涵的理解应该趋于统一,认为不应该有争议。随着对“模糊层面”的研究和认识,它将促进美术欣赏教学的效果。
1、“模糊层面”的特点
美术作品具有造型性、可视性、静态性、物质性的基本特征,美术形象自然成为了艺术家在美术作品中实现某种理想的终端形态。“艺术作品的目的是表现基本的或显著的特征,比实物表现得更完全更清楚。艺术家对基本特征先构成一个观念,然后按照观念改变实物,经过这样改变的物就‘与艺术家的观念相符’,就是说成为‘理想的’了”,尽管它也属于客观存在,但与我们生活中的客观现实是有许多不同的,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说明,艺术家灌输在作品中的观念也有“未定”的“模糊层面”,笔有尽而意无穷,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在《拾穗》中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真实地刻画了三位普通的法国农妇,她们弯着腰在收割后的麦地里捡拾被遗落的麦穗。尽管艺术形象真实,但也无法表现完尽作者对生活的理想观念。现代雕塑家叶毓山的《歌乐山烈士纪念碑》组雕,其艺术形象的监狱背景是模糊的,敌人的野蛮残酷是模糊的,唯一具体的是一种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读者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所感知和体验的深度和丰富性也有所差别,也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会使读者产生多元的解读,我们不能执迷于一种“建构”,主观武断地将对作品的“统一认识”灌输给学生。比如,20世纪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的《即兴》,不以自然物象为范本,有的只是线条、色彩、块面、形体以及构图等绘画要素,不同的读者视觉感知后被激发的情感想象和精神思维程度千差万别。
事实上,面对一幅全新的美术作品,不同的读者进行欣赏时的差别往往取决于对“模糊层面”的认识程度,因而研究美术欣赏中“模糊层面”,有助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研究“模糊层面”的意义
在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模糊层面”(当然也包括美术欣赏),有许多东西是无法趋于统一化或者具体化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很注重教师课堂上对于美术作品的阐述和分析,换个时间和地点,学生的反应却没有一点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情感想象,完全是一种移植,这是老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听任这种势态的发展,将大大地不利于我们现时代的美术教学。
研究美术欣赏中的“模糊层面”,有助于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调整课堂教学模式,让美术欣赏教学真正起到素质教育的作用。中国古代文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意象”,在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尤其重要。意源于艺术家的内心,并借助自己塑造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读者在欣赏感知象的同时,根据艺术作品中的特定形象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积极地调动感情因素,还原或者填补艺术家所见所感,渗透自己的情感想象,去体验美术作品“模糊层面”的意象之美,起到提高自身审美能力的积极作用。还将有助于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审美知识体系,使学生学会运用多元思维方法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二、“模糊层面”对美术欣赏教学的启示
1、 让学生成为欣赏主体。
在美术欣赏“模糊层面”,学生经常扮演着一个“理性”的旁观者,是一个欣赏客体,程式化地叙述着艺术情感,诸如“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表达了作者崇高的理想”、“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残酷”等等,一点都没有自己真实的情感想象,彻头彻尾的被动欣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将课本和教师的知识简单地装入学生头脑的过程。美术欣赏不能成为教师把单一确定的相关知识灌输给学生的过程,学生不能成为欣赏的旁观者和接受者。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扭转“一言堂”的模式,积极创设情境,挖掘教学内容中趣味性、生活性并且符合学生心理的东西,吸引学生参与到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来,主动感知艺术形象和体验艺术情感,让学生成为美术欣赏的主体。
2、 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个体,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并且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同一件艺术作品,一个学生以前、现在、将来的欣赏结果是变化着的,即使一个偶然的生活经历也会改变其对同一件作品的情感想象。美术欣赏的内容中,往往都是既往历史中留存下来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的生存年代和社会背景离今天实在太远了,学生又缺乏相关的经验,无法进行情感通融。鉴于此,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兴趣趋向和心理变化规律,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生活经验,以及具体的情绪情感变化,适时地以学生为欣赏主体,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3、 发展学生想象创造力,培养多元思维习惯。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美术欣赏教学中应该积极发挥“模糊层面”在学生欣赏过程中的作用。以美术作品的“模糊层面”为立足点,创设一定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情感想象,多角度地感受艺术形象,不要让教师的审美表述成为唯一的审美标准。比如在《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欣赏过程中,除了组合、体量、造型、色彩、装饰等艺术手法的欣赏外,可以增加一个“宫殿建筑中艺术与文化思想的关联?”的讨论题,充分调动学生展开讨论,不管是赞美还是批判,只要有根有据,尽量加以肯定或者教师帮助学生进一步阐述明白,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自信,发展学生创造力,培养其多元的思维习惯和审美能力。
4、 进行“对话式”欣赏教学,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
课堂中的欣赏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的,是师生之间的一次审美合作,是平等的参与和交流的过程,对于学生在欣赏时的表现,教师不能象法官一样给予是与否的判定,在美术作品的“模糊层面”多作交流和探讨应该是欣赏教学的理想态势。只有在平等互动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摆脱其他先验的窠臼,在讨论和相互观照的过程中真实地抒发他个人的见解和情感。因此,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广泛吸取相关领域的知识,从美学和哲学中寻找切合点,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去影响和完善他们的审美素养。
5、 着重关注学生健康的审美个性。
美术作品中的“模糊层面”留给读者广阔的思维空间与情感联想的余地,每个读者的个性发挥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发掘每个学生的感悟潜力,多给学生一点主动参与的机会,对于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是非常有利的。
关键词:形象思维 历史课堂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150-01
所谓形象思维,是指用形象去反映和把握客观事物,因而具有直观性、具体性、情感性和生动性等基本特征。在今天的历史教学中,用典型化了的历史形象去反映历史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历史从而掌握历史。这也是在新的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当前历史课堂的一种探索与尝试。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模式下,教师起到主导与引导作用,因此能否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自觉的训练与培养自觉的形象思维,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取决于教师能否成功地对历史形象进行再造。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仅要关注过去的历史事实,还要关注当今的或正在发生的时事。然后通过教师形象的语言和赋予直观性的历史教具展现出来。由此可见,形象思维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关键是要做好历史事实的掌握、高超的语言艺术与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
1 加强史料积累,补充教学内容
历史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历史史料的占用程度。因此我们不仅要自己掌握大量的史料,还要让我们老师掌握的史料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转换为学生自己的史料,这样才能在历史的教学课堂中真正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就史料的积累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1.1过去的历史史料
对待过去的史料我们教师有个误区,认为教材中提供的史料就够了,没有必要进行开拓。大家知道,新课程标准下,我们队历史教材做了大量的精简,目的就是把一些重复、繁杂、利用价值下等材料抽掉了,但不是说这些不需要了,历史史料的多少与选择更多要根据你的教学目的来确定,而不能根据历史材料来确定你教学的内容。否则历史教育就变成了纯粹的知识教育,而不是素质教育。如:在教授时,教材中很对时期的洋务工厂及背景就没有,我们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个适当的扩充,介绍下的所有开办工厂,从这里就很容易让学生明白的洋务更加注重于军事,是救国、强军的目的,还可以就此深挖下去,让学生思考的作用,既可以很容易看出其救国的目的,也能很容易看出其救不了国的局限性,从而让学生对有了全面、真实、辩证的理解,不至于出现非常狭隘的想法与认识。进而把这种认识运用到其他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评价上。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与历史思维。
1.2当前的时事
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必须关注当今人类的生活与社会趋向。因此当前时事的积累就是对明天历史教学的积累,很多教师认为当前的时事不是历史,其实,按照历史的定义,过去的都是历史,当前的只要不是明天的都是历史,只不过是刚刚过去的历史而已。
由此可见,不管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史料都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这种史料积累的过程,就是一线历史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提升过程。如果我们能把这些鲜活的、生动的历史史实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当中,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认知面,更能让我们的历史课堂充满丰富的色彩,从而让所有的学生在知识的熏陶中不知不觉学会了思考、具备历史的素养。那么我们的历史课堂就必定是高效的、成功的历史课堂。
2 注重语言个性,彰显课堂的艺术性
语言是不仅仅人类交流、沟通、表达思想与感情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人类传承、传授自己生活、思维经验的工具。好的语言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与好感。因此教师从事教学也应该注重对语言的运用,使其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具有艺术性,从而让自己的教学更加具有吸引力与穿透力,从而让自己的教学活动更加的具有高效性与实用性。众所周知,作为一个教师,即使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优美感人的故事也不会为人们所吸引,黯然失色。因此,提高教师的语言个性与修养,是促进形象思维的前提与基础。
要想在语言上体现出修养与个性,就应该准确把握语言的逻辑性、严谨性、准确性和系统性;实施语言教学时要注意运用语音的高低、控制节奏的快慢、注意音色的和谐、掺杂情感的语态。往往会让你的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