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影的艺术特色范文

电影的艺术特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影的艺术特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影的艺术特色

第1篇:电影的艺术特色范文

一、故事题材

冯小刚电影首要特点就是故事题材的选择。基于自己的都市平民情怀与平民娱乐精神,冯氏贺岁喜剧从一开始就瞄准了“草根”,倾向于平民化的取材视角。

以贺岁片起家的冯小刚电影注定在创作上必须是一种社会文本,即冯小刚不可能像第五代导演那样大体上成为作者电影的导演,他的剧本和拍摄要考虑制片人、社会期待和娱乐等元素。

关注小人物的烦恼,寻找受众的认同感,这是冯小刚影片成功的秘诀之一,也是吸引观众的深层原因所在。冯小刚选择了喜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片种,充分发挥他泛着鬼机灵劲的喜剧想象力,编造了一个又一个不见得经得起推敲,但却能把广大老百姓逗乐的故事。《甲方乙方》里,他凭空创造了一个叫做“好梦一日游”的公司。这个公司,满足了小书商的“巴顿梦”,又用“爱情梦”来治愈失恋青年受伤的心灵,用“长工梦”让丈夫体谅了妻子的处境,用“吃苦梦”唤醒了富人的社会公德,用“保密梦”惩戒了有快嘴恶心的厨师。《没完没了》里,一个司机为了讨回包车钱绑架了欠债人的女友,作为喜剧而不是动作片、警匪片,冯小刚把握得很好,没让绑架把影片变成悲剧。

二、演员与角色

人物,是影片的一个重要元素,成功的影片都离不开丰满的人物形象。而塑造人物的演员也是影片的一个关键。在演员的使用上,从1997年的《甲方乙方》开始,冯小刚基本上采取的是“铁打的葛优,流水的女星”的模式。而这也成为其贺岁电影的一个最大卖点。

在贺岁片中,葛优无一例外塑造的都是一种人:人聪明,嘴特贫却本性善良,有时候甚至有些老实巴交;性格有些软弱,逼急了还是会犯点浑;对女性很细心,有点儿“虚伪”,也有点儿女温情。一看就知道,这是典型的中国平民形象,观众一看就亲切,乐于接受。冯小刚让这个距离普通观众很近的人,出了一些聪明的点予,去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还获得了善良漂亮女主角的芳心。其实他几个电影都是这样一个模式,但是同样的模式用不同有趣的外壳表现出来,就变得让人不易察觉而乐于接受了。

三、台词与情节

语言的幽默是冯小刚电影的最大特色。他的影片经常拿中国人熟知的文化、社会经验来调侃,随时套用最流行和时尚的语汇,并掺杂有庄严的政治语汇,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

尤其是在带有王朔风格的黑色幽默的语言方式,冯小刚电影的语言对白和戏剧性模式几乎是在模仿王朔的《编辑部的故事》的风格。冯小刚电影的喜剧色彩很大一部分是由台词来完成的,另外一部分就是通过情节完成。台词有时候有一定的独立性,有时候与情节互为推动力,但两者都有一个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尽可能的制造噱头来逗乐。

冯小刚的幽默包含着喜剧和滑稽两种审美形态。在冯小刚的作品中,很多幽默都是这两种类型,比如语言带动情节出现突然的转折形式的幽默。另外还包括对传统叙事方式造成的误解与现实落差产生的幽默;语言与现实状态形成的反差造成的幽默;恶作剧情节造成的幽默等。

当然,滑稽在冯氏喜剧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比较简单的滑稽行为,并没有喜剧这么复杂,它只是因为新奇有趣而引起人一种轻松愉悦的笑。冯小刚贺岁电影里滑稽具体体现在.贫嘴和夸张性地讽刺人性。

有人质问,为什么冯小刚能开创中国电影的贺岁市场并引领它走过了十多年的风雨?答案不言而喻。拒绝宏大,使得冯氏贺岁片无需为伦理服务(如三四十年代的伦理电影),无需为政治服务(如抗战电影),无须为意识形态服务(如改革主旋律电影),在商业化和艺术化的制衡中从容地服务于大众,既哗众又取宠,虽献媚但不谄媚,“鱼和熊掌,二者得兼”。

四、温情与煽情

冯小刚很善于把握节奏和度量,在笑料之中适时地加入温情的情节,丰富葛优所塑造的人物性格,也使影片变得温馨美好。例如,《没完没了》里,韩东居然用一张蒙沙发的布为小芸做了一条裙子。

冯小刚的电影可以大致归为悲喜剧一类。悲喜剧中主人公的选择,不再像过去的悲剧或喜剧那样受限制,它可以是崇高伟大的英雄,也可是卑鄙龌龊的小人。悲喜剧的题材既可以是严肃的社会现实问题或伦理道德问题,也可以是接近于市民生活的凡人小事,剧情中既有令人感伤流泪或不完美结局的悲剧因素,又有批判现实的不合理,正义获得胜利的喜剧色彩。

在搞笑、温情的同时,冯小刚还不忘煽情。《甲方乙方》的“住房梦”,《不见不散》中刘元的“老年偶遇”的梦境。冯小刚煽情还有一个特点,基本都是安排在接近片尾的地方。《甲方乙方》笑过了,感动过了,再谈点过年的事情和信念的希望。

第2篇:电影的艺术特色范文

[关键词] 电影;海报;艺术;设计

现代电脑科技的运用,使得电影可以把你所能想象到的一切,都为你创造出来。可以说,电影是人类创造梦想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与其他的艺术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挑战人类想象力的极限。同样,电影海报也不仅是大众获取电影信息的窗口,它还是设计师把这种想象以平面化的视觉语言向你表述的一种方式。电影海报中的图形、色彩、文字等无不是电影中故事的注解元素,并以强烈的视觉符号吸引人们的目光,为电影增添无尽的艺术魅力。那些经典的电影,打动我们的已经不仅仅是电影本身,其富于创意的海报形象就如同电影凝固的瞬间,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电影海报属于招贴设计的范畴,是一门视觉艺术。它与其他的海报形式,如音乐剧海报、戏剧海报相比,发展历史并不是很长,随着电影的诞生逐步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之前,由于没有电脑和大型的摄影加工器材,手绘海报成为当时重要的宣传方式。手绘创作的自由度很大,可以根据需要对画面进行变形、夸张等处理,电影中的人物性格在画匠笔下更加生动、鲜明。这时候的电影海报风格以写实为主,所刻画的内容大多是主要演员的形象,表达直接,亲切自然。像我们所熟悉的《英雄儿女》《林则徐》等电影的海报就是那个时代的经典作品。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电影海报设计中电脑合成技术运用非常广泛。设计师利用电脑设计,使得海报的画面效果更加丰富多彩,表现手法也更加多元化,有写实、抽象、意象、象征、表现等。在表现风格上和影片本身的格调也更加呼应,较以往的电影海报具有更强的艺术性。如今的电影海报设计随着电影商业化的运作逐渐成熟,对于一部影片来说海报已经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一个闪光的卖点。如我们所熟悉的《阿甘正传》《泰坦尼克号》等经典影片海报,都令人印象深刻,几乎成为影片的化身。纵观电影海报的发展史,其设计手法上是融电影、文学、美术、新闻传播于一体的综合视觉设计,它要调动形象、构图、色彩等形式因素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言简意赅,直抒主题

电影海报中的图形元素是直观地传播信息、观念以及交流思想的视觉语言,它能超越国界、排除语言上的障碍并进入不同的阶层与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因此,电影海报中的图形语言能够极大地拓展海报的表现空间,使其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在电影海报中,图形的设计有具象和抽象表现之分。具象图形常以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主,以其真实的生活感受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视觉上激发人们对电影的兴趣及需求欲望,尤其是极具创意的写实形象。譬如,很多电影海报将主人公的形象安排在画面的主置,通过其造型、表情、动作等特征来表达电影的主题,这是一种很常见的表现手法。还有的电影海报充满特写,一双眼、一双手、一个表情、一个动态,只要是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形象,就会增强观众对电影的观赏欲望。影片《梅兰芳》京剧造型的电影海报通过主人公――那忧郁的眼神和京剧扮相的脸部特写,揭示出戏曲大师生活的坎坷经历。

在电影海报中抽象图形的运用通常是通过对形象、构图、色彩的单纯化表现来强化电影主题,使主题更加强烈鲜明,更具有情感化和典型性的特征。抽象图形的创意可以使电影海报设计在表现对象和技巧方面不受任何束缚,没有时空的限制。抽象图形的千变万化和象征特性涵盖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也正是由于这种宽泛的表现性,要想识别和理解它还需要凭借于观赏者的感受与文化程度。不同民族、地域、生活阅历、性格、文化程度、欣赏习惯等因素都会使人们对抽象图形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在运用抽象图形设计电影海报时,必须了解和掌握人们的文化心理。中国写意绘画可以说是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绘画形式,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要求笔墨简单且形神兼备,寥寥数笔便能表现出物象特征以及意境氛围。在电影海报设计中通过国画笔墨的“气韵生动”,能够达到两种艺术形式在审美取向上的精神共鸣。电影《白银帝国》海报即是此例,这是一部讲述晋商传奇故事的影片,其海报是写意的水墨画风格,主人公盘腿而坐、极目远眺的造型身后辅以水墨飘渺、悠远的意境,黑白相间的虚实对比,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款海报不仅使中国观众在接受电影内容的宣传中产生审美性共鸣;同时,这种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运用也给西方观众留下了深刻的“中国风”印象。

二、情景交融,追求意境美

综观时下各种优秀的电影海报设计,就会发现或以图像鲜明、言简意赅直抒主题取胜,或以色彩绚丽、情景交融追求意境美取胜;成为区别以前的电影海报的一种明显特征。欧美电影海报中相当一部分是以色彩取胜的,从《海上钢琴师》海报中那忧郁的蓝色,到《大鱼》表现热烈爱情的明艳的柠檬黄,或是《总统之死》异动的黑白,海报中会有一种色调给整幅作品渲染出一个情感基调,使你在这种色彩变换中或喜悦、或忧郁、或痴迷。有些电影海报虽然构图简单,但是那令人心醉的迷人色调却能表现出引人入胜的意境。比如《大鱼》的海报设计中一条曲折蜿蜒的小径从色彩斑斓的旷野中延伸开来,通过手绘、摄影图像和字体设计的完美结合,使得整个画面表现出令人无限遐想的空间。在电影海报中意境的表现,往往是客观事物的精粹部分得到集中处理,达到情景交融,牵动着人们的某种情愫。在斯皮尔伯格执导的《艺妓回忆录》中,其海报设计将目光聚焦在一张苍白的脸上,鲜艳的红唇、翠绿的眼珠、飘动的黑发,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色彩的冷暖对比,黑白的b暗关系,舞动的头发与平静的表情,这些设计元素如同剧情一般,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得到了莫衷一是的反响。

意境是艺术中的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有些海报追求的是那种写实的自然景象,能使人们陶醉于真实的世界中,去追忆过往的美好时光,或使人产生心驰神往的遐想。可以说,一部优秀的电影海报能够提升电影的艺术品味,甚至成为电影内容所蕴涵的某种文化的象征性代表。譬如顾长卫的处女作《孔雀》,讲述的是生活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北方小城市里的一个五口之家,在一段时期内各人发生的故事,它的海报以麦地为背景,左上方是一个白色的降落伞,右下方的女主人公扶着自行车,出神地望着远方天空。画面以纯度较低的灰绿色为基调,呈现出略带伤感的怀旧情绪;女主人公凝视着远方天空的默默神情,还有象征着梦想的白色降落伞等。这些设计元素与影片的主题意义相得益彰,把观众的记忆带回到那熟悉而又远去的年代里。因此,电影海报设计需要针对不同的影片内容量体裁衣,从电影中找灵感,提炼升华,对主题进行诠释和渲染。

三、异想天开,运用超现实语言

“人的每一个思维活动过程都不会是单纯的一种思维在起作用,往往是两种、甚至是三种先后交替起作用。比如人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就绝不是单纯的抽象逻辑思维,总要有点形象直感思维,甚至要有点灵感顿悟思维。”电影海报的设计和其他种类的设计一样,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好的创意,而创意是依靠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来实现的。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文艺思潮的影响下,电影海报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段也更加的多样化。尤其是数码技术的运用,更是为电影海报设计开辟了崭新的天地。电脑作为当今最新的高科技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设计观念和方法,自从被运用到电影海报设计领域后,便以其独特的语言给电影海报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表现形式,极大地拓展了创意空间,对电影海报设计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电脑既可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也可表现人们幻想中的世界和理想化的形象,还可把表现形式从二维空间的平面上扩展到三维或四维,使画面呈现出强烈的富有意境的美感。电脑设计具有绘画和摄影所无法表现的视觉效果,极大地增强了电影海报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我们可利用电脑的表现手法来打破时空的界限,并将各种不同的元素进行移花接木、改头换面,创造出令人惊奇的画面效果,这样会构成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象,运用这种超现实语言会使得电影海报独具特色。在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讲述了一个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女孩安德莉娅为一个著名时装杂志的女主编米兰达做助手的故事,影片中的米兰达是一位在时尚圈中能呼风唤雨,在生活上穷奢极侈,对下属异常苛刻的“女魔鬼”。电影海报中的高跟鞋的鞋跟被置换成童话中恶魔手里的叉子,这种创意手法的运用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但是,值得强调的是电脑在电影海报设计中只是一种工具,它本身不会创意。那些忽视设计创意意识,以为只要精通电脑技术并配置最高档的机器设备就能做出好作品的设计者,绝不可能设计出富有创意的作品。设计师应在精通电脑技术的同时,更为重视创造性思维的拓展与设计能力的提高,重视对主题含义的发掘与表现手段的有效应用,设计出真正富于创意的作品。

另外,电影海报还要传达一些必要的文字信息,如片名、情节、主演、导演、制片商、上映日期等,电影海报中的字体设计也是吸引大众目光的一个亮点。如果我们把传统的文字表达方式解释为“叙述”的形式,那么现代的文字表达形式则带有强烈的“表现”意味。如果说文字的运用以及组合形式在传统的设计中显得较为严谨的话,那么现代的文字表达形式则更为灵活。新时代的新字体是在追求自由、奔放,甚至怪诞、图形化的新概念中产生的,与传统字体的严谨、优雅风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由于现代传达方式的变化呈现出多样性,所以设计师都极力追求标新立异,来增强文字信息的活力与视觉冲击力;把文字作为图形化的要素以及单纯地运用文字作设计的范例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果说在传统的电影海报设计中文字设计除传达信息外,在形式上只是配角的话,那么,如今这一角色的重要性在扩大,甚至在不少优秀的电影海报设计中文字设计被推上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四、结 语

优秀的电影海报一定是浓缩电影中的精华,它不仅是电影的一张名片,而且也是设计师把精彩的故事以平面化的视觉语言向你表述的一种方式,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电影海报的表现形式随着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呈现出多彩的内容;有的追求真实与梦幻的结合,有的追求表现形式的抽象美,有的讲究黑白韵律的静态美,有的讲究色彩的变异、夸张的灵动性,有的是在宁谧、祥和之中呈现出生活的情趣,有的则是在充满激情的画面中喷发出生命的活力。海报与电影的深层关系应该是文化内涵的一致性、同源性,应该是创作者创意智慧升华的“珠联璧合”。优秀的电影海报设计者,绝不仅仅把它当作一种美化,一种外加的装饰、一种锦上添花,而是将自己的情感、思考投入其中,再升华出来,这样的海报作品,才会给人们留下比影片还要深刻的记忆。

[参考文献]

[1] 汤义勇.招贴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 [法]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3]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4] 索理,齐霞.论电影海报设计[J].装饰,2006(11).

第3篇:电影的艺术特色范文

一、文化之美——色彩的文化内涵

色彩是一门感知的艺术,更是一门文化的艺术,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能够传达出不同的文化意蕴。从感知层面来看,按照视觉与温度之间的感受和联想维度,色彩可以分为冷暖两种色系。冷色系以蓝色、紫色、黑色、灰色为代表,可使人们联想到冰、水、冷墙、寒夜、荫凉等意象,带给人们寒冷和阴郁之感。暖色系则以红色、橙色、黄色、绿色为典型,通常会使人们联想到火焰、阳光、沙滩、土地等意象,带给人们温暖和繁荣之感。当然,冷暖色系之间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那些处于过渡带上的颜色被统称为温色系,在意象传达和联想感知方面一般只具有中规中矩的效果,在电影中虽然常用,但并不作突出刻绘。从文化层面来看,冷色系的内涵是宁静、深沉、退避、压抑和收缩,在电影中常常伴随着黑暗、邪恶、抑郁的场景出现,旨在让观众产生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感受。暖色系的内涵是兴奋、活跃、突出、张扬和扩散,在电影中往往与温暖、美好、幸福的情节一同跃入银屏,意欲让观众跟随剧中人物体会到那种温馨美满、积极高昂的心情。

许多电影导演基于对色彩文化内涵的熟练掌握,用不同的意象去诠释各样的场景,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也铸就了影片的成功之路。例如,由日本导演山田洋次执导的著名电影《幸福的黄手帕》,其灵感来源就是对色彩艺术的深入把握。黄色是暖色系中最突出的一种,在日本文化中有幸福爱情的寓意。尽管影片中并未大量使用这一色彩作背景渲染,但整部电影情节都是围绕“黄手帕”这一意象展开的,其中的文化意蕴也便深深地植入于观众的脑海中了。影片中,“黄手帕”作为一种理想而存在,观众并不能直观地看到它,而只能通过对这一暖色与幸福爱情之间的文化联想去感知。主人公岛勇作一直都在寻找着他心爱的“黄手帕”,他能否找到、何时找到对观众来说都是个谜,直到结尾处“黄手帕”才终于映入岛勇作的眼帘,观众此刻与他一道屏息凝神地望着在风中飞舞的“黄手帕”,幸福之感油然而生。

以暖色调凸显温情文化的电影为数众多,以冷色调表现阴郁情感的电影也十分常见,由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就是一例。该影片讲述了无名刺杀秦王最终放弃,但最后也难逃被处死的命运的故事。在电影配色中,张艺谋以黑色作为主要基调——服饰、战场、军队都是黑压压的一片,就连本应金碧辉煌的皇宫都沉浸在黑色的世界之中。黑色的文化内涵是悲伤、恐惧、黑暗、压抑,很多时候也是死亡的代名词。这种色调的选择将主人公无名因面临决战和死亡而产生的沉重压抑感真实地呈现给观众,让观众有如身临其境,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忧伤和绝望,也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压抑和畏惧之感。色彩的文化传达不仅渲染了影片气氛,推动了电影剧情的发展,还把观众和情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达到强烈的共鸣效果。

二、传情之美——色彩的表达艺术

所谓传情,是指传达作品人物的内心感情,外化人物的内在世界。色彩作为一种平常至极、简单至极的物理现象,本身并不具有生命和灵魂。不过,一旦它与人的感知经验相结合,便会在联想和审美的基础上唤起人们的不同情绪。现代的电影制作中普遍借用色彩的这一特征,用色彩与人类经验的碰撞去传达不同的情感,将客观的、无生命的色彩主观化、活力化,成为传情达意的重要主体。阿恩海姆在《色彩论》中曾经说过:色彩能够有力地表达情感,不同的色彩会表达出不同的情绪内涵。这正体现了色彩的表达艺术和传情效果。

影片《简·爱》是用色彩传情的一个经典范例。在电影中,简·爱起初都是穿着深褐色或黑色的衣服出现的,但当她感受到罗切斯特先生对她的浓浓爱意时,她便换上了以素花装饰的柔白色连衣裙,身后的背景则是日光普照的葱绿草地与树藤,充满了温暖与朝气,简·爱愉悦的心情也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外化。然而,当她后来得知罗切斯特先生不辞而别,并极有可能与一位贵夫人结婚的消息时,她又换回了以往的褐色衣服。此时,色彩的更换与色彩之间的鲜明对比突出了女主人公跌宕的情感之路,也渲染了她悲痛欲绝的心情。又如,在电影《苔丝》中,起初,苔丝作为一位纯洁美好、不谙世事的少女,总是身着一袭洁白的连衣裙,她在暖融融的夕阳中从打麦场上与其他女孩儿结队而来,唱着欢快的歌曲,享受着劳动结束后的快乐,整个世界都是一片温馨的橘红色。橘红色是典型的暖色调,它介于红色与黄色之间,与红色相比更为柔和,与黄色相比更为温暖,这种色彩的使用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少女苔丝心中愉悦和温馨的感受以及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之情。然而,当她经历了一系列的情感波折以后,生活上也没有了依托,她从一位无忧无虑的少女逐步变成了一位忧愁苦恼的妇人。她再到地里劳动时,已然是另一幅场景:天总是阴沉沉的,有时还飘着细雨,田地中也是泥泞不堪,人们都穿着灰黑色的衣 物,甜菜场里昏暗阴冷、一片死寂。一系列的冷色调都充分地展现了苔丝心中的悲苦与绝望,观众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她从纯洁的少女沦为尝尽人间悲苦的妇人所走过的艰辛历程。这种色彩变换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视觉效果,同时也促进了观众对影片人物的理解,起到了绝佳的传情达意的效果。

三、象征之美——色彩的象征意蕴

色彩是一种文化符号,也是一种情感符号,它能够传达一种特定的文化内涵,又能表现一种特殊的心理情绪。色彩的这两种特性就为其第三个特征做了铺垫,即色彩具有象征性。在每一种社会文化中,色彩都有其固定的象征意义。尽管各个社会文化有所差异,色彩的象征意蕴也有所不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就整体而言,目前色彩所象征的精神与情感等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重合的,比如绿色象征生命、健康、和平和希望,黄色象征丰收、甜美和温情,白色象征纯洁、神圣和朴素,紫色象征高贵、浪漫、优雅,蓝色象征神秘、深远、沉静、博大,黑色代表严肃、庄严、阴郁,等等。自电影走向彩色时代以后,电影制作者就开始注意对色彩象征意蕴的把握,并且极富创造性地将色彩的这一特性赋予到电影的表现力之中,对色彩在电影表现力和感染力中的地位也给予了越来越大的提升,使色彩成为象征隐喻、彰显主旨的重要载体。

例如,在影片《指环王》中,导演对霍比特人居住的夏尔是以这样一种极暖的色调呈现出来的:蓝天白云、阳光普照、绿草茵茵、细水潺潺,小木屋旁开满各种各样缤纷绚烂的花朵,茂密的树林中还有各式诱人的浆果。这些色彩象征着夏尔的繁荣与美好,是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状态的一种希望与寄托。当护戒队踏上了去往末日火山的征途时,一路上阴云密布,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灰黑,蓝天白云、翠叶绿草、花朵浆果全都不见了,惟一能碰到的只是那些面目狰狞的长着暗色皮肤的半兽人和代表着黑暗魔法的怪物。昏暗的天空、泥泞的道路、幽深的山洞,这一切都象征着护戒之路的艰险和曲折。离末日火山越近,世界就越黑暗,这就象征了邪恶势力的黑暗与强大。不过,每当护戒队的成员遇到危难之时,他们总能获得指示、绝处逢生。他们获得的宝物之中有能够带来光明的、指点道路的圣物,也有能在半兽人出现时瞬间发出光亮的宝剑,此外,精灵女王出现时则总是一袭白衣,站立于一片光明之中,似有圣光萦绕。这些白色的光亮都是希望的象征,预示着护戒队终将找到正确的道路并完成销毁魔戒的任务。

又如,在由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的电影《黑天鹅》中,妮娜是终日处在母亲保护下的纯洁而又简单的女生,她的整个卧室都是粉白色的,睡衣、被子、床单、枕头,无一例外,就连母亲为她端来的水果早餐也是粉色的。粉白色的色调象征着妮娜单纯的心灵。随着情节的演进,妮娜穿着粉色的外套、戴着白色的围巾,走进了芭蕾舞团那扇黑色的大门,黑白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象征着妮娜即将走出自己的单纯世界。妮娜在去舞团的地铁上看到了身着黑色外套的莉莉,而在回家的路上却看到身着黑装的自己,服装颜色的转变象征着内心深处的另一个妮娜开始苏醒。后来,妮娜成为“天鹅皇后”人选,她的白色围巾便不见了,她练舞时所穿的衣服也从白色变为灰色,睡衣则从粉色变为灰色,灰色由此渐渐地侵入到妮娜粉色的世界中。灰色是白色到黑色的过渡颜色,它象征着妮娜逐步发掘出另一个自我,开始了从白天鹅向黑天鹅的转变。演出进行时,妮娜扮演的白天鹅在第一幕恍惚不定,而后来经过多重挣扎,她扮演的黑天鹅则在第二幕中完美呈现,但最后第三幕却是白天鹅坠落并走向毁灭。黑白服饰伴随着不同的情节交替出现,象征着原来那个怯懦、压抑的“白天鹅”妮娜的死亡以及勇敢、张狂的“黑天鹅”妮娜的完全苏醒。

四、结 语

在电影制作的百年历史中,色彩经历了从空白到必须、从客观到主观、从背景到前置、从无生命到充满活力与张力的道路。它对观众来说不再只是单纯的视觉冲击和感知享受,而是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理解人物内心的重要因素,成为渲染场景、增强共鸣的必然因素,成为观赏影片时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电影对色彩艺术的使用不仅赋予了影片更为广泛的文化内涵和更加深刻的表达效果,还从象征意蕴层面增强了影片的修辞效果,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影片的艺术色彩和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M].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2] 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3] 马尔丹.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4] 梁明,张力.电影色彩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

第4篇:电影的艺术特色范文

[关键词] 张艺谋;系列电影;色彩魅力

电影的色彩运用技巧是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能够尽可能地带动观众去延伸思维。一个导演,如果能够很好地安排色彩设置和布局,往往能使得电影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超越电影本身的情节内容而使观众感受到强烈的色彩带来的无穷魅力。正如某个画家所言,色彩能够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心灵,执掌色彩大权的艺术家能够很好地运用色彩的话,那么,能够引起观众的心灵共振是很平常的事情,从而提高其艺术作品的魅力和价值,使观众在获得似幻似真的视觉享受的同时,更好地认可该艺术作品。因此,电影中的色彩不是客观地简单布置,而是反映了导演的主观意志,是导演主观意志在客观存在上的运用。因而,一个导演的艺术修养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影片中能否运用较为鲜明的艺术特色,其中的色彩运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导演本身的审美情操的高低,正如一位影评家所言,导演应该能够按照不同的色彩价值和心理以及戏剧内涵来恰如其分地使用色彩,否则,导演就不是真正优秀的导演。我们甚至可以夸张地说,色彩是导演的主体意志的外在表现。

一、张艺谋其人及其电影简介

张艺谋,原名张治谋。他参与拍摄的《一个和八个》,使得他开始受到关注。然后作为摄影又参与制作了影片《黄土地》,又一举获得成功,尤其是他超群的摄影技能备受关注。此后的影片《老井》《红高粱》等都获得了不俗的大奖。可以说,张艺谋努力推动了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社会,并努力使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比如说影片《英雄》《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等。而《三枪拍案惊奇》更是把这个风格发挥到了极致。总之,无论是张艺谋的早期作品还是最近期的电影创作,其叙述方式和人物塑造都极具特色,成为张艺谋式的电影美学,而其中的色彩运用更是张艺谋的特长所在,这使得他被公认为色彩大师。诚然,电影业界对于张艺谋的评论也有持否定态度的。很多人不认可张艺谋的电影风格,甚至骂他为电影界的“卖国贼”。但是这些却并不影响张艺谋电影在国际影坛上的摘金、提名,并逐渐形成了“老谋子式”的中国电影。尽管有人对于张艺谋的电影提出不同的质疑,但那些大多集中在批评其叙事过于单薄,一般来说,对于其运用色彩的能力基本上还是持赞赏的态度。比如说,张艺谋的电影《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红高粱》以及《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都获得了摄影方面的奖项。正如张艺谋自己对自己的色彩艺术都不谦虚地说,也许大家会忘记我电影的具体故事情节,但是对于一些美丽的画面却很难忘记,这也难怪张艺谋能成为中国电影色彩艺术的“领路人”,并凭借其出色的色彩运用技术赢得了世界性的荣誉。事实上,张艺谋的电影,无论是早期的电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我的父亲母亲》等,还是近些年的《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等影片,这些都离不开视觉上的巨大冲击,即使有人认为张艺谋电影有贩卖中国的民俗陋习等来取悦西方社会,但是张艺谋本人并未被埋没于各种质疑声音之中,并对于那些认为他的电影形式大于内容的批评作出了自己的回应,即以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例子来表明其电影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一定的文化内涵。由此可见,张艺谋的电影始终贯穿了他自己的精神和理念,只是表达方式受到各方面的多种评论,但这并不影响他的色彩运用功夫。

二、张艺谋电影的色彩魅力

无论电影业界对于张艺谋的电影作何评价,笔者认为,张艺谋的电影色彩运用是极具艺术价值的珍贵资产。因此,作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人物及其系列电影,经常受到很多人的研讨,相关的著作和文章数量较多。其中研究张艺谋其人的大概有14部作品,研究其电影的有7部左右,在近些年来,研究张艺谋及其电影的文章越来越多,但是着重于研究其视觉冲击的为数不多,尤其是专门研究张艺谋电影色彩特色的文章寥寥无几,即使有相关方面的研究,也只是少数或某种色彩的研究论述,不太全面和系统。事实上,张艺谋电影最为有价值的贡献就在于其在视觉上营造了以色彩为主的语言表达方式,且其色彩运用不是简单的视觉效果,更是蕴含了导演的艺术思维和价值取向。我们甚至可以说,张艺谋的电影之旅就是某种意义上的“色彩之旅”,他因为是毕业于摄影专业,所以对于色彩的运用尤其专注和专业。从专业角度讲,色彩是指不同波段长度的光线。色彩可以对人类的视觉产生最为直接的刺激,间接地影响人的心理和判断。因此,电影中运用色彩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接下来,我们具体分析张艺谋电影的色彩魅力所在。

1.张艺谋的电影即是带领观众去领略一番不同的色彩世界,并极尽其能地去感动和激励观众,他的电影超越了故事情节本身,通过布置不同的色彩格局来渲染电影氛围,通过运用色彩的巧妙来形成与观众的互动,从而引起观众心灵的震撼。正如张艺谋本人所言,电影中色彩的运用能够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而色彩的巧妙使用能够增强电影的弹性和张力,这也是不断实现自我突破和创新的方式之一。张艺谋的电影色彩往往是通过不拘一格的色彩布局来发挥不同的色彩艺术特色。比如说,在电影《黄土地》中,张艺谋使用极度单纯的黄与黑来讲述一个非常古老的传说,从而显示出较为荒凉壮观的美丽。在电影《红高粱》中,张艺谋以红色为基本色调,并通过运动着的红色,搭配土地的黄色、高粱的绿色、夜幕的蓝色以及衣裤的黑色来升华电影礼赞生命的主题,从而完全把色彩和造型融入电影当中去。此后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活着》以及《英雄》等,无不是通过丰富的某种色彩或者多种色彩来表现电影的意象和创作者的主观性思维。

2.张艺谋电影的色彩画面较为绚丽华美,极富主观性和表现意识,他所运用的色彩极度夸张、冲突强烈、形式感异常强烈,使得观众的视觉极具冲击力,从而通过这种强烈的色彩张力来更好地表达电影主题。比如电影《黄土地》中,张艺谋运用了大量非常凝重的“黄土地”,而在《红高粱》里又运用了大片火一般燃烧的“红高粱”,以及电影《菊豆》中瀑布般挂着的“红布”,还有电影《英雄》中运用了张艺谋最为擅长和喜欢的红、蓝、黄、白、绿、黑等颜色。正如有人评价的一样,电影《英雄》中的色彩运用非常奇特,整体造型感非常强烈,把各种颜色发挥到了极致。而张艺谋最为青睐的颜色当属红色,它是张艺谋电影的主要色调,张艺谋对于红色的追求甚至可以说是刻意的,因为红色象征着生命的动力和不可抗拒的,因此,有人戏称张艺谋为“偏爱红色的导演”。无论是《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影片,还是《沉红》《桃花满天红》等,张艺谋都偏爱使用红色,而这与张艺谋的红色驾驭能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能够比较娴熟地运用红色于自己的电影创作当中,他的一系列红极具艺术感染力,是他把现实生活中的东西极富个人主观能动性地搬到银幕上去。此外,张艺谋还能够通过驾驭颜色来默默地表达出对电影人物或事件的主观性态度。比如说在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除了主基调红色以外,他还运用了灰色等,表达了人们对于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的压抑和束缚,而影片中适时出现的红色又给了人们希望和慰藉。

3.张艺谋系列电影还能把色彩作为语言使用,传达出创作者的主观意念,这就是张艺谋所言的色彩要具有一定的意义才能来真正恰当地运用色彩。因此,张艺谋电影使用的色彩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搭配的,并具有特定的与影片主题相关的色彩布局和象征意义。看似随意的色彩运用却是电影主题的真实反映。张艺谋的电影通过色彩运用很好地表现了电影的主题意义,不仅使得颜色作为电影的造型手段,更是发挥了色彩的电影化语言功能,表达了张艺谋导演的文化内蕴。另外,张艺谋的电影非常注重色彩的细节魅力,他能够把生活中非常平常的细节通过颜色的渲染来赋予其生命。比如说在影片《红高粱》中,红嫁衣和绿高粱相互映衬来表达人与自然的统一。此外,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运用还透着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张艺谋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他对于红色的偏好与他个性化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有着很大关联,且颜色运用也与电影的主题和典型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最后,张艺谋作为较老一辈的导演,他对于中国民俗和传统文化的理解有着独特之处,正是凭借其对于中华民族特色的深刻理解,才能把颜色的运用与民族性很好地联系起来。因此,要想使电影真正成为优秀的作品,必须打上鲜明的民族性和文化特性。比如说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红灯笼刺破了灰色的陈家大院,不仅表现了西北高原的风味,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重压之下的挣扎与叛逆。正是凭借其色彩的民族特性化,才使得西方世界对于中国电影给予了一定的肯定,才能真正把中国电影引向世界市场。

三、结 语

总之,张艺谋电影的主要特征就是鲜少使用大量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对白来吸引观众,更多地运用不同的色彩来渲染故事和画面,并结合大量的各种风格音乐等来充分发挥非语言形式的语言功能,从而增强电影的视觉效果和绚烂氛围,最终实现了色彩艺术的语言化功能。而且,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运用更是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民俗传统和自身的艺术修养,具有较高的艺术特色,在运用客观存在的色彩的同时,很好地融入了创作者的艺术主观性思维,从而通过电影色彩的巧妙布局来表达创作者的个人情感。这是以张艺谋为代表的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共通点所在,这也许和他们经历的生活磨难有一定的关联,但却造就了这一代导演的电影色彩特色,从而凭借其顺利走向世界电影之门。

[参考文献]

[1] 才立娜.张艺谋的“红”与“黄”[J].语文学刊,2007(09).

[2] 范颖.论张艺谋电影的视觉表现性[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

[3] 李尔葳.直面张艺谋:张艺谋的电影世界[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4] 林邵峰.视觉英雄张艺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5] 王悦.论张艺谋电影在艺术表现上的民族化美学特征[J].辽宁师专学报,2005(02).

第5篇:电影的艺术特色范文

[关键词] 美国电影;类型电影;声乐艺术;配乐

如今,在电影作品中音乐与电影早已融为一体而不可分割,有些电影音乐因其自身独特的魅力甚至比电影剧情更加令观众难以忘怀,像《毕业生》《大都会》等电影音乐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作。在美国好莱坞电影大片中更是将电影音乐运用得惟妙惟肖,尤其是声乐艺术,这些音乐艺术形式为电影增添了节奏感与叙事性,并根据影片类型的不同来制作和采用不同风格的声乐艺术,从而渲染、衬托、补充、深化电影剧情与主题,这也是美国好莱坞电影作品一直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科幻片:交响乐代替特雷门琴

科幻片的电影作品由于其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制作特征,因此影片中的音乐可以由作曲家发挥无限想象力来进行电影音乐的创作,不同时期的科幻片中作曲家会使用不同类型的声乐艺术、器乐形式及其技法,以此来烘托影片的氛围。在早期的科幻电影中电子琴、弦乐、特雷门琴等是较常使用的器乐形式,尤其是特雷门琴因其声响能够产生诡异、单一的高音调效果,所以更是较为普遍地出现在早期美国好莱坞科幻片中,曾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技压群雄成为科幻影片中不可或缺的音乐组成要素,如在电影《地球停转之日》(早期科幻片)雷门琴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在后来美国科幻片的电影音乐中,声乐艺术及器乐形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突破了以往的一贯方式,如《星球大战》不仅是一部经典的科幻片,而且在声乐艺术运用中更是创新之举。为了表现出影片的主题与时空,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采用了颠覆性的交响乐形式,在科幻片的音乐中首次出现了古典音乐,借鉴了交响乐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巴托克的音乐风格,而影片中表现军乐部分的音乐风格显而易见是吸收了古斯塔夫·霍尔斯的创作特色。虽然,影片中无论是旋律还是和声都看似平凡,不过通过交响乐团演奏之后呈现的声响效果具有极大的冲击力。

有了《星球大战》这个成功案例之后,交响乐在美国科幻电影中更是熠熠生辉,在《决战猩球》《魔戒三部曲》中都有交响乐的身影。而在《指环王:护戒使者》中作曲家更是发挥了创新意识,将歌剧手法与交响乐相结合,使该部影片的电影音乐具有精灵族、鬼魅族的歌声特色,又融合了世界音乐(居尔特、印度等)的元素,因此该部影片荣获了第七十四届奥斯卡的最佳电影音乐奖,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灾难片:铜管、弦乐占据主流

在灾难片的电影音乐中,必须表现出强大震撼性与刺激性的声响效果,常常利用不和谐的和声及非常规的音乐组合来营造听觉与感官上的撩拨。在大多数灾难片中,声乐艺术的器乐形式以铜管、弦乐为主流,两种器乐的合奏能够营造一种极其震撼的听觉与感官效果,这种器乐组合形式在灾难片中被广泛运用,成为一种主流代表而影响着许多国家对灾难片电影音乐的创作。如我国的灾难片《唐山大地震》就受这种主流的影响,利用管弦乐为影片营造氛围,增添了灾难来临时的压迫感与恐惧感。

但在今天的灾难片中,由于后期制作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更新,特技与特效越来越逼真,这些都为灾难片营造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如《2012》《后天》等都是新世纪灾难片的典型代表,得益于高科技带来的影响。而这种高科技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了铜管、弦乐在灾难片中的地位,为了更好地通过声乐艺术来传达电影主题与内涵,作曲家大胆创新以拓展灾难片的电影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融入了电子、声器等器乐形式,以突破灾难电影中的音乐风格。在《先知》(马可·贝尔崔米导演)这部灾难片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电影音乐的创新,音乐风格不似以往灾难片那般张扬,而是用隐性特色来代替,这样的声乐艺术表现形式使该部影片变得独树一帜,但是这种创新突破对我国电影制作具有借鉴与反思的意义。

三、恐怖片:开放性的配乐迥异于东方

在恐怖电影中,为了表现影片的恐怖与惊险效果既要通过情节、画面、表演的相互配合,最重要的是还要利用电影音乐来制造恐怖气氛,使观众在视觉与听觉上都能感受到强烈的震撼,以达到恐怖片的终极目的。但由于主题思想与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国家的恐怖片在电影音乐的制作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东方国家恐怖片的电影音乐以含蓄性为主,如《午夜凶铃》《咒怨》是日本恐怖电影的代表,其音乐曲调具有阴冷、森凉的特点;《山村老尸》是香港恐怖电影的代表,利用黄梅调的音色来表现女鬼恐怖的叫声,虽然含蓄、婉约,但结合电影画面与背景仍然能营造出阴森冰冷的效果。

而在西方恐怖片中,以美国恐怖片为例,其电影音乐则表现出极具节奏感的特点,开放性的配乐迥异于东方。如恐怖片《驱魔人》,拍摄于美国60年代的动荡时期,处于战争阶段的美国到处都笼罩着反战、绝望、颓败的气息,于是电影音乐糅合了具有神秘特色的宗教音乐及惆怅、木然的流行音乐,以此营造出恐怖与失望的氛围。而在《肢解狂魔》《德州电锯杀人狂》两部恐怖片中,电影音乐以动感的摇滚乐来创作节奏效果,再加上残酷血腥的电影画面,使视觉与听觉上达到了恐怖、惊险的震撼。又如《死神来了》美国系列恐怖电影深受各国观众的喜爱,影片不仅有令人称赞的紧凑剧情,而且具有别具一格的电影音乐,结合了中西方的音乐特色来创作。由于有华裔导演黄毅瑜的加入,该部系列电影融合了中西方恐怖片的特色,电影音乐中不仅有快节奏的西方特色,而且有慢节奏阴森、晦暗的东方特色,再配以恐怖、血腥的画面使观众在感官上备受刺激,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在观看影片时会不自觉的惊声尖叫。

四、爱情片:流行因素占据主流

在美国好莱坞爱情片中,流行因素成为电影音乐的主流部分,不同时期的爱情电影会融入当时的流行音乐元素,以此来创作影片的背景音乐与主题音乐,许多电影作品中的音乐甚至超越了电影本身,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或许忘记了影片剧情,但对于电影音乐却仍记忆犹新。《毕业生》在1968年的美国电影中独占鳌头,而这部影片的音乐更是让观众印象深刻,如《寂静之声》《斯卡布罗集市》是影片音乐的经典之作,木吉他的音乐旋律使这两首歌独具特色而广为流传,成就了该部电影的成功。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吉他在美国成为较为流行的器乐,吉他曲调与其他乐器的曲调常被运用到电影音乐的制作中,成为电影中声乐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毕业生》中的歌曲《斯卡布罗集市》,其曲调就糅合了吉他、长笛、钟琴的演奏,旋律表现出民谣特色,这是配合影片环境来创作的,而吉他的使用更好凸显出青春时期人的诸多无可奈何与酸涩。

《人鬼情未了》(1990年)是一部典型的美国爱情片,不仅有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而且有经典的电影音乐,电影画面与电影音乐共同为观众描述了一个凄美浪漫的爱情故事,唯美、悠扬、凄凉的乐曲更加增添了影片的感染力。其中《奔放的旋律》是影片的主题曲,歌曲旋律仿若男主人公超越人间界限的深情呼唤,渲染了故事的形式美,同时为观众呈现了浪漫、真挚的爱情,令观众深深留恋。在美国爱情电影中随处可以看到流行音乐元素的影子,如摇滚乐、流行电子乐等,这些流行音乐元素为影片增添了浪漫色彩,同时也展现了青少年对生活与爱情的美好向往。

五、战争片:独奏的适当应用

在美国战争片中,声乐艺术以管弦乐与交响乐为主要的器乐表现形式,作曲家用宏伟的军乐、恢弘的管弦乐来营造战争时的气氛,给观众带来感官上的冲击。而交响乐在战争片中发挥的是反差效应,适当应用长笛、小提琴或是其他管弦乐的独奏,安静的旋律与悲惨的战争场面具有强烈的反差对比,从而凸显战争的残酷,进而更好地感染观众。在以诺曼底登陆战为题材的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气势磅礴的交响乐渲染了影片悲惨、残酷的战争场面,而该部影片更为出色的音乐应属小提琴的独奏部分,出自约翰·威廉姆斯的创新之作,运用传统浪漫的曲调风格、悠扬简单的旋律来反衬沉重的民族内心,将音乐、情节、画面完美融为一体,由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伊扎克·帕尔曼来演绎,更恰当地传达出该部战争片中的无奈与苦涩。

在另一部票房较高的战争片《珍珠港》中,独奏的适当应用也是影片中的一大亮点,增添了影片的艺术魅力。影片的最初部分夕阳下的大地上一架红色战机徐徐映入人们的眼帘,随之而来的是宽广的音乐旋律,Tennessee音乐渐渐响起,钢琴与弦乐的恰当配合好似思绪从远远的时空缓缓飘来,带领着观众一起回忆发生在珍珠港事件前后的故事。该部战争片也融入了爱情元素,男主人公雷夫虽然是为了体检能够过关而接近护士伊夫琳,但渐渐地两人产生了真挚的爱情,随着二战的爆发雷夫申请到英国参加战斗,他与恋人伊夫琳相分离。在伊夫琳向同伴回忆自己与雷夫的爱情时,出现了一段弦乐对话,以钢琴为主旋律,加上小提琴乐曲的不时穿插,为影片营造了浪漫的氛围,而这首乐曲的名字以伊夫琳的一句话命名,称为And Then I Kissed Him,增添了影片的唯美与动人。

六、结 语

在美国类型电影中,创作者巧妙地利用声乐艺术来表现影片主题、烘托影片氛围,根据不同类型的电影来选择声乐艺术的器乐表现形式与音乐风格,使每部电影作品具有自身独特的音乐基调。此外,为营造影片故事情节的气氛,作曲家通过不同器乐形式来创作音乐,使电影音乐与电影画面相互融合、相互衬托,从而增添影片的感染力,而一些经典的电影音乐甚至超越了电影本身,成为观众印象深刻的一部分被永久记忆和广为传唱。声乐艺术在美国电影中的恰当应用为影片起到了增色的效果,这些都值得我国电影工作者思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黄苏瑾.春色如歌 美国动画片6类经典配乐[J].电影,2006(06).

[2] 顾晓晖.近年国内电影大片的“洋”配乐问题[J].电影文学,2009(16).

[3] 梁兆芬.美国大片中的经典配乐探析[J].电影文学,2011(09).

第6篇:电影的艺术特色范文

在北京的方家胡同46号艺术园区,有家名为“猜火车”的电影主题餐厅,餐厅最大的特色就是每周做一场电影导演的活动,也因此,这里成为电影圈中人、喜爱电影的人以及诸多文艺青年时尚青年聚会交流的场所。2009年下半年开业,自去年开始餐厅已经实现盈利。

导演活动打造餐厅特色

走进方家胡同46号院内,左手边最显眼的就是猜火车电影餐厅。据了解,这一建筑是把原有的工厂仓库与后建的白盒子做了有机的结合,被称为“悬浮于草坪上的白盒子”。不过,现在草坪已经没有了。

电影餐厅,顾名思义,是以电影为特色。猜火车电影餐厅是一种开放简约的风格,高6米,有就餐区、休闲区、放映区、交流区等,环境氛围很优雅,但是装饰方面,除了一面墙上是电影活动照片以及导演、影迷签名电影海报外,并没有太多与电影相关的元素或者符合,像电影胶片、放映机什么的。

餐厅合伙人之一贺先生介绍,餐厅更多是从电影文化氛围的营造来体现电影特色,具体则体现在做电影活动方面。

活动之一就是每周举办一场导演的活动,主要是放映交流会,活动会在豆瓣猜火车电影小组定期。每次放映活动,影片导演都会到场阐述自己的创作意图及感受并与观众做全方位交流。导演活动来的多是一些青年导演,片子则是导演所拍的第一部或者第二部电影,一般都是独立制作的小成本电影。

“到目前‘猜火车’已经做过300多场影像活动,并且形成了一定影响,无论是拍电影的人,还是喜欢看电影的人都知道我们餐厅有个电影沙龙。”贺先生说,随着活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现在很多导演、演员聚会、见面都会安排在这里。

第二个活动则是每年夏天在餐厅外面的广场放露天电影,这一活动会从5月初一直持续到9月底,放的电影都是当年露天电影放过的老片子,像《人证》、《追捕》、《流浪者》等

“如果不是当年露天放映过的电影,我们不会放。放露天电影,主要还是有一种情结在里面,怀旧也好,共同的经历也罢,主要是想找回一份记忆和情感。”

电影餐厅的定位是一家具有文艺气质的餐厅,私家菜精致好吃,环境氛围优雅。餐厅开业以来主要的消费人群以年轻人居多,年龄段在25~35岁之间。青年又以文艺青年和时尚青年为主,占比60%~70%;其他像电影圈,音乐、美术等艺术圈的人占20%左右,还有一些则是文艺媒体和时尚媒体圈的人。

记者了解到,电影餐厅的日常人均消费大概在80元左右。而承办活动时,比如婚礼,通常要求要不低于100人,人均消费要在230元。公司年会则要求人均消费200元左右,规模要在80人以上。

经营围绕自己的趣味所在

最初有想法的时候是2003年,贺先生打算做的是酒吧—和自己趣味相近,自己喜欢的、有意思的酒吧。后来,因为喜欢电影,觉着在酒吧看小众艺术电影挺好,就在望京做了家影吧。为此,他收集了上千张DVD,主要是一些国外导演像阿巴斯等人的片子。

“当时正好有朋友在拍纪录片什么的,而且DV开始盛行,电影拍摄成本大大降低,个人或者团队都可以制作,因此,私人化影像东西越来越多。于是,一个朋友建议干脆就在影吧里做独立电影。”

贺先生说,经典的片子大家可以买到,可以在家自己看,不必非到我这里来。电影活动最好是现在进行时,大家能现场交流一些最新信息。所以后来就慢慢转向当下导演的片子,开始不定期、不定时举办。2006年以后形成常态和规律。

2008年方家胡同46号文化创意园成立,经朋友介绍,2009年猜火车电影餐厅也落户46号艺术园。

选址看中方家胡同氛围

猜火车电影主题餐厅原来在望京地区,之所以搬到方家胡同46号文化创意园区内,贺先生说,除了朋友介绍的因素,主要是来胡同看过之后,觉着氛围很对,气质和自己的理想接近。

“这很难得,现在北京虽然有许多艺术园区,但是气质上却不具备艺术氛围。而方家胡同46号与众不同,我认为很有意思。”

方家胡同是北京城历史最悠久、最具人文气质的胡同之一,现存有循郡王府、老舍先生曾任校长的方家胡同小学等古迹。这里北临国子监、孔庙,东有雍和宫。

方家胡同46号艺术园区就建在这条胡同内,被称为“胡同里的创意工厂”、“胡同里的798”。这里曾是中国机床厂厂址,2008年起,以“跨界艺术、分享未来”为定位的方家胡同46号文化创意园区落成。原来由礼堂、锅炉房、车间等各种建筑混合成的厂区,如今聚集了小剧场、表演艺术团体、文化沙龙空间、建筑艺术、新媒体艺术等艺术创意机构。同时,随着艺术区知名度与日俱增,有越来越多的咖啡馆、特色餐厅等进驻。相比距此不远的南锣鼓巷中的人潮涌动,比起一直在大兴土木的五道营胡同,方家胡同里依然保留着浓郁的老北京味道。

文艺餐厅拼的是综合感受

贺先生认为,和一般餐厅相比,顾客对电影主题餐厅的环境和氛围会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要像咖啡馆或者酒吧,讲究气质和品质。而且现在人们来餐厅不仅是为了吃饭,还有聚会交流以及娱乐在里面。这样就需要餐厅环境好、服务好,舒适,有趣味,整体给人的感受要好。也就是说,餐厅拼的不单是菜品,而是环境、氛围、服务等给人的整体感受,是视觉、味觉等给人综合的感觉。

第7篇:电影的艺术特色范文

关键词:电影艺术;当代中国;西部电影;创作;多元化;新西部电影;创新;拓展

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中国西部电影的创作勃兴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4年3月6日,在西安电影制片厂召开的年度创作会议上,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棐首次倡导“面向大西北,开拓新型的‘西部片’”,鼓励西影厂“先从银幕上开发大西北人的精神世界”,努力拍摄出“有自己特色的‘西部片’”,并认为“中国也可以拍自己的西部片”。①此后,他又在《为中国“西部片”答大众电影记者问》、《鸟有喙》、《勉为〈西部电影讨论集〉作序》、《〈西部电影讨论集〉序》等文章中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关于创作拍摄中国西部片的一些见解,从而使其倡导的观点更加明确而清晰。20多年来,钟惦棐的这一倡导不仅促使电影创作界相继拍摄了不少特色鲜明的中国西部片,逐步建构了一个引人瞩目的创作流派;而且也促使电影理论界加强了对中国西部电影创作的关注和探讨,逐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

自1984年以来,中国西部电影的创作长盛不衰,虽然也有和低潮,但各类西部片的创作拍摄却从未中断过,先后出现了不少特色鲜明且颇具影响的作品。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的《人生》(1984)、《黄土地》(1984)、《默默的小理河》(1984)、《猎场札撒》(1985)、《野山》(1985)、《盗马贼》(1986)、《老井》(1987)、《红高粱》(1987)、《黄河谣》(1989)等影片,还是90年代的《双旗镇刀客》(1990)、《陕北大嫂》(1991)、《秋菊打官司》(1992)、《黄沙·青草·红太阳》(1994)、《孔繁森》(1995)、《一棵树》(1996)、《一个都不能少》(1999)等影片,抑或是新世纪以来的《押解的故事》(2000)、《我的格桑梅朵》(2001)、《美丽的大脚》(2002)、《天地英雄》(2003)、《可可西里》(2004)、《静静的嘛呢石》(2009)、《西风烈》(2009)等影片,均各具特色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上述影片通过不同的题材样式,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表现了中国西部的历史与现状,展现了西部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描绘了西部人的生存状态和理想追求,揭示了西部文化的内涵,并在电影语言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与探索,从而使中国西部片成为中国电影创作中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最为鲜明的新品种。

从总体上来看,中国西部电影的创作虽然借用了美国西部片之名,不少影片也学习借鉴了美国西部片的叙事方法等艺术技巧;但是,中国西部电影并没有完全拘泥于美国西部片的创作模式和类型元素,亦步亦趋地进行照搬和模仿;而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本土文化的实际情况,顺应着时代和社会的变革需要,在日趋多元化的创作发展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类型样式、艺术特色和美学规范,成为一个引人瞩目的创作流派和电影品牌,故对此实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和认真总结。

第8篇:电影的艺术特色范文

[关键词] 《红高粱》;民族音乐;主题作用

在电影中使用音乐这种艺术手段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合理运用音乐对于电影在艺术上的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电影《红高粱》成功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元素,这对于电影在环境氛围的渲染上、人物内心情感的展现上以及给予观影者合理的遐想空间上都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通过对电影《红高粱》中的民族音乐艺术进行详细的解读,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影片的主题是有辅助意义的,能够使我们从多视角、多层次体会到导演要传达给我们的有效信息。

一、有关电影《红高粱》的总体概述

电影《红高粱》是根据著名作家莫言的原著改编的,于1987年由张艺谋导演执导,演员姜文、巩俐主演的一部优秀的影片。在第38届柏林电影节上,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一致认可,获得了金熊奖,这也是中国电影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荣誉。电影《红高粱》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在具体的影片演绎中,讲述的是中国的一支民间抗日武装伏击日本人汽车队的故事,具体情节中始终贯穿了中国人民所具有的强烈的国家意识和奋勇抗争的民族精神。影片中的红高粱,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作为一种生命意识的总体象征。红高粱所蕴涵的精神,正是人们热血澎湃参加的强烈体现。

一部成功的影片的创作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故事情节、画面色彩上的应用,等等。值得一提的是,音乐元素在影片中的恰当运用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电影《红高粱》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特别是增加了许多民族音乐元素的配合,使得影片的主题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民族音乐元素配合了影片题材的创作背景,并恰如其分与电影相融合,极大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从整体上看,电影《红高粱》中所运用的音乐元素,大多采用的是民族的音乐形式,包括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和地方传统的童谣,另外还有民族乐器的演奏形式等。在电影《红高粱》中的民族音乐,这种西北民族的风格衬托与辉映了主人公豁达、开朗的性格特征。如果影片在故事内容的具体叙述中采用单一的方式,不仅不能形象塑造人物形象,对于情节的表达以及情绪、感情上的宣泄也略显单薄。导演张艺谋看到了这一点,在影片中成功运用了音乐的元素,特别是民族音乐元素,让影片大放异彩。配乐与电影相得益彰,一方面音乐元素不仅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电影《红高粱》在创作上也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热土的源泉。音乐元素在影片中的有效运用,对于影片主题的深刻表达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可见,正是由于有着这样的中国特色、文化底蕴,影片《红高粱》才得以在国际影坛上获得如此之大的成就。

二、电影中民族音乐叙事的特征

改编自莫言的名著《红高粱》的同名电影,在张艺谋导演的手里得到了艺术上的转化和进一步的升华。在电影《红高粱》中,导演成功添加进来极具特色的民族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借以丰富电影的叙述和情感的表达。从整部影片来分析,其中的民族音乐的使用,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辅助叙述的效果。在这样的叙述表达的情境之下,又表现出它自己本身所特有的特征。这些特征具体表现为能够非常贴切地围绕电影人物形象的塑造要求,在渲染当时场景的环境的时候,将电影中不同人物的形象很好衬托出来。这种民族音乐的使用,在叙述上的特征共同地表现为服务电影人物形象的塑造。另外就是这种民族音乐的叙述特征还体现在对电影中个性迥异的人物和不同场景的准确把握。

三、电影《红高粱》中的民族音乐艺术

电影《红高粱》的成功,是与电影中的音乐元素的合理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在影片故事情节的具体展开中,始终结合了一些具有地方戏曲元素的音乐作品。这些具有民族元素的音乐曲段,恰如其分地配合了影片丰富的故事情节的展开,同时也与电影明丽的色彩画面相辉映。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红高粱》在配乐的演奏形式上采用了唢呐这种民间乐器,加之中国大鼓等与之配合,形成了该电影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这些乐器的使用,所演奏的民族音乐,对于电影《红高粱》当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影片的深刻主题的提升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电影《红高粱》中民族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9篇:电影的艺术特色范文

[关键词] 动画片;电影;瓶颈;美术角度

我国的动画片电影行业作为我国的一个后起之秀,正在全球动画电影产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所以我国应该抓紧机会,大力发展中国的动画电影产业。尽管如此,我国的动画片电影面临的瓶颈问题依然是无法改变的。只有找到和探索出新的突破口,我国动画片电影才可能突破瓶颈,才可以创造出真正属于中国的动画电影传奇。在我国,动画片电影发展的历史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从20世纪开始我国的动画片电影迅速发展起来。动画片电影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动画片的种类很多,而且动画片电影中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动画片的艺术性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动画片电影直接影响着世界的动画片发展。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动画片电影发展得越来越缓慢,甚至出现倒退的情况。近年来,中国动画片电影的创作相对比较滞后,就美术角度而言,我国必须尽快突破瓶颈期。突破瓶颈期的关键就在于必须要发现新的发展方向和突破口,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艺术中的精髓挖掘出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我国的优良传统继承下来,从而促进我国动画片电影的发展。

一、我国动画片电影发展的现状

动画电影顾名思义是现代的影视三维动画,即将一些原本不会活动的物体,经过一些特效技术的合成使其活动,然后再根据一段段动画制作成影像。现代影视动画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包括影视特效创意、前期的拍摄、影视3D动画的制作、特效后期合成、影视剧特效动画等。现代影视动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门类,而且也是工业社会中人类为了寻求精神解脱的一种产物,它的艺术表现形式非常丰富。随着计算机的产生并迅速发展,已经逐步渗透到现代影视动画领域,加上一些制作软件的增加,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现代影视动画的制作技术和影视拍摄的局限性。现代影视动画能够将很简单的影视动画特效转换到复杂的影视动画的场景设置,从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影视动画想要表现的效果。

动画片电影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声音、画面、蒙太奇等电影语言,在银幕上创造出直观的形象,反映生活、塑造人物以及表达情感的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动画片电影的审美特征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科技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综合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结合、创作性与制作性的有机结合。动画片电影的创作与制作是密不可分的,也可以说这两者是一体化的。一部好的电影,不仅需要拍摄,而且还要进行细致的制作,而其中涉及的面也非常广。要想完成一部动画片电影,必须要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电影制作流程。只有将动画片电影的创作性和电影的制作性相结合,才能够制作出经典的动画片电影。

现如今,我国不断与世界接轨,经济、文化等与世界联系得越来越紧密,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影响了中国人对于动画片电影的审美要求。现如今,强势文化越来越倾向于向弱势文化逐渐渗透,比如美国动画片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的泛滥以及中国动画片电影行业对美国动画影片的大量模仿。最近20年,我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很多,我国电影行业的发展世界有目共睹。但是,我国的动画片电影却处于十分不利的瓶颈期。其实早在20世纪,我国便创作了大量的国产经典动画片电影,如《宝莲灯》等。这些作品代表了中国动画片电影的制作水平以及中国动画片电影的一种发展状态,但是整部电影缺乏创意,借鉴和模仿的成分很高。出现这样的现象并不意味着我国的动画创作团队对美术设计没有追求,设计团队也非常想创作出具有新意和能够体现本民族特色的动画片电影。但由于传统的保守思想,我国的动画片电影创作团队思维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在创作中缺少本民族的创新意识。在很多动画片电影的创作中,忽略了民族的精髓及实质,也没有真正挖掘出本民族的特质及特色。

现如今,中国的动画片电影市场已经被外来的美、日等国的动画电影所充斥。最明显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身边处处可以看到外国卡通形象。其实原因十分简单,就是中国的动画片电影创作没有体现出我们的生活内涵与民族情感,从美术角度来看,没有体现出艺术创作的特色。只有来源于生活的艺术才能真正地打动观众,盲目地跟从,只会停滞不前。从美术创作方面来看,对动画片电影创作所持有的创作理念、精神及态度是动画片电影成败的关键。

二、我国动画片电影发展面临的问题

第一,我国动画片电影在创作中重画面、轻故事。2008年《功夫熊猫》打入中国市场,其导演奥斯波恩曾说:“中国应该学习好莱坞讲故事的方式。”这可以充分说明中国动画片电影故事性不强,而这一点也已经成为中国动画片电影制作人的共识。动画片电影的脚本,即故事,才是中国动画片电影原创力的根源,即脚本创作是整个动画片电影产业的源头,故事情节直接决定了动画影片的整体质量。

第二,我国动画片电影最大的瓶颈便是文化缺失。在国外的优秀动画电影作品《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汽车总动员》等拍了很多的情况下,中国再拍《快乐奔跑》,这种盲目跟从的现象让观众很是失望。再如《精灵女孩小卓玛》,原本选择的是这一完全本土的题材,但是却处处都有《狮子王》的影子。尽管如此,中国的动画片电影也曾经影响着世界动画电影的发展,创作的一些国产作品也曾广为称道。但是,现如今,在这样的瓶颈期,我国的动画片电影发展速度十分缓慢,让家长孩子记住的动画片电影很少。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现在的动画片电影缺少创意。所以,可以这样认为,我国的动画片电影难以发展的一个重大制约因素就是创意缺失。其实,我国学动画专业的学生非常多,而且在动画片电影方面的投资也很多,出品的动画片电影也是不计其数。但是,很多动画片电影选用的故事内容和题材均缺乏创意,不能吸引观众。中国的动画片也因为缺少足够的悬念而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

三、我国动画片电影发展难以突破瓶颈的原因

第一,中国的动画片电影不能够体现出我国的民族特色。中国动画片电影发展的历史很久远,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所以在整个动画电影史上,中国动画片电影的发展都不算太晚。我国曾经创作了一些非常经典的动画片电影,大多是通过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改编的,比较能够体现中国的特色。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动画片电影曾经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但是,随着外国动画片电影的迅猛发展,中国的动画片电影仍然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要想在动画片电影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要不断创作出创新的作品;不仅要创新,还要体现出中国的传统特色。绘画是中国传统的艺术,故有人曰: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见,画画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成为了一种艺术,而且是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在动画片电影中运用到传统绘画的艺术,更能让人将视、听完美地结合起来。

但是,在中国的动画片电影面临瓶颈的时期,却没能充分运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一味地模仿。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博大精深,主要包括绘画、戏曲等。在动画片电影中运用中国的传统艺术,不仅能够体现出创新,而且非常具有民族特色。传统艺术文化形式可以成为动画片电影中的创作素材,这样创作的电影便具有独特的风格,容易吸引观众的眼球。

第二,中国的动画片电影创作理念不够多元化。中国的动画片电影善于在民间传说中取材,以民间故事或历史故事为背景,延伸出一整部电影。在以前这种方法是非常管用的,但是,随着动画片电影的发展,一味地选择民间故事题材未免显得过于单一,不够多元化。在观众看来,也失去了新意。

中国的动画片电影一直难以走出瓶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没有走出历史的阴影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所以,中国的动画片电影不仅没有取得较大的发展,反而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状况。另外,中国的动画片电影一直以来喜欢“说教”,很容易激起群众的逆反心理。过分强调“教化”意义,动画片电影主题使整部电影的创作受到阻碍,思想僵化,呈模式化发展,严重缺乏新意,丧失动画片应有的娱乐性。在我国的动画片电影史上,动画片电影创作日益单一化。例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动画片电影的观众群很明显是儿童,这便给中国的动画片电影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中国的动画片电影很容易给人“幼稚”的感觉,而且这种情况一直没有好转,所以这也是动画片电影发展遇到瓶颈的关键原因。

在中国,“动画片是给小孩子看的”这种观念普遍存在于我国动画片电影创作者的意识里。这种固定的思维首先就限制了动画片电影的题材范围,将自己的创作思维限制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从而无法创作出适合更多人观看的动画影片。有业内专家曾指出:“不要把现在的孩子看得过于幼稚,他们接受的信息量是我们小时候的数倍。”人们常常把中国动画的不景气归咎于技术和资金,但其实是因为“中国动画片产出和投入的不成比例,根本原因就在于制作题材和理念上的‘低龄化’,并由此造成想象力不足,题材局限”。

第三,动画影片的发展过于产业化。随着各个行业的不断融合,动画片电影创作的各个环节也形成了一条非常明显的产业链。动画片电影行业过于产业化是阻碍动画电影行业进行美术创作、艺术创作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国家将动画创作和商业进行细分,在互不影响的情况下,发挥各自的优势。世界动画大国的成功为我国动画片电影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中国动画片电影要想真正地实现文化发展的丰富与繁荣,必须要在加大改革力度的同时,注重在创新中得到发展。动画影片的发展过于产业化使得国产动画片电影发展的瓶颈越来越大,也导致电影行业过于注重寓教于乐,缺乏幽默和童趣。

四、结 语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传统艺术更是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中国的特色。很显然,中国的动画片电影要想发展,必须将传统艺术与动画电影相融合,体现出中国的传统民族特色。从文化产业来看,中国是优秀文化的生产基地和优秀文化的产出国,然而由于我们经济实力、创作观念落后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动画片电影发展的瓶颈。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能够开创出一条具有文化理念和文化内涵的发展之路,而且能够让动画电影行业适应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多元化,能够在经济大潮中脱颖而出,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丁海祥,姚桂萍.动画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薛燕平.世界动画电影大师[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5.

[3] 陈新生.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