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与班级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今社会是一个迅速变化的社会,这种变化的基本特征体现为从一元到多元。在这种多元的总趋势下,促使班主任班级管理角色转换的因素既有社会因素,也有教育本身的因素。新形势下,想要取得班级管理的最优化效果,首先应该从理念上完成角色的转换。
一、班主任“转型”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指导者和领导者,他的思想道德面貌,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对教育的信念与追求,他对学生的期望,他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认同与取舍等,无不渗透在他对班级管理之中。班级管理是一项完善人的内心世界、规范人的外在行为、培养创新人才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
1.班主任角色由权威型转换为对话型。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实行“中央集权”。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拥有绝对权威,学生需对班主任绝对服从。“暴君式”管理体制下的“子民”亦是亦步亦趋、循规蹈矩,缺乏创新和主动性。新课程改革要求彻底打破创痛教育体制僵化教条的桎梏,呼吁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因此师生要共同努力,争取最大程度的合作。首先,班主任要放弃绝对权威的角色定位,转而以“怀柔政策”扮演“对话者”、“引导者”的角色,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学生要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努力完成与班主任的契合,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新型师生关系的重塑。2.班主任角色由封闭性嫁接成开放型。传统意义上的班主任倾向于把自己的班级看做是一个孤立的单元,将其局限于自身从而与外界完全隔绝。“狭隘的集体本位主义”主要体现于:管理班级自己包干,范围局限于学生的在校时间。而新课程改革要求班主任行使完全不同的职能:首先,班主任是班级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和组织者,是联结任课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家庭的一个重要纽带,他应主动联合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商讨班级管理的教育对策,以便形成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地发展教育系统的整体功效。同时,班主任应基于“教育社会化”的新理念对待班主任工作,强调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将其推上全社会的高度,争取最广泛的教育力量的支持。
二、班主任班级管理经验总结
班级管理应立足实际,结合理念狠抓细节,因此,在日常管理中要注意各种方法的结合。任教十几年来,从事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亦乐于其中。先就平时工作中的一些经验聊作总结。
13级蒙班:胡斯乐
非常荣幸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参加此次校青马班的培训,通过这次机会让我学习到了可以受用终身的知识,让我对大学生有了新的认识,对学生干部有了新的见识,对以后的价值观、人生观也有了一个明确的前进方向。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作为科学而有力的一套理论,早已被世界人民无数的尝试和运用中检验为真理,对于中国,经过百年的闭塞,数载的战争,而能如此迅速地用于世界之林中崛起,靠的正是这种强有力的理论的指导,革命领路人的不断探索对于我们,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强化了自己的理论水平,此次学习交流进行了讲授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国家和个人方面,提升了我们的自身素养,一共进行了三期讲座,第一期是由格老师主讲了《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期是由蒋老师主讲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期是有张老师主讲了《时政问题》。
在第一期讲座中,老师讲了孔子与他的学生,在他的学生当中他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孔子他比赞赏好学之人,而颜回正是学习标兵,还着重讲了儒家思想的"富强之道,和谐之道,正义之道,友善之道,诚信之道,仁爱之道"留个方面的深刻内涵,经过老师一个小时的讲演之后,我的感触很多,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一定要自觉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说起践行,必须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一个宏伟艰巨的社会工程,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全人民、全党乃至我们个人共同努力来实现的事情,我觉得大学生是一个半社会的人,更有义务自觉践行,在第二期中,由老师从"厚德载物,勇于担当"、"上善若水,友好和睦"、"宁静致远,淡泊朋志"、"天道酬勤,爱岗敬业"四个层面为我们解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的深刻内容,这次老师给我们讲述的也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样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前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老师讲的主题更是优秀传统文化核心部分,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提升自我道德修养,在学习和生活当中,要勤俭节约,刻苦好学,要不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工作中,也要积极上进,在老师的内容当中,他的一句话特别触动我,他说:"在漫漫人生路上,面对世俗的种种诱惑,千万要记住,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的生活当中,会经历不少大大小小的事,此时我们一定要把心态调整好,要想干大事,必须要静下心来好好思考,通过这次讲座,让我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加的理解,更让我认识到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密切关联的。在第三期讲座中,老师从《乌克兰危机的历史根源》、《俄罗斯的"强国"梦想》、《乌克兰危机的前景分析》、《乌克兰国殇民怨背后的启示》等四个方面进行讲解的。乌克兰之所以发生危机是因为有五种前景,第一:东乌克兰军事冲突发展为内战。第二:高度自治。第三:联邦制。第四:和平分开。第五:危机隐性化。乌克兰的 动乱,给我们每个人都带来了很多启示。对一个国内团结来说,是否具有统一坚强的政治核心是至关重要的,还有选择国家的政治体制不能脱离本国家的实际情况。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执政根基是否牢固,所以惩治腐败和改善民生的成效决定着执政根基是否牢固。所以,乌克兰的危机离不开政府与国民之间的不信任和不团结,同时,统治集团内部又矛盾不断,使得国情更加严重。通过老师一系列讲课的话题,我知道了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政府和国民的相互信任,同样,我们在大家庭中,一定要彼此团结,共同进退,信任对方,只有这样,我们每一个人才会不断进步,国家才能变得更强大。
这次通过参加青年培训班的交流活动,给予了我们学习理论的机会,让我们深深体会到自己作为学生干部应做到的义务,以及有所不足的地方,我觉得这些对我们今后的学业,就业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青马班"将会使我不断学习,不断追求。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感觉到大学生活里一定要准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人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我们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通过不断地努力来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努力把自己营造的更加完美。
校青年者培养工程骨干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我很荣幸参加学校的"青年者培养工程",虽然时间比较短,但是这次培训让我印象深刻、受益匪浅。
培训内容丰富,老师的讲座精彩。老师从自身出发,向我们说了他在大学当班长的事情及自身的感受,又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应该负责起自己的工作,而班长工作则是负责好班级同学的思想工作。老师问起我们对于班长要担负起什么工作,要拥有什么能力时,我开始反思自己行为。作为一名班长,应该协助老师做好班级事务,做好同学思想工作,并且要拥有组织能力与协调沟通能力,但现实的情况确实不理想。而通过今下午的讲座,老师通过一个例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告诉我们要学会舍得,有舍有得,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应该要用心为同学做贡献;树立我们自己独特的"品牌";在班级日常工作中注重合作,积极配合班主任和学院开展班级管理;坚持开放、创新的理念;同时还要树立竞争意识,在比较中不断学习,完善自我,建设好阵地。
老师还提到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团结同学,要学会如何更好的和同学们沟通,做工作,要有一套自己的可行的方法。不能一意孤行,独断专行,要多多听取同学们的意见,要讲求民主,同时也要学会权力下放和如何与班委合作,做到和谐的处理班级问题。从而为整个班级甚至整个学院做自己的一份贡献。从份发挥一名学生干部的热量,将自身的激情传播和散发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让自己身边的人也成为"青马人".
[关键词]农业院校;校企合作班;文化建设
1农业院校校企合作班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为提升毕业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毕业生对即将走上的工作岗位具有较为准确的认识和定位,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从而使其在毕业后能尽快适应企业的需求,成为企业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员工,农业院校校企合作班应运而生。校企合作班接受学校和企业双方面的关注和管理,其班级文化建设也具有自身的突出特点。在这种形势下,研究校企合作班的文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校企合作班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从2011年开始,先后与禾丰集团、大北农集团、生泰尔集团等六家企业合作办学,开办校企合作班,近年来培养了一大批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学院与合作企业注重将企业文化融入到班级文化建设过程当中,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合作班班级文化。
2.1班级命名体现合作企业特色
校企合作班打破了以往按照专业进行班级命名的体制,根据合作企业的的需要,设置以企业命名的班级,如禾丰班、大北农创业特训班、大北农农牧职业经理人特训班、生泰尔班等。每个班都有自己的企业班名,有利于让学生产生对自己班级和企业的认同、归属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学院在教学区及学生公寓设立企业文化展板,宣传企业文化,营造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及时通过网站、微信等平台宣传和报道校企合作班的主题活动,让全院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感受到校企合作班的文化气息。
2.2将企业文化课程纳入学员培训体系
为真正体现“文化融入”,合作班开设相应企业的文化素质课。通过介绍《企业文化》、《职业道德修养》等内容,帮助大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内涵;通过介绍《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标准化营销流程及实践应用》等内容,让广大学生接触到真实的企业管理与运行机制;通过介绍《营销知识入门》、《就业实践指导》等课程,结合寒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通过介绍《成为企业人》、《现代商务礼仪》等课程,让学员了解中国农业现状与前景,以良好心态应对毕业后的角色转换。
2.3走进冠名企业,深入感受企业文化和真实生产环境
在学院领导和教师的带领下,校企合作班学员共同深入大北农集团、禾丰集团等开展参观、走访,了解企业的企业文化、生产规模、发展愿景等,对企业建立最直观的印象。每年寒暑假期间,企业与学院共同制定学生实习计划,组织学员在企业进行教学计划外的实习,并由企业派出专门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实习内容包括军训、岗前培训、企业参观、素质拓展、团队辅导、市场实习等内容。实习结束后,由企业和学院联合对学员的实习过程进行评估,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表彰。
2.4校企共建,实现管理机构的有益补充
校企合作班筹备过程中,企业和学院共同负责对班主任的选拔。校企合作班成立之日,举办开学典礼,校企双方各选聘一名沟通能力强的班主任,实现学校管理制度与企业的有机融合,并对班主任以书面形式进行任命。竞选出班级干部,负责日常的班级管理与活动,制定班级管理规范,保障班级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
3校企合作班班级文化的建设成效
3.1增强了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素质教育是学校常抓不懈的首要工作,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比知识技的学习能显得更重要。对于合作班级的素质教育育工作,学校和企业采取共同对其教育发挥积极作用的方针,坚持对学生日常生活的严格要求,强化文明礼仪,使学生的文明素养在文明礼仪行为的训练中不断提升。通过开展《学农爱农》、《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主题报告,让学生懂得了要规范自身言行、提高传统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真正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在企业做事。
3.2转变学生就业思想,提高毕业生对企业忠诚度
校企合作班通过举办企业高层领报告会,使学生真正了解当前的行业形势,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了理性定位,充分认识到成功是靠个人努力工作、不断学习、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出来的;要敢于挑战自己,正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高收入、高福利。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综合素质、职场竞争力、适应能力有效提高,对于自己的特点、兴趣和求职取向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许多学员主动选择在毕业后进入相应的工作。通过校企合作班培养的优秀毕业生由于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在其他企业就职时也能很快适应岗位并脱颖而出,使企业对学院学生十分认可,增强了企业对学院学生的需求。同时,这些学生也成为在校学生学习的榜样,促进了在校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也为其将来的就业指明了方向,从而产生了良好的循环效应。
3.3加强了农业院校学风建设
校企合作班的设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全院学生中形成了比学赶帮的良好学习风气。由冠名企业资助的奖助学金,用于奖励学院在外语、文体、演讲、写作、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家庭困难的学生也因受到合作企业的资助得以顺利完成学业。校企合作班对大学生通过开展感恩教育、文明教育、礼仪教育等,既增加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在校企合作班的带动下,学生学习风气不断好转,考研率、外语过级率明显提高,违纪率、补考率明显降低。
4丰富了农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学校作为青年人聚集的地方,充满朝气与活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青年学生的特长。在校企合作班班级建设过程,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了一大批特色鲜明的文体活动,如禾丰集团师生联谊元旦联欢晚会、禾丰集团就业能力大赛、大北农集团篮球赛、生泰尔集团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加强了学生与企业员工的互动,加深了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感情,丰富了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内涵,促进了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祎.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
[2]郑晓明.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11(6).
关键词:蒙学;教育;治班;智慧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16-01
1.教育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今教育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应试教育之风日益摧残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似乎过分追求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格培养,过分重视升学率,对学生的心理行为、情感特点、自我管理能力往往视而不见。教育的功利性导致了学生的人格缺陷。
2.蒙学经典的内涵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蒙学经典一直被认为是几千年来传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所谓蒙学,即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包括其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蒙学阶段主要采用的教材就是所谓的"三百千千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等经典书目。
3.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3.1润物无声,强化管理。韩愈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老师不仅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小学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最基本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而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没有形成清晰的是非观念,自控能力较差,教师必须做到言传身教,起到示范和榜样的作用。我虚心吸取学习传统蒙学中的教育精华,结合当前的教育形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效果甚大。
(1)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蒙学教材比如《弟子规》列举了学生求学在外应有的礼仪和规范,对班级管理具有指导意义。一年级以来,我把《弟子规》作为每个学生思想和言行的标准,通过熟读背诵,了解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在力行的路上,我重点抓好课堂学习习惯,比如上课前我会检查孩子们有没有做到:"房壁净,几案净,笔砚正";上课时,我会提醒孩子专心倾听;写字时,我又提醒他们"字不敬,心先病";课后我再次念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经过严抓教育,我们班的孩子学习习惯很好,其它科任老师每次来上课都会对孩子赞不绝口。
(2)班风淳朴向上,品德素养得到提高。传统蒙学中先人的智慧和美德包含了大量的思想修养、待人接物等基本准则。学习了蒙学经典,我们班的打架、说脏话粗话、乱扔垃圾的现象很少见,孩子们谦恭有礼,乐于助人,尊敬师长,每个人都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的大小活动,班级团结和谐,好几次拿到了学校"优秀班级"的荣誉称号,2015年还被评为"南宁市优秀班集体",这些成绩和蒙学思想息息相关。
(3)班主任管理更加民主化。蒙学中的奖励机制也被今人运用得恰到好处。古人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奖励,只要有成绩,就会得到表彰,使学生意识到学有所长,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孔子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就是优秀的管理方法,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需要老师的耐心教育、表扬与鼓励,平时表现好的孩子我会及时评选出"每周一星";作业完成较好的榜上有名,可以有机会帮老师做一件事;穿着、指甲干净的孩子获得"卫生小天使"的称号......这其实就是对蒙学教育中奖励机制的一种变化,班主任的民主管理使学生越来越积极自信,班风学风更加浓厚。
3.2品经典魅力,提升综合素养。
(1)诵读经典。我们先在班级营造诵读氛围,创建了书香班级和书香家庭,通过老师、家长的诵读指导,与同学比赛,有故事品读、古诗配乐朗诵、情景表演、演课本剧等。活动结束再评选出诵读之星,激发孩子对经典诵读的兴趣和热爱。
(2)园地展示。学生搜集和积累各种丰富的蒙学传统文化材料,在课余时间,教师指导学生举行比赛,展示各种形式的作品,如制作工艺品、书法、画画,手抄报、折纸等,通过各种途径,学生就可以了解到蒙学经典的艺术魅力,自身特长也得到了发展。
(3)舞台表演。为了激发孩子阅读经典的兴趣,班级之间举行联谊比赛,节目丰富多彩,有小品、演讲、舞蹈、唱歌、武术、乐器演奏等,这不仅仅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还陶冶了情操,发展了个性,最重要的是把蒙学传统文化与学习生活结为一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3.3家校沟通,关系融洽。现在的小学生多半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不懂得尊老爱幼。古时候,教师很多时候针对孩子的教育只能提意见,最终接受何种教育只能由家长来决定,当代教育的家访,就是古代蒙学中家长参与教学的演变,所以教师和家长平时的沟通很有必要。我利用网络QQ群、飞信、微信、短信电话等方式和家长交流,就孩子的教育题给大家支招。现在我们班的孩子越来越懂事了,在家会帮父母做简单的家务,端茶送水、捶背等不在话下,家长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我们班还成立了家委会,每次开展班级活动,大部分家长热情参与,积极为班级贡献。可见,蒙学中的精髓有助于教师开展家校沟通工作。
参考文献:
1.教学中的问题
高职院校教学应与企业紧密结合。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校企合作”形式,并斥重资建立实训基地,学练结合得到普遍认同,但企业培训内容进校园亟待完善。一是“偏”,受学历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学偏重理论,而针对岗位的专业培训、技能培训还不够;二是“旧”,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企业引进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方法较少纳入课程中来;三是“碎”,教学针对性不强,不能结合学生在企业的发展安排教学内容。
2.高职院校学生的问题
研究表明,部分高职院校学生面对学业、就业,表现出悲观、消极情绪,这与社会对一线技能人才的需求形成强烈的反差。部分学生进校前受到学业打击,自信心与学习兴趣严重不足,对就业和前途存在悲观心理。在学习上表现为学习目的不强,学习动机层次不高,学习习惯不当,认知能力水平低,公德意识和责任心需进一步提高。
二、企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教学新途径
1.高职院校教师成为企业培训师
优秀企业注重人员组织管理,人员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管理的基本精神,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并使每个人的才能全部地朝着有利于达到企业目标的方向发展。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班级管理能力、教学管理能力,并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的能力。教师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挖掘学生的优势与能力,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精神。高职院校教师对学生应具有“人人是人才”的想法和做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努力发现学生的长处,挖掘他擅长做什么而不是他不能做什么,并不断弱化学生的缺点,努力创造条件克服或抑制学生弱点的发展。教师要对班内的每一位学生细致了解,发现个性化优势,合理安排,如笔记好的学生、计算机操作好的学生、回答问题好、课外实践好等进行细化分类及时表扬,并进行加分奖励,让学生尽显优势一面,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
2.高职院校教师企业管理思想方法的运用
大胆运用吃“休克鱼”的方法。此方法是指硬件条件很好,管理不行的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落到市场的后面,一旦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把握住市场很快就能重新活起来。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教师运用企业文化中的激活“休克鱼”的思想,摒弃应试教育中可能伤害学生的做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对学习的自我选择权,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按照现有的条件最大可能地实现学生自我发展。教师可利用企业文化中的管理原则,如10/10原则,学生出现错误,教师先站出承担责任,改变以往教师的“强势文化”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培训师努力创造公平的环境并与学生一同成长,以达到教学效果为目的。
3.企业文化中的心理学
教师应对此理论有足够的认识,并以此成为“学生激励”的动力源。“激励”一词,作为心理学术语,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状态中。将“激励”用于管理,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的模式可以表示为: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引起行为,行为又指向一定的目标。一个有效的激励手段必然是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客观规律。企业员工在企业文化的“激励”政策下,改变以往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对工作充满积极、乐观、主动的情绪,工作效率得到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可用此方法进行复制,降低理论难度,由对知识的挖掘转向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操作准确性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等,将教学工作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即情商的培养。
三、企业文化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途径
1.企业文化的培训要素
教师应避免传统教学中注重学生注意力、理解力和记忆能力,转向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管理能力和创造力的考核。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一线的基础工作。在教育教学中注重思想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的重点培养,如思想上培养学生服务基层、踏实肯干、团队合作的工作态度;在能力上突出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并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工作时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激烈的竞争中不畏挫折,积极进取。以上重点内容并不忽视知识素质的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是从事本专业所具备的基础理论,只是在学习的深度上进行调整,学生“学得着、用得上”即可。
2.企业文化的培训的方法
良好职业习惯的培养对高职院校学生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学生将担负着一线高素质劳动者的责任,这如同司机和杀手只是转瞬之间,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和高度的责任心,不仅难以完成工作,还可能造成事故,成为职业杀手。良好的职业习惯是以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基础,教师要在熟悉企业流程的基础上,告知学生企业的要求,以企业的标准指导训练学生的日常行为。如:按时起居提高身体素质,认真打扫寝室与教室,每天的学习任务每天完成。制定日计划、周计划、学期计划,每天的事情每天完成,每天有所收获,每天都有进步。这样的训练不管制、不强制,学生由自愿到自觉,日积月累不仅自信心大大提升,也一定有所收获。
3.重视企业文化中的“愿景”培养
一、发展目标体系
整体目标是优化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质量,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整合,把学校办成兼具信息化、国际化、终身化和实验性、开放性、示范性的特色学校,使学生成为兼具“学为君子、兼善天下”的远大理想、“德才兼修、学融中西”的优秀品质、“文化归属、国际理解”的现代情怀、“愿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优秀公民;逐步实现省一级学校、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粤东教育新“旗舰”三个层次的目标。
在整体目标下设置分项目标,主要是:学校制度建设目标、领导班子建设目标、教师队伍建设目标、教育管理工作目标、教育教学工作目标、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等。分项目标的设置和实施确立了创新、示范、引领的原则,如“学校人文制度改革”“教师队伍务实性发展策略”“现代君子主题德育”等。
二、办学理念体系
在专家的指导下,学校确立了“培育现代君子”的办学理念,理念体现了“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反映了教育的共性和学校个性化价值追求的和谐统一。围绕全新的办学理念,学校构建了办学理念体系,包括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校歌等。
学校重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通过持续的教育和熏陶,着力培养师生“端方温良、胸怀坦荡,以义统利、天下为任,学术并重、知行合一,开放合作、自强不息”的优秀品格。
三、管理文化体系
实现学校优质发展,必须围绕发展目标和办学理念,逐步构建与实践学校管理文化体系,向管理要效益。
1.建章立制,依法治校
学校基于原有的有效制度,围绕合作办学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办学理念,广泛听取教师、家长、专家、社会各届人士的意见,制订系列管理制度,并将其作为学校规范管理、依法管理的指南。
2.践行“五化”管理策略,谋划学校优质发展
学校将建立“民主化、规范化、精细化、优质化、特色化”管理策略,谋划学校发展。现阶段重在“民主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策略的探索和践行。民主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前提;规范化管理就是按有关政策法规、学校制订的规章制度执行;精细化管理是更高标准的管理要求,重在充分发挥学校信息化技术优势,开发建立各种精细化管理平台,如流程管理平台、教职工管理平台、学生管理平台、德育管理平台、资源管理平台、校产管理平台。
3.构建管理框架,提高管理实效
学校现构建“垂直管理+两级双线管理”管理框架。垂直管理是纵向管理,指的是各职能部门把计划执行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布置到各年级、各教研组负责具体落实,而且职能部门还要负责各项工作落实过程的管理监督,及时帮助年级、教研组解决各项工作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两级双线”管理是横向管理,其中的“两级”是指职能部门和年级组、教研组两个层次;“双线”即学校管理年级组和教研组两条线。
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采取有效举措,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目标,为达到此目标,学校采取了几方面措施。一是营造一个“人本、善学、创新、发展”的育人环境,使每位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二是本着“共同成长”的理念,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主要做法:严格教学常规,熟悉及落实各种课型的教学要领;借助专家指导,充分发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资源优势,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同时鼓励积极参加各类教育专题培训,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注重科研引导,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特别是高效课堂的研究;加强校本研修,构建和实施《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龙湖附属中学校本研修方案》,通过各种课型的听评课、教学反思、同伴互助等环节,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走出一条适合本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实施名师工程,培养骨干,打造中坚力量,全面带动师资队伍专业水平的优化发展;实施绩效评价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全员参与,立德树人
树立“立德树人”观念,全员参与,紧扣全新办学理念,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多渠道、全方位地实施“君子教化”。把现代君子教育贯穿于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中,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学会做人并学有所成,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集科学与人文于一身,融学识与技能于一体,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优秀公民。
3.以课堂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学校确立了“学生成长在课堂,教师决胜在课堂,领导重心在课堂”的教学管理思想,将课堂教学与管理提升到课堂文化建设的高度。
一是构建适应学校师生发展的新课、复习课、习题讲评课、试卷讲评课、练习课、实验课等课堂结构模式,从课堂师生互动、学生演练、学生质疑、学生知识迁移等方面,创建启发学生“自主感悟、主动内化”的学校新课堂教学理念。二是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拟将此举定格为学校教学管理的常规性活动,借此提升领导自身的专业素质,转变工作作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并提高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水平。三是以听课评课、教学检查、教学信息采集、学生测评、数据统计、分析报告等,建立课堂教学质量分析u价系统,结合学生质量测试情况,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和管理能力进行诊断,客观提出存在问题,帮助教师成长。四是重视课题引领,引入专家团队,指导课堂研究,建设高效课堂。五是培养学科带头人,引领各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
此外,学校将借鉴过往经验,立足实践,不断完善,形成较为科学的“基础性、快节奏、大容量、速反馈”的中、高考备考模式,较好地提高备考效率。
五、人力和物力保障体系
关键词: 教师礼仪 引领 学生成长
一、教师礼仪
(一)礼仪的基本含义。
儒家认为,礼是人类自别与禽兽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冠义》[1]271);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是统治秩序;是国家典制;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约定俗成的方式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方面内容[2]5。在现实生活中礼仪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礼仪无处不在。可以说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礼仪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外交礼仪六大方面。礼仪主要表现在举止文明、动作优雅、姿态潇洒、手势得当、表情自然、仪表端庄等[2]5。
(二)教师礼仪。
教师礼仪是指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工作岗位上应有的风度与气质,是教师自身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是一种极其重要并极具教育价值的教育力量。
“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不但要有广博的学识,更要在人格、品行、仪容仪表等方面有较高的修养水平,才能以较大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产生有益影响。教育的整个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师既是人类先进文化知识与文明的传递者,又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启蒙者,更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素质教育能否顺利实施,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能否提高,直接关系到亿万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2]5。
二、教师礼仪与学生成长
(一)教师礼仪举止对学生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金正昆教授说得好:“教师礼仪具有率先性、示范性、整体性和深远性,现代人形象至上,形象是金,非常重视礼仪和外交,而教师基本礼仪的修养在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
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人际交往中,由语言决定的部分只有20%,而另外80%则由人的动作、姿势、体态等所决定的。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安认为:一个信息的传递=7%语言+38%声音+55%形体[3]60。此研究结果说明形体在信息传递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对于教师而言,每一个细微的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姿势,一颦一笑,都不能随意,都要体现出教师应有的礼仪修养。
教师劳动的特点之一是其具有示范性。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时刻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亲其师,信其道”。那么,良好的礼仪修养具备重要的教育价值,直接影响学生修养、品格的形成。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外,还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品格的重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学识,更要“身正”,这在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更重要的是为人师表,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染、熏陶并规范学生。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让学生从高尚的人格魅力中得到熏陶。康德在《论教育》中这样说道:“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只有通过人,通过同样是受过教育的人,才能被教育”。布鲁纳也有过这样的结论:教师是教育过程中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4]。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个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地步。”[4]合格的教师其身一定要“正”,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才能担负起少年儿童成长的“向导”。一名合格的教师必然是一个待人有礼、举止文明、仪表端庄、朴素大方、可为生楷模之人。[5]29
(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学习特点与教师礼仪。
1.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师礼仪
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呈现出从初期开始不断发展的特点,特别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而言,他们不仅迎来了身高、体重、体型和机能等一系列生理发育变化,而且面临更加深刻的心理发展变化,在认知、情绪社会性和人格等方面,都在经历迅速的变化。处于身心发展“暴风骤雨期”或“第二断乳期”的青少年对外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有了更多自主选择和反应,这是一个变化巨大、面临多种挑战的时期。具体说来,有以下特点: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与安排,不愿事事都听从父母安排,且易与父母产生隔阂。不少中学生都觉得难与父母沟通,也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且易与父母产生摩擦。他们情绪情感表现得极为不稳定,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引起了他们心理上的不适应,产生激荡情绪,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则被埋在心底。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理解,就会出现压抑、焦虑与抑郁心理。
由于青春期的学生有以上特点,因此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才渴望能有自身修养水平较高的教师答疑解惑,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指引方向。在这段特殊时期,他们往往更容易接纳老师的思想,听从老师的意见,更相信老师,以老师为榜样。那么提高教师修养水平成为引导青少年学生人生正确方向的必然要求。
2.中小学生学习的特点与教师礼仪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学习理论,对人的观察行为做出了比较全面客观的解释。他认为,人的学习活动主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审视他人所接受的强化,把示范作为媒介的模仿活动。班杜拉在实验基础上提出观察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行为。他认为,行为习得或形成可以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而且,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习得的[6]33。
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为人师表”是贯穿于教书育人的整个过程中的,同时反映在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如何加强教师的礼仪修养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互联网发展的影响,在一些教师当中,背离教师职业道德的不文明现象也时有发生,以致社会对教师形象产生了很多非议。随着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与发展,提高教师礼仪和素质修养势在必行。提高教师礼仪修养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是一项大工程,不但要从思想上加以高度重视,而且要切实融入教育实践中。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优秀的文化武装人,强化教师注重礼仪修养的意识。
《礼记・冠义》中有这样一段话:“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1]271礼是修身做人的基本行为规范,它教给人们道德规范知识,并培养人们的礼仪行为。学会尊礼好礼,对于促进每个人道德品格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为我们树立了“礼”的典范,他对“礼”非常重视,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的意义非常重大。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师的礼仪修养对学生的品格修养有很大影响力,这关系着我国的人才培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前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礼仪思想,无疑对今天教师礼仪的养成起着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因此学校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师礼仪修养培养中的作用进行阐释和解读,使教师能够在学习中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并且能够从自身出发,对中华优秀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加以学习和运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使其在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提升礼仪修养水平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通过与这些积极因素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讲究礼仪的典范,进而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不断提升对教师礼仪重要性的认识,进而外化于行,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以丰富的形式锻炼人,拓展教师学习礼仪素养的途径。
教师礼仪的培养不可居于一隅,要采取多种形式,分类指导。不同的阶段教师面临的任务有所差异,培养的形式应因“实”而异。现任在职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可定期开设礼仪课程,或不定期开展礼仪培训,聘请礼仪专家做报告,对教师的个人形象、服饰、语言、师生关系礼仪等进行培训,提升教师礼仪的专业水平;还可举办各种礼仪竞赛、演讲等活动,提高教师礼仪修养,使教师礼仪修养自然地融入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
对于在校师范生,应开设专门的礼仪课程,以提高师范生的礼仪修养水平,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分准备。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学校对这门课程应足够重视,这将影响教师礼仪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学校应该通过形成机制促进师范生教师礼仪的养成。
(三)以良好的氛围感染人,营造教师形成礼仪素养的环境。
古人云:“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明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身处不同的环境,会养成不同的行为习惯。在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会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侵袭,使个人的行为与社会的整体要求保持一致,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文明礼仪素质。“孟母三迁”的故事正是重视教育环境的典型。但是良好环境的营造不是靠个人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全社会集体参与,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创新机制,综合运用教育、舆论、法律等手段,使全社会积极参与,共同努力,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让弘扬社会主义文明礼仪,倡导优良行为习惯成为一种风尚。良好的校园氛围,可以做到环境育人,文化育人,风气育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可使教师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提高教师素质,增强教师重视礼仪的信心。
四、结语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为常用。”我们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就是要让他们拥有文明和美的心灵,使之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的好习惯。教师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学生主要的模仿对象。教师良好的教育教学礼仪不仅给予学生美的享受,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也会留下印记,甚至对其一生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节礼貌展现的是一个人的道德情操、行为品质,懂礼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礼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最基本的要求,这正是当代人所必备的基本道德品德。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道德的重要性。作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礼”,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并得以发扬光大。为此,学校应加强礼仪教育,教师要重视礼仪育人,通过礼仪方面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长,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切实将素质教育落实到日常行为之中。
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愿青少年学生以礼立人,以礼行天下。
参考文献:
[1]梁鸣,编选.礼记[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03.
[2]李美莲.乌海市初中教师礼仪修养探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3]张岩.教师良好课堂礼仪让教育增值[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4).
[4]李敏诚.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浅议初中班级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5]王齐.教师的礼仪修养对学生品格修养的影响[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塑造“普爱人格”的心理学依据
笔者提出把塑造“普爱人格”作为当下中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其核心是把“爱”作为人格的重要特质予以培育,这在心理学上有着广泛的依据,主要包括: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依据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爱的需要是人的基本心理,爱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前提,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会抑制人的成长,“爱的需要受到挫折,是心理失调的主要原因,爱就像盐或维生素一样不可缺少”[1]。可见,受教育者的“普爱人格”是他们寻求自我发展,实现“高峰体验”的内驱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位代表罗杰斯是杰出的心理治疗大师,他主张在治疗中对问题儿童实施“积极关注”,强调协调与坦诚,为患者创造和谐安全的氛围,并对患者无条件给予关怀,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笔者认为罗杰斯所说的“积极关注”,目的在于让他们减少或避免迷茫,修复爱心人格,其实质是“以爱育爱”。
(二)精神分析心理学依据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鼻祖弗洛伊德认为,爱的力量是人固有的生本能,他指出:“一个成熟的人,应该能够创造性地工作和爱。”[2]弗洛伊德的追随者阿德勒认为,人有博爱、合作与利他的精神,“忽视”儿童会使他们产生“错误的生活风格”,长大以后就会冷漠、猜疑他人,人际关系不和谐,从而失去爱心人格。德国心理学家霍妮提出了基本焦虑理论,认为家庭关系中父母的冷漠、偏爱会导致儿童的安全需求得不到满足,产生神经症。当代精神分析的权威弗罗姆认为,健康人格是有“生产倾向性的人”,这种人与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的人”相似,都能够发挥潜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培养这种人格需要重视爱的力量,他指出,“成熟的爱是人类的一种积极力量”,使自我得到充分发展。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依据
“普爱人格”的行为特征是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尽管已经有一些心理学家证明了利他行为是人类天生的倾向。但是,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则证明了一切人格都是行为的总和,是习惯的产物,强调教养和环境对于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按照华生的理论,“普爱人格”不会自发形成,需在教养下方可习得,这就离不开环境濡染和榜样示范。斯金纳提出了“强化”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学习新行为的基本前提是强化,强化是学习利他行为的基本途径。霍曼斯认为社会人之间的互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交换”过程,“人们不仅交换物质性的商品和金钱,而且还交换非物质性的知识、友情、信息、爱、满足等”[3]。用霍曼斯的理论来解释,利他行为是“交换”使然,这吻合“爱人者,人恒爱之”的中国式理解。其实,形成任何人格都需要人际互动。互动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也是强化的过程。
塑造“普爱人格”的心理学价值
人格问题一直是心理学的重要课题。它体现着教育者对学生成长环境的判断,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认知,对培养目标的理解。“普爱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拉近社会心理价值:塑造“普爱人格”是由目前社会的人际现状所决定的,有利于拉近社会人际心理的距离社会人际现状最能反映人与人之间心理距离。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很多媒体聚焦了这件事,并进行了深度的报道与尖锐的批评,给受众造成这样的印象:18路人的素质很低,千错万错都错在路人。笔者却不以为然,反倒认为一些媒体记者缺乏起码的社会学认知,忽视了对现实社会关系的深度剖析。早在19世纪中叶,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斯宾塞就提出了“社会有机论”,强调要从整体的有机性来研究社会行为。研究社会事实时,必须纵观全局,放开视野,对任何社会现象、社会问题都不能孤立看待,而应该从这些现象与其他现象的相互关联中去把握。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社会性是人的本质,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的冷漠,是社会冷漠的反映。18路人中的每个人都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个体,而是多种社会关系综合作用的结果。正是冷漠的社会关系铸就了他们缺乏爱心与德行的生活范式。2011年9月22日,《人民日报》一则醒目标题令人深思:中国已进入“陌生人社会”,人性冷漠随处可见。如何消除社会关系的冷漠?作为教育者,笔者的反思是:当践行爱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普爱”精神,即塑造学生的“普爱人格”。
(二)完善人格心理价值:塑造“普爱人格”是由目前学生的人格现状所决定的,有利于促使学校与教育者的觉醒人格对人生发展作用巨大,一种人格,一种人生。爱心人格的缺失,将会给孩子的一生埋下多灾多难的种子。长期以来,一线教育者总是不断发现,爱心缺失已经是较为常见的校园现象,有的学生已经因为人格局限,给自己、家庭或社会造成了严重后果。痛定思痛,我们不难发现:青少年爱心缺失的原因是多层面的,同样是诸多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爱的教育的缺失和教育爱的失真,是导致学生人格趋向冷漠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处于急剧的转型中,资源配置方式由计划转向市场,分配格局由一种变为多种,社会思潮也由一元变为多元,这些变化严重地侵蚀着教育机体,使学校教育逐渐表现出“异化”倾向:师生关系不平等的现象,一些教师对部分优生的偏爱倾向,无不压制着弱势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个别教师淡漠了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冷嘲热讽,态度生硬甚至体罚;在高考指挥棒下,学校教育越来越趋于急功近利,对学生达到了“竭泽而渔”的地步,学生淹没在书山题海中,厌恶学习以及痛恨教师的现象常有发生……所有这些情况,表明学校教育早已游离于教育原点,异化为非教育性质的活动,剥夺了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心理的诸多时空条件,因此,学校与教育者必须尽快觉醒起来,努力塑造学生“普爱人格”。
(三)纠偏目标认知价值:塑造“普爱人格”是促进个性人健康、快乐成长的要求,也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必然取向目标是行为的方向。培养目标是教育的依据和归属。培养目标历来要受政治影响。马克思曾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因此,任何教育者都无法摆脱一定政治思想与环境。多年来,占主导地位的是国家本位论,就是从国家本位出发,认为培养目标应当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需要。与国家本位论相对应的是个人本位论,认为培养目标是使学生人格得到完善与发展。其实,培养目标具有二重性,既是为了让受教育者人格得到完善和发展,也是为了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两者之间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正如一首校园歌曲所唱:“人格需高尚,身体需健康,学问需丰富,精神需欢畅!努力建设,读书向上,发扬我国光”,就是强调受教育者个体人格的高尚,精神的欢畅,都应以国家与社会责任的担当为目标,反之,社会责任的担当,必须以个性人完美的社会人格作为前提。特级教师李宏伟倡导培养“有民族根的世界公民”[5],认为每一位学子拥有完善的爱心人格,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快乐成长,实现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其实是把“爱”元素作为民族人格的核心,作为“世界公民”的基本素养,是拓展学校德育生态的积极探索,有利于把培养目标的二重性统一起来。在全球化与民本的时代,塑造“普爱人格”,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是教育家办学的应然追求。
塑造“普爱人格”的心理学路径
社会心理学启发我们,人格是通过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形成的。社会人格的塑造,既是个性化的过程,又是社会化的过程。塑造“普爱人格”,包括执政党、政府、各行业在内的一切公民、组织与团体,都得付出努力,营造“普爱”社会心理。古语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为此,执政党要坚持科学执政,运用从众、暗示等心理学机制引领社会成员的爱心品质,中国的事情要办好,“关键在于党”。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能,在依法行政中打造有爱心的政府。这样,党和政府的温暖就容易辐射全体社会成员,形成人人自觉参与爱心行动的“普爱氛围”。作为教育者,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6],努力学习心理学,自觉运用心理学,并从三方面努力:
(一)普及爱的认知
人格认知是培养人格的重要条件,是形成人格的先导,起着理智地选择心理信息的作用。因此,塑造“普爱人格”,需要教育者以爱为魂,通过真的追求,善的弘扬,美的熏陶,在学生中普及爱的认知。现实可行的途径有:1.利用校园传媒。校刊、板报、广播站、电视台、校园网、班主任博客等,是普及人格认知的重要渠道,发挥着宣传、教育、引导和活跃文化的作用,依托这些校园传媒而形成的信息传播方式,可以把“爱”打造为校园里人所共知的文化符号。2.进行移情训练。具体方法有:利用校园文学、歌剧展演、艺术体操等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某些情境下角色的心理感受,挖掘其中蕴藏的丰富的“爱”元素,倾心把“爱”内化为“人”的标识,成为引领人发展的“精神火炬”。3.实施价值引导。发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教学中的导向作用,用共同价值观领导个体价值观,将共同价值观念付诸实践,体现于班级管理、制度规范、师生行为中,着力把“爱”培育为校园人际关系的基本规范。
(二)普洒爱的温暖
师爱是教师自觉的爱,是感性与理融的爱,是把科学精神用于职业岗位的爱,对学生有示范作用。因此,塑造“普爱人格”,需要教育者普洒爱的温暖,以爱育爱:1.理解包容学生差异性。爱是理解,情是包容。教育者的博怀,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包容差异体现的。学生的差异性就是学生的个性、独特性。差异性作为学生的存在方式,要求教育者必须理解包容,既遵循“众生平等”,又尊重差异,理解个性,牢固树立个性化教学观。2.真诚坦荡与学生交往。教育者要不带职业面具,不用例行公事的态度,而以“真正的我”投身于日常工作。这有利于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安全的氛围,从而坦白表露自己的过错、失败与软弱,甚至隐私。教育者的真诚坦荡体现于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之中。3.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教育者要用学生的眼睛看世界,具有体验学生内心世界的能力。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被“爱”的需求。教师要重视借助学生的言谈举止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学生。4.积极关注学生闪光点。教育者对学生言行的积极面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帮助学生树立正向的价值观,形成“爱”的社会情感。为此,教育者应立足于客观实际,立足于给人以希望,与学生一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