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审美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艺术是一门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但建筑艺术只是为我们创造一个美的空间形象。它真正的“价值”来源于欣赏主体和建筑形象相互作用的体验与鉴赏活动。它是欣赏主体在审美过程中体验到的一种主观心里意绪。所以,人要是自己居住的环境空间更加艺术化,就必须能够发现、感受建筑艺术的美,能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去充分领略它的魅力。而这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就十分的重要了,它对人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艺术,它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根据物质材料的性能和规律,并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去造型,创造出一个既适宜居住和活动,又具有一定观赏性的空间环境的实用艺术。它一方面具有实用功能,是一种技术活动,在适合物质材料的性质和规律的情况下,改变物质材料的面貌,使它适合人类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审美功能,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它在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过程中,积淀着人类的审美感受。物化着人类的精神体验。建筑艺术的实用性。一方面表现在建筑的内部空间适用于主体的活动需要。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建筑的外部形式适应于材料的结构功能。建筑艺术直观的形式美,往往都是形式与功能、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其次,建筑艺术是一种空间创造艺术,它的审美特性常常直接表现在它自身所具有的造型美以及和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
建筑艺术虽然始终是适用于审美、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但如果建筑造型缺乏形式美和表现力,建筑也就不可能成为一门艺术。所以,建筑艺术通过综合运用空间、形体、比例、尺度、质地、色彩、装饰等建筑语言,根据对比、同一、均衡、节奏韵律等造型规律,创造出可视的三维空间艺术形象。总之,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首先集中体现在建筑的造型上。而不同的建筑形式。又会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或是形式美的愉悦,或是精神的震撼,或崇高、或优美、或独特、或怪诞。但建筑作为一种空间造型艺术,它的审美特征出了与它自身的空间形式有关外。还体现在它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中。建筑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固定的工程形态。它一旦建成,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整个环境集体的一个部件,因而处理好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构成它的审美属性的重要条件。如果建筑能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就会拓展建筑的意境,增强它的审美特性。
第三,建筑艺术还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与音乐的确存在相类似和关联的地方,建筑物质材料合乎规律的组合,能给人以类似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同时,建筑艺术与音乐的关联还表现在二者都运用数比率。所以我们说,建筑具有音乐的某些审美特性。
第四,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
由于建筑既是一种物质生产,又是一种艺术创作。它所选用的物质材料、结构方式、建筑造型和艺术风格,不仅直接体现着一定社会、时代的物质技术水平和政治、经济情况,而且也凝聚着一定的阶级、民族、时代的心理情绪、精神风貌和审美理想。积淀着社会历史文化的记忆。因此,人们把建筑称作用“石头写成的历史”。欣赏建筑艺术。就像是阅读用石头写成的史书。
第五,建筑艺术具有反映生活的抽象性和象征性的特点
建筑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一样,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对一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反映,但它不是一种直接的、具体的描摹、再现客观生活,它通过抽象的线、面、体的表现手法去隐喻、象征的表现精神观念和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真实。总的说来,抽象性、象征性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特征,象征、隐喻的运用使建筑艺术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精神功能。但这种象征应该自然的从建筑本身中流露出来,而不是刻意的加以修饰的表达和摆弄,可以说,建筑的象征愈抽象,它的魅力就愈永恒。
总之,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在人们欣赏建筑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人们充分地掌握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才能充分的感受建筑的魅力。另外,无论我们身处室外还是走在大街上,始终不能摆脱那些分割的建筑空间与巨大触目的建筑形象,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对建筑艺术进行鉴赏和审美。
那么建筑艺术与工业设计相结合,工业设计的审美特征又是什么呢?
工业设计发展的历史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文明的演进,综合的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特征。工业设计是在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大工业生产的技术、艺术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工业设计从威廉・莫里斯发起的“工艺美术运动”算起,经过包豪斯的设计革命到现在。已经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了。世界各先进工业国家,由于普遍的重视工业设计,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与生产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工业设计已远远超过工业生产活动的范围。形成为一种文化形式。它不仅在市场竞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人类的生活的各方面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工业设计还反映着人类社会现实与未来的问题,引导着人类健康的工作和生活。
1、在声乐演唱中“情”和“声”是辩证的统一
在“情”和“声”这一对矛盾中,“情”根源于歌曲的内容。“情”是首要的,起主导作用的,也是声乐美感的核心。而“声”是传情的手段,是为情服务的。声乐演唱时要以“情”带“声”,使用气息,共鸣发声、咬字、吐字等技巧服从于传“情”。但在声乐演唱中,“声”决不是无关紧要的。把“情”摆在歌唱的主导地位,并不是不重视声乐演唱技巧,相反,声乐演唱技巧是表达歌曲思想内容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情”只有通过“声”才得以表达,所以“情”和“声”是紧密相关的,相辅相成的决不可忽视的声乐演唱技巧。只有当“情”与“声”有机融合并充分洋溢于歌曲演唱时,唱歌才可能转化为声乐演唱艺术。因此,声情并茂是声乐艺术演唱中最高的审美原则。
2、精确、清晰的歌唱语言,是达到声情并茂的重要因素
歌唱自诞生之日起,就与语言相伴,语言是感情的具体体现,语言是歌唱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作核心。《礼记・乐记》中云:“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也。”这深刻地揭示了语言与歌唱的关系。如劳动号子能带动集体一起来投入某种劳动,协调行动。校歌代表着学校精神风貌等,音乐以其情绪变化影响人们的精神活动,以其情感的倾向影响人的行为倾向。如郭淑珍教授在《黄河怨》中唱到“宝贝”的“贝”字那催人泪下的效果,她十分巧妙地动用了“喷口”的力量,力度十分准确,并加上哭腔。这就是运用了技巧,将情感传给了人们,细腻准确地表达了作品的感情,使声音有了很深的感染力。因此,演唱者在演唱声乐作品时,只有唱清、唱准字,才能将声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
3、艺术地处理和完美的布局,是达到声情并茂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歌唱艺术 审美特征
探寻歌唱艺术的审美特征,展示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美好感受,体现歌唱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需求,塑造感人的歌唱艺术形象,构筑理想的艺术境界,追求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对于歌唱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歌唱艺术审美的认识。
在音乐艺术中, 歌唱的审美是歌唱者对歌唱艺术美的一种感受和体验。任何人对现实生活中美的生活、美的事物以及对美的艺术的欣赏都是一种审美活动。相比较之下,歌唱艺术在展示其审美功能的方法和形式上是极其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因为歌唱艺术美的构成法则,不仅在于歌唱审美的功能与价值上,而且还在于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追求。从美学角度来看,无论西方美学强调音乐形式属性的“听觉艺术”、“情感艺术”,还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心声结合”与“心物结合”、“听觉——心觉”艺术,作为艺术审美对象,歌唱艺术其审美价值都存在于整个审美活动过程 —— 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中。也就是说,声乐艺术作品不是离开主体独立存在的,它的价值“正在于它以其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主体审美的自由创造”。“它在本质上是一个问题,一句向起反应的心弦所说的话,一种向情感所发出的呼吁” 。歌唱艺术正是这样一种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是以歌唱声音为物质材料的人类精神唤醒、生命升腾的展开形式,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形式”。歌唱艺术以它独有的魅力,从审美创造到精神愉悦,在广阔无垠的音响空间里,回荡着激情昂扬、细腻深情、如泣如诉、扣人心弦等美妙动听的声音。没有哪一种艺术能像歌唱艺术一样,拥有如此众多的热爱者、参与者和审美从众者。这就要求在声乐作品的演唱中,必须渗透着歌唱者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歌唱者只有在歌唱时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作品之中,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审美感受和爱憎情感,通过歌唱形式全部呈现给听众,才能使听众从中得到美感和享受。
歌唱艺术作为人声音响的美,它是以文学作品的语言美、音乐作品的旋律美、歌唱的声腔美、表演动作的形态美和乐器的伴奏美为基本构成要素。在一般的音乐审美活动中,欣赏者是审美的主体,音乐是审美的客体,而在歌唱审美中,歌唱者扮演着审美主体的特殊角色,他既是一个优秀的审美者,同时又是美的声音的创造者,歌唱者只有具备高超的审美能力和歌唱水平,才能创造出美的歌唱声音,为听众提供美的审美音响材料,使听众获得美的享受。可见,歌唱艺术的审美感受和体验是具有一定审美态度和超越意识的主体,在以某种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客体)的呼唤下,经过生理愉悦到精神愉悦乃至精神升华的心理感应过程。它包括了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因素,是美感经验的基础和出发点。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比如当你听到某一位歌唱家的歌声以后,在未听清楚歌词与旋律时,就已经被他那明亮清脆、悦耳动听的声音深深地感动了,当你听到某种不同的声音时,就会产生不同的感觉,有些声音会使人产生兴奋或轻松的感觉,有些声音会使人产生忧伤的感觉,有些声音仿佛使人感到微风拂面,十分美妙,并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激发我们对歌声美的感受。因此,研究和确立正确的歌唱审美观,形成正确的歌唱审美感受,对于一个歌唱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应当引起广大声乐教师和歌唱学习者的高度重视。
二、歌唱声音的审美特征。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学习歌唱的人,首先要充分认识歌唱声音审美的重要性,应当从一开始就要注意形成正确的声音审美感受。歌唱者对声音的审美感受,实际上是根据自己以往形成的听觉经验,依靠长期积累的声音形象,在内心构想出实际的艺术形象,并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实践证明,“如果单纯追求生理方面的感觉,歌唱的声音就会缺乏美感,似乎只是一些纯技巧性的肌肉声,是一种没有任何表现力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是毫无价值的,是不会打动人的心灵的,更不会使听众得到美的感受和享受。因此,歌唱者必须建立良好的声音美感。歌唱者只有把声乐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美好情感融入到自己的歌声之中,他的歌唱才能具有美感,才能产生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打动听众的心弦。
关键词:动画艺术;基本概念;符号;表现语言;审美特征
1动画的基本概念
所谓动画,顾名思义就是运动的图画,是指将一些处于静止状态的图片经过技术处理和结合,使之产生连续的变化效果,表现一定的主题和思想,因此也有人把动画叫做“运动的艺术”。在社会经济和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动画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在现阶段已然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动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具有较强的娱乐。在新媒体环境中,信息传达更加趋向动态化与互动化,动画的独特形式和审美价值渐渐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并获得了规模较大的市场基础。动画艺术与电影艺术一样,都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包括了造型、动作、语言以及声音等诸多要素。不同的手段和方式决定了动画的表现风格和语言特征,也正是由于这些独有的特征体现出了更多与众不同的审美价值。
2动画的符号表现语言
2.1角色符号
动画中的角色通常都包含了外形和动作两种结构。动画人物的角色造型需要通过运动来得以完整实现,而最好的运动状态则是根据动作结构完成的。这些都是为了进一步表现角色的自然和内心属性,因为动画角色不一定是人物,也可能是动物或者植物,甚至是根本不存在的幻想体。对于造型的强化,都是以质感、量感等外在为表现手法,以此来凸显其意象。但是在具体的动态设计中,我们又可以借助角色的数形差异去丰富动画艺术的表现效果。例如我们以跳跃运动为点状运动,将水平方向做线状运动,根据不同的运动规律确定不同的运动符号。当下动画片风格通常被分为写实和漫画这两种,写实以角色的运动规律和时间为参照进行绘画,而漫画则是在原角色的动作上设计更大的幅度,具有较强的表现主义特色。
2.2心理符号
动画和漫画在某些方面有很多相似点,它们都可以将人潜在意识中的人或物进行蹂躏,而漫画则可以将这种特点表现得淋漓尽。人们在夸张的形象中获得心理和情绪上的释放。动画最开始的原型是连环画,它和漫画的不同之处在于,更接近人的动态思维,动画用夸张的形态去演变一些因果过程,从而达到戏剧化的效果,动画制作的主体还是通过动作的变化使作者的思想得到表达,受众通过对动作的理解和感受来体现动画设计的美感,有时动画中的动作设计会比较夸张和放大,这样对于动画情节的表达更有明显的效果,使受众的观看的过程中深入体会动画所表达的思想。但是不论怎样的夸张和放大,动画中动作必须满足运动的基本规律,让人的潜意识更加彻底地暴露在大众之下。这就是动画中较为有特点的语言优势。例如日本动画艺术家宫崎骏和高熏设计的《平成狸合战》动画片中,相互争斗的狸猫被打败之后在一瞬之间动作变为了滑稽的跪地求饶的形态,但是又可以在一个转身之后恢复凶狠的样子。这就是一种暗示的表现方法。还有一组狸猫谈判的镜头,狸猫和狐狸一会是人形一会是原型,这就表现出了角色心理在不断变化的过程,既有趣味性,又包含了一定的讽刺意义。
2.3时间语言
时间要素是动画构成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每个动作和镜头都需要以时间为载体完成。动画中较为夸张的造型和内涵离不开时间、空间的相互转换,动画中的时间可以是一种概念,也可以是一件事情的有效补充。如在某个镜头画面中,一件中屋从一处掉到另一处,画面在静止之后再激烈的抖动,这里就表示物体的掉落,即使不在画面之内表现出来,这个镜头也是未完待续的,画外的空间需要受众自主去想象和感知。这时候,对时间的控制就出现了一种新的高度,表现出了距离的概念。观众可以在时间轴上进一步感受这些画面在镜头的内涵。
3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3.1彰显人文关怀
真正的动画艺术,其关注的核心内容要集中在人性中美好的情感上。人世间的真善美无处不在,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友情和亲情以及各种各样积极的正能量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动画通过幽默、扩张的手法展现出来这些情感,并以一种艺术的视角和认知习惯对其进行表述,受众在充分地感受到创作者对这些情感歌颂的同时,也会进一步被带领到一个纯真的境地。优秀的动画艺术都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净化人们的心灵。例如,宫崎骏大师的《千与千寻》就是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人不能忘记本真的自己。这部影片不仅在儿童心中是难忘的,同时在很多成人眼中也颇具艺术价值。再如迪士尼的经典影片《狮子王》利用了一种物我不分的手法以及丰富的想象力,折射出了任性的光辉。片中用人的心理去刻画动物的心理活动以及它们的世界,将这些行为组织拟人化,并将动物与动物之间的交流社会化,将现实社会中的阴暗面和真善美的一面用动物世界去表现出来。在优美的主题曲传递出了生生不息的主题。动画片中诠释出的深刻的含义,以及动物们夸张的形象和造型,则使得人们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更深了一层。
3.2填补情感需求
每个热爱动画的人都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内心中包含着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有对家人的依赖、对朋友的信任等等。热爱动画的受众,都渴望从中去印证一些纯真、美好的幻想,可以说,动画就是为我们呈现出了这样一种充满爱的世界。动画中的角色对自己存在的生活空间有着一种冲动的热爱,很多动画片都离不开这种情感的诉求。例如《海底总动员》中小丑鱼的形象描绘,是因着深厚的父子之情。动画善于用这种方式为我们打开一种全新的情感诉求方式,感动每一个成年人的内心。动画片十分善于捕捉受众内心对世界又陌生又充满幻想的情绪,无论是取材美丽的公主与王子,还是取材于各种动物身上的传奇,都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别开生面的大门,为我们营造出了源于生活的画面,在受众心中留下了十分美好的记忆。实现了受众对情感的寄托和向往,也在其中获得了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正如宫崎骏大师为我们营造出的《天空之城》,这样一种宁静而又美好的世界,没有苦难也没有悲伤,处处散落着花朵的芬芳和温暖的阳光。优秀的、美好的动画片不管是出于题材还是形式,都能够抓住人们迫切需要的那份关怀,走进人们的内心,利用较为夸张的形象,在简单的外表下,构建别具一格的审美心理。
4结语
动画艺术随着社会经济、科学的不断发展,也将不断完善自身的构筑体系。人类的审美过程始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艺术形式的感知不仅要从生理角度进行分析,同时也要着眼于心理角度,最重要的还是要体现在生理和心理的结合上。动画作为视听艺术,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变化,应用的社会范畴也在不断扩大,在新的媒体环境下探讨动画艺术的审美价值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彭松.“碎片化”的审美——刍议当前国产动画受众的审美标准[J].枣庄学院学报,2016(01):92-95.
[2]吴忠鹏.以宫崎骏动画为例探究动画的审美现代性[J].美术大观,2016(02):138.
关键词:原始艺术;傩面具;审美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054-01
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期,原始先民所做的一切开始都是以实用为目的,智力水平也决定了,原始人一切都以生存为目标。原始艺术所具有的艺术性与实用性特征与我们对原始艺术的理解相关,我们所说的原始艺术事实上是在两个层面上来谈的,一是原始人眼中的原始艺术,即由原始人创造并由之使用的原始艺术;一个是现代人眼中的原始艺术,即通过考古发现等途径发掘出,展现在我们现代人面前的原始艺术。虽然在物质和形态上是同一个东西,但对原始人和现代人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我们把超功利性和审美性视为艺术品的最本质特征,但原始人的观念则没有这么先进,如他们创造的具有几何形态、光滑、对称等形式因素的工具首先是为了省力、好用和效率;原始洞穴壁画则很可能与巫术有关,是为了更好的狩猎;原始雕刻则与原始生殖崇拜有关,是为了自身和种族的繁衍。原始人采取实用的态度与其生产力水平、思维水平还不足以使他们采取审美的态度。实用先于审美,功能先于形式,这是世界上所有原始民族的艺术都遵循的发展规律。因此原始艺术总是与实用相联系的,从而体现出既与实用性相联系又与实用性相脱离的特征。
傩面具的存在意义,从起源来看也是实用功能先于其艺术性的,中国各地都普遍的保存着傩祭、傩舞等习俗,以傩戏的形式来祈福消灾、休闲娱乐。傩与中国原始巫术相关,是一种起源于原始宗教与远古图腾崇拜时期,以驱逐为主要祭祀方式,以原始为主要源流的巫文化现象佩戴面具是傩戏表演的典型特征之一,佩戴傩面具的人是神的象征和载体,是沟通人与神这两个世界之间的桥梁,是神鬼的灵魂寄居之所,在整个祭祀仪式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傩面具在今人的眼中是一种艺术,然而傩面具的产生,却是在审美感觉产生之前。在远古时期,生产力低下,人们对大自然的威胁没有抗御能力,一遇天灾人祸,只能用傩祭,这一种原始宗教祭祀的巫术活动来祈告神灵,驱邪逐魔,弭灾纳祥。是一种传承数千年的宗教艺术,原始人按自己的理想来塑造英雄和祖先的形象,以狰狞的美产生较强的艺术冲击力,以凶恶的神像来辟邪。
原始艺术综合自然形体的造型方法之一,是把来自现实的不同自然形体在特定意义上综合起来。这些自然形体在局部的表现形态上仍是实在的,但新的综合体已超越了各形体的自然属性,从而带有浓郁的虚幻性色彩的审美特征。从江西萍江的某些傩面具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神像有的是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重合的,用龙的形象来代替了神的形象,这些面具的形象是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而其他如地戏面具还可以看出来是对人的面部夸张变形,创造出来的神的形象。
综合自然形体的第二种造型方式是自然物的某个部分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可能引起原始人的惊惧和注意,其能力被无限放大而具有了神秘虚幻的色彩。如:牛首、鸟翅、鱼鳍等。在长期的身心感受中,原始人逐渐把它从对象的整体中抽取出来,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具有特异能力的物象形态加以对待。这个具有生命意识的实体成为原始人补偿自己某种心理需要的最好东西。藏戏面具中就有动物面具,可以看出原始人类对那些大型动物的畏惧与崇拜。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神灵观念的改变,人神升格到主导地位,纯动物的形象很难在民众的心中产生神威的感觉,所以这样的人神一般处理为以人面为主,但人面无论如何变形也达不到震慑的效果,故不得不保留了一些动物的特征。例如各地的开山莽将(氏)、开路先锋(方相氏)、三王(山神)等,都是一些威严狰狞的神抵,其形象有明显的图腾痕迹:撩牙巨口、眼睛外突、头上长角,是人的形象和动物形象的结合。
以傩面具为代表的原始艺术形式,没有因为原始时期的结束和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而消失,而是生生不息的传承下来,普遍的活跃在民间艺术中。随人类实践理性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巫术追求真实物质功效的手段性质在逐渐削弱,而它自身的、具有实际功效的积极方面—激感、调节心理平衡,则被逐渐提升为主要的目的追求。
参考书籍:
[1]吕品田著.中国民间美术观念.湖南美术出版社.
[2]张昕著.话鬼说傩.长江文艺出版社.
关键词:建筑艺术 审美规律 审美特征
建筑以其丰富的表现语言,深刻地反映着当时当境人们的意识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探讨和分析建筑艺术审美特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建筑艺术的审美规律
建筑作为一种“美”的艺术形式,不仅要满足建筑本身的实用,还要具备独特的建筑美感。在长期的建筑实践过程中,建筑师们不断积累经验,探索出创造建筑美感的客观规律,设计出了令人赏心悦目的建筑作品。下面从现实生活中建筑的美学现象出发,探讨了建筑艺术中的审美规律。
1.1 效法自然
人类与其他生物一样本是自然的一个部分,效法自然的准绳而生存,是自人类起源之日就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任凭科技如何发展,尖端的科学技术、深奥的艺术形式等等被追溯到古代时期的雏形,都离不开效法自然。人类在自然中学习和模仿,获得启示,并将方法经验用于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是各个领域得以发展的源泉。自然的准绳好比这个世界的一种法则,从这些法则出发,在自然中获得启示,体会天地之间所蕴含的自然之美,是建筑艺术成功的必经之路。
1.2和谐有序
美由秩序而生,是秩序的外在表现。凡是美的,都是和谐的,比例合度的,美的本质在于和谐。所谓“和谐”,就是在遵循事物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使得具有差异性的事物之间形成统一、共存的关系,当这种“和谐”表现在建筑艺术中,建筑形式中各个相关要素以及和其他相关内容之间,就形成了“多样统一”,“对立统一”或是“变化统一”的关系。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在体现欣赏者与建筑物之间的关系时,建筑师常常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引入建筑整体布局之中,这实际上也是在强调和谐有序的关系。实际上,“和谐有序”作为一条建筑的美学原则,普遍体现在各种建筑之中。
1.3 情形合一
建筑不仅是一种物质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建筑师把自身的建筑理念、情感因素,以及人们的审美追求贯穿于建筑设计过程中,使得建筑本体完成从物质功能向精神层面的跨越,进而把人的“情”转移到建筑本体上,建筑因此有了不同的形式具象,也成为人们情感的一种物质载体。
2、对建筑艺术审美特征的分析
(1)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艺术,它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根据物质材料的性能和规律,并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去造型,创造出一个既适宜居住和活动,又具有一定观赏性的空间环境的实用艺术。它一方面具有实用功能,是一种技术活动,在适合物质材料的性质和规律的情况下,改变物质材料的面貌,使它适合人类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审美功能,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它在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过程中,积淀着人类的审美感受,物化着人类的精神体验。建筑艺术的实用性,一方面表现在建筑的内部空间适用于主体的活动需要,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建筑的外部形式适应于材料的结构功能。建筑艺术直观的形式美,往往都是形式与功能、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2)建筑艺术是一种空间创造艺术,它的审美特性常常直接表现在它自身所具有的造型美以及和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
建筑艺术虽然始终是适用于审美、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但如果建筑造型缺乏形式美和表现力,建筑也就不可能成为一门艺术。所以,建筑艺术通过综合运用空间、形体、比例、尺度、质地、色彩、装饰等建筑语言,根据对比、同一、均衡、节奏韵律等造型规律,创造出可视的三维空间艺术形象。总之,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首先集中体现在建筑的造型上,而不同的建筑形式,又会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或是形式美的愉悦,或是精神的震撼,或崇高、或优美、或独特、或怪诞。建筑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固定的工程形态,它一旦建成,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整个环境集体的一个部件,因而处理好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构成它的审美属性的重要条件。如果建筑能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就会拓展建筑的意境,增强它的审美特性。
(3)建筑艺术还是“凝固的音乐”。建筑与音乐的确存在相类似和关联的地方,建筑物质材料合乎规律的组合,能给人以类似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同时,建筑艺术与音乐的关联还表现在二者都运用数比率。所以我们说,建筑具有音乐的某些审美特性。
3、现代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探讨
3.1 审美主体基本的心理特征——求新、求奇
建筑语言是人们对形象所赋予的情感和比喻、象征等概念,并以图形化组合而成,以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为基础的。审美作为一种欲望在很重要的方面体现为求奇、求新的心理特征。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有一种激情和热心的气质,总是想着那些较为新鲜的东西,在物象的群体中,又总是爱着那些超乎凡俗、出类拔萃的东西,即具有特色或具有某种特定意味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能改变视觉原来的注意指向,都是为了适应主体审美的求奇、求新的认识结构。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需在思想上、内容上不断更新,只有这样,艺术才有生命力。
3.2 审美的形象思维形式——联想
建筑是造型艺术,对它的认知活动是通过对形象语言的理解和联想进行的,审美的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是联想。在审美认知中,联想的使用在于提高主体认识的主动性和目的性。联想是美感体现的主要途径。没有联想就没有对美的感受。欣赏者与艺术品之间情感上的共鸣,也是由一系列联想活动造成的。当欣赏者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回忆起来,并同作品中的某些情景相互联系加以比较时,就引起共鸣,产生美感。建筑师的想象同审美主体的联想构成建筑艺术的创作;建筑艺术的欣赏就是两者间心灵的沟通。一个成功的建筑创作,就是两者间默契合作的结果。
4、结语
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是人类一项独有的、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审美者才能对建筑艺术的美产生共鸣,从而更深刻地了解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
(一)三维动画艺术的形式美
三维动画艺术的构成元素多种多样,绘画艺术中的素描、水彩和雕塑艺术等都可以被用来构建三维动画,这也造就了三维动画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多样化。中国动画《大闹天宫》就是运用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艺术风格,在传达故事的同时也给予观众水墨画的感官享受。另外一部中国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更是将水墨画风格运用的恰到好处,在表现动画电影故事乐趣的同时还能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了艺术表现上的形式美。在国外,众多动画电影也运用雕塑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②在动画电影《小鸡出逃》中动画形象都是由泥偶橡皮形象地表现出来,泥偶橡皮形象引发观众的童年记忆,充满了童心童趣。短片动画《星期一闭馆》,通过动画技术使人物动作夸张化来表现醉汉的心理,这种表现形式引发观众的共鸣并得到好评。后来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动画电影不再是单一的动画展示,也开始与真人表演相结合,这种全新的表现形式给予观众新鲜的观影感受并受到热烈欢迎,代表作品有《谁陷害了兔子罗杰》、《疾走罗拉》、《天生杀人狂》等。正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三维动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以前只能通过观众想象的清洁画面,现在也能通过三维动画艺术形象展现出来,这使得观众在欣赏令人震撼的影视画面的同时审美也发生着改变。三维动画艺术多种表现形式都存在着自身独特的美感,这给设计师不同的选择适当地表现场景和画面,也使三维动画艺术更加受到观众的喜爱和欢迎。
(二)三维动画艺术的虚拟美
三维动画艺术作为一种基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存在着与众不同的虚拟美。有了三维动画,人们可以将幻想变为现实,将以前不可能实现的场景变为银幕上令人震撼的画面,在虚拟的世界中重塑现实,在现实的存在中展示虚拟,虚拟和现实的交汇也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审美样式。恐龙在很久很久之前就已经灭绝,我们无法在现实中观察到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状态,但在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侏罗纪公园》里恐龙的形象栩栩如生、十分逼真,这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新的观影感受,也使观众实现了观察已经灭绝生物的梦想。数字动画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使得虚拟和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近,存在于想象的生物和画面也可以通过三维动画艺术展现出来,观众在欣赏时有着真实之感。③后来美国拍摄了众多科幻题材以及末日题材的电影,如《Alien》、《七天》、《E.T》等,这满足了人们对于不同未知事物的渴望,也带来人们全新的观影感受。近期上映的科幻大作《地心引力》更是突破了人类的想象力,全片只有一个人物角色,通过三维动画艺术表现人物在外太空的生存状态,真实展现了人物的动作表情和状态,既有传统电影的美感和细腻情节,又有让人叹为观止的动画效果,展现了人类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对于虚拟现实的渴望。
(三)三维动画艺术的造型美
三维动画艺术对于人物形象与影视场景的刻画是逼真和精确的,加上艺术化的创作,打造了或夸张或真实、或可笑或荒诞的视觉效果,这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了极大的感官享受。早期的动画电影如《白雪公主》就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的弧线造型,让小朋友在观影的同时得到亲切温暖的感觉。动画电影之所以能够收到各个年龄段观众的喜爱,也正是动画电影展现出一种令人感受到亲切和安全感的画面。对于真实的再现已经不再是三维动画艺术表现的唯一追求,反而在设计时对造型的夸张式设计更能带给人们虚拟与现实的落差感,这对于观众是前所未有的观影感受。电影《疾走罗拉》中罗拉的主要动作就是奔跑,其奔跑之夸张、嘶吼之神经与正常人有所差别,但正是这种带有三维动画艺术的设计恰当地表现出罗拉这个人物形象的生命力,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将人的生命力展现出来,这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冲击是巨大的。三维动画艺术中对于人物造型的精确刻画极具美感,新的视觉感受也给观众新的体验,这也正是三维动画艺术的造型美。
(四)三维动画艺术的技术性审美
技术性审美成为三维动画艺术的重要特征,这正是由三维动画艺术的特点决定的。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三维动画艺术能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多的场景效果,创造出人们无法想象出来的“视觉盛宴”。长时间的发展使得动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得以扩展,新的制作手段更是层出不穷,三维动画艺术给予创作者更多的启发和尝试,也带来了许多无法想象的场景画面。现在的影视制作已经不再需要人工上色,也不需要一次又一次的胶片拍摄,既节省了拍摄人员的体力劳动,又减少了经费投入。从传统二维动画制作手段到先进的CG技术,三维动画艺术正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精美的场景效果使得三维动画艺术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这也使得众多导演和制片商对三维动画艺术倍加青睐。计算机技术在三维动画艺术中的应用效果可以说是瞩目的,众多获得巨大成功的电影如《怪物史莱克》、《玩具总动员》、《卑鄙的我》等刻画了生动真实的形象,具有强悍性能的计算机也给三维动画艺术的应用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正是技术带来的巨大变化让三维动画艺术插上了飞行的翅膀可以翱翔在幻想的天空中。技术性审美成为三维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也使三维动画艺术的突出特点。
参考文献:
①陆美玲《三维动画的艺术特点与审美特征》,《大舞台》,2012年第7期。
②宋成《动画电影审美趣味与审美体验》,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版。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 艺术特征 审美特征
“我国少数民族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舞蹈是艺术的分支,而民族舞蹈是舞蹈以及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其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蒙古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在其繁衍、发展的进程中,创造并拥有了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蒙古族舞蹈也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其内容和形式也是丰富多样。
一、蒙古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一)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
内蒙古处于以高原为主的内蒙古高原,幅员辽阔,“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随处可见。蒙古族人一直以来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尽管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被弱化,但还是作为蒙古族的标志被人们所熟知。由于特殊的生存环境,也造就了他们广阔的胸襟,热情好客、能歌善舞。
“艺术贵在创造性,这种创造更多地指以有形的物化形态揭示更丰富的精神内涵”。蒙古族舞蹈的创作源于生活,蒙古族人对传统文化十分尊崇并有自己的信仰,由于其独特的生活环境和方式,对于庆祝节日方面也有其特有的风俗习惯,比如祭敖包、祭火、敬献哈达等等;在饮食方面,蒙古族人主要以肉食和奶制品为主,喜好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这也为舞蹈创作提供了思路;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蒙古族舞蹈中也都有所展示;马是生活在草原的蒙古族人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是他们最忠诚的朋友,骑马的动作也是蒙古舞中常见的。“许多少数民族中都存在着图腾崇拜,并世代相传”,《狼图腾》舞蹈的诞生就是蒙古族图腾文化的缩影。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平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蒙古舞提供了无限可能,华丽的服饰、日常的生活用具、平日的民族乐器等等都成为蒙古舞中出现的道具,挤牛奶的阿妈、草地里嬉戏的孩童、套马杆的汉子等等都能成为蒙古舞中的人物设定。这些符号也都成为了蒙古族文化的代表,蒙古族人的生活和娱乐都演变成了蒙古舞的艺术风格,同时成为蒙古舞蹈的重要元素。
“在古代,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先哲们很少以美为话题谈及一个事物美还是不美。”而蒙古族舞蹈的这种“体现了人类进步的理想和愿望、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显示客观规律和必然性的社会生活才是美的”。
(二)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每一个蒙古族的舞蹈都是一个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包含有审美功能和非审美功能。”它的非审美性就体现在它的实用价值,宗教始终贯穿于少数民族的文化之中,在歌舞、民俗等方面也处处都体现了宗教的色彩,蒙古族舞蹈也同样如此,受到了宗教的影响,并为宗教而服务。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宗教,一直到元朝,萨满教在蒙古社会占统治地位,在蒙古王公贵族仍有重要影响,民间百姓也信奉萨满教。而后,成吉思汗及其后代对萨满教以及其他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这些宗教都为人们所信仰。
“查玛舞”是具有宗教色彩舞种的典型代表。“查玛”的意思是因征服敌人而欢呼、载歌载舞庆祝。查玛舞是喇嘛教寺庙为驱鬼酬神、祈福、庆祝战胜异教而表演的一种宗教庆典仪式舞蹈。相传“查玛”是从流传到蒙古地区的,后来在传播发展中吸收和融入蒙古地区的元素和特点,不断充实和完善而成了蒙古民族的传统舞蹈。
“查玛舞”主要有跳、唱、念、打等动作。查玛艺术也具有它本民族自己的文化特点:其服饰和头饰也同样具有宗教特点。演员都身着与龙袍相似的蟒袍或绸缎做的服装,头戴各种假面具。这些假面具有各种牛鬼蛇神,比如神仙、魔鬼、鹿、狮子、人物等;查玛舞的舞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蒙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的成就,同时查玛中也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由于舞蹈中的宗教色彩,它的表演人群也有一定的等级划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舞蹈的,演员大多都是喇嘛。
宗教始终贯穿于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中,蒙古族的宗教艺术特征也一直存在于蒙古族舞蹈中,宗教舞蹈也对蒙古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及当时的“安代舞”,都有一定的宗教色彩。
(三)淳朴真实的生活气息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尽的可能,舞蹈也是随着人类的发展,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而生的。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主要以打猎畜牧为生,这样的生活方式对蒙古族舞蹈的艺术特征也有一定的影响。马是蒙古人民朝夕相处的忠实伙伴,因此创作出了许多与马有关的舞蹈作品。蒙古地区流行着“牧马舞”、“厄拉特走马舞”、“祭马舞”等,其中马步是这些作品中的典型动作。马步,就是舞蹈步伐模拟马的各种姿态和动作,其动作繁复,包括轻骑马步、奔驰马步等。
蒙古族人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加以用艺术的手法创作,蒙古族妇女在挤奶过程中,根据当时的劳动体会,也将这一元素添加到创作中。肩和手臂的动作是蒙古族舞蹈中的常见动作,通过一系列的肢体语言,把清晨中蒙古族姑娘在劳作时的愉悦用舞蹈表现的淋漓尽致。
从这些反映蒙古族人日常生活的舞蹈作品来看,搬上舞台的舞蹈作品都是平日里人们生产劳作的缩影,是以其为基础,经过编创人员的改编然后呈现在舞台上。
“从工艺品的审美历程来看,凡是产生年代久远的物品往往带有某种实用性。”蒙古族的筷子、盅碗等即具有实用性,也是蒙古族舞蹈的创造思路。《筷子舞》、《盅碗舞》是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其中所使用的道具都是平日里最普通常见的生活用具。蒙古族是一个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民族,每在大家吃喝尽兴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的歌舞相伴,所以餐桌上的用具便成了他们随手抓起舞动的道具。
盅碗舞是女性演员头顶一个或多个瓷碗,双手再各持一对酒盅。舞蹈时,要求演员头部要保持沉稳,上身要端正,始终保持其平衡,像天鹅一样甩腕挥臂的同时,双手利用手指的运动上下击打或左右摇动酒盅,使其发出清脆的响声。舞蹈动作柔中带刚、利落优美。舞蹈反映了蒙古族姑娘豪爽、稳重的性格特征。
二、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舞蹈是艺术的分支,所以它具备各种艺术共有的审美特征,而且除此之外,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审美特征。蒙古舞也有自己的审美特征,它旨在反映草原人民生活,用一种艺术的、美的、灵动的形式将草原人民的生活搬上舞台,他们热情奔放、强壮而勇敢的生活在内蒙古高原。
(一)蒙古族舞蹈的自然美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蒙古人对自然是极为崇拜的,他们热爱自然、敬畏自然、感恩自然,认为自己是在长生天的庇佑下生存发展的。独特的生存方式,练就了蒙古族矫健的体魄;辽阔草原的生活环境,使其拥有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性格。这一点也在蒙古族的民族歌舞中有所体现。蒙古族舞蹈主题多为歌颂草原、母亲、生命,因生长在草原的游牧民族以蓝天为帐篷,以草地为毡毯,这样的环境也为舞蹈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
(二)蒙古族舞蹈的动作美
蒙古族舞蹈中运用最多的是对手腕、手臂、肩部等的运用,这都提炼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挤奶舞》、《摔跤舞》等都表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只是将生活中的元素艺术化。
对于肩部动作的运用,其原因也包括蒙古族对鹰的崇拜,所以借以舞蹈动作来模仿鹰的雄姿,关键在于手腕、手臂、肩部三者的配合,如提腕、压腕等。
马是传统蒙古族主要的交通工具,牧人策马扬鞭、套马、勒缰绳,都会因肩部的运动而产生动作。因此,蒙古族舞蹈作品中,还常有腕部、肩部动作与双脚动作的结合,像骑马时一样,有勒缰绳、扬鞭、奔腾的动作,将生活中的场景用舞台表演的形式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肩部动作”成了蒙古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动作元素。
(三)蒙古族舞蹈的符号美
“对于艺术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中国舞蹈中常见的符号是“划圆”,“圆”在中华文化中是具有美好寓意的一个符号,舞蹈也是典型的划圆艺术。舞蹈中所体现的各种圆的形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中华文化强调的圆满、圆润、圆美等特点。而蒙古族舞蹈也显现了这样一个特点,从其动作来讲,手、臂、肩、脚都体现了“划圆”的韵律。在少数民族舞蹈中,大多由于受到宗教等原因的影响,最初的舞蹈动作多以大家围城一圈共舞为主。
蒙古族崇拜长生天,古代科学对宇宙的认识是“天圆地方”。蒙古族居住的蒙古包,祭祀用的敖包都具有“圆”的元素,所以从表面来看,蒙古族舞蹈的划圆艺术可看做是对蒙古包还有敖包的提炼;从文化内涵讲,这是蒙古族“崇尚圆”的心理呈现,这种划圆艺术在蒙古族舞蹈中的体现,表现了蒙古族在多重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艺术特征。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基本特征;审美特征
1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
1.1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人文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所具有的人文性主要体现为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做到方便人、爱护人、关心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它本身具备服务性的功能,所以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完成一个作品的过程是一个必须要尊重人的根本利益的过程。而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创作只有做到具有人文性,才能够满足人们追求良好的生活环境的目的。同时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对自然的依赖,环境艺术设计本身需要对自然中的物质进行合理充分的利用,认识到自然对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并尊重自然才能够使环境艺术作品体现出应有的审美性。
1.2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积极性与无害性的统一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积极性是指现代环境艺术作品需要表现出正面的、肯定的以及歌颂的主体,所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在积极性的要求下需要突出自然环境的纯洁与和谐,同时在设计中挖掘更深层次的含义来满足人们精神上对美好的向往,在这个过程中,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要体现出来的是抵制低俗与丑陋,体现高尚与纯净。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无害性主要体现为环境艺术设计应当是一种科学的规划以及对审美的创造,它能够实现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和谐,无论对自然还是对人类都是有利无害的。
1.3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多样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需要满足不同对象或者人群的需要,在对象与人群的局限性下,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以及设计思路和设计风格会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而且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材料将越来越多样化,这也对环境艺术设计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提供了条件。同时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又具有整体性,即在面对各类人群或者应用不同的材料,环境艺术尤其自身的设计魅丽并且需要具有统一的、科学合理的设计理念。
1.4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现代环境艺术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即环境艺术设计完成后,需要达到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完备或者更加便利的目的,这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实用性的体现。但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人们生活中的其他生活系统设施的不同点在于,环境艺术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即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性是建立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同时也是对适应性的延伸,它需要通过构造意境或者氛围来给予人们更好的审美体验。
2 现代环境艺术的审美特征
2.1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和谐美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整体意识,实现设计素材之间的整体关系以及和谐是保证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表现力的重要保证。我国的《释名》一书中对“美”有记载:“美者,合异类共成一体也。”这句话正是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整体意识以及和谐美的最好说明。大到一个城市,小到一个广场,所有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都需要实现整体和谐美,在这些场所的设计中,无论是建筑、树木、花坛、坐凳都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个体,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需要将这些个体统一到一个整体当中,并且要考虑到个体与个体之间关系的协调,使这些个体成为一个整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通过这个整体,人们可以体会出个体与个体之间关系的和谐,从而使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更加具有表现力。
2.2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动态美
现代环境艺术的社会服务性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体现出特定人群的生活特性,环境艺术是静止的状态,但是这种静止是相对的,因为环境艺术存在于人类生活的环境中,所以它并不是孤立静止的,比如在一个环境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随着时间和空间变化,环境艺术作品美感会产生变化。而即使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和同一空间下,不同的人欣赏同样一个环境艺术作品会具有不同的效果,而同一个人通过不同角度来看同一件环境艺术作品也能够看到不同的效果,所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动态美,但是受到不同审美能力以及审美角度的局限。
2.3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特色美
不同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都蕴含着设计者的思想,所以可以说每一个环境艺术作品都是具有自身特色的。在城市的环境艺术设计中,具有明显特色的有雅典、威尼斯、罗马、巴黎等,中国有北京、西安、青岛等,由此可以看出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特色之美是需要人们对历史遗产进行继承、保护、发扬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些特色由于富含了许多的人文内涵而成为不可复制的存在。在一座城市的环境艺术设计中,任何一个建筑或者一个广场的加入都可能对城市原有的特色造成打破或者是增强的作用,这需要设计者能够在设计中重视与环境的统一与和谐。
参考文献
1 王超英.设计的功能美与形式美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